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合集14篇)
  •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发表时间:2024-10-24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合集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语文优秀教案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1

    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1、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

    3、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二)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

    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

    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

    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

    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我还能撑一支长篙去寻找自由的梦吗?今晚的沉默将伴着我悄悄地离开。离开这自由的康桥,离开这自由的梦。

    现在大家已经把文本的意境表达出来了。作者给大家描绘了一个让人向往的康河世界。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然大家已经把诗中的画描述出来了,那么你能给每幅画取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5、诗图。

    6、思考。

    作者在描写这些让人憧憬的景观时,他的情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请在诗歌的每一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或词。

    难舍难分(有一种不愿打破宁静的依依不舍之情)

    欢喜(看到康桥有如此的美景作者满心欢喜)

    眷恋(招摇的水草是自由的象征是我想要的)

    迷恋(很多梦想藏在浮藻间他们都是我的梦)

    沉醉(撑着长篙寻着梦我快乐无比我要放歌)

    失落(回顾现实青春不再梦不再只能离别吧)

    难舍难分(失去了梦让我的心隐隐作痛还是走吧)

    7、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了解)。

    1922年归国后,徐志摩在现实的中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1928年当他第三次欧游,第二次游历英国剑桥时,站在曾经梦想飞翔的康桥上,眼前不禁想起了早已不在的自由欢乐。作者感慨万千,后来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感怀的离别诗篇。

    8、朗诵。

    首先:老师范读

    其次:学生互读(在朗读时要加强情感的投入)

    再次: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通过对比让学生有所感)

    9、总结。

    绘画美——云彩、金柳、青荇、水草、星辉、夏虫。音乐美——节奏轻快,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10、探讨。

    作者离别的仅仅就是自己的母校剑桥大学吗?他离别的还有什么呢?

    1、曾经想要实现的文学上的梦。

    2、两年的康桥生活让他和林徽因有了不解之缘,文章里的第二段中隐含有林徽因的出现让作者心境荡漾的意思。

    板书: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2、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再别康桥》。

    (2)对《再别康桥》进行扩写。

    七、教学反思。

    新月派的诗歌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因此在阅读鉴赏时要好好的揣摩形式与内容这两方面,然后才能在把握作者写作情感的基础上去有感情的朗诵。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从两个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分析。第一,内容方面的“绘画美”作为教学难点重点突破;第二,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在诗歌的字句中如何的体现。这两点突破之后再进行朗读训练,会更有益于对这篇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具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对诗歌“绘画美”的感悟,我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对比鉴赏法、美文扩写法、讨论法等,从不同的方面调动学生对诗歌意境进行感悟。化抽象的美为一种可鉴赏的美。对于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的把握,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在第四、第五段上有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对“揉碎”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已经被揉碎了;一种是彩虹似的梦分散在每一片浮藻间。怎么会“满载一船星辉”呢?在这里我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幻化出满天的星星洒满康河,一叶扁舟摇曳其间的场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一段中体现情感的词在美文扩写的过程中大体都有涉及,稍加点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朗读可以说是本文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朗读过程中我采用了对比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范读和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flash进行对比。让学生领悟到诗歌朗读是要把握节奏、重音等基本内容还要领悟作者的情感融进自己的感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读法。

    本节课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内容的层次方面,临场上没有很好的把握。分析其中的原因有下:第一,内容的设计方面有点偏多,有点想要面面俱到。这样一堂课的容量太大,使得有些内容还没讲完就下课了。比如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如果重新教授的话应该分两节课要好一点。第二,讲台上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出现的本应该在后讲授的内容放到了前边讲。造成课堂的内容很乱。第三,在课前预习时没有明确的问题提示,最好应该让学生先尝试着扩写文章。这样课堂上就不用苦思冥想还无所得了。

    总的来说就设计而言应设计成两课时;就预习而言应该让学生明确预习的内容;就备课而言,应该熟记于心。努力做到课前仔细准备、课上临场不乱。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o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o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o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六、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张贴到班级博客: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一定强!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

