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马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1-09牛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基本把握诗歌主旨。
2.品味语言,培养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通过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意蕴。
3.研读赏析,形象探究,理解诗中汗血马的象征意义,为追求精神的自由而奋斗不止。
【课文提示】
1.牛汉,原名史成汉,“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1955年由于受胡风事件的牵连,被拘捕囚禁两年。“文革”期间,又被关入“牛棚”,强制劳动。
2.诗人牛汉执著追求一个永不退色的主题:受难灵魂的挣扎与不屈的抗争。
【正音正字】
舐shì搐chù沁qìn腺xiàn彤tóng坂bǎn
【朗读课文】
【课文分析】
《汗血马》,描写了汗血马极尽奔驰,从飞奔到自燃再到扑倒的过程,它耗尽汗与血,悲壮而奇美:“它只向前飞奔/浑身蒸腾出彤云似的血气/为了翻越雪封的大坂/和凝冻的云天/生命不停地自燃//流尽最后一滴血/用筋骨还飞奔一千里//汗血马/扑倒在生命的顶点/焚化成了一朵/雪白的花。”它是诗人“生活境遇的危难和心灵得抑郁不舒,更能激发一个人对命运抗争的力量,而诗就是在这种抗争中萌生的”极其生动的写照。
这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汗血马》语言传神,感情浑厚,节奏舒缓却有力,是培养感受语言美的很好材料。而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也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思维训练】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主要是写汗血马竭尽全力在沙漠飞奔,直至生命耗尽,扑倒在地。
2.第1节的两句诗有什么表达作用?
一是写出自然环境极其严酷,汗血马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二是表现汗血马从不退缩,勇敢地向绝境挑战的精神。
3.第2节中,哪些诗句与“闷热”照应?
“无风的七月八月天/戈壁是火的领地”与“闷热”照应。
4.“戈壁是火的领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夸张。极言戈壁非常炎热。
5.汗血马为什么能够“沁出一粒一粒的血珠”?
汗血马的“血管与汗腺是相通的”。
6.诗人为什么说汗血马“焚化成了一朵/雪白的花”?
既是照应前面“为了翻越雪封的大坂/和凝冻的云天”,同时“雪白的花”是高贵圣洁的,这是高度赞美汗血马用自己的生命绽放了高贵圣洁美丽的花朵。
7.诗歌塑造的汗血马是一个什么形象?
汗血马是一个超越生命的极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和辉煌,展示了生命的强悍和勇猛,忘我与执著,威武雄壮,奇光照人,夺人心魄的形象。
8.这首诗赞美了汗血马什么精神?
这首诗,赞美了汗血马不畏艰难坎坷,勇往直前,意志顽强,生命倔强的精神。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3.预习《仿佛》:扫除文字障碍,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马教学学案_教案模板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反复诵读,赏析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3、了解动物的野性美,培养关爱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的特性。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作家,作品简介
2、文章题目是“马”,作者在文章中到底如何写马的?
3、速读课文
4、课文写了不同生存状态下的马,找找看课文哪些地方各写了哪一种马?
二、学习研讨
1、人工驯养的马有什么特征?(从文中找出这些词语)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
2、“给马戴黄金链条”等是不是对马的“侮辱”?
3、假设可以选择,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用
“我愿意做马,因为”的形式来说,也可以选择你认为更恰当,更能表达你自己的想法的形式。
4、赏析语句,找出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体验与反思
1、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讨论,反思人类的做法)
2、朗读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思考这里面的“马”和文章中的“马”有什么异同点?
3、讨论下面问题:
(1)你认为家马的驯良是天生的吗?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驯良”的。
(2)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呢?
(3)假如你是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你会怎样想呢?
四、课堂检测
1、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相觑()驯()良妍()丽遒()劲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观瞻:
庇荫:
遒劲:
畸形:
3、积累关于马的成语
五、课时作业
1、围绕课文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考虑它们真的丑吗?广泛收集资料,写一篇关于马或你喜欢的一个小动物的小文章。(要求使用比较法,题目自拟)
2、收集写马或含马的诗词,典故,并注明题目,作者。
§.的教学方案
§7.2转盘游戏
教学目标:
1.在试验中进一步体会不确定事件的特点;
2.通过试验总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3.通过转盘游戏进一步突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同时复习一些基本统计量的意义、运算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4.能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1.不确定事件的特点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难点:列举简单事件所有发生的可能结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指针指在什么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大?
条件:任写6个-10至10之间的数.
二、课堂活动:
1.游戏规则:
(1)任意抽一组数,算出这组数的平均数;
(2)自由转动转盘,当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某个区域;
(3)根据转动和刚才的计算得到结果.
2.议一议:
(1)这个转盘转到哪部分的可能性大?
(2)在做上述游戏的过程中,你如何调整卡片上的数据的?
(3)将各小组活动进行汇总,”平均数增大1”的次数占次数的百分比的多少?”平均数减少1”的呢?
