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作为一名老师是很有必要提前准备好细节的教案的,有经验的教师写的教案会更简略。编写教案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记教案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教案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游记的有关知识。
2、理解本课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特点。
3、体会作者用词精炼,描写生动、具体以及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疏通文句,把握内容,探究写法。
教学难点
文章所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分析文章的协作背景
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退位。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这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小石潭记》正是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自己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二、听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三、疏通文句,把握内容
第二课时
一、《小石潭记》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小石潭记》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佳作。它的精妙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结构。
全文共分五段,其内容如下: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势。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写寻潭,以游踪为序。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着如佩环碰撞那样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不禁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穿过一大片竹林,一个美妙的天地便展现在眼下:潭。
写观潭,以视线为序。寻到“心乐之”的小石潭,令人不由地急忙打开那犹如摄影机一般的眼睛,贪婪地摄下石潭的全景,唯恐漏下一星半点:清洌的潭水,全石的潭底,近岸“为坻、为屿、为堪、为岩”的底石,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啊,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所在呀!尤其攫人之心的,是那清洌的潭水。这又使人不由地把散漫的目光收拢回来,投到那连游鱼的影子都能看得真切的一泓迷人的潭水。可是,潭水从何而来呢?视线不由地又一次转移,拉到很远,很远,去寻那源泉。于是“斗折蛇行”的小溪,“犬牙差互”的岸势,四面“环合”的竹树……便一收入眼底,令人嗟叹“不可知其源”;“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二、本文是如何逼真、生动、传神地描写小石潭及周围景物的
试以第二段描写潭中的游鱼为例。在这里,作者不是单纯地写游鱼,而是既写鱼,又写水,最后还落笔于“其境过清”的意境。
你看,鱼儿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依凭一样:阳光照射下来,深深透进水底,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三言两语,在写鱼中,就写出了水的澄澈和天色的晴和。如果不是日丽,不是风和,不是水清,游鱼能“影布石上”,能给人“皆若空游无所依”的感觉吗?
我们再来看看写鱼。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飞快地窜向远处,来来去去,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嬉戏一样。这里有静景,也有动景,不仅活灵活现地表现了鱼的姿态,而且以动衬静,惟妙惟肖地创造了“寂寥无人”的境界。鱼儿能这样往来自若,岂不正说明鱼儿从未受过人的惊扰,此地的环境之清吗?而段末一句“似与游者相乐”则用拟人的手法,把人与鱼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寄寓着作者的诗情。
在这里,无论是以鱼写水,还是以鱼写静,用的都是侧面烘托的写法。这种写法用得好,往往能够收到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境界。
三、本文是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
本文的重点无疑是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难以排遣的忧郁。篇末所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身世遭际的自然流露,凄心与“清”景融为一体,情景相生,确属难能可贵。
小石潭记教案反思【篇2】
预习
1、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有关作者文学创作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准备好课内发言。
2、阅读课文:
⑴借助字词典、课文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句中停顿。
⑵研读:借助课文注释及相关资料书籍,读懂句意,初识文意,标记关键性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比较其用法。同时勾划疑难词句,标记疑难问题,准备课堂提问。
⑶赏读:把握语感,深入体会作者融铸在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对你认为美的语言要重点品读玩味。
课堂教学
1、教师用“古文运动”设计问题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学史上“古文运动”的有关知识,明确“古文运动”其实就是当时散文创作的一种理论。(不求太多太深,能让学生知道“古文运动”的基本情况并引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柳宗元即可。)
2、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学生互动:交流收集来的资料,互相补充,形成对柳宗元写作及政治活动的相对完整的印象。(教师要适时点拨和强调,根据情况还可作必要的补充)
3、请学生准确记录、记忆他认为重要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对作者作出自己的评价。
4、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遭遇,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表达出了他当时的这种心境或情绪?(先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后作自己的概括和归纳。参考理解:“乐”“悲”交织的两种心境,“乐”不抑“悲”,以“乐”衬悲)
5、检查朗读情况:语音、停顿、语感;解读的重点、难点、疑点;精美文句的赏读。
6、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文中哪些句子在抓住“小石潭”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哪些句子是抓住小石潭周围环境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用原句回答后,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7、你去过哪些风景秀丽的地方?请选出记忆最深的一处对其景特征进行生动准确的描述,并在文字中融入你当时的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善于表达自然能情景交融。)
8、比较下面两首诗,看它们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9、课后读背,包括这两首诗。
小石潭记教案反思【篇3】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同学们猜猜看,这位作家是谁?(生答:柳宗元)。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作者幽美的景物描写,我们能发现他内心的隐秘世界吗?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柳宗元的一篇写景记游的散文《小石潭记》(板书课题)
怎样学习这篇游记散文呢?我们分三步来进行:
1、整体感知,
2、探讨研究,
3、课外拓展。
下面我们分步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要求背诵,现在我先背诵给同学们听一听,大家看着课文,一边听,一边整体感受课文内容。请同学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意蕴深厚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是怎样在景物描写中抒发自我的复杂感情的?
