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曹刿论战教案2000字模板
  • 曹刿论战教案2000字模板

    发表时间:2023-02-07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专题:“曹刿论战教案”。

    以下内容“曹刿论战教案”为教师范文大全小编收集整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先把教案写好。教案要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偏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关于肉食者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4.内容梳理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多媒体显示: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请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文章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浯。

    牺牲玉帛 小大之狱

    作出牺牲 越狱逃跑

    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

    以情动人 忠于人民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狱:案件;监禁罪犯的地方。

    情:实情;感情。

    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忠诚。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1.研渎课文第二段。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师板书: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2.研读课文第三段。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3)关于比照映衬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布置作业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教师出示第一张幻灯片。)

    文学常识: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我带领大家进入第一个环节──录音棚。

    (教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录音棚:

    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

    2、学生互相听读。学生同位之间,我读你听,互相纠正句子停顿和字的发音错误。

    3、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师: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希望同学们互相讨论后提出来,我们一起尝试用“翻译五字法”来解决。

    (教师出示第三张幻灯片,教师介绍“五字法”。学生小声交流。)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位,书名要留,即直接写下来。

    “替”:有些古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有较大的出入,要用现代汉语加以替换,例如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调”:文言词序与现代汉语词序不一致时,翻译时要把它调整过来。

    “补”:文言中省略的成份,翻译时要补出。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1:“何以战”怎么翻译?

    师:这位同学带头提出问题了,哪位同学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2:我认为可以用“五字法”的“调”和“补”来解决,翻译时要把“以”提前,“何”置后,句前加上省略的“您”,句中加“和齐国”,翻译成“(您)凭什么和齐国作战呢?”

    师:这位同学“五字法”用得准确。还有哪些同学提出问题?

    学生3:“弗敢加也”中的“加”怎么解释?

    学生4:我看注释,这里“加”是“虚夸”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不一致。翻译时要用“替”的方法来解决。

    师:我们一起找一找本文还有哪些古今义不一致的词语。

    ……

    三、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师:大家已基本疏通了文意,我想由大家推荐两个同学来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将文中人物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演一场课本剧。

    教师出示第四张幻灯片:

    小舞台

    演角色,品人物,释疑难。

    (学生反响热烈,推荐了一男同学和一女同学分别扮演鲁庄公和曹刿。)

    师:鲁庄公、曹刿有礼了,这讲台既是鲁庄公的王宫,又是战斗时所乘的战车。这场课本剧分三个片断:请问──参战──释疑,每个片断我先说几句旁白,你们就开始演。

    (两名学生开始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这两位同学的表演。

    学生5:他们表演得活灵活现,人物对话表述得很准确,还自己设计了一些人物动作,例如从讲台上下来察看地面的动作,对应了“下视其辙”。但我发现他们少了一个“登而望之”的动作。

    师:你来表演这个动作,可以吗?

    (学生5手搭凉棚,做了一个朝远处望的动作。)

    师:动作准确,我们要注意“视”和“望”的含义区别,“视”是从近处察看的意思,“望”是朝远处看的意思。

    同学们在观看表演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互相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教师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

    学生6: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文中关键语句来提问,哪位同学回答?

    学生7: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

    学生8: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并大声读了出来。)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学生9: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学生10:应该是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师:分析得有依据。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生11: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

    教师板书:

    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

    教师板书:

    “曹刿远谋”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12: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

    师:从这位同学的问题看出鲁庄公是一位明君。

    生13: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昏君。

    师:有何依据?

    生13: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生12: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真是了不起!想当年,孔明遇上后主刘禅,刘禅非但不侍之如父,而且在孔明伐魏关键之时,怀疑他,阻挠他,使孔明有“孔”难“明”啊!但作为一个处在战事频繁的春秋时期的君主,却不懂治国,不懂打仗,有点说不过去。鲁庄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生14:本文主人公是曹刿,鲁庄公起衬托作用。

    教师板书:

    鲁庄公衬托

    四、观全文,谈启发,作交流

    师:品完人物,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学到什么?希望大家来到私语轩,相互交流,畅所欲言。

    (教师出示第五张幻灯片)

    私语轩:

    我们能从曹刿身上得到什么启发?

    学生小声相互交流。

    生15:我要学习曹刿做事胆大。

    师:何以见得曹刿胆大?

    生15:曹刿一个平民百姓,竟然不顾乡人的劝阻,执意见鲁庄公,询问开战的条件,胆子够大的。

    师:他怎么如此大胆进见鲁庄公?表现曹刿什么品质呢?

    生15:表现曹刿关心国家命运,具有强烈的责任感。

    师:你胆子怎样?

    生15:不是很大。

    师:希望你觉得有责任做某事时,就要勇敢去做。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是胆大不是鲁莽,我们还要学习曹刿处事谨慎。

    生16:我要向曹刿学习打仗,做一个军事家。

    师:这个女生将来是个巾帼英雄,学会打仗,维护和平。有关战争文化的内容我们知道哪些?

    生16:“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读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教学反思】

    本文的教学方式以诵读法和学生问题教学法为主。

    我设计了多种诵读方式。我的示范朗读在停顿、语速、语气、重音和节奏等方面给学生示范,带领学生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学生互相听读使他们合作学习,互相纠正朗读时出现的错误,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初步感悟语言的意蕴和人物形象。学生角色表演既能促使学生快速有效地背诵课文,加强对文意的理解,又能为下一环节品人物作铺垫。

    我尝试了“学生问题教学法”。“学生问题教学法”是我校今年结题的市级语文课题研究。通过演角色创设问题情境之后,学生较积极地对这文中两个人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由于课前我对学生的问题做了充分的预设,所以课堂上面对学生临时生成的问题,例如围绕鲁庄公的人物形象上,我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了肯定,然后引导他们从文中找依据来争论,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学习文言文,文意疏通必不可少,但如果逐字逐句地串讲,又不能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所以我在传授“翻译五字法”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句,尝试用“五字法”来解决,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我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面对学生课堂上临时生成的问题,我的引导有时略显生硬。例如,当学生提出“鲁庄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时,我应该顺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我绕了一个弯子,让学生先讨论鲁庄公是明君还是昏君,再去找他的闪光点,有点将学生硬拽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的感觉。当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不一致时,教师随机应变,相机点拨,顺势引导的功夫,我是要千锤百炼,不断提高的。

    总之,不管是成功,还是不足,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太大了,有自信,有启发,有冷静的审视,有更多的思考,它将使我在语文教学艺术的探索之路上饶有兴趣地走下去。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我今天所说课的篇目是《曹刿论战》,它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采用投影、小黑板、地图等媒体手段。

    六、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联系当今世界、国防、军事建设导入课文,同时板书“齐鲁长勺之战”,并点明战争的性质“以弱胜强”。

    (导语深入浅出,简明而有启发性,符合这篇课文的风格。)

    二)学生自学

    1、通读全文

    (1)指导学生不看课文注释,初读全文,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

    (2)对照注释,再读全文,标出不懂的地方,并写入课堂笔记。

    (3)学生各自翻检词典,自己解决课堂笔记中的问题。

    (4)学生相互质疑,释疑。

    2、点拨、交流

    (1)教师发印好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材料的时候,教师出示小黑板,补充注解。

    (材料是有关古代文化知识的,一是有关“肉食者”,二是有关“战车”,三是“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2)师生交流小黑板的注解:

    伐—请—下视其辙—下,视其辙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

    3、朗读训练

    (1)教师领读

    (2)学生自读

    (3)集体齐读

    (4)检查朗读,师并作纠正

    4、总结本课内容

    5、作业布置

    (1)、学生填写课本上练习三、四,并对照订正,师适当检查,点拨。

    (2)熟读课文

    (以上为第一课时)

    三)深入理解

    1、提问:同学们对词语解释还有什么问题?

    (提问的目的一是自然过渡,二是复习交流巩固。)

    2、翻译理解课文:

    (1)同桌右边的同学逐句翻译第一段给左边的同学听,再请左边的同学逐句翻译后2段给右边的同学听,相互提意见,力求释词准确通畅。

    (2)老师指导一个讨论小组,然后请其中一位同学上讲台翻译。

    (这种形式从动嘴到动脑,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投入了活动,很好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老师简述课文三段的'段意。并讲述参与战争的三个主要人物,同时让

    学生去思考这三个人物中谁是英雄人物。(答案一目了然,曹刿。)

    4、学生分组讨论,探究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投影讨论题:

    (1)课文写他怎样成为英雄的呢?写出了他怎样的性格?

    (2)曹刿能发挥他的远谋,有所建树,似乎应该加上重要的哪一条?你对之有什么启发?

    (3)你对鲁君是怎样看的呢?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5、师生交流,归纳总结。

    (1)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他认为战争中要抓准战机。他是一个典型的军事家。

    (2)曹刿有所建树,重要的一条是爱国精神。

    (交流、讨论能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6、齐背课文

    四)拓展训练(要求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自己的发现。)

    小黑板揭示练习题: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乎。

    五)作业布置

    1、完成书后练习一、二

    2、背诵课文

    附一:有关“肉食者”(略)

    附二:有关“战车”(略)

    附三:有关“齐鲁长勺之战示意图”

    附四: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弱国战胜强国

    伐—下视其辙—下,视其辙遍偏(piān)

    战—登轼而望之—登,轼而望之孚(fú)夫(fú)

    请—

    肉食者/鄙牺牲/玉/帛可/以/一战

    遂/逐/齐师惧/有伏焉

    第二课时:

    齐鲁长勺之战

    乡人曹刿公

    爱国

    英雄

    远谋

    战略思想指挥才能

    (取信于民)(抓住战机)

    军事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乡人 曹刿 鲁庄公

    战略:取信于民战术:抓住时机

    板书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应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一目了然,同时本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映照这一风格。

    【小节】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理念是: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从理解字词入手,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含义的挖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尽量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点拨和学习方法的梳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三、品人物,释疑难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

    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衬托了曹刿的远谋

    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也是难能可贵的!

    四、总结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背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 篇8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曹刿论战》,这一课是语文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七单元27课。是一篇记事文言文。本单元选了三篇记事文言文,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现代记事文掌握的有关知识,形成的有关能力来帮助学习文言记事文。

    我所带的班级已经经过一年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尤其对文言文的句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常用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有一定的积累。而本篇课文着重叙述曹刿分析战争取得胜利的因素。虽然课文字词句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但文章以人物谈话为主,又有一定的情节性,所以内容上不难理解。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

    2、诵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详略得当的叙述结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的难点是:分析人物形象及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新基础教育提出:“教学设计应使语文课堂成为开放性的课堂,要打破教师的垄断控制,应该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打通课堂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使语文课堂成为关怀学生个体生命的课堂,关注教学进程中学生瞬间的感受和变化着的情绪,关注学生语言中每个闪光点和障碍点。”王荣生教授也曾提出:“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学,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流程就是学的活动充分展开,努力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基于以上的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3、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4、研读文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5、迁移拓展。

    在学习本课之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要求在朗读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并结合课文注解大致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由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是:题目《曹刿论战》中“论”是什么意思?经过讨论明确是分析,论述的意思。那么“论战” 指的是什么呢?由此进入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中曹刿分析论述了什么?这是贯穿本课的一个纲要信号。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主要是论述作战如何取得胜利。战前是要取信于民, 在战争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作战时机。学生在讨论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带出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如“间”“鄙”“安”“遍”“牺牲”“加”“狱”“虽”“以”“属”等。老师与同学一起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在这个环节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和记忆常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特殊句式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学习避免了脱离文本枯燥的理解字词,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是思考并讨论“曹刿是如何论述的?”这是一个比较大话题。我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子信号:一是曹刿在论述作战条件时是怎样一步步达到自己的意图的?而在这个过程中鲁庄公又是如何表现的?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一问一答中,每一步都有他特殊的用意,并且收到预期的效果。在曹刿的引导下鲁庄公明白了必须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才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障。这个问题也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形象,卓越的军事才能显现出来。从鲁庄公的思想变化中也可以看出鲁庄公并非前文提到的“鄙”,而是一个明君,是一个任人唯贤,善于采纳别人意见的君主。另一个子信号是:作战中如何能取得胜利?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讨论。。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曹刿帮助鲁庄公选择反击时机在“彼竭我盈”之时,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用实际行动让鲁庄公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教学难点也得到了解决。理解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并进一步由学生总结文章塑造曹刿和鲁庄公形象的方法。如通过正面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凸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是讨论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文章,详略的安排非常分明,那么文章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呢?为什么详写作战前的准备,而略写战争的经过?这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在讨论的过程中适时的点拨和引导学生思考“论战的真正价值是什么?”从而解决第三个纲要信号——“为什么论?”,若学生在理解这个问题感到困难时,可以将问题简化为:“作者着重写作战前的准备想要寄托怎样的思想?”学生讨论后会比较清晰的理解到是为了突出民重于天、民重于神的思想,从而教师可作适当的总结,并简单介绍《左传》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讨论过程中只要学生言之成理都给予肯定。这个环节的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养成质疑和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第五个环节是迁移拓展,也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1、用现代汉语将《曹刿论战》改写成一篇故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塑造人物的性格特点。

    2、阅读《宫之奇谏假道》和《子产论政宽猛》。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左传》反映出来的儒家政治思想及言辞婉转,描写入微的写作特色。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都是在达到一定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教师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有必要给学生推荐适当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领悟文章的内容,在朗读中学会分析人物,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主题思想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关注学生间的互相学习,注意在与学生的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戴维 伯姆认为:“课堂对话的意图是为了实现最自由、最彻底、最无拘无束的交流和沟通,在谈话过程中探索和发现真知与灼见”“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论对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常常留有较大的空间,具体的细节灵活处理,能由学生说出来的,教师尽量不说,如通过讨论明确课文中难理解的重要字词意义和用法,通过师生的对话讨论得出文章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对话讨论了解如何安排文章的详略,并由此探讨文章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等内容。

    教学过程我主要采用纲要信号教学法和点拨法。

    纲要信号教学法事前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创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运用这种教学法的好处在于能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反映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内容。如在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把握曹刿论述的内容和技巧,把握本文呈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我设计了这样的纲要信号:

    1、曹刿论述了什么?

    2、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3、曹刿为什么论战?

    这三个纲要信号贯穿全篇,也贯穿了整堂课,使教学思路清晰,使学生的讨论和学习既放得开也收得拢。

    另一个教学法是点拨法,点拨法是蔡澄清先生提出的,主要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因势利导,启发思维,排除学生的疑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共同发展。真正实现教会学生学习,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

    谢谢各位老师指导。

    曹刿论战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曹刿论战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2、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背诵全文主。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轼(shì) 旗靡(mǐ)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提出问题。理清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词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

    (2)又何间焉。

    (3)牺牲玉帛。

    (4)大小之狱。

    2.判断句式: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译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

    忠之属也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

    可以一战

    4.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 战于长勺(倒装)

    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分角色朗读: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 “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曹刿的身分怎样?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忧国”。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第2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有两层意思:

    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二、归纳总结全文

    1、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背诵课文。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曹刿论战教案


    老师在开学前需要把教案课件准备好,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写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曹刿论战教案”,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

    (1)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二段。

    2、自读第三段。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单元中的一个重点篇目。它通过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4、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

    指导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步骤〗

    一、简介《左传》和长勺之战

    1、关于《左传》,在书下注释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做如下补充介绍:《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公元前682年,齐国国君公孙无知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争夺君位。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但最后却是公子小白取得了君位,他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齐桓公对鲁庄公怀恨在心,即位后便两次发兵攻鲁,本文所记述的便是齐鲁两国间的第二次战争──长勺之战。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掌握字音。

    刿(guì)鄙(bǐ)孚(fú)间(jiàn)

    夫(fú)靡(mǐ)

    2、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教师可依照以下几个梯度指导朗读:

    ⑴读准字音;

    ⑵掌握节奏;

    ⑶注意语调。

    节奏举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语调举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自然段。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同学们,让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埃,在时间的长河中逆流而上,走进

    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去看春秋战国时发生在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这是

    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弱小的鲁国为什

    么能战胜齐国,又是谁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吗?今天我

    们所要学得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这场战役的,学完这一课你们就会明白的。

    (板题)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读准字音。

    1、师:首先请同学们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准确,停顿正确。XX你先开始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更正。

    读得正确流利的同学。

    3、可能读错的字词

    刿见鄙孚徧靡

    4、生齐读板书字词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译讲课文。

    1、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边小声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第1自然段。

    (如有疑问可问同学,也可举手问老师)

    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师:自学暂停,下面译讲课文。

    XX,你译讲第一句,译讲方法请看投影: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词,最后连起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更正。

    依次一人译一句。(若有错,指名更正,生不会,师更正)

    估计有疑难的词:

    古: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轻视,看不起

    古: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牺牲

    今:为正义的事业舍弃生命

    何以战:凭,靠

    必以分人:把

    比以信:按照,根据

    必以情:按照,根据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比背诵课文。

    流利地背出来。

    2、生练习背。

    3、检查背诵

    指名背齐背

    4、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会正确朗读课文,并会译讲、背诵第1自然

    段了,我们也知道鲁国已经做好了政治准备,那么这场战争的情况如何?曹刿又会在战场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到下节课再来

    探讨。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难点、重点分析]

    1、“长勺之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鲁国为什么能取胜?

    分析:“长勺之战”的双方是齐国和鲁国,当时齐襄公做了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受连累,分别出奔到莒国和鲁国。这时齐国大臣先后杀了齐襄公和继立者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回国做国君。公子小白从莒国抢先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即齐桓公)。鲁国派兵送公子纠回齐失败。后来,齐国虽然杀死了公子纠,解除了争夺齐国君位的严重威胁,但齐桓公还是以此为借口,仗着国大力强,发兵攻打鲁国,爆发了长勺之战。

    齐国攻打鲁国,显然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但鲁国按曹刿的意见,打败了齐国,使这次战争成为我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役。

    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重视士气。要“一鼓作气”,因为第一次擂鼓时战士们勇气十足,是战斗的最佳状态;而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泄完了,所以进攻要等敌人击完三遍鼓时,我们再进军。

    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当齐军大败,纷纷溃逃之时,曹刿没有马上要庄公率军追击,而下车观察敌军的车辙是否纷乱,登上车前的横木向远处眺望溃退的齐军是否有诈,然后再追击齐军。

    通过齐鲁“长勺之战”,说明只要能取得人民支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制造并利用有利的战机,弱军也能打败强军,小国也能打败大国。

    2、《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分析:做衣服,选好料子,确定式样之后,还要量体裁衣,最后才能做出合体美观的衣服,写文章也是如此。在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之后,要根据表现中心意思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清主次,决定详略,这就是剪裁。在这方面,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曹刿论战》一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情细节,对曹刿与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夫战,勇气也,”解释了“击鼓”一事,论战争中要养精蓄锐,激励士气,依靠勇气去压倒敌人。“夫大国,难测也,”解释了“追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分析: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

    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

    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这样一个平民的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样了。

    4、《左传》是怎样一部书?

