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发表时间:2024-10-28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1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4.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归纳人口增长的特点。

    2.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3.在地图上指出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归纳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播放交通拥挤录像)人们把地球亲切地称为“地球村”,而把自己称为“地球村的村民”。在20世纪下半叶地球村的居民急剧增长,以致于录像中喊出了“别挤了”。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我们的人口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导入2: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地形、气候等。那么,地球上最活跃的最重要的成员是谁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对,这个成员确实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习探讨这方面的基本知识,看看我们人类自己在地理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活动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探究,小组合作。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2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一轮课改即将开始,这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新课改的精神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旧教材、新课改的教学之路。

    本次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学期地理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胆尝试,运在学习中挖掘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学中注重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启发思维,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地理教学中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并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具体构想

    根据新理念的要求,本学期的地理教学紧紧围绕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喜欢学、爱学,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地理课堂这一教学思路,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做以下几点设想。

    (一)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一直在研究探索旧教材、新课标的地理教学模式,结合地理教学也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3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点:

    ①复习提问

    ②导入新课

    ③新课学习

    ●图领全文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知识拓展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亲身体验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旧教材的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在今后的旧教材教学中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3

    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各种示意图、图表,记住当前世界人口总数,了解当前世界人口有不断加快的趋势,掌握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主要形式;学会计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世界个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等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4.提高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人地观。

    教学建议

    1、“人口密度”和“世界人口的分布”的教材分析

    关于人口的密度问题,首先,教材给出一道计算题,甲、乙两城市,面积20xx平方千米。甲城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要学生算出甲、乙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多少人?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即算出两城市的人口密度。配上甲乙两城市的人口密度比较图,有助于学生深刻、直观的理解人口密度的概念。通过列表计算中国和加拿大两国的人口密度,使学生对人口密度分布的差异之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学习世界人口分布图,理解图例上的人口密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世界的人口的分布的情况,主要是通过阅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获得。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地区人口最稠密,进一步参考“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方,这些地区从自然条件上和社会经济发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2、“世界人口的迁移”的教材分析

    人口的迁移,主要从三方面讲述,一、人口为什么会迁移?(为了生存和发展)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向?(美洲大陆发现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征服并移民欧洲和地中海;阿拉伯人移民北非;美洲大陆发现后,主要从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移民和亚洲向外移民)三、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技术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通过“想一想” 提出问题,(大批科技人才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什么影响?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各有什么特点?

    3、“世界的人口”的教法建议

    关于世界的人口在迅速增长的这个结论,学生已了解,但是如何准确、科学的表述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口的增长速度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分析为什么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还远远不够。

    引导学生积极活动,读课文转载的一篇报道,了解什么时候地球上的人口突破60亿。通过读图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9年的60亿,每增加10亿用了多少年?用读出的数据,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如何?量化人口增长的速度?引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读世界各大洲口增长率图,哪个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哪个洲的自然增长率最低。通过以上的读图计算,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人口增长和分布现状。

    人口的迁移,可用通过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形式讲授。对于科技移民和劳动力输出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这部分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最后,通过计算题,算出甲乙两城市的每平方千米的人数,引出人口密度的概念。阅读“世界人口分布图”读出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最大?哪些地方人口的密度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结合世界地形图,做对比,展开讨论,找到影响他们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

    4、“世界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增长”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活动不断改造自然;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它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的作用。本节中讲述了人口地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迁移和人口的分布。人口增长是认识人口数量动态的重要指标,人口增长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热口增长状况和人口分布情况。

    人口的增长,教材先用1999年10月13日《某报》的一段报道,点明世界的人口数量。用“世界人口的增长示意图”显示,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使学生通过阅读这个示意图明确,世界人口每增加10 亿人,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然后提出人口增长是如何算出来的,提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是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最后用 “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各大洲的柱状图,说明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各洲的差异,非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用“读一读”的形式,说明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和极限。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

    1)世界人口的地区差异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教学手段】

    幻灯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上刊登的报道,请回答:1999年几月几日,世界人口达到多少亿?(1999年10月12日,60亿)

    (板书)人口的数量

    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 亿用了多少年?(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请同学们计算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

    根据计算结果,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 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的。)

    (板书并总结)人口的增长1)缓慢---加快

    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量化呢?用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千分之多少)

    (展示)《世界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请大家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起来,(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地区差异存在

    (板书)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快?哪个大洲人口增长的最慢?

