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从不同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结果只有一种。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3、通过拼摆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会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辨认物体的形状。
能通过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来拼摆小立方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积木图片)同学们,大家喜欢搭积木吗?你们看,只要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用积木搭出各种各样的图形。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搭一搭。(板书:观察物体三)
二、新课教学
1、出示例1:按要求摆一摆。
解决问题(1):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的图形。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1)学生动手拼摆,并与同伴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三种摆法:
解决问题(2)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你可以怎样摆?
(1)学生动手拼摆,在小组中交流摆法。
(2)指名汇报并演示,学生可能会提供多种摆法,只要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提问:通过拼摆,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摆法各不相同,但只能添加到前面或后面,不能添加到上、下、左、右面。
2、教学例2。
出示例2: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图形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旦确定了从正面看、从左面看、从上面看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的形状也就确定了,也就是说本题只有一种摆法。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2.第2题: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组织交流摆法。通过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第(1)题中有多种不同的摆法,第(2)题是不能确定5个小正方体怎么样摆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
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只有一种摆法。
当想象不出来时,用小正方体摆酒变得简单了。
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3、使学生养成深入探究的习惯。
二、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探究
三、活动所用材料:
鸡蛋、纸板、剪刀、透明胶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内容:
同学们看到桌上的材料了吗?这次我们要进行一次非常有趣的实践活动。活动课题在快下课的时候由同学们来定。好不好?
现在同学们请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现在我让这个鸡蛋轻轻地落在桌子上。大家请看,尽管我没有用力摔,鸡蛋还是破了。现在你猜出桌子上的材料有什么用了吗?对,这次活动我们就来研究让鸡蛋从高处摔下来,怎样才会摔不破?
(二)小组讨论并制定设计方案:
1、我们分成了五个小组,现在请各小组讨论:你们小组要设计一个什么装置,使鸡蛋从高处落下来而摔不破?你们的实验装置制作出来后,我们要找一个人站在桌子上面的凳子上进行投放实验。现在请各组制定出设计方案,可以画个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尽量把你们的实验装置设计得美观些。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分分工。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来说说你们的设计方案。语言要尽量简练、明白。(出示课件)这是我为我们这次活动提的小建议,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好,计时开始。
2、课件出示活动小建议:
(1)设计方案可画示意图说明,代表上台讲解时要语言简练、明白。
(2)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要让剪刀伤着自己和别人。
(3)等所有小组都投放完毕后,方可同时检验实验设计。
(4)注意保持活动场地的清洁。
3、时间到,现在请各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的设计方案,注意要说得简练、明白。
4、你们的设计方案到底怎么样?这需要实践来检验。
(三)、根据设计方案制作实验装置:
现在我每组发给你们一个鸡蛋,小心不要把它弄破了,还要小心使用剪刀,不要伤着自己和别人。现在根据你们的设计方案制作使鸡蛋摔不破的装置。时间是10分钟。如果到时完不成,就算弃权。好,计时开始。
(四)检验:
1、 时间到。现在我们就来检验。要说明的是,各小组投放完毕后同时检验。为了比赛的公正性,我们找现场的一位老师帮我们投放,大家同意吗?
2、投放完毕。现在进行检验,注意在拆开制作检查鸡蛋的时候,要小心,不要没摔破,反而在拆的时候把它弄破了。另外,我们还要改进制作,进行第二次投放实验,因此在拆的时候要注意尽量不要把制作破坏得太厉害,影响制作的改进。
3、教师查看每组情况并说明。
4、对成功的小组予以掌声鼓励。
(五)讨论:
1、现在各组讨论你们组失败或成功的原因,以及怎样改进你们的.设计。待会儿我们让鸡蛋从楼上摔下,看哪个组能成功?讨论开始,时间是3分钟。
2、各小组派代表说讨论结果。
(六)改进制作:
现在各组就结合刚才的经验,进一步改进你们的制作,时间是8分钟。
(七)检验:
1、现在各组派一名跑得快的带着你们的制作跟我到楼上去检验,组长带领其余同学讨论一下你们组的制作是否成功?为什么?
2、现在我们投放回来了,打开检查一下吧!
3、掌声鼓励第二次实验成功的小组。
(八)总结:
不管你们组的实验是否成功,每个同学都为这次活动倾注了心血,既动脑又动手实践,而且很有创新精神,这就是我们活动的目的。课后你们可以再次讨论、改进你们的制作,让鸡蛋从更高处摔下来而安然无恙。
(九)为活动命名主题并选总课题组长:
1、 我们这个活动这么有趣,我们为它起个主题名称好吗?你们觉得谁起的名最有创意?教师板书。这就是我们这次活动研究的总课题。
2、你们推选谁担任这个总课题的组长?
