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7篇)
  •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7篇)

    发表时间:2023-01-16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而现在又到了写课件的时候了。同时还要明白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自己知道教学意图。那教案教案会包含哪些部分?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7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各种梯形各两份,剪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主题

    1. 生活中我们能找到许多平面图形,这个教室里有吗?

    2. 请大家看看这组图片,看看你发现了谁?找到了就立刻喊出它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梯形)板书 2.梯形,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它了,谁来介绍一下它。

    3.今天,我们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朋友,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

    二、回忆旧知,建立联系

    1. 面积,我们现在已经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了?他们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课件)

    2. 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还记得吗?

    3.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它们面积的计算时候,都用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转化。(板书)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这种思想,这节课我们也要用到。

    三、转化梯形,推导公式

    (一)应用的需要引出猜想 1.同学们喜欢什么体育运动?喜欢篮球吗?(课件出示篮球场地)你们知道这一处是什么区域吗?这是3秒钟限制区,是限制对方队员在这个区域内停留不能超过3秒钟。

    2.但是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还没有学过,你猜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你想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

    3.同学们都很有想法,那到底是不是像同学们想的那样呢?让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在动手操作之前,老师提出三点建议:(1)想想能把梯形转化成学过的什么图形。

    (2)根据转化图形与梯形的关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

    (3)填写好汇报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快。明白了吗?开始吧!

    (二)小组活动十分钟

    (三)汇报

    1.刚刚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现在让我们请这几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大家注意听,你们的意见相同吗?你还有补充吗?汇报:平行四边形:两个怎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的同学拼成的是长方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拼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那你们的推导的结果应当是一样的。是吗?

    2.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图形,无论长方形还是正方形,都是……。再看,(移动图形)你发现什么了?过渡:看来,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就能拼成一个…….(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学过:……(板书)然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两种图形间的联系来推导梯形的面积了。谁来帮老师梳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平形四边形的高就是……,所以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3.刚才展示的都是拼组的方法,还有些同学只用一个梯形就完成了任务,他们用了分割的方法。你们都看懂了吗?请这个小组的同学来简单说说你们是怎么推导的。你们小组的方法真独特!方法不同,那你们推导的结论呢?

    4.总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有共同点。谁来说说?

    5.是不是这样啊?那大家就一起把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读一读吧!(课件)如果用字母表示你会吗?Jk251.COm

    6.在这个公式中,哪里应该引起我们注意呢?在计算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 四、加深理解,巩固新知。

    1. 总结: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用学过的知识,通过拼合,分割,旋转,平移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学过的图形,根据图形间的联系就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这个方法你们记住了吗?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了!(判断题)

    3.通过刚刚的研究和辨析,相信大家对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定有了深刻的理解吧!这个三秒限制区到底多大呢?你会求吗?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动笔试试吧。

    4.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们想用新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吗?

    5.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小到…..大到…..都会用到它。

    五、结语

    转化在数学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又常用的思想。在图形的学习中,同学们多次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课件)其实在学习计算时我们也用到了。那我们转化的目就是化未知为已知。以后你再遇到一个未知的新问题,你会怎样想呢?是不是任何未知的问题都可以转化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去思考。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电脑演示两人相遇。(板书:结果相遇)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走的时间张华走的路程李诚走的路程两人所走的路程和现在两人的距离1分60米79米2分3分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②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654+704(65+70)4=260+280=1354=540(米)=540(米)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两人的速度和522.5两地的距离44+52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44+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442.5+522.52、用两种方法解答。(59页做一做第1题)

    3、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以前研究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而本节课要研究的是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要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出现了一道准备题,接着列表分析每经过1分钟、2分钟、3分钟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然后再出示例题解答。针对教材内容和学情,应把本节课的教学突破点放在学生对应用题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对行动的体验上。

    二、设计理念:

    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注重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教学跟随学生的学习过程,紧贴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相遇问题应用题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

    三、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准备采用如下教法:1、复习铺垫法。2、直观演示法。3、分组讨论法。4、启发讲解法。5、练习巩固法。这样通过多种教法的交叉进行,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的方法掌握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类推。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相遇求路程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五、教具学具:实物投影