    (非洲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慢的大洲)

    (讲述)目前许多大家熟悉的明星是混血人种,比如球星萨尔瓦多、影星金城武等。混血人种是不同种族融合的结果,他的前提是不同种族之间存在着迁移。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世界人口的迁移”部分内容中的第二、三自然段,思考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总结)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

    输出的特点: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学生讨论)课本 “想一想”,由学生回答,再由其它学生评判。(原因:科技移民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工资,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劳动力输出更高的工资)

    (教师总结)人口迁移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也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

    1、人口的数量:6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缓慢→加快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二、世界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二战前的人口迁移:

    3、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技术移民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移动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的分布因素

    【教学手段】幻灯片:〈世界人口的分布〉、〈世界地形图〉

    (导入)目前,世界有60多亿人口,60多亿人是否平均分布?怎样来定量描述一个地区人口的疏密?

    (板书)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个有多少人?

    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

    人口密度不同,在图上有什么区别呢?看甲、乙两城市人口密度的'比较图(教材)。

    可看出:甲市人口稠密,乙市人口稀疏。

    (计算) “做一做”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中国:约121/平方千米;加拿大25/平方千米)

    (总结)人口密度能准确地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读图:世界人口稠密地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板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这些地区为什么人口稠密?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对这些地区进行分析

    首先,从自然条件看这里有什么优越性?

    (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对照比较,

    提问:1、它们都处于什么纬度?(中纬度)

    2、它们的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近海地带)

    3、它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平原为主)

    4、它们在气候上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

    (总结)可以看出,人口稠密的地区,一般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所以在人类历史农业发展较早,现在也是工业、交通发达、城市集中的地区。

    (学生活动)对比上述四个问题,结合已学过的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知识,分析人口稀疏区的自然条件有什么特点?

    在海陆位置上:内陆地区

    在地形上:地势高峻的高山高原地区

    在气候上:干旱的沙漠和湿热为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

    在纬度上:高纬度地区的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学生讨论):“想一想”第二题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根据讨论的结果,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是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不能用迁移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总结) 这一节主要讲了人口地理的两个知识点:世界的人口增长、迁移和世界人口分布。这两个知识点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迁移是认识人口的动态变化,它们的动态变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塑造着人口分布的面貌。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是为了定量说明人口增长的状况和人口的分布情况。

    (练习)在世界大洲的空白图上,找出世界四个人口稠密区的具体位置,要求形式用红笔在课本图上勾画出人口稠密区的位置。

    【板书设计】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的密度

    2、世界人口的分布:

    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四大稀疏区:高纬度地区

    高山高原地区

    干旱沙漠地带

    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带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怎样产生的?人口的多少是怎样对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等产生影响的?

    (展示)1987年7月13日某报记载:

    本报萨格勒布7月11日电 7月11日上午8时35分,从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彼特洛瓦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今天第一声婴儿啼哭的声音,南斯拉夫一个新的公民,世界上第五十亿个人终于诞生在地球上。

    1999年10月13日某报记载: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10月12日电 波黑时间12日凌晨零时02分,一名3.6千克重的男婴在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一家医院诞生,成为地球上的第六十亿位居民。

    (提问)世界人口从50亿增加到60亿用了多少年?(大约12年)

    (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提问)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是怎样变化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每增加10亿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是逐渐加快的。)

    (讲述)18世界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18世界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特别是1930年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更快。

    (过渡)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应如何加以量化呢?

