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件]倍的认识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通过数一数、圈一圈、画一画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出“倍”,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兔子最爱吃什么吗?请看,小兔子们看到这些各种各
样的萝卜,特别的开心。谁来找找关于萝卜的数学信息?(板书: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
师:看,黑板上有这么多关于萝卜的信息,请你比一比各种萝卜的数量,你会有什么发现?
二、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1、①说出是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份
师:如果我们把2根胡萝卜,看作1份的话,也就是几个2?那么,红萝卜有这样的几份呢?请你上来圈一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你能圈一圈,让大家看得更清楚些吗?
②说出红萝卜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小朋友们看,像这样,胡萝卜有2根,我们把它看做1份,也就是1个2,
红萝卜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个2,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板书)。那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谁愿意尝试一下完整地说一说。还有谁也会说?你也想说一说?
2、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知道了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那么你能找到白萝卜和胡萝卜的倍数关系么?JK251.Com
师:我请1位小朋友上来摆一摆,圈一圈。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谁能再来说一说。
师:有没有小朋友不圈就知道他们的倍数关系?
3、师:请看。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红花有8朵,黄花有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4倍;
苹果有2个,香蕉有16个,(香蕉)的数量是(苹果)的(8)倍。
师:你有什么发现?
师:你还会举例吗?看来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很多倍数关系,下课以后你可以慢慢观察。
三、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1、师:小朋友们请看,现在兔妈妈又找来了1根胡萝卜,现在红萝卜的根数还是胡萝卜的3倍吗?
师:红萝卜为什么是3根3根的圈?把谁看做1份?那我们圈红萝卜的时候能不能随意的圈?应该怎么圈?有这样的几份?那么红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都是红萝卜和胡萝卜在比较,为什么一下是2倍,一下又是3倍呢?
2、数学书P50页第1题。
①红、蓝圆片
师:请看,谁是谁的几倍?那么乱你也能看出的3倍呀?
②红、蓝、绿圆片
师:看,老师又增加了一种颜色,说说看,你还发现了哪些倍数关系?
3、3根与10根的倍数关系
①摆一摆
师:请看,白萝卜的根数还是胡萝卜的5倍吗?(胡萝卜3根,白萝卜10
根)不着急,等会儿请你们用小棒代替萝卜来摆一摆。现在先听我指令:有几根胡萝卜?请你拿出3根小棒摆在第一行;有几根白萝卜?再拿出10根小棒摆在第二行。请你移动小棒,看看第二行的小棒是第一行小棒的几倍?请生上台摆。(第二行小棒的数量是第一行小棒的3倍还多1根)
②改变第二行小棒的数量(要摆)
师:你有什么办法,改变第二行小棒的数量,让他们成倍数关系?(减少1根或
增加2根)你还可以利用手上的其他小棒想想办法吗?
师:以此类推,要成倍数关系,每次增加几根?再增加1个3根是几倍?再加1
个3根?那我可以把小棒不断减少吗?剩下1倍,请你说说谁是谁的1倍。(1个3也可以说成3的1倍)
③改变第一行小棒的数量(可以不摆)
师:那如果第二行小棒的数量不变,你能改变第一行小棒的数量,使他们成倍数
关系吗?(第一行:1根、2根、5根、10根)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同一道题,想出了多种方法解决,掌声送给自己。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摆一摆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亲自摆一个倍数关系?要求:用小棒摆一摆,表示第
二行小棒的数量是第一行的4倍。(展示学生作品,尤其发现摆错的)
师:为什么我们摆的方法不一样,用的小棒根数也不一样,可是都能表示第二行
的小棒是第一行的4倍呢?(把第一行看做1份,只要第二行有像第一行那样的4份,我们就可以说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
五、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倍
胡萝卜:
1个2
红萝卜:3个2
的根数是的3倍。
白萝卜:5个2
的根数是的5倍。
jK251.COm精选阅读
4.7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2)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增强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二倍角公式的应用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和、差、倍角公式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恒等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二倍角公式:;;;2.半角公式3.万能公式二、讲解范例:例1已知求的值.例2求证:[sinq(1+sinq)+cosq(1+cosq)]×[sinq(1-sinq)+cosq(1-cosq)]=sin2q例3求函数的值域。例4求证:的值是与a无关的定值。例5化简:例6求证:例7化简:三、课堂练习:1.求值:cos280°+sin250°-sin190°·cos320°2.求的值.四、课后作业:习题7.24.5.补充:证明:(1).(2).(3).(4).
