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集锦12篇)
  •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发表时间:2024-10-29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集锦12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1

    【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87、88页。

    【学习目标】

    1.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

    2.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

    3.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学习重点】:

    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学习难点】:

    能够正确地进行改写。

    【设计特色】

    1.提供协作学习任务单,促进协作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过程】

    环节

    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目标

    问题情境

    1.复习。

    师:“我们学过哪些量?它们各有哪些计量单位?”

    思考、回答。

    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

    独立探究

    前一晚的作业是让学生在家独立分类整理,打算分成哪几类?

    独立思考、整理、分类。

    回忆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任务:

    1、每人在小组中汇报自己整理。

    2、记录表:

    成员

    我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通过交流,互相欣赏、取长补短。

    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

    应用拓展

    1.

    2.P88练习十六

    总结单位改写的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并及时分享错例。

    能够进行简单的改写。

    【板书设计】

    常见的量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会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圆纸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圆形纸片、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喜欢看动画片吗?,老师带你去看看,是什么?

    生:西游记

    师:八戒想干什么?

    生:吃桃子。

    师傅决定考考八戒。

    师说:“4个桃子,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每人分几个?”

    生:2个

    师说:“2个桃子,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每人又分几个?”

    生:1个

    师傅说:“1个桃子,平均分给悟空和八戒,每人又分的多少?”

    生:半个(强调平均分)

    师:半个怎么表示?能用学过的数表示吗?

    生:不能

    师:在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在测量和计算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创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师:生活中经常说半个,你能用老师给准备的小圆片折出一半的饼,是什么形状?剪一剪。

    师:你折得是什么形状?大小怎么样?是怎么分的?

    师:贴出学生的作品,并板书:一半 、平均分。

    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

    师:同学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圆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

    师:出示课件,平均分月饼。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用这个数1/2来表示。(强调平均分)

    师:出示课件,不平均分月饼,表示这样的一份时,还可以用这个数1/2来表示吗?

    生:不能,因为没有平均分。

    2、认识分数的名称

    师:已经认识了1/2,明白1/2的由来,你肯定还想对它有更深的了解吧。

    它有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分别叫什么?

    板书:分数线;分母;分子。

    3、分数的意义

    师:这里的“2”和“1”、分数线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用上面的分数引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看书P94)与表示的意义: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母,是把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数。(板书:总份数)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或是几份。(板书:其中的份数)

    4、判断练习,

    下面阴影是否可以用1/2来表示,加深理解

    5、分数的写法:

    就是由分数线、分母和分子三部分组成的,在写分数的时候是有一定的顺序的,应该先写分数线,接着写分母,再写分子。举起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写一遍。难道分数只有1/2吗?当然不是,让我们自己来创造几个吧!

    6、认识1/4

    1、拿出老师给你的正方形图形,平均折成四份,用彩笔表示出来,再用阴影表示出其中的一份。

    2、学生创作后交流。你创作了什么分数?你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图色部分就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3、观察分数1/4;1/3;,你发现什么规律?为什么分子会相同呢?分母却又不一样呢?

    三、综合实践,巩固运用

    1、书做一做

    2、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分数

    3、听分数,说意义。

    四、观察比较,感知大小

    1、从图中你发现这三个分数谁最大,谁最小呢?为什么?

    2、这倒底有什么奥秘呢?小组讨论一下。

    3、根据交流,板书: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一半 写作:1/2 读作:二分之一

    取1份-------- 1 -------- 分子

    平均分 -------- -------- 分数线

    平均分成3份 -------- 3 -------- 分母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用1/2来表示。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3

    设计说明

    本节课把乘法和除法的相关知识集中复习,有利于学生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并进一步巩固两、三位数乘、除法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知识间的相互结合。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的变化规律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能灵活应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准确、迅速。

    2.重视知识点的逐个击破。

    针对每个知识点,教材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在教学中一边解决问题一边回顾相关知识,有的放矢,逐个击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的印象,起到了巩固与提高的双重效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和除法)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打开教材看一看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的内容,想一想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生小组内交流)

    2.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

    3.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这两个单元所学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复习口算。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4题。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口算除法,可以从除法的意义上想得数,也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去想。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数相乘,先用一位数乘几百几十数0前面的数,再在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2.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7题。

    想一想可以根据什么算出结果。

    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3.复习笔算。

    课件出示教材113页5题。

    组织学生笔算,并说一说笔算乘、除法时应注意什么,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得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如果因数的'末尾有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上的数比除数小,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4.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113页6题。

    先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再列式计算。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2)课件出示教材113页8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探讨过程,向学生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4页13题。

    2.计算并验算下面各题。

    125×43327÷8454×69

    课堂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15页16题。

    板书设计

    乘法和除法

    口算→→

    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4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探究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五、课前准备: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实验记录表,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生: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学习面积单位有什么用?

    生:测量面积

    出示长方形纸板

    师:要测量它的面积,你认为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如何测量它的面积呢?

    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师: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测量操场的面积,教室的面积;草地的面积;等等,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量,那可就麻烦了,所以我们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的目的,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握好教学的起点,抓住生活中的几个场景,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师: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系?