    六、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在未学新课之前,老师先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比一比看谁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最好。)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张华每分钟走60米,走了3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投影出示)

    (1)、口头列式解答。

    (2)、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师:这道题是我们以前研究的关于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时,它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假如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在运动,那么它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我们看准备题。)

    【设计意图:在原有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展示教学,通过简单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次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再次感悟行程问题。】

    2、准备

    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投影出示)

    (1)、读后回答a:这里讲的是几个人在运动?

    b: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c:做手势理解同时出发,相对或相向而行。

    (师:请大家伸出两只手,把两个食指比作两个人,让他们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准备好,听老师口令出发。看图,两人一起出发叫同时,不能一先一后。对面往一起走,叫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那么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变化情况怎样呢?我们先填表,再理解。)

    (2)、填表并汇报填表结果。

    (3)、观察表后思考回答:

    a、每经过1分钟,两人所走路程和有什么变化?与此相反,两人之间的距离又有什么变化?

    b、当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c、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师:出发3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0,这表示两人相遇了,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家的距离。像准备题这样的应用题,我们就叫它相遇问题,相遇问题如何解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种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通过手势模拟表演,理解同时出发,相对或相向而行的含义,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不仅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思考,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读题。

    (2)、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完成线段图。

    (师:小强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小丽经过几分钟到校门口?这段距离应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表示什么?求什么?这道题如何解答呢?老师准备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思考题,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找出解决办法。)

    (3)、出示思考题,分组讨论学习。

    思考题

    A、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与所求的两家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B、小强走了多少米?小丽走了多少米?

    C、怎样列综合算式求出两家距离?

    D、这道题还有其它解法吗?

    (4)、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654+704(65+70)4

    (5)、比较:两种解法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6)、小结:今后我们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2、看书质疑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分析比较、质疑问难找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巩固练习

    第一组

    1、根据线段图口答。

    2、动笔做一做。

    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46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第二组

    1、看图列算式。

    2、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算式。

    3、根据算式补充条件和问题。

    4、看图编一道相遇求路程的问题。

    验收题

    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轮船每小时行23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轮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0小时两轮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思考题

    小红和小刚同时从两家出发,小红每分钟走38米,小刚每分钟走45米,经过3分钟两人相距100米,小红和小刚家相距多少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多层次,先表述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强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促使知识内化,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已知条件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4

    师:你知道画面上的人是谁吗?一起说!

    生:(齐)屈原!

    师:对,他就是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的故乡就在咱们……

    生:(齐)秭归!

    师:我还知道秭归有个美誉,它被称为中国脐橙之乡,秭归的脐橙个个果大味甜,每个脐橙的重量可达200g左右。老师想问问大家了,每个脐橙约重200g,3个有多重?

    生:200×3=600(g)

    师:每个脐橙约重200g,3个约重600g。小精灵也想问问大家了,根据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怎样将它改编成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呢?

    生:3个脐橙有600g,每个约重200g,请问一个有多重?

    师:你想提一个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3个脐橙有600g,每个有多重?

    师:(板书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总重量600g除以每个的重量200g等于3个。

    师:咱们先来解决黑板上的这个问题,好吗?来,旁边的同学帮帮他!

    生:用总重量600g除以脐橙的总数3个,等于200g。

    师:你直接说算式可以吗?

    生:600÷3=200(g)

    师:还可以怎样改编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呢?

    生:3个脐橙的重量约600g,每个重200g,问有多少个脐橙?

    师:同不同意他的说法?你来说说看?

    生:有一些脐橙,它的总重量有600g,知道每个脐橙约200g,问有多少个脐橙?

    师:可以吗?

    生:(齐)可以!

    师:老师把她的问题稍稍提炼了一下,每个脐橙约200g,几个约重600g?(板书问题)怎样算呢?

    生:600÷200=3(个)

    师:非常好!在咱们刚才的这几个问题里,脐橙的重量我们用克来作单位,如果用千克来作单位,200g又可以看作是多少呢?请你说!

