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选七篇)
  • {year}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26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选七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

    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2、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

    三、教学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

    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

    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

    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

    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

    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

    (1)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

    (2)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1)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需要教师指导。

    (2)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与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

    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

    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

    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

    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

    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

    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品味。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与教师方法指导点拔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体味到语文的语言美。

    (二)研读课文,明确写作意图。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除了叙事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画出直接表达,“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

    2、从内容着墨多少比较看,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从两件事给人的感悟比较看,一是无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为何放在一起,这表达了什么思想?

    4、为什么写完放烟花后没有像写完第一件事后那样归纳?无奈的感觉相当深刻,快乐的时刻无以言表。感悟生活,体味快乐,幸福就会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

    本板块教学是因为学生对主旨、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存在很大困难,但这又是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读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讲解中明确问题,因势利导,明确中心。这正如文中表达的那样,没有经过自己的咀嚼体味,就不会对文本、对教材、对语文教学产生滋味,无滋味的教学是不会给人愉快的,那就更谈不上思想情感上的熏陶。

    (三)教师小结。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每一个个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品质,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探求文本的含义,探求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做人,实现为学为人的统一。本次教学既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机会。

    (四)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①读了本文后,你对幸福有什么新的认识?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忆起的往事呢?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及语言的有效训练。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随想:

    在《滋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切地领悟了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文关怀出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这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朴实无华,意蕴却相当深刻的回忆性散文,学生理解内容并不困难,但问题就在这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应引导他们向阅读的深层迈进。同时联系生活,由课内走向课外,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读书。

    在整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平等对话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2、遵循“整体式阅读——赏析式阅读——联想式阅读”三步骤。把握思路,明确内容。品味语言,形成风格。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落实,注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

    2、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体会语言流畅凝练的语言风格

    4、从小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苦乐观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所认为的人生中最苦与最乐的事。

    二、明确目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大抵()契()悲天mǐn()人

    2、解释下列词语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任重而道远:

    3、梁启超,代资产阶级者者、者。字,号别号。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著有《》

    4、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无入而自得

    孔子任重而道远

    孟子如释重负

    曾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5、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段意,并依此给课文划分段落

    是最苦,是最乐,人生应,而不应。

    四、精读课文,讨论研究

    1、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联系的?结论是什么?

    2、找出文中的设问句,说说作者提出了哪些问题,他又是怎样回答的。

    3、朗读第①②段,划分每段层次,概括层意。

    4、找出文段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用课文中的话将句子补充完整,并谈谈句子的特点和作用。文中还有这样的语句吗?请找出来。

    六、课堂

    1、学生自我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2、师生共同

    七、当堂训练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②到了长城,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

    2、指出下列句子的论证方法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3、文中"最苦"指,"最乐"指,中心论点是。

    4、读罢,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

    5、结合课文,怎样理解孔子的"无入而不自得"?

    6、请写出二到三则有关"责任"的名言。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4

    目的要求

    一、理解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二、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要点难点

    一、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四、理解本文标题的特点及在文中的作用。

    写作背景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选修“特写——旅行通讯”课程,1935年6月毕业。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

    段落大意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一位在美国旅居的旧同窗托“我”带给他几颗枣核。这位老同窗不远万里,写信索要的竟是几颗不起眼的枣核,而且是用“航空信”“再三托付”,可见这几颗枣核对他很重要。读者不禁要问,它做什么用呢?而作者又不肯说破,只说:“用途很蹊跷。”这样巧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自然地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十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到他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部分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二──四段)写“我”与老同窗相见。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见的第一句话就问及那几颗枣核,得到之后“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待问到它的用途时,他却要“我”等会儿。这就更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引出“我”的登门拜访。

    第二个层次(第五──七段)写“我”去老同窗家作客,了解到枣核的用途。这里笔锋一转,避开枣核,写路上的风光,写这位老同窗的住宅、车库、精美的后花园;写“我”与老同窗的交谈。说明这位老同窗住的是具有优雅环境的现代化住宅,有一双成才的儿女和从事高科技研究的的爱人——“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可是思乡之情日切。他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颗枣树”。祖国、家乡的一景一物他都思念。这思念之情是高级住宅、称心如意的家庭和事业所无法替代的,所以他要朋友不远万里从祖国带几颗枣核,他要种下这故乡的种子,寄托他对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土的眷恋之情。

    第三个层次(第八──十段)写老同窗兴建小“北海”,寄托思乡之情。造小“北海”的假山石是“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的。假山上嵌的“红庙”、“白塔”“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真是不惜重金和气力。这位美籍华人的良苦用心在于:创造出像故土那样的环境,使他和老伴如身临其境,回忆往日故乡生活的情趣,寄托思乡的苦恋之情。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文章在上面叙事的基础上,用一个递进句式议论,揭示文章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很强,民族感情极深的民族。

    本文以枣核为线索,写一对老同窗的交往,相互交谈的.也全是家庭、生活的琐事,可表现的却是热爱自己的民族这样重大的中心思想,体现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作者还巧设悬念,使故事曲折生动,紧紧吸引读者。另外,文章语言平实自然,亲切动人,人物的对话和环境描写都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主题思想

    文章以枣核为线索,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写作特点

    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

    悬念一:“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是“蹊跷”,背井离乡几十年,故土牵魂夺魄之物多矣,为何单要几颗生枣核?文章看似起笔平平,但一下子抓住了读者,不由你不读下去。

    悬念二:二人见面“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这“故弄玄虚”,的确很吊人胃口,枣核的用途一问便知,可他偏不正面作答,非让你“等会儿”,那么,读者只好带着疑问去读下文了。

    悬念三:“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两个“分手快有半个世纪”的同学不去倾心长谈,为何踏访花园?悬念之上又设悬念,真可谓是“紧锣密鼓”。

