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畅想课件(集合4篇)
  • 畅想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31

    2023畅想课件(集合4篇)。

    每一位老师都必须在上课之前准备一份完整的教案和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时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学生的反馈可以为老师提供更全面的教学评估数据。我们热情欢迎您了解“畅想课件”所带来的惊喜和激情,以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畅想课件【篇1】

    活动目标

    1.在看一看、玩一玩、印一印、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印画兴趣。

    2.能积极的参与活动中,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了解对称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绘画。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5.感受作品的美感。

    活动准备

    水粉颜料、树叶、豆子、动植物图片、绘画纸。

    活动过程

    1.出示各种对称动植物图片,引导幼儿发现对称的特点。

    2.出示对称印画作品,启发幼儿展开讨论,怎样才能让画面达到对称效果。

    3.教师示范制作对印画过程,将纸分成两半,在纸的一半刷上水粉颜料,在颜料没干的时候,将另一半对折印上去,打开后即完成。

    4.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对称的动物或植物,进行对称印画创作。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畅想课件【篇2】

    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陶艺活动:马桶畅想曲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中马桶的造型,大胆畅想,并能用语言讲述自己的设想。

    2.运用手捏的方法创作表现不同造型、不同外观的马桶。

    3.能根据自己的创意构思、设计制作。

    活动准备:

    1.利用保健教育时间,随机提醒幼儿注意观察生活中所见马桶的不同造型。

    2.课件:多变的马桶。

    3.陶泥、操作工具等。

    4.故事:《我要拉巴巴》。

    活动过程:

    1.幼儿听故事《我要拉巴巴》,导人活动。

    教师:故事里的小动物真能干,都会独自上厕所大小便了:你们平时上厕所时发现卫生间的马桶是什么样的?坐在上面有什么感觉?想象一下。 (幼儿自由畅想,大胆讲述)

    ●由趣味故事导入活动,大大提高了幼儿对本次活动的积极性;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畅想,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无形的翅膀。

    2.欣赏自制课件:多变的马桶。

    (1)教师:老师也收集了很多马桶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看看与你们平时看到的马桶有什么不同。

    (2)启发幼儿用手捏的方法创作表现不同造型的马桶。

    教师:请你用陶泥尝试制作不同造型、不同外观、多功能的马桶。

    3.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将幼儿作品陈列在班级展示区,让幼儿担当讲解员,讲述各自的马桶畅想曲。

    ☆环境创设 开辟“生活小常识”专栏,展示如厕时的相关常规,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畅想课件【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前两节课所学的色彩知识和营造作品情趣和意境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观创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畅想。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科的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造型与色彩,特别是主观色彩对造型艺术的创作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对春天进行主观创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畅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创作中感受自然美、艺术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造型和色彩虽已讲过,但在创作前,他们仍是前提,所以创作中造型、色彩的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有限,而本课重在学生对春天的畅想,所以如何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在畅想中构思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研究的精神。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和与大家交流合作的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在美术的技能技巧方面还很薄弱,对直观的东西更容易接受,并且在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上有一定优势,所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情况,配合我校“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本堂课我采用以直观和实践相结合的“学导互动”的教学方法。学,学生学老师,模仿老师上课的方式来赏析美术作品;导,教师用多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互动,是课堂上不可缺少的,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五、教学准备

    学生:画纸、铅笔、橡皮、上色工具

    教师:课堂教学素材、多媒体、优秀学生作品

    六、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6分钟)

    1、提问:一年四季中,同学们最喜欢什么季节?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季节的喜爱?(写作、歌唱、绘画、拍照)

    2、听歌曲《春天在哪里》,找出歌词里代表季节的关键词(青翠山林、红花、绿草、小黄鹂)

    3、回想描绘春天的文章、古诗,找出代表季节的关键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树、春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

    4、这些都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到来的信号,那美术家又是怎样通过作品来传达春天的各种信息呢?

    (二)发展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15分钟)

    1、预习展示:课本P15-16的六幅作品,请各小组派一位代表上讲台讲述作品描绘的内容,以及作者如何来传达春天的信息的?

    2、教师总结补充学生所讲,对评述到位的小组进行表扬与奖励。

    3、畅想:同学们心目中春天的画面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

    (三)实践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20分钟)

    1、请学生拿出绘画工具,勾画自己心目中的春天景象

    2、播放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春天奏鸣曲》、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春之歌》,帮助学生酝酿自己心中的春天。

    3、教师巡回指导,在构图、创意、表现等方面点拨

    (四)展示阶段(本阶段预计耗时5分钟)

    1、选择学生作品中相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2、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

    2.2 春天的畅想

    春天关键词:青翠、绿草、桃花、温暖、柳树、

    春风、春雨、生机、踏青、植树

    设计意图:把春天的关键词写在板书上,便于学生在创作时有联想的对象,更有利于学生打开创作思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七、预设性反思

    这堂课是对前两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应当对前两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回顾和点拨,创作初期着重在构图、色彩等方面,中后期多鼓励学生营造画面的意境和情趣。七年级的学生在绘画的技能技法上还不够熟练,创作时间可能拉得过长,到课堂结束也不一定有完整的作品,但在课堂的最后评价学生作品时,应注重评价画面的构思和画面所突出的春天的味道。

    畅想课件【篇4】

    大班上学期美术教案《秋的畅想》

    【活动设计】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她有着独特的魅力。孩子们也特别喜爱这个季节。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借形想象,畅想秋天里各种美好的东西,加深对秋天的了解。同时,线描画开启了儿童绘画基础的大门,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大班的孩子有了创造线条的能力,有了塑造形体的方法,就有创作的欲望。他们想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运用线条表现在画面上。因此,本次活动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展开的。

    【设计思路】

    活动主要由故事导入—幼儿想象—教师示范—幼儿操作—集体欣赏并评价这几个环节进行开展。

    【活动目标】

    1、通过想象,知道秋天里有哪些物体,如水果、植物等。喜爱秋天。

    2、学画流畅的长线条,充分发挥借形想象的能力。体验装饰图形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师示范画;幼儿每人一张画纸,一只黑色记号笔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根据圆形想象出秋天里各种各样的物体,如水果、植物等。

    难点:绘画流畅的长线条并进行装饰。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示范画出长曲线。

    师:秋姑娘来喽!看她悄悄地走进了花园,轻轻地闻着每一朵可爱的小花。她路过一朵小花就绕一个小圈,路过一朵大花就绕一个大圈。(屈老师 )她围着小花们飞呀转呀,转呀绕呀,她经过的地方留下了一条长长的、优美的曲线。她还经过了果园、动物园……(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出一条长曲线)

    师:小朋友们看一看,秋姑娘是从哪儿飞到哪儿的?这就是秋姑娘经过的线路图。请小朋友伸出食指跟老师在空中画一画。

    二、引导幼儿想象并讨论。

    师:秋姑娘留下了美丽的线路图。看一看这些分割出来的圆圈像什么?像秋天里的什么东西?

    三、教师示范,幼儿观察。

    1、装饰圆圈。

    师:我觉得这个圆圈像个大苹果,我们就把它装饰成漂亮的苹果吧。教师示范画出苹果图案。

    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述,一一添画,装饰圆圈。

    2、装饰线条。

    师:剩下的线条该怎样打扮得更漂亮呢?教师示范画出花纹(波浪线、横线和竖线)。

    3、师:请小朋友想一想,哪些地方可以是黑色哪些地方可以是白色?给幼儿渗透黑、白的装饰手法,进行部分装饰。

    JK251.com延伸阅读

    2023初中学习计划集合4篇


    高度智能化的文档处理功能是办公自动化技术的重要进展,范文对于上班族真的越来越重要了。大家平时有空的时候多来读读范文吧?教师范文大全不遗余力地制作出了这份让您满意的“初中学习计划”,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您收藏!

    初中学习计划【篇1】

    暑假即将到来,小学的时光就要结束了,初中生活就要迎来了,为了能在初一开学之前有一个好的状态,所以我在这个暑假里,做好一个学习计划,按照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学习,为暑假过后的初一年级做好准备。以下就是我暑假学习计划:

    一、提前预习初一要学的书本知识

    暑假时间长达三个月,所以在这三个月里,我要把初一要学的课本向高年级的同学借书来预习,在暑假里,把初一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预习,为自己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做好准备。而且提前预习在日后的学习中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可以紧追老师上课的进度,不会因为刚进入初中,感到不适应就让自己退缩,只会让我有前进的动力去学习。暑假的三个月里,把初一的七科学科都进行一个大致的学习,做好预习的记录,为自己之后上课打下基础。

    二、做一些初一的练习题

    暑假这么长,不用来学习有些可惜了,因此在暑假,我除了要对初一课本进行预习以外,我还打算买些初一的练习作业写写,这样不仅能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初中知识的状态里面,还能让自己学到更多关于初中学习中会遇到的练习题的题型,更能帮助自己去打发暑假无聊的时光,丰富自己的暑假生活。

    三、多看一些课外书,对书中不认识的字词进行查阅学习

    在这个小学和初中之间的一个暑假,对我而言是很长的一个休息时间,为了不浪费这么好的时间,也为了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所以我会去看课外书,一个月规定自己看多少本书,并且对书中遇到的新字词进行一个查阅学习,积累更多的字词,帮助自己看更多的课外书。暑假一过去,就直接进入初中,首先就是初一的学习,打好初一的基础,对后面初二、初三的学习就不会太难了。所以争取在这个暑假里,看更多对自己有用的课外书,也是一种另类的学习。

    暑假的学习计划的制定就到这了,我在小学最后一个暑假里,会努力做到上面自己计划的事情,努力的在暑假增加自己的知识,让自己在初一开学之前就进入到状态中,把握好自己的时间,做最足的准备。也是对自己暑假时间的一个规划,对暑假时光一个不同的体验。

    初中学习计划【篇2】

    时间一晃我便已经小学毕业了,暑假结束以后就是初一的学习生活了,我也不能够将心思全部放在玩耍上面,要说初中学习的重心,要以英语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因此我应该利用暑假的时间学好英语,那么在初一的学习之中才不会吃亏,或者说不会因此而赶不上大家学习的进度,如果因为英语成绩拖后腿导致我成了差生,那么对我来说可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情。

    首先便是借到初一的英语教材,在书的后面有着单词表,这些都是在初一的英语学习之中用得到的,我应该将其全部记忆在脑海中,最好的办法就是抄,因为光看是记不住的。我准备每天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抄写英语书后面的单词,给自己定下每个阶段的目标,按照每个单元的不同进行学习,当然也不能够只抄写而不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单词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音标了,尤其是我这般英语基础不怎么好的学生,要理解音标并熟练掌握,然后由读单词演变成背单词,由抄单词演变成默写单词,这样我就能够掌握单词并扩充自己的词汇量了。

    其次便是英语的听力部分,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我可以在网上找一些视频,网络上面肯定不缺少给初学者学习的英语教学视频,这种表现手法可比枯燥的课堂有趣得多,或者说我也能够看一些英汉双译的电影,一来比较有趣,能够让我有学习的动力,二来也有一部分效果,至少比看动画片要有意义得多,因此每天我都应该看一部比较有意义的'英文电影。另外听英文歌也是不错的办法,这样也能够起到培养自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最后要懂得使用英汉词典,我觉得初中的英语考试绝对不会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肯定也有一部分课外的内容,对于英语绝对不能够凭空猜测,因此必须要学会使用英汉词典,无论是快速找到自己想要查到的单词还是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词典都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小时候有不会读、不会写的字都会选择查找字典一般,不过鉴于英汉词典比较枯燥无味的缘故,我打算每天抽出二十分钟的时间看英汉词典,虽然时间不多,但是必须要专心学习。

    其实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英语补习班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途径,也可以将这个想法加入到自己的暑假英语学习计划当中,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办法提升自己的成绩,或者说希望自己能够在开学的时候有一个更高的学习起点吧。

    初中学习计划【篇3】

    【语文】多看书做“书虫”

    升入初三后,学生要更重视平时知识的积累,多看书,做“书虫”,从书中汲取养分。

    可以利用暑假给自己安排早读时间。一是背诵默写初一、初二4本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因为初三总复习时很难有空余时间来背诵古诗文。在背诵时,学生要重点找一些往年常考的名篇,而一些比较冷门的篇目大略通读一遍即可。二是阅读名著。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可以让准初三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开拓视野。名著的范围可以从老师推荐的书目里找。

    同学们还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落在笔头的知识点更容易记住。笔记可包括诗词名句、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及写作技巧、错别字、病句搜集、文学常识等多方面内容。

    除了书籍外,学生还要做一个勤奋的阅读者,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健康的报纸杂志。学生要学会欣赏报纸杂志中的文章及标题,如《作文报》、《读者》等,养成剪报和摘抄的好习惯,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PS:在上周我们已经向大家推荐了《中学生暑期必读书目》,大家可直接查看历史消息。

    【数学】主动思考学“活”知识

    暑期预习数学知识时,准初三生要会读课本并弄清例题。

    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读课本。要注意不是背公式,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每一个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弄清楚。

    其次,要多做习题,善于分析。弄明白最基本的概念和例题后,学生要多做课后配套的练习题。做题时,准初三生要养成准确计算的好习惯。如果题目会做,却因为计算马虎而导致答案错误,那就太可惜了。在做题中,学生要注重发现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做一道与以前相似的题目时,要会通过比较发现规律、看到实质,以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再次,要记录错题,避免再犯。准初三生最好能准备一本错题集,分门别类地收集自己的错题;没事的时候就翻一翻、看一看,这样会有很大收获。初三的数学更深、更难了,但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数学并不是难事。初三生还可利用假期提前总结梳理知识结构,如做一个知识表格,这样在复习时可以更一目了然。

    【英语】暑假复习重在阅读

    暑假新初三生英语复习要把重点放在阅读上。

    学好英语科目要坚持大量阅读,只抱着课本看是不够的。准初三生可利用暑假多读书,如读读简写版的小说、英文报纸等,可以是无需完成任务的泛读,也可以是字斟句酌并完成各种练习的精读。读得多了,语感也就有了,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另外,作文与阅读的联系最为密切,阅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作文水平的高低。准初三生要加强阅读训练,利用阅读来提高作文水平。对经典范文,学生要进行背诵和记忆,从而掌握优美的句型结构,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不同层次的学生假期学习安排要有所不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注意查缺补漏,把学过的词汇、语法知识复习一遍,看看自己存在哪些漏洞,并及时弥补。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前预习一下新课程,还可以做做听力练练耳朵,既可以听听力训练磁带,也可以听听英文歌曲。

    【物理】根据学习情况对症下药

    新初三生暑假复习物理时,要根据自己初二的学习情况“对症下药”。

    对于初二物理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根据教材,把已经学过的一些零碎知识点利用暑假做巩固复习。比如力学和电学部分是重要考点。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做一些力学、电学综合性的往年中考题。通过做试题,查缺补漏,看看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最好把初二的笔记拿出来,重新复习一遍,这样在将来面对新的知识时就不会陌生。在假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做一些练习题,或者从以前的错题中汲取经验,以求达到不留漏洞,提前预热的效果,以饱满的信心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化学】预习从现在开始

    作为一门即将开始学习的新课,化学需要记背的知识较多,初三生利用暑假提前预习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在预习时要订好计划,可以分章节学习,比如熟悉化学元素周期表、了解化学仪器的使用要求或将同族元素分成板块,简单地了解元素性质、方程式等基础知识。

    对于一门即将开始学习的新课,准初三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学后紧跟老师的进度和要求并及时自检,学生都能学好化学。

    不过,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暑期生活不应完全是学习,因此家长们应合理安排孩子的假期计划,做到学习玩乐两不误!

    初中学习计划【篇4】

    复习目的:

    1、巩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点,主要是生字词方面和语言训练方面,引导学生让知识点构成线,织成网,形成知识系统。

    2、引导学生认识中学语文试题的结构与模式,并学会如何积极应对。

    3、逐渐训练中学应试的技能技巧,如指导阅读题答题方法等。

    4、在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并运用语文复习方法。

    复习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课文讲解重难点、阅读理解题、作文训练等等。

    复习重难点:基础知识的掌握的不牢固,部分学生考试作答不理想,语言组织能力较差;阅读理解没有做题方法,不能以课文为例灵活应用,许多主观性的题目不敢作答;写作文文比不流畅,思路不清晰,而且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喜欢编造了事。

    复习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考试法,评析法。

    复习计划:

    基础知识:重点识记生字、解词、重点的文学常识、部分课文的背诵,,主要是学生自主背诵记忆,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课文讲解重点:主要在老师讲解下学生理解并记忆,重点在文言文。重点在体会散文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领悟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同时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

    练习巩固:复习学案的相关内容,及时讲解,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作文指导:老师根据平时所学内容对作文训练进行有重点的指导,主要是写景类散文。结合所学习的课文,揣摩、欣赏其中的精彩句段和词语,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要学会适当的借鉴。

    2023水循环课件(精华4篇)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来提升教案制定的水平。我们根据您的实际需求仔细编辑了“水循环课件”,还请您能收藏本网页!

    水循环课件 篇1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的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对比,找出植物水循环的动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

    一、储备知识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叶的结构,但是对于叶的气孔的功能不是很清楚。了解了根的功能和结构、知道茎中含有疏导组织。但是对于这几大结构之间的联系还没有清楚的了解,所以需要教师提示。

    二、生活经验分析:学生了解植物可以影响屋内湿度的变化,对植物参与水循环是有前概念理解的,可以作为蒸腾作用讲解的切入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植物是如何利用蒸腾作用将植物中的水扩散到大气中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评论(0)教学重点评论(0)学时难点教学活动4、2第二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运输的途径

    2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3描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尝试通过对比,找出植物水循环的动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评论(0)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

    评论(0)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植物是如何利用蒸腾作用将植物中的水扩散到大气中的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实例导入

    事例:有人计算出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的一生中,大约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那这200多千克的水,植物都用来做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表格,在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被植物吸收的水中有xxx的水分被植物用来组成他自身的结构,而另外xxx的水量被用来供应植物的生长,而这些水量占生物吸水量的极少部分,而剩下的这么多水都到了哪里去了呢?

    活动2【活动】蒸腾实验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验看看,绿色植物所吸收的水分除了以上两个去处之外还有哪些去处。

    (实验介绍)用透明干燥的塑料袋将一株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罩起来,在茎部扎紧。放在阳光下照射,过一段之间之后,我们来观察实验结果。

    ①你能从实验中看到什么现象?(塑料袋上有雾气)

    ②你认为这些雾气(水珠)是从哪个器官而来?(叶)

    ③塑料袋上的水又是以什么形式散发出来的?(气体)

    通过同学们的观察和思考,大家描述的就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即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④叶片的表皮上都多多少少会有一层角质层附着于上,来保护我们的叶片,那么蒸腾的水分是从叶片的哪个结构出来的呢?

    那么我们先来复习下叶片的结构,请一个同学上来填写下叶片各部分的结构名称。那么每个结构对于叶片都有哪些功能?表皮——保护;叶肉——营养;叶脉——疏导;气孔——气体交换的窗口通过复习叶的结构,你认为叶片当中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是从叶片的哪个结构而来?(气孔)

    叶片蒸腾的部位位于我们叶的气孔。

    活动3【讲授】气孔的结构

    叶片通过蒸腾作用不断的将水分散失到大气之中,就像我们出汗一样,如果出汗过多,就会发生脱水中暑,严重的话会影响我们的生命。不过人们可以通过来到相对阴凉的地方躲避,但是植物只能矗立在一个位置。而每一天的温度和太阳的光照条件都不相同,尤其在夏天的正午,温度很高,如果气孔一直开启,植物不会也发生脱水中暑呢?可是我们校园中的树木都生活了这么久,依然健壮的成长着,说明植物有着一些方法去控制着蒸腾散失水分的量,那它又是如何控制的呢?生物的功能是和其结构相对应的。那我们就从植物的结构入手,让我们来看看气孔附近的细胞有哪些奇特的地方。同学们能否从书112页找到答案呢?

    (边演示,变讲解)

    气孔的两边分别有一个形态相同的半圆型细胞,我们称之为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围城的空腔就是我们所说的气孔。这两个保卫细胞与别的细胞长的有些不同,保卫细胞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靠气孔的外壁厚,不易伸展;背气孔的内壁薄,较易伸展。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伸展拉长,牵动外壁向内凹陷,使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收缩时,内外壁都拉直,使气孔闭合。气孔利用这样的一个独特的结构控制了蒸腾作用的大小,使植物虽然只能位于一个地方接受外界环境的变化,但是可以长久的生活在那里。这些小小的气孔虽然渺小但是却对植物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这些气孔主要位于植物的叶片的哪里呢?我们能否通过一些方式去探究它的位置?给同学一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评价)

    由于气孔的主要作用是蒸腾作用的门户,同时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叶片中的所有的气体都是经过气孔来到外界的,因此我们可以将叶片放到热水中看看叶片中的气体是从哪些地方出来的,那么那些地方就是气孔所在的地方。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叶片中下表皮上的气孔要比上表皮上的气孔多。

    活动4【活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过渡:虽然有气孔可以控制蒸腾作用的大小,但是植物的一生也依然有大部分水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这些水分源源不断的流失,因此叶片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新的水分补充到叶片中。

    (1)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那么叶片中的水又来自于哪里呢?植物的水分是由植物的从哪里吸收的?(根从土壤中将水吸收)具体到根的哪个结构?(根毛)

    水分要到达叶片需要经过植物的哪些器官?(根、茎、叶)

    水分到达叶片需要通过这些器官中的每个细胞么?那么我们怎么去探究这一现象呢?我们来看看老师手里的芹菜,老师提前将这些芹菜放在了蓝色的水中,芹菜的茎在这段时间里将运输这些蓝色的水分来到叶片之中,如果我们将芹菜的茎横切,就可以看到芹菜茎中水分的运输轨迹。如果整个横切的.茎都是蓝色,说明什么?如果不是又说明什么?

    (展示浸在染液中的芹菜,分发给学生)

    我们看到这些蓝色的液体并没有经过植物的全部细胞,而是只在部分位置可以看到蓝色的染液,将它纵切之后,我们会发现染液所经过的地方像一条长长的管道,这就是我们说的输导组织中的一员——导管。每一条导管都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的,这些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上下细胞间的细胞壁也都已经消失,形成了一根根中空的管道。这些长长的管道下达根部的成熟区连接根毛上达叶片中的叶脉,使根部吸收的水分到达叶片。

    (2)水分运输的动力

    过渡:然而有句古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那么在低处的水分是被什么神奇的力量吸引达到叶片之中呢?是不是所有被放在烧杯中的芹菜都能吸引着蓝色的液体向上运输呢?

    我们再来看看没有叶子的芹菜(当众切开)我们会发现它的导管内是没有染料的颜色的,此时的茎是否有在继续向上运输水分呢?

    如果没有,那你认为这和什么原因有关系?我们来对比下这两根芹菜,大家观察下它们有什么区别?

    (没有了叶片)为什么没有了叶片植物就不能将水分向上运输了呢?(将板书中的叶划掉——没有了叶就没有了叶的蒸腾作用,因此植物向上运输的动力消失,从而不再向上运输。)

    所以我们得出植物需要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来将根吸收的水分向上运输。

    活动5【活动】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过渡: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向上运输,无机盐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来到了植物的各个细胞中,无机盐和一部分的水分被细胞用于生命活动或者组成植物体的各个结构,而其余的都被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我们已经知道蒸腾作用给予了植物运输水分的动力,那这些通过蒸腾作用被植物散失到大气中的水分就只有这一个作用么?我们看看以下的两个资料

    资料分析:

    (1)一个兴趣小组对植物蒸腾作用对湿度的影响做了一个探究,得到了以下的数据,根据数据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蒸腾作用可以参与水循环,并增加空气湿度)

    (2)俗话说的好:“大树底下好乘凉”。据调查,在骄阳似火的夏日,绿化地区的气温比非绿化地区的气温低0。8 ℃,森林中的气温比庭院中的气温低1。3~3。2 ℃。

    根据以上资料你又对植物蒸腾作用有了怎样的见解?

    (蒸腾作用对植物周围的温度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结:可见植物的蒸腾作用不仅可以是植物运输水分的不竭动力,同时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可以对周围环境的湿度和温度起到调节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其实并不仅仅对自身有着各种益处,同时也会参与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中。

    结合图片请同学们来描述下植物是如何参与到生物圈的水循环的过程中的?

    (学生描述水循环过程)

    通过同学的描述,我们发现植物的蒸腾作用参与到了生物的水循环中,但是植物并不是植物水循环的唯一途径,没有了植物水循环也依旧可以进行,那么如果绿色植物从陆地中消失,它会对我们生物圈的水循环有影响吗?

    水循环课件 篇2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 “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

    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黄河断流问题,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3)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教学策略

    (一) 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 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探究教学法: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 数字资料,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析图、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学会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2、学会分析: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 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相互联系水圈的组成:

    的水体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自然界的

    水循环概念

    水循环的过主要类型、环节

    程和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意义

    水循环课件 篇3

    1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

    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

    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这就是河流与湖泊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湖泊对河流水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洪水期,沿河湖泊及水库会起削减洪峰的作用(案例:洞庭湖对长江水的调蓄作用)。

    活动3【活动】(二)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1.阅读教材图3.37《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水循环发生在哪些水体之间?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哪些?(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3)水循环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环节?

    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归纳主要环节: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水-地表、地下径流汇入大海。

    2.学生活动:让学生画出水循环的简单示意图。

    水循环课件 篇4

    一、 课标的要求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这条标准,与旧教材的教学要求有些不同,要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1、 旧教材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2、 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与环节。

    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知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二、 教材分析

    1、 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 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与“标准”要求不大符合,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要淡化。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 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集合4篇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这篇文章笔者认为非常值得一读,现在向您推荐。开学前,老师需要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每天都要花费时间编写自己的教案和课件,因为教案是教师进行系统化教学的基础。为了避免忘记,还请您将本页的网址添加到收藏夹中!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1)

    一、说教材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成长为话题。

    单元目标是:

    1、了解他人的成长足迹,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用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

    2、揣摩关键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爸爸的花儿落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叙说着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对父爱的缅怀,对成长的感受,整篇文章以毕业典礼为线索,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过渡十分自然,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却不零乱。主要内容是 “父爱”、“成长”;表达技巧主要是,借物喻人,暗示渲染;抓住了这两个方面就抓住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林海音及她的《城南旧事》;

    (2)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3)理解课文标题的双重意义和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学习文章的拟题技巧;

    (4)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字词的情感。

    (2)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3)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会记叙中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追求成功,更要善于面对失败。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该目标的确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力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强化了德育训练和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

    (2)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教学难点:

    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为了突破难点,设置了不少学生活动,使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与学生共同探讨的方法,边活动,边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感性材料的感受到理论的上升,水到渠成,符合认知规律,易接受。

    四、说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为了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贯彻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教法: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文本进行交流和对话。所以本课的教学拟用情景教学法和阅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文。

    2、说学法:

    为了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主体,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能力方面采取了以下方法:讨论法、自主阅读法、总结反思法。

    五、说教学过程

    提前预习,扫清阅读的障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城南旧事》的资料。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片尾插曲《送别》,学生欣赏,老师归纳:《爸爸的花儿落了》就是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一个小故事,这是一段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文中的世界,去寻找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吧!

    2、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城南旧事》片段。简介作者生平思想,文学作品,走近林海音 。

    (2)指导学生积累生字词,为学习文本扫清障碍。

    3、用心听读,感受文本。

    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去听,头脑中形成电影画面。借助语言和音乐的魅力把学生带入文本,使其有种美的享受,此时学生的思维也是高度集中的。听完之后让学生简要谈谈感受,教师就能够从他们所谈的感受中了解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从而有针对地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

    4、合作交流、互动探究

    活动一: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文本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

    (2)梳理结构,划分层次。

    (3)作者是用什么作为全文的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的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本中哪些是写的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是怎样引出来的?

    我们可以说全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活动二:研读赏析

    围绕“爸爸在我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1) 文本中是怎样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了,可能将不久于人世?

    (2)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3) 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关内容,并在课文中圈点勾画)

    活动三:讨论探究

    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并讨论一下问题:

    (1)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怎样的态度和感情?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2)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

    (3) “我”是不是真正感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

    活动四:品味赏析

    通过引导学生赏析句子,初步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写作特点

    (1)在细节的描写中体现深厚的感情和内涵,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点。

    (2)在记叙中恰当的运用插叙的叙事方法。

    (3)本文朴实中蕴含真挚情感的语言风格。

    在重点探究这个环节中,由点带面,注重课堂的生成性,收放自如。设置的问题体现了层级性,即前一个问题往往是解决后面问题的跳板,由浅入深,直到水落石出。充分尊重了初中学生思维跳跃性小的实际,也遵循了“循序渐进”这个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5、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总结反思:

    主人公 英子带着悲哀告别了童年,但此时的她已经长大了,敢于面对一切苦难和挫折。而当我们告别童年时,你将会发现,终将有一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会告别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关怀、一些爱,当你独自面对挑战和挫折的时候,需要镇定,应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心迎接未来。

    (2)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从课堂上的收获内化到自己的头脑中,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课外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再者,写一篇关于“成长”话题的作文。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2、教材的重点难点: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二、目标分析:

    1、新课标目标的确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来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情感价值观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2、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所以必须加强朗读教学。

    3、教法学法: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父亲》“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人生在世,我们夸耀最多的母爱,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亲唱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期间播放《送别》的曲子。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互助学习,合作探究:

    讨论题目:a文中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b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c“花儿”在文中起说明作用?

    让学生或三人或两人一组,讨论交流以上题目,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爸爸喜爱花的较多,也可能是个严厉的人,也可能答是很有爱心的人。在引导学生交流完第一个题目后,过渡到第二个题目:文中的父亲你们羡慕吗?有这样的父亲是幸福的,其实我们都有一位非常爱我们的父亲,我们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那作者是如何发现并表达的呢?

    学生能找出哪是现实的,哪是回忆的。回答出回忆的事情有:

    去医院探病 六年前迟到挨打 爸爸爱花 创练汇款 满院落花

    然后结合学生写作,指导写作技巧。

    关于花儿在文中的作用这点,让学生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地方,讨论明确花儿的线索作用,进一步结合题目理解。

    设计说明: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这个环节充分体现这一点。

    (四)朗读体味: 指导同学们重点读爸爸逼我上学以及毕业典礼我急忙回家两部分,再次播放《送别》曲子,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感情。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

    (五)体验反思

    进一步提问:你有没有类似赖在床上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六)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妈妈好。但今天的文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父亲,感受了那深沉的爱,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设计说明:

    布置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语文教学中把读落实到写上,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效果分析:

    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在知道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从具体事情的叙述中,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感知,不能管中窥豹。对题目的理解学生也会有疑惑,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插叙和伏笔的巧妙运用,理解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体会父亲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作者的成长中得到其实,让他们能更深刻的认识生活、体味生活、理解亲情。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⑴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⑵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⑶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⑴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⑵ 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⑶ 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⑴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⑵ 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⑶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⑴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

    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⑵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⑶ 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⑴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⑵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⑶ “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⑴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⑵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⑶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课后心得】

    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课件(篇4)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体味文中的情感”,以及本课关于“成长”话题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默读重点语段,把握父亲的形象;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父亲关爱“我”以及盼望“我”长大、懂事的感情;

    3、 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4、 感受父亲的情,结合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

    教学重点:品读重点语段,体悟父亲对小英子的情感;把握父亲的形象。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

    教学难点:

    1、体会父亲对小英子的情感,结合学生自身经历、体验,理解父亲是怎样影响“我”成长的,

    2、学习品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方法;

    二、说教法

    1、点拨引导法 2、创设情景法

    三、学法

    1、品读法 2、讨论法 3、情境想象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整体感知,把握形象

    1、速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毕业典礼过程中插叙了哪几个事件?

    2、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

    (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1、作者回忆了“爸爸在我参见毕业典礼前给我的嘱咐”、“赶我上学”、“让我寄钱”这几件事,通过品读语言,你能体会对父亲对“我”有什么样的情感?(幻灯出示品味语言的方法,教师示范一处后,学生先自己品味,然后全班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2、你有没有类似小英子被父亲打经历,你理解你的父亲吗?

    3、英子成长了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4、爸爸对小英子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四)父女对话,亲情在线

    结合课文内容,想像一下,爸爸在临终前会对小英子说些什么,小英子会对爸爸说些什么?想一想,说一说。(分角色扮演)

    单篇精选: 毕业畅想(二)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优秀的范文可以让我们积累相关的知识,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对于一些人来说,多看一些范文能增进知识,那么,优秀范文的优秀模板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单篇精选: 毕业畅想(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六年了,两千一百六十的大好时光就这样悄悄地从我指尖溜走,虽想无限挽留,但还会流逝,心中百感万千。

    难忘啊!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难忘啊!老师的淳淳教诲;难忘啊!鲜艳的红领巾;难忘啊!同学们快乐的笑声;难忘啊!清脆的上课铃声;难忘啊,学校里宽阔的操场,难忘啊;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难忘啊!

    六年前,我们坐在书桌前,跟老师学六年后,师学习作的技巧。六年了,优秀班集体,优胜班级等各种各样的奖状挂在了雪白的墙壁上。在这些荣誉背后离不开老师的培育和同学们的努力。在老师的春风化雨地点播下,我们开始茁壮成长了。

    美丽校园啊!我深情地望着你,心中百感交集,这一草一木,心中百感交集,这一草一木都令我无比眷恋,这时间为何如此急促,为何不再让我们重新回忆?我快乐,快乐自己依然站在操场上奔跑。我珍惜,珍惜与同学们相处小学生涯得最后一段时光。

    六年的小学时光如一片叶子,轻轻地飘走了,便不会在飘回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快乐的生活,可移动磁盘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这个让我学会诚实的地方;来报带这个帮我解答难题的地方。

    六年了,这么快,当我懂得开始珍惜时,小学生涯都快到头了。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我对母校得不舍。老师啊老师,您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我们要像小鸟一样张开翅膀,满怀美好的理想,向着蓝天自由地飞翔。母校,我永远都忘不了这个美好的地方,永远都忘不了。

    密度课件(集合8篇)


    在不同的时期,我们看过不同的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教师相关优秀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密度课件(集合8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密度课件 篇1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课件 篇2

    课题:密度

    [设计意图]

    本节是本章《质量与密度》的第二节。在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节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和讲授为主。

    知识目标: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2.会查密度表. 能联系实际应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能力目标:

    1.探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讲授法

    教学准备: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和学具]

    天平,砝码,体积相同的木块、铁块、铝块(或其他的`物体)

    [课前准备]课内小组交流5分钟

    一:复习旧知

    1、如何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

    二 :自学导学(以下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并汇报)

    2、密度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计算公式: 密度的公式:ρ=公式变形:m= V=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ρ—— ——(kg/m3) m—— ——千克(kg) V—— ——立方米(m3)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1 g/cm3=1×103kg/m3.

