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一数学课件汇集
  • 高一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11

    高一数学课件汇集。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一数学课件汇集”,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一数学课件(篇1)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习方法.

    五、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本学期主要完成必修四第三章,必修五全部,必修二的第三章全部,第四章的4.1、4.2节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期末统考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尤其抓好高线和中线的比例的提高。

    本学期内容较多,教学时间紧张。三角恒等变换、解斜三角形属于基础部分,重在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数列较为抽象,技巧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不等式要求有所降低,抓好不等式解法和均值不等式的应用是重点。直线、线性规划、圆都是基础内容,知识点较多,要加强内容的推进,留足期末复习时间。

    线性规划放在期末前后讲解。

    补充内容:1、三角恒等变换中的升、降次公式;2、乘法公式;3、解斜三角形中的几何计算(方程思想);4、数列中求通项,求前几项和的常用方法;5、数列中的递推关系的处理的常见方法;6、倒序求和、乘比错位相减法;7、不等式中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范围问题)、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和解二次方程的方法;8、直线中的直线与方程;9、圆的有关平面几何性质。

    学生已有高一上期的学习体会,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目的正确。但部分学生上期听讲不认真,思维、动手能力较差,基础也较差。所以老师要注意适时适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指导学习方法。基本题型的过关训练要落到平时,不定期的小测验,筛选抓好学困生。

    总体时间半期前上完必修5,期末三周复习。

    第八周: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三个二次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课件(篇2)

    我们把形如a+bi(a,b均为实数)的数称为复数,其中a称为实部,b称为虚部,i称为虚数单位。当虚部等于零时,这个复数可以视为实数;当z的虚部不等于零时,实部等于零时,常称z为纯虚数。复数域是实数域的代数闭包,也即任何复系数多项式在复数域中总有根。

    虚数是与任何事物没有联系的,是绝对的,所以符合的表达式为:

    加法法则:(a+bi)+(c+di)=(a+c)+(b+d)i;

    减法法则:(a+bi)-(c+di)=(a-c)+(b-d)i;

    乘法法则:(a+bi)·(c+di)=(ac-bd)+(bc+ad)i;

    除法法则:(a+bi)/(c+di)=[(ac+bd)/(c2+d2)]+[(bc-ad)/(c2+d2)]i.

    例如:[(a+bi)+(c+di)]-[(a+c)+(b+d)i]=0,最终结果还是0,也就在数字中没有复数的存在。[(a+bi)+(c+di)]-[(a+c)+(b+d)i]=z是一个函数。

    复数z=a+bi被复平面上的点z(a,b)确定。这种形式使复数的问题可以借助图形来研究。也可反过来用复数的理论解决一些几何问题。

    复数z=a+bi用一个以原点O(0,0)为起点,点Z(a,b)为终点的向量OZ表示。这种形式使复数四则运算得到恰当的几何解释。

    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的理解,还没能达到教师所要求的层次。因此,每天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把课本的有关内容和当天的课堂笔记先看一看。能否坚持如此,常常是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区别。尤其练习题不太配套时,作业中往往没有老师刚刚讲过的题目类型,因此不能对比消化。如果自己又不注意对此落实,天长日久,就会造成极大损失。

    要把课本,笔记,区单元测验试卷,校周末测验试卷,都从头到尾阅读一遍。要一边读,一边做标记,标明哪些是过一会儿要摘录的。要养成一个习惯,在读材料时随时做标记,告诉自己下次再读这份材料时的阅读重点。长期保持这个习惯,学生就能由博反约,把厚书读成薄书。积累起自己的独特的,也就是最适合自己进行复习的材料。这样积累起来的资料才有活力,才能用的上。

    要注意积累复习资料。把课堂笔记,练习,区单元测验,各种试卷,都分门别类按时间顺序整理好。每读一次,就在上面标记出自己下次阅读时的重点内容。这样,复习资料才能越读越精,一目了然。

    高一数学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我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从知识的网络结构上看,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基础,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根据函数单调性在整个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根据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和初步运用。虽然高一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函数单调性概念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本节课的学习难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形成。

