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推荐:七年级(15)班工作计划(精选)
  • 推荐:七年级(15)班工作计划(精选)

    发表时间:2022-04-23

    无论何时,教案都是我们准备教学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好的教案都有哪些内容?希望《推荐:七年级(15)班工作计划(精选)》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七年级

    (15)班工作计划

    七年级

    (15)班工作计划七年级

    (15)班工作计划

    20xx ---20xx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班主任 仲丽娜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四十三人,由于是普通班,很多人不能很好的适应中学生活。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学习能力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所以在班级管理上面的难度比较大。但在这其中也有十几个比较好的学生,他们进取心强因此我要求自己做到因材施教。让人欣慰的是现在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懂得有纪律的约束,渐渐的进入了轨道并能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当中了。

    二、本学期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创建良好的班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凝聚挖掘班级各方力量,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3.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重要性,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4.要求自己与学生融洽相处,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具体措施:

    1、 选好本班的班委,并且使他们能各尽其职,并且在班上树立起表率作用。

    2、定期召开班委会议,并且随时找学生了解班级的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3、 狠抓课堂纪律、课间文明。

    4、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5、 加强对本班那些行为习惯较差学生的管理和督促,并用多种方法开展教育。

    6、 定期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7、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8、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规范》。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1、向学生说明学习的重要性配合好任课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好各科作业;

    2、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规范》, 积极上好每一堂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3、充分利用班会及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英模事迹、伟人传记等,形成“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骄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4、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让学生从做小事的过程中学到做人、做事的真谛。

    Jk251.coM编辑推荐

    最新:七年级(十二)班工作计划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高质量的教案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最新:七年级(十二)班工作计划》,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

    七年级

    (十二)班工作计划

    一、

    本班共有学生四五人,由于是普通班,班上男生很多,而且学生身上留有很多不难的习惯。主要表现为,行为较为自由,自觉性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有的学生还带有小学生的意识,依赖性特别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很多人不能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有的家庭情况也比较复杂,家庭结构不完整的较多,通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懂得用规范约束行为。

    二、具体内容

    1、注重班委干部培养和建设。通过接触和了解选一些工作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的学生做班委干部。

    2、明确各个班委干部的分工,使他们懂得各负其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工作作好,树立为班级体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思想,同时对自己要求严格,在班上起到榜样的作用。

    3、定期召开班委会议,及时了解班级的思想动态和具体情况。

    4、对特殊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开展特殊教育

    5、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规范》

    三、本学期解决的几个问题

    1、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2、强化规范教育树立规范意识

    3、狠抓课堂纪律、课间文明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1、向学生说明学习的重要性配合好任课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好各科作业

    2、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规范》

    3、积极上好每一堂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五、主题班会的内容及安排

    1——4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作到好习惯我明白

    5——10周强化常规教育作到好习惯我能行

    11——14周 强化班级意识强化集体荣誉感为班级争光添彩

    七年级(十二)班工作计划怎么写


    现在,很多教师需要用到教案,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七年级(十二)班工作计划怎么写》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希望你喜欢。

    七年级

    (十二)班工作计划

    七年级

    (十二)班工作计划

    一、

    本班共有学生四五人,由于是普通班,班上男生很多,而且学生身上留有很多不难的习惯。主要表现为,行为较为自由,自觉性较差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有的学生还带有小学生的意识,依赖性特别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很多人不能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有的家庭情况也比较复杂,家庭结构不完整的较多,通过《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懂得用规范约束行为。

    二、具体内容

    1、注重班委干部培养和建设。通过接触和了解选一些工作能力较强有责任心的学生做班委干部。

    2、明确各个班委干部的分工,使他们懂得各负其责,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工作作好,树立为班级体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思想,同时对自己要求严格,在班上起到榜样的作用。

    3、定期召开班委会议,及时了解班级的思想动态和具体情况。

    4、对特殊学生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开展特殊教育

    5、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规范》

    三、本学期解决的几个问题

    1、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2、强化规范教育树立规范意识

    3、狠抓课堂纪律、课间文明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1、向学生说明学习的重要性配合好任课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好各科作业

    2、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规范》

    3、积极上好每一堂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五、主题班会的内容及安排

    1——4周学生文明行为习惯教育作到好习惯我明白

    5——10周强化常规教育作到好习惯我能行

    11——14周 强化班级意识强化集体荣誉感为班级争光添彩

    推荐:七年级德育工作计划范例


    七年级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决议,紧紧抓住“教学质量”这个核心,以促进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为教育的主攻方向,加强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积极配合政教处、教导处,抓好年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升工作效益。以“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树立初一年级组在学校、家长、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二、现状分析

    学生:初一年级现有8个教学班,517名学生。实行平行分班。

    教师:初一年级组现有教师22人。聘任的八位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治班有方;科任教师爱岗敬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功底深厚,乐于奉献;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工作上都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初一年级组是一支团结一心、战斗力强的队伍,更是一支进取心强、无私敬业的集体。

    三、工作目标

    1、全体学生要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做到爱学习、遵纪律、爱集体、讲诚信。

    2、全体教师要提高思想觉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扬踏实苦干、无私贡献的敬业精神。建立一支敬业、爱岗、团结、创新的教师队伍,树立“真诚合作、活泼向上、求真务实”的组风。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工作方法与措施

    (一)德育工作:

    全组教师必须树立教育工作者,首先就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重视和加强德育工作,形成全面育人、全组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机制。

    1、利用晨会(周一早晨)、班会(周五下午第4节)、团队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劳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和基础德育与基础文明养成教育。特别要开展“班兴我荣、班衰我耻”,“年级光荣我光荣”,“学校兴旺我自豪”,人人为班级,为年级为学校争光荣的集体主义教育。

    2、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全年级用一个月的时间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抓好起始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不放过细小事情,大力表扬学生中的好人好事,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关心他人,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力、自律能力、社交能力。树立学生的竞争意识、安全意识、合作意识。争当“文明示范生”和“优秀文明、示范班级”。强化考勤、卫生、两操、上课、自习等常规管理和考核,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 抓好年级各班的学习、卫生和纪律工作。并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筹办“年级视窗”等活动,加强家校联系,促进年级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本学期计划在期中考试后举行家长会,促使班主任、任课老师与家长多联系,与家长配合共同管理好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一学期中通过面谈、电话班主任家访率必须达到100%。

    4、加强班主任的队伍建设、班主任是每个班级的管理者,是该班级的灵魂。班主任管理负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该班的班风,班风影响到学风,学风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每个班主任必须认真学习班级管理理论和心理教育理论,认真学习学校的有关规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探索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善于做好每一个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协调好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要做好学校临时分配的各项任务和各部门分配的任务。

    5、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班级黑板报、宣传栏有专人负责,要保证质量,使班级文化气息浓厚,给学生以薰陶与教育。

    6、提高班会的质量,班会课必须用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坚决杜绝挪作它用。每一堂班会必须先备课,并做到主题明、条理清、针对强。班会课宜形式多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能受到心灵的启迪,有所收获,真正做好帮助教育的作用。

    ㈡、教学工作: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七年级生物教案范本15篇


    本文将全方位深入剖析和分析“七年级生物教案”的多个方面。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老师的上课应按照教案课件来实施。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3.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4.设计绿化校园的方案。

    5.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重点和难点

    重点: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地参与美化祖国的活动。

    难点: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保护意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学重点主要不是知识目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组织好调查、设计和课外实践这三个学生活动。这三个活动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组织实施。还要特别关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章是这册教材的最后,时近期末。所列调查和设计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也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提供了方便。因此,应把评价一并考虑在教学实施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学有关植被类型的知识。例如,通过录像和幻灯片等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或某地区、或家乡)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观察各国的植被分布地图,让学生粗略计算,并列表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我国不同地区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也可以纵向比较(通过计算、列表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或者组织学生撰写、宣读小论文,开小辩论会,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六种植被的特点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4人小组合作进行自主性学习活动,观察书上插图,结合经验互相交流,在教师引导下进一步分析本地情况。

    创设问题情景,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全班交流,作为一员参与交流,对交流做引导、点评,保证交流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森林资源贫乏,属少林国家,并且资源分布不均匀

    4人小组合作粗略计算,然后进行横向比较(各国森林面积和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或纵向比较(建国以来各时期我国人均占有绿地或森林的面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国植被情况数据),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交流,并作出评价。

    2、我国森林面积和草原面积日益减少,并呈现退化现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后4人小组议一议,之后以“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想说……”为题进行角色模拟,进一步表达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坏的录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性角色模拟,激发学生情感。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植被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1)依法治林,加强资源保护,例如:《森林法》、〈草原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2)加强造林绿化进度,提高绿地面积及造林质量。

    4人小组合作调查绿化活动开展情况,写出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与同学交流。

    讲述有关国家采取的策略,课前引导学生调查,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2、意识的提高

    从自身作起,提高意识,关心绿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结合时事(如xx年奥运会主题),4人小组合作讨论准备为奥运会做点什么。

    引导讨论,组织交流,激发学生情感。

    进一步增强爱护植被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绿化校园”设计活动

    课前4人为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表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的园艺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

    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方案,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展览。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等特点,进而了解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在经济上的意义。

    2.通过对铁线蕨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3.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4.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价值观;通过了解蕨类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蕨类植物与苔藓植物及与绿色开花植物的比较,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活习性及与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殖的特点,是学生了解蕨类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树立生物体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观点的基础;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由于有真根,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决定了它比藻类植物、苔藓植物都高等,植株也比苔藓植物高大。但又由于它的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还远不如绿色开花植物发达、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同时又决定了它仍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里,比绿色开花植物低等。所以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殖、生活习性的特点及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应确定为本节的重点内容。

    2.难点分析:

    铁线蕨的生殖过程比较复杂,学生第一次接触孢子囊、孢子、原叶体等名词,绝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未亲眼见过,会感到比较难理解。而且对铁线蕨植物体上不直接生出雌雄性生殖器官,却是先产生孢子,由孢子萌发形成的原叶体上长出雌雄性生殖器官,与葫芦藓植株上直接生有雌雄性生殖器官有所不同,学生会感到更难理解,加上受精过程不易观察到,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有较大困难,所以铁线蕨的生殖过程应确定为本节的难点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引言的--:

    结合复习葫芦藓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引出本课题。

    课上首先演示葫芦藓的植株(实物或挂图),请学生辨认它属哪类植物?形态结构上有哪些地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在学生回答后,再演示铁线蕨、肾蕨等实物或标本,让学生观察,看看是否能叫出这些植物的名称和生活环境,由此指出,还有一类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蕨类植物。

    2.关于“铁线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特点的教学:

    本部分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2~4人一组,教师组织他们观察铁线蕨,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①铁线蕨的植株的颜色如何?

    ②用尺子测量一下铁线蕨植株的高度,并做记录,想一想,它与葫芦藓相比有何不同?

    ③铁线蕨的地上部分是什么?它的茎长在哪?

    ④铁线蕨的叶是单叶还是复叶?紫黑发亮的部分是什么?你知道铁线蕨名字的由来吗?

    ⑤把铁线蕨的地下部分挖出来观察,看看这是什么?其上长有许多纤细的结构又是什么?它与葫芦藓的假根有什么不同?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它的形态。

    ⑥用放大镜观察铁线蕨的小叶,看看叶上是否有叶脉?分析一下,这里有何种组织?

    ⑦结合以上观察,试说明铁线蕨为什么会比葫芦藓长得高大?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归纳性讲解。强调蕨类植物已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3.关于铁线蕨生殖过程的教学:

    ①铁线蕨的生殖过程较复杂,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得这部分知识。可事先准备好带有孢子囊的新鲜的铁线蕨或标本、新鲜的原叶体或标本(其上带有雌雄性生殖器官)。并准备好生殖过程的剪贴图。

    ②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叶片背面边缘上长出的一些半圆形的褐色隆起,这些隆起是什么?这些隆起内部是什么?要求学生对照课本图I-71观察,当学生答出:这些隆起是孢子囊群,孢子囊内有很多孢子时,教师请学生到黑板前贴出它生殖过程的剪贴图:铁线蕨→孢子囊→孢子;并告诉学生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时可见到,当孢子萌发时可形成原叶体。下边可提出问题:铁线蕨的雌、雄性生殖器官长在哪?此时可组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原叶体,特别是对照课本图I-72,细心观察原叶体的腹面,注意其上是否长有雌、雄生殖器官,并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继续完成剪贴图:

    有卵细胞,雄性生殖器官里有许多带鞭毛的精子,当原叶体被水浸湿时,精子游到雌性生殖器官里与卵细胞结合完成受精作用(可启发学生思考,铁线蕨的受精作用需要什么条件)。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再发育成新的植物体。再请一位同学根据以上内容完成整个生殖过程的图解。

    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从生殖过程看,铁线蕨为什么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强调受精作用离不开水)

    4.其他的蕨类植物:

    让学生观察卷柏和蕨的标本或投影片,并给学生展示卷柏和蕨的生境图,使学生了解卷柏生长在岩石表面或岩石的缝隙里,蕨生长在森林和山野阴湿的环境中。

    5.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在学生重点了解了铁线蕨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特点的基础上,注意把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殖等特点与苔蕨植物相比较,让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与苔藓植物相比较,蕨类植物不仅有茎和叶,而且有真根,根、茎、叶里都有输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但它与苔藓植物一样,受精过程还离不开水,所以多数仍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学生归纳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小结一下它的主要特征。

    6.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先给学生播放蕨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片,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归纳出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结合最后一点意义,可给学生展示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境图,使他们加深理解最后一点意义。

    最后通过一道题复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铁线蕨为何能长得比葫芦藓高大,为何他们都只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蕨类植物

    一、铁线蕨

    1.生活习性:阴湿环境

    2.形态结构

    3.生殖:

    二、其他蕨类植物

    三、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有真根、茎和叶,有输导组织和较发达机械组织,较高大。

    2.受精离不开水,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湿环境。

    四、蕨类植物经济意义

    可食;药用;观赏;绿肥;饲料;

    古代蕨类植物→煤。

    小资料

    铁线蕨原叶体的培养和观察

    一、采集铁线蕨的孢子:

    夏末秋初,采集背面有褐色隆起的铁线蕨叶片放入纸袋,一段时间后纸袋里就留有囊群散出的孢子。

    二、培养铁线蕨的原叶体:

    1.把砖块稍稍磨平,洗净,并煮沸消毒,放入平底瓦缸或玻璃缸,往缸内倒水使之浸没砖块的一半。

    2.把铁线蕨的孢子稀疏地撒在砖上,用玻璃盖没缸口。把缸放在温暖而阴湿的地方,温度最好保持在15℃左右。

    铁线蕨原叶体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把砖浸在水时,把缸放在温暖阴暗处,并用玻璃盖没缸口,砖面不断吸水,经常保持湿润,都是为了维持所需的温度和湿度。

    三、观察铁线蕨的原叶体:

    如果管理得当,15天后砖上长出绿色的原叶体。把钱铁蕨的原叶体从砖上小心刮下,放在载玻片上,底面朝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原叶体,可见它是心脏形的绿色叶状体。原叶体下端靠近“心尖”是丛生的须状假根。假根基部附近是球形的雄性生殖器官——精子器,靠近“心脏”凹陷处可见突出的雌性生殖器官——颈卵器。原叶体被水浸没后,精子器里的精子游到颈卵器里,和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颈卵器里发育成胚,最后发育成新的铁线蕨。

    附:培养铁线蕨原叶体还可使用培养基。

    具体做法如下:称取硫酸钙0.25克、磷酸钙0.25克、硫酸镁0.25克、氯化钠0.08克、硝酸钾0.07克、氯化铁0.005克倒入盛有1000毫升水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至溶解,再加8克琼脂,加热搅拌至琼脂溶解,倒入培养皿中,使它凝成厚1~1.5厘米的平板。把纸袋中的孢子倒在白纸上,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盖上盖子,放在有散射光照射的地方。

    在15℃以上的室温条件下,孢子能正常萌发成绿色的原叶体。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阐明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解释有关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

    2、通过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过程,使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生理实验现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确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1、通过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探究精神;

    2、通过光合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生物科学的价值,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这一节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学生学得的第一个复杂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径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来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及产物,再以一组光合作用的探索实验加以检验。而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能否成功,则是教学中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本节的教学安排为3课时,第1课时讲授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第2课时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实验,第3课时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及意义。

    教法建议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可以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带到课堂上来进行交流,通过概述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或结果,启发学生通过分析和思考得出相应的结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教学内容如下:

    科学家

    实验过程或结果

    实验结论

    海尔蒙特 1648

    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浇灌,柳苗由2.3kg增重至76.8kg;90kg干土减重57g

    柳的增重来自水

    普利斯特利 1771

    钟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将小鼠与植物同时放入密封的钟罩内,小鼠生活正常

    植物能“净化”空气

    英格豪斯 1779

    植物的绿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谢尼伯 1782

    发现照光时绿色植物吸收CO2,释放O2

    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索热尔 1804

    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减去O2释放量

    水是原料

    萨克斯 1864

    发现照光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有机物是产物

    其教学目标有三:一是使学生领悟到光合作用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和不懈努力的结果,因此要珍惜学习知识的机会;二是使学生领略科学家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接受科学素质的启蒙教育;三是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分析其原料、条件和产物,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做准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应注意的问题有:

    (1)选叶遮光应先暗处理。应选择生长健壮,便于接受光照的叶片,经过遮光处理后,再放入暗处2~3天。暗处理条件下,叶肉组织不能合成淀粉,细胞内积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运出叶片。由于叶片内淀粉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为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创造了条件。

    (2)对遮光——暗处理材料的光照时间应视光强度而定。实验当天的上午,强光照射3~4小时,下午实验效果显著;若上午使用实验材料,则必须在夜间用灯光照射处理材料,光线不强应延长光照时间。

    (3)酒精脱色过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热法(水浴)。当叶片在酒精里呈黄白色时,应先熄灭酒精灯。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准备好湿抹布,一旦出现问题不要慌乱。

    (4)酒精脱色处理的叶片脆而硬,用热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叶片经过水化处理而变软,并为碘与淀粉的反应创造条件。

    (5)滴加碘液的同时,注意观察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

    (6)处理好实验课上教师的讲解与学生活动的关系。在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之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和分析所看到的现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两个演示实验要力争演示成功,这两个实验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断总结可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另外在进行演示之前要简要介绍实验装置和基本原理,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有关光合作用的一组探索性实验,实际上是对光合作用假设的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检验证明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假设是成立的,从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念。因此,教学时在每完成一个探索性实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每个实验揭示的问题。当一组探索性实验完成后,应指导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等问题。

    第3课时在上述实验基础之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总结,让学生尝试用关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语言加以描述。这样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定义,从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的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启发学生运用知识来说明或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和说明问题过程中领悟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个自然界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产物的实验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

    难点:光合作用一组实验的组织和实施

    光合作用的实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

    引言:上一节我们了解了叶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结构有着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特点。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这还得从柳苗生长之迷说起。

    17世纪以前人们认为,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一定是从土壤中获得生长需要的各种物质。一株大树那粗大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丰硕的果实,都是由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变化来的。果真是这样吗?怎样证明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科学家是通过探究过程寻求有关自然界各种问题的答案的,揭示柳苗生长之迷也是如此。

    在课前查资料的基础上,请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海尔蒙特的实验。

    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设计了一个简单而又巧妙的实验:他将一棵重2.3kg的柳苗栽种到一个盛有土壤的木桶中,木桶内土壤的重量是90kg。此后,他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柳苗。为了防止灰尘落入,他专门制作了桶盖。5年过去了,柳苗渐渐地长大了。他再次称量柳苗和土壤的重量,结果使海尔蒙特大吃一惊:柳苗重量增加74.5kg,土壤重量仅减少了0.057kg!(配合投影图)同学们,根据海尔蒙特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小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板书:海尔蒙特 柳苗生长之迷 说明柳苗的增重来自水)

    提问:海尔蒙特的实验结论完全正确吗?从植物生活环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长需要的物质来源,还应该考虑什么因素?

