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k251.com - 小学数学教案角】
当我们提起初中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初中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初中教案呢?小编为你推荐《数学教案-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初中教案精选》,希望您喜欢。
第一课时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旋转不变性,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推论及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圆的内在美(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的推论.
难点: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现、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一)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
学生动手画圆,对折、观察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圆的旋转不变性.
引出圆心角和弦心距的概念:
圆心角定义: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弦心距定义: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二)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
应用电脑动画(实验)观察,在同圆等圆中,圆心角变化时,圆心角所对应的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得出定理的内容.这样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定理:在同圆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弦的弦心距也相等.
(三)剖析定理得出推论
问题1:定理中去掉“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否则也不一定有所对的弧、弦、弦心距相等这样的结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举出反例:如图,∠AOB=∠COD,但ABCD,.(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问题2、在同圆等圆中,若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将又怎样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老师与学生交流对话),归纳出推论.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推论包含了定理,它是定理的拓展)
(四)应用、巩固和反思
例1、如图,点O是∠EPF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求证:AB=CD.
解(略,教材87页)
例题拓展:当P点在圆上或圆内是否还有AB=CD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使图形运动起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和研究几何问题)
练习:(教材88页练习)
1、已知:如图,AB、CD是⊙O的两条弦,OE、OF为AB、CD的弦心距,根据本节定理及推论填空:.
(1)如果AB=C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OE=OG,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OB=∠CO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2、(教材88页练习3题,略.定理的简单应用)
(五)小结: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指导.
知识:①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它反映出在圆中相等量的灵活转换.
能力和方法:①增加了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以及弧相等的新方法;②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教材P99中1(1)、2、3.
第二课时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二)
教学目标:
(1)理解1°弧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本节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例题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应用.
难点:理解1°弧的概念.
教学活动设计:
(一)阅读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P89中,1°的弧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
理解:
(1)把顶点在圆心的周角等分成360份时,每一份的圆心角是1°的角.
(2)因为在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以整个圆也被等分成360份,这时,把每一份这样得到的弧叫做1°的弧.
(3)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
(二)概念巩固
1、判断题:
(1)等弧的度数相等();
(2)圆心角相等所对应的弧相等();
(3)两条弧的长度相等,则这两条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相等()
2、解得题:
(1)度数是5°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
(2)5°的圆心角对着多少度的弧?5°的弧对着多少度的圆心角?
(3)n°的圆心角对着多少度的弧?n°的弧对着多少度的圆心角?
(三)疑难解得
对于①弧相等;②弧的长度相等;③弧的度数相等;④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难的老师要及时解得.
特别是对于“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一定让学生弄清楚这里说的相等指的是“角与弧的度数”相等,而不是“角与弧”相等,因为角与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比较和度量.
(四)应用、归纳、反思
例1、如图,在⊙O中,弦AB所对的劣弧为圆的,圆的半径为2cm,求AB的长.
学生自主分析,写出解题过程,交流指导.
解:(参看教材P89)
注意:学生往往重视计算结果,而忽略推理和解题步骤的严密性,教师要特别关注和指导.
反思: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数与形互相转化,图形带有直观性,数则有精确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例题.
例2、如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CE∥AB,=40°,求∠BOD的度数.
题目从“分析——解得”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此时教师只需强调解题要规范,书写要准确即可.
(解答参考教材P90)
题目拓展:
1、已知:如上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CE∥AB,求证:=.
2、已知:如上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求证:CE∥AB.
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由学生自己分析证明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出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概括、归纳方法.
(五)小节(略)
(六)作业:教材P100中4、5题.
探究活动
我们已经研究过:已知点O是∠BPD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则AB=CD;现在,若⊙O与∠EPF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请你结合图形,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OP为∠BPD的平分线.
解(略)
①AB=CD;
②=.(等等)
Jk251.coM编辑推荐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的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旋转不变性,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推论及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圆的内在美(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的推论.
难点: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现、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一)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
学生动手画圆,对折、观察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圆的旋转不变性.
引出圆心角和弦心距的概念:
圆心角定义: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弦心距定义: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二)
应用电脑动画(实验)观察,在同圆等圆中,圆心角变化时,圆心角所对应的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得出定理的内容.这样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定理:在同圆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弦的弦心距也相等.
(三)剖析定理得出推论
问题1:定理中去掉“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否则也不一定有所对的弧、弦、弦心距相等这样的结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举出反例:如图,∠AOB=∠COD,但ABCD,.(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问题2、在同圆等圆中,若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将又怎样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老师与学生交流对话),归纳出推论.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推论包含了定理,它是定理的拓展)
(四)应用、巩固和反思
例1、如图,点O是∠EPF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求证:AB=CD.
解(略,教材87页)
例题拓展:当P点在圆上或圆内是否还有AB=CD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使图形运动起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和研究几何问题)
练习:(教材88页练习)
1、已知:如图,AB、CD是⊙O的两条弦,OE、OF为AB、CD的弦心距,根据本节定理及推论填空:.
(1)如果AB=C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OE=OG,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OB=∠CO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2、(教材88页练习3题,略.定理的简单应用)
(五)小结: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指导.
知识:①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它反映出在圆中相等量的灵活转换.
能力和方法:①增加了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以及弧相等的新方法;②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教材P99中1(1)、2、3.
