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件。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有机化学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有机化学课件【篇1】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有机化合物的特殊性质。
2.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表示方法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书写简单有机物的电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认识一般有机官能团和能给单官能团有机化合物分类。
3. 使学生掌握杂化轨道概念,能判别简单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4. 使学生熟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化学键:偶极矩、σ键、π键的特点和酸碱电子理论,了解有机物结构特点与一般理化性质的关系;了解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
教学重点
有机物的结构表示方法、杂化轨道理论及有机物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σ键、π键的特点。
课堂组织
第一节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简述:从人类生存、生产的历史阐明有机物的历史性与广泛性,人类生存离不开有机物的事实。
给出有机物的原始概念、演变后的现代概念及其演变历程。
阐明有机物与无机物在结构和性质上的差异。
分析有机物与无机物互相转化的关系及相对性。
归纳出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为烃及其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特性
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必须物来分析有机物的共同性质(或有机物的特性)
1.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种类数量分析得到有机物数量多的印象。
简单解释:碳链延长与分枝所致。
2.从生活中的防火知识进行演绎,得出大多数有机物易燃的结论。
简单解释:碳碳键和碳氢键大都可以转变成碳氧键和氢氧键并且放出能量。
3.从酒精、食油、燃气等有机物存在状态导出有机物低熔点性质:
简单解释:分子化合物,弱极性键所致。
4从石油、食油、氯仿、苯的水溶性导出大多数有机物不溶于水的结论。
简单解释:相似者相溶。
5.从绝缘体引出大多数有机物不导电的性质。诸如反应慢、副反应多性质也从生活事实导出。
总结:有机物的结构决定有机物性质---结构式的重要性。
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中的化学键
1.价键理论
回顾中学化学键概念,写出几种简单无机物、有机物的电子式;简述价键理论要点。
2. 分子轨道理论
介绍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线性组合成分子轨道,有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成键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电子。
成键三原则:对称性匹配、能量近似、最大重叠。
表示方法:波函数表示
3.碳原子杂化轨道理论
详细讲述杂化轨道理论要点,从价键理论过渡到杂化轨道理论,用轨道式(方框)表示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基态、激发态和SP3杂化态)的排布。
讲述杂化轨道概念及SP3杂化、SP2杂化态、SP杂化态。(可以以图形或模型表示S、P轨道和杂化轨道的电子云形状)
论述σ键、π键的形成过程、电子云形状与特点。
简述共价键的四个参数:键能、键长、键角与偶极矩。
简述分子几何构型、极性与分子化学键的关系。
初步介绍化学键的异列与均裂。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其表示方法
1.用“结构决定性质”和“有机物结构复杂”来强调明确表示有机物结构的重要性。
2.介绍结构式的书写方法及注意事项。
结构简式的书写方法。
键线式的书写方法。
对于三种表示方法进行适当课堂练习。
第五节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和有机物的分类。
1. 复习“官能团”概念及中学所学有机物官能团名称、同类官能团所表现的化学性质。
2. 对于单官能团有机物,官能团类别决定化合物类别。
3.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碳胳分类、官能团分类法。
4. 列举常见有机官能团的结构及名称。
第六节 酸碱电子理论
1.简单回顾中学所学阿仑尼乌斯酸碱理论。
2.介绍酸碱电子理论。
列举若干有机、无机酸碱例子说明之。
第二章 波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的
学生熟悉UV、IR、HNMR、Ms基本原理,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波谱分析法。能利用图谱及数据正确解析简单有机化合物。
教学重点
UV、IR、HNMR、Ms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难点
1.UV: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
2.IR:原理及应用
3.HNMR:基本原理、化学位移、自旋偶合和裂分
4.Ms:基本原理、分子结构与碎片离子的形成关系
课堂组织
一. 首先介绍电磁波和吸收光谱
主要讲解:波谱类型、波长范围及相应的能级跃迁方式。
强调:物质对光的吸收与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因为各种分子的结构互不相同,所以每种分子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
提示:质谱是分子及其碎片的质量谱。在本质上不属于波谱范畴。但在质谱仪原理中有所谓“离子光谱学”的现象和概念,所以把质谱也当作一种波谱方法。
二. 分别讲解波谱法基本原理及应用
1. 紫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
①基本原理(紫外光谱及其表示法,电子跃迁类型及其吸收特征)
②在结构鉴定中的应用(判断分子中是否有共轭体系或某些官能团的存在;确定未知物的基本骨架,确定某些官能团的位置;判定一些化合物的异构体、构型、构象;可用来判定互变异构的存在。)以上都举例说明。
2. 红外光谱
主要讲解内容:
①基本原理(分子振动类型,红外光谱图)
②红外光谱的表示方法
③IR在结构测定上的应用(确定官能团,利用标准谱图鉴定有机化合物)。
3. 核磁共振谱(1HNMR)
主要讲解内容:
①基本原理
②化学位移
③自旋偶合和裂分
④核磁共振谱的表示法
⑤核磁共振谱的应用(图谱举例)。
4. 质谱
主要讲解内容:
①基本原理
②质谱图的表示法
③质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确定分子式;利用质谱提供的结构信息推断化合物的结构)。
第三章 开链烃(第一讲)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熟悉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和较复杂烷烃的IUPAC命名法。理解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顺/反异构和Z/E异构概念,能够准确的写出较复杂烯烃的结构式或名称。
2. 使学生理解“构象”概念,能够认识和书写简单烃类的构象的透视式和纽曼式、能够比较简单构象式的能量差别,掌握环己烷优势构象的画法。
3. 使学生了解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反应、反应历程的概念和游离基稳定规律。