    3、例题自己做一遍和书中的解法对比 。反思。

    4、生实验: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也就是体积一样,但是,用手掂一掂,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5、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说明它们的质量却又是相同的。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4)通过以上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密度课件 篇3

    1、巩固密度的概念,会使用排水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通过实验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动手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探究物理的兴趣。

    重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

    难点: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操作。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密度的概念,预设学生回答密度是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由此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实验一:

    【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明确思路】引导学生利用密度表达式并根据表达式得出,明确要测量的物理量是鹅卵石的质量,以及鹅卵石的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根据实验思路,质量可以使用托盘天平测测得。教师提问形状规则的物体体积可以算出来,鹅卵石的体积怎么得到?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阿基米德与金冠的故事总结出排水法。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鹅卵石的质量为m

    ②测得装有水量筒体积为V1

    ③将鹅卵石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测得体积为V2

    ④计算鹅卵石的体积V=V2-V1,则盐水密度为ρ=m/V。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鹅卵石放入量筒小心轻放;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平行;托盘天平称量时使水平放置,并使横梁平衡;使用镊子夹取砝码。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实验二:

    【提出问题】如果想测量生理盐水的密度,如何测量呢?

    【明确思路】学生根据密度表达式得出需测量盐水的质量和体积。

    【制定方案与步骤】盐水的.体积怎么进行测量?盐水的质量怎么进行测量?可以直接把量筒放到天平上测量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①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为m1

    ②倒入部分盐水至量筒中测得体积为为V

    ③测得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为m2

    ④计算量筒中部分盐水的质量m3=m1-m2,则盐水密度ρ=m3/V。

    【进行实验】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处理实验数据】

    环节三:巩固提高

    【交流与讨论】

    ①引导学生总结两次实验测体积的方法有何不同

    ②学生上台展示两次实验密度数据,发现所得密度存在小的差异。

    引导学生进行误差分析,教师进行总结:量筒读数时可能存在误差;托盘天平没有平衡进行读数;托盘天平使用前没有使横梁平衡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

    师生进行总结;请学生课后查阅密度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密度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3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九年级的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由三个段标组成,即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密度的公式和密度单位、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首先由“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的问题的争论开始,用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物质密度这一特性,内容丰富;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材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 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对于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材通过三条途径来展开的:一是根据密度的大小比较,来鉴别物质、发现物质;二是通过密度公式变 形测算出物体的质量;三是通过密度公式变形测算出物体的体积。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⑶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重 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o 难 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o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 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 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 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 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 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列举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质量大小的比较,如一根铁钉和一个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依据是什么?列举不同种物质的物体之间的质量比较,取一个大木块和一个小 铁块,比较其质量大小,如何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是不相等的。从而导入新课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

    ㈡新课教学

    1、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⑴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⑵猜想与假设

    鼓励学生对上面的讨论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学生的猜想是多种多样的,千奇百怪的,有些甚至是离谱的,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并进行适当引导,得出有用的结论。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为了研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设计的思路如下:

    ⑴选择研究对象:取木块、铁块作为研究对象;

    ⑵选择器材:实验中应该选择哪些测量工具;

    ⑶实验过程安排: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怎样收集?

    ⑷实验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物质的种类、质量多少、体积大小三个因素。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用不同大小的木块、铁块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通过处理,填写在课本的表中。

    ⑸分析与论证

    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木块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即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铁块也存在同样的结果。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现:木块和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由于学生不容易想到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教师可以适时补充: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等于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让学生真正体验和发现:不 同种类的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确实不同,这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得出物理量“密度”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 度。

    ⑹评估:

    “铁块质量比木块质量大”这句话应该怎样说才科学?

    2、密度公式与密度单位

    ⑴对于密度公式和单位的认识,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以及查看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表等活动方式,来自己得出密度公式和密度单位。

    ⑵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公式的来源,会用数学形式表示密度的大小,了解各字母的代表的物理量。

    ⑶通过质量单位,体积单位的回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密度国际单位是 kg/cm3,并让学生知道密度其他单位g/cm3与其换算关系。

    ⑷由于密度单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单位,因此对单位的换算、读法、写法以及含义,可以通过水的密度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清楚,从而将密度的定义具体化。

    ⑸教师可以多举几个常见物质的密度,让学生练习和体会。(如铜、铁、铝等)

    ⑹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强化对密度概念理解,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①一桶水和一滴水哪个密度大?

    ②将铁块压成铁饼,铁的密度变大还是变小?

    通过讨论,学生要认识到密度是物质本身的特性,与质量、体积和形状无关。

    3、密度知识的应用。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物理公式,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公式变形。根据公式变形,结合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利用密度公式进行密度的计算。要让学生认识到利用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质密度的大小。可以让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对黑板上板演的例题,进行评价,从而归纳密度计算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正确选择公式,书写格式规范;二是单位换算正确,计算结果准确。

    ㈢自主归纳,评价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知识的归纳,反思和回顾本课学到了什么。在知识归纳基础上,进行学法小结,总结出本课利用了比较、“比值”定义的方法研究物理概念。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分层次的反馈练习。教师进行巡视,收集问题,及时点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认识,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谢谢!

    密度课件 篇5

    一、教材分析

    密度这一节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它是在已有知识质量和体积的基础上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概念。也为运用比值定义法建立的物理量打下了基础。密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

    1、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四、教学准备:

    天平和砝码三套、边长为1CM的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法、讲解法等

    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程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新知学习。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

    【图片1】如何鉴别两个貌似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物质呢?是银制品还是不锈钢?

    【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xx年,家住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的骗子骗走20xx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xx元钱。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问题】为什么这些人会被骗呢?单靠测物体的质量能不能将其辨别出来?如何揭穿这些骗人的把戏?

    (物理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推测、猜想和假设。)

    【图片3】同体积的圆柱体,质量不同。

    【图片4】比较相同体积物体的质量。

    【问题提出】

    1、不同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2、对于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播放视频】量筒、量杯的使用方法。

    【实验】:

    1、出示天平、砝码三套和正方体木块、铁块、铝块各一个,请学生利用天平称出三种物质的质量。并请学生测出这三个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2、知道这三个物体的体积相同)

    2、引导学生根据测量结果分析得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再出示体积为10m、20m、30m的正方体木块,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同种物质构成的物体分成两半,体积分成两半,物质的量也分成两半;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加到原来的2倍吗?)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新课标》指出: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学生为主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说出探究的下一步。

    2、设计实验:教师提供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3、实验验证:请三名学生合作实验进行探究,其余同学观察思考,及时提出实验中不足和需要注意事项,教师加以指导。同时请其余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在教材坐标图上描点。

    (设计意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并知道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像时正比例函数图像即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关系)

    4、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数据,学生自行讨论交流,汇报,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是中考能力题中最难的部分,平时多加强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第三环节:新知学习

    叶圣陶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在两次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比值是一定的。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物质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这个比值的不同就是每一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用一个新的名词来表示:那就是密度。此处由教师讲解引出。(板书课题——物质的密度)

    2、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性质上运用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密度的定义,然后教师举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例如:一杯水倒出一半,剩下水的密度怎样变化?

    3、教师再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得出密度公式:ρ=m/v及引导学生写出变形公式:m=ρv和v=m/ρ

    4、引导学生学习符号的意义及单位。单位换算:1g/m=1×103Kg/m

    5、让学生自己在密度表中找出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比如:冰、蜡、铜、铁、煤油、酒精、水等物质的密度。并根据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比如水的密度1.0×103Kg/m的意义是:1m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在说意义时着重强调:“某种物质”和“质量的单位”,学生很容易把后面的质量单位说成密度单位。并要求学生牢记水的密度,在做题时作为已知条件应用。

    6、【一些物质的密度】

    找出最大密度的物质?最小密度的物质?同种物质,状态变了,其密度变了吗?

    7、密度的应用

    (1)、密度公式的变形:求质量m=ρV;求体积v =m/ρ。

    (2)、看课本例题,然后呼应前面的引题。

    (3)、视频播放:不同密度物质的应用。

    8、【想想议议】一卷细铜丝,如何方便快速地知道它的长度?需要什么器材?如何测量?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清晰、稳定和完善。)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总结:在实验探究时大家应该注意什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回顾总结)

    自我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引导他们学习新知,尽量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发现,亲身经历从感知到抽象,由抽象到生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充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板书设计:

    密度

    1、密度定义:

    2、密度的公式:

    单位:

    换算关系:

    3、密度的物理意义:

    4、密度的应用:

    密度课件 篇6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过程设计

    “密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今后学习液体压强、浮力以及高中气态方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密度”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比较难懂的概念。初二学生由于对此概念弄不清楚,影响了以后有关内容的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概念,教材设计了对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实验探究,使学生经历“密度”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1)创设情景

    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两个(一个是铝制的,一个是不锈钢制的)大小、形状一样的勺子。或者观察两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很多学生会像小聪一样,提出猜想: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可能质量不同。并进一步思考,这里包含有什么道理呢?

    (2)制定计划,进行探究

    收集日常生活中体积不相同的不同物质比较容易,所以小聪制定了收集生活中的一些小物品,进行探究。

    在制定计划时,需要教师引导。首先让学生思考:铁块和木头谁重?怎么比较铁块和木头谁重?由此引导学生得到用天平、刻度尺和量筒测量这些小物品的质量和体积,然后计算1cm3物体的质量的设计方案。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对于小物体的体积,学会使用量筒是学生继续探究的前提。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17页,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每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数据量少,总结不出规律。必需汇总各小组数据,填入课本118页表中,才能显示出规律性的结论:1立方厘米质量相同的物体都是由相同的材料组成的。

    对这个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1cm3物体的质量”有什么意义?应使学生悟出“1cm3物体的质量”可以区别不同的物质,并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一个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由此给出密度的概念。

    根据密度的定义,可以推知密度的公式ρ=m/V。

    对于教学的实施过程,需要有以下几点说明。

    (1)密度的公式:

    这个公式的得出实际上是利用了密度的概念和相应的运算法则,也就是要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应当用除法,所以同学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一些物理公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明确同种物质密度跟质量不成正比,跟体积不成反比的结论.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对同一种物质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密度是一个常数.密度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例如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义是1立方米的铝的质量是2.7×103 kg。可见物质的密度是用物质的质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质量的多少或它体积的大小所决定的.因此不能说物质的密度跟它的质量成正比,跟它的体积成反比.例如一块铝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没有,因为当这块铝切去一半时,体积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质量也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没有发生变化.

    (2)密度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物质的特性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相互区别的一种性质.密度描述的是:各种物质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所含的质量不相等的特性.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物质的密度与该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状态无关.由于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会发生变化(即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质量不变,则物体的密度要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物质发生物态变化时(例如水结成冰)密度一般有变化.例如一块铁,它的温度升高了,体积会膨胀,但是质量没变,这样根据ρ=m/V,公式中分子不变,分母变大,分数值应当变小,所以密度会变小.

    上边这些变化有时比较小,比如铁块温度升高.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密度的变化,但有些变化较大就必须强调条件,比如气体的密度,在密度表中就限定了条件,是0℃及1个标准大气压下.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说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不是说物质的密度是永远不变的,它还是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要发生变化的.前面我们讲的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属性是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各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和状态下.今后我们讨论的问题,大多是温度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把密度视为定值.

    (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千克和体积单位立方米组成,属复合单位。这是教学的难点,有必要特殊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学生要了解,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另外教师可再补充介绍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密度值,宇宙中某些恒星的密度等,同时介绍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发现氩气从而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不断探索。

    2.密度的应用

    在生活和生产中密度的应用很广,我们可以根据密度的大小鉴别物质,通过测定密度,发现新材料,估测矿山、油田的储量等。教师可以结合课本120页的图6-2-4讲解。

    密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物体的密度 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

    难点:减小实验误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学情预设】: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密度概念ρ=m/V得出若测ρ就先测m和V再算出。方法如下:用天平测质量,用刻度尺测长度,进而算出体积,密度可得。

    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设计意图】:回顾密度的概念,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

    2、【学情预设】:不能,体积的测量不可以,如何测量体积呢?引入量筒。

    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设计意图】:使学生知道本节知识的原理。

    二、学导并进

    (一)、量筒的使用:

    1、【学情预设】:学生观察本组量筒回答问题:(1)单位ml(2)最大量程100ml,最小分度值为1 ml(3)正确读数: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凹液面底部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17页想想做做中的问题,使用方法归纳量筒测量液体密度的使用方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总结能力,从实际操作中总结量筒的使用方法。

    2、使用方法:

    (1)、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学情预设】:了解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2)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3)【学情预设】:归纳总结使用量筒测量不同物体体积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

    (4)【学情预设】:学生理解使用量筒测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画图法表示自己的方法。

    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图形可以使学生有一直观的感觉,便于学生理解。

    (二)分组实验:

    【学情预设】:分组讨论塑料块、盐水质量和体积的测量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将本组设计的测量方法的原理图按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是盐水质量的测量方法,写(画)在练习本上。最后结论进行讨论。

    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和盐水的密度

    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重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2、各小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3、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然后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相同。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设计测量小石块、盐水密度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4、总结实验过程、实验方法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评估交流,提出新问题,教师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完全自由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

    三、当堂训练

    1、以下是某同学测定煤油的密度的一些实验步骤:

    A用天平测了空矿泉水瓶的质量m

    B在矿泉水瓶里装满水,用天平测了它们的总质量m1

    C用矿泉水一装满煤油,用天平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2

    D用量筒测出矿泉水瓶里所盛煤油的体积V

    E计算煤油的密度,这些步骤中可省去的是( B )

    A、A B、B或D C、C D、都不能省去

    2、实验室中有下列四种量筒,分别标有最大测量值和分度值,要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g密度为0.8×103kg/ m3的酒精,则应选的量筒是( B )

    A、500ml,10 ml B、250 ml,5 ml C、100 ml,2 ml D、50 ml,2 ml

    3、学习质量和密度的后,小轲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验课题:(1)测量牛奶的密度(2)鉴别看上去像是纯金的戒指(3)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4)鉴别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5)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数目,你认为能够完成的实验是( D )

    A、(1)(2) B、(1)(2)(4) C、(1)(2)(4)(5) D、(1)(2)(3)(4)(5)

    4、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DCBA )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

    【设计意图】: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会对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测量的方法及仪器。

    四、总结提高

    1、测量密度的原理

    2、量筒的使用

    3、测量固体的密度

    4、测量液体的密度

    然后,让学生自己小节本节课的知识,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情预设】: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加深印象。

    【设计意图】:使学生把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密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替代法测密度.

    2.其他方法测密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难点 分析测量物质密度的过程中,测量顺序的不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 替代法测密度

    【自主预习】

    完成下面习题:

    1.天平也可以测体积.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其质量,即可利用公式V=m/ρ求出物体的体积.

    2.量筒也能测质量.若已知物质的密度,用量筒测出其体积,即可利用公式m=ρV求出物体的质量.

    【小组讨论】

    小明用天平、大杯、小杯和密度为ρ的水测一石块的密度.

    ①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石块的质量m石=67g;

    ②小明测量石块的体积步骤如下:

    A.测出空小杯的质量m1;

    B.把装了水的大杯和空的小杯如图放置;

    C.把石块缓缓放入大杯中,大杯中部分水溢进小杯;

    D.测出承接了溢出水的小杯的总质量m2.

    请你指出步骤B的错误之处:大杯中的水没有装满,导致用排水法测得的石块体积偏小.

    ③用本题中出现过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石块体积为(m2-m1)/ρ;石块密度为m石ρ/(m2-m1)(设步骤B中的错误已改正).

    【教师点拨】

    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用替代的方法,也能测出物质的密度,例如在缺少量筒的情况下,常用水的体积来替代被测物体的体积.而水的体积是用天平先称出其质量后,运用V水=m水/ρ水计算得来,这样就不需要量筒了.

    【跟踪训练】

    将一质量为158g的金属块投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金属块完全浸没,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20g.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是20cm3,金属块的密度是7.9×103kg/m3.

    学习指导二: 其他方法测密度

    【小组讨论】

    1.蜡的密度小于水,放在水中会漂浮,如何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体积?

    2.对于溶解于水的物质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

    “饱和溶液法”测溶解于水的物质的密度:

    像白糖、食盐这样溶解于水的物质,其体积也无法直接用排水法测量,我们可以先用“饱和溶液法”测量出它的体积,进而测量出它的密度.下面,以食盐为例,介绍一下这种测量方法.

    ①用天平测量出适量的食盐的质量,记作m1;

    ②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入足量的食盐,充分搅拌,直至食盐不再溶解,量筒底有少量食盐晶体为止,此时量筒中的液体为食盐的饱和溶液,读出溶液和剩余食盐晶体的总体积,记作V1;

    ③把测量好的食盐加入量筒中,读出此时溶液和食盐的总体积,记作V2,则食盐的体积为V=V2-V1;

    ④食盐的密度ρ=m1/(V2-V1).

    3.吸水物质的密度的测定:取一吸水物质,如一小块砖.

    ①用天平先称出它的质量m;

    ②在量筒中放入一定量的水,将砖块用细线吊着没入量筒里的水中,让它充分吸水;

    ③待砖块吸足水后,通过增、减水量,使量筒内的水面与某个整数刻度线相齐,记下这个数值V1(如图a所示);

    ④把砖块从量筒中提出水面滴干后,再观察此时量筒中剩余的水量V2(如图b所示);

    ⑤那么,砖块的体积V=V1-V2;

    ⑥求得砖块的实际体积,再根据测得的砖块的质量,就可计算出砖块的密度ρ=m/(V1-V2).

    【教师点拨】

    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密度比水小的物质可采用“压入法”或“沉锤法”,吸水物质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或先让物体吸足够的水(前提是吸水后物体自身体积不发生变化)再采取“溢杯法”测体积.

    【跟踪训练】

    1.不用量筒,只用天平,如何称出5毫升的水银来?

    解:水银的密度是13.6g/cm3,5毫升水银质量为5×13.6g=68g.用天平称68g水银即可.

    2.不用天平,只用量筒,如何量出100克酒精来?

    解:100g酒精体积V=m/ρ=100g/(0.8g/cm3)=3125px3=125mL,用量筒量取125mL酒精即可.

    3.某班同学收集到一块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标本,他们使用天平、盛水量筒和粗绳测火山岩的密度时,出现不规范操作:

    (1)用粗绳扎住这块火山岩,浸没在量筒的`水中测它的体积.

    (2)测量过程中观察量筒读数时,视线均与液面边缘相平.

    (3)测火山岩体积时发现火山岩吸水性很强.

    (4)测完火山岩体积后,将其取出立即放在天平的盘中称量.

    上述有些操作会造成测量值偏大或偏小,其中造成测量值偏小的步骤(1)(3)(填序号).

    分析:本题所测的石块——火山岩,与平常的石块不同,火山岩质地疏松,吸水性强,在用排水法测它的体积时 易造成偏差,这种偏差主要是:

    ①对质量测量的偏差.先放入水中测体积后,火山岩吸收了较多的水,再测质量时,火山岩的质量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②体积测量偏差.当干的火山岩放入水中后吸收了较多水,使得量筒中的水变少,示数增加的值偏少,测量得到的火山岩体积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就上述实验设计出现的问题,请你提出改进意见并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法:

    ①不应该用粗绳,因为选用粗绳也要考虑它的体积,会对标本体积测量产生误差,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②在任何时候读数都是读水的凹液面,而不是液面边缘,读液面边缘会导致标本体积偏大;

    ③矿石吸水性强,水被吸到矿石中后导致读数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

    ④由于矿石吸水,立即称量导致质量偏大.

    改进方法(仅供参考):

    ①用天平测出火山岩的质量m;

    ②先用细线系住火山岩放入水中浸泡至不再吸水为止(达到饱和状态),再用排水法测出其体积V;

    ③用密度计算公式ρ=m/V计算密度.

    南极课件(集合11篇)


    工作和学习中,我们看过许多范文,这些优秀的范文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你觉得哪些优秀范文是值得借鉴的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南极课件(集合11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南极课件 篇1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教案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2、在阅读中品析作者的语言,读出自己的感悟。

    预习要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生字生词注音、注释。

    2、理解“极昼、毛骨悚然、苔藓、残骸”等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等知识,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学习掌握书信的一般格式

    5、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课堂探究案

    一、探究交流

    问题一

    课文讲了关于南极的那些内容?

    解决步骤

    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讨论、交流。

    (知识要点)

    明确:南极的季节变化、气候特点、植物生长。

    问题二

    读了这封信,你有哪些感受?。

    解决步骤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谈感受、收获。

    二、课后拓展

    1、了解书信书写的一般格式

    2、假如你是齐彭涛的朋友,请你给他写一封回信吧,可以询问其它的一些关于南极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或生活。

    课堂检测案

    一、独立完成作业:积累词句

    1、这种黄绿色的地衣长得极慢,有的品种长一厘米需要一千年。 2、我们长城站周围,苔藓长得非常茂盛,远远望去,一片翠绿,给这孤寂的大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也为这银白世界平添了几分色彩。

    二、亲子作业:家长和学识一起听写生字、词语(家长也写)一同学写会带来好的.效果

    课后作业:

    语文实践:

    1、给齐涛写一封回信。注意书信的格式。

    2、预习24课。

    板书设计:

    一封从南极寄来的信

    南极的季节——两季:极夜的冬季,极昼的夏季

    南极的气候——常刮风,风大,常有暴雪

    南极的情况 南极的植物——两种:地衣、苔藓

    南极的生活——寂寞、单调、充实

    南极的工作——繁忙

    南极课件 篇2

    1984年12月31日l0时,在南极洲乔治岛上,从祖国带来的刻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

    南极独待的地理环境,被科学家称为:解开地球奥秘的钥匙、天然科学实验圣地。由于孤处一方,大气没有污染,为观测天体提供极好的条件;南极有成千上万的陨石,是窥探外层空间奥秘的难得基地;南极是地球大气环流的策源地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地球其他地区600万年前已灭绝的生物,在南极可能见到,这些发现可能会帮助我们解开地球生命起源之迷,而且还能为进一步解开世界海陆演化之迷提供科学依据。

    1981年4月,唐海光同志出任中国驻智利共和国大使不久,智利外交部政治司司长主动提出:希望中国派科学家考察南极,加入(南极条约),在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当时在南极己有14个国家建立科考站40多个,其中智利在南极有3个站。1984年6月25日,中国首次组织南极考察队赴南极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和科学考察活动。邓小平同志为南极考察题词: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l月20日从上海启程,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岛。30日15时,长城1号和长城2号两艘登陆艇载着54名考察队员,登上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在这里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31日l0时,在南极洲乔治岛上,从祖国带来的刻着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奠基石,竖立在南极洲的土地上。当新年钟声敲响时,当祖国人民端起年饭时,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开始了。

    考察队在1985年2月15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南极长城站胜利建成。2月20日,中国长城站在乔治岛隆重举行落成典礼。

    随着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的发展,相继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矿产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局和国家测绘局等系统建立了专门从事极地科学研究的部门和机构。

    1989年10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又建成了中国极地研究所,它既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也是中国极地情报资料中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极地科学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3年5月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中国参加《南极条约》议案,使中国正式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之一。1985年10月7日,中国又正式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从此取得了中国对国际南极事务的合法权益。1986年6月23日,中国加入了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1988年6月2日,中国成为《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签字国之一。

    中国以长城、中山两站为基地,已成功地组织了15次南极科学基地考察活动。

    到达南极洲的总人数已达2234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在相关的研究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由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持实施的中国南极考察科学研究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从立项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均瞄准了当今国际南极研究的前沿领域,开展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集成研究。其中7个专题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纵跨从大洋深处直至太阳表面的广阔空间,涉及生物圈、地圈、冰雪圈、大气圈以及空间的广泛领域。其中不少课题围绕着全球变化等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九五期间,中国赴南极考察研究的重点是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这期间,中国首次对南极内陆冰盖进行了考察,已拥有了从中山站到东南极内陆1000公里的科学考察剖面,使中国成为国际横穿南极计划实施以来在东南极挺进纬度最高的国家;同时中国考察队还抵达距离中山站1100多公里的DOM-A区域(南极冰盖最高区域),从而成为国际横穿南极计划实施以来第一支闯进这一禁区的考察队,也成为中国组织南极考察以来到达地球最南位置的第一支考察队。

    多年来,遵照《南极条约》宗旨,中国南极考察履行了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同世界各国广泛地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与考察。中国每年都派遣科学家赴外国考察站进行合作考察,并与前苏联、智利、日本等国签订合作书,同时与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等国互换科学家。

    南极课件 篇3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再去南极走一走,那里的主人想和我们做朋友呢!(板书课题,读题)

    2、复习生字词

    南极的主人特别热情,还给我们准备了许多小礼物呢!你们想得到他们吗?

    出示词语:

    昂首挺胸眺望远方

    一摇一摆派头十足

    羞羞答答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复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提问:你能告诉老师吗?小企鹅究竟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出示句子:南极是一个最寒冷的地方。

    读出寒冷,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课文二、三自然段

    (一)教学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个冰雪世界里,生活着一种不怕冷的动物。你们看,他们来了。(出示企鹅图片)

    你们知道他们叫什么吗?他们的名字还大有来头呢,你们知道他们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板书:名字)

    出示句子:它们经常昂首挺胸,眺望远方,好像在企望什么,因此人们叫它们企鹅。(指名读)

    (1)(出示图片)谁来说说什么样子叫昂首挺胸?

    是的,抬起头挺起胸的样子就好昂首挺胸,真神气。(板书:昂首挺胸)

    学生表演做动作。

    (2)(出示企鹅图片)再来看看这张图,什么叫眺望远方?哦,原来像这样抬起头向远处看就叫做眺望远方。

    学生做动作表演。

    (3)点红企望,那你们知道企望是什么意思吗?能给他找个近义词吗?

    (出示企鹅图片)理解词语企望

    总结:因为经常保持这样的动作,因此,人们就叫他——企鹅

    最后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教学第三自然段

    企鹅可有趣了,不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视频!

    1、视频导入:

    看完视频后,你们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企鹅?(可爱、憨厚、惹人发笑)

    出示句子:那憨厚又带着几分傻劲儿的样子,真惹人发笑。

    指名读,齐读

    2、过渡:第三自然段究竟是怎样来写企鹅的样子的呢?(板贴:样子)

    出示自读要求:

    (1)捧起书闭上嘴巴,在心里面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笔试一试画出企鹅讨人喜欢、惹人发笑的词语。

    3、出示句子:胖胖的企鹅披着黑黑的羽毛,挺着白白的肚子,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派头十足。

    (1)胖胖的黑黑的白白的`

    读词,找几个相同类型的词语

    (2)一摇一摆,派头十足(板书:一摇一摆)

    加上动作读好词语

    齐读句子

    4、当有人靠近时,他们又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有人靠近时,它们或羞羞答答,好像不知道该怎么办,或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理解词语:羞羞答答(想象理解)

    东张西望(动作理解)(板书:东张西望)

    交头接耳(表演理解)

    5、过渡:小朋友们,这句句子里出现了两个或字,请你们猜猜或是什么意思?

    提供图片:练习用或,或说话

    总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这真是一群憨厚又惹人发笑的企鹅啊!

    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三、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 总结全文:南极是一个最寒冷的地方,动物植物很难看到,所以说南极是一个最寂寞的地方。

    2、有了这群企鹅后南极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

    3、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教学生字

    1、出示左右结构的四个字:冰胖羽机

    2、指导书写:胖:当月遇到半,月字要变瘦,末笔悬针竖,上紧下要松。

    羽:羽字有两习,左小右要大。

    3、师范些,学生写分享:

    南极课件 篇4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同学交流有关南极的知识,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指导学生懂得日记的格式,学习日记的写法。

    3、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知道相关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学生自己收集相关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南极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而可以收集的资料也有限,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让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二、阅读阅读提示,让学生大概知道本课的内容和写法方面学习的重点。

    三、学生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自主学习课文。

    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要求: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上。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代表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2、了解作者叙述的文体。初步知道日记的形式,写了在南极日子里5天的所见所闻,从中对作者有机会到南极去产生羡慕之情。

    五、再次细读课文

    1、自读每则日记,弄清每则日记具体写了哪些见闻。画出描写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的词语、句子,加以体会。

    2、在个人体会的基础上,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从而达到从内容到思想读通全文,受到课内人物思想感情的感染。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热情、好客。

    2、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教学难点掌握日记的格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要求

    学习作者的叙述文体,了解日记的写法,掌握日记的格式,培养大家记日记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归纳出五则日记的共性特点。

    三、汇报自学情况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日记的格式和写法。

    格式上:1、一般在第一行居中要写明几月几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2、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内容较多时,可以分段写。

    内容上:一般是记当天的事。

    写法上:1、日记的写法比较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形式灵活多样,不必篇篇都有明确的中心、完整的结构;2、做到条理清楚,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写错别字。

    四、小练笔自己写一篇日记

    板书

    12在南极的日子

    冰雪洁白无瑕

    象海豹憨态可掬恋恋不舍

    各国考察队员热情、好客

    南极课件 篇5

    早在古希腊时代,航海家们地她中海东岸古国的腓尼基人,已经有了丰富的航海经历。他们发现,在地球的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海面上,出现了令人惊讶的变化:在一些水域里,洁白晶莹、漂浮冰山,慢慢变成了坚硬固定的冰层。人们把这个地区看成是地球的边缘。在北行航程中,以前的航海家们常常是根据北极星大熊星座中一颗特别亮的星,来确定方向的。希腊人把这个星叫做北极星,整个大熊星座下的地球区域,也因此被称做了北极。当时的人们,对荒无人烟、严寒笼罩的南部极地大陆,还毫无意识。直到150年前,人们才发现了这个与北极地区位置相对的地球部分。为了简便起见,人们把它叫做南极。

    南极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1739年,法国人布韦航海时发现了南极附近的布韦岛。1775年,英国人库克到达南极附近的南设得兰群岛。18xx年,美国人帕尔默、俄国人别林斯高晋先后发现了南极大陆。

    南极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课文。

    2.学习日记的写法和格式,初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3.初步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日记的写法

    教学准备关于南极的资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看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2、谁来谈一谈南极在哪里?那里是怎样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

    1、带上所提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把自己读懂得内容跟同桌说说,然后在班上交流。

    三、体会感情

    1、在南极度过了这么多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1月14日发生了什么事?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说说日记的内容。

    (2)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怎么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学生分组朗读。然后在班上交流体会,师生评点。

    3、分四大组分别读后四天的日记,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4、各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所得,在第一段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

    四、整体回归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文。

    2、让学生谈谈学习感受。

    3、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吗?

    第二课时

    一、总结延伸

    1、学生自由读课文。检查学生读音的情况

    2、复习关于南极的知识,加深对南极的印象

    二、了解日记的格式

    1、课文写的真实感人吗?为什么?

    2、把每天值得写的事记下来,叫日记。

    3、通过学习,你认为日记该怎样写?

    三、迁移练习

    1、我们也来练习写日记。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3、师生教平展示优秀日记。

    南极课件 篇7

    当祖国千家万户欢度除夕,吃团圆饭的时候,中国第六次

    南极考察团正在飞往南极的途中。考察团团长、国家海洋局局

    长顾问陈炳鑫看了一下表,在大力神运输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

    中,贴着我的耳朵大声说:咱们祖国已经过年了,春节联欢

    晚会开始了。此时,正是北京时间2月4日晚上8点钟。

    这是我国政府第六次组团赴南极考察。由于南极天气瞬息

    万变,近日出现雨雪风暴、高空气旋,智利空军的大力神无法

    起飞,考察团被迫在彭塔小城滞留数日。进南极,像这样的情

    况已是屡见不鲜。

    在南极,我国建有长城站和中山站,目前还有雪龙号

    极地考察船在南极海域考察作业。2月2日,从1万多公里以外传

    来温家宝副总理亲切的声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慰问远在天

    涯的两站一船工作人员,使大家备感祖国的温暖和关怀。

    除夕遇亲人,相见格外亲。长城站工作人员挥舞五星红旗,

    敲响欢快的锣鼓迎接我国考察团。长城站站长吴金友告诉我:

    目前在南极考察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有100多人,担负着地质、

    大气、生物、海洋等多种科研项目,最长的在南极工作了4年多,

    最多的已是第八次深入南极艰险地区考察。他们对南极,早已

    没有初来乍到的好奇,而是在与严酷自然环境的搏斗中显现对

    事业的执着,奉献对祖国的赤诚。

    这个除夕,不是在冬季,而是在夏天;不是在夜晚,而是

    在白天,因为这是南极之夏,黑夜很短。今天的长城站,张灯

    结彩,春意融融。远在南极的华夏儿女欢聚一堂,掌声歌声驱

    走了荒漠的冷寂,有人唱起了《为祖国干杯》,各式各样的杯

    子举了起来,向祖国献上最美好的祝愿。

    南极课件 篇8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南极景物、动物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

    热情、好客。

    2.学会日记的写法,培养学生记日记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

    准备学生准备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过程基本环节及意图学生活动设计教师活动设计

    一、揭示课题

    二、检查自学结果

    说说课前收集的有关南极的资料

    1,课文中的我来到南极有哪些见闻,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南极的?自读课文。

    2,利用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资料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的内涵。

    小组代表提出该小组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集体交流解疑。

    边读、边听、边想。调动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进入课文的学习。

    提出自读要求:

    (1)在思考中读文,边读、边想、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联系上下文读懂意思。余下问题,小组内解决,最后把没读懂的内容记在纸卡上。

    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南极有关图像和文字资料

    鼓励质疑,疏导并解决疑难。

    适时鼓励多读多思,到文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归纳、梳理提出的问题,把学生的疑问编排成一定的顺序,在引导学生读文中逐步解决。

    南极风光

    地球上的南极是一个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在那里,没有奔腾的江河和潺潺的溪流,没有茂盛的树木和青葱的小草,更没有长漓各种庄稼的田野。

    冰雪的表面相当粗糙,这是大自然的雕刻家风耍的把戏。狂暴的风吐起沙子般的雪牲,又把它堆积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像隧道;有的像悬崖;有的象宫殿,晶莹副遣,绰约多姿。在终年不停的风暴和极度的严寒里,不但植物难以生长,连动物也望而生畏。企鹅、海豹、蚌以及一些海鸟成了南极大陆海岸边仅有的居民。不过,它们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海中度过,因为在贫痔的陆地上几乎找不到可以充饥的食物。

    南极有十分罕见的景象,那就是南极光。在漫长的极夜中,突肥,漆黑的天幕上闪现出殉丽夺目的光彩,有时像空中垂下的帘幕;有时像不断窜动的火焰;有时像灯光动荡招曳;有时像天上的流星一掠而过。几百年来,凡是见过南极光的人,没有一个不为这奇景惊叹不已。

    南极的严寒、狂风、冰雪是极为不利的自然条件,但它却是一块宝地。这里有十分丰富的地下宝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沉睡丁千万年的南极大陆已被人们唤醒,许多国家在这里建起了科学考察实验站。我国的五星红旗也在那里的长城站迎风飘扬。

    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

    1.词语搭配。

    奔腾的树木可以充饥的火焰

    潺潺的土地十分罕见的宝藏

    茂盛的江河绚丽夺目的光彩

    青葱的小草不断窜动的食物

    贫瘠的溪流十分丰富的景象

    南极课件 篇9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你们想去南极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去近距离地了解南极。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借助字典或联系句子理解有关词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合作学习,交流评析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阅读提示:

    ⑴课文讲了关于南极的哪些内容呢?

