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精华11篇)
  •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28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精华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优秀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1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对于方程的解及解方程并不陌生,实际问题的应用,有些抽象,虽然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了有关的训练,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内容针对的学生是才进入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建模能力,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的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是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能通过抽象思维将一个应用题抽象成一元二次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这也是方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学生抽象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不是自发的,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实例,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感受到其广泛应用,并在具体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本节教学中需要选用大量的实际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并且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及抽象思维的初步形成。显然,这个任务并非某个教学活动所能达成的,而应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大量的问题解决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有关能力。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

    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能力目标:

    1、经历分析,抽象和建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够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问题解决中,经历一定的合作交流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法指导

    本课是学生学习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的应用课,虽然学生在七八年级已经进行了一定的训练,但本课对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采用启发式、问题串讨论式、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以教材提供的素材为基础,引导学生对对问题中的数量进行分析从而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助学习,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的分析,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更好地进行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分析

    本课时分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回忆巩固,情境导入;第二环节:做一做,探索新知;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活动内容:提出问题:还记得梯子下滑的问题吗?

    在这个问题中,梯子顶端下滑1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大于1米,那么梯子顶端下滑几米时,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和它相等呢?如果梯子长度是13米,梯子顶端下滑的距离与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那么这个距离是多少?

    分组讨论:

    怎么设未知数?在这个问题中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如何利用勾股定理抽象出方程?

    活动目的:以学生所熟悉的梯子下滑问题为素材,以前面所学的勾股定理为切入点,用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支点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使问题得以解决,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活动的实际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抽象出方程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探究问题,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活动内容:见课本P53页例1:

    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中点。一艘军舰从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

    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那么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结果精确到0.1海里)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不能粗线条解决。在讲解过程中可逐步分解难点:审清题意;找准各条有关线段的长度关系;通过抽象思维建立方程模型,之后求解。

    实际应用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教学中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审清题意,让学生自己反复审题,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解的问题,并在这个前提下抽象出图形中各条线段所表示的量,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抽象出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在学生分析题意遇到困难时,教学中可设置问题串分解难点:

    (1)要求DE的长,需要如何设未知数?

    (2)怎样建立含DE未知数的等量关系?从已知条件中能找到吗?

    (3)利用勾股定理建立等量关系,如何构造直角三角形?

    (4)选定后,三条边长都是已知的吗?DE,DF,EF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逐层分析,在分组讨论后抽象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即:

    速度等量:V军舰=2×V补给船

    时间等量:t军舰=t补给船

    三边数量关系:

    弄清图形中线段长表示的量:已知AB=BC=200海里,DE表示补给船的路程,AB+BE表示军舰的路程。

    学生在此基础上选准未知数,用未知数表示出线段:DE、EF的长,根据勾股定理抽象出方程求解,并判断解的合理性。

    巩固练习:1、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7cm,一条直角边比另一条直角边长1cm,那么这个直角三角的面积是多少?

    文本框:8cm2、如图:在RtACB中,∠C=90°,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几秒后PCQ的面积为RtACB面积的一半?

    3、在宽为20m,长为32m的矩形耕地上,修筑同样宽的三条道路(两条纵向,一条横向,横向与纵向互相垂直),把耕地分成大小相等的六块作试验田,要使试验田面积为570平方米,问道路应为多宽?

    说明:三个题目的设计从简单问题入手,第一题通过勾股定理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直角三角形边长问题;第2题构造了一个可变的直角三角形,抽象出方程解决面积问题;第三题也是面积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常设道路宽为x米,通过平移道路使六块田地变成一块田地,从而根据矩形面积公式抽象出方程解决问题。

    活动目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的类型较多,像数字问题、面积问题、平均增长(或降低)率问题、利润问题等;本节课以教材上的引例作为出发点,作为素材来呈现,可以将应用类型作适当的拓展,在练习中将教材中的应用问题归类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由数形结合问题拓展到面积问题,后面可以在练习中增加数字问题,为学生呈现更多的应用类型,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数学抽象和建模的重要性。

