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实用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 [实用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发表时间:2022-07-13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希望《[实用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除法。

    2. 使同学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考虑的水平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同学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杨老师在南京城内看到很多这样的卡通画,(出示十运会吉祥物“金麟”)你们知道它是谁?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着“金麟”再来回顾一下十运会的精彩局面,好不好?(电脑播放十运会电视节目片头录像)

    师:“金麟”想出几道口算题,考考我们班的同学,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注意看题,知道答案的不用举手可以直接回答。

    逐题出示下面的口算,同学口答。

    40 ÷ 2 = 18 ÷ 6 = 200 × 4 =

    42 ÷ 2 = 80 ÷ 4 = 75 ÷ 3 =

    其中80 ÷ 4,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同学口算75 ÷ 3时,速度明显变慢了。

    师:有点难吧,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用笔算的方法再算一遍。(同学计算)

    反馈时,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同学的作业。并提问:先算几除以几?商“2”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余下的“1”怎么办?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第一道例题。

    (1)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师:“金麟”对大家的表示非常满意,接下来请看“金麟”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竞赛。(播放游泳竞赛视频)

    师:这是游泳接力赛,参与竞赛的每个队有4名队员组成,他们共游了800米。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人游了多少米?

    师:你会列式吗?

    同学列式,教师板书。

    (2) 在交流中掌握方法。

    师:这道题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同学口答,电脑出示相应的口算方法。

    ① 因为200 × 4 = 800, 所以800 ÷ 4 = 200;

    ② 8个百除以4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③ 因为8 ÷ 4 = 2,所以800 ÷ 4 = 200。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口算,我们知道,平均每人游了200米。其实这个竞赛项目的名称就叫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

    (3) 在练习中巩固算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里有四组口算题,我们先看第一组题,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同学口答)

    师:后面的几组题你会口算吗?(同学口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小声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先让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2. 教学第二道例题。

    (1) 创设情境。

    师:课前,“金麟”告诉杨老师一条信息:十运会期间,南京有一所学校,专门组织了986名同学集体观看了竞赛,他们平均分坐在红、黄2个区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区坐了多少名同学?

    师:你会列式吗?(根据同学回答,板书:986 ÷ 2)

    师:看看这道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我们以前学习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揭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 估算。

    师:你能估计一下平均每个区大约坐了多少名同学吗?

    同学估算,并说明理由。

    (3) 笔算。

    师:平均每个区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呢?我们可以通过笔算得到结果。大家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在计算的过程中,假如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也可以向老师求助。

    同学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是如何计算的?

    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

    师:说得非常好。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完成黑板上的竖式?

    同学说每一步计算,教师板书。相机提问:

    ① 先算几除以几?

    ② 商“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 余下的“1”怎么办?(1个百当作1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成18个十)

    ④ 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 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

    师:同学们非常棒。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的商大约各是几百多?

    同学口答。

    师:算一算,它们的结果是多少?

    同学独立完成,互相说一说自身是如何计算的。

    集体反馈。

    (5) 小结。

    师:请大家回顾刚才的笔算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三、 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 笔算练习。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金麟”给我们带来的游泳竞赛。“金麟”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场110米跨栏的竞赛。听到110米跨栏,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起一个人的名字,他是——(生:刘翔)

    师:看刘翔的竞赛,先要买门票。能正确算出门票上的题目就可以观看竞赛了。同学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后两题,然后集体反馈。

    2. 数学医院。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买到了门票”,不过我看见还有个别同学因为自身的一时大意将题目做错,没有买到门票。让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错在什么地方,好吗?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错误的计算,集体订正。

    3. 说说体会。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同学用自身的语言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竞赛。(电脑播放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的竞赛实况)

    4. 实际应用。

    师:刚才那一场场精彩的竞赛,其实也饱含许多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瞧,这些叔叔阿姨们正在为羽毛球竞赛准备竞赛用球呢。(电脑出示问题情境)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一共有732只羽毛球,每个纸筒里装6只,现在有120个纸筒够装吗?

    引导同学得出:

    (1) 120 × 6 = 720(只),732 - 720 = 12(只);

    (2) 732 ÷ 6 = 122(盒),122 - 120 = 2(盒)。

    让同学结合算式,说说每一种算法的考虑过程。

    5. 拓展提高。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棒的表示,“金麟”非常高兴,想与大家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电脑出示:

    根据下面的竖式,你能猜出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吗?

    同学猜数,并交流考虑过程。

    四、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任选3题进行计算。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Jk251.coM编辑推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实用十四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实用十四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1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92-93页。

    教学目标:1,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合理运用割补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师:大家知道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今天老师是也带来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长,正,平,三,梯)

    师:大家知道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马吗

    生说公式,同时师课间出示.

    师:老师把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拼成了生活中的美丽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风筝房屋的侧面七巧板中队旗)

    师:你能看到那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重点说中队旗分成两个梯形。

    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课件出示定义。

    板书:组合图形

    2,寻找身边的组合图形

    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组合图形,大家找找看。

    (教师窗户,防盗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房屋侧面

    1,先出示没有数字的图形

    师:可以直接利用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吗?

    生:不能

    师:那可以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可以分成两个梯形,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啊?作业纸上又提供的数据,大家在作业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做,师巡视指导,搜集作品。,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方法一: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

    让学生说一说他的做法,重点问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问:大家看懂了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呢?

    掌声送回学生一

    方法二:转化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多让其他学生说一说分发)

    3,比较两种方法

    课件同时出示两种做法

    师:刚才这一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这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两个梯形),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成了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师:像这种分发在数学上叫分割法。板书:分割法

    分割

    板书:组合图形简单的平面图形

    求和

    小结: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它利用分割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求和。

    师:大家会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那我们就去做一些练习吧。

    三:练习

    1,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学生上黑板板演,找另一学生评价。

    在图上加一条变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发现条件不够)

    教授:分割时不能随便分,要根据已知条件来分,这样才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中队旗

    先让同桌讨论方法,比一比谁找到的方法多,然后再作业纸上做一做。

    先讲两种分割法,重点讲解填补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的分割法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这位同学的方法有的不一样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独特,想这种方法叫填补法。

    板书:填补法

    师:我们把组合图形通过填补法转化成简单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求差),就求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求和

    小结:我们在怎么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强调:转化优化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2

    《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

    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加、减运算。看黑板:814+1142=?

    1956-814=

    哪位同学回答一下?前面这位同学,你来回答。谢谢,请坐。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956和1142。同学们说这个答案对吗?对,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看来同学们以前学习的都很扎实,值得表扬。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新授

    同学们看大屏幕:小明今天放假了,想去姥姥家玩。由于姥姥家比较远,他需要做火车去,所以他今天就登上了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到拉萨的火车。大家看这列火车,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km。

    我们先来看第(1)个问题:那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为了方便,老师为大家画图表示一下。同学们谁思考出答案了?请举手。最后面那位同学说一下。谢谢,请坐。他说用:814+1142=1956(km),同学们说这样做对吗?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大家都很聪明,答案是对的。

    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式子:814+1142=1956。

    这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了一个数,这样的运算,我们就把它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我们再来看第下面两个问题:

    (2)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3)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格尔木到拉萨长1142km,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谁来答一下?右边那位穿白衣服的同学。好,请坐。他的答案是:1956-814=1142;1956-1142=814。

    同学们,与第(1)题相比较,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给大家10分钟,4人一组讨论一下吧。我看大家都讨论出来了。老师找同学起来说一下讨论结果。前面第一组先说。请坐,这位同学的逻辑很清楚,说的很不错。他说,这个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是减法。

    那在减法中,已知的和我们叫它什么呢?

    我听到有同学说叫做被减数,这位同学说的很正确。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同学们现在我们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一起来总结一下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吧。请看着大屏幕,大家一起说:

    加法各部分间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3.练习

    同学们,根据今天我们学到的知识,现在就来应用一下吧。,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练习一下:根据2468+575=3043,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3043-575=

    3043-2468=

    嗯,做完了吗?同学们都很快做完了,第一个题目的结果是2468,第二个题目的答案是575!真棒!看来我们能利用它们的关系不用计算就可以得到结果了!

    4.小结

    同学们,愉快的一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谁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

    第一排的男生,你来说,哦,你说你学会了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还有它们各部分的关系,嗯,不错!谁再来补充一下呢?你的同桌吧,哦,你说利用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可以不用计算就找到对应的结果!嗯,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呢!

    5.作业

    同学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做一下课本58页的练习题,另外,同学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不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应用和作用呢?大家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聊聊今天我们探讨的新知识。

    同学们,下课!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3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2、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小数部分0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看超市的一角,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适时讲解小数的正确读法并板书)

    刚才读的都是什么数?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小数的知识。

    板书课题: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小数,让学生体会小数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法

    1、学生试读:出示例3:

    你能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指名读

    你能像老师一样用汉字写出它们的读法吗?

    教师质疑:四十一点47对吗?为什么?

    展示:看同学们写的怎样?

    2、讨论:我们怎样读小数?(总结读法)

    3、归纳小数的读法:

    整数部分按照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就依次读出来即可。将你读出来的内容用汉字写下来,就可以了。

    4、练习:读出下面各数

    0.0058030.2031006.001

    问:刚才读了有零的小数,小数里的0都要读出来吗?那我们是怎样读有零的小数的?

    强调:读小数时,整数部分的0按整数有0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5、尝试练习:读小数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都已经会读小数了,所以首先让学生自我尝试小数的读法,再通过全班交流生生互动,对于小数的读法进行归纳。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总结概括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小数的写法

    1、听录音,学生试写:出示例4:

    你能写出有关数据吗?教师巡视指导。

    一人板演,其他人评价。修改自己写出的小数。

    2、讨论:我们写小数时,怎样去写呢?

    3、归纳小数的写法:

    写小数的时候,先写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再在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4、练习:写出下面各小数

    三百点七一五点零六零点零八九

    展示,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小数自然的引出小数的写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出小数的写法,并且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规范小数的写法。

    5、质疑: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你认为在读小数和写小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此问题地设计意在突出重难点地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小数数位的含义。

    三、巩固应用:

    1、选一选

    2、把小数和正确的读法连起来

    3、看图读写小数

    4、用3、0、0、8这几个数和小数点,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都要用上并且只能用一次:

    (1)只读一个0的小数

    (2)读出两个0的小数

    (3)0不读出来的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的层次性练习,使得学生对于小数的读写法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回顾整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梳理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如下: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哥》的主题曲,同时出示4幅图片设置悬念,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 。接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我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有了前面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在这环节,我让学生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学互长。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规律。

    我们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我们能用这个规律解决我们碰见的数学问题吗?

    说明:第一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做,巩固本课的新知;第二个练习带有一定的拓展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三题让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很兴奋地向老师表达自己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乘以或者除以10、100、1000的口算,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xx页相关内容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解决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会通过测量描述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并会根据描述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掌握画图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根据描述标出物体在平面图上的具体位置。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共同探讨。

     教、学具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直尺、量角器等。

    学生: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交流例题x中有关台风的消息。

    ⑴同学们听说过台风吗?你对台风有什么印象?

    ⑵播放有关台风的消息:目前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时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师:听到这侧消息,你有什么感想?

    启发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台风的位置和动态。

    2.导入新课。

    现在台风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

    [板书课题:位置与方向(一)]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台风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关注到确定位置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的展开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题例1

    1.投影出示例题1。

    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从图中信息?

    (启发学生观察时关注以下几方面的信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在哪里;以哪里为观测点;图中台风中心的个体位置在哪里。)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⑴让学生尝试说说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

    ⑵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进行引导。

    提问: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

    (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⑶小结确定位置的方法。

    提问:如果只有一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

    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

    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600÷20=30(小时)

    (二)教学例题2

    1.投影出示例题2。

    提问:在例题1的图中,B市、C市的具体位置应该标在哪里呢?请你在例题1的图中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2.尝试画图。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标出B市、C市的具体位置。

    ⑵小组交流作图的方法。

    ⑶尝试画图。

    教师巡视交流,参与部分小组讨论,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3.组织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学生完成的作品。

    组织交流和评议,通过交流明白在图上标出B市、C市位置的方法。

    B市:先确定方向,用量角器量出A市的北偏西30°(量角器中心点与A市重合,量角器0刻度线与正北方向重合,往西量出30°);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B市距离A市200km,在图上也就是2cm。

    C市:先确定方向,直接在图上找到A市的正北方向,再表示距离,用1cm表示100km,C市距离A市300km,在图上也就是3cm。

    4.算一算。

    台风到达A市后,移动速度变为40千米/时,几小时后到达B市?

