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jk251.com - 进度及相关方案】
现在,很多初中教学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能力,初中教案要写哪些内容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立线装饰相关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八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能根据不同的材质,因材施艺,创作立线装饰。
2、感受线的魅力,了解立线装饰的概念,一般表现方法,感受立线装饰的美。
教学重点:
线的不同表现方法,立线装饰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线在表现作品中的美学原则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列举线的总类:
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画出各种形状的线条,比比谁画的多
线有许多种:粗细、曲直、宽窄、长短、及规则、不规则之分。
二、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表现手法下的线条手法。
中国画中的线-------西方建筑速写的线-------生活中的线的表现-------立线装饰作品(现代装饰画、元代永乐宫壁画)
提问:这是什么装饰手法?导入立线装饰的概念。
三、欣赏立线装饰作品
感悟作品之美,谈认识体会,引导学生发现作品的不同材质的运用产生不同的效果。
四、尝试体验立线装饰创作:
制作要点:
1、基座材料要平整,有一定的厚度和强度,如厚卡纸,三夹板。泡沫板等
2、立线的枝条一般不要太厚或太薄,纸条要求宽度一致,一般0。5c左右,纸条要求平直,这样立线才能平整地与基座结合。
3、黏合剂要求用乳胶,不能加水。
4、立线的曲线形态要用笔杆事先将纸条弯曲,这样可以形成流畅的曲线型。
五、学生创作:
按构思进行制作,适时调整。
六、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评述。
课后反思:
学生的思路比较宽,他们有的带了毛线,电线等等,材料丰富,气氛热烈。
jk251.coM小编推荐
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学会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我国丰富的气候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2.使学生能联系实际,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从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通过认识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
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待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
(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和3.7℃。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和7.3℃。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北京比纽约大7.3℃。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请同学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有什么影响?
同学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呈现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征。
【板书】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比,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一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4)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l.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数轴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要求】
1.会正确画出数轴.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
3.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4.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一课时)】
1.情境创设
观察温度计或刻度尺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直观地将小学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方法推广到用来表示有理数,正确建立数轴的概念.除温度计和刻度尺外,杆秤、天平等都是较好的数学模型.
2.探索活动
(1)观察温度计或刻度尺上的刻度,根据课本上两个卡通人的提示,引导学生讨论:直线上的点能表示负数(如一10,一15)吗?通过在温度计上找一10℃、一15℃的位置的活动,感受可以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负数.
(2)依据画数轴的步骤,正确画出数轴.可以在安排2~3名学生“板演”的同时巡视全班,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操作指导.
数轴的位置通常是水平的,但也可以是任意位置的,要发现并及时展示那些画法正确但放置方向不同、单位长度不同的数轴.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标注负数.
可以让学生对照“做一做”的几个步骤共同评价“板演”作业,形成对数轴的正确认识.
3.例题教学
例2是让学生学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教师还可以再增加一些练习,然后引导学生评价卡通人的结论.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提及“数轴上任何一点是否都表示一个有理数”之类的话题,因为虽然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惟一的点与它对应,但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并不一一对应,而这是学生当前无法认识和回答的.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在数轴上表示分数的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建议(第二课时)】
1.探索活动
借助生活经验(温度的高低),引导学生探索:
数轴上的点的位置与它所表示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得出“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所表示的数大于左
边的点所表示的数”.
“议一议”中的第2个问题,应组织学生认真操作,为得出上述结论增加感性认识.
对于两个负数比较大小,学生比较陌生,教学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在数轴上,表示一3的点a在原点左边3个单位长度,表示一2的点b在原点左边2个单位长度,不难看出点a在点b的左边,即得一3
数轴上的点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它所表示的数从小到大的顺序.这种规定与日常生活结论是一致的.
2.例题教学
例3较简单,直接应用结论的第二部分进行判断;例4给出了利用数轴比较两个负数大小的规范表述.
3.小结
“数形结合”是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的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华罗庚先生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小结时,除要讲清数轴本身的意义外,还应通过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这一方法带来的便利.
