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
  • 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

    发表时间:2022-01-28

    【www.jk251.com - 运用公式法】

    在我们的初中教学中都离不开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什么样的初中教案比较高质量?这篇《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设计示例

    运用公式法――完全平方公式(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和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初步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通过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字母”的换元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公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问:什么叫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及运用平方差公式法.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4-ax2(2)16m4-n4.

    解(1)ax4-ax2=ax2(x2-1)=ax2(x+1)(x-1)

    (2)16m4-n4=(4m2)2-(n2)2

    =(4m2+n2)(4m2-n2)

    =(4m2+n2)(2m+n)(2m-n).

    问: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

    答:有完全平方公式.

    请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是:

    (a+b)2=a2+2ab+b2,(a-b)2=a2-2ab+b2.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二、新课

    和讨论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思路一样,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a2+2ab+b2=(a+b)2;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式子a2+2ab+b2及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上面的两个公式就是完全平方公式.运用这两个式子,可以把形式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问: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是完全平方式?

    答:一个多项式如果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两部分是两个式子(或数)的平方,并且这两部分的符号都是正号,第三部分是上面两个式子(或数)的乘积的二倍,符号可正可负,像这样的式子就是完全平方式.

    问:下列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为什么?

    (1)x2+6x+9;(2)x2+xy+y2;

    (3)25x4-10x2+1;(4)16a2+1.

    答:(1)式是完全平方式.因为x2与9分别是x的平方与3的平方,6x=2x3,所以

    x2+6x+9=(x+3).

    (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第三部分必须是2xy.

    (3)是完全平方式.25x=(5x),1=1,10x=25x1,所以

    25x-10x+1=(5x-1).

    (4)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缺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用箭头表示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与多项式9x2+6xy+y2中的对应项,其中a=?b=?2ab=?

    答:完全平方公式为:

    其中a=3x,b=y,2ab=2(3x)y.

    例1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25x4”是(5x2)的平方,第三项“1”是1的平方,第二项“10x2”是5x2与1的积的2倍.所以多项式25x4+10x2+1是完全平方式,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25x4+10x2+1=(5x2)2+25x21+12=(5x2+1)2.

    例2把1-m+分解因式.

    问:请同学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否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有几种解法?

    答:这个多项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1”是1的平方,第三项“”是的平方,第二项“-m”是1与m/4的积的2倍的相反数,因此这个多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法11-m+=1-21+()2=(1-)2.

    解法2先提出,则

    1-m+=(16-8m+m2)

    =(42-24m+m2)

    =(4-m)2.

    三、课堂练习(投影)

    1.填空:

    (1)x2-10x+()2=()2;

    (2)9x2+()+4y2=()2;

    (3)1-()+m2/9=()2.

    2.下列各多项式是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是,可以分解成什么式子?如果不是,请把多

    项式改变为完全平方式.

    (1)x2-2x+4;(2)9x2+4x+1;(3)a2-4ab+4b2;

    (4)9m2+12m+4;(5)1-a+a2/4.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2-24a+144;(2)4a2b2+4ab+1;

    (3)19x2+2xy+9y2;(4)14a2-ab+b2.

    答案:

    1.(1)25,(x-5)2;(2)12xy,(3x+2y)2;(3)2m/3,(1-m3)2.

    2.(1)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的“-2x”改为“-4x”,原式就变为x2-4x+4,它是完全平方式;或把第三项的“4”改为1,原式就变为x2-2x+1,它是完全平方式.

    (2)不是完全平方式,如果把第二项“4x”改为“6x”,原式变为9x2+6x+1,它是完全平方式.

    (3)是完全平方式,a2-4ab+4b2=(a-2b)2.

    (4)是完全平方式,9m2+12m+4=(3m+2)2.

    (5)是完全平方式,1-a+a2/4=(1-a2)2.

    3.(1)(a-12)2;(2)(2ab+1)2;

    (3)(13x+3y)2;(4)(12a-b)2.

    四、小结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主要思路与方法是:

    1.首先要观察、分析和判断所给出的多项式是否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如果这个多项式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再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它进行因式分解.有时需要先把多项式经过适当变形,得到一个完全平方式,然后再把它因式分解.

