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发表时间:2025-02-22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3、学习对月光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四、教学内容: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立着一排烽火台。

    丘陵下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这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而一种置身边地之感、怀念故乡之情,隐隐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五、作业:

    背诵课文

    六、注释

    回乐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受降城:唐有三受降城,俱在今内蒙境内。

    芦管:笛子。

    七、简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

    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色。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激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复杂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体现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失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体现出作者何种情感?

    《虞美人》李煜--------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怡然自得

    《水调歌头》苏轼-----------美好的祝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他保持着温柔的狂热,因为他对每个人都能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六、作业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选一个意象,找出与它相关的3—5首诗,分析这个意象饱含了诗人的哪些丰富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夜雨寄北》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诗歌。作为经典诵读篇目,不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还要读点诗味。本堂课以诵读为起点,明确诗歌节奏划分需兼顾音节、意义和情感。

    清人叶燮在《原诗》中直言:“李商隐七绝,寄托深而措辞婉,实可空百代无其匹也。”李商隐作诗擅用比兴、典故,深于象征暗示,似乎很不情愿将诗写得浅直晓白。读李商隐的诗,晦涩又朦胧,叫人颇费猜疑,正所谓“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可见,世人欣赏李商隐的诗作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但正因为如此,“隐语”之妙给《夜雨寄北》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性解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正如千年前的那声夜雨,朦胧却美得深远。

    部编本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诗词下面配文赏析评价,从内容到主题,从语言到风格等。利用这段文字,可以进一步理清诗人的写作思路,明确诗中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他人对诗歌的鉴赏,不仅加深了对诗歌文本的自我解读,也学会了判断、借鉴他人的解读。

    【教学目标】

    1﹒以诵读为起点,明确诗歌节奏划分需兼顾音节、意义和情感。

    2﹒通过知人论世,多维度地解读文本,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3﹒学会判断、借鉴他人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并尝试写作诗歌赏析。

    【教学重点】

    明确诗歌诵读的节奏划分需兼顾音节、意义和情感,能够多维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难点】

    学会判断、借鉴他人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并尝试写作诗歌赏析。

    【教学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甲骨文“雨“字的写法,像从天空降落水滴的样子。本义是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滴;引申为朋友,也可比喻离散;又可用来比喻恩泽,像雨一样润泽大地万物。正是因为雨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才会对雨情有独钟。《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一首耐人寻味的写雨佳作。接下来,让我们一边读诗一边赏雨。

    读诗赏雨

    (一)读眼前的文字:巴山夜雨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两遍(不需要齐读)。

    第一遍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出七言绝句的节奏。

    2﹒尝试变化朗读节奏,并根据变化进行对比,思考:节奏变了,读诗的感觉有什么变化?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对比吟诵。诗歌中的停顿能够给人想象、理解、感悟的空间,“未”“涨”两个单独停顿的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想象空间呢?

    ②反复吟诵。找出重复出现的字词,将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串联起来,并适当发挥联想和想象,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呢?

    “期”:时间(回家的日期)

    “巴山”:地点(身处的地方)

    “夜雨”:环境(身处的环境)

    【设计意图】七言绝句一般按“二二三”或者“二二一二”的节奏朗读,而节奏划分的依据是兼顾音节和意义,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朗读理解来感受整首诗的`节奏和画面。

    (二)读笔下的诗情:一生苦雨

    古人善用书信传情达意,比如李白把信笺托付给明月,传达出了对王昌龄的同情和担忧,杜甫不顾烽火连天,用家书报了一声平安。那么,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什么样的深意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弄清楚这封信是寄给谁的。

    1﹒一读寄妻——语浅情深

    借助注释,体会“寄北”。

    明确:“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是寄给北方的妻子的家书,思念之情跃然纸上。

    资料助读:妻子王氏出身侯门,李商隐不仅出身寒门,而且一生困顿不得志,但王氏却愿意摒弃锦衣玉食,粗茶淡饭,不离不弃。

    2﹒二读寄友——辞婉意深

    揣摩“君”和“西窗”的意思和用法,思考这封信还有可能是寄给谁的?