    活动实际效果:应用问题设置都经过精心准备。通过问题串的设立,将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题目分成多个小的题目去理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困难,体会到通过抽象出方程解应用题的三个重要环节:整体系统的审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正确求解并检验解的合理性。采取的是一讲一练,从巩固练习的准确程度上来看,学生掌握得比较好,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环节:练一练,巩固新知

    活动内容:

    1、在一块正方形的钢板上裁下宽为20cm的一个长条,剩下的长方形钢板的面积为4800cm2。求原正方形钢板的面积。

    2、有这样一道阿拉伯古算题:有两笔钱,一多一少,其和等于20,积等于96,多的一笔钱被许诺赏给赛义德,那么赛义德得到多少钱?

    3、《九章算术》“勾股”章有一题:甲、乙二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的速度为7,乙的速度为3。乙一直向东走,甲先向南走了10步,后又斜向北偏东方向走了一段后与乙相遇。那么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多远?

    活动目的:通过三道问题的解决,查缺补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活动实际效果:学生在前面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分析上述问题,遇有疑难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解决,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更加理解数学抽象和建模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第四环节:收获与感悟

    活动内容: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3、列方程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回顾与反思,并进行组间交流发言。

    活动目的:鼓励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方面有哪些收获,解题技能方面有哪些提高,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希望得到解决;通过对三个问题的解决,加深学生通过抽象思维抽象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且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帮助不同层次的孩子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孩子学好数学的信心。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体会利用抽象思维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甲乙两个小朋友的年龄相差4岁,两个人的年龄相乘积等于45,你知道这两个小朋友几岁吗?

    2、一块长方形草地的长和宽分别为20m和15m,在它四周外围环绕着宽度相等的小路,已知小路的面积为246,求小路的宽度。

    3、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比个位数小2,求这两位数。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抽象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理解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能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一般形式,正确识别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教学重点

    1、一元二次方程及其它有关的概念。

    2、利用实际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1、建立一元二次方程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教学方法:指导自学,自主探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导学提纲,了解本节课自己应该掌握的内容)

    一、自主探索:(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

    1、请认真完成课本P39—40议一议以上的内容;化简上述三个方程.。

    2、你发现上述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你能把这些特点用一个方程概括出来吗?

    3、请同学看课本40页,理解记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有关概念

    你觉得理解这个概念要掌握哪几个要点?你还掌握了什么?

    二、学以致用:(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有关概念的理解与把握)

    1、下列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哪些不是?

    ①②③

    ④x2+2x-3=1+x2 ⑤ax2+bx+c=0

    2、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是,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1)3-6x2=0(2)3x(x+2)=4(x-1)+7(3)(2x+3)2=(x+1)(4x-1)

    3、若关于x的方程(k-3)x2+2x-1=0是一元二次方程,则k的值是多少?

    4、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二次方程?在什么条件下它是一元一次方程?

    5、以-2、3、0三个数作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项,请你写出满足条件的不同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反思:(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所学内容)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自查自省:(通过当堂小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应对)

    1、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A、1个B、2个 C、3个D、4个

    (1)(2)(3)(4)(5)(6)2、将方程-5x2+1=6x化为一般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其二次项是_________,系数为_______,一次项系数为______,常数项为______。

    3、关于x的方程(m2-4)x2+(m+2)x+2m+3=0,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二次方程;当m__________时,是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必做题:习题7.1

    选做题:(挑战自我)p41随堂练习

    1、已知关于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则为何值?

    2、.当m为何值时,方程(m+1)x+1+27mx+5=0是关x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3、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m-1)x2+x+m2-1=0有一根为,则的值多少?

