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热门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思考.wps
  • 热门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思考.wps

    发表时间:2022-09-16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热门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思考.wps”,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

    因为解方程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方程进行化简的过程,只有找准了方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就能使相对繁一点的方程向x=a形式转化。所以在讲学稿设计上,首先给出学生熟悉的三个方程,让学生根据方程的结构,想到解题的方法,以达到复习和巩固前面学过解方程的三个步骤,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解方程的步骤是逐渐发展的,后面的步骤是在前面步骤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步骤数量在逐渐增加,那么今天是否又要学习新的步骤呢?一个悬念,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

    接下来出现一个有括号的方程,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猜想各种方法,去尝试各种解题的途径,启发学生在化归思想影响下想到要去括号。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

    ①括号外面的系数漏乘括号里面的项,

    ②去括号时该变号的没变号。

    教学片段:学生对去括号知识只会背法则不会运用。

    师:3x-7(x-1)=3+2(x-3)怎样去括号?

    生1:根据去括号法则,括号外是正号,去括号内各项不变号,括号外是分数,括号内各项变号,结果是:3x-7x+1=3+2x-6

    师:如果括号前有分数怎样去括号?

    生2:根据乘法的分配律去括号,这题去括号是3x-7x-7=3+2x-3

    生3:根据乘法分配律,同号得正,异号得负,这道题去括号是:3x-7x+7=3+2x-6。师:正确。

    师:怎样移项。

    生:把未知的项移到方程左边,已知项移到方程右边,结果是:3x-7x+2x=3-6+7

    师:移项要注意什么?

    生:变号,这题移项为3x-7x-2x=3-6-7

    师:怎样合并?

    生:系数相合并:2x=-10 x=-5

    这一片段中,生只会背法则不会用法则,有的根据乘法分配律,数字不同括号内各项相乘,有的符号出错,再有移项不变号,合并计算比较差,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虽然作强调,但落实还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要深钻大钢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二是要注意教学课的特点,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再一个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让生自己自学完成任务,教师个别指导,对于较难一点的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4.2解一元一次方程(4)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概括的能力,加强他们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含有以常数为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难点:正确地去分母.(一)情境创设:与书同(二)探索活动由情景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审清题意,根据等量关系:学生总数的+学生总数的+学生总数的+3=学生总数列出方程.即设毕达哥拉斯的学生有x名,想一想由题意得+++3=x.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尝试解方程,交流自己的解法,相互加以比较.思考:(1)怎样才能将它化成上节课中所学的方程的类型?(去分母)(2)如何去分母?(方程的每一项都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三)自学例题1、解方程-=-1解:(本题应如何去分母?学生答)去分母,得4(2x-1)-(10x+1)=3(2x+1)-12,去括号,得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8x=-4,系数化1,得x=(1)为了去分母,方程两边应乘以什么数?.(2)去分母应注意什么?.例2、解方程=+1例3、(2x-5)=(x-3)-去分母时须注意:(1)(2)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3)分数线有括号作用,去掉分母后,若分子是多项式,要加括号,视多项式为一整体.建议进行专项训练,如,-乘以6,8……例4、-=3总结:解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四)、教学小结: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1.形式上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是怎样求解的?2.它的解法的主要思路是什么?3.它的解法的主要步骤是什么?在计算或变形时,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避免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易犯的错误.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十三篇


    小编为您准备的“一元一次方程教案”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自己抽时间去完成。 教案和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灵感的准备工作者这里有许多经验可看!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1)

    七年级《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类讨论将电话计费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解决方程问题、利用方程问题的结论解释各个分类区间的花费变化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分类思想和方程思想,增强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难点】建立电话计费问题的方程模型。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

    前面我们已经对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一元一次方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对问题的初步认识

    问题1:下面表格给出的是两种移动电话的计费方式:

    黑龙江教师招聘考试教学设计:《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你了解表格中这些数字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对回答的方式适当给予提示,如“月使用费的比较”“超时费的比较”等,然后教师列举出一两个具体的主叫时间,让学生通过计算回答相应的费用。

    问题2:你觉得哪种计费方式更省钱呢?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若学生回答计费方式以一或计费方式二省钱,可发动其他学生通过举例等方式加以质疑;

    若学生的回答中出现分类讨论的趋势,则教师加以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分类的关键点、分类后各区间的变化趋势作进一步的探究。

    讨论后安排学生再次思考,可适当讨论。

    3对问题的深入探究

    问题3:通过大家的讨论,你对电话计费问题有什么新的认识?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加以归纳引导:

    若学生还没有明确的分类,则引导学生思考“你可以确定哪一个时间区间内两种计费的比较结果?”,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若学生已经对问题进行了分类,则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类?”以及“在每一个时间区间内你是怎么分析的?”从而引导学生更合理地解决问题。

    问题4:设一个月内用移动电话主叫为tin。当t在不同时间范围内取值时,列表说明按方式一和方式二如何计费。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2)

    教学目标

    ①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②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

    1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导学案

    [学习目标]

    让学生正确、熟练的掌握和应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基本步骤:“移项”与“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1.小华同学在解方程5x﹣1=( )x+3时,发现“括号”处的数字模糊不清,但察看答案可知解为x=2,则“括号”处的数字为________.

    2.多项式8x2﹣3x+5与多项式3x3+2mx2﹣5x+7相加后,不含二次项,则常数m的值是________.

    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同步四维训练含答案

    拓展点一:部分量与总量关系型应用题

    1.课外小组女同学原来占全组人数的 1/3 ,加入4名女同学后,女同学就占全组的1/2 ,则课外小组原来的人数是(B )

    A.35 B.12 C.37 D.38

    2.用大小两台拖拉机耕地,每小时共耕地30亩.已知大拖拉机的效率是小拖拉机的1.5倍,问小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亩?

