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精品9篇)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发表时间:2024-10-28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精品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数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方程是初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中学阶段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开端,也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意识的重要题材。本节教材主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是小学与中学内容上的衔接点,方法上的分水岭。

    (二)教学内容

    “从算式到方程”新教材与原教材的显著区别:方程这一部分内容不是按照由定义到解法最后讲应用的纯数学体系编排,而是首先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比较算术方法与方程求解的区别,体会方程的优越性,让学生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然后再通过具体实际问题所列方程,介绍方程等概念。新教材的编写更加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习惯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列方程不太熟练,为了防止学生仍停留在列算式解题的低层上,所以本节重点确定为:让学生在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列算式与列方程在分析数量关系上的区别及列方程时相等关系的建立。而本节中学生可能感到困难的仍是实际问题相等关系的建立。

    二、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方程等基本概念。

    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从具体问题中的数量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体会并认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程与现实世界的密切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根据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较紧密的特点,教学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背景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恰当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活动,获得知识,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积极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努力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①进一步理解用等式的性质解简简单的(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

    ②初步具有解方程中的化归意识;

    ③培养言必有据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知识难点需要两次运用等式的性质,并且有一定的思维顺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复习引入解下列方程:

    (1)x+7=1.2;

    (2)在学生解答后的讲评中围绕两个问题:

    ①每一步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②求方程的解就是把方程化成什么形式?

    这节课继续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由于这一课时也是学习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所以通过复习来引入比较自然。

    探究新知对于简单的方程,我们通过观察就能选择用等式的哪一条性质来解,下列方程你也能马上做出选择吗?

    例1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0.5x-x=3.4(2)

    先让学生对第(1)题进行尝试,然后教师进行引导:

    ①要把方程0.5x-x=3.4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方程左边的0.5,怎么去?

    ②要把方程-x=2.9转化为x=a的形式,必须去掉x前面的“-”号,怎么去?

    然后给出解答:

    解:两边减0.5,得0.5-x-0.5=3.4-0.5

    化简,得

    -x=-2.9

    两边同乘-1,得

    x=-2.9

    小结:(1)这个方程的解答中两次运用了等式的性质(2)解方程的'目标是把方程最终化为x=a的形式,在运用性质进行变形时,始终要朝着这个目标去转化。

    你能用这种方法解第(2)题吗?

    在学生解答后再点评。

    解后反思:

    ①第(2)题能否先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一3”?

    ②比较这两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允许学生在讨论后再回答。

    例2(补充)服装厂用355米布做成人服装和儿童服装,成人服装每套平均用布3.5米,儿童服装每套平均用布1.5米。现已做了80套成人服装,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几套儿童服装?

    在学生弄清题意后,教师再作分析:如果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x米,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方程吗?

    解:设余下的布可以做x套儿童服装,那么这x套服装就需要布1.5米,根据题意,得

    80x×3.5+1.5x=355

    化简,得

    280+1.5x=355

    两边减280,得

    280+1.5x-280=355-280

    化简,得

    1.5x=75

    两边同除以1.5,得x=50

    答:用余下的布还可以做50套儿童服装。

    解后反思:对于许多实际间题,我们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以求出问题的解。也就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问题:我们如何才能判别求出的答案50是否正确?

    在学生代入验算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方法: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可以把这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例如:把x=50代入方程80×3.5+1.5x=355的左边,得80×3.5+1.5×50=280+75=355

    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50是方程的解。

    你能检验一下x=-27是不是方程的解吗?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尝试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一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一部分学生虽不能解答,但经过老师的引导后,也能受到启发,这比纯粹的老师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积级性。

    这里补充一个例题的目的一是解方程的应用,二是前两节课中已学到了方程,在这里可以进一步应用,三是使后面的“检验”更加自然。

    解题的格式现在不一定要学生严格掌握。

    课堂练习①教科书第73页练习第(3)(4)题。

    ②小聪带了18元钱到文具店买学习用品,他买了5支单价为1.2元的圆珠笔,剩下的钱刚好可以买8本笔记本,问笔记本的单价是多少?(用列方程的方法求解)

    建议: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进行评议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建议:①先让学生进行归纳、补充。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2)我有哪些收获?

