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热搜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之二
  • 热搜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之二

    发表时间:2022-09-05

    随着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热搜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之二,供大家参考。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教学的时候我我让学生交流有关洪水的资料,让学生如亲身体验,这样学生就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学中我关注到文章语句的特点,把文章改写成小诗,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快速体会句子地深刻含义。

    我还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Jk251.coM编辑推荐

    热搜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在教案中总结好经验与教训,我们才能逐步成熟起来。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热搜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课标》中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一个人的字写得好与否,不仅仅是个人的"门面",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他的学习习惯、意志品质及性格特点。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读字、范写、评议、试写"的程序:"读字"时,让学生讨论"写这个字时哪一笔最关键""写这个字哪一笔最容易写错"或"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地方"等问题,整体把握写字的规律;在范写之时,让学生评议老师的范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握写字的要领;让学生对老师评头论足,运用形体动作学写笔画、作业展览、评选书写闪耀明星等方法,激发了学生写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技巧。

    三、在阅读教学中,我反对无目的多读,强调有层次的读书。

    初读,将课文读正确,整体感知全文;再读,将课文读流利,理解课文中词句;研读,将课文读出感情,谈独特的理解与感受;练读,将课文读入心,积累语言文字。在不同层次的读中,教师同样鼓励个性化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想想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彼此交流、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挑出有价值的问题共同讨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画出来,说一说自己这样画的理由,放胆做画学语文;让学生排演课本剧,师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评议,演演评评学语文等等。这些颇有趣味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语文。

    在学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我注意让儿童在规范中学语文,打下学好语文的基础。这并不与在"玩"中学习语文相矛盾,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个性"必须在一定的规范中张扬才不会使学生走上发展的歧途。所以,教学决不能从统得过死转向放任自流,一定要严把"度"这一关。在听、说、读、写几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如:个别同学站起回答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有意见可以举手提出;朗读或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有规范,都需要我们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四、在学生学习能力形成方面,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语文活动,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

    我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兴趣,教给了学生知识,更教会了他们求知、合作、竞争,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确有所得。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将"玩"引入课堂,使学生对这种活动的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进程中,我力求将"讲堂"转变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尽管是"玩"中学语文,但我们决不是追求形式主义。这里倡导的"玩"是一种形式、一种途径,"玩"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教案系列]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二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每位老师都需要重视教案课件的准备工作,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各知识要求。你是否正在动笔写一篇教案课件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系列]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篇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槐乡的孩子》这篇自读课文,因为是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我用一个课时完成,重点在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品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读了一遍课文,让他们找出并且概括出槐乡和槐乡孩子的特点,学生们在读,也在找,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学习的自主性不强。课后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提问方式带有一种强制性,就是让学生去找,而且提问有点繁琐,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如果以一个“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的方式让学生整体地去把握课文的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会很自然的找出那些答案,我也就完成了自己的目标。我想,在对阅读课文的教学中,以后要形成一个规律,就是先让学生去整体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去把握课文的脉络,再去分清课文的层次,我觉得这方法很好,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这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是品读课文,我先让学生们自读感受,然后请学生个别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来点评。个读和学生点评后,应该及时做到反馈后的指导,这一点我没有做到,我觉得在这时,老师也可以示范读,而且读的形式还要进一步多样化,男女比赛读,小组比赛读。

    这堂课后,自己觉得上得不是很成功,有点懊恼,但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该努力的方向,而且还听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去努力的实践并且积极的去摸索,迅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热搜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热搜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精选,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 说教材

    《奇异的琥珀》是第十册新教材中第三单元的课文,此单元以“神话传说,科学天地”为主题,训练的重点是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反复推敲重点词句,记录自己的疑惑和体会,也可以查找一些资。同学们会随着语言文字进行特殊的旅游。根据这些要求,我以我校一贯坚持的培养学生十大创造性学习习惯为核心,努力关注文本,关注学生,尽力把读的时间,说的机会,问的权利,评的自由还给学生,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了教学过程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二是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 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复述故事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本课教学的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 说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作者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体会作者推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 说教学思路与意图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旧知,教师导入:(课件出示课题)

    2、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设悬: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意图:回顾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展示图片,给学生设置悬念,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学生观看动画)

    [意图:用动画课件展示这一过程既直观又形象,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看后,教师问:你觉得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

    (4)、全班汇报交流。

    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篇二)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要知道优秀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那些教案课件的重点在哪里?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教案《桂花雨》(篇二),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

    2、了解桂花;

    3、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熟悉桂花吗?(师生介绍桂花)

    2、介绍作者——琦君。想起我们一般大小时所经历的——桂花雨。

    二、整体感知,初闻桂花。

    仔细、认真、大声地朗读课文,找一找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如果让它开过,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比摇下来的香味就差多了。

    4、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5、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过渡:哪一句话写了杭州的桂花?

    杭州最有名的是文中提到的:满陇桂读《品桂》

    可母亲却说: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为什么呢?再读课文。

    三、走进村子,浸润花香。

    每个句子读两遍,体会一下哪一个句子最让我们感受到:家乡的桂花比杭州的桂花更香。

    齐读(“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读这一句时,哪个词冒出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品读:“浸”。

    为什么用“浸”?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地远;

    生:桂花的香气散发很久……

    2、品读:“全年”

    除了这个词,还可以换成哪些词:“一个月”“半年”“整一年”“每一天”“每一个季节”……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是怎样的一年

    师引读:每一天,……

    每个月,……

    每个季节,……

    这个“全年”让你体会到什么?(时间久远)

    3、品读“整个村子”

    什么浸在桂花香气里?

    生:村长、村里人、作者的母亲、……

    师:除了人呢?

    生:鸟儿、动物、花草、每一样物品……

    读句子“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四、透过花香,体悟思乡。

    1、抽读5自然段。(对我来说,什么才是大事?)

    2、你有什么感受。

    3、自读,哪一个句子让你有特别的感受。

    4、“摇呀摇”我们再来体会这三个字。

    (生读;师评:不着急,你可以读得更好!)

    (生读:师评:一脸的灿烂,真的乐了。)

    5、琦君家的桂花栽满院子,她一个人是摇不过来的,让我们一起帮她摇。

    “摇呀摇”你们摇出了什么?

    (童年的乐趣;桂花的香气;童真;乐趣……)

    6、在我们家乡难道香的仅仅是桂花吗?

    (“桂花”“小花小草”“有桂花飘在身上的人香了。”)

    引读第8自然段。

    7、一生都在漂泊的琦君,在这美好的中秋佳节,除了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还会想起什么呢?

    结束语:孩子们,桂花是故乡的香,月亮是故乡的明,溪水是故乡的甜,人儿是故乡的亲。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芬芳,是香甜,是快乐,是温馨,更是一种心灵的滋润,一种长长的相思,一段暖暖的牵挂,一种人生的幸福。

    s五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是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好的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也能让老师及时去总结和反思教学情况。你是否在寻找合适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s五年级语文教案,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s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读“焕、氧、碳、囱、嚣”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爱在树林中漫步的原因。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热情。

    重点难点:了解我在树林中漫步的原因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读中悟法

    为略读课文,建议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文章的说明方法,在读中激发学生爱护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热情。

    读的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建议将朗读、默读、速读结合起来,把个人自读与小组合作研读结合起来。

    (二)理清层次,体会写法

    1.理清层次。

    教师以“‘我’为什么爱在树林中漫步”这个问题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

    这文章的结构层次非常清晰,第一至四自然段的开头第一句就是“我”爱在树林中漫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结构层次上的特点,快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并动笔画记,有感情地朗读。

    2.体会写法。

    在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说明方法。

    教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在前两说明文中学到了哪些说明的方法,在中又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可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3.激情朗读。

    可让学生选择文中优美的语句或者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激情朗读。如第一自然段讲绿色的作用,可先让学生欣赏几张美图,或配上一段优美的音乐,

    将学生带入“绿色的诗一般的境界里”,再进行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可补充说明绿色植物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让学生读出对绿色植物深深的谢意。

    在激情朗读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这样写不但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还使读者读来更亲切。

    (三)交流回顾,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回顾本组三课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说明文章的特点。

    教师可在课外收集一些有代表性、有特色的说明文读给学生听,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当中去。

    板书设计:

    丰富的绿色

    我爱在林﹛清新的空气﹜亲近自然身心舒适

    中漫步茂密的树冠

    鸟叫和虫鸣

    s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深深母爱。

    教学难点: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创作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同学们,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指名说

    板书: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斗笠 感 故乡的温暖

    闻 故乡的芬芳

    戴 故乡的明月

    二、再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1、同座的为一组 再读课文,一个读一个听,说说自读后或者听后的感受或者疑问。开始!

    a 、读 b 、指名说自读后或者听后的感受或者疑问.

    2、师小结: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知道你们刚才认真读了,也认真听了。是呀,“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今天这节课很多地方我们会用到这一方法。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讲解第一小节 (1)学生自由读诗)(2)这一小节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浓浓的母爱?(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3)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希望孩子在外能身体健康,堂堂正正做人)

    (4)你能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吗?(指名朗读)(5)师评价

    (6)朗读技巧指导: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还能提高艺术鉴赏力。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只要用心体会作者情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就能读出作者的感情。

    2、小结学第一节的方法。(出示)齐读:(1)自由读诗 (2)找出小节中最能体现母爱的句子。(3)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4)将你的感受通过声音的变化朗读出来。

    3、运用以上方法学习以下(2——5小节)中自己喜欢的小节。然后小组合作学习。

    四、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讨论: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一物寄情深)老师提示:伞、碗……

    2、说一说: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浓浓的亲情?

    (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

    3、交流: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4、喜欢整篇课文的同学请你们一起大声地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吧!

    能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吗?(引导学生说出文章的结构美和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想象美。)

    5、小结全诗:这是一顶特殊的斗笠。戴上它,孩子在异乡能听到故乡的声音,感到故乡的温暖,闻到故乡的芬芳,望见故乡的明月,其实这都是来自故乡母亲的爱。

    6、你们想把母亲的爱读出来吗?(想)那就请你们一起读吧! 7、评价。

    五、即兴创作,表达感情,实现创造美

    提示:(假如你就是那“孩子”,会用什么样的诗歌来回答“母亲“呢?有兴趣的同学可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自创诗歌,用文字的形式告诉老师吧!)(拓展延伸)

    1、学生创作诗歌。 2、展示作品

    六、总结全文,深化情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斗笠》这首诗。它是特殊的斗笠, 不舍;是牵肠挂肚的思念;是圣洁无私的母爱。让我们大喊一声:“妈妈,我爱您!”来表达我们对母亲的爱吧!

    板书:

    做 故乡的蘑菇

    听 故乡的声音 乡情

    斗笠 { 感 故乡的温暖 }

    闻 故乡的芬芳 母爱

    看 故乡的明月

    s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入手,以读体会课文思想感情。

    2、能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品读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优良品质

    2、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3、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弄清“意外”包含哪些方面

    4、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受高尔基平易近人,关心青少年的品质

    2、继续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逐步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意外的事情,你们有吗?学生交流

    今天咱们要和一起去经历她小时候的一次意外。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2—1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12自然段

    2.读后自主,思考:文中哪些事情让作者意外?

    ①陌生人主动搭话,碰到钉子后仍不放弃。

    师: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个人就是《童年》的作者,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让我们揣摩一下高尔基当时的内心。为什么他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要主动和作者搭活,在碰到钉子后仍然不停地追问呢?