    解设小拖拉机每小时耕地x亩,那么大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5x亩,得x+1.5x=30.解得x=12.

    答:小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亩.

    拓展点二:数字问题

    3.有一个三位数的个位数字为1,如果把这个1移到最前面的位置上,那么所得的新三位数的2倍比原数多15,求原来的三位数.

    解设原三位数的前两位数为x,则原三位数是10x+1,新三位数为100×1+x,

    依题意得2(100×1+x)-15=10x+1,解这个方程得x=23.

    所以原三位数是10x+1=10×23+1=231.

    答:原三位数为231.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3)

    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数字型”问题;

    2.能熟练的通过合并,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3.进一步学习、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研讨,体验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并加以解决,同时进一步渗透化归思想.

    态度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重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

    难点探索并发现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入牵线搭桥,解下列方程:

    (1)-5x+5=-6x;(2);

    (3)0.5x+0.7=1.9x;

    总结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方法.

    问:你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数列的问题吗?教师:出示题目,提出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根据讲评核对、自我评价,了解掌握情况.

    例3有一列数,按一定规律排列成1,-3,9,-27,81,-243……其中某三个相邻数的和是-1701,这三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这列数有什么规律?

    ①数值变化规律?②符号变化规律?

    2.怎样求出这三个数?

    ①设三个相邻数中的第一个数为x,那么其它两个数怎么表示?

    变式:你能设其它的数列方程解出吗?试一试.比比较哪种设法简单.

    【问题】某乡改种玉米为种优质杂粮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多少元?

    【分析】①若设这个乡去年农民人均收入是x元,今年人均收入比去年提高20%,那么今年的收入是_________元;

    ②因为今年的人均收入比去年的1.5倍少1200元,所以今年的收入又可以表示为_________元.

    ③根据“表示同一个量的两个式子相等”可以列出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例是有关数列的数学问题,题要求出三个未知数,这需要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排列规律,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索规律类型的问题.

    根据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求出所求三个数.

    备注:寻找数的排列规律是难点,可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发现、解决.

    变换设法,列出方程,比较优劣、阐述发现和体会.

    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让学生尝试分析,多鼓励.

    学生:根据引导思考、回答、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根据共同的分析,列出方程并解出,

    (说明:此题目数以百分比、增长率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若没时间,可在习题课上处理)

    (1)有个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字是a,十位上的数字是b,百位上的数字是c,则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_____.

    (2)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1,-2,3,2,-4,6,3,-6,9,接下来的三个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连续偶数,设第一个为2x,那么第二个为__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若设中间的一个为x,那么第一个为_____,第三个为______,它们的和是__________.

    2.一个三位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为17,百位上的数字比十位上的数字大7,个位上的数字是十位上数字的3倍,你能求出这个三位数吗?这是最经常出现的一类数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已知各位上的数字,怎么表示这个数,理解为什么不能表示成cba?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础.

    通过(3)题理解连续数的表示法,并感受怎么表示最简单.

    通过2题让学生理解怎么设?以及怎么设简单(舍都有联系的一个),并感受用未知数表示多个未知量,顺藤摸瓜,从而列出方程的顺向思维方式.

    展示1.通过本节所学你有哪些收获?

    2.谈谈你掌握的方法和学习的感受,以及你对应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体会.学生自我阐述,教师评价鼓励、补充总结.

    补偿提高1.有一数列,按一定规律排成0,2,6,12,20,30,…,则第8个数为______,第n个数为_____.

    2.下面给出的是20xx年3月份的日历表,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请你运用方程思想来研究,圈出的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

    通过练习,掌握数字问题的分类及不同解法,巩固、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维方式,学会用方程解决问题.

    题目设置是对前面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补偿和补充,也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方程,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根据题意列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认识方程的解的概念。

    掌握验根的方法。

    体验用尝试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方法。

    重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难点:

    尝试检验法

    教学过程:

    1、温故

    方程是含有xx的xx.

    归纳:判断方程的两要素:

    ①有未知数②是等式

    (通过填空让学生简单回顾方程概念,并总结方程两要素)

    2、知新

    根据题意列方程:

    (1)一件衣服按8折销售的售价为72元,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8折后售价为xx

    可列出方程、

    (2)有一棵树,刚移栽时,树高为2m,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m,几年后树高为5m?

    设x年后树高为5m,

    可列出方程_______

    (3)物体在水下,水深每增加10.33米承受的压力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当“蛟龙”号下潜至3500米时,它承受的压力约为340个大气压、问当它承受压力增加到500个大气压时,它又继续下潜了多少米?

    设它又继续下潜了x米,

    x米增加大气压个。

    可列出方程、

    (教师引导学生列出方程)

    80%x=72

    观察比较方程:

    (学生根据方程特点填空)

    等式的两边的代数式都是xx___;每个方程都只含有___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指数是_____

    (教师总结)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提问:需满足几个特点,学生回答后总结一元一次方程概念)

    1、两边都是整式

    2、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3、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教师引出课题——5.1一元一次方程)

    3、(接下来一起将前面所学新知与旧知融会贯通)

    1、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1)5x=0(2)1+3x

    (3)y2=4+y(4)x+y=5

    (5)(6)3m+2=1–m

    (这里需要让学生较快的先找出方程(1)、(3)、(4)、(5)、(6),并说说为什么剩下的不是方程。接着找出其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着重说说为什么(3)、(4)、(5)不是呢?引发学生套用一元一次方程三个特点说明,教师要补充的是(3)是二次方程,(4)是二元方程,(5)这种情况左边不是整式,进而进一步再强调一次什么是“元”什么是“次”。(3)错在未知数不能出现2次,(4)错在不能出现两个未知数)

