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精选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9篇)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3-02-26

    精选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9篇)。

    本文为教师范文大全推荐专题“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如何才算是写好一份教案课件呢?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的内容均为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收集和整理的,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1)

    [片段一]组织讨论,总结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2506的估算方法,巡视中发现所有学生都能估算。汇报中只出现了教学设计中的1、2、4三种方法。)

    师: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1:第一种,因为它很好算。

    师:这是聪明人的选择。

    生2:第二种,因为它不仅好算,而且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

    师:他用了不仅...而且,什么意思?

    生3:第一种方法只是好算,与实际结果相差较远,第二种方法既好算,又接近实际结果。

    生4:第一种方法只具备估算的第一个条件,而第二种方法具备了估算的2个条件。

    (这时我又请了5、6个同学说说自己喜欢的方法,有的喜欢第一种,有的第二种。)

    师:为什么没有人喜欢第三种,他可是最接近实际结果的?

    生:因为他不好算。

    师:看来每个同学都是聪明人。好现在就请大家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28920)。

    (学生独立思考后板演出现了28020=1430020=1526020=1320xx0=10四种方法。)

    师: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第四种方法离准确值太远了!

    生2:估算应该不但好算还要尽可能接近准确数。

    师:三种估算的方法都合理,为什么结果有差别?

    生:因为第2种方法把289看作300,估大了;第1种和第3种方法都估小了。

    师:估算时有时会估大,有时会估小,只要符合估算的两条原则,都是好方法。

    师:因为下半年我校要扩大招生,规定每个寝室住20人,289人要安排几个寝室?

    生:15个,14、13估小不行。

    师:刚刚说估大、估小都是好方法,现在为什么不能估小?

    生:如果估小就有一些人没地方住。

    师小结:生活中的问题有时估大更合理,有时也会出现估小更合理的情况,这就要求同学们解题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估算。

    ......

    [片段二]结合情境,灵活估算。

    巩固练习二出示信息①讨论如下:

    生1:把9元4角看成9元,1109=990元,所以应该付10张百元币。

    生2:把9元4角看成10元,11010=1100元,所以应该付11张百元币

    生3:我觉得这两种都可以。因为他们具备估算的2个条件。

    生4:我认为把9元4角与9元比较接近,所以应该付10张百元币。

    生5:付10张不够,这种情况估大比较合适,所以应该付11张。

    生6:王老师如果跟老板讨价还价,付10张就够了。

    生7:都已经是批发价了,恕不还价,所以应该估大,付11张。

    生8:如果王老师还有零钱,可以先付10张百元币,再付零钱。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购物的实际情景,对王老师付钱的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如果王老师没有零钱,应该估大更合理,付11张百元币。下面这种情景又该怎样分析呢?(出示信息②)

    生1:7张百元币,70011=7700,7700与7533接近。

    生2:只有7533元怎么可以看作7700元,这样钱会不够分的。所以应该把7533看作6600,,660011=600(元),每个红包放6张百元币。

    生3:我同意生2的说法,这种情况估小更合适。

    师:真好!与王老师当时的想法一样。2月30日,带着礼物和红包,我们就出发了。(出示信息③)

    ......

    六、教学反思。

    十来岁的孩子精算长于估算,不愿意也不习惯估算,在再三提示的前提下,仍然会出现精确计算的情形,更不知道怎样才合理。而上述案例,学生不但愿意估算,还会估算,而且会合理估算,究其因,以下两点至关重要。

    1、精彩的生活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整堂课,我始终把握住生活中学数学这一新理念,撷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的画面,提炼出学校安排餐厅、寝室,小手拉小手活动,购物等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数学问题,组成走进校园情境串,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和价值,从而杜绝了为估算而估算现象的发生,把发展估算意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熟悉的生活画面,亲历过的实际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估大、估小两个策略的理解和选择,培养了应用意识。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2、简单的数学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估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估算的本质已有所了解。或许除法的估算与加、减、乘法有些不同,但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教学中,我以对于估算,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问题打开学生的话匣,引领他们先看看估算这片森林,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这片森林中寻找除法的估算这棵树木。实践证明,学生在把握估算原则的前提下,探索、学习除法的估算变得更自主,更轻松,这种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做法,起到简约数学知识的作用。是的,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原则而非细则,还学生一个简单的数学。

    值得注意的是,估算决不能仅仅出现在估算课上,我们要把它落实在数学教学全过程之中,真正实现三算结合,以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2)

    片段一,互动交流,认识1/2:

    师:怎么读?