    (3)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③思考题用等式的性质求x:-2x=-5x+7引发竞争意识,提高自我评价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的目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人、小组,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投入及学习的效果方面等。

    本课作业①必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1)、(2)、(4)题;补充: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①3+4x=17;②4-=3

    ②选做题:教科书第73页第4(3)题,第74页第10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设计从新课的引人、例题的处理(包括解题后的反思)、反馈练习及小结提高等各环节都力求充分体现这一点。

    2、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大量地讲解,把学生变成任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只能接受、输入并存储知识,而教师进行的也只不过是机械地复制文化知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本设计在这方面也有较好的体现。

    3、为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能有较多机会接触列方程,本章把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作为贯穿于全章前后的一条主线。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讨论始终是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即先列出方程,然后讨论如何解方程,这是本章的又一特点。本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子的值;掌握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乘号的简写与略写。

    2、使学生经历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学习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交流,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性以及简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谁来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你叫什么?今年多大了?

    你们知道老师多大了?谁来猜猜。

    师:老师比××大13岁。谁知道老师今年多大了?怎么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老师的岁数11+13)

    师:当××1岁时,老师的年龄是1+13。

    谁能照样子说一说××几岁时,老师又是几岁?

    二、自主探索,领悟新知。

    1、师:谁能想个办法,不管××几岁,你都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老师的岁数。

    学生试着在自己本子上写,然后交流。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师板书:老师的岁数是a+13。

    师:确实在我们生活中,往往会用符号、字母来表示一些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用字母表示数。

    师:这里的a可以表示哪些数呢?表示500行不行?(不行,因为人不可能活到500岁。)师小结:看来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

    师:在这个式子中老师比同学们大13岁是不变的,所以用a表示同学们的岁数,可以不用别的字母表示老师的岁数,用a+19就可以了。由此看出,字母不但可以表示一个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

    (板书: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

    三、拓展延伸、以练促学:

    出示例2:

    1、独立完成用算式表示数量关系。

    2、思考:如果x=10,合唱组有多少人?x=14呢?

    3、归纳公式: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周长用c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吗?学生在小组中交流用字母表示公式的写法,后举手回答。

    (板书:正方形周长:c=a×4;正方形面积:s=a×a)

    小结:图形中用a表示边长(或长),b表示宽,C表示周长,S表示面积。

    (板书:字母还可以表示的常用的公式)

    4、字母与数字相乘的简便写法。

    关于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我们是可以进行简写的。究竟怎样简写呢?请自己看书106页,轻声的读一读。

    5、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能简写的要简写。

    四、多样练习,巩固新课。

    1、下面我们来当一次小法官,看你有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有信心挑战自己吗?

    (1)a×2写作a2。()

    (2)1×t写作t。()

    (3)a×9×c写作9ac。()

    (4)12+c写作12c。()

    (5)x×x写作2x。()

    2、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的数量都可以用含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完成想想做做1、2、3、4)

    五、趣味应用、综合提高。师:出示儿歌,生齐读: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师:能念完吗?有什么办法能念完?