    二、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函数单调性的概念产生和形成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下列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音乐)。如图为某地区20xx年元旦这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

    高一数学课件(篇4)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函数的单调性》系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的内容,该内容包括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与判断及其证明。在初中学习函数时,借助图像的直观性研究了一些函数的增减性.这节内容是初中有关内容的深化、延伸和提高.这节通过对具体函数图像的归纳和抽象,概括出函数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的准确含义,明确指出函数的增减性是相对于某个区间来说的.教材中判断函数的增减性,既有从图像上进行观察的直观方法,又有根据其定义进行逻辑推理的严格方法,最后将两种方法统一起来,形成根据观察图像得出猜想结论,进而用推理证明猜想的体系.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众多性质中的重要性质之一,函数的单调性一节中的知识是前一节内容函数的概念和图像知识的延续,它和后面的函数奇偶性,合称为函数的简单性质,是今后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及其他函数单调性的理论基础;在解决函数值域、定义域、不等式、比较两数大小等具体问题中均需用到函数的单调性;同时在这一节中利用函数图象来研究函数性质的数形结合思想将贯穿于我们整个高中数学教学。

    二、学情、教法分析:

    按现行新教材结构体系,学生只学过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所以对函数的单调性研究也只能限于这几种函数。依据现有认知结构,学生只能根据函数的图象观察出“随着自变量的增大,函数值增大”的变化趋势,而不能用符号语言进行严密的代数证明,只能依据形的直观性进行感性判断而不能进行“思辩”的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找准学生学习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意义的建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第一次接触代数形式的证明,为使学生能迅速掌握代数证明的格式,要注意让学生在内容上紧扣定义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在形式上要从有意识的模仿逐渐过渡到独立的证明。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制定:

    依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以及基于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会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真谛,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步骤,会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用函数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函数的紧迫感,激发其积极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为线,它始终贯穿于教师的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的定义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深层理解,且“取值、作差与变形、判断、结论”过程学生不易掌握。所以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

    教学难点:增、减函数形式化定义的形成及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四、教材内容简析:

    本节主要内容如下:

    (1)单调性的相关定义: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I,区间AI:如果对于区间A内的任意两个值,当时都有,那么就说在区间A上是增加(减少)的。此时,A是单调递增(递减)区间。

    注:关键词:“区间AI:”、“任意”、“都”。区间AI表明判断函数单调性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任意”表明不可以用两个特定的值来确定函数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但是可以用来否定函数是增函数或者否定函数是减函数,“都”表示单调区间中的每一个值无一例外。

    如果函数在定义域的某个子集上是增加或减少的,那么就称这个函数在这个子集上具有单调性。如果函数在定义域是增加或减少的,那么就分别称这个函数为增函数或减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

    (2)单调性的判断与证明:

    ①单调性的判断:图像法、定义法;(注:两个单调区间的“并”不一定是单调区间。)

    ②单调性的证明步骤归结为五个步骤:取值、作差与变形、判断、结论。

    高一数学课件(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二立体几何(人教版)第九章第二章节第八小节《棱锥》的第一课时:《棱锥的概念和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棱柱的后续内容,又是学习球的必要基础。第一课时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棱锥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猜想、类比、比较、转化的能力。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因此,应该利用这节课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2. 教学目标确定:

    (1)能力训练要求

    ①使学生了解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的概念。

    ②使学生掌握截面的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及各元素间的关系式。

    (2)德育渗透目标

    ①培养学生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实物形状到归纳其性质的能力。

    ②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观点。

    3. 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重 点:1.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 2.正棱锥的性质。

    难 点:培养学生善于比较,从比较中发现事物与事物的区别。

    二、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在教学中根据高中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启发性题目,采用启发式诱导法,讲练结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大纲》中“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节课概念性强,思维量大,整节课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采用“多媒体引导点拨”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设计课件展示,并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逐步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掌握规律、主动发现、积极探索。

    三、说学法:

    这节课的核心是棱锥的截面性质定理,.正棱锥的性质。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遵循由已知(棱柱)探究未知(棱锥)、由一般(棱锥)到特殊(正棱锥)的认识规律,启发学生反复思考,不断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 学程序:

    [复习引入新课]

    1.棱柱的性质:(1)侧棱都相等,侧面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与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3)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2.几个重要的四棱柱: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出国留学网 wwW.LIUXue86.COm)

    思考:如果将棱柱的上底面给缩小成一个点,那么我们得到的将会是什么样的体呢?

