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9篇)
  •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3-06-05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9篇)。

    我们一定都有看过一些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

    2.通过数正方体等操作活动,认识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3.通过多种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数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生活中的大数的第一课。首先,教材呈现了四幅图片,图片中的数据都是几百、几千的数目,学生发现这些数都比过去学过的大,在生活中存在很多像这样的大数,从而感受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然后,教材借助几何模型,使学生对千万的计数单位有直观的感受,并学习这两个计数单位。教材还安排了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对一千、一万的实际意义有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设备、坐标纸卡片若干、练习题卡片、晚报一张。

    〖教学设计

    (一)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1.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将百以上、万以内的数整理出来,万以上的数留待以后学习。

    2.新课开始之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然后问:听了这么多生活中的大数,你有什么感想?除了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一、十、百以外,你在大数中发现新的计数单位了吗?一千、一万有多大?它们与我们学过的计数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研究。

    (二)自主探究,认识大数

    1. 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卡片(1010格),问共有多少小格,是怎么知道的。小结:10个一是一十,10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百。

    2.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卡片(10100格),它与一百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共有多少格吗?小结:10个一百是一千。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千。

    师:请大家想一想我校上早操时的情境,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千或几千的吗?

    3.引导观察大正方形卡片(100100格),它与一千格的卡片有什么关系?你知道这张卡片上共有多少小格吗?小结:10个一千是一万,引导学生在卡片后面写万。

    师:请看这张报纸,这样的一版报纸大约有一万字。你还知道哪些事物的数量约是一万的吗?

    (三)引导填写数位顺序表

    (四)练习

    1. 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几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2.有多少小格?

    出示915格(9个百、1个十、5个一)、9300格(9个千、3个百),引导学生数小格,并说明我校现有915名学生、我校占地面积约为9300米2。

    (五)总结

    1. 你喜欢大数吗?为什么?

    2.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有意义的大数,课后请你选一个最喜欢的大数,在一万格的卡片中涂出相同数量的小格,最后请家人或同伴数一数小格数,再给他们讲一讲这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反思

    二年级学生对于万以内数了解较少,体验不够,教学时难度较大。我注重让学生实际感受,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1. 收集信息,进行交流

    课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大数的例子,除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大数、理解学习大数的意义外,还大大丰富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认识。

    (1)学生初步感受大数,把大数同很高的山很长的河很多的星等事物相联系,感受其大。

    (2)学生在找、看、说的过程中,初步认识大数的读、写,发现大数中有新的计数单位千万。

    2.学具操作,自主探究

    我用坐标纸为学生制作了百千万的学具卡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3张卡片,自主探究出3张卡片的联系: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并通过直观感受建立一十百千万的数学模型。

    3.联系实际,感受大数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我注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具体情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千万的具体感受。

    如,教学千时,引导学生观察学校上操时的情境,说明操场上师生的总人数约为一千人。教学万时,引导学生观察报纸,说明一版报纸约有一万字。

    4.以少见多

    要使学生理解不易直观感受的大数,就要帮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本课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了以少见多的想像。

    以少见多是指从较少数量的积累去想像较多数量。如,每本数学书约有多少页纸?想想多少本书合起来约有一千页纸,一万页纸垒起来约有多厚。

    培养学生掌握这些学习方法,对学生现在理解万以内数和以后理解更大的数都有很大帮助。

    〖编者点评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以小见大的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数实际意义的理解,而且渗透了一种比较事物的具体方法。本节课设计的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内涵丰富。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大庆市庆风小学教师郑颖,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节《买香蕉》。

    一、教材分析:

    《分香蕉》是北师大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4节新课,通过前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的过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平均分的经验基础上开始认识除法的,从学生熟悉的“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进一步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为以后学习二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的竖式计算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而这些学生活泼好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

    四、教材处理:

    在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首先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本课,接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小棒代替香蕉摆一摆。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分的分法,及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赞可夫认为,教学方法不应以直接传授知识为主,而应以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等个性优秀品质发展为主。因此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践探索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以学生喜欢的人物孙悟空导入新课,让学生帮助孙悟空分香蕉。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第一稿设计时,我采取的是教师用小棒代替香蕉分一分,学生观察,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功能的双重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率才能提高。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我改变了设计让每一个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分一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很活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香蕉的练习,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在开展这个活动时,由原来分小棒改为利用香蕉的图片分,这样能使学生学对活动产生兴趣。我先让同桌两个自由分一分。

