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加减法的教案范本
  • 加减法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3-04-21

    加减法的教案范本。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个人都要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 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案课件中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范文大全编辑精心制作了一份“加减法的教案”的知识点总结敬请参考,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

    加减法的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数的加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编排了“小数的加减法”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第四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对小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第二层次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本课是学习这两个层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诸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小数的加、减法。它是数的运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有效地改变了以往小数计算中比较单一、严肃的学习面孔,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要求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数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当得数的末尾有0时,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省略0不写,使小数的书写更简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二、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行动,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在体验的基础上内化知识,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3、实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调动不同特点的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4名,男女生比例相差不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较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具备积极探究的能力,对本节课的教学较感兴趣。

    四、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本堂课我通过谈话、结合图片多次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

    2、合作探究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教学难点“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我准备组织两次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宽松、民主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3、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素材,根据素材给出的若干信息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办法。

    五、说学法

    1、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观察质疑法:充分利用教材所给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尝试探究法。引导学生对两组难易程度不同的题进行自主尝试,从而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算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两种算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再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出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

    通过教师讲述“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的盛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并以简练的语言切入课题。

    阅读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计算——————引出小数的加、减法。

    (二)围绕问题,突出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小数的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总结算法、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我是通过以下办法突出教学重点的:首先向学生展示“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成绩,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例如:第一轮后中国队领先加拿大队多少分?然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尝试算法,紧接着再出示练习题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从而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三)归纳小结,交流算法

    1、小数点要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低位算起。

    3、计算结果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4、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为了检验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我又设计了几道判断题,来进一步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四)分层深入,突破难点

    本课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

    通过以下办法突破教学难点:首先进行基本题的练习,然后再进行提高题的练习,这样分层练习,才能突破难点。

    (五)拓展练习,解决问题

    通过出示拓展题、让学生阅读信息,提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最后再进行升华练习,进而解决问题。

    七、说板书

    板书采用归纳整合形式,理清学生思路,宏观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板书如下:

    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加减法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95、96页例3、例4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创设了学生十分熟悉的文具店购物情境,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方面的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认知经历,对于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有比较直接的帮助。 “做一做”主要巩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后面学习复杂小数加减法的基础。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学过整数加减法,绝大多数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整数加减法。他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位小数的含义,对元、角、分也比较熟悉。且三年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购物付钱的经历,这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经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⑴理解并掌握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⑵通过解决有关小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情感与态度: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你能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吗?(数位对齐,满十进一,退一当十)

    二、创设情境,探究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棒!很快就是同学们的节日了,“佳佳文具店”赶着“6.1”前夕开业,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文具店图)瞧,还真热闹呢!看着这幅图,你了解到了哪些商品信息?

    师:这位女同学说要买一个卷笔刀和一枝铅笔,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呢?

    师:这是用角作单位来计算的,如果用元做单位要怎么列式呢?

    生:0.6+0.8(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就引导学生说出6角=0.6元,8角=0.8元)

    师: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小数加法,老师边说边板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法。这可有点难度哦,同学们敢不敢试一试?

    师:如果要列竖式该怎么列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 小数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小数部分表示什么?

    (2) 想想列竖式时,什么和什么要对齐?

    老师板书“元,角”后指定一个小组板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老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角数的和表示角的数要对齐,表示元的数和表示元的数对齐。

    师指着学生的汇报板书提问:这个式子中小数点的位置有点意思,你发现了什么?

    师:也就是说加数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点也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是吗?

    生: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才能表示角数的和表示角的数要对齐,表示元的数和表示元的数对齐。

    师:如果我们擦掉元、角,你还能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吗?小组内同学互相讨论。

    讨论后生汇报,学生的说法可能不一定完善,有的可能会说如果小数点没有对齐,个位就不是和个位相加了等等。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只有小数点对齐了,数位才会对齐。

    师:接下来你是怎么算的?计算方法和整数加法比有没有改变?