(4)如果将这个实验继续做下去,卡片上所有数的平均数会增大还是减少?
3.试一试:
请设计一个转盘,使得它停止转动时,指针落在绿色区域的可能性比落在白色区域的大.小明设计的转盘有三种颜色,你觉得可能吗?
4.练一练:
下面是两个可以自由转动的转盘,分别转动这两个转盘,你认为转动哪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大?说明理由.
5.小结: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一定发生的、很可能发生的、可能发生的、不太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
6.作业:
1.见作业本.
2.书面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的教学方案
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崔宁宁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第二章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节概念课.因此,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处处存在于我们生活周围,本节课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恰当的情境:气温的表示和一个小游戏的结果的表示,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小学里所学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意识到引入其他新数的必要性.紧接着展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图片引进负数.
本节课的第二个处理点是将“有理数的分类”提前,而将“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放置第二课时,因为可以说“正、负数可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是对正、负数的一个应用,这样在第二课时不仅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复习,而且还对有理数进行应用,让学生感受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
本节课的第三点就是对有理数进行分类.这点主要是用指出有理数所包含的全部对象的方法给出有理数的定义及分类,而有理数的分类实际上是有理数的定义的另一种表达形式.这里让学生初步感受分类思想,也开始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生活中的实例认识负数,理解正数、负数的不同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会将有理数分类;
3.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辨别正数与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有理数的分类.
难点:1.负数概念的建立;
2.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小学学过哪些数?是不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任何量都可以用它们来表示呢?(可先让学生举例回答)
由此创设下列情境:
情境一:据气象台播报,2005年1月12日,南京的最高气温为零上9度,最低气温为零下3度,问:若将零上9度记为9℃,零下3度能记为3℃吗?
情境二:某班举行数学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回答得0分;四个代表队答题情况如下表:
下载完整版:2.1比0小的数(一)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下载,请右击用迅雷下载)
上一篇:2.1比零小的数(2)
下一篇:没有了
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使学生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3.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技能,以及运用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1.我国一月平均气温挂图
2.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挂图
3.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
4.用小黑板或投影片绘制以下表格
(1)我国各温度带≥10℃的积温表
(2)我国温度带分布地区的填充表
(3)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品种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可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已学知识,引入新课。具体步骤如下:
[提问]我们在初一学过“世界的气候和自然带”。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复习]教师提示,启发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承转]那么,我国气温分布有哪些特点,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学们知道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这节课也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教师讲述:第四章的标题为“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天气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要开始学习我国的气候。首先,让我们看看我国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板书]
一、气温的分布
[展示图片]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和广州“迎春花市”的照片(也可让学生看课本封页彩照16和17)。
[提问]这两张照片都是春节前后拍摄的。从照片上看,冬季我国南北两地的气温有什么差异?
[讲述]哈尔滨的冰灯中外闻名。当地人利用冬季封冻的松花江天然冰块,精心雕刻成各种奇异壮观的冰雕艺术品,在各色灯光的映照下,色彩缤纷。冰灯游园会一般从元旦开始,一直延续到春节以后。每年都吸引很多游人冒着严寒前来观赏。而南国的广州,素有“花城”的美称。但花色最多、品种最齐、赏花人最多的要算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了。迎春花市从春节前三天开始,一直到除夕之夜。虽然这时正是我国最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百花盛开,春意浓浓。可见,冬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十分悬殊。
[板书]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展示挂图]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图4·5)。
[读图回答]1.黑龙江省最北部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约为-30℃)
2.海南省的一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20℃左右)
3.计算一下,我国南北一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相差约50℃)
4.自北向南,我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愈往南,气温愈高)
5.在图上找出0℃等温线,在课本图4·5上用色笔描出,看看它大体与哪条河流和山脉的分布一致。(教师向学生说明,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这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要求学生记住)
[归纳]从一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看出,我国冬季气温自北向南增高;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一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沿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那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如此悬殊呢?
[读表]阅读课文中的“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讨论以下问题:
1.比一比,在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的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纬度位置是形成我国南北温差悬殊的一个重要原因。冬季,太阳光直射在南半球,对北半球来说,纬度愈高,正午太阳高度愈低,白昼愈短,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愈少,因而气温愈低;反之,纬度愈低,气温则愈高。我国位于北半球,而且幅员辽阔,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因此气温相差很大。
我国南北温差大的另一个原因是冬季风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4·6。
[提问]1.从冬季风的源地、风向考虑,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2.从图上看,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台湾岛、海南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西北季风)的影响,这是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
[讲述]每年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冷空气频频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而我国南方由于距冬季风源地遥远,加之中间有重重山岭作屏障,所以受冬季风的影响弱,降温程度远比北方小。由此可见,冬季风的影响使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更加悬殊。
[承转]上面讲述的是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情况及其形成原因,下面我们再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挂图]我国七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1.七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学生回答:我国大部分地区七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
2.黑龙江省北部和海南省南部的七月平均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回答:黑龙江省北部约为16℃,海南省南部约为28℃,我国南北七月平均气温相差仅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教师提示,学生回答:我国七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分布在青藏高原。因为这里海拔特别高,所以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归纳]从七月平均气温图上我们看到:夏季,除了青藏高原、天山和大小兴安岭外,我国大多数地方气温均在20℃以上,全国普遍高温。
[板书]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读表讲述]为什么夏季我国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的“夏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夏季,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大多数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都较大。北方的太阳高度虽然比南方要低一些,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因此,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
[练习]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文后的选做复习题l、2。
[板书]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提问]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热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请同学们想一想:划分地球五带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教师指示,学生回答: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来划分的,我国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讲述]那么,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呢?人们一般用农作物生长期内积温的多少来反映?