    200÷40=5(小时)

    5.总结画图的基本步骤。

    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物体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总结:

    (1)确定平面图中东、西、南、北的方向。

    (2)确定观测点。

    (3)根据所给的度数定出所画物体所在的方向。

    (4)根据比例尺,定出所画物体与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体会在图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这道题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和距离都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学生自己测量和计算。

    ⑴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⑵组织交流。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测量方向的,怎样计算距离的。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

    ⑴学生独立进行画图。

    ⑵投影展示,组织评议。

    ⑶交流画图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关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在平面图上标明物体位置的方法是先确定方向,再以选定的单位长度为基准来确定距离,最后画出物体的具体位置,标出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0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0-42+1248060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按顺序计算。

    (2)75-154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法,再算()法。

    (3)(12+4)2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介绍中括号[],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板书:96[(12+4)2]

    (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产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生产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生产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扩展提高: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9612+4296(12+4)296[(12+4)2]

    =8+8=96162=96[162]

    =16=62=9632

    =12=3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7

    开场语: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上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情境出发意在学生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解决实际生活的应用,又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的乘除法法奠定基础,在整个数学体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地位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迁移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为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是我对学生的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能力,但总结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描述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感受获取新知的乐趣。

    三、说教法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教法我选择以启发法为主,辅之以讨论交流法、讲练结合等多法,并借助多媒体、教材等教具完成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探索过程。

    四、说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因此,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用脑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并提问(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预设有的学生会用加法列式计算:3+3+3+3=12,还有的学生用乘法列式计算34=12,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可以用加法,也可以乘法呢?顺势揭示本节课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喜欢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中,为新知的探索做好准备。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其部分名称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先观察两个算式,同桌之间说一说:乘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吗?通过加法,我们如何描述乘法的意义?学生观察后发现几个相同数字相加得到的结果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师讲授乘法的意义及其组成部分名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在算式34=12中,3、4是因数,12是积。

    其次,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问题(2)、(3):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请学生先独立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这两道题用的是什么运算?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请学生代表汇报结果,预设学生会快速列出算式:123=4,124=3,学生观察并结合上节课加减法的学习,会发现这个两个算式是已知两个数的乘积的结果,要计算其中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教师讲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其中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另一个因数叫商。比如123=4,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活动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上一节课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后还学习了什么?那大家能用式子总结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乘法和除法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我会走下讲台巡视指导,请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汇报结果,针对学生活动情况和汇报结果我予以肯定或鼓励的评价,师生共同得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如果老师变一个魔术,藏起来1枝花,该怎么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呢?预设学生会列出算式113=32,114=23,师生共同总结: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本环节充分呈现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3、练习提升,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会把拿出课本上的做一做融入到插花比赛的情境中,每个花篮有36枝花,一共有14蓝,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接着根据列出这个乘法算式快速改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扩展新知

    练习结束教师提问学生: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表现的最优秀?你最想向她学习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知识点,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5、课后作业

    教师在大屏幕中呈现必做题和选做题,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让不同的学生数学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随着课程的推进而逐一展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条理性,意在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8

    学生分析:

    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老师共同参与一系列活动,认识四边形,掌握一定基础的学习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设计理念:

    1.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认识。(来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体现)

    3.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用于生活中)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

    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

    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小组合作,分一分)

    (注:教师参与小组合作,了解情况)

    小组反馈,汇报结果。(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

    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

    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

    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

    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

    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

    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

    (注:不同的四边形各展示一个,让学生全面感知四边形。)

    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活动内容:(课件)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反馈展示,适当评价。

    3.剪一剪。

    活动内容:拿出准备好的纸、剪刀,每个学生剪出自己喜欢的四边形。(1分钟,看谁剪得又快又好又多)

    反馈展示,教师评价。(边要求直直的)

    4.说一说。

    活动内容;现实生活中,在哪儿见过四边形?

    5.找一找。

    活动内容:在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四边形吗?(允许下位寻找)

    四、生活中的四边形

    师小结:同学们活动得开心吗?你们和四边形成为好朋友了吗?(配以主题图放学场景),今天放学后,请你们在回家的路上和家中,找出我们的好朋友──四边形,并请爸爸、妈妈一起认识它,好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0.8×40.32×40.8×12.57.8×0.01

    3.2×0.20.08×0.089.3×0.014.8-0.48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0.256≈12.889≈40.00001≈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4)抽生板演:0.049×45≈2.2(亿个)

    0.049

    ×45

    245

    196

    2.205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0.049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2.205保留一位小数约是2.2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3、拓展练习:王敏家的小汽车平均每千米耗油0.07升,她家距单位约15千米,王敏每月(按21天算)上、下班(每天按往返一次算)要消耗多少升汽油?如果汽油价格每升3.92元算,王敏家每月这一项要支出多少钱?(得数保留整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换。

    2、体会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

    3、感受等式的对称美。

    教学重难点:等式性质的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故事:王财主家有一黄一灰两头懒驴。这天,他把每种货物都平均分装在袋子里,让俩驴驮运。因为俩驴谁都不肯多驮一点,所以它俩只能驮得一样重。黄驴说:我挑一袋大米。灰驴就说:我挑两袋土豆。一袋大米的质量正好等于两袋土豆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用红球代替大米,一个a克;用绿球代替土豆,一个b克;用橡皮代替花生,一块m克;用胶带代替黄豆,一个n克。

    得出等式a=2b。

    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货物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索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猜想: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

    (都加挑一块橡皮)

    此时它俩所挑物品的质量相比第一轮发生了什么变化?

    (都增加m克)

    分别变成了多么克?

    (黄驴变为a+m克,灰驴变为2b+m克。)

    验证:俩驴所挑物品质量真的还一样重吗?在天平上摆摆看。

    (天平平衡)

    结论:都加挑一块橡皮,俩驴所挑物品质量仍然一样重。

    ......

    观察这些等式,都是由等式a=2b变换得来的,你能对这5个等式变换进行分类吗?

    (前三个都是在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后两个都是在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2条规律:等式两边加上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小组内的其它猜测,先用式子表示,然后合规律的说出所运用的规律,不合规律的在天平上摆摆看。

    2、探索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一个红球和一块橡皮,右边两个绿球和一块橡皮,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都拿走一块橡皮,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的由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a+m=2b+m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m)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两边送去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3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总结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提示课题:这就是今天的学习内容等式的性质。

    3、探索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

    思考并说理: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相等。天平左边2个红球,右边4个绿球,天平是平衡的,当两边的数量变为二分之一时,天平还是平衡的。)

    相应地有哪个等式变换为哪个等式?

    (由2a=4b变换为a=2b)

    怎么变的?

    (两边都除以2)

    ......

    观察并思考:这些等式的变换,有什么共同点?

    (都是在等式的两边除以同一个数)

    这就是等式变换的第4条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吗?

    学生总结: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为什么强调不为0?

    (因为0不能作除数)

    总结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者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三、巩固练习

    1、第66页第5题

    2、对等式6x=8变换

    3、平衡天平上的变化。

    4、方程的变换。

    四、课堂反思

    1、等式的性质回顾

    2、本节课的感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导入,生动有趣,但讲故事又不仅仅只是导入新课的作用。学生围绕故事中的问题第二轮它俩可能会加挑什么物品呢展开猜测交流,从而引出对等式变换的猜测,学生把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也变得更加容易。在教学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时采用了猜想验证这一获知模式。也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这一模式。在教学等式两边减去同一个数和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数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空间,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动脑、动手,得出结论,并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说理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11

    找次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找次品的操作活动和分析、归纳的理性思考,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把待测物品平均分3组。

    2、以找次品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让学生体会用缩小范围逐步逼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严密性和口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学情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习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的学习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等都有所渗透,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要用到天平,在以往学习等式的性质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新课程实施以来,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已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成为学生比较喜爱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够较好地分工、合作、交流,较好地完成探究任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佳策略。

    教学难点:

    理解并认可最佳策略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视频,谈感受。

    播放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视频。看后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2、发现次品。

    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产品与合格产品不一样。有的是外观瑕疵,有的是成分不过关,还有的是产品的质量与正常的不同我们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称为次品。(板书:次品。)你身边有哪些次品?和同学交流。

    今天我们要找的次品的就是外观一样,质量不同,或轻一些、重一些的次品。(板书:找)

    活动2【讲授】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1、出示例题。

    有81瓶木糖醇,其中有一瓶少了10片,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数一数,掂一掂,摇一摇等方法,选择最优化的方法,用天平。

    2、天平的原理。

    如果两端重量相等,天平就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下沉,轻的一端上扬。

    3、华罗庚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自由猜测称的次数。

    师:同学们猜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数量太大了。数学中有种方法叫做化繁为简,这正和华罗庚思想不谋而合,让我们从数量较小的来研究吧!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方法多样

    1.研究2瓶

    师: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需要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呢?板书做好记录:2次(1,1)

    2.讨论3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找出来呢?生叙述称球的过程。板书记录:3(1,1,1)

    注重天平一共有3个空间可以利用,这样节省次数。生将探究结果填入导学案中。

    3.研究4-8瓶的问题

    如果利用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2次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可以是几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小圆片动手操作,并记录在导学案中。

    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1)把待测物品分成了几份?每份几个?(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又在哪里?

    4.重点汇报8瓶的设计方案。

    (1)师引导学生:比较3、4种分法,并展开讨论:想想为什么方法3的次数是最少的?你觉得它会和什么有关系呢?

    (2)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的次品时,把待测的物品平均分成3份是最好的。板书:把待测物品分3份。

    (3)师:比较1、2、3种分法,讨论为什么同样分3份,为什么第3种方法只用了2次哪?

    (4)师小结:所以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果不能平均分成3份,就尽量平均分成3份。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板书:每份之间的差尽可能少。

    5.研究9瓶

    学生根据总结的方法直接说出次数,小组验证。

    活动4【练习】拓展提高,优化方案

    1.运用掌握的方法找方法:12瓶、15瓶、24瓶需要几次能找到次品?

    2.举一反三:从26瓶木糖醇中,找到一个次品,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出次品?在导学案上完成。

    3.发散思维:有2187瓶矿泉水,其中2186瓶质量相同,另有1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12

    打电话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设计打电话方案并找出最优方案的过程,体验画图分析、交流讨论的学习方法。

    2.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同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和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画图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出示半开放性素材)2分钟

    问题:学校刚接到教育局通知,让我们学校马上派15位同学马上赶到二小参加现场科技制作比赛,由付老师负责通知他们,你们帮付老师想想,付老师可以用什么方法通知他们?

    师由这个问题引出最直接、最能保证通知到位的方式:打电话(板书课题)

    (听+想+讲)

    活动2【活动】二:自主合作(学生呈现多个项度+确定项度)(6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课本P132-133,并同桌或前后两人交互打电话的方案,时间3分钟

    (看+想+讲+听)

    (师巡视,并对自主学习认真的同学及予表扬)

    自主学习要求:

    a.看课本P132---133,看完以后,同桌或前后两人交流下讨论打电话的方案。

    b.通过自学,看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c.时间3分钟。

    通过自学,我知道课本中介绍了哪几种打电话的方案?

    (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项度并板书:)

    项度呈现:

    主气泡:打电话

    子气泡:分组通知、逐个通知、每个人不空闲通知

    其中分组通知又包括分三组、四组、五组等三个向度。

    3.生在团队长的带领下团队共同确定其中的1个项度进行讨论,团队长并做好组内分工。

    (讲+看+小动)

    活动3【活动】三:合作探究(交互+强化)14分钟

    1.团队长根据自已团队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4-6人的小组交互,强化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并作好发言准备。

    (通过小组的共同交互学习,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达到68次的强化学习,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做+想+讲+听+大动)

    合作探究要求:

    a.团队长根据选择的问题,带领组员开展小组讨论,强化学习,并把团队学习的成果记录在白板上。

    b.每个团队做好上台展示交流的准备。

    c.时间是7分钟

    2:师巡视:提醒有关的小组做好展示交流的准备。

    活动4【活动】四:展示交流(汇集+强化)

    1.选择四个团队上台展示汇报,涵盖所有项度的知识点。

    (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给予鼓励和表扬)

    (讲+听+看+做)

    2.教师精讲,师生共同完成2n的推导过程,小结出最优方案。

    (看+讲+做+听+想)

    活动5【练习】三:巩固练习

    ⑴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

    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⑵小鸭子想开一个游泳会,如果通知一只鸭子要3分钟,你能帮它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到30只鸭子来参加游泳会吗

    活动6【活动】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看+讲+想)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13

    《秒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对时分有一定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意学生生活经验,力求在实际情境中,知道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练习,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知道了1时=60分,但是对于秒学生可能知道的不全面,因此教学时,让学生体验1秒、几秒,知道1分=60秒

    教学重点:

    1、感知1分=60秒

    2、体验1秒有多长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奥运开幕的场景,配音展示倒计时10——1。

    教师提问:谁知道刚才晚会中的倒计时10——1是表示什么?

    师指明确记算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秒。

    学生例举(配合图片,刘翔夺冠12秒91,红绿灯)

    (1)回忆我们都知道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时针走大格,分针走小格,时针长,分针短。)

    (2)你们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秒针走1小格是1秒,1分=60秒,秒针走1大格是5秒等)

    (3)课件出示钟面模型验证

    钟面是如何告诉你时间过去了几秒?(认识秒针及秒针走1小格是1秒)

    演示并讲解:秒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秒。

    演示并提问:“秒什从12走到1走过几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3走,走过几大格”表示过了几秒?”

    “秒针从12走到6呢?又回到12呢?”

    再次演示秒针走一圈,提示学生观察分针有什么变化,提问:

    “秒针从12出发又回到12,走了1圈,分针走多少?”

    “秒针走了1圈是多少秒?”(60秒)。

    “1分是多少秒?”

    教师板书:1分=60秒。

    2、听一听感受1秒钟的长短。

    (1)课件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学生边听边数:1秒、2秒。

    (2)估10秒,15秒。

    课件再次演示秒针走时的“嘀嗒、嘀嗒”声(声音渐渐减弱到无),学生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估计,觉得到了老师规定的时间了就睁开眼,对照课件上的钟,看自己感受得准不准。

    3、感受1分钟的长短。

    a、闭眼感受1分(大屏演示秒针走一圈轨迹,并配音,声音渐渐减弱到无)

    b、1分钟读短文(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

    c、1分钟做数学题

    d、自由体验1分钟做什么事

    4、钟表的历史(介绍“日圭”“刻漏”等古代计时工具)

    分析: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你学习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 篇14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认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观察、比较、描述、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发展抽象思维。

    3.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2.教学难点:建立方程的概念,并会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带了一种利用平衡创造的工具,你们看是什么?(出示天平)关于天平你们都有哪些了解的?(简单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

    (二)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对天平有了初步的了解,那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天平:左盘2个50g的物品,右盘100g砝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在这副图里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师: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种平衡状态吗?(50+50=100或502=100)。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又告诉了你什么信息?(课件出示:左边一个空杯子,右边一个100g砝码的天平。)(杯子重100g)

    3.师:现在我给杯子倒满水,天平还平衡吗?天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师:我们不知道加入的水有多重,可以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水重xg),那么天平左边的杯子和水共重多少克?可以怎样表示呢?(100+x)

    师:天平向左倾斜,说明左边这杯水的重量比右边100g砝码的重量要重。得到数学式子:100+x100

    4.现在我给右盘再加一个100g的砝码,仔细观察,现在天平平衡了吗?得到数学式子:100+x200

    师:我给右盘再增加一个100g的砝码,你又发现了什么?得到数学式子:100+x300

    师继续演示:将右盘中的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砝码,天平逐渐平衡,从中得到数学式子100+x=250。

    5.观察比较:

    50+50=100

    100+x>100

    100+x>200

    100+x<300

    100+x=250

    总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用等号连接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

    像100+x=25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是方程。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的就是方程的意义。(板书课题)

    6.提问:这一个等式是方程吗?为什么?