    生:二分之一。

    师:没错!从下往上读!谁还愿意读!(指名学生读)一起来读!(齐读)

    师:那这1/2表示什么呢?有自己的理解吗?先别急着说出来,可以举举例子(出示苹果),也可以画画图来帮助自己说明,同桌先商量一下。

    生①:把苹果分成两份,一半就是1/2。

    师:他说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生②:两块橡皮,其中一块就是1/2。

    生:这两块橡皮要一样大的。

    师:同意他对你的补充吗?

    生②:同意。

    生③(在纸上画了一条线段):象这样分成两段,其中一段就是1/2。

    生④:一条裤子的一个裤脚就是1/2。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1/2表示什么,心里都有数了吗?

    生:有。

    师:好!看到信封了吗?里面有很多老师为同学们准备的图形,待会儿请每位同学从信封里,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折一折,并用彩笔涂上颜色,表示出它的1/2,然后拿上来贴在这里(在黑板上贴出展示板),行吗?那就马上开始吧!

    每位学生把自己对1/2的理解表示在图形上,并贴出来。

    师:好漂亮!先为自己的作品鼓鼓掌。(热烈鼓掌)

    学生非常开心得欣赏全班同学一起完成的作品。

    师:那你们所表示的1/2在哪儿呢?

    生:涂上颜色的部分。

    师:那空白部分呢?

    生:也是1/2。

    师:为什么?

    生①:它们都是一半一半。

    生②:因为我们是对折的。

    师:对折是什么意思?

    生:分的每一份一样大。

    师:这里所分的每一份都一样大了吗?

    生:都一样大了。

    师:像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表示1/2一定要平均分是吗?

    生:是的。

    师:不平均分,行吗?

    生:不行。

    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用这个图形(出示一个图形)表示一下,怎样算是不平均分!

    学生代表用图形表示不平均分。

    师:这样分成的两份,其中的一份能用1/2表示吗?

    生:不能。

    师:所以,表示1/2一定要平均分。

    师:好!1/2表示什么,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吗?小组互相说说看。

    每位学生都试着把1/2表示的意义叙述给同桌听;

    生①:1/2表示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涂上颜色的一份就是它的1/2,空白的一份也是它的1/2。

    生②:不一定是图形,也可以是苹果什么的。

    师:有道理吗?

    生:有。

    师:那你认为应该怎么叙述呢?

    生②:1/2表示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师:这两位同学都注意到了,把任何东西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所以要说清楚是谁的1/2。

    片段二:学生展示自己创造的分数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自己的分数创造。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创造的分数举起来。

    每位学生都很高兴得把自己创造的分数举起来,一部分学生还创造了两个不同的分数。

    师:谁愿意先来介绍自己创造的分数呢?

    生①(一个长方形的1/4):我是把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师:其他同学都听清楚了吗?他是怎么说的,谁能来重复一下?

    生②:他说把一个长方形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师:那你觉得他说得对吗?

    生②:不对,得说平均分才行。

    师:同意吗?你能再说一遍吗?

    生②: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生①: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颜色的1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4。

    师:象他一样,涂色部分也是图形1/4的还有谁?

    这部分学生展示各种图形各种折法表示出的1/4。

    师:好好看看,都是各自图形的1/4了吗?

    生:圆形的不是,它没有平均分。(有位学生用一个圆形竖着折出4份)

    师:还有折错的吗?

    生:没有了。

    师:好像折得都不太一样,为什么都说它们是各自图形的1/4了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上颜色1份。

    ......

    教学反思:

    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个过程的,怎样体现这种过程,并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去体现,我努力尝试提供这样一个途径,让每个学生自由去展示自己想象--图像--抽像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我对这节课的这种想法和设计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我的导师曾经这样对我说过只有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已有储备情况及他们的差异,才能在教学中找到每个学生,更好地把每个学生都带向获取知识的目标。正是在课前做了相关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情况,我才能在课始便找到了每个学生所在的位置,有效率地把每个学生凝聚到一块,各尽所能,互相补充,成功完成了这次学习活动。

    2、生生互动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评价、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竞争等。这样,课堂上不只教师一个人跟学生发生关系,而是几十个人形成师生间、同学间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思维灵活性、语言表达能力以至个性特点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而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成功地促进了生生互动的学习气氛的形成,我主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看法,可以不跟老师的意见一致;(2)我采用了多种有利于学生交流的形式,如同桌商量,全体学生交流、讨论等,让学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交流学习的体会。(3)改变教师的引导语,我采用有道理吗?谁有补充谁有不同意见对不对呀好不好呀这样的提问。(4)不随意对学生的发言做出评价,让学生之间养成互相倾听、互相尊重的习惯,例如认识1/2的教学,安排同桌间互相倾听、互相评议,然后再是全班倾听、全班评议,目的就在于此。