    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看书的急切心情和剧院这个特殊的场所来思考。体会高尔基对青少年的关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不同的情感。

    ②在作者大声哭了起来的时候,陌生人安慰“我”。

    指导学生把描写高尔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分别画下来,认真读一读,说说从这些词句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从刚才大家的交流中,我们知道高尔基体察作者的内心感受,适时地安慰使作者走出了悲伤,他对青少年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人对他不由得产生崇敬之情。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

    ③“我”和陌生人成了好朋友。

    扣住“微笑”一词,引导学生讨论:从高尔基的话语中,可以看出这是对作者在剧院中读书的批评。既然是批评,为什么还要带着微笑说?从“一同欣赏”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高尔基刘·作者真诚的帮助和平等友好的态度。

    3、指导感情朗读。

    四、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s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1、探究学习。

    强调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探究,自己体验,在探究中获得自己的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合作学习。

    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充分发挥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加深体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重点问题。

    3、情感体验。

    挖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受到文中情感的感染,而且能体会到探究和发现的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词句段,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明确文章的中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教师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简单讲解。现在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二、看音像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师:我们知道了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的音像资料。看了以后,你来说说和预习时相比,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师:音像资料看完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三、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读自然段,激励发现问题。

    师:我们看了音像资料,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对课文有深入了解,光看音像资料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读书。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每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下面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自然段?读懂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师:大家读书的时候发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自己读书读懂了不少自然段,还有了自己的感受。更主要的是,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同学们很会读书!不过,我们发现问题还只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半,我们还要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

    师:我觉得同学们应该相信自己,我们先依靠自己的力量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2、读句子、词语、标点符号,自己解决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我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通过读懂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自已解决不懂的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观察读书情况。

    师: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读书所得。

    师:看来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

    师: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大家通过读书解决了不少问题,读书更加深入了,可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办?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

    (1)小组合作。借助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解决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2)汇报时,可以把你们的理解说出来。把还没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补充说明: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自由的和别的小组交流,当然也可以和我交流,因为我也是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如果本小组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把你们认为好的段落、句子读好,争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4、全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汇报交流合作所得。

    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肯定取得了不少成果,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哪个组能说说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是一种学习,耐心的听取别人的见解,从别人的见解中受到启发也是一种学习。

    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等方面来表达。还引导学生把理解的读出来,看其他同学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对不到位的地方以教师理解的方式渗透,如:a、你是这样理解的,老师替你解释一下,你看对不对?b、你是这样理解的,我能不能说说我的理解?c、他的理解我听懂了,我能不能说一说?d、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对这里有了更深的理解,能不能让老师也说说理解和体会?e、他朗读的真好,老师好像听出了?f、他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了,我们能不能也读一读,看能不能和他读得一样好。

    对于学生的读,可以这样引导:“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一句或一段读好?”学生回答。

    师:“你就这样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就来听听他读的,看我们能不能听出他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还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不能一一汇报了。这里还有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

    (2)出示问题,全班讨论。

    师:下面老师把大家没有解决的问题出示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部分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学生互相启发和讨论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积极参与,教师作用和汇报读书时基本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争论,也可以质疑。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与激励和评价,教师始终欣赏和参与学生学习。文中含义深刻的话学生如果理解不到位,教师就用课件出示许地山原著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原著,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仍然理解不好,教师用自己渗透的方式给学生讲解。

    四、自由评价。

    1、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我们自己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和大家合作交流。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知道父亲谈花生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谈花生也就是在谈人生。

    师:我们仿照“实话实说”,每人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可以说说课文,可以谈谈作者,可以说说我们今天的共同学习。学生自由表达。

    2、教师出示自己的体会:姐弟种花生,居然收获丰。父亲巧教诲,影响“我”一生。老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感觉课文语言朴实,简直就像一首朴实的小诗。这是老师的感受,同学们读了老师的感受,你们肯定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师: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看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教师推荐书──《空山灵雨》《春的林野》,网址印在发给学生的资料上);

    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当然这个作业,可以用一学期,也可以用更长时间)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业。

    s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5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案

    课 题 14 再见了,亲人设计

    第二课时

    课 题 16 桥设计

    第二课时

    一、抓住言行,研读体会

    1、指名读第七到第二十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仔细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2、课堂交流,教师随机指导。

    (1)出示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大山。”

    ①老汉“不说话”,却使人们停住了脚步,不再疯一样地拥上木桥。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

    老汉先村民到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老汉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老汉为什么会受村民“拥戴”呢?想象老村书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事例。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①比较句子: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突然跑上前,从队伍里拉出一个小伙子,叫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很。

    “冲、揪、吼、像只豹子”写出了什么?(动作果断,不容置疑。)

    ②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么样的老汉?(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③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①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写下来。

    交流朗读学生所写的句子。

    ②这是一位怎么的老汉?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血气方钢,他也充满父爱。但是,当个人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时,他毅然选择的是“先人后己”!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说的太多太多……

    3、再读加深感受:再选择第七到二十三自然段中令你最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二、启发想象,体验感悟

    1、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却与自己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自己的亲人。齐读最后四自然段。

    2、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么做,怎么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爷爷,我们想您!

    老支书,慢走!

    挥泪送别老支书!

    我们永远纪念您!

    洪水退后……

    四、领悟写法,激发情感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课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领悟,随机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发现。

    (1)巧妙的设置悬念。讨论:课文为什么最后才交代老汉与小伙子的关系?

    (2)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

    (3)语言简练,语句简短。

    ……

    五、作业

    1、摘录课文中有特色的句子。

    2、排演课本剧。

    课 题 17 梦想的力量设计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2、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情和爱,能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瑞恩说的话。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课 时1

    教学过程 一、“梦想”的质疑

    1、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2、读了课题,有什么想知道的?

    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要梳理归纳:

    (1)谁的梦想?

    (2)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3)梦想是怎么实现的?

    (4)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梦想”是什么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

    2、尝试理解“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梦想?”

    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地变大,从挖一口井到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三、“梦想”怎样实现的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变成现实的?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意见,进一步深入理解。

    (1)瑞恩为攒够这七十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①在课文中找出瑞恩做家务活的句段,大声朗读。

    “瑞恩的第一项工作是为地毯吸尘……瑞恩把得到的钱,都放进了那个饼干盒里。”

    ②好玩是孩子的天性,瑞恩还是一个孩子,是什么使他放弃玩耍的机会,做那么多的家务活。当时瑞恩心里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瑞恩的同情心感动了很多人,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很多人的支持。

    ①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一周以后,瑞恩受到了一张25元的支票……瑞恩筹齐了大一口井的钱。”

    ◇“瑞恩的老师没想到……是瑞恩和同学们更非洲的孩子们通上了信。”

    ②当人们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中听到瑞恩的故事后,他们会怎么想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话。

    3、再次默读课文,深入地思考:是什么是瑞恩的梦想成真?

    实现梦想不仅仅是钱,更是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四、“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思考:瑞恩的梦想到底有多大的力量?

    2、课堂交流。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①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

    ②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像些什么?

    ③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④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2)“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口井。

    3、讨论:你还认为“梦想的力量”大在哪里?

    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能够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

    五、作业

    1、摘录瑞恩说的话。

    2、瑞恩满怀希望的去募捐,当他得知七十块钱只够买一个水泵时,幼稚的他并没有失望,他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些活挣更多的钱吧!”虽然这非常非常难,但瑞恩依然执着地做着。他的执着感动了妈妈的一位朋友。她决定帮帮这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把瑞恩的事写成了。

    如果你就是妈妈的朋友,你会在中写些什么呢?请结合上下文,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参考题目:《执着的瑞恩》、《瑞恩的梦想》、《瑞恩的井》……也可以自己命题。

    课 题 口语交际四 感动设计

    教学目标1、围绕“感动”这个话题,诉说故事,畅谈想法,感动心灵。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1、公益广告片段;刘翔的图片;音乐《丹顶鹤的故事》;

    2、搜集古今中外让自己感动的故事。

    课 时1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交流感受

    1、播放电视广告。配音:每天晚上,年轻的妈妈打好热腾腾的水,给年迈的老奶奶洗脚。她日复一日不变的行为,温暖了奶奶苍老的心灵。她不知道,无意中,她教会了自己的孩子——感恩。

    2、看了这则公益广告,你有什么感受?

    二、开拓视野,感受“感动”

    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代历史上就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请同学们来说说这些故事。

    1、讲古代感动的故事。如黄香温席、孔融让梨……

    2、随机设问:你为什么而感动?

    3、不仅我国古代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古今中外更是层出不穷。小组说说感动的故事。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来讲讲。

    4、不仅有许多感动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中更不乏感动的图片或音乐。

    5、配乐引出《丹顶鹤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她从小就爱养丹顶鹤,在她大学毕业以后,她仍回到她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救那只受伤的丹顶鹤,却滑进了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音乐响起)

    6、听了这个故事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

    7、出示刘翔的图片。这是谁?你喜欢他吗?说说他的故事。

    再听刘翔获冠时响起的国歌声。同学们,当我们再回到二年前的希腊雅典,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你感动吗?为什么?

    8、小结:感动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因为我们善良,所以我们学会了感动,学会了感恩。

    三、互动交流,重温“感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

    指名说话。

    一位同学说完后,请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引导学生说最感动的地方,说清感动的原因。

    2、组织小组进行“感动20xx”比赛活动(根据上课时间自由调整),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拟定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

    3、开展活动。在音乐《感恩的心》中结束。

    课 题 习作四 感动设计

    教学目标1、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

    2、能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力争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例文一篇

    课 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

    1、怎么样才能把一件感动的事写具体呢?

    出示例文《感动的心》

    (1)自由读故事,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地方。

    (2)交流:课文是怎么把这些感动的地方写具体的?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X b1.c

    为什么用上“居然”?去掉行吗?为什么?

    (3)再读,哪些句子写得特别有感情,划下来,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4)交流朗读,小结:抓住故事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来具体描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能把写具体。

    二、指导写作

    1、选择自己最感动的故事的片断,写下来。

    2、交流写作: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3、按方法小组评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完成习作:

    1、把这篇全部写下来。题目自定。

    2、教师巡回指导。

    二、讲评习作:

    1、指名读,说说写得好的地方,再提出修改意见。

    2、独立修改。

    附:例文

    感动心灵

    今年七月,我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少年之星”创新作文大赛颁奖大会,在返程的北京西站——重庆T9次列车13号车厢上,发生了惊人的一幕。

    像晴天霹雳,一个疯女人搅乱了旅客们的兴致。

    她一上车就说个不停,开始,人们似乎没有察觉到她的反常,不一会儿,就发现她是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有人报告了列车长,列车长带着两名乘务员立即来到了13车厢,并在13车厢的旅客中找到了一位医生,那位医生很乐意地为这位病人看病,并将自己随身带的安定药给那位病人服下。

    为了照顾好这位疯女人,列车长决定,派两名乘务员日夜守护在她身边,以确保病人和乘客的安全,那位医生也把自己的下铺让给了那位病人,自己就睡在那位病人的中铺,以便随时照顾她。

    就这样,乘务员、医生、乘客他们并没有嫌弃那位疯子,而是用爱心演绎了一段人间真情。

    列车长和乘客们开始为这位疯女人的命运担忧起来,她是哪里人?家在哪里?为什么没有人护送?列车长说:“从她的行李中没有找到可以证明她身份的证件,她既然上了我们的这次列车,我们就要对她负责,保证安全地把她送到重庆站,然后再想办法联系家人。”

    乘务员轮流照看着这位疯子女人,他们既要耐心地听她说个不停,又要防备她对乘客的伤害,列车每到一站,乘务员都要特别小心,将她紧紧地拉住,以防她下车跑了。一位乘务员阿姨说:“我当了二十几年乘务员,遇到这种特殊的旅客还是第一次,我们要尽力照顾好她。”他们为她买来了方便面、面包等。

    乘务员们的爱心深深地感动着乘客们,几位好心的乘客也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看护那位疯女人的队伍中,他们有意地去和她说话,然后给她东西吃,给她水喝。在他们爱的呵护下,那疯女人似乎有一些清醒了,她说她叫穆仕晴,三十三岁,在北京做清洁工,家在贵州, 其它什么都不知道了。

    夜,深了,端茶、喂水还在进行着,疯女人还在不停地说着。忽然,她对着一位二十多岁的乘务员叫了一声“妈妈”,那位乘务员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着,就是这一声“哎”,却深深地感动了一个神经不正常人,它让一个疯女人说出了一声久违了的“谢谢”。

    爱是多么伟大,她可以让没有正常思维的人心灵感动。

    用爱抚平寒冷的心扉,让心灵去感动心灵,使黑暗的世界打开一扇光明的大门。

    s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深邃的读书精神,培养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中每则大意。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2、作者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3、整体感悟

    (一)生字: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gdài不悱不发fěi举一隅yú奕之为数yì辟若掘井(pì)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s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常识。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

    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学生回答。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学生回答。明确:

    1、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

    2、四海之内都有知己,纵然……

    对“知己”的不同理解使得我们对这句诗有不同理解,“诗无达沽”。两种理解都提到了一个关键词,也是诗人写作这首诗的原因,那是什么?(离别)

    3、诗歌中的颔联直接提到了“离别”,“同是宦游人”是离别的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离别的原因。

    联系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无非都是嘱咐朋友要保重身体,询问归期等等)但是,诗人在这里并没有对朋友的离开有只言片语的挽留,而是直接到出了离别的原因,这表明诗人是以怎样的态度面对与朋友的离别的?(坦然)

    诗人的这种坦然地心态影响了他笔下的景物,首联。

    4、首联点明了哪两个地方?