[课件借鉴]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四)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只有优秀的教案课件,这样学生才能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课件借鉴]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四)”,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91—92页内容。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在小学教材中分两段进行,第一学段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认识小数。第二学段要求学生是从“量”抽象到“数”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概念,即小数的意义。本节课是第一学段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和整数十进位值制和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借助具体的量(元、角、分)和米尺几何直观图,直观感受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小数。学习本课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小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等学习内容打基础的。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提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在数的认识等内容中体现发展数感。本节课,我力求联系生活实际,准备丰富素材,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常见的小数,展开学习历程,激发兴趣,唤起已有认知。引导学生充分观察、发现、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迁移类推,利用长度单位多角度地完善对小数的认知。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初步渗透迁移、归纳、推理、数形结合等数学,培养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几何直观图认识小数,会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推理的过程,了解小数的具体含义,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具体情境中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数形结合、迁移类推,认识0.1米、1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米尺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播放视频,谈话导入新课。
师:那除了整数,分数,在生活中我们还常见过哪种数?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小数。(揭示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
小数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丰富的生活素材,激活兴趣,点燃学习热情。)
二、探索新知、自主构建
1.激活经验,唤起认知。
(1)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素材、初读小数、观察、发现并介绍小数点。
(3)引导认、读小数。
2.借助“元”、初识小数。
(1)结合商品价格标签,运用生活经验,说一说每一张价格标签表示多少元。
(2)在自主思考与语言表述中,初步体会具体情境中小数每位数字的含义。
(3)引导观察,对比发现,小数点前后的数字表示的不同含义,初步感知小数点的价值。
设计意图
通过大量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读数中,对两位小数的读法,予以指导。不专门强调读小数,将读数任务穿插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3.数形结合、探索推理。
(1)根据经验知道0.1元=1角。
(2)借助多种直观图形,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直观演示,再现分数学习的数学活动经验,理解并发现1角= 元。
(3)推理思考并初步感悟1角=0.1元= 元。
设计意图
人民币的运用,是学生熟知的内容,学生有着非常丰富的购物经验,对商品的价格标签上的小数含义都比较了解。因此,从尊重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角度出发,学生的经验中以“元”作单位的小数,学生更为熟悉,易于接受,因此,借助生活经验再现0.1元=1角,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直观演示来呈现思考过程,唤起分数学习时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推理出1角= 元,感悟1角= 元=0.1元。
4.利用长度单位完善对小数的认识。
(1)根据学习经验,迁移类推出,1分米= 米=0.1米。
(2)生独立探究,写出合适的小数表示出相应长度。
(3)结合直观图,认识1.3米与1.6米,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设计意图
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基础上,借助“米尺”模型,通过迁移类推的方式,再一次深入钻研1分米= 米=0.1米,再一次的强化十分之几的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写一写:涂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
2.在数轴上找到每一个小数对应的位置。
设计意图
设计练习,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四、畅谈收获,升华认识
通过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本节课表现如何?同学表现如何?老师表现如何?
五、了解小数发展史,渗透数学文化
课件播放小数发展史,学生感受数学文化。
[优质课件] “角的认识”教案1篇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课件] “角的认识”教案1篇”。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物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让学生正确掌握画角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纸片各一张,活动角,不规则的纸每个学生一张,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猜这白色的可能是什么图形?
(预设,慢慢从盒子里取出图片,只露出一部分。生:圆形或半圆。生猜测之后,取出这个图形)
师再出示另一个图形,露出其中一个角让学生猜测。
(预设,生:三角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菱形。)
师追问:“咦?你们这次怎么不猜圆形了呢?
