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k251.com - 函数】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函数,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关系,列出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值.
教学难点: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n是自变量
2、,n是,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第12页
jK251.COm精选阅读
函数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关系,列出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值.
教学难点: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n是自变量
2、,n是,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车保管站在某个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车共有3500辆次,其中变速车保管费是每辆一次0.5元,一般车保管费是每次一辆0.3元.
(1)若设一般车停放的辆次数为x,总的保管费收入为y元,试写出y关于x的关系式;
(2)若估计前来停放的3500辆次自行车中,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
解:(1)
(x是正整数,
(2)若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
则
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间
总结: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关系,应使得实际问题有意义.这样,就要求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当自变量时,相应的y的值是.60叫做这个当时的值.
例3、求下列当时的值:
(1)(2)
(3)(4)
解:1)当时,
(2)当时,
(3)当时,
(4)当时,
注:本例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会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以此加深对的理解.
(二)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了有关的概念.在研究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应的值.另外,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业:习题13.2A组2、3、5
经典初中教案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案
课题: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在复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之后,通过图像对比使学生较快的学会不求值比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值的大小及提高对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解题技巧。
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
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上述特性解决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
学法指导:借助列表与图像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通过找学生分别叙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公式及特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展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一览表。并和学生们共同复习这些性质。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一览表
函数
性质
指数函数
y=ax(a>0且a≠1)
对数函数
y=logax(a>0且a≠1)
定义域
实数集R
正实数集(0,﹢∞)
值域
正实数集(0,﹢∞)
实数集R
共同的点
(0,1)
(1,0)
单调性
a>1增函数
a>1增函数
0<a<1减函数
0<a<1减函数
函数特性
a>1
当x>0,y>1
当x>1,y>0
当x<0,0<y<1
当0<x<1,y<0
0<a<1
当x>0,0<y<1
当x>1,y<0
当x<0,y>1
当0<x<1,y>0
反函数
y=logax(a>0且a≠1)
y=ax(a>0且a≠1)
图像
Y
y=(1/2)xy=2x
(0,1)
X
Y
y=log2x
(1,0)
X
y=log1/2x
三、同一坐标系中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进行合成,观察其特点,并得出y=log2x与y=2x、y=log1/2x与y=(1/2)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互为反函数关系。所以y=logax与y=ax互为反函数关系,且y=logax的定义域与y=ax的值域相同,y=logax的值域与y=ax的定义域相同。
Y
y=(1/2)xy=2xy=x
(0,1)y=log2x
(1,0)X
y=log1/2x
注意:不能由图像得到y=2x与y=(1/2)x为偶函数关系。因为偶函数是指同一个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此图虽有y=2x与y=(1/2)x图像对称,但它们是2个不同的函数。
四、利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性质去解决含有指数与对数的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问题及比较函数的大小值。
五、例题
例⒈比较(Л)(-0.1)与(Л)(-0.5)的大小。
解:∵y=ax中,a=Л>1
∴此函数为增函数
又∵﹣0.1>﹣0.5
∴(Л)(-0.1)>(Л)(-0.5)
例⒉比较log67与log76的大小。
解:∵log67>log66=1
log76<log77=1
∴log67>log76
注意:当2个对数值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时,可在这2个对数中间插入一个已知数,间接比较这2个数的大小。
例⒊求y=3√4-x2的定义域和值域。
解:∵√4-x2有意义,须使4-x2≥0
即x2≤4,|x|≤2
∴-2≤x≤2,即定义域为[-2,2]
又∵0≤x2≤4,∴0≤4-x2≤4
∴0≤√4-x2≤2,且y=3x是增函数
∴30≤y≤32,即值域为[1,9]
例⒋求函数y=√log0.25(log0.25x)的定义域。
解:要函数有意义,须使log0.25(log0.25x)≥0
又∵0<0.25<1,∴y=log0.25x是减函数
∴0<log0.25x≤1
∴log0.251<log0.25x≤log0.250.25
∴0.25≤x<1,即定义域为[0.25,1)
六、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8[1/(2x-1)]
2.y=loga(1-x)2(a>0,且a≠1)
七、评讲练习
八、布置作业
第113页,第10、11题。并预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在物理、社会科学中的实际应用。函数相关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
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新课
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
(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
(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讲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推广与联想:请同学按上述三类题型自编3个题,并写出解答,同桌互对答案,老师评讲。
4.讲解P93中例3。结合例3引出函数值的意义。并指出两点:
(1)例3中的4个小题归纳起来仍是三类题型。