    明确:

    “君”:古人常用作敬辞,多用于男性,唐诗中很少用“君”来称妻子。

    “西窗”:“窗”字常常连词为“同窗”,而古人一般会将舍房西侧的房间作为书房或给客人住。

    “寄北”也有可能是寄给朋友令狐绹。

    资料助读: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是李商隐的恩师,他不仅精心教授写文章的要诀,还允许李商隐在令狐家自由进出,与令狐家的公子们结交优游、攻读食宿,李商隐与老二令狐绹的关系最好,令狐绹曾帮李商隐几出援手,其中李商隐登进士弟,靠的就是令狐绹的举荐之力。李商隐一生用于交际的诗作,写给令狐绹的最多。

    诗人滞留巴蜀,不知何时能返回长安,孤独郁闷,此时写信给令狐绹,用“西窗”拉近彼此的距离,用青少年的回忆打动对方,使对方也动情于往昔的情谊,目的就是希望令狐绹能再次出手相助,让他早日回到长安。

    3﹒三读寄己——言简愁深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封寄不出去也收不到回信的信,因为写这封信的时候,他的妻子已经去逝,昔日的挚友也与之反目,而这一切都源于历史事件——“牛李党争”。

    资料助读: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李商隐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幕,辟为书记。王茂元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而李党也认为他有牛党的背景。就这样,李商隐无可奈何地卷入牛李两党争斗中,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一生难展怀抱,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生。

    《夜雨寄北》中的“寄北“,不论是寄给北方的妻子或是朋友,都是实指。但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寄北“也可以是虚指,即一种情绪的寄托,对过往美好的深切怀念,而这种美好当中,既有关妻子,也有关朋友,而曾经的美好一去不复返,只能在未来的畅想中才能实现。因此,《夜雨寄北》还可以理解成是诗人写给自己的。

    资料助读: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市)。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生世的苦无法选择,经历的苦似乎只能听天由命。因此,这场夜雨也是李商隐一生的苦雨的写照。请同学带着对李商隐凄苦一生的理解和安慰再读《夜雨寄北》。

    【设计意图】李商隐作诗擅用比兴、典故,深于象征暗示,叫人颇费猜疑,但“隐语”之妙恰好给《夜雨寄北》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知人论世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准确把握诗歌情感能够更好地读出诗歌的味道。

    (三)读言外的诗意:千年凄雨

    毕飞宇说《夜雨寄北》里的那场秋雨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漫长的一场雨。这场雨,从李商隐思念亲友的那个夜晚开始,千百年来,让每一个读诗的人,让每一颗有“念想”的心,都感到淅淅沥沥的柔软和潮湿。

    君问归期未有期:收到来信的过去时,巴山夜雨涨秋池:写下回信的现在时,何当共剪西窗烛:想象团聚的未来时,却话巴山夜雨时

    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时间上的沧桑感和深邃感,造就了《夜雨寄北》不朽的艺术价值,正如诗歌下面的赏析所言。

    请同学们默读诗歌下面的文字赏析,圈点勾画出你认可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既要有对诗歌文本的自我解读,也要学会判断、借鉴他人的解读。部编本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统一在诗词下面配文赏析评价,从内容到主题,从语言到风格等。老师可以借“文”发挥,捕捉学生语言和思维的闪光点。

    课堂小结

    时光流转,我们不可能当面问一问李商隐,《夜雨寄北》到底是写给谁的。但是这几行浅显的诗句,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而且还将继续感动着。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就是因为我们不断地对诗歌进行审美鉴赏与解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夜雨寄北》这场漫长的秋雨早已浸润人心,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希望同学们能经常诵读古典诗词,用文化传承的心来点亮前行的路!因为,诗句是天才创造的,但诗意却可以属于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灵魂。

