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15篇
  • 《答谢中书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16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15篇。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每天老师都需要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一份好的教案是实现教学目标和落实教学内容的必要手段。教师范文大全小编写了一篇有关“《答谢中书书》教案”的文章希望大家会喜欢,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

    1、通过品读关键字词学习描写山川景物的方法。

    2、通过了解背景及同类诗歌初步认知山川对以陶弘景为代表的中国文人精神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

    难点:2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与智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因此山川就成为了他们精神家园,也频频在他们的笔下出现。正如本文开头所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是作者写作此文,并非要描写那些“共谈”的内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翻译这句话)。作者的言下之意就是只有自己与谢灵运看到是“古来共谈”者所没有发现的“奇”。这里的“奇”就是“与众不同”之意。那么作者看到哪些与众不同的景物呢?

    这个问题曾经也有人问过作者,他的好友萧衍称帝后曾邀他出山为相,问他“山中何所有”,能让他抛弃一切功名利禄。他便以此问为首句,写了一首名为《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但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白云是缥缈不定,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山川之美”是否也是缥缈不定的?本文所展现就是现实中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1、请大家朗读课文,归纳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学生列举表现景物的词语)高峰、清流、两岸石壁、青林翠竹、猿鸟、沉鳞。

    2、前四种是山中之景,而后两种写的是山中动物。但这一切在山中都是常见的,同时也是山水散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说明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本身并没有与众不同之处,“奇”的是他的描写方法。

    (学生补充作者描写这些景物的语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要了解这些描写的独特之处,我们就需要先明白它们的意思。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书下的注释,口头翻译这段文字。

    (标准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一望到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翠树林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太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这样翻译当然很标准,但是我们只能从中感受到山的高,水的清等等内容,这样的描写“奇”吗?可见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究作者描写的独特之处。请大家注意,作者写山高,不仅用了“高”这个形容词来描写山峰,还用了什么词还写它?(“入云”,动词)我们发现,作者不仅在写动物时用动词,写景物时同样也用了动词(“见底”“交辉”“俱备”“乱鸣”“竞跃”)。作者用动词来描写景物的目的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探究的内容。

    提示:

    ①动词是用来写动作的,而有了动作就说明描写的对象一直在处在变化中。作者用这个动词想表现山一直在进行什么动作?(生长)作者用“入云”一词形容,说明山的生长有尽头吗?它的生长有什么特点?(不停地生长)

    ②如此写山,山还仅仅是一个静静地等待人们去观赏的景物吗?(有了生命)

    ③如何描写这一场景才能表现出山的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展开想象,用不同的方法(高山如同一个不断长高的巨人钻入层层云霭中,撑开厚实的天空,撑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④为什么水会清澈见底?此处的“见底”仅仅见到了一条沉静的河流吗?朱熹的《观书有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山中的活水从何而来?(学生描述瀑布奔流,白雪融化,山水汇集的景象)正因为永远都有这些活水注入,因此溪流才可以保持永远年轻的生命,永远清澈见底。

    ⑤同样,请大家思考一下,“五色交辉”的石壁色彩从何而来?作者用“交辉”这个词强调了这些色彩的什么特点?(色彩斑斓,但无法分辨出某种颜色,因为它们交织在一起了)

    ⑥“青林翠竹”似乎没有改变,可是我们想象一下,当四季变换时,周围的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描述山中四季变化的场景)

    ⑦请大家想象一下,“乱鸣”与“竞跃”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活力四溢)夕阳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跃起的鱼儿身上,反射出绚丽的色彩,非常美丽。但作者强调的是鱼原本潜游在人们看不见的水底,此刻的跃起让我们看到山中旺盛的生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眼前的景物、动物之中,还在哪里存在?(山川中的每一个角落)

    ⑧作者笔下的动物出现在两个特定的时间点中。“晓雾将歇”是什么时候?(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时)就是一天即将开始的时候,此刻山川仍被晨雾笼罩,原本应当是一片寂静。此时“猿鸟乱鸣”,山林在喧嚣中开始了新的一天。“夕日欲颓”是什么时候?(太阳快要落山时)就是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黑暗即将降临,一切似乎要重回寂静中。但此时“沉鳞竞跃”,似乎要把积蓄了一天的活力全部释放出来。我们可以想象,夜幕降临后,山林是否会陷入一片沉寂之中?作者在上一句跨越了四季,这两句则涵盖了一天的景物,两句均强调了旺盛蓬勃的生命力,这说明山中的生命的特点是什么?(永不止息)