    然后引导学生在几种分法中找出是“分得样多或者同样多的”那样分法,使学生在多种分法的对比之下,形象地感知“平均分”。最后请学生在黑板上演示分的方法,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3、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多样化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填一填》、《写一写》、《练一练》。对新知进行了巩固,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的热情,最后让课堂得到延伸。

    4、全课小结,归纳新知。

    师生共同小结,回顾学习的过程,评价自己的表现,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四、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五、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选自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第二课。本节课是在上一节《有多少块糖》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时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更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起着关键的承前启后作用。

    根据本课的内容及作用,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结合情境,知道算式中各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情境,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计算的简便性。

    教学重点:

    会正确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把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能够从加数相同连加算式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并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说学情

    只有对学生有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教师才能更好的把握课堂。

    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数学基础,但对乘法及其意义还比较陌生。这个学段的孩子生动活泼、富有好胜心理,大部分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二年级孩子好奇好学的特点,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轻松学到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新课改指出,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教学过程转化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情境导入

    课堂伊始,我开门见山,谈话导入:“同学们,王老师知道你们一定很喜欢去儿童乐园玩,那儿有什么好玩的?”在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后,教师进一步创设情境,故作神秘地说:“你知道吗?儿童乐园不仅仅有这么多新鲜有趣的游戏,那儿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和秘密呢!”顺势揭题并板书:《儿童乐园》。

    2、探索新知

    首先,面对繁杂的情境图,我会引导孩子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序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这样做降低了课堂坡度,使我的数学课始终面对全体学生,同时学生注意力在同一焦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接着,我请学生针对自己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充分利用情境图,自然、连贯地向下一个环节过渡。

    其次,在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中,我选择了“有多少人坐小飞机”这一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得数,在这里,学生会采用数一数或加法的方法,教师同步板书并请学生解释连加算式的含义:即4个2相加。接着,教师提出:除了加法,还有一种算法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乘法,先集体认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将原有知识进行迁移,引出“乘号”、“乘数”和“积”的概念,并及时补充读法和写法,再对比加法算式,得出“2”是相同加数,“4”是相同加数的个数,也表示“4个2”相加,学生自己总结出加法、乘法所表示含义相同,结果也相同,这一步骤学生从现实情境走向符号世界,而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就是本课的思维对象——乘法的生长点,通过对比,学生从形式上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为了突破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我将课本内容适当拓展,小飞机的数量由4架增加至6架、8架,学生自己尝试解决,并在汇报时说清楚各数字的含义,强化乘法意义的认识。接着,我将情境图、连加算式、乘法算式放在同一屏幕上请学生观察,得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也可以用乘法表示”,这里我将课堂还给学生,并将图与算式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乘法的意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当小飞机的数量增加到30架时,学生发出了一阵阵惊叹,教师及时询问:“对你来说,这个问题难点在哪?困惑你的是什么?”孩子直观感受到,数量太多,计算太麻烦了,此时,教师揭开事先写好的连加算式,长长的算式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小**,再请学生试着用乘法解决,汇报时说明乘法的意义。这时黑板上读法、写法、计算均十分复杂的加法算式与简便的乘法算式形成了强烈对比,学生自然而然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和简便性,产生新的学习需要。这一系列的学习经历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体验,而体验是为了获得直接经验和感受,增强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升华和发展。

    最后,我再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完成后请学生根据同学列的算式猜一猜他解决的是哪一个问题,这样对教材进行了有机处理,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课程内容呈现地具有层次性及多样化,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样的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经历观察、提问、猜测、实验、验证、计算等活动,有效突破了课程重难点。

    3、巩固延伸

    练习部分我选用教材19页练一练第1、2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集体评议,在过程中教师注意多元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使学生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去,如果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用乘法解决的问题,也说明他们对乘法的意义有了初步而清晰的认识。

    4、总结全课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谈感受与收获,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个微缩课堂,我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体现了加法、乘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够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内容。

    儿童乐园

    ——初步认识乘法意义

    加法:2+2+2+2=8(人)

    乘法:2×4=8(人)

    4×2=8(人)

    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60(人)

    2×30=60(人)

    六、预说教学效果

    本课的教学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活动形式,并充分利用简单实用的课件加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相一致,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味”和“儿童味”,真正将陈省身先生提出的“数学好玩”落到实处!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经验,根据课堂的生成性,及时调整教学预案,而不是忠诚地执行教学预设!