    4、概念提升(为了能够游刃有的`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我们再对它做一次提升,大家请看下面两个问题。

    1、方程3xm-2+5=3是一元一次方程,则代数式m=xx。

    2、方程(a+6)x2+3x-8=7是关于x的

    一元一次方程,则a=xx。

    (通过概念的强调对这题的理解有很大帮助,题1检验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中“一次”的理解,题2检验学生对“一元”的理解)

    5、一元一次方程的根

    思考:

    当y为多少时一元一次方程6=y+4成立呢?(本题学生容易猜想得到,教师引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引导学生掌握验根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完成验根过程书写步骤)

    判断下列t的值能不能使方程2t+1=7-t左右两边的值相等、

    (1)t=-2(2)t=2

    (先让学生口头检验,再叫学生说说得出结论的过程,进而引导学生一步步书写(1)步骤,学生齐答教师需要先板书步骤,完成后投影出示步骤,接下来让学生上黑板书写(2)的验根过程)

    解:(1)把x=-2代入方程:

    左边=2×(-2)+1=-4+1=-3

    右边=7-(-2)=7+2=9

    ∵左边≠右边

    ∴x=-2不是原方程的解、

    6、尝试-检验法(光会验根还不够,我们还应学习怎样找到一元一次方程的根,大家请看这个问题)

    一射箭运动员两次射击的成绩都是整数,平均成绩是6.5环,其中第二次射箭的成绩为9环,问第一次射箭的成绩是多少环?

    设第一次的射箭成绩为x环,可列出方程。

    (请一学生回答得出的方程)

    思考:同学们,请猜想一下,结合实际,x能取哪些数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0、到10所有整数都可能若说不出再引导)(每次射箭最多是10环,

    而且只能取整数环)(要检验11次有点多,能不能再把范围缩小一点呢?引导学生对比已知的一次成绩与平均成绩的高低,从而得出未知成绩应该比平均成绩小,学生得出可以代入检验7次):由已知得,x为自然数且只能取0,1,2,3,4,5,6、把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得。(让学生检验得到根,接下来课件梳理验根的结果)

    把x为0,1,2,3,4,5,6这些值分别代入方程左边得:

    当x=4时,=6.5,所以x=4就是一元一次方程

    =6.5的解、

    (刚刚我们得出方程根的方法叫)----尝试检验的方法

    (投影出示其概念并强调其对于找出方程根的重要意义)

    7、收获总结

    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强调三个特点)

    一元一次方程的根(有验根以及尝试检验法找根)

    8、时间多余做书本练习

    板书设计:

    5.1一元一次方程

    1解:(1)把x=-2代入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2

    3

    掌握验根步骤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尝试检验法寻根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5)

    下面是我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第三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说教材的地位。

    本节是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列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本节的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因此具有一定难度,根据本例题特点,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有关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公式,进而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键:

    重点:

    进一步体现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关系,渗透数学建摸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

    正确地列方程。

    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按问题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说学生的学法。

    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从而顺利而充满激情地完成教学。

    四、设计思路。

    我利用提纲中的几个简单的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最后通过研究书中的盈亏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经济知识和经营意识。使他们能更了解市场运作。

    五、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都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充分体现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教师利用提纲中的习题由简单到复杂,采用层层深入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都是由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合作完成,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6)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1)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2)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3)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

    2.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1.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2.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问题1:我手中有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又对。

    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

    问题3: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减少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教学说明: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1: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度。

    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样解?

    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6x+6(x+2000)=150000.(学生自己进行解题)

    归纳结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化简。(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不改变符号;括号前面是“-”号,把“-”号和括号去掉,括号内各项都改变符号。)

    去括号时要注意:(1)不要漏乘括号内的任何一项;(2)若括号前面是“-”号,记住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变号。

    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它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反思:本节课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和实际问题引入课题,然后逐步给出答案。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㈠知识目标:

    1、通过对典型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2、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指引下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㈡能力目标:

    数学思考:能结合实际问题背景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模型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可能设的未知数不同,列出不同的方程,但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2、学会与人交流,通过实际问题情景的体验,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刻画事物间的相等关系.日常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得以用数学方法解决,体验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教学重点:在学生自主分析题意的过程中能够使已设未知数参与其中.教学难点:找到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将未知数参与其中的代数式用 “=”连接起来,使之构成方程.教学关键:明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教学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与学生探索相结合,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幻灯片出示探究题目,三四个可供标价的纸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做一个游戏:可以让同学自己当一回老板:进一次货(例如:1000元)→→→→→→做一标价→→→→→→根据实际做出调整(没人买怎么办?抢购一空补货又应怎么办?)→→→→→→调整后进行销售→→→→→→能算出是亏还是赢吗,进而得出利润率等数量之间的计算方法。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2)商品利润率=.(3)打x折的售价=原售价×.二、新授

    第一大部分

    探究1:销售中的盈亏.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①由学生借以往经验解决(极有可能使用四则运算),作出判断.②要求应用方程

    再读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待用数量: 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③由“盈利25%”和“亏损25%”找到合适的未知数.并作出解设

    ④学生自主修整完成该方程,进而解决问题.解:设„„„„„„„„

    ————————=——---

    „„„„„„„„

    „„„„„„„„

    答:„„„„„„„„.另外: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题后点拨:不要认为一件盈利25%,一件亏损25%,结果不盈不亏,因为盈亏要看这两件的进价.第一大部分附题

    随堂练习1:

    刘伶以八折优惠价购买了一件衣服,省了15元,那么她购买这件衣服实际用了多少钱?

    分析:——————由学生自主找到合适的未知数并能阐述设此未知数的原因,以及方程形成的过程。

    “刘伶以八折优惠价购买了一件衣服,省了15元,那么她购买这件衣服实际用了多少钱?”适当的可以提示:什么的八折?省了15元是什么意思?

