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月度教案精选 开天辟地教案(篇五),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沌、孕、拢”等9个生字,会写“创、孕、氏”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开天辟地并用身体孕育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
4. 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用得准确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神话的神奇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想像神奇画面去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文题
1、大家喜欢神话故事吗?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请大家先看动画。(播放课件)
大家知道这个神话故事吗?(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感受神奇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
3、那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播放课件)
4、汇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故事呢?(把时间、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说清楚;抓住文中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导学第1自然段。
(1)师范读1自然节
同学们,《开天辟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边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副又一副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2)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3)自由读1节。同学们,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1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儿请同学读一读。
(4)指名读1自然节。(播放课件 指导朗读:读出神奇)
2.自学第2、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2、3、4自然段。
我们继续往下读,看看天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也象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出神奇的画面。 (默读课文第2、3、4自然节)
(2)谁来,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文)
(3)师生配合读。引出重点句子:轻而清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课件出示开天辟地视频)
(4)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就是盘古顶天立地的画面。(出示盘古顶天立地的视频)
(5)看着这幅画,你想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盘古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支撑着,不让天地合拢。)(大约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已经变成了一个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矗立在天地之间。)
(6)盘古顶天立地多长时间?(一万八千年)
是啊,这一万八千年,盘古每一天、每一年都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支撑着,不让天地合拢。)(课件出示 强化练读)
3.学习第5自然段。
(1)自读第5小节。(盘古完成了他开天辟地的使命,但他对于世间的奉献却没有停止。他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
(2) 老师想问同学这整整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这段文字表现了盘古最后的奉献,你最想读其中的哪一句?(生汇报)
(3)让我们一起把第五小节完整地读一遍。(学生齐读)
(4) 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出示课件,感受变化的神奇)
(4)读得真好。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会是由盘古变成的呢?
小练笔:他的( )变成了( ) (课件出示)
(5)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第五小节。
(学生朗读第五小节)
4.复述训练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喜欢听,大家能不去看书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课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主要环节进行复述练习)
四、小结:
1、美丽的神话传说是我国文学宝库当中的璀璨明珠,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感到神秘莫测,比方说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他们的知识水平低下,无法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就认为这么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于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遇到自己心目中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广为人知的神话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播放课件)
2、谈感受。(感受神话特点)
附:板书设计
8开天辟地
盘古
天地混沌——顶天立地——创造万物
伟大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优质课件] 《开天辟地》教案模板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课件] 《开天辟地》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开天辟地》教案。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理解生词。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今天讲故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简介神话故事:茅盾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混沌一片,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山水鸟兽。于是,世间就流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开天辟地。(板书课题)
二、开始新课
1、初读课文向学生提出默读要求:
(1)借助生字表、字典将课文读通读顺。
(2)生词做上标记。
(3)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2、小组合作自学默写生字(给生字组词)、生词(2)用竞赛的方法,爬黑板默写生字词
3、检查课文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三、分段,概括段意。
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采用大多数意见。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四、作业把你想对盘古大神说的话,写在读书笔记上。搜集神话故事,下节课,班上交流。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
①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二、指导写字
①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②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一些优美的词,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拓展
①、思考,提供思路:我想把手接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生写诗句(我想……)
②、将自已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展示给自已的小伙伴们看。
如此设计思考拓展,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感悟,通过让学生去想,感悟盘古的伟大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成性地应用语言;第二个拓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并培养了学生的查找资料的能力。)
(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教师上课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做好教案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月度教案精选 开天辟地教案(篇五),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识“沌、孕、拢”等9个生字,会写“创、孕、氏”等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开天辟地并用身体孕育万物的无私奉献精神。
4. 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用得准确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神话的神奇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想像神奇画面去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了解文题
1、大家喜欢神话故事吗?你们都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请大家先看动画。(播放课件)
大家知道这个神话故事吗?(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感受神奇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检查字词。(课件出示)
3、那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播放课件)
4、汇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故事呢?(把时间、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说清楚;抓住文中的词语。)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导学第1自然段。
(1)师范读1自然节
同学们,《开天辟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读这样的文章,咱们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边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画成一副又一副的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2)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3)自由读1节。同学们,这画面太神奇了,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画面去读一读1自然段,读出它的神奇,一会儿请同学读一读。
(4)指名读1自然节。(播放课件 指导朗读:读出神奇)
2.自学第2、3、4自然段。
(1)默读课文2、3、4自然段。
我们继续往下读,看看天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也象刚才一样,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出神奇的画面。 (默读课文第2、3、4自然节)
(2)谁来,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文)
(3)师生配合读。引出重点句子:轻而清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课件出示开天辟地视频)
(4)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就是盘古顶天立地的画面。(出示盘古顶天立地的视频)
(5)看着这幅画,你想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盘古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支撑着,不让天地合拢。)(大约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已经变成了一个九万里高的顶天立地的巨人,矗立在天地之间。)
(6)盘古顶天立地多长时间?(一万八千年)
是啊,这一万八千年,盘古每一天、每一年都在(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支撑着,不让天地合拢。)(课件出示 强化练读)
3.学习第5自然段。
(1)自读第5小节。(盘古完成了他开天辟地的使命,但他对于世间的奉献却没有停止。他的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
(2) 老师想问同学这整整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这段文字表现了盘古最后的奉献,你最想读其中的哪一句?(生汇报)
(3)让我们一起把第五小节完整地读一遍。(学生齐读)
(4) 同学们,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出示课件,感受变化的神奇)
(4)读得真好。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会是由盘古变成的呢?
小练笔:他的( )变成了( ) (课件出示)
(5)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第五小节。
(学生朗读第五小节)
4.复述训练
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喜欢听,大家能不去看书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课件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主要环节进行复述练习)
四、小结:
1、美丽的神话传说是我国文学宝库当中的璀璨明珠,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感到神秘莫测,比方说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自然灾害?他们的知识水平低下,无法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就认为这么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于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遇到自己心目中英雄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广为人知的神话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播放课件)
2、谈感受。(感受神话特点)
附:板书设计
8开天辟地
盘古
天地混沌——顶天立地——创造万物
伟大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优质课件] 《开天辟地》教案模板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质课件] 《开天辟地》教案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开天辟地》教案。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理解生词。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今天讲故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简介神话故事:茅盾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混沌一片,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山水鸟兽。于是,世间就流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开天辟地。(板书课题)
二、开始新课
1、初读课文向学生提出默读要求:
(1)借助生字表、字典将课文读通读顺。
(2)生词做上标记。
(3)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2、小组合作自学默写生字(给生字组词)、生词(2)用竞赛的方法,爬黑板默写生字词
3、检查课文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三、分段,概括段意。
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采用大多数意见。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四、作业把你想对盘古大神说的话,写在读书笔记上。搜集神话故事,下节课,班上交流。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一、复习巩固
①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词语。
二、指导写字
①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②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这样设计让学生自已发现问题,互相评价,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
三、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一些优美的词,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拓展
①、思考,提供思路:我想把手接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生写诗句(我想……)
②、将自已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展示给自已的小伙伴们看。
如此设计思考拓展,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感悟,通过让学生去想,感悟盘古的伟大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创造成性地应用语言;第二个拓展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并培养了学生的查找资料的能力。)
($1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开天)
此问转载
最新开天辟地教案集合610字
开天辟地教案【篇一】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看图猜故事”,出现四个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2、引导学生初步说说神话故事的特点
3、揭示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读准读通课文
2、带领学生学习6组词语
(1)合拢、裂开、崩裂、破碎(混沌一团、黑暗混沌)
(2)劈、凿、撑
(3)精疲力竭(疲惫不堪)
(4)光芒万丈、皎洁明媚万顷良田(良田万顷)
(5)巍峨
三、再读课文,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1、分节读文,思考: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2、指名回答,教师归纳,相机板书:黑暗混沌开辟天地顶天立地化生万物
3、指导学生按顺序简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5、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四、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默记
2、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3、校对五、布置作业用两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开天辟地》课文说明