    4、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如图),根据两种设计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

    (1)(2)

    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

    定义:一个未知数整式方程可以化为

    一般形式ax2+bx+c=0(a、b、c为常数,a≠0)

    二次项一次项常数项

    系数为a系数为b

    教学反思

    这次我参加了区里组织的优质

    课比赛,这次的优质课采用市里要求的1/3模式,这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谓“1/3模式”,就是把课堂教学时间大致分为3个部分,1/3的时间个人自主学习,1/3的时间小组合作学习,1/3的时间全班交流讨论。在1/3模式中,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每个环节1/3的时间只是大致的划分,可根据学习内容灵活安排。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要准备好学案。学案就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学案里,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可包括以下方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学习内容的范围、完成学习任务所要达到的程度、自主学习成果展现的形式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考虑周全,对于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一次性提出,内容上有梯度。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对自主学习方法和途径的指导要适度,既要满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需要,又不能挤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其次,学习氛围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之一,教师要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充裕的时空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真诚的激励环境,只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也要有较高水平,会发动学生,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再是,由于课堂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讲,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倾听者的角色,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学生能讲的教师就不要讲,要避免因为教师呈现自己的观点而打破学生的讨论。学生说完的东西,如果没有问题,教师就不要重复。教师对学习内容要点的讲解要有的放矢,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在学生原有的水平上进行提升,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进自己,才能保证我们的课堂很精彩,是名副其实的优质课。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的推导

    2、会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3、通过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难点:求根公式的条件:b2 -4ac≥0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用配方法解方程:2x2-7x+3=0.

    2、用配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计算比较麻烦,能否研究出一种更好的方法,迅速求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呢?

    二、交流展示:

    刚才我们已经利用配方法求解了一元二次方程,那你能否利用配方法的基本步骤解方程ax2+bx+c=0(a≠0)呢?

    三、互动探究:

    一般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当b2-4ac≥0时,它的根是

    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公式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是由方程的系数a、b、c确定的.因此,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然后在b2-4ac≥0的前提条件下,把各项系数a、b、c的值代入,就可以求得方程的根.

    注:(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在确定a、b、c时,需注意符号.

    (2)在运用求根公式求解时,应先计算b2-4ac的值;当b2-4ac≥0时,可以用公式求出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当b2-4ac

    四、精讲点拨:

    例1、课本例题

    总结:其一般步骤是:

    (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进而确定a、b,c的值.(注意符号)

    (2)求出b2-4ac的值.(先判别方程是否有根)

    (3)在b2-4ac≥0的前提下,把a、b、c的直代入求根公式,求出 的值,最后写出方程的根.

    例2、解方程:

    (1)2x2-7x+3=0 (2) x2-7x-1=0

    (3) 2x2-9x+8=0 (4) 9x2+6x+1=0

    五、纠正反馈:

    做书上第P90练习。

    六、迁移应用:

    例3、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长为三个连续偶数,求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例4、求方程 的两根之和以及两根之积

    拓展应用: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的一个根是 ,则 ;

    方程的另一根是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大家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第二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讨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例题讲解

    投影片:(§2.8.1A)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可以用公式h=-5t2+v0t+h0表示,其中h0(m)是抛出时的高度,v0(m/s)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与t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与同伴进行交流。

    [师]请大家先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解答.

    [生](1)h与t的关系式为h=-5t2+v0t+h0,其中的v0为40m/s,小球从地面被抛起,所以h0=0.把v0,h0代入上式即可求出h与t的关系式。

    (2)小球落地时h为0,所以只要令h=-5t2+v0t+h.中的h为0,求出t即可。

    还可以观察图象得到.

    [师]很好.能写出步骤吗?

    [生]解:(1)∵h=-5t2+v0t+h0,

    当v0=40,h0=0时,

    h=-5t2+40t.

    (2)从图象上看可知t=8时,小球落地或者令h=0,得:

    -5t2+40t=0,

    即t2-8t=0。

    ∴t(t-8)=0。

    ∴t=0或t=8。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

    二、议一议

    投影片:(§2.8.1B)

    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

    ③y=x2-2x+2的图象如下图所示。

    (1)每个图象与x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有什么关系?