    ⑵读了这封来信,“南极”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和别人一起分享?

    ⑴南极是独特的,它“一年分两季,即极夜的冬季和极昼的夏季……虽然没有太阳,午夜的天也是朦朦胧胧的。”

    ⑵南极是恐怖的,“这里经常刮风……听了让人毛骨悚然。”

    ⑶南极是一片孤寂的大地,是一个银白色的世界,但也有几分生机、几分色彩,“在这里,常见的植物有两种……给这孤寂的`大地增添了几分生机,也为这银白世界平添了几分色彩。”

    ⑷南极吸引着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进行科学考察,“长城站所在的费尔德斯半岛……专业人员还进行学术或业务交流。”

    ⑸南极环境恶劣、荒凉,在这里的生活寂寞、单调,但来这里的工作人员繁忙的工作着、思考着,“说实话……也许每片碎木的背后,都记录着一个探险者的故事。”

    四、学习书信的写法

    一是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书信一般由六部分组成:

    (1)称呼(2)问候语(3)正文(4)祝愿的语言(5)署名(6)写信日期

    二是要把自己想说的话题一个一个写清楚,语言要写得自然、明白。

    五、作业

    假如你是齐澎涛的朋友,请你给他写封回信吧,可以询问其他一些关于南极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或生活。

    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南极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南极的气候、地理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阅读提示展开个性化的思考,并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练习。让学生谈各自的不同的感受,并按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课文。

    南极课件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独立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们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感情,培养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板书:《在南极的日子》

    1.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在南极的日子?到南极去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

    二、出声读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1.读准字音(供参考)

    晋:应读jn,不要读成pǔ也不要读出jng。

    乒乓应读作pīngpāng,不要读成bīngbāng。

    氛应读fēn,不要读成fn。

    2.理解词义(供参考)

    激动万分:感情极其冲动。

    吓唬:使害怕。

    气氛:一定环境中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

    非凡:超过一般。

    揭幕:在纪念碑等的落成典礼仪式上,揭开蒙在上面的布。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三、默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小组合作学习。

    五、班上交流。

    哪篇日记给你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重点体会以下几处内容:

    (1)长城站的叔叔们都跑出来迎接,见到我们像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个个激动万分,有的眼圈都红了。

    (从这句话中体会出:长城站的叔叔们长期在南极工作,为我国的科考事业作贡献,心中始终装着祖国,现在看到祖国的孩子们来到这里,当然感到很亲切,所以个个激动万分。)

    (2)今天,是我们南极之行最难忘的一天。

    (因为我国赴南极考察队战胜重重困难和艰险,胜利地来到南极洲的乔治岛,在那里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1986年1月,我国的这两位小朋友,代表全国少先队员和小朋友们,亲手把少年纪念标插在南极洲,因此说这是南极之行最难忘的一天。)

    (3)再见了,雄伟的长城站;再见了,小企鹅,大海豹;再见了,敬爱的考察队的叔叔们,等我们长大了,一定来接你们的班。

    (这句话表达了我们长大后来长城站接班的心愿。三个再见是我们与长城站,南极的动物和考察站的叔叔们的一一道别;而我们长大接班是长城站叔叔们的最大欣慰。)

    六、了解日记格式。

    通过五则日记的学习,你们发现了什么?

    (在写内容前先写上日期、星期、天气情况,然后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记录下来。)

    过渡:对了,其实写日记就是这么简单,下面请寒玉、丛薄同学读读他们写的日记。

    附日记两则:

    20xx年6月14日星期五晴

    生日

    今天,你们也许在上艺术班,或许是在家中看电视,可是我却已经投入了生日蛋糕的怀抱。吃了蛋糕,我就10岁啦,我兴奋不已。或许你们会想,吃个蛋糕有什么兴奋?哎,一说我就流口水,爸爸除了给我买生日蛋糕外,还要请我吃必胜客!我暗想:哈,天下竟有如此好事,张寒玉不打嗝不回家。想完,就迈着四方步走进比萨店。

    我狼吞虎咽地吃着比萨,管什么淑女不淑女呢。我斜眼看了一眼妈妈,只见妈妈左手拿叉,右手拿刀,慢慢地把比萨切下来,叉起来,用嘴一小口一小口地咬。我真为她着急,她恨不得半小时才吃完一块比萨。正在这时,我听见一声响,原来是我打嗝了。没办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比萨店,回家了。

    20xx年6月4日星期二天气晴

    今天,对于我们球迷来说,不,应该是所有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因为今天,中国队将在韩国光州迎战哥斯达黎加队。下午二点三十五,我从床上一下子跳上沙发,打开电视,幸好,还没有晚多少,比赛刚刚开始几分钟。双方队员正在拼抢,好,快点儿!哎呀,被截住了......好,好!有戏,有戏!哎呀......还有,还有!我边喊着,边手舞足蹈。在韩国坐阵的球迷们当然不比我差,他们齐声高喊:中国队,加油!中国队,加油!还有的吹着手中的喇叭,都在为中国队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上半场的比赛十分精彩,但双方都没有进球。

    下半场,比赛更精彩了,在第61分钟和65分钟时,哥斯达黎加队连续进了两个球。看到这里,我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倒在沙发上。我无精打采地看,想看出奇迹来,但中国队还是没有赢,我拼命地打着沙发,喊着讨厌,讨厌!不过,这是中国队在世界杯上的首场比赛,这样已经很棒了,不过,我还是更喜欢听中国队胜利的消息!

    师:听了这两则日记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写得真实、有意思。

    师:的确,如果我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把我们每天的所见、所闻、所做和对人与事物的感想,有重点地记录下来,隔一段时间翻开看看,你会觉得很有意思而且很有价值。你不妨动手试一试。

    南极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同时理解积累晶莹剔透、绰约多姿、绚丽夺目、一掠而过、惊叹不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南极光的比喻句、排比句,能仿照有的(时)像有的(时)像说话。

    3、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感悟、体会南极风光的奇美和神秘。

    教学过程:

    一、激趣说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去探索一个特别的地方,它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叫

    板书:南极。

    2、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出示第一节,自己轻声读一读,引读(突出三个没有)。

    3、那么,南极到底有什么?要我们去领略些什么风光呢?

    板书:风光。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26节。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小组内交流词语的意思。

    (3)思考:南极有哪些风光?

    2、交流反馈: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交流问题。

    板书:风雪

    动物

    南极光

    宝藏、科学考察站

    二、精读课文,品位重点。

    1、你对哪一部分的风光最感兴趣?

    2、根据学生选择,随机学习25节(重点:2、4节)。

    ●南极光(第4节):

    (1)指名读。

    (2)理解词语:绚丽夺目、动荡摇曳、一掠而过、惊叹不已

    (3)看图片,同时理解绚丽夺目。

    (4)找出比喻句,引读,自由读,试背。

    (5)小结:四个有时像,既写出了南极光的美,又写出了南极光的变化之快。

    (6)仿说句子:有时像有时像。

    ●南极动物(第3节):

    (1)小组学习:用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节,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2)齐读,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南极冰雪(第2节):

    (1)女生读,用书上的词语说说南极冰雪的特点。

    理解词语:晶莹剔透(出示实物)

    绰约多姿(看图片)

    (2)有哪些样子呢?齐读句子。

    (3)边看图片边想像什么,同时理解绰约多姿。

    (4)想象说话:像。

    ●开发南极(第5节):

    男生读,交流:读懂了什么?或查到了什么相关资料?

    三、总结课文,融会贯通。

    1、学到这儿,你想为课文开头作补充吗?

    出示:在第一节后面加上但是,那儿有有还有。

    2、过渡:南极的明天在向我们招手,那就让我们整装待发吧。

    四、课外作业。

    设想你是一位南极的导游小姐或先生,给游客介绍南极风光。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写一段导游词。

    2023学习目标计划集合


    学生时代,我们看过许多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会将内心情感通过文字表达。高质量的范文能供更多人参考,那么,你知道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23学习目标计划集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习目标计划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我们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与转变。以我现有的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已跟不上高质量的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学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特制订个人学习计划如下:

    一、个人学习目标:

    1、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理论水平,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做一名合格的服务型教师。

    2、努力探索研究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多项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修养,提高自己运用科学观点看待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能力。

    3、加强基本功的训练。

    二、具体方案:

    1、认真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了解法律法规。认真学习《教材》和《课程标准》,弄清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认真反思。

    2、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多读教育书刊,充分利用学校订购的教学刊物如《吉林教育》、《青年教师》、《成功教育》…进行研究,寻求好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出反思和随笔,记录自己每一天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会。

    3、加强自己的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练习。充分发挥网上资源共享的优势,经常上网学习,在了解别人的教学方法的同时,不断交流自己的体会,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学习目标计划 篇2

    我步入大学已近一年,明年即将进入大二的学习,这是新的起点,也是新的挑战,一切将要从零开始。为此我应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和对自己学习中的提出的要求,来完成我的学业。

     一、 学习目标要明确,做好切实可行的计划

    据学校要求,大概需要7个学期未完成学业。但还要考虑到找工作的原因,应该尽可能在第7学期前把能修的学分都学满。

     二、 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在学习课程中,精心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时间,抽出一小时去学习,循序渐进时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应该完成复习预习的学习计划,养成一小时学习的习惯。

    三、 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在课前,做好预习,有针对性的划出重点和难点井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课上做好听课笔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认真地完成布置的作业,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

    跟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要按质按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学习任务。还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

     五、 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或者通过电子邮件与老师同学联系,寻求辅导和帮助。

     六、 利用业余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强学习

    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我要利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定期阅览,以便及时的调整自己学习进度和策略。通过网路网上课件和学习管理平台的学习,及电子邮件与老师同学联系,寻求辅导和帮助。

    七、 不断加强专业学习,确定补修专业

    为了加强综合素质,还需要在完成学业后,不断地加强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来完善自我。吸纳新的技能和知识充实自己,提高分析和处理工作的能力,注重总结经验,完善自我。

    八、 利用课余时间兼职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由于本身专业是师范类,需要大量的教学技能。可以在学习之余兼职家教,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总结好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以应用于以后的工作。

    学习目标计划 篇3

    时光如流水般飞逝,大二突然开始了新的生活。上个学年,由于学习任务计划不周,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鉴于上一学年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和本学期学习任务的安排,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制定大二学习计划如下。

    一,学习的重点

    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二学期。学习重点要结合本学期课外时间充足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加强课后操作技能训练,通过不断实践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为下学期技能认证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阶段,也就是大二第二学期,即将步入社会,一定要根据社会实际,有针对性、有方向地学习,不要因为盲目学习而使自己从社会中学到的东西脱轨。这学期的重点应该放在个人优秀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是培养他们的优秀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比别人多交流,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焦虑,这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要。

    二、学习目标

    希望通过这一学年的学习,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比如数据库、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掌握一些必要的操作技能,比如AI、pS网页设计、包装设计等。,同时可以培养自己健康的爱好,锻炼身体,提高交际能力。

    三、具体安排

    1、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练习,增强一些基础应用软件的熟练度。比如pS、网页设计、AI等。每周至少练习一两次每门课

    2、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紧跟老师的教学进度,并尽快与同学或老师沟通解决问题。

    3、端正学习态度,认真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不敷衍了事。

    4、注意强化自己的薄弱科目,不偏科。

    5、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在业余时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练习书法绘画,这样可以提高文化素养,丰富业余时间,少玩游戏,多做有意义的事情。

    6、除了学习,还要注意加强自我体育锻炼,赢得健康是学习效率的理性保证。

    7、定期检查自己计划的执行情况,对计划的正常执行进行监督和保证。

    学习目标计划 篇4

    在冷静的思考了许久以后,我想还是必须借助现象学哲学鼻祖胡塞尔的一句话:"回到事情本身"。各色打着"趋势"之类招摇过市的考试评论本身显露出的正是对学生能力塑造的漠视与极尽投机的浮躁心态,与其如此,我宁可在此让知识本身落地,将那些大而无当的宣传剔除,真正为学生做点踏实的点拨。可讲的内容颇多,权衡许久,还是将重心落在阅读(古诗文、现代文)与作文两项,这关涉到语文最重要的能力。

    一、古诗文阅读

    一直以来并将持续下去的基本命题理路依然是遵循"反命题",有意规避押题的可能性。我们把话题稍稍岔开一笔,其实,花点时间稍微理解诗歌本体的特质和源流乃是切入古诗解题的正途。陆机《文赋》中讲"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又言"诗缘情而绮靡",都涉及到一个"情"的问题。做题如探究,必须先走正路,很多人费心背诵了很多意象,比如月、日、江、海等各自在古诗文中表征着的内涵,虽对理解古文化有些助益,但发现做题时往往无法真正用好。解古诗文题目的"第一义"在于对诗歌情感基调的判断,俗化一些,即诗人情感究竟是喜、怒、哀,积极亦或是消极,循此路径再结合注解或所谓"诗眼"--实际上往往是表情感的形容词大概可以判断其方向。人们的一般判断是诗歌要优美、情感要积极,但"反命题"的思路往往要于此设下陷阱。事实上,与故人时空的相隔最容易让人用今天的价值判断去曲解古人。考生备考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在课堂所学那些基本古诗常识之外--这些常识可能包括李白的雄浑壮阔、苏轼的豪放旷达等等,必须深切体会那些不被人重视的看似消极的思想或情感,这些反而最有可能在考试中出现。消极情感--古人对于人生的悲天悯人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情--往往成为重点:"被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此种典型的"反命题"思维是考试必须具备的。例如这样的题目: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经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永夜!

    "秋"、"凄"、"寂"、"孤"等具有词背后投射出的情感基调很容易让我们判断其传递出的伤感,但大部分考生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将理解了的情感最终通过合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而切中采分点,所以我主张一定要在大量筛选的情况下记诵一些基本的答题语言,从考试学的高度把握之,比如上面讲到的"伤春悲秋之情;孤寂愁闷之情;仕途失意之情"就是经过仔细考量之后需要考生记诵的,这样在考场中一旦正确判断了词人的情感取向后,考生可以将这种正确的语感顺利调整变成得分要点,比如该题,词人表现了什么样的心情一问,抓住"孤寂愁闷"展开自己的答题,就获得了解题的要点,哪怕后面的分析略有瑕疵,路子走对了,大部分的分值还是可以拿到。

    二、现代文阅读

    我一直强调,实际上高考备考策略的关键是抓住"变中的不变"从学生学习文章作法算起,先单字,再组词,后造句,继而成段,最后成篇。因此对应在阅读部分的考题,往往是低级难度--词语含义与句子含义题(有时是题目含义,盖题目本身即是一词或词组的缘故)、中高级难度--结合全文回答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作者谈到了哪些方面、特点等等。再进一步,文章不仅意思要明了、表意要清晰,更需要具有含蓄蕴藉和较强的文学色彩,在这个意义上,鉴赏题实际上成为语文阅读考试中最本质的东西。常规鉴赏题命题的基本方式是划线句子作用与手法两类题。命题思路拓宽之后作用题真正成为考生和教师最为棘手的问题--文章中某个物有什么作用?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文章中某件事有什么作用?各种手法有什么作用?文中引用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等等。这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可能构成某种挑战,比如一谈到句子作用,大多数老师都会强调所谓"结构"和"内容",而结构上的作用往往不加细分,直接就是承上启下,这样的呆板思路显然无法真正解决对文章的鉴赏问题。所以,我在以往的教学中不断引入对比、象征这两个核心概念,着重在解决这样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什么作用,都必须从三个角度展开,第一,手法作用(对比、象征、修辞中的比喻、拟人);第二,结构作用(开头必须在开篇点题、总领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等内容中选择;中间则必须明确说总结上文,与上文中某某内容相呼应亦或是引起下文,为下文中某某内容作铺垫,而不能简单以承上启下了事;结尾则在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照应题目或开头、总结全文中进行选择);第三,内容作用,详细概括与答案密切相关的段落大意,通过写出这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作者情感。以上三个角度,必须全面权衡,缺一不可,这样才能取得全面的答案维度。特别是其中的手法作用,总是被大多数人忽略。我曾反复强调过,语文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文学化色彩的凝重。人说话总有两种方式,一为直白、浅陋、粗鄙,一为含蓄、蕴藉、优雅,当人们想试图将语言表述调整为后者时,必然借助某些具体的方法,这即是所谓表现手法。在高考阶段,对于学生最重要的手法,一是对比(衬托、反衬)、二是象征(将某抽象的观念用具体的意象地传达出来,也可以叫意象),他们的作用都是使得表达更加含蓄,这才是语文阅读难题有效的解法。仍旧举例精讲一道题目来说明。

    北京卷《祁连雪》17题,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均引用了古人的诗句,请分别说明其用意是什么。(5分)

    文章第一段说:"千里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

    一般考生很可能只答出"引起下文"之类的简单内容,这样一道3分的题目最多只能拿到1分,而如果真正学会从以上三个维度--手法、结构、内容区考察,便很快会发现,在对比、象征、修辞中选择后,这里显然出现了对比(反衬、衬托),这样答案才能够完整。

    三、作文

    介入学生作文教学的维度很多,但必须具备可靠的突破口;我就个人的教学和命题经验,总结出两天有效应对考试的方式。首先,必须认清,考试作文材料或题目大致可以归纳为时事时评类和泛文化哲理类两大块。前者如今年的全国二由代引发的调查、北京卷对世乒赛中国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新课标卷中国崛起的特点等;后者如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回到原点、这世界需要你、旧书等等。

    就审题立意来说,特别是对那些时事时评类题目,在正面思维的基础上适当展开反向思维进行立意是考试取得高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精讲一道题目,如江苏卷的"拒绝平庸",实际上,就完全可以在正面立意个性重要的基础上把论题进一步推向深入,"拒绝平庸"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开放的主语,考试完全可以由此自问"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通向成功的通途么?"拒绝平庸"在另一层的维度可能是忽略生活中的平淡之美,因此完全可以在"拒绝平庸"一定是人生的正确选择吗,这样一个反思的维度深化自己的文章,在发展等级的深刻、新颖等角度切中给分点。

    另外,一定在平时阅读和积累一些充满文气的、言说精美的片段记诵,语文作文问题说到底还是文学问题,从阅卷者的年龄构成、知识结构等方面看,那些充满文学气息的文章必然受到追捧,学生可以绕开常规例子如李白、苏轼、司马迁;充分在阅读的基础上选择如老舍、沈从文、柳永、米兰·昆德拉、海德格尔等文学、哲学家的故事润饰自己的文字,只要根据不同题目具体做些调整既能够得到高分。精讲一道湖北省的《旧书》,该省一名曾听过我亮剑高考的学生认真按照我的要求搜集材料并在和我的通信中经过我点拨,今年写出了这样的文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少次在灯下展读柳三变的那些旧书,总是颇为感慨。学者大略愿意将其仕途不顺作为理解柳永的关键,而我更在意他对词调的贡献。人于痛苦时往往能够激发内心创造的强烈欲望,苦痛的柳永未尝不是这样。读前人的词,无论是温韦的花间派,还是欧阳修、范仲淹的那些写景之词,似都还未脱词刚刚兴起时的稚气,词调殊为平缓、短促。也许是因为内心过于的忧伤,柳永之词则全用长调,在那些娓娓道来的自然风物、人情世故中,我们读懂了一个时代。我赞赏很多学人将柳词的特点归结为"以身世之感打并入艳科"(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在那些浮华背后,我见到的是一颗处处碰壁但决然不向命运妥协的高贵灵魂。人言"凡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我揣想,若不是生活中如斯的磨砺,如斯的苦痛,怎能最终成就柳词的创调呢?是啊,旧书虽旧,却给我以这样难忘的教益。

    该考生能整段记诵并发送给我这段文字,得益于他平时对这些充满文气材料的谙熟,这不是要考生弄虚作假,考生平时按照老师要求整理经典作品,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成几个不同的片段,并经过平时不断的润色,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精华材料,而这对日渐关注语文教学本质--文学本体的作文题目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

    四、结语

    高三同学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夯实基础,切勿盲目做题,特别是这些整体水平比较高的高考试题。实际上,解题技巧在高考前两个月左右接触即可,这时结合技巧再适当处理题目是比较恰当的,千万不宜过早。现在,着手将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文言实词、虚词和课本中的古诗文等问题尽可能的铺开范围大量搜罗整理记诵,夯实基础,在以后的方法技巧训练中才能够保持非常好的后劲,这是历年考试辅导的经验。"一切回到事情本身",避开那些假大空的趋势,关注考试题目变化中的不变,这是整篇文章希望传递给大家的理路。

    学习目标计划 篇5

    一、宏观发展目标

    通过大学四年高效性,综合化的学习和参加各种杜会实践活动,使自身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良好个性品质,深厚知识基础,卓越创造才能,踏实工作作0风,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二.对大学生活多样性的打算

    1、社团活动大学是一个"准社会",杜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大学阶段参加几个学术类和实践团体,或自己创建一个组织,在活动的组织,策划,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文化娱乐充分利用课余的间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娱活动,尽量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和爱好,增添生活情趣,使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此外,利用学校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广泛阅读各类报刊书籍,特别是英文原著,学术期刊之类,聆听各种讲座,报告,掌握时代脉搏、学术前沿、博观约取,专博相济,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增长智慧,提高素养、

    3、竞赛活动刻苦训练,开发潜能,积极参加各种竞赛如英语演讲:,"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等。通过大赛,展现实力、挖掘潜能提高自信心,增强创造力和表达力、

    4、体育活动强健的体魄是成功的基石,体自锻炼和体育活动是完美大学的必修课、大学期间,坚持每天锻炼包括跑步,骑车等基本运动和打乒乓,踢足球等课外活动,放松心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三、对个性发展的思考

    1、自我认识与价值观

    能进入中北大学的学生,个个都是精英、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根优秀,也都很平常、进入大学后,同学之间竞争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了,不仅是学习成绩,还有综合素质与舱力、我们需要积极调整心态,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一切,正确认识自己,努力认清现实,全面发展自我、

    2、学习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大学学习是一种自主的探索式学习,学习的终极目标并不明矾,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己的学习规划与目标、同时,还要尽快转变思维方式,培养批判性,创造性和系统化的思考能力,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沟通、发散思维,灵活主动,表现多维性,研究性,高效率的学习、

    3、独立

    面对生活大学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生活的开始,刚入大学的我们首先应学会日常生活的料理,自己照顾好自己、在此基础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时间此外,还应调整生活方式,注意与来自各个地方,各个学院的同学交流与沟通,学会相互帮助,以适应大学新环境、

    4、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人际环境、在大学里,我们首先要承认每个人性格习惯和价值体系的差异性,学会以广阔的胸怀包容万象、然后以恰当的方式处理各种人际间的纠纷,坦诚待人,严于律己、

    5、英语能力

    英语是21世纪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英语水平直接影响个人的人生道路所能达到的高度、特别是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对我们日常交流,学习,应聘,出国都至关重要、因此要从一进入大学开始,就勤奋记诵单词,坚持大量的口语,听力,写作训练,积极与外籍人土进行英语交流,广泛阅读英文报刊和学术著作,访问国外名牌大学和世界500强公司网站,以此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6、国际视野

    当今中国正在以空前的'速度提升自己的国际化度,而其中的核心问题正是人才的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大学里拓宽视野,以加重自己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砝码,在激烈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树立国际化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我们不但要在外语,计算机等方面有很高的水平,更要具备相当的领导决策能力,市场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大学在学术科研中的国际化交流机会,多聆听国内外专家的讲学授课,主动到科研企业单位实践,调研,努力争取出国访问交流的机会!人生即竞争,人生规划就是一个人的竞争策略规划、人生要规划、更要经营!

    作为新一代的"中北人",在学校迈向全国—流大学之时,我们将秉承中北大学"致知于行"的优良作风,抓住大四这段韶光,充分利用学校为我们构建的广阔的成长空间,按照未来的要求塑造,培养和发展自己,从求是走向明天,走向世界!总之,这次班会让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我了我的理想,我一定会以饱满的热情和踏实求是的精神投入到今后的大学学习中,为中北延续辉煌。

    学习目标计划 篇6

    最重要的是上课听讲,回家认真完成好作业。这个道理最简单,但有很多人还是做不到,要学会听讲,老师讲的全是重点,上课必须要投入。这样你就有了第一次的深刻记忆,作业要认真。

    不是应付,认真做每一道,不会的标记下来,不要拖,第二天立刻问老师或同学,否则你不会的会越积越多,有不会的必须要及时问,否则最后你想问都来不及了。如果你能很快完成作业,不要浪费时间,中间能够适当的休息一下,之后复习当天所学(这就相当于第三遍了)同样的,不理解的概念画下来,抓紧问,在高二,效率很重要,不要看要写的东西多,你就烦,因为你越烦写得越慢,其实你踏踏实实写一会就能完成。

    不要认为课上听懂甚至很熟就不去复习,即使是在基础的概念,都要复习一边,许多人都是对自己当天上课的自信,到了期末忘得一沓糊涂,补课班能够适当上,如果你不能自我抑制,很贪玩,还是报点班,强迫自己学,如果你很努力,不贪玩,其实自己在家根据自己的不足,认真的复习,做题,上学的时候问老师不会得题,这样甚至比你报班还要管用。

    作为学理的,别人理科也好,首先要学的精,不要放过平时的难题,必须看懂其中的方法,多看不同的题型,(上课老师补充的例题必须要记好)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别轻言放下,多捉摸一会,实在不会再问(但不要死抠题,最多想20分钟),这样能够提高你做难题的潜力,如果你十分爱好学习,每一道题,上课老师都会讲很多方法,记住每一个,对你的思维很有好处。每一周的周末要利用好,看看自己这周哪学得不好,重点看他。

    数学。基本概念复习好,重要的是平时做得题,别盲目做,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题,积累经验,尝试多挑战一些难题,别人的好方法必须要记牢,对答案的时候从中吸取经验,

    物理。看似很难,把道理明白了一点也不难,上课必须要认真听,别傻记那些概念,明白他是怎样回事。不明白立刻问老师,否则你做不了题,然后再多看一些好题型,总结不同的方法

    化学。你需要坚持,有毅力,有许多需要记得东西。化方什么的,要找规律记,做题根物理数学一样。要不定期的复习巩固,时不时地看一看,这样才不会忘。

    生物,只要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差不了,其他根化学一样,多看,有时间再把握一下细节,扩展一下相关知识。

    理科生用文科提分是一个很好的决策。这就需要你持之以恒,英语每一天根据自己的时间。背必须的单词(别太多),但必须要坚持。

    语法跟着老师走,平时多看看,做做题学会怎样用,没天听听磁带,别着急作听力题,听听课文的录音,听者写下来,慢慢来,这对你听力提高很大,多积累一些超纲词汇也很好,高考许多词汇超纲

    语文,跟着老师走,多读一些好文章,增加自己知识。看一些好句子,为作文打基础,平时的细节必须要注意,字音什么的在平时就要记牢,一点一滴的打基础,哪不行补哪,平时所有不会的,认为难得,重点的例题,都要标记下来。这样你考前就会很简单,很有针对性。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难。

    有一点,别让自己太累,否则第二天听不进去,其实你认真完成好作业,标记下不会的,就能考个不错的成绩,如果你想考的更高,踏踏实实的做下去,重要的是落实!

    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二文理分科后带来的各种变化,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好高考科目和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关系。

    从近期来看,首先要重视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学习,注意学科平衡和合理分配时间。学业水平考试事实上就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牢固的基础知识正是高考所需要的重要基础,所以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并没有矛盾。目前重点是打好基础,熟练把握好学科的主干知识。

    2.正确处理好中英数和X科之间的关系。

    中英数是三大学科支柱,在高考中占450分,所以要注意全面夯实各科基础,在时间上也要有足够的投入;x科是属于未来文综和理综考试的科目,要注意均衡发展(总分为300分,每科各占100分),所以千万不能把自己当成是x科的考生,喜欢那一科,就把时间花在某一科。因为只有总分上去了,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3.正确处理好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进入高二阶段,重点还是是要打好基础,而基础又离不开课本,所以要高度重视课本的学习,认真过好单元、模块学习和考试关,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走进高三。不要盲目做老师规定以外的练习或试题,更加不要超前做高考题。

    4正确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要与老师的教学同步进行,跟着大部队走。课外则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查缺补漏或弱项强化。千万不要凭个人爱好走独木桥,以免迷失方向和耗费宝贵的时间。基础特别差的同学,平时要学会主动求助,向同学求助,向老师求助,必要时可以利用周末时间适当请家教,早日过好基础关,为未来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扫除障碍。

    决定一门课程成绩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因此,不能单凭成绩来做出选择。王从连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决定文理分科的时候,尤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首先可以遵循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教过一位优秀的女生,各学科成绩出色。但她从高一的时候就决定将来要办一个农场。这一特立独行的兴趣就决定了她大学专业必然是农业学院,她在文理选科的时候选了生物。今年,她非常顺利地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其次,职业规划也在文理分科选择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王从连说,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学校就应该提供人生规划教育。“这能够帮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激发兴趣爱好,扬长避短。这不仅是为了考一所好学校,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只有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想做什么,才能够在分科的时候,不迷茫或盲目跟风。”

    社会上一直都有这样的误解“成绩不够好,才选文科”或者“文科比较好考”。王从连说,这是一种偏见。“学生当然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科目,有不少理科成绩很优秀但热爱文学的学生选择文科。”

    王从连说,除了少量优秀学生,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学生。“上海高考是‘31’模式,其中语数外三门科目的成绩是稳定的,那么加试的学科会有一些弹性。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以前总认为文科好考,但从高考成绩而言,近几年加理科的优势反而明显优于文科。选课时还要综合分析自己的各学科能力,科目优势比较明显的应该扬长,即理科强的选理、文科强的选文;总体成绩一般,科目弱势比较明显的应该避短。”

    而对于成绩确实一般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引下选择可以享受优惠的方式,比如,选艺术、选体育等。

    选择文理科,最重要的不是看哪个有普遍认为的更好的就业前景、更广的选择范围,而是应该看重你的爱好是什么,你的热情在哪里。

    高一升高二之时,我面临着一个决定我未来人生走向的重大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和很多处在这个阶段的同学一样,我经历了内心的纠结与矛盾,才终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其实在分科时,我的理科学得也并不差,内心里对理化生这三门课程并不是很抵触。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文综三科在我身上已经显现出优势,尤其是地理和历史,我学起来轻松而且有乐趣,还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如果让我自己决断,内心的天平怕是要倾向文科的,但是爸爸和我的一个很敬重的老师,却极力推荐我学理科。由此,矛盾就开始了:到底是承受适当的压力,考虑专业选择的广度而选择理科呢;还是尊重自己的爱好,选择相对轻松的文科呢?

    面临这个选择之时,我所做的便是去了解选择理科文科各有什么利弊。

    一般谈到文理分科,大部分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理科好,就像当初我身边的很多老师、同学以及叔叔阿姨所想的那样。

    不可否认的是,理科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相对于文科的史地政,数理化三科学习起来思维力度更大,可以更好地锻炼头脑,使我们拥有更灵活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日后的工作与生活都大有裨益。其次,选择理科,意味着在将来高考报志愿时有更大的选择专业的范围,可以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决定。而相较而言,文科的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业就明显要少得多。再有,即使是现在比较热门而且文理兼收的专业,比如经济金融,似乎常理上来讲也是要求更多的理性思维以及更好的数学功底,对于文科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出于类似这样的考虑,有很多学生在认真审视自己的能力与志向的基础上,踌躇满志地选择了理科;但有些同学,却是稀里糊涂地在家长老师的极力劝说下,选择了理科。

    而我看到的事实却是,理科并不是绝对的好,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应该根据每个同学自身的状况来做决定。文科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也有很多独特的好处。比如,学习文科可以使人积累相当深厚的人文素养,简单一点讲,就是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渊博”。读文科的同学没有那么多的题目要算,因此可以更为灵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读书,丰富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气质,一种文人的儒雅。再有呢,学习文科的门槛比较低。虽然文科并不是简单的背书就可以学好的,但是的确相较理科而言,没有那么艰涩的公式定理,那么令人苦恼的计算,对于一些同学来说绝对是一种“减负”,生活甚至会因此而变得更加轻松有趣。

    在了解了文科理科之后,我发现,我真正的爱好还是在文科——在浩瀚的文字海洋里、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在广袤的宇宙大地间、在复杂的社会与政治事件里。而理科,如果选择了,将为自己增加太多的压力和痛苦,却未必对我以后的发展有利,因为我的志向并不是成为一个科学家抑或经济学泰斗。所以,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科。

    事实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明智的。高一未分科时,我的排名一直徘徊在年级200名左右,因为物理化学在后面拖着,实在是难以让我冲到前面去。而分科之后,我在分班考试中顺利地考入了文科试验班,那以后我的名次便一跃成了年级前30,并且在高三不断进步,从20多名到10多名,再到前10,到最后高考的年级第5名,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这一切进步,不得不说是当初文理分科的正确选择奠定的基础。

    为什么分科后成绩会突飞猛进呢?其实是因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领域。在文科世界里,我感到自由、轻松、自信,甩掉了理化生沉重的大包袱,不用每日埋头苦算复杂的计算题,不用冥思苦想不懂的解题思路,我好像一只被束缚了太久的鸟,可以展开羽翼飞翔了!

    到这里,我并不是在为文科做广告。我认为选择文理科,最重要的不是看哪个有普遍认为的更好的就业前景、更广的选择范围,而是应该看重你的爱好是什么,你的热情在哪里。如果理科不是你的菜,那么再多的可选专业对你也毫无意义,就像我身边一些理科生最终却选择了语言或者历史类专业一般;相同的,如果你爱的是理科,那么即使文科有再大的好处,也不应该是你的选择。选择文理科,就是为自己的未来在找方向,虽然不是一锤定音决定走向,但是,既然知道你适合的,又何必听旁人的劝阻而在宝贵的高中两年绕一个大弯呢?