教学重点
1. 烷烃、的IUPAC命名规则、环己烷优势构象。
2.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烯烃的Z/E命名法。
教学难点
1. 烷烃的构象(透视式与纽曼式)、环己烷优势构象。
2. 饱和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历程。
3. 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烯烃的Z/E命名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 烷烃
1.介绍简单烷烃的普通命名法
叙述烷烃IUPAC命名规则。
2.引入几种常见的简单烃基:正某基、异某基、仲丁基、叔丁基和新戊基。
3.适当课堂练习:较复杂烷烃的命名和结构式书写。
第二节 烷烃的异构现象与构象
1.略讲烷烃同分异构现象。
2.讲述“构象”概念,用透视式和纽曼式表示简单烷烃的重叠式和交叉式构象。从能量因素分析比较各构象的稳定性。
3.详细讲述环己烷、取代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及其画法。
第四节 烷烃的性质
1.简介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氢原子。
2.简介同系列烷烃沸点变化规律(分子间作用力规律)。
3.回顾甲烷的光卤代反应。
4.分析甲烷生成四氯化碳的步骤,讲述游离基历程的概念。
以甲烷为例论述游离基(自由基)历程。
5.举例说明游离基历程中伯、仲、叔氢原子活泼性及其原因。
6.简单介绍烷烃的氧化反应。
第六节 烯烃和炔烃的命名
1.分析烯烃、炔烃与烷烃差异………多一个官能团,命名规则相应复杂……主链应包括母体官能团,编号时母体官能团为此最小及存在位置异构和几何异构(炔烃无几何异构)。举例说明复杂烯烃的命名(包括顺/反异构)。
2. 重点讲述原子序数优先规则概念。
3.举例说明多种基团的优先顺序的详细比较(注意:原子序数没有加和性)。
4.Z/E法标记烯烃几何异构体(注意与顺/反异构的区别),多烯(碳碳双键)的标记。
5.小结:原子序数优先规则与Z/E标记法
第三章 开链烃(第二讲)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和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了解亲电加成概念、机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规律。
2.使学生掌握炔烃加成反应(水合成酮、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端基炔的成盐反应。
3.使学生理解离域键与共轭效应,掌握丁二烯型化合物 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性质。
4.使学生了解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 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亲电加成概念;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
2. 烯烃的氧化反应,及其应用。
3.丁二烯型化合物的1,4-加成和双烯合成反应。
教学难点
1.烯烃的马氏加成规则。
2.丁二烯型化合物的共轭效应与双烯合成反应产物结构式书写。
课堂组织
第九节 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1.分析烯烃与炔烃结构共同点……不饱和。从而导出性质共同点……加成与氧化。
2.简介烯烃、炔烃加氢(炔烃分两步:Pd/C顺式加;Na/NH3反式加。)
3.讲述烯烃与卤素加成,亲电加成概念,亲电加成机理(溴水为例)。
4.重点讲述马氏加成规则。常见的马氏加成反应。亲电试剂;水、卤化氢、浓硫酸、次卤酸。
4.引入诱导效应解释,或碳正离子稳定性解释马氏规则。
5.简介反马规则及其实例。
6.讲述炔烃的特性:水合反应,乙炔与氢氰酸加成及应用。
7.简介烯烃和炔烃的聚合反应(二聚反应,多聚反应)。端基炔烃的成盐反应。
8.重点介绍烯烃的几种氧化反应(高锰酸钾在酸、碱性条件下氧化,臭氧氧化,银催化氧化等)。炔烃氧化只生成酸。
9.简介烯烃α—卤代反应(高温或NBS卤代)。
小结:烯烃与炔烃的化学性质
第十一节 共轭二烯烃及其反应性能
1.介绍三种类型的二烯烃。
2.详细讲述“共轭”概念,离域大π键概念,丁二烯的离域效应。
3.分析丁二烯与溴的加成,扩展1,2—加成与1,4—加成反应内容。
4.以丁二烯与乙烯为例讲述双烯合成,扩展为丁二烯型的双烯合成。
小结 :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与双烯合成。
第十二节 萜 类
1.简介什么是异戊二烯链节。
2.介绍“萜”的概念(单萜、倍半萜、二萜……)。
3.简介单环萜与双环萜和常见萜类化合物。
第四章 环烃
教学目的
了解环烷烃及苯的构性相关分析。掌握环烷烃和芳香烃的命名及化学性质,熟悉环己烷的构象分析和取代苯的定位基规则。
教学重点
1.环己烷的构象分析
2.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教学难点
1.取代苯的定位基定位规则
2.芳香性及休克尔规则
课堂组织
第一部分 脂环烃
第一节 环烷烃的异构和命名;
介绍环烷烃的分类、命名和异构
一、单环烃;
二、桥环烃;
三、螺环烃
1)单环烃的命名
1.多取代基中,较小取代基系数低;
2.环为母体,取代基系数低;
3.有顺反异构时,标出顺反异构
举例加以说明:
2单环烃的异构
第二节 环烷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先讲述拜尔(A.von Baeyer)张力学说(strain theory),再介绍 氢解、加溴、酸解、自由基取代。最后小结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三节 环己烷及其衍生物的构象;
一 环己烷的两种典型构象
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环己烷的船式构象
椅式构象是环己烷的优势构象。船式构象与椅式构象相比,其能量高29.7KJ/mol,在椅式构象中,几乎不存在环张力。
二 取代环己烷的构象
举例:写出甲基环己烷的椅式构象
由分析可以得到结论:
1.e型比a型构象稳定(优势构象);
2.环上有不同取代基时,大基团处于e键稳定
第二部分 芳香烃:
第四节 苯衍生物的异构和命名;
苯衍生物的命名规则
1.将苯环作为母体,标明取代基位置:
2. 结构复杂衍生物或支链上有官能团时,环上支链作为母体,苯环作为取代基命名
3. 苯环上有多官能团取代时,应用IUPAC的官能团优先规则:
4. 多环芳烃的命名
第五节 芳香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chemical properties)
(一)、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定义亲电取代反应(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reaction):
介绍SE2取代反应机理:芳烃正离子历程
(1). 卤化、磺化和硝化
(2)付-克烃基化反应
(3). 付-克酰基化反应
(二)、苯环上的加成;
还原氢化
自由基加成
(三)、氧化反应;
有α-H时,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苯甲酸类衍生物
没有α-H时,不发生氧化反应。
(四)、卤代反应。
α-H卤代反应
第六节 取代苯的定位规律;
一、定位规律(Orientation);
由苯、取代苯的硝化速度或产率来对比,引出定位的概念。
二、定位规律的理论依据;
对比讲述、解释两类定位基规律。
三、定位规律的应用。
第七节 稠环芳烃
注意命名。
性质同苯对比来讲。
第八节 非苯系芳烃
一、芳香性的一般特征:
Hǜckel规则(4n+2规律):单环多烯π电子数等于4n+2时,构成π电子的封闭体系表现出一定的芳香性。
芳香性判断原则
1.环状体系;
2.π电子数(4n+2规则);
3.分子共平面。
二、常见芳香性体系
第五章 旋光异构
教学目的
了解手性分子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掌握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熟悉分子绝对 构型的表示方法。
