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机械效率教案
  • 机械效率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06

    机械效率教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 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关注学生的反应情况,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经过周密的考虑小编为您挑选了“机械效率教案”,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机械效率教案(篇1)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功和机械能》这一章节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机械效率”这两大内容又是“实验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基础;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教材特点: 本节教材的编排从实际出发,利用插图,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锻炼了学生从分析物理现象中抽取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 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事实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四)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教学难点: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二、教学策略

    一) 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物理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物理研究方法,加之上节课已经学会了进行一些简单的功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对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这两大部分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实验演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进行,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探究类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研究时,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应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二) 教学方法选择: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以板书和实验探究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现拟定如下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依目标为向导,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2、启发式教学法: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实验及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在现实情况中领悟物理现象,理解物理规律。

    3、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恰当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4、实验探究法:主要以实验探究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旨在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三) 学习方法指导: 本堂课我坚持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和深刻的思辨能力。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

    ,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机械效率教案(篇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分析:

    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谈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物理(北师大版)第九章《机械和功》当中的第六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功率,机械效率的内容学习。本节内容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对于测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材以实验的形式让学生经历动手、动脑,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严密、合理,即科学性,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加深对机械效率和滑轮组的认识;

    (2)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了解与机械效率有关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实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滑轮组的绕线组装。

    教学难点: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二、说学情分析:

    知识能力方面:学生经过对简单机械和机械效率的学习,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准确的引导。

    心理方面:学生思维较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缺乏理性思维能力。活泼好动,对实验较感兴趣,很想自行探究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并组织学生团结协作完成实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说教法学法:

    我根据对教材、教参及课标的理解,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出发点,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得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

    (3)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课堂效率。

    四、说教学设计:

    (一)在“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我对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更方便、直观、灵活,易于学生接受和操作。改进原因:

    1. 用刻度尺测量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时准确度差。

    因为钩码的位置与弹簧测力计的位置在竖直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实验时不能同时测出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按原装置操作,必需测量了钩码的初位置以后,要移动刻度尺去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这时,钩码的初位置可能发生了变化,因为弹簧测力计是用手提着,没有固定不动的,造成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初位置时准确度差。同样,钩码提升一定高度以后,再次测量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末位置也会出现类似的误差。

    2.效果不明显。

    用刻度尺测量出四个数值后,需要进行运算才能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移动的距离s,即h=h2-h1,s=s2-s1。显然,实际实验时有部分学生测量出四个数值后,不会进行数学运算得出钩码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

    3.操作不方便。

    实验时,要匀速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实际操作时很难控制匀速向上拉,再加上做多段绳子承担物重的时候,多数学生就会站在凳子上或桌子上拉,还要一手拉弹簧测力计,一手用刻度尺测量。浪费了大量实验时间,造成学生分组实验时间过长。

    (二)导入新课:

    1.使用滑轮组提起20牛的重物,使它上升0.4米,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8牛,拉力的作用点上升了1.2米,拉力对滑轮所做的功为____焦,这个功叫____功。滑轮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为____焦,这个功叫____功。它的机械效率是。

    (三)师生交流:

    1.实验目的: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实验原理:

    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4.实验器材:

    1个定滑轮和1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2个定滑轮和2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重物(或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铁夹,细绳。

    5.制定计划与实验设计: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具备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原理是什么?

    (3)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6.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重物(或钩码)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测出。

    (2)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或钩码G)匀速升高。绳子自由端的拉力由弹簧测力计上的示数读出。

    (3)组装滑轮组时要先在动滑轮下挂钩码,测力计要竖直向上以较小的速度匀速拉动。实验时每位同学都要有明确的分工。

    (4)实验要严肃认真,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表一(图甲:n=3)

    序号

    物重G/N

    拉力F/N

    机械效率

    1

    2

    3

    表二(图乙:n=5)

    序号

    物重G/N

    拉力F/N

    机械效率

    1

    2

    3

    (5)实验完毕,整理好仪器。

    7.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或钩码)的 ,并记录表一中。

    (2)如有图甲所示,组装好滑轮组。

    (3)沿竖直方向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重物(或钩码)匀速上升,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 ,记录数据在表格一中。

    (4)计算出滑轮组甲的机械效率 。

    (5)更换重物(或钩码)的质量,多做几次,把结果记录到表一中。

    (6)更换滑轮组,如图乙所示,重复上面的步骤,再测量几次,并记录数据在表二中、处理数据。

    8.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9.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四)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完成探究的整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1.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2.同一个滑轮组挂不同质量的钩码时,机械效率相同吗?