上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看见一些自然现象,像日月出没、电闪雷鸣等,得不到解释,以为有“神”在支配,就创作出了神话。神话最初是口头流传的,从中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观念;神话里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类对战胜自然的信念和向往。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传说改写的。宇宙是怎样起源的?天地是怎样成形的?大自然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古人思考着这些问题,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巨人盘古这个英雄形象。
作者将古代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资料收集起来,加以综合整理,按照盘古开创世界的过程改写成了这篇通俗生动的神话故事。
改写后的神话,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情节丰富而生动。
神话按照宇宙起源的历史顺序,从混沌初开到天地成形,再到自然界万物的产生,条理分明。
先写混沌初开。巨人盘古在一片混沌中孕育、成长,醒来时,眼前模糊一片。他顺手抓来一把大板斧,用力一“挥”,天和地就在这挥动之间被分开了。
再写天地成形。天和地虽然分开,但盘古怕它们再合上,就“头顶天,脚踏地”,随着天和地的变化不断变化,直到天地基本成形,他也倒下了。在这里,作者极写盘古的高大:或用数字,“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或用比喻,“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向读者展示了盘古高大威武的英雄形象。
最后写天地万物的产生。作者一连用了12个“变成”,把自然界的万物与盘古身体的各个部位联系起来,想象夸张而奇特。
文章在叙述宇宙起源时,时间的推移交代得很明确,如“很多很多年以前”“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这样又经过了十万八千年”“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等,不仅显示了宇宙产生的漫长过程,而且使得全文条理清楚,脉络十分清晰。
作者在改写过程当中,并不是完全按照神话本身的样子,而是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
比如关于宇宙起源,古书上只是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作者并不是单纯地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而是进一步展开了种种想象。关于混沌初开,作者想象是盘古用一把大板斧劈开了世界;关于天地的成形,想象是盘古“头顶天,脚踏地”,随着天地不断增长,经过漫长的岁月而逐渐成形;关于自然界的一切,作者竟想象是盘古的整个身体变成的:雷霆、太阳、月亮、大地的四极、五方的名山、江河和道路等等,无一不和盘古的身体发生了联系,无一不是盘古的化身。真是想象到了极点,令人叹为观止。
想象本身也使盘古这个英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更加丰满。在万八千岁的漫长岁月中,盘古怎样“生其中”呢?作者想象他“呼呼地睡着觉”,在睡觉中孕育、成长。盘古为什么要开辟天地,天地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呢?作者想象盘古醒来后,“闷得怪心慌”,“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很“生气”,这种心理描写不仅赋予盘古人的感情,使这个形象有血有肉,而且也说明了开辟天地的原因。于是,盘古“抓”过来一把大板斧,“用力”这么一“挥”,这几个动作,把这个英雄形象写活了,就好像站在读者面前一样。下边写盘古“头顶天,脚踏地”,写他“直挺挺地”撑在天地当中,写他“孤独地”站在那里,都赋予了盘古以普通人的感情,使得这一形象丰富生动,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开天辟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开天辟地》教案。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理解生词。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今天讲故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简介神话故事:茅盾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混沌一片,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山水鸟兽。于是,世间就流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开天辟地。(板书课题)
二、开始新课
1、初读课文向学生提出默读要求:
(1)借助生字表、字典将课文读通读顺。
(2)生词做上标记。
(3)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2、小组合作自学默写生字(给生字组词)、生词(2)用竞赛的方法,爬黑板默写生字词
3、检查课文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三、分段,概括段意。
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采用大多数意见。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四、作业把你想对盘古大神说的话,写在读书笔记上。搜集神话故事,下节课,班上交流。
开天辟地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传说中的天和地是怎么会分开的。
2、知道神话的含义,感受中国古典神话的美。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讨论天和地的由来:
1、什么是天?什么是地?
2、你们知道天和地是怎么来的?
3、那太阳、山脉、河流、星星、月亮又是怎么来的呢?
小结:天和地一定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你们也都有你们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二、欣赏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1、播放课件,幼儿完整倾听故事。
重点提问:
(1)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盘古开天辟地)
(2)盘古是谁的孩子?(天和地的儿子)
(3)在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天和地是怎么来的呢?(被盘古给分开的)
(4)为什么盘古要把天和地分开呢?(因为盘古在里面睡了很长的时间,他必须出来)
重点指导: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回答。
小结:原来传说中天和地就是被盘古劈开的。
2、播放课件,幼儿分段倾听故事。
重点提问:
(1)盘古让自己呼出的气变成了什么?(风和云彩)
(2)盘古让自己的声音变成了什么?(雷声)
(3)太阳、月亮、星星又是他的什么变成的?(眼睛)
(4)山脉、江河、土地、树和草又是怎么来的呢?(身子和四肢)
(5)还有哪些也是盘古变的?用什么变的?(血液变成了江河,皮肤变成可土地;汗毛变成了树和草,汗水变成了雨。)
重点指导:幼儿根据课件中的图片和内容,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小结:盘古把自己身上的所有东西,变成了天地万物。
3、第三次完整欣赏故事:
(1)你觉得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
(2)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盘古呢?(有/没有)
(3)天和地是不是真的是盘古变的呢?
小结:这是古代人们想象的神话故事,但是直到现在人们还喜爱这个神话故事,把勇敢的人称作顶天立地的英雄汉。许多的杰出的人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三、延伸活动:你们知道中国神话中还有哪些名人吗?如女娲、嫦娥等。
开天辟地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
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关于教案的范文推荐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开天辟地并用身体孕育万物的神勇和伟大。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盘古开天辟地孕育万物的故事。从奶奶讲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位远古英雄的神勇和伟大。重点难点:朗读课文,感悟盘古的神勇和伟大。
三、学生分析
喜欢神话,想探究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课的设置就是想通过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这些秘密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设计思路
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使其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精华,领悟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探索自然奥秘中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智慧。
五、教具准备
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画或动画课件;本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谈话:佳佳是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他平时特别爱提问题,比如天上为什么会有星星?地上为什么会有河流?有一天,她问奶奶,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从哪来的?奶奶就给她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神话故事,佳佳都听得人迷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2、出示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对照课后的生字表,把生字读准确)
2、小组合作学习,纠正读音。(读一读生字所在的词语或句子,并悄悄告诉同桌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认读生字。
教师范读,边听边画出开天辟地的句子。
4、指导学生从整体理解开天辟地的过程。
(1)故事中,天地最早什么样?(板书:大鸡蛋躺巨人)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出示挂图或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板书: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5、读最后一自然段,发挥想像力,感悟神话的创作过程。
(1)奶奶最后告诉我们什么?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发挥你的想像力,说一说盘古还创造了宇宙中的哪些事物?
四、小结拓展
故事中,宇宙是因为盘古开天辟地而诞生的,你相信这种说法吗?你还想通过什么办法知道些什么呢?让我们都为揭开宇宙的奥秘而努力探索吧!
附:板书设计:
30开天辟地
大鸡蛋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万物
躺巨人顶天立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复述课文,指导写字。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了解了古代人民想像的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娃娃,这一节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巩固识字
1、同桌小伙伴互相认读课后生字。
2、认读生字卡片,试着给生字组词。
三、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说说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盘古的勇敢、献身精神。)
2、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盘古勇敢、很伟大,愿意牺牲自己,造福人类?找出有关句子多读几次。
3、怎样读才能体现出盘古的勇敢和你对他的敬佩?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小组互读互评。(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二、三自然段,适当评价。)
四、讲述故事
1、看图或板书讲《开天辟地》这个故事。试着给同桌小伙伴讲一讲,哪一部分讲不好,还可以再看看书后再讲。
2、各小组推选出代表,开展故事大王比赛。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独体字,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四个上下结构的字。)
2、指导书写。
(1)指导丈:强调撇捺要舒展开,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止,描红,练习。
(2)指导抓:强调左窄右宽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停,描红,练习。
(3)指导突:强调上下呼应、结构匀称等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盘、蛋,描红,练习。
六、拓展延伸
1、你还听过或看过其他的神话故事吗?讲给同学们听。
把你搜集到宇宙诞生的其他资料讲给小伙伴听。
教学反思:
1、本课以孩子们常见的听长辈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2、重视自主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3、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4、不足之处,应该让孩子了解神话是人们以前无法解释宇宙形成的原理,自己想出的一些合理解释,并不事实上如此。
月度教案精选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精选五篇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月度教案精选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一】
教育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汽,遇冷会结冰。
2、能用语言表达已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幼儿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电吹风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水变成冰的过程。
1. 小朋友,你们昨天把水放进冰箱里里吗?那你们今天看到放进去的水有什么变化吗?(结冰了)你们知道放进去的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幼儿说:放进冰箱里了)
冰箱里的温度很低,当水在温度降到0度的时候就会结成冰。
小结:原来水就是这样变成冰的。
2、你们说说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说、讨论)谁能来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水的流动的,冰是一块一块的。
3、水能变成冰,冰能变成水吗?(能)那你有什么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呢?(好朋友说一说)并请幼儿说
小结:小朋友都很聪明,想了很多方法使冰变成水,有的说可以用太阳晒、有的说可以用,原来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使冰变成水。
老师也想了很多跟你们不一样的方法,也能使冰变成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教师操作各种方法使冰变成水。
小结: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其实太阳晒、开始泡、吹风机吹,用火烧这些方法都是在给冰块加热,原来冰块加热就能变成水。
二、水变气。
1、我们给冰块加热变成水,要是给水加热,水又会变成什么呢?(幼儿思考、交流)
小朋友都说了给水加热会变成什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操作将水加热(幼儿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了什么?(水壶上面冒气了)水壶上面冒出来的气就是水蒸气。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呢?(水经过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小结:原来给水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三、气变水。
1、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那水蒸气还会变吗?那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镜子: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镜子摸起来怎样?(很光滑)但是摸起来还感觉是冷冷的。老师把水壶放在冒气的水壶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老师操作镜子放在冒气的水壶上面,引导幼儿观察。
2、小朋友,看看现在镜子上面有什么变化吗?(有水)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水?(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小结: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今天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实验,知道水遇冷后能变成冰,冰加热后后变成水,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又会变成水,原来水是这样循环变化的。
四、游戏:我是变化的小水滴。
1、介绍游戏规则。
小水滴能变来变去,我们也来想小水滴一样变冰、变水、变蒸气,等下游戏开始的时候老师说“结冰”的时候小朋友就站起来不动,当听到“融化”,小朋友可以像流水一样在活动室里东流西窜,自由地做各种动作。到老师又发出“结冰”的信号时,互相靠近的孩子可以在一起立定不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表示结冰在一起。当老师发出“水蒸气”的时候,你们就轻飘飘地飞舞起来,飞出教室。
2、幼儿游戏。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凝结,解释第5课“小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蒸发和凝结,本人安排两课时学习《水和水蒸气》,第一课时学习关于蒸发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凝结的内容。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习“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进入小学的,关于“水和水蒸气”,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有关于“蒸发”的生活经验。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生上科学课,往往玩兴较大,科学探究意识、能力比较弱。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重点: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谈话: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3、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4、学生实验观察
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5、提问: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6、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7、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3、小组讨论一下(参考P55)。
4、学生讨论后汇报
5、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6、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提问: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演示: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4、提问: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解释吗?
