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通用8篇
  •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3-05-06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通用8篇。

    下面由教师范文大全给大家来分享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为避免遗忘,还请您收藏本页网址。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只有教案课件老师写越充分,课堂氛围当然也会更好。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1】

    《沁园春.长沙》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诗歌的基本诵读方法。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读准节奏;再读,体会情感节奏;反复读,感受节奏美感。

    2.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诵读,通过重点词语的品味,体会词中描绘的鲜明意象。

    3.通过学生反复吟诵,理解本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从而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4.通过本首词的教学,力求使学生学习并体验运用现当代诗歌鉴赏的方法来鉴赏这首词。

    二、教学建议

    《沁园春·长沙》解读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秋天。当时,毛泽东同志去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大好秋色,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下了这首著名词作。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写景,描绘了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阙抒情,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关于“意象”

    这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内容。所谓“意”是指诗人(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所谓“象”是指所写的客观物象(创作客体)。诗歌的意象就是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的融合。例如《沁园春·长沙》一词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作者选取的“象”就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诗人在写这些景物时又为其“灌注”了许多生气。例如“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红绿两色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联系初中课本里选入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立意在于表现作者心境的凄凉和“断肠人在天涯”的情怀,所选之“象”也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首词语言,就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细细品味语言的精妙。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自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层层叠叠,“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壮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动词“争”的使用,则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使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呈现于读者眼前。

    诗词很讲究炼字、炼句。“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这是古汉语学家王力老先生的一句话,他特别强调了诗句中动词使用的重要。这一点在《沁园春·长沙》中体现也很突出。“鹰击长空”中用“击”而不用“飞”,就准确的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拍打的矫健勇猛地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伏”,精当的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游状,形象生动。“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用“粪土”而不用“唾弃”,形象地写出了蔑视与痛恨的程度。

    赏析诗词诵读

    引导学生在自我诵读的基础上,评论他人的诵读,以增进对本词内涵的理解。进行这一活动时要求要明确。例如可以从声音、节奏、感情等方面提出要求。读是形式,它可已表现出一个学生对于本首词的感情基调的把握。通过同学评议,可以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重视对词的感情把握逐步明朗化,自然也便加深了对词内涵的理解。

    课堂讨论

    把“立”“看”“怅”“问”“忆”“记”这六个动词联系起来看,是否可以大致理清本词的思路,请作具体分析?

    答题思路:[内]

    上阙先围绕“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看”字总领以下六个短句,用浓墨大笔描绘湘江秋色,并以“万类霜天竞自由”收束,为下文蓄势。面对这一片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怅”),和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的命运的真正主人的发“问”呢?下阙主要以“忆”字引出旧事,其中突出了“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年轻一代敢于“主沉浮”的豪情和为“主沉浮”而做的努力。最后以设问句的形式,借“忆”字引出击水湘江的情景作结,既手维护应,又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总之,这六个动词连成一线,纵贯全篇,巧妙地把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毛泽东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及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

    以语言为依托,抓住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Net]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

    1、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联系《沁园春雪》)。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

    注意读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róng)

    寥廓(liáo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

    四、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上片:

    (一)起三句:注意“独”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3】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中的一位;

    他是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之一;

    巴基斯坦总理本布托说:他是巨人中的巨人;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

    白求恩说:他是一个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同学们说:他是谁?

    再过8天,12月26日,我们将迎来毛泽东115周年的诞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词《沁园春长沙》,感怀伟人壮年的激情吧!

    二、朗读。

    1、指名朗读。点评。

    2、指导朗读,然后范读:注意节奏、轻重、快慢、领字。

    注意动词:诗人巧妙地用几个动词将内容和感情连接起来:立、看、问、忆、记。读得连贯。

    3、齐读。

    三、鉴赏景物意象,理解思想感情

    1、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

    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毛泽东,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习、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

    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2、小组讨论:找景物——析特点——识心胸。

    引导各小组代表按问题发言——

    山:“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林:“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江:“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充满活力,生气。

    鹰:“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奋进勇猛。

    鱼:“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自由灵动。

    总之:景物特点是——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表现广阔心胸。

    (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

    3、引导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词眼”,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

    穿插时代背景:1925年,国共合作,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②对这个问题,本词有没有作出回答呢?