    3.不同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

    4.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5.说说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2)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通过板书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样的板书使知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以便学生课下梳理知识,复习巩固。

    (六)课堂检练习: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课堂练习。利用投影做练习、例题以提高课堂效率。

    1. 如右图所示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装置

    (1)实验时,必须 向上提起弹簧测力计。

    (2)要想提高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采用( )

    A.增加钩码的个数 B. 增加动滑轮的个数

    C. 减小钩码上升的 高度 D. 减少定滑轮的个数

    2.如右图甲所示,用一个滑轮组,将180N的物体匀速提升的高度为h,拉力F为120N,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机械效率教案(篇3)

    按照九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并辅以试卷进行练习,熟练各类题型,由简入深,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于修整。

    二、预计达到的目标:平均分为49分,及格率为31%,优秀率为6%,低分率控制在14%以下。

    这这两个班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后进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大多数学生基础差,对物理学习还没有找到一定的方法,虽学习刻苦,但成绩很不理想。

    考试要考好,老师给于正确的指导是关键。认真研究了去年的抽考命题特点,得到以下结论:命题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标准为依据,以现行课本为依据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依照这样的要求,方向明确了,心中有数了,老师才能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2)、有计划性,针对性复习。

    1、 梳理知识,形成结构---便于记忆;

    2、 重点内容,细讲多练---技能知识需要过手、过脑、过心;

    3、 注意纠错,规范习惯---易错点是难点,找出错误,分析原因,规范格式,养成习惯

    4、 综合练习,评讲拓展---练中记忆,练中巩固,练中知新,

    讲中纠错,讲中深化,讲中思维。

    机械效率教案(篇4)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W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

    1、重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

    2、难点: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1、思考:

    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建筑工地上的一堆沙子运上三楼?

    通过比较三种做法哪些是有用的功,哪些是没用的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引出机械的三种功,并总结出三种功之间的关系。引入机械效率。

    2、有用功的定义:

    3、额外功: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W额=W总—W有

    任何机械本身都受到重力作用,相对运动的零件间又存在磨擦,所以使用任何机械,不仅要作有用功,还不得不作,不可避免的要做额外功,这时动力所做的总功等于有用功加额外功。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例如总功是500J,有用功是400J,机械效率就是400J/500J=0.8=80%。

    6、了解一些常见机械的效率。

    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40%—50%,滑轮组的效率是50%—70%,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是60%—80%。

    7、例题:

    用一个动滑轮,将2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高,拉力F为120N,此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η=W有/W总×100℅

    =400J/480J×100%=83.3%

    通过对例题进行改动得出使用同一动滑轮提起的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及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额外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从而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机械效率教案(篇5)

    二. 重点、难点:

    1. 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的含义。

    2. 掌握机械效率的定义及表达式 。

    3. 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4. 熟练掌握有关涉及机械效率的运算。

    2. 机械效率的数学表达式: 。由于

    4. 额外功: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没有用但不得不做的功。它等于克服摩擦和机械自身重力所做的功。

    5.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即 ,因为有用功和额外功都是加在机械上的动力去完成,所以总功就是人们作用在机械上的动力实际做的`功,即

    1. 有一台水泵,它每秒钟可把质量为m=80千克的水抽到h=10米高处,水泵的效率 80%,g取10牛/千克。则水泵抽水时所需的功率为多少瓦?

    点评:本题是简单的公式应用,同时也可以直接联立方程 来解。

    2. 沿着长L=5米。高h=1米的斜面,把质量m=10 千克的物体拉到车上去。(1)不考虑摩擦,所用拉力F是多大?(2)由于有摩擦,实际上用的拉力F’=2450牛。斜面的机械效率 为多大?