    3、成功以情有层次地带动学生始终保持很高的兴趣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能欣赏到自己和全班同学共同完成的1/2图形的展示板,体验到合作的快乐,积极的情绪得到提升;让学生一起来大声读出自己和全班同学共同创造的由老师板书在黑板上的分数,再次体验到合作的快乐,成就感油然而生,积极地情绪再次得到提升;课堂总结时候,同时目视展示板和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回想自己这节课的学习经历,情绪更是提到最高点。

    正是由于这节课开放性的设计,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很多东西都是自己在事先所不能想到的,以致总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教学契机没有利用好,所以还需要在教学活动学生生成预设部分做更深入、细致的思考,尽量避免教学遗憾的发生。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3)

    师:要想揭开这个奥秘(庄家即中年骗子为何赢得多),我们首先必须研究两个骰子同时掷的情况,对吗?

    生齐答:对!(并点头示意)

    师:那么现在请同学们从信封里拿出骰子,每人随意用两个骰子掷一掷。

    生:积极性可高了,迫不及待地玩了起来,玩得可开心了。有部分学生边玩边观察骰子的特征,有部分学生还一边与同桌交流或比较自己每次两颗骰子掷出的点数之和。

    师:同学们刚才都玩得很认真,也很开心,请同学先停下来,把骰子放回信封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同时掷两个骰子,落下时,得到面朝上两个点数的和都有那些情况?(马上板书:两个点数的和有:)

    生:顿时鸦雀无声陷入思索当中......(让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再回答。)

    生: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和是2,和是3、4、5、10、12......等。(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作归纳性提问。)

    师:和最小是几,最大又是几?

    生:和最小是2,最大又是12。(若学生有不同意见,则让他们稍作讨论,形成统一意见)

    师:依次板书:两个点数的和有:2、3、4......12,共11种情况。

    师:(试问)只有这11种情况吗?(以便自然地引出1或13,进行探讨性研究它是不存在的。)

    生:还有!个别学生说出了1、13等其它点数和。(其余的同学一片哗然,并提出质疑进行反驳)

    师:有谁能掷出两个数的和是1或13的吗?(同桌互相说说)

    生:不可能!。(说明:若个别学生说有,不妨让其举出具体的例子,以供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最终确定正确与否。)

    生:起初同桌之间各持己见,争论地十分激烈,课堂顿时达到高潮。不久,坚持还有1、13等其它点数和的同学声音渐渐没了,而其他获胜的同学则信心百倍,满脸得意地等待老师的宣布,并做好了胜利的手势,准备庆祝。

    师:请一位获胜的同学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作总结这是一个不可能发生事件,是确定的。

    师:在这些两个点数的和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是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是不确定的。(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

    片段二:

    师:学了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或者有什么话想告诉大家,都可以勇敢地跟大伙儿说一说......

    生:老师今天我学得特别认真,也学得特别愉快、开心,还学到了许多自己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知识。我真希望这节课的时间能更长一些,同时也希望以后的数学课都能象今天这节课这样好玩、有趣,老师您下次可一定要再给我们上这样的数学课呀!

    生:今天我非常高兴,我学到了一个本领,原来掷骰子做游戏,这里也有数学知识,回家以后,我要跟我的爸爸、妈妈等家里人也讲一讲,让他们也掌握这个本领,以后不会上当受骗。

    生:我告诉大家的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掷骰子游戏中的奥秘,以后在街上我要遇到骗子用这种骗术行骗,我决不会上当受骗。我要用学到的知识去把骗子的钱都骗回来,揭穿骗子的鬼把戏,然后再把骗子送到公安局去,让大家都别再上当受骗,让他不能骗人。

    (注:老师要对该学生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骗人的行为是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知法犯法更不可取。)

    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知识存在,我会更好地学数学,将来用我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人在该节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上力求体现了新课标精神,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经历了猜想--实验--验证--概括四个阶段,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获得数学知识,在学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学生忘记了这是数学课堂。这节课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也是这节课的成功及亮点所在。