    [师]还请大家先讨论后解答。

    [生](1)二次函数y=x2+2x,y=x2-2x+1,y=x2-2x+2的图象与x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根1或一个根1;方程x2-2x+2=0没有实数根。

    (3)从观察图象和讨论中可知,二次函数y=x2+2x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交点,交点的坐标分别为(0,0),(-2,0),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象与x轴有一个交点,交点坐标为(1,0),方程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一个根)1;二次函数y=x2-2x+2的图象与x轴没有交点,方程x2-2x+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师]大家总结得非常棒。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有一个交点、没有交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时,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0时自变量x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三、想一想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m?你是如何知道的?

    [师]请大家讨论解决。

    [生]在式子h=-5t2+v0t+h0中,当h0=0,v0=40m/s,h=60m时,有

    -5t2+40t=60,

    t2-8t+12=0,

    ∴t=2或t=6.

    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都是60m。

    Ⅲ.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P67)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学了如下内容:

    1.经历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了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了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了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Ⅴ.课后作业

    习题2.9

    板书设计

    §2.8.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

    一、1.例题讲解(投影片§2.8.1A)

    2.议一议(投影片§2.8.1B)

    3.想一想

    二、课堂练习

    随堂练习

    三、课时小结

    四、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思考、探索、交流

    把4根长度均为100m的铁丝分别围成正方形、长方形、正三角形和圆,哪个的面积最大?为什么?

    解:(1)设长方形的一边长为x m,另一边长为(50-x)m,则

    S长方形=x(50-x)=-x2+50x=-(x2-50x+625)+625=-(x-25)2+625。

    即当x=25时,S最大=625。

    (2)S正方形=252=625。

    (3)∵正三角形的边长为 m,高为 m,

    ∴S三角形= =≈481(m2).

    (4)∵2πr=100,∴r= 。

    ∴S圆=πr2=π·( )2=π· = ≈796(m2).

    所以圆的面积最大。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求根公式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提高运算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感受解法的多样性,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配方,得

    (四)小结作业

    小结:引导学生做知识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叫公式法,怎样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如何判断一个方程是否有实数根?

    作业:课后练习题,试着用多种方法解答。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

    如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

    一、 复习提问: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2002年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2003年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2003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

    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平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02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0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

    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 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 815×500=907 500(斤)=90.75(万斤)

    三、例题学习

    说明:题目中求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

    例、某产品原来每件是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时间 基数 降价 降价后价钱

    第一次 600 600x 600(1-x)

    第二次 600(1-x) 600(1-x)x 600(1-x)2

    (由学生写出解答过程)

    四、巩固练习

    一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五、课堂总结: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间相互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个根的取舍问题。

    六、反馈练习:

    1.某商品计划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将售价提高20%,设每月平均增长率为x,则列出的方程为()

    A.x+(1+x)x=20% B.(1+x)2=20%

    C.(1+x)2=1.2 D.(1+x%)2=1+20%

    2.某工厂计划两年内降低成本36%,则平均每年降低成本的百分率是()

    3.某种药剂原售价为4元,经过两次降价,现在每瓶售价为2.56元,问平均每次降低百分之几?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应用因式分解的方法,会正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和学生一起回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二)探究新知

    问题1: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小颖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为什么?——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错的原因在哪?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②a≠0且b=0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老师提示:

    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

    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

    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1.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总结:右化零,左分解,两因式,各求解。

    (四)小结作业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至少一个一次因式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8

    一、复习引入

    1、已知方程x2—ax—3a=0的一个根是6,则求a及另一个根的值。

    2、有上题可知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与根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我们已学过的求根公式也反映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这种关系比较复杂,是否有根简洁的关系?