    解:设„„„„„„„„

    ————————=——---

    „„„„„„„„

    „„„„„„„„

    答:„„„„„„„„.求出方程的解后,一定要检验解的合理性.随堂练习2:较难的一道利润问题

    某商品去年提价25%,今年要恢复原价,应下调几个百分点?

    分析:Ⅰ 由题中的“提价25%”翻译为————提高原价的25%,并由此可设原价为x.——————表示为(1+25%)x翻译为:今年的执行价格如此表示.Ⅱ 由题中的“恢复原价” 翻译为————方程中的等量关系出现了,即————﹌﹌﹌﹌﹌﹌=x

    Ⅲ 问题随之出现,下调的百分点又是一个新的未知量,故可设下调

    m个百分点.Ⅳ [(1+25%)x](1-m%)=x

    Ⅴ 将Ⅳ中可简化为(1+25%)x(1-m%)=x

    Ⅵ 由学生努力解决这种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并做演示讲解

    Ⅶ 老师分析两个未知数之一在该题中起一个解释说明的作用

    并且能够借助等式的性质2.消去x

    Ⅷ 方程简单变形为(1+25%)(1-m%)=1

    问题得以解决

    第三大部分

    探究2:油菜种植的计算.某村去年种植的油菜籽亩产量达160千克,含油率为40%。今年改种新选育的油菜籽后,亩产量提高了20千克,含油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今年与去年相比,这个村的油菜种植面积减少了44亩,而村榨油厂用本村所产油菜籽的产油量提高20%,今年油菜种植面积是多少亩?

    分析完成[重点是翻译]过程

    ①亩产量达160千克,含油率为40%。————160×40%

    亩产量提高了20千克————﹙160+20﹚

    提高了10个百分点————40%+10%

    „„„„

    ②可设今年油菜种植面积是x亩.③让x能够参与其中,开始第二遍审题

    去年:(x+44)亩 今年:x亩

    160(x+44)﹙160+20﹚

    160(x+44)×40% ﹙40%+10%﹚×﹙160+20﹚x

    由“本村所产油菜籽的产油量提高20%”

    得到

    160(x+44)×40%×(1+20%)=﹙40%+10%﹚×﹙160+20﹚x

    „„„„„„„„„„„„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大部分

    课堂小结:

    一、归纳:

    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课本第108页习题3.4第3、4题.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⒈某商品原标价为165元,降价10%后,售价为_____元,若成本为110元,则利润为______元.⒉新华书店一天内销售甲种书籍共卖得1560元,其利润率为25%,•则这一天售出甲种书的总成本为_______元.二、选择题.⒊下面四个关系中,错误的是().A.商品利润率=;B.商品利润率= C.商品售价=商品进价×(1+利润率)D.商品利润=商品利润率×商品进价

    ⒋ 一件商品标价a元,打九折后售出为 a元,如果再打一次九折,•那么现在的售价是()元.A.(1+)a B.a

    三、解答题.⒌甲种商品每件的进价是400元,现按标价560元的8折出售,•乙种商品每件的进价是600元,现按标价1100元的六折出售,相比较哪种商品的利润率高一些?

    答案:

    一、1.148.5 38.5 2.1248

    二、⒊ B ⒋ B •

    三、⒌ 甲商品利润率为12%,•乙商品的利润率为10%,甲商品比乙商品利润率高.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8)

    一、说教材

    方程是应用非常广泛的数学工具,它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重要地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第3课时。解方程既是本章的重点也为今后学习其他方程、不等式及函数有重要基础作用。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解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解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列方程,然后尝试主动探究方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归纳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并能解这种类型的方程

    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2)、能力目标:

    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发展用方程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引入新问题(如何去分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通过埃及古题的情境感受数学文明。

    教学重点:

    通过"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教学难点:

    探究通过"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4、教学关键:

    找最简公分母、合并同类项

    二、说教法:

    在前面的学段中,学生已学习了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整式运算内容。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成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因此,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根据学生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积极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等有效手段,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

    1、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而不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接受老师的答案。

    2、精心设计问题,因为好的问题设计能不断激发学习动机,还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授课中通过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此基础上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三、说学法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分析、观察、归纳出用等式基本性质二,让学生进一步解答方程中系数为分数时,如何使其“整数化”,从而化归到上课时见过的方程类型上去。

    纵观这三节课的安排,在内容的呈现顺序上让我们感觉到了:

    (1)数学知识的阶梯性。新内容的学习解答过程,总是借助一些已知的知识与方法,将其转化,让旧知识服务于新内容;

    (2)数学知识的规律性。解方程中方程的类型多种多样,但它的解法过程,有一个常见的规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把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x =a(a为常数)的形式。”

    (3)运算过程的技巧性。如解方程时,解法有:

    ①可以先去括号,整理后去分母;

    ②可以去括号后,不去分母,直接求解;

    ③先去分母,再去括号。经检验,三种方法都很好。

    ④运算过程的合理性。

    如:解方程时,去分母要计算正确,就必须清醒地知道,“方程两边同时乘以6”意义是什么。

    总之,本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灵活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将“复杂”转化为“简单”,把“陌生”转化为“熟知”。

    ②可以去括号后,不去分母,直接求解;

    ③先去分母,再去括号。经检验,三种方法都很好。

    ④运算过程的合理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学生自学,独立自主;第二环节:教师讲解,示范作用;第三环节:讨论研究,深入理解;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六环节:小测

    第一环节:学生自学,独立自主

    先创设问题情境:古代埃及人用象形文字写在一种特殊的草上的著作,至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了在文书中记载了许多有关数学的问题

    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板书)

    (1)能不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2)能尝试解这个方程吗?

