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教案借鉴] 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 月度范文精选》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1.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以及热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下降到和周围环境一样的温度。
2.在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学生能很轻松的得到,本实验也不是很难,但如何分析数据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这一问题还需重点加强。这涉及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学会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四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自主、合作探究。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四年级上册黄继光语文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精选)
四年级上册《黄继光》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背诵课文的第8~11自然段。
教学重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注意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导语。
2.介绍上甘岭战役及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的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了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是1950年加入民兵,第二年加入志愿军,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
二、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词。
(1)战役黎明负伤持续屡次规定胸膛晕倒报仇倒塌
启明星营长朝鲜
(2)匍匐(pufu)摧毁(cuihui)
2.注意:晕朝屡役的读音,黎暴塌的写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减字,及时纠正错误。
四、分组再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理清脉络。
(1)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试用归并法把课文分成四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出答案:(1、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2、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我们可以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把相关意思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将课文分成四段,这种方法叫合并法。3、分段:12自然段,概述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36自然段讲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711自然段详细叙述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12自然段讲在黄继光的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占领了597.9高地。)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段,边读边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
(2)投影出示重点句,讨论。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黎明是什么时间?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战士们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一任务的?从哪些词看出?说明了什么?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时间紧迫。)
(2)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3)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段意:接受命令。
二、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小组讨论后回答。
2、理解重点句子: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屡次上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屡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了,有了这个词更能说明任务艰巨。
指导朗读这句话。屡次比雨点还密压要重读。
(2)分组讨论句子: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战斗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祖国和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第二段,说说这一段写什么?
(请求任务)
小结学习方法: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再体会重点词语、句子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最后想一想这一段的意思,用四个字概括。
三、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三段。
1、分组学习,讨论,朗读。
出示要思考的问题:(1)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3)黄继光负伤后又怎样做的?画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
(3)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2、以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注意重点引导比较以下句子,并加强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下来。
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点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却没有退却,表现的英勇顽强。)
(2)他用尽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体会句中的数量词和省略号,表现了黄继光的顽强的意志。)
(3)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比较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尤其是第二次,说明了啊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3、段意:英勇献身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后,让学生理解: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
2、归纳段意:占领阵地。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注意从黄继光的语言、行动,读出战斗环境的险恶和黄继光坚强的意志,体会他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
2、结束语:
二、指导背诵811自然段,练习背诵。
三、巩固及加深练习。
1、组词。
役()屡()暴()塌()膛()
设()缕()爆()踏()躺()
规()()()晕()()()
启()()()()黎()()
朝chao()zhao()鲜xian()xian()
2、选词填空。
战斗战役战争
上甘岭()是抗美援朝()中,其中夺取敌人的5979高地的()是关键的一仗。
(提示:战争战役战斗)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继光教学设计(精选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黄继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知道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2、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按要求预习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背诵课文的第8~11自然段。
教学重点
在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基础上,学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注意和国际主义的革命精神。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
1.导语。
2.介绍上甘岭战役及黄继光。
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重要的战役。1952年10月14日,侵略朝鲜的美军向上甘岭阵地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予了坚决的回击,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战斗异常激烈。经过反复争夺,我军收复了已失的阵地,于11月25日胜利地结束了战斗。战役历时43天,歼灭敌人二万五千余人。黄继光是1950年加入民兵,第二年加入志愿军,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
二、按要求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词。
(1)战役黎明负伤持续屡次规定胸膛晕倒报仇倒塌
启明星营长朝鲜
(2)匍匐(pufu)摧毁(cuihui)
2.注意:晕朝屡役的读音,黎暴塌的写法。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不加字、不减字,及时纠正错误。
四、分组再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理清脉络。
(1)课文讲述了什么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试用归并法把课文分成四段,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出答案:(1、课文讲述了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取战斗的胜利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2、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我们可以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把相关意思的自然段合并在一起,将课文分成四段,这种方法叫合并法。3、分段:12自然段,概述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36自然段讲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指导员答应了他的请求。711自然段详细叙述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12自然段讲在黄继光的精神鼓舞下,战士们占领了597.9高地。)
五、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
1.学习第1段。
(1)指名读第1段,边读边思考:黄继光所在的营在什么时候,接到上级的什么命令?