    讨论发言:可提到阳光、空气。看来,海尔蒙特的实验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那么,后来的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气时,做了一个新奇的实验。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扮演蜡烛、小鼠、绿色植物和太阳,伴随着解说员的讲解表演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配合投影图)。

    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板书:普利斯特利 钟罩内的实验 说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提问: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时,有的获得成功,有的总是失败,甚至发现植物还会更严重地污染空气。为什么学者们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呢?

    讨论回答引出下一个实验:阅读材料"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净化空气;他还发现,光照下的绿色植物能够释放气体,这种释放气体的能力在夕阳西下时降低,日落后则完全停止?"这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书:英格豪斯 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说明光的重要性)

    提问:英格豪斯的实验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条件是什么?(光)

    讲述:那么,在光照下绿色植物究竟释放什么气体?这种气体是否与植物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关呢?后来,科学家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成分,明确了这种气体就是氧气。

    阅读材料:"1782年瑞士牧师谢尼伯通过实验证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气的同时,还要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础上,1804年瑞士学者索热尔对光合作用首次进行定量测定,发现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因此他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同时还要消耗水,这也与海尔蒙特的结论相吻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绿叶放在暗处数小时,消耗叶片中部分营养物质,然后把叶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结果遮光的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而照光的一部分叶片显示深蓝色。科学家们已经证实,只有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燃烧时能够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种有机物。萨克斯的实验使人们认识到,绿色植物在光下不仅能够释放氧气,而且能够合成淀粉等物质,供给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所用。1897年,人们首次把绿色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动称为光合作用。这样,柳苗的生长之迷也终于被揭开了。"

    提问: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各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板书:谢尼伯 发现光照时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产物是氧;索热尔 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去氧的释放量 说明光合作用的原料还有水;萨克斯 发现光照时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才会增大 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总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各是什么?这样一个生产加工的过程是在哪进行的呢?

    学生明确: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条件是阳光;产物是淀粉和氧;场所是叶绿体。

    (第二课时)探索光合作用

    引言: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我们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做出了初步的解释。怎样检验我们对问题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我们来做一组探索性实验。(板书:二、探索光合作用)

    萨克斯利用对照实验法和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发现了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绿叶在光下是否能够制造淀粉?

    小组讨论: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同学们能够设计出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为什么?然后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一部分,将其放在阳光下照射。思考叶片部分遮光的目的。

    发给每组一片经上述处理后的天竺葵叶片,请参与上述实验过程的同学进行说明。

    但是如何检验叶片中是否有淀粉存在,直接用碘液滴在叶片上行不行?还很难回答。

    指出:叶绿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用隔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在酒精中。

    操作:将叶片上的黑纸片取下,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再把小烧杯放入盛有开水的大烧杯中,将这一套装置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

    讨论:能否将装有酒精的小烧杯直接加热?(不能,酒精容易燃烧)

    观察:加热过程中,酒精颜色的变化和叶片颜色的变化。直至叶片变成黄白色。

    分析说明:绿叶变成黄白色及酒精变成绿色的原因。

    操作:将酒精灯熄灭,用镊子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将漂洗干净的叶片平铺在培养皿中,滴加几滴碘液。放置片刻。(此时将实验台收拾整理)

    观察:用清水洗去碘液,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得出结论:经过部分遮光处理的叶片遇碘液后,见光部分呈深蓝色,表明有淀粉产生;遮光部分不变色,表明没有淀粉产生。说明绿叶合成淀粉需要光。由此可见,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

    那么,光合作用还有其他产物吗?

    演示实验:检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介绍实验装置,并让同学看到试管中上升的小气泡,解释排水集气法。然后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验试管中的气体,请注意卫生香的燃烧情况。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此现象说明了什么?光合作用产生的助燃气体是什么气体?

    总结: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氧。

    我们蒸馒头要有面粉、水和发酵粉作为原料,那么,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和氧需要什么原料呢?

    演示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说明两套实验装置的不同在于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一个盛有清水,而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分别取两枚叶片,进行脱去叶绿素、滴加碘液的处理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说明原因。

    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证明: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往水里吹气,能产生淀粉吗?可见,光合作用除了需要光以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

    演示实验: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用银边天竺葵进行实验,根据现象说明问题,得出结论。

    以上实验验证了我们对光合作用的解释是正确的。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课时)

    引言:有人把绿叶进行光合作用,比作工厂的生产活动。你能说出绿叶这个"绿色工厂"中的机器设备、原料、动力和产物各是什么吗?

    启发学生回答

    提问: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把"绿色工厂"的生产过程表示出来吗?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光合作用的公式: (板书: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思考:在光合作用的公式中,物质和能量都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板书: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引导学生回忆种子的成分中有哪两大类物质,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光合作用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由简单的无机物(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复杂的有机物(淀粉等),并且释放出氧气。

    提问:在物质变化的同时,还有什么变化发生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里的能量。

    从实质上说,光合作用包含了两个方面的转化:

    根据公式及实质用语言表述什么是光合作用。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书上光合作用概念的有关内容,并做出标记。(板书: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对绿色植物本身、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板书: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提问:人和动物也能像绿色植物那样,把从外界摄入到体内的各种无机物在体内转化成有机物吗?那么,我们人和动物体内的各种有机物是哪来的呢?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食物中的各种有机物,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成的。不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种有机物,包括我们熟悉的棉、麻、糖、橡胶等,也都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提供的。据科学家估计,整个地球上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机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达4500亿吨左右。

    (板书:(一)食物来源)

    提问:我们人进行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是从哪来的呢?食物中的能量又是从哪来的呢?

    讨论回答后总结:不仅植物性、动物性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源于光能,我们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也都是现在或过去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太阳能。

    据估计,地球上绿色植物一年进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电能,可达1700万亿度。现在整个地球上人类一年所消耗的能量仅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板书:(二)能量来源)

    提问:人和动物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

    分析总结:生物呼吸时消耗了很多氧气,产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燃烧同样要消耗很多氧气而产生很多二氧化碳。

    据科学家估计,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所消耗的氧气,每秒中可达1万吨左右。照这样的速度,大气中的氧气在300年左右就会被用完。但是我们生活中并没有明显感到环境中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过多,这是什么原因呢?这还要归功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据估计,1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其光合作用每天能吸收二氧化碳1吨,释放出氧气0.73吨。地球上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年所释放出的氧气,可以达到4800亿吨左右。(板书:

    (三)氧气的来源)

    综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来源、能量的来源和氧气的来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荣和发展的基础。

    (板书: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农作物产量的高低与农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机物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在农作物种植技术上,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增大单位空间的叶总面积,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体高效种植,可以将植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最优化组合,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板书设计:

    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三、光合作用的实质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五、光合作用的意义

    (一)食物来源

    (二)能量来源

    (三)氧气的来源

    六、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表述根尖外形及根毛特点。

    2、准确描述根尖各部分结构及其功能,明确相邻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组织学生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动作技能达到熟练水平。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根尖各部分结构的联系以及各部分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科学方法论的教育,体会到生物体是统一整体并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教学建议

    一、知识体系图解

    二、教材分析

    1、"根尖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众所周知,植物体的根是由根尖发育而成的。根尖为什么能够发育成根,这与其结构紧密相关。而根尖的结构特点又决定了根尖的功能。根尖的功能又决定着整株植物的生与死。所以,只有掌握了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为后续知识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识别根尖各部分细胞结构特点及其相应的功能"是本节的难点知识。教材中的插图或挂图都是根的结构模式图,而显微镜下观察的根尖细胞结构,大多是不规则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根尖细胞结构时,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认清显微镜下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避免学生对细胞结构的认识趋于模式化。这样更有利于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

    3、在根尖的各部分结构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容易把根尖的四个部分看成是界限分明的,而不是互相连续的。这就应该在最后研究根尖的发展变化的时候,指出根尖的四部分是互相连续的,各部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各部分是依次向前发展变化的。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是由分生区的细胞经过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细胞分化而形成的,使学生既复习了已经学过的知识,又形成了根尖是发展变化的动态观点。

    三、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让学生了解根尖的结构及功能。

    课前利用小麦或其他植物,使其萌发并长出数条幼根。在课上先指导学生用肉眼观察根尖,教师要指出从根的尖端到长有绒毛的一段根就是根尖,同时要求学生观察一下根尖以上的部位,弄清根尖在一条幼根上所占比例的大小。帮助学生从根尖的外形上区分各部分的形态、色泽等特点,如:根尖尖端处稍带黄色的帽状结构是根冠;根冠内部一团稍稍发暗的部位是分生区;分生区以上白色、表面光滑的部位是伸长区;伸长区以上长有根毛的部位是成熟区。在成熟区的上端,还可以看到已经枯萎的根毛。

    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结构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观察,并配合使用挂图或投影,帮助学生掌握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结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各部分的功能。

    在进行显微观察时还要指导学生注意两点:(1)学会边观察边移动载玻片的技能;(2)正确认识永久切片的颜色。学生在观察经染色的永久切片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永久切片一般都要进行复杂的染色过程,使不同的组织、细胞或细胞内的不同结构呈现不同的颜色,防止学生产生"植物器官组织就长成五颜六色"等误解。

    在本节中,不仅要了解根尖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根尖的生长、发育与根生长的关系。但是根尖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个动态的发展中,植物的根也就形成了。这一变化过程,如果单*教师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用教具制作根尖生长活动图片或利用多媒体制作根尖生长的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这种动态的变化。

    在研究过根尖的四个部分以后,还要研究成熟区以上直到茎的基部的结构,在这里出现了“导”这一名词。学生初次接触到导管这一名词,不太容易透彻理解,教师可以用一根玻璃管来表示导管,管内贴上螺旋排列的有色纸条来表示导管内壁的加厚花纹,这样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导管的结构特点和这种结构是有利于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主要功能。

    难点:根尖的发展变化规律

    手段:学生观察、分析与讲解相结合

    设计思想:

    本节的内容相对来讲,需要识记的内容较多,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对照课本内容自学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而对于根生长的现象,则需要通过图像等资料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小结,并引入新课:

    根有固着植物于土壤中,并且能够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根为什么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这些营养物质呢?这应与根的结构有关。那么,根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一)根尖的结构:

    1、组织学生完成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观察。

    (1)肉眼观察植物的幼根,讲解根尖的定义,及根尖占根的比例。

    (2)用放大镜观察根尖的颜色及形态,以及根尖可分为几部分。(从外形特征上看,一般可确定出根冠、成熟区、以及二者之间的部分。但可以不给出具体名称,只要求学生能说出形态特征即可。)

    (3)指导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永久纵切片,并对照课本58—59页内容学习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征及功能。

    (4)指导学生列表总结。

    (5)指导学生重点分析成熟区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大量的根毛使植物吸收面积大大增加,因此成熟区是根尖各部分结构中最主要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

    (6)利用录像或动画课件展示根尖动态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认识根的生长过程与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二)成熟区及其上部的结构:

    1、继续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幼根,指导学生观察根尖以上的部分。

    2、讲解:

    成熟区以上的部分,根毛脱落,失去吸收能力。其中部一些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消失,上下细胞失去细胞壁形成中空的导管。

    3、通过显微投影或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导管。(讲解导管是由死细胞构成,与茎和叶中的导管相连)

    三、反馈:

    提问:"当把花卉移栽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保护根尖)

    板书设计:

    第二节根的结构

    一、根尖的结构:

    二、成熟区及其上部的结构:

    1、根毛消失

    2、内部有导管

    探究活动

    探究洋葱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形态

    目的要求:

    1、学会制作洋葱根尖的临时装片。

    2、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细胞形态特点。

    3、练习使用显微镜。

    材料用具:

    洋葱、显微镜、盖玻片、载玻片、玻璃皿、剪刀、镊子、滴管、吸水纸、稀碘液、清水

    方法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2、了解玻片标本的种类。

    能力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

    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知识体系图解

    本节教学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和作用

    《观察细胞的用具》这部分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

    “练习使用显微镜”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课本从取镜、安放、对光、观察到收镜,每一个步骤都详细叙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认真组织并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的重点是显微镜的结构和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为下一节动、植物细胞的观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法建议

    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上。这一节课不要求观察载有实验材料的玻片标本(只要求观察诸如贴有“上”字薄纸的代用玻片标本)。目的也在于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关于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的教学,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的归纳、概括,课后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册》及时进行反馈,来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可以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操作步骤的顺序、重点内容,并及时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通过这种“纲要化”处理,提高学生记忆的选择性,有利于记住最关键的东西;

    (2)尽量的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以提高学生记忆的牢固性;并把学与用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形象性。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观察细胞的用具

    重点: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难点:第一次实验课的组织

    教学手段:以学生个人及小组活动为主

    教学设计思路: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在教材中用图表示得很清楚,教师不需要讲的过多或过细,完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利用教材进行学习,教师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为1课时。

    导入:显微镜是一种可将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活动一:学习显微镜的各部分的结构及用途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9的图片和相关文字,利用实物观察并记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及用途。

    (观察前,教师需先讲解显微镜的提取、安放。即: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把显微镜靠在胸前,平稳的置于桌面。)

    2、同组同学相互考查记忆结果。

    3、请几位同学上讲台利用挂图或实物讲解。

    教师总结(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

    活动二: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要求:1、学生对照课本P8—10的图片和相关文字,按要求用显微镜观察“上”字装片。

    2、由于对显微镜使用还不够熟练,要求学生练习时动作要轻,以免损坏显微镜。

    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巡视,并急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师总结:显微镜的操作过程提问:1、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有什么不同?2、放大倍数的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得出结论:1、物像与实像相反。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活动3:学习玻片标本的类型

    组织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一片树叶,感受在显微镜中的视野状况。

    提问:为什么视野中看不到图像?如何才能在显微镜下到树叶的微观结构?

    组织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汇报

    教师总结:显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玻片标本的种类

    (1)永久性玻片标本:可长期保存。

    (2)临时性玻片标本:不用长期保存。

    组织学生阅读P10玻片标本的类型,并在给出的永久玻片中找出相对应的切片、涂片、装片。

    三、作业:完成实验报告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观察细胞的用具

    一、显微镜的使用

    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3、观察

    4、整理

    二、玻片标本:

    切片

    涂片

    装片

    探究活动

    自制简易显微镜

    目的:通过自制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材料: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鞋盒也可)一张;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小镜片一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小木条。

    制作方法:

    1、取长15~20厘米马粪纸,宽以花镜片周长为准,宽出1厘米即可,卷成筒状。

    2、用透明胶条将花镜片分别固定在纸筒两端。

    3、取10厘米X10厘米三合板或薄木板一块,中央开直径为1厘米孔一个。

    4、在三合板一边的中点和相对的两角处各粘一个高5~8厘米的木条腿。

    5、在三合板(相当于载物台)的上面两后腿的中间位置竖直粘一个高20厘米的小木条。

    6、用铁丝(10号铅丝)弯成一镜筒支架。一端套住镜筒,另一端固定竖直木条上(手动其一端可使镜筒上下移动)。

    7、在三合板下面,用铁丝弯一个反光镜支架,将小镜片装片上,固定在通光孔下。

    8、使用时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即可,注意用手上下移动镜筒时要轻慢和稳(放大倍数依花镜的度数而定)。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

    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设计

    什么是生物?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提出问题:“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分析

    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 ,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准备:

    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

    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的特征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10幅插图,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和基本要求,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小学的自然课里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你能说出一些生物吗?(要求:每位同学说出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不要重复)从而导入新课。

    学生思考后回答。

    2.新授

    (1)什么是生物

    教师:你能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请你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

    ⑵生物的特征

    教师:请大家列举一下你所知道的生物,看看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存活?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1—5,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问题1:①每幅图说明了什么含义?②植物需要的有机物从哪里来?③植物也能进行呼吸吗?④人是有生命的,能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也会排出废物吗?⑤植物是通过那种方式将体内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的?

    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的结果。

    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不了解的,教师可简单解释一下其概念,以加深学生对其问题的理解。

    学生回答的问题可能不太准确,教师要加以指导。

    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6—10,并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2:①图6---7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请你用手触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片,触碰的含羞草叶片与周围的叶片相比,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这些都属于应激性,并补充说明含羞草叶片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在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让学生继续观察教材插图并思考问题

    问题3:①图8—10 说明了什么问题?②想一想,生物还有那些繁殖方式?动物、植物、细菌是怎样繁殖的?

    小组同学回答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出:狗、猫等动物可以产仔,有的植物可用种子繁殖、有的可用根、茎、叶来繁殖,有的还可用细胞来繁殖。还可补充说明细菌能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能进行出芽生殖等。完成开放性作业3、4题。

    问题4:你能准确地表达出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吗?

    师生共同整合得出结论

    问题5:①你自己是否也有上述这些特征?②请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这些特征是否都应在一个生物体上体现?③假如有人问你“什么是生物”你怎样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3)练习: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师再提出问题:刚才你们描述的生物特征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观察的方法与基本要求。

    3、教学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出: ⑴生物的共同的特征 ⑵怎样判断一个生物是否具有生命 ⑶ 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4、拓展

    针对这节课,你还有什么建议吗?