    (3)不同的解法有什么各自的特点?

    设计意图:

    1、利用列方程、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学生主动使用方程的意识

    让学生自学课本P178例题5,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提高学习效率(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教师讲解,示范作用

    (一)例5解方程

    解法一:去括号,得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两边同时除以(或乘以),得

    X=—28

    解法二:去分母,得

    4(x+14)=7(x+20)

    去括号,得

    4x+56=7x+14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

    —3x=84

    两边同时除以—3,得

    x=—28

    (二)讲解课前提出的问题:一个数,它的三分之二,它的一半,它的七分之一,它的全部,加起来总共是33。

    列出方程

    经过对同一方程不同解法到去分母能够使解方程的过程更加便捷,明白为什么要去分母,这是"去分母"这一步骤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认同"去分母"是科学的、可行的,明确为什么能去分母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参与探索去分母的一般做法的活动,从而发现"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一方法,也首次由学生自行突破了难点。

    第三环节:讨论研究,深入理解;

    内容:本课时的想一想、例题6及练习题1、(3)、(5)、(6),分析它们的解答过程

    目的:

    1、进一步体会规范做题对解题的严谨、准确的积极影响作用。

    2、对于较复杂的方程,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自觉发现解方程的方法,是他们体会解法步骤可以灵活多样,但其基本思路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

    实际效果:

    1、学生在分析例6:解方程的解题过程时,认为采用上课时的解题的方法——先去括号,再求解的方法,运算量比先去分母,再去括号求方程解要大的多,且容易出错,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去分母的思想与方法。同时在分析过程中提出:去分母时,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二,要让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同时乘以方程两边的每一项。

    如:上例去分母以后得

    6(x+15)=15—10(x—7)

    此过程也显示了学生解题过程的规范性。

    2、在对方程的解题过程分析中,有的学生认为不去分母直接写成:x=8也比较方便。学生转化代数式,合并同类项等方面的运算能力较过关,他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较灵活。

    3、教学过程学生讨论热烈,尤其是每一步解题过程的正确,增强了自信心,肯定了自己的许多想法,形成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有效的方法。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目的:

    1、小结本课时的知识点

    2、使学生理性地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思想与解法思路

    3、在生生、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欣赏别人的优秀之处,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

    实际效果:

    学生们不仅将近几节课学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思想方法给予适当的小结归纳。而且对例6解题的每一步都说出它的变形依据,充分看出了他们研究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还提出其他类型一元一次方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P178,习题5.5的知识技能(1)、(2)、(4)、(5)、(8)及问题解决1

    第六环节:小测,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解下列方程:(5分钟)

    五、评价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参与发展的过程。本节课的评价要让学生体会到参与学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成绩的喜悦,从而激发性的学习动力。在这节的数学课,如要获得最直接、真实的反馈,就要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并随时观察解决,评价应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这节课通过现代化的技术的运用,节省出尽可能多的时间,提出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数学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中获益。通过随堂练习和作业来激励其学习。同时做练习时,将评价及时反馈给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并在课后作成长记录,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9)

    1、 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 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 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 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 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一:天平一边放重3 00克的一本书,另一边放50克的砝码多少各个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准备天平,让学生边做边观察边思考

    问题一: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天平平衡后,两边分别同时放上两个砝码,天平还能保持平衡吗?试一试。

    问 题二:如果把天平看成等式,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试一试用文字语言叙述后再用字母表示

    先合作、交流 ,后找多名学生归纳规律,在学生都理解后教师出示: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设x=y, 则: X+c=y+c x-c=y-c(c为一个代数式)

    问题三:如果天平两边砝码的质量同时 扩大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吗?你能得到什 么规律?并用字母表示。

    小组进行实验 ,总结规律。

    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第一题教师领学生完成,给出解方程的完整步骤,逐步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第二题学生口答,教师板书,锻炼学生组织语言能力。

    例2 解下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两生黑板练习),后两生给与评价。

    通过对以上两个方程的求解,请你思考一 下,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你的解对不对?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另外你有什么感 触?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篇10)

    说教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运算、代数式的基础上,首次接触有关方程的知识,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用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学生体会数学价值观、增强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

    《认识一元一次方程》提取于学生的切身体会,其中渗透了数学结构模式思想和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必备的数学修养和素质。本课时是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的内容,设计了切合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主动探究情境中包含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归纳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②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和体验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相等关系,提高思维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让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③尝试在方程建模过程中,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数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②敢于面对挑战、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丰富的实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说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使整个数学活动生动活泼、成为一个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有色彩、有动感的画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阅读章前图

    内容1:请一位同学阅读章前图中关于“丟番图”的故事。(大约1分钟)

    丢番图(Diphantus)是古希腊数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知道得很少,但流传着一篇墓志铭叙述了他的生平:坟中安葬着丢番图, 多么令人惊讶, 它忠实地记录了其所经历的人生旅程。上帝赐予他的童年占六分之一, 又过十二分之一他两颊长出了胡须, 再过七分之一,点燃了新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喜得贵子, 可怜迟到的宁馨儿, 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入黄泉。悲伤只有用数学研究去弥补, 又过四年,他也走完了人生的旅途。

    ——出自《希腊诗文选》(T h e G r e e Anthlg)第 126 题

    目的:通过阅读章前图中的故事,激发同学们探索丟番图年龄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感受利用方程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地模型。

    内容2:回答以下3个问题:(大约4分钟)

    1、你能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你对方程有什么认识?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目的: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的能力,对于解方程这里不做要求。第二个问题意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方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三个问题强调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环节二:情境引入

    内容:与学生共同分析完成课本呈现的五个情境:

    (1)小游戏:猜年龄

    第一个问题学生可通过算术方法和方程两种方法解决;

    第二个问题只能通过方程解决,体现方程的进步性。

    (2)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 40 c,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 5 c,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 1 ?