    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整首诗歌。

    2﹒回顾课堂内容,仿照书本上的诗歌鉴赏部分内容,自选角度,尝试给《夜雨寄北》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要求200字左右。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诗人李益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体会诗人在边地的孤独与寂寞,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意境和艺术特色。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边地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地的'荒凉与寂寞。

    提问学生:“如果你身处边地,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出课题《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及背景介绍(5 分钟)

    介绍诗人李益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边地的生活经历。

    朗读诗歌(10 分钟)

    教师范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评价。

    理解诗歌内容(15 分钟)

    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提问学生:“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赏析诗歌艺术特色(10 分钟)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喻、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提问学生:“诗歌中‘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总结归纳(5 分钟)

    回顾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总结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边地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诗歌。

    写一篇关于思乡之情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这首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赏析和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充分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了解中国古诗词中同一意象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

    能透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析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不同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他在唐朝停下的这只酒杯被苏东坡在宋朝遥遥接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停一接之间何止两次追问。“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头顶的那轮明月被赋予了多种情感,也洒下清辉,照出了诗人无限的情思。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寻月色下的诗情。先跟随唐代诗人李益去感受千年前的一夜,月色下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2、再读诗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

    (七言绝句,应为四三节奏)

    1-2名同学读全班齐读

    3、古人云“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请你找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一夜征人尽望乡)

    4、哪个字重读?

    朗读指导:“尽”重读体现一种思乡之切之深,“望乡”轻读,体现故乡的一种遥远内心的惆怅,遥不可及。

    5、大家已经能把握住这种思乡之情了,那么诗人这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出来的呢?

    (举目远眺,月光笼罩下的沙漠如同广袤无垠的雪原;近处凝望,月光皎洁,如同大地附上了一层深秋的寒霜。在这清冷的月色中,夹杂着阵阵幽怨的芦笛声,征人一个个披衣而起,幽怨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望着远方,沉沉的静夜,诗人的心事更容易被月亮勾勒出来。)

    6、在朗读整首诗时,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学生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过渡: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我们感受到李益的思乡之切,不仅李益,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人都有自己愿意看见的那一片月色。对每个具体的人,具体的环境来说,月光的`温度,月亮的形状,月色的表情都不一样,李白同样在峨眉山月夜下歌咏一曲。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又是在什么情况下生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1、学生自读,教师正音,读出节奏。

    2、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颠,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

    3、乘船出门远行,看到如此美好的月下风景。诗人内心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喜悦、激动)

    教师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稍快、节奏感强,读出一种轻快的感觉。

    4、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人此刻的内心情感却又是复杂的,为什么?

    (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离谱朋友越来越远。“思君不见”体现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

    朗读指导:“思君不见”读出一种惆怅失望的感觉。

    5、请一位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配乐齐读。

    四、课外古诗词拓展

    《峨眉山月歌》中的月色包含了诗人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月色照出了诗人无尽的思乡愁绪,我们一起看看其他几首有关月的诗词,又体现出作者何种情感?

    《虞美人》李煜--------亡国之痛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对生命历史的慨叹

    《山居秋暝》王维-----------怡然自得

    《水调歌头》苏轼-----------美好的祝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这种寄托了诗人感情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五、结语

    “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给了我们一种寄托。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对他保持着温柔的狂热,因为他对每个人都能入心入怀,成为我们生命中恒久相伴的诗意。

    六、作业布置

    在花、柳、雁中任选一个意象,找出与它相关的3—5首诗,分析这个意象饱含了诗人的哪些丰富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虞美人》在新编教材中位于必修上册的古诗词诵读部分,这个部分的学习有利于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婉悲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歌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学情分析

    17岁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作为00后的一代,伴着新思潮,新科技成长的一代,整体而言活跃而感情激越,喜好接受视听资讯,但同时感性过多,理性不足。因此引导学生了解李煜文章的特点,了解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古代诗词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了解李煜生平及作品风格,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及其艺术价值。

    2、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3、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难点: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动人的音乐美。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①导播放音乐几多愁二胡乐曲

