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k251.com - 教师范文】
我相信初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自己的初中教案如何写呢?希望《经典范文:5.4平移》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移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难点:平移的作图.
[教学设计]观察图形形成印象
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请
同学们欣赏下面图案.
观察上面图形,我们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局部和其他部分重复,如果给你一个局部,你能复制他们吗?
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二.提出新知实践探索
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3)连接各组对应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translation)
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
三.典例剖析深化巩固
例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巩固练习]
教材33页:1,2,4,5,6,7
[小结]
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
利用平移的特征,作平行线,构造等量关系是接7题常用的方法.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33页习题:3题
[备选题]
经过平移,三角形abc的边ab移到了ef,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你能给出几种作法?
如图,将半圆图形按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其中a点到了a`点,作出平移后的图形.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b=cd,ad
平移后的三角形中,与b,e的对应点f,g,还是在bc边上吗?
∠b和∠c相等吗?说明理由。
jk251.coM小编推荐
经典范文: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设想:诗词的考查重点以默写为主,所以对于诗歌本身的分析可作简要要求,以学生自主探索、查找资料为辅,检查背诵为主。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约客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二、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朗读感知
2.作者作品简介
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定,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3.理解诗句
4.了解内容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还乡。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欣喜若狂
?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明确:“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的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5.小结
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后,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
三、学习《滁州西涧》《约客》以学生为主
1.朗读诗歌
2.作者简介
3.诗歌分析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分析诗歌。
四、课堂背诵指导与检查
齐读课文,背诵
第二课时如梦令菩萨蛮
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
二、学习《如梦令》
1.学生试分析赏读
交流自己所得资料,整体把握李清照这一独特的女词人和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2.小结
这是一首小令,通过女主人与侍女的对话,反映出女主人对生活的细腻的关注与分析,表现了女主人关切生活,热爱自然。
写法上比较别致。“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恰好衬托出女主人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应是”一句,用词准确,又恰当地使用了借代与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极富创造性。很好地表达了女主人的惜花之情。
三、学习《书江西造口壁》
1.作者简介
2.朗读
3.分析诗歌
上片从江水落笔写怀旧之情,作者着眼于四十年前金兵入侵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并由此而联想到沦陷的中原长期未能收复,曲折地揭示了南宋王朝的无能,“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下片即景抒情。“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感受深刻,构思新颖,这两句说明,青山可以遮断人的视线,但却阻拦不住人们对中原的关怀与想念之情。末尾以鹧鸪的悲鸣反映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四、朗诵诗歌。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经典范文:石缝间的生命
林希
【自学指导】
1.感受这篇激情勃发的散文对高扬的生命力的礼赞。
2.理解并学习运用象征手法。
3.认识石隙间的生命所象征的崇高品格,培养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正音正字】
潸shān撷xié簇cù遏è瘠jí隘ài犀xī黝yǒu卉huì厄è
【积累词语】
潸然泪下海角天涯赖以生存春绿秋黄岁岁枯荣不可遏制
适者生存令人赞叹雄伟苍劲巍峨挺拔盘根错节狂风暴雨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抒情散文。石隙间的生命面临的生存条件异常艰难、严峻,但是它们能在困境中顽强生存,有其震慑人心的非凡力量。
作者用象征手法,借讴歌石隙间的生命,把从自然现象得到的启示扩展到人类生活,从而使石隙间的生命成为困境中人类拼搏精神的象征。作者希望人民“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在困境中锤炼自己,使生命升华。为此,作者在描绘石隙间的顽强生命时,融入了饱满的感情和形象化的议论,使全文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酣畅淋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思维训练】
1.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并写出每一部分的大意。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3.“石隙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的严峻”中的“严峻”表现在哪里?
5.石缝间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
6.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如何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土地”的?
7.“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中,“不毛”与“丛生”是否矛盾?为什么?
8.“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这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9.石隙中的生命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选取野草、蒲公英和松柏?
10.作者对每一种植物的描写都不惜笔墨。可是他为什么对松柏的描写格外热衷?
11.作者写这篇散文的目的是什么?
1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