上一篇:2.2数轴学案
下一篇:华师大版七上2.2数轴(含答案)
排泄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的概念和尿的形成的基础知识。
2、掌握肾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猪肾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和膀胱的剖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有着非常完善的自身结构——泌尿系统,同时也使他们领悟到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排便、排尿等都称为,本章中要纠正这种错误的理解,了解正确的的概念。也为后面新陈代谢的学习,打好基础。
2、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排尿是的主要途径,也是本章的主题。肾脏是尿形成的场所,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在了解了肾脏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尿的形成。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结构复杂,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即使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创造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切片的机会,学生也很难找到完整的肾单位。而肾单位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是看不到却很重要的关键知识点。突破肾单位这个难点可以为尿液的形成订好基础。
2、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与成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尿的形成与成分。这里必须让学生明白肾单位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和尿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也就是说要血路、尿路都清楚。然而,让学生理解看不到的结构与其功能确有难度。
本章知识要点
教法建议
本章教学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主要讲述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第2课时了解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以及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在开始本章的学习之前,先通过复习旧课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对体内代谢废物有一个初步认识。如:“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进行了那些物质的交换?”“哪些些物质要排出体外,为什么?”,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概念。
在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时,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式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课件进行演示,教师依照泌尿系统组成表中所列器官的顺序依次讲述。肾脏的结构是本章的重点,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动物肾脏的解剖实验,或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对照课文的插图或挂图,辨认皮质、髓质和肾盂,使学生对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
讲述肾单位的结构时,利用彩图10指出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管外形成了毛细血管网。讲清楚肾小囊有肾小管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肾小囊囊壁的内层细胞紧贴肾小球和外层细胞与肾小管相连的知识。
关于尿的形成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结构特点说明功能。2、讲述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一昼夜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实际排出的尿量只有1.5升?为什么原尿中会有葡萄糖,而排出的正常尿中却没有葡萄糖?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本章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回忆呼吸的全过程。
设疑:呼吸全过程的最后一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将血液中的氧供给了细胞,氧进入细胞去做什么?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总是比动脉血多,这些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
解疑:原来,人体通过消化、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被利用。其中,有机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参与。有机物分解消耗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
引出本章课题有机物的分解还产生水、尿素等其他废物(当然,有些废物能在体内“变废为宝”,不宜称为废物)。这些物质通常被称为代谢终产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课题——。
2.比较与排便(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应尽可能少给或不给专业性较强的名词术语,故不直给排遗的概念〕的区别,理解的概念。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务是什么?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或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醒学生想着自己身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4.通过观察与实验活动,认识肾脏的结构:
活动(1),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学生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观察得更细致.讨论得更充分。每个小组最好都有一个标本进行观察。观察后的肾脏可以用福尔马林浸泡起来.制成浸制标本,供下一届学本观察。
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认识与肾脏相通的管道,肾门处的血管与输尿管;肾的皮质与髓质;肾孟。
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影片讲解,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肾脏纵切片,在显微镜的,视野中找到较完整的肾小体。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看挂图、看投影片等认识肾小体。教师还可以制造简单的直观教具,如,向气球内吹气,当气球稍鼓时,一只手捏紧进气口;另一只手将鼓起的气球向下按,模拟肾小囊等。通过实验、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归纳肾单位的结构。
进而由学生小结肾脏的结构。
5.请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提示总结的范围: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
6.为下堂课置疑:我们已经知道了肾脏的结构,那么.究竟尿液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
一、——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一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一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1:皮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三、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
(1)对照挂图(或投影片)简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2)对照挂图(或投影片)悦明肾单位的结构。
2.从学生答案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怎样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是本堂课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3.安排自学与讨论活动,学习尿的形成。
给学生一些相关数据,结合书上P.72尿的形成示意图,在复习了肾单位的结构以后,通过小组讨论,抓住结构特点学习尿的形成过程。
活动(1),读书与思考。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一滤过和重吸收。两个阶段中被滤过和被重吸收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②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用相适应?