    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

    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1、思考: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从庄宗这一史实和作者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小事不小,玩物丧志,事在人为,以古为镜)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味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3、课后作业:

    ①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掌握关键字、词。

    ③背诵此文。

    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2、初步培养学生品味意境和情理的能力。

    3、对作品进行比较性阅读。

    【教学重点】

    理解《错误》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等特色。

    2、准确把握《错误》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诗歌情感意蕴。

    2、比较性阅读:通过同一主体诗歌的比较性阅读,深刻理解《错误》的艺术特色。

    【教具准备】

    CAI课件,录像,录音机,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预习提示】

    1、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2、学生利用所学的分析和鉴赏知识,反复诵读,并讨论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步骤】

    【教学要点】

    学习《错误》这首诗歌,体会其优美深婉的意境,掌握比喻修辞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妇闺怨,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历咏不衰的一个主题,而做得最多的又往往是须眉之士。他们或是以己度人描摹体恤女子情怀;或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失意与惆怅。思妇入诗,最早是从《诗经》中开始,《诗经·召南·殷其雷》中有“殷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感或惶?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而入词则有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一千年后,台湾诗人郑愁予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短诗《错误》,今天我们就从内容、意象、结构等几个方面来解读这首诗。

    二、教师范背《错误》,听录音,学生朗读。

    三、分析

    1、内容分析

    思考:通过阅读,这首诗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描写的是痴情的女子在漫长的等待中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乃至绝望的故事。

    这个故事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的哪?这就是我们曾学过的意象。

    2、意象分析

    意象是传情达意的载体,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都有哪些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能想起来哪些?(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错误》的所有意象我们都似曾相识,都可以在唐诗宋词中找到大量的使用这些意象的句子,如李商隐的《乐游原》中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等。那么在这首诗中有哪些中国式的意象?

    明确:(多媒体展示)

    莲花(的开落)女子芳洁、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小小的寂寞的城

    小小的窗扉紧掩感情执着、专一

    青石的街道向晚

    3、结构分析

    既然短短90多字就有如此多的意象,如果不精心安排,只是随意的堆砌在一起,也不会有美的意境;也不会将女子执着专一的感情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描摹得如此的酣畅淋漓。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结构,找一找诗歌的线索,试着将本诗的各个镜头按照正常的顺序来拼接一下,看一看郑愁予的时空转换艺术。

    明确:本诗歌由纵横两条线索,是整个故事呈现环式结构。

    横线——第一节两句是故事的结局,中间五句是对女子的漫长等待的想象,最后两句是写实。

    纵线——从大景(广阔的江南)到小景(小城、街道、帷幕、窗扉和马蹄声)像从一条幽僻的小巷,从大的背景伸向寂寞的向晚的青石街道。

    全诗按照:“实—虚—实”的思路来倒装的。

    4、“错误”分析

    错误都是大家要改正或摒弃的,那么作者为什么给“错误”冠以“美丽”二字呢?仔细的玩味“错误”是怎么样产生?

    (1)我们先看一下“错误”产生的过程:(多媒体展示)

    制造者:女子制造者“我”

    失之交臂漫长等待

    紧掩心扉、令有所盼可能是“归人”

    无视“我”回眸难以停留,是“过客”

    少妇眼中“我”是过客伤心、失望、绝望

    美丽的邂逅情节“达达的马蹄”带来美丽的期盼

    “美丽的错误”

    (2)产生的原因:(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因为“我”这“达达的马蹄”打开了“你”“小小的寂寞的”心,打开了“你”“紧掩”的心扉,“你”一定误以为“我”回家了,于是,一阵惊喜,一片欢心,然而,“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当“你”一旦意识到这一点时,“你”也许更惆怅,更痛楚吧!“惊喜”是美丽的,但却是虚无的。马蹄本身是美好的,它能带给那位女子以希望。所以这个错误的美丽,是种痛苦的美丽。但这种错误毕竟能给女子带来希望,总比什么也等不到要好,所以也可以说是美丽的。