(预设,学生都会迫不及待的说:“这里有角,刚才的图形没有角。”
师:“原来小朋友们是根据图形上的角来猜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角的世界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建立角的表象
师:(课件出示主题图)同学们,课间十分钟到了,校园里热闹起来了。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看一看。有的同学在做操,有的同学在踢球,老师拿着三角板准备上课,老爷爷在修剪树叶,校园里真热闹啊!仔细看看,图中还有我们学过的图形,你们看见了吗?(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等)
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还有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也在里面——角。(教师出示三角板的实物,具体指出其中一个就是“角”)。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1、找图中的角
师:操场上还有很多角,快来找找看。(老师拿的三角板、老爷爷修剪花木用的剪刀、小朋友做操时伸的直直的双臂…)
2、感受生活中的角。
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三角尺)。
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啊!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么多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角,请大家观察我们周围,都有哪些角?(黑板上、桌子上、数学书上、窗户上……)
师: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角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广泛了,只要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就能发现更多的角。
3、摸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角,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角(角的前面尖尖的,旁边直直的),现在请同学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看看手心上留下了什么?(一个小圆点)
师:这个尖尖的点,我们就叫做角的顶点。(点课件,出现“顶点”)
师:那请你摸摸顶点的两边又有什么感觉呢?(直直的)
师:从顶点出来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边。(点课件,出现“边”)
师:那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课件重新出现2个角)
师:标出例一剩下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4、学习画角
(1)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角的特征,你们会画角吗?如果让你画角,除了用纸、笔,你认为还可能需要什么?(直尺)
师:从一点起,用直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就构成了一个角(演示)。
学生练习画角,并标出顶点和边(师巡视)
(判断角)展示几个学生画的,判断一下,他们画的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5、制作活动角。
(1)折角。
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学生折角,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做的角,并让其指出顶点在哪,两条边在哪?
(2)制作角。
师:刚才我们折出了一个角,请看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出示活动角)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老师演示将角的两边慢慢叉开,收拢。
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
讨论后,师生总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6、比较角的大小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两个角,你认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师:大家各有各的说法,它们到底谁大谁小,老师也不知道。请你和小组小朋友一起,用自己的方法,向大家证明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吧!(小组汇报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总结: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并说明理由。
2、师:看谁的眼睛最厉害: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假如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大家介绍自己?学生从角的组成,角的画法,角的大小等方面进行介绍。随后课件出示角的自我介绍:
我的名字叫做角,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先要定顶点,
再从顶点引两边。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找找出家中的一些角,看他们找得对不对。
【课件模板】《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二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希望《【课件模板】《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二》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角,并能向别人介绍角。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引入概念。
师出示一个颜色鲜艳的长方形盒子,装有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生闭眼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形状。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参与活动,新课开展。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2、引导正确指角。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同桌互相指角。
4、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怎么又会变小呢?(两条边收拢一些)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的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3、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练习与巩固。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初步认识了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教案]圆的认识教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每位教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教案]圆的认识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能正确画圆,初步利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
归纳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教具圆规,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一把圆规、两个大小不一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导入新课
1.欣赏,走进圆的世界。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这些图片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圆形物体。)
2.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圆的奥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3.师: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在哪儿看到过圆吗?
让学生说一说。
二、操作体验,感悟特征
1、教学画圆
师:说了这么多的圆,你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圆?(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画一个圆,会吗?在白纸上试着画一个。
学生动手画圆。
引导学生交流所画的圆,并说说是怎样画的。
师:你能告诉老师用什么画的吗?有不是用圆规的画的吗?
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们都喜欢用圆规画呢?
小结:用圆规画得圆很标准而且方便。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
师巡视,找出失败的作品。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圆画得怎么样?
师:这些同学之所以没能成功地用圆规画出一个圆,可能在哪儿出问题了?
(1是没有固定好有针的那个脚;2是两脚之间的距离变化了;3是可能不会旋转;4拿圆规方法不对。)
师:其实同学们发现了没有,刚才你们说得问题就是在画圆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地方。
师示范画圆。边画边说步骤。
第一步:把圆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板书:定长)
第二步: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板书:定点)
第三步: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板书:旋转)
强调: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重心放在针尖一脚上;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师:现在,掌握了这些要求,有没有信心比刚才画得更好?