    让学生在二胡乐曲中进入情境,幻灯片放映导入内容。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一个面容憔悴的君主。在古都金陵即将沉陷的时候,这位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北上汴梁,过着被软禁的囚徒生活,当他在汴梁挨过了三个年头之后,当他过完42岁生日的那天晚上,当他命歌伎唱过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之后,当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之后,便倒地而亡,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那么,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

    ②讲授新课

    介绍词的发展知识: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①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②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③ 词按字数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一)知人论世情感共鸣

    强调:百代词宗,千古一帝。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主要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后期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他写出了一首首泣血绝唱,如《虞美人》,《浪淘沙》《破阵子》等,凄凉伤感,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 行本色。李后主拙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一一清.沈谦

    (二)划好节奏,自由朗读,读出属于你的情感特征

    诗歌诵读技巧:

    ①“音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②“意读”:读书声中见人物,读书语气中见事态,读书语调中见变通。

    ③“情读”:字字含情,句句融情,篇中洋溢着情感,以一己之情与作者之情共鸣、共振。

    ④“美读”:追求形象美、形式美、韵律美、情趣美。

    合作探究:每6人一组,通力合作完成自主学习的任务。要求:

    所有同学必须参与讨论,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快最好!小组里谁贡献最大!大家有20分钟时间

    七、情读,具体研习:

    问题探究1: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怜,但李煜为什么希望他们结束呢?

    参考答案:春花秋月确实是美好的事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但是这些曾经美好的景色在词人心中已经改变了颜色,原来的锦衣玉食,“春花秋月”的美好生活于亡国之君李煜,却偏偏勾起他伤心的回忆,只能增加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所以,见到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反而觉得烦恼,希望这些美好的事物早点结束。

    写作手法:乐景写哀情为全文定下了低沉凄凉的情感基调wWw.jK251.COM

    问题探究2.往事具体指什么?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参考答案:做帝王时的一切的快乐的事情

    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安全感等

    问题探究3.“东风”是什么意思?“又”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东风:春风。

    又;点明了他降宋的时间又过去一年,时光在流逝,季节在变化,这些都引起作者无限感慨: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我:

    问题探究4词两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

    参考答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一张九 龄《望月怀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精讲点拨

    (三)问题探究5为何选择“雕栏玉砌”这个意象?“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改变的仅仅是人的容颜吗?

    参考答案:雕栏:雕花的栏杆玉砌:白玉一样的台阶

    李煜用雕花的栏杆,和白玉一样的台阶,代指帝王的豪华的宫殿。

    这里是李煜最熟悉的地方,留下他无数次的欢歌笑语和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富丽堂的宫 殿,应该依然存在吧,所不同的是物是人非,宫殿依旧,而他已从一国之君变成了阶下囚。作者借雕栏玉砌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只是”含有一种叹惋语气,表达了物事人非的无限感叹,改变的不仅仅是人的容颜,还有人的身份、地位、感受等

    问题探究6六句词有三组对比,反复对比宇宙永恒不变和人生短暂无常。请问哪几句写宇宙?哪几句写人生?

    参考答案:(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一如烟往事 小楼东风一故国月明雕栏玉砌一已改朱颜

    问题探究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还有哪些写愁的诗句?

    参考答案:比喻。这种愁犹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抒发了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 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的遗恨就像滔滔的江水,绵绵不尽。

    表达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感情具体化形象化

    写愁的诗句:

    问题探究8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乐景写哀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2.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对比(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一如烟往事 小楼东风一故国月明雕栏玉砌一已改朱颜

    4.虚实结合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四)当堂训练:我看李煜

    (一)从职业上看,他既是国主,又是词人

    1、成功的词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失败的政治家(生活奢侈豪华、沉浸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从他作

    品的内容可体现这一方面:他的作品前期主要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后期主要表现他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种“情”这种“恨”又主要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二)勾践与李煜

    同是亡国之君,他们两人的做法却大相径 庭。

    勾践:反省自己,制定策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李煜:留念过去,纵情声色,胸无大志,被赐而死

    就其根本原因,勾践还想当国王,李煜选错 了职业。这是由人生观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是你你如何选择?