    四、课堂小结

    面对这样一位含蓄隽永、情深义重的女子,诗人抱愧和解释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读完全诗,它表面看是由于一场误会而引起女子心中的波动和失落。但实际上,这首诗在无形之中对千古吟唱的思妇主题做了一个男人最隐衷而又最诚实的回答。为什么千年以来女子“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从而“肠断白蘋洲”?只因为她们所等待的男人在她们的生命流程中,多半是“过客”,而不是“归人”。

    五、比较性阅读(多媒体投影)

    思考:下面都是“倚楼望归”的三首诗,郑诗与白、温、柳都沿用了“倚楼望归”的主题和意象,但给人的感觉又是迥异的,试着做以说明。

    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汴水,泗水日夜流淌,直到瓜州古渡。吴山点点,隔江相望,而行人在思妇的眼中渐行渐远,身影融入水天之间,而后杳无音讯,词不言别而言归,只言悠而未及休,

    最后借“月明人倚楼”一句兀现,令人怅然长叹,低回久之。

    温庭筠《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草堂诗余别集》:赞此词“痴迷、摇荡、惊悸、惑溺尽此二十余字。”我们看到伫望归人的女子,从清晨“梳洗罢”,便“独倚望江楼”,可是之夕阳垂金,依然“过尽千帆皆不是”。其希望、失望乃至绝望,怎不令人柔肠寸断哀婉欲绝?

    柳永《八声甘州》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明确:在女主人公的处理上:白、温、柳词中,女主人公都以明确的倚楼姿态出现的,无论是“思”“恨”还是“肠断”,都是直抒胸臆,敞开心扉,但《错误》中的女子,郑愁予将其处理得十分的含蓄矜持,心理活动也十分的曲折微妙,层次跌宕,从而为全诗平添了富于古典气息的哀婉和惆怅。

    六、课后作业

    1、课外阅读推荐

    《郑愁予诗选集》台湾志文出版社1988年版

    《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

    2、根据白词、温词、柳词及郑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一篇《不朽的失眠》的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鉴别关键词、理清思路、整体把握的能力,激发学生朗读品赏诗词的兴趣。

    2.培养学生鉴赏,评价现代诗词的能力。

    3.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艺术美和人情美。

    教学重点:

    1.《再别康桥》中的诗意美和人情美。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著作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名作有《再别康桥》。

    他在中国新诗史上是位毁誉不一的诗人。1918年到1928年,他三次旅欧,在英国伦敦剑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时,曾在康桥河里划船,在康桥上漫步,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怀抱中。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

    二、中国现代诗人简介

    现代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虽然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概述诗歌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说得太伤感于事无补,写得太淡漠未免矫情,还是洒脱一些好。

    三、示范朗读课文(展示多媒体课件)

    四、同学们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生讨论:(展示课件)

    一、整体感知《再别康桥》内容和形式

    二、具体分析《再别康桥》的内容(节)

    1、234、5、6、7。

    六、学生讨论:《再别康桥》语言形式(展示多媒体课件)

    七、再次朗读本诗,讨论它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展示多媒体课件)

    八、其他作品欣赏

    (展示多媒体课件)扩大学生的视野

    九、志摩影集

    (展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了解徐志摩。

    十、英国剑桥大学掠影

    学生进一步感受文章。

    十一、巩固练习

    (展示多媒体课件)

    十二、课后作业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6

    教学目的

    一、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

    二、体会作品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指导学生有意模仿,进行写作。

    三、指导学生学习文中对事物的分析方法,观察思考问题。

    教学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讲授: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分析作品;

    第三课时,指导背诵,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设想

    基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理解课文的难度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读带动文意疏通,以背诵带动对作品鉴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散文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朗读节奏推知意群,进而理解词句意义。

    2.学生自读课文。逐段让学生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猜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3.学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义基础上朗读课文,通过纠正学生朗读节奏的错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掌握。

    4.指导学生在笔记上总结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重点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现在我们一起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特点。

    二、分析文章构思精巧

    提问:文章题目为过秦论,在文章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有多少?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明确: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问学生不易答出,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在文中设计几组实力对比?对比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秦国与九国实力比较,陈涉与九国贤士、谋臣比较。秦国实力不比九国联合起来的实力大,但秦统一了中国,陈涉的实力不能与九国君臣相提并论。