    根据回答板书: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扑通a声跳下水”。

    齐读儿歌,宣布下课。

    识,从中激发创新意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将单项式乘法安排在同底数幂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之后,单项式的乘法包括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的乘方与乘方的乘法的混合运算等,内容较为充实、完整。为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运算法则拓宽了空间,有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单项式乘法运算的熟练程度得以提高。在综合运用多种运算法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运算能力,同时本节课的教学难度有所增加。

    学习单项式的乘法并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是学好整式乘法的关键。单项式的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又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乘法的基础。同时,书上例题引入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也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它为整式乘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学习既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应用,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学习。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得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并会用它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目标:学生在探索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的过程中,感受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并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适当的探究、合作讨论、实践活动,获得一些直接的经验,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运算的规律,享受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及其应用。

    这是因为单项式乘法法则的导出是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渗透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学难点: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

    这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乘法、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辩论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以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的错误。

    三、教法设计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采用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采用讲练结合法.对于例题的学习,围绕问题进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学习,为后面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讲解,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本节课可以师生共同小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四、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复习回顾,奠定基础

    知识回顾:

    探究新知

    1.问题:如果将上式中的数字改为字母,即ac5?bc2,你会算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教法说明】把两个引例当做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知识的勇气.师生共同总结法则,使学生对单项式乘法的运算从肤浅认识到形成一般的规律性认识.

    例1计算:

    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同桌互阅,最后由教师点评。

    例2计算以下各题:

    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叙述过程,教师板书。

    小结: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是整式乘法中的重要内容,它的运算法则的导出主要依据是,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以及幂的运算性质。

    【教法说明】例1紧扣法则,学生可以顺利完成,所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例2中(l)小题涉及运算顺序问题.(2)小题要注意几个负数的书写形式,讲解例2要注意教师的“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

    尝试反馈,解决疑难

    练习:(1)计算:①?③?②

    (2)计算:①??②?

    (3)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②?

    ③?④?

    【教法说明】对于法则的应用,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学生回答时,教师应特别指出错误的根源,避免学生在以后的运算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回顾与小结

    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谈相互交流,谈谈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有什么体验。

    学生交流讨论后,再次指名部分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作适当的小结:

    五、课堂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再次体会到:课堂上的真正主人应该是学生。教师只是一名引导者,是一名参与者。一堂好课,师生一定会有共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本节课教学中,各知识点均是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的,学生充分经历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没有将重点盯在大量的练习上,而是定位在知识形成的过程的探索,这是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体现,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成功的。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与自我发现,注重挖掘教材的能力生长点,挖掘教材的内涵,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过程

    问题1:

    我们到动物园参观时,发现老虎与老虎关在一个笼子里,熊猫与熊猫关在另一个笼子里。为何不把老虎与熊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呢?

    问题2:

    (1)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事物也需要分类?能举出例子吗?

    (2)生活中处处有分类的问题,在数学中也有分类的问题吗?

    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观察下面单项式

    5a与9a -5m2n与 6m2n -x2y与 8x2y 0与 5

    有什么共同点?

    2.思考:

    归为同类需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看书,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定义)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得出同类项的概念。

    1、“真真假假”下列每组式子分别是同类项吗?为什么?

    (1) x与y; (2)a b与ab ;-3pq与3pq;

    (4)a 与a ;(5)a b与a bc;

    2、K取何值时,-3 x y与-x y是同类项?

    3、填充:

    (1)在( )内填上相应字母,使得2( )3( )2与-x2y3是同类项;

    (2)若 和 是同类项,则 =

    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讨论(一)

    如图,建筑工人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铺设地面。请问这个两个长方形面积怎样表示?

    8 n 和 5 n

    讨论(二)

    怎样用代数式表示两种不同颜色的

    大理石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

    8 n +5 n =( 8 + 5 ) n

    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

    思考:

    (1) 100t-252t=

    (2) 3x2+2x2=

    (3) 3ab2-4ab2=

    上述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就叫做合并同类项

    法则:

    (1)系数:各项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

    (2)字母以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同类项一般步骤:

    4x2+2x+7+3x-8x2-2

    (1) 找同类项

    (2) 合并同类项

    例1讲解

    尝试训练一:

    (1) 3x-8x-9x

    (2) 5a2+2ab-4a2-4ab

    (3) 2x-7y-5x+11y-1

    例2:

    求多项式2x2-5x+x2+4x-3x2-2的值,

    其中x=0.5

    尝试训练二:

    求多项式3a+abc-

    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例3:

    (1)水库中水位第一天连续下降了a小时,每小

    时平均下降2cm;第二天连续上升了a小时,每小时平均上升0.5cm,这两天水位总的变化情况如何?