    同时,本课在设计时又力争贴近学生生活,课始从学生熟知的街头骗子游戏切入主题,提出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接着师生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来探讨掷出的两个点数和最小是几,最大又是几?看上去这些问题都很简单,里面却蕴含了做数学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然后才能得到结论。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我本着既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合理和务实重组和调整。比如:教科书第118页~119页的掷一掷这个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上,有这样一个编排,那位老师说:我们;来掷20次,如果和是5、6、7、8、9算老师赢,否则你们赢。开始,我按这个方法去上试教的,没想到有趣的事情出现了,有几个机灵的学生马上回答:不行,白老师,那肯定是您赢。我说:为什么呢?我选的这些数才占总共11个数其中的5个,而你们却占了其中的6个呀?学生回答:那还是老师赢,因为您选中间那几个数。中间那几个数就一定能赢吗?我说。那几个学生虽然讲不出更多的理由,但已经猜到了老师肯定会赢,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我想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我们设计教学预案就要站在为学生服务的角度来想,注重学生的感受,既然学生已经猜到老师能赢,学生的好胜心又强,我们何不改变原先的设计预案。在该游戏环节中,我改变了教材的安排,采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5、6、7、8、9和1、2、3、4、10、11、12)。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鼓舞其士气,这样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游戏相对公平。由此,能够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致极高。

    在掷一掷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学过的知识穿插在里面,如:掷一次记一次数,引导和鼓励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最后列成表格,复习了统计知识、数的组合问题、筛选数字的方法等,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当然,每堂课都有美中不足或需要老师执教时值得注意的地方,本人在最后执教时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此,将其罗列出来,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参考:

    1、就是上面提到的在教科书第118页~119页的掷一掷师生掷20次的游戏中,若按教材的编排去上,老师有可能会变得比较被动。我改变了教材的安排,采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鼓舞其士气,这样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使游戏相对公平。由此,能够较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致大大提高。自然,老师上起课来就顺了,学习效果也比较好。

    2、在教学流程的第三阶段即理论验证可能性的大小时,比较浪费时间(有可能导致最后的时间不够)并且,学生对各种点数和都有几种可能,在概括上容易出错,显得比较费力。具体表现在:和是2、3、4、5、6、7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有几种可能,都能比较有规律地填出来,而且还能比较好地进行归纳和概括。当点数和是8、9、10、11、12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有几种可能,就有许多学生出现一个骰子点数为7(一颗骰子最大点数为6)的错误组合。如点数和为8的组合出现1和7的错误等,而且接下来的点数和均出现类似的情况。

    当然,学生出现上述情况是事出有因的。有老师认为这是学生的思维定势的负迁移作用,当他们在算了点数和是2~7的组合后,思维自然而然顺延地出现了一个骰子的点数7的情况,因为此时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从而忽视了骰子的实际情况,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就是要让学生尽量减少出错,不能一味迁就,坐视不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在出示该环节时,对题目的要求不够深入、具体。如:掷出两个点数的和是2时,每颗色子分别是几和几?有几种可能?应改为:掷出两个点数的和是2时,骰子A是几和骰子B是几?有几种可能?着重强调骰子A和B分别是几,这样无形中强化了学生对骰子实际情况(最大点数)的重视程度,加深印象,从而减少后面出错的几率。(2)在学生进行该环节的探究时,应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探究学习前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专门请一名同学负责检查、监督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即组合的情况)是否正确,特别注意是否出现了1~6以外的点数。这样也就避免了出现7及以上的点数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同时,集体合作的力量得到充分展示。(3)当学生探究学习快进行到点数的和为8的组合情况时,老师不妨给学生一个温馨提示:同学们一个骰子的点数会不会是7或更大的数呢?这样学生就能有效地防止出现上述的错误。当然在此前教学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4)

    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在教学中得以实践,我们的教育观念也不断的在更新、发展,教学行为不断的在转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教材只是提供给我们师生教学的文本,教师要善于理解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数学课程的资源。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整合,从统计自己名字的笔画数入手引入平均数,在交流、对比中让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特别是上述片断的设计,对于加深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然后自主归纳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样,使数学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己的名字出发,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素材,来研究数学的知识,探究数学规律。通过对教材的改编与加工,使数学素材充满真实感与亲切感,不但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更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方式再也不只是单一的、枯燥乏味的、以被动听讲和反复解题为其主要形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课堂中更多的应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是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好奇而带来的丰富活跃的猜想、假设、直觉,是学生对知识自主的探究。本节课的设计,我注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明晰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与自主构建;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解决实际的问题。因为只有这样让学生经历感悟、体验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得到能力的提炼,智慧的升华。

    (三)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应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选择和自己编制数学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真实地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本节课的设计,我从生活中引入平均数,提炼为数学知识,在返回生活应用平均数解决胡老师家的的平均每月用水吨数,给自己上课的情况打分,再求平均数等等。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因为数学而丰富多彩,教师的教学生涯也会在与学生的思维、情感碰撞过程中逐步丰满起来。

    (四)重视课前的预设与课堂中的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因为在生成的课堂中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活的,富有生命灵性,是真正有意义的。但要想有丰富的生成,教师首先要有充分的预设。整个教学设计,我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做了很多的预设。因为学生是具有不同知识经验的生命个体,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不同的学生有着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可能会出现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争取在课堂教学中,在组织学生讨论、评价,让学生在生成知识的同时,生成学习经验,生成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5)

    师:一个1厘米是这么长(师用手比划),那3个1厘米3厘米有多长呢?