    提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在学习现代文阅读时讲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结构安排的独具匠心之处。

    明确: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叙秦之兴,第二段叙秦之亡,这两段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这两段生动的记述,读者对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此时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所以金圣叹说: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之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这足见文章构思精巧。

    三、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

    主要侧重在对感情、声调、课文整体节奏方面的朗读指导。

    四、指导学生体会文章开合自如的章法和说理的手法

    可提两个提示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本文是一篇论说文,但记叙多于议论,这样安排内容是否得当,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写作本文时,应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值得我们借鉴?

    第三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指导背诵

    指导学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础上,了解后三段段与段间的关系,进而理清这三段的写作思路,方便背诵。

    注意语言特点、句式特点,准确背诵。

    二、介绍《阿房宫赋》,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目的在于品味两文在辞采上的不同,更好地体会西汉散文的特点。

    三、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讨论法

    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播放海市蜃楼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行字﹑词﹑句解释大比赛;小记者采访的形式体味山市之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及《聊斋志异》,课件出示资料助读。

    2.师生竞读

    ①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字音﹑停顿﹑断句)

    ②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集体有感情朗读.

    3.译读(字﹑词﹑句解释比赛)

    4.品读

    (1)体会山市之“变”.

    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随着时间推移,山市呈现怎样的景象? (学生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用自己的话描述)

    ③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①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同学们都是山市的目击者,派小记者下组采访.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方式与小记者交谈,总结小记者所了解到的山市奇景.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体朗读一段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多媒体出示图片欣赏)

    ②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

    三.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四.课堂练笔

    学生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图片,然后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去描绘。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2.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形成的原因。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8

    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时,可设计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思想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理解重要语句,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经典的魅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难点

    阅读经典与获得教养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跋()涉狭隘()慰藉()斑斓()闲暇()

    戕()害麻痹()符箓()锁钥()

    二、知人论世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1877—1962)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这期间他游历过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写作背景

    “然而,血统、故土、母语并非一切,在文学同样如此;超越这一切之上还有人类。常常既令我感到惊讶又令我感到幸福的是,在最遥远和最陌生之处也能发现故乡,对那些似乎最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也能产生热爱,并因之变得亲密起来。”(黑塞《我最爱读的书》)

    就善读者而论,读一本书就是去了解一个素昧平生。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9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的极光只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理清课文层次结构。

    过程与方法:

    自读——研究——讨论,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分析讨论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创新素质与创新人格: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文是说明文且思路清晰,内容富于科学性与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的奥秘有好奇心有学习文化的兴趣。

    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本文说明方法;

    难点:

    如何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创新点:

    跳读法找出文中的说明方法。

    德育点:

    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勇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空白点:

    假设自己是不同的身份阅读此文时会关注什么?

    教学方法:自读预习、研究、讨论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附板书:神奇的极光

    曹冲

    古老的神话传说

    极光一瞥

    极光的来龙去脉

    一、导入:

    大自然中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如:日食、月食、彗星、流星雨等等,然而今天我们要关注的则是另一独具魅力的自然现象——极光。

    二、播放多媒体课件。

    三、问看图片的感受,引出课题《神奇的极光》

    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文章大意。

    五、六章由三个小题目组成,依次分析每一部分。

    《古老的神话传说》

    提问:这一部分是如何体现极光的“神奇”的?

    《极光一瞥》

    提问:从这一部分中你看到了极光的哪些“神秘”之处?

    《极光的来龙去脉》

    提问:这样神奇的极光是如何“神奇”般的产生的?

    六、总结

    七、提升自身(以不同身份来阅读此文)

    1、假如你是一位旅行家,阅读此文是你会有哪些感受?你又会写下怎样的旅行日记呢?

    2、假如你是一位浪漫的诗人阅读此文是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写下怎样的诗句呢?

    3、假如你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此文会激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又会有哪些想法呢?

    4、假如你想学习写说明文,你会关注什么?又有哪些收获呢?