5、学生交流、教师讲解。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三】
导读: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心中有目标,严重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实验法、讨论法。
一、说设计意图
自然界充满着神气有趣的自然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式从身边的食物开示的,本活动恰恰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且当他们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找到答案,得出结论时,那种喜悦时不可替代的,从而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而且大班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很强,他们渴望获得新颖有趣的知识,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孩子问:老师,天上的云彩是什么做的啊?老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因此我选择了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二、说教材
《水的变化》这次活动选自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科学探究大班的活动,它是通过几组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说活动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师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发现得乐趣,因此我的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幼儿能感知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四、说活动的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感知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活动难点: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水的三态变化,而不是教师直接口述给幼儿这个概念。
五、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心中有目标,严重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说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热水壶一个、凉玻璃片、装有热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块冰、图表
七、说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数1.2.3把它请出来好吗?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得积极性。
2、出示冰块,感知,讨论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感知,教师启发式的提问。(1)小朋友这是什么啊?(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2)讨论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满足幼儿得求知欲,也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朋友,那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敢说敢想,教师并充分给予肯定,做到以幼儿为主)
3、观察和实验
实验一
教师将电热水壶中的水烧开,幼儿仔细的观察,之后教师再出示相应的图表一。
提问:(1)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什么了?(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2)那水和水蒸气一样吗?(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答案,那样就忽视了幼儿的发展)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啊?(幼儿之间讨论,知道谁经过加热就会比那成水蒸气)
实验二
在热水杯上放块凉玻璃片,幼儿再观察,并出示图表二。提问:(1)小朋友,老师在热水杯上放了一块凉玻璃片,你们仔细地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2)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小水滴呢?(知道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实验三
幼儿分组实验,自己操作
教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块冰,幼儿自己操作,感知观察,动手体验探究的乐趣。小朋友想一想刚才小朋友说了,水在很冷的地方就会变成冰,放冰箱里,在冬天放到外面等等。那拟制到究竟多冷吗?老师告诉你叫0摄氏度以下,很低的温度。出示图表三。4、听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提问:(1)小水滴被太阳公公晒着变成了什么?(水蒸气)
(2)水蒸气在天空遇到冷变成了什么?(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变成了什么?(雪)
(4)最后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海)八、说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以最直观的实验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而且符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大大激发了幼儿得探究欲望,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科学探究能力等等。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四】
导读: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说活动来源: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后我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近日,又和孩子们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个孩子说:老师,爸爸说我们人类要保护水资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没有了。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讨论:不是的,水是从大海里来的,大海很大,不会没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们用的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水哪里来的?用过的水到哪里去了?谁会用完吗?怎样让水用不完?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嘴里问出来,也预示着孩子对生活中的水资源有了一定的兴趣。抓住这个孩子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教育点,故预设了本次活动。
说活动价值:
我们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点都不觉得用水的方便,没水的日子里才发现一点一滴水的珍贵。环境在我们身边一点点恶化,但我们每个人却常常视而不见。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就是想通过现场的实验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定位:
目标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明确细致的目标将帮助教师精确地描绘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说课稿
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是本次活动力争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这个目标是整个活动展开和幼儿能力提升的载体平台,在教学活动的两个对比实验环节中能够非常显性地达到,也是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
目标2价值目标: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更是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在两大环节中,不论是第一环节水变脏了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水无处不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水;还是第二环节把水变干净使孩子们懂得水处理的困难和复杂,知道要爱惜水资源,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的,这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更是本次教育活动最具价值的教育点。
目标3情感能力目标: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的幼儿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在本次活动的特定情景中,我预想我的孩子们在获得知识意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此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放大并着力进行养成教育,以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经验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只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其会忆和再现。
材料准备:生活中用水的图片,生活废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过滤物若干(纱布、滤纸、活性炭、网兜等)选用的材料不脱离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学物废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废水。这些不同的废水为孩子进入下一环节把水变干净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结果。也预示了我的预设价值。二过滤物的选择也是基于不同的过滤要求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说课稿
其次在活动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强化了幼儿对水的变化的认知。因为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为干净水变脏和脏水变干净的互逆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干净水变脏是极其方便快速的过程,而脏水变干净则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因此在这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幼儿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有价值的知识。探究实验法是本次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当幼儿针对问题情境如何把水变干净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种探究实验的机会就成了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的良好平台。在多途径(实验、看视频、现场采访等)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的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多种方法,这比单纯习得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说说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刺激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开门见山,提出第一个疑问:哪里有水?(海、河、水管、身体、植物、地下、瓶子里)帮助幼儿建立水资源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概念,为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埋下伏笔。紧接着出示一盆清水后提出第二个疑问: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经验,了解水是循环利用的。提出第三个疑问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后及时通过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现,让幼儿感知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同时,亲自体验清水很快变脏的过程。最后提出本次活动的重要设疑点: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循环利用的,那么我们用下来的脏水怎样才能再用呢?
2、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本环节提供三个可选情境开展分组活动:1是电脑观看水处理视屏,了解脏水变干净的过程;2是询问现场教师了解脏水变干净的大概过程;3是现场实验水过滤的过程。要求三个小组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将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提供交流材料。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其主要目的1是帮助幼儿知道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2、感知脏水变干净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3、学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进行点拨,如:幼儿遇到记录困难时的点拨,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的点拨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3、交流互动,呈现探究结果
本环节让各个研究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单,交流自己的答案,进行经验分享和迁移。顺序依次是:第一组现场采访达到知道处理脏水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步骤,而且有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脏水很难再利用,会污染环境。第二组过滤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能吸掉脏水里的脏东西,要让水变得更干净需要许多次的过滤,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过滤材料过滤,代价很高。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五】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水一直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变,水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学生通过回忆和观察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讨论他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本课既是小结课,又是对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变过程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水的三态和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无法建立联系。如问卷中问道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态时, 100%的孩子都回答----液态、固态、气态。但我再接着问自然界中是如何具体阐述的?比如说云,孩子们一下就会说到雾、雪、霜等现象。而对于雾、雪、霜这些现象具体该对应水三态中的哪一种,学生错误百出。
2、学生还有有较多错误的前概念,并且根深蒂固。如三年级的学生水蒸气的理解是有误的,都认为烧水的白气是水蒸气,只有23%的孩子认为冬天呼出来的气不是水蒸气,第四题大部分的同学只能正确的回答出冰是怎么形成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想起我正在执教的四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学过了这个内容,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都分不清白气或水蒸气,还有部分孩子认为雪和霜是由水遇冷凝结而成的冰。这些问题都说明错误的前概念已经深深的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了解了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通过具体形象的、直观的实验去克服他们深入脑海的前概念。
3、三年级的孩子大概1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对于故事、图片,直观的实物更乐于接受,因此,模拟常见的霜、雪以及简单直观的呈现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霜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冰 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板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
水(液体):蒸发(吸热)变为水蒸气;凝固(放热)变为冰
水蒸气(气体):凝结(放热)变为水;凝华(放热)变为冰
冰(固体):熔化(吸热)变为水;升华(吸热)变为水蒸气
教学反思
1、在判断云和雾的是水的哪种形态时,很多学生都回答是水蒸气,虽然前面一课有讲过,但是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搞清楚水蒸气其实是看不见的,云和露其实是由许多的小水滴构成的。(可能由于在这一单元的内容是没有连续上的,都是和一二单元交叉着上,导致学生虽然在当堂课理解了但是课后没有进行巩固,又忘记了。可见知识是需要不断巩固的。)
2、学生在讨论时,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因为觉得冰是水凝固而成的,所以几乎都认为霜和雪是由水变成小冰晶的,刚开始我只是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过程与条件,后来发现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后来仔细翻阅教参发现其实可以用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学生一下就记住了。
月度课件精选 《白鹅》教案之五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月度课件精选 《白鹅》教案之五,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味课文中描写白鹅高傲特点的句子来理解作者明贬实褒的喜爱之情
2.通过对文章分析体会作者如何细致观察事物并对事物仔细描摹
3.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体会动物有趣可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分析白鹅的特点
2.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如何细致的观察事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作为中国漫画家之父的丰子恺先生,他用画家的笔墨如何描绘白鹅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二、整体感知
1.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意,勾划生字词。生字词,请学生认读、理解:叫嚣、引吭、奢侈、盛馔、岑寂。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冥顽、窥伺、奢侈、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2. 请学生思考:(1)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回答。
(2)“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
(1)喜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喜欢它)
(2)“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物质上的贡献是生蛋,精神上的贡献是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三、本课小结《白鹅》抓住白鹅的傲慢的特点,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四、板书设计参考
高傲:
头部
叫声
步态
吃相
第二课时
一、 深入研析,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幻灯片,请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1)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鹅高傲特点的?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能如此鲜明地刻画出白鹅的特点?去掉文中写鸭:狗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换成小羊等动物可以吗?为什么?
