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2024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示范文档)
  • 2024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示范文档)

    发表时间:2022-10-11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有了完善的教案课件,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24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示范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7页~38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规则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

    (一)设问,质疑法则

    师出示式题:90010+20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

    师:计算时为什么不先算加?

    生:在这道算式中,我们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

    师: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

    生:加小括号就可以先算加。

    师:看来法则的成立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算式中有了小括号,该怎样计算呢?

    生:要先做小括号里面的运算,再做小括号外面的运算。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改变了运算顺序。

    (二)探究,掌握法则

    1.初步练习,掌握方法

    师:怎样加小括号才能先算加?(师生讨论,形成算式:900(10+20)4)。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试着算一算吗?

    学生试练,汇报交流。

    师: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

    生:不是的,比如小括号加在90010上,运算顺序就没有改变。

    师:这时的小括号常常被我们称为无效括号。那么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

    生讨论交流,汇报,形成两道算式:(90010+20)4,900(10+204)。

    师:这两道算式括号里都有两步运算,该怎样计算呢?

    生:括号里也要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师:能试着做一做吗?

    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师及时评价矫正。

    2.对比辨析,加深理解

    师:观察我们做过的这三道算式,其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小括号,为什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

    生:小括号的位置不同,运算的顺序也就不同,结果也就可能不一样。

    师:那我们在做计算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生1:计算的时候不仅要看清数和运算符号,还要看清小括号的位置。

    生2:先确定运算/顷序,再进行计算。计算时还要细心,不要算错了。

    师:你们觉得在做混合运算时,什么是关键?

    生:理清运算顺序是关键。

    (三)变式,熟练法则

    师:现在我们就来抓住关键练习,敢不敢接受挑战?

    出示题1.根据算式选择合适的运算顺序。

    (1)(60010+120)5

    a.除乘加

    b.除加乘

    c.加除乘

    (2)136+253010

    a.乘除加

    b.除乘加

    c.乘加除

    师:友情提醒,先思考,再慎重选择。

    出示题2:根据算式写出合适的运算顺序。

    (1)(75+49)(75-44)

    (2)658-(174+89)

    师:运算顺序掌握了,计算就成功了一半。下面的式题,你能正确合理地计算吗?

    出示题3:26+(1460-30) 26+14(60-30) (26+14)(60-30)

    出示题4:你能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算式吗?

    a.(300-120+25)4

    b.300-(120+25)4

    c.300-(120+254)

    师依次出示如下的(1)、(2)、(3)题,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算式。

    (1)按照先乘,再加,最后减的运算顺序运算的算式是( )。

    (2)根据框图中的提示选择合适的算式是( )。

    (3)求300减120,再加上25,和是多少的算式是( )。

    (学生在做到第(3)题时,由于思维定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a。)

    师故意问几个没选a的同学:就剩(3)了,你们为什么不选?

    生1:a式最后求的是积,不是和。

    其他学生大呼: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

    师:同学们,学习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啊!

    (四)冲突,再思法则

    出示: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54人参赛,四年级参赛的比三年级多7人,三、四年级共有多少人?(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不解答)

    生练后呈现几种算式:①54+7+54 ②542+7 ③54+(54+7)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人数的2倍,五年级有多少人参赛?

    师:五年级的参赛人数与什么条件有关?

    生: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

    师:我们刚才已经列出了求三、四年级总人数的算式,你能在这个算式上改一改,把它变成求五年级参赛人数的算式吗?

    生练习并汇报,在修改③式时教师故意将算式变成(54+(54+7))2

    生1: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

    生2:里面有括号,外面又有括号,看不清,容易出错!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1:可以加中括号。

    生2:还有大括号。

    师:看来光有小括号还不能解决所有的运算问题,那么其他的括号是什么样的,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了这些括号又该怎样计算呢?我们今后还会再讨论。

    (五)反思,超越法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交流。

    师:同学们学得很轻松,收获也不少。不过小括号的产生和使用过程可不那么轻松,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出示书后关于小括号使用和变迁的数学文化史知识。)

    师:同学们,小括号的使用在运算史上可谓是一个突破,因为它改变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使运算法则更加完善和人性化。但是,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敢于质疑、勇于思考才能让我们的知识不断完善,能力不断提升!