    分析:《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一般人认为它原是一部独立的历史著作,也有人认为它是传(zhuàn解释)《春秋》的(《春秋》是鲁国的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史书),故又称《春秋左氏传》。事实上不论历史或文学价值,《左传》都远远超过了《春秋》。

    《左传》所叙史实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76年)。它比较忠实地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左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写出了当时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恶残暴和荒淫无耻,写出了当时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他们希望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秩序以及重视人民生活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在写作技巧上,《左传》在记叙各个战场和复杂事件时井然有序,繁简适度,善于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其他细节中突出人物性格、值得后人学习。

    但是《左传》是为统治阶级提供借鉴的,它提倡的道德、秩序、歌颂或谴责的内容,也大都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至于占卜预言、迷信天命等糟粕更是充斥于书中,反映了其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左传》中的一段著名文章《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毛主席在他的重要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曾全文引介,并作了精辟的评析。这段文章很值得我们一学。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即按年代顺序记事)。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其原因是什么,其奥妙何在,本篇作了简洁而生动的记述,学完后大家会对之有个了解。

    现在,请一位同学把“阅读指导”和注解①念一遍。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刿(guì)间(jiàn)弗(fú)偏(biàn)帛(bǒ)

    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

    四、学生朗读课文。

    先提出朗读要求:①字音准确。②句读正确。叫一名同学朗读第一段,再让全班同学齐读第二、三段,读毕酌情讲评。

    五、讲解课文。

    第一段

    1、全班同学齐读。

    齐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一段主要写什么?”齐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2、词语、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十年”: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师”:军队。“伐”:兴兵攻打。“我”:指鲁国。相传《左传》的作者是鲁国的左丘明,所以其书用鲁君的年号记事,称鲁国为“我”。“公”:鲁庄公。“将”:打算,准备。“战”:作战,迎战。“请见”:请求拜见庄公。“其”:他的。“乡人”:同一个乡的人;“乡”:古代的地方行政单位,相传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肉食者”:吃肉的人,指有权位的贵族。“谋”:筹划,考虑。“之”:代抵御齐师之事。“间”(jiàn):参与。“焉”:兼词,于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浅。“未”:不。“远谋”:深远谋划。“乃入见”:于是入朝拜见庄公;“乃”:于是。

    问:“何①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②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①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④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⑤以一战。战则请②从。”

    “何以战”:依靠什么去打仗;①“以”:拿,依靠。“衣食所安”:衣食这类用来安生的东西;“所”,这里指用来安定生活的东西;‘安’:安定。“弗”:不。“专”:专有独占。“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必”:一定;②“以”:把。“对”:应答,对答,一般用于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或晚辈对长辈。“小惠未徧”: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及一般人(国君的这些赏赐只有国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未”:没有;“徧”:同“遍”。①“从”:听从。“牺牲玉帛”:祭祀用物;“牺牲”: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玉”:玉器,珪璧之类;“帛”,丝织品。“加”:超越,这里指谎报,虚报。“必以信”:一定用诚实不欺的态度对待神灵;③“以”:用;“信”:诚实,不欺。“孚”:诚信感人。“福”:降福,保佑。“狱”:诉讼案件。“虽”:虽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实情处理;④“以”:按,依照;“情”:情况,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一类的表现;“忠”:忠诚;“属”种类。“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这点打一仗;⑤“以”:凭借;“以”后省略“之”。“战则请从”:如果迎战,那就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则”,就;②“从”,跟随。

    3、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讲解:第一段主要是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写曹刿对应具备什么条件才能保证战争胜利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问二:曹刿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他否定了鲁庄公的什么看法?

    讲解:曹刿认为要得到“民”(庶民百姓)的支持才能保证战争胜利。在鲁庄公作出第一个回答后,曹刿就提到了“民”的支持,“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当鲁庄公说到办案子一定合情合理时,曹刿便明确肯定道:“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在曹刿看来,办案合情合理,符合百姓愿望,如此处理政事,能够得到百姓支持,具备这个条件,就有了战胜敌人的保证,因此他明确断言:“可以一战。”曹刿否定了鲁庄公的两个看法:一是他能得到左右朝臣的支持以取胜,一是他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以取胜。要注意,曹刿否定鲁庄公的第二个看法是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诚信不能使神真正信任,神不会保佑的,并不是说神的保佑没有用,他不是在否定神的保佑。

    第二段

    1、全班同学齐读第二段。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第二段写什么?”读毕提问一二名同学。

    2、词语、句子。

    公与①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③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①“之”,代曹刿。“于”。在。“将”:欲,打算。“鼓”:击鼓,古代作战击鼓以发起进攻。②“之”:助词。“可”:能,可以。“三鼓”:三次击鼓,即三次进攻未能奏效。“矣”:语气词,表示肯定。“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进击。③④“之”:代齐师。“其”;代齐师。“辙”:车轮的行迹。“轼”:车箱前扶手横木,这里意为扶轼。“遂”:于是。“逐”:追击。

    3、内容。

    提问:第二段写什么?(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作答)

    讲解:第二段写长勺之战的战斗经过,写曹刿是如何指挥鲁军打败齐军的。

    第三段

    1、叫一名同学朗读。

    读前提出要求:思考回答“这段主要写什么?”

    2、词语、句子。

    既克,公问其①故。对曰:“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③故逐之。”

    “既克”:在战胜齐军之后;“既”,已经;“克”,战胜。“其”:代战胜齐军。①“故”:原因,缘故。“夫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①②“夫”(fù),语气词,置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使士气振作起来;“作”,兴起,这里是使动用法。“再而衰”: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下来;“再”,第二次。“竭”:尽,没有了。“彼竭我盈”:齐军的士气没有了,我军的士气正旺盛;“彼”,代齐军;“盈”,充满。②③“故”:因此。“测”:猜测。“伏”:伏兵。“靡”:倒下。

    3、内容。

    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这段主要写曹刿谈这次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

    全文内容提问:这篇文章写出曹刿的什么特点?(提问两三名同学)

    讲解: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写道:“春秋时候,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实词总结(从略)

    虚词总结

    以:①拿:依靠。“何以战?”②把:“必以分人。”③用:“必以信。”④按照。“必以情。”⑤凭借。“可以一战。”

    之:①代词。“肉食者谋之”(代事);“公与之乘”(代人);“故克之”(代齐军)。②的。“小大之狱。”③助词,无义。“公将鼓之。”

    省略句式:“(曹刿)乃人(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小资料]

    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季,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同乡的人对他说道:“有权位的人自会谋划这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回答道:“有权位的识见鄙陋,不能深谋远虑。”曹刿于是入朝拜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靠什么去和齐打仗呢?”庄公说:“衣食这类使人安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这些东西分给臣下。”曹刿应答道:“这些微小的恩惠没有遍施于众,庶民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牺牲玉帛,我不敢虚报,一定如实告神。”曹刿应答道:“这些小信用不能让神深受感动,神不会降福于您。”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细察,但是我一定合情合理处理。”曹刿应答道:“这是尽心尽意处理政事的表现,凭借这点可以和齐军打一仗。如果迎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道去御敌。”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交战。一开始,鲁庄公想要击鼓发起攻击。曹刿说:“不行。”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未能奏效。这时曹刿说:“可以击鼓了。”齐军大败溃退。鲁庄公想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行。”他走下战车,察看了齐军的车辙,登上战车,凭轼遥望溃败的齐军,然后说道:“可以追击了。”于是挥师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以后,鲁庄公问曹刿战胜齐军的原因何在。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振作旺盛;第二次击鼓进攻,士气便衰减低落;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全都没有了。齐军已经完全没有了士气,我军的士气正旺盛高涨,因此我军打败了齐军。大国的情况难于揣测,怕他们设有伏兵。我看到齐军的车辙纷乱,又望见齐军的战旗倒下。(确认齐军是溃败)因此才去追击齐军。”

    作者

    《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左传》的作者,相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史官左丘明。现代学者有人考证,《左传》的作者是战国初期人。

    背景

    《曹刿论战》所写的故事,是齐鲁长勺之战。

    春秋时代,齐国是个大国,鲁国是个中等国,齐强鲁弱,齐大鲁小。齐鲁两国都在现在的山东省境内,齐在北,鲁在南。在齐鲁两国之间,靠近黄海,还有一个小国叫做莒国。

    齐国有个国君叫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鲁庄公八年和九年,齐国两个国君齐襄公和公孙毋知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莒国也派兵护送公子小白赶回齐国。结果是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齐桓公(春秋时有名的五霸之长)。他立即出兵打败鲁军,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的公子纠。但齐桓公还不甘心,第二年,即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课堂实录】

    主持人:上节课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对于庄公同学们当中出现了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他寡谋少断,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指的就是他;一种认为他有谋有智,长勺之战大败齐军,作为主帅功不可没。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为了让双方的见解充分接受挑战,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准备一场小型辩论赛,辩题为:庄公有无“远谋”。正方观点是:庄公无“远谋”。主辩为殷秀平同学,助辩何孔明、何大静同学。反方观点是:庄公有“远谋”。主辩是程国香同学,助辩方习贵、何钱源同学。现在让你们智慧的花朵在赛场上绽放,让你们思想的活水在论辩中激荡吧!

    正方主辩平:我方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政治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指挥调度有板有眼;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茫然不知胜因。这些“远谋”,庄公具备吗?没有啊。我们看到的只有庄公被动应战的无奈与慌乱,看到的只是庄公处处受制的狼狈与张惶。若不是平民刿曹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远谋”拯国于危亡,那么庄公园破家亡、沦为臣虏的命运必定是不可避免的。怪不得曹刿感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了!(掌声)

    反方主辩:正方辩友,首先我想阐述的是,作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不能相提并论。纵观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并不是本人如何谋略过人,而是善用有“远谋”的人才。选准了人,用对了人,就是有“远谋”。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不及诸葛孔明,但谁能即此断言刘邦、刘备就是无谋的呢?就鲁庄公而言,他用曹刿,确有胆识过人之处。从身份看,曹刿不在“肉食者”之列,而庄分贵为一国之君,这一贱一贵能够超越森严的礼法等级走到一起,外因是国难当头,外患骤至,内因从曹刿一面说,是他感于匹夫兴亡之责鼓足了勇气,从庄公一面说,是他放下诸侯的架子,广开言路,不以身份取人,不拘一格,打破了常规。他让曹刿越过三“关”,实现“三级跳”——得以入见、纵谈国事乃至直接参与指挥。这样的大手笔,非具备超乎寻常的胆识、从谏如流的勇气、知人善任的眼光不可。因此,我方认为:单就慧眼识才、超常规破格使用曹刿这一点来看,庄公确有“远谋”。(掌声四起)

    正方助辩: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么他为何病急乱投医,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神灵的保佑和近臣的拥护上?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眼前的“近谋”啊!(众笑,掌声)

    反方助辩:对方同学问得好,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庄公与曹刿的谈话看成他政治上昏庸无能的表现。我方恰恰认为这是他治国有方,政治上成熟的显示。不错,前两问两答,庄公说到了神,说到了近臣,但能据此认定他政治目光短浅吗?不能,因为这样的看法是那时的大部分国君都有的,庄公当然不能免俗。可贵的是,庄公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是他高于别的国君的地方,这正是他有“远谋”的具体表现啊!还有一点不能忽略,那就是对话过程当中,不是庄公问计,曹刿作答,而是曹刿反客为主,一步紧逼一步,庄公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耐烦,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回答,其耐心、沉着及远谋不是于此尽显了么?倘若无视庄公精彩的第三次回答,只抓住前两次未能点出要害的回答,就断言他“病急乱投医”,那岂不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掌声)

    正方助辩:我方很佩服对方辩友敢为庄公翻案的勇气,但很遗憾的是,你们热情有余,理智不足。请你们看看以下事实吧。长勺之战的前前后后,庄公的所言所行,丝毫显不出“远谋”的样子,有的只是处处被动:一开始“将战”,疲于应付,被动挨打;战斗伊始又急躁冒进,不知深浅就要“将鼓”;敌军一败,即“将驰”。请大家看看吧,这哪里像一位有“远谋”的三军统帅,倒像一只被掐去了头到处乱撞的苍蝇嘛!(众笑,掌声)

    反方助辩:对方同学,你们只看到庄公“将战”“将鼓”“将驰”的无奈与被动,为什么看不到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从善如流的果断与气魄?从指挥过程看,庄公是主帅,他能虚心听取曹刿的正确意见,庄公“将鼓”时,刿曰“未可”,庄公虽不明就里,却能惟曹刿谋略是从,用人不疑,胆识可谓高矣,谋略可谓远矣!齐军大败,庄公“将驰”,曹刿又曰“未可”,庄公先从后问,当机立断,正确发号施令,终于大胜。反推一下,若庄公故作深沉以显“远谋”,非要刨根究底,或顾及自己权威固执己见,都会坐失那稍纵即逝的战机,鲁军焉能以弱胜强?总之,战争中庄公的果断、从善压倒了被动、无奈,这是庄公有“远谋”的又一有力证据。

    正方主辩总结:我方认为,曹刿所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非虚言,文中庄公所言所行恰恰印证了曹刿的话。庄公身为一国之主,三军之帅,战前不知作政治准备,头脑中存着天真可笑的幻想,战时不会调兵遣将,全靠曹刿的过人谋略,鲁国才险渡难关。正是这样一个缺谋少智的人物作反衬,曹刿的形象才显得光彩照人。与曹刿相比,庄公真的无“远谋”。最后要问对方辩友:你们认为庄公有“远谋”,那么曹刿的话错了么?(掌声)

    反方主辩总结:我方认为,庄公确实是作为曹刿的陪衬出现在文中的,但是正衬,而不是对方辩友所说的反衬。鲁庄公是正面的人物形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他有“远谋”。对方辩友问,曹刿的话有没有错?我方认为,当然没错,错的是你们,你们理解错了。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到底是指谁呢?结合全文,我方认为是指庄公周围的大臣,庄公“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大臣们受恩惠很多,“养兵千曰,用兵一时”,在国难临近时,理应为国解难,替庄公分忧。可是他们尸位素餐,不能为庄公设一计一谋,与不食君禄却为国建立奇勋的平民曹刿相比,他们这些“肉食者”才是反衬。(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感谢双方同学的踊跃参与。双方都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滔滔不绝,振振有词,在论辩中交流了思想,提高了能力。鼓不打不响,理不辩不明。今天的辩论正方锐气有余,底气似乎不足,论证未能充分展开;反方观点新颖,论据充分,但在概念上把不属于“远谋”的内容贴上了“远谋”的标签。至于庄公其人,论谋略不如曹刿,但不能说他无“远谋”,长勺之战,他还是有功劳的。老师比较倾向反方观点,同学们呢?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冀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欣赏作品内容,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获得自己对人生有益的启示。3、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字的古今义。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规律。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衷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齐鲁长勺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战例。今天我们学习的《曹刿论战》就是谈谈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1、《左传》

    2、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

    3、课文标题为“曹刿论战”,曹刿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为了鲁国的利益,……。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又何间焉 (jiàn) 鄙(bì) 弗敢专也(fú)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轼(shì)

    旗靡(mǐ)

    2、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3、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依两条线索概括: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奋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四、合作交流,研讨探究。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研讨探究下列问题:

    1、曹刿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

    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

    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

    1,指读

    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

    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

    3、质疑

    4、检查

    (1)加点词的古今义: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小大之狱——案件;

    (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

    (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

    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

    “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

    (4)重点句子:

    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

    6、通译全文

    三、品人物,释疑难

    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

    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

    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

    (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

    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

    (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

    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

    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

    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

    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

    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

    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

    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

    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

    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

    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

    衬托了曹刿的远谋

    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

    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也是难能可贵的!

    四、总结

    “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

    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

    师:我们最后齐背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

    曹刿论战教案 篇8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

    二:点读。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教学步骤

    四:品读。(所谓“品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分析、品味、赏析。)

    1.教师介绍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学们自选角度,谈谈对课文层次、情节、人物、笔法的理解。发言者可用“……从……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3.学生准备,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教学步骤

    五:理读。(所谓“理读”,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出文言字词的学习,用“整理”方式,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板块。)

    1.教师解说:理读,是对所学课文的内容进行清理,进行梳理,进行整理,从而形成知识板块以供积累的一种读法。这种读法的好处是有利于积累,有利于提炼,有利于高效率学习。我们学习《曹刿论战》,重点是理读课文中的文言字词。

    2.教师介绍学法。指出,理读文言字词,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词的板块,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找出课文中(或加上课文外的)同义词组,找出课文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等等,这些都要形成一组一组的形式。另外还有一种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据所学词的词义找出能够进行印证的成语,这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积累。我们今天着重来学一学这种方法。

    3.教师示例:“齐师伐我”的“师”的意思是“军队”,能够印证此意的成语有:师出无名,师出有名。

    4.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教学步骤

    六:背读。(所谓“背读”,就是在课文感知、理解的基础上背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同学们先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式的朗读。

    ①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②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③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2.同学们背读。

    3.用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创意说明】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教学过程

    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 篇9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用法。

    教法与学法: 启发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重点:

    一、 在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二、 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的作者、出处及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二、 给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自读理解课文。

    (课堂练习)

    1、重点字注音:

    guì móu jiàn bó zhé jié mǐ

    刿 谋 间 帛 辙 竭 靡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课堂小结: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布置作业: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 检查上节课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二、 小结每段所述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自读理解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分析 第1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分析第2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分析第3段

    1、(课堂练习)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课堂练习)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曹刿论战教案 篇10

    本教学设计的创意重点表现在教学中的“无提问”。

    从“提问”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碎问”,时时在问,问得密度很大,可以说已经不能称之为“提问”;二是“多问”,问得比较多,“提问”的质量不高;三是“主问”,只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提问有深度,有牵引性,学生能够充分地活动起来。再就是“不问”,而“不问”的教学设计几乎没有。

    但“无提问设计”的课是一定可行的——既然课堂教学中有“问”,也就可以没有“问”。但课堂上如果不提问,不就散了吗?不会的,有组织有步骤的朗读教学能够取而代之。本设计中的“正读、点读、译读、品读、理读、背读”的教学流程就表现了这一点。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

    于是,由于没有课中的提问:

    就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在教师的调控下,课文由学生读准读顺读美,课文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讲出来、析出来、品出来,这就充分有效地训练了学生认读、理解、质疑、辨析、综合、鉴赏等各种层次的阅读能力。

    这要求教师改变角色,由以讲析为主改变到以艺术设计、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拨为主,这就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研究教材、找准线索以及考虑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自己如何精要点示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长进。

    曹刿论战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一、以毛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二、检查预习作业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ā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三、研习新课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四、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11篇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没有值得借鉴的优秀教案课件素材?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11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曹刿论战教案 篇1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师引导点拨 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

    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④、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2、合作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⑸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公将鼓之(击鼓)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2、学生归纳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反馈训练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⑴、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长勺之战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⑵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⑴、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⑵、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⑶、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⑷、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⑸、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讨论的问题:

    ⑴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⑵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⑴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⑵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 5 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4、引导学生分析蓸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蓸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 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蓸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四、梳理与反馈

    1、梳理

    ①脉络梳理 ②全文主旨:

    ③写作特点概括

    2、反馈

    ①、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②《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请你 写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战例:

    五、课堂小结

    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后,曹刿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对此有何感受,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谈一谈吧。要求:题目自拟,300字左右。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曹刿论战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2、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学习难点: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讲解。

    知识链接:

    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尚(齐太公)的封国。都城设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疆域最初只在今山东北部,东与纪、莱,西南与鲁,北与燕、卫为临。周公旦摄政时,三监作乱,淮夷叛周,周公命令姜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有了征伐权,成为周王朝东方大国。

    周代鲁国都城遗址在山东省曲阜市区。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49),鲁亡于楚,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西汉景帝三年 (公元前154)封子刘余为鲁王,都此,直至汉末。

    一、预学思考: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曹刿( ) 又何间焉( ) 鄙( ) 徧( )

    玉帛( ) 登轼( ) 辙( ) 盈( )

    靡(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脉络,分层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二、导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大家知道贫穷落后的中国为什么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我们是正义的,反侵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就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究它的原因。

    2.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3、同学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翻译的字词和句子,然后和同学交流,教师点拨。

    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②鲁庄公认为战前的准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价他的准备的?