教学重点
手性的概念,FISHER式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R、S构型的表示方法。
课堂组织
第一节 物质的旋光性(optical activity)
一、 偏振光与旋光性
自然光
偏振光
旋光性
旋光度的大小是由旋光仪测定的。比旋光度是表示化合物旋光性的物理常数:
二、分子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
如果分子中含对称面或对称中心,则分子与其镜像可以完全重合,这种分子为非手性分子(achiral);
分子中不含对称面也不含对称中心时,分子与镜像不能重合,为手性分子(chiral)。
非手性分子没有旋光性。
凡是有手性的分子都有旋光性。分子具有手性是引起分子旋光性的根本原因。
手性碳原子:
三、 Fischer投影式
投影式书写规则
第二节 对映体构型的表示方法
主要讲相对构型表示法(D, L表示法)Relative configuration
绝对构型表示法(R, S表示法)Absolute configuration
一、 相对构型表示法
旋光方向与相对构型之间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旋光方向是由旋光仪测定的。
二、 绝对构型表示法
R, S构型的确定
绝对构型与旋光方向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根据Fischer式可直接判断R, S构型
第三节 其他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一、含两个相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二、含两个不同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三、碳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相互关系
四、不含手性碳化合物的旋光异构
1. 丙二烯型分子
2. 联苯衍生物
结论:
分子有无手性,与手性碳原子的存在并没有必然联系,而要从分子整体来考虑,看分子手否具有对称面或对称中心;
含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一定具有旋光性;
手性分子中,可以有对称轴存在
第四节 旋光异构体的性质
第五节 第五节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的立体化学
对比讲述:顺-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反-2-丁烯加溴的立体化学
第六章 卤代烃(halohydrocarbon)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掌握卤代烃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能熟悉亲核取代反应机理,以及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性质。
教学重点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课堂组织
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按与卤素相连碳原子不同:
按烃基种类不同:
按卤原子数目不同:
第二节 卤代烃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ies):
二、化学性质: C – X 键易断裂,性质活泼
1.亲核取代反应(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卤代烷的水解(hydrolysis):
威廉姆逊反应:合成混和醚
被氨基取代的反应;
2.消去反应(elimination reaction);
⑴ 脱HX的能力:
⑵ 札依采夫规律:
在反应中,主要产物为双键上烷基取代基较多的烯烃;能形成共轭体系的产物为主要产物,尤其与苯环共轭时
3.与金属反应。
重点介绍有机镁化合物称为Grignard试剂(G-试剂)
第三节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一 双分子亲核取代(SN2)
亲核试剂(OH )从离去基团(Cl)的背面进攻,在离去基完全脱离之前,亲核试剂即与碳原子部分成键
二 单分子亲核取代(SN1)
两种机理的比较:
1.中间状态:SN2-过渡态,构型翻转;SN1-碳正离子,外消旋化。
2.卤代烃的反应活性顺序:
离去基碱性越强,越难离去: -OH, -OR, -NH2一般不直接离去,而以共轭酸的形式离去(H2O, ROH, NH3)。
第四节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
乙烯型卤代烃
隔离型卤代烃
烯丙型卤代烃
举例讲述各种类型的卤代烯烃与AgNO3反应,鉴定不同类型卤代烃
第七章 醇、酚、醚 (第一次课)
教学目的:
弄清醇、酚、醚结构上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掌握醇的分类、命名、及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几种常见醇的基本特性及用途。
教学重点:
醇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醇与氢卤酸作用时发生分子重排
课堂组织:
概述醇、酚、醚分子结构上的异同,引出官能团异构现象。
§7-1 醇
一、醇的分类和命名
1、分类:
根据醇分子中烃基不同,烃基中碳氢比不同,分子中羟基所连碳原子不同及醇分子中羟基数目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并分别举例说明。
2、命名:
命名可用普通命名法和系统命名法,举例说明。
二、物理性质
1、沸点:
首先给出一组分子量相近的不同类化合物的沸点
CH3CH2CH2CH3 CH3CH2CH2OH CH3-O-CH2CH3 CH3CH2Cl
分子量(M) 58 60 60 64
bp -0.5℃ 97.2℃ 10.8℃ 12℃
问题:为什么醇的沸点较其它分子量相近的物质的沸点高?
简单回顾氢键形成条件,并以氢键解释此现象,说明醇的沸点随分子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2、水溶性:
醇分子中有亲水基和疏水基,说明醇在水中溶解性与其结构的关系。
常见的亲水基:-OH -NH2 -COOH -SO3H >C=0
常见的疏水基:-R -Ar
三、化学性质
首先进行构性相关分析,然后一一讲解
(一)官能团的反应
1、与活泼金属反应,(O-H键)
2、酯化反应(O-H键)
3、与氢卤酸反应(C-O键断裂)、(重点讲解)
引入lucas试剂(浓HCl/无水ZnCl2),利用lucas试剂鉴别6C以下的伯、仲、叔醇
HX反应活性:HI>HBr>HCl
ROH反应活性:烯丙醇,苄醇
但有时会发生重排,使其在合成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4、与PX3和SOCl2等卤化剂反应(C-O键断裂)
特点:不发生重排,反应速度快,产率高,产物易分离。
(二)烃基的反应—氧化(或脱氢)反应(C-H键断裂)
1、加氧
常用的氧化剂: K2Cr2O7/H2SO4、KMnO4/H2SO4、CrO3-吡啶
可用于伯、仲、叔醇的鉴定及结构推断。
2、脱氢
(三)官能团和烃基共同参与的反应—脱水反应(浓H2SO4催化)
1、分子内脱水――制备烯烃,脱水时遵从札依采夫规则
2、分子间脱水――制备对称醚。
四、醇的代表化合物(自学)
回顾本次课要点,预习酚、醚。
第七章 醇、酚、醚 (第二次课)
目的要求
:掌握酚、醚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理化性质,了解常见酚、醚的性质特点及其在工农业、医药等,特别是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重点:
酚、醚的化学性质
难点:
酚的结构特点:(P-π共轭效应,使苯环活化,且C-O键加强难断,而O-H键极性增强,易断。)
课堂组织
§7-2 酚
一、物理性质
1、沸点
请学生解释苯酚沸点比苯高的原因
2、水溶性:
例1:比较 和沸点高低与水溶性大小?
