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范例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25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范例。

    我们在闲暇时也会去看一些范文的,学生多看一些范文对学习帮助很大,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是否在寻找有关优秀范文的模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范例”,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综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谈话: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校举行了一个大型的活动,还记得是什么活动吗?

    课件播放学校春季运动会的现场情境图,请学生观察并说发现。

    1、根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如“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并请学生列式。48×37=

    2、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少盒吧。(预设:把48估成50,把37,估成40,大约是盒)

    3、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得验证。你们能用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写好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指名到前面结合黑板上的竖式说一说怎么算的。

    6、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出现了进位,计算时要加上进位的数。

    7、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隆重的运动会结束了,秘书处的李老师说:运动员们表现真不错,今天共发放奖品56包日记本,每包12本售价24元。这些奖品一共需要多少钱?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空。

    (1)3/4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 )个1/8是5/8,7/12里有( )个1/12。

    (3)3个1/5是( ),4/7是4个( )。

    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89页例1。

    (1)提问:观察图,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爸爸吃了3/8张饼,妈妈吃了1/8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提问: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1/8+3/8,表示把这两个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

    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这样思考:1/8是1个1/8,3/8是3个1/8,合起来也就是4/8,提问:1/8+3/8的和是4/8,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

    (因为1/8和3/8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板书:1/8+3/8=1+3/8=4/8=1/2

    说明: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提问: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法。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即时练习

    1/5+1/5

    2/7+3/7

    7/10+1/10

    2.同分母分数减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4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4、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如:3.2+3.2+3.2+3.2+3.2改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5),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5个3.2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1、计算方法: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乘法的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还可以用计算器验算。

    4、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1、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这一单元主要用四舍五入法。

    步骤如下:先按照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算出积,再按题目的要求和“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2、通常情况下,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百分位。

    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简算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奥数如果学得好,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帮助;奥数学习如果不得法,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奥数知识相对于学校学的数学基础知识,难度大了很多,但是奥数以学校学的数学基础知识为基础,是学校课内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学好了对课内学习真的有帮助,常听家长们对我说“孩子们自从学了奥数,变得会学习了,各科成绩都提高了”,我想不在于是否拿金牌,只要孩子们真有收获,真的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热爱学习,做事专心,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一辈子都有好处。

    奥数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是老师可以要求孩子们在30秒时间记住题意,然后把讲义扣过去,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清楚,说明孩子理解题意了。规定30秒时间,目的是让孩子们专心,眼看、口读、耳听、心记,过了这30秒你就没有机会看了,迫使孩子们专心记,这样长期训练孩子们能养成做事专心、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孩子们课前能把讲义看一遍,能做的自己试着做一做,孩子课前对题目有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会主动地竖着耳朵听,绝不可能走神,当然,每做对1个题目我会盖2个小印章;只要认真想了,解法有点对的成分我也会盖1个小印章的,目的是引导孩子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上学的内容是否真的听明白了,一个的方法是让孩子把学到的方法和题目讲给父母听。孩子能把题目给父母讲明白,说明孩子真的听懂了。

    能力是练出来的,在明白的基础上必须多做练习。首先把奥数讲义上的题目做熟练,做的时候要做到书写认真、思路清楚、过程完整。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热爱国旗就是热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知识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

    学生思考回答(挖掘学生生活经验)

    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时认真观察,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

    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知识?

    学生交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2.你们仔细观察,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知识,估计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1)猜测

    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

    (2)小组验证

    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示交流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 240:160=144:96 或 240/160=144/96

    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

    怎么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2:3和6:9 4:2和28:40 5:2和10:4 20:5和1:4

    活动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利用学生列举的比例和判断题中的比例,大胆猜想一下,每个比例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间会存在什么关系?

    2.小组内验证猜测结果

    3.展示验证猜测情况。得出结论,

    预设: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相乘的积就等于两个内项相乘的得数”。

    “在比例里,把两个外项乘起来,再把两个内项乘起来,它们的得数是一样的”。

    教师归纳总结。

    同学们说得对,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谁能用分数形式表示以上比例?怎样求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的积呢?(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

    三、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同学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与性质,那么能利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吗?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2:1/5和5/8:1/4

    (3)1.4:2 和 7:10

    (4) 0.5:0 .2和10:4

    2.判断。

    (1)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 )

    (2)0.6:1.6与3:4能组成比例 ( )

    (3)如果4a=5b,那么a:b=4:5( )

    3.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内项是6,另一个内项是( )。

    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12,其中一个外项是2.4,另一个外项是( )。

    4.写出比值是5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5.根据3a=5b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四、自主反思、深入体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6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难点: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两书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难点

    重点:在探究知道两书之和的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突破方法:猜想、探究、讨论的过程中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突破方法:举例验证中掌握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学准备:课件,两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各10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点评激思

    活动一:激趣导入

    1.复习概念,引入图示。

    (1)说说什么样的数是奇数和偶数?

    (2)偶数可以用字母表示为?奇数呢?

    2.用1个小正方形表示1,一个接一个摆成两行,偶数总能摆成一个什么图形?奇数呢?