学生画圆。
师:刚刚老师发现,同学们画的圆有的大有的小,你们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画的时候圆规两脚之间的长度不一样。)
师: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画同样大小的圆,你们有办法吗?谁来帮老师想个办法?
师:好,现在我们就把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统一定为4厘米。
师:大家动手画一个。圆我们画好了,但是如果有人要你介绍这个圆,你怎么说呢?
2.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如果有学生说出半径、直径这类的词)师:刚才同学们用到了半径、直径,我们把它写下来好吗?(板书)那么什么是半径、直径呢?下面我们把课本翻到94页,例2下面的一段话会告诉你答案,自学例2下面的一段话。
师:现在你会介绍了吗?什么叫半径呢?(引出下面的教学内容。)
师:那什么是圆的圆心呢?(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
学生说,教师在黑板上标出。圆心通常用大写字母O表示。
师:圆心有什么作用?它可以确定圆的什么?
师:刚刚同学介绍说半径是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圆心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什么是圆上任意一点呢?你能找一找吗?你会画半径吗?
指名学生上黑板上画半径。其余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上画好。
师:半径通常用字母r表示。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标出。
师:什么是直径?(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师:老师这里在圆上画了一些线段,现在请同学们来帮忙判断是不是直径,可以吗?
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圆上画上直径,直径我们可以用字母d表示,请同学们标出。
师: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找出下面圆的直径和半径。(让学生说明是怎样想的。)
3.探究圆的基本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大家想不想再深入地研究一下圆呢?单单圆心、半径、直径里面就蕴藏着很多知识,你想研究吗?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信封里的圆片,同桌之间一个大圆,一个小圆。请同学们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议一议。相信同学们肯定有精彩的发现。
(1)圆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可能是通过画发现的,也可能是推想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预设:如果学生没有说是在同一个圆里,那教师就及时追问:你的圆的半径跟你同桌圆里的半径一样长吗?跟老师黑板上画的圆的半径一样长吗?那怎么说更好呢?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能说一说吗?
学生说明。有些学生是折的,有些学生是量的。
(3)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可能说是观察到的,也可能是量的。
师:你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d=2r r=d÷2
师:如果老师告诉你圆的半径或者直径,你能说出它的直径或者半径吗?
师:好,那老师就来考考大家。
(出示练习十七第1题。)
(4)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师:刚才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又发现了圆这么多的特征,看来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探索,善于研究,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师:接下来,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解答一下,你们愿意吗?
出示判断题
(1)直径长度是半径的'2倍。()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
(3)画一个直径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的距离应该是4厘米。( )
(4)在同一个圆内只可以画100条直径。 ( )
四、走进历史,探索信息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习用圆规画圆,初步能按要求画圆。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完成知识的意义赋予,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圆的美,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具准备:圆规、剪刀、水彩笔、白纸、直尺、一副三角尺、绳子、羊的头饰、一元硬币。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直线图形
师:(出示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平面图)三角形、四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线段有什么特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是直的,可以度量。
师:所以我们称三角形、四边形是平面上的直线图形。(板书:直线图形)
2.曲线图形
师:(出示圆的平面图)这是我们学过的……
生:齐说“圆”(板书:圆)
师:相对于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所以我们称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板书:曲线图形)
3.引入圆的特征讨论
师:想一想:你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举例略)
师:同学们一年级时就初步认识过圆,现在都六年级了,你现在知道多少有关圆的知识?
生①:圆是一种优美的图形,建筑设计中应用广泛,如:圆形花坛,圆形装饰图案。生②:圆形便于滚动,所以车轮都是圆的。
生③:一张白纸经折叠后可以剪出一个近似的圆。
生④:(举起自己的圆规)这是圆规,用它可以画圆。
师: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为什么用圆规可以画出圆来呢?这就需要认识圆有什么特征,下面就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圆的认识)
二、新课
1.圆的画法
(1)自由画
师:拿出自己的圆规,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师板书:画圆)
生:独立画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来的?
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师:谁能用老师的教具圆规上黑板上画圆?(让两名同学上黑板画,提醒其余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画的?)