    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吧,这是属于你的选择。选你所爱,而不要委曲求全。在这个十字路口,没有对每个人都适用的“最好”,只有于你而言,是否“最适合”。

    学习目标计划 篇7

    最重要的是上课听讲,回家认真完成好作业。这个道理最简单,但有很多人还是做不到,要学会听讲,老师讲的全是重点,上课一定要投入

    这样你就有了第一次的深刻记忆,作业要认真不是应付,认真做每一道,不会的标记下来,不要拖,第二天立刻问老师或同学,否则你不会的会越积越多,有不会的一定要及时问,否则最后你想问都来不及了。如果你能很快完成作业,不要浪费时间,中间可以适当的休息一下,之后复习当天所学(这就相当于第三遍了)同样的,不理解的概念画下来,抓紧问,在高二,效率很重要,不要看要写的东西多,你就烦,因为你越烦写得越慢,其实你踏踏实实写一会就能完成。不要认为课上听懂甚至很熟就不去复习,即使是在基础的概念,都要复习一边,许多人都是对自己当天上课的自信,到了期末忘得一沓糊涂,

    补课班可以适当上,如果你不能自我抑制,很贪玩,还是报点班,强迫自己学,如果你很努力,不贪玩,其实自己在家根据自己的不足,认真的复习,做题,上学的时候问老师不会得题,这样甚至比你报班还要管用。

    作为学理的,别人理科也好,首先要学的精,不要放过平时的难题,一定看懂其中的方法,多看不同的题型,(上课老师补充的例题一定要记好)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别轻言放弃,多捉摸一会,实在不会再问(但不要死抠题,最多想20分钟),这样可以提高你做难题的能力,如果你非常爱好学习,每一道题,上课老师都会讲很多方法,记住每一个,对你的思维很有好处。

    每一周的周末要利用好,看看自己这周哪学得不好,重点看他。

    一、数学

    基本概念复习好,重要的是平时做得题,别盲目做,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题,积累经验,尝试多挑战一些难题,别人的好方法一定要记牢,对答案的时候从中吸取经验,

    二、物理

    看似很难,把道理明白了一点也不难,上课一定要认真听,别傻记那些概念,明白他是怎么回事

    不明白立刻问老师,否则你做不了题,然后再多看一些好题型,总结不同的方法

    三、化学

    你需要坚持,有毅力,有许多需要记得东西

    化方什么的,要找规律记,做题根物理数学一样

    要不定期的复习巩固,时不时地看一看,这样才不会忘

    生物,只要你认真听讲完成作业,差不了,其他根化学一样,多看,有时间再把握一下细节,扩展一下相关知识

    理科生用文科提分是一个很好的决策

    这就需要你持之以恒,英语每天根据自己的时间

    背一定的单词(别太多),但一定要坚持

    语法跟着老师走,平时多看看,做做题学会怎么用,没天听听磁带,别着急作听力题,听听课文的录音,听者写下来,慢慢来,这对你听力提高很大,多积累一些超纲词汇也很好,高考许多词汇超纲

    四、语文

    跟着老师走,多读一些好文章,增加自己知识看一些好句子,为作文打基础,平时的细节一定要注意,字音什么的在平时就要记牢,一点一滴的打基础,哪不行补哪,

    平时所有不会的,认为难得,重点的例题,都要标记下来,这样你考前就会很轻松,很有针对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坚持,这对很多人来说很难。有一点,别让自己太累,否则第二天听不进去,其实你认真完成好作业,标记下不会的,就能考个不错的成绩,如果你想考的更高,踏踏实实的做下去,重要的是落实!

    学习目标计划 篇8

    很荣幸的这学期在同学们的选举中成为班级学习委员,能够为大家服务。在分析了同学们为何在上学期没有取得较好成绩的基础上,我为自我做了一些计划来辅助自我的工作。总结大家的言论以及我自我的一些个人经验,我认为同学们在上学期没有取得较好成绩主要有如下的原因:

    1、同学们刚从高中升上来,以前受高中生活的束缚无法自由自在的生活,此刻解脱了,就有点把持不住了,总想着怎样玩,怎样欢乐的生活,在学习方面也就不那么关心了,学习的压力比以前轻了,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自然不愿学习。

    2、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上大学而不是为了自我而学习,没有做学问的精神。此刻上大学了,梦想实现了,没有梦想的支撑,就变得迷茫,找不到行动的方向,找不到行动的目标,不明白自我该干什么了,学习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在摇摆不定中就把时间度过了,结果学习成绩就不太梦想。

    3、大学课程的设置并不是十分的令人满意,某些课程枯燥无味,激发不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反感,最终导致逃课现象的泛滥,逃课成自然成习惯了,学习就被抛脑后了,成绩自然不太好。

    4、学校对同学们而言,是一个比较安全,比较安逸的场所,不能让人产生斗志或是产生让人想要保护自我的欲望,最终的结果就是无法产生实际的行动保证自我较好的成绩。

    在总结以上原因的基础上,我这学期的初步计划是:

    1、抓好同学们的上课出勤率,对无故旷课的同学做思想工作;

    2、记好每个教师的作业,多提醒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交发同学们的作业;

    3、帮忙同学们解决好学习必需品的问题(如:教材的订购、上课用品的借还,教室的申请、下学期课程的安排);

    4、深入广大同学中,认真听取同学的意见、提议和要求,为同学们服务;

    5、努力配合教师的工作,成为教师与同学们交流的纽带,同学们的意见可经过我转达给教师们;

    6、密切留意教学秘书处的各项通知,并及时将消息通知传达给同学们;

    这就是我的初步计划,按计划行事不但需要坚强的毅力,还需要同学们的配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期望自我能够在同学们的监督下,在坚持“三心”原则——信心、耐心、恒心的基础上努力践行自我的计划安排,将工作及时顺利完成。这计划在实践中还会不断的完善在不断完善中施行。

    学习目标计划 篇9

    时光匆匆的流逝,我最后的一个小学暑假时光也终于渐渐的拉下了帷幕。我即将进入我的中学生活。

    在开学第一天,老师告诫同学们说,即使你拥有再辉煌的过去,也并不代表你会在接下来的中学生活中依旧会活得潇洒。是的,进入初中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未来充满未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的学期我确立了新的目标,“日常学习成绩进位争先,能力素质全面发展”,为此,我制定了新学期计划。

    在文化课日常学习上,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平时遇到日常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请教,多与同学交流,不让问题过夜。在语文日常学习方面,侧重多读,关心国家大事,养成每天读报的习惯,坚持每周安排半天课外阅读,一个月看一本中外名著,一学期看一集中学生范文选,扩大知识面,提高作文水平;在数学日常学习方面,侧重多练,每天晚上坚持一小时数学练习,每周坚持半天奥数日常学习,及时巩固和深化课堂日常学习,拓宽解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在英语日常学习方面,侧重“三多”,即多听、多说、多背,坚持每天早上英语朗读背诵半小时,每天听英语录音半小时,平时多练习用英语交流,熟练掌握所学语法、句型、生词,全面提高英语读、听、说能力。

    在文体发展上,坚持认真上好文体课,培养广泛兴趣,发展一两项专长。在体育锻炼方面,坚持每天半小时跑步,练习打好羽毛球、乒乓球,认真上好体育课,做好课间操,提高体育成绩,增强体质;在文艺和兴趣爱好方面,主要是在日常学习之余,练练琴、学学电脑等,尽量控制玩电脑游戏的时间,做到不影响日常学习,张驰有度,劳逸结合。

    在集体生活上,增强集体荣誉感,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项班集体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做好各项班集体工作,为同学服务,在实践中锻练各方面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这就是我的新学期计划,我认为计划虽然是拟定好了,但是还学要我坚持的努力去执行。所以我将把我的新学期计划打印张贴在床头,这样就可以提醒我自己不会忘记自己的计划。

    学习目标计划 篇10

    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分三种,不制定计划的人,定了但不执行的人,善于执行计划的人。第一种学习被动性大,虽然也很忙,但时间是被填塞而不是被利用,常常被各种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所打扰,如作业、考试等等,难以提到学习的全局性和效率。

    第二种人在制定计划过程中雄心万丈,获得极大满足,但弱于执行,计划给变化让路,又常常给自己的行为找借口,对自己失信,此类计划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第三种人学习时有全局观,知道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是什么,心中常充满了喜悦和满足,并且较为自信。

    如何制定学习计划?

    以给数学这门学科制定学习计划为例:

    1.首先分析自己最近一张的数学卷子,或对自己的数学综合情况作分析(此方法尤适用于高三的学生),这张卷子我数学扣了多少分,是哪个地方错了,反映了我哪个知识点没学好,譬如说圆锥曲线中的椭圆。

    2.自问:在下次考试前我要把这个知识点学好,下次考试与这次相隔多久?(或者说我要在几日内把椭圆学好?)假设两次考试相隔一周。

    3.同时列出学好这个知识点的步骤(举例)a..先看书(从几页到几页)b.做课本的练习题(哪几道题)c.再看书d.看以前相关知识的错题。.等等。

    4.将这几步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很具体)按照个人的作息情况分配到这一周内。(应具体到某天的某一时段)

    如此4步下来,一个有针对性地学习计划就制定了。

    这是微观的学习计划,宏观的学习计划步骤也是类似的,大家可以把最近的成绩和一个月后的目标值比较,根据差距制定你自己的目标和时间分配计划。

    制定计划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则,也是一个著名的方法:

    先做你最重要的事情。

    譬如说今天只有一个小时的可支配时间。有两项待完成的任务:看数学某一章节的书和做一份英语卷子。那么先排对你来说最重要的。

    这样每天晚上,都应该对次日最重要的事情了如指掌。把最重要的6件事写下来,然后一件一件去执行。这样由于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先做完了,有效地利用了时间,就不会让自己焦虑,而且会有很大的成就感。

    执行计划也许是比制订计划更难的事,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给自己找借口,习惯了对自己失信,习惯了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学习目标计划 篇11

    上午:

    5:50--5:55起床,整理床铺、房间

    5:55--6:10洗漱,室内健身

    6:10--6:30早饭,简单家务

    6:30--6:50上学路上,思考全天自习安排和背英语单词

    6:50--7:30早自习

    7:40--12:00上课,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

    12:00--12:20午饭

    午时:

    12:20--1:35睡午觉

    1:40--2:00上学路上

    2:00--2:40上课

    2:50--3:00练气功

    3:00--3:40自习

    3:40--4:40仰卧起坐,俯卧撑,长跑,活动

    4:40--5:20自习

    5:20--5:40放学路上

    5:40--6:50帮忙做家务,放松身心,看报纸、杂志或课外书

    晚上:

    6:50--8:50自习,完成家庭作业,中间7:50--8:00练气功

    8:50--9:30室内仰卧起坐俯卧撑,洗漱,放松身心

    9:30休息

    备注:

    1,每一天上学、放学往返两次,家与学校距离1公里,步行10分钟,往返两次仅40分钟,实际时间安排80分钟,其余40分钟为机动,可开展路上背英语单词的活动,每一天至少40分钟可背会3个新单词,边运动边背诵有助于记忆。

    2,每一天除了上课时教师让自学的时间外,用于自我安排的自习在校还有3课时120分钟,在家还有2课时110分钟,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必须要抓紧抓好,仅有在每一天早晨上学路上便计划好5节自习的具体任务,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是学习成功的第一步。

    常常看到有些同学在做完作业后,不是东走走,西转转,就是东看看,西翻翻,似乎作业完成了,就万事大吉,没事可干了。这实际上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学习态度。这样做的原因,除了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为自我订个规划,学习缺乏计划性。

    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对于中学生来说,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长远的学习目标,而要实现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学习,要从实际出发,安排好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料。学习计划能够使自我的学习行动和学习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项近期任务的完成都会使自我受到鼓舞,从而对学习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增强实现下一个目标的信心。这些在执行计划中受到的鼓舞和鞭策比来自家长和教师的表扬更及时,更有效。所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能够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2)能够磨炼意志

    学习计划使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目标明确。在努力争取让自我的行动按计划进行时,由于学习生活的千变万化,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景,影响着计划的执行,如临时性的团体活动、作业增多、考试临近等。这时不能急躁,不能呆板的照计划进行,而要及时调整自我的学习计划以适应变化了的情景。有时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困难,这时就要经过意志力去努力克服,排除诱惑,不断调整自我的行动,不偏离计划中既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直到目标达成为止。在实施计划中,每克服一个困难,完成一个任务,就会在享受胜利喜悦的同时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若由于计划的不周而暂时没有完成,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修改计划,争取新的胜利。在成功和失败的交替过程中,意志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3)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长期按学习计划办事,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生活有规律。这种习惯平时表此刻每一天的时间安排和学习方法的运用上。

    时间安排上一旦构成习惯,到时间起床,到时间就睡觉,该学习时就安心学习,到了锻炼时间就自觉的去锻炼,学习生活就会到达“自动”进行的境界。到了时间不去休息或锻炼,身上就不好受;到了时间不学习,心中就感到缺了点什么。

    学习方法上一旦养成习惯,就会感到不预习就无法听好课,不复习就不能做好作业。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长期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的结果。所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计划和顽强意志的产物。

    (4)能够提高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好的学习计划把学习、休息和活动的时间进行了科学的具体安排。如果自我在学习的时间多玩了一会儿,就会是计划中的任务玩不成,并且由于学习顺序的渐进性,从而使计划中后面的多项任务受到影响。为了完成学习计划,一个用功的学生,不但不轻易浪费时间,并且在学习中十分注意效率。

    计划性强的学生,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是必须的,所以他们干完一件事,立刻就去干第二件事。这样,时间抓得很紧,就不会浪费时间。

    送别课件(集合14篇)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因此教案课件可能就需要每天都去写。 了解学生反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诊断课堂问题,你认为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么样的?教师范文大全为您整理了一份“送别课件”的详细信息供您参考,敬请您阅读本文!

    送别课件【篇1】

    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初步设疑。

    1、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今天是哪位小老师为我们板书的,请我们的一日之师带领大家读一下课题。谢谢

    2、出示古诗,指名读诗。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白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李白目送友人,心情非常激动,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⑴自读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谈话激趣:下面让我们交流一下……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学习课文后,你们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4、过渡: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自由读)

    2)、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5、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三月呢?你从哪里知道的?(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鸟语花香的三月。

    生:百花怒放、景色艳丽的三月。

    师:同学们知道吗?自从李白写下这句诗后,原本著名的城市扬州更有名了,一直到今天,尤其到了三月,人们纷纷赶往扬州,欣赏那里的美景。而“烟花三月下扬州”被后人称为“千古丽句”。一起美美地读这句诗。

    二、朗读话别,感悟话别。

    1、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这藏在心里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让我们一起去目睹那感人的一幕吧!指名读第二小节

    2、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

    3、学生交流,出示句子1: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他们的行为与心情吗?

    (因为他俩都不愿意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

    ⑶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齐读这一句话。

    4、师:离愁别绪在心底,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听一听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

    教师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师:听完他们的话别,你还能从他们的言语中看出些什么呢?

    生:我看出李白很崇拜,很敬仰孟浩然。

    生:我还能看出孟浩然虽然也很难过,但他比李白年长,所以他试图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生:我也看出孟浩然不愧是李白的兄长和老师,他安慰李白不要太难过。

    师:是呀,洒脱、率直的李白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流溢在句里行间了。拿起笔,读读李白的这番道白,边读边思考,哪里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敬仰,对这次分别的不舍?

    (学生边读边划边感悟与思考。)

    (2)师:(多媒体)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就请您满饮次杯吧!”我从李白言语中对孟浩然一系列的尊称中看出他的敬仰之情。李白称孟浩然为夫子,而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您的人品,您的诗篇,结识了您,一直把您当作,请您”短短的一段话别,李白竟用了这么多个您,我觉得,他不只是一般的敬仰孟夫子,而是非常的敬仰。

    师:老师现在也很敬仰你,因为你不仅读明白了李白的语言,还将他的内心分析的这样透彻、准确,我觉得你能做李白的半个知音了。真是不简单。其余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我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普通朋友。在中国自古就说“长兄若父”,还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李白说孟浩然是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可见,孟浩然在李白心中有多高的地位。

    师:请给他掌声,感谢他用丰富的历史知识解读了李白,解读了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他们的关系,孟浩然真是李白的良师益友呀!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誉”是指好的名声。李白赞扬孟浩然的才学,诗篇名满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师:李白多么的敬仰孟夫子呀,让我们带着无比敬仰之情,朗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前两句)

    (3)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4)师:生活中突然就要失去一个良师,一个益友,一个兄长,一个知音了,李白能不难过,能不伤神吗?一齐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担心哪天才能再见,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孟浩然的离开,对于这次分别,他是多么的不舍呀!再读: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劝君更尽一杯酒,因为帆船启航,将不见故人。一起读出李白的不舍,读出李白的难过!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中李白话别语的第三句“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5)师: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

    (指名读。读孟浩然的话别之语“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王勃说,世界上有你这样的知己,就算不在一起,远在天涯海角,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师:孟浩然引用这句诗,是想向李白表白什么呢?

    生:他要李白知道,真正的朋友,人虽然不在一起,但因为友谊,心能靠的很近。

    生:他要告诉李白:别难过,我们不是永远分开,还会重逢的。

    生:他要告诉李白:我们的友谊不会因为远隔千山万水而受到丝毫的影响。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生:他要李白乐观起来,因为没有今天的分别就没有明天的重逢,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的再见。

    师: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师:李白听了友人的话,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生:他会开心起来,是呀,孟兄所言极是,我们不是永别,用不了多久就能再见了,不要那么伤感。

    生:他会想,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呢?心中牵挂就够了。

    师: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

    (生齐读孟浩然的话别语。)

    5、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也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他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学们请你们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练一练。

    (学生自己练习)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道具:一次性纸杯2只)(一人读提示的话。)

    评一评。

    还有人愿意上台来表演吗?

    三、心随船去,想象内心。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终于,孟浩然登上了船,挥手与李白告别,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请同学们读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可以理解这句诗?

    3、讨论交流,指导朗读。师:“孤帆”指?

    生:一只帆船。

    师:老师有疑问,长江上不仅是沙鸥点点,我觉得一定还白帆片片,而李白的诗中为什么说只有一只帆船呢?

    生:因为李白只凝视着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他全神贯注的只看着那一只载着友人的帆船,其他的都似乎没看到。

    师:“尽”指消失的意思。“唯”、“天际”呢?

    生:是只的意思,天际是天边。

    4、理解“伫立”、“凝视”

    5、师:同学们,你能猜猜此时伫立岸边,举目远眺的李白心里正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吗?

    生:想当初,我们一起吟诗作赋,把酒言欢,携手同游,好不快哉。

    生:想当初,我们秉烛夜谈,同塌共枕,真是形影不离呀。

    生:而如今,我们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

    生:不久后,我们一定还能重逢,孟兄,我还在此地等待您的归来

    6、指导朗读。师: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读第五自然段。(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快场景一幕幕又在眼前浮现。)

    2、所以: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生齐读)

    3、师:学完李白创作这首送别诗的背景,再看这首诗,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而准确地理解它的意思了吧?请同学们与同桌一起将诗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

    五、积累拓展,情感迁移。

    过渡: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千古名篇。昨天,老师已让你们收集了一些送别名诗句,谁愿意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的。

    《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朱大入秦》《芙蓉楼送辛渐》

    送别课件【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

    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

    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

    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

    (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3、教师小结:《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并与学生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4、布置作业:修改并点评《诗意》。

    042:《长亭送别》诗意

    上海市光明中学刘吉朋

    山色四围残照里,

    西风瘦马长亭边。

    疏林不驻远行客,

    数线深愁绕暮烟。

    (两意徘徊隔暮烟。)

    (后记:第二句原为“古道”,以前的学生陈馨怡建议改为“长亭”。我虽属意“古道”,然其平仄不当,而“长亭”二字扣题甚紧,吾心亦同之。并于课堂内直呼陈为吾“一词之师”也。此为后记。)

    送别课件【篇3】

    一、目的确定:

    《长亭送别》是著名的元代杂剧作品《西厢记》中颇为缠绵悱恻的一节。多少年来,它那精美绝伦的唱词被人们反复咏叹;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人离别的场面都令人感喟不已;而女主角莺莺的大胆痴情更是鼓舞了无数痴男怨女大胆冲破世俗的藩篱而为爱而斗争。因而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就应定在欣赏唱词的艺术魅力和把握莺莺形象意义两个方面。

    二、内容选取: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品味语言上,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三、过程安排:

    课程导入——作家作品——字词梳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唱词鉴赏)——人物形象——课外作业

    四、方法选择:

    1、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感受,自己去鉴赏、评价;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五、手段利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四个维度给学生以丰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充分融入到送别的美景和凄婉的离情之中,从而收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教学实施】

    教学目的:1、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进而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

    2、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教学重点:1、鉴赏文中的精彩唱词,感知文章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教学方式: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前面,我给大家讲单元导语的时候说过,我们现在所欣赏的戏剧主要是20世纪从欧洲传过来的“话剧”。而在此前,我国早已有了本土的戏剧,而且也曾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我们本土的戏剧由于以唱为主,被叫做“戏曲”。今天,我们来看看,我们民族的戏剧和欧洲话剧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二、作家作品:

    (略提中国戏剧发展的历史: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京剧等)

    1、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请学生回忆已学的知识)

    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

    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2、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14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3、《西厢记》故事梗概:(教师罗列人物,请学生来讲故事,然后教师补充更正)

    (人物: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孙飞虎、白马将军)

    三、生字词梳理(预习检测)

    染骢倩(婧)迍钏靥(魇)揾

    谂(捻)携(隽、镌)泠(伶、拎)霭(蔼、谒)蹙

    四、整体感知:

    1、先浏览课文。

    2、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离别的伤痛

    主角:莺莺

    第二课时:

    五、品味语言(唱词鉴赏):

    (精彩的唱词比比皆是,在此以第一、二、三段出来和学生一起赏析)

    1、提示鉴赏方法: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四人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A、《端正好》

    端正好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资料:(1)、典故:“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意象:万里碧空遍地秋菊萧瑟秋风南方大雁醉意霜林(特征: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4)、关键词:染

    点评: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勒离别的背景——秋。前四句同时罗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一个“泪”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笼罩。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B、《滚绣球》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之二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资料:

    (1)、意象:柳丝、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

    (2)、表现手法:由情及景、对仗、夸张

    (3)、关键词:恨

    点睛之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点评: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马上郎君。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显然,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C、《叨叨令》

    叨叨令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资料:

    (1)、普遍用词之特色:儿字词尾、叠词

    点评:这首曲词较前两首又有其特别之处。它不在关注外在的景,转而摹写内情外露之娇憨情态。女主角从眼前之车马而心生怨气,进而想到分别之后无聊、落寞、凄清的孤单生活。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无益之举,只好把相思寄托与昏睡与眼泪,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经的缱绻,能寄些书信与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这首曲词用词颇有特色,多用“儿”作词尾,以缓和语气,减慢语速,更有一种撒娇之态依稀可见。另外,还用了五组AABB式的叠词,以加重语气,延伸伤感。

    这首词比前面两首更大胆、直接,当是二人低语之时的言辞。

    D、其他值得玩味的词句:(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然后互相交流心得。这里提供的仅供参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六、靓女莺莺:

    前面已经说过,《长亭送别》的主角是莺莺,她其实也是《西厢记》的第一主角。《西厢记》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莺莺这个人物深入人心!我们结合时代想一想,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令人倾倒?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无法抵挡的魅力呢?而这些魅力可以从唱词之中看到吗?

    1、学生讨论,浏览课文,找佐证。

    2、展示学生成果,补充,总结。

    特点唱词:

    [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快活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点评:广东人把好看叫做“靓”。莺莺作为元代的一个相国千金,却不自命清高,认准了要与没有背景没有功名张生长相厮守。张生在母亲的要求之下进京应试,张生也允诺一定要考取功名荣耀于她,可她却将这些东西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担心张生会寻花问草,始得终弃。在她眼里,爱情越过了功名、身份而占据了第一的位置。所以,我说,虽然千年之后的我无缘一睹其芳容,却深知她有一颗不为世俗所扰,忠于爱情而义无返顾的洁净、芬芳的心灵。也就是说,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有着“靓”的心灵的稀世女子。是真正的“靓女”!

    七、课后拓展:

    《西厢记》在中国的知名度不亚于任何一部文学名著。有人说它的语言很多都堪称绝笔。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放弃这样一个感受和学习的机会,去找找这本书,花一两个下午,好好地读一读。写一篇不少于500字小评论。

    送别课件【篇4】

    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苏教版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

    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

    ,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征?艺术效果如何?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醉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好?有何艺术效果?这支曲子在整折戏中有何作用?

    明确:

    碧云天

    (烘托气氛)

    黄花地

    (诗情画意)

    西风紧

    北雁南飞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

    (促人想象)

    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引导、启发学生先朗诵再思考这支曲子选取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柳丝 玉骢 疏林 斜晖 马儿 车儿 借景抒情 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 减了玉肌 夸张 身心憔悴 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过渡语:我们赏析了两段文字,领略了诗情画意,同学们能否从文中找几句口语?再找出一些类似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语句来呢?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在[朝天子]这一曲中哪个字概括了莺莺长亭饯别时不得不别的依恋与无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她的这种心理?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过渡语:曲终人散,四顾无人之际,莺莺与张生倾诉私情。同学们能否从这曲中找出一个字来描绘莺莺离别之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语:

    《长亭送别》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它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动人心弦的离情歌。所以,这样的好作品如果不去看,不多读,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2、以送别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能否吟诗填词作赋?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附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 重爱情 叛逆 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霜林染醉

    交 融(烘托气氛 诗情画意 化用诗词 加深意境 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怨恨)

    送别课件【篇5】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充分运用了宋代大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将学生放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地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课教学设计从问题的提出、合作讨论到商讨解决问题,从音乐、图画朗读到诗配画,从听、读、说到悟,无不使学生尽显主人翁的风采,处于全方位美的享受,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了学此类课文的方法。

    教材简析: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创作情景。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课文配有插图,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悟诗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增强对诗歌情境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

    了解诗歌时代背景,读通课文,沥青课文脉络。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

    第二课时

    一、揭题:

    师生同唱《长亭送别》,生述唱后感受,导出本诗。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自读,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c谁来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d..有疑问吗?带着疑问读课文。

    归纳出理解古诗的基本方法:理解字、词、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据此来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哪一句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读文思考后讨论。

    交流:

    第一、二行:

    1、你通过读课文读懂了哪些字词?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读懂的?[

    A、烟花三月西辞、故人、黄鹤楼

    (师板画桃红柳绿、黄鹤楼)

    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暮春三月的景色?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中看出?什么是饯行?

    指导读好课文的第1、2、3节。

    C、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板书:依依惜别)

    齐读:依依惜别。依依是什么意思?(互相依恋着)

    用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好第二节。

    D、第一段中还有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句子吗?

    出示第三节,生再读,述感受,抓住人品、诗篇、兄长和老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理解,指导读。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李对孟的敬仰、难舍)

    ②从哪些句中体会到大诗人李白对老友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意?师圈出: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见面)

    ③正因为孟浩然既是李白的兄长又是他的老师,所以孟浩然顺江东去才使李白依依不舍,满腹忧愁。在读李白的话时,除了读出敬仰之情外,还要带有一丝忧愁去读。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依依惜别。

    李白是这样的依恋不舍,那孟夫子呢?他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友李白,谁来把孟夫子的话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句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3)提问:

    A解释带点字。它说的是什么意思?

    B这里为什么用单引号?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C孟夫子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远不绝的)

    过渡:谁读懂了下面两句,来说说这句什么意思?(第4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

    2、请一对好朋友配乐朗读第三节。

    指导读好第一二行诗,指名读,齐读。

    第三四行

    通过读课文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呢?

    (孤帆、碧空尽、天际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再齐读:依依惜别)

    从哪些语句读懂的?(4、5节)

    生述感受。(抓住凝视伫立理解)

    此时的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望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

    现在李白的心情怎样?可能会想些什么呢?(理解孤帆)师板画:沙鸥、白帆、李白。[

    再读:依依惜别

    指导朗读第四节,配乐赏读本节。

    指导读好三、四两行诗,点出这是名句。

    过渡:李白望着、想着,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来。什么是脍炙人口?指导读好全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体会到两人之间的感情怎样?(感情深厚,离别时依依不舍)

    述:谁来把这首诗背一背

    三、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你对这首诗理解了吗?师生合作配乐齐读课文。

    2、自古以来,像这样的送别诗还有很多,你能吟诵几首吗?

    四、设疑: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课文上讲到扬州去而课题上写广陵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抄写课文中的词语。

    板书设计:

    评析:

    教育家胡瑗的商讨教学法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合作讨论上的,在学生对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后教者在从旁予以辅导点拨。本课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教者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再附以音乐、图画、诗配画,让学生有美的熏陶,深深体会到两个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的感情。

    送别课件【篇6】

    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

    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

    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

    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

    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孟浩然比李白年长十二岁,因为仕途不得志,便稳居田园。他俩在襄阳碰面,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李白曾经写过《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指导朗读。读好“您”、“!”和“满饮此杯”。

    3、孟浩然的话中抓住“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和长江联系起来。体会“永世不绝”。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指名读,同桌配合读。

    5、请学生上台表演此节。(准备一个酒杯)

    *学习第四节。

    过渡:如果李白的好友孟浩然不去扬州该多好啊!可是老友就要远行了。

    1、(放音乐)师读第四节“岸边杨柳……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个别学生读此节,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抓住“伫立”、“凝视”板书,(从外表看很平静,而内心却是波澜起伏,他心里会说什么?想什么?——祝福、担忧、回忆、期盼等)

    3、读出依依惜别之情。强调和诗句有关的两句话,回到诗句“孤帆远影……”

    4、师质疑:暮春时节,正是大忙季节,水陆运输一定很繁忙,这么宽的江上怎么可能只有一条船呢?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而对其它的船,其它的人视而不见,“孤”更能表现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5、学生齐读此节,一生表演“伫立”、“凝视”,另一生站在位上演孟浩然,可以创造性地加上招手等动作。

    *读古诗。

    1、指名读。

    2、读诗。

    6、配乐背诵。

    五、拓展。

    读背送别的诗。

    结束语:送别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以后也会有和亲人朋友分别的时候,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心体会这份情感,珍惜亲情、友情。

    板书:

    黄鹤楼送别依依惜别您!

    永世不绝

    伫立凝视

    送别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

    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

    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

    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

    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试加分析。

    莺莺感情概括:

    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如果考中,害怕他喜心弃旧,一去不返。所以考中考不中,都意味着永久的分别,莺莺已看到这种严酷的现实。这不是暂时的分离,意味着永远的失去。面对现实,希望何其渺茫!自然便痛彻肺腑。)

    B、无奈(自己是无法不让张生不去的,这是老夫人的旨意。另外,张生又没有想到私奔,也不可能想到,毕竟他认为读书仕进是他们爱情的唯一出路,就是不为爱情,考取功名也是他们实现自我理想的唯一一条路。即使私奔又怎样?只有饿死。)

    C、愁闷(自己一腔话,怎对张生说?又有老夫人在场,没有尽诉衷肠的机会啊!)

    (引导学生分析:我提倡一种圆融的分析,揉到一块儿去。对于学生提出的句子,在修辞上,用典上,表情达意上等诸方面系统分析,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它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知道经典好到底好在哪里?这里分析是关键,网上对课文语言的分析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接着,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关汉卿的《窦娥冤》进行比较,体会两位大师的不同语言特色。(最好由学生发言、然后归纳。)

    《长亭送别》语言华美典雅,以富于文采为特色:

    (1)善于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情、景交融,情、境合一,富于意境美,语言委婉隽永;

    (2)较多地借用或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善于将古代诗词中典雅凝炼的语句,与生动活泼的民间口语融为一体,语言更具有诗化的特点;

    (3)修辞方法多种多样。

    《窦娥冤》语言朴实无华,以“本色”见长:

    (1)直抒胸臆,感情浓烈,语言直白;

    (2)多用白话,多用方言词语,语言通俗,更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3)较少使用修辞方法。

    6、“我看崔莺莺爱情观”由学生讨论,但不能空口无凭,从文中找到例证!(这有些热闹。)

    7、分析完之后,一定要留时间让学生诵读,并背会某些精彩语句。

    送别课件【篇8】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画面)大家一定被眼前的这幅美景吸引了吧!你能用一些学过的词语或诗句来描绘一下吗?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过渡:杨柳依依,繁花似锦,让人感觉仿佛漂浮于烟雾之中,又仿佛置身于花海之中,如此迷人的景色,李白有没有陶醉在其中?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4)、“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诗篇”我们学过孟浩然的哪些诗篇?《春晓》、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2、此情此景,不仅打动了我们,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段话补充完整吗?

    (课件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上沙鸥点点,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送别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

    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

    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

    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

    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

    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 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5、剧情简介。(参见〈导学〉与注解①)

    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崔莺莺在什么情况下与张生分离?在送别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分为几个场面?试给它们各拟小标题。

    [板书]莺莺→长亭送别←张生

    3、读到这里,我们耳边仿佛仍响着莺莺对张生深情的呼唤,眼前也会浮现出她泣涕涟涟的哀凄形象,它不禁使我们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两首诗词中情一人、爱人惜别的场面,试加以比较,本剧对离情的描写在场面、气氛上更接近于哪一首,而在情感表达上又更接近于哪一首?

    《雨霖铃》情景相融相生,触景生情,景由情生(虚写),情景相生。

    《孔雀东南飞》叙事抒情,直抒胸臆,缠一绵悱恻,海誓山盟,反抗封建家庭与封建礼教。

    五、朗读几个精美唱段。

    六、作业:

    1、试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比较与《窦娥冤》的不同。

    2、试分析崔莺莺与张生的形象,并概括本剧主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窦娥冤》的语言特色*,并与本文作比较,体会本文语言文采斑斓的特点。(注意本文描写、化用与用典)

    《窦》 唱词通俗《长》离愁别恨的绝唱→花

    本色*派 对白朴实优美动人的情诗间

    直抒胸臆 诗情画意的气氛美

    清新自然情景相生的艺术人

    纯属口语名句典故的化用的

    较少典故文采斑斓的语言风

    二、试分析作者怎样通过戏剧语言来表现人物不同个性*,揭示人物之间自身的矛盾冲突,以而为主题服务?