解释
由于邻硝基苯酚形成分子内氢键,不再发生分子间缔合,故其沸点较低,同理其与H2O分子形成氢键能力减弱,故其水溶性较低,利用此特点可用水蒸汽 蒸馏方法分离邻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
二、化学性质
首先进行构性相关分析,再逐一讲解
(一)官能团反应(O-H键断裂)
1、酸性 pKa=9.95
1)酸性比较:羧酸>H2CO3>酚>H2O>醇
利用苯酚酸性可分离提纯酚类物质
2)影响苯酚酸性的因素:
芳环上连推电子基,则苯酚酸性减弱,若连强拉电子基如-NO2则苯酚酸性增强,如 pka=0.25
2、与FeCl3显色结构的物质,加FeCl3可显色,此法可用于酚及具有烯醇式结构化合物的鉴别。
3、成醚(略讲)
4、酯化(略讲)
(二)芳香烃基上的取代反应(C-H键断裂)
由于P-π共轭效应,使苯环上电子云密度增加,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
1、卤代
此反应定量进行,可鉴别苯酚,亦可用于除去
2、硝化
3、磺化
(三)官能团和芳香烃共同参与的反应――氧化反应、(O-H与C-H同时断裂)
§ 7-3 醚
一、分类和命名
举例说明
二、化学性质
醚键极性弱,对氧化剂、还原剂、碱稳定,对酸较稳定,与浓酸可形成锌盐。
1、生成洋盐
利用这一性质可分离鉴别醚与卤代烃或烷烃。
2、醚键断裂
3、生成过氧化物
三、醚的代表化合物
1、除草醚:
2、环氧乙烷:
活泼易开环,为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3、冠醚(一般了解)
总结本章重点、难点,预习第八章(醛、酮、醌)。
第八章 醛、酮、醌(第一次课)
教学目的
能正确命名醛、酮、醌,掌握羰基亲核加成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了解其在分离、鉴别、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
教学难点:
羰基亲核加成反应机理
课堂组织
§8-1 醛酮
一、概述
醛酮通式 CnH2nO
简述醛酮分类及命名
二、物理性质
1、沸点:
醛、酮一般不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其沸点低于分子量相近的醇。
2、水溶性:
由于 C=0为强极性键,能与水形成氢键,低级醛、酮与水混溶。
三、化学性质
先进行构性相关分析
比较(1)、(2)稳定性,说明 易发生亲核加成反应。
(一)羰基的亲核加成(重点)
1、与HCN加成以丙酮与HCN加成为例,说明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2、与饱和NaHSO3加成——醛、脂肪甲基酮,环酮。
作用:
1) 鉴别醛、酮
2) 分离纯化
3、与H2O加成
4、与醇的加成
缩醛(酮)特点:
1)对碱、氧化剂、还原剂稳定(与醚相似)
2)遇酸水解生成原来的醛(酮)和醇。
作用:有机合成中保护 。
5.与格式试剂加成
作用:制备醇。
归纳本次课要点,预习醛酮的其它化学性质。
第八章 醛、酮、醌(第二次课)
教学目的:
掌握醛、酮的主要化学性质及其在分离、鉴别、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了解醌的基本特性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
醛酮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醛酮理化性质的应用
课堂组织:
三、化学性质
简单回顾上次课内容,即的亲核加成反应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一)羰基亲核加成反应(上次课内容)
(二)加成消除反应——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
1、与NH2OH加成——肟
环己酮肟
注意Z、E构型
2、与肼、苯肼作用——腙、苯腙
3、与氨基脲作用——缩氨脲
上述氨及其衍生物都是含氮的亲核试剂,与特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得到很好的结晶,且有一定的熔点,易于提纯,在酸性条件下又分解为原来的醛、酮,因此,利用上述反应可以分离和提纯醛、酮,同时也可以用来鉴别醛、酮,故将它们称为羰基试剂。
(三)α-H的反应
1、羟醛缩含(稀碱催化)
含α-H的醛在OH-作用下,可发生自身加成作用,生成β-羟基醛
不含α-H的醛无此反应,但无α-H的醛可与有α-H的醛作用,称为交叉缩合
2、α-H的卤代(碘仿反应)
试 剂: I2/NaoH
作用对象:
现象:CHI3(黄色)↓
应用:用于鉴别合成
(四)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
利用弱氧化剂来区别醛、酮
1)斐林试剂(I):CuSO4 溶液
斐林试剂(Ⅱ):酒石酸钾钠和NaOH的混合溶液
使用时等量混合。
作用对象:脂肪醛
现 象:Cu2O↓(砖红色)
2)吐伦试剂:AgNO3的氨溶液
作用对象:所有醛
现 象:银镜
应 用:用于醛、酮的鉴别。
2、还原:
1、催化氢化
2)硼氢化钠(NaBH4)
特点:还原五)歧化反应(康尼查罗反应)
对象:无α-H的醛
条件:浓NaOH催化
§8-2 醌(略讲)
概述醌的结构特点及其主要化学性质
小结本章重点、难点,预习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第九章 羧酸、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
一、羧酸
教学目的:
1、熟悉羧酸的命名和分类
2、掌握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脱羧反应
羧酸的酸性
课堂组织:
一、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P228
二、物理性质:
1、氢键:与沸点的关系
2、m.p
3、溶解性
三、化学性质
结论:-COOH键长平均化
反应特点:
①离解,酸性;
②-OH被取代;
③C=O被还原;
④断裂而脱羧;
⑤α-H取代;
⑥β-H氧化。
1、酸性
①中和反应
②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
2、羧酸衍生物的生成
①被-Cl取代生成酰氯
②被-OR取代生成酯
③被RCOO-取代生成酸酐
④被-NH2取代生成酰胺
3、脱羧反应
4、α-H取代
5、还原反应
四、个别化合物
二、羧酸衍生物和取代酸
教学目的:
掌握衍生物的性质及互变构现象,掌握取代酸的性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羧酸衍生物的性质酯缩合反应
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
课堂组织:
羧酸衍生物
一、分类命名:
①酰卤;
②酸酐;
③酯;
④酰胺【jT56w.com 检讨书大全】
二、化学性质:
1、水解成酸
2、醇解成酯
3、氨解成酰胺
4、霍夫曼降解
5、克莱森酯缩合
三、互变异构现象:
1、互变异构的普遍性
2、烯醇式稳定的条件
3、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
四、个别化合物
① 丙二酸二乙酯
② 尿素
取代酸
一、分类命名:
①羟基酸
②羰基酸
③卤代酸
④氨基酸
二、羟基酸的性质
三、羰基酸的性质
1、脱羧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第十章、含氮有机化合物
教学目的:
1、掌握胺的分类和命名
2、掌握胺的性质
3、熟悉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4、学会含氮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胺的化学性,重氮化反应及其应用
胺的酰基化反应及兴斯堡反应的应用
重氮化反应,及在合成中的应用
课堂组织:
胺
一、胺的分类和命名
二、胺的物理性质:
①b.p.