    5、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共同特征

    二、什么叫生物

    生物具有营养、呼吸、排泄、对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三、观察的一般方法和基本要求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章是七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章,该章内容对科学用药、保障健康进行了探讨。本章涉及的内容有家庭药箱建立的原则,大众用药存在的问题,重点是科学用药的方式、等。这些内容与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经历过的事例进行探讨如何科学用药,可以激发学的,通过让学生收集和整理药品标签并引发讨论,可以使学生在学的同时获得一些终身的。通过科学用药的常识性,让学生了解和改进卫生方面的不良习惯,培养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健康的意识。

    学生分析

    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已经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等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 础,通过的适当引导,对药箱 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某些不良做法(如超剂量服用)、某些药的用药时间、用药方式,学生是可以通过思考找到答案的,而部分内容由于涉及到药理知识,学生对此接触较少 初一,因此需要的进一步讲解,如头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对病毒引起的感冒不起作用;药物联合使用会有不良反应;用果汁或茶水服药为什么不科学等。

    设计理念

    (一)

    A.明确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1)基于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安排了图片、分析多个探究活动,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自己构建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倡导学生合作学习。

    (3)创设开放性,尝试设计开放式的作业变“释疑解惑”为“起疑生惑”。提出问题,建议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和学生创造性的学。

    (4)通过大量课件展示、问题讨论,增加感性认识,从而突出重点。

    (二)教法

    A.综合启发式教学:应用个性化处理的网络资源辅助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有争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评价观。

    B.引导发现式教学: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尽可能的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去,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学法

    A.自主探究法:课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收集药品标签和了解标签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获取课外知识的能力。

    B.交流讨论法:依据学生的特点、逻辑推理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就 “科学用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 ?”等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勇于陈述自己的观点,锻炼他们的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一些常用药的名称和作用 。

    2.举例说出常用药的正确服药方法。

    3.概述安全用药的知识及急救方法。

    技能性目标:尝试收集、处理资料。

    情感性目标:认同协同配合的团体协作精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一周指导学生收集家庭常备药的标签,保留有参考价值的,以备课上与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准备课上用的课件,包括:导入(方案一)、家庭常备药、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治疗感冒的种种做法、服药时间、服药方式、营养药多多益善吗、想一想、错误的服药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示和建议

    导入(方案一):

    动 画展示(幻灯片一)

    观看画片,联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进入学习情境。 所有课件附在最后

    导入(方案二):

    生病吃药,这是生活中的平常事,然而药物能治病,也能产生不良后果。有资料显示,我国有逾3亿人滥用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脑卒 之后的第四大杀手,全球死亡病例中,1/3属滥用药物造成的,由此可见,科学用药以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由此引出本节课题“科学用药,保障健康”。 领悟资料内容,进入学习情境。

    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好的常备药 标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 各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对收集的药品标签进行分类,统计出家庭常备药的名称,并将自己的统计结果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根据不同组统计出的不同结果,教师总结,并用(幻灯片二)展示一般家庭常备药。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 分组讨论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并推荐出小组发言人在班内交流,阐述本组的看法。各组之间相互评议。

    根据得到的反馈信息进行总结,并用(幻灯片课件三)动画展示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并提议建立自己家庭药箱贮存的常备药。 依据家庭药箱的建立原则及自己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拟定家庭药箱常备药并呈现自己的拟定结果。 对课件三的补充: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时令性疾病的 药物为主;急救药放在易拿到的地方;药箱要定期检查。

    问题探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得病,不同的人得病之后有不同的做法,请大家分析以下治疗感冒的做法哪些合理,哪些不合 理。(幻灯片四)展示 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及生活经验对教师给的例子进行分析,并呈现结论。 头孢霉素是一种抗生素,但有些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之不起作用,还会引起药物性发热,合并真菌感染。

    不合理的用药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可能使病情加重,那么如何才算科学用药呢?就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服药方式等谈谈你的看法。 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阐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反馈信息进行小结,并用(幻灯片五)、(幻灯片六)展示。 注重观察画面,积极思索,领会相应的道理。 某些药物之所以饭后服,是因为胃中食物可减轻药物的刺激性。

    药物嚼碎可增大与胃的接触面积,润喉片含化可发挥对咽部的止痛、消炎作用,硝酸甘油含化1—3分钟缓解心绞痛。

    讲述:除了需 要注意以上这些正确的服药方法外,药物在联合使用时也要注意科学性。研究表明:同时接受1~5种药物的患者中,18%受到药物 毒副作用的危害,同时服用5种以上的药品的患者,发生药毒反应者高达80%以上。因此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会降低药效,甚至发生意外,因此不要认为服药越多、时间越长就越好。

    提出议题:(幻灯片七)展示(注:幻灯片处有相应的议题) 讨论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课件七中将议题与举例分成两部分,等学生讨 论之后,举例以动画效果出现。

    对议题进行阐述并列举事例。

    小结:药物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除了有益的治疗外,往往伴有各种副作用。这就充分证实了“药物能治病也能致病的道理”。

    组织学生总结“科学用药”包括哪些方面,实际用药应注意些什么? 各组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和各自的生活体验,小结出本组的意见,然后在班内交流, 同时要相互评议,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

    想一想:(幻灯片八)(注:幻灯片处有相应的问题)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答案设成动画。

    布置作业:很多人平时这样服药(幻灯片九),你认为正确吗?组织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原因。 对课件九中这些错误的服药方法的解释设成动画,待下节课展示。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9

    一、教材简析

    (一)地位和作用

    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就需要每天从外界摄取养料,同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它在本册书中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学好《尿的形成和排出》这节内容,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能正确区分排泄和排遗;

    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⑶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⑷明白排尿的意义。

    能力目标:

    ⑴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⑵通过对血浆、原尿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养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与功(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二、教法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淡化了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以问题贯穿其中,用逐渐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学法引领

    以学生熟悉的话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愿望,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内容是与自己有关的。学法上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理解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创设问题情境,与生活实际相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会去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出远门坐车时要少喝水?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检验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变化,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排尿有什么意义?

    (二)合作探究

    1、废物排出的方式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要予以鼓励。然后由教师小结。

    2、泌尿系统的组成⑴出示泌尿系统组成图⑵解读图,思考回答: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

    注意观察肾动脉与肾静脉以及肾的颜色,推测血液是怎样进出肾脏的?你认为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没有关系?(考虑动态生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没有,顺利过度到下一环节;也有的学生认为没有关系,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设置悬念,为下一环节做一铺垫。)

    ⑶交流分享

    ⑷总结归纳

    协助、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3、肾脏的结构

    实物出示,课件示图。学生观察,教师讲解。主要讲解肾单位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过程

    问题引入:⑴医生为何可以通过一张单子、一些数据就能判断一个人肾脏是否有病呢?

    ⑵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数据分析:书本82页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分析并讨论,回答后面的讨论题。

    为什么血浆与肾小囊液中蛋白质含量差异这样大?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

    如果尿液是由肾小囊直接形成,为何尿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葡萄糖?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

    动画演示尿液的形成过程,加强理解肾小球的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挖掘教材、提出新发现:

    尿液同肾小囊液(原尿)比较,并没有新的尿素产生,为什么浓度会增大呢?

    5、尿液的排出

    教师设问:

    ①肾脏形成尿液在腹腔脊侧,是怎样通过腹腔排到体外的?

    ②人的肾脏每时每刻都在形成尿液,也就是说,尿液的形成是连续不断的,而为什么排尿又是间歇的?

    ③膀胱内的尿液从何而来?为何有贮存功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然后教师用图表列出排尿过程。

    6、排尿的意义

    学生自学后回答

    (三)总结练习

    1、排出废物的方式:排泄、排遗

    2、泌尿系统的组成

    3、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4、尿的排出过程及意义。

    练习略

    (四)拓展探索

    介绍血液透析、血尿、蛋白尿等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 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1)人是怎样形成的?(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布置课后访问]:同学们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及组成已经非常了解了,回去以后,再做2个访问,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⑵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

    2、技能目标

    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

    3、情感目标

    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二、重难点

    1、重点

    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说出它们的功能。

    2、难点

    ⑴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

    ⑵与父母交流自己对生育和养育的认识,增进敬爱父母的感情。

    三、课前准备

    1、教师 准备多媒体材料和相关用具

    2、学生

    课前预习:①请教家长:我是怎样来到世上的?

    ②请教母亲怀孕时间是多久?怀孕时有什么感觉?

    ③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谈谈酒精、烟草和某些药品为什么会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哪些表现。

    四、教学策略

    本节介绍的是人的个体形成方面的内容。学生一方面对人的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往往有怀有羞怯的心情。教师在理解学生这种心情的前提下,要有针对性的设计引入环节。教师可以先给出自然界生物生殖的图片,例如花、海马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根据上学期学习的知识知道花是生殖器官。教师接着指出其实所有生物都有生殖现象,人类也同样有。生殖是自然界很普遍的现象。新生命的诞生更是是一件神圣的事情。要正确的看待生殖。进入人的生殖的学习。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又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对父母的询问来回答问题,调动课堂的气氛。并且指出人的生殖同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相类似,也是由雌雄生殖细胞相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加强学生的正确认识。

    接着,教师让学生互相观察指出男女外观的差别,再让学生判断小孩相片的性别,让学生感觉到男女最本质的区别是生殖器官。进入生殖器官的学习。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识图,讨论或独立完成课本图iv-4和iv-6,并且完成课后习题2。教师课前准备相关的答案纸条,让先做完的那一组学生上来将答案对应的贴上去,再提问男性和女性分别哪种结构是重要的,为什么等。课后习题2的答案用投影的形式打出来。

    了解了生殖系统后,进入生殖过程的学习。老师播放一段关于生殖过程的录像,请学生观看录像后,完成课前老师发下去的纸条(见附)。播放前请学生先看清楚纸条上要求回答的问题,可以相互讨论完成。第1题的答案用投影公布出来。在讲这道题时,结合课后习题1,让学生用课前的调查回答。在讲完第3题后,教师可以紧接着提问母亲在怀孕是神秘感受呢,遇到哪些事情,酒精、烟草和某些药物对胎儿有哪些影响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课前调查回答,体会到母亲怀孕的辛苦。从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知道对母亲来说生育不容易,对父母来说养育子女更辛苦,懂得疼爱父母,孝敬父母。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3

    输血和血型

    学习流程;仔细阅读课本76-77页(4分钟)完成轻松起航(5分钟)完成试试身手(5分钟)完成能力提升(6分钟)实际应用(5分钟)小展示(13分钟)小结(2分钟)

    总结:

    AB型是万能受血者,

    O型是万能供血者,

    课题4.4.4输血和血型课型预习+展示

    教学目标:

    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了解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血量的关系。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重点: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难点:

    轻松起航

    1.ABO血型分为、、、四种类型。不同血型相遇,可能会黏结在一起,发生凝集。

    2.大量输血是应以输入血为原则,AB血型的人,除可输入O型血外,还可以输入少量的型或型血。

    3.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

    4.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毫升,能在短时期内自然恢复正常,如一次失血超过毫升,会有生命危险。

    5.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

    试试身手

    1.一个AB血型的病人需要大量的输血,原则上应给他输入的血为()

    A.O型血B.A型血C.B型血D.AB型血

    2.某人是B型血,在没有同型血而又情况紧急时,可输入少量的()

    A.A型血B.O型血C.AB型血D.以上三种都可以

    3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输血是()

    A.A型B.B型C.O型D.AB型

    4健康的成年人若一次献血200-300毫升,其结果是()

    A.对人体健康无影响B.一个月可以恢复

    C.三个月可以恢复D.造成终生的损失

    5.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多少会引发生命危险?()

    A.1200-1500毫升B.800-1000毫升

    C.600-700毫升D.400-500毫升

    能力提升

    1.输血时,如血型不符可能发生凝集反应,凝集现象是()

    A.白细胞黏结在一起B.红细胞破裂

    C.红细胞黏结在一起D.血液凝固

    2.小明被车撞伤住进医院,需要输血,小明的血型是A型血,那么适合小明的血型有()

    A.1种B.2种C.3种D.4种

    3.在无同型血的情况下,危险性最大的病人的血型是()

    A.A型B.B型C.AB型D.O型

    4.将下列患者症状与该输入的血液成分用直线连接起来。

    严重贫血者血浆

    身体大面积烧伤者浓缩血小板悬液

    出血不易止血者浓缩红细胞悬液

    实际应用

    讨论:(先讨论后总结)

    1献血以后,应该补充哪些营养成分?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肾脏的结构与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实物),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肾脏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排泄的概念,肾脏的结构和尿液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在分解时回产生许多的废物,它 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人体是怎样将这些废物排出体外呢?教师: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有多种,但以尿液为主要形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大家想一下,在不出汗的情况下,喝水多时,尿量有什么变化?喝水少时,尿量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为什么人体每天必须排出一定量的尿液?排尿对人体有什么意义?为什么医生可以通过化验尿液的各种成分的变化,来诊断疾病呢?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了解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课题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解

    1、排泄的概念

    人体将体内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排便这一说法,那么排泄与排便有什么不同?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观察泌尿系统的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了解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说一说泌尿系统的器官的主要功能,并能知道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3.通过观察活动,认识肾脏的内部结构:

    活动(1),若学校条件允许,最好能有教师的【演示实验】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肾的皮质与髓质、肾盂。(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影片讲解,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 2)可以通过看挂图、看投影片等认识肾小体。通过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归纳肾单位的结构。(由学生小结肾脏的结构。)

    4、尿液的形成

    (1 )学生:观察活动,阅读课文。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毛细血管的分布位置,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一下毛细血管的作用。(学生:总结得出,两处有毛细血管分布。一处是肾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另一处是肾小管周围缠 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教师:同学们想一想,由肾动脉流入肾脏的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本23页的数据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

    学生甲:通 过对尿液和血浆的成分比较,我发现尿液中没有蛋白质和葡萄糖,而无机盐、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认为排尿主要是排出无机盐和尿素, 还有多余的水。

    教师:如果尿液中没有水,请你判断一下无机盐和尿素能否排出体外?

    学生甲:不能,无机盐和尿素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体外。

    学生乙:比较血浆和原尿(肾小囊中液体)成分的变化,发现肾小囊中液体的葡萄糖、无机盐、尿素和血浆中完全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质只有极少 量。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而大分子的蛋白质一般很少透过。

    学生丙:肾小囊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了。

    (3)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又知道血液与尿液 的成分差异,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呢?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看书21页与26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 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滤过和重吸收 。

    ② 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 用相适应?

    ③ 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 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出球小动脉的血在汇入肾静脉的过程中又发生什么变化?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学生小结:尿的形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阶段。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以及尿液是怎样形成的。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排泄

    一、概念与途径

    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皮 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四、尿的形成:

    血液 肾小球滤过形成 原尿 肾小管重吸收形成 尿液

    七年级生物教案 篇15

    1.1.3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描述生物学的概念

    2、举例说明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情感目标:

    举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学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1、生物学的概念

    2、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3、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五、重、难点突破

    导入部分: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自己的周围,总会碰到不少引人思考的问题:春华秋实、北燕南飞、蜘蛛结网??自然界中这些纷纭众多的生物现象神奇奥妙、饶有趣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板书课题]。

    科学探究部分:

    科学探究一:

    (一)生物学的概念

    探究过程:

    1、学生分组,列举生活中与生物学有关的一些现象。

    2、各小组根据例子归纳总结生物学的概念。

    3、各小组交流讨论结果,最后得出生物学的概念

    (二)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过程:

    1、学生4人一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讨论生物学与人类关系,每小组推选1名主持人,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

    2、学生根据生产生活展开讨论。

    3、各组交流讨论情况,汇总生物学与人类关系的例子。

    4、讨论后,每人写出总结、交流。

    情景渗透材料:

    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

    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农林牧渔生产、酿造工业、食品工业离不开生物学知识。

    我们从事各种学习和工作,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生物学是医要卫生的基础,防治疾病、卫生保健、计划生育、优生优育,都需要生物学知识。

    我们生活需要良好的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环境问腿,使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改善。

    我们研究先进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工程,即利用改变遗传物质的方法来创造生物的新类型;仿生学,即模仿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的原理来改进工业技术;抗癌药物的研制、试管婴儿的研究等,更是离不开生物学知识。

    科学探究二: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探究过程:

    1、学生4人一组,结合《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一文及生产生活实际和利用报刊、电视媒

    体所获得的信息,讨论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各组交流讨论情况。

    3、通过讨论、交流,每人就“生物学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写出总结、交流。情景渗透材料:

    当代生物学的新进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科学的众多分支学科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划时代的巨大成就,使生物科学成为当代成果最多和最吸引人的学科之一。

    1963年,我国的医务工作者陈中伟在同事的陪合下成功地将断离的肢进行再植的手术,后来又接活了各种断肢(包括断掉的手指)。这项成就至今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陈中伟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手再植奠基人”。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就——结晶牛胰岛素。标志着我国在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及探索生命起源问题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美国科学家在1978年成功地培育出能直接生产能源物质的新品种在——“石油草”,这种植物的茎被割开后,就会流出白乳状的液体,经提炼就得到石油。

    在利用细菌治理石油污染方面,由于石油的不同组成成分往往需要用不同的细菌来分解,美国科学家就将不同细菌的基因分离出来,集中到一种细菌内,从而得到了“超级菌”,这种“超级菌”分解石油的速度比普通菌快得多,净化石油污染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中学七年级班级工作计划


    中学七年级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概况:

    (2)班现有学生60人,其中女生33人,除一名来自颍州区王店乡,二名来自于许堂乡,一名来自于柴集镇之外,主要是学区农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基础相对薄弱,加之养成教育缺乏,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难题。根据现有情况,结合学校要求,特制订班级计划如下。

    一、工作原则:摆正自己的心态,用宽容与爱心关注一切学生

    不歧视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放弃有问题的学生,不体罚辱骂有错误的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出现反复,以爱心和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包容学生的不足。做好承受打击的心理准备,不期望用一两次谈话或是其它方式就能改变学生。

    二、班级目标。

    目标一:育人目标:正直、善良、智慧、健康。

    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让同学们明白我们是祖国的主人,祖国的兴亡和我们每一个人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爱国,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捡起校园里地上的一片纸屑,打饭不插对,爱护一花一木,帮助同学,遵守校纪班规,热爱集体等等,都是爱国的行动。

    目标二:纪律目标:规范早读、午休、自习、活动和晚上就寝的纪律。

    早读:在老师来之前,自觉读书,由值日班长负责。午休保持教室安静。自习活动课老师不在能保持安静,各自做作业或其它的学习内容。上学、放学及时到校、退校,住宿生晚自习后要即时就寝,就寝信号后不得到校外和在校内走动、吵闹。

    目标三:活动目标:力争在做早操、做课间操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表现突出。

    在升旗仪式或课间操时,站队要快、静、齐、直,要有饱满的热情和向上的精神。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力求确立一个信念----为班级争光。

    目标四:课堂效果及课间活动目标:狠抓课堂纪律,指导课间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在课堂上,尊重老师的劳动,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放得开,收得住,上好每一节课。每天,由值日班长总结当天的纪律情况,评出每天的先进组乃至先进个人。课间十分钟和在校生在饭前饭后的课余时间里,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坚决杜绝学生玩一些有安全隐患的游戏。