    [板书]

    人物 感情性*格

    张生钟情贫寒白衣,为人诚挚,追求爱情与功名 爱情与功名

    莺莺深情名门之女,为人善良,重爱情轻功名

    红娘热情深为婢女,活泼善良,坚持正义绝不妥协 家长礼教与

    夫人无情相国夫人,盛气凌人,重富贵轻亲情 亲情爱情

    →愿天下有情一人终成眷属(反礼教,争自一由)

    三、开放讨论题。本文抒情特点是情景交一融,情随境迁,景随情生。请你引用唱词或对白来说明这三种情况。

    1、送别路上: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景语皆情语。“晓来谁染霜林一醉?总是离人泪。”最为动人,是直抒胸臆。

    2、饯行宴上:以心里感受的唱词抒发了悲伤无奈而刻意掩饰的内心愁苦,只一对句写句烘托气氛,这是景由情生之句。

    3、饯行宴上:莺莺以一曲[满庭芳][快AA][朝天子]直抒胸臆,表现内心难以抑制愁苦与强烈反叛不满之情。

    4、惜别一节:几乎全是直抒胸臆,只两组对句以景衬情,情景相生。

    5、离愁一节:因恋去身影远逝而极目尽处,触景而生情,情随境生,更突出“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的无尽之苦。

    四、朗读全文。

    五、作业:

    1、《导学教程》之[同步驱动]部分。

    2、预习《闺塾》:

    ①了解汤显祖生平及代表作。

    ②了解《牡丹亭》全剧剧情。

    ③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现什么样的矛盾冲突。

    送别课件【篇10】

    教学重点:

    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

    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有“碧云、西风、黄花、

    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诗经》中有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寄托眷眷之情,同时“柳”“留”同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作者在这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柳条,因不舍而系住要远行的马,疏林也挂住斜阳而让时间过得慢些。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

    王安石曾经说过“以我之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比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平静的春夜中,一声玉笛吹得诗人陷入乡思的愁绪之中,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们有如此之心情呢?不用问,当然是诗人有深蕴的故园之思,一经笛声的触发,便不可收拾,顿时使得洛也就变成了思乡的愁城。“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这些景都是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更形象地表现出了莺莺的离愁别绪。作者就是这样因景生情,由情及景地表现了莺莺在送别路上的痛苦心情。

    (二)长亭饯别

    环境一变,情随境转,杯盘酒菜都供传情,从广义上来说,这些环境和事物都是作者借以表达莺莺情感的“景”。朗读这一部分,找出寄托莺莺情感的人和物。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暖融融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可以看出莺莺对离别的愁极恨极。

    供莺莺传情的人是张生,莺莺所看到的张生是“委屈难言”的。正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样,在诗人的眼中,远在家乡的亲人在登高思念客居他乡的自己,这样移情于他人,更加突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本文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手法,通过写莺莺眼里的张生来写莺莺自己的委屈难言,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蜗角虚名”的恨。

    (三)临行叮嘱

    只剩他俩和红娘,境变景变情又一变,离愁别绪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本节直抒胸臆,千叮万嘱。

    (四)极目远送

    1、朗读《一煞》,找出景物特点,体会人物情感。

    景是: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2、正当万物无语,莺莺极目远送之时,却传来了马的叫声,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吗?

    作者用“无声”和“有声”互相映衬,动静映衬的作用是什么呢?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以“牧马还”的动景与“月明戍楼间”的静景互相映衬,突出边塞宁静和平的氛围。本文则是衬托当时环境的凄凉和莺莺痛不欲生的悲哀。

    马鸣之处,正是张生所在之地,人已走远,却还在倾听,还在远望。在此画面中,作者所营造的意境就如同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首词以春水喻离愁,借春山表明离愁之远,山在平芜尽处,行人更在春山之外,人渐行渐远,思念之情愈来愈深,由此体会莺莺那种“渐远渐无穷”的离愁。

    3、朗读《收尾》,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写莺莺的愁?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贺铸《青玉案》再翻新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季节之景,将弥漫的不尽之愁浮现在眼前。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则和本文用了同一种说法,愁本来是一种情绪,是虚的,而写用车都载不动,使愁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样以实写虚,更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作者就是这样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莺莺惜别这种情写得娓婉尽致。

    三、富有文采的语言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王实甫这种艺术风格,不仅表现在意境的创造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者富有文采的语言。

    (一)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形象地表现人物心理

    据统计,王实甫在《西厢记》里运用修辞达36种之多,在“长亭送别”这一折中,尤以夸张突出。

    找出夸张手法,体会表现人物什么心理?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表现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2、“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3、“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之极。

    4、“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

    共同点是将感情寄附于客观事物,借助生动的形象展示人物心理。

    (二)融古曲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1、“碧云天,黄花地”借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离别凄凉的氛围。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借用苏轼的《满庭芳》,表达莺莺孤寂的心情。

    共同特点: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吻合,增添了文采和表现力。同时,借用而不觉借的痕迹,如同“湖畔明月,柳间微风”一样清新自然。

    (三)运用了民间生动的口语。

    如《叨叨令》把口语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连串排比、重叠,造成音节和音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四、课堂小结

    由于王实甫既能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诗词的精华为己所用,两者奇妙地结合起来,便形成了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艺术风格。

    五、练习巩固

    鉴赏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

    提示:找出景物→景物共同营造的氛围→寄寓的感情。

    六、板书设计

    (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因景生情

    送别路上→ → 痛

    由情及景

    长亭饯别→ 移情于景→ 恨

    临行叮嘱→ 直抒胸臆→ 怕

    极目远送→ 化情入景→ 念

    (二)富有文采的语言

    1、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心理。

    2、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送别课件【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解读赏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

    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A.谂知(nian)暮霭(ai)胸臆(yi)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

    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第二课时

    一.交流上一节课布置的改写诗歌,做出适当的评价。集体背诵三首曲子。

    二.分析第二部分:

    1.从夫人的说话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3.“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4.“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三.分析第三部分:

    1.夫妻赠诗表现了二人怎样的心情?

    提示:崔莺莺告诫张生切勿忘记她;张生则发誓永无别恋。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2.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

    提示:对张生的生活的关心,千叮万嘱,真情自现。

    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分析第四部分:

    1.[一煞]中再写环境,其作用是否与先前所写相同?

    提示:稍有不同,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以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收尾]中写‘残照’其含义是什么?

    提示:以“残照”表现内心的怅惘失意之情。

    五.体会《西厢记》的语言特色:

    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增强感染力;二是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使语言既清丽华美,又生动活泼。

    (自由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语言特点。)

    六.讨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抓要点:歌颂真诚的爱情,表现反封建、轻名利的思想。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四题。

    2.完成[同步训练]。

    送别课件【篇12】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二)介绍《西厢记》剧情

    (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

    (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

    (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

    起伏变化。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此时此景,坐在车内的莺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注意[滚绣球]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来,有一种情反复吟唱,这就是“恨”。首先恨相见得迟,莺莺与张生两情相悦,相见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变故;所以,莺莺的心中很不自在,“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便是这恨的缘由。是说刚刚结束了相思,又开始早早面对别离。所以莺莺一路上恨柳丝长却系不住离人马,恨疏林留不住斜阳,恨一声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长亭饯别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银河隔开牛郎织女,再加上长亭外也是黄叶纷飞,衰草萋迷,更加令人伤怀不已。酒席上,张生无精打采“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张生这些蹙眉垂泪,长吁短叹,莺莺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其实,莺莺的心情又何尝好?——“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夜,清减了小腰围”。面对即将分别的恋人,莺莺唱出了一腔怨情。这怨情正是深情的痴语。请同学们一起看[幺篇][满庭芳][朝天子]这三支曲子。

    [幺篇]是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满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守片刻。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时在宴席上,莺莺的内心有了一些变化,奔赴长亭的路上她恨两人聚少离多,让她从此后不得不独饮相思的苦酒,但随着筵席的进行,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迫近,眼前的张生又只是唉声叹气,所以此时的莺莺内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禄拆鸳鸯在两下里。

    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人终于要面对最后的分别。这一刻更是千头万绪,百感交集。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莺莺叮嘱张生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席话。

    第一句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最后一席话是“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在休似此处栖迟。”

    这些叮嘱超出了一般的缠绵之情。这说明在莺莺的内心隐隐有一种忧虑。因为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爱情的巨大考验:如果落第,老夫人不会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张生又极可能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如果张生不是忠厚至诚的君子,那么,莺莺弃妇的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应该说这种怕被抛弃的心理是当时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过两情相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暂时忘记,一旦别离在即,它就会凸现出来让人不安,莺莺是一个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后分别时,莺莺的内心又凭添了忧虑。

    送别张生,莺莺懒上车儿,此时的心境又怎样?“便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是说凡是人间可经历的离愁别恨现在都填满了莺莺的胸膛。看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恨”字了得?怎一个“怨”字了得?实在是言语无法传达了。

    好,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长亭送别》一折,莺莺的感情经历了那些变化?

    (表面上)恨——怨——忧

    (实质上)依恋

    总之,在莺莺心中,“情”字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这种“情”字当头在当时具有闪光的思想。由于《长亭送别》中,王实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识的崔莺莺的形象,这就使王实甫的《西厢记》比以往的“崔、张”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们先简要地了解一下关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情况。

    “崔、张”的爱情故事最早见于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写莺莺虽然主动偷食禁果,却无力逃脱弃妇的悲惨命运。传奇的结局写张生自诩“善补过者”,实际上是为自己“始乱终弃”找借口。在小说中,莺莺没有什么反抗。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年轻人越轨行为写得合乎礼数。爱情就有了杂质。

    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写莺莺只知一个“情”。特别是《长亭送别》这一折,莺莺对“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所以说《西厢记》在主题思想上是远远高于从前的两部作品。《西厢记》的主题是“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就是说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该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作业:(1)熟读全文,选择喜欢的曲子背诵。

    (2)说说《长亭送别》中有哪些曲词反映出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鉴赏曲词,分析艺术特色

    《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作一点鉴赏。

    (1)从“情、景、”的角度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从“曲、词、意”的角度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宫调”呢?

    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曲牌就是曲的名称。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3)“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

    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同下)

    (2)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

    情景浑然天成

    曲词妙笔生花

    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我想我们对它的阅读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希望对《西厢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选话题,作更深一步的学习。

    作业: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整理本课涉及的字、词、句、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或者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

    送别课件【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成就,了解《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2.了解本课“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鉴赏剧作典雅艳丽的唱词语言,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教学重点:

    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设想:

    1、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3、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不忍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

    拥有高贵地位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张珙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订终生但是,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得状元才能成婚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此时的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西厢记》,走进《长亭送别》,感受这部爱情诗剧的优美动人

    二解题

    1、关于元曲

    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

    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以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的,因此又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元杂剧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如【正宫】惆怅悲壮)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3、关于《西厢记》

    元末明初,《西厢记》已被誉为“天下夺魁”被尊为“春秋”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千古佳传,张生的钟情,莺莺的痴情,红娘的热情洋溢着人性之美,更因为其富于文采的曲词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浓丽典雅)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

    《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诗词曲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用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析这一折的精彩唱词

    三唱词赏析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们却看不见呼天抢地,也没有抱头痛哭,我们看到只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让我们一起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剧作家营造这种诗意的方法

    【学生活动】

    1、齐读【端正好】【滚绣球】

    2、思考:写的好么?为什么?

    【明确】

    1、文辞典雅,富有诗意(融合唐诗宋词、融情于景、下词传神)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意象,蓝天的白云,凋萎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大块用色,着意点染,他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暮秋图景(用词准确)

    化用抒情意境【苏幕遮】(打苏幕遮全词)(学生读?)

    旅次乡愁、离情别恨,(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萧瑟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两者表现离愁别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借用意境,还要将之与剧情融合,剧作家下词就必须极为讲究)

    西风紧

    “猛”?不好,还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客观状态,

    “紧”,一阵紧接着一阵,没有停歇,凉风阵阵,吹得人心头渐凉,(难过之时)心头发紧,契合离别的心境;若不是风凄紧,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归雁成阵,莺莺所见,一派俊爽空灵的景象,不合情理,“紧”表现出暮秋图的凄迷萧瑟,以烘托出主人公悲凉的心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的泪水将枫叶打红)

    “抹”?不好,表层的,“染”,由内到外,霜打枫林,在离人的眼中竟是以血泪染红,写出泪多,离情的浓重;

    “醉”,不仅写出了枫林的色彩,赋予枫林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也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仿佛枫叶也因人离去而愁肠百转,痴痴迷迷,透露出离情正苦

    作者妙用“染”、“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人的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抽象的情感变得自然,生动,感人

    【学生活动】挑战自己,背诵【端正好】

    2、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运用多种手法)

    【明确】【滚绣球】这支唱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

    恨——正面描写(恨:相见迟,归去疾,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

    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

    柳丝系马(远行人马儿不走)、疏林挂斜晖(一日不尽,相随时间更长)

    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心理活动极为精妙,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侧面描写(内心活动)

    对比(屯屯、快快)、夸张(听松,望减)、借代(斜晖、玉肌)——多种手法

    总结: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展现出莺莺在长亭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动其情,韵味悠长

    3、【学生活动】课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转缠绵、心理描摹逼真,用词优美典雅处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支曲子,试赏析一下(运用手法,刻画形象,表现情感)

    四总结全文

    《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为何被称为爱情诗句? (辞美)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

    五课后作业

    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唱词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爱情剧作诗的优美典雅,同时也把握了一些抒情表现手法,课后请同学们对唱词做进一步的吟诵体味,并通过莺莺的唱词的内容(【么篇】【朝天子】以及【三煞】【二煞】)思考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

    教学反思

    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

    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

    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4、发展设想:

    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

    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

    送别课件【篇14】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 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 暂时 孤帆 脍炙人口 唯见 满饮触动 依然 伫立 凝视 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 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 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 触动:碰到。 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仰望 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 话别 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白帆远去 消失蓝天 伫立 凝视 春水浩荡 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 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进一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加深体会。

    3、通过排演课本剧,让学生能够在边体味文章边指导表演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对照课文与诗,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朗读更有感情 (难点)

    4、 通过文章的与友惜别,触发学生寻找相关诗文的积极性,再加以浅析性地比较,得以更深刻地体会诗人词句的精妙传神,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摘抄的益处与应用 (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相关诗句摘抄

    一、朗读、谈话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别》,按自然段顺序解读了全文,初步感受到诗人话别的情景,领会到他们的友情,哪些同学能带着他们那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课文呢?

    读前提示:其他同学在他们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想想如果表演的话,该怎样表演才能体现出两人当时的心情

    (指名5人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出示挂图)

    2、刚才几位同学读得如何?(简单评议)

    [nextpage]

    二、课本剧排演

    (一)激发兴趣,浅析剧情

    1、文章能读好不一定就能表演好,特别是文中人物的动作想做得传神、逼真还得真要下一番功夫!如果让你们表演,你们有信心演好这出《黄鹤楼送别》戏吗?

    2、任何表演都离不开剧本的,你能把下面的表格一口气填好吗?

    (出示小黑板)

    剧名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

    (学生试说后,迅速指名回答)

    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部课本剧的基本情况了,不过,拿着这样简单的剧本,演员有没有办法出演?演员表演时主要得有什么(或问:有谁知道剧本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时,师可适当明示:剧情,尤其是台词、人物动作)

    (二)准备台词,小组试演

    1、这篇课文中已有一些现成的台词和人物的动作了,大家能不能利用这些现成条件,排一出简单的课本剧呢?

    2、四人小组任意搭配出两组,每组两人。一组先做演员,把自己对人物的体会融入要表演的人物身上;另一小组则做导演兼旁白,同时负责全程指导、评议,可中途要求停止,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演完,两小组身份互换。至于道具问题,自己开动脑筋。

    (小组试演,教师巡回点拨)

    (三)小组表演,全班评议8

    哪一组同学愿意来表演一次,我们请全班同学做导演,看是否把李白与孟夫子之间依依惜别的感觉表演了出来?

    (边表演,边指导、评议,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四)换个说法,解释诗句

    1、文章中最后一段的诗句,大家可能均把它作为现成的台词,咱们的“李白”们大都直接情不自禁地吟出。假如是在现代的话,李白这首诗可以怎么说呢?这段台词怎么改变成为现代的语言,让剧本完全“现代化”呢?

    下面就请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看哪个小组能让“李白”同志又快又准地“实现现代化”?注意,可一定要说通啊,别让观众听不明白!

    (学生巡视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应可作适当提示:看看诗句中的词语能不能与文章前面的词语挂上钩呢?有没有直接对应的词句?)

    2、哪一位同学愿意来表演成了现代人的李白,我们请全班同学做观众,看看能否听明白?

    (评议,可再指名同学说说诗意,同学给予适当的鼓励)

    你们是怎样转换台词的呢?诗句分别与文中的哪些词句相对应的呢?能不能举例说说?

    (指名回答)[“孤”“唯”何意?]

    3、同座之间互相当一回“李白”,互相说说看

    4、小结:

    其实,诗句同课文中自然段意思相对应这样的文章我们以前见过没有?

    (指名回答课名)

    这种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一首诗写作情境的形式,我们称为“文包诗”。今后我们还会遇到。希望大家能用刚才的方法,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说出全诗的大意,有没有这个信心?

    三、比较摘抄,体味诗文

    1、我们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件什么事?

    文中的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有些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你们的摘抄中有没有也是送别的诗句?那他们是不是在分别时心情也是一样洒脱?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2、师分类型举例。(可适当点评)(小黑板摘选其中一二出示)

    豪爽洒脱型: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别应须各努力。

    莫言归去人无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含蓄委婉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愁闷痛苦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送巴陵口,含泪上舟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

    一别音容两渺茫。

    劝君更进一怀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锥心泣血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

    送君肠断秋江水,一去东流何日归?

    人间别久不成悲。天涯相遇一魂消。……

    3、你们在与实习老师分别时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诗句来形容呢?

    4、现在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大家带着李白与孟浩然在分别时那种依依惜别的感觉齐读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时间而定]

    1、 分两个大组,一组读,另一组听,再交换读、听一次。

    2、 同座二人交替背、听各一遍

    3、 全班背诵。

    4、 指名背诵。

    五、练习

    1、抄写词语。(文后练习3)

    2、能够不看课本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默写该诗。

    3、用暂时、凝视各造一句。

    4、把摘抄的诗句与课文中的诗句比较,写出你比较后的感受。

    附板书:

    25、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论教养课件(集合14篇)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读过一些范文的,这些优秀的范文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阅读,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教养课件(集合14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论教养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乐趣”“置之不理”造句。

    4、完成课后“练笔”的作业。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划分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花草能装点自然,美化生活。人们都爱赏花,有的人更爱养花。哪些同学自己养过花,是怎样养花的?

    请1、2名学生简要说说自己是怎样养花的。养花是件非常有乐趣的事,学了这篇课文,一定会有很多同学爱上养花的

    (板书:9养花)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指导学生“秉”字的写法“ ”;“砸”的右半部按“ ”的笔顺写。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词语的意思后,结合课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乐趣: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课文中指养花使作者感到快乐。

    计较:计算比较。课文中指作者对花开得大小好坏并不在意。计较读j@ jiao。奇花异草:稀有罕见的珍贵花草。

    霜冻:靠近地面的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使植物体受到冻害的天气现象。

    置之不理:置,放;理,过问;之,它,本课指花。在课文中的意思是把花放在一边,不去管它。

    自生自灭:由它自然生长,自然死之。意思是任其自然生长,不加过问。关切:关心。

    一来二去:形容交往频繁。课文中指经常和花打交道。

    门道:门路。课文中指作者掌握了一些养花的方法。

    三年五载:载,年。三年五载指好几年。

    不利于行:不便于走路。

    循环: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课文中指工作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花,再工作一会儿再去看看,不断地这样重复下去。

    有益身心:有益,有帮助;身心,身体和精神。有益身心就是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

    胜于吃药:比吃药的效果还好。

    真理:真实的道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昙花:一种常绿灌木。花大,花瓣外面呈淡红的紫绛色,中间纯白色。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可供人观赏。

    秉烛夜游:举着蜡烛在夜间游赏。

    赠给: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

    菊秧:菊花的幼苗。

    (三)阅读课文,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学生默读课文,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给课文分段,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是如何分段的,分段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分段情况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如果学生的意见比较分散,将哪些自然段合为一个段落的分歧较大,教师可让学生将归并成段的自然段逐一读一读,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指导学生理解自己归并成段的自然段中,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养花”这一中心表达不同方面的意思,是可以独立成段的。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特殊,由于每个自然段相对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全篇课文可以按自然段成段,共分成七段。

    如果学生的意见比较集中,大多数学生将课文分成三段——首、尾自然段各一段,中间2~6自然段为一段。教师在肯定这种分段方法后,指出将第二段中的自然段各自成段,全篇课文分成七段的分段方法也是正确的。

    结合这篇课文特殊的段落结构,教师帮助学生懂得在理清课文脉络时,要从每篇课文的具体内容入手,按课文的实际情况分析、理清课文结构。将学过的分段知识灵活地应用于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文章中,而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固定的模式。

    在理清课文段落结构的基础上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我”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第二段:写“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花草。

    第三段:写“我”是怎样养花和养花可以增长知识。

    第四段:写养花有益身心,“我”从养花中了解了劳动的意义,得到了乐趣。第五段:写享受劳动果实的快乐。

    第六段:写养花中的伤心事。

    第七段:写养花的乐趣。

    如果学生将课文分成三段,第二段(2~6自然段)的段意可概括为:从养哪些花、怎样养花、养花增长知识、养花有益身心、养花有成功的欢乐和遇到挫折的痛苦等方面具体讲养花的乐趣。

    在概括段意时,以学生概括为主。对于较难概括的段意,可让学生多读课文并进行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修正。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1、请七名学生逐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一至第四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二)结合课文理解“乐趣”“置之不理”的意思,并会用“乐趣”“置之不理”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段。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一至第四段的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过程

    (-)以“乐趣”为话题,引入新课。

    1、回想一下,“乐趣”一词是什么意思?

    (使人感到快乐的意味)

    课文的作者把什么当作生活中的乐趣?(养花)

    (板书:养花)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事给你带来过乐趣?

    (读书、下棋、踢球……)

    2、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用“乐趣”造句。

    你能不能用“乐趣”这个词造个句子?

    (读书可以丰富知识,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事。踢足球能锻炼身体,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

    学生在造句时,有些会仿照课文中的句式,造出“我把……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的句子,对此教师可以给予肯定,同时鼓励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师在辅导学生造句时,应当让学生懂得“乐趣”是积极的,正面的快乐情趣,不能将消极的事物当作乐趣。

    3、作者将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那么,养花究竟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乐趣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至第四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的思想内容。

    1、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及这一段在全篇课文中的作用。

    (1)(齐读第一句话——“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作者因为爱花,也爱上了养花。读读课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爱养花?

    (学生自由读课文。只要开花;作者就高兴,而不是只喜欢好看的花;作者在小院子里种满了花草;作者把养花当作了生活中的乐趣)

    通过对课文字(爱、满)、词(乐趣、计较)、句(只要……我就)的分析。引导学生懂得作者是一个真正爱养花的人。教师在此可向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老舍先生,便于学生理解“没有工夫去研究和试验”的意思。从中体会出作者在繁重的写作工作中仍要挤时间养花,可见其对花的爱之深及养花的乐趣之大。

    (2)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作为这段的段意。

    (我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这句话向我们解释了作者为什么爱养花。从全文来看,这段还起到了什么作用?(全文的总述)

    (板书:1、为什么养花……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总述)

    2、理解课文第七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并由此引入对课文二、三、四段的学习。

    (1)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七段。

    (2)第一段是对全文的总述,这一段在全文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是对全文的总结)

    养花对作者带来了很多乐趣。作者在篇末用简练的语言进行了概括总结。而文章也正是围绕着这些乐趣来写的。

    3、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这一段作者告诉我们他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花)

    (板书:2、养什么花)

    (2)作者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花,这些花自然很普通,作者那么喜爱养花,为什么不养些奇花异草呢?

    (因为奇花异草不易活,作者不忍心看着花草死去;另外,北京的气候也不太适宜养花。)

    老舍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作品语言生动、精炼、幽默。在这一段,仅用三十一个字,就将北京一年四季的气候特点准确地概括出来了。你轻声地读一读,体会体会。

    (3)作者养的花,不仅好种易活,而且还要自己会奋斗,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好种易活是说花的品种普通,没有奇花异草那样娇贵。会奋斗是指花草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在北京这种不适合养花的气候中生存下来。)

    指导学生体会作者既因气候的特点选择好养的花草,也有欣赏这些看似平凡普通,没有美丽娇贵外表的花草所具有的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的含义。

    虽然不是奇花异草,但是能开花,能结果,能给作者的小院带来生机和活力,谁又能说这不是养花的乐趣呢?

    (板书:有花有果)

    4、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

    (1)花草自己要奋斗,也要靠养花人的精心照管。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三段,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照管花草的,从中又得到了什么乐趣?

    (作者天天照管花草,像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作者从中摸着了一些门道,学到了知识)

    (板书:3、养花要摸门道)

    (2)“置之不理”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造个句子吗?

    (别人有了困难,我们要热情帮助,不能置之不理。)

    在学生造句时,教师帮助学生分清什么情况下应该理,什么情况下应该不理,并鼓励学生多造有积极意义的句子。

    (3)你有好朋友吗?平时你是怎么和他相处的?作者像好朋友似的关切花草,使你想到些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花的喜爱之真、之深。把花草当作自己的好朋友一般,认真仔细地照管它们,为它们的茁壮成长而高兴,为它们的不幸夭亡而难过,养花已经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每日精心的照管,换来了花草丰硕的回报,使作者享受到了养花的乐趣。你能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来概括一下作者所得到的乐趣吗?(长见识)

    (板书:长见识)

    看着满院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开花结果,作者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你能把表达作者这种心情的句子读一读吗?

    (自豪,骄傲。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

    5、学习课文第四段,理解课文内容。

    (1)四个人一小组讨论学习:这一段讲了养花带来了什么乐趣,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这种乐趣,用最后一段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养花要付出劳动,在劳动中得到乐趣——须劳动。)

    (板书:4、养花要付出劳动——须劳动)

    学生结合课文谈作者从劳动中得到的乐趣,相互启发,教师予以点拨。

    (浇水、搬盆的劳动使作者的脑力劳动得到调节,长期坚持,对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这是乐趣;天气突变时抢救几百盆花,紧张的劳动虽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但看到花儿安然无恙,心里自是高兴万分,苦中有乐,这也是乐趣;天气好转,搬花出屋,让好朋友们返回家园,这还是乐趣。)

    (2)作者在劳动中体会到一条真理,他是怎么说的?(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作者采用了什么句式,表达了什么感情?

    (反问句,表达出作者对劳动的热爱。)

    (3)练习背诵第四段。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四至七段。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五至第七段,理解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三)完成课后“练笔”的作业。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第5至第7自然段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检查第4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的背诵。

    1、请四名学生分段背诵课文。

    2、同桌相互检查第4自然段的背诵情况。教师了解背诵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至第7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1)养花须劳动,而劳动则有益身心。

    养花的乐趣并不止于此,我们看看第五段中作者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乐趣。

    (2)请两名学生有感情地背诵第5自然段。学生们边听边看书,体会课文内容,从第七段中选出适当的词语概括这段内容。

    (这一段主要讲享受劳动果实的快乐,可以用“有香有色”“有喜有笑”来概括)

    (板书:5、养花使人喜悦……有香有色、有喜有笑)

    (3)这一段文字充满了欢快喜悦,使得读者也为之感染,满心高兴。作者是怎样通过文字把这种喜悦之情表达出来的呢?

    (进门就夸“好香”——骄傲;秉烛夜游;赠给——特别喜欢)

    结合以上语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重点引导学生领会看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自然让作者欢喜;而自己养的花能得到别人的夸奖、喜爱让作者感到骄傲;和朋友一同分享养花的乐趣,才是作者最为高兴的事,体会作者将自己的快乐与人共享的思想境界。

    2、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1)世界上的任何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的,既然有成功的喜悦,就会有失败的苦恼。养花也是如此。哪位同学试着分析分析第六段,说说这段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这段写了菊秧被砸死,全家人难过的心情。表达了作者伤心的心情)

    (板书:6、养花使人伤心……有忧有泪)

    (2)作者和全家这样伤心,从悲伤之情中还能体会出什么情感?

    (对花的喜爱、怜惜之情)

    (3)五、六两段作者采用的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一喜一忧,有笑有泪,使感情更加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加深刻)

    (4)男女生分别背诵,进一步体会有喜有忧,有笑有泪的情趣及写作手法上的妙处。

    3、学习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及在全篇的作用。

    在第二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基本理解第七段在全文中的总结作用,教师在这里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这段总结的高度概括性和辩证性。

    (1)我们已经知道养花给作者带来了那么多的乐趣,而作者在总结时只用了二十四个字就将养花的乐趣概括得全面而且确切,使我们再次感受到作者写作的精练简洁。

    (2)学生进行朗读体会末段表达的思想感情。

    (3)除了精练简洁,这段总结还有一个特点,你发现了吗?

    (用辩证的方法进行总结。“喜”与“忧”“笑”与“泪”,“劳动”与“见识”)

    作者对养花乐趣的总结是辩证的,养花既能让人喜悦欢笑,也会让人伤心流泪;既让人有“香、色、花、果”带来的感观上的享受,又有看到自己的成功而自豪,欣慰的心理感受;既有体力上的付出,也有精神上的收获。这样的总结让人觉得真实可信、耐人寻味,养花确有乐趣啊!

    (板书:养花确有乐趣)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加深体会,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者通过自己的养花实践,切身体会到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四)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我们学习了怎样给课文编写提纲。同学们回忆一下,编写提纲的几个步骤是什么?

    (先确定文章中心,再想好选哪些材料来表达中心,然后把要写的内容排列好。)

    2、参照板书,给课文编写提纲。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3、请一名学生将提纲写在投影片上,出示投影片,师生进行评议。

    (五)完成课后“练笔”的作业。

    1、学习了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使我们平添了几分对花草的喜爱。生活中,同学们养过或看到过不少花草,哪些花草引起了你的喜爱,它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会喜爱它?

    (学生回答,相互启发思路)

    2、请一名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口述片段,教师在黑板上简单地列出提纲并进行讲评。

    3、学生可参考提纲的思路,写片段。教师对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适当地加以指导。

    (六)作业。

    将片段修改整理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论教养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激发他 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2、学习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分别用“不是……就是”、“要是……就”写句子。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中心句,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激发他 们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学习老舍的语言风格和安排材料的方法。有几处议论明理的句子学生理解稍困难些。

    课前准备:

    1、温习老舍的《猫》,想想他的语言特点。

    2、了解老舍其人其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学习生字新词。

    3、了解课文中具体叙述了哪些养花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你知道老舍吗?

    2、你喜欢老舍写的《猫》吗?为什么?

    3、今天我们学习老舍的另一篇佳作《养花》。

    二、初读

    1、自由读课文5分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你喜欢这篇课文吗?为什么?

    2、交流。

    三、研读

    重点抓住最后一节进行研读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思考:作者在课文中具体叙述了哪些养花的乐趣?通过读书解决问题。

    提示

    (1)"……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2)"我得天天照管它们,想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

    (3)"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

    (4)"我工作的时候,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子里再写一会儿,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

    (5)"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跨"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

    ……

    在反馈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有关句段。

    质疑: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下节课讨论。

    四、作业巩固

    1、作业1、2、3

    2、拓展练习:昙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花呢?你能不能想想办法,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昙花介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体会养花给人带来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2、欣赏老舍的语言风格和安排材料的独到之处。

    教学过程:

    一、继续研读

    1、重点抓住第六节开展讨论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300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里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30多种,100多棵。全家都几天没笑容。

    这篇课文是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这里要写伤心的事? (即联系课文中的中心句来展开讨论。)

    提示

    (1)伤心是因为菊秧被砸死了,秋天就少了许多的菊花……

    (2)伤心之深是因为爱花之切,可以反衬养花的乐趣……

    2、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1)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2)多种形式结合。

    3、联系全文,想想最后一节的作用。

    二、品味鉴赏

    1、读读课文,体会老舍运用语言和安排材料的独到之处。

    2、谈谈自己的所得。

    三、作业巩固

    1、作业本4、5、6、7

    2、课外拓展:你是否也想亲身体验这种乐趣呢?那么,自己学习养一盆或几盆花吧。当然,你也可以养金鱼,养小鸟或其他小动物,其间也是乐趣无穷的。在此同时,你还可以记录一些观察笔记,也许在其中你还会有其他的收获呢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拓展阅读,进一步了解老舍其人。课余练笔,培养生活情趣。

    一、拓展阅读

    著 者 略 历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墓。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六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己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著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赶集》,《牛天赐传》,《樱海集》,《蛤藻集》,《骆驼祥子》,《火车集》,皆小说也。当继续再写八本,凑成二十本,可以搁笔矣。散碎文字,随写随扔;偶搜汇成集,如《老舍幽默诗文集》及《老牛破车》,亦不重视之。

    载一九三八年二月一日《宇宙风》第六十期

    二、信息交流

    1、谈谈你所了解的老舍。

    2、名篇推荐。

    三、练笔:生活中的情趣

    有一位名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只要你用心体会,你的生活中也一定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和新鲜事,把这些都用你的笔写下来,成为一篇《生活中的情趣》。

    板书设计: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

    论教养课件【篇3】

    1、知识层面:理解“阅读经典”对于“获得教养”的重要意义;

    2、方法层面:侧重“阅读方法”的探究与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情感层面: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逐渐养成良好、纯正的读书观。

    1、本专题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为话题,三个板块分别侧重“读”、“学”、“思”,教学过程中既要突出这三个重点,也要注意这三个方面并不能穷尽该话题,也就是话题的开放性为我们提供了“问题探讨”的更广阔的空间;

    2、本课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

    3、从学习方式上看,力图呈现“问题探讨”的课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学习,较多采用“自我探究”、“讨论交流”、“质疑争辩”、“内省思辨”等学习方法;

    4、从教学过程看,力争三维目标的交融与实现,既重认知的理解,又重方法的介绍和情感的渗透,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1、导入:

    在“向青春举杯”专题中,我们体验青春的活力和责任,感受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进而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自己的人生。自然,我们就会追问如何成就自我,如何发展自我。毫无疑问,“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正尝试去做出回答。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专题中的第一个板块――“经典的力量”,看看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有什么好的建议。

    2、破题:

    首先,我们来研究一下课文的标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教养”,在文中作何解释?它与“真正的修养”有何区别?“真正的修养”具有什么特性?作者认为“获得教养的途径”主要指什么?

    提示:教养指“精神与心灵的完善”;教养是静态的,修养偏指在动态;修养具有无功利性和无终极性;作者认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3、探究活动:

    本文属于文化随笔,同时也属“节选”,文章层次并不明晰,但它围绕“读书”展开,从文本内容上看,关键在于弄清两个基本问题:1、读书之于修养的意义(即“读书的妙处”);2、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即“读书的经验”)。

    A、让自己发现:

    为什么说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呢?读书到底具有什么魅力,能成为获得教养的途径?我想归根结底,还在于去发现“读书的妙处”。

    设置情境:请从文中摘出200字左右的文字,稍作改动和连缀,以“经典的力量”为中心,为电视文艺专题栏目――《读书》配一段画外音,要求符合情境,切实表现出“读书”对于我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教师可设置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模拟朗读,意在增强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一见倾心的喜悦,常常觉得作者说到自己心里去了,说得自己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遇到这样的时刻,我们往往会勾画和摘录,以一种格言或语录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种读书方法应该提倡。

    B、与同伴交流:

    明白了读书之于修养的重要意义,自然我们就该进一步追问读一些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书。通读全文,在“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这个问题上,作者有着怎样的经验和建议?