    学生回答。明确:长安、四川

    5、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下首联,看看哪位有心人能发现问题?

    学生提问。明确:诗人在长安送别朋友,按理他是不可能望到四川的,但是这里诗人却用“望”字连接这两个地方?为什么?

    6、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明确:

    1、诗人把两个相隔千里之外的地方用“望”字连接,使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今后生活的关心。

    7、在学习了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的基础上,我们再回到诗歌的颈联,也就是千古名句,同学们,现在大家对这句诗又有怎样的理解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回答。明确:与友互勉、超越时空、乐观豁达。

    8、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那就是说这里除了对友人的宽慰还要?(微笑)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积极进取)

    (五)小结:掌握诗歌中字词的解释;理解和感悟诗人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六)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学生朗读。评价,同学们,天下无不散之筵席,面对离别,年少刚强的王勃表现出他的乐观和豁达,那么,我们如何理解与之不同的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以及“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等等的离别诗句?我们自己又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完这首诗后应该思考的。

    (七)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并认真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句?比较一下它们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什么同和不同,谈谈你的看法。

    四、教学效果评价:

    (一)讲解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眼神,考察学生是否跟上讲课进度;

    (二)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考察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的深度;

    (三)根据学生朗读种子音和停顿的正确与否考察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对诗歌情感的领会。

    【板书设计】

    首联点明地点意境开阔

    颔联离别原因坦然面对

    颈联与友互勉乐观豁达

    尾联宽慰勉励积极进取

    s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会沟通的方法,知道沟通的重要性。

    2、通过活动,掌握沟通的原则。

    3、通过活动,能够用沟通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交往。

    活动重点:

    通过“听”“问”“看”“说”这些活动,掌握沟通的方法和原则。

    活动难点:

    活动后的感悟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的运用:制作ppt、参考《初中生心理健康自助手册》

    主要教学过程:

    一、寻人游戏

    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以各种方式找到符合其中的一个特点的其他学校的同学请他签名,看谁签的多。

    二、生日接龙:

    三、盲龙扑珠游戏

    理解肢体语言

    四、闭眼撕纸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

    s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脱鞋绾裤、猛涨、懒惰、俗语、平衡、平稳、协调有序、伏下”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脱鞋绾裤”。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搭石” 的意思。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

    2、读通课文,领悟“搭石”的意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课件出示)横跨在河两岸上的桥多美啊?谁来说说桥有什么作用呢?

    生:(连结河两岸的交通)

    师:对了,桥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了,但作者刘章爷爷没有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也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是想念起了他家乡小河里面那一座不起眼的石头桥,那么,这石头桥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去了解吗?想就跟老师一起来欣赏21课《搭石》(课件出示)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21课,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1、看看同学们读课文的效果。

    2、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情况。

    师:同学们读书的方法真多!看看,老师在课文中找了这么多新的词语,谁愿意来读读。

    (课件出示:山洪暴发 猛涨 懒惰 脱鞋绾裤 平稳 俗语 协调有序 平衡 伏下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A、指名学生读。 B、全班读

    C、去拼音读(学生站起来读)

    D、小组读 E、读生字

    师:真厉害,你觉得这些字当中哪个字最容易写错?

    生:说

    师:板书难写的字(暴、裤)学生跟着书空。

    师:同学们请再读读词语。想牢记它吗?让学生写写。 A、学生在本子上写字,每个写1个。

    师:同学们写得非常认真,字体也很棒!我们把这些生字词语放进课文中去读读,好吗?学生分组比赛来读书。(指组读,老师评评)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解决疑问

    师:刚才大家都读过课文了,谁能告诉老师,什么叫搭石?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生再读) 师:家乡的人们是怎样挑选石头的呢?又怎样摆放的呢?

    生:回答

    师:对,这就是搭石了。(多媒体出示搭石图,同时教师画板书)

    师:同学们,搭石这么重要,我们再来读读。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裤。)

    课件出示:脱鞋绾裤。

    问:你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回答,出来用动作演示。

    ①“绾”是个生字,什么意思呢?(卷起来的意思。)

    ②全班学生一起做“脱鞋绾裤”的动作。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学生说:脱鞋绾裤),收工就必须--(学生说:脱鞋绾裤),赶集就必须--(学生说:脱鞋绾裤),访友就必须—(学生说:脱鞋绾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是啊!那还大多在夏天,可秋凉以后,家乡的人们就必须走搭石过小溪,了解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生齐读)

    师:读了课文,那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回答

    师:你们说的不错,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去品味这看得见,看不见的美呢?下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家乡的人们一起去走走搭石。

    板书:

    21

    搭石

    家乡的一道风景

    s五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课文,知道作者是抓住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动物写得很有情趣、有顺序。

    2、学习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把动物的特征写出来(外形、动作、声音等)。

    教学重点:通过复习课文,把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详、写清。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是不是见过很多动物?(是)如天上飞的鸟,地上的爬虫,水里的游鱼,动物园里的猴子大象,家里养的小猫小狗等。今天,我们就来写写自己最熟悉、最喜欢的小动物。在这之前呢,请同学们先回想,我们学过的课文《白鹅》,是怎样来写的?

    (一)抓住了特点“高傲”

    (二)有顺序:从叫、走、吃三个方面来写,一个特点一段,如果长的话,可以分几段来表达一个特点。

    (三)具体: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它的特点。

    (四)正确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

    二、小结归纳,写小动物要害是描写它们的特征,并用具体的例子来加以说明这个特征,才会使人明白。

    老师:一般写小动物应该描写它们的哪些地方?

    (板书:外形、动作、声音、生活习性、事件。)

    三、师生共同总结出写作方法。

    1、要有顺序

    2、抓住特点,详略得当。

    3、重点要突出,(因为,我们不可能把这种动物的每一个特征都写出来,如果都写出来,就太长了,所以要重点写好一个方面。)写好过渡句。

    四、共同构建作文框架(以一种动物为例,学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构思其它动物的写法。)

    【注:本环节,最好是说一段,写一段。免得学生最后一下子不能记得清。】

    (1)家里有猫的同学举手。你们家的猫,你的感受是什么?用“我们家的猫真让人感到()”来描述;或者用“我们家的()真是一个()的家伙。”(开头如何写:要总写猫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样子、睡、吃、玩……)

    〖写开头。〗

    (2)为什么这样说?你能用具体的事例一个个说清楚吗?(中间部分的写作内容。先用口语来表达。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来表演一下。)

    样子:包括颜色、大小、耳朵、鼻子、眼睛、尾巴……什么样子的?

    A: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B:连起来说一说。

    〖描写动物的样子。〗【注:你可以不写猫,也可以写出狗、猪、蚂蚁等。】

    (3)睡:常常睡在什么地方?一天睡多长时间?怎么睡的?你家里的人看见了,说什么?表达了人们对猫怎样的感情?

    A:指名说,其他学生补充。B:连起来说一说。

    〖描写动物的“睡”。〗

    (4)吃:爱吃什么?其他的东西是怎样吃的?他为什么爱吃肉?现在还逮老鼠吗?为什么?怎么办呢?他偷吃家里的东西吗?你怎么发现的?怎么说的?赶走了吗?为什么?

    〖每说完一个,再连起来说一遍。争取说的连贯通顺。在说的时候,注意指导学生的语言、用词、句子。〗

    五:其他同学,是不是也知道怎样写了呢?如何来表达?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学生写作,教师指导。写完后,可以让学生读一下,评价。

    教学过程:

    一:学生完成习作。

    要求:1写出特点。2先总后分,一个一个表达,把每个特点写清楚。3注意分段。4一气呵成。不会写的字,用拼音表示,不必查字典。

    二:大声读一读,看看哪里还需要修改。然后仔细地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

    三:学生展示,老师指导。

    四:把修改后的作文,写在作文本上。(课下完成,课堂上,尽量多的让学生展示。展示的文章,要分层次,最好是优中差各一,指出优点,不足,和学生一起修改,学生在听的时候,一般能听出哪里不通顺,哪里觉得别扭,用词不合适,从中,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这一部分,也单独一课时,时间更充足。最好是在第三课时完成。要不,一个星期二节作文课,二个星期四节呢,省下哪两节干吗?)

    课后反思

    一、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着“引导”的主线,引导学生学写作方法,引导找素材,引导安排素材,引导学生表达,引导学生修改,引导学生评价。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一节课,用旧知识引路,结合写作内容让学生在习作的训练过程中,学会如何表达,如何安排素材。

    二、一点打井,带动全休。

    在本节课的安排上,看似只在引导学生表达一只“猫”,因此,好多老师担心会造成千篇一律的情况。实际上,学生也不可能写得千篇一律:有的学生重在表达这个特点,有的重在表达另一个特点,有的却用学到的方法,还表达另一种动物,不尽相同。

    三、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自己的主导的作用,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是不可能完成习作的。整个教学环节都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在一旁引导、点拨,组织教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本文教师范文大全编辑带来了一篇非常优秀的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的文章,值得读一下。如果您认为这篇文章值得分享,请与您的好友们一起分享。每位老师在上课前都需要认真规划好教案和课件,而现在又到了老师开始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的时间了。教案对于教学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理解“懊悔”“囫囵吞枣”“身临其境”“赏心悦目”“深邃”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3、了解书的五种好处,根据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一两种读书的好处,并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下来。

    重点难点:

    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总结一两种读书的好处,并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下来。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好朋友一直陪伴着你们,给你带来知识,带来快乐,这位朋友是谁呢?它就是——书。

    (板书:书)

    2、如果让你打个比方,来形容一下你的这位“朋友”,你会怎么比呢?

    (书是一片汪洋大海,让我畅游;

    书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书是一个大花园,充满了醉人的芬芳……)

    3、说得真好。下面老师请大家听个故事。

    (媒体出示图片,师述:“商人捡石头的故事)

    (1)商人为何高兴?为何懊悔?

    4、 交流。

    5、 师小结:

    作者形象地把读书比作捡石头,把读书获得的好处比作宝石,就是想告诉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成宝贵的财富。

    像这种既高兴又懊悔的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读书就是如此。(板书课题: 读书再读书)

    6、 齐读课题

    7、师过渡:许多人都非常喜欢读书,因为读书好处太多了,使人受益无穷。它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读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在第5-12节中找到能概括这些好处的词句,用“ ”划下来。

    2、生交流,师板书:视野开阔,情趣高雅,使人美丽,思想深邃,丰富人生

    (1)指导书写“邃”。

    (媒体出示生字“邃”, 里面下半部分点击后变红闪烁)

    (2)“深邃”词语搭配(山谷、目光、哲理),理解“深邃”的含义。

    (3)师生合作读板书。

    师:“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读书给我们的好处真是太多太多了。”师指板书说:“读书能使我们——”生读:“视野开阔,情趣高雅,使人美丽,思想深邃,丰富人生。”

    (4)这里我们可以用摘词法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生说。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读书使人眼界开阔,增长才干,读书真使人受益无穷,课文列举了读书的五点好处,对每一点论述都独立成节,浏览第5-12节,你对读书哪点好处感受最深,可以多读几遍,也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提问题,或写下三言两语的体会。

    2、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媒体出现选项,点击下方按钮随机选择)

    (媒体选项一)

    ▲读书使人视野开阔

    (1)齐读。

    (2)师问:你们去过非洲大陆吗?但通过学习第23课《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媒体出示练习)

    我没有去过非洲大陆,但我( )。

    (媒体出示图片:《我的野生动物朋友》封面)

    (3)是啊,第23课节选自《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书,她的作者是一位10岁的小女孩蒂皮·德格雷。她生在非洲,长在非洲,和许多野生动物交上朋友。读了她那本图文并茂的画册,你仿佛怎么样?

