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案。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怎样才能写好教案?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热门课件: 《司马光》教案精选,供大家参考。
学习目标:
1.通过读书,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积累一些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
3.启发学生遇到问题时,开动脑筋想办法,养成积极动脑的良好品格。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感悟司马光勇敢、机智的品格,并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揭题走近人物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课题,让学生跟主人公打打招呼,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认识生字“司”)
2.司马光自我介绍:我是古时候的宋朝人,姓司马,名光,比你们早出生几百年呢!
(1)听了他的自我介绍,你知道了什么?(相机指导了解复姓,理解“古时候”)
(2)把写这个意思的句子读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3)对司马光你还想知道些什么?(鼓励质疑,梳理问题,板书:事?人?)
3.司马光生活在古代,他不能来和我们见面,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他,和他交上朋友,可以从读懂课文开始。
二、初读观察人物
1.自读课文:边看插图边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多读几遍,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交流会认的生字,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相互读读评评。
三、朗读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看图,这里谁是司马光?你是怎样认出他的?
2.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和同伴玩:出示: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机动)
jk251.cOm扩展阅读
司马光教后精选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65
《司马光》教后
这也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它的起因,经过以及解决的方法。那么我也主要是从心理活动方面作为切入点。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com】
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就是,水缸为什么会危险?学生们往往只是抓住一个特点:大或者是装满水。很少有人能够一次就将两个特点全都讲出来,练习起来看。这个就是他们目前的分析课文的一个很大的毛病,总是比较片面的看问题,不会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从整体看问题。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先从单一的一方面看,只有“大”,小朋友掉进去才会淹没,才有危险;只有又“装满”,水缸才显得那么危险。这样一说,他们都会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接下来,我们又主要围绕个个人反映来读书。我问其他小朋友的都做什么啦?孩子们也是对单独的表现找的比较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我又问书上用了一个此概括是什么呀?这下子就瞎找了,后来好不容易才找到“慌”。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com】
现在,全班分析课文的能力相差的比较大。有的能力很强的,他们喜欢愿意动脑筋去想我提出的问题。而同时也有一些人,根本就不思考,有时喊到他们回答问题就会很木呐的站在那,有时是不会,有时看得出来就是不愿去想了。以后一定要想办法将这些人大积极性调动起来。
转载http://www.ml.cn/blog/user1/252/archives//8304.html
[教案必备] 司马光教学思考篇二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必备] 司马光教学思考篇二”相关内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很好,能够按照既定的预设来学习。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存在一定问题,组长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按照老师问题的序号顺序来交流。个别组员交流不积极,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
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究竟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考,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请教每组旁听的老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注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视时发现,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欢。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索的态度不变,依然在认真地研究,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教案必备] 司马光教学思考篇二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教案必备] 司马光教学思考篇二》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今天我执教了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现反思如下:
教学目标达成,学生能在熟读基础上感悟,敢于质疑,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状态很好,能够按照既定的预设来学习。但是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存在一定问题,组长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加强,要把问题铺设好,并且按照老师问题的序号顺序来交流。个别组员交流不积极,需要小组成员一句一句提示,这都需要改进;
教学环节中,学生读、准确停顿读、个人读、小组读表现都很好,这给理解打好了基础。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时,学生能够根据课下注释、文中插图进行帮助性理解,几个孩子还能根据文字组成词语来理解(如:“一儿登瓮”中的“登”字,学生组词“攀登”,在这里就是攀登到了瓮的顶上),这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现代汉语组词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表现。
也有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我环顾了每个小组,发现问题最多的是“众皆弃去”。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把“弃”理解为“放弃、抛弃”,这是联系现代汉语的结果。可是,在这里,“放弃、抛弃”又似乎不准确。我抓住孩子们汇报时的故事情节,指导孩子:“想一想,一群几岁的孩子遇到了这种情况,他们会有什么反应?”有的孩子说他们会害怕,有的孩子说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这就是“众皆弃去”的背景。其他的孩子都不知道怎么办,他们害怕,所以都跑开了。这样一个问题,正可以引出“众儿”与司马光的不同,再相机让孩子说一说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很自然就说出了“沉着冷静、聪明机智、乐于助人”。
在讲故事这个环节中,几个孩子把“一儿登瓮”理解成了“一个小孩儿登上一块石头,然后掉到了水缸里”,这是受了《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的影响,可是文言文中并没有说明孩子是登山失足。所以,我又重新代领孩子理解这句话,“登瓮”是登到了瓮的顶上。可是,紧接着一个孩子讲故事,就说这个孩子登到了缸里。问题又来了,我们重新回到这句话,体会究竟是登到了瓮顶还是进了瓮里。虽然在理解的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一点点偏差,可是学习就是这样,只有不断改进、思考,才是学习的过程。