    下阕巧妙地作了回答:

    才华横溢、忧国忧民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4】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们介绍了毛泽东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课堂练习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5】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6】

    一、教学背景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的教学对策是:通过合作探究问题,动用视听感官渲染氛围,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伟人诗词的磅磅气势,更好体会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的方法,为高中语文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经典诗歌。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诗词的情感脉络,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难点:学会朗诵方法,能正确把握朗诵。

    四、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介绍诗词的奇妙,简洁导入。

    【讲授新课】

    (一)【我疑故我思】

    ①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写作背景:

    默读文章,用简洁语言概况初读感受。

    自我评价,注意部分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配乐朗读、入境体情(小组展示朗读,教师范读)比较并评价。

    ②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二)【我问故我在】

    (1)学生合作探究、品读鉴赏、体景悟情(重点)

    ①上片选取了哪些意像?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②下片塑造了怎样的“同学少年”形象?

    ③上下片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先动笔批注,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2)课堂小结:教师以提纲的形式展示小组成果。

    有的小组抓住了典型意象,用诗化的语言再现了湘江秋景;

    有的小组注重炼字,对“看”“击”“翔”“尽”等字有独到的解读

    有的小组读到了词的上片,是作者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对祖国山河沉沦的忧思;

    有的小组分析了同学少年形象,体会到了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有的小组探究到了词构思的精妙,探究到下片是对上片谁主沉浮的艺术回答;

    (3)方法总结、能力提升

    写景抒情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知人论世;抓意象,入境体情;分析形象,体会情感;品析语言的精当,构思的精妙;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同学背诵展示。

    (三)【我践故我行】

    提炼升华、拓展延伸

    引入卢新宁在北大毕业典礼上的致辞,进行本节课的升华拓展: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是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那么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

    在集体朗诵励志诗歌《少年强则国强》中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七、教学总结、反思:

    通过《沁园春长沙》的教学,我从以下方面对自己的教学作一个完整的反思,以便更好的发现不足之处,及时调整,让学生更好学习。

    一、可取之处:

    (1)从学生来说,这部分需要学生有浪漫思维,和锻炼相应大胆想象的能力,鉴于以前有接触过类似的词的形式,学生上课很有激情,回答问题比较积极,合作探究做得非常好,整个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2)学生普遍有自己的思维、思想,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3)从教师的角度看,备课比较充分,课堂调度适当,多媒体运用熟练。

    (4)整体上看,较好地实现了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学成果。

    二、不足之处:

    (1)因时间有限,个别问题讨论浅尝辄止,未能充分展开。

    (2)在多媒体操作上有个别不恰当之处。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7】

    [教学目的]

    以《沁园春•长沙》词为依托,拓展比较,充分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体味诗歌用词的妙处,

    [教学重点]

    领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伟人的胸襟气度。

    本课重点放在朗读背诵和诗词鉴赏上。

    [教学设想]

    先以毛泽东的其他诗词引入,让学生总体感知概括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然后再学习本词,重点突破字词、写作思路、由写作意象所展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体味诗人用词的妙处。然后进行拓展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诗词

    给出毛泽东诗词中的句子,让学生感知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问:读了以上诗句,你感觉毛泽东诗词有什么样的风格?你从哪里感觉到的?

    ——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

    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美国作家罗斯•特里尔评价毛泽东是“狂放的浪漫主义诗人”。

    以前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其境界之阔大,气势之宏伟,可以说亘古未有。齐背《沁园春•雪》。

    二、学习《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诗词壮美的风格体现于他的绝大多数诗词中。他不但在《沁园春•雪》中体现了这种壮美,而且在同词牌的《沁园春•长沙》中也体现了壮美之情。让我们来学习他的《沁园春•长沙》,充分感受一下这种壮美,这种气魄。

    1.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成立。1925年秋,毛泽东自韶山到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游岳麓山。事后作《沁园春•长沙》,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

    2.听朗读录音,让学生注意节奏的把握,感情的抒发,并跟录音朗读。(三遍——听、跟、读)

    3.讲解与理解(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他们多说。)

    首先让学生根据注释,借助字典初步阅读理解这首词,对于不明白的字词意思提问。接下来进行理解提问:

    (1)问:作者在词中都写到了什么?(总体感知)(让学生说,说不完整不要紧)

    ——上阕: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下阕: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深入分析:

    上阕:

    问:上阕写了什么?