    目标五:社会联系目标:做好家访工作,和家长成为朋友。

    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学生家长的肯定与支持,畅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渠道,欢迎家长经常与老师沟通,选择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目标六:以人为本目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正确对待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密切注意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动向,进行适时教育。

    一是要重视尖子生的培养。重视培养优秀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学好各门功课。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因势利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兴趣活动,勤学苦练,学好一技之长。多读课外书,丰富自身的知识。

    二是要重视对学困生、后进生的帮助。对学困生、后进生多倾注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谆谆善诱。给他们机会、勇气和信心,为他们创造一个温暖的集体。经常和学困生、后进生家长保持联系,共同研究教育内容和方法,家校联合,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三是要做好留守生的工作。基于留守生的特点,给他们亲情般的感情,让留守生抛去思念、孤独等思绪,让他们觉得班级就是家,老师就是父母,使他们一心一意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主要工作

    1、组建班委

    尽快组织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组建一支工作能力强、热爱集体的班委会,并明确班委会成员的具体分工与职责,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锤炼。实行值日班干部负责制,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专人负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也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为本学期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思想教育

    由于七年级学生是新生,各方面还不熟悉,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等思想教育。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身边事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利用主题班会、课余活动将行为规范训练落到实处.教育学生不赌博,远离Du品。在班中“设岗位,定专人”,加强行为规范的检查和监督。在学期初段,结合学校的安排,整顿班风学风,进行学习目的教育,Ji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期中段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学期后段开展“讲团结、讲纪律、讲诚实、讲奉献”的四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感和进取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美好心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

    推荐: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任教初一五个班。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对新学科会有较浓的兴趣。但初一学生的特点又使得他们可能管不住自己,上课只是听听而已,他们的记忆力、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尚处于较低水平,综合归纳能力更是欠缺,况且还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上课不认真听,学习欠积极不主动。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惯、行为习惯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成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朝代的更替,掌握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在教学中,正确运用课本中的史料、图片,课本中的动脑筋问题,活动与探究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检测,加强学生归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事件、人物的方法,学会正确表述历史。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教学中,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还应充分利用历史课堂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起源,青铜文明,使学生懂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不同朝代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到杰出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孝文帝等对历史发展所起到地推动作用。通过不同时期文化成就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技史的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文学家们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教学进度:

    按照校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进度。

    3、具体措施:

    (1)研究初一学生心理特点,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注意培养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驾驭教材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法、学法指导意见,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和业务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一课的学案。备课做到实用性强,提高课堂效率;组织好每一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以“我的三分钟我展示”为平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表述历史、评价历史等方面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每个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优生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集体的力量,积极参加集体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优势,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的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任务。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顺利的进行,特制订本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期教学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本学科知识产生了兴趣,有一定的学习动力。然而,从上学期上课反馈的情况来看,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效果差距较大。有的学生基础很好,视野开阔,并能很多自己的见解,这也让教师必须加大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有的学生基础一般,但课堂回答积极。大部分学生历史基础基础差,所以要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讲授。这学期的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注意学习方法的引导。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课外学史”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4、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5、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

    6、积极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如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这一单元中,像“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传统教材中虽然也会有所涉及,但以之作为课题,却不曾有过。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除两节文化课文外,教科书以《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两课对应“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收复台和抗击沙俄》来“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与以往的教科书相比,本单元课文在讲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时,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在列举经济发展成就的时候,没有忽略“闭关锁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隐忧。这种设计,与课标主题中“社会的危机”相呼应,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4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课标,把握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现行教材并吃透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

    2、在课堂上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4、要求学生注重教材内容的纵向和横向的分析。在横向方面掌握同一时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对外关系等等,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在纵向方面,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这两个方面增加学习的综合、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5、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的、步骤,抓住教材的重点。选择恰当的事例拟好课堂思考题,开启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参与教学。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5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历史是他们接触的一门新课程。大多数同学对历史比较有兴趣,课堂纪律较好。但是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难度,综合归纳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时间为顺序,从人类的起源讲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教学措施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提倡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会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历史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课堂起始,以精彩的导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铺垫,使学生在兴趣和好奇的驱使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重点、难点部分将主要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来解决,而不再仅仅由教师讲述。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课堂上,在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历史课来说,教师的讲授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要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习、思考和展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课时分配

    第一周:历史导言课

    第二周: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三周:华夏之祖;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四周:灿烂的青铜文明;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五周:国庆假期

    第六周:大变革的时代;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七周:中华文化的勃兴(二);单元回顾

    第八周: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诛暴秦

    第九周:大一统的汉朝;复习

    第十周:复习,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情况总结;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二周: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三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二)

    第十四周:秦始皇功过的辩论;单元回顾

    第十五周:三国鼎立;三国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十六周:北方民族大融合,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十七周: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单元回顾

    第十八周:复习

    第十九周:复习

    第二十周:复习,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6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1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7

    在本学期,担任七年级(6)个班的历史课,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和本学期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学会历史知识的一些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本学期要很抓学生的基础知识,指导学习方法,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工作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学特点。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学内容《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三、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认真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第二、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的要求为依据。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动脑筋、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四、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第六、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一册总共有22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8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期初一年级共五个班,两百五十多个学生。从学生入学成绩看,本界学生学困生较多,优生不优。学生普遍自我感觉良好,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让他们感受过挫折,耐挫能力差。容易对自己不擅长的学科产生厌学和对抗情绪,喜欢推卸责任。其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是父母不在身边或是单亲家庭,欠缺来自家庭监督和帮助。历史学科,学生不曾涉及过,好奇心浓厚,但一旦考试失败很容易丧失信心。教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化难为易,化远为近。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二、教材内容及分析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七年级上册共四单元,包括22课和5个活动课 。每课都由导入框、正文、阅读文字、文献资料专栏、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部分组成,既生动有趣,又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课文中间安排了活动课 ,全书后面安排了 “大事年表”和 “好书堆荐”等以便学生探究学习,努力独立学习,但由于学校条件局限,不太具备条件,故在教学过程中要当好学生导师。从总体来看,教材难度不大,适合学生心身发展特点。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利用教材过程中,我会努力回避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

    三、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期通过七年级上期历史教材的教与学,具体的说:

    1、掌握基本的上册历史知识,初步形成历史知识的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培养样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注意探究式学习方法,初步培养对中国古代史的理解能力。

    3、在教学上让学生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的发展,形成健全人格和国家责任感,并尊重和理解他国文化和国情。

    四、教学措施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妥善处理教学重难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育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五、教学安排时间

    在教学时间上:《致同学们》及课本全面介绍1课时,其余每课争取各用1课时完成,每节活动课及单元总结各2课时,加上灵活的检查,自由复习全册7—8课时,预计总课时为40节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9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的工作精神,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任务及要求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方面:初一学生活跃开朗热情,上课积极发言。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惰性较强,所以历史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2。个别差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回答问题天马行空。

    3。疑难困惑:老师的最大难题是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的最大难题是知识点庞杂,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五、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七、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课改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史,了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线索;能够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四、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本学期初中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1课。单元复习占4课时,期中复习占2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五、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七年级(十三)班工作计划2024怎么写


    我相信大家都接触过教案,教案能够安排教学的方方面面,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怎样写好自己的教案呢?本站收集了《七年级(十三)班工作计划2024怎么写》,供您参考。

    七年级

    (十三)班工作计划20xx ---20xx 学年度第 一 学期七年级

    (十三)班工作计划20xx ---20xx 学年度第 一 学期

    班主任 唐晖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班共有学生四十九人,由于是普通班,班上男生很多,所以在班级管理上面的难度比较大。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学习能力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但在这其中也有十几个比较好的学生,他们进取心强,并且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工作重点是加强对于学生的培养,在这中间有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有的家庭情况也比较复杂,家庭结构不完整的较多,现在有大部分的学生懂得有纪律的约束,并能投入到学习当中了。

    二、本学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2.巩固良好班风,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凝聚挖掘班级各方力量,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3.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重要性,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4.与学生融洽相处,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具体措施:

    1、选好本班的班委,并且使他们能各尽其职,并且在班上树立起表率作用。

    2、召开班委会议,并且随时找学生了解班级的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

    3、狠抓课堂纪律、课间文明

    4、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5、加强对本班那些行为习惯较差学生的管理和督促,并用多种方法开展教育。

    6、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7、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8、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礼仪规范》

    四、活动安排

    (1)充分利用班会时间结合学生思想实际,采取十分钟演讲、小型辩论会、学习评论员文章、专题小报告等形式,进行世界观教育。

    (2) 充分利用班会及休息时间组织学生学习英模事迹、伟人传记等,使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形成一定的“坐标、天平”,随时都起着价值判断的作用,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态度和方式,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上好每一次班会。提出班级的总体奋斗目标,以班训为指针,使同学们振奋精神,共同为班级的未来努力奋斗,形成“我以班级为荣,班级以我为骄傲”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4)充分利用班会讲解自信心的建立与实现,并结合学生的事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明确:自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自信的基础是自己要有一定的实力,而实力要靠付出和努力。

    (5)首先从小事做起,让学生从小事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开学初要求每人制定学习计划,并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只要坚持就是胜利,并在期中期末进行总结。

    (6)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参与校、班各项活动。如:学校的各项活动向

    班委会、团支部招标,班级的班会、活动向同学招标。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必备15篇


    我们经过周密的编辑,为大家呈现了文章标题为“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的精美文章,欢迎大家参考阅读。按照教学要求,老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教案和课件的编写不容马虎。教案的制作是展示教师专业素养的窗口。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1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主要是谈论话题“Things around the house”,其中Section A则围绕学习“询问物品的位置”这个本单元的重点而展开多种任务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基本句型“Where’s/ Where’re ~~~? It’s/ They’re on/in/under~~~~.”和 “Yes/No”疑问句,进一步体会和学会运用“Where…? Yes/No”疑问句的用法;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来表达物品的位置。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推测词意的学习策略,识别不同物品的位置。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居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又能促使学生通过想象来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和对好的生活习惯的重新认识。本单元与第五单元衔接紧密:由本单元“Is/Are …?”的学习过渡到第五单元“Do …?”一般疑问句的学习,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形成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根据布鲁诺关于认识领域的教学目标理论以及新目标教材大纲要求,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

    (1)学习和掌握有关询问物品位置的句型:

    Where’s my backpack? It’s on/in/under/behind/next to the chair.

    Are my books on the chair? Yes,they are.No,they aren’t.

    Is it on/in/under ……? Yes,it is.No,it isn’t.

    (2)学习和掌握有关家具类的单词:table, bed, dresser, bookcase ,sofa ,chair ,drawer , plant , bag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判辨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他们积极主动参预课堂活动和相关的课外活动,并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和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

    德育目标:促使学生了解和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家居环境,热爱自己的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互相提高的社会交际意识。

    学习策略:通过work in pairs and work in groups ,听对话贴图,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等。

    确立各目标的依据:根据英语新课标规定,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

    It’s on/in/under the chair.

    Are my books on the chair?

    Yes,they are.No,they aren’t.

    Is it on/in/under/……?

    Yes,it is.No,it isn’t.学习运用重点句型”Where…?和 Yes/No”疑问句的用法

    学会运用方位介词"on/in/under”表达物品的位置。

    教学突破:

    通过使用方位介词“on/in/under”表达物品的位置及学习“Where……”和“Yes/No”疑问句的用法,使学生学会区别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新课程标准对七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的源泉。本课的对象是刚进初中不久的七年级新生,有部分学生小学并没有学过英语,他们对英语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因素,注重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保持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积极采用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唤起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一堂课的主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英语教学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让学生迈好英语学习的第一步,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

    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心理上,他们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理上,他们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抓住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要想上好一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是关键所在。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英语课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竞赛法、交际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兴趣吸引人,以情感培育人,以评价激励人、以活动促进人。通过多媒体、实物、体态以及图片等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情境,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听、说、读、猜、表演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与游戏有机结合,使学生陶醉在轻松、活泼、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循序渐进地、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体验和参与合作,形成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和巩固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而“语言都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因此,英语教学应当将其置于情景中,从情景教起。情景教学法强调语言在情景中的应用,使学生身临其境,展示具体生动的形象给学生,使教学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进行。最终让学生通过感知具体形象,达到抽象思维的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被动的跟随为积极主动自觉学习行为。在本课教学里,我主要打算用情景法来贯穿。

    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图象、声音、文字于一体,使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考虑运用多种电教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变难为易。

    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英语要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作为交际工具来学,做到学用统一。在英语教学中,要使语言形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使口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要达到这一要求 ,使学生能运用外语进行交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设法结合生活实际,创造交际活动情境,精心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利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提供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交流中获得信息,习得英语。在教学中,我遵循这一原则,设计一些比较真实的情景。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所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都是通过一个个任务来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主要以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增加了直观性和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密度,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务于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方法,发展他们的能力,让他们通过思考,将有关知识重新提炼总结。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教法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应该在学法中体现,这样才达到教与学培养能力的目的。鉴于所学单词及句型特点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我准备引导学生采用听、看、读、猜、想、说的方法来学习本课。通过听、看,达到有所思,有所得,帮助不同阶层的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采用多表扬、勤鼓励的评价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学习积极性,在知识上均有所提高。

    2.复习unit 2所学过的物品名称,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活动过程:(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课本P19 的图画中寻找家具,规定时间内找得最多并能准确说出家具名称的小组获胜。

    (2)在屏幕上用闪现的方式展示家具的图片,学生边看边说,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这些新词。

    语言知识:What’s this ? It’s ------.

    (1)老师拿出铅笔和铅笔盒,通过不断变换铅笔在铅笔盒的位置,形象直观地引出三个介词: on, in, under

    (2)学生拿出自己的铅笔和铅笔盒,跟着老师边说边做动作,通过实践来体会这三个介词的用法。这一过程用chant 的形式来进行,这样既强化了记忆,又避免了机械的死记硬背。

    1.创设情景听对话,使学生学会运用听关键词和推测词意的能力。

    情景一、Jimmy 是个粗心大意的男孩,他总是把东西乱放。请你帮他把需要的东西找出来。做1B的练习。

    情景二、Sally帮忙收拾了房子,结果Jimmy又找不到他的东西了。请你再帮他把东西找出来。做2A和2B的练习。

    2.展示出几组图片,引出本课重点句型:

    Where is /are-----? It’s / They’re--------.

    学生两人一组通过看图说话的形式来巩固和加深对重点句型的理解。

    3.投影出1B的图片,引出本课另一重点句型:

    Is the baseball/Are the books -----?

    Yes, it is. / No, it isn’t.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学生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凭记忆猜猜物品都放在什么位置,另一人打开书本检查正误,从而自然而然地操练这一重点句型。

    活动目的:通过猜物品的位置所在来巩固前面所学过的重点句型。

    活动过程:投影出一所空房子的图片以及各种家具的图片。教师提问:Where is/are-----?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来猜:Is it /Are they-----?

    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

    语言知识:Where is/are-----? Is it /Are they on/in/under-----?

    Yes, it is. / No, it isn’t.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活动目的: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语言情景,学生自由选择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过程:学生课前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东西收藏起来。以小组为单位,询问其他组员把宝物放在什么地方。规定时间内找到宝物最多者获胜。

    语言知识:Where is/are-----? Is it /Are they on/in/under-----?

    Yes, it is. / No, it isn’t. Yes, they are./ No, they aren’t.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判辨能力,并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房间干净整洁。

    活动过程:学生看两幅相似的图片,图片中有一些相同的物品,但所放的地点却不一样。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询问有关物品所在的位置。学生记录下两幅图片中物品位置的不同,并在班上汇报自己小组得出的结果。

    设计自己理想中的房间,把它画出来,并在旁边加注英文说明。

    这个作业的设计既促进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使课堂的知识得到了延伸,也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体验成功的喜悦心情。

    Unit 4 Where is my backpack?

    Where is-----? Where are-----? 方位介词

    It’s on/in/under-----. They’re on/in/under-----. on

    Is it on/in/under-----? Are they on/in/under-----? in

    Yes, it is. Yes, they are. under

    No, it isn’t. No, they aren’t.

    这一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充分揭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操练。

    确立教学程序各环节设计的理论依据: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再利用所学的知识,由师生操练转向生生操练,由单向操练转向自由操练,由模仿提高到运用,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当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组织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整节课的设计以任务型的学习模式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各项任务,开放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英语思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语言的积累,为今后实现真正的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观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作为核心,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让学生用所学语言去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和运用自己所学语言。整个过程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七年级英语上册第四单元说课稿。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2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继续加强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能认识作品展现的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珍惜金色年华的点点滴滴。

    3、能根据作品内容展开联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回忆过去的生活,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写出真实感受。

    5、能与人主动交流,说话注意对象、场合,用语文明得体。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金色童年”,是第一单元教学层次的延伸与提高,第二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文学作品的素材来源于丰富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童年生活,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是新初一学生还深留在脑海中的“宝贝”。对它的描摹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相似年纪发生的事情也会更具说服力,更能使学生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能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6、《往事依依》讲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于漪老师少时对文学的`热爱与用心,影响了她一生的命运,这样的事例能否改变学生“我不感兴趣的书坚决不读”、“单调的书不看”等错误的读书观点呢?

    7、《幼时记趣》充分展示了小孩子丰富想象力下的新奇大千世界,能否使学生回味记忆中的趣事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8、《十三岁的际遇》十三岁就已经在北大念书了,难道她是一个天才吗?田晓菲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成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有一个不变的追求并为之奋斗,同龄人的遭遇是否可以坚定学生不断上进的决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每一件事呢?