第二课时(二)
教学目标:
(1)理解1°弧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本节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例题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应用.
难点:理解1°弧的概念.
教学活动设计:
(一)阅读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P89中,1°的弧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
理解:
(1)把顶点在圆心的周角等分成360份时,每一份的圆心角是1°的角.
(2)因为在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以整个圆也被等分成360份,这时,把每一份这样得到的弧叫做1°的弧.
(3)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
(二)概念巩固
1、判断题:
(1)等弧的度数相等();
(2)圆心角相等所对应的弧相等();
(3)两条弧的长度相等,则这两条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相等()
2、解得题:
(1)度数是5°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
(2)5°的圆心角对着多少度的弧?5°的弧对着多少度的圆心角?
(3)n°的圆心角对着多少度的弧?n°的弧对着多少度的圆心角?
(三)疑难解得
对于①弧相等;②弧的长度相等;③弧的度数相等;④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难的老师要及时解得.
特别是对于“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一定让学生弄清楚这里说的相等指的是“角与弧的度数”相等,而不是“角与弧”相等,因为角与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比较和度量.
(四)应用、归纳、反思
例1、如图,在⊙O中,弦AB所对的劣弧为圆的,圆的半径为2cm,求AB的长.
学生自主分析,写出解题过程,交流指导.
解:(参看教材P89)
注意:学生往往重视计算结果,而忽略推理和解题步骤的严密性,教师要特别关注和指导.
反思: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数与形互相转化,图形带有直观性,数则有精确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例题.
例2、如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CE∥AB,=40°,求∠BOD的度数.
题目从“分析——解得”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此时教师只需强调解题要规范,书写要准确即可.
(解答参考教材P90)
题目拓展:
1、已知:如上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CE∥AB,求证:=.
2、已知:如上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求证:CE∥AB.
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由学生自己分析证明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出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概括、归纳方法.
(五)小节(略)
(六)作业:教材P100中4、5题.
探究活动
我们已经研究过:已知点O是∠BPD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则AB=CD;现在,若⊙O与∠EPF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请你结合图形,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OP为∠BPD的平分线.
解(略)
①AB=CD;
②=.(等等)
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相关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旋转不变性,掌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推论及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内容向学生渗透事物之间可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圆的内在美(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定理的推论.
难点: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现、归纳能力的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
(一)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
学生动手画圆,对折、观察得出:圆是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圆的旋转不变性.
引出圆心角和弦心距的概念:
圆心角定义: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弦心距定义:从圆心到弦的距离叫做弦心距.
(二)
应用电脑动画(实验)观察,在同圆等圆中,圆心角变化时,圆心角所对应的弧、弦、弦心距之间的关系,得出定理的内容.这样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知识的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定理:在同圆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所对弦的弦心距也相等.
(三)剖析定理得出推论
问题1:定理中去掉“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前提,否则也不一定有所对的弧、弦、弦心距相等这样的结论.(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举出反例:如图,∠AOB=∠COD,但ABCD,.(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性.)
问题2、在同圆等圆中,若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将又怎样呢?(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老师与学生交流对话),归纳出推论.
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条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分别相等.(推论包含了定理,它是定理的拓展)
(四)应用、巩固和反思
例1、如图,点O是∠EPF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求证:AB=CD.
解(略,教材87页)
例题拓展:当P点在圆上或圆内是否还有AB=CD呢?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使图形运动起来,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和研究几何问题)
练习:(教材88页练习)
1、已知:如图,AB、CD是⊙O的两条弦,OE、OF为AB、CD的弦心距,根据本节定理及推论填空:.
(1)如果AB=C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OE=OG,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AOB=∠COD,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巩固基础知识)
2、(教材88页练习3题,略.定理的简单应用)
(五)小结: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指导.
知识:①圆的对称性和旋转不变性;②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关系,它反映出在圆中相等量的灵活转换.
能力和方法:①增加了证明角相等、线段相等以及弧相等的新方法;②实验、观察、发现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教材P99中1(1)、2、3.
第二课时(二)
教学目标:
(1)理解1°弧的概念,能熟练地应用本节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应用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例题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心角、弧、弦、弦心距之间的相等关系的应用.
难点:理解1°弧的概念.
教学活动设计:
(一)阅读理解
学生独立阅读P89中,1°的弧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
理解:
(1)把顶点在圆心的周角等分成360份时,每一份的圆心角是1°的角.
(2)因为在同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以整个圆也被等分成360份,这时,把每一份这样得到的弧叫做1°的弧.
(3)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
(二)概念巩固
1、判断题:
(1)等弧的度数相等();
(2)圆心角相等所对应的弧相等();
(3)两条弧的长度相等,则这两条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相等()
2、解得题:
(1)度数是5°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
(2)5°的圆心角对着多少度的弧?5°的弧对着多少度的圆心角?
(3)n°的圆心角对着多少度的弧?n°的弧对着多少度的圆心角?
(三)疑难解得
对于①弧相等;②弧的长度相等;③弧的度数相等;④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难的老师要及时解得.
特别是对于“圆心角的度数和它们对的弧的度数相等”,一定让学生弄清楚这里说的相等指的是“角与弧的度数”相等,而不是“角与弧”相等,因为角与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比较和度量.