(2)求函数值的问题实际是求代数式值的问题。
补充例题
求下列函数当x=3时的函数值:
(1)y=6x-4;(2)y=--5x2;(3)y=3/7x-1;(4)。
(答:(1)y=14;(2)y=-45;(3)y=3/20;(4)y=0。)
小结
1.解析法的意义: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解析法。
2.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方法(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庆原函数值。
练习:P94中1,2,3。
作业:P95~P96中A组3,4,5,6,7。B组1,2。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与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比如例2、例3中各是4个小题,对每一个例题均可归纳为三类题型。而对于例2、例3这两道例题,虽然要求各异,但题目结构仍是三类题型:整式、分式、二次根式。
2.注意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优质联想能力。要求学生仿照例题自编题目是有效手段。
3.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良好学习方法。比如对于有实际意义来确定,由于实际问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就要具体分析,灵活处置。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课题: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标:在复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之后,通过图像对比使学生较快的学会不求值比较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值的大小及提高对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解题技巧。
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特性。
难点:指导学生如何根据上述特性解决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问题。
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
学法指导:借助列表与图像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通过找学生分别叙述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公式及特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二、展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一览表。并和学生们共同复习这些性质。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关系一览表
函数
性质
指数函数
y=ax(a>0且a≠1)
对数函数
y=logax(a>0且a≠1)
定义域
实数集R
正实数集(0,﹢∞)
值域
正实数集(0,﹢∞)
实数集R
共同的点
(0,1)
(1,0)
单调性
a>1增函数
a>1增函数
0<a<1减函数
0<a<1减函数
函数特性
a>1
当x>0,y>1
当x>1,y>0
当x<0,0<y<1
当0<x<1,y<0
0<a<1
当x>0,0<y<1
当x>1,y<0
当x<0,y>1
当0<x<1,y>0
反函数
y=logax(a>0且a≠1)
y=ax(a>0且a≠1)
图像
Y
y=(1/2)xy=2x
(0,1)
X
Y
y=log2x
(1,0)
X
y=log1/2x
三、同一坐标系中将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进行合成,观察其特点,并得出y=log2x与y=2x、y=log1/2x与y=(1/2)x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互为反函数关系。所以y=logax与y=ax互为反函数关系,且y=logax的定义域与y=ax的值域相同,y=logax的值域与y=ax的定义域相同。
Y
y=(1/2)xy=2xy=x
(0,1)y=log2x
(1,0)X
y=log1/2x
注意:不能由图像得到y=2x与y=(1/2)x为偶函数关系。因为偶函数是指同一个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此图虽有y=2x与y=(1/2)x图像对称,但它们是2个不同的函数。
四、利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性质去解决含有指数与对数的复合型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问题及比较函数的大小值。
五、例题
例⒈比较(Л)(-0.1)与(Л)(-0.5)的大小。
解:∵y=ax中,a=Л>1
∴此函数为增函数
又∵﹣0.1>﹣0.5
∴(Л)(-0.1)>(Л)(-0.5)
例⒉比较log67与log76的大小。
解:∵log67>log66=1
log76<log77=1
∴log67>log76
注意:当2个对数值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时,可在这2个对数中间插入一个已知数,间接比较这2个数的大小。
例⒊求y=3√4-x2的定义域和值域。
解:∵√4-x2有意义,须使4-x2≥0
即x2≤4,|x|≤2
∴-2≤x≤2,即定义域为[-2,2]
又∵0≤x2≤4,∴0≤4-x2≤4
∴0≤√4-x2≤2,且y=3x是增函数
∴30≤y≤32,即值域为[1,9]
例⒋求函数y=√log0.25(log0.25x)的定义域。
解:要函数有意义,须使log0.25(log0.25x)≥0
又∵0<0.25<1,∴y=log0.25x是减函数
∴0<log0.25x≤1
∴log0.251<log0.25x≤log0.250.25
∴0.25≤x<1,即定义域为[0.25,1)
六、课堂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y=8[1/(2x-1)]
2.y=loga(1-x)2(a>0,且a≠1)
七、评讲练习
八、布置作业
第113页,第10、11题。并预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在物理、社会科学中的实际应用。数学教案-函数
函数(-)
教学目的:
1.了解常量与变量的意义,能分清实例中的常量与变量;
2.了解自变量与函数的意义,能列举函数的实例,并能写出简单的函数关系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4.对学生进行相互联系、绝对与相对、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
教学直点:
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概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境头:(微机播放今夏抗洪片段)唤起学生对今夏洪水的回忆,对学生渗透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
二、形成概念
(一)变量与常量概念的形成过程
1.举例、归纳
引例1:沙市今夏7、8两个月的水位图(微机示图)
学生观察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微机示意)引出“变量”。
引例2:汽车在公路上匀速行驶(微机示意)
学生观察汽车匀速行驶的过程,加深对变量的认
识,引出“常量”。
设问:一个量变化,具体地说是它的什么在变?什么不变呢?(微机显示:下方汽车匀速行驶,上方S的值随t的值变化而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是量的数值变与不变。
归纳变量与常量的定义并板书。
2.剖析概念
常量与变量必须存在于一个变化过程中。判断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需着两个方面:①看它是否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②看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取植情况。
3.巩固概念
练习一:
1.向平静的湖面投一石子,便会形成以落水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微机示意)。①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变量?②若面积用S,半径用R表示,则S和R的关系是什么?;π是常量还是变量?③若周长用C,半径用R表示,C与R的关系式是什么?