    5个1厘米呢?8个1厘米呢?(师生分别用手1厘米1厘米地比划)

    师:如果不用尺子,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

    生:能!(生尝试画)

    师:画得准不准呢?同学们再用尺子量量看。

    生:(用尺量自己画的线段)

    师:同学们画得怎么样?你是怎么画的?谁愿意向大家来汇报交流一下?

    生1:我画的比较准,比8厘米只长一点点,我的拇指宽差不多是1厘米,我是用自己的拇指一个一个比着画的。

    生2:我的方法和他差不多,但我不用手指,想1厘米大概有这么长(用手比划)就看着画1厘米,再接着画1厘米,一直接着画8个就行了!

    师:你是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1厘米1厘米画的,真有办法的!

    生3:我也是先1厘米1厘米画,画了4厘米,看看是这么长(用手比划线段),就再画这么长,合起来就是8厘米了。

    生4:我也画得比较准,我是这样画的,先画1分米也就是一柞长,再擦掉2厘米......

    师:刚才都是画的比较准的同学发表自己的想法,但老师更佩服画得暂时还不够准的同学也能勇敢地发表你们的想法。

    生5:我只画了5厘米长。

    师:你真诚实!你是怎么画的呢?

    生5:随便......画一下......(吱吱唔唔)

    师:看来凭感觉随便画一下不一定会画得准,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你现在知道怎么画了吗?

    生5:我想1厘米1厘米地画。

    生6:我也是1厘米1厘米画的,但还是相差很大,我画了11厘米多。(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用尺子量给大家看)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1厘米画得太长了。

    师:对,下次要把1厘米画得短点,只有把1厘米画的准了才能把4厘米、8厘米等画准,对吗?

    师:刚才有些同学很有办法画得比较准,也有一些同学画得还不够准。那你们想不想用刚才几个同学介绍的办法再来练练,使自己画得更准呢?好,下面同学们就自己给自己定长度,先想好画几厘米再画下来,然后用尺子量量比比,尽量多试几次,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好吗?开始!

    生:(学生自由练习)

    师:同学们练得怎么样啦?谁愿意把你的进步和我们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生5:我刚才画得很不准,我练习时就先画短点,先画2厘米,一量,1厘米看得太长了,就改短点,第二次画得比较准了。再画了5厘米,一量很接近,再画8厘米,现在已经很接近了。

    生7:我刚才8厘米画得已经很准了,我就画了12厘米,结果太短了点,发现后面画的1厘米短了点,又画15厘米,一量只差3毫米。

    生8:我刚开始画3厘米,比较准。后来慢慢画长起来,反而越来越不准了。

    师:你能发现这是怎么回事?

    生9:画1厘米只相差一点点,画长了,每1厘米都会相差,相差就会慢慢多起来。

    生10:这是误差!

    ......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比较和调整,使自己画得越来越准!老师真为你们的进步高兴!当然,现在画得还不够准的同学也不要着急,只要你用心多尝试,你也会进步的!

    六、教学反思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设计曾在20xx年杭州西博会和温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会上作教学展示,从教学实践看,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总体感觉比较成功。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几分米的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小棒、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

    (3)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的丝带--人的身高)、由静到动(静止的物体--学生站一排、围成圈、拉成线)的情境,能见短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6)

    教学片段实录:

    小组对衣服的搭配方法交流后归纳、演示:

    师:哪一组愿意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6种。

    师: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红色裤子跟衣服连起来,再把其他连起来。

    师:你能上来连一连吗?(生上来板演)你能向大家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连吗?

    生:这样按顺序连不会漏掉

    师:这个方法简单明了,确实是个好方法。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生:写序号,编上1-5号,1号跟3号搭配,1号跟4号,1号跟5号,2号跟3号,2号跟4号,2号跟5号。

    师:这个方法很方便,即使我们没有图片也能把他表示出来。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生:摆一摆

    (生板演)

    师:请你仔细观察,他刚才是先确定什么,再确定什么的?