    2、总结:山中的生命具有“生机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的特点,而只有陶弘景才看到了这一点,这才是他笔下的“山川之美”的与众不同之处。

    再读课文写景部分,注意节奏的变化和重音的突出,读出这种蓬勃的生命力。

    3、学生从上述语句中任选一两句,加上自己的想象,用几句话描写其所展现的场景。(学生完成后交流自己所写的内容)

    1、诗人很骄傲,因为他发现了山川真正的美。而我们也同样值得自豪,因为我们用自己的话复述了作者所描写的场景,展现出了作者蕴含于文中的生命力。“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为什么作者认为只有自己和谢灵运才能真正感受到蕴含其中的生命力呢?

    我们就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如果我们读一读史书,会发现陶弘景并非一个天生的隐士,他在年青时也曾为官,而且工作勤奋。即使在他归隐之后,虽然谢绝了梁武帝的邀请,但仍然积极参与了国家的大事决策,按《南史》的说法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这一切与他表现出的超脱世外的情怀似乎很矛盾。他并没有与外界脱离,但却只愿意保持旁观者的姿态,而不愿参与进去。

    他为什么有如此矛盾的言行,关键就在文中他对人间的称呼,“欲界”本身是佛教的用语,但在此处指什么?(欲望)

    陶弘景36岁时归隐,就在这短短的36年中,南朝就换了两个时代,七个皇帝,而这七皇帝中,有三人死于非命。而在他归隐的10年之后,梁代齐,其间又换了5个皇帝,只有一人善终。而每一次政变,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争夺最高的权力,而这争夺必须伴随着血腥的屠杀。陶弘景本为道家,但却借用了佛教对人间的称呼,称之为“欲界”,也就表明了他对于身边这个血腥的世界的态度。

    因此,作者不愿意参与政治,以此来表示对尘世的厌恶。

    2、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摆脱“欲界”的束缚呢?

    谢灵运有诗曰:“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只要变化的脚步不停止,山水就永远保持着活力。同样,我们的生命如果能如同山川的景物一般,永远不停地运动着,心灵也同样可以保持纯净。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有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一个“变”字写出了春天生命初生的景象,也写出诗人心中的惊喜之情。他原本在床上卧病一冬,此时窗外的景象也让他的生命重新获得了活力,渴望改变。谢灵运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与与自然真正融合在一起,而作者同样如此。他赋予了山川哪些新的使命?(净化心灵,摆脱名利束缚)

    3、我们再来读读作者那首《诏答山中何所有》的诗,我们会发现,那岭上飘浮在天空中的白云正是象征着作者自己高洁的内心,象征着自己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而就在此刻,他的生命也成为这山川之美的一个部分。

    描写文中所展现的山川之美。

    板书设计:

    奇(独特、与众不同)

    山川之美生机勃勃、蓬勃旺盛、永不止息

    (融于山川)净化心灵、摆脱名利束缚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2】

    城关初中: 王丹彤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

    完成本课教学后,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较好:

    1、以朗读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朗读,不能简单的乏味地重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由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到读出感情,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从实际效果来看,充分的朗读为学生理解文句,读懂全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铺平了道路。

    2、重视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抓住最常用最具有生长性的字词句讲解,给学生留下自己继续去学习去查找的空间。在教学中学生既认识了新得字词,也巩固了学过的字词。

    3、分析本文如何写景状物的时候,由教师先做示范,用多媒体课件显示,教会学生从观察角度、色彩配合、人的感官、景物状态、时间变化、用词准确等方面进行思考回答。学生掌握方法后,都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见解和表述有自己独到之处,甚至发挥想象(我们一定会做的更好)理解课文。这个环节,学生思考比较充分,对课文的赏析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与文字对话,真真切切的领悟文字之美。