    [反思]

    含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知识难度不大,加之学生已有经验丰富,完全能够实现自我迁移和类推。然而,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数学情趣的激发,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的熏陶都应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去。带着思考,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全新的设计,确立了以法则探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原本平淡的一节课变得丰满,富有情趣和哲理。

    一、用质疑来引入,激发学生对法则探寻的激情

    现代社会中的人要生存,必须具有规则意识,然而一味地循规蹈矩,又会被规则约束,缺少创新精神,这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规则,理性地认识规则。先乘除、后加减是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正是小括号的使用突破了这种局限,使法则更加完善。在这里,老师巧妙设疑:遵守法则无可厚非,可是法则就一定合理吗?比如在这里,如果按照法则计算,加法就永远不可以先算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对法则的反思,引发了进一步探寻法则的欲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同时,不但加深了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也对如何对待规则这样一个较为抽象的话题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括号里有两步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时,教者也没有直接出示式题,而是再次设疑:是不是小括号随便加在哪儿,都可以改变运算顺序?小括号加在哪里,才能改变运算顺序?,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给算式加上小括号,然后再研究加上小括号后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在设疑释疑再疑再释疑的过程中,学生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新知的学习也更加主动有效。

    二、用对比来深化,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即这三道算式中的数、运算符号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都一样,而且都只加了一个括号,怎么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呢?学生在对比辨析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要想正确、合理地计算这些混合运算题,首先得看清题意,理清运算顺序,然后再去计算的重要性。抓住核心对比,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也更加有序。

    三、用错误来诱导,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毋庸置疑,学生的科学态度需要培养,然而如何培养才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有意犯错,故意诱错的策略,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质疑、勇于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回想起学生认真地叫道:上当了!这题没有合适的算式可选!大声地喊道:这样不行,都有两个小括号了厂我的心情就万分激动,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感受到了他们追求真理的决心。

    四、用文化来引导,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文化是一种引领,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更是一种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学生了解文化,感受历史,从而产生崇敬、立志追求,树立信心、立志创新,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的目标吗?所以,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了解是谁最先使用小括号的环节,让学生们通过对数学文化史的了解,知道小括号的由来和发展,感受数学知识的发展变化和每一步坚实的前行过程。同时我还用一句话:如果没有像上课伊始时我们对运算顺序的质疑,小括号还有可能出现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教案必备] 大班教学设计(示范文档)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这样学生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教案必备] 大班教学设计(示范文档)”,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活动目标

    1、体验玩垫子的乐趣。

    2、能够积极探索垫子的不同摆放方式和玩法,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3、尝试用多种方式玩垫子。

    4、体验游戏的快乐。

    5、学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快乐生活的良好情感。

    活动准备

    节奏柔和的音乐,地垫六块。

    活动重点:

    能够积极探索垫子的不同摆放方式及玩法,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活动难点:

    尝试用多种方式玩垫子。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

    师: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一些热身运动吧。(跑,活动手腕、肘关节、膝盖,踢腿)

    师:请小朋友在垫子的后面站好,谢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垫子,那你们想一想我们可以在垫子上做什么运动呢?

    (跑、爬、滚、走)

    二、探索垫子的不同摆放方式及玩法,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一)探索平铺垫子的玩法

    1、师:请小朋友们在垫子上试一试你刚才想到的各种不同玩法。

    要求:在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翻滚的动作要与其他小朋友保持距离。

    2、组织全体幼儿交流玩法,并选取具有一定锻炼价值、安全系数较高的动作进行集体练习。

    (1)师:谁愿意像大家展示自己的玩法?

    幼儿自由尝试。

    (2)师:小朋友真厉害能够想出这么多的玩法,现在我们遇到麻烦了,在我们的前面有一座“小桥”,请小朋友用刚才想到的办法顺利地通过小桥。

    (3)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挑战一下。

    教师组织幼儿分两组进行游戏。游戏前讲清游戏规则:在做翻滚动作时要前后保持距离,注意相互谦让。

    3、师小结:小朋友们都很棒,在爬的时候大家都能注意动作要领,滚的时候大家都能够保持身体平衡,而且都能注意到身体的调整,给自己鼓掌。

    (二)探索尝试交互叠放的垫子

    1、师:现在我要把垫子交互叠放好。你们看这些躺着的垫子像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安全地过去?