    2.在选用完全平方公式时,关键是看多项式中的第二项的符号,如果是正号,则用公式a2+2ab+b2=(a+b)2;如果是负号,则用公式a2-2ab+b2=(a-b)2.

    五、作业

    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1)a2+8a+16;(2)1-4t+4t2;

    (3)m2-14m+49;(4)y2+y+1/4.

    2.(1)25m2-80m+64;(2)4a2+36a+81;

    (3)4p2-20pq+25q2;(4)16-8xy+x2y2;

    (5)a2b2-4ab+4;(6)25a4-40a2b2+16b4.

    3.(1)m2n-2mn+1;(2)7am+1-14am+7am-1;

    4.(1)x-4x;(2)a5+a4+a3.

    答案:

    1.(1)(a+4)2;(2)(1-2t)2;

    (3)(m-7)2;(4)(y+12)2.

    2.(1)(5m-8)2;(2)(2a+9)2;

    (3)(2p-5q)2;(4)(4-xy)2;

    (5)(ab-2)2;(6)(5a2-4b2)2.

    3.(1)(mn-1)2;(2)7am-1(a-1)2.

    4.(1)x(x+4)(x-4);(2)14a3(2a+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及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2.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和灵活运用公式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让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例1和例2的讲解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当堂能够掌握运用平方公式进行完全因式分解的方法.

    jk251.coM小编推荐

    运用公式法教案模板


    教学设计示例

    ――完全平方公式(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和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初步掌握运用完全平方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

    2.理解完全平方式的意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4.通过分解因式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把一个代数式看作一个字母”的换元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公解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问:什么叫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因式分解的方法?

    答: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乘积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我们学过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有提取公因式法及运用平方差公式法.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ax4-ax2(2)16m4-n4.

    解(1)ax4-ax2=ax2(x2-1)=ax2(x+1)(x-1)

    (2)16m4-n4=(4m2)2-(n2)2

    =(4m2+n2)(4m2-n2)

    =(4m2+n2)(2m+n)(2m-n).

    问:我们学过的乘法公式除了平方差公式之外,还有哪些公式?

    答:有完全平方公式.

    请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是:

    (a+b)2=a2+2ab+b2,(a-b)2=a2-2ab+b2.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如何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二、新课

    和讨论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因式分解的思路一样,把完全平方公式反过来,就得到

    a2+2ab+b2=(a+b)2;a2-2ab+b2=(a-b)2.

    这就是说,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者减去)这两个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者差)的平方.式子a2+2ab+b2及a2-2ab+b2叫做完全平方式,上面的两个公式就是完全平方公式.运用这两个式子,可以把形式是完全平方式的多项式分解因式.

    问:具备什么特征的多项是完全平方式?

    答:一个多项式如果是由三部分组成,其中的两部分是两个式子(或数)的平方,并且这两部分的符号都是正号,第三部分是上面两个式子(或数)的乘积的二倍,符号可正可负,像这样的式子就是完全平方式.

    问:下列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为什么?

    (1)x2+6x+9;(2)x2+xy+y2;

    (3)25x4-10x2+1;(4)16a2+1.

    答:(1)式是完全平方式.因为x2与9分别是x的平方与3的平方,6x=2·x·3,所以

    x2+6x+9=(x+3).

    (2)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第三部分必须是2xy.

    (3)是完全平方式.25x=(5x),1=1,10x=2·5x·1,所以

    25x-10x+1=(5x-1).

    (4)不是完全平方式.因为缺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用箭头表示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b与多项式9x2+6xy+y2中的对应项,其中a=?b=?2ab=?

    答:完全平方公式为:

    其中a=3x,b=y,2ab=2·(3x)·y.

    例1把25x4+10x2+1分解因式.

    分析:这个多项式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25x4”是(5x2)的平方,第三项“1”是1的平方,第二项“10x2”是5x2与1的积的2倍.所以多项式25x4+10x2+1是完全平方式,可以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25x4+10x2+1=(5x2)2+2·5x2·1+12=(5x2+1)2.

    例2把1-m+分解因式.

    问:请同学分析这个多项式的特点,是否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有几种解法?