    (2)某商店原有5袋大米,每袋大米为x千克,

    上午卖出3袋,下午又购进同样包装的大米4袋,进货后这个商店有大米多少千克?一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课堂感悟:

    1、什么叫合并同类项?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什么?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六、教学评价

    教师的课堂组织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地保证。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注重知识的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但不能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培养。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进一步增强符号意识,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快乐学习数学,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符号化思想。

    教学难点: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价值,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字母表示数

    学生应用扑克牌玩24点游戏,说出其中A、K、Q、J表示什么,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出发,让他们自己发现字母可以表示数。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开展活动,深入探究。

    1、引领学生在玩玩猜猜活动中,懂得用字母表示一种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种量。

    出示教材活动一:根据妈妈的年龄比淘气大26岁猜测妈妈和淘气的年龄。一开始学生习惯上会自由说出“淘气5岁妈妈31岁”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写出多种答案,为了完全准确简洁说明问题可以用字母a表示淘气的年龄,用a+26表示妈妈的年龄。其中还要说明人的年龄有一定的限制,所以a表示一定范围的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其它字母表示妈妈的年龄,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淘气的年龄,深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然后安排一些含有字母的加减法式子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活动,让学生在猜测和操作中理解字母可以表示一种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种量。学生在玩中学,乐学爱学。学生初步领会到用含有字母的加法式子和减法式子来表示年龄不仅完全、准确、简洁,而且还能清晰地看出含有字母的式子所表示的数量关系;正确理解了字母a、b在这里能表示0岁、1岁、2岁、3岁……等,建立了“字母表示一类数”和“字母式子不仅表示一类数而且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模型,教学力度深,教学效果实。)

    2、引领学生在摆摆数数活动中,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习简洁的书写方法。

    出示教材活动二:摆小棒

    教师出示活动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在小组里去摆,说明自己的发现。学生的想象是无边的海洋,他们的答案是多样化的。有的学生会按例子去摆,从中发现小棒根数每次都增加1个3。摆三角形所用的小棒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三角形个数是a,小棒根数是(a×3)根。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不仅表示了小棒的根数,也表示了小棒根数和三角形个数的变化关系。有的学生也出现了,摆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两个三角形用5根的不同摆法。还有的学生在小组里不合作,自己单独去摆,不和同学交流。这时需要教师深入同学中间,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正。

    接着出示小博士的吐白,让学生自学简洁的书写方法,并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让四年级的学生说出摆三角形所用的小棒根数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并不难。而这一环节,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合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既然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个数,那么由它的变化引起的小棒根数成三角形个数的3倍变化关系,也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3a”来表示。这样就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即“数a”与“数3a”对应变化关系,为后面的学习铺好了路基。)

    三、运用迷宫,展开练习。

    出示迷宫让学生闯关,完成5道练习题。

    1、青蛙儿歌

    综合所学内容,明确“只数——嘴数——眼数——腿数”的关系,会用简单方式表示。

    2、两道填空

    注意审题,会灵活运用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和加法式子表示数量。

    3、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复习曾学过的内容,明确计算公式的字母书写方式。

    4、摆图形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

    四、小结

    知识拓展,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用字母表示的数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的相关联的量。

    板书设计

    字母表示数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从学生用扑克玩24点游戏开始,引出扑克中的字母表示数,揭示课题。接下来利用教材活动,让学生在猜测和操作中理解字母可以表示一种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另一种量。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迷宫历险贯穿散乱的练习,学生爱学。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内容去设计,没有扩展设计关于字母的计算和比较复杂字母表示数的练习,因此就留下一些知识点准备在下一节练习中展开。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是在前面学习了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学习单项式的乘法并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是以后学习多项式乘法的关键,单项式的乘法综合用到了有理数的乘法、幂的运算性质,而后续的多项式乘以单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都要转化为单项式的乘法,因此单项式的乘法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式乘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单项式乘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