    9、《伟人细胞》中体现了许多中学生希望被人关注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做出一件别出心裁的大事以此来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实总是失败而告终,反而一件很平凡的小事却被大家称道,这或许不是贾里一个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学生能明白伟人其实很平凡,品质也很朴素,做好自己的每件事就是成功吗?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注重生动性、活泼性,激发学生脑海中类似的情景,让他们畅谈自己的独特的、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学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踏实不懈地努力。

    1 布置活动:让学生查阅字典学生查字典了解“金色”是否可以与“年华”搭配

    2 布置活动: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讨论结合提示谈自己对“金色年华”的理解

    1 导入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明确任务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结合你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讨论、组建学习小组

    1 布置学生商定单元的活动主题及计划(活动要有广泛性和趣味性要结合单元专题)讨论、交流

    1 出示评价内容:1、你明白什么是金色年华吗?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人物?自我反馈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难点: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一、自由朗读,讲书下注释的拼音标到书上,圈起自己不懂的字词。

    二、集体朗读课文。

    三、字词:

    i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读书生活的散文,浅显易懂。考虑到它在内容上与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有内在联系。语气优美,饱含深情。作者通过小时侯读文学作品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她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

    [4]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了解古代诗歌的体裁特点。

    3、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教学方法:

    使至塞上

    1、作者简介

    2、题解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首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3、课文分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作者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代的边关,像振翅北飞的大雁一

    样进入少数民族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的沙漠浩瀚无边,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那么孤独,那么劲拔坚毅。那横贯沙漠的黄河上,落日正圆。作者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写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被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做到了情景交融。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沙漠中荒寂无人行,直到萧关才遇到骑马的侦察兵。侦察兵告诉我,河西节度使还在前线的燕然山。

    小结:

    这首五律写作者奉命出塞赴边宣慰查访军情,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作者把自己的孤寂的情绪与大沙漠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象融合起来写,写得气势雄浑,充满诗情画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作者简介。

    2、题解:

    王昌龄是盛唐的诗人,他曾因不拘生活小节,两次被贬,天宝年间他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他的不幸遭遇,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3、课文分析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深春时节漂泊无定的杨花已经落尽,叫着“不如归去”的啼血杜鹃,声声凄切。景物描写渲染出凄苦哀愁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愁别恨,切合当时情事,也融情入景。次句直叙其事,听说被表龙标尉,爬出涉水迁谪到荒远地区。悲痛愁苦之意不言而喻。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与共。我只有将自己悲痛愁苦的心情寄与明月,请明月传情给夜郎之西的朋友。这样写既表达了自己的愁心忧思,又表现了对友人的关心劝慰:朋友,在贬谪途中,不要孤独忧伤,有我李白的愁心与天上的明月,伴你同行。这两句诗构思新巧,想象美妙,表达了真挚深长的友情。4、小结

    这首七绝表达了对朋友被贬的愁心忧郁。作者不写春天中的莺歌燕舞,而写漂泊不定的花和声音悲切的啼血杜鹃的描写,是融情入景,以景衬事出有。末两句发挥的奇特的想象把明月想象成能寄愁心的载体,能给劝慰伴君同行。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使物人格化,表现作者强列的感情。

    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标:

    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4.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3.角色扮演法:通过学生扮演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成分,进行辩论“谁最重要”。

    三、说学法

    指导学生分析概念的核心;指导书写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要点,如箭头方向的意义,食物链的起点和止点,食物网书写顺序等;指导学生辩论进行的准备、角色扮演中的分工组织等;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资料、观察与阅读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本节课的导课环节。

    情景引入:

    1.初识生态系统: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观察几幅学生熟悉的校园图片、国家景点图片,说说看到哪些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3.概念辨析:

    (1)生态系统范围可大可小:大到生物圈,小到一滴水滴。

    (2)类型多种多样: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

    (3)概念的核心: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通过以上由表及里、环环相扣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

    (二)小至一个水滴、一块草地,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这也是高中的一个学习重点,要打好基础。

    1.让学生观察p23的“资料分析”,阅读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学生在完成以上学习后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来由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没有非生物部分呢?为角色扮演作准备。

    3.角色扮演与辩论——“谁更重要?“:四个小组分别承担一种角色,每个组先用1—2分钟说出自己重要的理由,在“过把演员瘾”:几个学生扮演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每个组用2-3分钟相互攻击,相互辩论。通过该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智能。

    4.师生归纳:通过辩论显而易见归纳出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的理解。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对食物链要领的形成,可以先举一些谚语,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这些生物之间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联系,形成这样的矛盾冲突呢?不言而喻,为了食物,人们就把生物彼此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称为食物链。我们用箭头把它们连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代表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学生易错。)接着把25页图连起来,大家在连的时候发现了什么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环节。)这些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为食物网。让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网联系在一起,这个活动目的就达到了。

    拓展探究: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自己在食物网中处于什么位置呢?请学生探究人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把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阅读课本26页,分析以上所学食物网,讨论“兔子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制的增加呢?”

    “放养的牲畜太多,草场会发生那些变化”呢?

    2.教师展示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图片。

    3.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生态系统被破坏。

    4.归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有一定限度的。

    与上一节课内容相呼应:生态系统是统一的整体,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都会对其他的生物产生影响。

    5.“资料分析”,通过学生的讨论,认识有毒物质的“富集作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一旦生态系统被破坏,那么最终受到危害的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通过阅读日本水俣病的资料(一个著名的有毒物质富集,而造成人身伤害的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生物富集现象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加深了学生对环境污染的危害的认识,使学生自然产生同情受害者的美好情感和对环境污染现象深恶痛绝的情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课堂小结

    本节课采取边学边练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而且练习的形式灵活性大、开放性强、趣味浓、注重应用,使学生参与度高。

    巩固练习:

    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一块菜地B一个湖泊C生物圈D太平洋的鲨鱼

    2.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的是()

    A蘑菇B真菌C紫菜D工人

    3.在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兔和鼠吃草,鼠被狐和蛇捕食,兔又常被狐和鹰捕食,蛇也可以被鹰捕食,那么下列食物链中错误的是()

    A草→鼠→狐B鼠→蛇→鹰C草→兔→鹰D草→兔→狐

    4.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将会()

    A迅速上升B缓慢上升C上升后又下降D保持相对稳定

    5.20世纪,由于人类大量使用DDT,使得DDT大量进入海洋并积累在很多生物体内。你认为下列生物体内DDT含量最高的是()

    A浮游植物B鱼C小虾D鸟

    课后活动: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5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发表意见”,具体涉及用英语谈论电视节目,时尚流行,以及学生围绕电视节目和时尚饰品谈论不同程度的喜好,并发表见解。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几乎都围绕“发表见解”这一中心话题设计的。

    词汇:能理解、内化、运用以下生词(soap, situation, sitcom, nothing, mind, host, agree, belt, wallet, fashion, idea, colorful.

    短语:(think of, soap opera, talk show, sports show, don’t mind, can’t stand, game show, agree with..

    听:能捕捉特定信息,抓住关键词(如can’t stand , don’t mind 等.。

    说:能熟练掌握与话题相关的常用词汇与表达。如: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不同意见,如何表达自己对事物不同程度的喜好,使学生能就话题较好的完成一些开放性话题,以提高在真实语境中的英语交际能力。

    读:获取关于电视节目和时尚饰品的相关信息,且进行一些阅读技能的训练,如训练学生通过阅读搜索信息和获取main idea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能够学会欣赏文章中的优美句子,并为我所用。

    3.学习策略目标:

    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主学习、有效交际、用英语思维和发表意见的能力,以及搜索、筛选信息的能力。

    1.让学生了解各类电视节目,对各类电视节目有筛选性的进行收看。

    2.引导学生用得体的语言表达不同程度的喜好,培养发表不同见解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等活动来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学习习惯。

    学生对于看过的各类电视节目,对各类电视节目有筛选性的进行收看。然后根据要求发表信息,达到语言表达流利,说法得当之目的。

    教学重点:

    1. 词汇: soap, soap opera, situation, sitcom, nothing, ha, stand, mind, king, How about…?, in fact, culture, host, agree, sunglasses, key ring, belt, wallet, fashion, said, article, put, idea, colorful

    2. 句型结构: What do you think of soap operas? I can’t stand them. I don’t mind .I don’t, either. I do ,too.

    教学难点:

    掌握运用love, like, don’t like, can’t stand, don’t mind 恰当表达对有关事物的观点和态度。

    1.教法:

    (1.情景交际教学法:本单元话题源自生活,立足这一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生活化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学习语言,然后在学习新的语言知识后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2.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多种任务活动,提供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和同学进行合作,进行探究学习。

    2.学习策略:

    (1.通过表演、猜词、记忆等一系列比赛,让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

    (2.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活动中主动探究和学习语言。

    第一课时 section A 1a/1b/1c/2a/2b/2c/ Grammar focus

    ☆创设情景,以旧引新:Play a popular TV show and let them enjoy it.

    T: Do you like watching TV?

    S: Yes. I like them very much..

    T: What kinds of TV shows do you know?

    S: (T helps) talk shows, sports shows, game shows, sitcoms, soap operas, news, ads.

    在这一过程中,边教新词,边放相应的电视节目,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理解各类电视节目。

    1a Match the TV shows with the pictures.

    MATCH的活动往往让学生觉得过于平淡,缺乏兴趣。所以在完成这一任务时,我利用多媒体,选取了学生生活中最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呈献给他们。

    然后以GUESSING GAME的形式,用描述,猜出节目类型的方式进行巩固,(课前分好A与B.比只是看图搭配更有乐趣,同时锻炼了学生根据直观形象进行准确恰当描述的能力,以及学生对于抽象描述的判断能力。

    Guessing game(可用各种不同的计时方式.陈述TV shows的情景,如:1.A man is playing basketball.(sports show)

    2.A funny show. The people on TV do or say things that make TV watchers laugh.(sitcom)

    教师讲关于自己对各类电视节目不同程度的喜好,老师先做example通过体态、夸张的语言来突出love, like, don’t like, dont mind, can’t stand 这几个词所表达的不同喜好程度,让学生再次直观的体验其情感态度,再引导学生相互问答组成小对话。这一环节是对本堂课所学词汇和句型的巩固。在课本的教学要求中,只要表达喜好就可以了,但是,考虑到实际的交际需求以及对之前学习的巩固,在对话练习中,我要求学生必须要给出自己的理由。而且,如果只机械地pair work, 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没有激情,所以可采取比赛机制,让学生在pair work 中一定要用语言体现出喜好的程度,根据学生不同的表演能力给予不同的加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运用、巩固知识的活动也在表演中达到了高潮。

    在听录音跟读时,请学生在书本上标出重读与升降调,以便更好地模仿朗读。

    2c Practice in pairs内容主要是对2b的练习,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对电视节目中的人物进行评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一环节就要让学生脱离课本,enjoy a short play:灰姑娘。进而让学生对灰姑娘、继母及继母的两个女儿进行评价,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

    HOMEWORK:在作业的设计上,我考虑到下节课要学习部分中央台电视节目的名称,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后就利用电脑,报纸等媒介工具完成课前参与。除此之外,象SOAP OPERA 等名称的来历都有着其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还鼓励学生带着好奇心,主动和积极地去寻求和学习这些重要又有趣的文化知识,这既是新知识的学习,更是兴趣的激发。

    在做3a之前,检查课前参与内容,将这些节目:Tell it like it is,Legal Report,CCTV News, News in 30 Minutes,Man and Nature,Chinese Cooking,Around China,Sports news,Lucky52,Animal World,Culture China, Healthy Living与中文相匹配。对于表现好的同学给与鼓励,以激励他们今后会更加自主学习。

    3a引入AGREE WITH的讲解,在学生发现两人观点始终一致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简单的点拨,体会这一词组的准确含义,自然而轻松地学习这一语言点。在这一课时内容较少,我们可适当加入一篇与本单元有关的阅读。即是巩固又起到延伸的作用。

    “我做小记者”。在班级内调查中央电视台节目的收视率. 学生可以在四人小组内,也可以离开座位询问其他同学。

    1) What do you think of …? Why?

    2) Do you like …? Why?

    3) How about …?

    最后经过调查让学生选出最受欢迎的CCTV programs,使学生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通过图片呈现给学生这些fashionable things,迅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请学生作为小老师,教授新单词,新颖而高效。接着让学生介绍:I have a watch, a scarf, and… 时刻给学生表现先自我的舞台。

    任务性活动中:Talk Show电视台要举办 一次有关时尚话题的“脱口秀”,邀请你们作为嘉宾参与讨论。六人一组展开讨论后,进行汇报表演,即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又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平台。

    3a 语法较少,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来处理。

    HOMEWORK:在作业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个体英语基础的差异,允许写作有困难的学生写写自己熟悉的SCHOOL UNIFORM,而程度好的同学,就鼓励其充分发挥自己,模仿3a写一写WHAT IS COOL?

    Self Check 1这一环节上转换“老师”与“学生”的模式关系,四人一小组教学self check中1部分的单词,相互纠正发音,检查单词的拼写。利用第一部分中的单词,在班上快速轮流做句子,要求不能重复运用同一个句式。

    Self Cheek 3可打破常规,先听后读,再评议。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Homework:在作业设计中,采用了备战辩论赛的形式,给出了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Playing computer games is good for us! 请学生自己选择正方或是反方,并且收集和整理支持自己观点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被激发了,因为人人都想要张扬自我,并期待认可。所以,有部分学生会在课堂外获取新的知识,达到了课外有效学习的体验。而这一次作业的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学生心理的洞悉和德育教育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起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现代的英语课堂应是一个能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环境,即:它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场合和机会,努力为学会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使学生“沉浸”于使用语言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我们是呈现者;组织指挥者。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来激发学生求真、探索的潜能,使学生用心去体验集体的力量,去感悟合作的无穷魅力,在任务活动中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

    以上是自己的说课材料,不妥之处难免,望同仁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6

    I.选用恰当的代词填空。

    1. ________ have a ruler. But ________ ruler is short. Can you give ________ a long ruler?

    2. ________ are a good boy. What's ________ name? (you, your)

    3. ________ is a teacher. ________ name is Wang Li. (she, her)

    4. David is an American boy. ________ is twelve. ________ English is not good.

    Please help ________ . (he, him, his)

    5. This is ________ school. ________ study English here. Do you want to join

    6. Look at ________ ! ________ are from England. ________ names are Lucy and

    综合:

    7. ________ have a good friend. ________ name is Tom. ________ parents work in

    China. ________ are teachers. Look, this is ________ photo. How happy ________ are!

    8. Thank ________ for helping ________ , Dale. I can do ________ homework now. Let ________ go to a movie. ________ think ________ is a funny movie.

    II.选择。

    ( ) 1. This is ________ computer. That's ________ computer.

    A. I, he B. he, I C. his, my D. him, my

    ( ) 2. ________ go to the park every Sunday.

    A. Tom and you B. Tom and I C. I and you D. Tom, I and you

    ( ) 3. ________ have no time. Let ________ go.

    A. Us, we B. We, us C. We, our D. Our, we

    ( ) 4. Can you help ________ with ________ English?

    A. he, his B. his, his C. him, his D. him, him

    III.翻译。

    1.他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 2.你们的尺子 ________________

    3.我的手表 ________________ 4.她的`双肩背包 ______________

    5. 她的电话号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们是中国人。他们的英文名字叫Tom和Davi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V.用动词be (am, is, are)填空。

    1. She ________ a teacher. Her name ________ Mary.

    2. I ________ a boy. My name ________ Li Ming.

    3. Who ________ this girl? She ________ Li Mei.

    4. How old ________ you? I ________ eleven.

    5. What ________ this? It ________ a bird. Its name ________ Polly.

    6. David ________ a student. His sister ________ a student, too.

    7. These books ________ blue. They ________ English books.

    8. Li Lei ________ at school today. He ________ drawing a picture now.

    9. Amy and Kay ________ here. They ________ not at home.

    10. ________ you teachers? No, we ________ not. We ________ students.

    11. My favorite color ________ blue.

    12. Tom's brother ________ not in the room.

    V.将下列各句改成一般疑问句并且给出简短的肯定和否定回答。

    1. This is my penci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His name is Davi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They are from Engla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Tom's father is a docto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The desks are very heav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Mary is doing her homework 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VI. 汉译英。

    1.你怎么拼写watc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打电话555给Mar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你的卷笔刀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英语 ________ 5.一串钥匙 ________ 6.回答 ________

    7.家庭 ________ 8.最后的 ________  9.第一 ________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

    2、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精彩语言。

    3、反复朗读课文,欣赏自然景物的美,领会作者蕴含其间的美好感情。

    4、欣赏散文优美、精辟、诗化的语言,能把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

    5 学习仔细观察景物,抓住景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特征作细致描写的方法。

    6 、锻炼说话能力,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法国雕刻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那峰峦雄伟的高山,那波澜壮阔的大海,那喷薄而出的红日,那姿态万千的彩云……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而春夏秋冬,风花雪月,更是大自然的杰作。现在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特征的情文并茂的作品。通过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品味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1、感情朗读,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寓情于景的方法。

    3、反复诵读,仔细品味,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点:

    1、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2、 品味本文的语言之美。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新课。(大屏幕上展示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并配背景音乐)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看(几组春天的优美画面)这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生机勃勃的春天真令人心旷神怡;你们都已经历过十多个春天了,能否用一句饱含情感的语言说说你对春天的深刻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及时评价)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的赞歌”,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那美妙的境界吧。

    1、听录音(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并学习朗读技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随优美动听的音乐,任凭想象的翅膀在春的田野上自由飞翔,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拥抱美丽的春天。)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要读出感情,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自己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3、感情朗读,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1、作者锤炼词语功力深厚,文中很多精彩的语句值得仔细品味。请同学们就你喜欢的段落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可用投影显示春景画面)

    2、 投影出示老师对自己喜欢的“春景图”作的评析。

    3、学生写完后先小组交流,后大组发言,教师评价、总结。

    四、拓展延伸1、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文章思路及主要内容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自己喜爱的画面,抓住关键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清新鲜活、精美隽永的语言特色;又感受了作者的感情脉搏。当同学们与“春”融为一体时,你能感受到作者在“春”文中的蕴涵的人生态度吗?请你紧扣文本作精彩解释,并谈谈这种态度对你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积极人生态度。3、仿句练习。

    ①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美好的希望。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有自己的创新,不重复别人已用过喻体。)

    ②请模仿文中你喜欢的语句,写几个句子。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写好后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点评。

    六、布置作业 。

    ①课外阅读林斤澜的《春风》,想一想:同样是“春风”,江南与北方的春风格调截然不同,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的北方粗犷的春风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又如何把对北方春风的怀念之情融于写景之中?