    答:这个多项式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项“1”是1的平方,第三项“”是的平方,第二项“-m”是1与m/4的积的2倍的相反数,因此这个多项式是完全平方式,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解法11-m+=1-2·1·+()2=(1-)2.

    解法2先提出,则

    1-m+=(16-8m+m2)

    =(42-2·4·m+m2)

    =(4-m)2.

    第12页

    数学教案-完全平方公式


    课题:完全平方公式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和公式在整式乘法中的应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代数式的概念、整式的加减法、幂的运算和整式的乘法后进行学习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式是初中代数研究范围内的一块重要内容,整式的运算又是整式中一大主干,乘法公式则是在学习了单项式乘法、多项式乘法之后来进行学习的;一方面是对多项式乘法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算式的一种归纳、总结;另一方面,乘法公式的推导是初中代数中运用推理方法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开端,通过乘法公式的学习对简化某些整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求简意识有较大好处。

    (2)乘法公式是后续学习的必备基础,不仅对学生提高运算速度、准确率有较大作用,更是以后学习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重要基础,同时也具有培养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功能。

    (3)公式的发现与验证给学生体验规律发现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提供了很好模式。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素质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尤其是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等。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同时参照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

    渗透建模、化归、换元、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求简意识、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观察,大胆创新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一样是主要的乘法公式,其本质是多项式乘法,是学生今后用于计算的一种重要依据,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下:

    本节的重点是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本节的难点是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判明要计算的代数式是哪两数的和(差)的平方。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

    针对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注意力不能持久等年龄特点,及本节课实际,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和交流。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边启发,边探索边归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和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努力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创造知识环境和氛围,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采用小组讨论,大组竞赛等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公式的推导变成生动、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在学法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自己归纳出运算法则,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材处理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将以“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这个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关于两数和的平方公式通过实例、推导、验证几个步骤完成。关于两数差的平方公式,我将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思路,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理解,然后再归纳的方法进行,再通过分层次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数学教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第1教时

    教学内容:12.1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整式方程的意义;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一元二次方程的引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概念理解的完整性和深刻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由知识来源于实际,树立转化的思想,由设未知数列方程向学生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由此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及一般形式.

    难点: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教辅工具:

    教学程序设计:

    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

    问题

    情景

    1.用电脑演示下面的操作:一块长方形的薄钢片,在薄钢片的四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把四边折起来,就成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演示完毕,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剪刀,实际操作一下刚才演示的过程.学生的实际操作,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手、脑、眼并用的能力.

    2.现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薄钢片,在每个角上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然后做成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那么应该怎样求出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教师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经整理得到方程x2-70x+825=0,此方程不会解,说明所学知识不够用,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学了本章的知识,就可以解这个方程,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第十二章一元二次方程”.教师恰当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问题

    通过章前引例和节前引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且又为实际服务,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真正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产生用数学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同时让学生感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在本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

    1.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方程?曾学过哪些方程?

    (2)什么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元”和“次”的含义?

    (3)什么叫做分式方程?

    2.引例:剪一块面积为150cm2的长方形铁片使它的长比宽多5cm,这块铁片应怎样剪?

    引导,启发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得到整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整式方程:方程的两边都是关于未知数的整式,这样的方程称为整式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3.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

    (1)x(5x-2)=x(x+1)+4x2;

    (2)7x2+6=2x(3x+1);

    (3)

    (4)6x2=x;

    (5)2x2=5y;

    (6)-x2=0

    4.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为一个固定的形式,这个形式就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ax2称二次项,bx称一次项,c称常数项,a称二次项系数,b称一次项系数.

    一般式中的“a≠0”为什么?如果a=0,则ax2+bx+c=0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理解.

    5.例1把方程3x(x-1)=2(x+1)+8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师边提问边引导,板书并规范步骤,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讨论后回答

    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并整理得方程x2+5x-150=0,此方程和章前引例所得到的方程x2+70x+825=0加以观察、比较,

    独立完成

    加深理解

    学生试解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为深刻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做好铺垫

    反馈

    训练

    应用

    提高

    练习1:教材P.5中1,2.

    练习2: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是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若是一元二次方程,请分别指出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

    (4)(b2+1)x2-bx+b=2;(5)2tx(x-5)=7-4tx.