    生:200g等于0.2kg。

    师:用分数表示又是多少呢?

    生:0.2千克等于15kg。

    师:好的,那每个脐橙的重量约是15kg(板书),那刚才的乘法算式又可以怎样写呢?

    生:15×3=35(kg)

    师:那下面两个除法算式又可以怎样改写呢?

    生:3个脐橙约重35kg,每个有多重?

    师:直接说算式可以吗?

    生:15除以3等于15.

    师:别着急!

    生:35÷3=15(kg)

    师:下面的除法算式又可以怎样写呢?

    生:35÷15=3(个)

    师:看一看咱们改写的这三个算式,上面一个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分数乘法算式,下面两个是……

    生:(齐)分数除法。

    师: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除法问题。(板书课题)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已知3个脐橙的总重量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师:你的意思是你观察左边的三个整数算式,是吗?谁来帮他说得更清楚些?

    师:你们看,黑板上的这两组算式,左边都是……

    生:(齐)整数的算式。

    师:右边都是……

    生:(齐)分数的算式。

    师:那接着再来观察,(指着整数的算式)下面的两个除法算式同上面的乘法算式有怎样的关系呢?大胆说说吧!

    生:下面除法算式的600g是上面乘法算式的积,3和200是上面的两个因数,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她说到了咱们学过的整数除法的意义,那整数除法是这样的,分数除法又是怎样的呢?

    生:整数除法的意义同分数除法意义相同。

    师:是这样的吗?还有谁想说说?

    生:整数除法的意义同分数除法意义相同。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实例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感受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取商的近似数,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求商的近似数与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按照要求写出表中小数的近似数。(PPT课件出示题目。)

    2.求出下面各题中积的近似值。(PPT课件出示题目。)

    (1)得数保留一位小数:2.83×0.9;

    (2)得数保留两位小数:1.07×0.56。

    3.揭示课题:我们已经会求小数乘法中积的近似数了。在小数除法中,常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虽然除得尽,但是商的小数位数比较多,实际应用中并不需要这么多位的小数,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通过复习求积的近似数,为后面将求积的近似数和求商的近似数进行对比做好准备,也利于引出课题。在引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知道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教学教材第32页例6。

    (1)出示例6题目信息。(PPT课件演示。)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自主列式计算,并指名板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给予适当指导。)

    (3)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还除不尽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计算价钱时,通常只精确到“分”,这里的计量单位是“元”,那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①学生回答后,修改自己的计算过程,得到19.4÷12≈1.62(元)。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两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三位小数,再将第三位小数“四舍五入”。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精确到“角”,又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商保留一位小数时,要除到第二位小数,再将第二位小数“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5)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①通过上面的两次计算,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数?

    ②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教师适时板书或PPT课件演示。)

    (6)介绍求商的近似数的简便的方法:求商的近似数时,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可以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

    ①如果余数小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小于5,直接舍去;(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角”的计算过程。)

    ②如果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下一位商等于或大于5,要在已求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PPT课件演示例6精确到“分”的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复习已唤起了学生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知识经验,这里通过买羽毛球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体会和总结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同时也结合实例体会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

    2.对比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

    (1)对比求“1.07×0.56”的积的近似数与求“19.4÷12”的商的近似数,想一想,它们在求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2)思考: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PPT课件演示。)

    (3)引导学生交流、概括。(PPT课件演示。)

    ①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②不同点:求商的近似数时,只要计算到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而求积的近似数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后再取近似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复习题的对比,让学生明确求商的近似数与求积的近似数的异同,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让学生形成了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巩固应用,内化方法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集体订正,着重让学生明确每一小题除到第几位小数,然后怎么取近似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3题。

    ①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取近似值的各种方法,看哪种方法既快捷又简便。明确从全局出发只列一个竖式,看最多保留三位小数,就先直接除到第四位小数,然后再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地进行保留,这样既简便又不易出错。

    2.提高练习。

    判断对错。(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

    (2)求商的近似数时,精确到百分位,就必须除到万分位。( )

    (3)求商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一样,必须先求出准确数。( )