    ③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5、细读全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三、点拨精讲

    ①本文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述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交锋对峙等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

    【曹刿虽身份低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体现了他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③“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否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

    【不能删。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再次表明鲁庄公“肉食者鄙”。】

    ④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①“齐师伐我”鲁庄公在没有准备下就将迎战②在“曹刿请见”问及作战条件时,庄公把希望寄托在大官和神灵的身上③战中他不观战况,不解敌情就要进攻④战胜后却不知原因】

    ⑤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原因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⑥鲁庄公真的很鄙吗?

    【“不鄙”表现在①广开言路,礼贤下士②尽职尽责,取信于民③知人善用,用人不疑④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四、延伸拓展:

    称肥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当时中国北方的前秦欲灭南方的东晋,并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8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5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10名大将,5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淝水,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7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15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然而,晋军的胜利并非因其军队较秦军精良,而是胜在秦军过于轻敌以及传令系统不够完善,当时两军太过靠近淝水岸边,两方无法于陆地上作战,恐将形长期的消耗战,晋军遂要求对方稍微后退以便双方交战,苻坚不顾将领反对下令后退,由于秦军人数过多,导致误传军令,后方军队一退不可收拾,军阵涣散,晋军这才借机趁乱进攻取胜。

    五、小结:1、翻译 2、几个问题 3、朗读背诵

    曹刿论战教案 篇3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4.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读懂课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了解文学常识。1.《左传》简介。

    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 6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3.关于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于春秋时期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部)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之后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划出停顿,并注出读音。

    2.学生自由阅读,要求能流利朗读课文,做到不错读,不断读,不漏读。

    四、检查朗读情况 1.正音

    曹刿()又何间焉()肉食者鄙()弗敢加也()....小惠未遍()小信未孚()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下视其辙()夫战()登轼而望()牺牲玉帛()....彼竭我盈()()望其旗靡()...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

    指名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疏通理解课文第一节

    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相互讨论交流,疏通课文第一节,理解课文。

    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是邻国。齐国占有今山东中部地区,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怕遭牵累,想出奔他国。公元前686年,公子小白出奔莒国(今山东莒县一带);齐国大臣杀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公子纠避往鲁国。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鲁国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将要抵达边境的时候,先期到达齐国的公子小白已经夺得君位,即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派兵攻打护送公子纠的鲁国军队。鲁军被打败,公子纠被逼死。当时齐桓公刚当上国君,很想显示自己的威风,建立威信,便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再次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之长勺。

    2.教师指名学生逐句翻译课文;集体帮助修正、补充注解、翻译课文。3.教师指点,让学生划出重点字词,记录讨论理解的内容。4.师提问:

    (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为什么要“请见”鲁庄公?

    这是一场齐国发动的恃强凌弱的战争,鲁国并无充分的准备,而庄公却决定立即迎战,这时形势十分危急。

    (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衬托曹刿的爱国。

    (3)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

    / 6 盐城市腾飞路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六、拓展迁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节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参与。)(2)小惠未徧(通“遍”,遍及,普遍。)..(3)战则请从(跟随。)(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不是。)..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B)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3.翻译下列句子。(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附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百姓赞同(政事)社会就会安定,百姓辅佐(君王)国家就能富强;百姓非议(政事)天下就会危险,百姓反对(君王),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有的人们不良善,徒然相怨在一方。如果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国家却不灭亡的情况,3 / 6

    曹刿论战教案 篇4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案 篇5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

    二、你认识它们吗?(幻灯片打出,检查预习情况)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

    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

    1.解题。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

    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学生讨论后,先几个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学习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②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③依次思考如下:

    (1)“十年春”指哪一年?

    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5)“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7)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8)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5、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词,以加深印象。

    2、学生思考讨论:

    ① 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2)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课文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② 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二、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2、思考:

    ①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②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③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精采片断实录

    师:这篇文言文已经基本在我们的脑海里成型了,主人公的个性也十分丰满,有人说庄公愚昧昏庸而曹刿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如果没有曹刿,庄公此战必以失败而告终,请问你同意与否?

    (学生有赞同的,有反对的)

    师:老规矩,来个小型辩论赛,比比谁更厉害。谁反对这种说法(纷纷举手,十人左右)

    生:虽然我们这边人少,但正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我认为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生: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

    生: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生: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

    生: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

    生: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生:他好学善问,虚心求教。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不易。”

    „„

    四、拓展探究

    1、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你该怎样全面地评价鲁庄公?对你有什么启示? 点拨:

    一、从他的鲁莽,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的角度评价

    二、从作为一个国君能允许一介布衣来参与国事,并听从他的正确指挥的角度来评价 启示: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谈:(1)、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2)、不掩饰自己的缺点

    2、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历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或说出他们的名言?

    明确:如: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历史上像长勺之战这样以弱胜强的战例屈指可数,请列举几个。明确:官渡之战 淝水之战 楚汉战争

    4、找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说出其意义。再列举几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明确:一鼓作气

    门庭若市、望洋兴叹、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1、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在教学《曹刿论战》时,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同学的话启发了我,虽然他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

    曹刿论战教案 篇6

    一、课前检查

    1、重点实词

    2、思考:

    A、文中说“肉食者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B、你如何评价曹刿、鲁庄公这两位人物形象?

    二、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曹刿论战教案3、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活动,理解词义,找出、想出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彼竭我盈——恶贯满盈

    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弹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

    放逐之一——逐鹿中原 追亡逐北 难测也——莫测高深 心怀叵测

    未能远谋——足智多谋 深谋远虑

    四、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 篇7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

    《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裁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清本文叙事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据此,确定本文的学习重点为:

    1、掌握重要词语的解释,从而理解全文。

    2、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

    3、能结合实际谈谈从文章受到的启示。

    【说教法】

    1、这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通过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说学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学习本文:

    1、加强文言文的朗读。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朗读,听示范朗读,以读带学。在朗读中找准语感

    ,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特色,在朗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在朗读中背诵积累。

    2、鼓励学生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交流知识与方法,这是达到学生自主性

    学习的重要途径。

    3、注重及时训练。以训练(包括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训练)为主线,检测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史事,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他们取胜的原因虽然各异,但是又有其相似点:注重人谋。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也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去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吧。

    设计导语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多样诵读,感知课文

    1、听读课文(事先准备好课文的配乐朗诵)

    学生任务:异读、生僻字注好字音;较长句子划好朗读节奏;体会朗读语气情感。

    2、试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看清原文,速度稍慢。

    3、互读互评。教师提出评读标准,同桌或前后学生配合,或读或评。

    4、译读课文。提示学生独立思考,边读边译。教师提示学习方法:查阅法、圈点法(为下环节做准备)。

    这个环节我的设计依据是: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也离不开朗读。所以,古文教学中以朗读为线索,让学生都读起来,才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质疑探究,理解课文

    1、合作解疑,扫清阅读障碍:

    第一步:就圈点的疑问,四人组成自然小组自行解决;第二步:提问共同解决。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教师进行点拨;第三步:教师就文中重要词句作强调性讲解。

    总结:翻译文言文词句的方法──查阅法、回顾法、组词法、推测法……

    2、巩固训练:学生回译(两两配合,一出原文,一答译文或一出译文,一答原文)课文。

    3、根据理解,讲解文章故事。要求其他学生作好评价删补

    这环节我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两年文言文的学习,的理解翻译文言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篇课文的难度也不算太大,因此。完全应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动产自主地寻求它的含义。老师也需要适当引导,注意学习方法的归纳,让学生真正学会翻译浅近文言文。

    四、分析人物,探讨写法

    提问引入:

    1、你认为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个人物的?

    2、除了曹刿之外,文章还写了一个鲁庄公,写他有什么作用?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急躁冒进、愚昧无知的昏君,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问题解决途径:问题一采取教师启发式;问题二采取学生辩论式。

    教师及时作出总结归纳:文章表现人物──语言描写、对比;评价人(事、物)──要全面,一分为二。

    设计依据:人物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我们既要教给学生结合作者的描写去分析人物、全面认识人物,又要让课本成为学生写作的“示范”,让学生领会写人物的方法。

    五、分析结构,讨论用意

    学生讨论:课文对战前和战后作了详细的描写,而对战争的过程则一笔带过,这与他们平常观看的战争类影视作品大不相同。在这里就要引导学生去讨论: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教师可以设置坡度题进行引导,如:战前和战后主要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体现了标题的哪个字?如果对作战过程交代仔细,对表现人物的战争思想有无很大作用?

    教师最后联系学生写作实际总结:材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则惜墨如金,有时则泼墨如水。

    我的设计依据:这一环节不仅是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详略的处理,同时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的写作。

    六、学以致用,巩固练习

    作业一:课外收集历史上著名的战例、军事家、有关战争的名言各2~3个。

    作业二: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后,结合生活实际,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小练笔。

    选题1、我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选题2、以“机会”为话题作文

    作业的设计,我是这样想的:作业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延伸,要既能巩固基础知识又能把握课文内容和主旨,同时也要给不同层次学生展示的空间。

    【说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乡人 曹刿 鲁庄公

    战略:取信于民战术:抓住时机

    板书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应从简从精,提纲挈领,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一目了然,同时本文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所以在板书的设计上也映照这一风格。

    【小节】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时的总体理念是:

    突出文言文教学的特点,遵循实用性原则,从理解字词入手,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和文章含义的挖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尽量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做好及时点拨和学习方法的梳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如有不合理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正。谢谢大家!

    曹刿论战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能力目标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教学难点

    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习过程

    旁注与纠错

    一、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您能介绍一下吗?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一场在史书熠熠生辉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走进一位因这场战役而名垂青史的人物——曹刿,共同学习《曹刿论战》。

    二、 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1、《曹刿论战》选自《 》又称《 》或《 》, 家经典之一。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撰。

    2、查字典和工具书,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曹刿( ) 间( )焉 肉食者鄙( )

    玉帛( ) 夫( )战 小信未孚( )

    小惠未徧( ) 望其旗靡( ) 公与之乘( )

    三、朗读理解,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浯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2、积累实词:

    第一段

    (1)齐师( )伐( )我 (2)公将( )战( )

    (3)肉食者( )谋( )之 (4)又何间( )焉

    (5)肉食者鄙( )(6)何以( )战

    (7)衣食所安( )(8)弗( )敢专( ) (9)小惠未徧( )(10) 小大之狱( )

    第二段

    (1)公与之乘( )(2)战于( )长勺

    (3)公将鼓( )之 (4)败绩( )

    (5)公将驰( )之(6)其辙( )

    第三段

    (1)既克( )(2)公问其故( )(3)一鼓作( )气

    (4)再而衰( )(5)三而竭( ) (6)彼竭我盈( )

    (7)难测( )也(8)惧有伏( )焉(9)望其旗靡( )

    3、理清线索: 提示: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4、本文可分几部分?简要概括段意。

    提示: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四、深入赏析,合作探究:

    (一)学习第一段: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的态度怎样?说明什么?

    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3、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他们对战争取胜的根本条件看法有什么不同?

    4、此段的哪些话可以直接体现他的这一认识?你赞同他的看法吗?为什么?

    5、本段末句“战则请从”表明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三)学习第三段:

    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五、总结要点,盘点收获:(师生共同进行)

    1.中心思想

    2.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3.写作特点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长勺之战是古代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著名战役?请你谈谈战争中能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七、当堂检测,巩固提升:

    1、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与信”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2、 鲁国此次取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的远谋?

    4、 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忠之属也”的实质是什么?)

    曹刿论战教案 篇9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

    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文。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ā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1.解题。指导学生读课文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

    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给课文分段。

    (1)本文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

    4.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3)曹刿的身分怎样?

    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曹刿论战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曹刿论战教案 篇10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3、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又何间焉——参与;

    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养;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小大之狱——案件;

    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战——可以凭借;

    公将鼓之——击鼓;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故克之——战胜。

    二、 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一、第1段

    ①战争的时间、国家?

    ②表现战争性质的句子?“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

    ③庄公的态度?“公将战”

    ④刿请见的原因?

    直接原因-“齐师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这一举动表现了曹刿的什么品质?爱国

    ⑥刿分析战前准备“何以战”是通过与庄公的几次对话完成的?三次

    ⑦刿否定了什么作法?肯定了什么作法?怎样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断狱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战前准备上,曹刿重视的是什么?人民的支持

    ⑨这又反映了曹刿的什么战略思想?“取信于民”

    ⑩表现庄公“鄙”的句子是什么?“公将战”,“衣食所安”“牺牲玉帛”“公将驰之”

    5、小结:

    本段写了两层内容,概述战前曹刿求见庄公,通过与庄公的对话,明确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二、 第2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

    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

    公:“将鼓之”,“将驰之”――盲目指挥,“鄙”

    ②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

    ③本段表现了刿的什么能力?决断能力

    ④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反攻和追击

    5、小结:

    讲述战争经过。

    三、 第3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现庄公“鄙” 的句子?“公问其故”

    ②一“未可”为何?“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

    ③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为何?“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⑤后为何又“可矣”?“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

    ⑦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

    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

    5、小结:

    本段是全文重点,写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四、 .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军事才能。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论”

    2、结构上,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3、语言简练生动。

    4、人物形象对比鲜明。

    五、 重点句式及词语:

    1、判断句式:

    ①忠之属也。

    ②夫战,勇气也。

    ③夫大国,难测也。

    2、古今异义的实词:

    古 今

    间: 参与 隔开,不连接

    牺牲: 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为正义事业而舍弃生命

    狱: 案件 监狱

    可以: 两个词,意为“可以凭借” 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六、 重点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何以战?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七、 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案 篇11

    教材分析:

    1、本文记录曹刿对战争的论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把握时机,这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详略得当,语言简练,充分体现了《左传》的特点。

    2、课标对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能使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解词句的含义,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等,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名篇。这在本单元的字词掌握有一定难度。第二是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本文是一篇很好的素材。

    学生学习经验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卷基础,但分类总结积累文言知识的意识还比较弱。从历史的角度和现代观念理解评价文章方面易流于表面。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赏析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

    2、理解曹刿对战争的论述。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正确地翻译课文。

    2、了解本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认识曹刿、鲁庄公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优秀品质和卓越的军事才华。

    教法:

    情境创设法示范朗读法讲解点拨法

    学法:

    圈点勾画法诵读法交流探究法

    预习设计:

    1、查阅读资料,了解《左传》;

    2、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在历史上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可谓何其的多呀?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砝码一定决定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吗?你知道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吗?

    (若学生答出本文,则请说出了解的具体情况)

    检查预习,介绍《左传》。背景。

    二、初读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梳理字词读音。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3、学生自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注解翻译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要求: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别人容易出错的字词梳理在笔记本上。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向同学或老师发问。

    伐( )间( )鄙( )安( )偏( )专( )

    加( )信( )孚( )福( )忠( )属( )

    驰( )逐( )克( )盈( )靡( )故( )

    以( )之( )

    牺牲( )狱( )可以( )鼓( )

    4、抽生全班交流不懂的字词。教师点拨。多媒体巩固(或教师向学生发问)。

    三、再读感悟:

    1、大敌当前,平民百姓曹刿为什么要去见鲁庄公?

    2、曹刿如何评价鲁庄公对战前的准备?

    3、战场上,曹刿如何帮助鲁庄公击败齐国军队?

    4、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有几层意思?

    5、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读史明智

    “读人省身,读史明智”。

    1、为什么作者描写长勺之战的笔墨很少?

    2、曹刿和鲁庄公你喜欢谁,为什么?

    五、 小结反馈

    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

    ①请同学们找出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②体会本文中对比的运用,找出一二组对比来。

    ③熟读并背诵课文。

    参考板书(随机生成):

    曹刿论战

    《左传》

    战前——何以战:取信于民

    战场——指挥:进攻追击

    战后——克敌之故:把握战机

    [课件借鉴] 《曹刿论战》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其他人的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课件借鉴] 《曹刿论战》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习小蛄

    六、布置作业

    热搜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本站收集了《热搜教案: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供您参考。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2.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3.读懂意,了解一些词语的句中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导入新课:

    司马迁在《刺客列传》中记叙过曹刿的故事。曹刿即曹沫。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出示文言,教师讲述故事大意)

    曹刿,不但勇力过人,而且智慧亦有过人之处。

    (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活动策略: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

    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其他学生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

    (三)读文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

    2.请学生认读下列词语。

    曹刿 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四)读文欣赏

    1.请学生自读第1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了解大意。

    学生活动要求:

    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为一组,互相听、译。要能准确、清晰地读文;能指出对方朗读、翻译中的失误与不足。

    2.明确段中重要词语的解释。

    齐师伐我:伐,征伐、攻打。史称“春秋无义战”,这是对统治者而言的,追究这场战争的起因,鲁庄公也是不光彩的;但当齐国大军压境,就鲁国人民而言,奋起抵抗,反侵略的爱国意义就非常清楚了。

    曹刿请见:请,请求,动词。见,拜见,动词。

    肉食者: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日(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日才能食用羊。这是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必然结果。

    孟子说“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可见当时,一般庶人很难吃到肉。

    所以,肉食者就指有官职的人,当政的人。

    肉食者鄙:鄙,鄙陋,相当于孤陋寡闻,这里指目光短浅。

    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介词,凭,用,靠。

    牺牲玉帛:这是四种祭神的供品,都是名词。牲,指牛、羊、猪。牺,指纯色的牛、羊、猪。帛,指丝织品。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动词。

    忠之属也: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与敌人打一仗。

    3.了解第1段对话的层次并背诵。

    学生活动策略:

    可以利用对话的形式,两个学生为一组,逐层练习背诵。

    先试背,

    教案《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曹刿论战》教案》,

    再齐背,还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4.小结第1段。

    (五)课堂小结

    运用对话的方法,围绕着“远谋”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组材。曹刿的“远谋”表现在,他使鲁庄公明白,战争的决胜条件是民心的向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默第1段,熟记词语的含义及特殊用法。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请学生提问并回答重点语句的含义。

    2.背诵第1段。

    (二)诵读活动

    齐读第2、3段。

    (三)交流活动

    1.请学生自读第2、3段,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2.请学生明确字、词语的含义。

    公与之乘:乘,乘一辆战车。

    春秋时期,战车是方形的,大约宽3米,驾上马以后,全长也有3米左右,就是说一辆战车大约占9平方米的路面。

    车上有三个乘员。指挥战车的指挥人员(主帅或将),一个是右,也叫戎右,即车右,是保护指挥人员的;一个是御,也叫御戎,即御马驾车的人。

    每辆战车后一般跟有15名徒步的士兵。在主帅和各级将领的战车上,插旗安鼓。主帅车上插旗两面,一般将领车上只插一面,用以标志主将和各级将领所在的位置。鼓是铜制的,主帅击鼓,发出攻击的命令,各级将领闻声击响各自车上的鼓。在战鼓齐鸣的号令下,所有战车一起冲上前去,所有的徒步士兵也一起冲上去。

    公将鼓之:鼓,击鼓,动词。

    齐人三鼓:三鼓,击了三次鼓,文言中数词与名词直接连用,翻译时要将量词补充出来。

    3.探讨、交流第2、3段的内容要点。

    教师辅助策略:

    同桌为一组,交流意见并将文中内容进行概括。

    4.齐读第2、3段。

    5.背诵第2、3段。(出示背诵提示)

    学生活动策略:

    按照战斗的进程先试背,再齐背,然后请学生有感情地背。

    (四)提高升华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战斗中要抓准战机,在“彼竭我盈”时反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战术,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的取胜之道。

    但是,为什么作者要在战前写“其乡人”对他的劝阻?