    设置情境:校广播台邀请您作为嘉宾聊聊“读书”,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们几条读书建议。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经验和建议,合作完成,要求条理清晰,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

    (教师组织交流讨论,可让学生适当点评自己的建议,教师随机应变,随机突破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

    示例:1、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但必须是杰作;

    2、杰作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3、读书永无止境,但不以数量为目标;

    4、要不断读,要反复读;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常有相见恨晚,满卷余香之感,通篇摘抄往往并不可能,因此需要提纲挈领,勾勒要点,我们往往会概括和提要,以一种提纲或卡片的方式记录我们的收获,这是一种把书由厚读薄的方法。

    C、和作者对话: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除了认同、接受,但也应有困惑、有感慨,甚至有反对,有和作者争论的冲动,这才是进入内心的阅读。

    设置情境:假设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的首发式,作为读者的你拥有面对面向黑塞先生提问的机会,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想和他交换什么看法?(实际上,此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阅读中联系自我、发现自我。)

    1、通过读书,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是否一定就有“教养”?

    2、如果我们对那些富有盛名的杰作不感兴趣,可对眼下的流行文学感兴趣,那该怎么办?

    3、有没有“旧书不厌百回读”进而“常读常新”的读书体会,能不能说说?

    方法点拨:读书过程中,难免也会有生疑、困惑,甚至跳出来想与作者争辩的情形,我们应鼓励学生平等地与作者对话,而不是做“应声虫”,“跪着读书”。我们往往以评点的方式进行批注,这样也许才真正是思想层面的阅读。

    D、向外部求证(作为课外作业):

    我们个性化的阅读未必都是正确的,我们需要向老师同学请教,需要同别人交流印证,需要在同类型的文章中比较鉴别,在名家大家的赏析里涵咏体会,也许这样才会使“问题的探讨”趋于深入,才会使读书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呈现“常读常新”的美丽景观。

    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列举出以下一些资料,供同学们参读,同学们也应该善于去收集资料、搭建自己的学习的平台。

    知识改变命运【中国】中央电视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分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乎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论教养课件【篇4】

    赫尔曼・黑塞(1877―1967),20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家。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城,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 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以抒发观感,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二战后,黑塞主要从事整 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真正的修养是什么?为什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阅读经典? 提示: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和教养的人生存的.境界。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获得作家和思想家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 想经验和理想。 (二)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 “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 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三)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呈?这些体现说明了什么?以你读过的中国古典名著为例。 提示: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 ,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 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 四) 本文论述观点时,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提示: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举例论证,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 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既采用例证法,又用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经典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将久久地感动你,抚爱你。 当堂检测  见导学案

    论教养课件【篇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想

    这一册教材一共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是“勤查字典”;第二是“主动识字”。前者侧重于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则侧重思想意识的强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侧重操作层面的内容,除了要注意具体方法的指导之外,也要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而对侧重思想意识培养的内容,除了要充分重视“符合客观规律思维模式”的建构之外,同样要注意“操作技能”方面的指导和练习。有的东西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它却一辈子有用;有的东西一时有用,但它却一辈子无用。诸如“勤查字典”、“主动识字”之类的习惯大概都属于前者。

    教学要求:

    1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勤查字典的重要性和应具备的态度。在掌握有关查字典的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彩图或教学挂图,并结合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主动识字的意义和应有的态度,结合勤查字典的教学,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勤查字典和有关工具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态度,了解主动识字的途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指导看图,知道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的重要性。

    要求: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重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

    一 回顾,导入新课。

    1回忆以前我们学过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4”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个好习惯:勤查字典(板书、齐读)

    1出示第一页的三幅图,自己看看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了解这三幅图是老师在教同学们查字典。

    2你知道都有哪些字典吗?(教师出示字典、词典)你用过哪些?对我们有什么用?

    3出示第二幅图,自己看看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了解这三幅图是同学们自己在认真地查字典。

    4练习查字典。

    教师出示一段文字,学生拿出自己的字典查出不认识的字。

    三 总结:

    今后我们在看书学习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又多了一个好老师——字典,让我们在它的帮助下,一步步迈上知识的高峰。

    第二课时

    内容:指导看图,知道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的重要性。

    要求: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

    重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养成主动识字的好习惯的`重要性,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运用。

    一 回忆,导人。

    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好习惯?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好习惯:主动识字(板书,齐读)

    二 学习第二个好习惯。

    1出示第一幅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生字的?

    这就是主动识字的内容。

    2出示第二幅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给老师讲他们学习的结果。

    3出示第三幅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

    两个同学在放学的路上读路边的商店招牌。

    4你在主动识字方面是如何做的?

    三 总结。

    教学反思: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长期地、不懈地训练、坚持。第一课时,我结合本学期的目标之一——学习部首查字法进行教学,使得空洞的说教变得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孩子动起来了,注意力更集中,效果更好。

    论教养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3.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巴金曾这样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优秀的作品给了我生活的勇气,使我看到理想的光辉。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我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光明。”从这段文字可看出,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必须多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品格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气质、陶冶人的修养。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这篇随笔又给我们怎样的启发呢。

    二、介绍作者:

    赫尔曼・黑塞(1877--1962),20世纪德国文学的重要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特》(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盖特露德》等许多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把握: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讨论本文的结构。

    明确: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从文体上看是一篇议论文。

    五、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从第一自然段概括出黑塞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修养?

    明确: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以“体育”为喻,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很形象,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完成又是激励”是说完成了一个目标,又有下一个目标,上一个目标是下一目标的激励。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教养是一种境界。教养永远只是一个过程,永远在路上,不追求任何的具体的目的。教养是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一个人的心中必须要有人类的意识,要有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意识,要懂得敬重、悲悯和爱,黑塞说,让自己与人类的心脏一起跳动,让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有意义。)

    2、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两句话是否矛盾?

    明确:“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六、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说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为什么?

    明确:因为通过研读世界文学,能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

    黑塞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他在具体解说的时候,认为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里特别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2、深入研读世界文学对于我们有哪些作用?请在原文中筛选信息,分条列出。

    ⑴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

    ⑵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

    ⑶使我们集中心智 。

    ⑷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3、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作者倡导的是一仲怎样的读书观?

    明确: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心灵的获得,这是有价值的阅读。

    4、第3段作者提出获得教养有什么前提?怎么理解这个前提?

    读书人自己必须是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和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和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5、第4段作者列举了几种读书的错误观点?

    6、第4、5段中,作者提出应该怎样读杰作?

    7、第5段中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你如何理解?

    阅读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8、第6段作者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

    进一步阐述了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重要性: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精神的愉快,同时这种精神追求能不断地进入新的境界。

    七、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本段,作者更进一步强调要反复阅读经典作品,为什么?

    明确:因为经典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它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越是读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的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

    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的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同学们,你的心中是否存在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你一直渴望读却总是没有读到?如果事实如我所说,那么,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学完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后,你是否为了教养,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为了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有了一种更强烈的想读书的欲望?那么,别犹豫,拿起书本,读吧!

    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获得教养,能提高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论教养课件【篇7】

    教材分析

    大班幼儿对食物营养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一些食物的种类与营养,但往往根据个人口味、喜好选择食物,容易造成营养摄取的不均衡。食物金字塔直观形象的反映了饮食的营养结构。本活动的难点在于以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全面摄取营养的愿望,在实践操作中掌握营养配餐的能力。活动中,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了解食物金字塔的含义,尝试科学配餐。

    活动目标

    1.理解“食物金字塔”的含义,了解饮食的.营养结构。

    2.尝试根据“食物金字塔”设计搭配科学合理的营养午 餐方案。

    3.懂得合理搭配营养身体才会健康的道理。

    活动准备

    1. 课件《国王和王后的烦恼》、《食物金字塔》视频,幼儿园某日午餐的食谱。

    2.提前请家长引导幼儿了解食物营养的相关知识。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国王和王后的烦恼》,引发幼儿探究兴趣。

    讨论:国王、王后为什么不快乐?怎样让王子和公主的身体好起来?

    二、幼儿分析、讨论,理解“食物金字塔”的含义。

    1.引导幼儿观察“食物金字塔”形状,了解食物的分类

    (粮食类、蔬菜水果类、肉奶蛋豆类、油糖盐类)。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分了几层?每一层上面都有什么 ?你还吃过哪些粮食类(蔬菜水果类、肉奶蛋豆类、油糖盐 类)食品?

    2.播放课件《食物的营养》,引导幼儿了解各类食物的 不同营养。

    3.请幼儿观察、讨论:为什么“食物金字塔”自下而上 越来越小?哪些食物应该吃得多?哪些食物应该吃得少?吃 得少的是什么?

    小结:粮食蔬菜和水果,每天要吃不能少;鱼肉蛋豆和 牛奶,不多不少要正好;巧克力糖果和肥肉,每天少吃要记牢。

    三、请幼儿交流、讨论,为家人设计营养午餐食谱,巩 固对食物营养搭配的认识。

    1.引导幼儿根据营养搭配为家人制定午餐食谱,用简单的符号和图画进行记录。

    2.鼓励幼儿交流自己为家人设计的午餐食谱,说说午餐 中都有哪些食物,为什么这样设计。

    3.请幼儿分析、评价同伴的设计方案。

    四、分析幼儿园午餐食谱,帮助幼儿了解食物搭配要注 意荤素、干稀搭配。

    1.出示幼儿园食谱,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的营养师是怎 样搭配食物的。

    2.提问:食物怎样搭配会吃的更舒服、营养更均衡?

    3.师生共同总结营养搭配小窍门,引导幼儿知道事物的搭配不仅要有营养,还要注意荤配素、干配湿,让人喜欢吃。

    附:故事《国王和王后的烦恼》

    从前,国王和王后生活得很愉快,因为他们有两个可爱 的孩子。

    但是,最近国王和王后却很烦恼。这几个月,小公主只 爱吃黄瓜,别的食物一点儿也不吃,就这样,她的身体渐渐 地消瘦,而且一点劲儿也没有,经常生病。小王子与他正好相反,他只喜欢吃肉和油炸食品,一点儿蔬菜也不吃,所以 他牙龈出血,嘴巴干裂,每天便秘,嘴角也烂了。

    国王和王后十分担心,非常着急,这可怎么办呢?

    活动反思

    整节教育活动,幼儿积极性很高,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自己拼搭食物宝塔这一环节,幼儿表现的非常好,两个宝塔中出错率仅为 10%,在说说有营养的食物这一环节中,表达稍欠缺一些,只说出含有营养,具体什么营养说不清楚。在最后环节的配营养餐上,幼儿的表现很棒,基本能按照营养小博士建议的方法配餐,效果很好。通过这节课,幼儿知道了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不能挑食,不能偏食。

    论教养课件【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专心倾听、勇于发言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2、指导学生认真写铅笔字

    3、通过反复训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材分析重点

    养成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探究的习惯。

    难点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具

    挂图电化教学光盘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新年新开始,老师祝愿所有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二、学习课文

    (一)11面插图

    1、看图思考问题:

    图上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这时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专心倾听,勇于发言)

    学生齐读

    2、问:为什么在听老师讲解、提问和听同学发言时要用专心的态度?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

    (2)是尊重老师和同学的表现

    3、学习除了认真倾听还需要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谁能说说为什么?

    4、教师讲述因为专心倾听、勇于发言而使自己进步很快的小故事。

    (二)看椭圆型小图,回答问题

    1、谁能说说我们怎样专心倾听、勇于发言呢?

    观察同学神情;

    听老师讲课或听录音,要一边听一边思考

    教 学 过 程有不懂的地方要敢于提问

    注意听同学的发言

    2、让学生说说自己以前上课,什么地方做得好,还存在哪些不足。

    三、训练举手发言

    1、上课我们要认真思考,积极探究,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请小朋友们看第三幅图,说说我们该怎样发言。

    2、在讨论中,老师相机点拨:

    (1)发言要先举手,让学生像图中小朋友那样练习举手,但动作不必强求整齐划一。

    (2)发言时,站姿要正确;说话要口齿清晰,声音响亮,语速不快不慢;表情要大方、自然。

    3、一位小朋友在发言时,其他小朋友应该怎样?

    要认真听,要边听边想。在听他发言后,可以举手补充或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

    四、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专心倾听、勇于发言

    论教养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了解字典的用途,掌握基本的查字典的方法,逐步养成勤查字典和使用其他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使学生初步养成主动识字、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勤于查字典的习惯及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学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学期你养成了哪些好的学习习惯?

    2.本学期还要重点培养两个学习习惯,其中一个为勤查字典(板书)。

    二、指导看图

    1.看第一页上面的插图,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2.师述:我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知道了多读课外书的好处,可是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我们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

    3.仔细看上面的小图:图上的老师在向我们推荐什么?(字典)

    4.看下面两副图上画了什么?他们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字典呢?

    5.从整体入手,仔细看下面的小图,完整地说说图上学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

    6.先按从上到下、再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看图,说说同学们在干什么?

    7.看第二页图,说说还有哪些情况下我们经常用到字典的?{在学校,在家中}

    8.谈谈你平时是如何使用字典的?

    三、总结板书,进行练习

    1.说说新学期里自己准备怎样培养自己勤于查字典的习惯?(小组交流)

    点评: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既可以在别人的讨论中得到启发,也可以由小组长组织同学们在学习中展开竞赛,更快的养成良好的习惯。

    2.阅读课外读物。

    第二课时

    一、简介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鲁迅先生吗?他曾经给一位小学生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就如同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句话就告诉我们,乐于课外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他才能获得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我们的字典朋友,可是如果不认识的字太多的话,那就肯定会影响我们的阅读效率了。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书。

    二、指导看图

    1.看第3页上面第一幅图,从照片上你看出了什么?

    2.第2、3幅图画了什么?

    3.他们通过什么途径识字呢?

    4.看下面第一幅图,同学们在干什么?(津津有味地聚在一起看图识字)

    5.看下面第二幅图,两位同学在干什么?(在大街上看铺名识字)

    三、小结

    图上的同学挑选适合自己的,自己喜爱的方法识字。字识的多了,阅读课外书籍、报刊也就方便多了,这样就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课本里没有的知识,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

    四、讨论

    1.你想读课外书吗,有什么困难?(大家交流解决。)

    2.谈谈你平常读了哪些课外书?有什么收获?

    3.今后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主动识字?

    4.布置一个月后进行识字比赛。(分“个人奖”和“小组奖”)

    论教养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能力目标: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正、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1、阅读经典,继续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

    2、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2、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方法。

    这是瑞士作家赫马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阅读经典作品。

    赫尔曼·黑塞(1877—1967),20世纪德国文学重要作家。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卡尔夫城,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对佛教和印度教颇为了解。黑塞曾进入神学校,但半年后就逃离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拉门青》(1904)令他一举成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先后发表了《在轮下》(1906)、《盖特露德》(1910)、《罗斯哈尔特》(1914)、《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席特哈尔》等小说。除了小说创作外,黑塞同时也致力于小品文与诗歌的创作,以抒发观感,有诗文集《堤契诺之歌》、散文集《回忆之页》《图像集》等。二战后,黑塞主要从事整理、编纂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作品,有少量诗歌、散文、回忆和文艺评论发表。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还曾获得冯达诺奖、歌德奖等。黑塞于1923年加入了瑞士籍。

    六、围绕课文的内容设计问题,小组讨论:

    1、真正的修养是什么?为什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是阅读经典?

    提示: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和教养的人生存的境界。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获得作家和思想家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人的求学之路无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读伟大人物的思想经验和理想。

    2、作者认为阅读不在于数量,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作者倡导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观?

    提示: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3、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呈?这些体现说明了什么?以你读过的中国古典名著为例。

    提示: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涵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地有新的发现。

    4、本文论述观点时,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提示:文章阐述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高视阔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举例论证,以亲身体验说明问题,许多论述充溢着对读书的感情。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既采用例证法,又用对比论证,如: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等。

    经典是属于全人类的,它将久久地感动你,抚爱你。

    九、作业布置:

    1、阅读《语文读本·必修一》中“寻找精神家园”中四篇文章,摘抄优美和经典文句。

    2、选一篇采用批注的方式写出自己对读经典问题的看法和感受。

    论教养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循环、昙花、秉烛夜游、菊秧、砸死、三年五载、自生自灭、一来二去”等词语。

    (2)理解积累“奇花异草、大雨倾盆、置之不理、自生自灭、三年五载、狂风暴雨、天趣突变、秉烛夜游”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既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1、 这一单元,我们和老舍先生一起追忆了那位非凡而伟大的“母亲,领略了他的第二故乡——济南冬天独有的温情美景,拜读了他的长篇名作《骆驼祥子》中祥子买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那老舍先生是怎样养花的,通过学习我们一起来感受作家养花的乐趣,情趣。

    设计意图:回顾已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几篇文章,更加深入全面了解我们的平民作家——老舍先生,为本课的学子做好感情铺垫。

    二、初读感悟,扫清字词障碍。

    1、指导自读,用好纠错本,扫清字词障。

    2、老舍先生是怎样养花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边读边勾画,感知文章的大意。

    3、教学随回巡视、发现问题随即解决。

    三、再读课文,品问析句。

    1、小组内学生带着问题轮读课文。出示中心话题:细读课文,谈谈作者围绕养花讲了那些内容?

    (设计意图:思考题的出示为了让学生清晰学习舒事明理散文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指名回答(小组四号回答)

    随着学生的回答,把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即为什么养花;养什么花;养花要摸门道;养花有益身心;养花使人喜;养花使人伤心;养花的乐趣。

    3、总结内容,学习写法。

    (1)重点感悟文中最后一段

    (2)谈谈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A、课文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喜与笑”,

    哪些地方写了养花的“忧与泪”?知道学生用课文的话具体说一说。

    B、学习作者由事及理,层层递进,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四、小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设计意图:意在点拨学生只爱生活,关注身边小事,通过身边小事明理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老舍先生养花的过程,体悟到他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声有色。长见识。请学生们谈一谈。自己或家人,朋友爱护什么花草,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花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二、研读课文,结合资料感悟作者

    1、老舍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从文中可以知道,老舍不但养花,还养了“小猫”。

    2、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

    一方面老舍没有精力照顾费心思的话草,另一方面也反应了老舍的兴趣爱好。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与否,要自己能够奋斗。老舍的一生也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3、作者为什么说养花“有意思”?

    增长知识,有益身心。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

    4、老舍的花到底养得如何?应该说老舍的花养得很好。一是数量多,从小猫上房看出了院子里的花草有多少!菊秧有“三百棵”,“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还养着昙花,这些说明了老舍对花的痴迷。二是从“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说明老舍的花养得不错。最可贵的是养花达到了把玩品味,物我相依的程度。想一想,昙花盛开的傍晚,几个朋友在院中,庭中小坐,谈天,论花,是多么惬意!

    5、从课文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出老舍的为人。

    ——非常勤快。从养花搬进搬出可以看出。

    ——爱交朋友。从约朋友看花,把花赠给朋友可以看出。

    ——宽厚待人。菊秧遭灾,不怪暴雨,也不抱怨邻家,自己只默默承受。

    这一切,已充分说明了老舍对生活的热爱。因为心中涌动着挚爱,所以他能够发现山美,水美,花美,人美……生活处处充满了美好。

    四、总结全文,了解作者。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理解中心句: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草,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五、课后扩展,小练笔

    通过学习课文的写法,选择自己的爱好写一个片段。要写出点门道,甘苦和“多么有意思”。

    (设计意图:激励学生种下自己的生命之花的种子,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花开的声音。)

    论教养课件【篇12】

    教学要求:

    1、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或教学挂图,反复训练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2、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读书写字时必须要达到的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形成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读书写字来获得。因此,我们从小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十分重要。

    二、看图说话

    了解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

    1、看第一页最上面的两幅图,说说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按左边的同学在右边的同学在的句式说。

    2、老师讲解正确的坐、读、写的姿势。

    3、出示人直立的脊柱图。

    (1)引导学生看人的脊柱,让小朋友在自己的背上摸一摸,感觉一下健康的脊柱应该像柱子一样直。

    (2)出示弯曲的铁丝,告戒小朋友,如果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脊柱就容易弯曲,就可能长成驼背,像铁丝一样,多难看啊!

    4、看下面的一幅图,先说说图中有几位小朋友,穿白大褂的是谁,正在干什么。

    (1)启发小朋友主动说,有条理说。

    (2)小结:保护视力,要定期检查视力。

    三、巩固练习

    有条理地说说几幅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总结

    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做眼保健操,还有定期检查视力。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长大后才能为国家作贡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小朋友说说为什么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再说说不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后果。

    2、说说保护视力要做到哪些。

    3、小结。

    二、看图说话,明确正确的读书姿势的要求。

    1、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说说他们的读书姿势是怎样的。

    3、请全班学生照着练习。做到胸离桌沿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还有做到肩平、背直,手臂放平,脚也要平放,稍稍分开。书要稍微往外倾斜。、

    4、老师巡查,点拨,纠正。

    5、巩固练习。

    说说读书姿势的要点。

    同座位或练习小组练习,互相提示,互相帮助,教师不断地予以表扬鼓励。

    读《读书姿势歌》。

    6、过渡:同学们学习了正确的读书姿势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习正确的写字姿势。

    三、看图说话,明确正确的写字姿势的要求。

    1、看图,讨论要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讲解要点:

    写字姿势要端正,两臂平放桌子上,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为30-35厘米。握笔姿势也要正确,手离笔尖一寸。比杆往斜后方倾斜。

    2、练习要点:

    请一个小朋友到前面来示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全班同学学习,摆放好正确的写字姿势,教师巡查,逐一点拨纠正。

    3、巩固练习。

    说说写字姿势的要点。同座位互相帮助,互相纠正。给姿势正确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四、总结。

    1、强调读写姿势要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表演学得好的学生。

    2、强调不仅在学校要做到这些,回家也要做到这些。

    3、要求学生回去后请家长检查读写姿势。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分别说说正确的读写姿势应该是怎样的。

    2、指名学生上讲台示范正确的读写姿势,其他学生评价。

    3、学生齐声读背《读书姿势歌》和《写字姿势歌》。

    二、看图说话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

    2、明确爱惜学习用品的要求。

    (1)课本、练习本和铅笔盒分类放好。

    (2)写字前要检查小手是否干净,如果脏了要擦洗干净,以免弄脏练习本。

    (3)课本、练习本的角卷了,轻轻地将卷起的地方抹平。

    3、说说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4、学习要点。

    教师讲解:我们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背上了新书包,书包里要摆许多学习用品,如果不学会整理书包的话,我们的书包就会乱七八糟,学习用品放在里面,很容易损坏。

    小组互帮互学:整理自己的书包。

    大组讨论练习的收获。

    三、看图说话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是怎么做的。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削铅笔的经验,说说怎样才能把铅笔削得既美观又好用。

    3、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归纳出以下要点:

    (1)用转笔刀削铅笔时不能用力过猛。

    (2)铅笔不能削的过细或过粗。

    (3)用小刀削铅笔要注意安全。

    4、教师示范削铅笔的全过程,边做边讲解要点。

    5、学生练习,教师行间巡视,个别帮助。

    6、学生讨论,铅笔削好后该怎样放进铅笔盒。

    7、学生按照正确的做法将削好的铅笔放进铅笔盒。

    四、巩固练习

    论教养课件【篇13】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1.进入高中,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因此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并逐步掌握阅读现代文的步骤与方法。对于学习目标2,可以采用教师教给方法,学生实践探索的方法来实现。

    2.通过学习讨论,让学生知道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使用一课时。

    一、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以上步骤可以借助问题来完成。

    二、结合课文“问题探讨”读文章。

    (1)这是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从文体上看是一篇议论文,可以从“寻找中心论点――理清分析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入手来把握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3)第1段,简说什么是“真正的修养”。作者把它界定为“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修养呈现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在这里,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在这里“教养”和“修养”的内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第2段至第5段,论述阅读的作用。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通过阅读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在论述读书的必要性时,再次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我,是为了使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虚伪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这一问题时,文章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

    论教养课件【篇14】

    活动目标:

    1、大胆选择喜欢的游戏内容和材料,自主,愉快的游戏。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提高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角色游戏中提高角色意识并自己发展游戏情节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能力,大胆动手操作。

    4、发展幼儿口语表达力和对音乐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同一首歌

    2、城幼电视台:废旧图书,图片,幼儿自制,广告牌,自制电视机,话筒

    3、美工区绘画工具,托盘,乒乓球,胶水,彩色纸,布置一个展示台

    4、观察区小锤子钉子泡沫海绵花生弹性物体小蜗牛大蒜葱土豆植物观

    察记录单

    5、新闻发布区小棍水电名城剪报粘贴话筒

    6、娃娃快餐厅环境布置餐桌餐具厨师服务员工作服冷饮提供橡皮泥

    7、积木区各种积木幼儿设计玩具城搭建示意图各种玩具花树泡沫板、小印章

    活动过程:

    1、介绍今天的活动内容,提出活动要求。

    出示区域

    活动自评表让幼儿通过今天的活动评价自己的行为,并盖上自己的小印章。

    2、幼儿按意愿选择活动区进行分区活动

    a、同一首歌,幼儿自选主持人,自己安排节目顺序。

    二重唱,《我的家》合唱:欢乐颂、小火车,故事剧:花头巾、勇敢的小刺猬英语童话剧:小猫钓鱼,节奏乐:小星星。

    b、城幼电视台:中文台小小故事会,天天饮食,请快餐厅厨师教做美食,配乐诗朗诵:《路》、《我们的家》、《梳子》、《画房子》;教你学英语,聘请主持人中间穿插广告。

    c、美工区:制作乒乓球娃娃、托盘画。

    d、观察区:试试小锤子、认识弹性、给植物浇水、小蜗牛并做好相应的观察记录。

    e、新闻发布区:讲讲创宜昌水电名城的一些报刊资料,谈谈自己的想法,设计并画出自己心中的水电名城。

    f、娃娃快餐厅:推出特价优惠周,外买活动。

    g、积木区搭建玩具场。

    3、教师指导

    a、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适时介入。

    b、鼓励幼儿在遇到问题先想一想再试一试。

    c、重点观察指导:城幼电视台和同一首歌。

    d、帮助个别游戏中有困难幼儿鼓励幼儿大胆交往。

    今天。小印章特别忙,我猜你们是不是学会了许多本领。不过。,我还不知道你们学会了什么。讲讲给大家听听

    a、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自信心及成功感,并体验分享自己和别人的快乐。

    b、说说今天的新发现,怎么发现的结果怎么样,鼓励幼儿下次自己去试一试。

    c、讲讲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d、教师小结今天

    幼儿游戏情况,收拾玩具,材料。

    推敲的课件集合11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写好教案,完整课堂教学可达成,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经过我们的勤奋和努力我们呈现了最新的“推敲的课件”,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推敲的课件(篇1)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准备:

    1、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课前检测。

    2、指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贾岛的资料。

    3、关于课文重点句段和配乐朗读的音乐等方面的课件。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斟酌、妥帖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初步感受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画

    谈话:请同学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猜猜图上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练习表达。

    师述:从同学们刚才对图画的描述中,老师想到一句古诗(学生一起读一读):“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大家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唐朝诗人贾岛)诗句中的“敲”字,颇费了贾岛的一番功夫,还因此成就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推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2、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生字词,你都掌握了吗?指名读。

    第一组:贾岛、韩愈。(他们的身份是?)

    第二组:簇拥、避让、莽撞、宽恕。(最容易写错的字)

    第三组:即兴、妥帖(近义词)吟哦、斟酌(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齐读词语。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回答预设:贾岛写了一首诗,第二天在大街上斟酌诗里一个字眼,不巧撞上了韩愈的仪仗队,韩愈帮他解决了难题。)

    4、你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一下事情的发展过程吗?板书: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推敲”的来历的呢?(第2—7自然段)(整篇课文都在说推敲的来历,这样分段似乎不合适。)

    2、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贾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通过平淡的语言文字、通过贾岛的一言一行来反映的。需要我们带着一双慧眼去感悟、去发现。

    3、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怎样的一个贾岛呢?请你在前面加一个词语?思考加词的理由是什么?边默读边用笔圈画出相关词句。小组交流。

    4、交流:

    A有情有义的贾岛

    (1)你说他有情有义,何以见得呢?学生回答预设:书中说“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尽管山路崎岖,月色朦胧,李凝家难找,但他仍然坚持。小结:好一个有情有义的贾岛。还有不一样的吗?

    B才华横溢的贾岛

    (1)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预设:故事中的贾岛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即兴写了一首《题李凝幽居》。

    C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贾岛

    (1)这是你的发现——(板书:严谨认真、锲而不舍)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答:(读课文中的段落)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2)(相机出示投影)你能从具体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吗?

    a什么是吟哦?那贾岛吟哦什么呢?(僧推……,僧敲……)

    b让我们学着贾岛的样子一起来做一做。(师生共同边吟诗,边做动作)

    c看到贾岛这个样子,大街上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回答预设:贾岛为了一个字不断做着动作,反复思考吟哦,斟酌用哪个字更恰当,说明他是一个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人。

    (3)你体会得很深刻。用一个词形容此时的贾岛你会用什么词。(学生回答预设: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旁若无人……浑然忘我、如痴如醉)

    D专心致志、追求完美的贾岛

    学生回答预设:你看,一首小诗只有一个字不够妥帖,他就这样反复推敲,不知不觉,连进了长安城都不知道。

    (1)是啊,他就是这样一位创作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诗人。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出他的这种痴迷的呢?学生回答: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2)你能说说你的感悟吗?

    学生回答:我在电视上看到,京城大官的仪仗队是何等的威风,鸣锣开道,这么大的声势贾岛竟然都不知道,还闯进了仪仗队中。

    (3)你能结合你的生活谈得很深入。这么大的声音他竟然听不到,说明他是何等的沉迷,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真是一个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的人啊。谁能通过你的表演,再现当时真实的情景——学生上台表演。

    (4)对贾岛是一个怎样的人,还有没有其他的见解?E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贾岛,学生谈理解。

    F、有礼貌的贾岛

    (1)何以见得?学生回答:从文中的插图上可以看出贾岛彬彬有礼,做着敲门的动作。从文中贾岛“连连点头”也可以看出他虚心好学,有礼貌。

    师:故事就应该这样来体会: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当中都有着丰富的内涵,都能够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性格来。

    (2)指名朗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

    5、故事讲得惟妙惟肖,还有一个人物也很重要,他就是——学生回答预设:韩愈。

    6、故事中的韩愈,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他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7、是的,韩愈的学识的确很渊博。我们来读一读韩愈说的话,仔细体会一下“敲”字好在哪里?(指名读)学生回答预设:用“敲”字有三点好处:一是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

    8、谁来当一当韩愈,说给贾岛听一听。指名回读韩愈的话。

    9、小结:家境贫寒的诗人贾岛和博学多才的韩愈在长安城见面了,尽管家境不同,地位悬殊,但共同的爱好使他们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演绎了一段文坛千古佳话。正是因为这一段佳话,后来,人们把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10、古往今来,人们念念不忘,贾岛、韩愈的人格魅力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茶前饭后,人们津津乐道,推敲的故事千古传诵,从而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我们要感谢“推敲”——是“推敲”,再现了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是“推敲”,让我们走进了“苦吟诗人”贾岛;是“推敲”,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和无穷魅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其实在写文章时,善于推敲的何止贾岛,宋代的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时也留下了千古佳话……出示《泊船瓜洲》,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这是今天的作业,大家回去“推敲”。

    板书设计:

    推敲: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认真严肃、锲而不舍。

    推敲的课件(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词语典故,课文通过叙述唐代僧人贾岛(见参考资料⑤)与著名文学家韩愈“推敲”诗句的故事(见参考资料⑥),告诉我们千古名句均是“推敲”而来。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语言的韵味;使用语言时,要注意“推敲”语言。通过对本文的阅读,不仅让学生知道词语典故“推敲”的来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懂得语言要“推敲”的道理。

    课文侧重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他与韩愈共同推敲诗句的对话。

    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动作有:“伸着左手,食指和中指张开,右手食指一会儿点向左手食指,一会儿点向中指”,“两手掌立做‘推’状”“弯起一只手指做‘敲’状”。

    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神态有:“低头沉思默想”,侧头蹙眉,眨眼凝神”。

    描写贾岛推敲诗句时的语言有:“是‘推’好呢还是‘敲’好呢?”