    师:如果老师要把笔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记录下来,你建议我写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

    3.游戏激趣,巩固算法。

    师:我们一起来玩开车的游戏,你们当指挥官,你们说出发就出发,你们说停就停。

    (1)老师课件出示8.1,在8.1的下面开过来一辆卡车,卡车的上面写着+ 5.6。老师根据学生的提示出发、停下,并问一问为什么要在这里停,学生会说,这样小数点才会对齐。卡车停下形成一个竖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集体评议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得数的小数点应该点在那里。

    (2)老师课件出示5.7,卡车上写着+ 6.4,学生说出发后,卡车开动,当7和6对齐时突然停下,要学生说说停在这里可以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继续前进,当学生喊停时,故意不停,当5和4对齐时,再停下,让学生说一说这样为什么不可以,当全体学生都达成共识后,卡车退回来,让两个小数点对齐,形成一个竖式,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集体评议时重点让学生说说得数的`小数点应该点在那里。

    三、自主迁移,探究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1.师:我想知道带橡皮的铅笔比不带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你能帮帮我吗?怎样列式?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计算,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找出有代表性的错例上台板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集体评议。在评议后老师可以说:“原来这几位同学是故意做错,用来考考我们大家,看大家能不能看出来。”以免打击这些学生的积极性。

    3.师:同学们觉得刚才在计算小数减法时除了小数点要对齐以外,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让学生尽情地说,如果没有说道整数部分是0的不能省略。则老师提出问题:整数部分是0的能省略吗?为什么?师生共同小结小数减法的算法,老师补充完整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和板书“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来计算,整数部分是0的不能省略”。

    四、练习巩固。

    1、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如果算式的得数大于1,就请男生举手,女生认为对的话就鼓掌。

    如果小于一就请女生举手,男生认为对的话就鼓掌。如果等于1就都举手。

    观察上页商店图。

    1)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2)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关于小数的加减法,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31-1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初步渗透转化、建模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能直接相加减?(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呢?请你们拿出两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1/2和1/4,再用两张同样大的正方形纸分别折出1/3和1/9,折好后涂色表示这几个分数。

    2.小组活动:学生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3.教师设问:这里的1/2和1/4、1/3和1/9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揭示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评析:课始开门见山,以设问的形式,从学生已有的旧知切入新知。通过折纸活动,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情境中,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发了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1/2+1/4,并用实验说明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用前面折纸并涂色的长方形纸来验证计算方法,分组派代表汇报计算情况)

    2.同理分析:1/3+1/9=3/9+1/9=4/9。结合板书讨论:

    (1)从等式的左边到等式的右边,实际是做了什么?(通分)

    (2)谁来说说这种方法的道理?(可结合学具图理解)把1/2化成2/4,这样平均分的份数相同,也就是说分数单位相同。因此,2个1/4与1个1/4合起来就是3个1/4,即3/4;第二题是3个1/9与1个1/9合起来是4个1/9,即4/9。

    3.验算1/2+1/4=3/4。

    (1)交换加数位置。

    1/4+1/2=1/4+2/4=3/4

    (2)用减法验算。(你会算吗?有困难的小组帮忙)

    3/4-1/2=3/4-2/4=1/4

    3/4-1/4=2/4=1/2

    4.你现在知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吗?

    完成板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评析:承用前面的折纸,引导学生直观地看出计算结果。通过相互述说算理和检验计算过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知道怎么算,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础练习。

    1/3+1/4

    5/6+3/8

    11/12-5/6

    3/4-2/5

    1-1/6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板演各题的计算过程,注意对计算中的错误和不规范的书写进行纠正。并引导学生总结各类题型的计算方法及技巧)

    2.深化练习。

    出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并让学困生说说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要求能说出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加减法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练习练习,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

    重点

    难点重点: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难点: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环节过程

    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基本练习通过分子都为1且分母最大公因数只有1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对比练习,巩固对异分母分数加,减计方法的理解,并启发学生发现一些计算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能力。1.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指导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1)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作业,交流计算结果。

    (2)指导探索规律

    教师提问:这组题中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两个数通分时的公分母有什么特征?每道题得数的分子与原来两个分数的分母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指出: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加,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子的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1,分子都是1的分数相减,得数的分母是两个分母的积,分子是两个分子的差。

    (3)请学生举出几个类似的可以用这样的规律计算的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左边两组题的计算。

    学生进行观察,并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发现,再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学生明确规律后根据规律直接写出右边两组题的结果。

    学生举例,互相交流。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综合练习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通过第6,7题的练习提高学生估计及对计算结果的把握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观察实物图进行估计,再利用估计的数据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对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

    1.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学生判断后教师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分数是否接近1/2,看分子是否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是否接近0,看分子是否接近0;分数是否接近1看分子与分母是否很接近。

    2.完成第7题。

    教师组织汇报交流,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自己的估算是否正确。

    3.指导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明确两个量杯中各有多少毫升水。

    (2)指导方法:400毫升和800毫升应该等于多少升呢?你是怎样想的?