    学生活动要求:

    沉思默想,调动积累,学生间相互提示、补充、丰富。

    (五)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

    能够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每一段的层次。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师辅助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六)课后作业

    背默3、4两段。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伐……战前,民心向背

    战……战中,抓准战机

    克……战后,有勇有谋

    [精品]曹刿论战教学教案精选6篇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需要有能力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一般来说教案的水平也体现了老师教学的水平,教案让教师的思路以具象化的方式得以呈现,那你准备好你的教案了吗?编辑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曹刿论战教学教案,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篇1】

    【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战争得失的记事文,属精读课文。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气质、表现;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语,在辨析中掌握词义并发现背诵的技巧,提高背诵的效率。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词义,并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发现背诵的规律和技巧,避免死记硬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评价人物,培养学生形成观点、表述观点、捍卫观点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⑴从简介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导入。

    ⑵从简介长勺之战的背景导入。

    2、切入点:

    ⑴指导背诵课文,让学生寻找背诵的技巧。

    (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前后衔接和相互照应的句子,然后总结这些语句之间的规律,提高背诵效率。)

    ⑵上图书馆或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讨论:从全文看,你认为曹刿、鲁庄公是什么样的人?试从文中找出依据。

    3、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

    ⑴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梳理、整理文言字词,在辨析中理解词义,形成知识板块。

    找出文中具有一词多义特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语,以及能印证这些词语的成语。

    (如:望其旗靡的“靡”意思是“倒下”,能印证此义的成语有“所向披靡”。参考:彼竭我盈──恶贯满盈、小信未孚──深孚众望、惧有伏焉──危机四伏、视其辙──南辕北辙、故逐之──逐鹿中原、未能远谋──深谋远虑。)

    ⑵探究课文,师生共同探讨下列问题:曹刿的战略思想、曹刿远谋的具体表现、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4、拓展延伸

    ⑴谈谈你对曹刿战略思想的看法。

    ⑵展开想象,再现长勺之战的场面,200字左右。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

    学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⑴ 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⑵ 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⑶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⑷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⑸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⑹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

    ⑴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⑶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⑷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⑴ 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⑵ 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⑴ 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⑵ 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⑴ 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⑵ 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篇3】

    【教学设想】

    1、把认识曹刿形象,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对比的手法、词语的古今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2、教学中重视学生熟读、背诵的训练,培养学生“以读促悟,以悟促记”的良好学习习惯。

    3、课外搜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认识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

    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在朗读中要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合理,尽可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态,并使语句流畅,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揣摩文章大意,进而要求熟读成诵。

    2、点拔法。本文突出了人物语言的描绘,而且写了战前准备,战时经过,战后总结三部分,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学生在朗读之后,借助于比较完备的课下注释,可以粗通大意。

    【学法指导】

    知识归纳法: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知识,诸如常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重点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哪位同学能举出实例(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战役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弱军战胜强军的著名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2、解题:

    学生阅读注释(1)教师补充: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候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曹刿论战》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王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孙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孙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交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3、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加点字读音: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长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辙(zhé)靡(mí)轼(shì)公与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4、学生参阅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⑵课文共三段,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明确:按着战前准备,战斗过程、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详写论战,略写战斗。

    5、学生参阅注释,教师点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识归纳: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词多义:

    间:

    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以:

    必以分:把

    何以战:依靠

    必以信:用

    必以情:按照

    可以一战:凭借

    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代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人

    故克之:代词,代齐军

    小大之狱:的

    公将鼓之:助词,无意义

    ⑶词类活用: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福:形容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古今异义:肉食者鄙(古义:鄙陋,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可以一战(古义:两个词,译为:“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表示可能或许可)

    ⑷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曹刿)乃入(朝)见(庄公)(省略主语、宾语)

    民弗从(之)也(省略宾语)

    必以(之)分人,可以(之)一战(省略介宾结构的宾语)

    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省略谓语,主语)

    ②判断句:

    忠之属也。夫战,勇气也。夫大国,难测也。

    ③倒装句:

    何以战(介词宾语前置,即“以何战”)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即“于长勺战”)

    7、揣摩探究:

    ⑴你认为鲁庄公是一位怎样的国君?

    ⑵简析曹刿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⑶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凭借的是什么?

    8、教材拓展:

    结合中外古今战争史以少胜多的事例,谈谈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9、课后作业。

    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脉络梳理)

    求信于臣民弗从也

    不可以战

    战前准备求信于神神弗福也战略思想

    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齐人三鼓,鲁军一鼓,齐师败绩

    战争经过战场指挥

    下视其辙,登轼望之,遂逐齐师

    彼竭我盈,故克之

    战后总结战术思想

    辙乱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21个。

    2、能脱离课下注释翻译文章并背诵。

    3、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通过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性格。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两个预习作业,熟读课文和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时期,弱小的鲁国迎战强大的齐国。结果在鲁地长勺战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场战例的指挥者曹刿论述取胜的原因。

    二、朗读正音:

    1、又何间焉

    2、小惠未徧

    3、小信未孚

    4、夫战,勇气也

    5、望其旗靡

    三、梳理文章思路:

    请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述课文内容。

    庄公迎战----备战----胜战----曹刿论战

    四、疏通文意,积累实词

    (采用质疑释疑的方法,让学生先提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其它同学回答,合作探究,共同解决。)(中间适时穿插理解实词和翻译的方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方法

    1、结合词语的文言语境理解。

    2、借助平时文言实词的积累,进行推断。

    3、结合文言语法知识。

    4、参照字形来理解。

    翻译的原则。

    1、直译要准确

    2、句子要通顺。

    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文言知识点。(有意识地落实到数量上)

    重点实词(12个)间鄙遍加信孚福情忠鼓再靡

    古今异义词语(3个)牺牲狱可以

    通假字(1个)徧

    一词多义(5个)师故请间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而两狼之并躯如故。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既克,公问其故又何间焉?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

    ……(课文中一词多义的词还有很多,学生课下积累。)

    五、试背课文

    六、小试身手

    子鱼论战

    《左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子鱼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楚人未既济。

    (2)公伤股,门官歼焉。

    (3)不禽二毛。

    (4)不鼓不成列。

    2、翻译下列句子。

    1、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2、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3、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七、齐背课文。

    八、作业

    试把本文和《子鱼论战》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篇5】

    一、导入激趣

    以战争文化趣味知识导入。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

    “千里走单骑”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关羽,《三国演义》

    保尔柯察金形象出自哪一部文学作品,作者是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猜与“军事”有关的成语。

    1)“神农布阵”——草木皆兵

    2)“军事论文”——纸上谈兵

    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及相关人物。

    官渡之战——曹操~袁绍巨鹿之战——项羽~章邯

    赤壁之战——曹操~周瑜淝水之战——苻坚~谢安

    二、常识介绍

    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左丘明)《公羊传》(公羊高)《谷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左传》。

    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3.背景

    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解题:曹刿是什么人物?他“论”的是什么“战”?

    也叫曹沫,春秋时代鲁国大夫。他“论”的是春秋时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三、读译课文,梳理字词。

    (一)研读第一部分(第1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进攻、攻打”。

    (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第一层:交代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

    春秋地图中找出齐鲁位置。

    说文解字——间

    最早写做“閒”——从门缝中能看到月亮,表示“门缝”。引申为“缝隙”“空儿”。有缝便可插入东西,引申为插入、参与。“又何间焉”的“间”即参与之意。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小知识:春秋时代的战争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11)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二)研读第二部分(第2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说文解字——鼓

    左边是鼓形,上有装饰,下有鼓座;右边是一只手拿鼓棰击鼓。原义是鼓,名词;引申为动词的击鼓、敲鼓。

    地图中看长勺位置。

    小知识:春秋时代的战争2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看图——轼

    4.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三)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3.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四、分析探究

    1.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请见——参战——论战

    2.鲁国取胜的原因

    (1)政治上:取信于民。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灵活的战略战术。

    3.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择与组织材料,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及战胜齐国的原因。

    4.对比衬托,塑造形象。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在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将战”而不知“何以战”,曹刿分析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小大之狱”“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

    曹刿论战教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及军事才能;

    2、领悟取信于民、把握战机、以弱胜强的道理;

    3、理解部分词语的古今差异。

    教学重点

    1、曹刿战略思想;

    2、文章详略安排。

    教学难点

    1、曹刿战略思想分析;

    2、创新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讨论、分析、归纳,以导促读,以读促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二、围绕战事,分析背景

    1、课文选自什么地方?作者是谁?

    学生答:本文选自《左传》(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2、战争名称是什么?作战双方分别是谁?

    战争名称:长勺之战;战争地点:长勺;战争双方:齐国,鲁国。

    3、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4、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三、以“论”设问,分析战争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

    学生答:由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可知曹刿也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归纳后答: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解释:见、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后答: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解释字词:安、专、牺牲、加、信、狱、情。

    掌握省略句式: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于)人。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解释:鼓、驰、绩。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解释:故、盈、靡、竭。

    省略句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而)作(士)气,再(鼓而士气)衰,三(鼓而士气)竭。

    四、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明确:

    1、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2、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划。

    五、开拓思维,分析人物

    引导学生着重分析两个人物:

    1、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2、鲁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六、写作练习

    选取一个下面所给的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有自己的创新思维。

    1、《论曹刿的远谋》;

    2、《我看鲁庄公这个人》。

    关于小学教案2000字模板


    教师范文大全主题栏目精选:“小学教案”,敬请访问。

    关于小学教案 篇1

    小学一年级的课要怎么上,这让许多老师头疼。特别是遇到全校要举行广播操比赛,那可是忙坏了老师和学生。学生学得不情愿,动作不到位。老师又因为这样而担心。那么在上小学一年级学习广播操的体育课中如何进行教学呢?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识体育课,认识广播操

    一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毕业,对于新的学习环境及学习习惯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耐心帮助他们,做好过渡的工作。首先让学生认识体育课。什么是体育课?体育课上我们可以做什么?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当然在一年级只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体育课是锻炼身体,让我们健康成长的就可以了。其次告诉学生学习广播操是在学习一种本领,是在锻炼身体,能够学会广播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件。由此让学生认识学习广播操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不怕累不怕苦的。

    二、培养学生听指挥的习惯

    体育课其实很强调学生听从指挥。在宽阔的操场上,只有听从指挥,体育课才能进行。所以在上一年级体育课是时要强调听从老师的按排,注意听好口令。当然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接受口令的反应会比较慢。我们可以在下达口令前加一个前调。如“注意,听口令”。有了这个前调,学生可以有一个缓和的时间,能够先集中注意力再听口令做出反应。而且在无形中告诉学生注意了老师要下达口令了。使学生养成听口令的好习惯。

    三、学习口令,分解动作先行。

    广播操教学一般分为分解教学和完整教学。环绕这些教学的始终是口令: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所以口令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1、要先让学生学会喊口令,知道一个口令叫一拍,使他们了解口令的规律,为动作教学做铺垫。

    2、在分解教学时先介绍每个动作,告诉学生每个动作有几拍。有时一个动作两拍(1-2)有时一个动作一拍(1-)。强调拍子及拍数为我们学习动作的整齐度做铺垫。

    3、在分解教学时,尽可能让学生跟教师一起喊拍子。这样做一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二是培养学生注意拍子对应动作的习惯。在难度大易犯错误的动作上可以强调动作而不喊拍子。如12-转头-再转头。这样便于学生注意重要动作。方便教学。

    4、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习,巩固。在细节动作方面介绍学生去注意,认真去学。但不要太强调细节。在学习动作的初始阶段对于动作的要求是总体掌握。在巩固阶段再进行细节方面的调整。

    四、注意复习巩固

    在学会一节广播操之后要反复的练习,巩固已学动作尤为重要。并且注意在巩固阶段进行细节动作的调整。一个正确的动作反复练习会越做越好看。一个错误的动作反复练习就会一错再错,以至到最后很难改正。所以教师在这个阶段在特别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及优美度。

    关于小学教案 篇2

    小学二年级的美术教案

    第1课 影子的游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案。

    (2)技能目标:通过描画和添加的表现手法,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并进行创作。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热爱并保护五彩斑斓的世界。

    教学重点:通过描画自己的影子,感受图形的外形美。

    教学难点:通过描画和添加的表现手法,简洁图形的艺术美有初步的了解,并进行创作。

    教学准备:

    教具:剪影作品课本画笔作业纸

    学具:课本寻找影子的造型画笔作业纸

    教材分析:本课所学的内容《影子的游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册第一课美术教材,是属于造型.表现课。由于该课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因此本节课我以游戏体验为主调动学生认知和学习的兴趣。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造型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体验的学习方式是多姿多彩的,本节课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影子,感受影子,并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认识影子并用一至两种方法表现影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在投影仪下任意摆弄小手,让他们无意识地发现屏幕上有影子。

    2.教师在投影仪下摆弄手势,吸引学生兴趣。

    提问:1.小朋友们看到屏幕上有什么?谁能告诉老师它叫什么名字?(屏幕上有各种动物的图案,他们叫影子。)

    3.影子是什么颜色的?——黑色

    3.让学生在灯光下摆弄小手。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在灯光下也有影子。)

    【评析】学生无意中发现屏幕上有黑乎乎的东西在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投影仪下摆弄手势,使学生们发现黑乎乎的手还能变成各种小动物,这样学生们发现了影子,并对影子产生了兴趣。紧接着让学生们在灯光下摆弄小手,是他们进一步发现了除了投影仪在灯光下也能有影子产生。

    (二)讲授新课:

    (1)游戏:1.让学生到操场上找影子。讨论并交流自己找到了哪些影子。(有树的影子、花的影子、教学楼的影子、人的影子等等)思考:为什么会有影子?影子是如何产生的?他有什么特点?2.让学生带着问题到阳光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或利用形体组合成各种造型。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发现了影子,它是光照在物体上,在物体的背面就产生了影子。它的特点是有光有物就有影子,影子永远在被照物体的背后。

    (3)请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如何才能把影子留下来?师:我们发现的影子千姿百态,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充分利用材料以小组的形式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形式表现影子。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想的办法最多,最好。

    (4)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比赛

    (5)小组代表发言并展示作业,教案《小学二年级美术教案》。

    (6)教师示范如何画影。(用简笔画形式快速表现。)

    范画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边说边画,小朋友们刚才在阳光下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和造型,小朋友们的背后都产生了影子。

    范画2.小朋友们都了解了影子的特点是永远在被照物体的背后,那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老师这么画对吗?

    思考:如果太阳在上方它的影子在哪里?通过进一步强调影子的特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影子的画法。

    (7)欣赏课本范图,介绍不同形式的表现方法,教师讲解并示范如何用黑色腊光纸剪影。

    【评析】教学的实施环节,主要以学生的体验学习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固定静止的教材为形象生动的游戏。通过找影子,在阳光下做各种造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并初步掌握影子的规律和特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了把影子留下的各种表现形式。教师通过直观的简洁的范画,让学生不仅初步掌握了如何画影子,还加深了对影子特点的理解,并能举一反三,正确地画出了各方向的影子。这样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的目标。

    (三)学生作画或制作,教师巡回辅导。布置作业: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现影子。

    (四)讲评,欣赏学生作业:

    1.欣赏学生作业。(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业)

    2.学生自评、教师讲评。

    3.简单讲解画面的安排及添画创作,使之变成主题画创作画。

    (1)教师出示范画1,进行添画示范并讲解。小明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做操,天上飞来了小鸟与他做伴。

    (2)学生在自己的作业上进行添画使之成为主题画。

    五.影子的知识拓展、延伸。

    1.介绍一天中人的影子的变化。让学生观看自然动画片,画面上可爱的小叮当在不同时间段,在阳光下产生不同的影子变化。使学生们了解一天中人的影子的变化。

    2.介绍皮影戏。学生观看皮影戏片断,了解何为皮影戏,皮影戏也是利用光和影的原理来制作的。

    【评析】通过观看自然科教片影子的变化,使美术学科与自然科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自然学习的角度认识影子现象,并能用美术形式表达自己对影子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通过介绍、欣赏皮影戏使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有了初步的了解,使本课的教学内容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教学后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动。该课教学能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室外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个性,创设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情境。以游戏寓于教学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主动性得到培养。该课主要把握两点:1.以生为本,师生互动。在新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指导下,建立充满活力,室外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相互在游戏中,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此点为该课的一把握点。2.科技知识与趣味性相互融合。该课的又一把握,即将趣味性与自然科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游戏中实践认知,在活动中发现、了解知识规律和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关于小学教案 篇3

    一、教学课题:纸板画

    二、教学课时:3*4=12课时 任课教师:

    三、教学重点:几种纸版画的制作(吹塑纸版画、

    四、课前准备:教学课件、以前的学生作业

    五、教学过程:

    什么是纸版画 纸版画底版的制作方法

    纸版画的特点与作用 纸版画的印刷(拓印)方法 制作纸版画的工具、材料 藏书票与贺卡的制作 纸版画的制作步骤 纸版画欣赏

    一、什么是纸版画

    纸版画是版画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是用不同的纸版,经过剪、贴、撕、刻、揉、压等方法制成底版,然后用多种方法印出来的画,它取材方便、制作简单、效果独特,是一种成本最低廉、最容易掌握的版画种类。

    二、制作纸版画的工具、材料

    1、 笔等(作制版用)胶滚、刮 刀、玻耽木蘑菇、瓶盖、喷壶等(作印刷用)

    2、常用的材料有:卡 纸、白版纸、吹塑纸、瓦楞纸、蜡光纸、宣纸、过滤纸、 皮纸。棉线、乳胶、胶版油 墨、颜料(水粉、水彩、国画颜料)等等

    三、纸版画的制作步骤

    1起槁

    首先选择自己熟悉和喜爱的.题材创作画稿,创作的草槁要反复修改,直至自己满意时方可定槁。

    2制作底版

    画稿完成后要制作底版,这里盲一个转版的过程,转版可用复写纸将画稿分别转印到底版和分解版上,也可以用复印机将画稿复印一两份分别贴在底版和分解版上,如果画槁上有左右关系,要用画稿的反面来转稿,将转印好的分解版,按需要分别剪开,再拼贴到底版上,形成不同厚度的待印刷的底版。

    3.拓印

    在底版上均匀滚上油墨,盖上印纸,仔细磨拓;或将印纸一边用镇纸等工具固定, 揭开另一边印纸,分别在底版上涂色,盖上印纸用瓶盖或手用力磨印,将颜料转印到印纸上,直到完成。

    四、纸版画底版的制作方法

    1、刻线法

    用圆珠笔或自制不同粗细的硬笔(竹笔),依照画稿的线条,在纸版(或吹塑纸 版)上刻下凹痕,也可根据需要将局部点凹下去,滚上油墨,因刻凹下去的点和线不着 墨,拓印后成为白色的点和线,产生阴刻的画面效果。刻凹时用力要均匀、有力,但不要将纸版刻穿。

    2、拼贴法

    将画稿分别转印到两块纸版上,一块做印刷底版用,可保留画稿的完整轮廓线;另 一块分别转印各个需要剪贴的部分,然后用剪刀一一剪下,徐上乳胶贴在印有完整画稿的底版上,粘贴时要由大到小,由下到上一层层拼贴形成高低不平的,错落有致的待印底版,拓印后黑、白、灰层次丰富,效果独特。

    3、贴线法

    将需要出现线条的部位涂上乳胶;再将棉线也涂上乳胶小心地粘贴在底版上,贴有棉线的凸起线条,滚上油墨后就出现非常清晰的线条。注意线条贴好后,一定要用乳胶封一下,以免拓印时会将棉线剥离底版。