    追问:这两个式子里都含有未知数,它们是方程吗?

    思考:你认为一个方程应该符合哪些条件?

    (强调:方程既要是等式,又要含有未知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并同桌说一说理由。

    35+65=1008-x=2y+24

    2.4=a2x-147215b=3

    5x+32=472816+146(y+2)=42

    2.下面哪些天平不能用方程表示?(出示6幅天平图)

    用方程表示出剩下天平的数量关系。

    (说一说天平两边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说数量关系,列方程)

    先独立列出方程,再与同桌说一说方程表示的数量关系。

    4.猜方程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5.写方程,编故事。

    6.方程史话。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方程,方程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方程和等式是怎样的关系?

    实用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其八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师安排教学的依据,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教案:小学数学教案其八,供大家参考。

    分与和

    (一)2—5的分与和

    一、 教学目标:

    1、 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2、 培养初步的合作学习意识和动手的能力。

    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铺垫:1、设疑——提问——讲述(教师拿3朵花拿在一只手上,如果用两只手来拿,每只手都不能空,你打算怎么办?

    提问: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讲述:通过自己动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在自己动手拿一拿、摆一摆中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与合

    (二) 实践操作:1、教学4的分与合:

    依次出示4只桃、2只盘子

    操作:这里有4只桃,如果要把他们放在2只盘子里,请你想一想,可以怎样放?

    引导思考:根据你的摆法,说一说4可以分成几和几吗?4有不同的分法。

    提问讨论。你知道几和几合成4?

    2、 教学5的分与合,让学生自己发现。

    提问:5可以分成几和几?一共又几种分法?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可以一个不漏的找出5的所有分法。

    (1) 通过摆圆形,探究5得分合。

    (2) 让学生四人一组交流得出的`结论。

    (3) 小组内推荐一名组长说出探索结果。

    (4) 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记住5的分合。

    (三)想想做做:1—5题。

    三、 总结评价。

    教后记:1学生能够掌握数字的分合,但是对于按顺序的分合有些学生比较难掌握。

    2 小组之间的讨论效果不太好,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显得有点乱。

    (二)6、7的分与合

    一、 教学目标:

    1、 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 发展动手能力。

    二、 教学过程:

    1、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32页例题中的空格。

    2、 动手操作尝试练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32页试一试的空格里。

    3、 活动游戏:想想做做1—5题。①连一连。②说一说。③对口令。④吃螃蟹。

    4、 小结:黑板上是你们动手动脑学会的知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学会了什么?

    5、 独立完成6—8题。

    (三)10的分与合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己得出并掌握10的组成。

    二、 教学过程:

    1、 学具操作:10个玻璃球分一分,有几种分法?怎样分?

    2、 教学例题:

    ①观察上面画了几串珠子,数一数每串有几颗?

    ②检查涂色情况。

    ③小结。

    3、 巩固深化:

    ①做一做第1题,接受鲜花,谁对把花送给谁?

    ②做游戏,火车钻山洞。

    ③找朋友。(同桌之间开展活动)

    4、 练习一独立完成。

    教后记:

    1 10是在5、6的分合继续深入,因为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生能很快掌握这个内容。

    2 但是对于10的分合有些学生不能很快反应过来。

    实用教案:大班数学教案之一


    在课前,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教案的撰写,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教案必不可少。对于教案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实用教案:大班数学教案之一》,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目测数群。

    2、让幼儿学习按数字取实物,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重点:

    1、让幼儿能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目测数群。

    活动难点:

    2、让幼儿学习按数字取实物,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活动准备:

    磁性小动物(兔子4只 鸭子5只 蝴蝶6只)

    数字卡片

    雪花片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出示小动物,引导幼儿目测数群然后进行点数的方法数数。)

    老师:小朋友们好,今天是圣诞节哦,有一些小动物也来到我们班上跟我们一起做游戏啦,看看都来了那些小动物,它们分别有几个?

    (幼儿回答)

    老师:哦,来了4只小兔,5只小鸭,6只蝴蝶呀,有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有几只什么动物,而有的小朋友要通过数一数的方法才知道每种小动物的数量,其实呀我们点数数量的时候可以先进行目测,然后再继续点数哦。

    二、基本部分。

    老师:今天小动物来了,那老师也请来了数字宝宝,我们看看都有谁呢?如果老师要请小朋友把我们的小动物送给数字宝宝,应该怎么放呢?大家先开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再请小朋友们来送一送,边送的时候要边说你是怎么送的呢。

    (幼儿按数字送动物然后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检查)

    老师:好的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送的对不对,那如果又来了5只小狗我们应该送给数字几啊?对啦,也应该送给数字5哦。

    (幼儿进行送雪花片的游戏)

    老师:刚刚呀,我们给数字宝宝送了小动物,那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送一送礼物给数字宝宝呢?

    那么我们现在来玩送雪花片的游戏吧,老师举出数字卡片,小朋友根据老师拿的数字卡片来送雪花片,送的雪花片数量要跟老师拿出来的数字宝宝的数量一样哦,明白吗?我们把雪花片整齐的摆在桌面上,看看谁摆的好摆的快!

    (幼儿开始游戏)

    老师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指出出现的问题并纠正。

    三、活动结束。

    1、评价幼儿的操作情况。

    2、引导幼儿收整操作材料。

    中班数学教案实用6篇


    在授课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是对工作细致负责的一种体现,而如今又该编写课件的时间到了。教案在教学过程中,是内容组织的方式。我们的编辑团队为您细心打造了“中班数学教案”这篇文章,希望这些指导能帮助你更出色地完成工作!

    中班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巩固各种图形的特征,能区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

    2.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

    3.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活动准备:

    ppt、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复习几何图形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的小客人,大家一起看看都是谁来了。

    出示幻灯:引导幼儿一一说出图形的名称和特点。

    小结:正方形有四个角,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所以叫三角形;长方形也有四个角四条边,它对称的边是一样长的。

    二、图形分类计数

    1.图形大变身

    ——老师:这些图形宝宝,他们都有一件非常厉害的本领,他们呀,会变身呢!只要一念咒语,它就能变身了:变变变!变成什么了?

    2.用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

    ——老师:这只小鸡都有哪些图形组成的?(幼儿每说出一个图形的名称,老师出示相应的标记)

    ——老师:圆形我们送它一个圆形标记,三角形我们送它一个三角形标记,那这只小鸡身上有几个圆形呀?有几个三角形呢?

    3.按标记记录图形数量

    ——老师:图形宝宝又要来变身啦!我们一起念咒语:变变变!变成什么了?

    ——老师:这是什么形状?(指着形状标记)谁能数一数?谁的对吗?你是怎么数的?

    教师复述讲解正确的数数方法。

    ——老师:对了,这幢房子里一共有8个三角形,8个三角形我们可以用数字8来表示,那把数字8写在哪儿呢?我们可以把数字8写在三角形后年的横线上,表示这幢房子里一共有8个三角形。

    ——老师:这是什么形状?谁来数数一共有几个这样的图形。

    及时表扬幼儿,再次强调正确的数数方法。

    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幼儿按标记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看一看、写一写

    看标记图写出相应的数量

    ——老师:图形宝宝还变成了许多漂亮的东西,就在我们的桌子上面,它要考一考我们,看看谁数的又快又准确。

    2.记数活动

    看图按标记记录

    三、幼儿操作评价

    老师将幼儿的操作结果拍摄下来,请以幼儿讲述他的操作结果。

    ——老师:都做好了吗?这是谁做的?你来讲讲你是怎么做的。

    中班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小果树请小雨点做客,小雨点很高兴,让小果树喝饱了水,小果树长出了叶子。

    A、请小朋友一起数长出了几片叶子?(5片)过了一段时间又长出一片,请小朋友看现在是几片叶子?(6片)

    5片叶子添上1片是6片叶子,那5添上1是几?(6)(同时贴出数字6)教师引导幼儿说上几次,5添上1是6。

    B、小果树的叶子长多了,它请小鸟做客,小鸟很高兴,帮果树捉虫子。请小朋友一起书友几只小鸟?(5只)过了一会又飞来1只小鸟,请小朋友看现在有几只小鸟?(6只)

    5只小鸟添上1只是6只小鸟,那么5添上1是6。教师引导幼儿说几次,5添上1是6。

    C、小果树开花了,请小蜜蜂做客,小蜜蜂很高兴,帮小果树传花粉。请小朋友一数有几只蜜蜂?(5只),请幼儿想想再添上几只是6只?(1只)

    D、小果树结果子了,它请来许多小动物,请幼儿数一数有几只小动物?(6只)

    1只小动物用1 表示,6里面有6个1 。

    三、总结

    今天小朋友学了6的形成,知道5添上1是6,6里面有6个1。

    给每个幼儿发一包小花。

    中班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感知8添上1是9,9添上1是10,理解9、10的形成。

    2、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细心观察的习惯。

    3、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每组一份花片、一份蜡笔,每人一张操作单。

    1、玩拍手游戏,看谁说的又快又准。

    2、边拍手边依次出示数字1―8,集体认读。

    1、出示PPT:

    2、操作PPT,数量发生变化(飞来一只鸟、开出一朵花、拿走一个苹果):

    仔细看看,什么变化了?

    引导讲述:8只小鸟添上1只就是9只小鸟;8朵花添上1朵花是9朵花;9个苹果去掉一个是8个苹果。

    3、追问:

    1、根据教师指令幼儿拿取相应数量的花片:

    请拿出数字8的花片朋友――幼儿取8片花片并排成一排。

    想一想怎样让8片花片变成9片?――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讲述:8片添上1片是9片

    9片又怎么变成10片呢?10片去掉一片是几片?10去掉1就是几?

    2、介绍操作单,幼儿独立操作:

    看看每座房子上的数字是几?再数一数对应房子里的实物数量是多少,是不是一样?如果不是,请想办法变成一样多。

    1、简单介绍操作结果,鼓励用简短的语言讲述。

    2、数字9除了表示9片积木,还可以表示什么东西也是9个呢?数字10呢?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中班数学教案【篇4】

    活动名称:数块拼图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将数块自由拼插成不同组合,体会数块组合的多想法多方法,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空间位置对应和识图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自备教具:用35个数块组合的图样若干张。

    学具:每人12个数块。数字牌:3、4、5。

    活动过程:

    一、数块自由拼插组合。

    教师:请小朋友从学具中取出数块,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共12个)

    教师:小朋友都喜欢玩数块拼插玩具,现在先请你们把数块分成3组,一组最少3个,每组的数目都要不一样。

    幼儿操作,分完后让幼儿说出分的结果。教师:小朋友,你们把12个数块分成不一样的3组,每组都是几个?带幼儿回答后,教师在前面展台上出示数字牌3、4、5。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将每组的数块拼插在一起,看看可以组合成什么样子。(鼓励幼儿拼插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

    幼儿操作,展示作品。教师可以将幼儿不同的数块组合按数分类展示出来。为了激发幼儿更快的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数块组合方法,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谁先拼插好数块,谁就把自己的作品按数分类摆放在前面展台上,后来的幼儿要仔细看清楚,自己拼插的方法不和前面的作品重复,才能接着展示,无论什么颜色只要拼插的方法相同就不能在展示了。此时幼儿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只要摆放位置不同,就认为数块组合拼插的方法不同。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简单的就让幼儿拿回去,而要提示他:和前面展示的数块组合比一比,你是不是和别人重复了?如果幼儿经过比较,还是看不出来,可以让幼儿将其作品暂时留在前面展台上,待集体讨论时,大家帮助分析。

    (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

    挑错。教师:请小朋友仔细检查一下前面展台上的数块组合,拼插的方法有没有重复的?你怎么看出来的?如,一幼儿说:佳佳和媛媛数块拼插的方法一样,只要把媛媛的数块转一下位置就能看出来了。(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发现数块组合的拼插方法与摆放位置的关系,使幼儿有意识的学着适时调整数块组合的位置。)

    分类观察。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3个、4个、5个数块都可以怎样拼插组合?

    二、引导幼儿按图样进行图形拼摆。

    交待操作要求。教师:小朋友,现在咱们玩一个图形拼摆的游戏,怎么玩呢?(教师出示一张类似第14页的组合建构图样,但每张下图只有一个图形轮廓。)请小朋友每次取一张图样,先按上图将数块拼插成不同的组合,再把数块组合拼摆在下图的轮廓里,注意:数块组合要正好拼合在空格里。

    幼儿操作。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尝试调整数块组合的位置,使数块组合与图形轮廓重合在一起。

    请小朋友之间互相检查,教师个别指导。

    三、请幼儿完成书上的评价练习。

    1、观察讨论

    教师:请小朋友翻开儿童用书第14页。再拿出小数块。

    教师:请小朋友先看上图:找出和方框中颜色、数量相同的小数块拼成和上面相同的红、蓝两组数块组合。再看下图:请小朋友猜一猜下面的图是用那些数块拼插成的,你怎么看出来的?