1、示范背诵课文。
2、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作者隐藏在景物描写中的复杂感情。
4、多媒体显示整体感知基础题针对性训练。
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为kān()俶()尔远逝往来xī()忽
yí()然不动参()差()披拂
悄怆()幽suì()
⑵解释加点的字:
伐竹取道___________蒙络摇缀___________
斗折蛇行___________凄神寒骨___________
⑶填空:
作者是按_________________来叙写的,从发现石潭一直到离去,先闻____________,后见_________。写潭中的景物,先近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远望_________,最后写气氛,抒发感情,流露出作者在政治上受贬后忧伤的心境。
好!我们对这篇游记的思路内容基本清楚,第一个学习环节“整体感知”到这里结束,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探讨研究。
三、探讨研究
这篇文章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我们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课文中人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第二、从写作角度进行亮点探究。
1、人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同学们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讨论,弄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归纳答案)
⑴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⑵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
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
⑶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
写环境的凄清透露出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
(说明:问题下面的文字只是参考答案,在教学中宜引导学生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之上自主建构,千万不要用这些作为唯一的标准去规范学生的思想。)
小结: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的景物描写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你看,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树围抱,其幽清无闻与作者的遭遇是多么相像啊!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郁闷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总之,小石潭景物的幽静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2、研究性学习:
亮点探究:
⑴关于写景的角度:课文写水、写木、写石、写鱼……细腻生动,得益于作者多角度的描写。请同学们细读课文,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美景的?(分组讨论,然后回答交流)
①绘声:
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为比喻绘声。作者以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来喻指水声,写出了流水的清脆悦耳。
②绘色:
如“青树翠蔓”,是采用近义的色彩词直接着色。“青”与“翠”皆有“绿”意,交互使用,避免重复,表现了树木的青翠葱郁。
③绘形:
如“全石以为底……为岩”,是绘石形,或整或零、或高或低、或仄或平,多姿多态;再如“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绘木形,或盖或绕、或摇或连、或长或短,变化万千;又如“斗折蛇行”是绘水形,“犬牙差互”是绘岸形,曲曲折折,交互错杂,形象生动。
④绘影:
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绘鱼影。石底光洁完整,水体清澈透亮,日光艳丽明朗,鱼影便越发鲜灵滋润。
⑤绘神:
如“似与游者相乐”,绘出了游鱼自由闲适的神韵。
⑵探究关于情感的启示:
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可抓住文中的暗示,即两“乐”关情,一“清”明心。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加以体会。(讨论、交流)
两“乐”是指课文开篇的“心乐之”及第2段的“似与游者相乐,”两“乐”体现了作者观赏小石潭的奇景奇趣后暂时的轻松与快慰。一“清”是指课文第4段的“以其境过清”,一“清”表现了环境的凄清给作者心情带来的幽凉。
好!探讨研究就到此结束。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步骤的学习──课外拓展。
四、课外拓展
1、课文与生活拓展: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古诗中的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身处现代破坏污染严重的我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假如现在小石潭所在的政府要开发小石潭为旅游区,从环保的角度让你给他们提建议,你的建议是什么?请写下来。
(分析:此题与现实联系较密切,可以联系你所到过的风景区,回忆他们的环保措施并参与提出建议。如:制定有关的措施,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建筑人为景观及辅助设施;导游词中加入对环保的提醒;设计环保的广告词……)
2、写作拓展训练:
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色的话,将感情渗透其中。(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教完《小石潭记》,我的感受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一反以往学文言文被动、沉闷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1、选好角度,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在我们这些山区学校,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难学,没意思,甚至认为不使学,导致学生的文言积累少。