    4、撕纸法

    用到刀在底版上将需要撕薄的部位,沿边线轻轻刻划,然后用刀尖挑起纸的一角,小心地把它撕掉一至两层,大块空白处可用手去撕,经过撕剥的底版,表面深浅下一,拓印以后便会产生一种有深有浅,有虚有实的特殊肌理效果。

    5、揉纸法

    将吹塑纸、牛皮纸、铜版纸、较厚的铅画纸,用力揉皱或卷压、折叠后再轻揉,然后展开压平。按照画稿的要求剪下或刻下需要的形状,也可以作为整张底版纸,用胶水粘贴到底版上,拓印后能产生一种天然的纹理。如果需要整个背景呈现类似大理石纹佯的效果,可以将吹塑纸、牛皮纸、铜版纸、较厚的铅画纸揉皱后,贴在整张底版上,然 后再在上面粘贴其它的纸版囹样,或套印需要表现的主体形象。

    6.折纸法

    用折纸的方法,将纸折叠成所需要表现的抽象图样,折叠的部分可形成一至两层的厚度,粘贴到底版上,可与其它图样组合拼贴在底版上,印出来的效果也非常奇特。

    7、实物拼贴法

    为了使画面更富有变化,可用多种材料来拼贴,如瓦楞纸、粗纹布、纱布、毛线、墙纸、树叶等纹理较粗的材料,拓印后就会产生不同肌理的画面。

    8.综合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方法,将纸版画的刻线、拼贴、贴线、撕纸、揉纸、折纸及实物拼贴等技法,分别综合运用在同一底版上,可表现更为丰富、奇特的画面效果。

    六、纸版画的印刷(拓印)方法

    拓印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最后效果,一定要掌握好拓印的技巧,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拓印可分油印和水印两类,各类都有多种表现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拓印方法。

    1单色印

    先用刮刀将油墨挑出放在玻璃板或胶合板上。 用胶滚滚匀。所用的油墨不宜太干稠,否则会拉破印纸或损坏画面。 将调好滚匀的油墨,用胶滚均匀地滚在底版上,然后将印纸平铺在底版上,轻轻抹平,复上一层报纸,用木蘑菇或瓶盖一处下漏地轻轻磨擦,在磨印的过程中,可以轻轻揭开一角看看,发现未全部印清楚的地方,可复上印纸再稍用力压磨,局部 细小的部位可用指甲盖来磨擦;如发现油墨不够。可适当补加油墨,经反复仔细磨擦,然后小心揭开,一张单色油印作品就印好了。

    2、分版套色印

    按照画稿分色的要求,分别制作印底色的副版和印主体形象的主版。先将副版滚上油墨进行拓印,底色印好后待油墨完全干透,再把主版套印上去,这样一块版一块版分别印,就完成了套色油印。套色油印要在印版的边角做上标记,在印纸上也要做上标记,这样可保证套色准确。套色油印一般先印淡色版,后印深色版,最后印主版。

    3.拼版套色印

    先制作底包板并滚上调好颜色的油墨,再将主体形象版滚上另一种颜色,然后小心地将主体形象版放在底色版上,盖上印纸,一道进行磨印。这样两块版拼在一起拓印,简称拼版套色油印,这种方法很适合制作简单的套色油印作品。

    4、套色水印

    运用水彩、国画颜料可以进行多种颜色套印的套色水印。套印前,先用喷壶把盖在印版上的宜纸或过滤纸喷湿,揭开一部分印纸,在底版上需要印色的地方分别涂上颜色,轻轻盖上印纸,再覆上一层报纸,用木蘑菇或瓶盖轻轻地在报纸上磨印。一种颜色印好后,再印另一种颜色,这样反复着色,反复磨印,一张多套色的水印纸版画就完成了。在水印过程中,颜色不能一次印得根深,可以分二次、三次着色、磨印,逐步达到所需要的深度。在印的过程中,如发现印纸变干,要及时喷湿再印

    5、纸版或吹塑纸粉印

    粉印是用水粉画颜料、毛笔或底纹笔将颜料平涂在底版上,再用深色印纸印出来的画,具体方法是:用圆珠笔或自制不同粗细的便笔、竹笔在吹塑纸(版)上用近似篆刻中阴到的方法,刻划需要表现的内容,呈凹下去的点、线、面(以粗细将深色印纸覆盖在刻好凹痕的底版上,并用票夹将一端固定。(印纸以黑色为好,印制的黑纸要事先刷仔,即在 墨汁中加入部分深色水粉画颜料,调匀后用底纹笔或刷子,均匀地刷在稍厚的纸上待用。)揭开部分印纸,用笔将水粉画颜料分别平涂在底版所需表现的画

    面上,盖上印纸,用手在印纸背面磨印,将颜色转印到深色印纸上。印好一块颜色,再印另一块颜色,这样逐块涂色、反复磨印,直到画面印满意为止。

    粉印是在同一块底版上,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来印制,在涂色时可一次用沾有一种颜色的笔,将画面所有需要用这种颜色着色的部位一一涂好、印好后,再换第二种颜色,以此类推。这样可以减少洗笔、换笔,提高印制速度;也可锻炼儿童对色彩的分辨、组合的能力。

    粉印除平涂外,亦可叠印,即先印一种颜色,稍后,待半干不干时,将另一种颜色叠印上去,经磨印后画面局部成斑剥状态,隐隐透露原有色彩,肌理效果奇特.

    6、纸版染色

    利用油墨和水色不相融合的原理,在单色油印的纸版画上,用毛笔蘸水彩或国画颜料分别着色,使画面产生色彩丰富的艺术效果。

    需要染色的纸版画,印纸最好用宣纸或过滤纸,因为在宣纸和过滤纸上着色比较方便,晕染后的效果也特别好,正是这样,所以在染色时一定要仔细、耐心,特别是在染底色时,要注意颜色与颜色之间的衔接,否则会影响画面最后的色彩效果。

    七、藏书票与贺卡的制作

    藏书票是一种既有实用性又可供欣赏的袖珍艺术品,是为藏书而设计,供藏书者使用的一种小型版画作品。

    藏书票由画面和文字组成,票面尺寸一般不超过8公分,在设计书票时应标明票主即“××藏书”的内容。国际通用藏书票文字EX一LIBRls即“我的藏书画面力求简洁、精美,为起到装饰书籍的审美效果,可选择风景、人物、花鸟、花卉、动物、建筑等等;票面形式多样,长、方、圆均可。

    贺卡是进行情感交流的一份有意义的礼物。每逢佳节给远方的亲朋好友,师长,送去一份精美的贺卡,写上一句由衷的祝愿,以传达对亲人的思念、表达对师长的敬意,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

    贺卡的种类很多,有贺年卡、尊师卡、生日卡、心意卡等。设计的大小一般以不超过32K大小为好。贺卡的设计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画面精美1二是要写上对赠送对象寄托的希望与美好的祝词,不要忘掉年号,如“1996”或:,一九九五”字样。如果用12生肖来设计贺卡的画面,祝伺也要考虑生肖的内容,要与画面相统一。

    贺卡和藏书票的制作均可采用纸版画的制作方法,不过因为贺卡和藏书票中的画面较小,因此设计画面时要考虑制作上的方便,在技法的选择上要考虑印制后的艺术效果,总之要胆大心细,才能制作出一份精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藏书票和贺卡。自制藏书票和贺卡,能培养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的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关于小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欢乐丝巾

    课型:实践课

    教学目标:

    1、激发并坚持同学的运动兴趣,让同学乐于参与本课的体育教学活动,体验体育活动的情趣。

    2、通过玩丝巾发展同学频率,努力提高快速跑的能力。

    3、积极融入情景,充沛展示自我,培养同学一定的想象力和发明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课堂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报告人数

    2、导入情境教学

    魔术变花引出本课内容

    提问:丝巾的用处?

    丝巾能怎么玩?

    想出各种玩丝巾的方法

    1、斗牛

    2、将丝巾抛起用身体的各个局部接住{头 肩膀 脚 屁股}

    3、抓尾巴游戏

    组织:

    要求:静、齐、快

    一; 比一比谁的频率快

    1 将丝巾抛起 然后快速的拍手掌,比一比在丝巾落地之间谁拍的次数多

    2将丝巾抛起 然后快速的跺脚比一比在丝巾落地之间谁跺脚的次数多

    3胸顶丝巾跑竞赛

    1、三人一组,其中一人将丝巾抛起,另外两人竞赛,结束后换另一人抛丝巾,其余两人继续竞赛。

    2、同1.

    3、首先将整条丝巾放在胸前跑,然后增加难度将丝巾对折放在胸前跑,最后再将丝巾对折放在胸前跑。

    组织:

    1、三人一组轮流竞赛

    2、同1

    一、整理放松

    二、自我小结,相互评价

    三、协商教师收回器材

    四、师生告别

    1、丝巾恰恰舞:跟老师学习几个简单的动作,并一起跳。

    2、认真听老师作总结,并相互评价同学之间谁做的好。

    3、各组排头将丝巾收齐上交。

    4、师生再见。

    组织:成四路纵队集合。

    关于小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综合。探索”领域的一个内容。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记忆身边各种各样的树木,使学生认识身边树木的不同种类、作用,以及它对我们人类的自下而上所起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观察的习惯,以及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搜集资料、看有关介绍树木的录像,使学生认识到,树以其特有的功能保护和改善着我们的环境。本课的教学意图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回忆、表现各种树木,使学生认识身边的树的种类、作用、生长特点,以及它与人类自下而上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观察的习惯,增强观察的自觉性。由于这是一节“综合。探索”课,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大胆尝试、大胆表现。

    二、教学目标

    了解校园晨各种树的有关知识,以及树木对人类的自下而上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欣赏以树木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加强对身边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能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搜集有关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树木的外形对比,找出树的不同特点,并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方法,来表现树的不同特征。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树木的不同种类、不同作用、不同生长特点以及树木与人类密切的关系,加深对树的认识和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树。

    难点:通过树的外形特征来表现不同的树。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德育渗透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六、材料准备

    图片、课件、彩笔、油画棒、颜料等。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1)让学生看一段录像,观察各种树木的成长过程。

    提出问题: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你能讲出它们的名字吗?

    ③它们的生长有什么不同吗?

    ④你们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3、讲授新课

    (1)组织学生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

    ①你都认识哪些树?

    ②这些树的生长特点?

    ③树的各部分都有哪些作用?

    (2)课件。

    带领学生观察分析。

    解决的问题:

    ①“树”大体可分为几大部分。

    ②在表现不同树种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

    ③同一种树,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其姿态也不同。

    (3)教师展示各种绘画。

    提出问题:

    画面在构图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4、室外写生

    教师进行有目的的辅导。

    学生散开,自由观察、写生。

    5、小结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评。

    学生评价:先自评,再大家评,在评论时要简单地介绍一下树的知识。

    6、延展

    (1)课件:画家笔下的树

    (2)录像:我国其他地区有名的树种。

    关于小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在《鸟和家禽》之后,两者的教学内容,互为补充延伸,前者突出“平面”的表现方法,而后者更突出了“立体”的表现方法。用废旧材料和黏土做鸟和家禽,让学生在尝试各种废旧材料和黏土的同时,了解民间工艺、了解自然、爱护生命,更关心地球的未来。这课可以分两课时来教学,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收集材料,共同分工合作,共同创作鸟和家禽的形象,用”立体”的方法,把自己创作的鸟和家禽的外形、动作特征表现出来。

    本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美术教学的基本规律,爱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做鸟和家禽的基本方法。

    操作目标基本学会把握鸟和家禽的特点和比例结构进行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增强动物保护意识,渗透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鸟和家禽的外形特点和比例关系尝试利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制作和添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基本把握动物的外形特点和比例关系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作、黏土、制作工具等。

    学生准备:黏土、制作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与引人

    1、一次《猫与老鼠》中的笨猫在家睡觉时被鸟叫声或鸡叫声惊醒,你们听出是什么声音吗?放动画,你能把这些鸟或鸡画出来给老师看看吗?

    2、学生在纸上画,师请两个学生上黑板表现。

    3、展示其中的部分作品,引导学生注意鸟类的基本形体特征。

    4、师出示鸟类标本,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鸟有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长什么样,不清楚的同学还可以上来摸一摸,把自己观察的结果告诉其他同学。

    5、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既然你们都了解鸟的基本形体特征,那你们想用做陶的方法来表现它吗?

    6、引入新课我做的鸟和家禽。

    二、欣赏与交流

    师:在做陶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下我们的祖先和民间陶艺家和我们同龄学生自己制作的陶艺作品,看看他们是怎样用陶来表现鸟和家禽的。多媒体演示鸟和家禽的陶艺作品,其中有陶胚,也有施釉烧制成功的作品。

    师:我们每制作一件陶艺作品,都要先进行构思,之后再考虑用什么方法制作合适,怎样去制作现在也请同学们想一想,你想做成什么样的鸡和家禽怎样做得与众不同,又如何去表现每一部分想好后同学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一下看法,在制作时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采取同学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

    学生交流各自的设想,教师适时点拨。

    三、练习与展示

    师:既然同学们都已想好,那就开始制作,注意开始要练泥学生开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适时推荐优秀做法和讲解注意事项。

    请同学展示作品,并作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参与评议。

    四、与延伸

    师:刚才我们看了同学们的作品,你们做得真好,想像力真丰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和自豪。

    根据同学们的创作,你们能推选出今天的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吗

    小组讨论,然后把结果告诉课代表,教师颁发自制鸟和家禽的奖品。

    师:其实陶艺本身底蕴深厚,民间陶艺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很多方面知识,老师希望同学以后认真学习各科知识,认真观察我们的生活,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

    六、教后记:

    关于小学教案 篇7

    一、 说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出壳了》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这节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想象思维最为活跃。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展开回忆与想象,表现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充满感情地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欣赏、观察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增强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画面。

    教学难点——表现不同种动物出壳的特点和画面的自由性生动性。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通过观察活跃学生想象思维”为主要目的,针对小学儿童天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我将采用“启发、诱导、交淡”为主要教学方法。如:以录像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兴趣。诱导想象小动物出壳时的心情。通过提问“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该怎样去保护它呢?”对学生渗透珍惜自然、爱护生灵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将更关注学生如何去学。让学生在观赏动画、图片,联想小动物出壳的表情和心情的基础上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表现出生动画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瞧!鸡宝宝、鸭宝宝出壳了。(播放小鸡、小鸭出壳的动画)观赏后问:你们刚刚看到什么了,它们是怎样从蛋壳里出来的?哪你们猜猜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是从蛋壳里钻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有这么多小动物是破壳而出的,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创作小动物出壳的情景。出示课题《出壳了》。

    (二)、体验动物宝宝出壳

    刚刚我们看了鸡宝宝和鸭宝宝破壳而出的过程,那你们想不想亲身体验从蛋壳里钻出来的感觉啊!

    游戏前先让学生想好自己要表演哪种动物宝宝,然后缩成一团做好准备,在音乐中随着老师的话语开始表演:宝宝在壳里一动也不动,慢慢的、慢慢的,宝宝睁开了它的眼睛,它们的身体越来越大,觉得里面太挤了,想冲出这个黑黑的房间,它们钻呀,爬呀,有的头出来了、有的背出来了、有的脚出来了、有的尾巴出来了,它们接着爬呀,钻呀,哇!终于出来了。接着把每一小组表演的生动形象同学请上台,钻进假设是蛋壳的塑料袋里再次表演动物宝宝出壳。让下面的学生再次感受到动物宝出壳的生动过程。

    游戏后采访全体学生:你是表演什么动物宝宝呀?你是怎么从壳里钻出来的呢?通过体验动物宝宝出壳,说说动物宝宝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动物妈妈见到自己的宝宝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从中引导出动物妈妈对宝宝的爱。

    用游戏的形式来体验小动物出壳,给学生以新鲜感,同时又让他们在兴奋的状态中尝试了小动物出壳的艰难,获得真实的体验。在这一环节中我将把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奖励给一些有独到见解、敢于表现的学生,以此来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也使游戏和图片为发挥想象进行创作打下基础。

    (三)、尝试创作

    1、好不容易从壳里钻了出来,这真是一件令人难忘的事,如果能把这美妙的一刻画下来,那该多好啊!

    2、 瞧!真有几位小朋友把它画下来了(出示小动物出壳的图片)。看看他们画的都是些什么小动物出壳了,又是怎样画的?

    3、宝宝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壳都怎么了?那怎么来画破的壳呢?

    通过交流让学生知道:小动物从壳里出来,需要力气,因为壳比较硬,所以在表现破壳或壳的裂痕处都要用折线来表现。后师示范。

    如果让你来表现动物宝宝出壳的情景,你会把动物宝宝出壳的地方画在哪?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总结出:可以把动物宝宝画在鸡窝里、草从中、孵化箱里等地方出壳。

    接下来给学生3分钟时间,创作一个不用涂色的小动物出壳的场面。(作为下面内容的铺垫,同时也给学生以尝试创作的机会。)

    在创作中我将播放一些小动物的图片以及动物宝宝出壳的图片。创作完后把一些有代表性作品粘贴在展示区后交流。

    在交流时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肯定一切孩子的努力。并由衷赞扬他们,这样,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进一步创作指导

    出示两张对比图片:一张只画了蛋宝宝出壳的场面且没有背景的作品和一张有蛋宝宝出壳的场面,还有妈妈和姐姐在旁帮忙,有背景的作品。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张,为什么。我更喜欢下面这一张:因为,上面这张只有一只孤零零小鸡在那,且还没有背景,而下面这一张不仅有背景和丰富色彩,还有鸡妈妈和鸡宝宝的兄弟、姐妹一起帮助其它想要出壳的鸡宝宝。

    你们真是火眼金睛,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看样子,在画面适当的位置添加一些东西,画面会变得更有趣、更丰富一些。如果让你来添加,你会加些什么呢?

    你们不仅眼睛亮、想象力也很丰富。我想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脑子里肯定已有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蛋宝宝出壳的场面,那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说一说,并相互提提建议。

    这样既让学生在画面上感受到了丰富的色彩,也让学生直观掌握了如何才能把画面表现的更生动。

    此时,学生已经对表现动物宝宝出壳场景已有了一定的创作能力,下面给学生10分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下,续继展开创作。学生在创作中有可能不会表现蛋壳与小动物的的前后关系。我将指导学生先画前边的形象,再画后边的形象;或者先画动物宝宝,再用剪、贴的方法制作。

    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粘贴在“交流区”先自评后互评。

    在评价中我将以学生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 、拓展延伸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小朋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五、 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四部分:课题、示范区、展示区、交流区。

    学会感恩教案2000字模板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要知道学生课堂反应也会在老师教案课件里体现出来。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学会感恩教案2000字模板,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学会感恩教案 篇1

    一、班会背景:

    感恩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人。然而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很多人被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冲昏了头脑,个人享乐主义过强,很多青年学子不懂感恩甚至还不珍惜自己的生命,给家人与社会带来了沉痛的伤痛,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初中生的心灵,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因此提高初中生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意识显得十分重要

    二、班会主题:

    学会感恩与爱同行

    三、班会目的:

    通过此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父爱、母爱的伟大以及周围人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班会时间:

    20xx年6月10日

    五、班会地点:

    新田中学初二2班

    六、班会对象:

    初二2班全体学生

    七、班会形式:

    讨论、表演

    1、导入:播放歌曲《感恩的心》,导入班会主题。(出示幻灯片5分钟)

    美国把每年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定为感恩节。我们中国虽然没有感恩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及中国人基本做人原则中,都有“感恩”。比如熟语当中就有很多是与感恩有关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等。我们从出生到现在,一直享受着父母的爱,接受着父母、师长、朋友的关心,我们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过“感恩”二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用心来体会如何感恩。我们每一个人都获得过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应该时刻感谢这些帮助你的人,感谢上天的眷顾。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恩惠,感谢国家的恩惠,感谢师长的恩惠,感谢大众的恩惠。

    没有父母养育,没有师长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我们何能存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面对现在日益冷漠的青年一代,加强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2、讨论:观看《感动中国》视频材料,谈谈对感恩的认识(8分钟)

    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心怀感恩,因为他们帮助了我们,

    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

    学生2: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要为父母多做点家务,因为父母生我养我不容易,要多体谅老师,努力学习,那就是感恩。

    学生3: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

    学生4:生活中我们要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帮助过我的人。

    教师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虽然,现在我们不会赚钱没什么收入,但是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点的让我们的父母,老师,亲朋好友感动,放心。

    3、小品《种瓜得豆》(6分钟)

    “讲述一个女孩在父母的呵护下从小学上初中考上重点大学读研究生读博士,可当父亲病了母亲需要与女儿商量如何给父亲治病的时候,女儿说:“我又不是医生,你跟我商量有什么用?”当母亲让女儿把沾满了父亲口水的湿毛巾拿到厨房清洗的时候,女儿极不情愿的用两个手指小心翼翼的像拈着什么秽物”.