    2、幼儿操作

    教师:请小朋友用红、蓝、黄三组数块组合分别拼出下面的图样,然后涂上和数块相同的颜色。

    请幼儿展示自己的评价练习,互相检查、交流欣赏。

    中班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进一步感知5以内的数量,初步张握6的形成。

    2、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铃声开始,往身上夹夹子,铃声停就停,数一数夹了几个夹子,并说出总数。

    铃乡开往身上夹夹子,铃声停,数出夹子总数,并举出相应的数卡。

    3、听铃声夹夹子教师敲铃,幼儿根据所敲铃声次数和提出的问题夹夹子,并准确的说出相应的数量。

    1、探索6 的形成。

    以娃娃和夹子做游戏的形式,为娃娃夹5个夹子然后提出,怎样使5 个夹子变成6个夹子的问题。

    小结:5 个夹子添上一个夹子是6 个夹子。5 添上1 是6。

    2 、探索用圆点表示夹子的数量。

    以娃娃点红点的形式提出问题:娃娃要和架子一样多的红点。请幼儿想办法,操作并说出来是怎样使红点和夹子一样多的。

    (1) 先点数夹子是几个,再数出与夹子一样多的红点。

    (2) 取一个红点与夹子对应粘贴,然后数出红点总数。

    幼儿手指实物与圆点,边指边说“一个夹子一个圆点……”

    3、认识数字6 说一说6可以表示什么物品。

    将幼儿分成两队,对诵儿歌“干草垛,叉兵刀,我的兵马让你挑,要几个?要X个。游戏反复进行2――3遍

    设计思路:

    中班幼儿在计算的学习上,是从对数量的感知阶段向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阶段过渡,他们有了最初的数群概念,已开始理解数的实际含义,因为本次活动选择了“学习6的形成”的教学内容,适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在学习6的形成过程中,巧妙的运用教具,学具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经验,从对具体事物的概括中,帮助幼儿理解数概念的实际意义。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使与动作,动作是幼儿建构思维结构的最坚实的基础。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不宜遗忘。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幼儿准备了充足的操作材料,如:夹子、盘子娃娃、红点。。。。。。让幼儿在不停的操作过程中,使具体动作内化于头脑,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

    数学对于幼儿来说是抽象枯燥的,把一些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设计到有趣的游戏当中,不断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如:听指令玩夹子游戏,为娃娃夹夹子,点红点找数字6等,从而是幼儿通过实物―点子 ― 数字掌握数学知识。

    中班数学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探索、发现封闭式数数的方法,初步积累封闭式数数的经验。

    2.发展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激发幼儿参与数活动的兴趣。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设计思路:

    1.主题活动中融入的数活动

    近日我班正在进行“动物世界真奇妙”的主题活动,在认识一些鸟类的过程中,孩子们开始对于各种各样的蛋产生了好奇与浓厚的兴趣,此时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将孩子比较熟悉与喜欢的四种鸟卵作为孩子们数数的载体,既帮助孩子们积累了相关的数经验,同时也进一步地增强了孩子们对于各种鸟卵的兴趣与认识。

    2.数活动中融入的趣味游戏

    数活动本身逻辑性概念性较强,而幼儿又是具体形象性思维,在设计活动时,我将数活动融入到有趣形象的游戏环节中,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富有情节的游戏,在轻松的环境中,在愉快的游戏中积累数经验。

    3.本班幼儿数经验的最近发展区

    有序数数对于我们班的孩子而言已没有多大挑战性,大多幼儿都能较为准确地点数,然而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中我也发现孩子们在点数一些排列成封闭状的物体时,由于缺少方法,常常出现数错与数不清的现象。孩子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点数经验,但是在点数中缺少方法,所以在数一些乱序排序与封闭式排序的物体时,出现了困难,因此,只要在方法上稍加引导,就能使幼儿较好地掌握了。

    4.活动中的生生互动

    在学习活动中,孩子们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更能为幼儿所接受。数活动中我多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法,一来在活动中教师能更为全面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二来给幼儿较大的选择与操作空间。此次分组,我主要是随机抽样分组,幼儿中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差异,在设计活动时我考虑到了给幼儿提供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在探索、发现数数方法之后,与同伴充分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让孩子来教孩子,从中又使孩子们得到了更多不同的数数方法。

    活动准备:

    1.连线纸、水彩笔

    2.鸡、鸭、鸽、鹌鹑图片及蛋样品各一只

    3.摆放成封闭式的平面鸡蛋、鸭蛋、鸽蛋、鹌鹑蛋若干

    4.数字卡片

    5.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交代主题,活动导入

    1.游戏《连线找客人》

    2.幼儿连线后,教师将幼儿作品贴在黑板上,并出示相应的动物图片。(注意排序:鸡、鸽、鸭、鹌鹑)

    二、配对

    1.教师出示鸡蛋、鸽蛋、鸭蛋、鹌鹑蛋(特别介绍鹌鹑蛋)

    2.幼儿配对,将蛋放在动物边上。

    三、数鸡蛋

    1.教师出示鸡蛋!

    “鸡妈妈你们看它下了几个蛋啊?”

    2.发现问题?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

    四、幼儿探索尝试封闭式数数

    1.幼儿按意愿选择不同的蛋进行数数。

    “请小朋友选择一种你要数的蛋蛋。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数的又快又对,怎么才能记住第一个数的那个蛋呢?”

    2.总结交流,数数的经验。总结时,教师出示数字卡片。

    幼儿说对后,出示数字,比较谁生的最多

    五、游戏:母鸡孵蛋

    1.交代游戏规则

    “着音乐一起学母鸡围着鸡蛋走路。音乐一停我们就快去找一窝鸡蛋蹲下附小鸡哦”“快数数你一共附了几个蛋?”

    2.游戏三边

    活动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孩子们之间的经验分享与交流,更能为幼儿所接受。数活动中我多采用了分组教学的方法,一来在活动中教师能更为全面地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二来给幼儿较大的选择与操作空间。此次分组,我主要是随机抽样分组,幼儿中存在个体差异、能力差异,在设计活动时我考虑到了给幼儿提供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幼儿在探索、发现数数方法之后,与同伴充分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让孩子来教孩子,从中又使孩子们得到了更多不同的数数方法。

    小百科:数数兼具动词和名词词性,指通过某种方式或途径计算详细的数字,通常采用扳手指或嘴巴念叨或心里默念,为较普遍且较普通的一种数学行为。

    大班数学教案(实用11篇)


    教案课件是每位教师开始教学工作之前的重要步骤。为了达到应有的要求,每位教师都应该事先准备好教案课件。在制定教案时,教师需要对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有明确的规划。如果您想要更全面地了解“大班数学教案”,请您查阅下面的资料。非常感谢您愿意参考并认真阅读!

    大班数学教案 篇1

    目 地 要 求

    1、在活动中初步感知个位、十位、百位,渗透数位之间的关系。

    2、喜欢认识数位的数学活动,体验其中的乐趣。

    准 备

    1.教具准备:数字卡片;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

    2.学具准备:数字卡片;金色珠;写好的数字卡片若干,如39、57等。

    3.《操作手册》第6册19-20页。

    蒙氏数学:《感知数位》

    活动过程

    一、预备活动

    师幼互相问候。

    走线,线上游戏:请你像我这样做。幼儿边走线边模仿老师做动作。

    二、集体活动。

    1.复习100以内的数。

    教师拿出写好的数字卡片,如39,先读出卡片,然后取出数字卡片“30”和“9”,拼成数字卡片“39”。

    2.认识数位。

    数字“39”中,数字“9”所在的位置叫做个位,数字“3”所在的位置叫做十位。也就是个位上是数字“9”,十位上是数字“3”。

    用相同的方法认识数字“139”,认识百位。

    3.幼儿自己取卡片上的数字,拼成200以内的数,再说说个位是几,十位是几,百位是几。

    三、操作活动

    1、听数说数。幼儿两人一小组,一名幼儿随意报出一个200以内的数字,另一名幼儿说说个位、十位、百位上的数字各是几,互换角色反复进行。

    2、幼儿自己拿数字卡片,根据数字卡片取出相应的金色珠。

    四、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大班数学教案 篇2

    【活动设计】

    丝巾一直是孩子们的最爱,不仅色彩斑斓,图案鲜明,还有很多不同的系法:做腕口,做包饰、腰带、头巾……今年还流行起重复、间隔的图案,真是让人没法不喜欢!自由活动时,总有许多孩子围在一起讨论着自己的丝巾,于是我就想到,是否可以让孩子也来做一做丝巾,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鉴于丝巾本是四方形,装饰起来太费时,所以改成了三角形的头巾,减少了操作的时间。于是,我想到了无纺布,无纺布是我们生活中到处都可见的材料。因此,我决定采用数学中的间隔排序的方法设计头巾上的花纹,巧妙的将无纺布结合在一起,此活动便应运而生了。

    【教案目的】

    1、通过观察发现图案排列的基本规律,并尝试自我创造排列。

    2、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排列规律,体验自我装扮后的快乐。

    【教案准备】

    1、范例头巾两条,三角形的无纺布每人两条。

    2、装饰图形片若干。

    3、轻音乐、音乐《最炫民族风》。

    【教案流程】

    一、仔细观察,发现规律。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条漂亮的头巾,请小朋友看看头巾上的花纹是怎样排列的?

    2、幼儿观察、讨论,发现排列规律。

    3、小结:原来这些花朵是按大小交替、颜色交替排列的。

    二、初步尝试,自由排列。

    师:咦!这些头巾上的花纹真有趣!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头巾吧!

    1、提问:那头巾上的花纹从哪里开始排呢?(小红旗)对了!从红旗的后面,并且在红线的上面排列好有规律的花纹,头巾就会变得独特而漂亮!

    2、提醒幼儿按规律排列花纹。

    3、协助有困难的'幼儿一起完成。

    师:等下完成的小朋友请你拿着头巾给后面的客人老师检查,你也可以说给客人老师听一听你是怎样排列的,如果你做对了,客人老师还会送你一个贴纸贴在头巾上哦!请大家加油去做头巾吧!

    4、讲评。

    (1)请幼儿将自己制作的头巾置于黑板上。

    (2)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是怎么排列的。

    (3)全体检查对错。

    三、层层递进,二次操作。

    师:那小朋友还有更好的排列方法吗?现在请大家再来做一条和刚才不一样的头巾吧!

    师:完成的小朋友再去和客人老师说一说你的排列方法,如果你这次做对了,客人老师还会帮你们把头巾系在头上哦!

    四、展示成果,体验快乐。

    师:宝贝们,你们太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秀一秀吧!

    大班数学教案 篇3

    1、通过尝试种花游戏,复习巩固按标记进行分类的方法,感知集合的形成。

    2、初步感知交集,发展幼儿的辨别能力,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学具:

    1、幼儿操作板及各种花人手一份2、游戏用各种花及标记若干

    活动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复习巩固标记

    1.认识花

    师:“今天,我们要和电脑娃娃玩游戏。”“草地上开满了许多花,你们知道有什么花吗?”让幼儿知道花园里的花除了种类(郁金香、喇叭花)不同外还有颜色(红色、蓝色)不同。

    2.按标记种花

    师:“草地上有两个什么形状的花坛?”(一个是三角形、一个是长方形;三角形上蓝色标记,长方形上有小标记)

    师:“电脑娃娃想请小朋友把花按标记种在花坛上。”(请幼儿帮帮电脑娃娃种花)

    3.幼儿操作,按标记种花

    师:“小朋友真棒,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花和花坛,请小朋友按自己花坛上的标记种花。”(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板上按标记种花,教师指导。)

    二、初步感知交集

    1.电脑演示,提出问题

    师:“蓝色的小花不高兴了,它即想跟蓝花在一起又想跟小花在一起怎么办呢?”(幼儿讨论)

    2.感知交集

    师:“我们来看看,三角形和长方形中间有个什么图形?”(小梯形)

    引导幼儿说出小梯形里应该种蓝色的小花。

    3.幼儿操作、感知交集

    师:“电脑娃娃的小梯形种上了花,你们的小梯形种上花了吗?”引导幼儿在自己的操作板上的小梯形里种花,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小梯形里种了什么花?

    三、游戏:《花仙子》

    复习巩固标记,进一步感知交集

    四、结束。

    师:“小朋友真能干,我们幼儿园外面也有许多美丽的花坛,我们一起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花坛可以种花。”(听音乐出活动室)

    大班数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理解数学符号“+”和“-”的实际意义。

    描述含有“+”和“-”意义的情境。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加号来帮忙”音频及图片;“减号来帮忙”音频及图片;“加号还是减号”组图。“加号减号”图片。

    纸面教具:《加号头饰》、《减号头饰》。

    活动过程

    教师佩戴纸面教具《加号头饰》,激发幼儿兴趣,导入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数学符号,猜猜我叫什么名字?

    ——今天熊猫妙妙请我去她家帮忙,到底是什么事呢?一起去看看吧。

    播放对话音频及图片“加号来帮忙”,引导幼儿理解加号的实际意义。

    ——妙妙在布置房间,她想在房间的每个花瓶里都插上美丽的花朵,一共有几个花瓶需要插花呢?妙妙请加号来帮忙。

    ——桌上有几个花瓶?书架上有几个花瓶?

    ——加号怎么帮助妙妙?(把桌上和书架上的花瓶合起来就知道有几个花瓶需要插花了)

    ——加号的作用是什么呢?

    小结:加号的作用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

    教师换戴纸面教具《减号头饰》并播放对话音频及图片“减号来帮忙”,引导幼儿理解减号的实际意义。

    1.教师佩戴减号头饰,引导幼儿认识减号。

    ——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数学符号,我叫减号。看看我长得和加号有什么不同?

    ——我和加号长得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今天熊猫奇奇找我帮忙,一起去看看吧。

    2.播放音频及图片“减号来帮忙”,帮助幼儿理解减号的.实际意义。

    ——奇奇在收拾房间,他想从5个玩具里选出3个送给好朋友,奇奇还剩几个玩具呢?奇奇找减号来帮忙。

    ——减号怎么帮助奇奇?(从5个玩具里去掉3个就知道还剩几个玩具了)

    ——减号的作用是什么呢?

    小结:减号的作用是从一个总数里去掉一部分数。

    出示组图“加号还是减号”,鼓励幼儿描述情境并选择正确的数学符号。

    ——加号和减号不仅能帮助奇奇和妙妙,很多需要计算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地方也需要它们的帮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请你描述一下图上的内容?(如:树上有2只小鸟,又飞来了2只/停车场上有4辆小汽车,开走了2辆)

    ——数字之间填上什么符号可以表示这幅图的内容呢?