    (讲述)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练习)某一地区在一年中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成活了25个婴儿,死亡10人,这个地区在这一年中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各是多少?(出生率:千分之二十五;死亡率:千分之十;自然增长率:千分之十五)

    (展示)世界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提问)请把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讲述)这样的结论说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差异。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欧洲的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展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增长表

    请学生粗略计算:1950年、1990年、20xx年发展中国家人口总数分别是发达国家的多少倍,加深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差异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设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越来越明显,会带来什么问题?学生思考但不必回答,为下节课讲人口问题埋下伏笔。

    (过渡)大家都听过《橄榄树》这首歌吧,歌中唱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歌中的人是从其他地方移居到另一个地方的,这种人口从一个地区移居到另一个地区的社会现象,就是人口迁移。

    (提问)请大家读教材“人口的迁移”这部分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人口为什么会迁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有哪些主要的人口迁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回答并评判。最后展示“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示意图”,教师总结。特别强调目前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即:科技移民;劳动力输出;国际难民移动)

    (讨论)1.大批的科技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原因是什么,会对人才输出国产生哪些影响?

    2.你认为劳动力输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为什么?

    (过渡)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增长是不一样的,那么世界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是否均匀呢?首先,我们学习一个反映人口分布特点的指标——人口密度。

    (计算)有甲、乙两城市,面积大约都是20xx平方千米,甲市人口500万,乙市人口250万,算算两市平均每平方千米各有多少人?(甲市:2500人/平方千米;乙市:1250人/平方千米)

    (讲述)根据计算结果,得出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每平方千米内的居民人数(人/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计算)算出中国和加拿大的人口密度(1998年)

    国家

    人口数(人)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

    中国

    1248100000

    9600000

    加拿大

    30300000

    9970000

    (中国:121人/平方千米;加拿大:25人/平方千米)

    (讲述)人口密度能准确的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稠密,有的地区稀疏。

    (展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

    (提问)世界人口稠密区在哪些大洲的哪一部分?

    (总结)

    (讨论)结合世界人口分布图和世界地形图,分析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讨论)能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各地的人口平均分布?说出能或不能的理由。

    (不能,因为世界人口的分布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不能用迁移人口的办法使世界人口平均分布。)

    (练习)选择题

    探究活动

    我家的人口

    要求:

    1.周末对自己的爷爷和奶奶进行一次采访,问一问:从你的曾祖父母开始,经过四代人,你家增加了多少口人?哪一代生的孩子最多?是因为什么原因?现在的家庭人口是处于增长的趋势还是呈下降的趋势?为什么?

    2.通过你家的情况,你能否理解虽然我们已在实施计划生育的政策,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口的总数还在继续增长,这是为什么?

    目的:

    1.通过了解自己家的人口增加和变化过程,印证课本上关于人口增长的结论和数据,即理论联系实际。

    2.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加深理解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增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家乡的人口分布情况调查

    要求:查找资料(可上网查找)。

    看看你们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哪个区(县)或乡的人口密度大,为什么?分析是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目的:

    1.通过查找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所在的县(省)的人口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把书本的理论用在实际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如通过调查得出人口分布的差异后,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这种差异的影响因素。

    3.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5

    一、学习目标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对天气和气候的感受对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通过收看媒体天气预报,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养成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提升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并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认识卫星云图,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理解天气与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3.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百度资料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

    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阅读思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6

    开学了,又步入了新一轮的教学工作。八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相对于上册而言,要简单易学了许多。一方面,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另一方面是因为七年级下册地理相对于七年级上册而言,难度要小了许多,内容上也更具体、更直观,便于记忆和理解。

    一、班情分析

    通过上期的地理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学习地理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读图、分析、判断和理解的能力。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的知识系统,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兴趣浓厚,也很乐意去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乐意去探索和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我所任教的班中,成绩相对比较平衡,上课气氛活跃,上课看上去状态也好,但落实不够,经过上期后半学期的狠抓,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有更清晰明了的了解,对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有较为详尽的了解。同时通过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知道世界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世界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初步知道世界一些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全球观念。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 2、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考试抓。 3、更多注重平时读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难点: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本教材共5章,包括第六章---第十章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亚洲地理位置,学习并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人口等知识。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难点是比较亚洲的气候以及影响其气候的因素。

    第七章 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本章主要是学习并掌握东半球的一些国家,如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澳大利亚。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气候、经济文化等。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以上各国的地形特点和典型的气候特点,掌握各国重要的自然资源。难点是各国的农业带的分布。

    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并掌握美国、巴西有关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资源、人文、经济等。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掌握两国的地形与气候。难点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与气候差异对农业的影响。