    3、有求根公式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为x1=,x2=、观察两式左边,分母相同,分子是—b+√b2—4ac与—b—√b2—4ac。两根之间通过什么计算才能得到更简洁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x1x2x1+x2x1、x2

    x2—2x=0

    x2+3x—4=0

    x2—5x+6=0

    观察上面的.表格,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之间有什么关系?

    (2)关于x的方程ax2+bx+c=0(a≠0)的两根x1,x2与系数a,b,c之间又有何关系呢?你能证明你的猜想吗?

    解下列方程,并填写表格:

    方程x1x2x1+x2x1、x2

    2x2—7x—4=0

    3x2+2x—5=0

    5x2—17x+6=0

    小结:1、根与系数关系:

    (1)关于x的方程x2+px+q=0(p,q为常数,p2—4q≥0)的两根x1,x2与系数p,q的关系是:x1+x2=—p,x1、x2=q(注意:根与系数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根的判别式必须大于或等于零。)

    (2)形如的方程ax2+bx+c=0(a≠0),可以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利用上面的结论。

    即:对于方程ax2+bx+c=0(a≠0)

    ∵∴

    ∴,

    (可以利用求根公式给出证明)

    例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例2:不解方程,检验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例3: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是—1和2,请你写出一个符合条件的方程、(你有几种方法?)

    例4: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是,求另一根及k的值、

    变式一:已知方程的两根互为相反数,求k;

    变式二:已知方程的两根互为倒数,求k;

    三、巩固练习

    1、已知方程的一个根是1,求另一根及m的值、

    2、已知方程的一个根为,求另一根及c的值、

    四、应用拓展

    1、已知关于x的方程的一个根是另一个根的2倍,求m的值、

    2、已知两数和为8,积为9,求这两个数、

    3、x2—2x+6=0的两根为x1,x2,则x1+x2=2,x1x2=6、是否正确?

    五、归纳小结

    1、根与系数的关系:

    2、根与系数关系使用的前提是:

    (1)是一元二次方程;

    (2)判别式大于等于零、

    六、布置作业

    1、不解方程,写出下列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

    (1)x2—5x—3=0

    (2)9x+2=x2

    (3)6x2—3x+2=0

    (4)3x2+x+1=0

    2、已知方程x2—3x+m=0的一个根为1,求另一根及m的值、

    3、已知方程x2+bx+6=0的一个根为—2求另一根及b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2)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整理成一般形式并能指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揭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工具,增加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感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进对方程的认识,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的过程,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难点:准确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主体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提高

    四、学案

    (1)预学检测

    3x-5=0是什么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其一般形式是怎样的?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1)自学本P2—P3并完成书本

    (2)请学生分别回答书本内容再

    (二)主体探究、合作交流

    (1)观察下列方程:

    (35-2x)2=900 4x2-9=0 3y2-5y=7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分别含有几个未知数?它们的左边分别是未知数的几次几项式?

    (2)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与一般形式?

    如果一个方程通过移项可以使右边为0,而左边是只含一个未知数的二次多项式,那么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b、c是已知数 a≠0),其中,a、b、c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如x2-x=56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定义,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为什么?

    x2-x=1 3x(x-1)=5(x+2) x2=(x-1)2

    例2: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解:去括号得

    3x2-3x=5x+1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3x2-8x-10=0

    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

    学生练习:书本P4练习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是怎样的?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一元二次方程的项及系数都是根据一般式定义的,这与多项式中的项、次数及其系数的定义是一致的。

    3.在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反思

    方程ax3+bx2+cx+d=0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条是a=0且b≠0,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条是a=b=0 且c≠0.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P4 习题1.1A组 1.2

    (2)选做题: 若xm-2=9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试求代数式(m2-5m+6)÷(m2-2m)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配方法,会利用配方法以一元二次式进行配方。通过对比、转化,总结得出配方法的一般过程,提高分析能力。通过对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是否为1的分类处理,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学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发现不同方程的转化方式,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配方法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感觉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利用配方法熟练解一元二次方程。