    这节课,上得比较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多媒体课件,没有热热闹闹的分组讨论,没有兴奋激动的迁移,有的是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有的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有的是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当然在教学本文完后,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1、作为教师没有做好范读这一点,总觉得自己朗读不够好。其实作为语文教师范读是非常重要的 。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的评价过于单调,有些点评还欠缺深度。教师点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应该是对学生理解的简单重复,更重要的是补充学生的发言,优化学生的发言。

    改进方法:自己在朗读方面要下工夫,要做到可以示范朗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满堂灌教学方式。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3】

    2.知人论世,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了解文章的意境,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难点: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悟陶弘景的思想感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景象万千,但欣赏者境界、生活阅历、具体的心境的不同,都会触发不同的感受,流露于文字,形成一篇篇脍炙人口名篇,今天我们走进《答谢中书书》,让我们去领略作者所描绘之美景,去品味游者的心境。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4.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答谢中书书》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1.读《答谢中书书》,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2.文章《答谢中书书》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选择其中的一种景物,用现代文进行扩充练笔。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4】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4)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更是人生一大乐事。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将一起阅读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谢中书作为能够谈论山水的朋友,传达自己与自然万物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

    二、知识检测:

    1 、文学常识积累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朝代)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号,丹阳秣陵人。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 、解释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合作学习

    (一)题文探奇,整体感知

    阅读题目与文章内容,你有什么发现?不妨拿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此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文章以感慨发端,接着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表达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喜悦。最后又以感慨收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二)朗读背诵,品味感悟

    1 、听读。听准读音,听清朗读的节奏、语气、语速等。

    2 、跟读。放一遍录音,让学生小声跟读。

    以上通过伴乐朗读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3 、集体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4 、学生自读。结合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方式:同位对译,小组交流,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5 、理清思路,用3~5分钟背诵课文。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三)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 、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写景视角;境界特点;点睛之词;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四)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写景物,抓灵魂;多视角,传实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

    四、达标反馈

    1 、解释加点的词

    俱备()沉鳞()竞跃()复()

    2 、下列句中“之”字不解释为“的”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B 、实是欲界之仙都

    C 、照以海滨之月。 D 、有牧童见之,拊掌大笑。

    3 、文中描写动景的句子是:

    4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五、学习小结

    今天学习的《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的一封信,虽只有六十八字,但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朝夕,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具备,真是尺幅容千里,片言役百意。学习它就是要学习作者高超的艺术笔力,学会鉴赏它的美学价值。培养自己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美好感情。

    《答谢中书书》赏析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赏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江南山水,有道是人间天堂,更是游人无限神往的地方。瞧,那好高好高的山啊,如剑,直刺苍穹,与白云为伴;好清好清的水啊,如镜,一窥到底,与沉鱼为伍。两岸的石壁,如刀削,似斧凿,奇形怪状。逢阳光直射,青黄黑白赤,色彩斑斓,蔚为大观。树林青翠,篁竹深绿,不论春夏秋冬,点缀着满山秀色。临近拂晓,白雾缭绕,如梦如幻;继而如絮如带,如烟如缕,疑为琼宇仙境。最后雾纱不见,晨曦初现。猿猴在高树啼叫,群鸟在丛林鸣唱,松涛阵阵,竹声萧萧,满山遍野,众音缭绕。傍晚时分,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在水底的鱼儿终难耐寂寞,飞跃而出,水面上演绎着一曲曲空中芭蕾舞,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竞相划出。这真是人间的天堂!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这奇妙景观了。

    相关介绍: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齐时官至奉朝请,后去官,隐居于句曲山,设帐收徒,自号“华阳隐居”。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卒谥贞白先生,有《陶隐居集》。

    谢中书,即谢微,字元度,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

    《答谢中书书》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朝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医药家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重点字词。

    山川之美:的。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青林翠竹: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丛。【四时】四季。具备:都。晓雾:早晨。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相。实是:实在。 【复】再

    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自康乐:从。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5。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三理解性默写。

    1、总领全文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俯视的句子:清流见底。仰视的句子:高峰入云。

    3、平视的句子:。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描写晨景的句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5、描写傍晚景色的句子: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对这幅清丽自然有声有色江南山水画赞美的句子:实是欲界之仙都。