    ②继续收集有关春的诗文,可编制一期以“春意常在”为主题的壁报。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8

    本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它们分别是《社戏》《安塞腰鼓》《竹影》《观舞记》和《口技》。

    《社戏》是回忆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小说。文章采用写意笔法,于优美的意境中包孕着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珍惜与眷恋。《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散文。《竹影》则是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观舞记》是对印度舞蹈艺术的形象展现。《口技》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五篇文章表现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如乡村戏剧、民间传统艺术、舞蹈艺术及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仅局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中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精彩的童趣表现;《安塞腰鼓》中演绎的生命的力量;《观舞记》中展现的中印人民的浓厚友谊。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要充分发挥选文的题材优势,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戏曲大舞台”意在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交流、合作、探究等综合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对祖国民族艺术的热爱之情。

    一、知识与能力:

    1 继续扩大识字量,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2 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领会文章所表现的美。

    二、过程与方法:

    1 指导运用“粗读——细读——精读”阅读法;“朗读理解——诵读品味——精读赏析”阅读法;比较阅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理解课文,丰富阅读形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探究性阅读,练习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判断,总结阅读体验。

    3 搜集和整理资料,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

    1 开阔视野,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形式,丰富文化素养,初步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观、价值观。

    2 感悟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对生活的体验,引发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陶冶情操。

    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

    基本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在读清节奏、读准感情、读出气势的基础上,借助媒体的视觉镜头,加深对安塞腰鼓恢弘场面的直观认识,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本教学思路:朗读品味文中重要的语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验课文中蕴含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同时,培养自己追求艺术、享受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

    基本教学思路:朗读全文,揣摩文章的写法,学习如何用语言表现其他的艺术形式。充分发挥想象力,领悟印度舞蹈的魅力。努力广泛地接触、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文化。

    基本教学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大意,注意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及用法,找出正面描写口技者表演情况和侧面描写听从反应的语句,理清摹写声音的层次,感悟作者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使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但是如何观察却不知道,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明确如何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植物细胞,并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结构功能,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归纳整合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绘图技能。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以及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能力目标】了解出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通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依据:学生初次接触细胞实验,不会使用实验工具进行装片观察,而且学生也从未看到过细胞。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依据:能否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结构并绘制出植物细胞结构图的前提。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因此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内容,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多媒体、实验探究、设疑质疑法相结合。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3、观察老师准备好的玻片标本,挑起学生观察微小细胞的欲望。

    二、制作临时装片阅读教材p42,了解玻片种类。(临时的,永久的,装片、切片、涂片)进一步明确显微镜观察物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1、多媒体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起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防止气泡产生)。

    (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复习巩固记忆步骤。直到能在脑中回放出各步为止。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学生练习,老师指导,学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取材,多做几组)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学生观察,老师指导)。

    三、学生动手制作,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师生互动:植物细胞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让学生明确: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含有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含有细胞液。

    师生互动:讨论:如何给细胞下定义?

    明确: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科学家们经过研究知道,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基本结构是一样的。它们一般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各种结构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四、技能训练:绘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明暗要用铅笔点上细点来表示,较暗处点较密)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标注要尽量在左侧,标注要对齐。)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

    Make the students know:

    1 Why do plants need sunlight and water .

    2 The function of glass .

    3 How to look after the plant .

    The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1 Know and remember why plants need sunlight , water ; what’s the function of the glass .

    2 Write something about how to look after the plant .

    教具:一盆植物,浇水用的小水壶,松土用的小铲子等。

    句型:Why do sb.(sth.) need……?

    教学设计:

    1 向学生问候,复习前面学过的关于天气、学习等常用语句;复习前面课文学过的植物的组成部分,植物是如何种植和生长的'等内容。

    3介绍本课词汇和句型以及它们的用法。

    4 带领学生朗读单词与课文。

    5 通过对话练习来巩固本课内容。

    6 演示如何给植物浇水、松土,然后让同学上来做。

    7 指导学生阅读“读物”,做“活动手册”上的练习题。

    8 布置作业 :背诵和抄写生词,熟读课文,用所学单词和句型描述如何照顾植物,完成练习题。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快速浏览课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区分、提取的能力,以及对重要信息进行确认提炼及重组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树立为祖国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运用浏览的方法,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2.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杨利伟、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人们时刻想着遨游太空,也因此产生了如“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想,“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飞船环绕地球14圈后在预定地区着陆。

    这次载人太空飞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国航天事业在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许多人都羡慕航天员成功的那一刻的荣耀,却不知道航天员背后的惊险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太空一日》。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展示自我,夯实基础

    1.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负荷(hè)载人(zài)屏息凝神(bng)无虞(yú)

    炽热(chì)弧度(hú)轮廓(kuò)俯瞰(kàn)

    模拟(mó)遨游(áo)稠密(chóu)烧灼(zhuó)

    千钧重负(jn)(fù)舷窗(xián)赫兹(hèz)

    2.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无虞:不用忧虑。

    屏息凝神: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炽热:温度极高,极热;感情和情绪热烈。

    俯瞰:从高处往下看。

    千钧重负:比喻很沉重的负担。也比喻非常重大的责任。

    耐人寻味:形容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味。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学会浏览,把握主要内容

    同学们,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易读好懂,浏览后即可把握主要内容,本文每个小节都有小标题,提示了本节的内容,可以根据小标题的提示,抓住每一节的重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点拨: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第一部分: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我看到了什么——第二部分: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神秘的敲击声——第三部分: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归途如此惊心动魄——第四部分: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点拨: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

    3.以“我感受到……”的句式,表达阅读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示例: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坚定的意志。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献身的精神。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祖国、对人民、对战友、对亲人的无限深情。

    我感受到英雄杨利伟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

    我感受到祖国的富强与伟大。

    我感受到太空一日的紧张和惊险。

    活动二:理解意外情况,感受英雄形象

    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填写下面表格。

    意外情况心理活动或举动

    第一次意外共振叠加,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非常痛苦,以为要牺牲了,顽强忍受。

    第二次意外产生本末倒置的错觉,倒着飞很难受,容易诱发空间运动病。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最终得以适应。

    第三次意外出现神秘的敲击声。很紧张,边听边看,冷静观察。

    第四次意外返程时舷窗出现裂纹。紧张、担心,通过观察判断应该没事。

    第五次意外抛伞开伞时飞船晃动很大,折磨人。让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感到紧张,重视这个过程。

    2.通过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候的表现,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点拨:我们可以看到杨利伟沉着、稳重、坚韧,一丝不苟,心理素质好,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

    3.杨利伟在遇到危险时的表现,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点拨:正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坚毅果敢。在杨利伟身上凸显出来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将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有这种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勇气和决心。

    活动三:品析语句,体会严谨科学态度

    同学们,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点拨:

    (1)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用准确的数字记录自己感受不适的时间,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2)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体现了航天员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客观的描述,是科学态度的体现。

    (4)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我曾嘱咐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任何单体的人工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能拿出确凿的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巨大的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表现了作者客观的科学态度。

    (5)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细致的观察,详尽的描述。

    (6)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地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态度。

    (7)6时4分,飞船飞行至距地球100公里,逐步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准确地记录时间、高度,体现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总结: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要有严谨、科学的态度,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活动四:赏析关键语句,理解表达的情感

    同学们,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请大家结合课文赏析下面语句,体会下列语句蕴含的情感。原创作品

    1.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大声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欢呼起来。

    点拨:杨利伟熬过了艰难的26秒共振阶段,让人松了一口气,发射现场紧张的气氛得以缓解,因此才会有人“大声喊”,才有所有人的鼓掌欢呼。从语言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指挥大厅中紧张的气氛以及对航天员杨利伟的关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

    点拨:这句话饱含深情,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对亲人、战友的爱。

    3.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地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边来人了!

    点拨:平安回到地球、回到祖国,喜不自禁,悬在心上的大石头终于落地。写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实而又激动的心情。

    活动五: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杨利伟为什么被称为“航天英雄”吗?

    点拨: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首飞航天员,圆满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充满不可预料的各种危险和意外情况之下,杨利伟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具有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和拼搏勇气,所以被称为“航天英雄”。

    2.是否只有为国捐躯者才能成为英雄?

    点拨:不是的。杨利伟在中国的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中,遇到许多突发事件,危难考验不时出现,如果没有大无畏的精神,没有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意识,是不可能临危不惧、坚持到底的。所以凡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并为此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我们都应该把他们当作英雄。

    3.假如杨利伟到我们学校和大家交流,你会向他提什么问题?

    点拨: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认为要上太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在登上太空后有什么感想?

    杨利伟叔叔你好,请问你还想不想再次进入太空?

    ……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读到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太空飞船时奇妙的身体感受。他在太空飞行14圈,看见了许多太空奇景,也遇到了很多危险,经历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有无数科学家、航天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对科学的热爱,让我们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航天奇迹。希望我们向他们学习,将来为祖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而建功立业。

    六、布置作业

    1.品读课文,摘抄并赏析令人感动的句子。

    2.课下阅读《天地九重》整本书,班上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

    【板书设计】

    太空一日

    杨利伟

    起飞时的生死考验

    太空中的真实所见

    飞船上的声音探究

    返回途中的惊险际遇

    英雄气概科学态度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12

    一 单元学习目标:

    1能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能准确读写理解汉字。

    2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学习资料,扩大阅读量,同时积累描写四季的精彩语言。

    3 反复朗读课文,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涵其间的美好感情。

    4 张开想象的翅膀,品味美的语言,学会几种写景的语言技巧。

    5 学习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分层描写景物的方法。

    6 锻炼说话能力,使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2 《春》                        二课时

    5 《夏》                        一课时

    7 写作                          三课时

    当色彩斑斓的秋天悄悄从我们身边滑过时,我们的指尖将轻轻触及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百花竟放、绿树浓阴、漫山红叶、冰封雪舞的美好景象,这份诗意的感觉会带着你走进百读不厌的《春》、《济南的冬天》,让你在领略它们的美丽时,再次享受那份纯真、惊喜、温暖、恬静、满足的美好情感;面对《三峡》多层面的美,你会惊奇于作者居然只用一百多字就让“三峡”显山露水;《夏》也许是你稍觉陌生的,但它的热烈会感染你,它的紧张会敦促你,那浸在苦涩汗水里的美会启发你。还有三首绝佳的古诗、四个精美的片段,无一不是作者面对四季时“情动而辞发”的佳作,我们所要做的是“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让它的“幽”显现出来。

    当你了解了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内容后,你一定会思考:该怎样教,才能不辜负这美丽而多彩的四季?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个比喻:语文是哭泣时的.泪珠,欢笑时的音符。这个比喻让我意识到语文常常无须刻意去教,当一个人在用心体会世界时,当一个人能将他的生活、知识、心灵和谐统一时,这个人就徜徉在语文的天地里。因此,在设计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我首先思考的是要努力放飞学生的心灵,给他们一个无拘无束的阅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与他们一起,美美的读、美美的听、美美的品、美美的说,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求知、求智、求趣、求美。

    有人说:积累是课堂教学之魂。也许你并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但你不会否认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积累,怎样帮助并鼓励他们有目的的进行专题积累,而且要让积累丰富的同学在课堂上闪光,这是对学生最积极的肯定,也是无声的激励。

    认真阅读本单元作品,你会被蘸着浓浓情感的如诗如画的语言打动。要能让学生也陶醉在这样美好的四季,我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的语言应该诗化,要充满感情,要能将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其次,教师的讲,应当绽出美丽的火花。课堂教学要放飞学生的心灵,但不能 “听其自然”。因为许多时候,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拥有的资料、自身的阅历、知识等常常局限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这时,教师的讲就不可忽缺:可以是要言不烦、点到为止,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是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能够这样给学生讲课的教师,其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足以提升语文的魅力。因此,我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不要让自己的讲太随便,它会破坏语文诗情画意般的美感。

    以上是我对本单元阅读教学设计的部分思考,不当处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13

    单元教学要求:1、联系学生的人生体验,从理想、信念、修养方面,加强对学生的人生教育;2、进一步掌握、巩固朗读的能力和技巧。

    用播放音像资料或音乐伴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同时让学生模仿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或哪一句?为什么?”等问题自由谈论,然后请代表发言。

    (1)    假如人类没有理想,世界会是什么模样?

    (2)    如果人生没有理想,我们会变成什么样?

    (3)    自己应有怎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理想?

    可将这些问题的思考简单写在笔记本上,鼓励愿意交流的同学到集体发言。

    在明确朗读的抑扬顿挫等要求的基础XvMhNBSv上,以大组为单位,排练朗读,形式不拘,集体评议。

    本课的比喻有明显的.“寓抽象于具体”的特点,先由学生分析这种特点的好处后,组织大家练习仿句,在运用中掌握这种写法。

    要求学生搜集伟人们的人生理想,或相关理想的名言、格言、警句、诗句等,加上自己的思考,出一期“周刊”。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14

    1.先要求学生跳读课文,思考:“文章讲述的是什么事?表现哪个方面的话题?以此来整体把握课文。

    2.问题研讨:①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②散步本来是一件小事。作者却小题大做、大词小用,请把这些地方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意图。⑧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研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比如全文中母亲仅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还是走小路吧”,因为她是“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后说的,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所以应该读成拖音“还一一是一一走小路吧”。而第二句“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不必大声,应读出母亲吩咐儿子时的坦然。而“我”的那句“走大路”,读的时候要表现出斩钉截铁、没有商量余地的味道。

    诗两首(《金色花》《纸船》)

    1.从揣摩语言入手,抓住其中的情景描写或重要语句展开讨论(见教学用书): 同时,最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想象画面和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笔画几幅诗意图。

    2.在课的最后就本课组织一次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配乐朗诵。

    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了解冰心“小诗”的特点。

    4.利用自读课本,扩展阅读泰戈尔诗、冰心小诗。

    第24课 《世说新语》两则

    1.基本教学模式应当是“诵读一讨论一—诵读”。两次诵读的要求应有所不同,前—次要求和复述故事结合起来,达到基本成诵,并且读懂,字词句过关,最好能翻译;后一次是背诵课文。

    2.探究讨论的重点可以有:A、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我们能想出一二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词吗?B、你如何看待陈元方的为人原则、是非观?

    3.简要介绍《世说新语》这部书。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1.本次活动大多是学生个人在家庭中活动,所以,教师要做好布置和安排。比

    如:A、通过适当途径和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活动心中有数,便于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展开;B、活动涉及到对家长的咨询、追问或采访,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讨论一个具体的采访提纲,设计一些具体问题。

    2.提前一周布置下去,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期间可以抽查学生的访谈提纲或记录,以收到督促、监控之效。

    3.评价不可缺少。评价的方式可以有:自我评价→同桌互评→小组评价→教师批改→讲评作文,还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征求家长意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评价的时候还需注意定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4.课内活动时间:写作2教时,交流1教时、评价1教时。

    关于课后练习

    1.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就数量来看,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 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

    2.练习分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用。

    3.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如《羚羊木雕》—文后的练习,具体分析略)。

    4.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比如《风筝》和《散步》后都附录了用来比较阅读的短文,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之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5.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

    6.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略)。

    七年级一单元教案 篇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安排了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体会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3、教学重点:

    (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试验。

    4、教学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5、教具准备:课前各小组准备鼠妇10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表、笔、一份实验用表。

    二、说教法:

    本节采用的是引导法,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都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提出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起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说学法:

    本节采用的是实验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的两个关键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生物在生物圈内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改变不能满足时,生物是不可能很好地生存的。同学们认同这一观点吗?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首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引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如:鱼儿离开水就会死亡;南方的植物移到北方就容易死亡;需要光的植物如果放到阴暗处长势就不好。那同学们能分析出你们举的例子是受环境中的哪一因素的影响吗?水、温度和光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如,蜻蜓吃蚊子,蚊子的生存受到影响,这又是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从而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探究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呢?下面我们就以鼠妇为例来分析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1)引导分析、提出问题:通过课外捕捉鼠妇,你细心观察过鼠妇的生活环境吗?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提出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同学们提出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种,但是我们只能一种一种地验证。比如我们提出假设光照对鼠妇有影响,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因为光照不同而引起的,就应当使其他条件都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不同,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像这样,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之外,其余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今天我们先验证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3)分析讨论、制定计划: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实验的设计与探究。制定计划是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法是常用的方法,在实验法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要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变量确定后,应该给鼠妇提供哪两种不同的环境,让学生懂得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让学生充分参与,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4)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5)得出结论: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分析小组和全班数据,讨论全班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6)表达与交流:是学生总结和反思探究过程,展示探究成果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正确表达其探究结果,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7)布置课下内容:课下有兴趣的小组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注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同学不盲目从事,一定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注意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探讨问题,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应将鼠妇放归自然。

    第二课时:

    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光照、湿度对鼠妇的影响。实际上除了上述两项外,鼠妇的生活还受温度、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不仅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甚至导致生物死亡。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如:干旱缺水会导致农作物死亡;洪涝灾害也会导致农作物死亡,动物的生存离不开空气,长时间缺氧会使动物死亡;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生物死亡等。

    大家说得很好。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生存不但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这些其他生物就是我们上节课所提到的生物因素。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可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从而归纳出生物与生物之间捕食、竞争、合作关系以及寄生关系。如:捕食关系:植食性动物中的兔以某些植物为食,肉食性动物中的狼又以兔为食物,大自然中的“弱肉强食”就是这种关系。竞争关系:水稻和稻田中的杂草之间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小家鼠和褐家鼠争夺居住空间和食物;合作关系:蚂蚁、蜜蜂等营群体生活的昆虫;生物界的寄生关系非常普遍,如:蛔虫、猪肉绦虫和血吸虫等寄生在人和其他动物体内。

    也可即兴表演,分小组扮演不同的生物来表示各种生物因素。第一小组:可以表演捕食关系由学生即兴发挥。第二小组:可以表演竞争关系。(牛、羊吃同一片草地中的草)第三组:可以表演合作关系。第四组可以表演寄生关系。各小组的同学可以利用自己的生物学知识发挥想像力。充分展示一些同学的表演天赋,使同学们对知识点印象深刻。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评出最佳演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课堂小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两大类。这两大类因素对生物是同时共同起作用的,而不是单独地、孤立地起作用。

    总之,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生存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三、巩固练习:

    1.山顶、山腰、山脚生长的植物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环境因素是()

    A营养B温度C土壤D水分

    2.探究的一般过程开始于()

    A发现问题、提出问题B做出假设

    B制定和实施计划D表达和交流

    3.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不能作为一组对照实验的是()

    A有光、无光B有光、无水C干燥、湿润D有空气、无空气

    4.猫头鹰和田鼠的关系属于()

    A捕食关系B寄生关系C合作关系D竞争关系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目标检测题

    中学七年级班级工作计划 精选通用范文


    当我们提起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呢?这篇《中学七年级班级工作计划 精选通用范文》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班级概况:

    (2)班现有学生60人,其中女生33人,除一名来自颍州区王店乡,二名来自于许堂乡,一名来自于柴集镇之外,主要是学区农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基础相对薄弱,加之养成教育缺乏,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给教学工作带来较大难题。根据现有情况,结合学校要求,特制订班级计划如下。

    一、工作原则:摆正自己的心态,用宽容与爱心关注一切学生

    不歧视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放弃有问题的学生,不体罚辱骂有错误的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误甚至出现反复,以爱心和宽容对待每一个学生。包容学生的不足。做好承受打击的心理准备,不期望用一两次谈话或是其它方式就能改变学生。

    二、班级目标。

    目标一:育人目标:正直、善良、智慧、健康。

    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团队合作精神、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让同学们明白我们是祖国的主人,祖国的兴亡和我们每一个人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爱国,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捡起校园里地上的一片纸屑,打饭不插对,爱护一花一木,帮助同学,遵守校纪班规,热爱集体等等,都是爱国的行动。

    目标二:纪律目标:规范早读、午休、自习、活动和晚上就寝的纪律。

    早读:在老师来之前,自觉读书,由值日班长负责。午休保持教室安静。自习活动课老师不在能保持安静,各自做作业或其它的学习内容。上学、放学及时到校、退校,住宿生晚自习后要即时就寝,就寝信号后不得到校外和在校内走动、吵闹。