    机械效率教案(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不仅属于《机械与人》章节的重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八年级(初二)物理学习的集大成章节。其内容包含本章节机械功能特点、功、功率等相关知识,还囊括了多种受力分析、判断和物体运动、平衡等众多知识。可以这样说,本节内容基本上把一本书大部分知识都融汇交织于此。因此不仅是一堂新课,而且还是一堂涵盖面非常广的总结课,当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难度的挑战课。

    2、本节课不仅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机械效率”,能够对于机械效率进行分析和计算,而且还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实意义,能够在生产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人文和科学的高度结合。

    3、本节内容基本上可以认为是8年级物理学习一年以来的收关之课,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把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层次和高度。

    4、本节教学不能停留在简单的理论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结合实验让学生真切的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考验学生的实验探究,创造性、归纳总结、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通过一年以来的学习,同学们储备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识,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习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实验、实践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适应本节课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应当主意少数同学学习能力不足的现象。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少一些高难度的理论分析和复杂的多步骤计算,尽量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和形象化,让学生通过生活来理解知识,同时利用知识来解释、指导生产、生活。

    2、适当的梯度和坡度,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层次的同学,让所有同学都能够参与学习和思考,有收获。

    3、让学习走向生活,给学生预留一定的不同难度的课后实践探究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提升知识和能力的高度。

    5、根据本地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两个教学时进行。第一部分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实验理解机械效率,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达到对机械效率的切实理解,掌握实验探究各种机械效率的方法,为下一节实践探究各种机械效率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部分为实践探究课,同学们应用上节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机械在多种情况之下的机械效率,并且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机械效率的认识理解,同时能够利用所掌握和发现的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联系等关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③掌握通过实验、实践探究、测量和分析计算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采集数据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机械效率,然后能够在理论分析的层次更加深入透彻的理解机械效率以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3、情感和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对机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能够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识。掌握实验探究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设备和教辅工具

    多媒体投影仪、 滑轮、细线、弹簧测力计、铁架台、钩码等

    六、设计思想

    本堂课应该有以下几点突出表现:

    1、教师成为学生们学习的引导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应该成为知识的灌输者,甚至教师要学会装“不懂”让学生教老师,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2、实验、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首先由生活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然后上升到高层次的理论分析,最后又回归到生产生活中。切实的体现物理科技知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3、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教师能够切实的掌握学生对于知识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够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及内容。

    4、巧妙铺垫,预留学习内容,为下节实验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教学流程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用简明、形象的问题引入新课题

    3、实验探究,归纳总结

    4、小习题训练,检查知识掌握程度

    5、对机械效率深层次,高高度的理论分析,掌握测量机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课后作业,以及下节学习内容

    7、总结

    八、教学详细环节以及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简单的知识构建

    1、让学生选择搬运砖块的方式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回答,让其说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碍因素所做的功

    总功: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功,等于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示例,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分析运送砖头时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引导学生分析:在实际使用机械的时候,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不得不做额外功。

    3、引导分析机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义: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

    ②表达式:

    ③说明:: 数值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学生活动:翻看书本,找出答案回答。并且对知识点加强记忆。

    (二)实验探究,切实体验实际,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向提问如何进行实验体验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机械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和回答,教师引导

    2、学生分组实验,采集数据,分析计算,并且把各组数据公布于黑板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进行评估。

    后来改为观看我所做的实验视频

    (三)课本例题分析处理,明确规范解题格式、方法和要求。

    学生活动:抽点学生分析题目,讲解思路。强化解题格式。

    (四)深层次的分析理解机械效率

    1、公式的变形应用,配置一道小型的练习题。

    练习1、已知某工地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5%,要把质量为200千克的砖块提升10米,则滑轮组自由端拉力应该做多少功?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练习,记忆强化。

    2、机械效率 与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效率大越大,则说明机械所做的有用功越多?