    此处抓住贾岛推敲诗句的“点睛”之处,寥寥数笔,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时“推敲”的情境,惟妙惟肖。让读者与贾岛一起经历了“推敲”如醉如痴的过程,体验了“思虑得疾苦”的心理历程。而描写贾岛与韩愈共同“推敲”时,作者对贾岛没做更多描写,只是说韩愈“沉思良久”,旨在告诉人们:即使是像韩愈这样的大文学家,也须经“推敲”之过程,方可作出有“韵味”的判断。

    总之,此短文,通俗易懂,详略得当,虽系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但其中留给后人的启迪却是语言非“锤炼”不精当,文字非“推敲”不成“名”。

    要点提示

    1、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推敲典故的出处,体会推敲的作用。

    2、学习作者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写作方法。

    3、通过对故事的了解,从情感上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激发学生更好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法建议

    1、本文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学生自读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阅读体会: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以此把握短文内容与中心,体会“推敲”的作用。

    2、学生读文后,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演一演,再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增强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还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自愿组合,排练课本剧,课堂上演一演,评一评。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互评,提高学生对“推敲”作用的认识,更好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4、课后搜集名人名家“推敲”的故事,同学间传阅交流。

    5、师生以自己“推敲”语言文字的案例,现身说法,交流分享“推敲”之体会。

    推敲的课件(篇3)

    9、推敲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幽居即兴妥帖吟哦簇拥斟酌宽恕莽撞推敲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恰当差人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妥帖朝愈簇拥宽恕门闩莽撞

    避让响亮沉睡推敲家境贫寒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这个故事。

    2、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经过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不巧(),贾岛()写下了()这首诗。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2)板书:即兴。提问:为什么说贾岛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触景生情;事先没有准备写,临时写下的。看到眼前的景色,却拜访朋友但没有遇到,让他思绪万千。)

    (3)是什么样的景色让他产生了作诗的欲望呢?引导学生看图,表达。

    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4)是啊,贾岛触景生情,留下了一首诗送给他的朋友。

    (板书:留诗赠友)

    (5)出示《题李凝幽居》。齐读。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3、回答题(2)

    过渡:在我们的眼中,这已经是一首非常完美的诗了。可是贾岛却不这么认为。

    (1)指名回答问题2。

    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2)贾岛为什么会犹豫不决?找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他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引导比较不够妥帖与更恰当些,体会贾岛做学误码的认真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

    (3)为了这一个小小的字眼,贾岛费尽了心思。想象一下,贾岛骑在毛驴上,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自由表述,相机理解吟哦一词。]

    (4)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出示,指导朗读。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走进了长安城。

    (5)小结:为了诗句中的一个字,贾岛反复推敲。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反复推敲)

    4、小组学习活动。

    过渡:刚才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精彩。下面,我们来换一种学习方式自学。

    (1)三人小组自学4~7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交流3、4题填空。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贾岛与韩愈的对话,并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心理,试着两两配合表演出来。

    (2)自学。

    (3)集体交流。

    ①交流填空。

    ②交流人物对话。

    △指名一学生与老师配合表演(或学生表演,教师相机指导)。

    △两学生独立表演。

    (指导学生板书:共同斟酌确定用敲)

    5、小结:贾岛听了韩愈的解释,连连点头,将诗中的推字改成了敲字。

    再次齐读《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三、学习第八小节。

    过渡:这首《题李凝幽居》一直流传至今,关于推敲的故事也传为佳句。

    1、同学们,推敲原来是指两个不同的动作。学了课文,你们知道现在人们用推敲指什么吗?(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

    2、学了课文,你觉得贾岛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提高

    过渡:是的,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都像贾岛那样,做学问态度认真,文学作品追求完美。王安石就是典型的一例。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我们也来学推敲:课后练习4。

    五、课后作业。

    1、再现故事情景。

    2、用课堂上所学的方法,修改自己最近写的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反复斟酌韩愈解疑

    教后反思:

    推敲的课件(篇4)

    听了俞校长的《推敲》一课,让我受益匪浅。看得出俞校长为了上好这节课,是仔细推敲了一番,课的设计非常巧妙,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学习。

    下面就我个人的理解,谈以下两点。

    一、闯字的推敲。

    课文有一段讲贾岛在思考自己的即兴诗中的僧推月下门,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更恰当,不知不觉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俞校长在此设下一个让学生来推敲的字闯,问学生,闯是否可以改成走字。学生们马上展开讨论,都说用闯字好。一个学生说,贾岛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入了仪仗队,这对于仪仗队的人来说,贾岛的这种行为是很不礼貌的,闯字就比走字更恰当,反映出了贾岛的不礼貌行为。还有的学生说,贾岛在思考哪个字更恰当时入了神,忘了周围的一切,以至于进入了仪仗队,用闯字更能表现出贾岛的这种敬学精神。学生们的回答多好,我们不得不佩服俞校长的设计好巧妙,学生们已能活学活用了。

    二、板书顺序的推敲。

    课文结束时的板书顺序是以诗赠友反复斟酌确定用敲闯进仪仗队。俞校长说这个顺序对吗?如果你认为不对,该怎样改?要求学生对这一个顺序仔细推敲推敲,有个学生是这么该的:将反复斟酌与确定用敲对调,有很多学生有不同意见。有个学生说是确定用敲与闯进仪仗队对调,很多学生都赞同,因为课文及老师讲课的顺序是这样的。在我看来,前一个学生说的顺序不无不可,我们大可以这么看:先有贾岛的以诗赠友的即兴诗,然后就有了贾岛斟酌推敲两字入神而闯进仪仗队,接着与韩愈商搓而确定用敲,最后是反复斟酌,表示我们后人在思考时,反复斟酌厉害关系,拿不定主意,可以用推敲来表示。学生若是这样想的话,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我们老师就要加以表扬,以此来激励学生进行创新,保护学生柔弱的求异思维。我想这也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我们老师应该要努力创设的。

    推敲的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学生字,联系相关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吟哦、斟酌、饶有兴致”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推敲”一词的由来,并领悟“推敲”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理解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到诗人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吟哦、斟酌、饶有兴致”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解品味描写人物的词句,感受诗人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了解贾岛、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出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板书:唐朝 贾岛

    4、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5、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6、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学习课文

    1、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吗?A、我看到贾岛正在沿着山路寻找李凝的家,他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B、我看到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那夜晚宁静又美好。

    C、我看到贾岛正在敲门,但是没有人来开。D、我听到贾岛清脆的敲门声。

    E、我看到小鸟被惊醒后,扑棱着翅膀叫着飞走了。

    F、我看到贾岛正在写诗,写完后他把诗留了下来。

    2、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评议,齐读)

    4、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

    (板书:即兴写诗)

    5、贾岛把诗留了下来。第二天他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什么?(板书:斟酌文字)

    哪句话写他在斟酌文字呢?

    6、出示句子“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1)读读这句话,做做贾岛的动作。

    (2)贾岛吟哦什么呢?(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3)谁来台前做做贾岛呢?

    7、你们这些大街上的行人啊,都笑些什么呀?(A、大家快瞧那个和尚,他在比比划划的,干什么呀?B、这个人是不是傻子呀,还是中了什么邪?C、喂,我们在笑你呢,你看见了吗?当心从毛驴上摔下来啊!D、他好滑稽呀,我们都在笑他他怎么还没有感觉到呢?)

    8、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斟酌得很投入,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竟然连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也不知道。接着,两个差人把贾岛带到韩愈面前。韩愈怎么问,贾岛怎么答?

    同桌分角色读,评议(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9、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1)师述: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指名读,给“思索”找近义词。

    (2)指名读韩愈说的话,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10、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有感情朗读这一小节。

    五、课堂小结

    1、刚才,大家和大街上的人一样,都觉得贾岛很好笑。现在,你有什么要说吗?(贾岛啊,我刚才是说你是傻子,实不应该。我不知道你其实是在斟酌文字啊!贾岛啊,你对待写作的态度是那么严肃,只是小小一个字眼儿就那么认真地斟酌,真可敬呀!)

    2、是啊,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他字字斟酌,句句推敲,正因为这样,人们称他为“苦吟诗人”。后来,人们就把在写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做——(推敲)

    六、延伸拓展

    1、同学们,古人写诗、作文时推敲文字的故事很多。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出示句子)大家看,这句诗句中哪个字用的最好?

    师: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你们认为它好在哪里呢?

    (春天是绿色的。“绿”字写出了春天的特点,使人联想到碧绿美好、生机勃勃的景象。“绿”字把春风写活了,说它能吹绿长江两岸。)

    2、抄写《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板书设计:

    32、推敲

    即兴写诗 斟酌 文字 韩愈解疑

    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

    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学习斟酌文字,养成推敲的习惯。在学习了“推敲”这则故事之后,我又补充介绍了王安石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故事,让学生再次感受到推敲文字会有画龙点睛的效果。然后带领学生推敲他们自己的习作,授之以渔。这样层层递进,使学生推敲的意识不断加强,为今后写作时养成认真态度和斟酌文字习惯奠定基础。

    教学中也存在缺憾。如在让学生“以贾岛的口吻具体讲述作诗原因”这一环节时,要求学生联系第二、三小节,但显然没有给足学生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老师有些操之过急了,所以学生表达的意思不够到位。

    推敲的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在《推敲》中学习推敲,根据课后习题,掌握换词方法,学会推敲。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换词方法,能说出相关理由,学会推敲。

    教学时间:三课时

    一、推敲导入

    1、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2、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想不想听?先看这两个字该怎么写?师生共同书写课题。

    3、指名朗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知道故事主要内容的请举手。

    2、(出示词语:和尚、惊醒、毛驴、妥帖、车辆、闯进、礼貌)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哪些字容易写错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同时,想想你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懂的?

    3、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4、交流故事内容。

    (板书:访友赠诗、斟酌一字、冲撞仪仗、韩愈定敲)

    三、体悟妙处

    (一)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简介贾岛: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题李凝幽居》一诗的创作过程,最能说明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哪些信息?你是怎么看出的?

    2、理解重点句:

    出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3、观察插图(月夜惊小鸟):按顺序说图意;从贾岛的动作、神态和当时的环境,你看出了什么;给这幅画题名;拓展《题李凝幽居》。

    4、一生感情朗读,其他学生指图体会。

    (三)1、指导观察课文题目左侧的插图:用一句话说说图意。如果你就是长安街上的行人,看到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会怎么想,怎么说?

    2、贾岛骑着毛驴又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画出有关的句子)相机理解即兴、妥帖、恰当。

    3、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4、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四)1、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五)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出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3)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6、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六)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四、讲述故事。

    1、熟读课文。

    2、提示讲述顺序。出示板书: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五、养成习惯。

    1、鼓励搜集古今中外文学大师或其他名人推敲的小故事。

    2、交流小故事。

    3、教师总结。

    教材解读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定敲字,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诗人贾岛苦苦吟咏、字字斟酌的形象,表现了他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文中绘有两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一幅是贾岛拜访朋友,月下敲门声惊醒了小鸟。这情景使贾岛写下了一首诗。另一幅图描绘了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一边吟哦,一边做敲门、推门的动作,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突出了他那严肃的创作态度。两幅图形象展现了课文主要内容。

    全文分为三个意义段。第一段,引出故事主任公贾岛,告诉大家几个信息:(1)贾岛是唐朝诗人(2)早年家境贫寒(3)早年贾岛当了和尚。这为下面故事的展开做了准备。接着叙写推敲这个故事的由来。以诗赠友反复推敲冲撞仪仗确定用敲。最后结题。一段就一句话,说明了推敲一词的现在含义正是由上面的故事引申来的。文章开头引出人物,结尾交代由来,都为主体服务,使故事的结构更加完整。

    教学中要注意:(一)感悟推敲的益处。是推敲,再现了贾岛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形象,显示了贾岛极为严肃的创作态度,使诗人赢得了苦吟诗人的雅号;是推敲让贾岛认识了韩愈,让推敲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是推敲,其实人们写诗和作文时,要反复比较,多加斟酌,使所用字词更加准确、传神。(二)讲将推敲的故事。推敲的故事情节富有变化而又非常生动,文章的语言优美,尤其是其中的精彩细节非常感人,如表现贾岛的如痴如醉地创作时,抓住了吟哦、比比划划、闯进等动词,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课后习题也有此要求。(三)养成推敲习惯。课文最后写道:后来,人们就把在诗和作文时斟酌文字叫推敲。善于推敲的文学大师、名人故事比比皆是。因此教学本文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感悟到推敲的好处和讲讲推敲故事,还应让他们养成推敲的习惯。

    推敲的课件(篇7)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推”学生做做推的动作;板书“敲”做做敲的动作。这两个字都是表示动作的字。

    2、合在一起成为一个词以后表示什么意思呢?

    3、今天我们学习(板书11)11推敲。

    4、指名。

    5、朗读课题。齐读课题。初读课文。

    6、自读课文一遍。

    7、各小组各请一名同。

    8、学读一遍课文。

    9、其他同。

    10、学注意听他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11、有的话等他读完后让他纠正。

    12、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讲读课文第一段。

    13、读第一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14、齐读第一段。

    二、讲读第二段。

    1、讲读第二自然段。

    a、读第二自然段。

    b、说说知道了什么。体会“摸”的意思。

    c、看P57图理解“皎洁”。

    d、指名。

    e、指导朗读。

    f、小结板书:深夜访友。

    留诗相赠。

    2、讲读第三自然段。

    a、理解“吟哦”、“妥帖”。

    b、自读第三自然段。

    c、结合看P55图。

    d、自己做做贾岛的样子。

    e、指名。

    f、指导朗读。

    g、小结板书:反复吟哦。

    推敲进城。

    3、讲读第四~六自然段。

    a、指读第四自然段。

    b、说说课文中为什么用了竟然?

    c、思考贾岛为什么不像其他的人一样避让?练习用“因为……所以……”说说。

    d、分角色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e、小结板书:冲撞仪仗,请求宽恕。

    4、讲读第七自然段。

    a、你认为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为什么?

    b、指读第七自然段。听听韩愈的意见。

    c、小结板书:韩愈决定敲字更妙。

    三、齐读第三段。

    四、小结板书。板书:发生、发展、结局、高潮。

    五、作业:复述课文,任选一题。

    1、第七自然段中“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现在请你代贾岛说一说。

    2、过了一段时间贾岛遇到了他的朋友李凝,18、现在请你代贾岛把这次的奇遇告诉李凝。

    附板书:11推敲

    访友未遇,留诗相赠(发生)

    反复吟哦,推敲进城(发展)

    冲撞仪仗,请求宽恕(高潮)

    韩愈决定,敲字更妙(结局)

    推敲的课件(篇8)

    看了特级教师贾志敏《推敲》的教学实录,感觉亲切轻松,整堂课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给我感受最深的有这样几点:

    一、精彩的导入。

    贾老师的导入轻松自如。趣贯穿始终。他通过木、休的造字方法;左、右单独、合起来不同的意思,引入东西分开、合起来的不同意思。最后引出推敲,引出课文。他这样围绕有趣的汉字导入话题,学生时而议论纷纷,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精彩作答,增强了亲和力。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有趣味。

    二、实践的训练。

    在对课文内容概括的时候,贾老师通过:(1)贾岛在()去(),结果()。(2)他对诗中的()字究竟是用()还是()犹豫不决,甚至于()。(3)结果冲撞了(),()和贾岛一起商量,()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1、()2、()3、()。这样三条填空,让学生反复练说,最终比较流利的说出一段话。正是通过课文让学生实践运用语言,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熟记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三、对学生朗读兴趣的激发。

    1、这一句,完全可以做别人的示范

    一个学生在读课文某段时,读了一大段,只有最后一句,读得稍微好些。贾老师没有婉转地批评他,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出人意料的对他读的最后一句,大加赞扬。哎呀,最后一句读得真好!完全可以做别人的示范,请你把最后一句再给大家示范一下。学生十分激动,因为这也是他所没有预料到的。他在贾老师的鼓励下,把最后一句又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更好了。我想:这个孩子以后一定会更爱读书,更爱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只有随时发现学生朗读时的闪光点,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学生才可能真正喜欢阅读,真正喜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不要紧,没关系,再来一次

    一个女同学在读到最后一段时,短短的一行字,竟出现了几处错误。斟酌读错了,停顿也没有停好,十分地不熟练。贾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耐心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同时和蔼可亲的对她说:读得不好,主要是我们没有预习好,没有多读几遍。不要紧,没关系,再来一次,一定会读好的!那个女生定了定神,又读了一遍,读得比上一遍好了些。在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指导上,不断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这也是使学生朗读水平不断提高的一个原因吧。[

    贾老师的课堂有充满情趣化的语言,鼓励的声音,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扎实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知识。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推敲的课件(篇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推敲》。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推敲一词还有一段来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好好读读、演演这个故事。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推敲这个故事的?(第2-7自然段)

    二、细读第2-7自然段

    1、快速阅读课文2-7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以下填空题。

    (1)贾岛去(),不巧(),结果留下()。

    (2)返回长安途中,他对诗中()这个字犹豫不决,不知不觉()。

    (3)结果他冲撞了(),和()商量了起来。

    (4)韩愈认为还是用()好,理由有三:一:()二:()三:()

    2、回答题(1)

    (1)指名回答。

    (2)出示插图,说说图意。文中哪句话描写了图上的内容。(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3)出示全诗,读一读。

    (4)小结:深夜访友不曾遇,以诗赠友情谊深。这是故事的发生。

    3、回答题(2)

    (1)指名回答。犹豫什么?

    (2)出示插图,用自己的话形容一下贾岛。

    (3)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指名读句子。

    (4)演一演。

    指导:贾岛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动作?

    指名当导演,当贾岛,当群众。

    演后评议。

    (5)小结板书: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4、回答题(3)

    (1)指名回答。

    (2)介绍韩愈:唐朝著名的大诗人。

    (3)出示课文,小组分角色朗读。

    (4)小结: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知不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5)演一演

    指导:韩愈说什么?怎么说?[

    贾岛说什么?怎么说?

    演后评议。

    (6)同学们,韩大人正在思考呢,那我们来讨论一下,到底用哪个字好?

    5、回答题(4)

    (1)指名回答。(表明有礼貌;衬托出宁静;响亮)

    (2)出示课文,齐读。

    (3)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三、学习第八小节

    1、说说对贾岛的印象。

    2、什么是推敲?

    3、总结推敲的含义。

    四、拓展提高

    1、王安石推敲的故事春风又绿江南岸

    2、练一练

    (1)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摸换成找行吗?为什么?

    (2)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依仗队中。闯换成走行吗?为什么?

    五、课外探究

    1、将故事完整地演一演,师提供剧本。

    2、探究一下《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推敲的课件(篇10)

    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指导读准字音。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2、填空:

    ( )有个诗人叫(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 适宜 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2、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看谁讲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三、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四、作业 。

    1、造句。

    [推敲 教案教学设计]

    推敲的课件(篇11)

    (1)    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尽情畅谈。

    (2)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学校。

    (3)    指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写作。

    (4)    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

    (1)    以谈话、演讲的形式来畅所欲言。

    (2)    举办摄影展。

    (3)    在写作中体现换位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说、拍、写、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完成“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

    (1)    指名读。

    (2)    谈谈主题。

    (1)    举例容易产生分歧的几个问题,如:

    ①    评选班干部。

    ②    如何开展主题队会。

    …………

    (2)    畅谈。

    今天的谈话让你有什么收获了?围绕本单元“角度”这一主题谈谈。

    1.进行展示汇报。

    (1)    按绘画,摄影分组或按静物、人物分组展示作品。

    (2)    点评作品。

    2.请学生谈谈“我眼里的学校”。

    (1)    根据照片谈内容。

    (2)    说说自己为什么选这个角度拍摄、绘画。

    (3)    相互学习,相互比较。

    平时,我们总想,如果我是班长,我要把班级管理的更好,我要带领大家全面发展,假如我是校长,我要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春游活动……今天,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我们的见解吧。

    1.指名读。

    2.谈谈要求。

    1.自由读。

    2.齐读。

    3.谈谈对诗的看法。

    (1)    内容。

    (2)    语言文字。

    (3)    写作手法。

    (4)    表达的思想感情。

    1.你最喜欢成为什么人或什么物?为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3.请目标相似的人互相补充原因。

    1.把自己想象成某人或某物(只能一种)。

    2.写写“自己”怎样避免发生某些不该出现的现象。

    3.写“自己”要怎样把自己的新形象塑造的更好。

    1.学生写作,老师巡视指导。

    老师简单评点本次作文的好处与不足之处。

    1.投影。

    2.自由读。

    3.评出佳作好在哪。

    4.齐读佳作。

    5.说说从佳作中学到什么。

    1.自由读。

    2.提提意见和修改方案。

    3.共同修改。

    4.读读改后的片断,前后比较。

    5.说说从修改中受到什么启发。

    1.交流阅读。

    2.点评,批改。

    3.修改。

    4.个子修改。

    抄写正文。

    [语文天地--角度 教案教学设计]

    钻石的课件(集合14篇)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老师上课时要以教案课件为依据。根据您的意愿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您准备了一篇《钻石的课件》的文章,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钻石的课件(篇1)

    《七颗钻石》是世界级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文章篇幅短小,语言文字简单明了,没有障碍,故事情节也不复杂,立意上对初中生而言也是一目了然。根据上一届学生反映,这篇文章以前曾编在小学教材中,而现在则删除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童话还是前移至小学阶段更合适些。当然,既然是放在初中课本中,我就要跟学生一起来学习。只是,我想利用的时间稍微短点,只须花一节课就可以了。

    学习什么呢?宣扬爱心?文章虽然没有直接了当地说表现了小姑娘的爱心之类的话,但是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已经读懂了这些意思,我如果再带着学生去挖掘这些已经显而易见的东西,实在有点画蛇添足的拙劣了。语言文字上也很通俗易懂,只有一个词语干涸,有少许几个学生好像没有认真预习,读成了干ku,其他同学很快就为之纠正过来,也用不着花再多的时间。于是,我想到了一些名家所提倡的浅文深教的说法,我决定姑且把这篇文章当作一篇浅文,来尝试一下,深入文本,透过浅显的文字表象,去探究一些有益于开发思维的东西。我和学生一起主要探讨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姑娘那神奇的水罐,最后竟变成了七颗钻石,并飞上天空又成为大熊星座,蕴含着作者什么美好的愿望?

    2、文中小姑娘把水让给小狗喝,让给生病的妈妈喝、妈妈又让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又让给素不相识的路人喝三个主要情节的安排顺序,能否改变?

    3、发挥想象,创造性地讲述三个主要情节。

    从教学效果来看,第一个问题似乎没有任何的悬念,学生都能很轻松地解决了,也就是表达了作者希望爱心像星星一样普照人间,照亮人们的心田的美好愿望。第二个问题则颇费思量。回答不能调换顺序是无效问题,一般而言,学生不要思考也会知道,文章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作者一定有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关键是学生如何能理解作者这样匠心独运的构思。当然,也不乏有时候会有学生与作者的思路的不一样的灵感,但是,这样的情形实在太少了。而且,生成那样的敢于质疑的读书态度,需要一定的底气的,需要在真正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见的。不在这里讨论。学生在再读课文后,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作者这样安排有某种道理,但想说出原因,却处于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这样一种愤、悱状态。此时此刻,正是引导学生讨论的最佳时机,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讨论,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能通,口欲言而能言,进而达到通他人之未通,言他人之未言。果然,在讨论中,学生有的说,这是按照爱的由易到难的顺序写的;有的说,这是按照爱心由小到大的顺序来写的;有的则说是按照由因到果的顺序写的。等等。学生讨论的答案不仅有道理,而且都逼近了完美的答案。我请学生一一加以阐述这样分析的原因,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说出了我的想法。我说,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正体现在这里,也正是我们这篇看似简单的文章的可圈可点之处。小姑娘给水小狗喝,表明小姑娘拥有一颗同情弱小的美好的善心;母女二人的让水,凸现了母女之间至纯至美的天然亲情;而把水让给路人喝,则是一种无私的爱心,因为她舍己为人,帮助他人的行为,已经不是普通的爱心,相对于前面二者来说,是一种升华了的高尚的情怀,是把爱洒向普天之下的博爱,这与下文作者通过七颗钻石幻化为天上的星星以及大熊星座是相照应的,文章最后一笔不是闲来,而是作者前文写作铺垫的必然结果。所以,这里的顺序是爱心的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逐步过度的逻辑顺序。同时,也正是由于小姑娘前面的同情弱小、关怀生命、珍爱亲情的基础,也才有了后文的舍己为人的行动,又有一定的因果关系。故而,顺序是不能调换的。在阐述这层关系时,学生好像对这个因果关系不太明白,我举例说,正如我们现在都说要爱祖国,但是我们更提倡爱自己爱父母爱学校,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有资格去爱国家。为什么呢?我说,如果一个学生连自己的父母、母校、自己都不会爱,都不愿意爱,那么他怎么去爱祖国呢?有什么资格去爱祖国呢?[

    等我把这些话说完后,我感觉学生若有所思。我想,或许今天有学生还不一定都懂我说的意思,但是,随着他们阅历的增加,读书的增多,体验的不断丰富,其中的道理一定会慢慢地领会的。

    最后一个环节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本来准备上课时完成,可是在第二个环节上时间比较长,只好留给学生课后去写写了。我之所以有这个设计,是由于前面的课本剧表演中学生没有放开手脚,拘泥于课文而显得刻板教条给我带来的启发。还有前面的一篇小作文练习,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故事梗概进行改编,结果学生基本上都是在既定的框架内的捣腾,是茶壶里起波澜,难以有大作为,难以突破窠臼。显然,这是学生的思维长期处于狭隘的裹夹中所至。而学习语文,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是不可或缺的。我想,语文学习应该在思维的训练上,应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途径

    钻石的课件(篇2)

    本文的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板块来实现,分别是——⑴【课文导读】;⑵【课文简析】;⑶【七星上天】;⑷【拓展练习】。每个板块还包含相应的子板块,贯彻着不只一个教学重点或难点。

    学习随着故事情节发展逐渐升华的爱心(重点)

    从教材内容分析,《七颗钻石》一文突出了本课课文内容的重点就是随着爱心的不断深化不断出现变化的水罐,水罐的珍贵也就寓意着爱心的崇高,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适当的引导和强调对学生还处于发展阶段的`身心都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因此,我把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导读、课文分析、表演、音乐欣赏等等)来丰富和完成。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重点)

    从教改理念贯穿和对学生未来的关注出发,我把问题留给学生,通过[妙想天开]想象作文片段练习、[情景再现]课本剧在教师的简单点拨下即排即演、[课文分析]等等环节来培养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以及想象、联想的能力(难点)

    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固然应该少些“语文味”,但必须基于语文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而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想象、联想的能力是这堂课的重点但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接受能力不同,这个环节同时也是教学难点,因此,在学生进行以上活动[贯穿于课文分析、拓展练习等环节]时,我着重关注教师小结语言的总结性、概括性和通俗性。

    钻石的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本课要求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这些就是旱灾造成的(看幻灯),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是啊,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生: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某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展开各种想象。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师评价:是的,你已经很渴了;你是个孝顺的孩子;你还不忘他人,为他人着想。)

    师:是啊,多么珍贵的一罐水啊!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个童话故事《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拿出放在课桌里的文章,放声地读,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三.交流自学成果

    1.检查朗读情况

    师:看大家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自学情况,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4个)

    我们就请四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是你读得好还是他们读得好。

    (师评价:这么短的时间你就能读得这么流利,真能干;知道自己读错了,能及时纠正,你真棒;你读得很投入,大家都被你吸引了;你的声音很响亮,读得真好听。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悟

    1.(师:看来大家已经能读通课文了。那么请你再仔细地放声读读课文,你读了课文之后有什么问题想问?可以把问题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自由提问: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水罐里装满了水?(是啊,好奇怪啊!)

    (2)为什么水没有洒?(真是奇迹啊!)

    (3)为什么水罐变成了银的?(老师也想知道啊!)

    (4)为什么水罐又变成了金的?(难道它会变魔术吗?)

    (5)为什么从水罐里会跳出七颗钻石,还会涌出一股巨大的水流,钻石还会变成星星,越升越高?(主要问题)(真是太神奇了!)(你很会思考;你的眼光很敏锐;你的问题很有价值;)

    (6)为什么水罐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2.师:是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神奇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水罐里会装满清澈新鲜的水?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原因。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旱灾,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生病的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

    (1).师:天上的神仙看到了什么?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2).师:神仙看到后,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神仙会想,小姑娘为了她的母亲,不知辛劳到处去找水,她翻山越林,跋山涉水,脸被树枝划破了,衣服也被构破了,手指也已经流血了,她却不喊一声累啊,这是多么孝顺的孩子啊,多么善良的心灵啊,神仙被感动了。有一位神仙从天上飞下来,给了她一罐水;终于她的孝心感动了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拿着神水从天而降,用柳枝轻轻一挥,她的手中就有了一罐清澈新鲜的水。小姑娘连连向观音菩萨磕头谢恩)

    (3.)师:好的,那么现在这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呢?

    (生: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是孝心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师:是的,是孝心感动了上天,使她拥有了这一罐清澈新鲜的水。那么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吗?好的,那我们就把这个?擦去了。(板书:孝心感天)

    (4.)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边读边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那份爱。

    (课件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小姑娘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

    一看,罐子里竟(jng)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3.师:那是多么清澈,多么新鲜的一罐水啊,可是这罐水怎么会掉在地上,而且一点儿都没有洒呢?请大家再次仔细地放声读第二自然段,按照刚才的方法在文中寻找答案。

    (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啊,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忍住了干渴,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

    【(1.)a.学生说感悟,师引: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吗?(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不但说得好,读得更好。谁还想用你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也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到了小姑娘的高兴劲儿,也体会到了小姑娘是多么地关心自己的妈妈。

    b.学生读文中内容,师引: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觉到你也是喜出望外的,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喜出望外的呢?(喜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过渡:第二个问题,谁还有补充吗?

    (2.)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生:我心系着母亲,急着为母亲去送水。母亲正急需水啊)

    师:你是担心母亲啊,多孝顺的孩子!(真有孝心,多体贴自己的妈妈啊!)

    (3).师:同学们,使水罐又一次显示它的神奇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呀?

    (生:正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师:是的,又是小姑娘的孝心啊,,这个问题我们也解决了。(擦去?)(板指:孝心感天)

    (4.)师:小姑娘的孝心使水罐发生了两次神奇的变化,真让我们感动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姑娘对母亲那份孝心!(齐读)

    (5).师:明明是木头做的水罐又怎么会变成银的呢?真是太神奇了,谁能解开这个疑惑呢?

    (学生说,师引:你从哪感悟到的呢?)小狗变得焊锡起来。

    (1)师:课文第二段也有一句描写小狗的句子,找到了吗?(课件出示小狗却只是哀哀地尖叫;小狗变得欢喜起来。)

    (2)师:它在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哀叫什么呢?

    (生:也许它在向人们哀求,给它点水喝;

    它会说:我好渴啊,求求你,给我点水吧,我快要死了。)

    (3)师:而当小狗舔净了小姑娘手中的水后,它变得欢喜起来。它会欢喜地和小姑娘说些什么呢?请你写下来。(写)(交流)

    (生:因为它得到了生命之水,它获得了新生;

    因为它又有了生命力,它感谢小姑娘真挚的爱心。)

    (师评:你很会想象;你的语言真美;你说得非常真诚)

    (4)师:你能像刚才那样概括水罐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吗?

    生:小姑娘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用真挚的爱心对待小动物,她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板书:爱心如银)

    (5)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赞美小姑娘广博无私的爱。(齐读)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自己提问,通过学习,已经解决了三个问题,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课文内容上的)

    在学习方法上你有什么收获呢?(生:先读课文,提出问题,再找关键词句体会、感悟,最后提炼或总结原因)剩下的几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板书:

    装满水孝心感天

    没有洒

    旱灾水罐银爱心如银

    七颗钻石一股水流

    (反思):

    整节课下来,总体效果还可以,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学生很感兴趣,想象得也比较好。

    比如,让学生想象有一位仙人看到了小姑娘的遭遇,她会看到什么,又会怎么想,怎样做的?这里学生比较有兴趣,但是想的还不是很深入。(比如还可以展开想象,小姑娘在找水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她又是怎么克服的)

    又如,在让学生转换角色时,学生就是小姑娘,我问:你为什么这样匆匆忙忙的啊?这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他们完全投入在那种情景之中,急着为母亲去送水啊!

    再如,在解决第三个问题时,我问:小狗会向小姑娘哭诉什么?小狗又会向小姑娘欢喜地说什么?我用亲却的评价语引导学生说,学生非常愿意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亮点吧。

    但是我在教学第二个问题的时候条理有点乱了,由于被课件束缚,被课件牵住了鼻子,因此有点牵制了学生。

    钻石的课件(篇4)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当她一无所有地站在森林里时,突然天上的星星哭了,它们纷纷落下来,一些落在小女孩的身上,小女孩马上有了一套缀着金线的裙子。而落在地上的变成了亮晶晶的银币。小女孩把银币分给了穷苦人。

    引导学生阅读综合性学习提示内容,小组交流开展活动情况。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钻石的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想像和联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人物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文中体现的爱心。

    2、运用想像进行说和写。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说你看过的童话,从中你得到的认识。

    (注:认识可以从童话中人物、童话的故事情节、童话中的世界、童话的语言、童话的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说)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

    1、指名给生字注音、指名拼读。

    hbntiǎntumo

    干涸绊倒舔净唾沫

    2、指名说说文中难懂的词语的意思。

    3、指名朗读课文。

    (三)探究课文内容

    1、边读文章边填表。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尽量用简洁的语言。

    水罐的神奇变化人物什么行动后水罐变化作者通过故事歌颂什么

    2、全班讨论、交流。

    水罐的神奇变化人物什么行动后水罐变化作者通过故事歌颂什么

    无水爱心

    有水小姑娘给母亲找水

    端端正正的,满满的小姑娘想到母亲,舍不得喝水

    银水罐小姑娘给小狗喂水

    金水罐母亲留水给小姑娘

    跳出七颗钻石,涌出一股巨大水流小姑娘让水给过路人

    七颗钻石升上天变成大熊星座

    3、重点句解读。

    ①很久很久以前,在地球上发生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及动物都焦渴而死。

    很久很久以前这是人们讲故事时常用的开头。所有和两个都说明了旱情之严重,告诉人们:水,已经成了生存之水,生命之水。

    ②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

    这一句是故事的结尾,耐人寻味。这一结尾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4、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四)拓展延伸

    1、在作者笔下,水罐变得如此神奇,这是随着作者在丰富的想像而发生一次又一次变化的。(板书:想像)文中小姑娘找水时曾累得睡着了,你认为这个充满爱心的小姑娘会梦到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充分发挥想像力。

    (难点引导:可想到美梦,也可想到噩梦。)

    2、我们经常看到街头行乞的人,面对他们的可怜相,也许你曾有过同情他的举动。可是,有人说,那些人很多是为获取钱财而装出来的骗子,你帮了他,就是傻瓜,就是受骗上当。请大家讨论:我们能不能因为有这种丑恶的现象或自己受过骗,就收起了自己的爱心,永远拒绝对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呢?

    (五)课堂总结

    围绕爱心和想像做结。

    (六)布置作业

    1、把小姑娘梦中的情景写成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2、课外阅读一篇童话作品,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钻石的课件(篇6)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善良,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能独立地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弄懂课文基本意思。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知道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含义。

    教学难点:明白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的含义,学会理解尊重他人。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纸折的五星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出示有关钻石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钻石)漂亮吗?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来谈谈对钻石的了解。(金刚石,硬度很高,很值钱)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问家长等)这样的方法真不错,使我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2、播放一组采矿的活动场面及钻石改变人们生活的画面。师:钻石虽然漂亮,但它们的得到也是非常不易的,因此也显得特别昂贵。可以说一颗钻石往往会改变人一生的命运。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钻石的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师:钻是一个什么字?(多音字)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什么?(zuān)组什么词?真不错。

    二、阅读课文、讨论释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要求:借助拼音、字典,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读通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从刚才的朗读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如果有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把它写在记录本上,与老师一同讨论。

    3、抽生分段读并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用勾出来。学生进行反馈,引导找出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并同桌互相朗读。

    (二)、明确要求,落实目标。

    1、课件出示阅读提示,生自由朗读。

    2、师:阅读提示要求我们做几件事?

    3、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1)钻石到哪里去了

    (2)文中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

    (3)练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

    (4)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

    (三)、抓住重点,品析感悟。

    1、钻石到哪里去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2、勾出两人谈话的句子,练读。

    (1)、抽读。(纠正字音)

    (2)、同桌分角色读。调动情感体会思想感情。抓住急忙焦燥不安不自然友善等词语进行体会。

    (3)、引读:四个引读问题:

    钻石不见了,我来之不易的工作可能会失去,因此非常着急地喊到?失业者见自己被发现的,很不自然地说?因为我想起妈妈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相信他一定也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于是真诚地说?失业者也正如母亲说的那样,心地的确是善良的,他用实际行动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赢得了我的尊重,他说?