    [讲授新课]

    1、棱锥的基本概念

    (1).棱锥及其底面、侧面、侧棱、顶点、高、对角面的概念

    (2).棱锥的表示方法、分类

    2、棱锥的性质

    (1). 截面性质定理: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截面和底面相似,并且它们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已知棱锥的高的平方比

    已知:如图(略),在棱锥S-AC中,SH是高,截面A’B’C’D’E’平行于底面,并与SH交于H’。

    证明:(略)

    引申: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则截得的小棱锥与已知棱锥

    的侧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对应高的平方比、等于它们的底面积之比。

    (2).正棱锥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正棱锥的定义:①底面是正多边形

    ②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①各侧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相等,它们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②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3)正棱锥的各元素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结合图形,进一步探讨正棱锥中各元素间的关系,为研究方便将课本 图9-74(略)正棱锥中的棱锥S-OBM从整个图中拿出来研究。

    引申:

    ①观察图中三棱锥S-OBM的侧面三角形状有何特点?

    (可证得∠SOM =∠SOB =∠SMB =∠OMB =900,所以侧面全是直角三角形。)

    ②若分别假设正棱锥的高SO= h,斜高SM= h’,底面边长的一半BM= a/2,底面正多边形外接圆半径OB=R,内切圆半径OM= r,侧棱SB=L,侧面与底面的二面角∠SMO= α ,侧棱与底面组成的角 ∠SBO= β, ∠BOM=1800/n (n为底面正多边形的边数)请试通过三角形得出以上各元素间的关系式。

    (课后思考题)

    [例题分析]

    例1.若一个正棱锥每一个侧面的顶角都是600,则这个棱锥一定不是( )

    A.三棱锥 B.四棱锥 C.五棱锥 D.六棱锥

    (答案:D)

    例2.如图已知正三棱锥S-ABC的高SO=h,斜高SM=L,求经过SO的中点且平行于底面的截面△A’B’C’的面积。

    解析及图略

    例3.已知正四棱锥的棱长和底面边长均为a,求:

    (1)侧面与底面所成角α的余弦(2)相邻两个侧面所成角β的余弦

    解析及图略

    【课堂练习】

    1、 知一个正六棱锥的高为h,侧棱为L,求它的底面边长和斜高。

    解析及图略

    2、 锥被平行与底面的平面所截,若截面面积与底面面积之比为1∶2,求此棱锥的高被分成的两段(从顶点到截面和从截面到底面)之比。

    解析及图略

    【课堂小结】

    一:棱锥的基本概念及表示、分类

    二:棱锥的性质

    1. 截面性质定理: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那么截面和底面相似,并且它们面积的比等于截得的棱锥的高与已知棱锥的高的平方比

    引申:如果棱锥被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所截,则截得的小棱锥与已知棱锥的侧面积比也等于它们对应高的平方比、等于它们的底面积之比。

    2.正棱锥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正棱锥的定义:①底面是正多边形

    ②顶点在底面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1)各侧棱相等,各侧面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相等,它们叫做正棱锥的斜高;

    (2)棱锥的高、斜高和斜高在底面内的射影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棱锥的高、侧棱和侧棱在底面内的射影也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引申: ①正棱锥的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都相等;

    ②正棱锥的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

    ③正棱锥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课后作业】

    1:课本P52 习题9.8 : 2、 4

    2:课时训练:训练一

    高一数学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模拟方法是北师大版必修3第三章概率第3节,也是必修3最后一节,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古典概型的基础上,用模拟方法估计一些用古典概型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的概率,使学生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而模拟试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试验分析能力的好素材。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模拟方法来估计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几何概型的概念及应用