反馈①:一只手摁住圆规固定的脚,另一只手使圆规的另一只脚旋转,顺利画出圆。
反馈②:教具圆规不好使唤,想固定的那只脚不停移动,用力过猛又使圆规两脚的距离发生变化,无法画出圆。
师:为什么这位同学用圆规能轻巧地画出圆,而另一位同学却画不出圆呢?
(点拨总结出画圆的步骤:“分开”、“固定”、“旋转”。分别板书)
2.认识圆心
师:(以黑板上学生画的圆为例)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这一点(用彩色粉笔点出)叫圆心(板书“圆心”)一般用字母O来表示(标出:O)。请同学们在自己画的圆上点出圆心,标出字母O。
生:独立完成。
3.认识半径
师:举起你们刚才画的圆,互相看一下,都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为什么大的大,小的小,与什么有关?
生:与圆规两脚分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的意思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长时,画出的圆大,两脚间的距离短时,画出的圆就小。请在你的圆上画出一条表示两脚间距离的线段。
生:独立画。
师:(以黑板上学生画的圆为例)请同学们仔细看,圆规的一只脚固定在圆心O,当另一只脚旋转到A点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OA(画出线段OA);当另一只脚旋转到B点时,两脚间的距离是OB(再画出线段OB)
问:线段OA和OB相等吗?
生:相等。
师:你是凭观察得出的,那怎样验证呢?
生:测量。
师:指名上黑板测量OA与OB的长并报告测量结果。
生:确实一样长。
师:在这个圆的曲线上,像A、B这样的点可以找出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表示两脚间的距离的线段可以画多少条?设想一下它们的长度如何?
生: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板书)
师:我们刚才研究的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叫做圆的半径(板书:半径)一般用字母r来表示。给你们刚才画的半径标上r。
师;半径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在哪里,另一个呢?
生:一个端点在圆心,另一个端点在圆的曲线上。(板书:圆心圆的曲线上)
师:那什么叫半径呢?
生:用自己的话说(师完成半径定义的板书)
师: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点?
生: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
4.认识直径
师:把自己画的圆剪下来
生:独立剪
师:示范对折,打开,出现一条折痕,用食指摸折痕;换个方向再重复一次。
生:在教师示范下同步进行。
师:像这样再重复折几次
生:独立对折、打开、摸折痕。
师:你折了好多次,可以发现什么?
反馈①:每折一次出现一条折痕。
追问:你折了几次,出现了几条折痕,与他不一样的呢?像这样的折痕在你的圆里能再折出来吗?
反馈②:对折后圆的两边能完全重合,圆被平均折成两份。
反馈③:每折一次出现一条折痕,每条折痕都是圆上的线段。
反馈④:这些折痕相交于圆心。
追问:你对折出几条折痕,谁折出的折痕比他多,他说的结论正确吗?在你的圆里,这样的折痕可以折出多少条?这个结论正确吗?
反馈⑤:这些折痕都一样长。
追问:怎样验证?
生:测量
师:量出你圆里每条折痕的长度
生:汇报结果。(指导学生说:“在我的圆里,……”)
师:刚才说了这样的折痕有无数条,所以可以怎样下结论?
生:同一个圆里,所有的折痕长度都相等。
师:谁能给“折痕”起个名字?
生:直径(板书:直径)
师:直径一般用字母d来表示,在自己的圆里给折痕画出一条直径,标上字母d。
生:完成
师:同一个圆里,直径有多少条,长度有什么特点?