    机械效率大小跟所做的各种功大小没有任何必然的关系,只说明有用功在总功当中的比例、份额。当控制变量时,讨论相互之间大小关系。

    3、讨论思考:机械效率的范围

    机械效率小于1,所以各种机械可以按照我们需求省力或者省距离,但是绝对不省功。

    4、讨论思考:机械效率与功率的区别,能否说机械效率越大,则功率越大,或者说功率越大,效率越大?

    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机械的性能

    5讨论回答: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当有用功一定时,尽量减少额外功(减小总功)提升相同质量的砖头一定高度

    当额外功一定时,尽量增加有用功

    同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尽量增加重物质量,好比打的包车,尽量多座人

    当总功一定时,减小额外功

    电动机提升重物时,尽量减少附载物

    6实际操作中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减小摩擦,给滑轮组添加润滑油等

    减少、减轻附载物

    组合机械越多,效率越低!

    (五)、观看实际生产生活中机械的使用,掌握选择机械的方法

    (六)、简单习题训练,检测知识掌握程度。

    ①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减小额外功,可以提高机械效率

    C.机械效率越大,功率也越大

    D.额外功越大,机械效率越小

    ②为了提高机械效率,下列各种措施中有效地是( )

    A.有用功一定,增大总功

    B.总共一定,增大额外功

    C.有用功一定,减小额外功

    D.额外功一定,减小总功

    ③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A.相等的时间内,甲机器所做的功多

    B.做同样多的功,甲机器花的时间少

    C.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力

    D.上述说法都不对

    ④一滑轮组,不记绳重和摩擦,用它来提升一重为G的货物时,其机械效率为80%。若用该滑轮组来提升一重为2G的货物时,其机械效率( )

    A.大于80%

    B.等于80%

    C.小于80%

    D.无法确定

    (七)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如何对待生活学习。多,快、好、省。

    (八)安排下节教学内容,安排课后作业。

    下节课学习内容预告及安排:

    1.实践探究同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是否恒定、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

    要求:提出自己的猜想,别且根据猜想设计可行的实验验证方法,提前设计好数据采集表格。

    九、课后作业:

    1.用一个动滑轮把重为1000 N的物体提高2 ,所用的力是550 N,则有用功为_____,总功为_____,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动滑轮的重力_____N(不计绳重及摩擦)

    2.如图1所示,用此装置拉一重为100 N的重物,使其在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所需拉力为8 N,则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力为_____N。实际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欲使物体以0.6 /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前进,那么实际拉力为_____N,拉力在 5 s内做的功为_____。

    3.用500 N的力拉着滑轮组绳子的自由端移动8 时,可将滑轮组悬挂的重为1500 N的物体匀速提高2 ,则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是 [ ]

    A.25%

    B.75%

    C.15%

    D.85%

    4.一个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升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较[ ]?

    A.总功不变,有用功增加了

    B.总功不变,额外功减小了?

    C.有用功不变,总功减小了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起重机在1 in内能把5.0×104 N的物体匀速提高30 ,它的机械效率是60%,在 1 in内,起重机所做的有用功为多少?所做的总功为多少?总功率是多少W?

    6、用滑轮匀速提升360 N的物体,假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子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100 N,考虑既省力又方便,问:此滑轮组应由几个定滑轮几个动滑轮组成?实际拉绳的力多大?

    十、板书设计:

    机械效率

    1、有用功:

    2、额外功:

    3、总功:

    4、机械效率:

    ①定义:

    ②表达式:

    ③理解、强调:

    练习题分析,作图,说明,草稿等

    机械效率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和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机械效率是在前面简单机械,功,功率的基础上进行得更深一层的学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效率的概念已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理解。