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或活动积温,写作≥10℃积温。
[板书]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10℃积温表。让学生说出我国共有哪几个温度带,从家温带到热带≥10℃积温的变化情况。
[挂图]挂出我国温度带分布图。
[指图讲述]根据≥10℃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板书]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读图回答]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挂图或课文图4·8,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寒温带分布在什么地区?中温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教师指图,学生回答。)
2.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别分布在什么地区?这两个温度带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的哪条等温线一致?(教师指图,学生回答。教师再补充、纠正。)
3.学校所在地属哪个温度带?
[板书]3.温度带的分布
[填表归纳]在以上读图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我国各温度带分布的填充表(见下表),指导学生填出各温度带的分布地区。
[讲述]不同的温度带,积温的多少不同,反映了不同的温度和热量条件,从而适宜栽培和推广的农作物品种不同,作物熟作也不一样。
[展示表格]用小黑板挂出我国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表,或阅读课文中的“我国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表。
[提问]请同学们说出各温度带的作物熟制和主要农作物品种有什么不同。(学生读表回答)
[练习]完成课文“做一做”练习:
1.读哈尔滨和广州各月气温曲线图(图4·9),算一算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七月份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读图回答:一月份两地气温相差约34℃,温差悬殊;七月份两地相差约5°~6℃,温差不大。)
2.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图4·5),看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温各约多少摄氏度?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教师提示,学生回答。从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上看,四川盆地在4℃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在4℃以下。这两个地区虽然纬度相似,但四川盆地的地形封闭,受冬季风的影响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小得多,所以冬季气温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
3.当地属什么温度带?冬、夏季气温如何?有哪些主要的农作物品种?作物一年可以几熟?(学生议论,教师提示、说明。)
(布置作业)
1.选做复习题3。
2.在填充图册上完成有关的填图练习。
【板书设计】
第二节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一、气温的分布
1.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二、温度带的划分及其分布
1.温度带划分的指标:≥10℃积温
2.主要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青藏高原气候区
3.温度带的分布
第29课马教案(范文)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是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善于借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风格。
课文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节课我们采用“一课两读”的方式,去感受文章人性化描写的艺术魅力。
二、读“散文”———选点寻踪。
1.跳读课文,从描写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绘马的四字雅词,如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豪迈剽悍、相得益彰……
描绘马的佳句,如表现马高贵美丽的句子;表现马忠诚善良的句子;表现马勇敢无畏的句子;表现马生活自由的句子;表现马团结友好的句子……
结论:布封对马的描绘是用形象的语言来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
2.品读课文,从情感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散文的原因。
问题探究:文中写了哪两种不同状态下的马,在作者的笔下,它们各有什么特性?
明确:人工驯养的马“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现其无畏的精神;“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现其驯良的性格。
天然野生的马“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其美质,“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现其美德,“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现其美貌。
结论:作者的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3.背读课文,从句式的角度说明本文称得上是优美的散文的原因。
要求学生背诵最喜欢的三句话,并仿写其中的一句。如“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
结论:文章句式优美,长短相间,很有节奏感。
三、读“说明文”———整理练笔。
1.比读课文,了解科学小品文在说明手段上的特点。
①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在前一部分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教师示范:第三段的中心句“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用富于哲理的句子点出了文章的主旨,即赞美自由之马,同情被奴役的马。
②重点阅读第五段,通过与其他几种动物的比较,用图表的方式、平实的说明整理马的身材、颚骨、眼睛、耳朵、鬣毛、尾巴等外部特征。
2.选读课文,领悟写作方法。
要求:选取某一段落,以解说员的口吻写一段解说词,介绍马在某个方面的特征。
如选第五段:马,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颈部有鬣,四肢强健,每肢各有一蹄,善跑,尾生有长毛。
四、交流感受,激情结语。
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去感悟生命的可贵,让我们珍视生命,关爱动物。
创意说明:
本设计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了“一文两读”,采取多种形式来阐释课文。既有重表达的
“寻读”,又有重实践的“练读”,开拓出了阅读教学又一个新的境界,设计中所安排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充分的活动机会及灵动的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观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给学生思想上以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