②溶解性
三、胺的化学性质
1、碱性和成盐反应
①碱性的影响因素
②成盐反应及应用
2、烷基化反应
3、酰化反应:
①伯胺
②仲胺
③叔胺
④兴斯堡反应及应用
4、与HNO2反应
①伯胺反应放N2
②仲胺生成黄色的物质
③叔胺
5、季铵碱的Hofan消除反应
①无β-H
②有一种无β-H
③含多种β-H
重氮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
一、重氮盐的生成反应
二、重氮盐的应用
1、取代反应
2、还原反应
三、偶氮化合物的生成
四、偶联反应
五、含氮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 含硫有机化合物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的含磷有机化合物(有机磷农药)
2.熟悉硫醇、硫酚、硫醚,膦酸和膦酸酯类,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命名规则
3.掌握硫醇、硫酚、硫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硫醇、硫酚、硫醚,膦酸和膦酸酯类,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命名规则
教学重点:
第一节 硫醇、硫酚、硫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一、硫醇、硫酚、硫醚命名
R-SH硫醇 R-S-R硫醚
C6H5-SH硫酚
二、硫醇、硫酚、硫醚的物理性质:
1、沸点低于相应的含氧化合物,因其极性:S
2、水溶性较小
3、有毒
4、奇臭无比,应用:煤所罐中加入2ppt,漏气与否即可知道,三、化学性质
1、酸性强于相应的醇、酚
RSH+NaOH→RSNa+H2O
而ROH+NaOH→不反应
2、氧化反应
与醇不同,硫醇的氧化发生在S原子上,而醇则发生在α-H上。
1)弱氧化:2RSH→R-S-S-R
2)强氧化:RSH RSO3H
1、 硫醇可与重金属离子(Pb2+、Pd2+、Cu2+)形成不溶性盐。
所以它是重金属盐的特效解毒剂。
四、硫醚
CH3SCH3 甲硫醚
特点:
1)比醚的亲核性更大
CH3SCH3+CH3I→(CH)3S+I- 碘化三甲锍
2)易被氧化
第二节 含磷有机化合物(有机磷农药)
一、膦酸和膦酸酯类农药
1、乙烯利
结构:ClCH2CH2—PO3H2
名称2-氯乙基膦酸
是一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产生乙烯,对瓜果有催熟作用。
2、敌百虫
(CH3O)2POCH(OH)CCl3
二、磷酸酯和硫代磷酸酯类农药
1、D、D、V
(CH3O)2POOCH=CCl2
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
(CH3O)2POOCH=CCl2+H2O 2CH3OH+CHCl2CHO+Na3PO4
由此可见,这类农药,易发生水解而失效。在使用时,应注意天气,雨天会使其杀虫效果降到最低,存放时也应注意防潮。
第十二章 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常见的重要杂环化合物如糠醛,叶绿素,血红素,β-吲哚乙酸、嘧啶和嘌呤衍生物,花青素,烟碱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熟悉杂环化合物命名规则
3.掌握吡咯和吡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杂环化合物命名规则
2.吡咯和吡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
吡咯和吡啶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
一、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杂环化合物是成环原子中,除了碳原子以外,还含有氧、硫、氮等原子。
这些化合物存在着共同的特点,兀电子数符合4n+2规则,具有芳香性。
而内酯、内酰胺,内酸酐和环醚等不属于杂环化合物之列,这些化合物不具备芳香性。
1、 分类及命名:命名主要采用音译法
1)、单杂原子单环 吡咯 呋喃 噻吩 吡啶
2)、单杂原子稠环 吲哚 喹啉
3)、多杂原子单环: 嘧啶 嘧唑 噻唑
4)、多杂原子稠环 嘌 呤 鸟嘌呤 腺嘌呤
2、芳香杂环化合物结构
1,3-戊二烯分子中,含有4个兀电子,且C5是以SP3杂化,因此,成环的五个碳原子中有一个不共平面,所以无芳香性。
1) 呋喃
成环原子均以SP2杂化,且共平面,由于O原子上的孤对电子可与兀电子形成P-兀共轭体系(五原子六个兀电子)符合休克尔规则,具有芳香性,P-兀共轭的'结果,使C=C上的电子密度增加,这种芳杂环又称作富电子芳杂环。
2)吡啶
成环原子均以SP2杂化,形成闭合的兀-兀共轭体系(C原子和N原子各以一个电子侧面交盖,形成三个兀键),又由于N原子的电负性大于C原子,即N原子的-I效应,所以C=C上的电子密度降低,这种芳杂环又称作缺电子芳杂环。
由电子密度的分布可知:
1)尽管芳杂环也是一个闭合的共轭体系,由于杂原子的电负性较大,其电子云分布并不均匀。
2)这种电子分布不均匀的结果,使得缺电子芳杂环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β-位,而富电子芳杂环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α-位。
二、杂环的性质
1、酸碱性:
吡咯:
1)对石蕊显中性。因为N上未共用电子对参与了共轭体系,从而N原子上的电子密度降低,接受质子(H+)的能力降低,PKb=13.6。
2)N原子上所连的H原子显弱酸。
体现在:吡咯+KOH吡咯钾+H2O
3)检测吡咯的方法
吡咯+松木片/HCl→松木片显红色
吡啶:
1) 弱碱性:其碱性与苯胺差不多。
2)N原子上的取代反应
2、 亲电取代反应:
富电子芳杂环比苯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取代α-位;
缺电子芳杂环比苯更难发生亲电取代反应,主要取代β-位。
3、催化加氢反应
吡咯+H2 四氢吡咯
注意:1)加成产物失去芳香性
2)含氮芳杂环加氢后属于环状仲胺。
4、氧化反应
富电子芳杂环容易氧化破环
第二节 重要杂环化合物介绍
一、 糠醛α-呋喃甲醛。
农副产品戊糖糠醛
性质:1、具有芳香醛的性质
1)不被斐林试剂所氧化
2)能发生康尼查罗反应
3)检验方法
a、检验呋喃的方法:呋喃使松木片/HCl显绿色。
b、检验糠醛的方法
糠醛+苯胺/乙酸→显红色
二、叶绿素、血红素,结构特点,均以卟吩环为母体,中心络合一个金属离子。
1、叶绿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催化剂,中心是Mg2+离子,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太阳能,合成糖类化合物,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而贮藏。
2、血红素:中心是Fe2+离子
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红血球中,它与蛋白质结合成血红蛋白质。其主要作用,在生物体内起着运载氧气的作用。
三、β-吲哚乙酸
β-吲哚乙酸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使植物插条生根。
四、嘧啶和嘌呤衍生物
核酸中的五种含氮碱基
五、花青素
由于花青素在不同的PH条件下,结构发生变化,而显出不同的颜色。
第三节 生物碱
一、概述
1、定义:有生理作用的含氮碱性化合物
2、提取方法:
将植物捣碎生物碱盐酸盐→除去残渣生物碱(游离)萃取→蒸馏→纯品
3、生物碱试剂
凡能与生物碱作用生成沉淀,或产生颜色的试剂,统称为生物碱试剂,例如:饱和苦味酸,碘化汞钾,鞣酸等等。
二、生物碱举例
1、 烟碱(Nicotine)
烟碱具有旋光性,既溶于水又溶于有机溶剂,与水共热到100℃左右能产生一定的蒸气压,所以常常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
2、秋水仙碱
它是一个环庚三烯酮的衍生物,分子中两个稠合的七碳环,并与苯环再稠合而成,由于N原子在侧链上呈酰胺结构,所以,秋水仙碱呈中性,它具有抗癌作用。
3、麻黄碱
它是芳香族醇胺类化合物,具有兴奋交感神经,增高血压,扩张气管等作用。
许多毒品均属于生物碱类的物质,我们有义务将拒绝毒品作为自觉行为。
第十三章 碳水化合物
教学目的:
1.了解糖的来源和糖的分类:
2.熟悉糖的变旋现象
3.掌握单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 糖的变旋现象和命名规则
教学重点:
1.糖的变旋现象和命名规则
2.单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碳水化合物就是糖类化合物,它是多羟基醛或者多羟基酮,或者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成多羟基酮的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主要含有C、H、O三种元素,由于大部分碳水化合物分子中的H和O的比例恰好为2:1,与H2O分子相同,所以其通式可以写成Cx(H2O)y,碳水化合物也因此而得名。
例:葡萄糖C6(H2O)6,蔗糖C12(H2O)11
但有些物质也符合上述通式,却不属于糖类化合物。
例如:乳酸CH3CH(OH)COOH→C3(H2O)3
所以把糖类称为碳水化合物并不确切。
糖的来源:
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产生。如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的葡萄糖,就是植物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在叶绿素的催化下,利用CO2和H2O合成的。
糖的分类:
1)单糖: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如葡萄糖、果糖;
2)低聚糖(也称作寡糖):经水解后可生成2、3、4个单糖分子。根据水解成单糖的数目,可分为双糖和三糖等,如:麦芽糖,蔗糖等。
3)多糖:经水解可生成许多单糖的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等。