    ——描绘湘江秋景。

    (2)开头三句解说:

    寒秋:深秋。深秋天凉,所以叫“寒秋”。

    湘江:源出广西灵川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于湘阴芦林潭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是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橘子洲:在长沙西面的湘江中,古时洲上多产美橘,因此得名。洲形狭长,故亦称“长岛”、“水陆洲”。

    问:这三句,按照正常语序,应是:寒秋时节,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滔滔北去。诗人为什么要把“独立”放在最前面?

    ——突出诗人爱秋而不惧严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一人在这里独自游览,能更好地赏景并回忆从前在这里的革命活动。置“独立”于句首,加以强调,表现出不同凡俗的英雄气概。

    (3)问:词中哪几句是描绘秋景的?这秋景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从“看万山……竞自由”。

    给人一种绚烂多彩、生机勃勃的感觉。

    问:这几句是由哪个字领起的?

    ——“看”字。一个“看”字领起以下七句,这些景色都是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的。

    (4)问:诗人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词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万:言山之多。万山:群山。主要指湘江西岸岳麓山诸峰。万,言多,非确数。诗词中凡言 “万”“千”“百”,义多同此。

    遍:言红之广。红遍:岳麓山上多枫树,经霜后满山皆红叶,故云。

    层:言林之厚。层林: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

    尽:言染之深。全、都之意。本句承上,谓岳麓枫林之红,若颜料染成。

    染: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染”也写出了秋色之深。

    以上四句,让我们想起了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色彩之浓烈令人心中充满热情。

    漫:言江水满溢之状。

    碧透:言江水碧绿透明至极。

    百舸:泛指众多的船只。汉•扬雄《方言》卷九:“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

    争流:破流争相行驶。三国魏•嵇康《琴赋》:“尔乃颠波奔突,狂赴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上《言语》载晋•顾恺之赞会稽山川之美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本为群波竞逐而涌流,此处转以形容群舟争相行驶。争:言千帆竞发之势。

    鹰击:谓雄鹰展翅搏击长天,迅猛矫健。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四《天部》一四《霜》引《春秋感精符》:“季秋霜始降,鹰隼击。”《汉书》卷二七《五行志》:“故立秋而鹰隼击。”皆谓鹰搏杀凡鸟。这里借用“矫健有力”之意。

    长空:广阔的天空。

    翔:言鱼游得轻快自如。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此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

    万类:万物,指一切生物。

    霜天:深秋季节。深秋霜降,故称。

    竞:竞争,竞赛。此句谓天地间的一切生物都在这秋色之中充分展示着各自的无拘无束的生存形式,像是在比赛看谁更自由。

    在这幅绚丽的秋景图里,诗人的目光由远到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5)问:古人笔下秋景多肃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不同的心境形成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感觉、心态决定了看待事物的眼光。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同时,当时的革命运动正蓬蓬勃勃地发展着,尽管当时毛泽东也面临着险境(指当时军阀赵恒惕要捉拿毛泽东),但他却能泰然处之;尽管他面对的也是秋天,但他关注的不是衰败肃杀之景,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只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问:面对生机蓬勃的大自然,诗人想到了什么?