    体会随机模拟中的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

    教学难点:设计和操作一些模拟试验,对从试验中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应用随机数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实际应用,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创新意识和处理数据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意识。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动手试验,探索、发现规律并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过程分析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出用学过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房间的纱窗破了一个小洞,随机向纱窗投一粒小石子,估计小石子从小洞穿过的概率。能用古典概型解决吗?为什么?从而引起认知矛盾,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以实验和问题引导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

    通过两个实验:(1)取一个矩形,在面积为四分之一的部分画上阴影,随机地向矩形中撒一把豆子(我们数100粒),统计落在阴影内的豆子数与落在矩形内的总豆子数,观察它们有怎样的比例关系?(2)反过来,取一个已知长和宽的矩形,随机地向矩形中撒一把豆子,统计落在阴影内的豆子数与落在矩形内的总豆子数,你能根据豆子数得到什么结论?

    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进行试验、讨论、分析,使学生主动进入探究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探讨数学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根据各小组试验结果,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得出结论:

    使学生了解结论产生的背景,轻易地理解了这个结论,并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感觉到数学定理、结论其实离他们很近,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3、类比迁移,注重数学与实际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1)求不规则图形面积

    如图,曲线y=-x2+1与x轴,y轴围成区域A,

    如何求阴影部分面积?

    通过把不规则图形放在规则的、

    易求面积的图形中,利用模拟方法

    求不规则图形面积,在解决问题时

    学生提出了借助不同图形,教师要

    引导学生用最佳图形。让学生把不熟

    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情

    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

    的问题,培养学识知识应用、类比迁移的能力。

    本例通过介绍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来模拟,使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了解另一种模拟方法。

    (2)估计圆周率π的值

    让学生设计模拟试验,估计圆周率π的值,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达到本课的目标,使学生了解模拟方法估计概率的实际应用,能够运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通过设计和操作模拟试验,对得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解决本课难点。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通过对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3)几何概型概率计算方法

    ①通过问题:如果正方形面积不变,但形状改变,所得比例发生变化吗?

    引出几何概型的概念、特点和计算公式

    把试验的结论上升到理论,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从试验到理论的升华,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并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

    ②例:如图,在墙上挂着一块边长为16cm的正方形木板,

    上面画了小、中、大三个同心圆,半径分别为2cm、4cm、

    6cm,某人站在3m处向此板投镖,设投镖击中线上或没有

    投中木板时都不算,可重投。

    问:(1)投中大圆内的概率是多少?

    (2)投中小圆和中圆形成的圆环的概率是多少?

    配套习题是知识的直接运用,有助于学生巩固新学的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③通过介绍本章开篇中“蒲丰投针”问题,利用计算机动态显示投针试验,使学生对此试验有初步了解,开阔学生视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留给学生课后探究的空间。

    4、通过实际问题:小明家的晚报在下午5:30~6:30之间的任何一个时间随机地被送到,小明一家人在下午6:00~7:00之间的任何一个时间随机地开始晚餐。(1)你认为晚报在晚餐开始之前被送到和在晚餐开始之后被送到哪一种可能性更大?(2)晚报在晚餐开始之前被送到的概率是多少?

    引导学生利用转盘设计试验,并分组进行试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学生了解模拟形式的多样化,并通过模拟进一步熟悉试验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小组协调能力。通过问题拓展,介绍用理论解决的方法,激起学生再探究的欲望,留给学生课后思考的空间。

    4、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全面、系统的认识。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是在采用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整合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中提炼数学素材,使学生在熟悉的背景下、在认知冲突中展开学习,通过试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试验、探究活动中获取原始数据,进而通过数与形的类比,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感悟出模拟的数学结论,通过结论的运用提升为数学模型并加以应用,它实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探究、发现的创作经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们在亲身经历知识结论的探究中获得了对数学价值的新认识。

    五、评价分析

    本课是使学生通过试验掌握用模拟方法估计概率,主要是用分组合作试验、探究方法研究数学知识,因此评价时更注重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正确分析与思考,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一数学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二、教法分析。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例解;(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全国统一鞋号中成年女鞋的各种尺码(表示鞋底长,单位是cm)分别是21,22,23,24,25。