    第十章 极地地区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重点、难点。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2、强化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巩固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利用地图、地理填充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理性认识。同时做到教学过程中做到穿插回忆前面所学知识,增强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因材施教,精编习案,尽量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5、每一章进行小测验,时而温习,加强巩固。

    6、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强化学生的技能,学会读图、填图,从宏观上把握地理单元的知识。地理基础知识和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必要的储备。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教学。

    7、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领到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8、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组织复习。每次月度考试后,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教学和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解决。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科特点,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7

    一、教学内容

    学段:初中

    学科:地理

    初中地理教科书

    二、内容来源

    八年级第一章第一节《疆域》

    三、设计目标

    1.能够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域图中找到各省的位置,并记住它们的简称及行政中心。

    2.通过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四、过程与策略

    1.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人收集几个关于省、行政中心的成语,并了解谜语背后的含义,将谜面写到A4纸上(每个谜面用一张A4纸)。

    2.将收集的谜语交给地理课代表,由地理课代表整理将重复的谜语拿出去并打乱顺序,然后每位同学抽一张(抽到自己的重新抽),给学生15分钟时间,思考谜底,并将谜底及答案写到谜面下方。

    3.每位同学声音洪亮的读抽到的谜面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由出题同学公布正确答案。

    4.回答正确的同学说出其相应的简称或全称,然后到多媒体呈现的中国区域图中找到所在省的位置。

    5.所有环节都正确可得到一个小礼品。

    五、效果分析

    1.本节课内容比较单一,记忆量大,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不仅枯燥无味而且效率不高,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学习,让学生熟记知识点时,先猜一猜,答对的同学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同学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加深了印象。

    2.学生在记忆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六、案例反思

    1.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以及各省区的位置,知识容量大,识记内容多,对初中生来说,大多数地名也较为生疏,学生记忆有一定难度,而且要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生收集的谜面有限,没有全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教师应提前协助收集整理,尽可能丰富内容。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8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标要求为指南,以人教社(2013版)教材为依据,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认真落实该学科的教学常规,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有深度的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达到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任务。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与生活密切关联的地理知识,达到让学生自觉形成地理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年任八年级6个班的地理教学,学生学地理的能力总体上讲,层次差别不是太大,每班的大部分学生在七年级时地理掌握的都不算很好,有少部分的学生稍差些,在知识点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上,有三个班较好,一个班其次,两个班较差一些,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要有改进,加大转差力度,尽量缩小层次差,使各班都至少有25%的优生,70%的合格。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思路。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德育目标:

    1.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关心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增强对祖国和民族发展的责任感。

    2.正确认识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理解和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3.进一步树立协调人地关系的观点、地区差异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地区发展潜力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进一步学会运用这些科学观点分析和解决一些地理问题。

    4.正确对待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进一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

    5.进一步感受、体验和欣赏地理环境中的和谐美,进一步增加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进一步体会人地关系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

    2、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难点: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教学措施

    (一)

    (1)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做到精讲精练,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时效率。训练题要做到精选练、重基础,提倡微型题训练,讲练结合,巩固与提高并进。

    (4)要善于把握重、难点教学,指导学生抓住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活学活用。复习时,切忌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机械背诵,应把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课,紧握集体智慧和力量,注重实效。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

    (6)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随时随地做好地理知识的资源收集和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8)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9)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0)每次检测后,要切实做好质量分析总结,注重查找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二)学困生意见

    1、首先要摸清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补救知识,激发学习动机,增强信心,教给学习方法。

    2、在班内可以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让后进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3、让后进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当众在班上表扬该同学或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进步。

    4、在平时应多加强对学困生的检查督导。

    通过本学期的转化,本班学困生能基本掌握学习的方法,能树立学习态度,对于掌握基本技能起到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学生要学、肯学、苦学的思想,努力彻底地改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使本班学困生转化率达到90%。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篇9

    一、复习内容

    湖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七章-了解地区;第八章-走进国家

    二、复习时间

    16-18周:六个课时

    三、复习步骤

    16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六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7周: 第一课时——复习提纲七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18周:第一课时——复习提纲八单元+单元测试

    第二课时——试卷讲评+查漏补缺

    【初二教案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