学生读课文后,找出重点句回答上述问题。
(2)投影出示重点句,讨论。
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
课堂讨论:黎明是什么时间?通过讨论知道黎明是天快亮或刚要亮的时候。
从接受任务到完成任务大约是多长时间?战士们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一任务的?从哪些词看出?说明了什么?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如此短的时间要完成这项任务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持续一词是延续不断的意思,连续了四天四夜说明战斗很激烈,时间紧迫。)
(2)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战斗的激烈和时间的紧迫。
(3)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段意:接受命令。
二、学习第二段。
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黄继光为什么要主动请求任务?小组讨论后回答。
2、理解重点句子: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回来。
屡次上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为什么屡次突击都没有成功?
屡次是多次的意思,去掉这个词就成了一次突击了,有了这个词更能说明任务艰巨。
指导朗读这句话。屡次比雨点还密压要重读。
(2)分组讨论句子: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战斗员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让祖国和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第二段,说说这一段写什么?
(请求任务)
小结学习方法:先带着问题读课文;再体会重点词语、句子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最后想一想这一段的意思,用四个字概括。
三、根据上述方法,自学第三段。
1、分组学习,讨论,朗读。
出示要思考的问题:(1)黄继光和两位战士是怎样冲上去的?
(3)黄继光负伤后又怎样做的?画出描写黄继光动作的词。
(3)是什么力量使他用自己的胸口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2、以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注意重点引导比较以下句子,并加强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1)战士们屡次突击,都被比雨点还密的枪弹压了下来。
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全文三次出现把子弹比作雨点、冰雹、暴风雨的句子,说明敌人的火力点越来越强烈,战斗越来越激烈,但黄继光却没有退却,表现的英勇顽强。)
(2)他用尽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体会句中的数量词和省略号,表现了黄继光的顽强的意志。)
(3)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
(比较两次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站起来,体现他对敌人的仇恨和他同敌人拼到底的决心。尤其是第二次,说明了啊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3、段意:英勇献身
四、学习第四段。
1、齐读后,让学生理解:战士们像海涛一样向上冲。
2、归纳段意:占领阵地。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注意从黄继光的语言、行动,读出战斗环境的险恶和黄继光坚强的意志,体会他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
2、结束语:
二、指导背诵811自然段,练习背诵。
三、巩固及加深练习。
1、组词。
役()屡()暴()塌()膛()
设()缕()爆()踏()躺()
规()()()晕()()()
启()()()()黎()()
朝chao()zhao()鲜xian()xian()
2、选词填空。
战斗战役战争
上甘岭()是抗美援朝()中,其中夺取敌人的5979高地的()是关键的一仗。
(提示:战争战役战斗)
四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精选)
四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及它们在现代化建筑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关心科技发展、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2.学会本科生字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意思。
3.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4.朗读课文。
5.联系说话写话,推销课文中的新型玻璃,并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产品。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初步掌握各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同学们,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东西,你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吗?他们有什么用处吗?
(让学生自由回答,正确的教师给以鼓励,激发其学习热情。)
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片关于玻璃的课文,题目叫(此时教师半数课题13新型玻璃)
看课题后教师可提问新型是什么意思?(新的类型、新的品种)那么这片课文中有那些新型玻璃呢?他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检查课题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说一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板书:夹丝网防盗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的语句,用~~~~划出描写它作用的语句。
2.学生自学后讨论:指名说出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并板书:特点作用
中间夹丝金属丝网报警
3.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说边体会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四.分组自学二至五自然段
1.学生用上述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分四人小组讨论学习以下四中玻璃。每人学一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学生完成板书,填写四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的认识各种玻璃。
六.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个人探求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
2.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继续走进新型玻璃展览馆,进一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出示表格)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然后看着表格,连贯的说一说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先同桌间相互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召开展销会,鼓励学生竟说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在我们班开一个展销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当一回推销员,推销员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就是把自己厂里的产品介绍给大家,发动大家来买自己介绍的产品,如果来买的人越多,就说明你这个推销员的水平越高。)你们想不想来试试呀?(生、想)
今天你们推销的产品就是这五种新型玻璃,请每一位组长代表你们一组到上面来选一种玻璃。下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想好推销的话语,夸夸自己厂里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让人一听就来买,你们在小组内先说给其他同学听,相互出出主意,待会儿就请同学能争着到上面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我们还要评出优秀推销员,好吗?
学生在组内推销。
2.都准备好了吗?
下面请你么上来像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推销。
3.学生填写订单,交给自己认为讲的最好的学生,然后评出优秀推销员。
4.同学们,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之外,你们还知道其他新型玻璃吗?如果知道,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争当小发明家,培养创新精神
1.同学们,除了课文中讲到的和同学们刚才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新型玻璃,他们在现代化建筑中正起着(重要作用),研制这些玻璃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真了不起,它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发明一种新型产品呢?