    八、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 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 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习诗歌的描写手法。

    难点

    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边塞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边塞的辽阔和壮美。

    教师引导: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感受诗人笔下的边塞之夜。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和节奏。

    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描述。

    精读诗歌,赏析品味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提问:这句诗中的 “芦管” 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为什么能引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讲解芦管在古代常常作为思乡的象征,其声音悠扬凄凉,容易勾起征人的`思乡之情。

    提问: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沙地比作雪,月色比作霜,突出了边塞的寒冷和凄凉。

    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赏析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体会诗歌的情感。

    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展示一些关于战争和思乡的诗句,如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不同诗人在表达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态度上的异同。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谈谈自己对战争和和平的理解。

    课堂小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强调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以 “边塞之夜” 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要求运用诗歌中的描写手法,表达自己对边塞风光和征人生活的感受。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篇8

    【活动目的】

    1、阅读《弟子规》片断,学习弟子规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恪守规范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孝心和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3、展示诵读成果,增强学习经典信心。

    【活动设计】

    1、全班学生成扇形分成三个方阵,领颂6名学生,每2人一组,两个组站在方阵之间,另一组站在中间方阵前面。

    2、方阵学生手捧书有弟子规的文件夹,领颂学生不拿道具,根据具体情境做适当表演。

    3、采取诵读、分组、领颂、呼告、唱读、男女、混合等多种诵读方式。

    【活动过程】

    1、开场白

    (6齐)尊敬的领导、各位嘉宾、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

    ②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

    ③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浸润人生。

    ③我们把国学经典引进课堂,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经受着民族文化的神圣洗礼。

    ④打开历史长卷,穿越千古尘埃,首先向我们走来的就是先贤至圣的'儒家文化。

    ⑤儒家经典中,最为朗朗上口的《弟子规》,它是古代读书人的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操守。

    ⑥《弟子规》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无不给人以精神的滋养与启迪。

    男:我们诵读《弟子规》,感悟《弟子规》,践行《弟子规》。

    女:它让我们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让我们孝敬父母。

    女:“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让我们友爱兄弟姐妹。

    合:让我们在学中做,:让我们在做中学,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

    ①下面请欣赏八(十)班全体同学诵读《弟子规》。

    2、诵读展示

    【全班多种形式诵读“弟子规……勿摇髀。” 】(设计:略)

    (6齐)“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齐)教我们谨慎。

    (6齐)“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齐)教我们诚信。

    (6齐)“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齐)教我们仁爱。

    (6齐)“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齐)教我们亲仁。

    (6齐)“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齐)教我们亲近仁德。

    (6齐)“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齐)教我们努力学习

    3、结束语

    ①②: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③④: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⑤⑥: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经典使我们充实,中华经典使我们明智。

    (齐)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经典国学的乐园,颂中华千古诗文,扬圣贤之道。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谢谢大家!

    【活动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经典,读了《弟子规》“总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等部分内容。虽然只是部分,但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弟子规》的圣贤之道,《弟子规》可以说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看,去想,去品味,去研究,去铭记,用它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把它看做修身立命的根本。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篇9

    一、简介作者: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二、诵读诗歌: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受降城,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诗题中的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因646年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阙部投降得名。

    回乐烽:回乐县城附近的烽火台,故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说应在西受降城附近。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芦管:乐器名,这里指笛。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三、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四、赏析诗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曾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这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

    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3.总结: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写得有色有声有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烽火台、沙漠、高城、月色,构成了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如泣如诉的笛声更触发起征人无限的乡思。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诗歌最后摄制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非常醒目地点明主旨,令人玩味不已。

    五、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前三句所写,是诗人登城后的所见所闻,写足诗题。并为最后一句的出现作烘托和铺垫。

    第一、二句写景,典型环境。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凄冷。

    第三句描摹笛声,“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

    第四句点题,思乡怀亲。“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我们精彩推荐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