    3.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2题。

    ①引导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要想知道“是上午铺路的速度快,还是下午铺路的速度快”,该怎么办?(要分别计算出上午和下午铺路的速度,并比较大小。)

    ②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保留不同小数位数的取值情况。

    ③组织学生交流各种不同保留小数位数的情况,体会只要能比较出速度的快慢,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少越简单,明确取近似值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精确度,灵活选择保留的位数。

    (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4题。

    ①引导学生审题,并让学生明白当题目中没有明确保留小数位数的要求时,一般要保留两位小数。

    ②引导学生自觉、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将“1.9÷0.045”转化为“3.8÷0.09”),并完成第(1)问。

    ③完成第(2)问: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注意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注重了让学生通过练习内化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了适时点拨和指导,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及时巩固

    1.课堂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1题。

    2.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5题。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

    自己复习上节课所学习内容47页的例1和48页的例2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 0.65-0.25 6+0.34

    1.6-0.4 4.5+0.5 0.82-0.42

    0.83-0.5 9.2-6 2+2.8

    3.4-3.1 17.6+3.9 3.6+2.4

    0.45+2.85 0.73-0.23 14-3.9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让学生根据题中的信息说说能想到些什么,可以求哪些问题,再让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并列式计算。

    3、用竖式计算

    7.5-3.18 0.51-0.37 4-0.82

    5.26-4.75 13-3.9 8.04-7.4

    每个同学选做两题,比速度更要比一比正确率,做得全对的同学予以鼓励。

    4、练习八的第3题

    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练习八的第九题,解决前三个问题后,还可以结合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这一天中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上升最快,上升了多少度”,“哪段时间病人体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度”等问题,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练习八的第十题: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并要求说说每题的思考过程,再让学生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进行解答。

    练习八的思考题

    可以先根据“5.1减去一个两位小数得2.76”,算出作为减数的两个小数应是2.34。再用5.1加上2.34,然后可得到正确的结果。

    教后记

    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巩固整数,小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灵巧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应用运算定律使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的特点,恰当、准确地选择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一)口算

    3.8+1.22.541.58

    1.50.30.64+0.167.6+0.24

    5-1.81.25803.64

    6.3+2.45+3.73.56-1.57-0.43

    0.87125(2.5+0.9)4

    (1.5+0.25)40.64+1.44

    (二)口答,在□里填上适当的数.(说出依据)

    1.3.18□=1.2□

    2.(2.5+3.5)□=□□○□4

    3.□+4.3=□+0.86

    4.(2.51.2)□=1.2(□□)

    5.7.6-2.8-□=□-(□+3.2)

    (三)小结引入

    我们运用一些运算定律或者运算性质可以使计算简便,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能不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和性质,使计算简便呢?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4

    1.82.58+1.81.42

    1.观察算式特点

    2.学生试做

    方法一:1.82.58+1.81.42方法二:1.82.58+1.81.42

    =1.8(2.58+1.42)=4.644+2.556

    =1.84=7.2

    =7.2

    3.观察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第一种方法应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第二种方法只是根据一般的运算顺序)

    4.练习

    1.82.58+1.81.42+0.5

    =1.8(2.58+1.42)+0.5(乘法分配律)

    =1.84+0.5

    =7.2+0.5

    =7.7

    5.小结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对简算有什么新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1.561.7+0.441.7-0.7

    11.72-7.85-(1.26+0.46)

    (二)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0.64+7.652.4+11.76

    12.9〔14.66-(1.3+8.2)〕

    9.83(3.8-2.3)+1.56.17

    6.752-〔4.7(0.54-0.38)+2.8〕

    15.4〔8(6.34-4.59)〕

    (三)思考题:填同一个数

    □-□+□+(□□□-□)=10

    四、课堂小结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目简便计算,但是应该随时注意是不是有的步骤可以简算,能简算的,尽量使计算简便,不能简算的再按运算顺序计算.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

    1.10.64+7.652.4+11.76

    2.12.75[14.6-(1.3+8.2)]

    3.9.831.5+6.171.5

    4.15.4[8(6.34-4.59)]

    【最新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通用7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3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