2.(见课本第92页练习1)
学生回答后指出:常量与变量不是绝对的,而是对于一个变化过程而言的。
(二)自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1.举例、归纳
(微机一屏显示两个引例)学生再次观察引例1、2两个变化过程,寻找共同之处: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若两个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就说这两个量具有函数关系。(引出课题并板书)
设问:上述第三条是形象描述两个变量的关系,具体地说是什么意思?
以引例2说明:(微机示意)
设问:在S=30t中,当t=0.5时,S有没有值与它对应?有几个?
反复设问:t=l,1.5,2,3……时呢?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对于变量t的每一个值,变量S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所以两个变量的关系又可叙述为: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即一种对应关系。(微机出示)
在s=30t中,s与t具有这种对应关系,就说t是自变量,S是t的函数。引出“自变量”、“函数”。
归纳自变量与函数的定义并板书。
2.剖析概念
理解函数概念把握三点:①一个变化过程,②两个变量,③一种对应关系。判断两个量是否具有函数关系也以这三点为依据。
3.巩固概念
练习二:
l)某地某天气温如图:(微机示图)气温与时间具有函数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指出这里函数关系是用图象给出的。
2)宜昌市某旅游公司近几年接待游客人数如表:(微机示表)游客人数与时间具有函数关系吗?学生回答后指出这里函数关系是用表格给出的。
3)在S=?d中,S与R具有函数关系吗?C=ZπR中,C与R呢?(微机显示变化过程)学生回答后指出这里函数关系是用数学式子结出的。
4)师生共同列举函数关系的例子。
三、例题示范
(微机出示例1,并演示篱笆围成矩形的过程。)
指导:1.篱笆的长等于矩形的周长;2.S与1的关系式,即用1的代数式表示S;3.表示矩形的面积,需先表示矩形一组邻边的长。
解题过程略。
变式练习:
用60m的篱笆围成矩形,使矩形一边靠墙,另三边用篱笆围成,(微机示意)
1.写出矩形面积s(m?)与平行于墙的一边长l(m)的关系式;
2.写出矩形面积s(m?)与垂直于墙的一边长l(m)的关系式。并指出两式中的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
四、反馈练习(微机示题)
五、归纳小结
1.四个概念:常量与变量,函数与自变量。
2.两个注意:①判断常量与变量看两个方面。②理解函数概念把握三点。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第95页,练习1、2.
2.思考题:
①在y=2x+l中,y是x的函数吗??=x中,y是X的函数吗?
②引例2的s=30t中,t可以取不同的数值,但t可以取任意数值吗?
教案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抽象、难懂的概念深。
我按以下思路设计本课: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教学过程特突出以下构想:
一、真景再现,引人入胜
上课后,首先播放一组动人的抗洪镜头,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学生情绪、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因为它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唤起他们对今夏所遭受的那场特大洪水的回忆,教师有机地对学生渗透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
二、过程凸现,紧扣重点
函数概念的形咸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把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归纳、剖析与巩固。第一阶段里举学生熟悉的、形象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尔后归纳。第二阶段里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提出注意问题。第三阶段里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看问题时,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动态显现,化难为易
函数概念的抽象性是常规教学手段无法突出的,为了扫除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本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声、像、动画特征,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方式的动态化,直观、深刻地揭示函数概念的本质,突破本节的难点。同时教学活动中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叩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的、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
四、例子展现,多方渗透
为了使抽象的函数概念具体化,通俗易懂,本节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例子和其他学科中的例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学科间的渗透,知识问的联系,也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