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排泄
  • 排泄

    发表时间:2022-03-26

    【www.jk251.com - 教师职业规划心得】

    当我们提起初中教学,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教案吧。教案在我们的教学生活当中十分常见,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那么如何写一份初中教案?希望《排泄》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的概念和尿的形成的基础知识。

    2、掌握肾脏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3、了解输尿管、膀胱、尿道的位置和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猪肾的内部结构,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式图,尿的形成示意图和膀胱的剖面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有着非常完善的自身结构——泌尿系统,同时也使他们领悟到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

    1、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把排便、排尿等都称为,本章中要纠正这种错误的理解,了解正确的的概念。也为后面新陈代谢的学习,打好基础。

    2、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排尿是的主要途径,也是本章的主题。肾脏是尿形成的场所,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在了解了肾脏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尿的形成。

    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结构复杂,又不能用眼直接看到。即使有条件的学校,给学生创造在显微镜下观察肾脏切片的机会,学生也很难找到完整的肾单位。而肾单位是产生尿液的结构单位,是看不到却很重要的关键知识点。突破肾单位这个难点可以为尿液的形成订好基础。

    2、尿的形成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涉及到原尿的形成与成分;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涉及到尿的形成与成分。这里必须让学生明白肾单位中血液的来龙去脉和尿的产生与排出途径,也就是说要血路、尿路都清楚。然而,让学生理解看不到的结构与其功能确有难度。

    本章知识要点

    教法建议

    本章教学建议安排2课时:第1课时主要讲述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第2课时了解尿的形成,尿的排出以及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在开始本章的学习之前,先通过复习旧课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对体内代谢废物有一个初步认识。如:“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进行了那些物质的交换?”“哪些些物质要排出体外,为什么?”,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概念。

    在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时,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式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课件进行演示,教师依照泌尿系统组成表中所列器官的顺序依次讲述。肾脏的结构是本章的重点,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动物肾脏的解剖实验,或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在实验中对照课文的插图或挂图,辨认皮质、髓质和肾盂,使学生对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的结构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述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

    讲述肾单位的结构时,利用彩图10指出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管外形成了毛细血管网。讲清楚肾小囊有肾小管盲端膨大部分凹陷而成、肾小囊囊壁的内层细胞紧贴肾小球和外层细胞与肾小管相连的知识。

    关于尿的形成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抓住结构特点说明功能。2、讲述时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一昼夜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实际排出的尿量只有1.5升?为什么原尿中会有葡萄糖,而排出的正常尿中却没有葡萄糖?通过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一、本章的参考课时为2课时。

    二、第一课时:

    1.引入新课:回忆呼吸的全过程。

    设疑:呼吸全过程的最后一步,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将血液中的氧供给了细胞,氧进入细胞去做什么?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总是比动脉血多,这些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

    解疑:原来,人体通过消化、吸收得到的营养物质,在细胞内被利用。其中,有机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参与。有机物分解消耗了氧,产生了二氧化碳。

    引出本章课题有机物的分解还产生水、尿素等其他废物(当然,有些废物能在体内“变废为宝”,不宜称为废物)。这些物质通常被称为代谢终产物。它们在人体内积聚多了。对人体有害,必须及时排出体外。这就是本章要学习的课题——。

    2.比较与排便(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应尽可能少给或不给专业性较强的名词术语,故不直给排遗的概念〕的区别,理解的概念。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别是什么?分别在身体的什么部位产生的?排出的途径务是什么?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3.观察泌尿系统的模型或挂图,认识泌尿系统的组成。

    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泌尿系统的组成。提醒学生想着自己身体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4.通过观察与实验活动,认识肾脏的结构:

    活动(1),观察肾脏的内部结构学生分组实验.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观察得更细致.讨论得更充分。每个小组最好都有一个标本进行观察。观察后的肾脏可以用福尔马林浸泡起来.制成浸制标本,供下一届学本观察。

    通过观察与小组讨论,认识与肾脏相通的管道,肾门处的血管与输尿管;肾的皮质与髓质;肾孟。

    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由于标本小,要配合挂图或投影片讲解,肾脏实物要放在解剖盘中让学生传看。

    活动(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肾脏纵切片,在显微镜的,视野中找到较完整的肾小体。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看挂图、看投影片等认识肾小体。教师还可以制造简单的直观教具,如,向气球内吹气,当气球稍鼓时,一只手捏紧进气口;另一只手将鼓起的气球向下按,模拟肾小囊等。通过实验、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使学生自己归纳肾单位的结构。

    进而由学生小结肾脏的结构。

    5.请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提示总结的范围: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

    6.为下堂课置疑:我们已经知道了肾脏的结构,那么.究竟尿液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堂课再学习。

    【板书设计】

    第七章

    一、——人体内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途径: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肤——一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泌尿系统——一绝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尿素等。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

    三、肾脏的结构:

    1.肾脏纵剖1:皮质、髓质、肾盂。

    2.肾单位的结构。

    三、第二课时:

    1.复习提问;

    (1)对照挂图(或投影片)简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2)对照挂图(或投影片)悦明肾单位的结构。

    2.从学生答案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又知道肾脏是有100多万个肾单位构成的。那么,尿是怎样形成的?尿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我们应该了解哪些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怎样用这些知识指导我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是本堂课要探索、解决的问题。

    3.安排自学与讨论活动,学习尿的形成。

    给学生一些相关数据,结合书上P.72尿的形成示意图,在复习了肾单位的结构以后,通过小组讨论,抓住结构特点学习尿的形成过程。

    活动(1),读书与思考。

    参照尿的形成示意图,看书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尿的形成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一滤过和重吸收。两个阶段中被滤过和被重吸收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②肾单位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完成滤过和重吸收作用相适应?