    当层层设置悬念之后,“他”才道出了枣核的用途:“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的那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简简单单几句话,却说出了他“年纪越大,思乡越切”的感情,至此,我们也被他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

    悬念的特点是先把疑问提出来,把矛盾摆出来,直至高潮,再解开疑问,写出结局。它的好处是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枣核》层层设置悬念,除有上述特点外,还有揭示人物性格、升华感情的作用。

    为了充分展示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枣核》在设置悬念之后,又补叙了“他”家的“北海”,使文章的材料更为丰富,使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

    《枣核》知识要点

    1、背景资料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枣核》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完成情况: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纯朴、简洁、深情、睿智、哲理性的语言风格

    2、通过对比和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特点的写法

    3、学习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

    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培养学生能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的.能力

    3、赏析蕴涵深意的句子的方法技巧

    情感目标:

    1、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2、让学生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情感体验。

    3、学习作者“善忘”与“静默”的人生态度,陶冶性情。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比和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特点的写法

    2、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

    3、体会简洁纯朴语句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及人生哲理

    三、学法指导:

    1、用草原歌曲创设意境,背诵《敕勒歌》导入新课,走进作者(提问练习一)

    2、用“纠错法”分组分段读课文,锻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书的能力(练习二)

    3、用“小组互测法”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结合练习三)

    4、用“小组讨论法”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结合练习四)

    5、用“启发式”研讨探究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练习五、六)

    6、“小组交流式”完成本节写作训练题。(练习七)

    四、研讨下列问题:

    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

    五、品味下列句子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2、 “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3、 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4、“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六、写作训练:

    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印象,一百字左右。

    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

    七、学习反思与归纳小结: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

    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 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画意美。

    2.学习本文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总后分,由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的说明事物的写作方法。

    3.掌握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准确性。

    4.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研讨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2.从环境保护和建筑遗产的保护的角度谈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重点难点】

    1.感受苏州园林的图画美,理清说明顺序

    2.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在西湖,苏州美园林,那么苏州园林究竟魅力何在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苏州园林,感受一下苏州园林的美趣。

    2.叶圣陶(1894~1988),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很多,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六本,散文集有《脚步集》,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有《倪焕之》。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作了《夜》《多收了三五斗》等小说。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3.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名闻全国,誉满世界。“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距今约二千四百年的夫差的馆娃宫,便是苏州第一座园林。现存的园林近则四五百年,远则上千年,可谓源远流长。苏州园林究竟有几处,尚无确切的统计,现存园林尚近二百处,无怪乎人们称苏州为“园林城市”。

    拙政园: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浪亭: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全国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1. 检查预习: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 邱壑(hè) 模(mú)样 蔷薇(qiáng w ēi )

    重峦叠嶂(zhàng) 相间(jiàn) 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

    鉴赏: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因地制宜: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 2.文章是从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的特点条分缕析地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b.园林历史c.导游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b.有代表性的园林

    3.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①节:是我国园林的标本。(标本、标志、标准。这里有“范本”之意;标志,记号;标准,规范、衡量事物的准则。 )

    ②节:总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图画美)[总写](鉴赏、观赏、欣赏。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观赏指观看欣赏;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文中选用“鉴赏”一词,明确要求我们对苏州园林不只是观看,玩赏,还要作分析、评价。 )

    ③节: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④节: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⑤节: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⑥节: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

    ⑦节:讲究每个角落的搭配 ⑧节:讲究门窗图案的雕镂

    ⑨节:讲究梁和柱子的着色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分写]

    4.理清全文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 总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 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 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分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 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总

    ★★第⑩节总结了全文,给人以余味,再次激起了读者急于一游苏州园林的强烈欲望;也使行文缜密。

    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

    6.小结

    作者先介绍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即“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

    三、浓墨重彩画园林。

    1.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②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③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④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⑤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⑥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①②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以中国的审美观为依据,画龙点睛地发表议论,透过景物表象,找出内在规律。③④⑤是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给人似曾相识的审美感觉。⑥句虽未点明绘画原理,但作者的分析说明却完全吻合传统的画论,这样的布局同国画采用“以大观小”的画法、尺幅之中具千里之势的道理是一样的。 2.文章用语典范,简洁精美,试找出自己喜欢的语例加以品析。如:

    ①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典范、代表的意思,形象地表明苏州园林继承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技术仅仅是长期重复劳动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③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尽管花墙和廊子作为一个隔界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是好像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

    ④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体现了匠师们的细心和匠心,善于注重图画美,使单调变为多彩)

    四、质疑探究

    1.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2.结合实例,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作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五、精读4、5两节:揣摩语句,体会其丰富的内涵;

    1.第④节说明了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 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形式?

    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 “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6.自读第⑤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7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5)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2、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三读课文,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课前花絮

    写古诗,品韵味,师生共欣赏。

    二、先学:

    1、读课文,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

    3、粗读课文,使用已掌握的说明文的知识分析文章的.结构;

    4、在分析文章的结构的基础上,总结苏州园林的特点。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

    四、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zhǎo嶙xún丘hè

    lu空qiáng薇xuān榭

    2、解词: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3、本文作者原名字,江苏苏州人,家家家

    4、根据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含义: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2)、落叶树常青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学习本课,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16)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课前花絮

    讲故事,谈感受,师生共赏。

    二、先学:

    1、这是一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但也可以使用别的表达方式,试从文中找出使用别的表达方式的句子,并分析其效果。

    2、结合课后第二题,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四、当堂训练:

    1、读课文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五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⑵第五段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⑶第五段把苏州园林的树木与,突出说明了

    ⑷第五段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其中第句是说明;第句是描写;第句是议论;

    五、课堂练笔

    观察一处园林的特点,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结构,把它写下来。

    【2024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选七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