    如果设 x 周后树苗长高到 1 ,那么可以得到方程: 40 + 5 x = 100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很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

    四、教学手段

    演示法和同学练习相结合,以练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

    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

    解:(1)当时,

    左边=,

    右边=0,

    ∴左边=右边,

    (2)

    (3)

    3、在本章开始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经过分析得到问题的量为两个分式:,根据量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

    (二)新课

    板书课题:

    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投影)

    (1);(2);(3);

    (4);(5)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5)是分式方程.

    1、如何求解方程?

    先由同学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

    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整式方程的解法,所以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关键是去掉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如何去掉?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

    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x(x-6)得

    90(x-6)=60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8.

    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这种方法,就需要检验一下所求出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检验:把x=18代入原方程

    ,

    左边=右边

    ∴x=18是原方程的解.

    2、如何解方程?

    此题可由学生讨论解决.

    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1)(x-1),得整式方程x+1=2

    解整式方程,得x=1.

    x=1时原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检验:将x=1代入原方程,可知x=1使分式方程两边的分式分母均为零,这两个分式没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原方程无解.

    讨论:1、2两题都是方程两边同除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2求出的x=1不是原方程的解,而我们又得到了x=1呢?

    分析:方程同解原理2指出: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在解1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x-6),接着求出x=18,而当x=18时,2(x+5)=216,所以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16(≠0),因此所得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在解2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1)(x-1),接着求出x=1,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零,结果使原方程无意义,这样得到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不同解.

    像这样,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注意:由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要去分母就必须同乘一个整式,但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变换同解的原则,就使得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后就必须检验.

    由此可以想到,只要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若该式的值不等于零,则是原方程的根;若该式的值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如能保证求解过程正确,则这种验根方法比较简便.

    例1、解方程

    对于例题给学生示范做题的格式、步骤.(投影显示步骤格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约去分母,得

    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5.

    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

    x(x-2)=35≠0,

    ∴x=-5是原方程的解.

    例2、解方程

    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2),约去分母,得

    1=x-1-3(x-2).(-3这项不要忘乘)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

    检验:当x=2时,代入最简公分母(x-2)=0,

    ∴x=2是增根,

    ∴原方程无解.

    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解题格式步骤完成.

    (三)总结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四)练习

    教材P.98中1由学生在黑板上写,教师订正.

    六、作业

    教材P.101中1.

    七、板书设计

    经典初中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得,得,

    即.合并同类项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八、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

    (1)从得()

    (2)从得()

    (3)从得()

    (4)从得()

    2.选择题

    (1)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2)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3.用移项法解方程,并写出检验

    (1);

    (2);

    (3).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05页A组1.(1)(3)(5).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2.DC

    3.略

    作业答案

    (5)

    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检验:略

    探究活动

    运动与学习成绩

    班里共有25个学生,其中17人会骑自行车,13人会游泳,8人会打篮球.全部掌握这三种运动项目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在这25个学生中,有6人数学成绩不及格.而参加以上运动的学生中,有2人数学成绩优秀,没有数学不及格的(学习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问: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几名?既会游泳又会打篮球的有几人?

    参考答案:

    全班数学成绩及格的学生有25-6=19(人),参加运动的人次共有17+13+8=38,因没有一个学生掌握三个运动项目,且数学没有不及格的,所以参加运动的学生共19人.每人掌握两个运动项目,19人中有17个会骑自行车,只有两个学生同时会游泳又会打篮球.

    参加运动的共19人,且数学成绩全部及格,不参加运动的数学全不及格,所以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有2名.

    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得,得,

    即.合并同类项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八、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

    (1)从得()

    (2)从得()

    (3)从得()

    (4)从得()

    2.选择题

    (1)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2)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3.用移项法解方程,并写出检验

    (1);

    (2);

    (3).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05页A组1.(1)(3)(5).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2.DC

    3.略

    作业答案

    (5)

    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检验:略

    探究活动

    运动与学习成绩

    班里共有25个学生,其中17人会骑自行车,13人会游泳,8人会打篮球.全部掌握这三种运动项目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在这25个学生中,有6人数学成绩不及格.而参加以上运动的学生中,有2人数学成绩优秀,没有数学不及格的(学习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问: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几名?既会游泳又会打篮球的有几人?

    参考答案:

    全班数学成绩及格的学生有25-6=19(人),参加运动的人次共有17+13+8=38,因没有一个学生掌握三个运动项目,且数学没有不及格的,所以参加运动的学生共19人.每人掌握两个运动项目,19人中有17个会骑自行车,只有两个学生同时会游泳又会打篮球.

    参加运动的共19人,且数学成绩全部及格,不参加运动的数学全不及格,所以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有2名.

    [教案范本]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之二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怎样才能写好教案?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本]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学反思之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讲到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应用,即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工程问题。内容很少,只有一个例题和一个跟踪练习。课前展示的内容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部分,占用的时间稍微多了一些。虽然课本上的例题学生们反映也听懂了,巩固练习也听懂了,可是通过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一沓糊涂,举一反三的能力太差了,题目稍微变换一下就做的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例题的思考不够,虽然能听懂老师的思路,但是很快就忘记了,没有把老师的思路变成自己的思路。即使讲解完毕,也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吸收。

    2、课堂讨论流于形式化。学生讨论之前必须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否则你一言他一语,即使讨论出来了孩子的思维仍然是不连续的,不利于孩子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比较困难。

    3、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首先表现为分析问题的能力差,可能源于缺乏相关联系。这肯定与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孩子们平时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碰到任何问题都是父母帮助解决,自己却很少动脑筋思考问题。这种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是很需要的。

    4、好多学生对"应用题"存在心里恐惧,根本不想仔细的去分析题目,打心底没有勇气面对眼前的题目,只好选择逃避,或者抄袭作业。教师应该灌输应用题其实是很有趣的,也没有同学们想象的那么难,帮助学生从心理上消除对应用题的恐惧。教学中适当灌输建模思想,其实好多数学有所建树的人都是从数学的应用中发现数学的乐趣的。

    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

    4.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公式变形例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公式变形.