    2.通过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单项式乘法法则。(这是因为要熟练地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运算,就得掌握和深刻理解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理解得越深,运算才能掌握的越好)

    难点:多种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这是因为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的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难于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不同的运算及运算所使用的法则,易于将各种法则混淆,造成运算结果错误。)

    【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1、在新课学习阶段的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推导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发现法。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成用已学过的知识可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即掌握了新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索探索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在观察思考之中。引导发现法的使用对实现教学目的的第二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2、在新课学习的例题讲解阶段,采用了讲练结合法。对例题的学习,围绕问题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展开思维。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分散难点,对学生分层进行训练,化解难点,并注意及时矫正,使学生在前面出现的错误不致于影响后面的解题,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障碍,通过例题的学习教师给出了解题规范,并注意对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在归纳小结这个阶段采用师生共同总结,旨在训练学生归纳的方法,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系统,进一步防范学生在运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4、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训练量大,利用投影仪,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 创设问题情境

    2、新课学习

    3、反馈练习

    4、小结

    5、作业布置。

    (1) 创设问题情境

    本节课通过一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这样的目的是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通过问题1、问题2的设置进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学习

    新课学习包括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和例题讲解。

    ① 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

    由于八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单项式乘法法则的推导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引例。引例1中的两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两个单项式如何相乘,使学生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等知识探索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引例2让学生动手尝试,在尝试成功的基础上再提出问题3,由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最后得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法则。从而实现理解单项式乘法法则的这一教学目的,同时在上述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在研究问题中所体现的“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通过尝试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的第二条,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得以掌握。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组简单的练习,由学生回答,强化对单项式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② 例题讲解

    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例题按照逐步增加运算种类进行了编排,使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我总共设计了三道例题。

    例 1是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计算,在讲解此题时关键是让学生按照单项式乘法的法则进行运算。例2是单项式的乘方与乘法的混合运算,在例2后我又设计了一问题,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根椐题目特征,辩认出它们是哪种运算,应选用什么样的法则进行计算,使学生逐渐分清运算类型,正确实运用法则,以实现难点的分散和突破,并提高学生运算的熟练程度。例3是单项式的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例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例题的教学过程中除学生口算计算过程,教师要给出规范的解题过程,并要求学生按规范的书写格式进行练习和作业。

    在每道题完成之后,都配有与例题相近的巩固练习,由学生板演和分组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实现“会进行单项式的乘法计算”这一教学目的。

    (3) 反馈练习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我又设计了反馈练习,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再一次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使学生对单项式的乘法运算的熟练程度得以加强。

    (4) 小结

    本节课的小结由师生共同完成,先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形成知识系统,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确单项式的乘法最终将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同底数的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运算,引起学生对单项式乘法中系数与指数运算易混淆等问题的重视。

    (5) 布置作业

    数量不多的作业,既能让学生能对本节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又能有充裕的时间拓展自己的视野。

    【教学评价、反馈措施】

    本节课采用了不同的反馈手段和较多的反馈练习。

    1、设计分段练习。例如练习一-------练习四每次练习主要解决一重点问题,同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扫清后续学习障碍。

    2、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如口答、笔答、板演、快速强答等,以增加反馈层面。通过练习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都能及时反馈给教师,使教师对教学情况心中有数。

    3、及时矫正。对每次练习情况进行讲评,对正确的解答及时给予肯定,发现问题及时评讲。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

    (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美丽的勾股树2002年国际数学的一枚纪念邮票大会会标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

    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

    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一般的认知规律.

    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

    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

    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

    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

    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

    基础题: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锻炼了发散思维.