    出示手势图片“加号减号”,组织幼儿玩游戏“我说你做”,巩固幼儿对加号和减号的理解与运用。

    1.出示手势图片,介绍游戏规则:幼儿两两一组,一人说情境,如:小明有3块饼干,吃了1块;一人如图比出正确的数学符号“+”或“-”。

    2.组织幼儿玩游戏,教师巡回倾听。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家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情境,继续与幼儿玩“我说你做”游戏,增进幼儿对加号和减号的理解与运用。

    大班数学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交道,数学教学对孩子们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也就是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要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而蔬菜是小朋友每天都见到的,和他们不可分开。于是,我利用这一资源,让小朋友利用简单的统计来统计事物,从玩中学习,从游戏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因此,我设计了这堂课,让小朋友自己去操作,使幼儿在动眼、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掌握巩固分类的知识,初步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让小朋友用自己的方式简单清楚地记录。同时通过幼儿自己介绍的方式,引导幼儿较清楚地表述,真正发挥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学习的能力。

    一、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的方式清楚地记录,初步学习统计。

    2、引导幼儿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记录结果。

    二、活动准备:

    1、土豆、辣椒、茭白、萝卜等蔬菜人手一份。

    2、各类标记、铅笔。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小兔子家收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小兔都收了些什么菜呀?

    二、初步探索统计的方法:

    1、小兔子收了那么多的蔬菜,他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收了哪些蔬菜,每一中蔬菜有多少?你们愿意吗?

    2、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笔、蔬菜、标记、白纸。你们可以在白纸上贴蔬菜的标记进行统计。但老师要一个要求,你们的小耳朵可要听仔细了:你们统计出来的蔬菜数量要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赶快行动吧。

    3、幼儿尝试统计

    4、交流:把你们统计的拿到上面来。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统计的?我们看看这两张统计,哪一张让我们看的更清楚,排列更整齐呢?

    5、小结:他的办法真不错,统计的蔬菜品种多,而且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清他统计的蔬菜的数量

    三、初步学习统计的方法:

    1、你们想不想也来尝试一下用这种方法统计呢?

    2、幼儿再次尝试统计。

    3、交流:有没有谁愿意把统计表拿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统计的呢?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一种新本领,能用非常简单的方法,让小兔子一眼就看出他收了多少种蔬菜,每种有多少。小兔子要我帮他谢谢你们。他说,下次有困难还要来找我们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下课后老师想请小朋友帮老师统计一下我们的玩具。愿意吗?

    大班数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习7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式,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2.能按照事物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兴趣。

    活动重点:

    理解加法的含义,学习7的`加法运算,掌握加法的基本运算方式,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活动难点:

    能按照事物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桃子、猴子等图片,1—7数字,加号、等号各一个。各种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今天花果山上的小猴子来我们班做客了,你们看看来了几只小猴子?(出示7只小猴子)。

    二、活动指导

    (一)复习7的组成

    现在我们和小猴子来玩一个“我问你答”的游戏吧:

    1.师:小朋友,请你告诉我,7可以分成1和几?(同时播放课件)

    2.幼:老师,我告诉你,7可以分成1和6.

    3.师幼继续做你问我答的游戏。

    (二)复习6以内的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播放课件)

    1.复习2的加法,理解加法的含义

    师:小猴子来做客我们用什么招待他们呢?猴子喜欢吃什么?我先拿一个大桃子给小猴子,又拿一个小桃子给小猴子,我一共给了小猴子几个桃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算式1+1=2,引导幼儿说出算式中含义。

    小结:1+1=2这是一个加法算式,第一个“1”表示一个大桃子,第二个“1”代表一个小桃子,“+”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表示前边两个数合起来的数量和后边的数量相等。

    2.复习2-6的加法,巩固幼儿对加法算式的理解,初步了解互换规律

    师:老师先拿一个大香蕉给小猴,又拿三个小香蕉给小猴,我一共给了小猴几个香蕉? 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一道加法算式。1+3=4,3+1=4,老师又继续拿一个大的橘子给小猴,5个小橘子给小猴?老师一共给了多少个橘子小猴呢?请小朋友用学具摆出一道加法算式。1+5=6,5+1=6。

    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和符号都代表什么意思?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互换规律。(+号前后的两个数互换位置,它们的结果不变)

    (三)学习7的加法,引导幼儿看图自编加法应用题,并能正确摆出加法算式

    1.进一步了解加法应用题的结构(播放课件)

    ①老师示范看图编应用题并引导幼儿分析应用题的结构

    师:7只猴子一样么?有什么不同?(老师根据猴子的位置和数量编加法应用题)。

    小结:把物品的数量用讲故事的方法说出来并提出一个问题,这就是应用题。刚才老师编出的是一道加法应用题。(地上有一只小猴,树上面有六只小猴,一共有几只小猴呢?)知道两个数:1只猴子和6只猴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猴?

    ②幼儿根据应用题列出加法算式:1+6=7,6+1=7

    ③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互换,互补规律。

    2.看图自编应用题,巩固幼儿对应用题的理解。

    ①(播放课件)请幼儿根据苹果的位置和数量来自编加法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

    ②看课件,以给猴子送玩具为情境,引导幼儿自编应用题,并列出加法算式。(小明给猴子送了4辆玩具车,小红送了3辆玩具车,一共送了几辆?)

    ③分组操作玩具自编应用题并用学具摆出加法算式。幼儿根据老师说的情节,用卡片摆出算式,并用作业本把算式写下来。

    活动结束。

    大班数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二维空间上较快的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第25页。

    2、老鼠,猫,喜羊羊等动物片里的动物形象的贴纸。

    【活动过程】

    一、猫抓老鼠,说出老鼠的位置。

    1、师:这是一家“森林旅馆”,他有几层楼。

    2、师:有一天,来了一只老鼠,他躲进了房间里。(把老鼠卡片放在某一格子里)。旅馆管理员小猫想把老鼠赶走,可他找不到老鼠,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引导幼儿说出老鼠所在的位置)。

    3、教师分别用两只手操作小猫和老鼠,出现逃和追的场面,幼儿集体,小组,个别说出老鼠的位置。

    二、小动物的房间,按指令找房间。

    1、师:小老鼠终于走了。小猫要不水果放到第二次第3个房间,谁来帮帮他。

    2、同样方法请个别幼儿按照老师的指令摆放实物卡片。

    3、师:小动物也来住旅馆了,喜羊羊说我的房间里有苹果,喜羊羊的房间在那里?(引导幼儿说出房间的位置)。

    4、同样方法说出其他动物的房间位置。

    三、操作活动。

    发放书本,幼儿在幼儿用书第25页上黏贴动物粘纸,教师循环指导,引导幼儿互相说说把小动物送到了哪个房间。

    五、作业点评。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大班数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分辨各种立体形状,说出各种立体形状的名称。

    2、尝试运用单双数的知识正确计数形状的数量,按要求写出相应数字。

    3、积极参与数学操作活动,体验数积木的快乐。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形状的积木。

    活动过程:

    一、搭积木,分辨立体图形,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1、进行搭积木活动,感受各种不同立体形状积木的特征。

    教师:小朋友,桌上有许多积木,你们选择喜欢的积木来搭一搭。搭好后,说说你搭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这些积木像什么变成了什么样子?

    2、交流讨论活动,在分辨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说出各种积木的名称。

    你们在搭积木的时候用了一些什么形状的积木(引导幼儿说出有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圆柱形、三角形等积木)3、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的积木并有重点的追问是什么积木。

    二、数积木,计数各种形状积木的数量。

    1、计算自己所搭建的物体所需要的积木数量。

    教师:小朋友,你们数数自己的积木,看看用了几块长方形的积木,用了几块三角形积木?

    2、找好朋友,计算两人所搭物品的各种积木的数量。

    三、尝试用单双数记录各积木数量。

    1、了解图意和图示的关系。

    教师:你们看图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有积木搭的小花,蝴蝶、飞机等。)小花,蝴蝶,飞机旁边有什么?(引导幼儿说出有圆柱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每个立体图形符号旁边有什么?这些括号表示什么意思?让幼儿知道图意和图示的关系。)2、数一数,单数就用红笔填写在格子里,双数就用蓝笔填写在格子里。

    小朋友,我们可以用积木搭很多物品。这里有四幅画,是哥哥姐姐搭的积木照片,今天,我们学学他们是怎样搭的,并仔细数数,这四样物品一共用了几块积木,如果是单数,就在相应的积木符号旁边的括号用红笔写出数量,如果是双数,就在积木符号旁边的`括号用蓝笔写出数量。

    3、交流练习结果,进行自检,他检。

    教学反思:

    科学教育活动《拼图形》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一步步的将活动展开进行。通过选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来拼造型,极大的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个活动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幼儿选择几何图形拼造型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处在了支持者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在活动中允许幼儿存在个别差异,允许能力强的幼儿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帮助,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大班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形式和幼儿的动手操作,巩固复习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分析判断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协商精神。

    3、促进幼儿相互关心、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活动准备:

    1、黑猫警长的木偶一个,小箱子3个(里面有一封信、二辆火车、贴绒教具、数字娃娃若干)

    2、数字卡片1—10,空白小房子4幢,彩色纸片若干(上面有各式题目)

    3、小火车(5号),数字娃娃每桌一份

    活动过程:

    一、播放《黑猫警长》音乐,引起兴趣

    1、刚才录音机在唱什么歌呀?瞧,谁来了?黑猫警长和小朋友相互问好(黑猫警长:“今天,我给小朋友带来了三个神奇的盒子,你们想不想打开来看看?先请小朋友表演一个拍手游戏给我看看,如果表演得好,就可以打开盒子)

    2、拍手游戏:巩固、口述5以内加法(集体、小组、个人)

    二、黑猫警长请小朋友打开第一个盒子

    1、里面有一辆火车,许多小动物。咦?怎么回事呀?黑猫警长告诉我:森林里最近造了许多新房子,小动物们乘着火车就是去看新房子。他们乘的是4号火车,可是只有三节车厢,所以要两种小动物住一节车厢,这两种小动物的数量要合起来一共是4才能住在一起。

    2、请小朋友来说说看,应该谁和谁住在一起?

    A:小兔和大象住在一起,为什么?(因为小兔有3只,大象有1只,合起来是四只。)

    B:用数字怎么来表示?(3只兔子可以用3来表示,1只大象可以用1来表示,合起来一共4只小动物,可以用4来表示)

    C: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算?

    (加法)加法用什么符号来表示?(+)那么这道题我们用加法计算题来表示怎么列?

    (3+1=4)

    D:其他方法同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请小朋友打开第二个箱子(里面是5号火车和若干娃娃)

    1、数字娃娃也要去看看小动物的新房子,他们乘的是5号火车,也是两个娃娃住一节车厢,2个娃娃身上的数字加起来是5才能住一起。

    A:教师示范:请1和4住一起对不对?为什么?(因为1+4=5)

    B:幼儿操作:(1)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列5号火车和数字娃娃,请小朋友帮助娃娃乘火车,要求二个小朋友为一对,和其他小朋友商量,不要重复。

    (2)请一组小朋友到黑板上来示范。

    2、集体校对

    四、黑猫警长请小朋友打开第3个盒子(里面一封信)

    1、黑猫警长说:小动物的新房子现在还不漂亮,请小朋友把它打扮得漂亮一点,他给小朋友每桌都放了一个盒子,盒子里有花花绿绿的纸,把这些纸贴上去就漂亮了。这些房子上有数字2、3、4、5,纸后面也有题目,答案是几就贴到几号房子上去。红颜色的最难,如果你觉得太难,没关系,你可以做黄颜色的,如果你觉得黄颜色的还是难了点,还可以找绿颜色的来做。

    2、请个别幼儿示范。

    3、幼儿集体操作

    大班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5以内相邻数,理解相邻数之间大1和小于1的关系。

    2.幼儿能够正确指认5以内数字的相邻数。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相邻数的学习(一)》。

    2.教师用5以内的数字卡片;1只小熊、2只小兔子、3只小猪贴片、3只蝴蝶、4只蜜蜂、5只蜻蜓贴片。

    3.幼儿挂书第11页。

    活动过程:

    1.使用教学挂图,让幼儿理解数字2、3、4之间的.的相邻关系,知道3的相邻数是2和4。

    (1)以复习数数,认数的方式出示教学挂图。

    (2)请幼儿数一数:画面上有几个苹果?(两个,用2表示,教师在苹果一列下面贴上2的数字卡)有几个西红柿?(三个,用3表示,教师在西红柿一列下面贴上3的数字卡)有几个梨子?(四个,用4表示,教师在梨一列下面贴上4年数字卡)。

    (3)请幼儿观察、比较苹果和西红柿,得出数字2和3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苹果和西红柿哪个多,哪个少,还是一样多?(西红柿多)多几个?(多1个)"教师小结:"3个比2个多1个。3大2小,3排在2的后面。"

    (4)再比较西红柿和梨子,得出数字3和4之间的关系。教师小结:"3个比4个少1个,3小4大,3排在4的前面。"

    (5)教师对3的相邻数之间的连续比较进行讲解:"3个比2个多1个。3大2小,3排在2的后面;3个比4个少1个,3小4大,3排在4的前面。所以3的邻居(好朋友)是2和4。"

    2.教师把蝴蝶、蜜蜂、蜻蜓贴成三列在黑板上,同上步骤让幼儿理解数字3、4、5之间的相邻关系,知道4的相邻数是3和5。

    3.教师把小熊、小兔子、小猪贴片贴成三列在黑板上,同上步骤让幼儿理解1、2、3之间的相邻关系,知道2的相邻数是1和3。

    4.使用幼儿用书第11页,通过活动使幼儿进一步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并正确指认5以内数字和相邻数。

    (1)教师提问:"小熊住在几号房里?比它小1的邻居是几号房子?比它大1的邻居是几号房子?