    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2、师:那请小朋友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尝试以最快的速度顺利通过垫子。

    要求:小朋友之间要保持距离,小朋友要注意动作的安全性。

    小结:小朋友都非常的勇敢,战胜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

    (三)探索竖放垫子的玩法

    1、师:垫子除了可以平铺着玩,还能怎么玩?

    幼儿:竖起来、叠起来。

    2、师:我们把垫子竖起来尝试一下,现在老师把它变成了什么?(迷宫、城堡)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玩法顺利的通过迷宫。你们有什么好的玩法?

    幼儿自由回答(跑、走、跳、爬)

    3、师:你们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一个接一个地过“迷宫”,注意不要碰到垫子,要与同伴保持距离。

    三、放松环节

    师:小垫子也累了,我们一起躺在上面放松一下我们的身体吧,播放轻音乐,教师带幼儿一起躺在地垫上做柔美的放松动作。

    延伸环节:

    一起去探索一下垫子和其它的体育器械组合后还会有什么样的玩法。

    教学反思:

    户外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喜欢把垫子铺在塑胶地面上躺着晒太阳,有的顶在头上,有的当成“蹦蹦床”在上面跳,有的则来回地跳。看着孩子们有这么多的垫子玩法,我用“垫子”做为运动器械设计这节体育集体教学活动。整个活动幼儿都是自主探索、自由活动,他们在探索中玩得很开心,也学到了两两拉手转圈、两两相抱滚过垫子的技能,活动量足够。但活动时间过长,热身运动和这节课的技能没沾边,安全和卫生做得不好,体现在:幼儿没脱鞋在垫子上跳,又在垫子上翻滚;幼儿翻滚时挤在一起,相碰撞。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我将结合安全卫生,让幼儿进行更好的体能锻炼。

    [2024课件] 四年级语文教案(示范文档)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作好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课堂的各种可能情况都尽在掌握。要写好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24课件] 四年级语文教案(示范文档)”,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神奇的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一个万物萧条的季节,大地冰封,树木凋零,我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这时候,我们都向往南方春天般的温暖,然而,很多人都在这严寒的冬季,赶往我国北方松花江畔的江城——吉林,这时的吉林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20-30摄氏度,是什么吸引着八方来客?

    生: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奇观——雾凇。

    2、雾凇很美,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吧!(播放录像)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当走进祖国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探究成因

    1、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雾凇有什么特点?

    生: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生:为什么说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生:我们这个地方是不是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

    师:看来大家有很多问题,很多同学想知道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可能还想知道在我们这个地方能不能形成雾凇,是吗?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的条件?(课件显示问题)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显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1)、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课件显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松花江上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

    生:(读文中相关句子)

    师: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照常理来说江面会怎么样?

    生:结冰。

    师:甚至有些地方冰很厚,能在上面开车。

    师:为什么这一段反而不会结冰呢?(解释:虽然一年四季地表温度变化很大,但是地下或水下的温度一直是恒定的。无论冬夏始终保持在4摄氏度左右。)从水电站排出的水温度在四摄氏度左右,会不会结冰?

    生:不会。

    师:水库的水在四摄氏度,所以水流经市区的时候——

    生: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2)、我们说过,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让我们来欣赏这夜晚的雾吧。

    课件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水电站流出的水很多,那么水汽也应该很多了。哪些词能说明?

    生:笼罩。

    师:为什么?

    生:十里长堤都被笼罩着了,很多。

    师:真会读书,还有其他的吗?

    生:淹没。

    师:把树给“淹没”了,说明很多。

    生:随风飘荡、涌。

    师:从“涌”可以看出些什么?