生:略
师:直径这条线段,它通过了…?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生:通过圆心,两个端点都在圆的曲线上。(完成直径定义的相应板书)
反馈⑥:这些折痕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或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师追问: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说说道理。
生①:直径通过圆心,以圆心为界,可以把直径分成两条半径。
生②:在我的圆里,经过测量可以验证这个发现,我的圆里直径的长度都是□厘米,半径的长度都是□厘米,所以说直径是半径长度的2倍。
师:换过来说,半径的长度就是直径的……。生:略师:写出字母公式:d=2rr=d2,注意强调“同一个圆里”。
(以上6点反馈,学生说出多少就处理多少,先说出哪一点,就先处理那一点。)
三、巩固
1.第108页“做一做”。用彩色笔标出下面各圆的半径和直径。
2.第109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已知半径长求直径;已知直径长求半径。
(此项练习放在直径与半径长度关系揭示后进行)
3.学习按要求画圆。完成第108页“做一做”(画半径是3厘米的圆)。
教师示范,引导学生逐步完成。
(1)在作业本适当的地方点一个点做圆心,要考虑上、下、左、右的间距。
(2)以圆心为起点,向右水平方向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圆规一脚固定在圆心,另一只脚在3厘米长线段的终点处,然后绕圆心旋转。
(4)标出字母o、r、d。
4.第109页练习二十五第2题。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
与圆的特征有关。因为圆曲线上的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车轴装在圆心,车轴到地面的距离永远是半径,这样车轮行驶平稳。(配图:如果车轮在水平的路面上行驶,车轮运行时车轴移动形成的直线(轨迹)与地面平行)
5.阅读第109页第5题,独立填书。
想: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
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上边演示边说。
热门课件: 认识钟表教案(篇五)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本站收集了《热门课件: 认识钟表教案(篇五)》,供您参考。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加深同学们对方向和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等知识的理解,提高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
2. 通过复习,沟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同学们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 在复习过程中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进行知识的整理和复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同学们对方向和位置、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等知识的理解,沟通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整体了解所学内容
教师:我们在这本书中还认识了方向和位置、认识了一些图形,还认识了钟表,能简单地回忆一下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指导学生说出在方向和位置中认识了前和后、上和下、左和右,还会在教室里找出座位,会辨认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同一个物体的形象;在认识图形中,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认识钟表中,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这些知识。
二、复习方向和位置
教师:在方向和位置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现在你能用手指一指你的上、下、前、后、左、右方向吗?
学生指自己的上、下、前、后、左、右。
教师:这里老师有一个问题,你在什么情况下用上、下这两个方向词,在什么情况下用前、后这两个方向词来介绍物体的位置呢?
学生:介绍的物体位置在一个竖立的面上时,就要用上、下的方向词来介绍,在一个水平面上时,就用前、后的方向词来介绍。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20页第6题的遥控板图。
教师:这是一个竖立起来的遥控板,如果要介绍这个遥控板上按键的位置,你觉得应该用你学过的哪些方向词来介绍?
学生:应该用上、下、左、右这些方向词来介绍。
教师:为什么要用上、下的方向词来介绍呢?
学生:刚才老师强调这个遥控板是竖立起来的,所些这些按键每竖列的关系是上、下的关系。
教师:我觉得同学们的解释是有道理的,同学们的这个想法对吗?请大家翻开书第120页,看看书上是怎样介绍的。
学生翻书后发现,自己的这个想法是对的。
教师:请你按题中的要求,在按键上标出综艺频道、少儿频道、体育频道和电影频道。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并让学生用自己的上、下、左、右的手势来判断这个学生的作业是不是正确的,全班集体订正。
教师:现在同学们会填下面的括号了吧,自己把这道题填写完成。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用一些方向词来描述一些物体的方向了,下面我们复习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21页第8题。
教师:你能判断哪张照片是哪个小朋友拍摄的吗?自己在书上连一连并想一想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作业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黑板上展示,并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指导学生说出拖拉机前面所对的小朋友拍摄到拖拉机的前面;拖拉机侧面的小朋友拍摄到拖拉机的侧面;拖拉机后面的小朋友拍摄到拖拉机的后面。
教师:这就是我们说在站在物体的哪一面拍摄到的就是物体的哪一面,这就是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的方法。
三、复习认识图形
教师:我们在这本书中认识了哪些图形?
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教师: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用多媒体课件出示)?
学生判断。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它们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教师:这些图形中,哪两个图形最容易混淆?
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师:你是怎样区分它们的呢?
学生:长方形整个图形要长一些,而正方形方方的,四条边一样长。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用你们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方法区分一下这些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是圆?然后把这些图形的个数填在横线上。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图中哪些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全班集体订正。
四、复习认识钟表
多媒体课件上出示一个只有时针和分针的钟面。
教师:我们学习了认识钟表,你能在这个钟面上指出时针和分针吗?你是怎样区分时针和分针的?