    (2)同样的问题问小鸡、小牛的邻居的房号。

    活动建议:

    通过各种游戏活动,进一步巩固幼儿对5以内内相邻数的认识。例如开展"找好朋友"游戏。玩法:教师请形五名幼儿,每人胸前贴一张5以内的数字卡,当教师说2的好朋友,贴数字卡2的幼儿和贴数字卡1和3的幼儿就要手拉手,其他幼儿评判他们找对了没有。

    大班数学教案 篇11

    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等分的问题,如:吃午点,还剩了10个小西红柿,有两个孩子们吃,让他们两个自己分,一人一半;或在美工区活动时孩子们分纸等问题,展开了此次的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2、通过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给图形二等分,体验等分中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

    3、探索对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发散点:

    运用不同的等分线对图形进行等分。

    活动准备:

    正方形彩色纸片若干、多项操作学具、棋盘若干,记录单,剪刀,铅笔、手偶

    活动过程:

    (一)等分图形

    1、以情景引入。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这个问题情境,吸引幼儿参与活动的同时,也能够更加生活化地展现生活的数学,更加易于幼儿的理解。

    (1)出示手偶:“你们看谁来了?”幼儿:“是平平姐姐。”

    (2)以手偶表演,教师问:“平平姐姐今天怎么不高兴了,有什么烦恼吗?”平平(教师扮):“今天早上吃早点,我发现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盈盈一起来分享,小朋友,你们快帮我想想我该怎么办呢?”

    (3)师:“谁想到好办法了?”幼儿:“把面包片分成两份不就行了吗!”

    (4)平平(教师扮):“可是分完了会有大有小,怎么办?”

    (5)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纸片,提问:“面包片是什么形状的?”幼儿:“正方形的。”教师:“那我们就用正方形的纸来代替面包片帮平平姐姐来分成两块一样大的!”

    2、提供幼儿正方形纸和剪刀,请幼儿操作。提供给幼儿尝试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二等分的方法,用剪刀将其剪开的方法便于幼儿验证两部分是否相等。

    3、小结:

    (1)师:“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块什么形状,你是怎样分的?”

    (2)师:“有几种分的方法”(对角和对边折)

    (3)师:“怎样证明这两块一样大呢?”(比一比)

    (4)师:“怎样分才能一样大呢?”

    (5)教师于幼儿共同总结:只要找到了中心线,就可以将一个分成两个一样大的。进一步引导幼儿掌握二等分的关键要点。

    (二)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只用纸来等分,以现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所致,比较精确的二等分方法只有对角和对边折两种,运用学具,抓住学具有洞洞点的特点,可以让幼儿进一步尝试以各种折线为中心线进行正方形的二等分,并且能够保证精确性。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是幼儿在明确等分要求的基础上自由地尝试二等分的多种方法。此环节更加注重幼儿的创造性和独特性,同时渗透了做一件事情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的道理。

    1、师:“你们用了两种办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2、请幼儿运用学具进行尝试,并准确找到不同形状的中心线,探索检验的方法。检验能够证明所分的两部分是一样大的,检验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为幼儿投放了与一块学具板相同的作业单的目的就是能够在记录等分方法的同时,还可以剪开记录后的作业单进行比较证明。除此方法还可以比较等分线两侧的洞洞子每排数量是否相同等方法。

    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针对寻找不同的中心线以及检查的办法进行指导,并引导幼儿记录、检验。

    4、小结:展示幼儿作业单,谁来说一说你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等分,你是怎样指导它们是一样大的。请幼儿将有创新的分法介绍给其他的幼儿,并展示不同检验相等的方法。让幼儿能够有交流展示的机会,并且结合大班幼儿集体学习的特点,鼓励幼儿创新。

    活动反思:

    二等分是大班关于“等分”的重要内容,把一份整体分成相同的两份就叫做二等分。

    二等分的运用很多,可以涉及到面积、长短、数量、体积等方面的二等分。平时孩子们也分点心、分玩具、分学习用品等,但有时会因分得不公平而找老师。可见,对于二等分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能准确地、科学地认识此概念。本节活动重点探索图形面积的二等分,通过游戏“叠叠乐”帮助幼儿获得二等分的初步概念,同时通过实践操作、交流分享的'形式,鼓励幼儿尝试对正方形、长方形二等分进行多种分法,巩固建立二等分概念的同时,发展其观察、比较、判断的能力,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在活动导入环节,选取生活材料叠一叠,也是为了孩子能迁移生活经验,并初步了解二等分。但由于材料的层次性,所以我们又在材料中添加了图形——圆,也是为了能让孩子从生活经验逐步转入到教学内容中来,让孩子明白二等分的含义,从而进入下一个环节,探索正方形、长方形的多种分法。

    在磨课的过程中,我看到了选取差异资源对本次活动的重要性。比如在第一环节中,当我初次投入生活材料时,我发现了孩子的叠一叠的经验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很大,会叠成多份。这时,在交流样本的过程中,除了交流正确的资源,象这样的错误样本就是对孩子经验的一个延伸和巩固,让他进一步了解游戏规则,并在同伴样本中学习经验,在自己样本中学会纠错。

    在第二探索环节中,我认为让孩子尝试多种分法,首先得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在插板的设计上,我们尽量将所有分法想到,并加长了插板长度,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首先不受到学具的影响,能大胆尝试。在孩子探索结束后,交流又是关键,因为孩子全部从生活经验迁移到图形上来了,他迁移得怎么样,就只能看他的操作结果。在交流中,我第一个找的是半错误样本,孩子能给正方形找出两种方法,可是他又继续以同样的方法二等分,只是调整了摆放的位置。这说明孩子理解了二等分,但是不知道二等分含义,为什么这么做,所以活动的主要核心就被我破坏了。我认为我应当先找正确资源,让孩子知道有这样的分法,再在接下来的样本中,追寻,这样两份一样了吗?让孩子在正确中寻找经验,在错误中吸取经验。从而才能进一步延伸到生活经验中来,并进行运用。

    二等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常用到二等分,如分蛋糕,分饮料等,可是绝对的等分在生活中又是比较少见,所以如果能让孩子在游戏情境中理解二等分,并学会运用,那便是活动的价值所体现了。

    小学数学教案


    教师范文大全相关专题:“小学数学教案”。

    老师就像花园里的园丁,默默守护着代表着未来的花朵。教师可能会根据课程提前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在教案中清晰地展现呢?考虑到你的需要,教师范文大全特地编辑了“小学数学教案 ”,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所讲的《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第十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甘做学生的朋友,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全面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探究所学的内容,完全改变过去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教材我想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倒水或沙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即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例2是已知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子的体积。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前面学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已进行了学习,对其特征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熟练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 识 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情 感 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教法选择

    利用多媒体、观察法、实验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

    七、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 —合作探究—达标反馈— 归纳总结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水和沙土。

    九.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 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请学生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动画情景故事(配音乐):

    盛夏的一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热得喘不过气来,都想吃点解暑的东西。漂亮的小白兔去冷饮店买了一块圆柱形的冰麒麟,聪明的狐狸拿着一块圆锥形的冰麒麟想和它交换……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块冰麒麟等底等高)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小白兔上当了吗?

    问题二:狐狸和小白兔怎样交换才算公平?

    3.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然后帮帮小白兔好吗?

    【自主探索,动手实验】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

    1. 小组实验。按照实验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多媒体课件展示)

    每四人为一小组,各小组长带领三个成员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

    2. 全班交流。

    组织收集信息 —— 引导整理信息 —— 参与处理信息

    3. 引导反思。实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4. 公式推导。

    全班同学集体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实验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活动试着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1/3。

    用字母表示为: V=1/3sh

    5.思考:如果要计算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

    6.问题解决。

    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课件出示:等底等高)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例2:建筑工地上有许多沙子,堆起来近似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

    有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具体解题过程让同学们自己大显身手,个别学生可以上讲台板演,然后教师作最后讲评。

    【练习巩固】课件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一.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二.填表。

    已 知 条 件 体积

    圆锥底面半径2厘米,高9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6厘米,高3厘米

    圆锥底面周长6.28分米,高6分米

    【拓展延伸】: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圆锥的体积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作业布置】

    课本25页第3、5、8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练习二十五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乘法、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了解用乘法、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50×10 8×200 400×310 5×6

    800÷ 8 25÷5 204÷2 55÷5

    2、计算。

    (1)20×30×7 (2)50×6×12 (3)400÷8÷5

    (4)450÷6÷3

    要求: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结果,并说一说计算的步骤、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二、要点复习

    1、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图书馆里有16个书架,每个书架有5层,每层放8本,书架一共可以放几本书?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出示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2)根据题中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计算。

    (3)在学生解答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有目标地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4)鼓励学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一般情况下学生解答方法有:

    8×5×16 8×(16×5)

    =40×16 =8×80

    =640 =640

    (5)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出示题目:某送奶站共有3个送奶小组,每个小组有4人。每天要送牛奶816份,每个送奶员要送多少份?

    (1)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

    (2)启发、引导有困难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3)组织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小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每-步解决了什么问题

    (4)教师小结。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115页的第11、12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根据题目中绘出的条件和问题,选择正确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四、课堂作业

    课本第120页的第14、15、1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一些场景,如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等等,导人新课,让学生感知这些都是比较重的或大宗的货物,了解计量这些货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吨作单位,感受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说明1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从而引出吨与千克的进率。接着又以一个小学生体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个这样的小学生重1000千克,即1吨。这里所出现的大米、学生等,都是学生熟悉的,有助于学生在已经掌握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猜一猜数学老师的体重吗?

    ①请几名学生猜一猜;

    ②让猜的学生说说老师的体重为什么用千克作单位而不用克呢?

    2.课件展示场景:码头的货物、货场上的集装箱、铁路运输线上的货车车厢。

    ①学生观看场景图,师说明这些图中堆放或者运输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问:如果我们现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单位来表示这些物件的重量,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用时方便吗?

    3.揭示课题: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单位来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来比较麻烦。因此,计量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t”表示。

    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猜老师的体重,唤起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回忆,接着通过观看场景图,初步感知在计量比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时,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单位,从而引出吨这个单位。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请一位力气小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力气大的学生来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还请上面力气大的同学来搬,如搬不动,再请一位学生来帮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让班级几位力气最大的学生一起来试试,看能否搬动,搬完后,让学生谈谈搬米袋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轻到重,逐步强化学生对100千克重的感知,为下一步建立1吨重的表象铺设合适的台阶。

    2.直观感知1吨的实际重量

    (1)谈话:刚才同学们在搬100千克米袋时,感觉很重,那么2袋这样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课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图)

    (2)学生按老师所说的大米袋数说出相应的千克数。

    (3)小结: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lt=lOOOkg。

    (4)让学生根据:1吨=1000千克

    说出3吨=( )千克,8吨=( )千克,5000千克=( )吨,7000千克=( )吨。

    (5)假如我们班学生的平均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们班多少位同学才有大约1吨?

    学生动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学大约有1吨。

    [设计意图]用10袋大米,40个学生的体重,让学生体会1吨重的概念,学生看得见,模得着,有助于学生在学过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吨重的概念。

    3.结合实际,加深对吨的认识(多媒体结合演示)

    (1)读一读: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吨

    每头牛重500千克,2头牛重是1吨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吨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吨

    (2)算一算:

    1桶水大约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块砖重5千克,200块砖重是( )千克,( )块砖重是1吨

    (3)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吨这个单位?

    学生举例说明重大约1吨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读一读、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动,丰富学生对1吨有多重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对1吨观念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填一填:

    一只河马重3( )

    一只羊重大约45( )

    一个苹果重200( )

    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4( )

    拖拉机能装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吨

    大象的重量约6000千克,也就是( )吨

    一条蓝鲸重7吨,也就是( )千克

    一条鲨鱼重约3吨,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台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t的'货物,照这样计算,15次能吊起的货物是多少吨?

    3.试一试(多媒体):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记限重量是1t,13个成人

    (1)如果是我们三年级的小学生去乘的话,每次可以乘坐几个?

    (2)如果是我们学校83位老师都要乘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设计意图]让学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学生充分认识吨这个质量单位,通过让学生解决乘电梯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四、小结评价,回归生活

    1.说说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

    2.课外实践:星期天在家长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调查一下,有哪些货物是用吨作单位的,有哪些货物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单位,估计一下多少件这

    样的货物的重量是1吨,作好记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拓展,通过调查、收集、处理信息,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0-11页:植树。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3、人人参与口算,学生能够简单的、有条理的阐述思考过程。

    4、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够迅速正确地计算。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

    804= 3000 6= 60 8=

    311= 100 5= 23 2=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出示课件)出示主题图。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

    这道题就是把36人平均分,分成每组3人,要想算出可以分成多少组,应该用除法来解答。 板书:36 3

    怎样算出这道题等于多少呢?

    (设计思考:教师提供本课的主题图的画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2、探究算法

    (1)用乘法想除法

    因为12乘3等于36,所以36除以3,就等于12。他使用乘法来想除法的结果。

    (2)用分小棒的方法

    (出示课件)用小棒分一分。

    36根小棒。她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每组分3根,可以分成10组。再把6根小棒也平均分,每组3根,可以分两组。10组加2组就是12组。

    我们可以用这三个算式表示小盈分小棒的过程。

    303=10 63=2 10+2=12

    (3)直接口算

    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3除以3得1,把1写在十位上;再用被除数个位上的6除以3得2,把2写在个位上,这样就算出了得数是12。

    为什么要把1写在十位上么?

    这里的1表示的是1个十,所以要把1写在十位上。

    (设计思考: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倡导算法多样化,注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且不固定计算思路,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3、试一试

    试一试,并说一说你的口算方法。 633= 262= 444=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说说每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82= 60 3= 804=

    802= 66 3= 844=

    8002= 693= 884=

    2、夺红旗

    461= 993= 484 = 1005= 6309=

    720 8= 963 = 86 2 = 4008= 1803=

    小朋友请看刚算的这些题,它们的除数都是几位数?

    除数都是一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

    3、解决问题

    教材第10页第2题2 。

    教材第11页第2题

    第1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应该用除法解决。777=11。

    答: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11倍。倍在这里不是单位名称。

    第2小题。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元?