    生:水汽很多,已经饱和。

    指导朗读:这些词语很形象地写出松花江畔水汽很多,雾气很浓。能否通过朗读把它们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呢?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反馈

    (3)、通过同学们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松花江畔雾气很浓,但是,有雾气就能形成雾凇吗?世界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为什么不能形成雾凇呢?(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其他更冷的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那么,我们徐州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

    生:不太具备,即使形成,也远不如吉林雾凇壮观

    过渡:吉林既有饱和的水汽,又有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这是很难得的,所以吉林雾凇特别壮观,厚度能达到40—60毫米,远远超过5—10厘米的普通树挂的厚度。如此壮观的雾凇,是不是一下就形成了呢?(当然不是)

    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才能形成雾凇。它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

    课件展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①镀:说明每一层都很薄,要形成壮观的雾凇需要很长时间。

    ②慢慢地: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③轻轻地: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④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像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2)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男生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_读: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样读。你感觉怎么样?(有一点罗嗦)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

    齐读: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个过程就叫“凝结”)

    4、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出示填空: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了。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5、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出示第二小节,先自己试一试。)

    指导: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

    师:谁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指名回答然后再读)

    6、过渡: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三、欣赏美景

    1、板书:奇观

    “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少见的,稀罕的,壮美的)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美丽的奇观吧!(出示课件)

    2、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树挂,也就是雾凇)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课件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课件变色: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3、指导朗读

    师:除了感受到雾凇很美,你还有什么收获?

    师生齐读: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

    师:十里长堤全都缀满了雾凇,我们来看看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课件展示)

    师:看,这种景象绵延数十里,你觉得雾凇除了美,还怎么样?

    生:我觉得雾凇很多。

    生:很壮观。

    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练练,怎样才能读出“壮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你读得非常深情。谁能和他比一比。(指名读)

    师:你读得更好,因为你很投入。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课文中还有哪个自然段也写了吉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呢?(第三节)

    5、再来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他的美。你能用一个成语赞美一下美丽的雾凇吗?

    生:银装素裹、琼枝玉树、美不胜收、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粉妆玉砌……

    6、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课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7、指导朗读: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练读第三节)

    师:哪位来试一下?(指名读)

    师: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让我们一齐来读。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琼枝玉树、千姿百态……此时如果让你跟雾凇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生1:你真美呀,像披着洁白的纱衣。

    生2:雾凇形态各异,真神气呀!

    生3:我真想亲眼看看你呀,美丽的雾凇。

    四、课堂总结

    1、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夜晚的雾和早晨的挂我们已经欣赏,近午时分由于气温上升,树上的雾凇纷纷落下,那落英缤纷的景象同样非常壮观。

    2、1991年前国家主爷爷到吉林视察,恰逢雾凇奇景,让我们和爷爷一起来欣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吧!(播放课件)

    看,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风情万种,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美丽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晶莹洁白,宛如人间仙境。

    1998年他又一次来到吉林,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又赋诗一首: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我知道了……

    五、作业超市

    1、你能自主设计本课的作业吗?(指名回答)

    2、建议作业:(出示课件)

    必做: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选做,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6)、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还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

    2024教案:我换牙了教学设计(标准示范)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2024教案:我换牙了教学设计(标准示范)》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学生身边的有趣的和真实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体验统计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认识统计图,并能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能与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形成决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合作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具准备:统计图、调查图、彩笔、学生练习纸、纸盒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我们应该跟他们说什么?(老师好)

    2)这节课,老师把小朋友们分成7个小组来共同学习,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你们最喜欢的红五星,比比看哪个小组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大家有信心吗?

    (小组的每个小朋友应该怎么样?积极参与、发挥团体精神、分工合作,当别的小组发言时,其它小组的同学要静静地听、积极地想。)

    二、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开始脱落,又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称之为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出示板书:我换牙了

    三、新课讲解

    师:我知道我们的小朋友都或多或少换牙了,那么,你换了几颗牙?