    生交流。

    课文中有一个词形容这样的情形是(身临其境),这里的“临”是(到达)。

    (4)师: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美丽的非洲大陆和圣洁的南极大陆,使我们“身临其境”?(指名读,齐读)

    (5)读书一大好处就是使我们视野开阔,在平时阅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感受,请用下面句式说一说。

    (媒体出示练习)

    ☆我没有 ,但我却 ,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我没有 ,没有 ,但我却 ,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6)师:读各种各样的书,仿佛让我们走进一幢幢新房子,打开一扇扇未知的窗户,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未见过的美妙的风景,读书真使我们——(视野开阔)。

    (媒体选项二)

    ▲读书使人情趣高雅

    (1)创设情境:(媒体出示图片)泰戈尔的诗语言隽永,想像丰富,百读不厌,闭上眼,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在一个初春的早晨,跟随作者来到茂密的树林中,深呼吸一下,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愉悦、快乐、享受……)

    就这样沐浴清晨的阳光,全身心地放松,吟诵《金色花》。师吟诵,学生吟诵。(媒体出示句子,播放音乐)

    (2)师:在晨曦中这样轻轻吟诵,你感受到什么?

    (指名读句子,感觉有花瓣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3)师:美妙的大自然,让我们心旷神怡、思绪万千,那些曾经被我们反复吟诵,并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诗句美文,不禁脱口而出。

    (媒体出示图片)荷花、黄河、月夜

    (4)生吟诵积累过的有关诗句、段落。

    (5)你们声情并茂的吟诵不仅感动了自己,还打动了其他的同学,看着大家出色的表现,我不禁要说,读书使你们情趣高雅。

    (媒体选项三)

    ▲读书使人美丽

    (1)书既不是名贵的化妆品,也不是漂亮的衣服,更不是昂贵的饰品,怎么能使人美丽呢?读句子。

    (2)理解“赏心悦目”。

    ①“赏心悦目”是什么意思?

    ②生活中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心情愉快?

    ③“书卷气”怎么能使人“赏心悦目”呢?

    (媒体出示图片)冰心、杨红樱

    A 用一个词形容神态、样子。

    B 师生合作读。师读“读书使我们美丽”时,生接着读“书一本……赏心悦目的呢?”

    (3)师小结:

    是啊,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著名学者还是普通读者,只要是爱读书的人,书读得多了,他的说话、举止、神态、做事都有读书人的气质,这是一种高雅美丽的气质。

    (媒体选项四)

    ▲读书使人思想深邃

    (1)质疑:既然是“偷”,为什么还说好?

    (2)交流,朗读体会。

    (媒体选项五)

    ▲读书丰富我的人生

    (1)“丰富的人生”指什么?

    (2)交流。媒体出示句子。

    (通过读书,跨越时间和空间,与书中古今中外的任务一起品味多姿多彩的人生。)

    齐读第10节。

    课后小结

    四、课堂总结,复习巩固。

    1、和你们一样,作者也感受到读书带来的甜头。

    师生合作读第4节。(学生读读书带给我好处的句子;“我”常常想的句子;以及懊悔的句子。)

    2、师小结,再读课题

    同学们,为了让自己生命发生奇迹,我们要(师指课题),(生:读书再读书),为了明天不致于后悔,我们要——(生:读书再读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本班学生共42人,男生23人,女生19人。学生都是附近农村的,父母虽然都在身边,但是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几乎没有家庭辅导。 通过与学生接触,以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与作业情况的观察,发现此班学生学习习惯一般,特别优异的学生很少,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

    《楼兰之死》是北师大九册三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楼兰之死》是一篇饱含着强烈情感的说明文,作者通过描述楼兰古城被沙漠吞噬,以及塔克拉玛干由绿洲变成沙漠的触目惊心的史实。这篇课文可与《中国一日》这则新闻进行对比教学。比如:这两篇都是说明文,都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但在表述的过程中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1、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植被被破坏的严重性,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紧迫感。

    2、 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引用、举例、诠释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读题目,引导质疑。

    1、师朗诵《从军行》。解释诗意。

    2、板书楼兰,在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

    3、引导学生想象楼兰的样子。

    4、补充课题《楼兰之死》

    5、质疑课题,板书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文中字词;思考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2、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楼兰死了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关键的词:碧波荡漾 废墟

    预设师生双边活动:

    1、读课文,想一想:楼兰前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交流回答,读出相关的句子。相机板书 繁荣消亡

    3、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楼兰为什么死了?小组交流楼兰死了真正的原因。(楼兰和罗布泊靠近大沙漠;地表的植被被破坏;人对植被的破坏加速了沙化的进程。)

    4、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向我们介绍的?

    5、全班归纳。结合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

    6、楼兰死了,留给人们的是什么?我们身边也有类似的事发生。列举身边见到的环境恶化的例子。

    7、小结: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讨论交流。

    四、阅读欣赏

    反复朗读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诠释、举例、列数字、具体事例。)

    五、拓展练习: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准备办一期手抄报。

    六、课堂小结:

    回想着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城,再看看今天人们依然在肆无忌惮的破坏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引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加强语气:如果不让悲剧重演的话,我们应该怎样做?讨论交流。

    七、作业:

    1、搜集有关自然环境的资料,认真读一读,写下自己的感受。

    2、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楼兰之死

    繁荣 → 消亡

    保护环境 迫在眉睫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

    1.教师配乐朗诵改编诗《故乡》。

    2.学生谈谈从诗中感受到的思乡之情。

    3.引出课题《小桥流水人家》,齐读课题,问:在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4.配乐欣赏江南小景图片,跟随作者一同走近心中的小桥流水人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2)边读边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

    a 读生字新词,发现两组词语的特点:

    清澈见底的小溪 依依多情的杨柳

    潺潺地环绕 随风飘动

    细细的流泉 柔软的柳枝

    粼粼的波纹 婀娜的舞姿

    灌溉田园 清洗衣物 采摘茶叶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b 谈谈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

    c 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语句,读一读。

    三、研读课文,情感体验:

    1.出示: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思考:“那段日子”指的是什么日子?“那些美好的印象”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引导学生概括出:

    溪中捉鱼虾

    事 桥上送野花 (趣) 找出描写这些趣事的语句,品读感受。

    茶山摘茶叶

    【重点感悟】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学生体会说话:流水把野花送到了远方,也把( )送到了远方。

    指导朗读: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

    结合板书:事----趣。

    3.师:文中除了这些童年时代发生的趣事,还有哪些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引导学生概括出:

    景 小溪 垂柳 水鸟 老家 村庄 (美)

    4.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的景的呢?请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重点品读】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3、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2、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篇课文,题目叫做《威尼斯的小艇》。

    2、简介威尼斯。(出示部分彩色幻灯片)。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连接这118个小岛的是117条水道。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威尼斯的市内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船是市内惟一的交通工具。

    3、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小艇)。

    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呢?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字词。

    2、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求:边听边想,威尼斯的小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指名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

    使学生知道,“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

    4、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理解第二段

    1、图文对照,认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要求:边读边想,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2、指名回答:“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3、通过作者对小艇的样子生动地描写,威尼斯的小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小艇的美及乘船游览时的快乐感受。

    5、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用比喻句进行描写,这样就把小艇的样子写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四、学习理解第三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作者抓住了哪些方面来突出“特别好”的?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2、指名回答: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的?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朗读语气。

    五、学习理解第四段

    1、默读第五、六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⑴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⑵认真体会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

    3、检查学习情况。

    4、教师小结:威尼斯人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小艇,(板书:生活关系密切)只有在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的时候,威尼斯才静下来。)

    5、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这样密切,是什么原因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六、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写法。

    ⑴作者要写威尼斯的城市风光,为什么以“小艇”为题呢?(小艇是威尼斯独特的风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⑵作者在写小艇样子时,抓住了哪些特点?写小艇的作用时,抓了哪些特点?

    ⑶作者为什么能把威尼斯小艇及与小艇有关的事物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呢?是作者一时一天观察的结果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

    威尼斯的小艇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作者平时注意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符合了学生的特点,课件及录相的适时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堂课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动起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以下是我这次教学的心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教材简析】

    松鼠,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电视里、画报上、文章中都经常能看到它的身影,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他们对松鼠的了解往往都是你知道一点,我知道一面。所以,还是充满了好奇。一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就向我们走来。它那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由得使我们对它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喜爱,我们在欣赏它、亲近它、喜爱它的同时,又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准确精练的说明及生动传神的描写。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活动时间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储备食物过冬、及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的乖巧,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因此,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一边充分感受松鼠的漂亮、乖巧、驯良,一边自觉和《鲸》进行写法比较,寻找异同点,并领悟这种写法。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比较《鲸》的说明方法,明白异同点,并充分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

    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并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

    2、教师制作关于松鼠形态、生活习性及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海中之王”──鲸,今天又有一位新朋友想和大家见面,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

    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细读课文,自主感悟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三、四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

    ⑴ 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⑵ “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

    出示句子,重点品读: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⑶ 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

    ⑷ 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

    ⑸ 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⑹ 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细读文字,从“又干净又暖和”,“足够宽敞、足够坚实”,“既舒适又安全”等词语感受窝的舒适,从而进一步感受松鼠的乖巧。)

    第五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3、感情朗读课文: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美美地读一读,用充满感情的读书声来抒发自己对松鼠的喜爱。

    学生一起来读一读,谁喜欢哪一部分就站起来大声读哪一部分。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用朗读为说明文注入人文美。

    四、合作学习,探究写法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比较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异同,完成表格。

    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说明语言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课文第1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为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生活习性。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练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特点,并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1.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特点的。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喜欢的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在初步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

    B、合理清晰的结构;

    C、鲜明的事物特征;

    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读母亲对儿子说的谎话,感受母亲三次说谎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

    4、通过母亲的三次谎言,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读读母亲对儿子说的谎话,感受母亲三次说谎的用意,体会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1、教师谈话引入:关于母爱的课文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完成填空。课文写了母亲参加了儿子从小到大的三次(),并对儿子说了三次()的谎言。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有了前进的();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看到了自己的();正是母亲的谎言,让儿子最终获得了()。

    2、母亲的三次谎言分别是怎么说的?请用直线划出谎言的内容。

    三、读文感悟,深入体会。

    1、交流,出示句子。

    2、都是在什么情形下说的?说之前母亲都是什么神态?

    3、读课文,为什么说这些都是谎言?找出老师的话。

    4、那她又无为什么要说谎呢?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体会母亲为什么要说谎?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师:母亲第一次说谎后儿子怎样?

    生: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可见他非常高兴。

    师:母亲第二次说谎后儿子怎样?

    生:儿子暗淡的眼神充满了亮光,沮丧的脸舒展开来。从此长大了许多。

    师:那母亲第三次说谎后儿子又怎样?