③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参看下表,思考:血浆与原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原尿与终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终尿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血浆、原尿和终尿的主要成分比较表
成分
血浆(g%)
原尿(g%)
终尿(g%)
水
90~93
99
95~97
蛋白质
7~9
(微量)
-
葡萄糖
0.1
0.1
-
尿素
0.03
0.03
2
尿酸
0.002
0.002
0.05
肌酐
0.001
0.001
0.15
氯化物
0.37
0.37
0.6
钠
0.32
0.32
0.35
钾
0.02
0.02
0.15
氨
0.0001
0.0001
0.14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活动(2),小组讨论思考题。经过讨论,请一个代表完整叙述尿的形成过程,其他组员补充,使答案完善。
希望在讨论中能提出与泌尿系统有关的其它问题,鼓励同学提问,提倡组内互助。
活动(3),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指图(或投影片)讲述尿的形成过程。教师点评。
4.以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学习尿的排出。
①参看泌尿系统模式固,了解尿的排出路径。
②观察膀胱的模型或膀胱的剖面图,了解尿液排出的机制。重点学习膀胱壁的结构(平滑肌)与功能(贮存尿),尿道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了解尿的排出。
③通过讨论,了解排尿的意义。
5.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学习的目的重在指导自己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小结:请学生概括尿的形成过程和尿的排出。
【板书设计】
四、尿的形成:
五、尿的排出:
六、排尿的意义和泌尿系统的卫生:
1.意义:①排出废物②调节水盐含量,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2.卫生:①适量饮水②及时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
探究活动
尿蛋白的定性检验方法
【问题】患有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尿液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
【假设】患有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尿液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正常人新鲜尿液和患有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新鲜尿液,酒精灯,试管,试管夹;2%乙酸溶液,20%磺酸水杨酸溶液。
(2)实验方法:对比法。通过加热尿液,然后滴加乙酸或者直接加入磺酸水杨酸,比较正常人与肾炎患者的尿液有什么不同。
(3)预期:如果正常人尿液与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成分有不同,则用第一种方法加热正常人的尿液不会浑浊,或者浑浊后加入20%乙酸溶液后即刻消退,而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会出现浑浊,加入20%乙酸溶液浑也不消失。第二种方法加入20%磺酸水杨酸,正常人的尿液不会浑浊,而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会出现浑浊。
(4)实验过程:
方法一:加热乙酸法
①取A、B两只试管,A试管中加入正常人新鲜尿液3毫升,B试管中加入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新鲜尿液3毫升;
②分别将A、B两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煮沸;
③对比观察A试管略微有浑浊(或没有浑浊),B试管出现浑浊;
④分别在有浑浊的A、B试管中加入数满2%乙酸溶液进行观察,A试管浑浊消退,B试管浑浊不消退。
【方法一:结果】A试管中的尿液煮沸后出现略微浑浊,是由于加热而产生的磷酸盐沉淀而引起的,所以在加入乙酸后浑浊即消失。而B试管中的尿液煮沸后出现浑浊,由于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被加热后产生变性,溶解度降低,因而形成沉淀。在加入乙酸后变性蛋白质并不分解,所以尿液仍呈浑浊。
方法二:磺酸水杨酸法
①取A、B两只试管,A试管中加入正常人新鲜尿液3毫升,B试管中加入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新鲜尿液3毫升;
②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20%磺酸水杨酸一二滴;
③观察A试管没有浑浊产生,B试管有浑浊产生;
【方法二:结果】A试管没有浑浊,表明A中的尿液不含有蛋白质;B试管出现浑浊,表明尿液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结论】患有肾小球肾炎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支持假设)。
发相关教学方案
——美术校园写生课
江苏省常州市丽华中学谢伟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2、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活动过程:
1、风景画欣赏导入。(复习构图、透视知识)
2、分组活动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3、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价、教师适当点评总结。
一、引课:
[情景]
1、课堂内。
老师:同学们好,老师近日画了一张风景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学生(齐声):想。
(老师展示风景画。)
(学生惊叹,产生浓厚兴趣。)
老师:请用你自己学过的美术知识对这幅画进行评析。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复习了透视、构图知识。)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肯定。)
老师: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去发现和表现。
(老师继续展示自己在校园内写生的美术作品。)
学生(边议论边发言):原来我们经常生活的校园画出来也这么美呀!我也要画一画我们的校园。(此时,学生探索美的兴趣被激发了出来)
2、课堂外
学生分组开始校园写生,师生共同活动。
3、课堂内
课堂小结——学生自我评析——老师点评总结。
课后简析:
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校园写生课符合新课程理念,导入课题生动自然,学生兴趣高涨,分组写生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绘画积极性高,课堂小结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热烈,使我感到初一新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个个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课堂教学,课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