(十)课题延伸:
1、你们在设计制作、实验的时候肯定想到了很多问题,现在你们想围绕着这个总课题研究哪些小问题呢?
2、同学们围绕着这个总课题想出了这么多的小问题,这些小问题就是一个个很好的分课题。课后请同学们自愿组成小课题组,每组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分课题来研究,好吗?
3、大家想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呢?
4、课后请同学们抓紧时间研究,并写出研究实验报告,老师希望尽快看到你们的研究成果。课后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教室清理干净。
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4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 、理解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能说明一个分数当中有几个分数单位。
3、在理解分数含义的过程中,渗透比较,数形结合等数学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认识分数单位。
教学准备:
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绳子等。
教具:课件,磁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四分之一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数吗?那你们会读这个数吗?它的各个部分(用手指一指分数个部分)分别叫什么名字?
学生思考回答、
2老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于以前学过的知识记得还挺清楚,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请和老师一起半数课题。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探究、理解分数的意义。
1、操作探究
老师:请拿出你们准备的学具,认真阅读屏幕上的活动要求,开始操作。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2、反馈交流
老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四分之一的?
3、归纳小结,认识单位“1”
老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观察你们刚刚完成的这些作品,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先自己想一想,在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相同点都是平均分成了四份,取其中的一份。不同点是分得东西的总体和东西的数量不同。
老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都平均分了什么?对了,我们平均分的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板书)我们在平均分时,把这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都看做了一个整体(板书)把这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用四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我们也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板书)
老师:以前我们认识分数时知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怎样更新分数的定义呢?学生自己归纳,并找几位学生说一说。
老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把哪些东西看做单位一?
4、再次研究四分之一,四分之三。
老师;同学们,老师这里也有一幅图,可以用来表示四分之一,课件出示
现在大家能看到的正是这幅图的四分之一,你能猜到这幅图的整体是什么样子吗?
老师:这里的四分之一是把什么看做了单位一?用纸盖住的部分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为什么?
5、研究几分之几。
老师:看来你们都理解了四分之一和四分之三的含义了,接下来就请你们任意写一个人数,再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写的分数?(用分数的意义说)
三、认识分数单位
老师:同学们都说的很不错,下面同学们打开课本46页完成做一做。
课件出示统一订正并出示分数单位的含义。
出示几个分数,让学生或说他的分数单位。
四、练习
1、48页6,7题。
2、课件拓展练习。
五、看课件了解分数的产生。
六、总结。
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组成。
三、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彩纸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或实物,引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并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探究新知
(1)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模型,并思考长方体的表面积是由哪些面组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计算一些简单的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
(2)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与长方体类似,首先让学生观察正方体模型,并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是由哪些面组成的。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尝试计算一些简单的正方体表面积的题目。
巩固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拓展延伸
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和游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让学生计算家中某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物品的表面积。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强调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组成的重要性,并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组成时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和解释。
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5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在所喜欢扔游戏活动中,激发对电现象探究的兴趣。
2、在动手操作和思考研究中,初步感知电珠发光原因及不同电路连接引起小电珠发光强弱变化等现象。
3、在满足学生探求欲望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二、活动准备
干电池、小电珠、电线。
三、活动过程
1、激趣引题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透明的玻璃盒子,里面放了些用吹塑纸剪成的小鱼、小虾,现在老师用一块丝绸磨擦玻璃盒盖,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你知道的这种静电现象吗?
2、游戏、探究、发现
(1)用干电池检查小电珠是否完好。
①看看干电池的两极有什么不同?
②干电池螺纹处和底部凸起处分别与什么连接?
(2)电路中小电珠的`发光道理。
①提出问题:检查结果,你的小电珠完好吗?电路中小电珠为什么会发亮?