    生:儿子考上清华大学。

    师:从儿子的反应中你们体会到了母亲三次说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生:第一次让儿子高兴。

    生:第二次让儿子有自信心。

    生:第三次让儿子看到希望。

    师:分析得真好,让我们在一起来读读1——3节,体会一下在这三次谎言中藏着什么?生读第1—3小节。

    生:我们知道了这三次谎言中深藏着母亲对儿子的爱

    5、小结:母亲的谎言的确在儿子的身上起到了作用,真是用心良苦。儿子也能体会母亲的用心,真懂事啊。

    四、研读课文,感受内涵

    出示句子:听了这话,两鬓已经斑白的母亲悲喜交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1、妈妈为什么这时候当着儿子的面哭了?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最后妈妈的“悲喜交集”指的是什么?

    2、生:妈妈觉得儿子长大了,坚强了,自己的委屈终于可以倒出来了,所以当儿子面哭了。

    生:妈妈悲的是她为了儿子忍受了这么多年的委屈,喜的是她的委屈没有白忍,终于有了回报,她的爱得到了回报!

    教师小结:对儿子的信任,对儿子充满期望,这就是欣赏。

    五、交流体会,总结全文。

    母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愿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去体会这一份浓浓的爱,愿我们用行动去好好回报这一份爱!

    六、布置作业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编辑为您选出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让您不容错过,相信您可以在这篇文章中找到您所需的任何信息。新入职的老师需要备好上课会用到的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教案是促进教育教学整体提高的重要机制。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篇1

    教材分析:

    课文节录的这首《长歌行》,是古代名歌《乐府歌辞》的后四句,平易通俗,琅琅上口。绝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的名句,很多人长以此用来勉励后辈。

    1.使学生认会二类生字,并会写一类字。

    2.读古诗,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知诗歌的韵律;初步了解时间的重要性;观察图画,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背会该诗。

    教学策略:

    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引导学生在学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学会新词新字,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学习目标:

    一、预习了本课,我知道一类字中有          个 左右结构的字,并将二类生字中不会读的字读了

    遍。用换一换的方法我认识了:        。用加一加的方法我认识了:        。用形近字比较我认识了:        。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或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观察分析字形,区别易混的字。

    三、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四、我收集到有关时间的名言有             。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预习,初步掌握课文内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为提高学习效率扫除障碍。

    1.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利用拼音读一读。

    提示:

    (1)看图,要仔细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

    (2)读文,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把字音读准。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1)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这些字读一读。

    (2)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这些词读一读。

    (3)谁愿意来把整首诗读一读。

    3.放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

    (2)抽读卡片。

    (3)指导写字。

    观察字型:“歌”左右结构,左宽右窄;“海”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川”独体字。观察如何写漂亮这些字。

    (4)板演,评价。

    百川/到东海,何诗/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小结激趣:诗歌读得太好了。能说说它的意思吗?试着说诗意。(要求不要过高)

    (1)在小组里试着说一说。

    (3)试着逐句说出诗的意思。

    (4)时间和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我们应该怎么珍惜时间呢?

    多种形式读诗,并结合插图感受诗意。

    分析字形,掌握字的结构,指导学生巧记生字,并重点指导“歌、海、川”的书写。

    ()()东到海,何时复()()。

    1.出示词语,指名读一读。

    2. 背会诗歌。

    3.对字条。

    (1)请把相对应的字条连一连。

    百川到东海 ①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时间也是这样一去不回啊!

    何时复西归?②条条江河向东奔去,流入大海。

    少壮不努力,③到老年时,再伤心后悔也来不及了。

    老大徒伤悲。④如果年青的时候不努力。

    (2)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3)同桌互相说诗句,对诗意。

    1.明确要求:这首《长歌行》是很有名的教育我们珍惜时间的诗歌,请同学们将这首诗背会。

    2.学生练习背诵。

    3.学生自由背诵。

    指导学生看图,抓住重点词语指导背诵。

    拓展延伸 1.自由背诵,说说诗句意思。

    2. 说说学了《长歌行》,你明白了什么或者想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3.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歌行》,大家都知道时间就像流水,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做生活的有心人。

    4. 把你找到的有关珍惜时间的话背一背。

    百川/到东海,

    何诗/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篇2

    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古诗,抓文眼,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诗句大意;联系其他文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主题思想,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秦及西汉辉帝时都设有“乐府令”。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乐府诗集》全书一百卷,分十二类。上起汉魏,下迄五代,兼有秦以前歌谣十余首。除收入封建朝廷的乐章外,还保存了大量民间入乐的歌词和文人创造的《新乐府诗》(《新乐府诗集》其中包括《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全书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对各种歌辞、曲词的起源和发展,均有考订。

    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1)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 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 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

    (2)葵:冬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可入药。 (3)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7)秋节:秋季。 (8)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 (9)华:同“花”。

    (10)衰:衰:读“cuī”.古时候人们读的没有“shuaī”这个音。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青青园中葵,朝(zhāo)露待日晞(xī)』 园:园圃,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场所。葵: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大叶小花,花紫黄色。朝露:清晨的露水.待:动词,等待。日:太阳。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的照耀。○描绘葵的形象。托物起兴。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的太阳散布恩惠。 阳春:温暖的春天。布:动词,这里是散布的意思。德泽:恩惠。春天把阳光、雨露带给万物,因而说是一种恩惠。万物:大地上的各种生物。生光辉:形容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样子。○对春天的礼赞。

    『常恐秋节至,焜(kūn)黄华(huā)叶衰(cuī)』 常:副词,表示情况或时间的持续和一贯性。时常。恐:动词,担心。秋节:秋季。至:动词,到。秋气肃杀,万物多因长成而趋于衰败、死亡,故尔担心。焜黄:颜色衰败的样子。华:同“花”。衰:衰老,衰败。○由春而秋,植物完成一次生命过程。不由得生出种.种感触。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百川:泛指所有的河流。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朝东、向东的意思。海:大海。何:疑问代词,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起修饰作用。常用来表示对时间、处所、事物的询问。时:名词,时候。复: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示‘某种情况的再现。可译作“重新”“又”。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西、朝西。归:动词,回。这句意思是光阴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由季节转换联想到日月不居。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少年时代不努力,到老只能悲伤叹气了。少:少年时期。壮:成年时期。合起来指人生命力旺盛的前半生。努力:把力量尽量使出来。意即勤奋。老大:指人生命力衰败的时期。徒:副词,表示动作的施行没有取得成效一。可译为“空”。伤悲:悲伤。○归结为关于生命价值的感悟,情景动人。

    常恐秋节至代表:晚年的来临 大河奔入大海代表:时间的消逝。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

    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

    《长歌行》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讲的是时间如流水,要珍惜时间,努力上进。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是许多人少年立志的座右铭。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这里首先安排学生将诗文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是在第一遍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知古诗词的韵味。第三遍要美美的读,读出诗人的情感。

    通过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知,再次有感情的读文。同桌互相听读,互相检测,通过读揪出让你最有感触地句子,找到诗的中心句,提炼出诗的主题。

    通过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悟、相互交流,感受诗的意境,力求学生与文本、诗人三者情感的统一,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化得到升华。

    读了古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小组长负责自己组的组员的发言情况,并挑选金牌发言人。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篇3

    我们常说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可学生是活的主体,正因为这样,所以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产生,而这派生出来的问题如果能够注意生成的话,就很可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从而有无心插柳柳成荫或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

    今天我在教《沉香救母》一课时,根据教案,我让学生自由读完第三自然段:爸爸看出了儿子的心思,便说:二郎神心狠手辣,神通广大,你才是个8岁的孩子,怎么能对付得了他呢?沉香看着苍老的爸爸,默默地攥紧了拳头。读完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不知是这个问题设计的太过笼统还是要求过高了,学生的回答不尽如意,就在这时,吴正涛站起来回答:沉香才8岁,为什么他的爸爸是苍老的爸爸?应该说他的回答滑离了所提问题的轨道,可就是他的回答改变了我原来的教学设计,因为我想到了薛法根老师的课,想到了他富有特色的读中悟,悟中读,我何不让学生根据字词来体会呢?我怀着尝试的忐忑心情,让学生先回答了吴正涛的问题,有学生说因为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爸爸很操劳,所以苍老了,也有学生说爸爸常常思念妈妈,心里很难过才会这样的学生的回答消除了我的惶恐,我就请学生根据默默一词说说自己的理解,还让学生谈了对攥紧一词的体会,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跟刚才的沉闷判若两回事。

    上完课,我还久久地为学生能有如此的理解骄傲,也为自己惭愧,如果没有吴正涛的误打误撞,这将是堂失败的课。

    我对自己说,永远别小看你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你灵感的激发者,是你工作的改良源。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篇4

    从图入手,图文结合。教学看图学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观察图画入手,然后对照图画来识字、学词、学句、学文,即把看图和学文联系起来。用看图得到的认识来解文字,用文字的理解来加深对图画的认识。那么,怎样看图?看图先要有个整体的认识,再到部分的认识,然后再回到整体。也就是说对图面有个初步的整体的印象,而后逐渐地进行观察,再从整体上面来加深观察,这是看图的一般规律。

    看连读的几幅图学文,指导看图的大致顺序是,第一步教师提出看图要求,并作必要的提示;第二步学生逐幅看图,根据教师的特点,思考图画内容;第三步根据图画提出的问题进行谈话。如第二册王二小中的第一幅图,教师提问:王二小本来在放牛,为什么牛在他的身后?他在看什么?想什么?一步一步引导儿童说出图意。在引导儿童观察一幅一幅图的基础上,把四幅图联起来观察,并根据课文体会图意。

    结合图文加深组词连句成段的训练。学习每幅图都应先看图说话,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组成一句一句的话,再连成一段一段的话。如第二册《王二小》第一段,教师在看图的基础上,提出图上的画是谁?他是什么人?在干什么?第一、二两个问题学生可能会这样回答王二小、儿童团员教师再引导学生把这两个词连起来说话:王二小是儿童团员这就变成一句话。接着再层层设问,让学生回答:王二小在做什么?王二小在放牛。王二小还在做什么?王二小还在放哨。教师指出:放牛和放哨这两件事同时做的,连起来应该这样读:王二小一边放牛,一边帮八路军放哨、然后再把前后两句话连起来,就变成了一段话。这样学生通过实际习例知道:词就是这样连成句子,句就是这样连成段。

    结合图文,加深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关系的讲解,以帮助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如《王二小》的第二段中第一句话与第二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敌人为什么要叫王二小带路?因为敌人走到山上,迷了路。这样一讲学生对上下句的内在联系也很紧凑了。就整篇课文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凑。如第一段交代王二小给八路军放哨,第二段回答了放哨的原因,敌人要来扫荡。

    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学习把词、句段有机联系起来,对理解课文,口述和作文,发展儿童的思维很有好处。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篇5

    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我是这样来实施汉语拼音教学的。

    一、融入游戏,融入故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低年级学生刚刚从幼儿园步入到小学课堂中,35分钟学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漫长的。根据学生爱玩的特性,我在教学中穿插了一些游戏,如摘桃子闯关等,在课堂中引入了孙悟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童话般的情境中学习,活跃了课堂的气氛,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故事是孩子们最愿意听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教ying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设计了富有童话色彩的故事,把ying的四个声调的音节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给抽象的音节赋予了实在的意义,这不能不引起儿童的注意力和学习趣。

    二、抓住难点,以点带面。

    在后鼻韵母的教学,关键在于ng的发音,我在教学中对本课难点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出示ng,教师说清楚发音的方法,然后通过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利用小班特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发音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ang、eng、ing、ong、ying的发音,以点带面,面向全体。这种教学设计,和传统教学中,教师逐个指导后鼻韵母的发音相比,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教者在教学后鼻韵母时,让学生根据前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尝试自己读出后鼻音,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关注学生,面向全体。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把目光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注意,课堂上没有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本节课采用大面积指名读、开火车读、同桌读等多种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都有和同学交流的时间。老师在每个学生的自我表现中,还能即时发现学习落后者,进行查漏补缺。此外还通过个人的思考,小组的讨论,大组交流等层层的互动环节,促进教与学两类活动间、学生个体间、个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个学生自觉地自动的活动,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团结合作,运用已有的方法,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