    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题: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

    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1、课本习题2.1

    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

    板书设计探索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

    设计说明:

    1.探索定理采用面积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让学生人人参与,注重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入程度;二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水平、表达水平.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篇8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师:看看老师今天有什么变化?(变帅了,变年轻了)

    师:同学们真会说话,那大家猜猜老师多少岁?

    生:242526……

    师:到底谁猜的对呢?老师给你们个小提示:

    (1)如果以大家10岁为标准,老师比你们大15岁,老师多少岁?你是怎么算的?

    板书学生年龄老师年龄

    1010+15

    (2)师:如果你们现在步入初中一年级,比现在大2岁,老师应该多大(引导学生用算式表示)

    师:现在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说一说你从前或未来几岁时,老师多少岁?(学生说,随即板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学生的年龄是不固定的,是变化的;

    生:老师的年龄也是变化的,但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是永远不变的;

    师:我们能不能再列举下去?(能),这么多同学想发言,这黑板也写不完,(板书省略号)我们需要一个简洁的方法表示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字母表示数》(板书)

    二,教学流程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首儿歌:(拍手全班读)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师:可是儿歌的后面被老师不小心擦没了,你能帮老师继续往下编吗?3只……4只……

    怎么说不下去了呢?我们需要用一个简洁的方法来表示,如果青蛙的只数用a表示,其他的数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板书)

    师:我们再观察一下这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那我们在来说一说,50只青蛙呢?100只呢?

    师:一个字母乘以一个数字,通常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参看数学书86页小博士说的话和大屏幕的自学提示。

    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自学收获。

    4、自学86-87页。

    出示自学提纲:

    ①字母表示数在什么运算中可以简写?

    ②怎样简写?a×2还可以怎样写?a×4可以怎样写?

    ③简写的过程中注意什么?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青蛙的只数,那么这次数量关系应该怎么样表示呢?

    (板书)XX2X4X

    师:那么这首儿歌应该怎样读?打开书86页,完成书上试一试的1,2题(S+76有括号)

    师:你们真棒,大家不但学懂了知识,还自创了儿歌,老师真实佩服你们。

    那谁能说说课前,我们的年龄应该怎样表示呢?

    师:看大家的表现如此出色,想不想赛一赛,比一比谁更棒?

    师:看过幸运52吗?今天和杜老师一起玩个幸运62(要求1234组分别回答ABCD组题,一个组在回答时,其他的组判断是否正确。

    师: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关“永往直前”

    师:几个组打成平手,要不要分出个胜负?进入最后一关,强答。说开始后在举手。

    师:用一句话说一说你这节课有什么感受?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继多边形内角和之后,突出了已知正多边形边数求内角的应用。

    学生在学习本节中理解镶嵌的数学意义的同时,体会了镶嵌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培养激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薄弱,学生能力还不够强,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已有的认识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图形是不能拼在一起的,引起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平面图形能作镶嵌的必备条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用多边形无缝隙、不重叠地覆盖平面。

    (2)从简单的正多边形入手进行实验,探讨它们独立或两两组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

    能力目标:通过由浅入深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等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探究和解决镶嵌问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各种体验。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镶嵌的含义。

    (2)正多边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

    难点:如何设计由正多边形镶嵌的平面图形。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新课标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七年级学生的求知心理和以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

    2、学法引导

    学法突出自主探索、研讨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究性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用以有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观察、归纳、联想的数学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为:

    〔1〕导入课题:从家中装修选择地砖导入镶嵌课题研究,目的是引起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探究一: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图案的.观察,引入镶嵌的定义,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学生通过观察图案,动手操作,大胆猜想,探究出正多边形中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而其他的正多边形不可能镶嵌成一个平面。

    〔3〕探究二:通过用两种正多边形设计房间地板,让学生讨论探究得出各种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4〕

    归纳总结:纳入知识系统。由学生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精品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