    4.指导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1)理解题意。

    (2)指导方法:估计一下每种蔬菜摆放的面积大约各占货架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3)让学生独立完成(2)(3)题的计算,教师组织交流结果。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第41页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3=(2+3)/(2×3)

    1/2-1/3=(3-2)/(2×3)

    接近0:1/10,2/25

    接近1/2:4/7,9/20,7/15

    接近1:8/9,11/13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判断,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中先估计,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与估算结果比较估算是否正确。

    学生观察图片,先得出两个量杯中分别有2/5升,4/5升,再独立完成(1)(2)问题的解答。

    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指名上台指图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2)(3)题的计算,并进行汇报。

    学生自由发言。在分数大小比较的练习中可以渗透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用运用估算的方法比较大小,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过程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与之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听说我们班的同学计算能力特别强,这儿准备了两题你会算吗?

    出示:用竖式计算。

    475+34=473-34=

    指名两人板书,其他同学在随堂本上独立完成,完成后核对。

    结合刚才的计算过程想一想,用竖式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结果:①相同的数位对齐。②从个位算起。

    追问最终达到:整数中的个位就是它的什么位?(最低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境图

    提问: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指名说)根据图中三位同学所说的话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必要时应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例1和试一试中的问题。)

    同学们真厉害!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些问题中选出这四个问题进行研究。

    先看这两题(例1的两个问题),怎样列式?(指名说)

    观察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

    A、教学例1第(1)问。

    根据这道算式你能估算出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吗?(指名估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接着问:用竖式你会算吗?

    (预设:①出现例题中的两种不同的答案。②只出现正确的答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讨论“你赞同哪种答案?说说赞同的理由。)

    我们再一起回顾用竖式计算的过程。(师边讲边板书竖式,完成解答。)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B、教学例1第(2)问。

    同学们!你们刚才用竖式计算了小数的加法,那么小数的减法你会用竖式计算吗?试试看!(学生独自完成,指名扮演。)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是怎样算的,并适时强调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被减数和减数中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二)比较算式“12.55+5.65=?”

    出示两位学生的作业。(得数一个是18.20,一个是18.2)

    比较这两个答案,哪个更好一些?(强调要化简。)

    (三)总结、归纳。

    (出示复习题的两道算式和例1中的两道算式的计算过程)

    提问:比较这两组题,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列式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呢?先请同学们独立想一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①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方法一样都要把相同的数位对齐,从最低位算起。②在小数加、减法中,只有把小数点对齐相同的数位自然就对齐了。小数部分末尾有“0“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

    先让学生思考,独立找出错误的地方,再分别改正。

    3、完成练习八第3题。

    先组织完成(1)~(3)题,并分别讲评,最后引导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4、课堂作业:练习八1~2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数加减法:(1)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2)从低位算起(3)满十进一(4)末尾有零要去掉

    加减法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培养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1、教具:投影仪。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学生拿出一张正方形的纸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涂上颜色,并说一说涂颜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

    2、请学生介绍自己的折纸与涂色的情况。

    3、现在要计算两张纸的涂色部分合起来是多少,你可以列出那些算式?

    4、想一想,根据分数的分母特点,这些算式可以分成几类?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的,另一类是分母不同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

    1、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分母不同的加法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请学生进行独立的尝试。

    2、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3、就分母不同的加法算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请学生们进行讨论。

    4、结合折纸的涂色部分,思考、验证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5、交流汇报。

    (1)“与在图上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因为它们所代表的每一份都不同,只有当每份都相同时,才可以直接相加。”

    (2)“每份不同也就是说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所以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才可以直接相加。”

    (3)“所以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应该先通分,把它们变成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再相加减。”

    (4)“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练一练。

    1、第1题,看图填一填。

    2、第2题,估计下列那些算式的结果比较接近1,,0,再算出来。估计分数加减法的得数大小比估计整数运算的结果要困难得多,为此,在开展本题练习前,再一次复习用分数表示直观图。

    3、第3、4题,独立完成。

    4、第5题,运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建议用线段图分析题意,作草图即可。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认为进行分母不同的分数(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加减法的教案【篇7】

    一、 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情的把握,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订为:

    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三、 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四、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课件播放:千岛湖美丽的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美景。画面定格在千岛湖的最高峰 。

    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好吗?