    应该用减法解决。777=70(元)

    答:一双鞋子比一副手套贵70元。

    第3小题。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1)买8副手套要多少元?你来解答一下吧。

    (2)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一共要多少元?请你解答出来。

    请看正确答案。37+77=21+77=98(元)

    答:买3副手套和一双鞋要98元。

    4、第11页第3题

    (设计思考: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练习机会,在练习中,让学生解决多信息,综合性、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根据问题正确选择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的应用。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几种不同的口算方法。有想乘法算除法;有直接用除法口算;还可以用小棒帮助算。你最喜欢用那种方法,下课以后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5-37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第二课时。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创设情境,借助小数点搬家的规律来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小数,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没有太大的难度。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设置“小数点搬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设疑引趣到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归纳发现、形成知识、实践应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个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亲历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过程,体验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卡,数字卡片,小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小数点搬家”。

    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蚂蚁开了一家快餐店。你看,它的快餐一份卖0.01元。开张之后,生意非常火爆。可是过几天蚂蚁一算账就郁闷了:不但没有赚钱,反而是亏了很多钱。小数点也很不高兴,心想:我办搬搬家吧!于是,它向右轻轻一跳,快餐一份就变成了0.10元。

    客人虽然少了很多,可是蚂蚁一算账很开心,因为赚了一些钱。小数点也很高兴,心想:这肯定是我搬家的功劳,我再搬搬家吧,让你发大财。于是,它又向右轻轻跳了一下,这时候快餐的价格就变成了0.01元。这下可糟糕了,一个客人也没有了。

    【设计意图:借助教材中“蚂蚁快餐店”的情境讲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求知欲。】

    一、讲授新课

    (一)小数点向右移动:

    1.师:同学们,在这个故事中,为什么客人会越来越少呢?

    生:因为快餐价格越来越贵。

    师:为什么价格会越来越贵?

    生:因为小数点在向右搬家。

    师:小数点向右搬家,在数学上我们就叫做“小数点向右移动”。

    2.(ppt出示快餐的三个价格:0.01元→0.10元→1.00元)

    师:这是快餐的三个价格。同学们观察这三个数,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0.10,0.10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1.00,从0.01到1.00小数点一共向右移动了两位。

    【设计意图:由“快餐价格”的变化的观察来理清图意,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师:小数点移动一位、两位,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昨天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通过预习,你得到什么结论?

    生:从0.01到0.1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从0.01到1.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呢?请你拿出预习卡,把你的方法与小组同学交流分享。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验证结论的方法

    预设:

    (1)改写为以元角分为单位

    因为0.01元=1分,0.10元=1角=10分,1.00元=10角=100分,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验证了结论。

    (2)利用数位顺序表。

    0.01、0.10、1.00,这三个数的计数单位都是0.01,所以0.10中有10,个0.01,1.00中有100个0.01,所以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

    (3)利用面积模型进行说明

    0.01是把1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1是0.01的100倍;0.1是把1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0.1是0.01的10倍。

    (4)其他方法(如有学生改写为以米、分米、厘米为单位进行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最终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习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用这么多的方法,说明了0.10是0.01的10倍,1.00是0.01的100倍,其实就是说明了这两个规律。

    (ppt出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学生读一读这两个规律。

    师:要是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呢?

    生: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ppt出示:......)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用了省略号,我省略了什么?

    生:按照这个规律往下推导还有很多。

    师:同学们,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要是我想把一个数扩大到原数的10倍,这时候要怎么办?

    生: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师:比如0.01×10,这时候,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0.1就是0.01×10的积。

    类似方法教学0.01×100=,0.01×1000=(强调数位不够,添0补位)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归纳,学生对知识更加清晰;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按照规律类推出新知识。】

    5.及时练习:

    口答:

    (1)把0.0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1位,得到的数扩大到原数的( )倍。

    (2)把1.045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得到104.5,扩大到原数的( )倍。

    你会算吗?

    0.78×1 0 = 0 .35×100 = 0.82×1000=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二)小数点向左移动: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比原数扩大了;要是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可能是?

    生:缩小了。

    2.师:同学们来看,这是1,1的小数点在哪里?

    生:1的右下角。

    (ppt出示:《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数,1是怎么得到0.1和0.01的。

    生: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0.1,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0.01。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我们得到重要的规律,那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把你发现的规律和同桌说一说。

    3.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预设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预设2: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00倍;

    (此时师纠正:缩小10倍、100倍的说法缺乏科学性,我们应该说缩小到1/10,1/100)

    4.小老师上台解释:为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

    结合面积模型大致做如下解释:

    《小数点搬家》教学设计(李莉)

    师补充:把1平均分成10份列式应该是:1÷10。缩小到原数的1/10,其实就是1÷10.

    师:如果想把一个数缩小到原数的1/10,比如1÷10=,应该怎样才能得到商?

    生: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师:(结合ppt演示讲解)把1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整数部分空着怎么办?

    生:添0补齐数位。

    5.类似讲解: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到的数缩小到原数的1/10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正确的表象,并利用数学中最重要的方法——比较法,探索、归纳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的目的。】

    6.及时练习:

    口答:

    (1)把54.2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 ),这个数缩小到原数的( )

    (2)把54.2缩小到原来的1/1000是( )

    你会算吗?

    12.6÷1 0 = 40.1÷100 = 70.5÷1000 =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让学生所学即刻得到巩固。】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P18页例1,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

    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

    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4、学生交流想法。

    5、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6、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7、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8、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一、积累铺垫

    1.引入:刚才的游戏有意思吗?我们再来玩个游戏好吗?(课前游戏:你来比划我来猜)

    2.要求:刚刚我们根据比划来猜测是什么事物,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题目的意思。

    3.出示第一关:中山路小学原有一个花圃是长方形,长4米,宽3米。校园扩建时,长增加了2米。(1)学生画图(2)对比交流

    4.从图中你能求出什么?

    二、初步感知

    1.出示第二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40米。在扩建校园时,长增加了20米,这样操场面积就增加了600平方米。原来操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激需:你能想个办法让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题意顺利闯关呢?(画图)

    3.看谁能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都在图中表示出来?(1)学生画图, (2)对比交流:

    4.现在图有了,你能根据图来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吗?

    (1)学生尝试,教师巡视。(2)讨论交流:

    5.小结:从开始审题我们觉得有点困难,至现在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图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画图能帮助我们思考……)

    三、再次体验

    1.出示第三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30米的前操场。因为要造“牡丹公寓”,宽减少了10米,这样前操场面积就减少了400平方米。现在前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审题后问:长方形操场是怎样变化的?(宽减少)你能把宽减少在图上表示出来吗?

    3.学生画图,尝试解答后交流:把题意表示清楚了吗?能指着图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吗?(可能会有几种方法,重点指出宽减少了,长不变,减少的长方形的长就是现在长方形的长。)

    4.小结揭题:我们顺利闯过了第三关,你能谈谈画图对我们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清楚地找到数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画图(板书)。

    四、深入体验

    (一)第四关:

    1.引入:应用画图的策略,我们来闯第四关。

    2.分层出示:

    (1)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2)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口答,再出图列式)

    (3)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0米,宽30米。扩建校园时,操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了15米。这个操场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学生猜测。先独立画图,再讨论验证。(得出不是增加1200平方米,应该大于1200平方米)

    到底增加了多少?学生解答后交流。(交流“整体”和“分块”两种思路)

    3.反思小结:从用经验猜测,到画图验证,最后到解决问题,你有什么启发吗?

    (二)第五关:

    1.引入:第四关我们都闯过了,下面我们要挑战——第五关!

    2.出示第五关:中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长方形操场。如果这个操场的长增加20米,或者宽增加15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600平方米。你知道原来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1)审题后问:与第四关有什么区别?(一个是“同时”,一个是“或者”)

    (2)学生画图解答后交流:(让学生指了图来说思路。重点交流长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长方形的宽;宽增加出来的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长方形的长)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例题中只呈现加减法计算的例子,按键数字和屏幕显示的结果对应出现;乘除法式题要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在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的运算的同时让学生探索计算的规律,把计算和探索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学习了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还是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的直接途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1、师:谁会使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显示:0 输入题目,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

    2、出示:386+179=,学生尝试使用计算器计算。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3、自己试试看

    26×39= 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屏。

    5、计算。

    765+469= 589×76= 3208-2965= 625÷25= 6848-579+386=

    再计算。

    946×57×0= 100÷5= 3028-2965=

    估算:99+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你有什么想和大家说的?

    (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6、看谁算的快,练一练。

    7、做第26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 9999×7= 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3、完成第27页的“做一做”。

    三、练习

    (一)基础练习

    1、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1111111×1111111=?

    2、神奇的198。

    321-123= 654-456= 987-789= 951-753= 357-159= 9856-9658= 8745-8547= 5412-5214=

    (二)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滴12千克的水,这些水就这样被白白地流掉了

    ◆照这样计算,一个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______千克。

    ◆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按20千克计算),这些水大约能装______桶。

    ◆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用6桶水,这些水够用______个月,约合______年。

    (1)学生用计算器输入数据,计算得数,再指名汇报结果。教师提醒学生要做到: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2)看完这些数据,你想说点什么?

    (3)小结:节约用水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争当一个节约的好孩子,为创建和谐节约型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2、练习三第12题。

    要求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注意学生计算后填表时相应数据填写得是否合适、是否正确。

    3、练习三第14题。

    这是有规律的计算题,用简便方法计算比计算器还要快,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

    (三)拓展练习。

    8765-32×21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操作的?

    1、学生独立操作,指名汇报。

    2、教师介绍“M+”、“MR”的使用方法

    先按32×21,得数是672。然后按下“M+”,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答案保存下来,然后按“8765-”,再按“MR”就可以把刚才的672调出来了,最后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8093。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让学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结合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硬币、学生直尺、身份证、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媒体展示:美丽的七色彩虹。

    教师:多美的七色彩虹呀!在各小组的桌上有和彩虹一样漂亮的七彩纸条,请各小组分工合作量出它的长度有多少厘米,并作记录。

    学生汇报后,发现紫色彩条的长度有争议。

    教师:用厘米作为长度单位测量,有时得不到准确的结果,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新知识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8厘米=( )毫米( )厘米=50毫米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

    ①媒体显示两种量曲别针的测量方法,哪种正确?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

    ②尝试量紫色彩带的实际长度和量数学课本的厚度。

    ③开放测量,找合作伙伴一起,对周围物体作随意测量,看是多少毫米。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二、用新知,解决问题

    1.做教科书第26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提醒学生用mm为长度单位,引导学生认识其测量误差。

    3.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铅笔的长可能是几厘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应用了哪些方法探究毫米的有关问题?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能比较熟练地判断大月、小月和平年、闰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九第4题。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算。

    2、揭示课题。

    猜谜:小宝宝,真稀奇,身穿12件衣,每月它要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打一物)谜底:挂历。

    提问:日历上第一张和最后一张各是几月几日?每天一张,撕完一本日历要多长时间?一年里有多少月,是多少天?

    说明:这些知识都是上节课中学到的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这节课就进一步练习年、月、日的有关内容。

    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

    1、出示下表:

    世纪

    31天( )

    30天( )

    29天( )

    28天( )

    2、提问整理。

    1个世纪是多长时间?(板书:100年)

    说明:1901-20xx年是20世纪,20xx-2100年是21世纪。

    1年是多少个月?(板书:12个月)

    有31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大月是哪几个?(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

    是30天的月份叫什么月?小月是哪几个?(板书:四、六、九、十一)

    是29天或28天的是哪个月?哪个年份二月是29天,哪个年份是28天?

    (板书:闰年二月 平年二月)

    你是怎样记住大月和小月的?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平年全年多少天?闰年全年多少天?

    3、介绍上旬、中旬和下旬。

    我们习惯上还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每个月1-10日是上旬,11-20日是中旬,21日到这个月的最后一天是下旬。

    提问:每个月的上旬或者中旬都是多少天?一月下旬是多少天?四月下旬多少天?二月下旬多少天?

    三、组织练习

    1、口答。

    (1)一年中有( )个月,分成( )个季度。

    (2)一年中有( )个大月,( )个小月。

    (3)3月1日前一天是( )月( )日或( )日。

    (4)1988年是( )年,1998年是( )年。

    (5)平年二月有( )天,闰年二月有( )天。

    (6)平年第一季度有( )天,闰年第一季度有( )天,第二季度有( )天,第三季度有( )天,第四季度有( )天。

    2、练习九第5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做在书上。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板书,并要求说明判断的理由。

    3、补充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说明理由。

    (1)一年中有6个大月,6个小月。…………( )

    (2)每年都是365天。…………………………( )

    (3)头一年2月29日爸爸去了一次北京,第二年2月29日记他又去了北京。………………………………………………( )

    (4)1998年是闰年。………………………………( )

    4、练习九第6题。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看题目要求,说明要怎样做。

    第(1)题:第一个答案经过了8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二个答案经过了5个月对吗?为什么?第三个答案,经过了4个月对吗?为什么?

    括号里该填哪个答案?

    第(2)题:让学生做在书上。提问:你选择的第几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

    5、练习九第7题。

    学生填在书上,口答核对。结合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6、练习九第8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如有困难,老师提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练习了什么内容?对年、月、日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

    猜谜:

    我们已经知道了时间单位年、月、日的许多知识,猜猜这个谜语是什么:最短又最长,最慢又最快,最便宜又最宝贵的,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时间”后,结合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五、课堂作业

    练习九第9、10题

    [热搜课件]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本站收集了《[热搜课件]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供您参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6~77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 使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笼统、比较、归纳等能力。

    3. 使同学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过程

    一、 悬念激趣,启迪猜测

    课件出示:南京市上元小学师生为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的贫困学校,首次捐款5844元。

    让同学分别判断5844是不是2、5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结合同学的回答,板书:2、5的倍数看个位。

    师: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所贫困学校,不计算能判断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是不是整元数吗?

    生:我认为每所学校得到的钱数不是整元数,因为5844的个位是4,不是3的倍数。

    师:你猜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生:我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师:同意他的猜测吗?(同意)

    师:他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来继续研究。

    出示1~99的数表,让同学找出3的倍数。

    师:考虑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测是否正确?

    同学从不同角度举例否定上面的猜测。

    师:那请同学们继续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可以是哪些数字?