    【设计意图:】:复习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为学习新知做组准备。

    活动二:游戏导入

    1.游戏规则:一个同学转,指针指到那个数,就加上这个数的本身。和是奇数有大奖,和是偶数没有奖

    2.学生尝试玩游戏

    3.提问思考:为什么没有人得大奖?

    【设计意图:】: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知两数之和的规律

    二、引导探究,互评对话

    活动一:探索验证

    1.明确探究的问题:刚才的游戏,一个数加上它本身只有两种情况,偶数+偶数,奇数+奇数。要全面研究,还有什么情况?

    偶数+奇数

    2.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探究两数之和的奇偶性。可以用举例的方法得出结论,也可以用小正方形拼一拼、想一想,为什么是这个结论。可以独立完成,或者同坐合作。注意做好记录

    3.全班交流、讨论。

    (1)用举例的方法验证。

    (2)用小正方形拼摆的方法验证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想办法,寻找规律,经历过程,从而能找到两数之和的规律。

    活动二:归纳结论

    1.教师板书结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2.举例验证规律

    3.用今天学的规律解释前面的游戏。

    活动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填空:

    奇数+偶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

    .10个偶数想家的和是(),10个奇数相加的和是()

    2、小明爸爸、妈妈今年的岁数和是奇数,几年后小明爸爸、妈妈岁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得以巩固,内化所学的知识,掌握两数之和的规律,能灵活运用

    三、梳理总结,赏评延展

    活动一: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出奇数、偶数相加的规律吗?这些规律我们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活动二:作业

    练习四的3、5、7题

    【设计意图:】:安排以上几个练习,让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学生也可以从练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板书设计

    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奇数=奇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质数、合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2.熟练记忆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请说一说20和5的因数各有哪些?

    有的数的因数个数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初步让学生知道按因数的个数分类怎么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10各数的因数。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2.按因数的个数分,你可以分成几类?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两个因数:2、3、5、7

    有两个以上个因数:4、6、8、9、10

    3.明确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4,6,15,49都是合数。

    注意: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100以内的质数表。

    5.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2和3,5和7,11、13又17,

    19、23、29、31,37和41,

    43、47、53、59、61,67和71,

    73、79、83、89、97.

    【设计意图】

    通过质数表和顺口溜让学生熟练记住100以内的质数。

    6.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分别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3的所有倍数都是合数。

    (4)一个合数,最少有3个因数。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2737415861738395

    11143347576287999

    3.思维训练。

    两个质数,和是9,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后思考: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9

    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34页例1、例2。

    二、教材简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通过讨论、探究、逻辑推理等活动,寻找次品的优化方法,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经历数学方法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提炼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五、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运用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南昌七城会的图标,介绍情况:会徽创意的含义是通过运动、力量、激情、由既似运动场跑道、又像吉祥的彩虹勾构出数字“7”,生动表达第七届城运会的深刻内涵:彩虹横跨,放飞和平,喜迎八方来宾,友谊和希望在这里相聚,鲜花锦簇,神采飞扬,展示出体育竞技的搏击与魅力,以红、绿、黄三色渲染,彰显出南昌这座充满希望的革命历史名城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地域特征。飞鸽将带着南昌的蓬勃发展和第七届城运会热烈、欢庆、祥和、团结、圆满的信息飞向全国,飞向世界、飞向千家万户。

    师:这里有三个乒乓球,其中一个要轻一些,是次品,你能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师:刚才有同学说用天平称一称,天平大家见过吗?

    师:那么,怎样通过天平称的方法找出次品乒乓球呢?

    师:(揭示课题)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或是轻一点或是重一点的物品,需要想办法把它找出来,像这一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使用天平“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小组合作:从5个乒乓球中找出较轻的次品,至少用天平称几次一定能找到?(课件展示)

    (合作要求:用5个圆片当乒乓球,在稿纸上画出简易天平。你们是怎样称的?称了几次?)

    指名汇报,同时用课件演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图示法板书学生的操作步骤:

    观察思考: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到这个次品呢?(板书:一定    至少)

    小结:在5瓶乒乓球中找到一个次品有2种方法,从这儿我们可以看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出示例2:在9个网球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至少需要几次要就一定能找出这个次品来,可以怎么称?

    师:称之前,我们要先想想怎么分。注意听好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然后把你称法用快捷记法记录下来,在小组互相说一说。比比看,哪个小组想的方法最多!

    教师巡视指导。

    (2)请学生展示方法并说明,教师帮助整理称法。

    (3)课件出示:

    9(4,4,1)  4(2,2)   2(1,1)        ……3次

    9(3,3,3)  3(1,1,1)                ……2次

    9(2,2,2,2,1)   2(1,1)            ……3次

    9(1,1,1,1,1,1,1,1,1)            ……4次

    (4)师:从9个网球中找出1个次品,至少要称几次,一定能找到?(2次)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师:好,我们来看第二种方法。它是把9个网球分成了几份啊?(3份)第一种也是分成了3份,为什么称的次数要多一些呢?

    师:为什么平均分成3份,称的次数最少呢?(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称一次后,次品所在的范围,通过比较得出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

    (l)提出猜测:那么,当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是不是只要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3)要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么办?