    问题1:这个小品能让大家思考,如果你是文章中的女儿,你会怎么做呢?问题2:再深入的想想长这么大是否为父母倒过50杯水?

    4、讨论问题:(5分钟)

    (1)为什么要感恩父母?

    (2)为什么要感恩老师?为什么要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3)学生先自己考虑,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5、继续讨论:(4分钟)

    (1)怎样感恩父母?

    (2)怎样感恩老师?

    (3)怎样感恩自然和身边其他的人?

    学生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讨论,而后教师总结。

    6、观看尊师重道的视频(7分钟)

    无论是谁只要走进我们学校的大门,都会感受到同学们浓浓的尊师之情。每天清晨,执勤的同学在校门口亲切地问一声:“早上好”,教师节,同学们会向老师送一张精美的贺卡。这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一张张美丽的贺卡,都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在当今时代所绽放出的绚丽色彩。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的,当我们刚入学还不懂事的时候,是老师从细小的事情入手,耐心地指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或是彷徨无奈的时候,又是老师循循善诱地启迪我们,仿佛是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把我们的人生引向光明的彼岸。如果说学校是知识的源泉,那么在我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最离不开的就是老师了。

    尊师重教是全社会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今中外就有许多名人尊师的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佳话。毛主席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生日贺信中说道:“你是我二十年以前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这段话已成为世人的座右铭,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尊师榜样。让我们来举行一次讲故事比赛,听一听各小组收集的尊师故事。

    各组尊师的故事都很精彩,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一首脍炙人口的童谣。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它可能已经被忘却。一个体恤学生的老师,随着慢慢长大,却永远忘不了。看完这首童谣,然后回答问题。

    问题一:你以前有过那些不尊敬老师的行为?

    问题二:你打算今后怎样尊敬老师?

    学生1:当我犯了错误,受了老师的批评,总是不服气,有时还要顶撞老师顶。其实我错了,老师批评我,教育我,都在教我做人的道理。以后我一定虚心接收老师的批评教育,并积极改正错误。

    学生2:我有时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开小差。有时还要讲话,影响课堂纪律和老师的讲课,这是对老师劳动不尊重的表现。我们应该尊敬老师,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完成作业,支持老师的工作,这是老师的欣慰。学生3:我有时在校园里碰到老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就低着头从她身边走过,没有和她打招呼,这是对老师不礼貌的表现,以后我在校园里一定主动向老师问好,不管她是不是我们班的任课老师,都要有礼貌。

    主持人: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也认识到了我们平时行为中的一些错误,并将积极改正,做到尊师重道。

    八、感恩小故事(3分钟)

    1、六旬老父捐肾救子:20xx年2月,湖北60岁的农民父亲胡介甫将自己的肾脏移植给了患“尿毒症”的儿子,固执的父亲不容拒绝地告诉儿子胡立新:“没什么比你的命更重要?我宁可自己没命,

    也不能看着你死!

    2、年轻母亲舍身救儿:20xx年8月27日下午,沈阳市五里河公园5岁的男孩童童掉进鲨鱼池。35岁的母亲刘燕当时也顾不上将手上的相机和肩上的背包放下,直接跳入鲨鱼池中将儿子救出。刘燕在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儿子就是_的全部。”

    3、《挨杖伤老》: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无论母亲打多重,他都没有怨言不掉眼泪。

    可是,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哭得很伤心。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时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不如以前,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能忍受。”

    4、孝顺儿捐肾救母:20xx年9月底,在深圳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田世国得知母亲刘玉环患尿毒症后,偷偷跑到上海中山医院作了血样检查;配型成功后,瞒着母亲,毅然将自己的一个肾脏移植给她。

    九、教师总结:(2分钟)

    学会感恩,本质上就是对他人给予自己的好处,做出回应,做出回报,而不是漠视,而不是淡然处之;学会感恩,是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优点;学会感恩,是温暖的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学会感恩,是感情的黏合剂。

    感恩父母——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会孝敬父母长辈;

    感恩社会——感悟社会的馈赠和祖国的关爱,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报效祖国思想;

    感恩自然——感谢大自然的赐予,热爱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感恩师长——感谢老师的教诲,尊师重教;

    感恩他人——感谢同学、朋友的支持照顾,促进互助互爱。

    学会感恩教案 篇2

    一、活动目的: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都可能曾经给予过我们帮助和关爱,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往往忽视了身边这许多平凡而伟大的爱。很多人可能更习惯于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不懂得回报。希望通过本次主题活动使孩子常怀“感恩之心”,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让爱永驻每个人的心间。

    二、活动准备

    1.制作主题幻灯片

    2.主持人串词及诗歌朗诵

    3.为每人准备一张感恩小卡片

    三、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导入班会主题。(3‘)

    主持人(开场白):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同学们,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人,都可能曾经给予过我们帮助和关爱,我们的世界正因为有爱才美好,因为有爱才精彩。在我们享受被爱的同时,是不是也应当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那些帮助你的人,感谢父母师长的恩情,感谢上天的眷顾??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

    幻灯片出示班会主题——“与爱同行 学会感恩”

    (二).欣赏诗朗诵(3‘)

    主持人:下面由请二位同学为大家带来配乐诗朗诵《学会感恩》,让我们听听他们对感恩的理解。

    《学会感恩》

    甲: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

    乙: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

    甲:我感恩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我生命,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 坚实而温馨的避风港将永过成为我栖息的地方。

    乙:我感恩我的老师,同学,是他们让我感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让我的学生时代成为相册中最真最纯的一章。

    甲:感恩,让我懂得“天下父母之心尤为贵”;

    乙:感恩,让我明白什么是披肝沥胆,风雨同舟;

    甲:感恩,生命如此不平凡,生命长河中确有宝石在熠熠生辉, 乙:感恩,生命如此丰富与多彩,万物生灵赐予的永不泯灭的生活热情。

    合:让我们合上双手,闭上双眼,向上天诚心的祷告,

    愿天下人都学会感恩

    (三).提问环节(6‘)

    主持人:感谢两位同学的深情朗诵??其实自古以来人类就懂得感恩的道理,人类有许多的节日就是表达感恩的。

    幻灯片出示问题:

    1. 母亲节在什么时候?你会做什么?(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

    2. 父亲节在什么时候?你会做什么?(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

    3. 我国的重阳节在什么时候?(农历九月初九)

    4. 感恩节源于哪个国家?(美国)

    5. 你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的生日的那天送上我们最真心的祝福就是感念父母恩情的最好表现)

    (四)讨论(7‘)

    主持人:接下来请大家发表个自己的见解,我们一起来讨论自己是怎样认识感恩的?又如何来感恩父母、老师?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幻灯片出示问题:

    1. 自己怎样认识感恩的?

    2.如何来感恩父母、老师?如何感恩自然和身边的人?

    学生1:所谓“感恩”,就是要记住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学会报答那些给自己帮助的人。

    学生2:感恩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只有学会了感恩,生活才会快乐,生活中才会有真挚的情感。

    学生3: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么?感谢对手,感谢敌人,不是乐观么?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它的正面,想到它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它。所以,感恩,是一种乐观的心态。

    学生4: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我们随口说声“谢谢”,可能会给对方心里带来一股暖流。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

    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我们。。所以,感恩,是一种有礼貌的品质,是知恩图报。

    学生5: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要多帮助父母,多体谅老师,那就是感恩。

    主持人总结: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自己对“感恩”的理解,非常好。当我们面对生活,就应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让爱与我们同行。

    (五)感恩小故事(幻灯片播放感恩小故事)(4‘)

    主持人: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两则关于感恩的小故事

    1.12岁的年龄原本应该在学校度过无忧无虑的美好时光,可江苏男孩邵帅却背负起比他年龄沉重更多的责任。1岁时父母离异,12岁时母亲身患白血病。为了照顾母亲,邵帅休学后来到北京,并决定为母亲捐献骨髓。邵帅这一举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在他们住院治疗期间,社会各界送来了许多的食物、玩具等慰问品,邵帅则和母亲商量后,决定将其中的大部分转赠给sos国际儿童村,他说“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

    2.功夫皇帝李连杰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他的一生可以说是成功辉煌的。然而在20xx年一场海啸,差一点夺去了他一家人的生命,就在那一刻他对自己说:我剩下来个人没什么梦想,我剩下来的梦想就是怎么样用感恩的心去回馈我们社会,不仅是中国,其实是整个人类的社会。后来,他成立壹基金,以此来回馈社会,来帮助更多的人。所以懂得感恩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主持人: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故事也无处不在,请大家多留心、关注身边这些感恩小故事,提醒自己做一个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的人

    (六)制作感恩小卡片(播放歌曲《感谢你》当背景音乐)(6‘)

    主持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过我们帮助和关爱的人一定有很多很多,你最想对谁说句感谢!(为每人发放一张小卡片)请把你最想感谢的人和你感谢的语言写下来,最后一起贴在老师制作的这块“感恩墙”上吧。

    (七)总结,在音乐声中结束活动(6‘)

    让我们把感恩献给那些爱我们,疼我们,帮助我们的人,我们不是都能做到涌泉相报,但起码应该有报恩之心,有感激之情。所以,同学们,我们现在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父母的恩德,报答老师的培育,报答所有关心自己的人和社会,爱护校园,保护环境,将来要积极为他人做好事,为社会做贡献。最后,让我们一起用歌声来感谢这美好的世界吧。

    全队齐唱《感恩的心》

    主持人:感谢大家动情的歌声,下面请辅导老师为本次活动做最后总结。

    老师总结:今天,我们举办的“与爱同行 学会感恩”主题班会非常成功。感恩,两个简简单单的字,从表面上看如此简单,难得的是要将它付之于行动,老师想,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感恩的是父母,因为他们生养了我们;其次,我们要感恩的是老师,因为他们教育了我们;另外,我们还要感恩朋友和对手,因为他们促进了我们的成长。

    学会感恩教案 篇3

    教育目的:

    抓住母亲节这个教育契机,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指导他们的感恩行为。

    课前准备:

    1、 通过网络、书籍,阅读了解感恩的生动故事和名言,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2、 邀请部分家长。

    教育过程:

    一、导入激情: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人生之路阳光明媚,到底哪一缕阳光最耀眼?有人说是优异的成绩,有人说是乐于奉献……然而,我认为最灿烂的阳光应该属于知恩图报。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怀,学会感恩,更是一种情操。

    二、故事明理:

    1、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演绎了一个个感人的感恩故事,它们如明灯,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下面,有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阅到的感恩故事。

    2、 请三位同学讲述感恩故事。

    (1)、“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

    (2)、“毛主席邀请老师参加开国大典”的故事;

    (3)、“刘翔感恩师傅”的故事。

    3、谈感受。

    师:听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指名交流。

    4、小结: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百姓,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懂得感恩。

    三、讨论导行:

    1、“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怎样来感恩为你无私付出的母亲呢?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结合归纳出可行的做法:

    (1)、送上温馨的祝福语:“母亲节快乐!”“妈妈,你辛苦了!”

    (2)、自制一张贺卡;用零花钱买一件小饰品;

    (3)、干一份家务活,给妈妈一个惊喜;

    (4)、陪妈妈散散步、聊聊天;

    (5)、虚心接受妈妈的教导。

    3、再次讨论:

    感恩的人仅仅只有母亲吗?(不,还有爷爷、奶奶等亲人及一切给予你帮助的熟悉的、陌生的人。)

    仅仅只要在母亲节等节日时感恩吗?(不,不仅要在节日到来之际感恩,更该把感恩细化在日常的生活中。

    四、名言激励:

    让我们牢记名言,并以此来激励自身的行为。

    1、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

    2、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3、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同时,《感恩的心》音乐响起。

    师号召:同学们,母亲节来临了,让我们把感恩的心化为行动吧

    学会感恩教案 篇4

    班会背景:

    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这个阶段他们与父母的关系非常紧张,为了让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融洽,在以后的岁月里能够更好的沟通与理解。

    班会目的:

    让同学们感受父母的关爱,感知父母的恩情,感觉父母的付出,学会感恩,主动感恩。

    一、导入(张信哲的歌曲《爱就一个字》做背景音乐,主持人上台)

    主持人:亲爱的同学们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不经意间已经把身边的一切当作自然;物质上的富足正使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忘了在得到恩惠时拨动那根原本会颤抖的心弦。现在,让我们腾出一点点空,在忙碌中暂做小憩,用心去回忆体会周围人对我们的关爱,

    男:人生有阳光,也有风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

    女:在迷茫的时候,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

    男:在你跌倒的时候,有人用心把你扶起来,帮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让我们大胆地说一声: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合:下面我们宣布初二(8)班“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畅谈感恩(先由班长讲话,切入今天的主题,推动同学们去畅谈)

    1、班长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感恩——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也许我们都不曾理解过感恩的真正含义,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存在着无限恩情需要我们去感受,去回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恩,学会感恩,让生命可以轻装一点,未来才会有阳光。所以我们会用我们所能做到的一切去感谢这个世界,用力所能及的全部力量来报答一切。最后预祝我们的班会圆满成功。

    2、学生发言:

    A同学、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随便说声“谢谢”,可能给对方心理带来一股暖流。

    B同学、感恩是安全,妈妈一声唠叨,提醒我一路平安,老师的一个微笑,感化我一世健康,警察的一个手势,指引着我明确人生的斑马线。

    C同学、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

    D同学、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吗?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他的正面,想到他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他。

    E同学、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F同学、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将把生活描绘的更精彩,让天更蓝,水更清。

    主持人男:同学们说的真好,是的世界上有一种朴实的爱,他的名字叫母爱,阴雨时节,一把雨伞送来了她的深情,傍晚时分,一杯牛奶送来了她的关怀,琐碎之中,爱在荡漾,爱在澎湃。

    女:世界上有一种宽容的爱,他的名字叫父爱。像高山似大海,他包容着一切,那么宽容的父爱,那么博大的胸怀。

    男:父爱、母爱那么朴实,那么宽容,又那么伟大,让我们用心来聆听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感受一下父母对子女的爱)

    三、讲故事(用真实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1、首先让我们来聆听一个真实的故事,感受一下父母对子女的爱。

    (表演者:范灵希同学背景音乐:myheartwillgoon)

    1976年7月28日那天,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温馨的家里一边织毛着衣,一边用脚轻轻地摇动着摇篮里年仅5个月大的孩子。突然,地震发生了,母子一同坠入废墟和黑暗中。万幸的是,母子都没有受伤,母亲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等待援救。一天过去了。孩子吮尽母亲的最后一滴奶,哭声渐渐衰弱,再不获救,孩子将被渴死饿死,先于母亲而去。

    绝望中的母亲两手乱扒,企图从钢筋水泥中获取食物。突然,她的手触到了织衣针,心中一阵狂喜:孩子有救了。

    一周之后,母女俩终于重见天日,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脸色苍白如纸。人们惊奇地发现,母亲每个手指上方都扎了一个小孔,孩子正是靠吸吮母亲的鲜血存活下来的。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当年的唐山大地震中。

    2、听完了这个故事,让我们再来听一封来自一为辛酸父亲写给他大学生儿子的信,看看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是如何对待父母的。

    (表演者:孙兴驰同学背景音乐:Iswear)

    尽管你伤透了我们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了我们家几代里出的惟一一个大学生之后,我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的确你考上了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三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明确,通篇字迹了草,只有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有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走过,我和你妈看着熟悉的字体,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女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天荒地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2004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有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备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主持人:听了这些感人的故事,我们对我们的父母有什么想法吗?

    请同学们发言

    A同学:曾几何时我们与父母是如此的亲密无间,但现在的我们长大了,与我们的父母越来越疏远,甚至越来越厌恶与他们呆在一起,开始变得一周懒得说两句话,与他们顶嘴,没有心平气和的沟通与交流,甚至是仇视他们,听了上面的故事,我明白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我应该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感谢他们。

    B同学:对于父母的关爱,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情感渐渐变得麻木,我们渐渐忘记了感动,忘记了说声谢谢,甚至做了些伤害我们父母的事情。我们早已忘记了父母的疲惫与艰辛,更不能理解父母对我们深深地爱,借今天这个机会我要对他们说一声:thankyou!

    四、小品——我与父母(表演者:秦琦、胡佳背景音乐:我想更懂你)

    1、背景:一个乖乖女,进入初中以后慢慢学得有些叛逆,也不再听妈妈的话,也很少与妈妈交流沟通了,到了初二时,开始谈恋爱,被妈妈发现以后……的一段故事

    2、背景:一个调皮的男生,进入初中以后,天天上网打游戏,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戒网瘾的故事

    主持人:在这两个故事中,孩子们都被父母痛打了一顿,我们不能理解父母为什么要打我们,下面请听一个母亲的心声

    五、请听一个母亲的心声(表演者:胡玉雪)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其实打与不打都是爱,你能理解吗?

    六、学会感恩,感谢父母(大屏幕打出感谢父母的多种方式)

    1、多向父母表达你爱他们。

    主动承担家务;

    纪念日、节日送点小礼物;

    遇特别情况写一封信表达感激;

    适时为父母倒杯茶、削个水果。

    2、和父母有分歧时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父母的角度上去想一想。

    3、应让父母感觉你相信他们,多交流并经常给予赞美。

    多向父母说说自己的情况,自己的愿望;

    多倾听父母的话;

    遇上烦恼,告诉父母,寻求父母的帮助。

    4、回家和外出主动给父母打招呼。

    5、时时紧记,父母只会爱孩子,决不会害孩子。

    七、班主任点评及致辞并结束

    主持人男:非常感谢向老师的总结发言。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在参加了这次主题班会以后,心里一定也不平静。

    女:是啊,如果说母爱是水,温柔而恬静,那父爱就是海洋,博大而又深沉。

    男:如果说母爱是三月的阳光,给儿女带来缕缕春风,那父爱就是巍峨的高山,为儿女撑起一片晴空。

    女:我们的班会就要结束了,请让我们对我们的父母说声:“爸爸、妈妈,其实我爱你们!”