(四)应用、归纳、反思
例1、如图,在⊙O中,弦AB所对的劣弧为圆的,圆的半径为2cm,求AB的长.
学生自主分析,写出解题过程,交流指导.
解:(参看教材P89)
注意:学生往往重视计算结果,而忽略推理和解题步骤的严密性,教师要特别关注和指导.
反思: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所谓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数与形互相转化,图形带有直观性,数则有精确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例题.
例2、如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CE∥AB,=40°,求∠BOD的度数.
题目从“分析——解得”让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此时教师只需强调解题要规范,书写要准确即可.
(解答参考教材P90)
题目拓展:
1、已知:如上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CE∥AB,求证:=.
2、已知:如上图,已知AB和CD是⊙O的两条直径,弦=,求证:CE∥AB.
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由学生自己分析证明思路,引导学生思考出不同的方法,最后交流、概括、归纳方法.
(五)小节(略)
(六)作业:教材P100中4、5题.
探究活动
我们已经研究过:已知点O是∠BPD的平分线上一点,以O为圆心的圆和角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则AB=CD;现在,若⊙O与∠EPF的两边所在的直线分别交于点A、B和C、D,请你结合图形,添加一个适当的条件,使OP为∠BPD的平分线.
解(略)
①AB=CD;
②=.(等等)
数学教案-垂直于弦的直径的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垂直于弦的直径(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推证过程;能初步应用垂径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垂径定理及应用;②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能力.
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
教学学习活动设计:
(一)实验活动,提出问题:
1、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圆的对称性,教师引导学生努力发现:圆具有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不变性.
2、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和提出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感性——理性”引出垂径定理.
(二)垂径定理及证明:
已知:在⊙O中,CD是直径,AB是弦,CD⊥AB,垂足为E.
求证:AE=EB,=,=.
证明:连结OA、OB,则OA=OB.又∵CD⊥AB,∴直线CD是等腰△OAB的对称轴,又是⊙O的对称轴.所以沿着直径CD折叠时,CD两侧的两个半圆重合,A点和B点重合,AE和BE重合,、分别和、重合.因此,AE=BE,=,=.从而得到圆的一条重要性质.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组织学生剖析垂径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CD为⊙O的直径,CD⊥ABAE=EB,=,=.
为了运用的方便,不易出现错误,将原定理叙述为: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⑤平分弦所对的劣弧.加深对定理的理解,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避免学生记混.
(三)应用和训练
例1、如图,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分析:要求⊙O的半径,连结OA,只要求出OA的长就可以了,因为已知条件点O到AB的距离为3cm,所以作OE⊥AB于E,而AE=EB=AB=4cm.此时解Rt△AOE即可.
解:连结OA,作OE⊥AB于E.
则AE=EB.
∵AB=8cm,∴AE=4cm.
又∵OE=3cm,
在Rt△AOE中,
(cm).
∴⊙O的半径为5cm.
说明:①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导解题步骤;②应用垂径定理计算:涉及四条线段的长:弦长a、圆半径r、弦心距d、弓形高h
关系:r=h+d;r2=d2+(a/2)2
例2、已知: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求证AC=BD.(证明略)
说明:此题为基础题目,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求独立完成.
练习1:教材P78中练习1,2两道题.由学生分析思路,学生之间展开评价、交流.
指导学生归纳:①构造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的结合是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等问题的常用方法;②在圆中解决弦的有关问题经常作的辅助线——弦心距.
(四)小节与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1)圆的轴对称性;(2)垂径定理及应用.
方法:(1)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有机结合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等问题的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2)在因中解决与弦有关问题经常作的辅助线——弦心距;(3)为了更好理解垂径定理,一条直线只要满足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则可得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⑤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五)作业
教材P84中11、12、13.
第二课时垂直于弦的直径(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简单的应用;
(2)通过对推论的探讨,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3)渗透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垂径定理的两个推论;②对推论的探究方法.
难点:垂径定理的推论1.
学习活动设计:
(一)分解定理(对定理的剖析)
1、复习提问: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应的两条弧.
2、剖析:
(教师指导)
(二)新组合,发现新问题:(A层学生自己组合,小组交流,B层学生老师引导)
,,……(包括原定理,一共有10种)
(三)探究新问题,归纳新结论:
(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对应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对应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4)圆的两条平行线所夹的弧相等.
(四)巩固练习:
练习1、“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在推论1(1)中,为什么要附加“不是直径”这一条件.)
练习2、按图填空:在⊙O中,
(1)若MN⊥AB,MN为直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C=BC,MN为直径,AB不是直径,则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MN⊥AB,AC=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MN为直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目的:巩固定理和推论)
(五)应用、反思
例、四等分.
(A层学生自主完成,对于其他层次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教材P80中的第3题图,是典型的错误作.
此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应用定理及推论来平分弧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与教材P80中的第3题图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感性知识的认识及理性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小结:
知识:垂径定理的两个推论.
能力:①推论的研究方法;②平分弧的作图.
(七)作业:教材P84中14题.
第三课时垂径定理及推论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⑴要求学生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会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问题.
⑵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意识.