    ——由眼前的景,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谁主宰大地的问题。这里,主要就是指谁掌握国家的领导权问题。

    (7)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了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 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

    下阕:

    解说:回忆往昔生活,曾经的同学战友,曾经的革命活动,曾经的战斗激情,都融会于诗句中。学生朗读下阕。

    (8)峥嵘:(7)“携来”两句,概写往事,回忆从前不平凡的战斗岁月。毛泽东从1911年到1925年,一直在长沙学习和开展革命工作,并经常到岳麓山上锻炼身体,同战友们谈论国家大事。现在旧地重游,自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携来:携手而来。

    百侣:许多伙伴、战友。

    峥嵘岁月: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诗:“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同志转用以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形容山势高峻,引申则有特殊义。

    (9)问:诗人都回忆了什么?从哪里到哪里?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战友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说明:1915年,毛泽东组织长沙第一师范进步同学开展驱逐反动校长张干的斗争,张干被迫离校;

    同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

    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了反动军阀张敬尧,接着又向湖南军阀谭延闿、赵恒惕展开英勇斗争;

    此间又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

    创办了《湘江评论》,宣传马列主义,大造革命舆论。在它的宣言中曾说:“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这些就是以上三句的具体内容。]

    (10)问:上阕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问题,下阕回答了吗?

    ——最后三句,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急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革命领导权应当归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对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回答,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胆略和气概。

    4.小结: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板书:上阕:绘秋景,问苍茫大地;

    下阕:忆往事,抒壮志豪情。

    5.齐背《沁园春•长沙》

    三、拓展、比较阅读

    目的:充分感受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气魄宏大,乐观豪迈的风格。

    (一)《咏蛙》

    咏蛙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解说:毛泽东这种阔大的胸怀并非是参加革命后才有。早在……(背景)

    写作背景:16岁的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冲,到五十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凡是来东山高小的学生都要进行入学考试。当时学校规定考试作文题目是“言志”。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尊孔,“学而优则仕”之类的内容,而毛泽东则写自己立志救国救民的革命抱负。校长李元甫高兴地说:“我们学堂里取了一名建国才!”

    这首诗体现出一种王者之气,一种霸气。“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流露出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

    (二)《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的诗词为什么有如此宏大的气魄,如此壮阔的境界?

    ——这与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不开,与他伟大的胸襟,英雄的胆略和气概分不开。

    同样一种事物,在不同心胸的人那里,感受是不同的。比如重阳登高,杜甫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一种激愤与悲愁。而毛泽东,则写下

    采桑子

    重阳

    1929年10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写作背景:红四军内部意见不一(1929年7月,在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不同意实质上是军事冒险的中央的指示意见),毛泽东暂时离开了领导岗位(被调离),做地方政府工作。当时他身体有病,便带病深入基层到地方搞土地革命斗争。10月,在乘担架赴上杭的途中,时值秋天,面对闽西绚丽夺目的秋色,毛泽东顿发诗兴,创作了这首词。

    (古代抒写人生的诗词,尤其是借秋抒写人生的诗词,许多都有感伤的色彩。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从这首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乐观豪迈的情绪——词中的秋色比春光还要美好,战地上的野菊简直令人陶醉,强劲的秋风使人无比爽快。词中充满乐观的情绪,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超的审美情趣。

    ※蕴含深邃的哲理——充满辨证思想:

    1、人生有限(“人生易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宇宙无限(“天难老”,自然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并不慨叹人生短暂,而是通过优美的艺术境界,形象地告诉人们:新陈代谢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法则,每个革命者都应该正确对待生命的价值,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2、“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提起战争,人们往往会想到流血牺牲,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等,但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我们反对非正义战争。而正义战争,革命战争,目的是推翻腐朽的统治力量,推动历史前进,给更多的人带来和平,带来幸福。所以,毛泽东在词中才盛赞“战地黄花分外香”。

    (三)比较阅读《卜算子•咏梅》(与陆游比较)

    目的:通过比较,进一步感受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解说:中国历来不缺乏爱国者。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陆游、辛弃疾,他们的许多诗篇都抒写了自己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陆游)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驿外断桥边,

    飞雪迎春到。 寂寞开无主。

    已是悬崖百丈冰, 已是黄昏独自愁,

    犹有花枝俏。 更著风和雨。

    俏也不争春, 无意苦争春,

    只把春来报。 一任群芳妒。

    待到山花烂漫时, 零落成泥碾作尘,

    她在丛中笑。 只有香如故。

    注解:1、在毛泽东《咏梅》词题目之下,有一说明:“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2、烂漫:色彩绚丽夺目,兼有盛开的意思。

