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热搜课件: 高一地理教案之二
  • 热搜课件: 高一地理教案之二

    发表时间:2022-07-04

    高一地理。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离不开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热搜课件: 高一地理教案之二,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教学目的:

    1.了解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危害性、发生的规律及有效的防御。

    教学方法:

    及时收集全球范围内的气象灾害消息,让学生具体了解其危害;组织学生收看关于我国1998年“三江”特大洪涝灾害的影视资料,进行具体分析防御措施。如《挥师三江》

    教学过程: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为了加强我们对灾害的意识,提高对减灾、防灾的认识,我们将气象灾害专课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逐步了解其发生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防御。

    一、台风: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台风是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在北半球为逆时针辐合的大旋涡。中心附近风力在12级或以上。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上叫飓风。

    台风灾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近海可用雷达监视其动向,如图2.33,指导学生识别台风中心位置及移动的路径,做到及时预报,减轻灾害损失。

    二、暴雨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暴雨的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源源不断地水汽供应;

    b.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

    c.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防洪需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三、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农、林、牧结合,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筑,营造防护要,改进耕作制度等。

    四、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造成的主要灾害有:农作物冻害,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大雪、、冻雨破坏通信线路,交通受阻等。

    对寒潮的防御要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做好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

    课堂小结:

    将几种自然灾害进行对比,了解其主要内容。

    课后活动:

    让学生及时收集各种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特点。

    板书设计:

    几种气象灾害对比表

    种类概念成因分布灾害表现防御措施

    台风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气旋的强烈发展

    热带、副热带海面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加强监测、预报、防灾、减灾

    暴雨洪涝

    24时降水量在500mm以上

    充沛水汽强烈上升降水时长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洪涝、农田被淹、财物受损

    监测、预报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干旱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现象

    长期无雨或异常偏少

    全球范围程度不等

    粮食减产、饮水困难、社会经济不稳

    农牧林结合,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寒潮

    大范围剧烈降温,伴有风、雨、雪等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

    我国冬半年大部分地区

    农作物受冻、建筑物毁坏、破坏牧场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教学后记:

    各种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活、生产影响较大,让学生从具体实例着手,了解危害程度,做好应急准备。

    jK251.COm精选阅读

    编辑推荐: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其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肯定有一份准备充分的教案,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自己的教案如何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编辑推荐: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其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带雨林区的民居,西-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③(中国的岛屿、半岛和海峡示意图)。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大西洋)西(太平洋)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多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④(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结合投影片④,总结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练习】看投影片④,完成练习2和练习3。

    练习2.对照《中国地图册》的“中国政区图”,把“中国疆域图”中的邻国按编码写出国名:陆上接壤的国家:①朝鲜、②俄罗斯、③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11)锡金、(12)布丹、(13)缅甸、(14)老挝、(15)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练习3.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板书设计

    推荐!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范文(4篇)


    现在,开展高中教学工作都需要用到教案,多写教案能够提升老师的策划能力,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那么如何写一份高中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推荐!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范文(4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一】

    [课程标准分析]

    这是课程标准中“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条标准的要求。分析这条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阅读图表资料,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并据此归纳各时期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

    2、阅读图表资料,了解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3、根据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

    不必具体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但在教学中要强调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的加剧作用。

    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并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1、教材的顺序是:

    (1)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不同时间尺度下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以阅读的形式解释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2)图文结合案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活动”的形式预测其它可能影响。

    (3)以角色模拟的形式说出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以“活动”的形式分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_,探究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推测其可能影响,最后寻找解决措施。

    [学生基础分析]

    (1)学生对太平洋岛国的迁移、南极企鹅的生存问题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所需要具备的时间、空间概念和跨度还不够。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只考虑人为原因而忽略自然原因,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可能影响不够完整,寻找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的措施找不到突破口。

    [三维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说出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②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③举例说出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采取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②通过阅读图表,归纳不同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周期和规律。

    ③通过阅读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中模拟曲线(灰色)和实际气温变化曲线(红色)的不重合,得出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为原因起了加剧的作用。

    ④推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代表性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

    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③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国际视野的人

    [重难点突破]

    1、通过阅读图表归纳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的周期和特点。

    2、结合“水循环”知识和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引导学生从原因中去寻找措施,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即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得出气候变化的缓解对策、适应对策和根本对策。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读图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平台、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设计

    [展示资料,设疑导入]

    (投影)珠峰、岛国图瓦卢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

    1、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3、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全球气候变暖”——这不是一个新名词,是大家似是而非知道

    的,现在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有把“全球气候变化”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的意愿。

    [问题探究1]:是否自地球诞生以来全球气温就在不断上升呢?