⑶通过例4(赵州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并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内容:
(一)复习
1.垂径定理及其推论1:对于一条直线和一个圆来说,具备下列五个条件中的任何个,那么也具有其他三个:⑴直线过圆心;⑵垂直于弦;⑶平分弦;⑷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⑸平分弦所对的劣弧.可简记为:“知2推3”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应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计算(这里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都要自主研究)
涉及四条线段的长:弦长a、圆半径r、弦心距d、弓形高h
关系:r=h+d;r2=d2+(a/2)2
3.常添加的辅助线:(学生归纳)
⑴作弦心距;⑵作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
4.可用于证明:线段相等、弧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同时为圆中的计算、作图提供依据.
(二)应用例题:(让学生分析,交流,解答,老师引导学生归纳)
例1、1300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米,拱高(弧中点到弦的距离,也叫弓形的高)为7.2米,求桥拱的半径(精确到0.1米).
说明: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实际问题——(转化,构造直角三角形)——数学问题.
例2、已知:⊙O的半径为5,弦AB∥CD,AB=6,CD=8.求:AB与CD间的距离.(让学生画图)
解:分两种情况:
(1)当弦AB、CD在圆心O的两侧
过点O作EF⊥AB于E,连结OA、OC,
又∵AB∥CD,∴EF⊥CD.(作辅助线是难点,学生往往作OE⊥AB,OF⊥AB,就得EF=OE+OF,错误的结论)
由EF过圆心O,EF⊥AB,AB=6,得AE=3,
在Rt△OEA中,由勾股定理,得
,∴
同理可得:OF=3
∴EF=OE+OF=4+3=7.
(2)当弦AB、CD在圆心O的同侧
同(1)的方法可得:OE=4,OF=3.
∴.
说明:①此题主要是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的严密性思维和解题方法:确定图形——分析图形——数形结合——解决问题;②培养学生作辅助线的方法和能力.
例3、已知:如图,AB是⊙O的弦,半径OC∥AB,AB=24,OC=15.求:BC的长.
解:(略,过O作OE⊥AE于E,过B作BF⊥OC于F,连结OB.BC=)
说明: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并把已知与所求线段之间找到关系.
(三)应用训练:
P8l中1题.
在直径为650mm的圆柱形油槽内装入一些油后.截面如图所示,若油面宽AB=600mm,求油的最大深度.
学生分析,教师适当点拨.
分析:要求油的最大深度,就是求有油弓形的高,弓形的高是半径与圆心O到弦的距离差,从而不难看出它与半径和弦的一半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来解决.
(四)小结:
1.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注意指明条件.
2.应用定理可以证明的问题;注重构造思想,方程思想、分类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教材P84中15、16题,P85中B组2、3题.
探究活动
如图,直线MN与⊙O交于点A、B,CD是⊙O的直径,CE⊥MN于E,DF⊥MN于F,OH⊥MN于H.
(1)线段AE、BF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线段CE、OH、DF之间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直线CD的两个端点在MN两侧时,上述关系是否仍能成立?如果不成立,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1)AE=BF,CE+DF=2OH,(2)AE=BF仍然成立,CE+DF=2OH不能成立.CE、DF、OH之间应满足)
垂直于弦的直径初中教案精选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推证过程;能初步应用垂径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垂径定理及应用;②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能力.
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
教学学习活动设计:
(一)实验活动,提出问题:
1、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圆的对称性,教师引导学生努力发现:圆具有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不变性.
2、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和提出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感性——理性”引出垂径定理.
(二)垂径定理及证明:
已知:在⊙O中,CD是直径,AB是弦,CD⊥AB,垂足为E.
求证:AE=EB,=,=.
证明:连结OA、OB,则OA=OB.又∵CD⊥AB,∴直线CD是等腰△OAB的对称轴,又是⊙O的对称轴.所以沿着直径CD折叠时,CD两侧的两个半圆重合,A点和B点重合,AE和BE重合,、分别和、重合.因此,AE=BE,=,=.从而得到圆的一条重要性质.
垂径定理: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组织学生剖析垂径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CD为⊙O的直径,CD⊥ABAE=EB,=,=.
为了运用的方便,不易出现错误,将原定理叙述为: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⑤平分弦所对的劣弧.加深对定理的理解,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避免学生记混.
(三)应用和训练
例1、如图,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分析:要求⊙O的半径,连结OA,只要求出OA的长就可以了,因为已知条件点O到AB的距离为3cm,所以作OE⊥AB于E,而AE=EB=AB=4cm.此时解Rt△AOE即可.
解:连结OA,作OE⊥AB于E.
则AE=EB.
∵AB=8cm,∴AE=4cm.
又∵OE=3cm,
在Rt△AOE中,
(cm).
∴⊙O的半径为5cm.
说明:①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导解题步骤;②应用垂径定理计算:涉及四条线段的长:弦长a、圆半径r、弦心距d、弓形高h
关系:r=h+d;r2=d2+(a/2)2
例2、已知: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求证AC=BD.(证明略)
说明:此题为基础题目,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求独立完成.
练习1:教材P78中练习1,2两道题.由学生分析思路,学生之间展开评价、交流.
指导学生归纳:①构造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的结合是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等问题的常用方法;②在圆中解决弦的有关问题经常作的辅助线——弦心距.
(四)小节与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1)圆的轴对称性;(2)垂径定理及应用.