碳水化合物是多官能团化合物,它既具有单能团的性质,又有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表现,且分子中含有手性碳原子,使之具有旋光性和旋光异构体。因此,研究糖的特性,是培养我们运用官能团反应及立体化学概念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合点。
第一节 单糖
一、单糖的构型
从丙醛糖和丁酮糖开始,糖分子就含有手性C原子,就具有旋光异构现象。以葡萄糖为例,它是含五羟基的已醛含有4个手性C,因此,旋光异构体数目N=24=16,其中D-型8种,L-型8种,D-葡萄糖是其中的一种。
糖分子中含有多个手性C原子,其中,离C=0最远的C原子为决定构型的C原子。
所以:左H,上醛酮,D-型; 右H,上醛酮,L-型
在含多个手性C原子的化合物的旋光异构体中,其中仅仅有一个手性C的构型不同,其余的构型完全相同的异构体,称为差向异构体。
D-葡萄糖与D-甘露糖互为C2差向异构体
D-葡萄糖与D-半乳糖互为C4差向异构体
二、单糖的环状结构
1、变旋现象:
在研究D-葡萄糖的旋光现象时发现D-葡萄糖具有两个比旋光度
[α] =+113°和[α]=+19°,将二者放置一段时间后,其旋光度均转化到+52.5°时,维持不变。
这种旋光度发生改变的现象,叫作变旋现象。
用链式结构代表D-葡萄糖是不足以表达它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关系的。
2、单糖的环状半缩醛结构(Fischer式)
实验证明,自然界中存在的大多数已醛糖是以六员环半缩醛形式存在,而
由上述式子我们知道:羟基碳由SP2杂化转化成了SP3杂化,并与决定构型的C上的-OH构成氧桥,这时,羰基碳原子转化成了手性碳原子,其中羰基氧原子变成了-OH,这个羟基称作半缩醛羟基(-OH半)
当半缩醛-OH-5与决定构型-OH处于同侧时,称为α-型,半缩醛当-OH半与决定构型的-OH处于异侧时,称为β-构型。
对于D-葡萄糖而言,实际上就存在着α-D-葡萄糖和β-D-葡萄糖两种形式,它们的差异仅仅是C1的构型不同,所以它们是C1差向异构体,早期称之为Anomer。
由于半缩醛形式并不稳定,在水溶液中,互为C1差向异构体的α-构型和β-构型可以通过开链式互相转化,直至达到动态平衡,从而造成了变旋现象。
3、Haworth式(透视式)
Fischer式的半缩醛结构中,从环的稳定性看,那种过长的氧桥是不合理的,为了更接近真实,更形象地表达糖的环氧结构,Mr.Haworth首先提出将直立的结构式改写成平面环状结构式来表示,这对于观察糖的基团之间的立体化学关系更为方便,a)Haworth式的画法:
画出成环氧原子处于右后方的六员环,并将环顺时针编号。Fischer开链式中,链右边的基因处于环下方,而左边基团处于环上方。成环时,为使-OH(决)与C=0更接近,根据单键旋转不影响物质的构型的原理,将C4-C5键旋转109°28′(平面旋转120°),因此,D-型糖未端-CH2OH必然处于环上方。
b)含末端-CH2OH Haworth式D/L和α/β构型判断
判断的前提:环是顺时针编号
①当末端-CH2OH处于环上方时,为D-型
当末端-CH2OH处于环下方时,为L-型
②当-OH(半)与末端-CH2OH同侧时,为β-型
当-OH(半)与末端-CH2OH异侧时,为α-型
以D-果糖为例
c)不含末端-CH2OH糖的结构判断
这时,应寻找-OH(决)
当-OH(决)处于环下方时,为D型,当-OH(决)处于环上方为L-型
当-OH(半)与-OH(决)同侧时,为α-型,当-OH(半)与-OH(决)异侧,为β-型
d)-OH(半)的识别
什么是半缩醛-OH?与成环氧原子直接相连的碳上的羟基,称作-OH(半),注意-OH(半)与其它醇-OH的区别。
例:请画出α-D-半乳糖的Haworth式
e)怎样识别不正规的Haworth式
①确认半缩醛-OH
②将环正确编号(醛糖-OH半)处于C1上,酮糖OH处于C2上。
③若环是顺时针编号,则旋转归位,基团位置无变化;若环是逆时针编号,则翻转归位基团位置发生变化,总之,要归其位而视之。
6)Haworth式的对映体
三、单糖的性质
1、差向异构化
单糖分子中,由于α-H原子受到C=0和-OH的双重影响变得十分活泼,在 碱性条件下,单糖可转化成烯二醇式结构并达到平衡:
由于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在C3、C4、C5上的构型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烯二醇结构。因此,在碱性溶液中,实际存在着三种糖的平衡。
2、氧化反应
1)碱性条件氧化
在碱性条件下,所有的单糖均可以被Feiling和Tollens试剂等弱氧化剂所氧化
凡是能被斐林试剂氧化的糖统称为还原糖,所有的单糖都是还原糖。
2)酸性条件氧化
A、弱氧化剂氧化: Br2/H2O,对象:醛糖
醛糖+Br2/H2O→醛糖酸
酮糖+Br2/H2O→难以反应
B、强氧化剂氧化,HNO3对象:醛糖
醛糖+HNO3→糖二酸
3)酶催化氧化氧化末端-CH2OH
3、还原反应
4、成脎反应
试剂:苯肼
对象:所有的还原糖,部位:C1、C2,现象、黄色结晶
因为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的C3、C4和C5上的构型相同,所以它们的脎相同。
作用:①鉴别还原糖的存在
②从糖脎的熔点和晶形可鉴别某些糖。
5、脱水反应和呈色反应
1)Molish反应
糖类化合物+α-萘酚/乙醇 观察界面出现的紫色环
作用:鉴别所有的糖类化合物
2)间苯二酚/浓HCl反应
酮糖+间苯二酚/浓HCl → 红色
醛糖+间苯二酚/浓HCl → 较难反应
作用:鉴别酮糖的存在
3)Tollen反应
戊糖+均苯三酚/浓HCl → 红色
其它糖+均苯三分配/浓HCl → 黄色
四、单糖的重要衍生物
1、糖苷
糖苷是糖分子中的-OH半与另一分子羟基化合物(如ROH、 OH等)失水生成的缩醛结构的化合物。糖苷分子中糖的部分叫糖基;非糖部分叫配基,连接糖基和配基的键叫做苷键。
α-型-OH半所形成的糖苷称作α-糖苷,其苷键称作α-苷键
β-型-OH半所形成的糖苷称作β-糖苷,其苷键称作β-苷键,自然界中以β-糖苷为主,存在于植物的根、茎、花叶和种子中。
糖苷的性质:
(1)糖苷分子中不存在半缩醛结构,所以没有变旋现象;
(2)糖苷不能被斐林试剂所氧化,为非还原糖,并且不能成脎;
(3)糖苷仍有旋光作用;
(4)糖苷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但在碱性条件下稳定。
2、糖酯
糖分子中所有的羟基都能与有机酸或无机酸作用生成酯,称作糖酯。
糖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第二节 二糖
教学目的:
1.了解纤维二糖、乳糖、海藻糖、壳聚糖、甲壳素、果胶质来源,结构和性质
2.熟悉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
3.掌握麦芽糖、蔗糖、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
麦芽糖、蔗糖、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重点:
麦芽糖、蔗糖、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二糖是由相同或不同的两分子单糖通过苷链连接而成的糖苷。根据它们是否能被斐林试剂所氧化,可以分成还原性二糖和非还原性二糖。
一、还原性二糖
1、结构特点
还原性二糖是由一分子糖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分子糖的醇羟基缩合而成。
例如麦芽糖、乳糖等都是还原性二糖
2、性质
(1)还原性二糖分子中存在着一个半缩醛-OH,因此,还原性二糖仍具有变旋现象。
(2)氧化反应
还原性二糖+斐林试剂Cu2O↓(砖红色)
作用:可用于鉴别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3)酸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反应,其苷键断裂,生成两分子单糖。
3、举例
(1)麦芽糖,由一分子α-D葡萄糖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D葡萄糖C4上的醇-OH脱水后,通过α-1,4-苷键结合而成
(2)纤维二糖:由一分子β-D-葡萄糖C1上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D-葡萄糖C4上的醇-OH的脱水生成,通过β-1,4苷键连接而成。
(3)乳糖:由一分子β-D- 半乳糖C1上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葡萄糖C4上的醇-OH脱水后,通过β-1,4-苷键结合而成。
二、非还原性二糖
1、结构特点
非还原性二糖是由二分子糖的半缩醛-OH 脱水而成的,最常见的是蔗糖的海藻糖。
(1)蔗糖:由一分子α-D-葡萄糖C1上的半缩醛-OH与另一分子β-D-果糖C2上的半缩醛-OH脱水,通过α,β-1,2-苷键连接而成。
(2)海藻糖(酵母糖)
由两分子α-D-葡萄糖的半缩醛-OH脱水,通过α-1,1-苷键连接而成。
2、性质
(1)非还原二糖分子中,不存在半缩醛结构,所以无变旋现象。
(2)不被斐林试剂氧化,不能成脎;
(3)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两分子单糖;
(4)具有旋光性
这种水解反应前后旋光性由右旋变为左旋的过程,称为转化过程,转化后生成的等量葡萄糖和果糖称为转化糖。
第三节 多糖
多糖是由单糖通过苷键连接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如动、植物贮藏养分的糖元、淀粉等,组成植物骨架的纤维素都是多糖。
多糖的特点:无甜味,极少还原性,不溶于水,只有平均分子量。
仅由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作均多糖;由几种单糖组成的多糖称作杂多糖。
1、淀粉
淀粉是植物的重要贮藏物质之一,常存在于植物的种子,块茎及根中。淀粉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类。
(1)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是由α-D-葡萄糖通过α-1,4-苷键连接而成。 为32000~165000。
由于各个分子中只保留一个半缩醛-OH,在分子中所占的比例甚小,一般认为直链淀粉无还原性。
根据X-衍射的研究证明:直链淀粉的稳定构象是绕成螺旋状的管道构
性质:
(1)无还原性
(2)不溶于水,因为许多-OH处于螺旋体内侧,但加热时螺旋体散开,可均匀分布在水中。
(3)无粘性
(4)遇I2显深兰色
直链淀粉+ I2—→深蓝色蓝色裉去 重现蓝色
(5)水解
在酸性条件或酶催化下,直链淀粉可发生水解。
淀粉→兰糊精→红糊精→无色糊精→麦芽糖→D-葡萄糖
淀粉酶催化 麦芽糖酶催化
遇I2所显颜色
深兰色 兰色 红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人的胃液中存在着淀粉酶和麦芽糖酶,所以人类主要以淀粉为食物。
2、支链淀粉
以α-1,4-苷键和α-1,6-苷键将α-D-葡糖连接成高分子化合物。
性质:
(1)遇I2显紫红色;
(2)无还原性;
(3)水溶性:不溶于水,但吸水膨胀;
(4)有很强的粘性(因为支链彼此纠缠所至)
糯米中支链淀粉含量很高,糯米的“糯性”由此而来
(5)水解反应:不易彻底水解,一般水解到1,6-苷键的分支处,水解受阻,有些胃功能较差的人吃糯食难以消化,就是这个原因。
3、纤维素
纤维素是植物的支撑物质,细胞壁的主要成份。
组成:由β-D-葡萄糖通过β-1,4-苷键连接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无支链,是纤维二糖的高聚物,M≈2.2×105~1.8×106
纤维素性质稳定,有良好的机械程度和化学稳定性;
性质:
(1)不溶于水,但吸水膨胀;
(2)溶于Cu(OH)2/NH3、ZnCl2/HCl.NaOH和CS2中,形成粘稠的溶胶,利用这些性质可制造各种人造棉和人选丝。
(3)能发生水解反应
a)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一系列纤维素糊精,最终生成纤维二糖和D-葡萄糖。
b)某些细菌含有分解β-苷键的纤维素酶,使纤维素水解。牛、羊等动物之所以能以草作为饲料,就是因为它们的胃里含有这类细菌(存在着纤维素酶)。另外,植物的枯枝败叶能分解成腐植质,提高土壤肥力,也是因为土壤中存在这类微生物的缘故。
4、果胶质
果胶质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它填充在植物细胞壁之间,使细胞粘合在一起。
果胶质可分为原果胶,可溶性果胶和果胶酸。
(1)原果胶:主要存在于未成熟的水果和植物的茎、叶中,未成熟水果很坚硬与原果胶的存在有关,原果胶不溶于水。
(2)可溶性果胶:主要由α-D-半乳醛糖酸甲酯以α-1,4-苷键连接而成,可溶性果胶可溶于水,水果成熟以后,由硬变软,就是由于果胶质的成分由原果股转化成了可溶性果胶。
可溶性果胶 果胶酸+甲醇(其中酯键被水解)
(3)果胶酸
由α-D-半乳醛糖酸通过α-1,4-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植物的落叶、落花、落果等现象均与果胶质的变化有关。
5、壳聚糖、甲壳素
1)2-氨基-β-D-葡萄糖
2)N-乙酰基-2-氨基-β-D-葡萄糖
壳聚糖:1975年首次被日本工业引进作为天然污泥脱水剂,用于生活废水的净化处理。
应用情况: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已被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研究:
(1)生物医学材料:隐形镜片,人造血管等;
(2)制药(具有抗凝血作用),化妆品;
(3)纺织品、吸附及分离剂;
(4)食品、饲料添加剂(降低血液中胆固醇)
(5)农业材料
有机化学课件【篇2】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和大背景下,基于化学科目“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高中课堂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等待解决,今天我就以本人课堂教学中所经历的一些切身、具体的上课实例谈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得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
浅谈如下3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本上的重难点知识训练学生分组合作、交流研讨、归纳总结的能力以便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4组交流、研讨、实验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还原性、漂白性和氧化性四大性质,根据具体的实验现象归纳总结二氧化硫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如果此时还是以教师为主体,不让学生主动分析思考讨论,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而不加以思考讨论实验,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创设崭新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到利用乙烯、苯乙烯等单体使用加聚反应制备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合成塑料时,可以给学生补充:虽然这些新型有机合成材料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同时也要知道这些塑料制品难以降解,很容易造成“白色污染”,给环境带来危害等。由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加聚、缩聚等聚合反应的规律,而且也很好得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3.努力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精神。
例如: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针对教材中一些典型的知识案例,立足课本结合学生自身水平设计一些具体的探究思路,然后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例如:在讲到有有机合成路线的选择和设计时,我让同学们分3组分别结合已有的有机合成原料进行正推法、逆推法、中间向两头推法设计了3种不同的有机合成路线。然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最终根据原子经济、绿色化学思想确定了一种最佳有机合成路线。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合成有机物的一般原理、方法和步骤,并且在学生具体交流研讨、合作实践中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也提高了学生合作创新及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总之,在教育体制深入改革的今天,基于化学学科“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素养的课堂教学到底该如何开展,相信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做法。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相信在经过各位同仁的交指导以后,我会更加高效得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创造性思维,解决生活、工作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
有机化学课件【篇3】
有机化学课件是现代教育中不可少的一种教学工具,它以清晰的图像和详细的说明展示了有机化学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反应原理,为学生理解有机化学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帮助。本文将详细介绍有机化学课件的相关内容。
一、有机化学课件的背景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教育领域也开始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资源和数字化教育工具。有机化学课件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一员,不断发展壮大,以应对更高效、更便捷、更多样化的教学需求。
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含碳的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是生物学、医学、药学、材料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在这个背景下,有机化学课件的出现和应用,为有机化学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方法。与传统的讲解方式相比,有机化学课件引入了更多的多媒体元素,例如图片、动画、声音等,在增强学生视觉感受和学习兴趣的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交互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成果。
二、有机化学课件的特点和优势
有机化学课件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其中最显著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有机化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不仅能够展示经典有机化学概念、结构、反应,还可以涵盖最新发展和前沿研究成果。同时,课件的展示形式也非常多样化,既有概念图、结构式,也有反应原理图、实验步骤演示等等,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生动的动画和图像