    2、出示一组千岛湖游玩的信息:

    游船码头千岛湖最高峰

    坐缆车要 小时

    爬山要 小时

    宾馆 游船码头

    乘汽车要 小时

    骑自行车要 小时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你准备怎样游千岛湖,并用算式表示你所需的时间。

    得出:1/2+ 1/3 5/8 +7/81/2+7/8 5/8+1/3

    【设计意图: 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5/8+7/8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导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合作探究,自主建构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的五个小环节。

    1、独立探险究

    每人独立尝试3个算式,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小组合作,集体反馈

    4人小组交流方法,再各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3、算法优化

    在多种算法中,讨论出最合理的方法:先通分,再计算。

    有的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的算法:

    (1)化成小数计算

    (2)通分计算

    (3)画图解决。当学生出现这几种方法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并感悟出: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到: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4、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5、归纳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6、 再一次请学生选择游玩路线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算法多样化、优化的过程,使他们在体验中理解、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同时既培养了良好的验算习惯,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比较,再次请学生选择哪种登山方式,并说明你的想法。有的学生会说乘缆车,这样节省时间;也有的学生会说爬山,这样可以节省金钱。这一小小的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一次让学生在选择中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了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内化,拓展创新

    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方法后,还必须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拓展、创新,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1、单一练习: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

    【设计意图:因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最关键是通过通分把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练习是通分。接下来第二个练习我设计了一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情景,在这个大情景中又包含了3个层次的练习。】

    2、创设生活情境:

    目前我校正在打造书香校园的品牌,图书室最近新买了一批图书。

    (1) 买来的故事书占总数的 1/4

    科技书占总数的 1/6

    基本练习:出示两条信息

    要求学生根据这两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可能列出 1/4+1/6 1/4-1/6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巩固新知,另一方面当学生在计算时出现有12、24作公分母时,通过比较,感悟出用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最简便。】

    (2) 综合练习:

    在前面2条信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信息:连环画占总数的 1/5。

    要求学生求出:这三种书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出:1/4+1/6+1/5

    【设计意图:一方面由2个异分母分数扩展到3个,这是知识的又一次拓展,也是对教材进行整合;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

    (3) 思考练习;

    在前两个信息的基础上,补充这样一个问题:其他书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尝试解决:1-1/4-1/6

    【设计意图:为了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当场解决,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课后去思考。】

    (四)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请学生谈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板书设计 通分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转化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的回顾总结,再次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通过通分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从而不断完美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的教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在学习方式上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性。在教学评价上:我不仅关注计算法则的得出,更关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知识的学习过程。

    加减法的教案【篇8】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应用,在五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倍数与因数、分数的再认识、约分、通分,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下面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教法与学法的思考。本课教材创设了折纸的情境,利用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得出算式1/2+1/4,然后通过计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但是,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并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这样的教学整体思路,另外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运动会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质疑、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理解算理,获取新知。并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以达成下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知识迁移,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增强学生操作、观察、对比、分析、联系、归纳、推理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的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数形分析,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教具和学具:同桌两人一组,一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纸片或两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或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但部分优秀的学生什么都没有,目的在于促进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思维的无限可能。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整个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1、回顾旧知,揭示课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将教材中折纸的情境改为了五(1)班学生参加运动会的情况。因为我认为这样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不能利用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加法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从而得到不同分数相加的算式,利用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帮助学生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分子才能直接相加的算理,既从旧知识中引出新问题,凸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亲历活动,探求新知。这一层次,我主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一是思考判断,大胆猜测。以1/4+1/8为例,通过预设同学们在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容易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根据以前的认知判断计算结果对不对,从而让学生明白异分母分数相加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并大胆地猜想计算结果,阐述自己的理由。二是实验操作,探究验证。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者画图的方式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感知面、体、线在操作中的实际应用,了解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关键是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分母互质、分子都为1的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和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三是利用知识迁移,探究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独立计算1/4—1/8,找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共同点,归纳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巩固应用,强化技能。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他们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这个时候,利用练习强化巩固对新知的掌握。

    4、自主阅读,交流体验。阅读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再一次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数学经验,从而再让学生经历一次再发现、再创造、再体验的过程。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理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得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谢谢大家!