    目标三:活动目标:力争在做早操、做课间操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表现突出。

    在升旗仪式或课间操时,站队要快、静、齐、直,要有饱满的热情和向上的精神。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力求确立一个信念----为班级争光。

    目标四:课堂效果及课间活动目标:狠抓课堂纪律,指导课间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在课堂上,尊重老师的劳动,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要放得开,收得住,上好每一节课。每天,由值日班长总结当天的纪律情况,评出每天的先进组乃至先进个人。课间十分钟和在校生在饭前饭后的课余时间里,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和活动,坚决杜绝学生玩一些有安全隐患的游戏。

    目标五:社会联系目标:做好家访工作,和家长成为朋友。

    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争取学生家长的肯定与支持,畅通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渠道,欢迎家长经常与老师沟通,选择更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目标六:以人为本目标: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正确对待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密切注意学生群体和个体的心理动向,进行适时教育。

    一是要重视尖子生的培养。重视培养优秀学生,挖掘他们的潜力,学好各门功课。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因势利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的兴趣活动,勤学苦练,学好一技之长。多读课外书,丰富自身的知识。

    二是要重视对学困生、后进生的帮助。对学困生、后进生多倾注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谆谆善诱。给他们机会、勇气和信心,为他们创造一个温暖的集体。经常和学困生、后进生家长保持联系,共同研究教育内容和方法,家校联合,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三是要做好留守生的工作。基于留守生的特点,给他们亲情般的感情,让留守生抛去思念、孤独等思绪,让他们觉得班级就是家,老师就是父母,使他们一心一意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主要工作

    1、组建班委

    尽快组织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组建一支工作能力强、热爱集体的班委会,并明确班委会成员的具体分工与职责,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锤炼。实行值日班干部负责制,加强班级管理岗位责任制。设岗位,定人员,定工作,把班级工作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专人负责,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也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为本学期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2、思想教育

    由于七年级学生是新生,各方面还不熟悉,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传统美德等思想教育。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身边事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利用主题班会、课余活动将行为规范训练落到实处.教育学生不赌博,远离毒品。在班中“设岗位,定专人”,加强行为规范的检查和监督。在学期初段,结合学校的安排,整顿班风学风,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期中段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学期后段开展“讲团结、讲纪律、讲诚实、讲奉献”的四讲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思想觉悟,增强责任感和进取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美好心灵,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弘扬正气。

    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七年级语文教案推荐


    您提供的信息让栏目小编找到了以下有用的资料:“七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

    十五古代诗歌五首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1、初步把握欣赏诗歌的方法,培养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认真揣摩诗人的情感,学习诗人通过写景来抒情的方法。

    3、能品位重要诗句的深刻含义。

    4、了解与这首诗歌有关的文学常识。

    5、能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轻重的变化,传递出诗文中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

    6、能充满想象地读,读时再现画面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以《观沧海》为例,其他几首诗词可在本课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自读。

    1、看67页注解1,简介作者曹操,学生可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进行适当补充。

    2、正字正音。

    3、朗读课文。(全班、小组、个人均可)

    4、学生自己看课下注解,了解整首诗的内容,可查资料、工具书,可讨论、质疑。

    5、研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诗中描绘了哪些美丽壮观的景象?请一一列出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人的.经历来谈。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襟?为什么?

    ——除本文之外,还有哪些表现作者志向抱负的名作名句,全班合作做一个积累,越多越好,积累要完整,包括名句、作者、出处、朝代等。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6、反复朗读,,朗读时注意节奏准确,讲究抑扬顿挫,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平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立体的、有声的、有情的,有你的丰富画面。

    7、归纳诗歌赏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生先发表看法,教师补充强调。

    8、开展背诵比赛,鼓励一节课背得多,背得熟,背得好的同学

    9、布置古诗词背诵的任务,首先定期检查完成语文书后《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学习要求,再分作家广泛地背诵他们的经典之作。每个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名家名句默写比赛。

    10、作业:

    ——熟练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完成《课课练》。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

    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

    (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

    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③民歌的基本形式是四句一节,偶尔也有六句一节的。本诗共14节(可让学生自行划分,除第8、11、12三节各6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

    ④民歌中有三种基本手法:叙述,称赋;比喻,称比;由一事物(往往有具体的形象)引出本题,称兴。(可让学生先分析开头两句和结尾四句,提出兴和比;再说中间这就是赋。)

    四、诵读练习。

    步骤是:(1)归纳各段大意,再合并为四大段,分段进行背诵练习;(2)每段先齐读,再以点拨方式作诵读指导,然后自由练习背诵;(3)检查背诵。下面只写出诵读指导的要点。

    第一段(第1至4节):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要先设想这个五口之家在征兵令下达后的困难处境。

    ①前两句写木兰平日在家劳动的情形,应读得缓慢些,读后作稍长停顿。为什么?(要让读者想象她不仅勤劳,而且技巧娴熟。)

    ②不闻谁不闻呢?(父亲)这是木兰见到军帖之后,出现了不寻常的情况:停机而叹。父亲感到奇怪这正是情节的开端,当轻声徐徐而读。读完,径直接读问女二句。

    ③木兰答父问的基调是深沉的,但其间又有变化。木兰本有所思,为什么偏要说无所思、无所忆?(宽慰老父)昨夜一节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家)如此低沉的诗句该怎么读呢?(低而缓)到段末,感情有变化吗?(转为坚定)愿为两句应当读得恳切些。

    至此,木兰已说出自己的打算,可是父亲(还有母亲、阿姊)同意吗?(同意)但诗中不提,这是一次跳跃。为制造悬念,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第二段(第5至7节):木兰置办战具后奔赴战场。

    要设想青年人纷纷置办战具的热烈图景和北方广阔原野的画面,但最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头脑里出现木兰策马飞奔的英雄形象。

    ①东市一句是承上文市鞍马而来,但中间又有跳跃,该怎么读呢?(要突然振起)下面三句呢?(要加快节奏)为什么?(军情紧急,刻不容缓。)

    ②第6、7两节既有叙事,又有抒情,诗中是怎样叙述万里征途的?(辞爷一宿黄河;辞黄河一宿黑山,两天就走完了,概括得多好。)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思亲;向往战斗)黄河流水鸣溅溅给人怎样的感受?(悲壮)胡骑鸣啾啾呢?(战斗的激情。)

    叙述和抒情二者哪一件为主?(抒情)思亲和向往战斗二者哪一种为主?(向往战斗)可见,这段当用抒情的调来读,既刚强又柔婉。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熟练地掌握诗文的意思。

    第二教时

    一、继续分析诗文。

    1、第三段(第8至10节):十年战斗生活,入朝受贺,辞宫不就。

    这三节课本原作两段,有两个场面。读第8节,要设想出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其二》)的图景;读第9、10节,要设想出朝廷庆功盛典的情况。(李白诗句隐隐五风楼,峨峨横三川。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可资参考。)

    朗读前还要解决一个问题:诗中写十年战斗生活,为什么只写战场夜景而不写木兰作战中的表现?目的是通过两处侧面描写(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无论是最高统治者还是普通战士,都把木兰视为出类拔萃的战斗英雄。这样,木兰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变得更加鲜明了。

    ①万里两句写木兰到战场后回忆此番行军历程(上文闻燕山胡骑鸣表明已到战场),读时须有苍凉慷慨之感,中速。

    ②朔气两句概括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涯,宜用悲壮声调读,引发听者的想象,用慢速;然后急转直下,读将军两句,可加快速度。

    ③归来四句,由庄严转为热烈。

    ④可汗之问要读得亲切,木兰答语要读得朴实无华、自然平易,才能再现女英雄的本色她只是代父为国效力,毫无居功之心。

    2、第四段(第11至13节):家人亲切欢迎,木兰恢复女儿妆。

    要设想出家人迎接的具体图景:理红妆、杀猪宰羊,当在出郭之前;出郭相迎的岂止爷娘?姊、弟、乡邻必当一同前往。还要设想木兰家中居室的分布状况。诵读的基调是热烈、欢快,但其间亦略有变化。

    ①家人欢迎一节要有喜庆的气氛,节奏最快。

    ②木兰一到家,就是一副天真的女儿情态,节奏稍稍放慢,宜轻声读,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读到贴花黄,应作一顿,为高潮蓄势。

    ③见伙伴一节是全诗高潮,首句说木兰,宜读得平缓,至惊忙要突然振起;伙伴语的重音在十二年不知上,十二年后应作一顿。

    3、歌者赞辞(最后一节)

    前三句都是铺垫,最后一句才是正意所在,语调当由平缓发展高昂。安能句本可写作安能辨雄雌,但这样写语意就平淡无奇了,加上我是二字,才能表达出歌者对木兰的崇敬感情;此句当读得字字清晰,掷地有声,切莫吃掉其中任何一字。

    二、分析木兰形象。

    1.让学生想象木兰形象前后的变化。拟将课文分三个部分让学生口头描述,凡合理的想象都应加以肯定。以下要点仅供参考:

    (1)参军前的木兰(第1至4节):是一个勤劳勇敢的少女,.平日除织布而外,也练习骑马射箭,褰裳逐马如卷蓬;她关心国家大事,体恤父母的艰难;她代父从军,是经过反复深思的。

    (2)参军后的木兰(第5至10节):木兰穿上戎装,横刀跃马,英姿飒爽,与男儿无异。在行军途中,她走马如飞,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夜晚宿营,她既思亲又渴望参加战斗,心潮澎湃如黄河流水。在战场上,她左右驰突,剑动而敌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在朝廷的庆功会上,她颜色平易,毫无居功之心,深得天子喜爱,她只向天子陈述自己惟一的愿望:要回到父母身边。

    (3)到家以后的木兰(第11至13节):她生活在一个充满亲情的家庭里,她换上了女儿妆,依旧是父母膝下活泼可爱的女儿。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诗千余年来脍炙人口的原因。

    要点有二:①木兰是人民大众理想中的英雄,她在祖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替父从军,这种勇毅的精神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敬重;尤其重要的是,她勇敢作战,战功赫赫,不是为了贪图官爵,而是视为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她是真正的人民英雄。②木兰又是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在征兵令下达后,她为父亲年老又无大儿而停机叹息;在行军途中的夜晚,她回忆起爷娘呼唤自己的亲切声音;在庆功会上;她却急于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跟家人团聚,跟故乡人民一同过和平劳动的生活,如此美好的感情在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也能引起强烈的反响。

    三、解释诗中的互文。

    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互相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胜利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用心发现。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情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四、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诗。

    2.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编一段故事,

    木兰在战场上

    木兰在回故乡的途中

    木兰到家第二天

    《观刈麦》教案

    一、背景、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南),后迁下(今陕西渭南北),一身经历了代宗、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朝。曾任过周至尉、左拾遗、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等官。白居易前期有热情,有锐气,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后期锐气消失,棱角磨平,潜心佛事,以知足长乐,独善其身自居。白居易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他自己分之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元稹为之编辑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二、分析全诗。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三、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全诗。

    《破阵子》教案

    一、朗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注意正音。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金人已占领家乡十二年。1161年,他组织两千人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抗金起义军。南渡后的辛弃疾进呈过《美芹十论》《九议》等恢复中原的大计,但朝廷均未予采用,只委派他一些闲散官职,最后在江西铅山抑郁而死,年六十八岁。辛弃疾发扬了苏轼的词风,后世以苏、辛并称,是文学史上杰出的豪放词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给陈词甫作一首雄壮的诗歌,寄给他。陈同甫:即陈亮,同甫是他的字。陈亮也是南宋词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土第一名,授鉴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政重事功,思想出入王霸之间,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生平主张抗金最力;在他的作品中,,处处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思想。

    四.赏析

    辛弃疾的这首投赠之作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恢复中原的理想,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生活画面。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梦回以后,写绵延的兵营中响起了号角声,军乐声、战旗飘扬,兵士饱餐,这一切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下片马作的卢飞快两句写自己希望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想象着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壮志。然而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为壮志难酬表示极大的愤慨。前九句写得酣畅淋漓,反衬了这一句的分量,正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有力批判。

    五、布置作业。

    熟练地背诵全诗。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徐悲鸿专心致志,刻苦努力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双线格内的11个生字;学习偏旁部首“石”,学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和学习徐悲鸿专心致志,刻苦努力的。

    2、会写10个生字。

    教具:教学挂图、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你们喜欢欣赏绘画作品吗?你喜欢那位画家的画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画家,他就是举世闻名的徐悲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读书。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字和长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课文。

    (2)分段轮流读课文:纠正字音,指导朗读。

    (3)读后交流: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看看那些地方让你感动,画上标记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悟。

    (2)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读书的快乐。

    (3)指好课文2、3、4自然段。采取自由读、范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徐悲鸿刻苦努力的品质。

    3、看图想象,发展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奔马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匹马的样子,想象它们在什么地方奔跑。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2、照样子积累词语:

    反反复复:

    “一”字开头的成语:

    3、完成课后“练”活动。

    4、迁移练习:

    (1)通过互读、互考、小组比赛的方式认识要求认的11个生字。

    (2)学习新的偏旁。

    (3)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的字:肉破态珍

    三、实践活动

    1、欣赏徐悲鸿的画作。

    2、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写一个人认真做事的情景。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4)

    第一课时

    复习目标: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测查梳理。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自己总结复习。复习重点:第一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考察字词复习

    二、默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三、复习第一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要求:(1)、出处、作家(时代或国别——地位——籍贯等——以书下为主)

    (2)、写心得

    2、解释词语

    1、确凿

    2、长吟

    3、轻捷

    4、攒

    5、机关

    6、敛

    7、鉴赏

    8、人迹罕至

    9、秕谷

    10、书塾

    11、方正

    12、消释

    13、宿儒

    14、同窗

    15、人声鼎沸

    16、拗

    17、骊歌

    18、木屐

    19、讪笑

    20、沮丧

    21、简陋

    22、来势汹汹

    3、形似字归纳

    (1)辩

    (2)蓬

    (3)肿

    (4)惧

    四、文言文阅读《伤仲永》

    1、词语积累31个

    2、词类活用6个

    宾客

    3、通假字1个

    4、“之”的用法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词,指方仲永)

    邑人奇之(代词,他)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做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词,指这件事)

    5、翻译

    6、理解(目标)文言文练习1 家庭作业:解释词语22个,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文言文解词30个,词类活用6个,通假字1个。

    第二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第二单元基础知识,阅读背诵《木兰诗》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

    复习重点:第二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基础。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木兰诗》1---3段

    三、复习第二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2、解释词语:

    1、征发

    2、哽

    3、炽痛

    4、标直

    5、嗥鸣

    9、崎岖

    10、阻抑

    11、回环曲折

    12、亦复如是

    3、同步导练中每课重点

    四、《木兰诗》

    1、词语解释22个

    2、通假字2个

    1、帖

    2、火

    3、翻译、理解

    4、默写

    五、家庭作业:注音40个,解释词语12,每个一遍,文学常识一遍。

    文言文解释词语22个,通假字2个

    6、谰语

    7、亘古

    8、污秽 1

    第三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第三单元基础知识,阅读现代文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理解。

    复习重点:第三单元基础知识,现代文概括、理解。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木兰诗》4---7段

    三、复习三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2、解释词语:

    1、马革裹尸

    2、弥高

    3、锲而不舍

    4、兀兀穷年

    5、沥

    6、群蚁排衙

    7、迥乎不同

    8、气冲斗牛

    9、杂乱无章

    10、含蓄

    11、踌躇

    12、巴望

    13、磐石

    14、义愤填膺

    3、形似字归纳:

    (1)筹

    (2)慕

    (3)愧

    (4)锲

    揳(5)迭

    (6)炯

    (7)籍

    四、现代文阅读:完成练习,进行概括训练,理解文意。

    五、作业:注音53个

    解词15个,文学常识5个,各一遍。

    第四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第四单元基础知识,阅读文言文《口技》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理解。

    复习重点:第四单元基础知识,文言文词语积累、翻译、理解。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口技》1--3段

    三、复习第四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2、解释词语36个:

    1、归省

    2、乐土

    3、行辈

    4、犯上

    5、惮

    6、絮叨

    7、礼数

    8、撺掇

    9、委实

    10、凫水

    11、依稀

    12、宛转,悠扬

    13、自失

    14、弥散

    15、漂渺(缥缈)

    16、旺相

    17、渴睡

    18、向午

    19、棹

    20、楫

    21、亢奋

    22、晦暗

    23、羁绊

    24、蓦然

    25、冗杂

    26、叹为观止

    27、戛然而止

    28、本色当行

    29、颦蹙

    30、粲然

    31、嗔视

    32、叱咤风云

    33、尽态极妍

    34、惊鸿

    35、纠葛

    36、怠慢

    4、形似字归纳:

    四、《口技》

    词语积累39个

    一词多义5个

    通假1个

    翻译课文

    理解文意

    作业: 解词36个,文学常识5个,各一遍。

    文言文词语

    第五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第五单元基础知识,阅读现代文 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理解。

    复习重点:第五单元基础知识,现代文理解,依文答题。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口技》4--5段

    三、复习第五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2、解释词语20个:

    1、拽

    2、毛骨悚然

    3、怏怏不乐

    4、毋宁

    5、吞噬

    6、语无伦次

    7、羸弱

    8、告罄

    9、虞

    10、斫

    11、泅

    12、砭骨

    13、履践

    14、崔巍

    15、阴霾

    16、闻所未闻

    17、海市蜃楼

    18、踉踉跄跄

    19、声情并茂

    20、孜孜不倦

    四、现代文阅读

    完成练习,首先进行概括训练,理清思路。本节课训练重点:理解文意,依文答题。

    作业: 解词21个,文学常识5个,各一遍。

    第六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第六单元基础知识,阅读现代文。复习方式:讲清要点、学生整理,理解。

    复习重点:第六单元基础知识,现代文理解,依文答题,自己体会、收获。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未过关段落

    三、复习第六单元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整理

    2、解释词语

    四、现代文阅读

    完成练习,首先进行概括训练,理清思路 本节课训练重点:理解文意,依文答题。

    作业: 解词22个,文学常识5个,各一遍。

    第七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文言文《伤仲永》,文学常识、注音、解释词义、翻译、理解文意 复习方式:做练习、师生讲评。

    复习重点:解释词义、翻译、理解文意 复习具体步骤: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未过关《木兰诗》《口技》段落

    二、做《伤仲永》检测20分钟

    同学交换试卷,师生共同讲解,互相评判

    三、自己记忆有问题,未掌握好的地方。

    四、家庭作业

    继续熟记,请家长协助考察,签字。

    第八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文学常识

    复习方式:学生做练习,师生讲评。复习重点:熟练掌握每课出处、作家、评价、代表作品等。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未过关段落或词条