    3、驿:驿站,古代官办的交通站。

    4、无主:没有主人,即无人欣赏的意思。

    5、著:同“着”,遭受到。

    6、无意:不想,没有心思。

    7、苦争:力争,苦苦地争。

    8、一任:完全听凭。

    9、群芳:百花。喻在朝廷里的投降派。

    10、妒:妒忌。实际上就是说排挤、打击。

    11、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飘零落地,与泥土混在一起,又被驿站外过往的车马压碎变作了灰尘。

    12、香如故:香气还和过去一样。喻政治上操守不变。

    写作背景:1961年12月,毛泽东去广州,为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作准备。闲暇时,他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深有感触。又联系到国内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国际上反华势力对中国大肆攻击,苏联也因与中国共产党有原则上的分歧而对中国施加压力。面对这种情况,更是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咏梅词。

    陆游写作这首词是在48(49)岁,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比较:

    环境:陆游词:萧索、凄苦、寂寞;

    毛泽东词:险恶。

    对环境的态度:陆游词:“愁”,对凄苦环境的无奈;

    毛泽东词:“俏”,写出梅不畏严寒,不畏险恶的精神。

    行为:陆游词:遭受嫉妒、打击,遭受摧残,但保持高洁的品质;

    毛泽东词:不为己,只为人;不居功,不自傲;乐观。

    写作心态:毛泽东的这首词在内部传阅时,曾有几句话:“陆游北伐主张失败,投降派打击他,他消极颓废,无可奈何,因此作此词。”而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却与陆游相反。

    陆游用梅花自喻,把自己不得志而又孤芳自赏的感情寄托在梅花身上,造成了幽独冷落之感。

    主题:毛泽东咏梅词:突出梅花在险恶的环境中傲然开放,赞美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展示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陆游咏梅词:上阕写梅的艰难处境,下阕托梅言志。通过描写在黄昏凄雨苦风中孤苦、冷寞的梅花形象,表现梅花与群芳对立,孤芳自赏,自傲的品质,慨叹自己空有报国志,终无施展时的落寞。

    形象:毛泽东咏梅词:塑造了战斗的,乐观的,胜利者的形象。

    陆游咏梅词:封建时代一个无法实现自己的壮志,坚决不同流合污的爱国者形象。

    (四)延伸阅读——课外自读《蝶恋花•答李淑一》,可与苏轼的《江城子》(悼念妻子王弗)进行比较阅读。

    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1.骄杨:矫健、坚强的杨开慧。杨开慧(1901——1930年),毛泽东妻子。因叛徒告密被捕,英勇就义。

    2.柳:柳直荀烈士(1898——1932年),毛泽东战友,李淑一丈夫,被敌人杀害。

    3.轻飏:轻轻飘扬。

    4.重霄九:即九重霄,指天的最高处。古代以为天有九重。

    5.问讯:试问,借问。

    6.吴刚:汉朝西河人。传说他学仙,犯了错误,罚他到月宫砍桂树。

    7.何所有:有什么。意思是如何款待忠魂。

    8.舒广袖:舒展宽而长的袖子,指舞蹈的姿态。

    9.且:姑且。

    10.忠魂:忠诚的英灵,指杨、柳二烈士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英灵。

    11.曾:已经。

    12.伏虎:降伏恶虎。指推翻了国民党政权。

    13.顿作:一下子变成,顿时变成。

    背景情况:李淑一是毛泽东妻子杨开慧的同窗好友。其夫柳直荀参加革命活动被杀害。她1957年2月写信给毛泽东,并附上她1933年因怀念丈夫而填的一首《菩萨蛮》。5月11日,毛泽东复信并写了《蝶恋花•答李淑一》。

    苏轼的《江城子》写于他40岁时,当时他正在密州任太守,距离家乡有千里之遥。苏轼19岁与16岁的王弗结婚,夫妻恩爱。但王弗活到27岁就去世了。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王弗去世正好十年。在这十年中,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到压制。到密州后,又逢凶年,生活也十分困苦。