    生:3的倍数的个位上可以是0~9中任何一个数字。

    师: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能不能只看个位?(不能)

    师:究竟什么样的数才是3的倍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研讨:“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同学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同学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教师从同学的已有基础动身,设计了捐款献爱心的情境,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同学进行猜测,设置了“陷阱”;通过让同学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引导同学从正反两个方面否定了猜测,引发认知抵触,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同学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发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

    [课件必备] 小学数学教案其一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做好了关于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在哪些地方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必备] 小学数学教案其一”,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0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学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学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学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

    (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三、练习应用

    (1)刚才大家探索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对手指的游戏。教科书第67页课堂活动第1题。

    (2)教科书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

    (3)●○●●○●●●○●●●●()将图填充完整后,串好可以送给最喜欢的、最要好的朋友。(蕴含情感教育)

    (4)玩一玩数学接龙游戏。

    可以小组或全班一起玩,例如第1个人说一个数2,后边的人接着说比前一个多3的数。

    也可以由大数递减为较小数。

    四、小结

    小朋友玩得开心吗?“五一”长假小朋友会过得非常快乐。老师知道,今年5月1日是劳动节,明年5月1日小朋友会过什么节呢?小朋友,像这样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只要大家认真观察、思考,就能发现更多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5篇


    教师的工作之一就是撰写教案课件,因此,教师不应该随意对待教案。教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工具,因此,我们在撰写教案课件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如果您对此话题仍有疑问,不妨参考一下“小学数学教案”,或许能够帮助您解决疑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有需要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篇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估算。

    (1)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

    ①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

    ②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2)举例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各应怎样进行?

    ①加法估算是把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和。

    例如:1586+3769≈6000

    ②减法估算是把被减数和减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求差。

    例如:5160-3178≈20xx

    ③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把另一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

    例如:816×3≈2400

    b.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例如:816×33≈24000

    ④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

    例如:8632÷3≈3000632÷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把被除数左起第二位后面的尾数“四舍五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

    例如:538÷62≈9(538≈540,62≈60)

    898÷31≈30(898≈900,31≈30)

    (3)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预设

    生1: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实际。

    生2: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制作物品要用的原料要估大些。

    生3:估算座位能坐多少人要估小些。

    ……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和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1)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组内交流计算器各键的名称及作用)

    (2)教师读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一个按键,一个观察、指导,每完成一道题就进行交换,教师随机出题,集体订正答案)

    (3)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①如何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a.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b.观察算式特点及计算结果找规律。

    c.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规律。

    小学数学教案【篇2】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谁能说说什么是约数?

    2.请写出下面这些数的所有约数。

    15, 20, 34, 55

    二、新课引入

    师:想一想,如果要给1~12这12个数分类,你会怎么分?

    生:按奇数和偶数分。

    按一位数两位数分。

    师:同学们还有新的分法吗?(没有了)这节课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种新的分法,这是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可以把它分成质数和合数两类。那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呢?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认识一下。(板书:质数和合数)

    三、新课讲解

    1.学习质数和合数

    (1)找出12个数的所有约数

    师:怎样按约数的个数来分类呢?下面先请同学们找出这12个数的所有约数。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各写出6个数的约数,全班判断答案是否正确

    (2)对这12个数进行分类

    师:请同学们按照约数的多少,把这12个数分成以下三类: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约数

    全班检验分法是否正确。

    (3)引出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只有一个约数 有两个约数 有两个以上约数

    1

    4,6,8,9,10,12

    2,3,5,7,1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质数 合数

    观察分出的三类约数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说出质数与合数的定义

    师:质数和合数的主要区别在哪里?(约数的个数不同,只有两个约数的是质数,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合数)

    师:仔细观察这5个质数的约数,都有什么特点?(只有1和它本身)

    师:根据这个特点能试着给质数下定义吗?

    指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师:仔细观察这6个合数的约数,它们都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为什么就不是质数呢?(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

    师:根据这个特点能试着给合数下定义吗?

    合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外还有别的约数,我们把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师:你觉得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定义的关键词是什么?

    理解只有除了还有这两个关键词的区别。

    提出:只有是除了就没有的意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五年级下册《合数与质数》教学设计师:那为什么数1分到第三类呢?(它只有约数1一个约数,因此它不能分到质数(两个约数)类,也不能分到合数(两个以上约数)类)

    师:因此,我们说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质数、合数的判断方法

    出示例2

    判断下面各数,哪些是质数,那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师:你会根据什么方法来判断呢?(检查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

    师:是不是要把这个数的所有约数都找出来才能判断吗?(不用,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定义,除1和它本身外,只要看还能不能找出其它的一个约数就可以判断了)

    师:非常好,现在同学们试试用这种方法判断这几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抽学生口答,并说出判断的依据

    练习:做一做

    3. 探索100以内的质数表

    师: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如果每次都要算出这个数的约数的个数,麻烦吗?(麻烦)下面老师介绍一种更简便的方法查质数表法。只要我们把一定范围内的质数都找出来,判断时,只要查一查表内有没有这个数,有就是质数,没有就不是质数。

    师:那怎么做100以内的.质数表呢?

    阅读练习十三第1题,按十三题的方法找100以内的质数:

    (1) 写出2~100的数

    (2) 依次划去2,3,5,7的倍数,2,3,5,7本身不划

    翻开书本60页,对照质数表是否与自己的结果相同。

    四、巩固练习

    1. 练习十三第3,4题

    2.找出20以内的质数与合数

    3. 说一说

    (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自然数可能是 .

    (2)即使偶数,又是质数的数肯定是

    (3)即使奇数,又是合数的数肯定是

    (4)即使质数,又是奇数的最小的是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2题

    预习分解质因数

    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的时刻(用5分5分数的方法),学生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并注意0占位的问题。

    3.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会认读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知道1时=60分,会看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同桌两人一个)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个学期,我们认识了整时和半时,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会不会看时间?

    1、(出示课件:起床7时)

    师:这是小明的一天。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就是7时)

    师:你说的真清楚、准确。

    2、(课件显示:晚上睡觉8时半)

    师: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走过了8,分针指向6,就是8时半。)

    师:同学们,真厉害!已经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

    3、(课件显示:读书8时15分)

    师:小明在干什么?你知道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的?

    (时针在8和9的中间,分针指向3,就是8时15分)

    为什么指向3就是15分呢?

    (分针走了15小格)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还需要验证。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教学时间单位

    1、认识钟面

    师:仔细观察钟面,同桌合作数一数

    1、钟面上有几大格?

    2、每大格有几小格?

    3、一共有几小格?

    生汇报: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师:说的对吗?一起来验证。课件演示:12大格,一起伸出手指数一数。

    师:每大格有5小格,伸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数一数。一共有几小格?请你5个5个地个把这个电脑老师数一数。

    小结:通过发现和验证,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2、认识分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课件演示)

    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为什么?

    师:每大格有5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5小格就是5分钟。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钟?验证从1走到2。12到4,分针走了几分钟?还有其他看法吗?从12到9呢,12到11,从12到12呢。走一圈是60分钟。(多种方法数:5分5分地数,利用特殊位置,乘法口诀。重点讲)

    小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钟,我们可以用5分5分的方法数,走一圈是60分钟。

    3、认识时

    师:时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课件演示) 板书: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再来验证从1走到2 也是1小时。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你还能举例子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师:从12走到6、12呢?(走了6、12小时),时针走半圈是6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小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走过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4、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师:再仔细观察,分针和时针走动起来的,你发现什么大秘密?

    (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几小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再来验证一下(重看课件)也就是说1时=60分(齐读) 板书:1时=60分

    师: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一节课是35分钟,加上一个大课间课的时间20分钟,再加做眼

    保健操的时间5分钟就是1小时。

    三、教学时刻的认识

    1、认时间

    师:大家想知道建设小学的上课作息时间吗?

    师:上课以开始我们遇到的问题,这个时间就是学生们早读开始的时间(黑板贴示:8时15分),你现在能肯定地告诉大家是什么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重点讲解)

    个别说(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8,就是8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3,是15分,所以就是8时15分。)

    同桌说(请你轻轻地说给同桌听,你是怎么看的?)

    一起说(现在会说了吗?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师:(黑板贴示:10时30分和12时5分),它们是什么时间?你怎么看的?

    生汇报:(10时半或10时30分)

    师:用今天学的几时几分怎么说?为什么几时半,分要用30分来表示?

    (一圈是60分,半圈就是30分)

    师:还有其他看法吗?

    (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指向6,就表示30分)

    师:这个时间你是怎么看的?谁还会说?

    (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12,就是12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1,是5分,所以就是12时5分。)

    小结: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怎么看几时几分?先看什么,再看什么?你可以举个例子来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几,是几分,所以就是几时几分)

    2、写时间

    师:我们会读时间了,你会表示时间吗? 拿出练习纸试一试,把三个时间用以前学的两种方法表示出来。老师请写得快,书写又端正的同学到黑板上来写。生板演

    师:放下笔,眼睛看黑板,一起看一看她们写的对不对。8时15分中文表示法,是几时几分,就写成几时几分;电子表表示法,当中写个冒号,冒号左边表示几时,是几时就写几,冒号右边表示几分,用两个数字表示,是几分就写几。

    师:谁来当小老师说一说这个写的对不对?(10时30分,电子表表示法就是冒号前面写10,后面写30)

    师:这个中文表示就是12时5分,有不同意见吗?电子表表示法都赞成吗?比较一下前面两个电子表示法,它们冒号后面都有两个数字,这里只有一个,符合前面的规律吗?那该怎么办呢?对!当分不满10,前面用0占位。写作12:05,读作12时5分(强调)把丢掉的0找回来,补上去。

    3、巩固练习

    师:下面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会看时间了钟表王国的嘟嘟要当导游带大家去数学游乐园玩一玩。赶快出发吧!(课件显示)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听从导游的时间安排不然次序会很混乱,人也容易走丢了。

    第一站:儿童乐园,到底是什么时候去呢?你怎么看的?

    9时5分电子表表示法9: 5对吗?分不满10,5前面先写0占位。

    第二站:百鸟园,什么时候去百鸟园呢?你怎么看?

    第三站:猴山,什么时候去猴山呢?时针走过了12了吗?在11和12之间,走过了11,就是11时多。再看分针,指向11,走了55小格,你怎么看出走了55小格?所以就是11时55分。再过5分钟,集合离开游乐园,是什么时间?为什么?

    4、拨时间

    师:刚才认识了那么多时间,下面我们动手拨一拨时间?老师报时间,学生上来拨:5时20分,学生说一说拨的对不对?(先拨时针,拨到5和6之间靠近4,再拨分针,拨到4)

    师:同桌合作拨一拨

    课件显示(6时45分10时5分)以及同桌合作拨一拨的要求

    1、先拨时针,再拨分针。

    2、一人拨,另一人说怎么拨。

    3、拨完一起检查。

    4、轮流拨时间。

    同桌合作展示怎么拨的?(一人拨一人说)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看时间几时几分。看时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几,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师:快下课了,你能估计一下我们下课的大约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师:下课!

    小学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方法;

    2.根据具体情境,会正确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教法:

    学生已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是一致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教学本课时,我采用“巩固旧知、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自主发现、方法探究——趣味游戏、强化练习”的教学方法,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我看下哈,咱们同学今天的精神气十足啊,怎么丁老师给你们上课很高兴啊?生兴奋答道:是!听你们这么说,我的心里比吃了蜂蜜还要甜!我听说人在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是最好的,我们要不要借这个高兴劲发挥下我们的聪明呢?

    2.背诵九九乘法口诀

    集体背诵乘法口诀,看谁背的好!完后我会说:我发现同学们背诵的都非常棒,只有个别同学还不是很熟练,下去一定要熟背乘法口诀,倒背如流。为什么一定要背熟呢?因为它不仅可以帮我们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还能帮我们解决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今天我们就继续接着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复习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求商的?

    24÷6= 想:( )六二十四

    二、引导发现,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37页主题图。

    谈话: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预想一下怎么装扮教室,在装扮的过程当中也会有许多的数学问题。现在仔细观察“快乐的节日”这幅图,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说一说图上的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数学信息。)

    交流反馈

    第一组做了一些红旗,要挂在教室里。

    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

    谈话: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做适当提示或引导。)

    (1)第二组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平均每组有几颗?

    (2)第三组带来了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可以摆几行?

    2.出示例1。

    课件出示小旗,先出示一行,让学生看清每行有7面小旗,知道一行是一个7,接着一行一行的出示,共出示8行,也就是8个7,问共有多少面小旗?也就是求8个 7是多少?这个可以用乘法解决7×8=56(面)。然后同桌讨论:看图编应用题,引导学生说出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1)谈话:求“平均每行挂几面?”用什么方法计算?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展示课件例1图。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

    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像这种求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并板书(想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4)学生独立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根大家说一说,师板书。

    56÷7=8 口诀:七八五十六。

    (5)刚才我们计算56÷7和56÷8时都是用的哪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发现: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

    3.小结:算除法想乘法,除数是几就想关于几的乘法口诀,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装扮教室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么下面这些练习题对我们来说就应该不是问题了。这部分设计了4个练习题

    1.小小接力赛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

    2.填方框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感受方程思想。填空并说说思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均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3.吹泡泡游戏

    课件出示课本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4.分一分

    课件出示课本第40页练习八第2题。

    (三道题都是帮助学生巩固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同时第一个练习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形成了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最后一题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交流体会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本节课大家的表现很不错,在解决装扮教室的时候学会了知识,走出教室又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希望大家在以后多观察,多思考,其实许多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56÷8=7(面) 56÷7=8(面)

    口诀:七八五十六 口诀:七八五十六

    答:平均每行挂7面。 答:平均每行挂8面。

    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6、7的组成

    一、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6和7,说一说你观察到身边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或7来表示的

    二、新授

    1、出示苹果和人像挂图

    老师这有6个苹果,我想把它分给两个小朋友(或小猴)你能帮我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吗?

    小组互相讨论有几种分法?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师板书分法

    2、总结分法

    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3种。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3、7的组成

    刚才老师拿掉了一个苹果,应该是7个,7个苹果怎样分给2个小朋友的?请拿出7个学具来分分看,有几种分法?

    汇报分法,师板书分法,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

    三、游戏巩固

    1、猜数,师左手拿几个苹果,右手和左手合起来是6个,知道右手是几个吗?

    2、一生出3个手指头,另一个出一个数能和他组成6(7)

    3、拍巴掌,学小猫叫等游戏组成6和7

    四、作业

    48页第1题

    【[实用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