    四、学以致用,走向生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汉语拼音,无疑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结束时,我通过摘桃子游戏引导学生说说在书本中在生活中寻找后鼻音的音节,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家具、电器、同学的姓名动植物名称等都藏有后鼻音。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与理解,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使用,用它来识字,用它来学习普通话。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篇6

    在执教语文第十一册《凡卡》一文时,我设计了一张学习表,让学生通过读书、讨论,合作填写信的主要内容,自己的感受或体会,不懂的问题等栏目。这种学习方式在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习表。检查学习表,可以看出学生已经了解了凡卡的悲惨命运,产生了对凡卡同情,对老板憎恨的情感。我认为已经达到教学目标。

    我很满意,习惯性地问道:谁还有疑问?。一名男生举手发问道:为什么凡卡在信中说街上的狗一点也不凶?我见过的狗可凶了!。顿时,全班哗然,怎么问如此无关紧要的问题。我略有愠色,暗想:问题与文章思想感情无联系,与领悟表达方法无关,多此一问,沉住气说:谁帮助他?。举手者颇多,一生说:养狗的人对狗很好,经常带狗在街上散步,时间久了,狗与人熟了,就不咬人了。一生说:那些有钱的人都养宠物狗,宠物狗是供人玩的,当然不凶。我家就有一只。看来这个问题确实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无关,不涉及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没有深究的价值。我正准备结束这个提问时,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有另一个想法。凡卡认为狗不凶是因为老板和老板娘对他太凶狠、恶毒了,狗的凶狠和老板、老板娘的凶恶比起来差远了。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衬托凡卡的悲惨命运。

    问的学生隐约捕捉到狗一点也不凶的写作深意,前面答的学生大多是从狗的角度去思考,没有联系文章的表达方法,没有考虑凡卡的痛苦遭遇,最后答的学生从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两个层面思考,准确认识到《凡卡》一文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诉苦为主,以乐相衬,凡卡回忆乡下的美好是流泪的快乐。其回答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融合的境界。更让我思索到,教师在改革课堂教学时,不能从形式上设计几个讨论题,让学生质疑几个不明白的地方,就认为是开放的课堂,创新的教学,就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满足营造表面的课堂繁荣,会出现热闹的讨论没有目的,所谓和谐的学习氛围是空泛地让学生发问,学生往往不知问什么,为什么发问,课堂学习流于肤浅。教师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更应提高教师主导作用,在深入研究课文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引导学生去讨论、去质疑,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提高质疑的质量。要让狗儿为什么一点也不凶的学生偶然质疑变成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思考。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篇7

    我在教《可爱的草塘》时,为了让学生抓住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体会草塘物产丰富,是这样引导的:对于这句话,老师有些疑句:狍子跑得那么快,用棒子能打到吗?难道捉鱼是那么容易,竟可以用瓢舀?野鸡飞到饭锅里,那更是不可思议!所以老师认为这句话写得不真实,你们同意这样的看法吗?我针对句子夸张的特点和学生的逆反心理设计了一连串的反问,诱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了初读基础的学生齐声回答:不!这完全在意料之中。

    此时,我抓住不放:就凭这一个不字就能说服我吗?谁能从课文里找出根据,驳倒老师?要驳倒教师的意见,对学生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并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们争先恐后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很正确地体会到了句子的意蕴: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草塘的物产丰富。

    接着我又说:如果你也生活在北大荒那一望无垠、美景如画的草塘边,是喜欢冬天在雪地里逮野鸡、追狍子呢?还是喜欢在春天舀鱼?你准备干什么?草塘的物产丰富这点上的可爱,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体会还是不够深刻,我便借提问创设情境。这时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他们追忆童年的欢乐,体验大草塘丰富的物产给他们带来的无穷乐趣,怎能不爱上这大草塘呢?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篇8

    《天鹅的故事》是苏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用饱蘸深情的笔,讲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面的神奇壮观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全篇文字优美,叙述清楚,情节感人,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款款读来,使人对这群鸟产生了喜爱之情。下面以《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学为例,浅谈如何领着学生去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感悟情感,从而达到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

    一、导语渲染,启动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应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由此可见,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的认知自我建构的过程,情感日趋丰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阅读教学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真正融及其心灵。

    片断一:

    师:还记得《生命桥》这篇课文吗?学生纷纷谈感人场景。

    师:还学过哪些描写动物的文章,同样令你感动的?生:联系学过的课文作答。

    师: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题目是天鹅的故事。

    简短的几句话不仅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之间搭起了结合点,从而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渲染了本课学习的氛围,启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感其情。

    有人说,中国的老师最能讲,中国的学生最能考,讲,被语文教师奉为天经地义的事。实行课标,教学活动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去感知,去理解,去体验。

    片断二: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请你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用你喜爱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交流交流。

    就这样,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抓住了情感的震撼点老天鹅带头破冰面,提领而顿,披文入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阅读,营造了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场,使学生能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再现老天鹅破冰面泣同类、感天地惊天动地的壮举,三个维度也在教学中自然交融。

    三、品赏朗读,感悟情感,悟其理。

    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多而不泛,幽而必显。让学生潜心投入重点段的阅读中,让学生品词嚼句,学得十分动情。

    片断三:

    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

    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注重个性化阅读,读悟结合,既为学生创设了放手自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引导学生在重点句上反复品味,感悟其情,引发共鸣,从而悟其理,只有在学生悟不出,或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才适当点拨和讲解,从而让学生明白,情要靠自己在读中悟,理同样要在读中悟,法儿也要在读中悟。

    四、展开想象,表达情感,化其神。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可亲。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入境入情,缩小学生和教材中天鹅的距离,在真实的情境中与文中的天鹅进行心灵乃至情感的沟通。从学生的笔端流淌的,口中倾吐的就不仅是对天鹅的喜爱之情,更是学生自我情感的流露。

    片断四:

    1、要求学生根据省略号想象画面;

    2、此时此刻,你亲眼目睹老天鹅的壮举,你会对他产生什么感情,你想对老天鹅说什么?

    3、课后查阅资料,写一封爱护动物的倡仪书。

    学生口诵心惟,闭目遐思,浮想联翩。思维空间、语言实践空间在探究中拓展延伸,回环整合,情感升华为爱护动物的行为和有创意的写作实践。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摒弃琐碎的分析,机械的练习,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理解情感,感受情感,体验情感,表达情感,真正做到由外而内,由此及彼,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这种活动的害处,并着手纠正。该湖已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和自然保护名录。美丽富饶的贝加尔湖,在世人心中,一直藏着神奇色彩!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教学反思 篇9

    钱云霞:

    岁月无声,自然无语,然而此处无声胜有声,街畔摇曳的柳枝,一抹新绿,一丝鹅黄,无不是大自然向我们传达的睿言智语。当春以绿的讯息再次临入我们双眸的时候,我们一语组向全校老师汇报了一节满意课《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首诗歌,教材审定前是小语第七册。上一轮新课程改革中被编入第二册。本课所在的单元目标指出:要继续以识字教学和朗读训练为重点,用图文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读读、画画、议议的读书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神秘,养成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好习惯。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执教者崔老师作了精心的设计构想,下面就请她作具体介绍。

    崔恒曙: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们组的全体成员,谢谢你们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很惭愧!并不能代表我们组的水平,与其说是满意课,倒不如说是我来到实小学习了近一年的汇报课更合适。下面我来说说我教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诗歌,共有五节,第二、三、四节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的科普性较强,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是很近,许多字、词、句学生难于朗读、难于理解,我们组在集体备课时确立三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执教的是第二课时,重点让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这三种大自然的语言,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使人联想到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初步学生合作,在朗读、交流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主要教学过程分五步:第一步,复习生字词,课件演示秋天黄叶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的兴趣。第二步,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旨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铺路。第三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鼓励学生提问,在质疑中初步学会探究。第四步,根据提示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第五步,拓展延伸。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的现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钱云霞:

    如果说教学构想是我们理想中的摩天大厦,那么在课堂上付诸实施的才是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现实工程。虽然这张设计图纸我们曾几易其稿,但语文教学课堂的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使我们对课堂中的一切还不能百分之百的了如指掌。下面就请各位结合备课时的构想及操作中的实况谈谈自己听课后的感想。

    丁品岚: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应该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心灵上的碰撞,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目的,崔老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用商量、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唤醒学生的潜能,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对,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对我们说了哪些悄悄话?说说看,自己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在这样的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学生对话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

    姜梅:

    崔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有位教育工作者颇有体会地谈道,备课时教师要常常做到换位思考:有时要像一个音乐教师一样在文中找找音乐元素,有时也要像美术教师一样在文中找找美的色彩,有时还要像一个数学教师一样去假设、求证、推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注重跨学科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从教材来看,大自然的语言本来就是丰富多样:草长莺飞,落叶飘舞,蝌蚪游戈群星闪烁都是音乐、色彩的自然融合,同样,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崔老师的教学设计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音乐、美术、自然等相互交融的立体化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和审美的价值。

    杜薇: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学方法呈现模式化,先是一灌到底,后是一问到底,甚至于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成为教参的传声筒,语文课缺乏灵活与生动,崔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够更新观念,依据新的语文课程倡导的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原则,选取了平等对话这一鲜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蹲下身子和学生共同寻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告诉着人们哪些新奇的知识,并以此为立足点,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领会,在现实生活中获得观察自然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并逐渐养成观察的习惯。

    在这节课上,对于学生崔老师做得最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更多的是平等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教法得当,学生自始至终一直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进行着学习活动,我想长此以往,学生将会更加心智灵慧。

    程晓琳: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一年级的阅读教学应把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作为起步阅读教学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上课伊始,崔老师通过播放课件中的配乐阅读诗歌,让学生聆听使他们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及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山泉般优美的音乐、天籁般甜美的嗓音,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把他们带入到课文的情境中。

    丁素红:

    我认为本节课中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也是一个亮点。接下来,我就这方面谈几点想法:

    合作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师生、生生及组际之间的多边活动为载体,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立体化的多层次的学习方法,本课教学中,崔老师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然后以学定教、因势利导,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式分三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步,同桌讨论选读文中某一自然段;第二步,根据文字提示,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自然段,这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__。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第三步,让学生分组汇报所得,充分体现了合作法的以下几点优势。

    1、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的优点,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2、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人人参与、个个投入、共同探讨、合作解决及信息共享的目标。

    3、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的。

    4、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的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能力。

    沈农:

    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我认为是注重情感投资。注重情感投资,就能在教学中起鼓舞、唤醒、激励的作用。以亲切的态度设置问题情境,以期待的心情等待着学生去思考面临的问题,以热情帮助的态度给学生以点拨和启迪,以饱满的情绪去讲解新知识,以亲切、信任的态度去聆听学生的回答。这种具有吸引力的教学,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乐于学习,积极思考,并且在学习中获得满足,得到提高。

    吴海林:

    刚才沈老师谈到了在这节课中,老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确是这样,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它的技能包括听、读、说、写。读是为了感知语言文字,体验作者的情感;而说是为了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让别人听明白。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在他们正式接触规范的语言之始,如何对他们进行说话训练,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呢?崔老师的这节课中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诠释。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联系生活,在具体情境中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愿望,使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学生在经历了阅读感悟,同桌合作讨论后,老师出示了这样的一个说话题:我们小组读了第______节,这节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______,它告诉我们_______。让学生根据此题,结合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进行说话练习。此时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说话经验,积极地练习把话说通顺、说完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想出新办法,产生新感悟,因而顺利完成练习。

    其实,本节课上,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崔老师润物无声的说话指导:如自己的榜样示范,对学生发言中完整、规范的说话加以肯定,对不规范的加以更正、指点。真正做到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养成把话说通顺、讲完整,表达明白,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使语言更好地发挥其交际功能。

    赵秋芹:

    我认为本节课还有一个出色的亮点:即电教媒体的使用,我想,听过课的老师一定会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大家都知道,我们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崔老师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的相融的教学情形。这一切直接刺激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使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从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出:如上课不久,崔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幅秋叶飘落图在秋风的轻轻吹拂下,一片片黄叶离开了大树,投入大地的怀抱。动态的画面,绚丽的色彩,再配以悠扬的背景音乐,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当崔老师适时提出你看到什么?知道了什么时?我们看到课堂上小手如林,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再如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这个时段正是孩子们学习疲乏,处于注意焕散的阶段,崔老师结合学生的提问,不失时机地展示了小蝌蚪在水里游,水中的大鱼等几幅图,丰富的画面如磁铁般牢牢地吸引学生,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真正做到了课进行,趣盎然。

    还有如在全文结束后,崔老师又利用课件展示了几幅自己搜集的大自然的几种现象:蚂蚁搬家、电闪雷鸣、繁星满天,熟悉生存了情形,再次唤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走上讲台,展示了自己搜集的大自然奇妙的语言,整个课堂被推向了高潮,达到了课结束,趣犹存的效果。

    姜梅:

    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我觉得崔老师能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对话,学生由树的年龄发现了岁月的痕迹,从绿叶、鸟声、放飞的风筝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并能用画笔将自己观察诵读领悟到的内容展现出来。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练就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智慧之眼。

    丁品岚:

    从课上的情况来看,崔老师不但能综合开发课本资源,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而且能很好地把握住不同学科知识整合的切入点,抓住有利于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创意,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师生问候的英语对话,用英文数大鱼身上的圈圈,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的大自然的语言都是学生自己的绘画作品,教师的颇具匠心自是不言而喻了。

    杜薇:

    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生生、师生情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崔老师在这一节课上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大家可能都记得崔老师在帮助学生理解镶嵌这个词时,用橡皮泥捏成山的模型,并让学生亲手将珠子镶嵌于山的模型中,这样学生将自己对词语的理解与老师提供的实践机会融合在一起,以师助生,以生教生,形象、直观地帮助部分有疑惑的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

    钱云霞:

    刚才大家从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小组合作学习及跨学科综合学习相互渗透等七个方面谈了自己听课后的感想,那么如果现在来教这节课,你们认为还可以怎么上呢?

    程晓琳:

    我提一点不成熟的意见,在帮助学生理解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时,不妨编个小故事,以三叶虫的口吻叙述自己从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海中,然后经历地壳运动,最后形成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沈农:

    我认为在朗读指导中要注意,一年级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在朗读指导时,采用教师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听后直观感悟用什么语气读,接着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表情与语气朗读,比直接说用什么语气来读要好。

    钱云霞:

    本文是一首诗歌,它兼有音乐美和情境美的特点,这些言语对刚跨入书面语大门的孩子来说,对他们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我觉得这一节课可以多一点让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在自读自悟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书中质疑,再通过读书感悟来解疑,这样也许学生会更受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我想,这句话在我们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它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心胸宽广,乐观向上的气质,需要教师具有自尊、自信、自持的精神,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怀,需要教师具有一种求实致远、质朴高雅的品味,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真诚的祝愿,我们的课堂多一些熟读深思子自明的自主;多一些青山正补墙头绿的合作,多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探究。感谢您参与本期教学反思沙龙,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热搜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其四


    随着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可以通过编写教案认识自己教学的优点和不足。怎样才能写好教案?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热搜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其四”。

    核心提示: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莫怀戚的文章《散步》一文。同学们都认为I这篇文章很简单,只不过讲了一家人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分歧。歌颂父母的敬老爱幼品质。但当我问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时,同学们都傻了。我告诉...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莫怀戚的文章《散步》一文。同学们都认为I这篇文章很简单,只不过讲了一家人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分歧。歌颂父母的敬老爱幼品质。但当我问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时,同学们都傻了。我告诉同学们,文章要学到里面去。文章中说自己在解决分歧时,就感到责任的重大,小词大用,以含深意。进而,作者着意刻画了背的细节,并感受到他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文章的深意就更明显了。老、中、幼组成一个家庭。家庭、国家、世界,密不可分。

    作者是在告诉我们,青年人要肩负起敬老爱幼的责任,并要把这种优良的美德代代相传。这样一来,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一层。同时,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也牢牢的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1000字9篇


    老师也算是学子们第二个父母的角色,成为老师之后,总是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可以有效改善课堂上的氛围,有助于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你有比较好的教案模板么?也许以下内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合你胃口!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1)

    【教学片断】:

    师:(饱含深情状)三峡,一个神奇的名字;三峡,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人说,三峡是一首激越的中国古典诗;三峡是一幅鲜活的百里山水画!(学生们听得十分入神)

    师: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些什么?(生茫然)

    师:什么,没听清?浪费我感情!我再来一遍,你们可得听清楚了!

    师再一遍有感情地朗诵,生认真听记。

    这一次学生们回答得很好。

    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呀!我们不仅读课文要记,听人讲话也要记,这也是学语文呀。想知道有谁找过三峡是哪三峡?

    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昨天刚刚课外书上查过。

    师:真好,在这个信息社会,我们就要象你一样,善于收集相关资料,等大家买了电脑,还可以在网上查找。

    【感悟课程】:

    在新课标精神的引导下,人们逐步认识到,师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主体。由此,师生的互动就变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程由此变得具有生成性与鲜活性。而越是鲜活的东西,就越不容易抓住。在学生还没有达到教师所理解的新的课程观的今天尤其如此。

    【思考一】:课程资源不断开发才能鲜活

    无疑,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每一堂语文课都在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而从现行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容乐观,课程意识不容乐观。记得有位特级教师说过: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就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的确如此,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正是一项鲜活的课程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老师娓娓道来的丰盈的语言,给学生感性的语言接触,学生如沐语言的春风。语文老师酝酿的激情无形当中更是在影响着学生的感情。鲁迅先生说: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喷出来的是血!一个有激情的语文老师必定会带出一批有情有意的学生,而感情正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奠基石。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增强自身的人文底蕴,把语言锻炼得精炼而隽永,在课堂中能够拨动学生心弦,产生震撼力!可想而知,一个语言贫乏、感情麻木、反应迟钝的老师不可能带出一批灵动而个性丰富的学生。

    【思考二】:学生也要改变课程观

    从课堂上看,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的精彩的开场白,就是语文教材。老师入情入境地说,学生认认真真地听,实则不然,他们都是无意识地在听,而没有进行高效的有意注意。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听于永正老师上课,到现在什么都忘了,唯独一句话还留心底:读书要记!在此,我想大声疾呼:我们的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不仅听老师讲话,还要听同学发言,并且培养认真记的好习惯!这样,课堂中师生生活的交往和生命的对话才能发挥更大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感悟大语文,体验更广意义上的课程,这项鲜活的课程资源才不会白白浪费!从本质上说,大语文教学观就是一种新课程观的先驱。大语文教学观的提出者是明智的,狭义的语文教学导致冶标不冶本。语文课程的外延要拓展,除了课堂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语文,更重要的还应该引导学生课外进行拓展性阅读。我们的课本再也不能是课程的代名词了,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方能显示语文的恢宏本色。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2)

    【缘起】

    这是某县举行的一次优质课比赛。为了体现比赛的公平性,组织者特地把赛课的课题定为本县还没通用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在南太平洋一个海岛旅游时,看到一只正离开巢穴爬向大海的幼龟被一只食肉鸟叼啄时,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赶走食肉鸟,把幼龟抱向大海。正当我们为自己保护小动物的善举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原来这只幼龟是侦察兵,后面成群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中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为食肉鸟的美餐。我们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

    为了能在比赛折挂,年轻的陈老师踌躇满志,决定出奇制胜,制定了自认为能技惊四座的教学预案:

    【现场】

    陈老师的奇招就是大胆地分割原有的文本,分步二次呈现教材。她在故事情节急转处横砍一刀,在第一次印发给学生的教材中隐去了文章的后半部分,只呈现我们催着向导抢救探路的幼龟部分。请看以下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发生在沙滩上那令人紧张的一幕的句子,读读这段文字,哪些词语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

    ②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生物学向导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读出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

    ③师: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的一片呼喊。同伴们会怎样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话来劝劝向导吗?

    生1:不能见死不救啊,向导,求求你快救救小海龟吧!

    生2:向导,这些小生灵也是有生命的啊,不能让它成为食肉鸟的美餐!

    生3:向导,你怎么可以这样若无其事呢?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啊!

    ④师:同学们,故事到这还没有结束,在我们的努力下,小绿龟得救了。(齐读)面对此情此景,我和同伴、向导,幼龟又是怎样的?请你们给这个故事编个结尾吧!(生补写结尾)

    生1:得救的小幼龟在波浪中伸出脖子,不住地点头,好像在向我们表示感谢哩。

    生2:我们高兴地看着小幼龟在快活地游向大海深处,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舒服。

    生3:向导在我们的指责中惭愧地低下了头

    此时,所有学生的心都和作者一齐跳动,他们和作者一样为小幼龟的命运而着急、担心、揪心;都对向导的无动于衷、铁石心肠、冷酷无情的表现义愤填膺;都在为我们所做的拯救行动而高兴万分。

    学生也以为这个故事与平常看到的环保故事一样有着美丽的结局了。这时陈老师见时机已经成熟,情感基调突然下沉:

    从同学们写的文字中,老师感受到你们那颗善良、真挚的心!但是陈老师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其实故事的结尾还在老师手中,请同学们快速地把结尾部分传下去,静静的看,默默的读!看看他的结局和你的结局有什么不一样?

    此时,课堂中孩子们读着,读着,先前的那种热烈高兴的参与氛围荡然无存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双双震惊哑然的眼睛,一张张神情凝重的面容。

    ⑤师心情沉重地说:老师注意到了同学凝重的表情,听到了同学们发出的叹息声,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天呐,太想不到了,我们竟干了件愚不可及的事!

    生2:太悲伤了!太令人触目惊心了意想不到了!真是让人震惊啊!

    生3:海滩上的这一幕,真是残不忍睹啊!我们错了,我们是好心办坏事啊!

    ⑥师:是啊!这3个自然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读读这3个自然段,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感情?

    ⑦师:现在,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向导刚才说的那句话(出示),还会劝告他吗?你还会哀求他吗?还会去指责他吗?你现在对向导的话,对自然之道这四个字,有更深的理解了吗?

    生1:小幼龟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所以我们不能破坏它。

    生2:如果不尊重动物的生活规律,一厢情愿地保护它,反而适得其反。

    生3: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能逆天而行。

    【声音】

    这一节语文课便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结束了。从教学情况看,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实现,教学的难点自然之道的内涵也深入人心。听课老师都以为这是一节毫无争议的优质课了,却不想风波乍起,这节课在评委组中产生了较大的意见分歧。为了更好地直视到这堂有争议的课,现将争议的焦点声音再现给各位读者,以其探讨。

    声音一:(反对)关键词:语文之道不能抛弃

    这节课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在实践新课标时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母语教育几十年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这节课违背了语文之道!语文之道是什么?语文之道就是阅读教学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这堂课把文本拦腰一刀,分二次呈现文本,这是肢解了文本,腰斩了文本,先从部分入手,没有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文本,一个整体感知,这是不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的。

    声音二:(认同)关键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自然之道》这篇课文如果按照常规教法,让学生先整体感知,通读文本,学生就一目了然地知道了整个故事的变化和结局,就会很难提起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的情感就会波澜不惊,对于自然之道的内涵理解也是泛泛而谈。就好像你已经知道了电视剧的大结局后,你对情节的曲折发展的关注就兴味寡然了。而陈老师能根据文本的特点,采用了不完满阅读对话文本,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地、创造性地重组,二次呈现教材,给学生带来的是巨大的情感冲击波和视觉震憾力。学生主动地去填补、完善、建构,激活原本凝固的文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自然之道的内涵,并且这种道理的悟得是伴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参与的,更显得刻骨铭心。一堂课好不好,发展是硬道理!

    并且这样做并没有破坏文本的整体性,并没有违背语文之道,因为最后的教学还是回归整体,前后映照,只是文本呈现的时间、呈现的手段、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哪能上纲上线到方向性的错误呢?