    (学情预设:根据学生对长方形的认识和理解,可能会出现这几种情况:和长有关、和宽有关,和长、宽都有关,和周长有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的欲望,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究,敢于猜想的精神)

    (三)、实践探究,合作交流

    师: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带上老师温馨的提示踏上探究之旅。

    出示导学提示:

    1、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搭建3个长方形,完成实验记录表。

    2、 仔细观察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

    (学情预设: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合理分工,有序地开展实验)

    (设计意图: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导学提示经过启发,独立思考,讨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丛冢提高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展示成果,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到台前展示实验记录,并发言

    (学情预设:各小组介绍搭建的3个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通过三次实验,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对表达流畅,思路清晰的小组给予表扬)

    如:我们组共搭建了3个长方形,第一个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为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第二个长方形的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第三个……通过三次实验,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五)、解决问题

    1、实践活动

    在我们这间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请大家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在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考考你的眼力,看看估计的和算出的面积是不是较接近。(学生操作活动,并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2、前几天,老师新换了一个办公桌,它的长是14分米,宽是8分米,我想给这张办公桌配一块玻璃,需要买多大的玻璃板呢?

    3、思考题:

    这是一块打碎的玻璃,你能求出它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既丰富了叙述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另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表面并不是长方形的,如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呢?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呢?再如三角形,我们怎样可以知道它的面积呢?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课后研究)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探究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JK251.cOM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探索规律。

    2、方法过程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中事物搭配规律和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有序思考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并归纳出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今天有许多位老师来到了我们教室和大家一起上课,我想用握手的方式对他们表示欢迎,谁愿意帮老师想想办法,怎样握手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呢?

    2、揭示课题。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中有序的、不重复、不遗漏的思考办法来学习新课——“搭配中的学问”。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笑笑的生日

    1、穿衣搭配:一件T恤,一条牛仔裤,一条休闲裤,如何搭配出一套衣服?有几种搭配方法?

    2、早餐搭配:

    饮料:牛奶豆浆

    早点:面包油条

    饮料和早点各选一份,有几种搭配办法?先自己想想,然后四人一小组交流。

    汇报。板书搭配方法,强调有序搭配。启发说出不同的方法。

    3、去动物园的路线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汇报,再次强调有序搭配,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4、照相的搭配。

    5、找搭配的规律。

    6、师小结。

    三、巩固练习

    1、石头、剪子、布的。游戏。

    2、猜电话号码。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6

    教学要求:

    1、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生独立完成,请一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7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成都西南交大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吴正宪,张齐华,杨皎,许卫兵,朱国荣,陈亚明,沈洋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1. 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皎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卫兵《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正宪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8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导语: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2、讲述连加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2只)(出示课件: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1只)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对了,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数学上叫“连加”。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5+2+1这样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最后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先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等于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等于8根小棒,所以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等于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等于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习惯上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2+2+4=?5+0+3=?

    6、结束语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连加的含义和连加的计算顺序及方法,你学会了吗?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9

    【教学内容】:

    版本、章、节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为什么学本节内容),

    【学情分析】:

    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设计思路】:

    现本节课的教法学法及体现的理念支撑。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注意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设计评价方案,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另外,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10

    这堂课给人的感觉是水到渠成,如沐春风,教师教得亲切,自然,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以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1、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整堂课不觉得在学,而觉得是一堂套圈的活动课,学生是参与者,教师是评委,在玩中学,比生硬的说理更让人信服,更富有感染力,哪个学生不好玩,不好动?这堂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所以气氛也相当的活跃,无疑,教学设计是成功的。

    2、教学流程生动,流畅,层次感强。如三次套圈,每次的目的'都不同,第一次引出连加,第二次引出连加中的进位,教师并进行重难点引导,第三次是估算,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为后来的环节打下基础,最后,用600元钱买价格不同的动物娃娃,够不够?将连加运用到生活中,一气呵成,环环相扣,层层铺垫,教学环节相当严谨。

    3、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这节课也把权力下放,教师只作点拔,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激活他们的思维,如套圈比赛,男女生竞争,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面和质量,让人觉得是学生在推波助澜,学生们自主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有一点启发: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几点建议:

    一、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能否多举几个例子;

    二、在学生上台套圈时,能否交给台下的同学一些任务,如让他们算结果等;

    三、课堂要有小结,但这堂课的小结过于匆忙,流于形式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学生借助观察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各多少天,平年、闰年的天数,掌握判断闰年的方法。

    2、能与生活联系起来,熟练地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培养学生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结合有关时间给学生以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记住各月的天数及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具准备:

    年历卡及表格,课件

    导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从一年级入学到现在,你们在这所学校上学大约多长时间了?那你们记得大约有多少个月吗?你们知道大约有多少天了吗?