    (4)、同桌按照对话内容进行表演,体会我与失业者的思想情感。语言与动作应协调,师作指导。

    (5)、齐读。

    三、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理解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朗读和表演,现在请你们来谈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生自由说,师引导归纳:人的心地大都是好的,如果偶尔犯错,只要相信他本质不坏,能够改正,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2、联系实际举出事例。

    (1)、在生活中,你遇到或看到过类似的事吗?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2)、你遇到了这种事情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说出学会宽容、学会尊重的处世方法。板书:学会宽容

    (3)、评选班里的宽容星并把这颗星挂在教室醒目位置。让全班同学针对刚才的标准进行评比,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教育。

    钻石的课件(篇7)

    《七颗钻石》是课改实验教材第6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文。这一单元主要选取了以爱的力量为主题的文章,使学生懂得做人要有爱心。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本文描写的是在一次大旱之年,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由于她的爱心,水罐最后变成金的,从水罐里涌出清澈的水流,射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从水罐的这一次次变化中使学生知道:广博无私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文章第一自然段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而且还为小姑娘一次又一次的把水给别人喝做了铺垫。全文以“水罐的变化”为主线,而这些变化又都是以“爱心”为前提,因此紧紧围绕“爱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则成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从单元教学要求看,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以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深入领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是这节课中所要体现的。从学情分析的角度看,童话故事对于三年级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了解课文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理解水罐为什么会有神奇的变化及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使学生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的美好心灵,理解七颗钻石与小姑娘美好心灵的关系,使学生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七颗钻石的句段。。

    表示样子或状态的:

    【设计意图:分别从音义方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词语,引导学生将这些词语按照提示分成三类,进而感受词性,为后面学习感受词性做铺垫。】

    2、用上其中几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选择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培养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次水罐发生了那些神奇的变化?用直线画下来。

    ―――交流中出示课件:

    ● 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里面竟然装满了清凉新鲜的水。

    ● 她以为水一定洒光了,但是没有,水罐端端正正的在地上放着,里面的水仍旧满满的

    ● 当小姑娘再拿起水罐时,木制的水罐变成了银的。

    ●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从银的变成了金的。

    ● 突然从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

    ● 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极高的天空,变成了七颗灿烂的星星。

    2、试着用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说一说。(出示词语:先、然后、又、随后、接着、再、最后)

    空木水罐----装满清凉新鲜的水----端正地放着水满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七颗钻石----巨大的水流

    为什水罐会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

    为什么水罐不一下就射出钻石呢?……

    1、请同学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水罐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些神奇现象?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最后达成共识:

    当小姑娘给生病的母亲找水,累得倒在地上睡着了,醒来的时候,水罐由空的变成了满满的。

    当小姑娘赶紧回家给妈妈送水被小狗绊倒,赶紧捡水罐的时候,水罐还是满满的。

    当小姑娘看到小狗干渴,把水分给小狗喝的时候,水罐由木质的变成了银的。

    当小姑娘用小勺一口一口的喂妈妈,自己不肯喝的时候,水罐由银的变成了金的。

    当小姑娘把仅有的一点水递给过路人的时候,水罐射出七颗钻石,涌出了清澈新鲜的水流。

    【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次默读课文,培养学生潜心读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训练学生表达;三是学而导,由学生的好奇,引发他们自主归纳罐子的变化为寻求原因做好心理铺垫】

    读一读这些神奇的现象,想一想水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神奇的现象呢?

    读中交流,顺学而导:

    因为小姑娘有孝心,所以水罐由空的变成了满满的。

    因为小姑娘怜爱小动物,所以水罐由木质的变成了银的。

    因为小姑娘孝顺妈妈,所以水罐由银的的变成了金的。

    因为小姑娘关爱他人,所以水罐射出七颗钻石,涌出了清澈新鲜的水流。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使学生初步感受是因为小姑娘的爱心使水罐发生了变化,为进一步感受水罐的变化与女孩美好心灵的关系作铺垫变化】

    小姑娘把自己千辛万苦找来的水全都给了别人,难道她不需要水,不渴吗?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做简单批注

    预设一:学生可能结合第一段内容说明小姑娘也需要水。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干渴)而死。

    (1)自由朗读第一段,引导学生抓住“干涸、干渴、干枯” “都”感受旱灾的严重。

    (2)借助图片想象干旱的情景,感受水的重要。

    是啊!此时,水就是生存的希望,生命的象征。这可是位“小姑娘”啊,一个为妈妈找水奔波了一夜,干渴而晕倒过的小姑娘啊,她太需要水了!应该怎样读呢?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评读

    预设二:学生也可能抓住“真想喝个够”来说明小姑娘需要水。

    出示1:小姑娘在哪儿也找不到水。她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里面竟然装满了清凉新鲜的水。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得给妈妈留着,就赶紧抱着水罐往家跑。

    (1)引导学生抓住“哪”来理解小姑娘找水的艰难。

    发挥自己的想像,她可能都去了哪儿?

    出示: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灌走出家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 她来到( ),这里的( )干涸了,来到( ),这里的( )干枯了;来到( ),发现这里的( )也都( )而死,哪儿也找不到水,她又( )又( )倒在草地上睡着了。

    (2)小姑娘渴吗?引导想象此时小姑娘的样子――咽干、唇裂、干渴难奈……

    (3)小姑娘非常需要水,可她是怎么做的?指名读4-5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小姑娘的样子、动作,然后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抓住“把水倒在手心里,让小狗喝”“不肯喝,一勺一勺地喂妈妈”体会小姑娘的善心与孝心,把课文读好。)

    (4)带着对小狗的爱,对妈妈的孝再读。

    预设三:学生还可能,抓住“咽了一口唾沫”来说明小姑娘需要水。

    出示2:小姑娘正想喝一点水,突然从门外走进一个过路人,要讨水喝。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把水罐递给了那个过路人。

    (1)抓住“咽了一口唾沫”来说明小姑娘需要水。

    (2)想象补白:小姑娘咽着唾沫,把水罐递给那个过路人时,她心里想些什么呢?

    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她想: ,把水罐递给了那个过路人。(他比我更需要水,我要帮助这个人……)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出示填空:

    在口渴难忍的情况下,小姑娘先想到的是( ),是( ),是( ) ,唯独没有想到( ) 。

    1、回归整体:现在你明白是什么原因使水罐发生神奇的变化了吗?

    出示图片,入情入境,想象表达。

    看着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看着这清澈、新鲜的水流,你会联想到什么?(小姑娘、万物复苏、善良……)

    再读课题“七颗钻石”,你看到了什么?(小姑娘美好的心灵,钻石般可贵,爱心永远在天上闪光……)

    2 有感情朗读课文,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钻石的课件(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11个生字(其中2个多音字钻,倒)及新词,认读5个字,能用"清澈"造句.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7自然段.

    4.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了解小姑娘的水罐发生了哪些变化.

    难点:体会小姑娘美好的心灵与七颗钻石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具准备:词语\句子卡片,每人一张表格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及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七颗钻石的来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7自然段.

    4.展开想象,感受小姑娘美好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苏联卡泰耶夫写的童话故事

    感受小姑娘用爱心找水,给母亲,过路人,动物喝水,自己却连一滴水也没有喝,从而体会到文章借七颗钻石变成灿烂的大熊星座象征小姑娘美好心灵的闪光.板书:爱心美好心灵

    展开想像:如果你是那为小姑娘,当找不到水,碰到小狗干渴,遇到路人讨水喝,会怎么说,怎么做自选感受最深的情景谈体会.或分角色演一演.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七颗钻石的那两个自然段,试着背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6,7自然段

    板书设计:孝心

    美好七颗钻石心灵

    爱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检查背诵

    2.学习本课生字,有重点的进行方法指导

    3.用"清澈"造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4个人一组在小组内背诵,由组长负责把背诵成绩填入朗读检测本上.

    选几名(好,中,差)同学在全班背诵.

    二、指导生字的记忆和书写

    (一)学习生字

    一学生出示卡片:"绊","递"指名读字音

    出示在黑板上进行比较,"绊,递"念"半,弟"的音

    得出结论:"绊,递"的读音同声旁相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组:"钻,枯,咽,接",最后得出结论:"钻,枯,咽,接"是近声旁的形声字

    (二)多音字练习

    (1)她累得倒(dǎo,dào)在草地上睡着了.

    (2)小姑娘把水倒(dǎo,dào)在水里.

    (3)七颗钻(zuànzuān)石.

    指导"股"和"澈"的书写

    股:右半部的上边第二笔是"└"不是"乚"

    澈:右半部是反文"攵"而是折文"夊",中间的"月"第二笔是"丨"

    三、造句练习,用"清澈"造句

    方法:1.找出"清澈"一词在文中的句子,"水罐里射出七颗闪闪发

    光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一股清澈,新鲜的水流."

    2.联系语境理解"清澈",指的是水流清而透明.

    3.引导学生想一想哪些内容可以用"清澈"(泉水,小溪,小河,湖水,海水,眼睛……)

    4.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举例:(1)我家门前小溪里的水很清澈.

    (2)小鱼在清澈的小河里游来游去.

    归纳为:(1)可以表达为"清澈的……"

    (2)也可以表达为"……清澈"

    五,作业:

    1.写生字

    2.独立造句

    干渴

    另一板书设计:

    小姑娘找水

    小狗妈妈过路人

    爱心

    钻石的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钻石、焦渴、水罐、喜出望外、匆匆忙忙、反正、递给、忍不住、唾沫、涌出、新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

    4.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

    1.交流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简单交流。

    2.交流作者。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字音,看准字形。

    2.小组开火车读课文。

    三、认字

    1.读准字音。

    竟匆为后鼻音,绊咽为前鼻音葱凑为平舌音,瞬为翘舌音。

    咽为多音字。

    2.开火车认读。

    3.记忆字形。

    4.组词竞赛。

    5.开火车认字组词。

    四、写字

    1.重点指导:

    (1)渴沫涌左边相同,都是三点水。

    (2)渴竭、哀享联系记忆。

    (3)累下边不是系,舔右下部不是小字。舔添

    (4)凑的左边不是三点水,沫的右边不是未。

    2.学生书写。

    3.听写。

    钻石的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按阅读提示的要求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学习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能从课文内容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善良,懂得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0课《第六颗钻石》。

    理解钻石:经过琢磨的金刚石,是一种贵重首饰。

    (二)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标出各自然段序号。

    ②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③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

    2.学生自学。

    (三)反馈

    1.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第六颗钻石哪里去了?

    明确: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故事。一个珠宝店的售货员,不小心把六颗钻石掉到地上,一个失业的、贫穷的人捡了一颗,在售货员理解和尊重的感召下,那人把钻石还给了她。

    2.指名读一读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临时:暂时,短期。

    珍惜:珍重爱惜。

    来之不易:得来的不容易。

    忧郁:忧伤,愁闷。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急躁不安:着急而烦躁,不安宁。

    关照:关心照顾。

    3.把两个人的对话多读几遍。体会当时他们是怎么想的。

    钻石准是那个人拿的,我要追回。当看到他脸上的肌肉直抽动,表情很不自然更证实了这一点。我想到了母亲的那句话,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真诚的话语和善良的心换取他对我的同情,同时又不伤他的自尊,又传递了对他的信任。那个人会想:售货员已经猜到是自己拿的了,很心虚,当售货员看着他的眼睛说的那番话,他很有同感,现在工作很难找,而且售货员很尊重他。她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姑娘,我不能给她添麻烦。

    4.谈一谈对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的理解。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

    学了本课之后,你有什么启发?

    教案点评:

    本课是略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

    通过对两个人对话多读几遍体会当时他们是怎么想的。通过讨论,从而对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这句话加深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做个心地善良的人,同时相信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

    探究活动

    多个直字,好在哪里

    形象逼真地写好人物的神态

    这天,老师教同学们学《称象》这篇课文,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曹操问大家称象的方法。大臣们各抒己见,而曹操听了却直摇头。当同学们学到这儿时,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了一组句子。其中一句是曹操听了摇头。另一句是曹操听了直摇头。两句句子比较,第二句多了一个直字,老师问:这两句句子意思一样吗?为什么课文选用了第二句?对于第一个问题,绝大多数同学觉得挺容易,而回答第二个问题却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班中要数敏敏最聪明。他想了片刻,举起了小手回答道:这两句句子的意思一样,都讲了曹操因为人们的答话不满意而摇头。但第一句没把曹操摇头时的神情写出来,第二句句子加了一个直字,不仅使我们好像看到曹操当时不住摇头的神情,还使我们知道了曹操对手下人讲的话很不满意呢!

    真好!听了敏敏完整、精彩的发言,老师情不自禁地表扬了他。同学们也向他投去了赞许的目光。

    小朋友,你理解敏敏的话了吗?你也一定知道课文为什么用曹操听了直摇头这一句的原因了吧!

    想想练练

    1.《找骆驼》这篇课文,你一定学过吧!其中有一句话: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干吗生气呢,听我说吧。小朋友,如果不加上不紧不慢这个词,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不加不紧不慢对于老人当时说话的语气表达得不够清楚、具体。而加上不紧不慢使读者对于当时老人说话的语气、态度了如指掌。

    2.在人物语言前加入合适的神态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请你试着练一练。

    (1)妈妈说:我家英英真乘!

    (2)爸爸夸我:真是好样的!

    (3)妈妈喊:你怎么早饭不吃就走啦!

    (4)他说:这是我干的。

    (5)玲玲说:糟了,我要迟到了。

    (6)面对敌人的威胁,刘胡兰回答:不知道!

    3.其实,除了语言描写时可写说话人当时的神态外,在人物动作描写时也可加上形象逼真的神态描写,这样可以使人物的形象变丰满。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

    (1)刘胡兰走向铡刀。

    (2)我向爸爸走去。

    (3)我奔向学校。

    (4)许多行人被吸引住了,听他拉琴。

    (5)听了老师的表扬,敏敏笑了。

    (6)教室里,同学们地作业。

    钻石的课件(篇11)

    一、导入,激发兴趣

    (看课件,闪闪发光的钻石)钻石,象征着纯洁、永恒,是珍贵的,又是难得的。忽然有一天,从一个水罐里跳出了七颗钻石,升上了空中化作永恒的星辰。你想知道这个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去读读《七颗钻石》的故事。

    二、初读,铺垫情感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齐读课文。互相正音。

    3、交流朗读情况:指名同桌一起来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字音。

    4、默读课文,想: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5、交流。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正确而又简单的概括故事内容)

    三、细读,领悟情感

    1、出示课件:河流、水井都干涸了,花草树木都干枯了,许多人、许多动物焦渴而死。

    说说你看到这些场面后的感受。

    故事就发生在这儿。在这时候,天地万物包括我们人类最需要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水。)

    2、认真读课文,思考:没有水,人和动物都面临着死亡。一位小姑娘的母亲病了,急需找到一些水。在这漆黑的夜里为了母亲小姑娘拿着水罐出门找水。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围绕“水”发生了哪些动人而又神奇的故事?(找水、分水、让水、水罐一次次变化)

    小姑娘在夜里为母亲找水

    小姑娘找到水不舍得喝

    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

    ……

    3、小组内合作: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习:小组内集体朗读课文有关段落——边读边找出发生了几次变化——默读找出变化的原因——小组内交流)

    4、集体交流:各小组会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1)、先明确水罐的几次变化: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钻石,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2)、水罐在一次次变化着,故事也变得更加感人。水罐的每一次变化都在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你觉得哪儿最让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在学生自读感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体会“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中蕴含的那颗真挚的爱心。

    四、品读,渲染情感

    1、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重点指导最后一次变化:当世间万物在忍受着焦渴时,突然,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请你想象一下当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用自己认为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是什么让荒芜的大地又涌起清泉,让焦渴的人们重获甘霖?(纯洁的爱)

    3、如果没有没有小姑娘纯洁的爱心,没有母亲无私的爱心,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五、唤起共鸣,升华情感

    在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我们体会到了爱的力量。那课文的题目为什么不叫“水罐的变化”而叫“七颗钻石”呢?

    爱心像钻石一样美好、纯洁,但愿爱心像钻石一样永恒。最后,(引读最后一段)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愿爱像满天的群星永远升起在每一片天空。

    在一首《爱的奉献》让我们去体味像钻石一样美好的爱心,让爱的星空因为你我而更灿烂!

    钻石的课件(篇12)

    一、通读课文,提问

    1.接力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了解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学生全班交流。

    二、理解课文

    1.第一自然段教学。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由泡泡中的提示语我能体会到当时水是多么重要引导第一自然段表达的主要内容。

    (3)抓住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

    2.主体部分教学。

    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教学可借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水罐的神奇和一次次变化主要体现为:

    空木水罐──有水木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银水罐──金水罐──从中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

    (1)从空木水罐到有水木水罐: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2)水罐掉在地上端端正正,水依然是满的: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小姑娘对母亲的爱,使水罐再次显示出它的神奇。

    (3)水罐变成银的:引导学生由第一自然段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想象:小狗可能是因为渴极了走不动。

    (4)水罐变成金的:小姑娘的母亲认为自己快要死了,把水让给小姑娘喝。水罐又一次变化的原因是母亲对小姑娘的爱,可见水罐的神奇并不在于小姑娘本身,而在于爱心。只要有人献出爱心,水罐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

    (5)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抓住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唾沫等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别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

    3.重点理把握爱心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比较几个故事情节:

    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分水给小狗喝,母亲让水给小姑娘喝,小姑娘把水让给路人喝,从而得出爱心主题。

    三、升华内容

    1.理解课题。

    思考:为什么课文不用神奇的水罐水罐的变化一罐水等作题目,而用七颗钻石?

    钻石的课件(篇1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3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过程揭示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知道了地球上发生了一次大旱灾,干旱到什么程度呢?谁能用课文中的话告诉大家。(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指导读)

    二、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就在这样干旱的情况下,一个小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吧。让我们迅速地读读课文,找出水罐发生了哪几次变化?(课件)

    适时板书。

    三、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一)第二自然段

    1、师:是啊,一个普通的水罐发生了那么多变化,真神奇啊,可是一个空空的水罐怎么会突然装满水了呢?快读读相应的段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体会,说的同时指导读。

    *抓住喜出望外理解小姑娘找水的累和对母亲的爱。(次重点)

    3、读到这里,你们知道水罐变化的原因了吗?

    4、师:让我们用朗读来体会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学生齐读。

    (二)第三、四自然段

    1、师:水罐后来又变成了银的、变成了金的,是什么原因呢?读读课文,说说你的体会。

    2、学生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朗读感悟小姑娘对小动物的爱和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三)第五自然段

    1、师:在大旱之年,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了,小姑娘渴吗?(渴)你从哪看出来的?(再也忍不住了、咽了一口唾沫)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咽了一口唾沫(肚子饿了,看着别人在吃着香喷喷的食物,你会怎么样?)从这里你了解到了什么?(小姑娘口渴难忍,但她还是克制着自己)

    指导朗读。

    3、师:小姑娘在那样口渴的情况下,还是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时,又一个奇迹发生了。

    指名读最后一句。指导读。

    师:在旱灾之年,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出来,人们的心情会如何?

    4、师:是什么原因让水罐又发生了变化呢?

    (四)第六自然段

    1、引读: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课件出示星座图)[

    2、师:可是,钻石为什么会升上天空变成星星呢?(愿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四、拓展延伸

    师:这个罐子之所以这么神奇,是因为它周围的人们都充满了爱心,是爱让这个罐子变得神奇起来。(板书)

    同学们,你的身边肯定也有许多充满爱心的人和事,请你把和爱有关的故事讲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五、总结

    是啊,如果没有爱心,这个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有了爱心,我们才感到温暖,我们更要懂得对别人付出爱,正如歌词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看短片)愿我们都能成为充满爱心的人,相信,拥有爱心会让你拥有神奇的力量。愿我们的爱心像大熊星座一样普照人间!

    六、爱心作业

    制作爱心贺卡,送给你周围有爱心的人。

    板书:空水罐装满水银金七颗钻石大熊星座

    神奇

    小狗女孩陌生人

    爱心母亲

    钻石的课件(篇14)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仰望夜空,会看见满天璀璨的星星,它们闪闪烁烁,似乎想要告诉我们无数的秘密。你知道有关一些星星的秘密或者故事吗?(学生谈)是的,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出示大熊星座的投影片)在那正北方,有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闪闪发光,它指示着前方,这就是大熊星座,又叫北斗星。同学们,你们可知道这七颗晶亮的,玲珑剔透的星星是怎样来的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童话故事《七颗钻石》

    2、板书课题,看了这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你见过钻石吗?钻石是什么样的?

    3、听课文范读

    二、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表,认读字表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认读字词及句子.(课件出示)

    水井干涸干枯焦渴而死

    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也都焦渴而死.[

    绊倒递给一瞬间水罐

    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清澈而新鲜的水流.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故事中水罐一共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这是写一个干旱之年,一个小姑娘为母亲找水,小姑娘和母亲让水的感人故事。

    3、水罐一共发生了五次变化,首先接着紧接着然后又最后

    4、分段朗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这一自然段可以看出什么?

    (时间、地点、旱灾严重)

    2、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旱灾情况很严重?找出词语,加上圆点。

    3、能说说干涸的意思吗?

    4、小结:在如此干旱的情况下,活着的鱼儿最需要什么?活着的花草树木最渴望什么?活着的人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在这种情况下,水的珍贵和重要吗?出示课件图片。

    5、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吗?

    6、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全课小结

    1、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小姑娘独自一人走出了家门,她去做什么?结果又如何呢?

    2、小练习:爱的组词

    做框架课件(集合8篇)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这些范文里面有很多优秀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做框架课件(集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做框架课件(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教育局和市进修校的统一要求,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以校长为第一培训责任人的校本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本校的培训功能和优势,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深入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基本功过硬的教师队伍,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培训目标:

    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行风建设,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2、努力打造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群体,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

    3、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习型队伍。

    三、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

    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三爱”教育为主线,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及心理素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以五市六位优秀校长和优秀教师事迹为主,结合本镇五位优秀教师的事迹作为活教材,进行学习和反思,提高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2、现代教育、课改理论培训

    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各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改为核心内容,深化“洋思课改教法”教学,深入学习新课标,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把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教学民主、鼓励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教育教学技能培训

    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现代教学技能的培训,包括个案研究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师生沟通的能力、问题反思与问题解决能力等培训。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业务跟踪管理,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争当名师、教学骨干。

    4、教育科研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教师逐步树立教研、科研意识,围绕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训,以逐步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5、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通过培训,要求以中心小学为主,辐射全体教师普遍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主要内容为办公软件、课件制作方面的相关内容。积极组织教师按时参加市教育局和市进修校所组织的学科培训和计算机培训,明确培训目的、确保培训时间、真正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培有所得,学有所获。

    6、青年教师的专向培训

    通过比赛、听课、师徒结对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技能和水平的提高。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1、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洋思”新课改师资培训为重点,把洋思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的培训最为本学期校本培训的核心工作来抓。各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完成培训任务。

    2、创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本学期要求教师人人自选读一本好书,学校组织教师间互相交流学习并备案、采取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是引导广大师生把读书变成个人的自觉行为和人生的一大乐趣,营造一个寓教于学,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让读书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

    3、广泛开展“远学近比争先进”师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身边的优秀教师,陶冶教师情操,影响和带动全校教师积极向上的乐业、敬业的工作精神。

    4、鼓励教师写教学反思、课后记和教学札记。教学反思要有“思”则记,写在教学中的反思,写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的反思。教学札记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的片段,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学生的闪光点和师生互动之间所产生的感悟。

    5、以校本培训为依托,全面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我们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的校本培训,打造一支观念新、教艺精、底蕴厚、发展快的创新型教师队伍,强化校本培训力度,各校校长、主任要根据教师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培训讲座,讲座也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力求每一学期解决一个适合本校的教学问题,从而达到以一点带动一校的全面工作,打造各校的培训特色,并做好讲座过程中材料积累和记录。

    6、内部挖潜,师师互动工程。启用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作为校本培训的师资力量,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让他们承担校本培训任务,既可开展讲座传授课堂教学经验,也可通过示范课展示教学技能,切实让青年教师从中受益。

    做框架课件(篇2)

    这课的教学曾经在嘉兴南湖参加省网络研修班课堂教学研讨中了解过,咱们的兔子先生对课作了比较精辟的设计与定义。

    本想这课难度不大,可是上下来难度还是很大的,难度主要体现在正方体如何加斜杆的讨论研究上。其实我认为教学中很多人都关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很好,然后在四边形的研究中拉一个斜杆主要是将四边形变成三角形,稳定性自然好了。

    其实在正方体加斜杆的研究中,我们很多孩子也是框定在这样的基础上认为只要将四个边框拉成三角形就可以了,其实在这里的教学中我们又要思考,怎么样拉的三角形稳定性是比较好的,具体的探究过程中是非常费时间的。正方体有八个角,拉住每个角,使他们既不能拉伸也不能紧缩,用斜杆起一个固定作用。教学起来不是很顺利吗?三角形的稳定性分析在这里反而显得力不从心了,我想教材的编排肯定考虑到一个理解的递进问题,但是这个递进会不会显得跳跃过大?总感觉学生有点蒙了。

    做框架课件(篇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做框架》教学设计12月16日星期四下午07:47教学目标

    1、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

    2、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的优点是节省材料,构造坚固。

    1、利用三角形框架稳定的原理来加固框架结构。

    2、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承受重物的立体框架结构。并进行测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1可以用观察生活中的框架,来认识到三角形在框架中应用广泛,起到稳固作用,2可以先进行正方形框架实验,会发现正方形框架不稳定,然加上一条斜杆,这样就变成了最小的单位是三角形,这样就稳定了,证明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

    (可以先让同学们按他们的想法做一个正常的正方体,这时孩子们会发现正方体不稳定,还没加重物就要变形了,这时让他们结合前面的学习来改造正方体,他们就会应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了)

    我利用我们家乡的高压电线架子的图片进行引入,并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这样的建筑与其他建筑区别和作用,引出框架

    师:那什么是框架结构呢?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出示图片:鸟巢、过山车,高架铁塔、电视塔等)它们都是框架结构的建筑,那你们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吗?

    4小组思考怎样才能加固(孩子会回想到加固四边形)就是变成最小单位是三角形加斜杆。

    5进行加斜杆,并测试负重能力。

    1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或者想说点什么都行。

    2总结框架的特点: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材料,构造坚固。三角形最稳定。

    做框架课件(篇4)

    这是我新做的教案,主题是关于英语学科的,没有和实事有特别大的.关系,整个框架很小,参照的是光盘资料中的一份英文教案。 虽然有点挫,听了朋友的建议(应该算是朋友吧学姐~~),决定还是贴上来,由衷希望通过各方建议能改得更好。   单元概览 单元标题 Going to See A Film 框架问题 基本问题 你能体会电影的多姿多彩吗? 单元问题 1、Which film do you like best? 2、Why do you like it? 你最喜欢哪部电影?   为什么你喜欢它? 内容问题 1、What is the name of the film? 2、How many kinds of films do you know?   3、How long is the film?   4、Where are you going to see the film?   5、How much are you going to pay for the ticket? 这部电影叫什么名字?   你知道电影有哪些种类呢?     一部电影有多长?   你会去哪里看电影?     一张电影票需要花费多少钱? 单元概述 我选用的材料是牛津英语七年级第二册中的第二个单元《Going to see a film》,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学生对象是初一的中学生,因为初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我会多采用提问法、讨论法和游戏法让学生在各种趣味游戏中学习重点单词和相关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会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进行以4人为一小组的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增加学生的学习志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堂学习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题为《My Favorite Film》的 “演示文稿”或“电子小报”,一周后进行课堂小组展示。学生评选出最有人气小组,老师评选出最佳讲演小组,并且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   film,kind,favorite,why

    做框架课件(篇5)

    一、校本培训目标:

    随着校本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我校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确有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水平,以校本培训促进我校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今后的校本培训主要以下方面进行:

    1、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要有所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2、教师要具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教师不再把教材当成唯一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及其资源(班班通、网络、农远资源等)。

    3、师德水平要有所提高,教师与学生间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4、教师教学基本功要进一步提高。

    二、培训方式:

    教研组将积极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对数学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培训形式有:

    1、集体学:主要进行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

    2、自学:主要学习一些教育理论、班班通操作应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及可见操作水平。

    3、听讲座:请专业人士到校作报告,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4、召开论坛会:进行学习体会的交流,论文的交流等。

    5、看光盘:主要看优秀课录象,开拓教师视野,了解前沿课改信息。6听评课:交流学习,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以多样的培训形式,丰富的培训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教师参与培训出勤率高,完成培训任务保质保量,从而来提高了培训的质量。

    三、培训时间课程表:

    按上级要求和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安排教法、教研、计算机、班班通、农远、教材、教学理念等知识的学习。

    每月三次。(周三下午)

    四、培训学员名单:

    (全体数学教师)

    五、培训的考勤制度:

    由教导主任和数学教研组长记录教师参加培训的出勤情况,确实有事事先请假,事后补课并追记培训笔记。

    六、培训的考核制度:

    每学期对所培训的内容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考核各一次,并记入教师业务成长档案,作为教师年度评优的依据!

    做框架课件(篇6)

    1、能读懂Read and write部分的对话,并能在情景中熟练运用。

    2、能够听、说、读、写对话中四会句子。

    3、了解Story time的故事内容。

    1、了解sperm whale和killer whale的区别。

    1、教师准备一幅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2、教师准备一台录音机和相关录音带。

    1、Warm-up单词的练习以及句型的巩固。

    (1)教师呈现本课时挂图,向学生提出问题说,这是两条生活在海里的动物,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读对话,然后请学生尝试解答这一问题。

    (2)跟录音读课文,注意理解和体会上下文的意思,然后完成填充的练习。

    教师放一遍故事,请学生看着书本,然后请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教师进行解释。

    (1)做本单元ARead and write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2)听Read and white、Pronunciation部分的录音,读给朋友或家长听。

    做框架课件(篇7)

    我们阳店特色教育的新框架是“以《枫叶教育网站》为窗口,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以三个转变作保障”的一个既有先进理念、又易实践操作的特色教育新体系。    《枫叶教育网站》的前身是《枫叶教育论坛》网页,始建于2月。是阳店教师走进“地球村”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的窗口,是关注阳店教育的仁人志士了解阳店、感受教育的亮点。整个网站拥有稳定的空间和国际域名,已形成多元的网络管理体系,每天上网提交的各类文章30余篇,上网浏览人次在123人次以上,全国各大城市乃至美国、加拿大、港澳台等在外华人也都浏览、光临,其社会知名度和美育度已经达到了难以估量的程度。     我们结合阳店教育的实际,提出了新起点、新要求、新规划。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摸索符合阳店教学特色的新课题、新思想、新教法、新形式、新环节、新方式和新评价。     第一,深化“惜时增效”的课题研究。在有效的单位时间里,围绕教学目标当堂训练,针对课堂问题及时创造,依据学生差异促进发展,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发明创造、探究学习、展示才华的舞台。该课题已被列为三门峡市教育局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第二,落实“主体教学”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抓住 “精讲多练、学生活动和学法指导”三个突出;并兼顾“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师指导与学生会学以及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的四个并举;从“关心、尊重、善待、信任、相信学生”的五种思想出发,体现“引导、激励、参与、表现、创造、成功”的六个教学技巧。     第三,活用“动乐爱创”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习、思考、体验。让学生感受乐在课堂,产生爱学习、想创新的兴趣、情感和收获。     第四,创建“以人为本”的教学形式。即:“教师走下讲台,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学习;教师俯下身子与学生互动、交流、点拨、互助学习。”建立富有人性魅力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把学生热爱教师的情感转化为热爱学科教育的兴趣。     第五,探索“自质导练”的教学环节。以“自学、质疑、引导、训练”为主环节,以“分组、讨论、设疑、探究”等为辅助手段的四步法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达到乐学,教给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教会知识达到学会;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论文都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内容。调动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激活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和效率、提高设疑讨论问题的深度和价值。     第七,试用“两看标准”的课堂评价。即:一看教师讲课不得超过20分钟,学生课堂训练不能少于20分钟;课堂学生活动人次不低于80%,教学目标达成率不低于80%。二看教师能否保证优秀学生“吃得饱”,中等生和后进生“吃得了”,能否熟练、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      我们要求教办人员和校长在构建特色教育新框架中做到三个转变:      一要转变观念。应该站在新世纪、新理念、新境界的新高度,加强政治学习,保持思想政治的'高度统一、思想政治的高度敏锐、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思想重视、行动迅速、脚踏实地地构建特色教育的新框架。要真心实意想特色,勤奋学习创特色,义无反顾抓特色,实实在在办特色,形成实事求是的特色氛围,探索求真的特色思维与开拓进取的特色气象。     二要转变作风。要有一种主人翁的思想,冲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像打仗一样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参与创办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采取新策略、勇于追求新收获。同一线的教师一样都提笔撰写《网络教研我主讲》的论文,来创设新意境、创建新思维、创造新成果。     三要转变角色。要退在小学生的位置上,虚心学习新理论、深入探索新规律、认真总结新经验。和一线教师一样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化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先给三分之一的教师摄制展现自己课堂风采的录相片或光碟,使教师在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中提高综合素质。

    做框架课件(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小时候做毽子的方法,步骤。体会那个时代孩童的生活乐趣和纯真的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做毽子的方法,从中体会到自己动手做毽子的乐趣。

    同学们,你们课间爱做什么游戏,大家既然这么爱踢毽子,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个呀?让我们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2、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做毽子的`步骤。

    (2)、小组内互读,有疑问的地方标在书上。

    3、结合实物,理解课文。

    (1)、出示插图和毽子,引导学生通过读、议、画的方式,明确毽子是如何做出来的,什么样的毽子既美观又好踢。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4、拓展延伸。

    你还会做什么游戏用具,从中有什么感受?

    5、检查识字。

    6、推荐作业。

    (1)、说一说做沙包的过程。

    (2)、课间进行踢毽子比赛,共同感受活动的乐趣。

    【实用心得】 作文:畅想未来有感


    从小到大,我们看过不少的范文,不少优秀范文是学生写出来的, 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优秀的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您是否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写好优秀范文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实用心得】 作文:畅想未来有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上次的畅想未来小练笔中,同学们纷纷脑洞大开,水陆空三用的跑车,可以做任何事情的机器人,让人身临其境的全息投影电视。但我的想法却与众不同:科技的快速发展是否会対地球产生副作用呢?

    早上起来,按照假期的计划,第一件事便是晨练了,然而走出家门,眼前的环境让我原本美好的心情一去不返,因为PM2。5的指数超标,简直让人窒息!我只得带上口罩前行。天空一片灰蒙蒙,太阳公公也吓得躲起来了。满地的垃圾,更是让人无地自容。片刻才回过神来,只得向氧吧……小树林走上一圈。

    一次我在一本书上,看到了未来的高科技发展图,只见四周只有高楼大厦,湖水消失了,鱼儿不再游了,天空不蓝了,大大小小的飞行器取代了鸟儿,地球不绿了,再也看不到森林的影子了,曾经美好的一切都没了,不知未来的孩子还记不记得动物的存在。

    在看《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这本书时我就有深深的感触,杨歌和他的爸爸乘坐着时光机来到了未来,想像中的高科技是存在的,而户外却黑雾密布,伸手不见五指,如同沙尘暴一般,人们的肺部也因此退化,甚至连外出时都要带上防毒面罩。看过一个笑话,一对情侣吵架后约好了,背对背,各走十步之后,如果看不见对方,那就分手。

    未来的发展是大事也是好事,但却不能靠着这个借口不去注重环境,我们要尽一切所能保护好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从小培养环保意识,用科学的方法去处理污染和垃圾,不要给子孙后代一个没有蓝天碧水的光明环境,更不要等失去了美丽家园再后悔。

    【2023畅想课件(集合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