    我的说课到此全部结束,不足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耐心倾听,谢谢!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 39-40 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的情景,体会用正确的方法收集数据很重要。

    2、初步学习收集数据,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数据记录。

    3、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统计数据。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类计数、描述和分析等统计过程。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统计是有趣的和有用的。

    培养初步统计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划“正”字等方法进行记录,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小调查: [小轿车、公交车和卡车]

    师:今天要学习的本领,在生活中十分有用处。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 见,请用自己的方法记录这三种车分别出现了几辆。(媒体播放)

    交流汇报记录的方法及数据。

    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将出现的物品分类进行记录、整理数量的过程,就叫做统计。

    二、感悟统计 学习新知

    1、介绍“正”字记录法。

    2、介绍竖杠记录法。

    比较看一看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

    2、学习“正字记录法”

    小丁丁他们班正好在统计女生最喜欢的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观看视频教学)

    3、尝试记录

    第一个小调查用正字记录法再来统计一次。

    交流反馈。引出统计表格。(出示表格)

    车辆出现的情况统计表

    种 类

    辆数(辆)

    小轿车

    10

    公交车

    8

    卡车

    11

    师:像这样把记录的结果用数来表示,整理在一张表中,就叫统计表。出示课题:统计表初步。

    4、尝试填写统计表

    师:小朋友们已经会初步的收集、整理数据了。小丁丁的班级也完成了一项小调查(出示记录)。请你们帮他把数据整理填在统计表中。(学生独立完成书本P40/2。)

    最喜欢的水果情况统计表

    师:知道哪种水果最受小朋友欢迎?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不能再提些数学相关的问题?

    示范:喜欢草莓的人数是喜欢橘子人数的几倍?

    前后两个学生进行一问一答。交流反馈。

    师:通过统计可以了解许多需要的信息。

    三、经历过程 巩固新知

    统计最爱吃的食物。

    开小火车进行汇报,整理数据,将结果填入统计表中。(学习单)

    反馈交流。

    师:根据这张统计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四、课堂总结

    师:除了统计表可以反映出一些信息外,还有一种图也可以反映出同样的信息,我们一起来看看。利用excel生成最喜欢的食物统计图。(机动)

    师:这样的统计图看上去比统计表怎么样?(更直观、数据更明显)想不想一起学习怎么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6

    教材说明

    教材让学生观察实物,如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等来认识角。用一张纸折成大小不同的角,再用两根硬纸条做成活动的角(能拉成大小不同的角)。最后抽象出角的图形。这里不给角下任何定义,只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边和顶点,会从给出的点画角。然后通过“做一做”进行一些巩固角的认识的练习。如通过第1题着重使学生分清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注意出现不同的放置位置。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七。

    2.教学角的认识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上的时针与分针、折扇等实物图形,指出哪里是角。教师可以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活动角。把硬纸条拉成大小不同的角,边演示边说明,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认识。再让每个学生拿一张纸,仿照教科书上的图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在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以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出角的图形,说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要画出大小不同的角(包括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指出这些角的边和顶点。

    3.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要使学生联系学过的知识进行判断。第1题,通过观察能正确区分题目里给出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如第二个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相接的地方不是一个顶点,而是一段弯曲的线,所以不是角。

    4.教学画角时,教师先说明画的方法,做出示范,再让学生画。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画,发现问题教师要及时指点。

    5.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2题,要使学生初步知道角的大小与画出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题中的两个角都是30°,要让学生用三角板中30°的角去比一比,确认两个角一样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跟画出的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

    第3题,可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照着教科书上的样子画。

    第4*题中,左图有3个角,中图有7个角,右图有8个角。做题时,要先让学生找,必要时教师可以指点。

    练习十七最后的思考题的答案是:(3)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

    (一)教学要求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内容是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