(1)作者是从白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来写白鹅的高傲,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鹅的叫声,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肃庄重”;与狗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
(2)能从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抓特征对白鹅进行细致观察,并且采用了对比手法。不能去掉。去掉后不能鲜明地突出白鹅高傲的特征。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可以换,但要考虑他们是否是同类动物,在“高傲”特点的表现上是否有区别。
2.教师总结:我们一起分析“白鹅”高傲的特点,知道作者是用比较手法突出白鹅特点的。那我们怎样运用比较写一事物呢?
2.请学生谈一谈: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精彩?说说原因。
A、“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生动地写出了狗讨好主人时的样子,可见作者观察得很细致。“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白鹅的高傲。
B.“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伺侯,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运用成语和比喻写出了白鹅吃相的高傲
。C.“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窝边伺侯。”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白鹅的高傲。
(2)你觉得如何才能使你的描写语言更生动?
A.细致观察、抓特征描写。B.运用恰当的成语。C.运用合适的修辞方法。
3.请学生用对比手法写出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特征,最好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4.请学生读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月度课件精选 有趣的测量教案之五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有趣的测量教案之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赏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测量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体积?
2.出示、石块、土豆实物、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板书。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橡皮泥、土豆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师小结。
2.出示石块、瓦片、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趣味游戏,拳王争霸,提示游戏规则。
2.出示P55“试一试”第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课外预习:教材P56-57:“分数混合运算( - )
月度教案精选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之五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月度教案精选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之五》,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活动目标:
1、学习助跑跨跳,增强幼儿的跳跃能力。
2、培养幼儿的弹跳力和玩球的兴趣。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皮球,塑料长绳。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集合幼儿:幼儿自带球入场,迅速站成四路纵队。
2、基本部分。
(1)自由分散玩皮球,如玩拍皮球、抛球、运球、滚球、追球等,看谁玩得花样多。
(2)学习助跑跨跳。高度2个球高。
动作要领:跑,跑,跑,一只脚用力蹬地,另一只脚跳起跨过障碍物,继续向前跑。
教师示范,让幼儿跟教师做动作,再自找空地分散练习,提醒幼儿不要相互碰撞。
(3)比赛“看哪队先胜利”。
幼儿听信号站成四队,教师交代游戏名称和规则后,先示范一次,再请每队的一个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再进行比赛。
3、结束部分。
(1)小结:教师简单小结比赛情况,表扬遵守纪律和夺得胜利的小组。
(2)做放松整理动作。
教学反思:
平时晨间锻炼的时候幼儿自己玩过,所以对此幼儿幼儿很感兴趣,让幼儿学习了助跑跨跳,增强幼儿的跳跃能力。
月度教案精选 函数概念教案(篇三)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这篇《月度教案精选 函数概念教案(篇三)》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是特殊的数集之间的对应;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两集合间用对应来描述函数的概念;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周长为 ,面积为 .
2.问题.
在初中,我们曾认识利用函数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函数?常见的函数模型有哪些?
二、学生活动
1.复述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
2.阅读课本23页的问题(1)、(2)、(3),并分别说出对其理解;
3.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函数的对应本质.
三、数学建构
1.用集合的语言分别阐述23页的问题(1)、(2)、(3);
问题1 某城市在某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试根据函数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变化过程中,有哪几个变量?
(2)这几个变量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问题2 略.
问题3 略(详见23页).
2.函数: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f(x),x∈A.其中,所有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f(x)的定义域.
(1)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主要用于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函数的本质是一种对应;
(3)对应法则f可以是一个数学表达式,也可是一个图形或是一个表格
(4)对应是建立在A、B两个非空的数集之间.可以是有限集,当然也就可以是单元集,如f(x)=2x,(x=0).
3.函数=f(x)的定义域:
(1)每一个函数都有它的定义域,定义域是函数的生命线;
(2)给定函数时要指明函数的定义域,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集合,如果没
有指明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定义域为一切实数.
四、数学运用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集合A 到 B的函数:
(1)A={1,2,3,4,5},B={2,4,6,8,10},f:x→2x;
(2)A={1,2,3,4,5},B={0,2,4,6,8},f:x→2x;
(3)A={1,2,3,4,5},B=N,f:x→2x.
练习: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1)x→2x,x≠0,x∈R;
(2)x→,这里2=x,x∈N,∈R。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x—1;(2)g(x)=x+1+1x。
例3 下列各组函数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A.=x与=(x)2; B.=x2与=3x3;
C.=2x-1(x∈R)与=2t-1(t∈R); D.=x+2x-2与=x2-4
练习:课本26页练习1~4,6.
五、回顾小结
1.生活中两个相关变量的刻画→函数→对应(A→B)
2.函数的对应本质;
3.函数的对应法则和定义域.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1页习题2。1(1)第1,2两题.
月度教案精选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影子来约会》其五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这篇《月度教案精选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影子来约会》其五》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一、活动目标
(一)学习儿歌,感受儿歌中小朋友和影子动作一致的有趣情景。
(二)初步尝试按照儿歌的句式进行仿编。
二、活动准备
(一)小白兔、小黄狗、小金鱼等小动物的影子图卡若干。
(二)大幅白纸一张,记号笔,白布,安全光源。
(三)幼儿用书第5册第28页、封三。
(四)挂图(《我和影子有个约会》)。
(五)教师自备活动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快乐影子舞。
1.幼儿进行影子舞表演。
——上次活动的时候我们表演了影子舞,今天再来试一试。(教师邀请幼儿分成两组表演影子舞。)
(二)有趣的影子儿歌。
2.教师朗诵诗歌,初步熟悉诗歌内容。
——我和谁来约会?约会时要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在太阳下约会?其他地方可以吗?
3.再次倾听教师配合挂图朗诵,进一步理解儿歌。
——为什么影子会蹦蹦跳?后来影子又做了什么动作?(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幅出示相应的动物图卡,并且引导幼儿将动物和相应的影子动作连起来念。)
——最后影子去了哪里?为什么太阳会把影子都抱走?
4.根据图卡的提示,幼儿跟着教师边朗读儿歌边进行动作表演,熟悉内容。
(三)动物影子来约会。
1.讨论续编。
——如果你和影子约会,你会扮演什么小动物,让影子做什么动作?(幼儿互相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在白布后边说边表演。如:“我变小燕子,影子飞呀飞”“我变小公鸡,影子来捉虫”等。幼儿说出的内容,教师可视自己的能力以即兴绘画或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
2.教师与幼儿合作朗诵、表演创编的内容。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开天)此问转载
最新开天辟地教案集合610字
开天辟地教案【篇一】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游戏“看图猜故事”,出现四个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
2、引导学生初步说说神话故事的特点
3、揭示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读准读通课文
2、带领学生学习6组词语
(1)合拢、裂开、崩裂、破碎(混沌一团、黑暗混沌)
(2)劈、凿、撑
(3)精疲力竭(疲惫不堪)
(4)光芒万丈、皎洁明媚万顷良田(良田万顷)
(5)巍峨
三、再读课文,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1、分节读文,思考:盘古为什么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后来又发生了什么?