    生:他是先用兰色的衣服跟裤子配,再用黄色的衣服跟裤子配。

    师:也就是先确定上装再确定下装。如果先确定下装,你会不会摆呢?

    (生板演)

    师:他现在是先确定?

    生:下装,再确定上装

    师:不管是上装不动还是下装不动,这样的搭配方法都非常有规律。

    生:我是算出来的,一件衣服可以跟三件衣服搭配,另外一件衣服也跟三件裤子搭配所以3*2

    师:他是怎么算的,你们有没有听明白。

    生:一件衣服可以配三件下装,两件就是6种。

    师小结:你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有的把所有的穿法都表示出来了,有的用画画的方法,有的用连线的方法,还有的用编号的方法,还有一些特别聪明的同学一下子算出了有六种穿法。而且一个都没有漏掉,也没有重复。那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也不漏掉?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能够不重复、不遗漏的把所有的方法找出来。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这样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运用有序的思考方法来解决它们。

    教学反思:

    排列与组合这一数学思想将一直影响到学生的后继学习,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组合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泛,由于其思维方法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学习时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可多得的好素材。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教学中我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些尝试,同时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没有按知识结构为主线,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情感与体验来组织教学。创设游数学广角的故事情境,穿衣服--吃早点--游数字乐园(数字搭配)--游活动乐园(线路选择)--游游戏乐园(跑道问题,词语搭配)一系列的情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乐意学,主动学,不仅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动手实践体验,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去探究衣服的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通过猜想--讨论--实践--汇报--比较--归纳等环节,充分展开探究过程。

    3、关注合作交流,引发数学思考

    本节课我运用了分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比如9、3、7这三个数字可以组合成多少个三位数,这个问题不是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的,一下子就能想明白的,它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因此安排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佳方案再汇报。目的是通过给学生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给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小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也可以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

    同时我也思考:在这节课中,很多同学表现非常出色,对这部分同学该怎么处理?在孩子起点高时是否可以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进行整合分类?即是否能够让学生初步感知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区别呢?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7)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挂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学校图书室新进200本书,需要摆放到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大家帮帮忙好吗?

    二、探索新知:

    1、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这个问题。

    3、试着列式解决。

    4、估计商是多少。

    5、在小组中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全班交流,注意展示学生的不同方法。

    三、拓展应用:

    1、7567662465

    801(33)96064

    2、按要求连一连。

    482325前一题的得数是后一题

    16022405的第一个数!

    963803

    3、小军去游泳池游泳,他再泳道内游了2个来回,共游了1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连乘、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

    正确计算。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8)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我曾做过3次不同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上设计曾在20xx年杭州西博会和温州市新课程教学展示会上作教学展示,从教学实践看,能体现新课程理念,总体感觉比较成功。从学生实践活动反馈看,大部分学生对提供的材料(长度或周长为几厘米、几分米的小棒、丝带、橡皮、长方形等)或自主选择的材料(教师、同学身高、书本封面周长)等估计得比较准,能真正借用脑里的尺子去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能较清晰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达到预期目标。为达成此目标,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体现在:

    (1)从转化中清晰概念。让学生估计指定长度,先用手比划,再把估计的长度画出来,这样就将脑里抽象的表象转化成直观的东西,可见可测,经历一个从表象到物化的过程;再反过来,让学生观察实物、动脑想一想、估一估、动手量一量、比一比、调一调,经历从具体物体到抽象长度表象的过程。如此相互转化,使学生头脑中的长度单位概念不断清晰深刻,达到内化。

    (2)在比较中明晰概念。对比是思维的基础,是区分差异、纠正偏差的基本方法。在清晰概念、建立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对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先让每个学生不用尺画出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再用尺量一量、比一比,调整纠偏,再次请学生自己定线段的长度,先画再量、比,不断调整、纠偏,接着结合身边的实际例子如小棒、丝带、学具盒、课本封面的周长等进行估量。这样,让学生在从估--量--比--纠偏的活动中,获得一定长度线段的表象,并使表象从模糊到清晰,估计的结果从很不精确到不很精确,甚至精确,不断巩固清晰学生1厘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试图达到把单位长度装在脑子里的效果。在清晰长度单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长度单位的外延进行拓展,如由1厘米为一个长度单位拓展到把几厘米看作一个单位,或根据已知物体的长度表象作标准,来对比估计,进一步清晰丰富长度空间观念。