    展示资料:据资料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_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象几乎随处可见。因此,当时得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

    展示图片:重庆梁平县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址

    展示资料:我国楼兰文化消失的原因有:

    ①气候的变化导致了楼兰人的迁移,降水的减少;

    ②政治军事的原因:当地有古罗马军队的遗民;

    ③地质原因:楼兰的汲水河流的上游因为地震的原因而形成了两个湖泊,造成下游来水的减少。

    得出结论:在漫长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有个时期缓慢地变暖或变冷;有个时期缓慢地变干或变湿,这种变化称为气候变迁。

    教师讲解:二十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

    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现代的气候类型,可以看作是地球气候变化长河中的一个发展阶段。

    充分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该事物或现象与其认知产生了冲突,激起学生寻找地理规律的认知_。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第一步:展示图片和资料

    展示图片:①庐山山顶的“飞来石”;

    ②热带地区的冰川遗迹;

    ③U型谷与V型谷。

    资料:在地球历,曾经发生过三次大冰川时期,这三次大冰川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三亿年左右。在两次大冰川期之间是间冰期。大冰川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则较温和。在间冰期里气候也是波浪式发展变化的。

    (一)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的气候变化,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建议:大家在以后的旅行或者游览路途中也会发现一些可以证明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的例子哦。到时候大家就可以给别的游客当导游来解说了。

    对于距离学生时空非常久远的地理现象,教师以展示生动灵活的资料和直观典型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的难点。

    第二步:

    提问:我们发现现在我们全球的气候是处在比较温暖的间冰期。是否处在间冰期的话全球气温就在不停的上升趋势中呢?导致了现在所谓的“温室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及右边的小字部分,归纳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规律和特点。

    (二)历史时期(一般指1万年左右)的气候变化,气候仍然是波动的,有时为温暖时期,有时为寒冷时期。呈波动上升趋势。

    古气候变化对中国人类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样对世界人类的文化和经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示图片:历,北方牧民因气候变冷而周期性南迁

    对于距离学生时空比较久远的地理现象,教师结合历史事件,并展示生动灵活的图片来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难点。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能解释他们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步:

    读图分析: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培养学生的读图归纳能力

    [过渡]:从时间上看,这三个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在不同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地区也是不同的。

    使得学生初步建立地理时空跨度大、时空变化复杂的思维。

    第五步:

    请大家观察P50“活动”中的图2。27“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①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

    ②你能从图中发现什么?

    ③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通过回忆读图的主要步骤,掌握并巩固读图的方法:先读图例或者坐标,然后分析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但人为原因起到了加剧的作

    用(工业革命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在不断增加,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趋势加剧)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二】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

    讨论 :

    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三】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复习新知】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 热力环流:a.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

    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

    知识结构:

    来源:太阳辐射

    大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

    气 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的 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运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

    动 阻力:摩擦力

    大气水平 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

    运动形式 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

    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一、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 形成过程:

    (1) 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 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 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

    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 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

    (1) 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 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 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 ①

    气压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 ④ ② ⑤

    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③

    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 大气水平运动中所受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概念: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力的产生:水平气压差

    判断:右图所示的4点中

    大气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的是 B a b d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c

    ③特点:A.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hpa)

    B.力的方向⊥等压线

    C.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b点风力最大。

    (2)地转偏向力

    ①力的产生:地球自转。

    ②特点:A.仅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如何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B.自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练习: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北半球风向的是 C

    1006 1012

    1008 1010

    1010 1008

    1012 1006

    A B C D

    ( 3 ) 摩擦力

    读图2.11《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①高空中因无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面平行。

    ②低空(近地面)因有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

    交角。

    ∴风向与等压线有无交角,可以判断风在高空还是在

    低空(近地面)。

    2、 风所受到的各种力的判断:

    ①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②再确定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与风向成90°的是地转偏向力。

    ④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小结:①从右图中可分析出风所在的南北半球,气压高低,高空还是低空。

    ②近地面大气在以上力的作用下:

    低压中的空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运动。

    高压中的空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运动。

    【热搜课件: 高一地理教案之二】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2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