    ③如图,在尿的形成示意图中,左上方血液进入球小动脉,左下方血液流出肾单位,血液在肾单位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参看下表,思考:血浆与原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原尿与终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终尿与血浆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血浆、原尿和终尿的主要成分比较表

    成分

    血浆(g%)

    原尿(g%)

    终尿(g%)

    90~93

    99

    95~97

    蛋白质

    7~9

    (微量)

    葡萄糖

    0.1

    0.1

    尿素

    0.03

    0.03

    2

    尿酸

    0.002

    0.002

    0.05

    肌酐

    0.001

    0.001

    0.15

    氯化物

    0.37

    0.37

    0.6

    0.32

    0.32

    0.35

    0.02

    0.02

    0.15

    0.0001

    0.0001

    0.14

    ⑤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图中肾小管中的尿流向何处?

    活动(2),小组讨论思考题。经过讨论,请一个代表完整叙述尿的形成过程,其他组员补充,使答案完善。

    希望在讨论中能提出与泌尿系统有关的其它问题,鼓励同学提问,提倡组内互助。

    活动(3),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指图(或投影片)讲述尿的形成过程。教师点评。

    4.以小组活动的学习方式,学习尿的排出。

    ①参看泌尿系统模式固,了解尿的排出路径。

    ②观察膀胱的模型或膀胱的剖面图,了解尿液排出的机制。重点学习膀胱壁的结构(平滑肌)与功能(贮存尿),尿道括约肌的收缩与舒张,从而了解尿的排出。

    ③通过讨论,了解排尿的意义。

    5.通过小组讨论,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学习的目的重在指导自己日常生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小结:请学生概括尿的形成过程和尿的排出。

    【板书设计】

    四、尿的形成:

    五、尿的排出:

    六、排尿的意义和泌尿系统的卫生:

    1.意义:①排出废物②调节水盐含量,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2.卫生:①适量饮水②及时排尿③保持尿道外口清洁

    探究活动

    尿蛋白的定性检验方法

    【问题】患有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尿液与正常人有什么不同?

    【假设】患有肾小球肾炎的病人尿液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正常人新鲜尿液和患有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新鲜尿液,酒精灯,试管,试管夹;2%乙酸溶液,20%磺酸水杨酸溶液。

    (2)实验方法:对比法。通过加热尿液,然后滴加乙酸或者直接加入磺酸水杨酸,比较正常人与肾炎患者的尿液有什么不同。

    (3)预期:如果正常人尿液与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成分有不同,则用第一种方法加热正常人的尿液不会浑浊,或者浑浊后加入20%乙酸溶液后即刻消退,而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会出现浑浊,加入20%乙酸溶液浑也不消失。第二种方法加入20%磺酸水杨酸,正常人的尿液不会浑浊,而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液会出现浑浊。

    (4)实验过程:

    方法一:加热乙酸法

    ①取A、B两只试管,A试管中加入正常人新鲜尿液3毫升,B试管中加入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新鲜尿液3毫升;

    ②分别将A、B两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到煮沸;

    ③对比观察A试管略微有浑浊(或没有浑浊),B试管出现浑浊;

    ④分别在有浑浊的A、B试管中加入数满2%乙酸溶液进行观察,A试管浑浊消退,B试管浑浊不消退。

    【方法一:结果】A试管中的尿液煮沸后出现略微浑浊,是由于加热而产生的磷酸盐沉淀而引起的,所以在加入乙酸后浑浊即消失。而B试管中的尿液煮沸后出现浑浊,由于尿液中的蛋白质在被加热后产生变性,溶解度降低,因而形成沉淀。在加入乙酸后变性蛋白质并不分解,所以尿液仍呈浑浊。

    方法二:磺酸水杨酸法

    ①取A、B两只试管,A试管中加入正常人新鲜尿液3毫升,B试管中加入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新鲜尿液3毫升;

    ②在两个试管中分别加入20%磺酸水杨酸一二滴;

    ③观察A试管没有浑浊产生,B试管有浑浊产生;

    【方法二:结果】A试管没有浑浊,表明A中的尿液不含有蛋白质;B试管出现浑浊,表明尿液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结论】患有肾小球肾炎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蛋白质(支持假设)。

    jk251.cOm扩展阅读

    【排泄】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