    机械效率的概念涉及面广,内容抽象,教材通过再次探究动滑轮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通过比较有用功和总功的大小,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现实意义,计算公式,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并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针对普通班的学生,应由浅入深。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问题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观察为辅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实验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并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理解实际使用机械时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η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再探动滑轮理解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2、通过再探动滑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建立于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将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其次还有讨论法,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也是物理学习常用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有目的复习功(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公式、单位),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再探动滑轮,更深入探究使用动滑轮过程中做功的情况。(这里可以先展示用手提升钩码,问学生有没有力对做功,学生可以自然分析出手克服钩码重力G做功了,所做功的大小就等于Gh,达到了将重物G提升h的目的,接下去可以提问学生除了直接用力提升重物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提升重物?学生会分析用杠杆、滑轮(包括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然后请学生选择一种简便而省力的提升办法,学生一般会选择动滑轮。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动滑轮提重物的简易图,为等会形象标出F、S、G、h,及相关力做功打好基础。接下去请学生分析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有没有力做功,拉力做功、动滑轮克服重力做功,来比一比利用动滑轮提升时能否省功,请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测量做功的多少,并怎样设计记录表格,因为前面有探究斜面做功时设计过的表格为基础,所以学生应该有这个经验,老师在这里只要适当引导,并注意表格设计的规范,(如测量物理量在前面列,需计算的量放在后面,相关物理量的单位,

    实验次数至少三次,并板书设计出的表格::

    实验次数

    注意点1、布置实验前先分析三次

    实验的安排,根据学生要求第二次增加距离,第三次增加物重,便于等会分析实验数据的规律,并为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打下伏笔。

    2、距离利用S和h的关系,只需测量h,S=2h。

    3、采集两组学生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FS>Gh,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动力F做的功FS大于重物被提升所需做的功Gh,为完

    成提升重物这个任务,如果直接用手提升重物,需要做功Gh,为完成此目的而做的功称为有用功,

    记作W有用=Gh,使用机械后同样要完成提升重物G到h的高度,同样地为完成此目的做的功称

    为有用功记作W有用=Gh,分析:利用机械可以省力,但有没有省功呢?力F总共需要做的功为

    FS,记作W总=FS,,W总>W有用,结论:利用机械没有省功,也就是说总功中有一部分是有用功,

    还有一部分是使用机械后造成的额外多做的功,并得出W额外=W总-W有用,总结得出:使用机械

    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并没有省功,不但没有省而且还多做了一部分额外功,并请学生通过回忆实

    验过程分析额外功存在的原因,(摩擦、动滑轮的重)(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额外功是没有

    用的,应尽量减小,而有用功的部分越大做功的效率越高,由此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花这么多

    时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区分有用功和总功,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这两个功的区分是个难

    点,后面的定义计算等反而一般不会错。

    5、定义机械效率:

    我们就用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来表示机械效率,=W有用/W总×100%,对于实际机械由于额外

    功总是存在,η

    6、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请学生体会实验过程,通过对实验中做功情况的分析,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减

    小摩擦、减轻动滑轮的重),特别注意对增加物重提高机械效率的引导。(在使用同一个机械,在机械本身因素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能否提高机械的效率,并利用计算表格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得出增加物重可以增大机械效率。并加以板书明确3个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六、学习评价

    1、对用吊桶提水的分析,体会有用功、总功、额外功。

    2、在课外练习和下一节的复习里,有意识地将机械效率和功率相区分,功率反映做功的快慢,

    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功率大并不一定效率高,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七、板书设计:

    二、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W有用=G·h

    2.总功:W总=F·S

    3.额外功:克服摩擦和机械自重所做的功。

    4.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η=W有用/W总×100%

    3.说明:机械效率无单位,常用百分数表示,η

    三、作业布置

    1.阅读教材,加深概念认识。

    2.尝试解决课后练习。

    机械效率教案(篇8)

    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本节课我是按以下六个步骤逐一进行:

    (一)知识回顾图片导入(预设时间2-3分钟)

    观看PPT(8)(设计意图:回忆巩固了前一节所学的知识,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图片的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引出概念(预设时间6-9分钟)

    图中小孩的目的是什么?——引出对沙子做的功是有用功。

    图中小孩还对什么做了功?——引出额外功的概念。

    三次将沙子运送到三楼分别要对什么做功?——引出总功的概念。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的提出紧扣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并知道有用功,额外功的,总功的概念。此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分清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键)

    (三)演示计算强化记忆(预设时间5-7分钟)