那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生活的需要,每人设计一种新型产品,完成这张21世纪新型产品设计方案。
21世纪新型产品设计方案
产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品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人:__________
____月_____日
2.学生完成方案
3.交流
4.总结
同学们都能积极动脑,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了一种新型产品,还没有完成的,或还需修改的课后完成,最后,老师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让理想成为现实,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板书设计:
特点不断探索
新型玻璃
作用创造奇迹
语文四年级上册陶罐铁罐教学设计(精选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9课:陶罐和铁罐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勾画出不懂的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2.指名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3.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介绍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各在哪些自然段。
4.学生讨论后明确:
(1)铁罐看不起陶罐(1~9)。
(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10~17)。
(三)精读课文
1.自读1~9段,思考:铁罐看不起陶罐,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对比,陶罐是怎样的态度,试着把你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课文体现出来。
2.再读10~17段,请用简单的字和词语概括出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3.学生自学,组织讨论,全班交流,此时,教师恰当点、拨、抓重点词语和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
(四)品味含义
1.说一说,你喜欢铁罐还是陶罐,为什么?
2.你想对铁罐(或陶罐)说些什么?
3.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重编故事
重新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编之前,一定想好,你要表达什么意思围绕这个意思去选材。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整体感知课文时通过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讨论后找出陶罐、铁罐之间发生的两件事:1、铁罐看不起陶罐;2、铁罐和陶罐各自的命运。
边读边思考,析词品意中教师恰当点拨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体会铁罐的狂妄自大,陶罐的宽厚谦虚,从而理解寓意。
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壮丽的青春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精选)
四年级语文上册《壮丽的青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
2.了解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经过,学习他奋不顾身排险,把青春献给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精神。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遇险排险这部分的内容。
【学习难点】
体会欧阳海这种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学习准备】
收集有关欧阳海的资料,以及当代英雄的事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自己喜欢的名言吗?都有哪些你自己喜欢的名言呢?
学生说自己喜欢的名言。
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了一句,请看(出示)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
看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是欧阳海在自己的日记中写的一句朴实无华的话,也是他的人生写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欧阳海。板书课题:壮丽的青春。
你对欧阳海有那些认识呢?说说你收集到的资料。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自学课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自己来读懂,有信心吗?你们准备怎么读懂?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大家互相启发。
请同学们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出示阅读要求: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通过小组合作或者查字典的方式解决。
2.自由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遇险排险牺牲)
3.边读边在你的头脑里想象作者所描绘的场面。
4.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抓住文章中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弄懂课文内容中你遇到的问题,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采取有感情的读、说体会等方式汇报自己的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三、重点探究,体会感情
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具体表现在哪里?欧阳海是怎么挺身而出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1.出示有关句子:
情况万分危急(出示有关句子:列车驶近了死活不动就要发生越逼越近)
你从那些字词中了解到了情况的危急?读读,谈谈你的感受。
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感叹号所表达的感情。
2.欧阳害挺身而出(出示有关句子:箭步飞身抢脸不变色心不跳推出)
读一读,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读到这里,我想你一定被欧阳海的精神所感动,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说。再读,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一场惨祸就这样避免了,可是我们的战士欧阳海却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注意把此时此刻的感受读出来,读出你对欧阳海的崇敬之情,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假如你就站在旁边,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把你要说的话说一说。
交流、评价学生所说的内容。
现在就在欧阳海牺牲的地方有一尊他的塑像,要是你来写塑像的介绍,你会怎么写?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鼓励。
四、总结拓展
1、在紧急关头欧阳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勇气来牺牲自己解救别人?你是怎么认为的,你明白为什么说是壮丽的青春?请你来谈谈。
学生谈自己的认识,感受欧阳海那种舍生忘死的精神。
2、通过进一步学习课文,我们对欧阳海又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再让我们来读欧阳海的那句话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读后,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请你说一说。
交流学生感受。
3、同学们,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这是多么朴实的一句话,让我们饱含激情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五、作业
1、把英雄欧阳海、雷宏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2、抄录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四年级语文上册珍珠泉教学设计(教案范文精选)
四年级语文上册《珍珠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
(1)配乐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3)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