方法:(1)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有机结合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等问题的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2)在因中解决与弦有关问题经常作的辅助线——弦心距;(3)为了更好理解垂径定理,一条直线只要满足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则可得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⑤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五)作业
教材P84中11、12、13.
第二课时(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的两个推论及其简单的应用;
(2)通过对推论的探讨,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思维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3)渗透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垂径定理的两个推论;②对推论的探究方法.
难点:垂径定理的推论1.
学习活动设计:
(一)分解定理(对定理的剖析)
1、复习提问:定理: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应的两条弧.
2、剖析:
(教师指导)
(二)新组合,发现新问题:(A层学生自己组合,小组交流,B层学生老师引导)
,,……(包括原定理,一共有10种)
(三)探究新问题,归纳新结论:
(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对应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对应的两条弧.
(3)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4)圆的两条平行线所夹的弧相等.
(四)巩固练习:
练习1、“平分弦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在推论1(1)中,为什么要附加“不是直径”这一条件.)
练习2、按图填空:在⊙O中,
(1)若MN⊥AB,MN为直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AC=BC,MN为直径,AB不是直径,则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MN⊥AB,AC=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MN为直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目的:巩固定理和推论)
(五)应用、反思
例、四等分.
(A层学生自主完成,对于其他层次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教材P80中的第3题图,是典型的错误作.
此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应用定理及推论来平分弧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与教材P80中的第3题图的对比,加深学生对感性知识的认识及理性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小结:
知识:垂径定理的两个推论.
能力:①推论的研究方法;②平分弧的作图.
(七)作业:教材P84中14题.
第三课时垂径定理及推论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⑴要求学生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会解决有关的证明,计算问题.
⑵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意识.
⑶通过例4(赵州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并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进行辅助线的添加
教学内容:
(一)复习
1.垂径定理及其推论1:对于一条直线和一个圆来说,具备下列五个条件中的任何个,那么也具有其他三个:⑴直线过圆心;⑵垂直于弦;⑶平分弦;⑷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⑸平分弦所对的劣弧.可简记为:“知2推3”
推论2: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2.应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计算(这里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都要自主研究)
涉及四条线段的长:弦长a、圆半径r、弦心距d、弓形高h
关系:r=h+d;r2=d2+(a/2)2
3.常添加的辅助线:(学生归纳)
⑴作弦心距;⑵作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
4.可用于证明:线段相等、弧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同时为圆中的计算、作图提供依据.
(二)应用例题:(让学生分析,交流,解答,老师引导学生归纳)
例1、1300多年前,我国隋代建造的赵州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的长)为37.4米,拱高(弧中点到弦的距离,也叫弓形的高)为7.2米,求桥拱的半径(精确到0.1米).
说明: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②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实际问题——(转化,构造直角三角形)——数学问题.
例2、已知:⊙O的半径为5,弦AB∥CD,AB=6,CD=8.求:AB与CD间的距离.(让学生画图)
解:分两种情况:
(1)当弦AB、CD在圆心O的两侧
过点O作EF⊥AB于E,连结OA、OC,
又∵AB∥CD,∴EF⊥CD.(作辅助线是难点,学生往往作OE⊥AB,OF⊥AB,就得EF=OE+OF,错误的结论)
由EF过圆心O,EF⊥AB,AB=6,得AE=3,
在Rt△OEA中,由勾股定理,得
,∴
同理可得:OF=3
∴EF=OE+OF=4+3=7.
(2)当弦AB、CD在圆心O的同侧
同(1)的方法可得:OE=4,OF=3.
∴.
说明:①此题主要是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的严密性思维和解题方法:确定图形——分析图形——数形结合——解决问题;②培养学生作辅助线的方法和能力.
例3、已知:如图,AB是⊙O的弦,半径OC∥AB,AB=24,OC=15.求:BC的长.
解:(略,过O作OE⊥AE于E,过B作BF⊥OC于F,连结OB.BC=)
说明: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并把已知与所求线段之间找到关系.
(三)应用训练:
P8l中1题.
在直径为650mm的圆柱形油槽内装入一些油后.截面如图所示,若油面宽AB=600mm,求油的最大深度.
学生分析,教师适当点拨.
分析:要求油的最大深度,就是求有油弓形的高,弓形的高是半径与圆心O到弦的距离差,从而不难看出它与半径和弦的一半可以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来解决.
(四)小结:
1.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注意指明条件.
2.应用定理可以证明的问题;注重构造思想,方程思想、分类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五)作业:教材P84中15、16题,P85中B组2、3题.
探究活动
如图,直线MN与⊙O交于点A、B,CD是⊙O的直径,CE⊥MN于E,DF⊥MN于F,OH⊥MN于H.
(1)线段AE、BF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线段CE、OH、DF之间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当直线CD的两个端点在MN两侧时,上述关系是否仍能成立?如果不成立,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提示:(1)AE=BF,CE+DF=2OH,(2)AE=BF仍然成立,CE+DF=2OH不能成立.CE、DF、OH之间应满足)
经典初中教案垂直于弦的直径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及垂径定理的推证过程;能初步应用垂径定理进行计算和证明;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圆的对称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审美观,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垂径定理及应用;②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能力.
难点:垂径定理的证明.
教学学习活动设计:
(一)实验活动,提出问题:
1、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究圆的对称性,教师引导学生努力发现:圆具有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不变性.