    将小孩对沙子,自身,桶,口袋,动滑轮做的功分别计算出来

    结合概念,对此图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进行计算,强化概念的记忆

    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算出图中的机械效率,对比后加强记忆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进一步突出重点和难点,也促进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记忆,并且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对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有正确的认识)

    (四)合作探究分组实验(预设时间7-9分钟)

    1提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探讨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自主探究

    2将学生分组,选用实验器材,画出表格,并记录所需的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此次探究实验体现出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并且使学生能团结合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五)分析表格归纳结论(预设时间3-4分钟)

    让学生将实验数据归纳,写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越不省力,其机械效率越高。

    (设计意图: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2让学生知道尊重实验数据,虽然各组的数据都不相同,但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

    (六)作业设置巩固提高(预设时间1-2分钟)

    课外练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进而拓展课上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水平。对此节课我预设了二方面的内容

    1思考并完成课本第2,3,4题。

    2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

    第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课堂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我设计这样的板书,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

    机械效率教案(篇9)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接下来我就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等八个方面阐述一下我这节课的教学构想:

    第一是说教材:

    《机械效率》是人教版第十五章第二节,之前讲述了功,之后有功率,机械能,介于力和能量板块之间,是中考考点内容。主要包括: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它既是前面的知识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它对学生学习和理解热机的效率、炉子的效率、太阳能热水器、电动自行车等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等起积极作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高机械效率对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说学生:

    近几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界已经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前提是对学生的学习有所了解,在讲述这节课之前我对学生有以下几点了解:

    1、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经验和方法;

    2、学生对杠杆、滑轮、斜面等机械有一定的认识;

    3、学生可能把机械效率高低、做功的多少、省力等问题混淆;

    4、学生同时对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什么是总功,没办法确定,特别是对有用功的容易误解。

    第三是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而制定的`一种具体要求和标准,它是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方向,是一堂课的灵魂。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改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对此,我这节课的三维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结合实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会用有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知道机械效率总小于1,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④知道我们使用机械的目的是为了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方向,而不是为了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索使用机械能不能省功;

    ②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③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②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尊重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从而增强节约能源意识。

    第四是说教学重点难点

    只有很好地把握住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那么这节课的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了。鉴于此,这节课的讲述重点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概念教学和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其难点是:在实例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确定,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的理解。

    第五是说教法与学法:

    好的教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须切实把握各种常用教学方法的特点、作用,适用范围和条件,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使其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发挥作用。学生的学法是学以致用,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因此教法与学法应该是不能分割的,所以这节课我借助多媒体,用实例图片感染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看、想、算,让学生感知、熟悉课文内容,理解和记忆概念公式;分组合作与竞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相互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数据,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尊重实验结论和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巩固提高,学以致用,认识提高机械效率在当今社会发展和节能减排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六说教学过程:

    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本节课我是按以下六个步骤逐一进行:

    (一)知识回顾图片导入(预设时间2-3分钟)

    观看PPT(8)(设计意图:回忆巩固了前一节所学的知识,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图片的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引出概念(预设时间6-9分钟)

    图中小孩的目的是什么?——引出对沙子做的功是有用功。

    图中小孩还对什么做了功?——引出额外功的概念。

    三次将沙子运送到三楼分别要对什么做功?——引出总功的概念。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的提出紧扣教材,引导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并知道有用功,额外功的,总功的概念。此环节是教学中的重点,是学生分清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关键)

    (三)演示计算强化记忆(预设时间5-7分钟)

    将小孩对沙子,自身,桶,口袋,动滑轮做的功分别计算出来

    结合概念,对此图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进行计算,强化概念的记忆

    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算出图中的机械效率,对比后加强记忆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进一步突出重点和难点,也促进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记忆,并且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对如何提高机械效率有正确的认识)

    (四)合作探究分组实验(预设时间7-9分钟)

    1提出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探讨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自主探究

    2将学生分组,选用实验器材,画出表格,并记录所需的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此次探究实验体现出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突出了实验的重要性,并且使学生能团结合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也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五)分析表格归纳结论(预设时间3-4分钟)