    2、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时间单位年、月、日。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努力来探究年、月、日的知识。

    3、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教师板书相关内容。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集中反馈解决问题

    (一)总结年、月、日的有关结论

    1、从20xx年到20xx年,在这近三年的小学生活中,我们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快乐地成长,都在收获知识。让我们一起看看我们走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愿不愿意把这些快乐的日子数一数记录下来呢?请同学们拿出2004—20xx年的年历卡,把这三年1—12月份的天数填在表中,并计算出你喜欢的一个年份的全年的天数。怎样做既节省时间又高效呢?谁有好主意?

    2、两人合作,全班汇报填写情况。

    3、仔细观察表一,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告诉给同桌同学。

    3、汇报发现,教师相机板书。介绍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

    4、这么多月份,很容易把天数记混,怎么记住每个月的天数,谁有什么好办法?全班交流。

    5、练习:儿童节、国庆节所在的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

    (二)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

    1、计算20xx---20xx年三年的天数,发现天数不同的原因在2月份。查阅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填表二。仔细观察表二,从表中记录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给你的小组同学听。

    2、汇报。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20xx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出示资料,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三、解释与应用

    1、判断下面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xx年19xx年2400年1800年

    2、思维训练

    小明过了4个生日,他今年可能几岁?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点什么?

    五、作业布置

    解答我们在这所学校学习了多少个月,多少天的问题,并写在数学日记中,也可以写一写其他与数学有关的事情。

    六、板书设计:年月日

    大月(31天):1、3、5、7、8、10、12

    小月(30天):4、6、9、11

    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七.附件如下:

    表一:20xx年至20xx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更多的收获。

    表二:1997---20xx年2月份的天数记录表

    识,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吧!

    仔细观察表二,你一定可以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的知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一、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观察比较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性——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开放性的练习题

    教学教学反思

    两次教学《年月日》,相同的教学内容,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亦不相同。根据两次课堂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教学,教学中这些方面需要改进:

    一、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及时调控课堂,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教学,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在重点、难点处给予点拨、引导,但教师不能引导过多,适可而止。

    二、重合作过程也要重合作后的结果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思考后,合作交流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要参与到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予以点拨,交流后有所收获,注重交流后得到的结论。

    三、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思考

    在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时间思考,不能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同学回答,这时回答问题的同学都是反应较快的同学,要注重学生的不同差异,面向全体同学。

    四、习题训练量不足

    要想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要加强练习题的训练,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 篇12

    教学目的:

    1、结合课本提供的具体情境,探索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初步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循环小数的读写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实践、观察、分析达到认识理解并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理解、概括能力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4、创设综合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请同学们集中精神听录音,想一想火车行进时车轮滚动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咔嚓,咔嚓……重复的出现。

    同学们,请观察这是什么图片?(出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动态图片)

    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像水一样的不断出现的循环现象?

    生举例

    师:讲的好,同学说的都对,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其实我们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大家想不想理解数学中的循环问题?

    二.自学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循环小数

    1.出示算式,揭示矛盾

    现在我们来一组有趣的做题比赛(电脑出示)每组完成一题,看哪个组的同学先完成,每组选一名代表黑板来做

    2. 44÷4 1÷3 58.6÷11 3.45÷5

    尽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计算。在算中让他们去感知去体会“无限”与“有限”,“循环”与“不循环”的数学现象。

    教师评出冠军组,待学生发现不公平后请同学说出其中的道理。

    2.讨论:

    ①第(2)(3)最难在哪儿?如果继续除下去,会是什么样子的?

    ②商为什么会重复出现?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演示导致除不尽的原因是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依次不断出现。那你怎么表示这种情况的商,省略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写出几个像这样的小数吗?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3.总结循环小数的定义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几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不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把你的想法可以和同桌或小组人商量一下

    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从某一位起”引导学生概括出以上特点。

    由学生概括出循环小数定义: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4.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老师把你们总结的感念整理了一下,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个概念默记在心里。

    5.现在我们利用这个定义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循环小数?

    1.5353…… 0.19292 8.4666….. 5.314162….. 5.745547…..

    (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刚才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有自己的写法,请同学把书打到27页,自己看一看,你都知道了什么?第二种写法比第一种简便

    写出板书中的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三).认识无限小数和有限小数

    看板书中的循环小数,他们小数的'位数是怎么样的?

    像这样小数部分是无限的小数,你能给他起个名字吗?那么黑板上(1)和(4)中他们的小数位数怎么样? 谁愿意到黑板写出什么是有限小数

    (四)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原来数学王国也有循环现象,那就是循环小数,接下来我们继续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四.强化练习,促进内化

    1.比较大小

    2.把下面的三个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

    3.判断正误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循环小数,从你们的姿态、眼神及课堂反应中,老师感觉到这节课同学们听得非常专心,那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反思

    循环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对“循环”、“无限”等过去没有抽象的认识。我就采用学生熟悉的火车声音、自然界水循环这一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使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并对这几个难懂的词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比赛谁先求出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教学手段和练习设计配套。用多媒体出示循环小数的相关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根据小学生直观━半直观━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新知,解决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附 :板书设计

    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着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数叫做循环小数。

    2.44÷4=0.61 例7. 1÷3=0.33……=0.3

    例8. 58.6÷11=5.32727……=5.327

    有限小数 无限小数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数学(集锦12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