2、指名回答,教师归纳,相机板书:黑暗混沌开辟天地顶天立地化生万物
3、指导学生按顺序简洁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在文中找出能概括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5、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两种方法
四、识记生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默记
2、完成看拼音写词语
3、校对五、布置作业用两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开天辟地》课文说明
上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看见一些自然现象,像日月出没、电闪雷鸣等,得不到解释,以为有“神”在支配,就创作出了神话。神话最初是口头流传的,从中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观念;神话里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类对战胜自然的信念和向往。
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传说改写的。宇宙是怎样起源的?天地是怎样成形的?大自然的一切是从哪里来的?古人思考着这些问题,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巨人盘古这个英雄形象。
作者将古代有关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资料收集起来,加以综合整理,按照盘古开创世界的过程改写成了这篇通俗生动的神话故事。
改写后的神话,结构清晰,条理清楚,情节丰富而生动。
神话按照宇宙起源的历史顺序,从混沌初开到天地成形,再到自然界万物的产生,条理分明。
先写混沌初开。巨人盘古在一片混沌中孕育、成长,醒来时,眼前模糊一片。他顺手抓来一把大板斧,用力一“挥”,天和地就在这挥动之间被分开了。
再写天地成形。天和地虽然分开,但盘古怕它们再合上,就“头顶天,脚踏地”,随着天和地的变化不断变化,直到天地基本成形,他也倒下了。在这里,作者极写盘古的高大:或用数字,“有人说是有九万里长”;或用比喻,“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直挺挺地撑在天和地的当中”,向读者展示了盘古高大威武的英雄形象。
最后写天地万物的产生。作者一连用了12个“变成”,把自然界的万物与盘古身体的各个部位联系起来,想象夸张而奇特。
文章在叙述宇宙起源时,时间的推移交代得很明确,如“很多很多年以前”“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这样又经过了十万八千年”“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等,不仅显示了宇宙产生的漫长过程,而且使得全文条理清楚,脉络十分清晰。
作者在改写过程当中,并不是完全按照神话本身的样子,而是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
比如关于宇宙起源,古书上只是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作者并不是单纯地用现代汉语翻译古文,而是进一步展开了种种想象。关于混沌初开,作者想象是盘古用一把大板斧劈开了世界;关于天地的成形,想象是盘古“头顶天,脚踏地”,随着天地不断增长,经过漫长的岁月而逐渐成形;关于自然界的一切,作者竟想象是盘古的整个身体变成的:雷霆、太阳、月亮、大地的四极、五方的名山、江河和道路等等,无一不和盘古的身体发生了联系,无一不是盘古的化身。真是想象到了极点,令人叹为观止。
想象本身也使盘古这个英雄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更加丰满。在万八千岁的漫长岁月中,盘古怎样“生其中”呢?作者想象他“呼呼地睡着觉”,在睡觉中孕育、成长。盘古为什么要开辟天地,天地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呢?作者想象盘古醒来后,“闷得怪心慌”,“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心里很“生气”,这种心理描写不仅赋予盘古人的感情,使这个形象有血有肉,而且也说明了开辟天地的原因。于是,盘古“抓”过来一把大板斧,“用力”这么一“挥”,这几个动作,把这个英雄形象写活了,就好像站在读者面前一样。下边写盘古“头顶天,脚踏地”,写他“直挺挺地”撑在天地当中,写他“孤独地”站在那里,都赋予了盘古以普通人的感情,使得这一形象丰富生动,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开天辟地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开天辟地》教案。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8个生字,理解生词。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师:今天讲故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简介神话故事:茅盾先生曾下过一个定义:“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颂,却确信以为是真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混沌一片,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我们看到的花草树木,山水鸟兽。于是,世间就流传了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开天辟地。(板书课题)
二、开始新课
1、初读课文向学生提出默读要求:
(1)借助生字表、字典将课文读通读顺。
(2)生词做上标记。
(3)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词。
2、小组合作自学默写生字(给生字组词)、生词(2)用竞赛的方法,爬黑板默写生字词
3、检查课文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思考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三、分段,概括段意。
小组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可以有不同的意见,采用大多数意见。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四、作业把你想对盘古大神说的话,写在读书笔记上。搜集神话故事,下节课,班上交流。
开天辟地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传说中的天和地是怎么会分开的。
2、知道神话的含义,感受中国古典神话的美。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讨论天和地的由来:
1、什么是天?什么是地?
2、你们知道天和地是怎么来的?
3、那太阳、山脉、河流、星星、月亮又是怎么来的呢?
小结:天和地一定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你们也都有你们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听听故事里是怎么说的。
二、欣赏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1、播放课件,幼儿完整倾听故事。
重点提问:
(1)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的名字叫什么?(盘古开天辟地)
(2)盘古是谁的孩子?(天和地的儿子)
(3)在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天和地是怎么来的呢?(被盘古给分开的)
(4)为什么盘古要把天和地分开呢?(因为盘古在里面睡了很长的时间,他必须出来)
重点指导: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回答。
小结:原来传说中天和地就是被盘古劈开的。
2、播放课件,幼儿分段倾听故事。
重点提问:
(1)盘古让自己呼出的气变成了什么?(风和云彩)
(2)盘古让自己的声音变成了什么?(雷声)
(3)太阳、月亮、星星又是他的什么变成的?(眼睛)
(4)山脉、江河、土地、树和草又是怎么来的呢?(身子和四肢)
(5)还有哪些也是盘古变的?用什么变的?(血液变成了江河,皮肤变成可土地;汗毛变成了树和草,汗水变成了雨。)
重点指导:幼儿根据课件中的图片和内容,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小结:盘古把自己身上的所有东西,变成了天地万物。
3、第三次完整欣赏故事:
(1)你觉得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勇敢的人)
(2)世界上究竟有没有盘古呢?(有/没有)
(3)天和地是不是真的是盘古变的呢?
小结:这是古代人们想象的神话故事,但是直到现在人们还喜爱这个神话故事,把勇敢的人称作顶天立地的英雄汉。许多的杰出的人把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三、延伸活动:你们知道中国神话中还有哪些名人吗?如女娲、嫦娥等。
开天辟地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
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 关于教案的范文推荐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主题:阅读课
所属学科:语文
适于年级:二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
建议学时数:2学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开天辟地并用身体孕育万物的神勇和伟大。
二、内容分析
这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盘古开天辟地孕育万物的故事。从奶奶讲的故事,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这位远古英雄的神勇和伟大。重点难点:朗读课文,感悟盘古的神勇和伟大。
三、学生分析
喜欢神话,想探究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是孩子们的天性。本课的设置就是想通过让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这些秘密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设计思路
减少繁琐的分析讲解环节,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使其感受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精华,领悟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和探索自然奥秘中丰富的想像和无穷的智慧。
五、教具准备
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画或动画课件;本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谈话:佳佳是和我们同龄的小朋友,他平时特别爱提问题,比如天上为什么会有星星?地上为什么会有河流?有一天,她问奶奶,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从哪来的?奶奶就给她讲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神话故事,佳佳都听得人迷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故事吗?
2、出示课题:开天辟地。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对照课后的生字表,把生字读准确)
2、小组合作学习,纠正读音。(读一读生字所在的词语或句子,并悄悄告诉同桌小伙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认读生字。
教师范读,边听边画出开天辟地的句子。
4、指导学生从整体理解开天辟地的过程。
(1)故事中,天地最早什么样?(板书:大鸡蛋躺巨人)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出示挂图或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板书:开天辟地顶天立地)
5、读最后一自然段,发挥想像力,感悟神话的创作过程。
(1)奶奶最后告诉我们什么?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发挥你的想像力,说一说盘古还创造了宇宙中的哪些事物?
四、小结拓展
故事中,宇宙是因为盘古开天辟地而诞生的,你相信这种说法吗?你还想通过什么办法知道些什么呢?让我们都为揭开宇宙的奥秘而努力探索吧!