    2、某剧场前10排的座位数分别是:38,40,42,44,46,48,50,52,54,56。

    3、某长跑运动员7天里每天的训练量(单位:m)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二) 新课探究。

    1、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1)“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2)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3)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 ,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d 即: = +d;– =d 即: = +d = +2d;– =d 即: = +d = +3d……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n—1)d

    此时指出: 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d;– =d;– =d……– =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 = (n—1) d即 = +(n—1) d

    当n=1时,上面等式两边均为 ,即等式也是成立的,这表明当n∈ 时上面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 }的通项公式。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 }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1+(n—1)×2 , 即 =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 、d、n、 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 =10, =31,求首项 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习作为对通项公式的巩固。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若数列{ } 是等差数列,若 = k ,(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 }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 +(n—1) d会知三求一

    (六) 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3。2第2,6 题。

    2、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 }的首项 =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四、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高一数学课件(篇8)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北师大版)第一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

    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最低降至5.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

    学生:

    1:0,5,10,15,20,25,….

    2:18,15.5,13,10.5,8,5.5.

    3: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

    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

    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

    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

    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 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数列 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

    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

    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

    七:归纳总结:

    1.一个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

    2.一个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二个应用:

    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

    【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一数学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理解现阶段函数的概念,理解定义域的概念

    2.能力目标:使学生具有使用函数模型研究生活中简单的事物变化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重点让学生理解现阶段函数的概念,定义域的概念。

    难点用函数模型去研究生活中简单的事物变化规律时,如何确定定义域。

    学情

    分析授课班级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有朝气,有活力,爱实践,爱生活。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函数概念,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法与学法教法:微课视频中包含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使用。

    信息化教学资源

    1.动画设计《世界在不断的变化》

    2.专业录频软件;

    3.视频后期处理软件;

    4.QQ;

    5.其它图片、背景音乐。

    课前准备

    复习初中数学函数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视频《世界在不断的变化》

    老师解说:这个世界在不断的变化,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这个世界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这个世界一直在改变”。聪明的人类为了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想出了很多记录世界变化规律的办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好办法,它就是数学函数,函数是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

    1看视频。

    2听老师解说,函数是研究世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

    3了解函数的作用,对函数产生兴趣。

    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对学生讲解,让学生了解函数是用来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这样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函数的功能,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又回顾初中学习的数学函数的定义。

    在某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更x和y,在某一法则的作用下,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其相对应,就称y是x的函数,这时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用一个生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实例:到学校商店购买某种果汁饮料,每瓶售价2.5元,那么购买瓶数x,与应付款y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y=2.5x.瓶数x在自然数集中每取定一个值,应付款y就有唯一一个值与其对应,我们可以运用对应关系y=2.5x去进行方便的运算。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自变更x只有在自然数集中取值才有意义,其实如果我们细心研究所有已知函数,就会发现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使用函数模型描述世界变化规律的前提.

    所以我们重新定义函数,将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用集合D来表示.

    函数的定义:

    在某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设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数集D,如果对于D内的每一个x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f,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环节三

    知识总结

    (1)函数的概念。

    (2)强调用函数来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前提是确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即定义域。

    学生回顾本次微课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化本节课重点,为下节课打下基础。

    环节四实例检测

    实例:文具店出售某种铅笔,每只售价0.12元,应付款额是购买铅笔数的函数,当购买6支以内(含6支)的铅笔时,请用表达式来表示这个函数.

    要求学生把做题结果拍成照片,发到邮箱,及时反馈.学生练习,并把做题结果拍成照片,发到我的邮箱,并通过QQ与学生进行交流实例巩固今天学习的函数概念。

    高一数学课件(篇10)

    说课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恳请在座的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现在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八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 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 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多媒体演示法。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内容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理解新知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的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知道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1)的反函数是 y=logax,见课件。 把函数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1。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接受。

    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通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学习一种新的函数都可以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考虑一下,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 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函数的定义域为x>0,因此可取x= , , ,1,2,4,8,请计算对应的y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 )x 的图象画出y=log x的图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

    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a<1两种情况列出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出示课件并进行详细讲解,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列成一个表以便让学生对比着记忆。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帮助,学生易于接受易于掌握,而且利用表格,可以突破难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习(见课件)

    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从三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法。

    7、课外作业 :(1)完成P178 A组1、2、3题

    (2)当底数a>1与0<a<1时,底数不同,对数函数图象有什么持点?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见课件),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高一数学课件(篇11)

    学习目标:

    探究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掌握性质定理的应用,提高逻辑推理能力。

    学习新知:

    1、注意观察右面两个图,在长方体ABCD-A’B’C’D”中,棱AA’、BB’、CC’、DD’都与平面ABCD垂直,它们之间具有什么什么关系?