    2、难点---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通过系数化1进行适当变形后再利用配方法求解。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1:提出问题

    要使一块长方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m,并且面积为16m2,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师生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学生讨论分析。

    (二)活动2:温故知新

    1.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各式成立,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x+6x+=(x+3)

    (2)x+8x+=(x+)

    (3)x2-12x+=(x-)2

    (4)x2-5x+=(x-)2

    (5)a2+2ab+=(a+)2

    (6)a2-2ab+=(a-)2

    2.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x2+6x+9=2

    设计意图:第一题为口答题,复习完全平方公式,旨在引出配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活动3: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31---P32思考下列问题:

    1.仔细观察教材问题2,所列出的方程x2+6x-16=0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能解吗?

    2.怎样解方程x2+6x-16=0?看教材框图,能理解框图中的每一步吗?(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师生间也可交流。)

    3.讨论:在框图中第二步为什么方程两边加9?加其它数行吗?

    4.什么叫配方法?配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5.配方的关键是什么?交流与点拨:

    重点在第2个问题,可以互相交流框图中的每一步,实际上也是第3个问题的讨论,教师这时对框图中重点步骤作讲解,特别是两边加9是配方的关键,使之配成完全平方式。利用a2±2ab+b2=(a±b)2。

    注意:9=(),而6是方程一次项系数。所以得出配方的关键是方程两边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从而配成完全平方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最终形成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配成完全平方式形式来解方程的思想

    (四)活动4:例题学习

    例(教材P33例1)解下列方程:(1)x-8x+1=0(2)2x+1=-3x(3)3x2-6x+4=0教师要选择例题书写解题过程,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仔细体会用配方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交流与点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将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把二次项系数化成1;(方程两边都除以二次项系数)

    (2)移项,使方程左边只含有二次项和一次项,右边为常数项。

    (3)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4)原方程变为(mx+n)2=p的形式。

    (5)如果右边是非负数,就可用直接开平方法求取方程的解。设计意图:牢牢把握通过配方将原方程变为(mx+n)2=p的形式方法。

    (五)课堂练习:

    1.教材P34练习1(做在课本上,学生口答)

    2.教材P34练习2师生行为:对于第二题根据时间可以分两组完成,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四、归纳与小结:

    1.理解配方法解方程的含义。

    2.要熟练配方法的技巧,来解一元二次方程,

    3.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并注意每一步的易错点。

    4.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思想:“降次”由二次降为一次。

    五、布置作业

    教材P42习题22.2第3题

    ---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配方法不仅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之一,而且它还可作为其它许多数学问题的一种研究思想,其发挥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效果普遍良好,且已基本掌握了这种数学方法,从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来分析,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1、学生对这块知识的理解很好,学生自己总结了配方法的具体步骤,即:

    ①化二次项系数为1;

    ②移常数项到方程右边;

    ③方程两边同时配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④化方程左边为完全平方式;

    ⑤(若方程右边为非负数)利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得方程的根。理解起来也很容易,然后再加以练习巩固

    2、教学方法上的几点体会:

    ①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②相信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本节课多次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通过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出现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这样使得老师可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

    3、当然在这一块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出现了个别错误,表现在:

    ①二次项系数没有化为1就盲目配方;

    ②不能给方程“两边”同时配方;③配方之后,右边是0,结果方程根书写成x=﹡的形式(应为x1=x2=﹡);

    ④所给方程的未知字母有时不是x,而是y、z、a、m等,但个别粗心甚至细心的同学在结果写方程根时字母都变成了x。对于以上错误,我在最后的知识小结中,又重点强调了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并说明其中关键的一步是第③步,必须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给方程两边同时加常数。

    4、对于基础较差的少数学生我只要求认真理解并巩固“配方法”;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根据他们的课堂反应,我还在知识拓宽方面加以提示:因为完全平方式的值定是非负数,故若在说明某一多项式是否为非负数时,可采用配方法来证,这样对有些善于钻研思考的同学来说,在有关配方法的应用和探究方面,为之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为后期部分知识的教学作了一定的铺垫。