拓展环节的设计有些难度,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徐孺子赏月》比《司马光》难理解,个别字词理解起来困难,让他们自己讲就更难了。我想,当下正有一个解决这个问题办法——请教每组旁听的老师们啊,这不也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吗?于是,孩子们在注释、请教中学习完了拓展文章。我在小组巡视时发现,每组有一到两个同学能够理解,剩下的孩子都是懵懵懂懂。拓展阅读的设计,本身就有让孩子运用已学方法理解文意的意思,在此基础上产生对文言文的喜欢。所选题目虽有些难度,但孩子们探索的态度不变,依然在认真地研究,这才是学生学习的态度。
整个课堂,最大的问题还是孩子们的倾听习惯不好。大家总是在别人发言时表情默然,没有专注的表情,更没有眼神的交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重点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教案参考] 《司马光》教案壹篇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也是老师教学活动的依据,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教案参考] 《司马光》教案壹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指名背《司马光救友》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入新课的学习
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三、读通课文
先自己读,再同桌互读互评,再在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1. 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五、自由交谈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从文中悟出的道理。
如: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自吹自擂,要实事求是……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把你读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3.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2022教案推荐 司马光教学思考(推荐一篇)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希望《2022教案推荐 司马光教学思考(推荐一篇)》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为了达成目标,我在教学时利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自己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看图说话后回归课文朗读,想象情境后带着感受个性读,重点段落对比读,理解重点词语“举、使劲砸”后带上动作读一读,还有回顾故事从头到尾整体读。在朗读组织形式上,有学生个别读,分小组竞赛读,齐读等,学生在朗读中理解了课文,当堂背诵了课文,也感悟到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明白在紧急情况下,不能慌张,只有沉着机智才能想出好办法。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故事,我在“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这里进行了重点引读,烘托当时紧急的气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机智,我将“他拿起一块石头,砸那口缸。”与“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学生带着感受再读,整节课,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达成了朗读的目标。
短短三十分钟的课堂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一、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很少展示,在下一段教学中一定要将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
二、我要精炼课堂过渡语,让我的语言更亲近孩子们,让自己的反馈语言更适合低年级孩子,用语言的魅力感染孩子,吸引孩子对语文的兴趣。
三、掌控课堂还要加油。回顾这堂课,学生们在讨论的阶段很热烈,可是在这一环节,也过于拖沓,我给了很多时间给个别孩子发言,却没有很好的兼顾整体学生的状态。在以后的教学中,既要照顾学生整体状态,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热搜教案: 司马光教学反思(写作示例)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这篇《热搜教案: 司马光教学反思(写作示例)》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我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围绕课文创设了多个问题,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设计问题:“有一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么会掉进大水缸里呢?请你联系这一段的内容说一说。”先让学生初步感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接着学生就能说出他是因为玩时不小心才会掉进大水缸里的,有的同学更能据此提醒大家平时玩耍时要小心,才不会掉进水缸里,学生的智慧真是可爱至极。
2、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看看插图,司马光在干什么?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动作吗?”话音刚落,可爱的曹俊同学立刻站起来,做了“高举双手使劲往往下砸”的动作,还“哎!”了一声,真是把司马光“表演”得活灵活现。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词语和句子。
3、通过比较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不慌张是本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司马光爱动脑筋,机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课的重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文中人物的比较。我问学生:当一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地口大水缸里时,司马光的表现与别的小朋友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2)自己与司马光的比较。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也动动脑筋,你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掉进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呢?”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来;有的说可以拿个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有的说可以拿个大木棍让小朋友爬上来;有的说他们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听完学生们天真的想法,虽然有些办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点头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回答的快乐。最后我又问:你们的方法与司马光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好呢?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从而使他们对司马光有了深刻的了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片段精选篇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60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
师:“慌”是什么意思?