    八、布置作业:

    缩写本文,字数300字左右。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大自然中存在的生命意义。

    2、体会劳沦斯对生与死的思考。

    【教学重点】

    1、 体会作者对小生灵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2、 能够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空中的鸟啼,与优雅相伴,与美好相随,鸣唱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给人许多深刻的启示。同样,鸟也在外国文学中,鸟如何歌唱,又给人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英国作家劳伦斯这篇——《鸟啼》(板书)。

    2、作者简介:课本上的注释,教师补充:劳伦斯大卫赫伯特(1885-1930),英国作家。生在诺丁汉郡一个矿工家庭,曾在诺丁汉大学学习师范教育。当过会计、职员、教师,曾在英国各地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漂泊十余年,广泛接触了社会。1909年开始发表诗歌。1911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白孔雀》。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儿子和情人》(1913),带有自传性质,描写矿工家庭的困苦生活,但用母爱冲突来解释主人公波尔莫莱的矛盾心理。弗洛伊德主义的心理分析与对社会矛盾的揭示纠纠缠在一起,是劳伦斯创伤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在长篇小说《虹》(1915)、《恰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中更加鲜明。他的作品还有长篇小说《迷途的姑娘》(1920)、《恋爱中的女人》(1921)、《亚伦的藜杖》(1922)、《袋鼠》(1923)、《羽蛇》(1926),短篇小说集《英国,我的英国》(1922)等。

    3、重点词语:田凫( ) 跌宕( ) 慰藉( ) 攫( )住

    海蜇( ) 蛰( )伏

    4、文本研习:①在预习的基础上课文划分层次(提问3-4名同学)

    明确:全文共15段,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写严寒过后,春天来临,鸟儿的啼鸣。

    第二部分:(6—15自然段)侧重写鸟二啼鸣给人类的启示,写“我们”的思考。

    5、难点分析:①文章开始于对鸟儿死亡场景的描写,让人倍感凄凉,然而在天气转暖之后,鸟儿不停地啼鸣,呼告了一个春天新世界的到来,显示了一种生命本身的张力。作者笔下的小鸟充满了生命的冲动。

    ②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划出文中表现鸟啼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2、3、4、5节).鸟啼是新生命的'象征,象征着严寒过后新生命的到来。

    ③课文第一部分除了描写鸟啼,还写到了鸟尸,在文中划出描写鸟尸的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含义。

    明确:(1节)鸟尸是死亡的象征。

    ④分析描写“鸟啼”和“鸟尸”的句子的作用。

    明确:“鸟啼”象征新生命,“鸟尸”象征死亡,两者在文中起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肯定了生命冲动力量的不可阻挡。

    ⑤象征着新生命的“鸟啼”给了人类很多启示,默读课文7—15节,在文中找出表现受到启示的句子,

    明确:第7段中“冬天走开了,不管怎样,我们的心会放出歌声。”第9段“无论人们情愿与否,……那就是新的天堂和新的大地”第12段,第15段“谁能阻挠到来的生命冲动呢……就如向死而生的鸟儿一样。”等等。

    ⑥通过这些启示,劳伦斯做了什么样思考?(总结一下)

    明确: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们是为着生的,或者是为着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质上不可兼得;同时,他也肯定了生命的价值,春天必然会来临,谁也无法阻挡生命的冲动,无法阻挡我们对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与追求。

    6、再读全文,理清本文思路;

    聆听---思考---礼赞

    穿插:劳伦斯是一位性格十分复杂,内心充满苦闷,对现代工业文明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对人性能够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怀着憧憬的作家。他的散文是一个孤独者在他那个喧哗年代和骚动的文化氛围中发出的生的感叹。他曾说过,我的文章是写给50年后的人看的。

    6、总结课文

    生命是伟大的,生命是高贵的,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拿出行动来维护我们生命的高贵。从今天起,我们的生活将充满快乐的笑语,充满欢畅的鸟啼。让我们倾耳细听窗外那只画眉鸟的低鸣,倾听鸟啼,让《鸟啼》,带给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完成《 课时作业》上的练习题。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11