学生回答。
教师:对了,钟面上细一些长一些的是分针,粗一些短一些的是时针。你知道分针和时针怎样表示时间吗?比如整时怎样表示?
学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转动分针和时针,让学生分别辨认3时、6时、8时、11时和12时。
教师:几时半又怎样表示呢?比如2时30分?
让学生说出分针指着6,时针指着2和3的中间,就是2时30分。
随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出示2时30分的钟面。
教师:是这个钟面显示的时间吗?
学生:是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1时30分、5时30分、9时30分、10时30分的钟面让学生辨认。
教师:我们还学习了大约几时,哪种情况使用大约几时来表达时间呢?
引导学生说出快到整时了或者超过整时,但超过得不多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大约几时来描述时间。
多媒体课件出示4时55分、7时2分、8时58分、12时5分的钟面让学生辨认。
教师:看来同学们都会认识钟表了,下面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知识来完成第122页第12题。
抽学生一个一个地辨认,简单说明自己辨认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从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倒数的认识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知道语言文字中有些字是可以倒过来写的。
比如:吴—吞
学生举例:杏—呆。
师:数学中有没有这种情况呢?
你能把4/7倒过来写吗?
板书:4/7--(7/4)8/3--(3/8)2--(1/2)
师:你能根据分子、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几组数取个名字吗?
生:倒数。
出示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教学倒数的意义.
(1)5/8×1/87/15×5/76×1/21/40×5
(2)3/4×4/36/7×7/63×1/32/9×9/2
教师:“上面的两组题有什么不同?”(第一组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都不是1,
第二组每个算式中两个数相乘的积都是1.)
教师:“像第二组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教师举例说明什么叫做“互为倒数”.
3/4和4/3互为倒数,就是3/4的倒数是4/3,4/3的倒数是3/4.
教师:“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
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第二组其它3个算式中两个数的关系.说的时候,注意让
学生说出“互为倒数”,同时,让学生明确谁是谁的倒数.
教师:“谁还能举出几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例子?”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并让学生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是不是正确.
三、教学例题(求倒数的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第二组算式,想想两个什么样的数就互为倒数.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找出它的倒数吗?”让学生适当讨论,并对发现的规律
进行归纳.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出示例题.“怎样找出的倒数呢?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找出来吗?”使学生想到只要把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就是的倒数.教师板书:
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
的倒数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写.
教师接着问:“自然数5的倒数是多少?5可以看成分母是几的分数?”(可
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
“那么5的倒数怎样求?”(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3的倒数就是1/5.)
教师:“任意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应该怎样求?”(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就是以
这个自然数作分母以1作分子的分数.)
接着问:“是不是所有的数都有倒数?什么数没有倒数?”(0没有倒数.)
“0为什么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作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
教师:“请大家总结一下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
注意提醒学生把0排除在外.
四、课堂练习。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4/1391/725
反思: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注意从文字中找数学的原形,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以问题为主线,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解决,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学生主动的数学活动建构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课件系列] 《认识时钟》大班教案1篇
随着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系列] 《认识时钟》大班教案1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10~15个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离园等)
4、幼儿操作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里,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到了这个钟表展览馆里,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钟表,请小朋友们仔细的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音乐,幼儿回位置)
师:刚才你们发现了钟表上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
(都有两根针,还有数字1到12)
师:对了,都有两根针,那你发现这两根针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一根针长,一根针短)
师归纳:对了,一根长一根短,长一些细一些的针叫分针,短一些粗一些的针叫时针,还有钟面上还有数字,是从1排到12的。
二、认识整点、半点,了解分针与时针的关系
1、认识整点
出示三个钟,一个钟的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钟时针在1上,分针拨在12上,另一个的时针拨在12和1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3个钟,请小朋友看看。
a、三个钟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
b、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
c、想想,2点整,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教师师范后,请个别幼儿上来操作)
d、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呢?
教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1数字上,分针总是在12上。半点时,分针总是指在6字上。
2、了解分针、时针的运转关系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整点和半点时时针和分针的位置,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时针、分针他们是怎么样走的?(想!现在我们请时钟娃娃告诉大家!)