生1:紧张。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com】
生2:害怕。
师:哪里可以看出他们紧张害怕?
生1: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
师:他们可能会喊些什么?
生1:救命啊!救命啊!
生2:快来人哪!有人掉进大水缸里啦!
师:你能读出他们的紧张害怕来吗?
生1:读,(语速太慢)
师:一点都不紧张不害怕嘛。
生2:读。(很到位)
师:没错,这就是慌的样子。
再点名读
齐读。
……
生1:读“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师:你这块石头不够大,砸不破水缸。
生1:读。
师:换了块大石头,但没有用力砸。
生1:读。
师:对了,这才是课文中写到的司马光。谁再来试试?
点名读,齐读。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网!请在站内输入课题关键字搜索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网)网址是www..com】
转载http://csyg.com/xdjy/blogg/user1/ygyyp/archives//3154.htm
司马光说课(教案范文精选)
李海妮《司马光》说课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一册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搬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启发学生遇事不慌,沉着勇敢,并学习司马光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别人想的是赶快离开缸,而司马光想的是缸里的水离开人。本单元的教学,为启开智慧篇打下基础。
针对《新课程标准》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进的故事、童话等,对事件、故事有自己的想法;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我给第二课时制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
根据目标2,我把重点放在:理解花园的环境和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词句上。根据目标3,我确立的难点是学习司马光的逆向思维方法别人是想人离水(缸),司马光想(缸里)水离人。
二、说教法
依据《司马光》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儿童特点,我在教学理解词句时,选择了朗读法、看图法。朗读可以促进理解,看图不但建立词语事物表象的联系,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小孩子都有与人交往、探究问题、爱听故事等本能要求,借这个要求,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选择了质疑法和讨论法。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教,必须给之学法。以质疑法为主线,运用讨论反馈法,引导学生质疑讨论以及反馈解疑想象,培养学生在求异求佳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先指着课件提问:从课件中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会看到并说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接着再问: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能无从提问,这时可引导质疑,可能提出两个问题:A、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B、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2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解决这些问题。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这其间运用看图法,借助课件弄清花园里假山下大水缸的位置,以及是怎样的一口缸。再运用朗读法,孩子阅读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所以必须多次朗读以促进理解,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养成读书的习惯。
(2)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A、先经过自读,学生了解到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不知怎么办?从有的有的哭、叫、喊、跑、找这些词,小组讨论他们这些人当时是怎样想的?
从而得出结论:让别人来帮忙,我这么小,没有办法,有的吓哭了,不知该怎么办,束手无策,而司马光是怎样做的?这一环节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B、接着,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经过反馈得出当时司马光想如何尽快让水离开孩子:拿起石头使劲砸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水流出来,小朋友得救了。从司马光的做法可以看出他是个敢想敢干、机智勇敢、遇事不慌的孩子。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为了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方法,结尾设计了一个情景,假如你当时是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把故事推向了高潮,有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发挥。
(2)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以下结果:
有人认为可以既不打破缸又可以救出人是最好的办法。如团结起来把缸推倒;用桶往外舀水;这些小朋友都跳到缸里,因为缸里的水是有限的,水一流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缸也保住了;用网子捞
(3)同学们说的这些方法再与司马光的办法比较,发现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既快又保险地救出孩子。所以在求异中求佳,同时肯定同学们的想法。
五、说板书
出示:22、司马光
没有慌使劲砸缸
遇事沉着有主张
板书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足之处,请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