2、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和提出问题.
通过“演示实验——观察——感性——理性”引出垂径定理.
(二)垂径定理及证明:
已知:在⊙O中,CD是直径,AB是弦,CD⊥AB,垂足为E.
求证:AE=EB,=,=.
证明:连结OA、OB,则OA=OB.又∵CD⊥AB,∴直线CD是等腰△OAB的对称轴,又是⊙O的对称轴.所以沿着直径CD折叠时,CD两侧的两个半圆重合,A点和B点重合,AE和BE重合,、分别和、重合.因此,AE=BE,=,=.从而得到圆的一条重要性质.
垂径定理: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组织学生剖析垂径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CD为⊙O的直径,CD⊥ABAE=EB,=,=.
为了运用的方便,不易出现错误,将原定理叙述为: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⑤平分弦所对的劣弧.加深对定理的理解,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避免学生记混.
(三)应用和训练
例1、如图,已知在⊙O中,弦AB的长为8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3cm,求⊙O的半径.
分析:要求⊙O的半径,连结OA,只要求出OA的长就可以了,因为已知条件点O到AB的距离为3cm,所以作OE⊥AB于E,而AE=EB=AB=4cm.此时解Rt△AOE即可.
解:连结OA,作OE⊥AB于E.
则AE=EB.
∵AB=8cm,∴AE=4cm.
又∵OE=3cm,
在Rt△AOE中,
(cm).
∴⊙O的半径为5cm.
说明:①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导解题步骤;②应用垂径定理计算:涉及四条线段的长:弦长a、圆半径r、弦心距d、弓形高h
关系:r=h+d;r2=d2+(a/2)2
例2、已知:如图,在以O为圆心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两点.求证AC=BD.(证明略)
说明:此题为基础题目,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求独立完成.
练习1:教材P78中练习1,2两道题.由学生分析思路,学生之间展开评价、交流.
指导学生归纳:①构造垂径定理的基本图形,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的结合是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等问题的常用方法;②在圆中解决弦的有关问题经常作的辅助线——弦心距.
(四)小节与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1)圆的轴对称性;(2)垂径定理及应用.
方法:(1)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有机结合计算弦长、半径、弦心距等问题的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2)在因中解决与弦有关问题经常作的辅助线——弦心距;(3)为了更好理解垂径定理,一条直线只要满足①过圆心;②垂直于弦;则可得③平分弦;④平分弦所对的优弧;⑤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五)作业
教材P84中11、12、13.
第123页
数学教案-角的比较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角的比较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方法:
(1)重合法:即把要比较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一条边的位置;
(2)度量法;即比较两个角的度数.
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2.利用比较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
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2)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若OC是的平分线,则或
4.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应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无关.这是因为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若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十分相似的.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一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则不能进行比较.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较十分相似.
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学生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则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学生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二)难点
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疑点
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知识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角的比较中掌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二)整体感知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画图相结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可能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比较.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角的比较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板书]1.5角的比较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角的比较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探究新知
1.角的比较
(1)叠合法
教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情况:
,,,如图1所示.
图1
演示:移动,使其顶点与的顶点重合,一边和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的另一边的位置情况,你能确定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①与重合,等于,记作.
②落在的内部,小于,记作.
③落在的外部,大于,记作.
【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角的比较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2)测量法
师:小学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学生活动:请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法说明】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反馈练习:课本第32页习题1.3A组第3题,用量角器测量、、的大小,同桌交换结果看是否准确.
2.角的和、差、倍、分投影显示:如图1,、.
图1
提出问题:如图1,,把移到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移到上,才能保证的大小不变呢?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移到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作作一个角等于,出现两种情况.如图2及图3所示:
(1)在内部时,如图2,是与的差,记作:.
(2)在外部时,如图3,是与的和,记作:.
【教法说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与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2中是与的差,记作:,或与的和等于,记作:,图3中是与的差,记作:等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
图2图3
反馈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已知如图4,,画,使.
师:两个的和是,那么是的2倍,记作,或是的,记作:.同样,有角的3倍和等等.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
图4
3.角平分线
学生观察以上反馈练习中的图形,,也就是把分成了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的平分线.
[板书]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示:是的平分线,(或).
说明:若,则是的平分线,同样有两条三等分线,三条四等分线,等等.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
1.如图1填空:
图1
①
②
2.是的平分线,那么,
①
②
图2
3.如图2:是的平分线,是的平分线
①若,则
②,,则度
【教法说明】练习中的第1、2题可口答,第3题在教师引导下写出过程,初步渗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推理过程由已知入手,联想得出结论.
(四)总结、扩展
找学生回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教师归纳得出以下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B组第1、2题.
作业答案
1.解:,若,那么,
2.解:∵是的平分线,∴.
又∵是的平分线,∴.
又∵,∴.
说明:学生作业或回答问题,尽量要求用“∵∴”的形式,为以后解证明题打好基础.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的格式.
数学教案-两圆的位置关系初中教案精选
课题:两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的:掌握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及判定方法;;
教学重点:两圆的五种位置的判定.
教学难点: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请说出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
研究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从两个角度来研究这种位置关系的,⑴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⑵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大小关系,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相离
相切
相交
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
0
1
2
d与r的关系
d>r
d=r
d
二.讲解:圆和圆位置关系.