    用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试验一下。

    为了方便验证,我们选取比较小的数12来试验一下。根据我们的猜测可以把12怎么分?(学生口述称的过程)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2,2,2,2) (6, 6) (5,5,2) (3,3,3,3)……

    (4)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比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称的次数更少的了?

    师:引导学生观察每种方法称一次,最坏的可能次品所在的范围。

    3、假如物品的数量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话,又该怎么分才能保证找出次品的次数最少呢?

    4、 有20零件,其中19个质量相同,另有1个是次品,比其他的零件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个次品?

    5、总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我们把它平均分成3份,能保证称的次数一定最少而且找出次品。那说明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20     3份(7、7、6)          3次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招聘副总裁:在81个零件中找一个较轻的次品,最少称几次保证能找到?

    (五)交流收获,总结全课: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 篇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16课《桥》。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人们在山洪来临时都惊慌地涌向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写老汉为了让村民安全过桥,沉稳地指挥,牺牲了自己和儿子的生命。第三部分(第24~27自然段)写洪水退后,一位老太太来桥边祭奠她的丈夫和儿子。这篇课文故事引人入胜,感人肺腑;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为此,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词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的精神。

    4、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1、教材简析:《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及感悟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虽然学生的基础较差,但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而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于课题桥的深刻含义也许更不容易理解。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急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为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意思。

    二、说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但对于本班学生来讲,大都基础较差,尤其阅读能力也较差。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学会圈点勾划编写文段序号,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析精彩语句,想象画面、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课前准备:制作ppt、图片、MP3音画欣赏视频、哀乐等多媒体课件。在准备这节课时,我通过在网上查阅了大量的适合本课内容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前前后后花了差不多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可以说是准备比较充分,但临到上课时却又显得丢三落四。

    四、说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1、2、3项学习目标,即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词句感知老党支部书记的感人形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二)简述教学程序,明确学习任务。

    (三)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四)师生走进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五)深情总结课文,深化人物情感。

    (六)课后拓展练笔,延续人物情感。

    一、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ppt出示“98抗洪”图片,学生说说图片内容。

    (1)武警官兵心系灾区人民--架起“连心桥”。

    (2)党员干部心系百姓,“雪中送炭”--架起“爱心桥”。

    (3)总书记深切关怀,领导与人民心连心--架起“幸福桥”。

    (4)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党与人民共同架起“生命桥”。

    2、过渡:是呀,洪水无情人有情,党与人民心连心。在98抗洪抢险当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聆听另外一段感人的故事--一位极普通的老村支书,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桥》。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简述教学程序,明确学习任务。

    1、ppt课件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本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有两项目标:

    (1)、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课后第二题: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2、听课文朗读录音,思考如下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三、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明确任务,自主解决。我们先共同完成本节课的第一目标,读好课文;了解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时候,给课文标上小节号。读好后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

    3、学生练读。开火车或者每小组读几小节(几个自然段)。

    4、教师检查。看大家是不是能做到老师刚才提到的要求呢?老师先想检查一下简单的,看看课文的生字词语,你们能不能读准。

    ⑴检查生字词语的认读情况。Ppt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

    ⑵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怎样一件事?(指名回答,老师进行方法提示,并温馨提示: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黎明时分,在一个小山村里,一位老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村民们慌张逃命的情况下,沉着地指挥村民渡过木桥,自己和儿子被洪水淹没的事情。)

    四、师生走进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1、感受洪水的凶猛和形式的危急。

    (1)用--和~~~~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词句。

    (2)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雨和洪水的?为什么这样写?

    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走进这位可敬的老汉,老汉是个舍已为人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ppt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词语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品质,同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指导。)

    五、深情总结课文,深化人物情感。

    1、祭奠英灵,渲染情感:请同学们带着对老汉的崇敬之情,用慷慨悲壮低沉的语气朗读课文结尾24-27自然段。然后,全体师生起立,播放哀乐,向这位可敬的老汉默哀1分钟。)

    2、课文总结,升华情感: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在党员和群众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让党员站在最后,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在亲人和乡亲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从队伍中揪出自己的儿子,把生的希望让了乡亲。在自己和儿子之间,老汉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儿子推上木桥,在最后的关头,他想把最后活着希望留给自己的亲儿子。他就是这样一个一心为别人着想,唯一没有想到自己的人。

    3、播放歌曲,结束课文: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像老支书这样的人有很多很多,我们不知道他(她)们是谁,但我们知道他(她)们是为了谁……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祖海演唱的音画视频--为了谁(MP3)来结束本课。

    六、课后拓展练笔,延续人物情感。

    1、指导书写:今天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书后有14个要求会写生字,大家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得工整、美观。

    ⑴书写课后的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⑶预习课后练习第三题,想一想,文章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在第二课时学习)

    3、拓展练习:木桥轰地一声塌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能喊出来,他会喊什么呢?(你不愧是我的儿子。好样的,儿子,我为你骄傲。儿子,我对不起你,请你原谅父亲吧!)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大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课件范例】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