    生1:3颗

    生2:2颗

    师:我知道我们小朋友有的换了三颗牙,有的换了两颗牙,还有的没换牙,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很清楚的知道换2颗牙、3颗牙、4颗牙的各有几人呢?(激起学生学生寻求答案的好奇心)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认真地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一组:我们用的是举手的办法。例如:组长说换3颗牙的举手,那么换3颗牙的同学就举手,我们数一下就知道换三颗牙的有几人了。

    二组:我们用的是逐个记录的办法。例如:刘洋同学换了3颗牙,我们组长就在本子上写上他的名字,然后再写上3个。

    师:小朋友们的办法都很好,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也响了几种办法,把他们绘制成表格发到了各个小组长那儿,请小朋友们想办法整理一下。

    师巡视指导学生真确填写、涂画表格。(表格为课本所提供的三种表格)

    师:刚才老师大致看了一下,发下小朋友们永、4种办法填写了表格,真了不起,下面请小组汇报一下。

    一组:我们从左向右涂表格。每一个格代表一个人。每行中途了三个格就代表环2颗牙的人就有3个人。

    二组:我们从上向下涂表格。每一个格代表一个人。每行中途了三个格就代表环2颗牙的人就有3个人。

    三组:我们从右向左。

    四组:我们在3颗牙后写4就代表有4人换了3颗牙。

    师将学生所做表格张贴在黑板上,展示整理结果。表扬做得好的学生。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分一分、数一数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像这样整理的办法就叫做统计。板书:统计

    师:看了小朋友们整理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请小组同学一起解决。

    生1:我知道我们组有几人换了2颗牙,有几人换了3颗牙,有几人换了4颗牙。生2:换2颗牙的比换3颗牙的同学多几人?

    生3:换4颗牙的比换3颗牙的同学少几人?

    生4:一共几人换过牙?

    师:通过统计小朋友解决了这么多的书学问题,真了不起!

    小朋友,你知道吗?在换牙期间,一定要保持好口腔清洁,要经常刷牙。不要用舌头舔刚刚长出来的新牙,更不要咬铅笔头,咬嘴唇,啃指甲,不要偏食,这样才能使你的牙齿更整洁、更漂亮!

    (引导学生了解换牙期间的卫生常识)

    师:前面小朋友们合作认知了统计的方法和过程,下面请大家用你们喜欢的统计方法去统计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圆柱体、长方体、球体和正方体。

    小组操作,培养合作意识,师择优及时表扬。

    师:通过统计,你知道哪种物体最多,哪种物体最少?

    你还知道什么?请小朋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四、练习。

    1、你最喜欢吃哪种食物?

    列举家庭食谱中常见的食品:青菜、米饭、鱼、肉、鸡蛋、龙虾等。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讲一下偏食的害处)

    2、试一试。

    做一下课本自主练习第二题。让学生学会用知识。(若时间短可把此题删掉)

    五、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生活中那儿需要统计?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让数学去指导生活)

    2、本节课同学们表现得很好。看今天“谁最棒”的冠军是那一行?我们可以把它做成一个“一(2)班堂上表现统计图”。

    小组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红五星的个数

    ()个

    ()个

    ()个

    ()个

    那个小组的红五星最多?那个小组的红五星最少?一组比二组多几个?

    请同学们下课之后根据统计表回答上面的问题,并试着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反思:

    1、青岛版一年级教材为统计类知识配备的情景图是“我换牙了”。我个人认为表较抽象。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掉了几个牙,而不知道换了几颗牙。作为乡镇农村使用教材是受条件限制,很难找到很合适的教学用课件。所以我在教学时只是绘制了比课本较为详细的表格,把五颗牙、六颗牙、不换牙的都考虑进去。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各抒己见的平台。

    2、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摸索统计的方法,再出示表格,体现了新课改中听到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我设计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练习,让学生很感兴趣,使之很自然地去用知识。

    [教案必备] 《凉州词》教学设计(示范文档)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本站收集了《[教案必备] 《凉州词》教学设计(示范文档)》,供您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及文中3个注音字,学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春日》和《凉州词》。

    3、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多那些描写春天的古诗?背一背。

    2、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自由读→看图想意思→朗读背诵

    二、学习《凉州词》:

    1、出示第二首古诗,用上面的方法自学。

    2、检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纠错互评。

    3、质疑问难,诗中哪个词的意思你不太懂?