⑴两圆的公共点个数;
⑵圆心距d与两圆半径R、r的大小关系.
两圆的位置关系
外离
外切
相交
内切
内含
两圆的交点个数
0
1
2
1
0
d与R、r的关系
d>R+r
d=R+r
R-r
d=R-r
d
定理设两个圆的半径为R和r,圆心距为d,则
⑴d>R+rÛ两圆外离;
⑵d=R+rÛ两圆外切;
⑶R-r
⑷d=R-r(R>r)Û两圆内切;
⑸d
三.巩固:
⒈若两圆没有公共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离(B)相切(C)内含(D)相离
⒉若两圆只有一个交点,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A)外切(B)内切(C)外切或内切(D)不确定
⒊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3cm和4cm,根据下列条件判断⊙O1和⊙2的位置关系.
⑴O1O2=8cm;⑵O1O2=7cm;⑶O1O2=5cm;
⑷O1O2=1cm;⑸O1O2=0.5cm;⑹O1O2=0,即⊙O1和⊙O2重合;
四作业:P1372.3.4.5
经典初中教案数学教案-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公开课教案
授课时间:2004.11.17早上第二节授课班级:初三、1班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概念。
2.初步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灵活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
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知识迁移的能力;
2.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解决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关注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主动探索,勇于发现。从而领悟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是运动变化着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教学难点: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研究及运用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利用多媒体放映落日的动画。引导学生从公共点个数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两方面体会直线和圆的不同位置关系。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
探
究
新
知
今天我们学习7.7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1、通过观察直线和圆的公共点个数得出直线和圆相离、相交、相切的定义。
2、观察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r的大小变化,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半径和点与圆心的距离的数量关系来判定,总结得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由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来判定。得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例1(课本第89页例)
例2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
为5,AC与BD交于点O,过点
O作EF∥AB分别交AD、BC于
点E、F。以A为圆心,为
半径作圆,则⊙A与直线BD、EF、BC位置关系怎样,说明理由。
学生观察、讨论、概括、总结后回答
学生讨论试解看清条件与图形做出正确的判断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直线和圆的概念做好铺垫
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来得到新知识
从多个角度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
反馈
训练
应用
提高
练习1:教材P.90中1,2.
练习2:在Rt△ABC中,∠C=900,AC=3,AB=5,若以C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那么()
(1)当直线AB与⊙C相切时,r的取值范围是
(1)当直线AB与⊙C相离时,r的取值范围是
(1)当直线AB与⊙C相交时,r的取值范围是
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互相帮助、纠正
培养了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精神,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书写习惯
小结
提高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指导学生回答
探究
活动
问题: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厘米,⊙O的半径为r厘米,当圆心O从点A出发,沿着线路AB一BC一CA运动,回到点A时,⊙O随着点O的运动而移动.在⊙O移动过程中,从切点的个数来考虑,相切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情况下,r的取值范围及相应的切点个数
.
布置
作业
1、课本第101页7.3A组第2、3题
2、课余时间,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找出直线和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实例,说给大家听。
数学教案-角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角的定义既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知识建立在射线、线段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同时也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比较、画法,以及深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定义是由实际生活中具有角的形象的物体抽象出来的,理解角的定义一定要明确角的边为射线,角为平面内的点集.角也可认为是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而形成的图形,这里的线动成角体现了运动变化的思想.
2.角的表示法,小学没有介绍,这里首先说明用三个字母记角.对此,要特别强调表示顶点的字母一定要写在中间,唯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情况,才可只用顶点一个字母来记这个角,否则分不清这个字母究竟表示哪一个角.在讲往数字或希腊字母来记角时,可再让学生作些练习,说出所记的角怎样用三个字母来表示.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学可以在简单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引入,将问题的研究方向转向这些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与点结合以及互相结合能够组成什么图形.可以尝试让同学们摆火柴,重点应在具有角的形象的图形,然后可以在列举、观察、分析学习、生活、生产中同样具有角的形象的物体的基础上,让同学们尝试给出角的定义.
2.关于角的另一种定义,也可以通过实物演示的方式得出,冽如一手扯住线的一端,另一手拉住线的另一端旋转.重点应是对运动变化的观点的渗透.平角和周角也可以让学生给出,真正理解“平”与“直”的含义.
3.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出一些判别给定图形是不是角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角的相关概念.同时将角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结合图片、动画、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角、周角、平角及角的顶点、角的边等概念.
2.掌握角的表示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由学生观察实物图形抽象出角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总结角的几种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角的两个定义的得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考虑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角的形象概括出角的定义,说明几何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为生产、生活服务.鼓励学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为社会做贡献.
2.通过旋转观点定义角,说明事物是不断变化和相互转化的,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去看待某些事物.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角使学生体会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动态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与阅读理解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发现,自我理解与阅读法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概念及角的表示方法.
(二)难点
周角、平角概念的理解.
(三)疑点
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的区别.
(四)解决办法
通过演示法使学生正确理解平角、周角的概念,适当加以解释,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解释.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电脑、实物投影)、三角板、圆规、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入.
2.教师步步设问,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自己画图、观察图形的过程中掌握角的静态定义.
3.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四种表示角的方法.