    2、右图中,已知直线a,b和平面α,如果a⊥α,b⊥α那么直线a,b是否平行呢?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定理:(文字语言) 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O (图形语言)如图: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很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理告诉我们,可以由两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揭示了“平行”与“垂直”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4、设直线a,b分别在正方体ABCD-A’B’C’D”中两个不同的平面内,欲使a∥b,则a,b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a,b满足下面条件中的任何一个,都能使a∥b,

    (1)a,b同垂直于正方体一个面;

    (2)a,b分别在正方体两个相对的面内且共面;

    (3)a,b平行于同一条棱;

    (4)如图,E,F,G,H分别为B’C’,CC’,AA’,AD的中点,EF所在的直线为a,GH所在直线为b,等等。

    高一数学课件(篇12)

    一、本节课内容的数学本质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究二分法基本原理,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基本步骤,使学生学会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给定精确度的方程的近似解。通过探究让学生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渗透逐步逼近和无限逼近思想(极限思想),体会“近似是普遍的、精确则是特殊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理解有关内容,通过求方程的近似解感受函数、方程、不等式以及算法等内容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

    所以本节课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初步感受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算法思想。

    二、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作用

    “二分法”的理论依据是“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本节课是上节学习内容《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的自然延伸;是数学必修3算法教学的一个前奏和准备;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近似思想、逼近思想和算法思想等。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函数图象与方程的根之间的关系,具备一定的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理解函数零点附近的函数值符号提供了知识准备。但学生仅是比较熟悉一元二次方程解与函数零点的关系,对于高次方程、超越方程与对应函数零点之间的联系的认识比较模糊,计算器的使用不够熟练,这些都给学生学习本节内容造成一定困难。

    四、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二分法的概念及其适用条件,了解二分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一种方法,会用二分法求某些具体方程的近似解,从中体会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

    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让学生充分体验近似的思想、逼近的思想和程序化地处理问题的思想及其重要作用,并为下一步学习算法做知识准备.

    通过探究、展示、交流,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具体问题体会逼近过程,感受精确与近似的相对统一。

    五、教学诊断分析

    “二分法”的思想方法简便而又应用广泛,所需的数学知识较少,算法流程比较简洁,便于编写计算机程序;利用计算器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明了;学生在生活中也有相关体验,所以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但“二分法”不能用于求方程偶次重根的近似解,精确度概念不易理解。

    六、教学方法和特点

    本节课采用的是问题驱动、启发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互动探究、搭建平台、分散难点的学习指导方法把问题逐步推进、拾级而上,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自主探究二分法的原理。

    本节课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问题驱动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注重与现实生活中案例相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以李咏主持的幸运52猜商品价格来创设情境,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在猜测的过程中体会二分法思想。

    3、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听”有所思,“学”有所获。

    本节课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师生交流中产生,在学生合作探究中解决,使学生经历了完整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4、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揭示数学本质。

    本节课中利用计算器进行了多次计算,逐步缩小实数解所在范围,精确度的确定就显得非常自然,突破了教学上的难点,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整个课件都以PowerPoint为制作平台,演示Excel

    程序求方程的近似解,界画活泼,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机整合。

    七、预期效果分析

    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知识作基础,通过对求方程近似解的探究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采用多媒体技术,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掌握二分法的本质,完成教学目标。

    另外尽管使用了科学计算器,但求一个方程的近似解也是很费时的,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和产生急躁情绪;况且问题探究式教学跟学生的学习程度有很大关系,各小组的探究时间存在差异,教师要适时指导。

    【高一数学课件汇集】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