    三、文学常识复习

    利用自习课做文学常识练习2页,课内师生共同订正答案,边订正,边复习记忆。自己记忆有问题,未掌握好的地方。

    四、家庭作业

    继续熟记,请家长协助考察,签字。

    第九课时

    复习目标:阅读现代文2篇

    复习方式:利用自习课做练习,课内重点从思路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文本对话。

    复习重点:现代文理解,根据训练要点、让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层次结构,然后完成练习。依文答题,谈自己体会、收获要思想态度端正。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未过关段落

    三、课内阅读

    学生阅读20分钟,要求:

    1、把握作者思路

    2、把握内容和层次

    学生阅读后教师重点从思路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文本对话。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结构。然后完成练习。

    四、家庭作业:复习《口技》,翻译课文。

    第十课时

    复习目标:复习文言文《口技》,文学常识、注音、解释词义、翻译、理解文意 复习方式:做练习、师生讲评。

    复习重点:解释词义、翻译、理解文意 复习具体步骤:

    一、常规字词复习

    二、默写未过关字词

    二、利用自习课,做《口技》检测一节课

    同学交换试卷,师生共同讲解,互相评判25分钟

    三、利用自习课,做文言文专项训练20分钟

    学生讲评为主15分钟

    四、自己记忆有问题,未掌握好的地方。

    五、家庭作业

    继续熟记,请家长协助考察,签字。

    作文复习

    第十一课时

    复习目标:讲评开头和结尾,学生练习写开头和结尾。复习方式:教师讲评,学生练习。

    复习重点:明确开头结尾的写法,会修改,能围绕中心写开头结尾。复习具体步骤:

    一、教师讲评开头和结尾

    1、多媒体展示学生作文

    2、同学评议优点,总结开头结尾常见的方式及特色。

    3、评议不足之处,加以修改。

    二、作文开头结尾常见的方式及特色 开头方式归纳:

    1、开门见山式

    2、引用名言式

    3、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式

    4、对比等写法

    重点提示:无论是用何种方式开头,最重要的是点题。写事的文章要写出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写人的文章要写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结尾方式归纳:

    1、画龙点睛式

    2、引用名言式

    3、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式

    4、对比等写法

    重点提示:无论是用何种方式结尾,最重要的是扣题。在开头的基础上,要有所延伸和升华。写事的文章要写出事件的意义或影响,写人的文章要写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三、朗读范文

    四、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根据要求修改开头和结尾

    五、家庭作业:练习写人和写事的开头和结尾

    作文复习

    复习目标:讲评开头和结尾,学生修改开头和结尾。复习方式:教师讲评,学生练习。

    复习重点:修改开头结尾,能围绕中心写开头结尾。复习具体步骤:

    一、复习作文开头结尾常见的方式及特色

    二、教师讲评开头和结尾

    1、多媒体展示优秀的开头和结尾,强化范例的作用

    2、同学评议优点,找出自己开头结尾的不足

    三、范例展示,强调首尾及过渡语段

    四、学生“根据中心”修改自己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根据要求修改开头和结尾

    五、多媒体展示学生作文的开头和结尾,评议、修改。家庭作业:练习写人和写事的开头和结尾

    第十二课时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5)

    一、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二、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的一、二是教学重点。围绕怎样的中心来进行说明,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二、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

    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

    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

    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

    (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4)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5)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6)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

    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

    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

    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

    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

    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

    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

    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

    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本讨论题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

    这个问题应当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

    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

    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

    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简述如下: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内容的知识性;(二)材料的科学性;(三)语言的通俗性;(四)表达方式的解说性;(五)结构的条理性;(六)功能的实用性。

    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

    (上述问题,必须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讨论,

    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

    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

    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

    3.讨论(1):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

    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

    讨论(2):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

    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

    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下列各词组:

    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

    正确的切分是:

    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

    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

    由面到背面,由主到次。

    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2)强调有关字词:

    “有奇”的“奇”读jī,不是“奇巧”之“奇(qí)”。

    “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

    “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3)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

    应是八扇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4)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

    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5)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以为有什么用意?

    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6)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

    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

    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

    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分析讨论第三段。

    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

    峨冠而多鬓者如有所语其两膝相比者绝类矫首昂视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较)???数

    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

    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

    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2)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3)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

    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4)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

    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的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

    四、分析讨论第四段。

    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

    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

    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

    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

    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

    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

    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

    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

    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

    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

    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

    综合文中第二、三、四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

    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

    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

    六、分析第五自然段。

    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

    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

    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

    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

    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

    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

    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

    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思巧妙。

    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九、布置习题:

    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

    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

    中心思想:

    本文细致地介绍了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写作特点:

    描写细致,说明清楚,层次井然,富于想象。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6、其两膝相比者比:靠近。7、珠可历历可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1、能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2、最能表达作者对核舟的感情和态度的句子是技亦灵怪矣哉!

    3、舟上并没有“赤壁”二字,你是怎么知道苏轼和朋友游的是赤壁?

    答:苏轼曾游过赤壁,并写了《赤壁赋》《后赤壁赋》,核舟的窗户上的字正是出自这两篇文章,核舟正是通过这一点表明苏轼和朋友游赤壁的。

    4、第二段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然后才介绍黄庭坚和佛印?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本文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王叔远)(或“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关键词:贻泛)

    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或“雕刻着花纹的栏杆相对着”)。(关键词:启望)

    3、嘻,技亦灵怪矣哉!

    1、本文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核舟的精致(精细,精巧),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技艺精湛”)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6)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走近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有散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主要著作有《新闻三步曲》(三卷)《数理化通俗演义》(两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 )的旋律。

    (2)火红的太阳( )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

    (3)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 ),在天地间升腾。

    4、细读这样的优美句子:“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句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发挥想像再仿写一两句吗?

    5、梁衡散文以思想性、议论性见长,其散文语言多叙述和议论,但本文有点特别,以描写居多。许多描写细致生动,富有韵致,如第二段描写乡野景物,诉诸人的各种感官,以形象性见长。请问:“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是第二段末尾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6、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

    7、举例说明,作者是如何抓住夏天景物特征来描写夏天的?

    8、文章如何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夏天的特点的?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 )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 )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 )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1、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秋的终点:

    ②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可是:

    12、结合语境,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

    13、第二段结句中“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一句,与第一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14、这两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5、阅读上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①人蜷缩在湿漉漉的雨季,整个儿像一颗受潮的糖,沮丧而又无奈。

    ②前日忽然放晴,心,也就跟着晴了。从南窗望去,那边楼缝的坡地上一如往年,绽出一抹黄色。还刚刚惊蛰呢,油菜花这么快就开了?中午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说,路边的菜花约好了似的,一夜工夫全黄了!下午乘车去市郊,果见满畈满坡一片片明艳的黄,一种生命的喜悦油然灌注全身。

    ③几乎已成条件反射,人一见到油菜花,忧郁的心境就豁亮了。油菜花,我从小年年见,但着意关注它,是在病重以后。四年前腿骨发生病变,每周需去武汉两次,接受希望渺茫的康复治疗。也是雨季,天色像心境一样阴晦,人默坐车上,打不起丁点精神,对人生已失去信心,甚至对生命也没有更多的留恋。

    就是这个时候,对车窗外成片成片的油菜花,我有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感觉,那种蓬蓬勃勃的美,使我的心情变得轻松许多。它那浓郁的生气无形中感染了我,唤醒了我生命中沉睡的信念,生活是美的,生命是可留恋的呀!从此,每年油菜花开时节,虽是行走艰难,也要拄着拐杖到郊外看看,我才不怕得什么花粉症呢。

    ④要论好看,任何一种单朵的花都会比单朵的油菜花好看得多,单朵的油菜花细小单调而不起眼,它之所以让我有了生命的感动,是因为这些花是以集团军的面貌出现的,显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生机,一种攻城略地的气势,一种汪洋恣肆的活力。油菜花才真正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⑤多少个响晴天,我恋恋地望着窗外,对妻子说,陪我去看看那些油菜花吧。去了,在地头一站就是好半天。所有的油菜花,不论高的矮的,壮的瘦的,一律顽强地展示着自己那一份生命的本色。它们的黄,既不是初春的柳芽那种嫩黄,也不是菊花、葵花的那种老黄,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

    我偷偷给它取了个名字:女儿黄!灿烂的黄花下面,是绿得发暗的秆和叶,青葱的生命高擎着纯情的黄,托展着一个欣欣向荣的季节的美丽扉页。黄花满眼,清芳扑鼻,看花人沉醉了,恍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株充满青春活力的植物。

    ⑥油菜花似乎不怕雨打风吹,它前谢后继地开着,整体花期比一般的花都长些。油菜花开了,再阴晦的日子也不难耐了,那爽心的亮色风雨收不去,望一眼,心田就会洒满阳光,它们其实就是活的香的阳光!更多的时候,我于户内凝望油菜花,在病榻上斜靠着,看书倦了,总喜欢透过窗子看对面楼缝里的那片油菜花,那差不多成了一种生命的需要。

    油菜花谢了,没有画家会为我在窗外画一片女儿黄,但我不会再阴郁,花事一过,就是青阳朗朗的夏季了,阳光里流淌着无尽的菜花黄。我本质上仍是个农夫,春天于我,是希望的季节,更是收获的季节,我收获遍地黄金,那是一年乃至一生受用不尽的黄金!

    16、油菜花“生命的本色”是什么?

    17、第④⑤段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请概括回答。

    18、第⑤段写油菜花的黄,为什么还要写柳芽的黄、菊花的黄、葵花的黄?

    19、概括说明油菜花对“我”生命态度产生的重要影响。

    20、文章主要内容是写油菜花,却以“遍地黄金”为题,说说你的理解。

    向晚时分,我陪爱人到公园去散步。

    这是一座新修的穿越城市中心的公园,狭长,半自然,依水筑路,颇具水乡特色。

    突然听到鸟的叫声,清脆而婉转。我一惊,这是我今年也是近年以来听到的最真切的鸟语。如此近距离,不能不让我生出几分感动。

    “是什么鸟?”

    “黄鹂,两个黄鹂鸣翠柳。”爱人脱口而出,喜形于色,完全不像久病后的康复者。显然是鸟语的作用。

    鸟语如歌,一只鸟就是一个歌手,一个大彻大悟的歌手。鸟一生中都在歌唱,不管发生什么,即便在呻吟,也不放弃,直到翅膀化作泥土。

    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

    最有乡土情结的要算俗称叫天子的云雀,也叫云燕。光名字就很光彩,很动感。灵如雀,形似燕,飞入云,叫满天。初夏时节,小麦抽穗,劳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儿正摇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农民从麦田里扯起的燕麦或从沟垄边割来的青草,这时就有云雀从草丛中“嗖”地射出,像鸣镝,直冲云霄。

    随着吱嘎吱嘎的叫声满天荡漾,大地上全是仰望的目光。许是云雀知道人们在看它,又怕因为速度太快看走了神,先是辽辽远远地叫,然后一动不动地定格在那儿,像依附着什么,只把一双翅膀扇动。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唧唧喳喳的麻雀,语言简短得像方言。麻雀小,尽往有粮食的地方钻,成群结伙,吵闹声不绝于耳。麻雀的叫声与赶秧雀的姑娘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成为稻草人的音乐天地,也是原野的一大景观。

    鸟语给我们幻想,让我们迷惑。鸟语的情感,鸟语的色彩,使我们始终无法穷尽其奥妙。

    对鸟语的模拟,大概是艺术家们激发创作灵感的一条通幽的曲径。刘天华是一个用手指抵达鸟语的高人。他创作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是解读鸟语的一次尝试。两根弦,流淌出山与鸟的和谐之源,天籁之音。在鸟语的招引下,我们感受着乐曲音色的听辨和情绪布陈的风景。空山之空,乃是充盈万物的无穷之大。置身于鸟语的梦幻中,一切都变得纯粹、优雅、安宁。

    我到过武汉东湖边的鸟语林。那可真正称得上是鸟语天空。那些悦耳动听的鸟语无疑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鸟语斑斓,直让人顺利地完成了从听觉到视觉的过渡。你看,那么多鸟的花冠,鸟的羽毛,鸟的翅膀与它们个性迥异的叫声相得益彰,成为大自然天造的杰作。以鸣禽为亮色,组成了一个偌大规模的歌剧院。

    丹顶鹤、绿孔雀、白鹳、红腹锦鸡、金雕、乌雕,还有来自异国的金刚鹦鹉、黑天鹅、火烈鸟……全都云集于巨大的鸟类活动网之下,又不舍其飞翔的自由。我十分欣赏鸟语林的设计宗旨:既求鸟类生态环境,又求造园艺术精美。走进鸟语林,你不能不萌生与鸟们交流的意想与欲望。

    众多的鸟语,就像润物的细雨,构成了一套因地制宜的启蒙教材。鹧鸪喊雨,喜鹊报喜,布谷催耕,雁过留声……鸟语的涉及面和包容量之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人间四季,天下六合,鸟语,原来是会歌唱、会飞翔的星辰。

    或许生态是一个矛盾体。正是一些矛盾的自然消长,才构成了万物生灵的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留住鸟声,让鸟语滋润或者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又成了我们别无选择的一种责任。

    月华如水,鸟语沐之。

    2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射出”如果改为“飞出”好不好?为什么?

    初夏时节,小麦抽穗,劳作后稍事休息的牛儿正摇着尾巴,悠闲地吃着农民从麦田里扯起的燕麦或从沟垄边割来的青草,这时就有云雀从草丛中“嗖”地射出,像鸣镝,直冲云霄。

    22、文章语言优美,丰富,请仔细品味下面句子,作点赏析。

    云雀的叫声里,溢满了小麦灌浆的醇香。

    23、“有鸟语引路,我的面前打开了一片记忆的天空。”在这片记忆的天空中,作者主要写了哪三件事?

    24、仿写句子。

    鸟语如歌,一只鸟就是一个歌手,一个大彻大悟的歌手。

    鸟语。

    2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6、阅读下列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的一点感悟。

    材料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材料二:1962年,蕾切尔卡逊在其醒世之作《寂静的春天》中指出,人类滥用化学农药、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环境,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类的生存,最终会导致“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寂静的春天。

    材料三:1986年5月,23岁的徐秀娟大学毕业后,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事业的梦想,只身来到刚起步不久的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承担起丹项鹤的繁殖与驯化工作。1987年9月16日,为了寻找前一天迷失的天鹅,她消失在滔滔的流水中……

    27、作者说历代文人极少写夏季,事实上是有一些的,同学们想想写夏的诗句有哪些,举出连续的两句?

    28、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阳光体育”活动。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参与到这一活动中去。

    A、请你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为这次活动拟两条宣传标语。

    B、假如你是体育委员,请为你们班拟一个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方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长江的常识,通过长江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爱国情感的熏陶。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一系列修辞和重复的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了解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郭风:1917,当代作家。1938年散文处女作《地瓜》。著有散文集《山溪河海岛》、《曙》、《唱吧,山溪》、《鲜花的早晨》、《灯火集》等。善于以诗人的眼光来观察、理解社会和自然,注意吸取意象派、象征派的一些艺术手法,从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中见时代风貌,有较浓郁的诗情画意和牧歌风味。

    这篇散文作者创作于1961年,目的是要歌颂那个时代他心目中的祖国,新中国诞生后,年轻的共和国意气风发,欣欣向荣,到处洋溢着为未来的灿烂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到处是文中写到的生产建设的繁忙景象和建设的成果。这是时代的开始。所以文中,写长江的黎明,象征着祖国的欣欣向荣,朝气蓬勃。

    四、熟读课文,体会文中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表达作者看到黎明的长江景象的心情的句子?

    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

    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五、联系作者的写作时间,思考:

    文中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为什么只写长江的黎明,在这里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不是。象征了祖国的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知识储备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学习描绘秋天的手法,背诵咏秋的名句。

    情感体验点: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生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1.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2.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九、教学后记:

    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展延伸部分进行比较阅读,将本课学习引向纵深。安排摘抄写“秋”的诗文,并做点评,是培养学生养成摘抄的习惯,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有效方式。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简述老孙头的形象。

    二、研习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研读一下,作者还着力刻画了谁?他的思想品质如何?

    郭全海。

    分马前,他抓住时机教育群众,“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啊”,分马时,他虽然在最前分马,却“随随便便”牵一头;当老孙头马跑了,他立即“翻身骑上”自己的骡马去追,累得“人马都气喘吁吁”。当他发现老王太太不中意自己的马时,他就主动提出跟老王太太换马,并又召集积极分子开会,启发大家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跟老王太太换马。当老王太太换走了老田太太的马,郭全海又做老田太太思想工作,决定“开春马驹归你”,使矛盾圆满解决。

    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郭全海是一个忠于党,大公无私,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人。

    2.小结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分马换马的描写,反映了翻身农民分得胜利果实的喜悦心情。表现了先进农民大公无私的精神以及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觉悟迅速提高。

    3.体会本文写人叙事详略得当的特点。

    元茂屯参加分马的有三百来户人家,作者只写了其中十来个人,这十来个人,也安排得有详有略,主次分明。说说看,哪些人写得详;哪些人写得略?

    详写:郭全海(主),老孙头(次)

    略写:赵大嫂子,白大嫂子,老田夫妇,老王太太等。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小结:这样能突出中心思想,有略写配合,使得文章内容完整、全面,写出翻身农民的欢乐和他们觉悟的提高。同时,在各种人物对比映衬中,更能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课堂练习:

    三、四、六

    作业

    板书设计: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字词的音、形、义,正确朗读、书写,体会其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

    4、能借鉴写法: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或友情)。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和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4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设想: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拓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生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简介鲁迅。

    二、导入新课:

    童年生活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阴云,有误解,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三、检查预习的情况:

    1、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2、检查朗读情况。

    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感情的把握。

    五、学生自由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具体写我粗暴地干涉弟弟玩风筝一事,是哪几个自然段?其他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准确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课后词语的掌握情况。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探讨问题:

    (1)、对于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粗暴地毁坏弟弟的风筝一事,作者是如何评价的?

    (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当认识到当年的过错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4)、作者设想了几种补过的方法?后来补过了没有?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提示:在作者看来,被虐杀的一方应该怎样才是对的?)

    明确:小时侯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写童年的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

    (表达了浓浓的兄弟情,作者富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之情。)

    3、体验与拓展:

    1、你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哪些感受?

    (从亲情、自我批判、社会批判、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来谈都可以。)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阅读《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侯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永远无法补过,因而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悲哀之至。《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侯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三、总结全文

    四、课后作业:课后习题二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0)

    教材分析

    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能力)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

    —、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

    (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6)喧腾(xuān):喧闹沸腾。

    (7)漫湿:水满湿润。

    (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七年级语文教案(篇11)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推荐:七年级(15)班工作计划(精选)】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