    7、表现作者自豪之情的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四、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理清全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变换角度、动静结合、以声衬静的写景技巧,体会景物特点以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重点:对写景技巧的分析以及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惬意之感。

    教学过程:

    导语: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他轻捻胡须,面对群山静静思索,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次的拒绝皇帝的召唤了。此刻他想到了当年做帝王之师时的点点滴滴,想到了这些年来国家每有大事皇宫的来信,想到了官场的步步惊心。。。。。。于是他转身,挥毫画了这样一幅画,画上是两头牛,一头埋头于青草间,惬意自得,一头被戴上了金笼头,让人牵着鼻子走。这幅画隐晦的表达了他归隐之意,他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一、 解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合作学习,通过妙用词语、变换角度、动静结合、巧用修辞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以及蕴含于景物中的情感。

    探究学习,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首先我们进行自主学习,请大家根据课文的注释翻译文章大意,现在开始。

    二、 疏通文意,理清结构

    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翻译的比较准确,真正高水平的翻译是能终于作者的语言风格抓住文章的神韵,希望在课后反复的诵读中我们也可以自己试着把它变成一篇风景美文, 趣味训练一: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

    请同学翻译,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

    三、 小组合作探寻景物之美

    本文主要描写的对象时 山川 那么我们就去看看在作者笔下山川的魅力。

    2、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 “妙用词语” “动静结合” “角度变换”几个角度来分析景物描写方法,体会景物特点,感受作者蕴含在景物中的特点

    3、总结景物特点

    妙用词语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词语运用角度来解析分析出景物特点,总结出作者情感) 动静结合 (板书小组合作结果,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视角变换(从颜色的变换、时空的变换、视角的变换体会景物的特点,总结作者情感)

    能够总体的概括这么景物特点的词是? 美 仙都 奇

    文章中都是对景物的描绘,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发现作者的影子呢,作者在干吗?”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 醉情山水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正如刚才同学们所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喜爱的愉悦的,甚至是沉醉的, 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人?

    四、 探寻作者内心世界

    探求来信的内容。说明理由。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又有怎样的感情?与高雅之士比肩的快乐。

    2. 思考谢中书的来信内容

    开放性交流,可以从不同的猜测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世有渊明,生为菊花无憾也。世有嵇康 ,生为琴弦无憾也 。世有陶弘景 ,山水亦无也 。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二、学情分析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 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 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三、教法学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 、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三)教学手段:

    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三)疏通文意,理解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四时:四季

    俱备:都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 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欣赏

    4、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口头翻译课文。

    五、总结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8】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③夕日欲颓。颓,坠落。(太阳快要落山了) ④沉鳞竞跃:争相跳出。(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写作技巧: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知识,体会山川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清高情怀。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题目导入)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给大家说一下题目该如何理解呢?(答:回复;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用于陈情记事的。《答谢中书书》指的是回复谢中书的一封书信。)那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封书信,看看这封书信写了什么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明确: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

    2.指名读,多媒体呈现重点的文言知识。

    明确:实,确实;俱,都;与(yù):参与。

    3.学生自读,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这封书信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了山川之美。

    (三)深入研读

    1.请同学们以前后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作者描写了山川的哪些美景呢?

    明确: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山水相映之美。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色彩配合之美。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交替之美,动静相称之美。

    2.谈谈你如何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作者写的都是常见之景,但是语言清丽,而且说了自己能够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表现了作者深得山水之乐的喜悦之情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

    (四)拓展延伸

    画一画文中呈现的美景;再次有感情地诵读文本。

    明确:老师听见同学们朗读地很认真,也很有感情,在大家的朗读中老师也体会到了山川之美,这就是古文的魅力,朗读的魅力。

    (五)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总结。

    明确:现在谁能给大家分享下这节课的收获呢?嗯,你说你不仅了解了“书”这种文体,还跟随着作者游览了一番,有山水、有青林、有鸟鸣、鱼游,感受到了宁静与美好,很好,请坐,谢谢你的分享。

    2.作业:将文中的美景用现代文写一写,字数:三百字左右;要求:文从字顺,有意蕴之美。

    五、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0】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课前预习: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陶弘景)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探究描写景物的视角变化和时间变化,教师适时板书,小结: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呢?