    一、知识链接(见学案)

    二、导入

    有位先生他智商决不低于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位而且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是有时他居然会把自己的名字忘记,有一回他给陶孟和打电话,陶家的佣人问:“您哪位?”他张口结舌答不出来,又不好意思说忘记了。只好说:“你不要管,请陶先生接电话就行了.”但那个佣人说不行,他便又请求了两三次,还是不行,于是他跑去问给他拉洋车的王喜。谁想王喜也说不知道。他急了,问:“你有没有听别人说过?”王喜这才想起:“我听见人家都叫你金博士”阿弥托佛原来姓金,大家猜出这是谁来了吧。

    三、文本研习

    1.文章通过对金岳霖先生几个细节的正面描写及通过其他几个人物衬托的侧面描写,表现了作为一代大学者的金岳霖先生有趣、直率、真诚、爱学生、朴实、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又满腹经纶的独特之处。阅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了金先生的哪些事情并简单分类。

    明确:讲课时戴帽,帽檐压得很低;戴一副一白片一黑片的眼镜;患眼疾,微仰着头;穿一件其他教员很少穿的夹克;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

    有时一上课就宣布穿红毛衣的女生回答问题,致使女生们紧张而兴奋。

    面对学生们提的各种问题,他都回答。

    对学生很爱护,林国达死了,他在课堂上表现出悲哀。

    学生觉得逻辑枯燥,但他觉得“很好玩”。

    开选修课,师生平等对话,上课时与王浩探讨问题,旁若无人。

    看了很多小说,很爱武侠。沈从文给他出“小说和哲学”的讲题,他却得出结论说二者没有关系,可见他对专业理解的严格,又缺乏变通,不给学术沙龙东道主的面子。在学生面前抓自己身上跳蚤。

    养一只大斗鸡,同一桌吃饭;搜罗大梨、大石榴,与小孩比赛。

    林徽因死后,别人都忘记她了,可他还记得林徽因的生日。

    老年时,坐在平板三轮上逛王府井大街,以示接触社会,观察生活。

    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有《逻辑》、《论道》。

    提示:文章行将结束时有这样一句话:“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可以视作对老年金岳霖的特点的概括,也可以视做对他的一生特点的概括。

    然后还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金岳霖先生是一位很有趣的教授。这是对金岳霖先生的总评价 —— 有趣。

    最后还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金先生:真。(纯真、率真、真情)

    ①林徽因是个建筑学家,曾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她还是个诗人、中国现代作家,风华绝代、聪明过人,她嫁给梁思成后,金先生为她终身未娶,将爱情转化为友情,与梁林夫妇结为友谊深厚的朋友,和他们一家始终比邻而居,给他们照顾孩子。《世说新语》上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如果这个我辈能囊括一些人的话,金先生算一个吧,我们也就算最下不及情的那一类吧。

    ②真正懂得爱情的`是金先生,他对林徽因的痴恋才叫“三洲人士共惊闻”。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2.请学生讲讲他们印象深刻的一两件事,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导入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细节描写就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某些细小的举止、行动或对细微事件的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学生主要掌握以下这几种:

    ①语言细节描写:“多乎哉?不多也”、“读书人窃书不算偷。” (孔乙己)

    ②动作细节描写:“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

    ③肖像细节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再次回到课文感知作者如何使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

    三.拓展练习

    写一段话选择本班同学或任课老师,不出现他(她)的名字,猜猜他(她)是谁?

    四.教后感: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极光的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和关注自然的兴趣,丰富知识储备。

    2、了解科普小品文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进行信息筛选的能力,促使其逐步形成合理的思维步骤。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2、了解科普作品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形象性。

    教学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设想:

    在学生对筛选信息的方法及要求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独立筛选有关信息,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明确如何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来搜集、处理信息资料。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极光的神奇壮观,让学生根据图片以“神奇的极光”为题,描绘极光;然后,指导学生速读全文,筛选主要信息。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重在“学生自己读书,自行研讨”,教师的.任务是按照确认范围、辩析选择、重新结合、语言加工等过程给予适时点拨,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意见,不简单地指明正误。