4.教师用电脑直观演示展示角的旋转定义.
5.反馈练习.
6.师生讨论总结.
7.测试.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角的两种定义及相关概念,掌握角的表示方法,正确理解平角、周角的概念,并能从图形上进行识别.
(二)整体感知
以现代化教学为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自觉地掌握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前几节我们具体研究了小学时初步认识的直线、射线、线段.另外,小学时我们还认识了另一种几何图形——角.你能说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给我们角的形象的物体吗?(学生会很快说出周围的课桌、门窗、墙壁的角;圆规张开两脚;钟表的时针与分针间形成的角等等.)
【教法说明】为了更形象、更直观用实物投影显示一些实物图形.
让学生说出口常生活中给我们角的形象的物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其观察事物的习惯,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从具体实物图形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能力.
师:的确如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角的形象可以说无处不在.因此,一些图案的设计;机械零件的制图等等,常常用到角的画法、角的度量、角的大小比较等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具体地研究角.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真本领,将来为社会做贡献.
探究新知
1.角的静止观点定义的得出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举例和小学时你对角的认识,你能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角吗?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角,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图.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师:根据小学所学你能指出所画角的边和顶点吗?(学生结合自己理解和小学所学,会很快指出角的边和顶点.)
师:同学们请观察,角的两边是前面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刚才老师的提问,描述一下怎样的几何图形叫做角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找代表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给予纠正和补充,最后给出角的正确定义.
[板书]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角的两边.
(出示投影1)
指出以上图形,角的顶点和角的边.
提出问题: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学生讨论并演示:拿大小不同的两副三角板或学生的三角板与教师的三角板对比演示.让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要拘泥于课堂上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后小结:角的两边既然是射线,则可以向一方无限延长,所以角的大小与所画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仅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法说明】角的定义的得出,不是教师以枯燥的形式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画图、观察图形的过程中,由教师引导提出问题,步步追问,自觉地去认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在复习旧知识中,不知不觉学到了新知识——角.这样缩短了新旧知识间的距离,减轻了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感到新知识并不难,在轻松愉快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会感受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发展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有很好的作用.
2.角的表示方法
师:研究角,像直线、射线、线段一样,可以用字母表示.下面我们阅读课本第25负第三自然段,总结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你能否准确地表示一个角并读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可以相互讨论,然后归纳出角的几种表示方法.
【教法说明】角的四种表示方法,课本中用一自然段说明,语言通俗,很易理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分出四个层次,四种表示角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大胆放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阅读后,多找几个学生回答.最后通过不断补充、完善,归纳整理得出角的四种表示方法,教师整理板书.
[板书]
图1图2图3
【教法说明】总结以上四种表示方法时,对前两种表示方法,应注意的问题要加以强调.第一种表示方法必须注意:顶点字母在中间.第二种表示方法只限于顶点只有一个角.这是以后学生书写过程中最易出错的地方.另外,让学生区分角的符号与小于号.这些应注意的问题最好由学生讨论,学生发现后归纳总结.
反馈练习:投影打出以下题目
指出图中有几个角,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它们.
3.用旋转的观点定义角
师:同学们看老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问题.前面我们给角下过定义,是在静止的情况下,观察角是由怎样的两条射线组成.下面,我们从运动的观点观察一下角的形成.
图1
演示:教师由电脑显示一条射线,然后射线绕其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停止则形成一个角,如图1所示.举例帮助学生理解:钟摆看成一条射线,从一个位置摆到另一个位置则形成一个角.
学生讨论并试述定义:学生叙述不会太严密,教师纠正、补充后板书.
【板书】角:角还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说明:射线旋转时,经过的部分是角的内部.让学生说明平面内除了角的内部外还有几部分,分别是什么?(角的边与角的外部)
【教法说明】角的旋转观点的定义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结合电脑的显示,举出实例等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4.平角、周角的概念
师:角可以看成是一射线绕其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那么,旋转时有无特殊情况呢?
由电脑演示并说明:
射线绕点旋转,终止位置和起始位置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平角,如图2所示.同样可表示为,顶点,两边为射线和射线.继续旋转,回到起始位置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如图3所示.周角的顶点为,两边重合成一条射线.
图2
师说明:(1)平角与直线、周角与射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图形表面上看一样,但本质上不同.如:直线上取点表示点在直线上的位置,而平角是由顶点和边组成的角这一几何图形.
(2)在这一书中,所说的角,除非特殊注明,都是指没有旋转到成为平角的角.
【教法说明】平角、周角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要通过直观演示后教师加以解释,但也不要解释得过多.否则,学生会更糊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即可.
反馈练习:投影显示
1.指出图中以为顶点的平角的两边
2.指出图中(包含平角在内)的角有几个,并分别读出它们
对以上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变式练习,培养能力
投影出示:
1.如图1:可以记作吗?为什么?
图1
2.如图2:、分别是、上的点
①与是同一个角吗?
②与是同一个角吗?
3.如图3:是什么角?顶点、边分别是什么?
图2图3
【教法说明】为活跃课堂气氛,以上练习可以抢答.
(四)总结、扩展
学生看书,回答本节学了哪些主要内容,同桌可以相互讨论.最后教师按学生的回答归纳出本节知识脉络.投影显示:
八、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中的格式,在表示方法中加上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