②游戏:小电珠点亮一会儿,烫手了。
③说说小电珠通电后发亮的道理。
(3)小电珠在电池由正极到负极的闭合电路中才会发亮。
①游戏:电珠亮灭的情况,说说这些小动物在动物园分别属于哪个区。
②学生动手游戏并填写结果、
③说说游戏中的发现。
(4)组装使一个或两个小电珠发亮的不同电路。
①学生四人一组选择材料,动手连接电路,依小电珠发光强弱状况记录发现。
②汇报组装情况,比一比哪一组的发现多。
3、延伸拓展
根据所备材料选择教材中的一个游戏,做一做。
4、评价激励
学生自评、互评。
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解决求表面积和体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同伴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进一步巩固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准备:
每组准备6个同样大小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小盒,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二、复习
1、师: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
抽生回答。
2、师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一定要求出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1)做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油桶,需要多少材料,是求这个长方体(正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2)求做长方体排气管道,需要多少材料,是求长方体的几个面的面积和?
3、师: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什么是物体的容积?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求长方体菜窖挖出多少土,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2)挖出的这些土能垫多长、多宽、多高的领操台,是求这个领操台的什么?
4、如果求火车的一节车厢能装多少吨煤,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5、动手实践
(1)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准备好的6个同样的小盒子,设计一个包装盒。
设计的包装盒要美观、大方、实用。
尽可能地节省材料。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用多少纸板。
列式计算出你设计的包装盒的容积是多少。
(2)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练习四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练习四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练习四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练习四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作业设计:
练习四第2、6、9、10题、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练 习 四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第8题 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根据学生练习情况调整板书内容)
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学习准备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三、学时安排
2学时。
四、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学习课文,感悟志愿军战士依依难舍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1、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分期分批撤出朝鲜回国。1958年是最后一批。)
2、审题,提问题。(这话是谁说的?——“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既可理解为志愿军对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说的话,又可理解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送行时说的话。在什么地方说的?怎么说的?为什么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要互称亲人呢?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的? ……)
3、同座相互检查课文朗读情况,要求正确、流利;
4、听两组(4人)读课文,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注意生字“锁、暂、糕、阻、谊、捣、谣、侦、混、吵、耗、嫂”的读音);
5、自学第一部分。
⑴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一是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他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⑵结合课文说说“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朝鲜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战斗了三天三夜,已经饿到极点的情况下,冒着炮火穿过硝烟,给战士送打糕吃。总结出,“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体会“唯一”的含义。(隐含着大娘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呀。)
⑶这篇课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感情真挚强烈;同时又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语言十分亲切感人。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应该怎么读?(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读好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问句。例如:“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祈使句,恳求大娘不要再送。)要读出恳求的语气,读时句尾声调要下降。“能支持得住吗?”(疑问)读时句尾语调要上升,要带上关切的感情。读感叹句时,句尾语调先上升后下降,“这真是雪中送炭呀!”读反问句时应注意重音,“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记?”应把“怎么能”读得重一些,表达出更加肯定的意思。共3页,当前第1页123
⑷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6、质疑。
14再见了,亲人
战役 友谊 跺脚 噩耗 硝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
1、背诵第一部分。
2、听写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3、学习第二、三部分。
⑴回忆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①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三件事;②结合课文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③感情朗读;④背诵。
⑵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些什么? 结合课文重点理解“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
⑶分组交流、讨论。
⑷大组交流、讨论。
4、学习第四部分。体会“亲人”“亲爱的土地”的含义。(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献出生命,所以称为“亲人”。为什么叫“亲爱的土地”?因为在朝鲜的土地上,中朝人民曾经并肩战斗。这片土地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洒下了志愿军的鲜血,所以叫“亲爱的土地”。正因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所以说“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5、体会前三段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1)画出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写法相似的句子。
(2)开头句子是:“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小金花,……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大嫂,请回去吧!”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都尽在这一声声的恳求中了。
(3)这三段的末尾是:“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能忘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4)先将反问句转换成陈述句,体会二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反问句表达的情感比陈述句更强烈。)
(5)反复朗读体会这两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6)前三自然段开头都是祈使句,表示恳求,体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关心、体贴之情。最后一句都是反问句,表达了更加肯定的意思和强烈的感情。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共3页,当前第2页123
6、以《梦中见到阿妈妮》或《小金花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
小金花
16再见了,亲人 大嫂WWW.jk251.coM
大娘
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 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语句,认真地抄录在摘抄本上。
2、积累含近义词的四字词语,并能用它们说句子。
3、学会读好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好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学习有感情的朗读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回顾本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同学们都积累到了哪些好句子呢?指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2、师大屏幕出示: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3、指名生读这两个句子,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想到了什么?