文言文教学,过去多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代替学生的感悟阅读,学生的学习非常被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教《小石潭记》选择了这样一个教学角度;把对课文的阅读感悟与作者的心路历程、情感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紧紧围绕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欣赏主线,把课堂设计为“整体感知──探计研究──课外拓展”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让学生自主参与,以情感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文言文学习与现代写作结合起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解读文本,突出重点: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值得探究欣赏的内容很多。我在处理教材,解读文本的时候,抓住两个关键的地方,突出其重点:一是幽美的景物描写中渗透着作者复杂的感受和情怀。这是文章突出的文学成就之所在,是大家的欣赏点,也涉及文章的主题。教《小石潭记》就必须讲清这一点。二是课文的亮点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多角度的写景)在教学这两个重点内容的时候,我采取了欣赏与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欣赏中探究,在探究中欣赏。欣赏中,我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欣赏文章,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起欣赏的审美情趣。另外,我将对文言文的学习与学生的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好处。
3、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这堂课,我改变了以往教师讲解学生听的方式,在学习形式上我设计了“诵读式感悟”,“亮点探究式欣赏”和“独立式仿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互相交流中轻松学习,学有所得。在这堂课中,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的是,学生对学文言文有了感觉,来了兴趣,尤其是在相互讨论、切磋、共同探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精神充分展示,让老师们刮目相看。
当然,教无定法,我在这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欢迎批评指正。
小石潭记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积累文字词汇。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课型
综合课。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名篇《小石潭记》。二、本课教学目标学生读。三、学习新课内容
1、检测学生关于作品、作者有关内容的收集情况;
2、教师出示关于作者及本课写作的背景知识。
学生出示资料。四、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
2、找同学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同学齐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
2、同学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齐读课文。五、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课文
2、思考讨论问题
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⑵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⑶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⑷作者是怎样写潭上景物的?
⑸作者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写的?学生抢答。
学生讨论。
学生组长回答。六、精读品味
1、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
2、游鱼与人有什么关系?
3、写潭四周环境的凄清与人有什么关系?学生选择。
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七、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鱼儿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小结。
小石潭记教案反思【篇5】
方案之一
一、反复朗读(约15分钟)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老师听音。
2、学生听读课文,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全班同学朗读课文,每朗读一段停一次,由五位同学概括五个段意。
4、老师强调落实一批四字词语,同学们朗读,并读课文注释。
二、自由发现(约14分钟)
1、同学们对“课文美点”进行自由探究,进行发现。
2、同学们以两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课中探究活动。
3、全班交流。
4、教师也向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趣味欣赏(约14分钟)
1、教师提问,引出“清”字。
2、同学们自由发言,用带“清”字的形容词品析课文内容。
方案之二
1、读前铺垫(4分钟左右)穿插柳宗元的《江雪》,从侧面点示课文写作背景。
2、朗读背诵(13分钟左右),穿插字词板块的梳理落实。
3、精段品读(10分钟左右),穿插赏析课文语言的学法介绍。
4、整体欣赏(13分钟左右),用“资料助读”的方式,穿插精短的赏析短文,引导学生品析、欣赏课文。
方案之三
1、教师点拨: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主要方法是对课文进行全面的咀嚼、理解,然后从课文中或找到一个“点”,或发现一条“线”,看其在技法上、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或作用。
2、教师示范:课题“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就拿“石”来讲吧,“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现了作者悲凉的心境……
3、请同学们从“小石潭记”这四个字中任选一个字,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
4、同学们自定内容,自由赏析。
小石潭记教案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柳宗元及他的《永州八记》;
2、会读、会译、会默写《小石潭记》;
3、欣赏《小石潭记》。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
第二课时:(内容如下)
一、关于柳宗元(由学生查阅资料,互相交流)
二、走进《小石潭记》与柳宗元同游
1、由同学找可提示大家的词语;
2、分组直译课文。
三、品味《小石潭记》与柳宗元对话
问:柳宗元是从哪些角度写《小石潭记》的?