    加减法的教案【篇9】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九册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整数加减意义、法则已经熟练掌握,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刚刚学完,为解决本课整数减小数做了有力的铺垫。本课内容为学习小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及分数的加减等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3、教学目标:

    a、从整数的意义引出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二者意义相同。

    b、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等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c、养成仔细看题、认真验算的习惯。

    d、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4、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内容从整数加减法引入,先教学加法再教减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理小数的计算法则。一步计算后学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简便计算。这种编排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形成了统一的知识链。

    教学切入点:整数加减法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位数不同的加减计算方法(尤其是位数少的减位数多)

    教法和学法设计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参与——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课前自学收集数据编写小数加减算式,增强收集信息的能力,课中探索发现新知,构建新知,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直奔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

    生: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点拨

    1、回忆。

    师:整数加减的法则是什么?

    指名汇报。(复旧迎新,做好铺垫。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2、推测。

    师:你收集了哪些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题,展示给大家看。

    生举例,教师使用暗示语言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题目。如:

    生:0.3+0.4

    师:1位小数加1位小数。

    生:0.23+0.1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验加减法计算的不同类型,突出难点:整数减小数,为点拨规律做好伏笔。

    3、尝试。

    师:任选你喜欢的2题尝试解答。

    生板演。

    生1:20—0.98=20.98

    生2:生1错了,我来改正。20—0.98=19.02

    生3:不对,我来改。20.00—0.98=19.02

    讨论:谁的方法好?

    小结:生2简单,生3严谨。开始学习时提倡生3做法,熟练后提倡生2做法。

    设计意图:把握动态生成资源,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性,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体现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4、探究。

    师:观察这些算式的解答方法,尝试总结解答方法。

    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课件出示小数加减计算方法)

    5、验证。

    用小数计算方法检验刚才计算的题目是否正确。(养成验算习惯)

    三、小结

    师:你学习到了什么?想一想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同桌谈谈

    加减法的教案【篇10】

    一、说教材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笔算整数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并且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也为学习本课做了有力的铺垫。加、减法结合元角进行教学,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学习小数的加减。本节课内容是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具有现实的意义,可以迅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有利于学生体会处处有数学,融生活课堂于一体。数学的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根据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购物”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能用小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班学生的知识基础,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主要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教学难点就是在计算过程中体会算理,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设计

    我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以及现在的孩子接触钱的计算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我准备这节课主要用演示法和讲授法,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演示。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教师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于此认识,本课教学注重活化教材、强化体验、深化应用。采用“课前铺垫——课中探索——课后延伸”三段式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整体建构的自学指导、检查点拨、探究规律、回归系统。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整数极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课前进行已有知识的铺垫,课中探索发现新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竞争、合作的快乐;课后延伸体现知识的价值,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五、教学程序

    (一)复习铺垫。

    1.复习几道名数互化题。

    2.利用商店里文具价格复习整数加减法的笔算题,.复习整数加减的法则。看到图片,你们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能自己列竖式解决吗?指名汇报。,注意选择性的指名叫两名同学上黑板板书。叫同学们当小老师,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竖式对吗?为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归纳整数的竖式计算的计算法则。并一起来读两遍。(我这样做,主要是让学生让学生学习过的知识重新唤醒,让学生利用迁移的方法更好更快的掌握新知识。找准本课学习的切入点。)

    (二)联系生活情境导入

    师:还是刚才这家商店,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商店的商品打特价,你们仔细看,原来的这些文具的价格有了什么变化?(变的便宜了)。这些商品的价格你们都认识吗?想想你们刚才的问题在结果上有什么不同啦?自己试着在作业本上算一下。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计算,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来。指名叫学生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出来的。同样请两名学生来黑板上板书,这次的算式不作要求。并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鼓励学生的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只要算对就要予以肯定。)仔细看看现在的算式和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了?对了,现在的算式是小数来加减。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六:说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点对齐

    0.8+0.6=1.4(元)

    【加减法的教案范本】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