    合:为了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恩情,请同学们全体起立,举手握拳做出承诺:(全班同学宣誓)

    亲爱的爸爸妈妈——

    从现在开始,

    在思想品德上让你们安心;

    在学习上让你们放心;

    在生活上让你们省心;

    我们决不辜负父母心。

    学生齐唱感恩的心

    (班会在《感恩的心》歌声中结束)

    学会感恩教案 篇5

    一、主题: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二、教学背景

    如今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一家人围着,疼都疼不过来,在一些孩子的心中认为父母等对自己的关心、养育都是理所当然的,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忘记对父母的付出说一声:“谢谢”。孩子对父母的养育变的冷漠,在家任性、霸道。人需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互相理解,世界才会充满爱。针对当前孩子存在这方面问题,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这次活动启迪学生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2、联系实际,理解学会感恩能从多方面利于青少年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学会有一颗感恩的心,对于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懂得体会,感谢,学会与他人交往,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点

    1、唤起学生的感恩情感

    2、做一些可及的感恩行为,学会理解父母,树立健康心理

    五、教学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现场调查

    1、你母亲的生日??

    2、你爸爸今年几岁?

    3、你父母的结婚纪念日??

    4、你母亲最喜欢的是哪套衣服?

    5、你给父亲买过生日礼物吗??

    6、你爸爸喜欢喝白酒吗?那他一般喝什么牌子的??

    7、你父亲喜欢吃的菜是??

    (二)放一曲有关母爱的歌曲,有引出主题

    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为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母亲永远给我们挡风雨,父亲一直牵着我们的手;父母的爱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黑暗里的一束光明。父母的爱是崇高的、无私的和伟大的!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

    出示“感恩父母”课件图片

    1、通过充满真情,充满温馨的图片,回忆以前跟父母一起的快乐时光,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

    2、提出问题:

    为什么现在跟父母的沟通也少了,跟父母的埋怨多了?

    我在家里最经常对父母说的话是什么?

    3、讨论:

    说说父母之间最难忘的小故事:

    ①父母令你最感动或者最难忘的一件事?

    ②父母令你最高兴的一件事,谈谈我们怎样用感恩的心和父母沟通?

    ③怎样孝敬父母?如果现在有话对爸爸妈妈说,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是什么?

    示例:

    ①了解父母各个方面(如:爸爸妈妈的工作是什么?辛苦吗?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你了解爸爸妈妈的身体健康状况吗?你爸爸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

    ②尊敬父母,对父母有礼貌,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当面顶撞父母,不和父母发脾气

    ③生活节俭,无浪费现象,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高要求

    ④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⑤有心事主动和父母说,经常与父母聊天(多和父母沟通)

    ⑥碰到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要和父母商量,征求和认真考虑父母的意见……

    ⑦外出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应把去向和时间告知父母(未成年人保护法)

    ⑧努力学好各门功课,经常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

    ⑨父母亲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要诚恳的指出(实话实说)

    (三)心里话

    建议全班同学拿出纸笔写下一段对父母老师的感恩和祝福,让它们出现在班级最显眼的角落并挑选“班级十大感恩箴言”让同学们将感恩铭记心中。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四)结束语

    我们不想说这次班会的成功与否,我们只愿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美好,都能够向你身边的人真诚的微笑。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不幸。感恩惜福,四个简简单单的字却可以为我们带去阳光与爱。

    老师给大家的话: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只要学习好就是对老师、父母最好的回报;我们一定要学会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2000字模板


    古人告诉我们,有付出就有回报。教案教学的难度是相对的,是指学生经常误解,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能不能谈谈你写教案的方法呢?经过收集并整理,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呈上《燕子》教案教学反思,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篇1)

    我的思考

    这是一篇讲述人和燕子之间的温馨而感人的故事。一看到课题,“燕子专列”就觉得这样的课题非常独特,为什么要取这样的题目?小小的燕子居然还要乘坐专列,享受了特殊级的待遇,人们把燕子当作贵宾来对待,可以想象燕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有多重,所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超越同类的真诚而透明的感情,是教材把握的重中之重,为了使学生能深刻地领悟到人和动物之间毫无功利的朴素的感情,让学生走近课文,走进课文中的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将会是我设计这一篇课文的主旨。

    学习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饥寒交迫”等词语。积累文中大量描写气候寒冷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对比手法使用的效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的主题,增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爱心之间的关系,感受这样对比写的表达效果。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看一组动物和人类和平相处,充满温馨之情的图片。还记得《燕子》一课吗?每年春天,燕子都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欣喜。它们春来秋去,撒播着友谊的种子,但是你知道吗,在这一来一回的跋涉中,会发生多少事,可能还会遇到许多危险!今天,我们要学的《燕子专列》讲的就是燕子在瑞士的遭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专列”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燕子专列?读第一段,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先出示动物和人类友好相处的图片,从情感上拉近动物和孩子们的亲近感,为后来的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导语的设计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使孩子们在学新课文的同时,对旧的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对比,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二、初步感受课文,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注意生字的读音。

    2、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小组内讨论。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孩子应在通读全文之后,对内容有个初步的感知,考虑到在表达的完整性上可能有一定的困难,设计让孩子们先在组内进行讨论,这样有个互相补充,互相学习的机会。

    三、汇报交流,教师检查

    1、指名读词语:

    “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春寒料峭、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气温骤降、救护、濒临死亡”注意“殊”不要读成chū;“骤”不要读成zòu;“濒”不要读成pín。齐读词语。

    2、理解“气温骤降”“濒临死亡”“春寒料峭”等词语:

    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读一读,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到课文中学词语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春寒料峭”时,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到所在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找找哪些句子表现的是“春寒料峭”,这样就能达到“以文学文”的效果,而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恰逢当地遭遇“倒春寒”,孩子们在理解这个词语时,就会很自然地联系实际,谈出的自己的感受也很到位。

    3、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围绕“爱”的主题,感受课文谱写的真情

    1、燕子在瑞士遭遇了什么麻烦?找一找文中描写气候寒冷的词语,教师板书。(板书: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冻死、饥寒交迫、料峭的春寒、漫天飞舞的大雪、坚硬的山路、冻僵、皑皑白雪、僵硬)读一读这些词语,提醒学生积累。

    设计意图:学语文是一件细水长流的事,词语的积累靠平时的点点滴滴,结合本课的一个比较明显的写作特点,课文有大量的描写气候寒冷的词语(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饥寒交迫、料峭的春寒、满天飞舞的大雪、坚硬的山路等)让孩子们熟记这些词语,为下面的用好这些词语打好基础。

    2、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通过交流,学生要对课文内容做到全面把握。可引导从两方面想: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设燕子专列);二是群众方面(竭尽全力寻找、车站送行)。

    ⑴政府方面:政府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决定?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①如果你是瑞士市民,你看到燕子在瑞士境内遭遇了不幸,你会怎样通知政府呢?提示用上黑板上的好词语。组内交流,个别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他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在这个环节中,我适时安排了简单要求的口语训练,抓住课文中的“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问学生,政府是怎样知道的,鼓励孩子们在讲述事情经过的时候,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让他们明白“学以致用”。

    ②什么是“呼吁”?请你替政府来向大家呼吁一下。比如:各位观众,瑞士国际电视台现在向你们播报一条重要新闻,现在……

    设计意图:“呼吁”这个官方色彩浓重的词语,学生一下子不好掌握,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自然地理解了词义,还学到了呼吁的基本要领,一举两得。

    ⑵群众方面:

    ①找一找人们寻找燕子时的动词,用笔划出来。

    ②照着课文的样子,说一段有连续动词的话。自己练说,个别展示。

    设计意图:仿写是一副提高写作水平的良药,在课文出现类似的语段后,抓住时机,让孩子们现场也来仿说一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模仿的敏感度。

    五、指导朗读,读出爱的情意

    人们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也好,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小动物无私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会这种爱呢?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

    1、读第3段时,读出居民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去寻找燕子的大无畏的精神。

    2、读第4段时,感受小姑娘贝蒂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精神。突出路险“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不为自己着想“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3、男女生分别读三、四段。

    设计意图:朗读是激发学生爱的情感的有效途径,在朗读时,我设计抓住重点的词句,让学生体会人们救助燕子时的大无畏精神。

    六、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认读。

    2、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结构上的特点,如:“欧、洲、瑞、舒、殊、骤、涉、踏、救”都属于左右结构,“启、疲、载”都属于半包围结构。

    3、指导书写,教师示范写:

    提醒:“舒”不要将“予”写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写一点,注意“载”的笔顺。

    4、学生书写。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生字教学,不再是简单地笔画传授,更多的是学生学会自主地识字,巧妙地记住字形,并能触类旁通地到生活中识字。

    第二课时

    一、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

    二、创设情境,指导小练笔

    1、思考:课文是怎样把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具体的:

    ⑴政府的举动。

    ⑵概括地写居民们是怎么做的。

    ⑶具体写一位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培养孩子们会欣赏文章的结构布局,课文往往是最好的习作例文,在教学到这一环节时,需要教师的概括总结,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有个初步地了解就可以了。

    2、课文中的小贝蒂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女孩,她美好的心灵如同她红扑扑的脸。现在请你再仔细读一读第四段,看着课文的插图,把自己当作小贝蒂,向大家介绍那天救助燕子的经过,用上黑板上的好词语。

    3、学生自主写。

    4、指名读,评价,修改。

    设计意图: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上的词是否准确。鼓励学生的大胆想象,合乎情理即可,在评价时对于能恰当地用上黑板上词语的学生,应该大加鼓励。这个环节应多花时间,因为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如:在满天飞舞的大雪中,小贝蒂裹紧了衣服,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野外去寻找燕子。脸冻得通红的小贝蒂,一边走一边低头仔细寻找冻僵的燕子,她拿者一根小树枝,来到树下草丛里轻轻地拨弄。突然,她好像听见有燕子微弱的叫声,赶紧在雪地里用双手轻轻地拨动着,果然,一对燕子依偎在一起,瑟瑟发抖,已经快没气了。“爸爸,妈妈,我找到了两只!”她兴奋地喊着,把燕子捧在手里,还不停地用嘴里的热气温暖它们冰凉的身体。

    5、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救助燕子的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那个可爱的小姑娘贝蒂,她简直成了明星人物,人们纷纷给她打电话或写信。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可爱的贝蒂说什么呢?

    设计意图:面对善良、可爱的小贝蒂,有谁不想夸夸她呢,让学生在这时候畅所欲言,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也是诱发其天生的爱的情感的最佳时机。

    6、指名说。

    三、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1、播放爱护动物的歌曲。

    2、朗读人们爱护动物的诗歌。

    3、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设计意图:以上的3个小环节,既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课外寻找资料的兴趣和对资料及信息筛选的能力。

    4、总结: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人和动物之间温馨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小贝蒂那样爱护动物,使其它动物都能像课文中的燕子一样幸运,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在地球上。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在救助燕子的过程中,人们用爱,用真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设计意图:学文学到最后,能让学生流露真情读好课文,恐怕是每位执教者最美好的愿望,所以,在学生有情之发的时刻,引导文本诵读,是最明智之举。

    五、布置作业

    1、把自己认为易写错的生字词写几遍。

    2、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充分地准备。

    设计意图:第一个作业的设计,给学生充分地自我发展的机会,充满对学生的信任,也把时间的支配权还给了学生。第二个作业则很好地体现了单元主题学习的精神。

    板书

    燕子专列

    气温骤降料峭的春寒冻死

    风雪不止漫天飞舞的大雪冻僵

    饥寒交迫坚硬的山路僵硬

    皑皑白雪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教学设计上的特色是能抓住文本的语言特色,设计的几个环节均体现了“以文学文”的语文观。比如,让孩子找到描写天气寒冷的词语,就要求学生在分散的段落中进行词语的提炼(阅读理解基础上的选择能力),而后在诵读的基础上(诵读中学词),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语(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的安排上也有层次地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步是让学生以市民的身份用上这些词语通知瑞士政府,第二步是要求以小贝蒂的身份再用上这些词语,讲述救助燕子的经过,有了第一步的口语训练,第二环节的课堂完成效果比预期要好得多,这是比较成功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感觉如果在检查学词的环节设计中,能突破以往的出示课文中的新词语让学生来认读改为直接找天气寒冷的词语,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文状态,同时在整体的教学设计上,也会有一气呵成的美学效果。另外,在最后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时,显得有些生硬,如果将收集到的歌曲放在学文的开头,不仅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在内容的编排上也会更好些。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篇2)

    教材分析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第六册第二组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标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学生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和“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积累课文中的优秀词句、精彩句段”。

    本组课文的单元要求是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环境,想想为保护环境我们能做什么。这篇课文进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带有空调的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生字词学习将由学生家预习完成;可能学生在理解关键词句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本课中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上下文理解词意,从而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相信学生可以感受到人们为保护燕子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学生已经有了一些保护环境的概念,学习本课可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学会破折号和冒号的用法。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愿望,并把各自的想法写出来。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生活经验和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加深对课文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难点:领会三四自然段中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闻激趣、导入课题

    1、播报新闻: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条国际重要新闻,你们听……(CAI展示地球仪欧洲的瑞士,放大地形图。)

    “瑞士电台向市民播报一条重要新闻,近日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生命垂危。政府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2、揭示课题:

    师:燕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燕子专列》一课。去新闻现场,了解当时的情况。

    (学生读题、审题。)出示:运送抗震救灾物资专列、运送新兵专列。(让学生明白燕子专列究竟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生词: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骤降、疲劳、饥寒交迫、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

    ⑴学生提醒预习时发现的难读的字。

    ⑵学生齐读。

    ⑶交流个别形难点。如“骤”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师:这么感人的故事,你们愿意来读一读吗?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略读第一段:

    师:谁来说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指名说。)随机指导破折号的用法。

    2、顺学而导:

    师: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指名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濒临死亡”。

    观看图片,学生谈此时的心情(着急、担心等)。再次朗读。

    师:这群疲劳的、饥饿的、寒冷的燕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却得到了政府的关心保护,用专列运送到温暖的地方。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真是(生:了不起!)

    3、汇报交流:

    师:你还觉得谁了不起?

    ⑴感悟居民们的了不起: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

    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师:说说这些带点的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谈感受。)

    师:将你们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满天飞舞的大雪,我们的燕子可要冻僵了,你们寻找的脚步可要快一点,能急促一点吗?

    (学生再次朗读。)

    师:居民不畏严寒、以极大的热心和热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动。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燕子的(生:关爱。)

    ⑵感悟贝蒂的了不起:

    出示文字: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段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都在写一个字。(生:冷)

    学生体会冷:冻僵、僵硬、皑皑白雪、冻得通红。

    (学生配乐朗读。)

    师:你想对贝蒂小姑娘说些什么?

    (生自由畅谈。)

    师: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中,她却能够和大人一起,不畏寒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去拯救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我们感受到了贝蒂对燕子的(生:关爱。)

    4、想像说话:

    ⑴师:人们着急地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也好,都是缘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正因为有了这些爱,燕子们都得救了!

    (多媒体呈现站台上人头攒动,与正待启程的列车挥手告别的画面。)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学生配乐朗读。)

    ⑵想像说话。《爱的奉献》轻轻响起。师:列车启动了,你也站在送行燕子的行列中,你会说什么?

    (指名说。)

    四、品读全文,升华情感

    1、生齐读课文。

    2、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让我们也来爱护动物,爱护环境,因为我们同在一个地球上。(多媒体出示地球仪,出示这段话。)

    第二课时(略案)

    一、继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积累好词佳句。并试着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谁说点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2、学生自主写。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四、指导写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

    五、交流有关其它的爱护动物的故事

    1、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2、总结: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六、作业超市

    1、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2、爱讲故事的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周围的朋友听,让他们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3、爱画画的你,可以把课文中或你想像到的感人场面画下来。

    4、爱写作的你,可以将其他救燕子的场景写一写。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篇3)

    教学要求:

    1.认识燕等10个生字,会写瓜、发、什、说、现、样、好、点等字。积累词语:菜园、仔细、发现。

    2.正确、流行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演。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妈妈为什么满意地笑了,从中受到启发,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

    1.认字、写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演一演。

    3.从中受到启发,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方法:讲读法、情境法、表演法

    教具准备:

    菜园挂图,燕子图,冬瓜和茄子实物,生字词语卡片。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填句练习,导入新课

    1.出示练习题目:笑了。

    2.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3.追问:XXX为什么笑了?(学生根据实际,回忆生活中的事例说一说)

    4.教师板书课题:燕子妈妈笑了。

    5.指导读题目。

    6.质疑导人新课: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呢?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l.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3.小组内互相帮助,读好课文。

    4.指导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评议。

    5.再次自由读课文。

    6.集体读。

    7.教师总结;你们读得真棒。刚才我认真听了,你们在读课文的时候都能把生字读准。接下来。老师请你们把书合上,看看你们单独读生字时能否读好。

    三、认读生字

    1.学生认读教师出示的生字卡片。

    2.指名个别认读,其他正音。

    3.用生字组词练习。

    4.大家一起读生字以及词语。

    5.开火车,再次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

    四、图文结合,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l.教师出示菜园挂图,学生观察:菜园里有什么?

    2.指名反馈。

    3.文中,妈妈让小燕子到菜园干什么呢?(学生读文后反馈)

    4.教师将燕子图贴到菜园里,第一次燕子发现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妈妈,妈妈。冬瓜是大的,茄子是小的!

    5.教师出示冬瓜和茄子。让学生感知一大一小。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7.第二次小蒸子又去菜园里看了看,它又发现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出示相关的句子)

    妈妈,妈妈,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8.引导学生观察冬瓜和茄子的颜色。

    9.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

    10.同法找出燕子第三次的发现的句子。

    11.指名上来摸一摸冬瓜和茄子实物,体会细毛和小刺。

    12.指导朗读。

    13.三次的发现,妈妈都有什么不同的反映?(学生找出妈妈说的三句话,教师出示句子)

    1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

    15.讨论,为什么第三次,燕子妈妈才满意地笑了?