    教材说明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手帕、练习本、黑板面上的角,说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再借助三角板来说明什么是直角。然后让学生通过折纸做直角,加深对直角的认识。再说明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学会用三角板画直角。“做一做”中的习题,注意出变式图形,使学生能掌握直角的特征。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口算和摆小棒算出了35+32的结果。真棒!现在,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一下。

    小结: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巩固新知

    (一)基础练习

    课本第12~13页“做一做”

    (二)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相同数位要对齐。

    板书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个位对个位,

    十位对十位,

    相同数位要对齐。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8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画角。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理解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猜图游戏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看看这个可能是什么图形?(师出示图形)

    预设:生:三角形。

    师追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教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追问:那我们是怎样猜出这些图形的?

    2、揭示课题

    师:原来小朋友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 合作交流,认识角

    (一)找角

    师:其实还有很多角藏在我们身边的物体上噢,同学们,这是一所美丽的校园,你能从图片的这些物体中找到角吗?(出示课件)伸出小手指指,角到底藏在哪?

    (二)感受角

    1、看!图中那位老师手中的三角尺变到我手里来了,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呢?(3个角)

    2、请你拿出准备好的三角尺,我们一起像刚才那样摸一摸、指一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给你的同桌听!

    (交流学习)

    3、汇报: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三)观察角

    1、刚刚图片上的角 老师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请你观察这些角,然后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同桌交流角的特点

    3、角的各部分名称:尖尖的部分我们叫它角的顶点,两边平平、直直的线我们叫它边。

    4、小练习:判断哪些是角。

    同学们我从数学王国里带来几个图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汇报后,师提问为什么那些不是角呢?说出理由。

    (四)用活动角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观察活动角

    老师出示教具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它是怎样一点一点变大或变小的。

    动手操作(1):拿出手中的活动角,跟着老师一起操作,感受角逐渐变大或变小的过程。

    说一说,角在变大,角两边的开口也在逐渐怎么样?所以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2、跟同学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比较时出现问题:有的同学角的两边有长有短。

    这时我们怎么知道谁的角大呢?

    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我们可以比一比,发现角两边的长短不影响比较。

    师追问: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师小结:

    出示填空问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角两边的开口越大,角就( );角两边的开口越小,角就( )。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 )。

    (五)画角

    我们了解的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们想不想把他们画出来?

    1、师示范画角。

    师:从一个点起,先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再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

    2、课件展示。

    3、学生总结老师是怎样画的。

    4、学生尝试活出不同角度和大小的角,

    三、巩固练习:在生活中找角。

    孩子们画的真漂亮!角还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甚至是教室里,你能试着找一找,看看哪些物品的表面有角呢?

    其实角的世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问题等着你去研究、探索,如果你感兴趣,下课以后再继续研究吧!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46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2、理解用第二个因属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的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解决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位置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1主题图 彩笔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口算。

    5210

    4330

    1240

    3120

    1720

    2、笔算并说出计算过程。

    417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46页例1.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这幅图所展示的情景是什么。

    (王老师去书店买书,买了12套,每套书有14本,她在想一共买了多少本)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如何列式。引导学生去想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

    指导:你能不能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探究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问题呢?

    组织学生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把讨论的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然后各组选代表说出本组的想法,展示各组不同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例:1410=140(本) 142=28(本)

    140+28=168(本)或1412=168(本)

    有些学生会想到把12看成10和2的和,先用1410,再用142,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相加,

    有些学生可能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乘法,想到两位数乘两位数也可以用笔算,但学生们在写竖式时不一定能写对,或其中的道理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教师要在这里重点指导。

    先让学生说他是如何写的,在这过程中针对学生说得不对或不清楚的地方,教师要加以指导,也可以让写得对的组给同学讲一讲。

    教师在指导分析过程中,要把每步板书详细列出。

    教师归纳总结,板书强调每步难点。

    在总结过程中提问

    (1)两位数乘两位数一种是口算方法,一种是笔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

    (2)笔算中乘了几层,为什么?乘得的结果怎么样?

    【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本9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