    (1)、师生互动,探究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色彩相配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请你任选以上角度,用下面的句式说话。

    3、也有人评价本文“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请你朗诵诗中描写山水美景的句子,体会整齐的诗歌形式,品味语言特色。

    品析:将、乱、欲、竞,体会语言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

    4、文中哪句话写出了景物的共同特点?关键词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5、作者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叹?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研读后两句话,明确: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6、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方法上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大家交流一下。

    7、教师小结: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1、怎样才能背得又快有准?推荐方法。

    2、自背、互背。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难点:

    作为初级中学的八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要指导学生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更要从恰当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结构—研读品析—看图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此, 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谈话法 、点拨法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1、让配乐欣赏山水美景(幻灯片展示),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大导入:

    同学们,面对这山明水秀、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你们想到了什么呢?老师情不 自禁地想起了自古以来不少文人墨客描绘山水美景的优秀诗句,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同学们,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你看,好山,好水,好画,好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被称为是“一 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 “流动的山水诗”。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篇文章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文言文——《答谢中书书》(板书课题)。

    2、简介文题。

    “谢中书”是作者的朋友“谢征”的官职名,“书”是指“书信”,在古代是一种可以抒情议事的文体。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朗读录音,特别注意自己所标划的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的节奏、语气。

    3、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4、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5、老师再次强调朗读要求,全班同学齐声朗读。

    6、请学生试用一句话说说文章所写的内容。

    1、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

    2、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如果仍然不能解决等待在全班提出来共同讨论。

    3、老师引导学生解决字词上出现的疑难,同时板书以下重点词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1、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集体背诵《三峡》后,教师导入:同学们,学习了《三峡》这篇课文后,我们领略到了三峡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山水美文《答谢中书书》,再一次感受中华大地如诗如画般的美景。

    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多媒体配音示范朗读(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语调,感情等);

    2、自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模仿朗读的节奏、语调、感情等;

    3、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稍做点评;

    4、分两大组进行朗读比赛;教师做出评价;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个词来概括?

    (2)、文章可以分为几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层意?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学习,感悟文章之美。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讨论释疑)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1】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找资料,了解作者。

    2、把“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3、初读文章,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学习、研讨

    1.借助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

    五色交辉( ) 四时俱备( )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 实是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勇与其奇者( )

    2.对照课下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并划出疑难词句。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夕日欲颓,沉鳞竟跃。-------------------------------------------------

    3.根据提示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一层 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 到 ,描写描绘大自然中景之美。第三层 ,感慨自然之美景。

    三、深入探究

    1.陶弘景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他描写了哪些山川美景呢?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反复阅读课文,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 句中,读出了 之美,作者写出了它 的特点。”

    示例:我从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了晨昏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热烈欢快的晨景,和清静幽寂的暮景。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一句中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换成“齐”“共”等等好不好?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沉鳞”指什么?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本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说是美妙至极,请你试举一例阐述一下“妙”在何处?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迁移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题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简洁的语句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什么?

    5. 这篇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2】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PPT演示稿。

    一课时。

    (图片演示)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1、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文体常识

    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文学常识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答谢中书书》,描绘的就是他隐居地的景色,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的写景名作。

    (2)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康乐,即谢灵运(385~433)东晋时代的诗人,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为陈郡谢氏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晋时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又因从小寄养在钱塘杜家,故乳名“客儿”。是南北朝时代与陆机齐名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山水诗鼻祖”,著有《谢康乐集》(系明人辑本)。

    2、展示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1、学生通过视、听觉的角度用心聆听录音范读。(演示)

    (要求:感受字音、感受语感、感受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对方加以评价,老师点评。

    3、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聆听。

    4、学生齐读课文。

    1、小组合作探讨,自主译文。

    山水中包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经常谈论。高高的山峰直插云天,清清的流泉明净见底。两岸石壁上,五色缤纷交相辉映。那青翠的丛林,碧绿的修竹,一年四季都可以见到。晓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猴和百鸟的啼叫声交织成一片;夕阳即将坠落之际,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腾跃。这实在是人世间的仙境,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妙山水的人了。