    教学难点:

    (1)对字母函数的理解,并能准确区分字母系数与数字系数的区别与联系.

    (2)在公式中会准确区分未知数与字母系数,并进行正确的公式变形.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在学生答的基础上强调:(1)“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1.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答:(1)去分母、去括号.

    (2)移项——未知项移到等号一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3)合并同类项——提未知数.

    (4)未知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从而解得方程.

    (二)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一个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ax=b(a≠0).

    让学生讨论:

    (1)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是什么?(a、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它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个方程满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所以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强调指出:ax=b(a≠0)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已知数是a、b(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

    (三)新课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ax=b(a≠0)中对于未知数x来说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今天我们就主要研究这样的方程.

    2.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提问:ax=b(a≠0)是一元一次方程,而a、b是已知数,就可以当成数看,就像解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如下解出方程:

    ax=b(a≠0).

    由学生讨论这个解法的思路对不对,解的过程对不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出含有字母函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过去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学过的含有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即仍需要采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等步骤.)

    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者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3.讲解例题

    例1解方程ax+b2=bx+a2(a≠b).

    解:移项,得ax-bx=a2-b2,

    合并同类项,得(a-b)x=a2-b2.

    ∵a≠b,∴a-b≠0.

    x=a+b.

    注意:

    1.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x、y、z表示未知数,a、b、c表示已知数.

    2.在未知项系数化为1这一步是最易出错的一步,一定要说明未知项系数(式)不为零之后才可以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式).

    3.方程的解是分式形式时,一般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第12页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的一般解法.

    3.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很方法.

    4.在学生掌握了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验根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的解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解分式方程的技巧.

    5.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把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从而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的解法.

    (2)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的方法及其中的转化思想.

    2.教学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设问和同学讨论相结合,使同学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掌握分式方程解法.

    四、教学手段

    演示法和同学练习相结合,以练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引入新课

    1.提问: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2.

    解:(1)当时,

    左边=,

    右边=0,

    ∴左边=右边,

    (2)

    (3)

    3、在本章开始我们曾提出一个问题,经过分析得到问题的量为两个分式:,根据量间的关系列出方程:

    这个方程和我们以前所见过的方程不同,它的主要特点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种方程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式方程.

    (二)新课

    板书课题:

    板书:分式方程的定义.

    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以前学过的方程都是整式方程.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哪个是分式方程.(投影)

    (1);(2);(3);

    (4);(5)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1)、(2)是整式方程,(3)是分式,(4)(5)是分式方程.

    1、如何求解方程?

    先由同学讨论如何解这个方程.

    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由于我们比较熟悉整式方程的解法,所以要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其关键是去掉含有未知数的分母.如何去掉?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

    解: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x(x-6)得

    90(x-6)=60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x=18.

    如果我们想检验一下这种方法,就需要检验一下所求出的数是不是方程的解.

    检验:把x=18代入原方程

    ,

    左边=右边

    ∴x=18是原方程的解.

    2、如何解方程?

    此题可由学生讨论解决.

    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1)(x-1),得整式方程x+1=2

    解整式方程,得x=1.

    x=1时原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检验:将x=1代入原方程,可知x=1使分式方程两边的分式分母均为零,这两个分式没意义,因此x=1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原方程无解.

    讨论:1、2两题都是方程两边同除最简公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为什么2求出的x=1不是原方程的解,而我们又得到了x=1呢?

    分析:方程同解原理2指出:方程的两边都乘以不等于零的同一个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在解1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x-6),接着求出x=18,而当x=18时,2(x+5)=216,所以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16(≠0),因此所得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同解.

    在解2中,方程两边都乘以(x+1)(x-1),接着求出x=1,相当于方程两边都乘以零,结果使原方程无意义,这样得到的整式方程与原方程不同解.

    像这样,在方程变形时,有时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根,这种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注意:由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过程中,要去分母就必须同乘一个整式,但整式可能为零,不能满足方程变换同解的原则,就使得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因此解分式方程后就必须检验.

    由此可以想到,只要把求得的x的值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若该式的值不等于零,则是原方程的根;若该式的值为零,则是原方程的增根.如能保证求解过程正确,则这种验根方法比较简便.

    例1、解方程

    对于例题给学生示范做题的格式、步骤.(投影显示步骤格式)

    解:方程两边同乘x(x-2),约去分母,得

    5(x-2)=7x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5.

    检验:把x=-5代入最简公分母

    x(x-2)=35≠0,

    ∴x=-5是原方程的解.

    例2、解方程

    解:方程两边同乘最简公分母(x-2),约去分母,得

    1=x-1-3(x-2).(-3这项不要忘乘)

    解这个整式方程,得

    x=2.

    检验:当x=2时,代入最简公分母(x-2)=0,

    ∴x=2是增根,

    ∴原方程无解.

    注意:要求学生一定要严格按解题格式步骤完成.

    (三)总结

    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四)练习

    教材P.98中1由学生在黑板上写,教师订正.

    六、作业

    教材P.101中1.

    七、板书设计

    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2.使学生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

    4.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能力.5.通过公式变形例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公式变形.

    教学难点:

    (1)对字母函数的理解,并能准确区分字母系数与数字系数的区别与联系.