    (3)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除了清晰长度单位概念外,本节课还有效地创设了由近及远(如估手中的小棒--估台上的队伍长度)、由直到曲(线段--圈)、由横看到竖看(横放的丝带--人的身高)、由静到动(静止的物体--学生站一排、围成圈、拉成线)的情境,能见短想象长,见小圈想象大圈的长度等等,从而逐步发展长度空间观念。

    当然,学生估计意识的养成、估计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估计系统性教学我个人认为:从教学时间上考虑,至少应安排三个课时。从教学目标上划分:第一课时,重点是:清晰概念,以厘米为重点,即人教版第五册安排的内容。第二课时,重点是:明确参照,以方法策略选择为重点,如借助身上一柞、一庹、一步等作为尺子,讨论感悟估长用庹,估短用柞、估路长用步,估竖长用身高作参照等策略,即针对具体问题灵活选择估计的方法。第三课时,重点是实践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三节课,第一节清晰概念是估计的基础,第二节选择策略是估计的关键,第三节实践应用,增强能力是估计的目的。当然,这三课时并非完全割裂开来、先后之分,更多的是相互相成,相互渗透,交互发展,只是课时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以上是个人的一些肤浅看法,待于我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恳请同行、专家们指正。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篇9)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思想及其创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正越来越广泛地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白杨》、《草》、《小稻秧脱险记》《新型玻璃》等课堂教学的精品享誉全国。2000年4月20日,徐州淮海堂,于永正老师又向一千多名老师展示了他新近研究的《全神贯注》的教学。在两课时的教学中,于老师先和学生背诵了几句名言;接着出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里说的那段名言,让学生读这段话提问题,继而读课文解决问题;然后于老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积极读书,直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最后让学生写名言,谈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这堂课延续了以往精品的艺术魅力,给新世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全面开放。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课始,于老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并告诉学生这段名言对自己的影响时,我莫名其妙:这与《全神贯注》有什么关系呢

    我听说大马路小学的学生会背很多名言佳句,谁来背一背学生背诵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后,于老师展示茨威格在罗丹工作室说的那段话,并告诉学生送他们一段名言。听到这,我想:这是于老师设计的又一精彩导入:巧妙找到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抓住文章的动情点切入。

    学生围绕这段名言质疑,继而读懂课文,读熟课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自己写名言。听着学生一个个的名言佳句,我忽有所悟: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已不仅仅是《全神贯注》,而是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于老师似乎更理解叶老这句名言的真谛。课文既然是个例子,就应该为我所用,而不能因文所困,于老师是借《全神贯注》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练读书真功,更是丰富学生的生活认识。因此,将《全神贯注》融入了学生名言佳句的大语境之中,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使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于是乎,我想由保尔的名言导入,决不仅仅是导入的艺术(当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全国上下引发了一场学习保尔精神的大讨论),也不仅仅是课堂结构安排的需要。这一切是不是体现了于老师的语文思想:生活即语文,课文必须经过生活化的处理,例子功能才能发挥最佳。

    二、课堂结构主体化

    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于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所以于老师教《全神贯注》主要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课堂结构模式朴实、真实但不失情趣,一切从学生的学着眼,强调读书自悟,准确把握学习的心理精心安排,有序、有情、有理。我们来看看本课的安排:

    第一次读书,学生读了茨威格的话提出问题:茨威格是哪国人干什么的罗丹是谁获成格是在什么时候说这段话的这时,老师说: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里写了。然后发给学生教材,指导书写课题后,学生读第一遍。

    学生提出问题,自然急于找到答案,拿到教材读得投入很快找到了答案,课文的故事也大概读懂,由此可见第一次读书目的就是让学生读懂大概内容,这符合儿童当时的心理。

    如果作为课外阅读,咱们可以下课了,可这是一篇课文,要能有感情地朗读,我担心的不是你们不懂,而是能不能有感情地读出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们会谈好,生字看拼音。学生开始第二次读书,这次给了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读了两遍。师巡视中激励着:看谁读得最充分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于老师就是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读好。这次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两遍,目的是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学生读得如何呢师安排了第三次朗读指名汇报读书。这次并不要求学生一顺读到底,而是在长句处、难句处指导多练,全班参与读好;在生字处,指导写字。显然,这一次读书目的是随文学生率,指导学生将书读得更顺畅。

    书读了四五遍,学生基本上能读通顺了,于老师又安排了两组读书比赛。第一组是各学习小组选出一名读书基础差的比(注:师请一位学生选,只是与她耳语请她选朗读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同学,并未直接说明,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组是各学习小组的读书组长与老师比。