放《巧连智》,你从时钟娃娃那学到了什么?
(分针转一圈,时针就往前走一格)
(分针转得快,时针转得慢)
师:3点时,时针娃娃在干吗?(吃午点)
7点时,时针娃娃又在干吗?(吃晚餐)
9点时,时针娃娃又在干吗?(睡觉)
师:对了,小朋友认识了钟,就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该干什么事情,等会请小朋友分成三组,看着桌上的图片是几点,一组小朋友用小时钟来拨时间,一组小朋友看图来画时间,第三组小朋友用操作卡片来制作时钟。
小钟表呀表盘圆,12个数字围一圈,
分针长来时针短,分针带着时针转,
睁大眼睛仔细看,现在究竟是几点。
[热搜课件] 认识钟表教案最新模板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准备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工作,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热搜课件] 认识钟表教案最新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看钟表,会认读整时和半点。
2、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钟面模型
学具准备: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介绍钟面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上课跟以前有点不同,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很重要的朋友,你能猜猜它是谁吗?
师:(出示钟面模型)你们猜对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活动:最佳介绍员
谁都有自己的钟表?你喜欢它吗?请把你的钟表介绍给我们大家。
小组内介绍自己的钟表,说说钟面上都有什么。每个小组由大家评选出一位最佳介绍员。
请一位最佳介绍员向全班介绍自己的钟表。听了他的介绍,你还有什么补充或者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可以自由提问。(重点认识时针和分针)
二、认识整时
老师想了解一下小朋友们星期六的时间安排,能告诉我吗?你是怎么知道这些时间的?今天有位叫小明的小朋友也想把自己周六的时间安排告诉大家。愿意看一看吗?
1、出示小明上午时间安排情境图。(图略)
起床——6时
上课——8时
放学——9时
2、小组合作认识整时。
小组内请你先说一说小明都在干什么?这三块钟表你会认哪一块呢?把你认的方法教
给大家。
推选出两名学生做小老师给大家讲自己是怎样看时间的。
小组讨论这些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各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3、活动:让我考考你
A:我拨时间请你认。师拨两个整时学生认。
B:你拨时间大家认。指名拨时间请大家认。
C:你说时间我来拨。指名说时间大家在钟面模型上拨。
4、课件出示动画钟面,学生认整时,再动画演示整时到半时之间时针与分针的变化。(2次)
三、认识半时。
1、创设连续情境依次由钟面出示下午时间安排。(课件演示)
午饭——12时半
聚会——4时半
休息——8时半
2、学生观察时针与分针的指向。先说一说时针、分针分别指哪?由会认的学生在小组内负责教给其他学生认半时的方法。
3、小小发现家(学习认半时)
小组讨论这3个钟面与整时的表针指向有何不同?这3块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交流自己发现的不同与半时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的相同点。学会认半时的方法。
———师生小结:分针指向6,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半。
4、请你认一认。
四、让我听听你的建议。
今天上课我带来了一位小朋友的作息时间表,请你看看他这样安排合适吗?你有什么建议给他?(课件出示“我的一天”)
我的一天
起床——7时半
上学——8时
午饭——1时半
活动——6时
晚饭——7时
看电视——9时半
睡觉——10时半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建议,并说一说自己的时间安排,渗透合理安排时间的教育)
五、活动
1、我来当法官。(课件出示:3只小动物认表图)
今天大家学习了认识钟表,小动物们跟我们一样也学习了。可是,它们这会却为认时间吵了起来,想请我们大家当法官来评理,看看小法官们谁最公正。
学生认时间说出谁错了并改正。对最公正的法官进行表扬。
2、想一想。(课件出示3个钟面)
小老鼠、小猴子和小狗的钟表电池没电了,看谁能知道他们的钟表是几时停的。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捉迷藏。(出示钟表图片)
请你猜一猜谁藏起来了,你能找到它吗?(学生先说谁躲起来了?再贴在合适的位置)
1时
12时半
六、实践活动。(任选其一完成)
1、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2、调查每天太阳升起或落下,大约是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