答:侧重于多角度的客观描写;如:
绘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流水声清脆悦耳
绘色青树翠蔓树木的青翠葱郁
绘形绘石形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绘木形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绘水形斗折蛇行
绘岸形犬牙差互
绘影绘鱼影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绘神似与游者相乐
体现出的情感凄神寒骨
四、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读课文
五、完成课后第三题
六、背诵课文
小石潭记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句子;
2、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让同学们分小组疏通文意,对柳宗元的身世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时,会从心灵深处为之动情,脑海中常会隐隐约约地闪现相关画面,朦胧或清晰?(学生回答)接下来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篇文章,听完后告诉我你想到了什么?(配《高山流水》古筝曲朗诵《小石潭记》,学生谈体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课文《小石潭记》(板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到小石潭去游览观光吧!
二、品读悟情
1、品读:
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课文:思考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描写的?并且归纳其特点。
明确:
例如:
⑴水──?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未见其形,先闻其声写出了清脆的流水声。作者此时也一定是惊喜万分。(重音字落在“闻”上,忽然听见水声,读出惊喜之情)。
“水尤清冽”重点落在“尤”字,也正面写出了水──清(板书)
⑵石──?奇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为坻、为屿、为、为岩”
→四个“为”字短语形象地写出了石的千奇百怪(语调应注意抑扬顿挫,读出一种欣喜之感)。
⑶树──?美
“蒙络摇缀”这四个字,精确的刻画了树的美(语调应平缓,语速要慢)。
⑷鱼──?乐
第三段中的“怡然”的“尔”“翕忽”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鱼的情态──“乐”,也侧面写出了水之清。(读时要注意“乐”是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语调应是“鱼与人嬉戏”的趣味感)。
……
(文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好句子,请同学们下去之后互相交流。)
2、悟情:
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的优美,可以说作者与水同乐,与石同乐,与鱼同乐。而第四段为何一转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呢?
明确:因为生机勃勃的小潭无人赏爱,如此之美景却不被世人所闻,这不是作者自己的人生写照吗?这不得不使作者触景伤情,因此借小石潭的不被人重视来衬托自己的不被人重视,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
3、指导背诵课文。
三、换位写景
如果你随同作者一起游览小石潭,你该怎样来描写呢?
1、分小组任选一幅画面;
2、全班交流。
四、知识积累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
提示:
1、字、词、句的翻译;
2、写作方法。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水──清
石──奇凄神寒骨
树──美悄怆幽邃
鱼──乐
教学设计说明与评价
本教学设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导入的设计旨在给学生一个总的印象,为下面的品析悟情作铺垫;第二环节中的“品读”是给学生的朗读准备的一份“自助餐”,有效地调动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训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随机引导和点拨,使学生品味词义,体验语境,也为学生理解、背诵课文打下了基石。在“悟情”中设计的这个问题,让学生从作者赏景时的感情变化中领悟文章的主旨。第三环节实际上是创新写作,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练笔,更能让学生体味文章语法的精妙。第四环节是积累,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文本的亮点积累下来,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运用,模仿。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总结,这样文中的这种寓情于景也就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学生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