    让学生将实验数据归纳,写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越不省力,其机械效率越高。

    (设计意图: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收集实验数据,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2让学生知道尊重实验数据,虽然各组的数据都不相同,但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一样的,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

    (六)作业设置巩固提高(预设时间1-2分钟)

    课外练习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针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巩固,进而拓展课上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水平。对此节课我预设了二方面的内容

    1思考并完成课本第2,3,4题。

    2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

    第七说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开启学生思路的钥匙,进入知识宝库的大门,是课堂的眼睛,读写结合的桥梁。我设计这样的板书,简练地、系统地体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以明晰的视觉符号启迪学生思维,提供记忆的框架结构。)

    机械效率教案(篇10)

    (l)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知道什么叫机械效率,知道计算公式。知道械效率总小于1。(WwW.djz525.com 励志的句子)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滑轮、钩码、线、弹簧秤、铁架台、刻度尺。

    1.功的原理是什么?

    2.演示(按图1装置)并提问。

    用图1的滑轮来提升重5牛的物体,应用功的原理求在细绳端需要加多大的拉力?(动滑轮重忽略不计)

    要求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演算,教师讲评并给出正确解答。

    用弹簧秤匀速拉动绳端,使重物G升高。从弹簧秤读出拉力F的值,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和弹簧秤移动的距离s。以下边讲边板书:

    “实验数值G=5牛,h=0.5米,F=3牛,s=1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前面研究简单机械和功的原理时,我们没有考虑摩擦,没有考虑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动滑轮本身重等因素,是理想情况。实际上,我们用动滑轮等简单机械提升重物时,由于要克服摩擦以及不得不把动滑轮一起提升,这时我们用的力(动力)就比没有摩擦时要大(该实验中,理想情况下拉力是2.5牛,而实际的拉力是3牛)。做的功要比没有摩擦时大一些(该实验中,不考虑摩擦时动力做的功是2.5焦,而实际动力对滑轮做的功是3焦)。

    ①在用动滑轮提高重物的实验中,用来提高物体的功对我们是有用的,是必须做的。

    板书:“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注意,本节标题暂不出)

    ②本实验中,用来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动滑轮提升0.5米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这种功叫额外功。使用任何机械做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

    板书:“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

    ③本实验中,有用功加额外功是总共做的功,叫总功。

    答:W总=F・s=F・2h=3牛×1米=3焦。

    答:W额外=W总-W有用=3焦-2.5焦=0.5焦。

    机械效率教案(篇11)

    问:根据以上实验,你能算出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吗?

    学生演算,答出计算过程和结果。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指出:表示机械效率的字母的读音。机械效率用百分数表示,没有单位。

    问:某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70%,它表示什么意思?

    答:使用起重机提升重物时所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是70%,也可以说有用功在总功中占有70%,另30%做的.是额外功。

    阅读课本提高机械效率一段,小结要点,指出采取减小额外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有效方法。

    例题:用图2所示滑轮组把重600牛的货物匀速提高2米,所用的拉力是375牛,求总功、有用功和这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要求学生板演,教师讲评。

    教师小结: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其次要注意,用滑轮组提起货物的高度与人把绳子末端拉下的距离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清总功和有用功。总功是人利用滑轮提升货物时总共做的功,也就是人拉绳子的力做的功(或说动力对滑轮组做的功),计算时,功(W总)=拉力(F)×绳端所通过的距离(s)。有用功是指滑轮组克服货物所受重力竖直升高所做的功,计算时,有用功(W有用)=F・s。因为货物匀速上升,所以滑轮对货物拉力的大小等于货物重,即F=G。货物提升的高度s用字母h表示(要与动力通过的距离s加以区分)。所以,有用功(W有用)=货物重(G)×货物提升ツ高度(h)。

    应该指出,在涉及机械效率问题时,功的原理也是适用的。这时动力所做的功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使用机械时仍不省功,而且还要不可避免地做额外功。

    四、布置作业 :1.课本章后习题8,要求计算出总功、有用功、机械效率。根据计算结果答出哪些说法正确。

    【机械效率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