    比较:

    主题:苏轼:借悼念爱妻王弗,抒发他十年中,虽怀“奋励有当世志”,但却宦海沉浮,仕途失意,坎坷不得自由,生活颠沛艰辛和无限郁闷悲观之情。

    毛泽东:借奉和李淑一词,怀念爱妻杨开慧,战友柳直荀两位革命战士,颂扬革命,颂扬先烈为革命生死以之的献身精神,以激励还活着的人们。

    意境:苏轼:悲凉。格调抑郁、愁苦。

    毛泽东:境界寥廓而高远,静穆而庄严。格调高昂,是革命浪漫主义。是一种赞美与激情。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篇8】

    【学习目的】

    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

    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建议课时】

    1.5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

    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

    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品语言、知诗艺、思想)

    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

    1、说说:

    ⑴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

    (学生自由表达)

    ⑵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

    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

    ⑴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⑵将《沁园春·雪》与课文对比读(投影呈现《沁园春·雪》)。

    ⑶ 总结: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读来发现同一词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

    (交流后再明确:词牌,题目,一般分为上片或称上阕和下片或称为下阕相同词牌的词有相同的体例,古人称作词为“填词”。)

    ⑷ “诗言志”,读了本词,你能略微知道它的思想情感吗?你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吗?

    集体朗读。

    学生谈对“志”的理解及此志在心中激起的感受。

    教师点评,归结到毛诗风格与思想的把握上,并附带欣赏及毛泽东的书法。

    (明确:热爱祖国壮丽河山,主宰河山的雄心壮志。基调昂扬向上,词风大气磅礴。所谓文如其人,字如其人。)

    学生有气势地再读。

    三、赏析上片

    1、教师范读前三句。

    2、学生讨论这三句的大意,作者在这里交代的情况。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点拨到:词的语句多倒装)

    建议:让同学用散文的语言形式表达诗句所表现的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赏析毛泽东笔下的秋景。

    具体步骤:

    ⑴让学生读出“看”领属的诗句。

    ⑵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⑶进行想象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①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②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④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⑷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⑸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不凡的人格:

    ①比较毛泽东的“独立寒秋”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②比较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与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③与古人描写秋的句子与毛泽东的咏秋诗相比较。(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大雁、梧桐、菊花、落叶”等诗句来比较,时间仓促未能找好打上。)

    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作品风格与人格的关系,由衷地赞叹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再一次齐读全词。

    四、赏析下片

    在词的上片,毛泽东同志通过写秋景传达了自己内心激荡的青春激情,也就是借景抒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片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的。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几个重点词的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讨论交流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明确:仅供参考)

    ⑴ “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⑵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⑶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⑷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⑸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3、这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挑战,敢于挺身而出主宰世界命运的热血青年。血气方刚,壮志凌云,豪情万丈,在穿透80年时空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有力的脉搏,炽烈的情怀,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首词能有这样的穿透力、感染力?请同学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讨论与交流:

    ⑴ “诗言志”,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来抒写自己的宏伟抱负与远大理想的?

    ⑵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形象地表现它?

    ⑶运用“增删调改换”方法进行词语分析,品味其用语之精妙(炼字炼句炼意)。

    五、学法与鉴赏点拨

    1、赏析写景:写景顺序,景物选择(意象/物的选择),景物特征(意境)。

    2、分析叙事:人物做了什么;怎么做。(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的描写)

    3、表达技巧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动、名、形容词的分析。

    明确即课堂小结:作者借雄奇壮观崇高之美景造阔大之意境,以刚健有力之行为状人物之形美,当然,更是作者心有所动,心有激情,胸怀天下,方能写出如此大气的文字。

    六、作业

    写写你心中的理想。要求采用诗的语言。(小提示:可以套用歌曲或诗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说明:因时间比较仓促,杂事繁多,教案有些地方不够详尽,望组内老师谅解。也更相信,接下去的老师做的肯定比我更好。)

    【沁园春长沙教学教案通用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