    (2)在公式中会准确区分未知数与字母系数,并进行正确的公式变形.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提出问题:

    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在学生答的基础上强调:(1)“一元”——一个未知数;“一次”——未知数的次数是1.

    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答:(1)去分母、去括号.

    (2)移项——未知项移到等号一边常数项移到等号另一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3)合并同类项——提未知数.

    (4)未知项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从而解得方程.

    (二)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一个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ax=b(a≠0).

    让学生讨论:

    (1)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是什么?(a、b是已知数,x是未知数)

    (2)这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它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这个方程满足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所以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强调指出:ax=b(a≠0)这个一元一次方程与我们以前所见过的一元一次方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已知数是a、b(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

    (三)新课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ax=b(a≠0)中对于未知数x来说a是x的系数,叫做字母系数,字母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今天我们就主要研究这样的方程.

    2.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师提问:ax=b(a≠0)是一元一次方程,而a、b是已知数,就可以当成数看,就像解一般的一元一次方程一样,如下解出方程:

    ax=b(a≠0).

    由学生讨论这个解法的思路对不对,解的过程对不对?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出含有字母函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和过去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学过的含有数字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相同.(即仍需要采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等步骤.)

    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者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3.讲解例题

    例1解方程ax+b2=bx+a2(a≠b).

    解:移项,得ax-bx=a2-b2,

    合并同类项,得(a-b)x=a2-b2.

    ∵a≠b,∴a-b≠0.

    x=a+b.

    注意:

    1.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一般x、y、z表示未知数,a、b、c表示已知数.

    2.在未知项系数化为1这一步是最易出错的一步,一定要说明未知项系数(式)不为零之后才可以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项系数(式).

    3.方程的解是分式形式时,一般要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例2、解方程

    分析:去分母时,要方程两边同乘ab,而需ab≠0,那么题目中有没有这个条件呢?有隐含条件a≠0,b≠0.

    解:b(x-b)=2ab-a(x-a)(a+b≠0).

    bx-b2=2ab-ax+a2(去分母注意“2”这项不要忘记乘以最简公分母.)

    ba+ax=a2+2ab+b2

    (a+b)x=(a+b)2.

    ∵a+b≠0,

    ∴x=a+b.

    (四)课堂练习

    解下列方程:

    教材P.90.练习题1—4.

    补充练习:

    5.a2(x+b)=b2(x+a)(a2≠b2).

    解:a2x+a2b=b2x+ab2

    (a2-b2)x=ab(b-a).

    ∵a2≠b2,∴a2-b2≠0

    解:2x(a-3)-(a+2)(a-3)=x(a+2)

    (a-b)x=(a+2)(a-3).

    ∵a≠8,∴a-8≠0

    (五)小结

    1.这节课我们要理解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与数字系数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2.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式子的值不能为零.

    六、布置作业

    教材P.93.A组1—6;B组1、

    注意:A组第6题要给些提示.

    七、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a=bc型数量关系

    问题引入:

    问题设置:有一大捆粗细均匀的电线,现要确定其中长度的值,怎样做比较简捷?(使用的工具不限,可以从中先取一段作为检验样品)

    提示:由于电线的粗细均匀分布的,所以每段同样长度的电线的质量相等。

    1、由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2、教师再加深一步提问: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涉及的量中,如果电线的总质量为a,总

    长度为b,单位长度的质量为c,a,b,c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a=bc。对于解决问题:可先取1米长的电线,称出它的质量,再称

    出其余电线的总质量,则(米)是其余电线的长度,所以这捆电线的总长度为()米。

    引出可题:探究活动:a=bc型数量关系。

    1、b、c之一为定值时.

    读课本P.96—P.97并填表1和表2中发现a=bc型数量关系有什么规律和特点?

    (1)分析表1

    表1中,A=bc,b、c增加(或减小)A相应的增大(或减小)如矩形1和矩形2项比

    较:宽c=1,长由2变为4。

    面积也由2增加到4;矩形3,4类似,再看矩形1和矩形3:长都为b=2,宽由1增加到2,面积也变为原来的2倍,矩形2、4类似。

    得出结论,A=bc中,当b,c之一为定值(定量)时,A随另一量的变化而变化,与之成正比例。

    (2)分析表2

    (1)表2从理论上证明了对表1的分析的结果。

    (2)矩形推拉窗的活动扇的通风面积A和拉开长度b成正比。(高为定值)

    (3)从实际中猜想,或由经验得出的结论,在经理论上去验证,再用于实际,这是

    我们数需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由实际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为定值时

    读书P.98—P.99,填P.99空,自己试着分析数据,看到出什么结论?

    分析:这组数据的前提:面积A一定,b,c之间的关系是反比例。

    可见,a=bc型数量关系不仅在实际生活中存在,而且有巨大的作用。

    这三个式子是同一种数量关系的三种不同形式,由其中一个式子可以得出另两个式子。

    3、实际问题中,常见的a=bc型数量关系。

    (1)总价=单价×货物数量;

    (2)利息=利率×本金;

    (3)路程=速度×时间;

    (4)工作量=效率×时间;

    (5)质量=密度×体积。

    …例1、每个同学购一本代数教科书,书的单价是2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策略:总价=单价×数量。而数量等于学生人数n,故不难求得关系式。

    解:y=2n

    总结:本题考查a=bc型关系式,解题关键是弄清数量关系。

    例2、一辆汽车以30km/h的速度行驶,行驶路程s(km)与行使的时间t(h)有怎样的关系呢?请表示出来。

    解:s=30t

    例3、一种储蓄的年利率为2.25%,写出利息y(元)与存入本金x(元)之间的关系(假定存期一年)。

    解:y=2.25%x

    【热门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学思考.wps】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