    教师提问及恰当的引导,对学生回答给出评价,通过此组练习,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深化.

    要求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笔答,部分学生板书,师生评价.题目答案不唯一,最好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小结

    提高

    (四)总结、扩展

    引导学生从下面三方面进行小结.从方法上学到了什么方法?从知识内容上学到了什么内容?分清楚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将实际问题用设未知数列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以及转化为方程的思想方法.

    2.整式方程概念、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以及它的一般形式,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归纳所学过的整式方程.

    3.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与一般形式ax2+bx+c=0(a≠0)的区别和联系.强调“a≠0”这个条件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学生讨论回答

    布置

    作业

    1.教材P.6练习2.

    2.思考题:

    1)能不能说“关于x的整式方程中,含有x2项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试说出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定义及一般形式(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

    数学教案-公式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附图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当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_______,周长____________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高是,它的面积___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是,那么它的体积__________如果,,那么________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求它的体积V,如果,,,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22页1、2、3第23页B组1

    (二)选做题课本第22页5B组2

    十、板书设计

    附:随堂练习答案

    (一)1.2.3.

    (二)

    作业答案

    必做题1.

    2.3.

    .

    选做题5.

    探究活动

    根据给出的数据推导公式。

    推导从1到这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的公式,并求当时,的值。

    答案

    当时,

    数学教案-数学


    数怎么不够用了

    年级:初一执笔:徐城审核:授课时间:2004/9/16

    2、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3、熟练地将有理数按一定的要求分类。

    一、前提测评:

    1、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注意观察图形所表达的含义)

    加10分扣10分得0分

    集体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均分为0分,四个代表答题情况如下表:

    第1题

    第2题

    第3题

    第4题

    第5题

    总得分

    第一队

    得分

    第二队

    得分

    第三队

    得分

    第四队

    得分

    ㈡自我评价

    1、小结

    1、对于比0分低的得分,我们引进“—”号。例:比0低10分表示为

    “-10”。

    对于比0分高的得分,我们引进“+”号。例:比0高10分表示为“+10”。

    2、我们常常用负数:正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概念:

    1、正数:像+5、1.2、…这样的数,举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数前“+”号可写可不写)。

    2、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举例如:_________________(负数前“—”号不可以省略)。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练习: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里。

    +684+9.15—120—1—0.01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4、数的大小:所有的正数都大于0,所有的负数都小于0。

    5、练习,比较大小:0—50+0.0010—100(填>、<=。

    6、正负数的意义,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果零下5℃记作“+5℃”,那么零下5℃记作“—5℃”。

    练习:(1)某人转动方向盘,如果+5圈表示沿逆时针方向转了5圈,那么沿顺时针方向转了12圈表示为。

    (2)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______________。

    (3)在4个不同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

    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

    7、数的分类:正数正整数如:1、2、3…

    (1)有理数如:、0.1、…

    0

    负数如:—1、—2、—3…

    如:—、—0.1、—…

    正整数如:1、2、3…

    整数

    (2)有理数如:—1、—2、—3…

    分数如:1、0.1、+

    如:—0.3、—、—4…

    练习: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

    2,—3.5,0,+32,—0.8,—3,—10,25%,+,0.0001

    ①正整数集合{…};

    ②负整数集合{…};

    ③正分数集合{…};

    ④负分数集合{…};

    ⑤有理数集合{…}。

    8、小结:①有理数分数类;

    ②负数的意义。

    一、判断:

    (1)0既是正数,也是负数。()

    (2)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3)0是最小的正整数。()

    (4)一个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或零。()

    (5)0是整数但不是正数。()

    (6)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

    二、填空:

    (1)高于海平面1250米的地方高度表示为海拔+1250米,低于海平面37米的地方高度表示为海拔米。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中午的零上2℃下降了7℃,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_℃,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_____℃。

    (4)_____统称整数,_____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_____。

    (5)比较大小0___—5—___0100___25+0.101___0

    (6)将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内:

    —135.20—7+—0.12π35%880+20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2)小明和小华同时从A地出发,如果小明向东走36米记为+36米,则小华向西走记作_____米,这时两人相距_____米。

    (3)产量增加-150千克是什么意思?
    【数学教案-运用公式法】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