附:板书设计:
30开天辟地
大鸡蛋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万物
躺巨人顶天立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复述课文,指导写字。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读了《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了解了古代人民想像的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过程,还认识了许多生字娃娃,这一节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巩固识字
1、同桌小伙伴互相认读课后生字。
2、认读生字卡片,试着给生字组词。
三、朗读感悟
1、再读课文,说说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盘古的勇敢、献身精神。)
2、从文章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盘古勇敢、很伟大,愿意牺牲自己,造福人类?找出有关句子多读几次。
3、怎样读才能体现出盘古的勇敢和你对他的敬佩?自己先试一试,然后小组互读互评。(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二、三自然段,适当评价。)
四、讲述故事
1、看图或板书讲《开天辟地》这个故事。试着给同桌小伙伴讲一讲,哪一部分讲不好,还可以再看看书后再讲。
2、各小组推选出代表,开展故事大王比赛。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个独体字,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四个上下结构的字。)
2、指导书写。
(1)指导丈:强调撇捺要舒展开,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止,描红,练习。
(2)指导抓:强调左窄右宽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停,描红,练习。
(3)指导突:强调上下呼应、结构匀称等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观察盘、蛋,描红,练习。
六、拓展延伸
1、你还听过或看过其他的神话故事吗?讲给同学们听。
把你搜集到宇宙诞生的其他资料讲给小伙伴听。
教学反思:
1、本课以孩子们常见的听长辈讲故事的方式导入,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2、重视自主学习,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3、做到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从生活中主动学习,主动了解传统文化。
4、不足之处,应该让孩子了解神话是人们以前无法解释宇宙形成的原理,自己想出的一些合理解释,并不事实上如此。
月度教案精选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精选五篇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月度教案精选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一】
教育目标:
1、了解水的变化,知道水遇热会变成水蒸汽,遇冷会结冰。
2、能用语言表达已观察到的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幼儿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冰、电吹风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水变成冰的过程。
1. 小朋友,你们昨天把水放进冰箱里里吗?那你们今天看到放进去的水有什么变化吗?(结冰了)你们知道放进去的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吗?(幼儿说:放进冰箱里了)
冰箱里的温度很低,当水在温度降到0度的时候就会结成冰。
小结:原来水就是这样变成冰的。
2、你们说说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说、讨论)谁能来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小结:水的流动的,冰是一块一块的。
3、水能变成冰,冰能变成水吗?(能)那你有什么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呢?(好朋友说一说)并请幼儿说
小结:小朋友都很聪明,想了很多方法使冰变成水,有的说可以用太阳晒、有的说可以用,原来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使冰变成水。
老师也想了很多跟你们不一样的方法,也能使冰变成水,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教师操作各种方法使冰变成水。
小结: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能使冰变成水,其实太阳晒、开始泡、吹风机吹,用火烧这些方法都是在给冰块加热,原来冰块加热就能变成水。
二、水变气。
1、我们给冰块加热变成水,要是给水加热,水又会变成什么呢?(幼儿思考、交流)
小朋友都说了给水加热会变成什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教师操作将水加热(幼儿观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
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了什么?(水壶上面冒气了)水壶上面冒出来的气就是水蒸气。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呢?(水经过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小结:原来给水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
三、气变水。
1、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那水蒸气还会变吗?那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镜子: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镜子摸起来怎样?(很光滑)但是摸起来还感觉是冷冷的。老师把水壶放在冒气的水壶上,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老师操作镜子放在冒气的水壶上面,引导幼儿观察。
2、小朋友,看看现在镜子上面有什么变化吗?(有水)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水?(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小结:水蒸气遇到冷就会变成水。
今天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实验,知道水遇冷后能变成冰,冰加热后后变成水,水加热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后又会变成水,原来水是这样循环变化的。
四、游戏:我是变化的小水滴。
1、介绍游戏规则。
小水滴能变来变去,我们也来想小水滴一样变冰、变水、变蒸气,等下游戏开始的时候老师说“结冰”的时候小朋友就站起来不动,当听到“融化”,小朋友可以像流水一样在活动室里东流西窜,自由地做各种动作。到老师又发出“结冰”的信号时,互相靠近的孩子可以在一起立定不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表示结冰在一起。当老师发出“水蒸气”的时候,你们就轻飘飘地飞舞起来,飞出教室。
2、幼儿游戏。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的第6课《水和水蒸气》探究的是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第一部分,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第二部分,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实验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凝结,解释第5课“小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蒸发和凝结,本人安排两课时学习《水和水蒸气》,第一课时学习关于蒸发的内容,第二课时学习关于凝结的内容。本课教学是第一课时,学习“水到哪里去了”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现在三年级的学生基本是经过幼儿园的学习进入小学的,关于“水和水蒸气”,幼儿园的科学领域活动中有了解过相关的内容。学生基本上有关于“蒸发”的生活经验。但三年级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差。学生上科学课,往往玩兴较大,科学探究意识、能力比较弱。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教学重点:
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在阳光照射下会发生什么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大的玻璃杯倒扣在一个装满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浅碟子1只、半碟清水、记号笔1支,大的透明玻璃杯1只、小杯子1只、1小杯热水。
四、教学过程
(一)水到哪里去了
1、谈话:下雨之后我们常常都能看到地面上有些积水。天晴了,这些积水就会很快干掉的,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2、学生推测。
3、这些水去哪了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探究一下吧,如何做呢?在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4、学生实验观察
浅碟子中的水减少一部分;碟子外没有水漏出来。
5、提问: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入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去了。)
6、指导学生看书P54看漫画和文字。
7、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样干掉的?试试用图画的方式把你的解释展示出来。
(二)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讨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变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的更快些?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
3、小组讨论一下(参考P55)。
4、学生讨论后汇报
5、实验:取两只相同的不锈钢长柄汤勺,都加入2/3勺水,把其中的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6、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课件出示:
1、一定要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不要用皮肤直接接触加热过的勺子;
2、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气。
7、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8、小结: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三)空气中的水
1、提问:水会蒸发,在阳光照射下,河流和大海中的水一直在蒸发,因而空气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水蒸气,那么如果不断的蒸发,河流和海里的水岂不是越来越少了啊,最终会没有,是这样的吗?那是怎么回事呢?
2、学生讨论后汇报
3、演示: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入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4、提问: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解释吗?
5、学生交流、教师讲解。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三】
导读: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心中有目标,严重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实验法、讨论法。
一、说设计意图
自然界充满着神气有趣的自然现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式从身边的食物开示的,本活动恰恰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且当他们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找到答案,得出结论时,那种喜悦时不可替代的,从而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和发展,而且大班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究欲很强,他们渴望获得新颖有趣的知识,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孩子问:老师,天上的云彩是什么做的啊?老师,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因此我选择了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
二、说教材
《水的变化》这次活动选自幼儿园探究式活动课程科学探究大班的活动,它是通过几组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说活动目标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师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操作,体验发现得乐趣,因此我的目标是:
1.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2.幼儿能感知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四、说活动的重点难点
1、活动重点:幼儿感知探索水的三态变化,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2、活动难点: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感知水的三态变化,而不是教师直接口述给幼儿这个概念。
五、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心中有目标,严重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开放,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主要采用了三种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说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热水壶一个、凉玻璃片、装有热水的玻璃杯子、每人一块冰、图表
七、说活动过程
1、情景设置: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让我们一起数1.2.3把它请出来好吗?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得积极性。
2、出示冰块,感知,讨论教师出示冰块,引导幼儿感知,教师启发式的提问。(1)小朋友这是什么啊?(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进行参与,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2)讨论水和冰有什么不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满足幼儿得求知欲,也促进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朋友,那水为什么会变成冰啊?(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敢说敢想,教师并充分给予肯定,做到以幼儿为主)
3、观察和实验
实验一
教师将电热水壶中的水烧开,幼儿仔细的观察,之后教师再出示相应的图表一。
提问:(1)小朋友,你们要仔细的观察热水壶,告诉老师你看见什么了?(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2)那水和水蒸气一样吗?(让幼儿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答案,那样就忽视了幼儿的发展)
(3)想想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啊?(幼儿之间讨论,知道谁经过加热就会比那成水蒸气)
实验二
在热水杯上放块凉玻璃片,幼儿再观察,并出示图表二。提问:(1)小朋友,老师在热水杯上放了一块凉玻璃片,你们仔细地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2)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小水滴呢?(知道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实验三
幼儿分组实验,自己操作
教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块冰,幼儿自己操作,感知观察,动手体验探究的乐趣。小朋友想一想刚才小朋友说了,水在很冷的地方就会变成冰,放冰箱里,在冬天放到外面等等。那拟制到究竟多冷吗?老师告诉你叫0摄氏度以下,很低的温度。出示图表三。4、听故事,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和自然界水的循环过程.