    点拨:万仞、杨柳、玉门关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5、启发感情,了解作者及其边塞的风格。

    简介:王之涣,盛唐边塞诗人。

    这首《凉州词》描写了边塞怎样的环境?你能想象当时戍边战士的生活吗?

    6、有感情地按七绝节奏朗读诗歌。

    7、组织背诵。

    三、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3个字。提出好的写字建议。

    2、练习写字。

    3、互相评价。

    四、小结。

    五、作业:

    请收集王之涣的其他边塞诗,读一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

    1、背诵《凉州词》。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代朱熹的古诗《春日》。

    板书诗题,齐读。

    二、学习古诗《春日》:

    1、出示全诗。指名试着读一读。

    2、放录音,生认真听。

    3、自学古诗中的生字。

    4、小组内互读互听。

    5、逐句简析诗意。

    等闲—随便

    注意:风和日丽时,到泗水边游赏,一望无际的风光恍然一新。随处可见春风的面目,万紫千红的花儿都是他的姿容啊。

    6、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想象一下美丽的春天。

    7、按节奏朗读古诗,鼓励当堂背诵。

    三、练习写“闲”字。

    四、请同学们课后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五、作业:

    1、背诵《春日》

    2、完成课后习题2

    [教案系列] 玩泥巴教学设计(示范文档)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希望《[教案系列] 玩泥巴教学设计(示范文档)》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运用已有的泥塑技能,进行大胆创作,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2、发展观察想象能力,体验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泥巴、刻刀、 录音机、磁带、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泥巴,我们一起来玩堆泥巴,可以往上堆、也可以往旁边堆,请你一边堆一边仔细看看像什么?

    二、幼儿玩泥巴:

    (一)幼儿堆泥:鼓励幼儿大胆堆泥。

    (二)集中讨论,解决重点、难点。

    1、教师取一份作品:大家快来看看,××小朋友堆得像什么?

    2、小结:小朋友有这么多的发现,就是因为你们站的位置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同,所以能够看出不同的东西来。

    3、怎么使你堆的泥更像?看看还缺了什么?可以怎么做?

    4、除了用这个方法,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引出工具)

    (三)幼儿根据所堆的泥的造型做进一步的修改。

    等一下请你仔细观察自己堆的泥巴,你可以从上面看看、左面看看、右面看看,用团一团、搓一搓、捏一捏的方法,或者用这些工具挖挖、刻刻、画画,把你的泥变成一件艺术品,然后把我们的作品展台上展示,好不好?好,你在做的时候还有没有困难?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作。

    三:讲评:

    这件作品是谁做的?你们看看他做的是什么呀?(幼儿介绍)小朋友的小手真能干,今天我们都是一位艺术家,现在我们的作品就留在这里给客人老师欣赏,我们去把小手洗干净。

    [优质教案]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示范文档)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优质教案] 混合运算教学设计(示范文档)》。

    教材说明

    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经学习过了有关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数量关系的应用题。但是以前学习的这种应用题,都是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从这部分教材开始,将要研究两个物体(两人、两车、两船等)的运动情况。这里以相遇问题为主,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有方向问题,出发地点问题,还有时间问题。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是较困难的。本册教材的重点是教学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应用题。其中又以“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两种为主。关于两物体相遇,求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应用题,放在后面,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学好两物体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关键是弄清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两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较少,往往不易理解相向运动的变化特点。为此教材首先出现一个准备题,通过图示来说明什么叫做“相向而行”。接着通过列表分析了每经过1分、2分、3分后,两个人之间距离的变化,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相遇”。然后再通过例3、例4教学“相遇求路程”和“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

    在例3中,教材通过图示着重说明了小强和小丽两人走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但是解答方法可以不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两人各自走多少米,再加起来。这种解法思路较清楚,学生容易理解。第二种解法稍难一些,但是有了准备题做基础,学生就能比较好理解为什么要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这种解法不仅比第一种解法简便,而且是教学例4的基础。

    在例4中,教学“相遇求时间”的应用题。这恰好是利用例3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教材没有再详细地进行分析,只是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想应该怎样解答。