    5、在我本节课的教学当中,也有如下不妥之处:

    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程度不适当;

    ②在提示和启发上有些过度;

    ③为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时间较少,导致部分学生对本节知识“囫囵吞枣”,而最终“消化不良”,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力争克服以上不足。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 篇1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初中代数的方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因式分解、数的开方、以及前三种因式分解法、直接开方法、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掌握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是配方法和开平方两个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升华。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配方法是解方程的通法,同时会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也是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方面:理解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数学思考方面:通过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使学生熟练掌握配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推理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方面:结合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和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方面:让学生体验到所有的方程都可以用公式法解决,感受到公式的对称美、简洁美,渗透分类的思想;公式的引入培养学生寻求简便方法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熟练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判别式

    二、教学法分析

    教法: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式的自主探究式与交流讨论结合的方法;在教学中由旧知识引导探究一般化问题的形式展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法:让学生学会善于观察、分析讨论和分类归纳的方法,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铜锁亲自尝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成以下六个环节:复习导入——呈现问题——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

    1、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首先从旧知

    问题(1)用配方法解方程2x28x90的练习引入,

    问题(2)总结配方法的一般步骤(化一般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配方使左边为完全平方式——两边开方——求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昨天的知识,进一步熟练钥匙并为今天做学的内容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做好铺垫,达到“温故而知新”。

    2、问题呈现:

    你能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吗?

    此处由一个特殊的旧知引导学生推导出一般的结果,希望学生学会由特殊性到一般化的思想。为降低b2b24ac推导的难度,化简、移项、配方、变形由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完成,到(x这步时,提出)

    问题:①此时可以直接开平方吗?

    ②等号右边的值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为什么?

    ③等号右边的值只跟哪个式子有关?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完成前四步,这样与利于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便于将主要精力放在后边公式的推导上。通过小组的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借助小组的交流完善答案,关键让学生会对掌握b24ac与方程有无实数根的关系,这里分类思想也是今后常用的一种数学思想,b24ac进行讨论,

    应加以强化。

    最终总结出:

    当b24ac<0时,原方程无实数解。

    当b24ac≥0时,原方程有实数解,

    再进一步谈论:b24ac=0与b24ac>0时,两个解区别?

    (b24ac=0时,两个相等的实数解,b24ac>0时,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由此可知,方程有解还是无解是由b24ac决定,即b24ac是方程解的判别式。

    同时,方程的解是可以将a、b、c

    的值带入公式x根公式”,利用它解一元二次方程叫做公式法。

    3、例题讲解

    例4: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

    总结步骤:

    1、把方程公成一般形式,并写出a,b,c的值。

    2、求出b24ac的值

    4、写出方程的解:x1=,x2=

    设计意图: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体会数学课中的严谨的逻辑推理;体验并掌握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从中让学生领会到由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想。

    4、巩固练习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2x60

    ②4x2x90

    ③x2100

    设计意图:

    (1)熟悉公式法,强化解题格式,

    (2)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解决。

    例5:解方程:x(x1)(x2)

    化简得12212x3x402

    强调:

    ①当方程不是一般形式时,应先化成一般形式,再运用求根公式。

    ②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解本例方程吗?

    设计意图:明确一元二次方程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在你观察分析题目后灵活合理的选择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提高解题能力和解题的速度。

    5、课时小结

    (1)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通过配方法求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推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并按照公式法的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2)我扩展:(方法归纳)求根公式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专用公式,只有在确定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时才能使用,是常用而重要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万能求根公式。

    6、布置作业: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分层布置作业,适应新课标,让不同的学生各其所长,因材施教的要求,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通过“层层设疑”、“复习回顾”等环节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通过比较合理的问题设计巩固练习、小组讨论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机会,强化了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技能。

    【一元二次方程的趣味引入教案(精华1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