    16.集体反馈,教师小结;小燕子对冬瓜和茄子的观察一次比一次仔细,他对冬瓜和茄子的异同也越来越清楚,所以最后,燕子妈妈满意地笑了。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大家跟读。

    2.大家齐读。

    3.开火车检查读。

    4.说说燕子三次到菜园观察冬瓜和茄子的不同发现。(学生反馈,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小组讨论:为什么燕子每次到菜园看到的都不一样呢?(引导生从不同的结果,体会燕子每次观察的角度不同)

    2.集体反馈。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燕子每次观察时都更认真了。

    4.从中,你们受到什么启发?(学生自由反馈)

    5.教师总结:小朋友们,观察事物的时候要仔细,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这样才能把事物看清楚。

    三、角色朗读,情境表演

    l.学生自由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读一读,集体评一评。

    3.小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小组比赛读。

    5.激发学生表演课文。

    6.学生自由组合,把课文演一演。

    7.反馈自由组合表演的情况,其他同学们当导演,给各小组提出表演建议。

    8.再演一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指导写字

    1、教师出示本次写字的内容,学生看生字认读并说词。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说说生字书写的注意要点。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集体反馈,教师再强调。

    5、教师强调发、好的笔画笔顺,学生跟着书空。

    6、学生写生字,教师巡视辅导。

    7、作业评点。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篇4)

    知识技能:

    1、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南、要、好、开。

    2、认识复韵母:ai、ei、ui,会拼读音节。

    3、认识笔画“撇点”

    4、能按笔顺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要、好、开”。

    5、熟读儿歌,并能背诵。

    过程方法: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生字。

    感情目标:初步感知秋天到了,燕子要到南方过冬的常识。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过的生字

    1、认识了这几个好朋友,我们就可以学儿歌了。

    2、出示图片燕子,你们看这是什么?(板书:燕子)天冷的时候,它们都到哪里去了你们知道吗?(南方)板书:南飞

    提醒学生看清“南”字的笔顺。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好办法。

    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6课,齐读课题。

    二、学习儿歌,认识生字

    1、出示图片,说说这些燕子停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根据回答出示生字)

    2、有一位小朋友的想象力可丰富了,让我们听听他是怎么想的。

    3、听录音读儿歌,根据回答出示生字。

    4、学习生字

    (1)师:请你在儿歌中把这几个字圈出来。

    (2)请会读以上生字的同学带读生字,老师帮助正音。

    (3)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提醒:生字的侧重点

    (4)要和好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笔画“撇点”

    (5)开:一字开花

    5、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

    (2)把生字交换位置读

    (3)你能给哪些字找到好朋友?(组词)

    6、练读儿歌

    (1)自由读

    (2)指名每人读一句

    (3)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拼音

    (1)抽读单韵母:a、e、i、u

    (2)抽读声母:h、p、f、d、k

    2、引出本课要学的拼音

    (1)擦去刚才抽读的声母,留下单韵母:a、e、i、u

    (2)师:老师要变戏法了,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在什么字母上加了什么?(板书)

    ai、ai

    ei、ei

    ui、ui

    (3)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三个复韵母,哪个小朋友会读,站起来试一试。

    (4)请会读的同学做小老师带读。

    (5)个别读,开小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拼读音节

    1、出示音节卡片。

    2、自由拼读。

    3、请会读的同学带读。

    4、在儿歌中找出这些音节的字,并把音节卡片放在这些字上。

    三、游戏巩固

    1、送信游戏:老师边唱歌边把声母卡片发到同学手中。

    儿歌:“丁零零,丁零零,”邮递员来送信。

    什么信?表扬信,表扬我们认真学。

    老师说:“我请ai。”拿到这张卡片的同学说:“aiaiai我来了”

    2、猜字游戏:把所学的八个生字贴黑板上。请一位同学闭上眼睛,老师拿掉一张卡片,让这位同学猜,一直到猜对为止。

    3、齐背儿歌。

    四、、课外拓展:

    1、出示配套教材上的内容。

    2、小组学习。

    3、大组交流。

    回家作业:

    1、读生字卡片。

    2、熟读儿歌并背诵。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篇5)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飞、排、队、会”4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飞”、“会”。

    2、能认读复韵母ai、ei、ui及它们的四声,会拼读音节fei,pai,dui,kai,hui。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飞、排、队、会”4个生字,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飞”、“会”。

    2、认读复韵母ai、ei、ui及它们的四声,会拼读音节fei,pai,dui,kai,hui。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拼音卡片、写有音节的小黑板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秋天到了,天气慢慢变凉了,小燕子要飞到温暖的南方去了。你们看它们在干什么呢?

    2、有一首有趣的儿歌就写了燕子南飞的事。(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看清“飞”字的笔顺。

    3、学生字:飞。开火车读准字音,一字开花,想想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吗?书空。

    4、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儿歌录音,看课文插图,说说谁干什么?

    2、跟着录音轻声读儿歌,圈出生字。

    3、再听录音,读准生字读音。

    4、小组学习生字:

    (1)排:说说哪些字也是“提手旁”的?

    (2)队:男、女生分别读,正音。

    (3)会:一字开花,给“会“字编个口诀。

    5、游戏:看谁眼睛亮。(同时出现几个字,随意指一个,看看谁先站起来读准。)

    6、跟着老师轻声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漏字。

    三、学习儿歌、熟读成诵

    1、指名读儿歌,评一评读得如何?

    2、四人小组互相读读这首儿歌,每组推选一位同学读一读。

    3、找自己的好朋友选喜欢的方式一起读儿歌。

    4、说话训练:如果你是一只小燕子,停在电线上你会和小同伴说些什么?

    5、试背儿歌。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与“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喜欢小燕子吗?能唱一支赞美小燕子的歌或背一首描写燕子的古诗吗?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读了课题,你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丰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从两方面想: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标出小节,画出牛字新词。

    2、分学习小组自学生字新词,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检查反馈:

    ⑴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⑵指名认读牛宁,注意“殊”不要读成chū;“骤”不要读成zòu;“濒”不要读成pīn。

    相互交流识记生字的妙招。

    ⑶开火车读词语: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骤降跋涉政府救护载着饥寒交迫温暖救护车厢致谢。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谋义是怎样把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具体的?

    5、汇报交流:

    ⑴政府的呼吁;

    ⑵概括地写居民们是怎么做的;

    ⑶具体写位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四、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小结过渡:

    人们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也好,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耶就是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会这种爱呢?

    2、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

    ⑴第3段,应读出居民纷纷走出家门,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去寻找燕子的意思。

    ⑵第4段,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突出险(“覆盖着皑皑自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3、指导看图,引导想象,小贝蒂在哪儿发现了燕子?她是怎么做的?会说什么呢?

    ⑴自己练习讲一讲;

    ⑵指名说一说。

    4、总结谈话: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人与动物之间这美好的感情吧!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描红,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

    2、熟渎课文,上网搜集或查阅资料:

    ⑴了解燕子的信息;

    ⑵阅读有关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互相帮助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听写词语:

    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骤降跋涉政府救护载着饥寒交迫温暖救护车厢致谢

    2、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3、人──燕子(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4、解题、质疑:什么叫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用专列送?课义哪一节说明了原因?

    5、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交流用车列送燕子的原因。

    二、细读课文,深化理解

    1、小结过渡:

    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⑴居民: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概括写)

    ⑵贝蒂:脸冻得(),手冻得(),但她一点也()。(具体写)

    3、重点指导读好第3、4自然段:

    ⑴你觉得该怎么读?

    ⑵学生练习后指名读。

    ⑶评议,再读。

    4、看图,引导想象,丰富课文内容:小贝蒂在哪儿发现了燕子?她会怎么做、怎么说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再指名说一说。)

    5、让学生看图,将课文第4自然段内容进行扩充、写具体。

    6、交流:

    (例)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小贝蒂一边走边低头仔细寻找,连树下草挑里电不放过。她仿佛听见有燕子微弱的叫声,赶紧蹲下来,在雪里用手拨动着,果然,在树下雪窝里,一对燕子依偎在一起,已经快冻僵了。“爸爸,妈妈,我又找到两只!”她兴奋地喊着,把燕子捧在手里,用嘴罩的热气温暖它们冰凉的身体。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7、总结过渡:

    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编纵1场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三、品读欣赏,迁移运用

    1、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⑴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⑵学生自主写话。

    ⑶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写话的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2、表情朗读,体会感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这样的爱动物故事吗?请讲一讲。

    2、朗读人们爱护动物的诗歌。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

    4、写倡议书,呼吁全世界的人们都来保护动物。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到这儿,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专列”?课题为什么叫“燕子专列”?

    2、出示有关家燕子的资料,让学生读一渎,自己也写一首关F燕子的诗歌。

    ⑴春天的时候,家燕们随着温暖的春风来到它们的故乡。在那时,家燕们大量地繁殖,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天气转凉的秋天,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移,飞到南沙群岛等暖和的地方,再建一个新家。

    ⑵家燕有一个“怪癖”:它们总是存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而且飞得很快,有时只能看见它们的影子一闪而过,根本看不清楚它的模样。

    ⑶家燕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迂飞多远,哪怕隔着干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

    ⑷家燕返回家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个新的巢穴。家燕们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十、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没多久,‘个崭新的碗型的窝便出现在你家的屋檐下了。

    ⑸有时,霸道的麻雀会坐享其成,强占家燕们舒适的窝。家燕可不会就此罢休,它们群起而攻之,把麻雀轰走。有时实在赶不走麻雀,家燕便会十分“残忍”地衔来泥土、树枝,封死巢穴,把麻雀们统统“活埋”了。

    ⑹家燕体态轻盈,一对翅膀又窄又长,飞行时好像两把锋利的镰刀。家燕飞行时似一支刚离弦的箭,“嗖”的一声发射出去。它是个捕虫能手,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伤害它哟!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篇7)

    学习目标

    1、认识欧、洲等十一个生字,会写欧、洲等十四个字。正确读写欧洲、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环境、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环境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图片一:火车站送行图。

    图片二:小贝蒂救护小燕子。

    录音:课文配乐故事录音。

    段落打印。课题:燕子专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投影出示火车站人们送行的画面)同学们,你们瞧,这是一辆漂亮舒适的空调专列。你知道专列是什么意思吗?猜猜看,这次专列送的会是谁呢?

    同学们,这趟专列运送的不是重要的人物也不是重要的货物,而是一群特殊的客人,一群在我们的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燕子。出示课题:燕子专列。齐读课题。你认为我们的课文应该围绕课题讲哪些内容呢?(学生提问)

    2、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

    (播放录音故事:燕子专列)

    3、谁愿意告诉大家,为什么燕子坐上了专列呢?

    二、初读课文

    1、这么生动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读读呢?生自己提出初读课文对自己提哪些要求。

    2、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3、出示生字词:

    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政府气温骤降长途跋涉

    濒临灭亡踏着救护载着致谢

    4、小老师教学:骤涉救

    5、快速地浏览课文,把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多读几遍,然后与小组内的同学一起交流你的感受。(小组活动)

    三、精读课文(大组交流汇报读书体会)

    菜单一: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

    1、瑞士政府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这个决定的?(联系第二自然段背景内容)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它们当时处境的艰难。

    2、从政府的决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瑞士下放能做出这个决定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菜单二: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1、一生谈感受。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2、评价他的朗读。说说你觉得哪里好,哪里还不到位。你感受到了什么?

    3、有不同的理解吗。(从纷纷、顶着、踏着、四处寻找等词理解)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好这句话。

    菜单三: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皑皑白雪的山间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1、生回答。(师语言描述出示图片)同学,你们看,这图中可爱的小女孩就是小贝蒂,她小心地捧着燕子,身后是一处白茫茫的世界,你能用上一些词语形容这天气吗?(补充词语:白雪皑皑、冰天雪地、漫天风雪、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等)

    2、是啊,在这天寒地冻地恶劣天气里,小贝蒂本应受到大人的保护,可是她却冒着严寒寻找着燕子,多么让人感动呀。你能看着图想像她是在哪儿找到燕子,又是怎样救护这些燕子的?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大组交流)

    3、小贝蒂已经忘记了自己是需要保护的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拯救着比自己更为弱小的更需要保护的燕子,(出示课文段落)师领读,圈画出一点儿也不在乎为什么她一点也不在乎?你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吗?

    4、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呢!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旅进朗读这一段。

    四、总结课文

    人们用爱用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正是因为有了瑞士政府的高度重视,瑞士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的爱心,特别是像小贝蒂这样的孩子都投入到了这次行动中,燕子得救了。它们坐上漂亮舒适的专列,即将离开瑞士。列车开动了,引读──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里唧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后把这个感人的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好吗?

    建议活动

    1、你为保护野生动物做过些什么?

    2、讨论怎样使公民团体能够关心自己的环境。

    3、讨论怎样保护周围的野生动物,并以雏鹰假日小组为单位组织定期的活动。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篇8)

    【教学片断】

    师:这一节中还有两个字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

    (生认真默读课文)

    师:请读读第二句。

    (生仔细读第二句。一会儿,有人举手)

    生:这里的痕字用得好。

    师:说说理由。

    生:我查了字典,痕表示颜色很淡。说明电线颜色很淡。

    生:我有补充,因为电线在远处,又有点高,看不清楚,所以

    (生一时语塞)

    师:体会很好。但是意思还没表达完。再用心读读课文,看看插图,你一定会说完整的。

    (生看书沉思,其他同学也在思考,有的已经举起了手。但老师仍在等待他。过了一会儿,生终于举手了)

    生: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了一丝痕迹。

    师:体会得真精彩,如果郑振铎先生在世,一定认你为知音。请你读读这句话,读出它的精妙和韵味。

    【教学反思】

    此教学片段中,我非常重视教材,积极引导学生多次接触文本,认真阅读文字,观察插图,并在学生思维堵塞时适时点拨,疏通,学生终于领悟了几痕一词运用的精妙与独到。粗粗一看,你也许觉得此教学片段很是平淡,学生更多的时候在读书思考。交流时,也没有出现那种智慧火花频频迸射,奇思妙想纷纷涌现的高潮,但这貌似平淡的课堂,却实实在在地在学生心中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留下了语言。

    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钱正权也说:在强调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时候不要忘了文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我想,面对语文课本中一篇篇经典范文,我们应该沉下心来,组织学生原汁原味地读,认真反复地读。真正做到基于学好教材上的超越。全国语文教育专家崔峦也说: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资源的关系。教师要否定课本为中心不应把教科书适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科书仍然是教学的重要凭借。要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要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做得好,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语文学习。更要用好教科书,凭借教材培养各项语文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警惕出现课文还没怎么研读就把教材甩在一边,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包括滥用多媒体)或花样翻新地过多安排与语文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美国流行一句话,让老师回到黑板上来。在这个基础上,适当的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些,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加上我们的国情决定了,一些地区和学校不同程度缺乏引进课程资源的条件。因此,老师们要用好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课改呼唤返朴归真的教学。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篇9)

    教学策略

    1、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本设计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自读自悟,思考批注,避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创设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领会和掌握课文内容。

    3、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4、插入“小练笔”,引导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进行创造性表达。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

    教学难点

    初步领会描写恶劣气候、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启发质疑

    1、板书“专列”,理解“专列”。

    提问:你们坐过专列吗?通常,专列都是为谁而开?

    2、板书“燕子”,读课题。

    启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学生的问题:燕子也有专列吗?燕子为什么会坐专列?谁给燕子准备了专列?)

    燕子有专列吗?引读课文第一段。

    3、过渡:是呀,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让我们从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文识字:

    ⑴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通顺。

    ⑵出示生词,检查字音。

    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疲劳、温暖、政府、救护、车厢、致谢、饥寒交迫、气温骤降、濒临死亡、长途跋涉。

    2、了解主要内容:

    ⑴同桌轮流读课文,再次纠正读得不正确之处。同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⑵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回答要点: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在瑞士遇到了恶劣的天气,饥寒交迫,濒临死亡。为救助燕子,政府和居民找到燕子,用专列送它们到温暖的地方)

    三、读中感悟,解决疑难

    (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引导学习课文)

    1、谈话过渡,积累语言:

    这是一群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引导背诵本册《燕子》中的语段,巩固积累)

    燕子是候鸟,自己能长途飞行,怎么还需要专列呢?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或引用原文回答)

    2、指导朗读重点语段:“这年春天……濒临死亡。”

    (预设:学生读书不到位时,通过理解“气温骤降、风雪不止、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等词,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3、谈话:

    春天刚刚到来,小燕子就往北方赶,它们准备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可是在瑞士遇到了这样的麻烦,成千上万只可爱的小燕子又冷、又累、又饿。它们在风雪中拼命地飞呀飞呀,可怎么也飞不起来。它们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是谁救了它们?(预设学生回答:瑞士政府、瑞士的居民)

    启发:用专列送燕子,“能够做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瞧,其他的学习伙伴也发出发这样的感叹。读书的时候,你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呀。

    大家是怎么帮助小燕子的?默读课文,找找答案。你可以勾画重要的语句,可以写写你的感受;如果有疑问,也可以写出来。(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相机指导)

    4、交流:

    人们是怎么救助小燕子的?(预设要点:政府准备专列送燕子到温暖的地方;居民们寻找燕子送到火车站)

    抓重点语句指导朗读,帮助理解: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⑴指名读句子,听的时候留意带点的词。

    ⑵提问:从带点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自读感悟。(预设学生回答要点:内心焦急,关心燕子,不良严寒,善良热情等)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引读:“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听到这个消息后──(学生齐读)

    5、抓典型事例,深入理解:

    谈话:和大家一样,一个名叫贝蒂的小姑娘也在寻找冻僵的燕子。

    ⑴她会遇到什么困难呢?(预设学生回答:双手冻僵,在山路上滑倒,冷得全身发抖……)

    ⑵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⑶指导看图:小贝蒂在干什么?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她当时会想什么?

    ⑷指导“小练笔”。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⑸交流“练笔”情况,师生共同点评。(教师点评时突出本文主旨)

    四、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1、狂风大雪、饥寒交迫,小燕子濒临死亡,多么不幸!可是,有了人们这样的救助,小燕子又是多么幸运呀!你想对小贝蒂、当地政府或者居民说点什么呢?

    2、谈话:多么善良的人,多有人情味的政府!于是,那一年的春天,我们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看到了这样一幕──(引读首尾两段)“有一年春天,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特殊的客人──燕子。”“列车开动了……向人类致谢。”

    点评

    本课设计有如下特点:

    第一,我们的课堂期待着“教学生成”的精彩,但是“生成”与“预设”是一组对应的概念,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精彩的“生成”;期待更多的“生成”精彩,就应该在备课时做更周详巧妙的“预设”。本课设计者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出发,在备课时做详尽巧妙的教学预设,这值得借鉴。

    第二,从学生学情出发,抓准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性强。例如,根据中段学生的朗读体会不深刻的情况,设计者抓住课文的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来设计朗读指导,体会含义;抓重点人物小贝蒂的典型事例来深入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不平均使用力量,使学生的理解得以深刻、到位。

    第三,加强读写结合,综合推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中段学生读要加强,同时习作表达能力也需要在平时教学中得到培养和训练。本设计注重字词教学,加强了朗读指导,同时非常注意读与写结合,力图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燕子》教案教学反思(篇10)

    一、复习生字:

    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

    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二、讲读课文。

    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

    2.指导看图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下)

    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

    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

    如果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么不同?

    5.过去我们学的《翠鸟》一课,写翠鸟飞得快,怎么定的,记得吗!(疾飞、一刹那、一瞬间、像箭一样飞过去)。

    6.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么快、怎么美?上面这些词语注意运用。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春光明媚的画面。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情景描绘出来。

    7.学生口述。

    8.“掠”“唧……的一声”等词语注意用上。我们看这些词语还可以在哪儿用上?如果象声词“唧……的一声”,用不上,可以换上“砰……的一声”“嗤……的一声”“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来形容某动物或其他事物运动速度的快。(引导运用)

    9.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这个长句子,谁能学习上一节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的“微风吹拂着……”那个长句子的方法,说说这个长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们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觉得怎样?

    学生学习自己讲书。

    释:荡漾,水波起伏。(板书:荡漾)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理解。

    燕子飞行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 )的燕子(伶俐可爱,非常灵巧,聪明。)

    10.看图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课文第三节)

    照应:这就是写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趣。

    第四节.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

    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

    3.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你们想怎么像曲谱?……

    为什么说是“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板书:几痕)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

    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那一个一个音符。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4.齐读第四节。

    5.指导朗读:你们说第三节是写燕子的什么美?第四节又写燕子的什么美?(飞行的美,即动态的美;停息的美,即静态的美。板书:动态静态)这两节就具体写出了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写动态的美,朗读的速度应该怎么样?语调也可以怎么样?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适当加强些。

    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四、练习《燕子的自述》

    1.模样2.赶来了3.飞行4.停息

    学生口述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燕子 春天

    一身羽毛 细雨

    一对翅膀凑 微风

    一个尾巴 柔柳

    ( )草______

    ( )叶_________

    ( )花________

    第二课时:

    飞行的美(动) 停息的美(静)

    掠倦了 落

    唧……的一声 几痕细线

    已经 几个小黑点

    沾 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荡漾

    【曹刿论战教案2000字模板】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