    在练习十四中,除了编排了相向运动的相遇问题以外,还有一些稍有变化的题目。例如:相背行驶、不同时出发、间接给出某一车的速度等,为的是扩展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更多地熟悉有关两个物体运动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同时也防止学生在解题时死套类型或公式。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3之前,可以先复习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说明,以前我们都是研究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现在我们要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接着,出示第54页上面的准备题,通过画图或者让两个学生演示,相对走一走,说明什么叫做“同时出发”和“相向而行”。再结合图示或学生的演示,看每分两人距离的变化,让学生在图下面的表中填写数目。学生填完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表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两人在相对行走的过程中,经过1分、2分、3分后,每个人走过的米数和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最后再弄清什么叫做“相遇”,相遇时,两个人走过的路程和两家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通过例3教学相向运动求路程的应用题时,可以画出线段图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使学生看到小强和小丽在相遇时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就是他们两家之间的距离。然后,可以提问:“怎样才能求出两人走过的路程的和呢?”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列式计算,然后组织讨论。使学生明确,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过的路程,也就是各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再加起来就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教学完第一种解法后,可以让学生联系准备题中分析过的数量关系想一想,在这题中由于两人同时出发,那么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怎样?求两家之间的路程还可以怎样算?引导学生列出第二种算式计算。做完后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和解答的。在这之后,还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两种解法,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数量关系上看,第一种解法是用两人各自的速度乘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后相遇,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一共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和”,再乘时间。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算式之间的联系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例3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和练习十四中第1~3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4.通过例4教学相向运动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复习前面刚学过的两人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然后再把条件和问题改成例4,并画图表示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想,已知两地相距270米,又知道两人各自的速度,能不能求出相遇的时间?并且联系例3的第二种解法,启发学生想,“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路程有什么变化?”“到相遇时两人共走了多少米?”“那么经过多少分钟两人可以走完这270米,可以怎样计算?”让学生试着列式解答。然后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在学生做完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以后,订正时也要找几个学生分析一下自己的解法。

    2024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一篇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2024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一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方法、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以解分米与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选择分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学习分米产生的意义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先估计一下你们的课桌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然后四人一小组的来测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你们在测量过程中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吗?老师找一至三名学生回答他们的测量方法及结果。老师根据学生口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如用尺子的最大刻度连续量,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用10厘米为一份连续量,量的次数多,但计算起来较简单。

    3、10厘米的这一份可以用比厘米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10厘米这一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

    二、学习分米与米、厘米间的关系

    1、通过我们刚才的操作,再请同学们看看分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观察尺子,1分米中有10个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对准尺子来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是多少。

    2、你们还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生的长度单位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你是怎样想到的?

    三、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在数学书上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用尺来量一量看看你的比划是否准确。

    2、举出生活中长或宽或高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

    3、将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长度单位用手势表示出来。

    四、巩固练习

    1、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把米尺长1()

    1把米尺长10()

    1把米尺长100()

    2、书本第4、5题填写在练习本上,老师提醒学生看清单位名称。

    3、练习6,7题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完成。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2、师总结。

    教你写教案: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示范文档)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你写教案: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示范文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的

    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体验成长的感受。

    ⑵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难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粗字的音:

    嬉闹(xī)觅食(mì)驱除(qū)雍(yōng)

    旧茬儿(chá)戳破(chuō)撩逗(liá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厚实:富裕。

    嬉闹:笑着闹着。

    觅食:寻找食物。

    驱除:赶走,除掉。

    回应:回答。

    撩逗:挑弄,引逗。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草房子》,作者曹文轩。

    2、导语:

    同学们到了初三,身体长高了,都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你心理“长大”了吗?这篇课文描述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去放鸭。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个人都要长大。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

    三、正课

    1、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2、提问:找出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

    ⑴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⑵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说明杜小康已克服想家的念头,开始展望未来。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⑷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⑸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⑹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又迷路了。他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躺在芦苇上。“他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个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⑺“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3、提问:你有过这种成长的经历吗?请与同学交流。

    4、提问:找出小说环境描写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⑴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⑵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⑷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四、小结

    本文通过多处的细节描写表现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写得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文章还多次地进行环境描写,不仅衬托了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还通过环境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形成高潮,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2024教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示范文档)】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