    2、学生独立思考文章的结构特点。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总分总的进行整体感知。(演示)

    1、带着美去寻找美。

    短文中的山川之美,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个角度,用“这里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角度提示:山水交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

    例:

    其一:这里有山水交映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仰视,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俯视,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放眼看去,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带着美去升华美。

    ①、老师引导学生概括文中景色之美,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四季之景晨昏之景

    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诵读课文,读出心中之美。

    ①、演示背诵技巧:根据课文的结构和描写对象背诵课文。

    ②、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

    ③、学生根据背诵技巧自由背诵课文。

    ④、分男女小组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⑤、全班背诵课文,提升心中之美。

    2、拓展练习,表达心中之美。

    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和想象,100字左右。

    雾气渐渐地消散,猿猴的长鸣、鸟雀欢愉的歌声回荡在山林间。傍晚的夕阳即将沉入水底,淡红的余辉映照在水面,鱼儿仿佛想饱览夕阳的风采,竞相越出水面,却不知夕阳的余辉给它们镀上了闪亮亮的光彩。

    ①、展示学生先学作品。

    ②、学生欣赏图片,用心感受画面之美。

    ③、老师举例,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④、学生自己捕捉景物的特点,练习描写。

    ⑤、学生回答,表达心中之美。

    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陶弘景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2.分析、理解、赏析文章的意境,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赏析文章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展评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写景状物的文言文,今天我们再次跟随陶弘景的脚步,去领略一番祖国的山川之美。首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题,应该如何断句?(屏显:答谢中书书,不加标点)

    生自由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补充解题:答,答复;谢中书,姓氏加官职是一种敬称;书,书信,一种文体。这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回信。那么这封信里写了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文。

    二、美文初读

    生齐读课文。(提示重点字音:颓,与)

    本文出现了较多古今异义词,请找出来。

    (生交流后自由回答,师补充:歇,颓,鳞,四时,与)

    同学们对文中字词已经了解了,再读课文希望读出点味道来,在节奏和韵律上下点功夫。

    生再读课文。

    三、美景再现

    同学们都读得很流畅了,为我们理解文章打下了好基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川的美丽,自古以来都为人津津乐道。陶弘景笔下的山川到底有多美,请同学们用美景再现的方式,将它翻译出来。

    给同学们五分钟时间讨论,五分钟后,我们进行眼明手快小游戏,屏幕上随机出现一句原文,在不看课本的情况下,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确!

    (生讨论,五分钟后抢答翻译)

    同学们都很了不起,把几百年前的山川之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了,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试着把作者观赏这美景的心情也还原出来。

    (生再读课文。)

    四、美感寻味

    最后一句,陶弘景表达了极致的赞叹之情,他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请大家填空回答“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在横线上填上文中的景物。提示:可从景物、描写方法、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屏显:山川之美,美在_________;小组讨论)

    山水相映,五彩斑斓,生意盎然,实是欲界之仙都啊!难怪陶弘景对此带有满满的赞叹,现在请大家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我们找寻到的山川之美。

    (配图诵读课文)

    五、美情体悟

    实是欲界之仙都,可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作者在暗暗自得,不是谁都能领略到这仙境般的山水之景哦!为何唯独陶弘景能有这样的领悟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陶弘景其人:

    (屏显作者背景,请一同学朗读)

    陶弘景生于世家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7岁时就入南朝为官,在朝廷任职20年。37岁这年,陶弘景辞官隐退,隐居山林。梁朝建立后,梁武帝很感激陶弘景给予的有力支持,亲笔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御书“山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回朝廷。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为道家仙风所陶醉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下“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如何理解“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明确:山川之美,只可以自己欣赏,却不能献给君王。

    师:梁武帝其实很委婉,君王并不想和他一同品味山水,只是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陶弘景答应他的请求了吗?

    生:没有,他委婉地用寄情山水来回答君王,不想回到朝廷做官。

    师:可以看出陶弘景是个怎样的人?