    于老师安排的高明倒不在于比赛本身,而在于比赛之前的准备。第一组比赛前,他让四个组长带领本组同学帮助准备参赛的同学去练习(离开课堂),此举大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练得非常投入。借助摄像机跟踪拍摄的镜头,我们可以看到各小组的学生或讨论,或示范,或提示,参赛的学生更是认真地练,虚心地听。以至老师连喊了三遍回到课堂上,学生才言犹未尽地回来,还不停地叮嘱本组参赛的同学。这种互助读书,达到了互助相长的效果。

    至此,读了七八遍书,大多数学生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样的结构安排正是充分考虑学习主体的学,遵循母语读书内化的学习规律而安排。

    文贵自得。咱得自然体会各不相同。学到这儿,于老师又安排了一个更能充分展示个性,体现主体的环节学生写名言。

    其实,名人写名言,老百姓也能写名言,农民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老人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我们在座的是未来的名人,都能写名言,读了这篇课文,感触很深,也一定能写。比如我写一句:啊,干什么事都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你们根据这件事,各人也写几句,写好后画上破折号,并写上名字,未来的什么家xXX。于老师引导鼓励着学生。

    数分钟后,一个个名字诞生了。

    最有出息的人是最谦虚的人。未来的诗人XXX。

    生命是人类的保护神。未来的作家XXX。

    学问是学与问的结合,只有学和问,才能学好学问。未来的科学家XXx。(众鼓掌)

    学习是我们的母亲。

    (怎么理解师问。学习能给我们营养,就像母亲哺育我们,给我们乳汁。)

    写好一篇作文,也要盖上湿布。(笑声)师问:什么意思生答:写好作文,还要修改,干什么事都要修改才能更好。

    大胆地去做吧!

    不要拿自己的优点比别人的缺点。

    还有许多经典的名言,我们不能全听到,于老师对学生说:大家把名言送给听课老师,请老师指教。我只能从那些老师会心的微笑中去想象

    三、教学过程开放式操作

    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没了,滔滔不绝的讲和昏昏沉沉的听没了,千奇百怪的问和挖空心思的答没了。走过于老师的课堂,你看到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在津津有味地读,在随心所欲地写,一位和善幽默的大朋友在肯定,在激励,使学生永远保持浓浓的兴趣,这儿的教学是民主的,开放的。

    A:你有没有信心做两次深呼吸,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再迅速准备一下,读吧!

    只见罗丹一会儿向前,一会儿这段话很难读,很别扭,(对全班)都练练。你再练一遍,慢慢来,别急。

    学生读书遇到困难时,于老师总是这样耐心地等待并鼓励。

    B:你们四人当组长,帮他们,给他们出主意,你们把他们带走。(组长带走参赛同学,班上其他同学未动)

    你们都坐在这儿干什么呀都去呀!

    学生纷纷加入小组互助读书活动,课堂上空无一人。(众笑)

    于老师就是这样幽默,这样出奇不意,这样的开放,让学生永远感到有趣。

    C:千万别紧张!

    别紧张,感觉怎样就怎样。

    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

    注意那几个地方要重读。

    记住我刚才说的几点。

    这是第一次读书比赛前,本组的成员对参赛队员的叮咛和嘱咐,他们的言行似乎在告诉你:我们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D:老师与学生比赛读书,为了决定先后次序,学生提出猜拳决定,老师请一名同学帮猜拳。

    我第几师问。

    第二(顿一下)倒数的。学生居然也幽默了一次。

    老师和学生平起平坐比赛读书,课堂上竟然也猜拳,学生居然也玩起了幽默,这一切让你感到什么宽松、民主、开放。这种氛围里创造的火花怎能不闪现!

    四、教学目标人本化定位

    以人为本是于永正教学思想的核心,主要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于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关注;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注;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养成的关注!教书更育人。

    在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他总是用期待鼓励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总是说:我相信你准行!比如第一组同学比赛读书前,于老师和善地说:记住全体同学的嘱咐,有信心吗失败了,我们也会鼓掌,况且我们不会失败。

    在于老师的眼中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学生千差万别,会表现不同方面的能力差异,所以于老师因材施教,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如本课中学生互助读书的安排,就是全体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帮学相长共同提高。两次比赛的评价中更见老师的人本精神,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读书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我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都是因为所针对学生不同。

    我认为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果学生在上了我的课后,没有感到他想知道的比我对他讲的多得多的话,如果这种愿望没有变成一种追求,没有变成激发用更多的时间去读书的动因的话,就是说课堂上的教育目的没有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于老师的课就是激发学生爱语文的情趣,训练学生学语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习惯,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的自觉行为,这与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恐怕是异曲同工。

    【精选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