提问:(1)小水滴被太阳公公晒着变成了什么?(水蒸气)
(2)水蒸气在天空遇到冷变成了什么?(小水滴)
(3)小水滴遇冷变成了什么?(雪)
(4)最后小水滴又回到了哪?(大海)八、说效果分析
本次活动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能以最直观的实验展示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幼儿充分体验到科学活动的乐趣,而且符合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大大激发了幼儿得探究欲望,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科学探究能力等等。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四】
导读: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说活动来源:停水的日子真的很难过!这是在一次城市停水后我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近日,又和孩子们聊起那日的停水事件,一个孩子说:老师,爸爸说我们人类要保护水资源,地球上的水用光了就没有了。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讨论:不是的,水是从大海里来的,大海很大,不会没有水的。不是,大海的水是苦的,不能吃的,我们用的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水哪里来的?用过的水到哪里去了?谁会用完吗?怎样让水用不完?一连串的问题从孩子们的嘴里问出来,也预示着孩子对生活中的水资源有了一定的兴趣。抓住这个孩子感兴趣而又有价值的教育点,故预设了本次活动。
说活动价值:
我们常常在有水的日子里一点都不觉得用水的方便,没水的日子里才发现一点一滴水的珍贵。环境在我们身边一点点恶化,但我们每个人却常常视而不见。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就是想通过现场的实验活动使孩子们亲身感受到水对我们生活的重要以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
因此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为:
1、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
2、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3、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目标定位:
目标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精髓,明确细致的目标将帮助教师精确地描绘出活动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次活动中,我把目标定位在三个方面:
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说课稿
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感知水变脏容易和脏水变干净困难的道理。是本次活动力争阐述清楚的主要问题。这个目标是整个活动展开和幼儿能力提升的载体平台,在教学活动的两个对比实验环节中能够非常显性地达到,也是具体的基础知识目标。
目标2价值目标:感知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更是本次活动的价值点,在两大环节中,不论是第一环节水变脏了能帮助孩子感受到水无处不在,人们生活离不开水,懂得珍惜水;还是第二环节把水变干净使孩子们懂得水处理的困难和复杂,知道要爱惜水资源,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的,这是贯穿整个活动的主线,更是本次教育活动最具价值的教育点。
目标3情感能力目标:有良好的坚持参与探究的科学品质和积极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的幼儿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次教学活动能够完成的。在本次活动的特定情景中,我预想我的孩子们在获得知识意识的同时,能获得更多的情绪体验和能力培养,为今后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此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放大并着力进行养成教育,以期帮助孩子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说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知道生活中哪里需要水及水的用途。前期的经验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只需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帮助其会忆和再现。
材料准备:生活中用水的图片,生活废水若干盆(肥皂水、洗手水、洗菜水),过滤物若干(纱布、滤纸、活性炭、网兜等)选用的材料不脱离孩子的生活而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肥皂水是化学物废水,洗手水是泥水,洗菜水是附有垃圾的废水。这些不同的废水为孩子进入下一环节把水变干净提供了不同的实验平台和实验结果。也预示了我的预设价值。二过滤物的选择也是基于不同的过滤要求挑选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在本次的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特点我首先采用了问题教学法来对幼儿常见的水的情况进行设疑。围绕从幼儿最有生活经验的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具有一定困难情境的怎样把用脏的水变干净运用已建构经验的如何保护地球上的水等主要问题的展开,使活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地展开,而幼儿因此产生的疑问与惊奇正体现了其主动思维的开始。
大班科学活动水的变化说课稿
其次在活动中运用比较教学法来强化了幼儿对水的变化的认知。因为水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但是正是因为干净水变脏和脏水变干净的互逆过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干净水变脏是极其方便快速的过程,而脏水变干净则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因此在这鲜明的对比过程中,幼儿能实实在在地感知到爱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有价值的知识。探究实验法是本次活动中最主要的学法:当幼儿针对问题情境如何把水变干净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后,提供多种探究实验的机会就成了帮助幼儿解决实际困难的良好平台。在多途径(实验、看视频、现场采访等)的探究活动中,幼儿不仅了解的是知识,更收获了学习知识的多种方法,这比单纯习得知识要有意义得多。
说说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刺激幼儿思考。
活动开始,开门见山,提出第一个疑问:哪里有水?(海、河、水管、身体、植物、地下、瓶子里)帮助幼儿建立水资源存在于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的概念,为目标树立环保意识埋下伏笔。紧接着出示一盆清水后提出第二个疑问: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经验,了解水是循环利用的。提出第三个疑问生活中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后及时通过洗毛巾、洗蔬菜的生活情境再现,让幼儿感知水是人们生活离不开的东西,同时,亲自体验清水很快变脏的过程。最后提出本次活动的重要设疑点:我们都知道地球上的水是循环利用的,那么我们用下来的脏水怎样才能再用呢?
2、自主探究,教师适时点拨。
本环节提供三个可选情境开展分组活动:1是电脑观看水处理视屏,了解脏水变干净的过程;2是询问现场教师了解脏水变干净的大概过程;3是现场实验水过滤的过程。要求三个小组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将方法以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提供交流材料。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其主要目的1是帮助幼儿知道寻找问题的答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2、感知脏水变干净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漫长的;3、学会用自己的符号记录脏水变干净的方法。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密切关注幼儿的需求,及时进行点拨,如:幼儿遇到记录困难时的点拨,幼儿遇到操作困难时的点拨等等,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
3、交流互动,呈现探究结果
本环节让各个研究小组展示自己的记录单,交流自己的答案,进行经验分享和迁移。顺序依次是:第一组现场采访达到知道处理脏水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步骤,而且有的含有化学物质的脏水很难再利用,会污染环境。第二组过滤实验通过一些简单的过滤能吸掉脏水里的脏东西,要让水变得更干净需要许多次的过滤,而肥皂水需要特殊的过滤材料过滤,代价很高。
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说课稿【篇五】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水一直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转变,水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学生通过回忆和观察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讨论他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本课既是小结课,又是对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的转变过程进行一个深入的了解。
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水的三态和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无法建立联系。如问卷中问道水在自然界有哪些形态时, 100%的孩子都回答----液态、固态、气态。但我再接着问自然界中是如何具体阐述的?比如说云,孩子们一下就会说到雾、雪、霜等现象。而对于雾、雪、霜这些现象具体该对应水三态中的哪一种,学生错误百出。
2、学生还有有较多错误的前概念,并且根深蒂固。如三年级的学生水蒸气的理解是有误的,都认为烧水的白气是水蒸气,只有23%的孩子认为冬天呼出来的气不是水蒸气,第四题大部分的同学只能正确的回答出冰是怎么形成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错误的。想起我正在执教的四年级的同学,他们已经学过了这个内容,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很多孩子都分不清白气或水蒸气,还有部分孩子认为雪和霜是由水遇冷凝结而成的冰。这些问题都说明错误的前概念已经深深的烙在学生的脑海里了。了解了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通过具体形象的、直观的实验去克服他们深入脑海的前概念。
3、三年级的孩子大概10岁左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倾向于直观形象的思维方式,对于故事、图片,直观的实物更乐于接受,因此,模拟常见的霜、雪以及简单直观的呈现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
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
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
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
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
教学难点
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小组: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
全班: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水的各种形态
1、师: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师生交流
师: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有多种状态,大家一起先来看几张图片和一些视频。(课件展示)
2、师:刚才的图片是水在自然界存在的几种形式。你能根据生活经验说说你所知道的云、雾、雨、露、霜、雪、冰吗,可以小组讨论一下,试着把P57的表格填好。
3、学生讨论交流。(基本答案如下:)
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水的形态 变化的过程 变化的条件
霜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雪 水蒸气(气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冰 水(液体) 冰晶(固体) 温度降到0℃以下
露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云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雾 水蒸气(气体) 水(液体) 温度降到0℃以上
(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
二、水的三态循环
1、小结:我们刚才通过的讨论和前面几课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
师:你能用图来表示上面三者之间的转化吗?(学生画)
(预设:(1)如果前面学生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这里可以再问一句:师: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果学生还是不理解可以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
(2)如果刚才讨论出了就可以在上面的总结中直接总结完整。)
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
2、师:我们学了这么多之后,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请同学们结合P58的图,讨论一下。
3、交流。
三、拓展
1、师: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2、阅读资料库,增长知识。
板书设计
水的三态变化
水(液体):蒸发(吸热)变为水蒸气;凝固(放热)变为冰
水蒸气(气体):凝结(放热)变为水;凝华(放热)变为冰
冰(固体):熔化(吸热)变为水;升华(吸热)变为水蒸气
教学反思
1、在判断云和雾的是水的哪种形态时,很多学生都回答是水蒸气,虽然前面一课有讲过,但是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搞清楚水蒸气其实是看不见的,云和露其实是由许多的小水滴构成的。(可能由于在这一单元的内容是没有连续上的,都是和一二单元交叉着上,导致学生虽然在当堂课理解了但是课后没有进行巩固,又忘记了。可见知识是需要不断巩固的。)
2、学生在讨论时,没有讨论出霜和雪的变化过程,因为觉得冰是水凝固而成的,所以几乎都认为霜和雪是由水变成小冰晶的,刚开始我只是直接告诉他们正确的过程与条件,后来发现其实学生根本不理解。后来仔细翻阅教参发现其实可以用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过几分钟后可以看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然后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学生一下就记住了。
月度课件精选 《白鹅》教案之五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月度课件精选 《白鹅》教案之五,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笔下白鹅的鲜明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准确描摹的方法
3.品味欣赏本文生动而风趣的语言,感受作者的生活情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品味课文中描写白鹅高傲特点的句子来理解作者明贬实褒的喜爱之情
2.通过对文章分析体会作者如何细致观察事物并对事物仔细描摹
3.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体会动物有趣可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分析白鹅的特点
2.学习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比较的手法突出事物特征,如何细致的观察事物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作为中国漫画家之父的丰子恺先生,他用画家的笔墨如何描绘白鹅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二、整体感知
1.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意,勾划生字词。生字词,请学生认读、理解:叫嚣、引吭、奢侈、盛馔、岑寂。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冥顽、窥伺、奢侈、三眼一板、蹑手蹑脚。
2. 请学生思考:(1)你认为作者对白鹅的态度是怎样的?用课文中相关的词句回答。
(2)“我”喜欢白鹅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语言概括回答。
(1)喜欢(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使主母和主人都喜欢它)
(2)“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因为它对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都有贡献。物质上的贡献是生蛋,精神上的贡献是点缀庭院,增加生气,慰我寂寥。”
三、本课小结《白鹅》抓住白鹅的傲慢的特点,表达了对白鹅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四、板书设计参考
高傲:
头部
叫声
步态
吃相
第二课时
一、 深入研析,合作探究
1.教师出示幻灯片,请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1)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白鹅高傲特点的?又是采用什么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谈一谈。
(2)作者为什么能如此鲜明地刻画出白鹅的特点?去掉文中写鸭:狗的内容好不好?为什么?换成小羊等动物可以吗?为什么?