    生自由回答:厌倦官 场,淡泊名利,热爱自然,寄情山水……

    这是钟情于山水的陶弘景,这是热爱山林自由生活的陶弘景,才能做到眼中有山水,心中有美景,自在生活,而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呢?现在我们试着通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神仙般的自然生活吧!

    (配图,音乐,生背诵课文。)

    六、小结

    千百年来人们对山水之美津津乐道,我们通过对文字的回味也能感受到自然之美的享受,以后同学们游历名山大川时也要学着用美的文字再现美的景致。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4】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

    U盘

    1课时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眺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朗,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多媒体显示课题《答谢中书书》。

    多媒体显示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37岁辞官隐居于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3、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1、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出示朗读节奏:(略)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5、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文章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2、学生齐读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副画面?请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山水相映

    山川之美色彩缤纷

    晨昏变化

    《答谢中书书》教案【篇15】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为南朝陶弘景。上海中预年级语文课本将之选入教材,名为《山川之美》,短短六十八字,音韵和谐,节奏如歌,似伴着音乐的流动画卷,描绘了江南山水奇丽的景色,其诗画般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⒈识记重点实词,翻译课文力争做到“雅”。

    ⒉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美感、自豪感和遗憾之情。

    ⒊解读课文,评说课文美点所在。

    二、课型与课时

    新授,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

    讨论、比较、谈话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了解三个人物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佛道兼修)、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谢中书:“美丽风采,好学善文”。曾任“中书舍人”。

    康乐: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谢灵运。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共同特点:文人雅士

    ㈡美译课文

    ⒈教师点拨:文言翻译“三字”要求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

    达:语言规范通顺流畅

    雅:追求语言优美雅致

    ⒉点拨关键词

    ①答……书:回复……书信

    ②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

    ③交辉:交相辉映。

    ④歇:消散。

    ⑤颓:坠落。

    ⑥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⑦竞跃:竞相跳跃。

    ⑧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⑨复:再。

    ⑩与(yù):参与,欣赏领略。

    ⒊美译课文:一句三译,学生翻译一遍,教师给出两种翻译,比较,理解“雅”。

    ①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谈论的。山河的壮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的。

    ②高高的山峰直插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高耸入云;水,清澈见底。

    ③河流两岸的石壁直立,各种颜色交相辉映。河流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④青色的林木,绿色的竹子,四季都具备。青葱的密林,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⑤清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乱叫的声音;清晨,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⑥夕阳快要坠落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傍晚,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跃。

    ⑦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⑧自从谢灵运以后,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从谢灵运以后,就没有人懂得欣赏这般美丽的景色了。

    ㈢美读课文

    ⒈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读书中获得启示,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①读书要忘我;

    ②读书要声情并茂。

    ⒉美读课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⑴读出层次。

    ⑵读好两个“之”。

    ⑶读好最后一句话。

    ㈣美说课文

    ⒈教师给出两个范例:用“中心句+诠释”说课文之“美点”。

    ①美在开篇总写。用“山川之美”概括所描写景物特点。用“古来共谈”表达欣赏美景的态度和情意。

    ②美在精于炼字。用一个“乱”字,写出猿鸟此起彼伏地争鸣声,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勃勃生机的热闹景象。(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⒉学生说课文美点。

    ⒊教师继续点拨。

    ③美在结构精巧。开篇总写,中间分分“静”“动”两个层次描述美景,最后在总括抒情。

    ④美在三次点明对景物感受。一是“美”。二是“仙”。三是“奇”。

    ⑤美在写景角度多样。写景有静景有动景,有静物、植物、动物,有视觉有听觉,有早有晚,有仰视有俯视有环视……

    ⑥美在表达方式丰富。有开篇概述现象,有中间的写景描述,有结尾美景评价,有首尾抒情感慨。

    ⑦美在情感丰富。一则融情于景,借美景表达“寄情山水,逍遥其中”的价值追求。二则将自己与谢灵运相比,与朋友分享欣赏山水之乐的自豪感。三则为不能“与其奇者”感到遗憾。(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㈤美写课文(根据教学时间决定这个环节是否进行)

    美美地将课文写一遍。

    要求:能够不看课本尽量不看课本。

    【《答谢中书书》教案精选1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