    【尾声】

    这堂火药味十足的课最终以评定为二等奖的第一名来结束了这场争议。陈老师很不服气,听课老师、评委们的思索也从未停止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3)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四册《月亮湾》的教学片段:

    月亮湾的景色多美啊!老师想把这么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小朋友能帮帮老师吗?小朋友兴奋地说好。教师问:这幅画首先要画什么,小朋友能告诉老师吗?好几个小朋友都认为要现画弯弯的小河。至于为什么,小朋友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时候老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村前有条弯弯的小河,所以应该先画村庄。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贴事先画好的小村庄,然后再贴上弯弯的小河。

    这个较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师生共同完成图画这一手段,帮助学生读懂每一句话,渗透按方位顺序介绍的方法。显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手段变成了教学的目标。只重视了贴的结果,忽视了理解的过程。先贴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为什么要先贴。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方法一,请小朋友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句,弯弯的小河在哪里?请一位小朋友上黑板帖出村子,接着再请一位小朋友贴小河,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贴。方法二,如果小朋友觉得非要先贴小河不可,教师可顺应孩子的思维,请小朋友先贴上小河,再问孩子,村庄应该贴在哪里,为什么?同样也能达到教学目标。

    语文课上学生的回答,正是他们理解课文的一根准确的标杆。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教学重要的资源。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适时有效地引导、点拨,激活旧知识,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悟),生成新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4)

    师:同学们,大家很喜欢漓江的水,让我们自由朗读第二段,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了漓江水的美?(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水这么清,真美啊!

    师:水清澈见底,你还能用水真清啊,请得。说出水的清吗?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眨眼睛。

    师:同学们,这样说你觉得水清吗?

    生:清。(学生大声说,掌声响起。)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螺蛳在蠕动。

    师:同学们,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水的清?

    生:我从蠕动感受到了水很清。

    教学反思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会有他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桂林山水在作者的眼中,在作者的笔下真得很美。学生从阅读中能很快地体会到这一点。在教学片断中,我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出优美的语句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我更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学生说能看见小鱼在水中眨眼睛,要知道鱼的眼睑是一层透明的薄膜,那么水有多清啊!而螺蛳的蠕动又能感受到水的清洌。这样的回答引起孩子的共鸣。虽然没有文本描绘得那样优美,可我认为这更符合学生的特点,闪烁着童趣的灵性。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用心感悟。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5)

    【案例】:

    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都一起走出教室。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会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的几可以先出教室。离场时,要说出一句话给同学们判断你是否走,如8号学生可以说:8是2的倍数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

    当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第二张卡片0.3,有几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到自己的座位。

    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回去了?

    老师出示卡片3、5,按要求依次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等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可以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出1,哪些同学可以走?

    生:全班学生都可以走。

    【反思】: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教者在结束教学时的活动游戏中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哪些数的倍数,依次让学号2、3、5的学生离开教室,有意的留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等同学,让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教学过程不仅仅停留在快乐的学习状态中,而是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学生面对教师精心设计、饶有趣味的问题,不是望而生畏,而是跃跃欲试。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6)

    今年上午第一节课学习《沉香救母(一)》第一教时。课前,我还在为如何导入新课而苦苦思索着是板书课题,然后让孩子读题质疑导入?这样的办法几乎每课都用,大多孩子都不是很感兴趣了。那用什么办法呢?办公桌上那张沉香紧纂拳头、双眉紧蹙的彩图映入我的眼帘。对,就用它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猜猜他是谁?(说着出示沉香彩图,生齐答:沉香。师板书沉香二字,并让孩子读读。)

    师:谁来说说沉香长得怎么样?

    生1:沉香长得白白胖胖的。

    生2:沉香穿着红色外衣,里面还有紫色小兜兜!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3:沉香还紧紧握着拳头!

    师:你发现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生4:老师,沉香的眼中流露出焦急的神情!

    师:你是细心的孩子!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了这幅画面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5:老师,沉香为什么要紧攥拳头?

    生6:老师,沉香为什么眼流露出焦急的神情?

    师:小朋友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为什么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课文。

    【反思】:

    教贵有变,本课时导入一反板书课题质疑形式。而是利用交朋友的形式,利用彩图引导孩子认识沉香,让孩子说说沉香的样子,易于调动孩子们学习积极性,使教学富有趣味,做到课伊始,趣亦生。同时,课文彩图是文本主旨的形象直观地再现。如沉香紧握拳头、紧蹙双眉是沉香立志救母的外现。观察人物动作、表情,有利于孩子在第一时间感悟文本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为品读内化做好准备。同时,质疑为什么紧握拳头、紧蹙双眉,也是与文本对话的难点所在,有利于帮助孩子读时直扑难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7)

    [案例]

    导读《草船借箭》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演算,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逼人之急,和诸葛亮神机妙算,处事之巧。

    师:周瑜妒忌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生:要诸葛亮10天造10万支箭。

    师:大家计算一下,这里可有好几道计算题,如10天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平均每天要造多少支?每小时造多少支?

    生:(口算后)每天要造1万支,每小时最少要造416支。

    生:如果除去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每天按8小时计算,每小时最少要造1250支。

    师:这能造出来吗?为什么?

    生:造不出来,不仅因为数量大,而且周瑜不给造箭用的材料。

    师:诸葛亮对此是什么态度?

    生:诸葛亮不但接受了周瑜的要求,还主动提出只要3天就完成造箭任务,完不成任务,甘受惩罚。

    生:按诸葛亮的计划,3天完成任务,即使不休息、不吃饭、不睡觉,每天要造多少支箭?比原计划每天要多造多少支?这也可以计算比较一下。

    生:(计算后)最少每天要造33000支,比原计划要多造23000支。

    师:很明显,这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完不成后果将会怎样?

    生:周瑜会借此杀害诸葛亮。

    师:通过这些计算你感受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会这样去算,诸葛亮当然更会算得仔细。

    生:诸葛亮就是在计算思考之后,懂得周瑜要加害于他,把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要他完成,才另设了草船借箭的妙计。

    生:我还觉得这么一算使我更体会到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心,贵在因文而异、不拘一格。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其感悟的途径也就迥然不同。在阅读课文中这一算出了文内之意和文外之韵。这说明,教师点拔、引导之法,从根本上说是教无定法无法即法,其基础还在于深谙课文,精于设计,化解传统的长篇大论式单向讲解于指导学生感悟发现的互动活动之中,既高效地促进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又有机地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敏于发现的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8)

    [案例评析]

    这是我在上赛教课《大作家的小老师》时,讲到课文的重点部分让学生理解大作家在听了小女孩的话以后,为什么会为之一震,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从而体会大作家的心胸宽广以及为什么大作家会称小女孩是他的老师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可是,当冯朝阳在座位上说:他会想,我恨你!时,我也弄不清,自己是没在意,还是不想引起什么麻烦,下意识地躲过去了。

    下课后,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的还不是很好,于是,每一个环节我都好好地进行了反思。当孩子这一句他会想,我恨你!又一次在我的耳边回荡时,我用力地敲了敲自己的脑袋,这不正是我突破教学难点的好时机吗?可我却让课堂上这一突发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自己有意无意的害怕中流失了。

    [案例二]

    下午一上课,我就说:早上上课时,冯朝阳小朋友说,大作家恨小女孩,这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同意吗?孩子们马上七嘴巴舌地喊到:不同意,不同意!我故意皱起眉头说:为什么呀?个个都把小手伸得老高,跃跃欲试。于是,我不紧不慢地说:别急,冯朝阳既然这样说,肯定有他的道理,大家要打开书再认真地细读课文,从文中找到证据说服他才行。哇,孩子们立刻打开书,拿起笔,仔细地读起来。

    五分钟后,王郡文举起小手,站起来说道:我认为冯朝阳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因为文中第四自然段紧接着就告诉我们,大作家马上意识到刚才是自己太自夸了,感到不好意思,怎么会是我恨你呢?

    陈静言小朋友等不及了,急忙站起来说:我觉得冯朝阳这样理解,把大作家的心胸看得太狭窄了。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说,萧伯纳深有感触,说明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他,让他明白了做人应该谦虚才对。

    对!马文静也忍不住站起来说道:我从萧伯纳说的话中知道,他不会恨小女孩,而是在感谢小女孩。老师,我想读读他说的话可以吗?于是,她声情并茂地朗读道: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如果冯朝阳能向老师说的那样,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我想,他就不会误解大作家了。

    我紧接着问冯朝阳:你接受大家的意见吗?调皮的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又问:我恨你,这是你的真实想法吗?他摇摇头,我摸摸他的小脑袋说:下次,可要思考好了再回答哦!

    我又嘟着嘴巴说:大家都不同意他的意见,为什么早上上课时,不提出来呢?孩子们都不好意思地微微一笑,我接着说:老师也不对,今后,让我们大胆一些,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对与错,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来讨论,好吗?全班孩子用力地点点头。

    [案例评析]:

    上完青赛课,经过反思,我觉得没有好好利用这意外、突发生成的教学资源,是我这堂课最大的遗憾。于是,下午上课时,我马上进行了弥补,利用孩子思维的焦点矛盾点,充分激发了孩子读书的欲望,明确读书的目的,在读中感悟;激发了孩子讨论的兴趣,在交流中进一步感受大作家宽广的胸襟,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样一来,教学重点得到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由此可见,勇敢地面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挖掘到我们意想不到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机智地处理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的教学更充满思维的活力;善于小结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会让我们孩子的学习更洋溢着个性。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篇9)

    这是在课文快结束的时候:

    师:读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

    生1:为什么小壁虎要把自己的尾巴挣断呢?它不疼吗?为什么不叫其他动物帮忙?

    生2:为什么壁虎妈妈叫小壁虎傻孩子呢?~~~~~~~~~

    孩子们的话音未落,有几只小手已经举起,老师老师,让我来告诉他们!还有一些孩子正在下面嘀咕,看来对问题孩子们的兴趣蛮大的。本想就简单地告诉他们这是妈妈对孩子的昵称,突然一个念头冒了出来,何不借此机会,开展一次小小辩论会呢,看看时间也还充裕。于是,亮亮嗓子,孩子们,你们说说小壁虎是个傻孩子吗?是!不是!声音嘈杂。这么说谁也说服不了谁,咱们就来辩论辩论,拿出你的理由说服大家,行吗?行!转身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小小辩论赛。孩子们又新鲜又激动。经过几分钟的准备之后,小辩论开始了:

    生1:我觉得小壁虎是个傻孩子,因为它在向牛伯伯,小鱼姐姐、燕子阿姨借尾巴时,都不回头看看自己的尾巴到底怎么样了。

    生2:我不同意,因为小壁虎在蛇咬住尾巴是会挣断逃走,多聪明啊!

    生3:小壁虎不傻,你们看,它在尾巴断了之后会向朋友们去借呢!

    生4:我也觉得小壁虎不傻,它向小伙伴借尾巴是很有礼貌,叫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

    生5:我跟你们说,小壁虎有点傻的,那尾巴本来就会断的,可小壁虎爬了这么多地方都没发现自己的尾巴在长?

    生6:可能它断了尾巴心里难受,就没看。

    生7:可能它觉得没有尾巴太难看了,不想看~~~~~~~~~

    【反思】:

    学生们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我在旁一边听着他们精彩的发言,一边点头微笑着看着这群可爱的孩子,看着我鼓励的模样,他们说得更起劲了,我几乎连插嘴的机会都没有。最后尽管没有宣布辩论的结果,但是这对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从孩子们的脸上我看到的是热情。

    一个本来几句话结束的问题,却几乎花了半节课的时间,值得吗?其实,很庆幸自己没有滔滔不决地讲述,而是顺沿孩子们的兴趣,为学生口语交际提供话题,并创设具体的情景,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让它成为学习的新起点。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互动的,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教师也以学习伙伴的身份来到学习中。

    在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甚至我想,要是在课一开始就准备这个辩论会,相信我们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学习。第斯多惠说过:知识不应该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热搜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之二】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