4、生在小组内交流。
5、师指生说自己的阅读体会。
6、师小结:阅读就是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良方,而我们读到的好词好句就是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良药。精彩的描写、深刻的道理、巧妙的用词……都可以是我们积累的内容。同学们一定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书中的精妙之处哟。
二、词句段运用
1、大屏幕出示:
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生自由读词语。指名生读词语,师相机正音。
生开火车读词语。
2、观察划横线的字,想一想: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加横线的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3、指生回答。
4、师小结:这八个词语中,每个词中划横线的两个字都是一组近义词。前面四个词是第一、三两字为一组,后面四个词是第二、四两字为一组。
5、你还能说出和这些词语特点一样的词语吗?
6、请你在这八个词语中选一两个各说一句话。
三、朗读有方
1、师:同学们,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不仅要读准确字音,还要读得有感情。可是,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呢?怎样的朗读能更好地表达句子的意思呢?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看看谁读得更好。
出示相关句子: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学生自由读句子,想一想这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意思?
3、指生读句子,并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4、师指导学生找出每一句话中突出句子意思的词语。
“真的”“一点儿”“就是”……
这些词语都需要读得重一些,句子的意思也很快的就明白了。
5、师小结:
我们把在表达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读得重一些,这样的朗读方法叫重(zhòng)读、重音一般是把声音加强并配合音节的延长来表现的,有时为了突出某些词语还要一字一顿地读、但在表达幸福、温暖、欣慰、体贴的情怀时,往往要把重音轻读,即读得反而比其他语句轻柔。
6、出示另一组句子,生练习。
第二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给兴趣小组起名字
一、自主探究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那个名字里有家人的希望,浓缩着家人对我
们的爱。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名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的名字,能让人赏心悦目,能让人激情澎湃,能让人回味悠长。今天我们要来为我班的兴趣小组取一个名字,你准备好了么?
2、生自学书上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3、师根据学生提问整理成如下自探提示:
同学们,看书上示例,给我们的兴趣小组也起一个响亮的名字,注意:
1)抓住你所选小组的活动特点;
2)可加入一些富有个性的词语,体现出小组的特别来。
二、小组合作
1、师出示已有的小组名称:
篮球侠巧手剪纸组鲲鹏航模队探索者小队弈秋棋社
2、生在小组内讨论以上小组名称的特点。
3、指名生说自己的体会,师小结。
4、出示常见的小组名称,启迪生的'思考。
5、学生自己设计名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选出一个最好的,再在班级中展示,让设计者说说自己的创意思路。
6、师择优给小组命名。
三、拓展延伸
1、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作业:请你为我们的语文学习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吧!
第三课时
日积月累:古诗《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牧”、“振”、“樾”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背诵并理解古诗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像刚洗刷过似的。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2、出示挂图,看图了解诗意:
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
3、介绍作者
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古诗
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
见是什么意思?(看见)
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生字。出示:牧、骑、振、蝉、樾
2、记忆字形,“牧”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是左形右声的字。蝉:形声。从虫,单声。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让我们听听读古诗读得如何呢?
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樾:“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1、读第一、二句。
(1)观察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想象: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跃。这可真是一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刻的心情呢?
这是一幅多美的图画呀!同学们想不想也欣赏一番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音乐,随着老师描述,想象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在一片茂密的树林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路,咦!路的那头走来一头黄牛,牛儿吃得饱饱的,正晃悠悠地走着,背上还骑着一个十分可爱的小牧童,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口里唱着响亮的山歌,那清脆、愉快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着。)
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真不少,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A、美美的读一读。
B、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
(1)作者袁枚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B、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个人读、小组读。
3、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A、配乐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B、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C、美美的吟诵整首诗。(齐背、个别背、)
(4)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所见
(迷人的田园风光图)
牧童--黄牛
林樾--鸣蝉
教学反思:
学习本组教材的同时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广泛积累好词好名,养成随处有积累、巧记活用的好习惯。在本单元学习园地的知识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积累:
1、词句段运用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类型的观察与发现,是一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组词规律的练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两组词,它们之间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2、给小组取名字则是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所以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观察、议论、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从而使学生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汉语的丰富。引导发现时我告诉学生不必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只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既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日积月累是要求积累古诗,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读古诗、懂古诗含义、悟古诗意境、根据古诗编故事,让学生在积累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课堂容量有些大,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确定重要有知识点。
2024五年级下册教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大小还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用利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
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七上八下()百里挑一()十拿九稳()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练习:
1、35表示把()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它的分母是(),表示();分子是(),表示()。
2、67的分数单位是(),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小时。
4、课本练习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3)14个19是914()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