1.预习课文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
(1)查字词,教师抽读。
(2)不理解的字词全班帮助解决。
(3)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是否正确流利)。
(4)根据学生质疑解疑。
(5)文章都从哪几方面描写珍珠泉?读后说说体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例:泉的位置:同学张贴绘画。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其他两个部分方法同上。
3.重点指导学习水泡儿(有难度)
教师提示:文章最有趣的部分应是水泡,作者是从几方面描写的?你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4.分四个部分进行指导背诵。
5.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我们都是小导游,让我们带领游客再一次欣赏珍珠泉的美景。(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6.评价。你这次旅行愉快吗?谈谈感受。
7.教师小结
四年级语文上册捞铁牛教学设计(精选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捞铁牛》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讨论学习课文,理解怀丙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1、读课题,在预习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需要老师、同学们的帮助?--(重要的,带有普遍性的话板书出来)
2、指挥捞铁牛的怀丙和尚是一个怎样的人?齐读第四段,请给出色、工程家标上
3、出色是什么意思?工程家呢?--特别好的设计,主持各项工程的专家。
4、请小声读文,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哪些方面看出怀丙是出色的工程家?--先自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再课堂发言。
5、同学们发表的意见可以把它概括为三个方面:--设想出色(叫水送回)准备工作出色(准备工作)操作出色(捞起铁牛-)
6、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叫水送回这个想法的?请读第一段后答,抽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大家议论纷纷,却束手无策,他们看到的是水的危害,怀丙起到的却是利用水的巨大力量,这与众不同的想法反映出他出色的智慧。齐读这句话,体会他的勇气和智慧。
7、可是,每只铁牛都重达万斤,要把八只铁牛都捞上来,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怀丙为此做了四项准备工作,请默读第二段,把表示这4项准备工作先后顺序的词用△标出(检查落实)。
8、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指着灯片上的图说吗?--学生说。
9、怀丙不做这些准备工作不行吗?你体会到什么?--潜水摸牛:摸清位置,便于打捞。备船装沙:吃水深,缩短船与牛的位置,卸沙后,船才能在上浮的同时绷紧绳子,从而拔出铁牛。并船搭架:保持平衡,浮力大且一致。粗绳拴牛:保证牢固。--准备工作周密细致,设计科学,不愧是出色的工程家。
10、请小声读第三段,看看他是怎样捞铁牛的?--先请同学讲,然后课件演示。
11、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抽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12、检查落实后,师生分读,想一想: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讨论。--因果重叠(不要求理性掌握,只是感情认识),这几句话写清了铲沙拔牛的经过,写出了怀丙巧用自然规律,主持拔牛工程的出色才能,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齐读,注意体会联系,强调变化。
13、铁牛从淤泥里拔出来了,多令人高兴啊,可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聪明的才智,出色的操作(小结)。
14、就这样,怀丙把八只铁牛全部捞了起来。老师提个有趣的问题,你们怎么看:铁牛是水送回来的,你认为是水的力量大,还是人的力量大?为什么?--水的力量大,人有智慧,可以利用水,从这个角度看,人的力量更大。
15、一千多年前,怀丙能用这样的方法捞起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说明什么?--①怀丙是当时出色的工程家。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16、我国历史上像怀丙那样在科学技术上有创造发明的卓越人物有许多,你知道吗?
17、我们为他们骄傲,更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齐读第四段,注意表达对怀丙的敬佩、赞叹。
18、学到这儿,你的疑难问题都解决了吗?
19、请用出色、熟悉各说一句话,写在作业本上。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精选通用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整体感知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热、变化的天气、振动的声音、三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热单元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本单元主要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些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安排一系列有趣而又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乐趣。本单元是由冷和热、温度计、热往哪里传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5部分13个活动组成。
天气的观察与测量从天空中云的形状和变化开始,对构成天气的四个基本要素分别进行观测。其中包括云量的观察和测定、雨量的观察和测定、风的方向和等级的观察和测定以及气温的测定。这一部分活动中,还包括尝试记录各种天气情况,观察生物预告天气的行为以及学习获得天气信息的多种方法。
对声音的探究从倾听周围的声音开始,通过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和实验,研究和探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在这一单元结尾设计的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活动,将由学生自由取材,利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件能发出不同音调的小乐器,并尝试着奏出简单的乐曲。
这些活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是多方面的。我们在新学期的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这些活动在科学探究方面对教学提出的新目标。
1、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三年级的观察认识活动以定性为主,很少涉及物质的量。而在四年级的的活动设计中,不仅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使用测量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例如,云量和雨量、气温、天气、声音的高低等。
2、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这也是本册教材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观察和收集事实上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搜集到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认识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部。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领他们经历一个又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希望老师们勇于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将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音乐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相信、着重证据、敢于重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写发展。
四、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五、德育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等各方面的科学态度。
2.通过天气变化,向学生进行看图听懂天气变化知识。
六、教学重难点
1.归纳、概括同类物体的共同特征,并建立初步概念。
2.归纳、概括同类物体的共同点,发现其中规律。
七、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九、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
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