(1)作者是从白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来写白鹅的高傲,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鹅的叫声,与鸭作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肃庄重”;与狗比较,突出白鹅叫声的“严厉”。
(2)能从鹅的头部、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抓特征对白鹅进行细致观察,并且采用了对比手法。不能去掉。去掉后不能鲜明地突出白鹅高傲的特征。因为有比较才有鉴别。可以换,但要考虑他们是否是同类动物,在“高傲”特点的表现上是否有区别。
2.教师总结:我们一起分析“白鹅”高傲的特点,知道作者是用比较手法突出白鹅特点的。那我们怎样运用比较写一事物呢?
2.请学生谈一谈: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精彩?说说原因。
A、“见了主人,狗会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摇头摆尾,呜呜地乞怜”生动地写出了狗讨好主人时的样子,可见作者观察得很细致。“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白鹅的高傲。
B.“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伺侯,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运用成语和比喻写出了白鹅吃相的高傲
。C.“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窝边伺侯。”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白鹅的高傲。
(2)你觉得如何才能使你的描写语言更生动?
A.细致观察、抓特征描写。B.运用恰当的成语。C.运用合适的修辞方法。
3.请学生用对比手法写出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或植物的特征,最好运用一种修辞方法。
4.请学生读片断,师生共同赏析。
月度课件精选 有趣的测量教案之五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写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度课件精选 有趣的测量教案之五,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教材P54—55:“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块体积的实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赏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经历测量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探索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体积?
2.出示、石块、土豆实物、引出: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板书。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出示橡皮泥、土豆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师小结。
2.出示石块、瓦片、让学生观察、同时设置问题: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趣味游戏,拳王争霸,提示游戏规则。
2.出示P55“试一试”第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课外预习:教材P56-57:“分数混合运算( - )
月度教案精选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之五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月度教案精选 幼儿园大班健康教案之五》,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活动目标:
1、学习助跑跨跳,增强幼儿的跳跃能力。
2、培养幼儿的弹跳力和玩球的兴趣。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乐观的情绪,逐渐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皮球,塑料长绳。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
集合幼儿:幼儿自带球入场,迅速站成四路纵队。
2、基本部分。
(1)自由分散玩皮球,如玩拍皮球、抛球、运球、滚球、追球等,看谁玩得花样多。
(2)学习助跑跨跳。高度2个球高。
动作要领:跑,跑,跑,一只脚用力蹬地,另一只脚跳起跨过障碍物,继续向前跑。
教师示范,让幼儿跟教师做动作,再自找空地分散练习,提醒幼儿不要相互碰撞。
(3)比赛“看哪队先胜利”。
幼儿听信号站成四队,教师交代游戏名称和规则后,先示范一次,再请每队的一个幼儿进行示范,然后再进行比赛。
3、结束部分。
(1)小结:教师简单小结比赛情况,表扬遵守纪律和夺得胜利的小组。
(2)做放松整理动作。
教学反思:
平时晨间锻炼的时候幼儿自己玩过,所以对此幼儿幼儿很感兴趣,让幼儿学习了助跑跨跳,增强幼儿的跳跃能力。
月度教案精选 函数概念教案(篇三)
作为教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认真做好教案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什么样的教案比较高质量?这篇《月度教案精选 函数概念教案(篇三)》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是特殊的数集之间的对应;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两集合间用对应来描述函数的概念;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周长为 ,面积为 .
2.问题.
在初中,我们曾认识利用函数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函数?常见的函数模型有哪些?
二、学生活动
1.复述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
2.阅读课本23页的问题(1)、(2)、(3),并分别说出对其理解;
3.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函数的对应本质.
三、数学建构
1.用集合的语言分别阐述23页的问题(1)、(2)、(3);
问题1 某城市在某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试根据函数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变化过程中,有哪几个变量?
(2)这几个变量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问题2 略.
问题3 略(详见23页).
2.函数: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f(x),x∈A.其中,所有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f(x)的定义域.
(1)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主要用于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函数的本质是一种对应;
(3)对应法则f可以是一个数学表达式,也可是一个图形或是一个表格
(4)对应是建立在A、B两个非空的数集之间.可以是有限集,当然也就可以是单元集,如f(x)=2x,(x=0).
3.函数=f(x)的定义域:
(1)每一个函数都有它的定义域,定义域是函数的生命线;
(2)给定函数时要指明函数的定义域,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集合,如果没
有指明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定义域为一切实数.
四、数学运用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集合A 到 B的函数:
(1)A={1,2,3,4,5},B={2,4,6,8,10},f:x→2x;
(2)A={1,2,3,4,5},B={0,2,4,6,8},f:x→2x;
(3)A={1,2,3,4,5},B=N,f:x→2x.
练习: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1)x→2x,x≠0,x∈R;
(2)x→,这里2=x,x∈N,∈R。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x—1;(2)g(x)=x+1+1x。
例3 下列各组函数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A.=x与=(x)2; B.=x2与=3x3;
C.=2x-1(x∈R)与=2t-1(t∈R); D.=x+2x-2与=x2-4
练习:课本26页练习1~4,6.
五、回顾小结
1.生活中两个相关变量的刻画→函数→对应(A→B)
2.函数的对应本质;
3.函数的对应法则和定义域.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1页习题2。1(1)第1,2两题.
月度教案精选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影子来约会》其五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这篇《月度教案精选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影子来约会》其五》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一、活动目标
(一)学习儿歌,感受儿歌中小朋友和影子动作一致的有趣情景。
(二)初步尝试按照儿歌的句式进行仿编。
二、活动准备
(一)小白兔、小黄狗、小金鱼等小动物的影子图卡若干。
(二)大幅白纸一张,记号笔,白布,安全光源。
(三)幼儿用书第5册第28页、封三。
(四)挂图(《我和影子有个约会》)。
(五)教师自备活动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快乐影子舞。
1.幼儿进行影子舞表演。
——上次活动的时候我们表演了影子舞,今天再来试一试。(教师邀请幼儿分成两组表演影子舞。)
(二)有趣的影子儿歌。
2.教师朗诵诗歌,初步熟悉诗歌内容。
——我和谁来约会?约会时要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在太阳下约会?其他地方可以吗?
3.再次倾听教师配合挂图朗诵,进一步理解儿歌。
——为什么影子会蹦蹦跳?后来影子又做了什么动作?(根据幼儿的回答逐幅出示相应的动物图卡,并且引导幼儿将动物和相应的影子动作连起来念。)
——最后影子去了哪里?为什么太阳会把影子都抱走?
4.根据图卡的提示,幼儿跟着教师边朗读儿歌边进行动作表演,熟悉内容。
(三)动物影子来约会。
1.讨论续编。
——如果你和影子约会,你会扮演什么小动物,让影子做什么动作?(幼儿互相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在白布后边说边表演。如:“我变小燕子,影子飞呀飞”“我变小公鸡,影子来捉虫”等。幼儿说出的内容,教师可视自己的能力以即兴绘画或文字的方式进行记录。)
2.教师与幼儿合作朗诵、表演创编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