    完成课文信息筛选整合后,进行迁移训练,分组研讨,进行特定条件下有效信息的筛选和写作,旨在培养学生根据需要阅读筛选所需的相关信息的能力及说明文写作的能力。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13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成因。

    二、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培养独立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学习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及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全文思路,筛选重点语段和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极光的形成原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我们都知道,宇宙中风霜雨雪、万里晴空都是自然界中的大气变化,我们熟悉它们,就象熟悉自己的老朋友一样。但有一种高空大气现象,平常我们在生活的湖南[温带、低纬度地区]却无福相见,那就是神奇的极光。

    神奇的极光?“神”在哪里?又“奇”在何处?它神奇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和同学们所一起学习的课文将告诉大家一些答案。

    2、学习目标

    ①了解有关极光的神话传说、极光的形态、极光的发光原理。

    ②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

    ③学习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二、总体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思有路,寻路识斯真”

    提问:本文共有三个小标题,它们各自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的总体思路体现了何种规律?

    明确:以神话开头,于文章之首激起读者了解极光的强烈兴趣:由此过渡到对外观的描述,“一瞥”让人可证实是写“所见”;有了现象当然使人产生探究其成因的心理,于是水到渠成写“来龙去脉”。简而言之,三者的.作用分别为激发兴趣——描述所见——探究成因。犹如层层剥笋,体现了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客观规律。

    三、读课文,独立筛选重要信息

    1、自读思考题:

    ①三大部分中谁是主要部分?谁是次要部分?

    ②每部分中重要信息集中在哪些段落?为什么?

    ③这些重要段落中哪些才是代表重点信息的具体语句?请划在书本上。

    [启发思考]

    1、说明文的目的是什么?

    介绍事物特征,阐明事物的道理。

    2、三个神话故事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激发兴趣。因此故事本身不是全文重要信息。

    3、说明文重点在介绍事物“是怎样”还是“不是怎样”?是前者,所以应略去关于三种错误认识的介绍。

    讨论后明确:

    ①二三部分主要,开头部分次要。(从全文思路中可知)

    ②一部分第三段,二部分前三段,三部分二至三段。一部分重心在于对极光的初步解释,关于极光的其它称谓是顺带内容,应忽略;二部分重心在极光的外形上作文章,故极光形态的分类、亮度及色彩应为重点,关于极光卵、极光区的介绍是次要信息,略去;三部分重心在于阐述极光的成因机理,故略去“其它行星上的极光现象”。

    ③具体见板书。

    四、信息的语言加工和最后输出

    作为信息要点概括要够精炼,但文中二部分关于极光形态的分类阐述得较

    为复杂。请你最大限度地将其概括得简洁明晰。(主要在1、4、6点,其中第6点着重分析)

    1、学生对1、4点进行语言加工

    明确:

    ①极光是人们唯一能用肉眼看得见的高空大气现象。它由高空大气中的放电辐射造成,主要出现在南极区和北极区。

    ④极光形态特征分为五种:极光弧、极光带、极光片、极光幔、极光芒。

    2、研读第三部分第三段(即第6点)

    1、本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如何进行打比方的?

    2、电视机的成像需要哪些条件要素?极光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要素?两者的要素之间是如何对应的?

    3、电视机的三要素之间是怎样运动产生图象的?

    4、极光的三要素是怎样运动产生极光的?

    明确:见板书

    五、综合概括

    1、请用下定义的方法对“极光”作出较为完整的科学的解说,要求:

    (1)用一个判断单句:极光是……

    (2)必须包括极光的分布、成因和特点等。先引导学生把极光的分布成因特点的句子找出,然后再概括。(图片欣赏)

    明确:极光是太阳风粒子流在磁层的作用下,汇聚成束被极区大气中分子和原子激发而产生的,形态各异、色彩繁多、亮度变化大,主要分布在极区附近的一种光学现象。

    2、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并举例

    明确:

    1、打比方

    2、举例子

    3、分类别

    4、下定义

    六、全文小结

    “神奇的极光”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在欣赏科学性的故事中汲取有益的科普知识,积累相关的信息,使我们认识到,今天的世界,还有很多如极光一类的自然现象有待我们去探索,比如,困扰全球科学的就有百慕大三角之迷,UFO飞碟之迷,金字塔之迷,太平洋火奴鲁岛巨石雕像之迷。面对这些,今天的人们或者只能像近代人们面对极光那样作出一点直观的描述,甚至还只能像远古人那样面对极光惊恐惶惑,不知所措。但有一点坚信不疑的是,有我们在座的求知欲望、探索精神如此强烈的同学在,人类一定会像认识极光那样不断地、逐渐的、越来越迅速地解开一个个自然之迷,在更清晰也更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同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最终达成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七、作业

    讨论:如果从某种特定需要或特定身份出发,我们该怎样择要地筛选科技说明文的信息呢?

    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题进行讨论,确定发言代表说明小组筛选的理由。

    ①假如你是徐霞客,是一位小小的摄影家,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②假如你是唐李白,宋苏轼,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③假如你是李四光、钱学森,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④假如你就是你——一位想学写说明文的中大附中高一的学生,阅读本文时,你将关注哪些信息?

    参考:

    ①徐霞客、摄影家是大自然的热爱者、崇拜者,自然界的壮丽景观吸引着他们一饱眼福。极光的特征、活动区域是他们最关心的。他们应筛选的是: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方是……;极光的亮度是从刚刚看得见……;极光色彩如万花筒……等。

    ②李白、苏轼极富浪漫情思,他们首选欣赏的是神话故事。因为他们对那些美妙的传说是深为痴迷的,对人类童年期的幻想和想象更加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极光的多姿多彩也会是诗人关注的对象,因为这是自然的大手笔写下的辉煌篇章,它给人类的智慧带来深刻的启迪,它会激发诗人的奇思妙想。

    ③李四光、钱学森对探索自然界的本质最感兴趣。他的阅读是偏重理性的。有关极光的资料、数据及解释当为关注重点。一些具体数据他会加倍重视。

    ④如果想学写说明文,当然要从写法入手。例如扣人心弦的开头,如何调动读者的兴趣;描绘说明,借助熟悉事物介绍极光外形特征,具体可感;比喻说明极光发光原理,深入浅出。还有语言的准确、脉络的清晰等。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篇1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文章的结构。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其论证说理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积极提倡古文(和当时流行骈文相对立,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及秦汉文体的散文)运动(是一场在复古的旗号下进行的既继续传统又有所革新、有所创造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的领导者提出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合一”“文以载道”),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写作背景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隋唐以来,由于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家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淡化,人们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狂名。”韩愈倡言师道,勇为人师。《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

    (三)识体:

    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少年中国说》、本文的“说”。“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议论文体。“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实践论》、《黄生借书说》。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

    (四)分段朗读,解释重点词句

    (五)逐层分析《师说》的论证方法

    1.分析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

    ①老师的职责②为什么从师③以什么人为师。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比——纵比

    其子择师与其身耻学于师比——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比——横比

    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作者的观点: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通过三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错误言行,从反面论证了“学必有师”。这是对当时盛行的门第观念的有力批判、公开挑战。

    3、分析第三段:

    第三段与第一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段,“能行古道”照应第三段。

    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正反论证,突出中心意思

    这篇说理文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正面肯定从师的好处,从反面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反复论证,以突出中心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作者在第一段里,先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论点,并加以论证。第二段里又提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一论点,并分三层,引用典型事例,运用对比方法,从批判当时不重视从师的不良风尚,论证了中心论点。第三段里又提出“圣人无常师”这一论点,引用了孔子的事例和言论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简短地赞扬了李蟠不拘于时的作法,以表明自己重视从师的态度。文笔简洁流利,结构严谨,把从师的道理和师的作用在于传道受业解惑等方面,论述得很精当透彻,富有启发性,令人信服。

    本文里有些精炼的含意深刻的语句,常被后人运用。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等等。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③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

    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

    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

    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

    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设计模板(合集14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