有机化学课件中常用的动画和图像,能够生动地展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特点。通过多种多样的动画和图像,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各种反应机理和化学结构,提高了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了解程度。
3. 互动性和自主学习
有机化学课件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实时互动,更能够提供许多原有的实验和例题,加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注意力集中。通过互动问题的提交与讨论、自主学习功能的设置,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提高。
三、有机化学课件的应用和实践
有机化学课件的应用和实践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高中和大学的课堂教学,也能进行远程、网络和在线的教学模式。下面是有机化学课件的一些常见应用场景:
1. 课堂教学辅助
有机化学课件在课堂上被广泛采用,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开展听课学习,也能够让老师更轻松地展示教学设计。老师和学生通过共同使用有机化学课件,大幅度提高了学习效果。
2. 远程教育
随着大学分布广泛,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多地教学和远程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网络技术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机化学课件被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中,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 常规学习
有机化学课件不仅在课堂教学和远程教育中应用广泛,也可以被学生用于日常的自学中。通过使用课件辅助工具,学生能够有效地分析和理解有机化学原理和结构,大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四、有机化学课件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创新,有机化学课件的未来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下面是有机化学课件未来发展的一些趋势:
1. 数据共享和交互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教育资源共享和数据交互将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因此,未来的有机化学课件将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互性,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2. 移动互联网应用
当前,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机化学教育方面,移动设备的应用也将有更多的可能。因此,未来的有机化学课件应该注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以适应更多的学生需要。
3. 多媒体元素的丰富和优化
在未来,有机化学课件将更加注重多媒体元素的丰富和优化。这些元素包括声音、视频、动画等,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的学习体验和更加准确的知识理解。
综上所述,有机化学课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学工具,它通过清晰的图像和详细的说明,演示和探索了有机化学的重要知识点。在今后的教育中,有机化学课件将成为更加重要的教学工具,在传统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织之间,不断探索和创新。
jk251.coM小编推荐
化学课教学反思精选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是单纯的全盘授予,而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会在正式上课前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可以体现教师的教育机制,您一定也在考虑如何写好教案吧?我们听了一场关于“化学课教学反思”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化学课教学反思【篇1】
在设计化学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已具备的科学知识、相关的技能,这样设计才有可能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教学过程的课堂效果才更有可预见性。
怎样利用课程资源?课堂要实现目标需要哪些资源?课程目标与资源方面怎样架设桥梁才能更好地达成效果?如课例Ⅱ怎样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可用学校及社区图书馆等拓展学生的视野,走出课堂,走向实际生活,从而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反思课堂设计模式就成为教学行为记录反思策略的主要线索。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⑴对象分析:学生预备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对新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⑵教材分析:应删减、调换、补充哪些内容?教材中呈现的排列顺序能否直接作为教学顺序?在教学重难点上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有否差异?
⑶教学顺序:包括环节、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
⑷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
⑸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化学课教学反思【篇2】
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已经经历了许多物质变化的过程,看到了许多物质反应的现象。上课开头,通过如何销毁一张记有秘密的纸,调动学生积极性。再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产物的不同,引入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定义,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第一部分是通过4个化学变化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方式总结: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和生成沉淀的现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简单介绍实验操作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学生兴趣比较高。由于是演示实验,部分学生对于实验现象观察不够准确,应使用投影展示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充分观察。
第二部分通过生活实际例子,煤燃烧放出热能和光能引出化学变化过程伴随能量的变化,与此同时引出化学能的概念,但对于化学能的讲解不是很到位。之前在其它两个班级,讲解能量变化是通过本节课试验中镁条燃烧释放热能和光能进行引导,不仅可以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学生理解,所以对于此处能量的变化应该还是沿用镁条燃烧试验讲解较为有益。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同学给出预想范围之外的答案时,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课后还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多扩展化学课外知识,用心准备教学材料。
化学课教学反思【篇3】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教育对象,还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一切教学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对某种物质的学习,首先从结构推出性质,再从性质推出存在,制法、用途、检验方法等。教学中不能仅满足于课本,而应该在扎实领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将化学的视觉放开,着眼于化学发展新成果,着眼于化学与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社会的联系,着眼于化学发展的新成就,应用课本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松宽和谐的氛围,培养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人人动手的机会,给予人人成功的条件。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互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并用,发挥自身的创新潜能。讲、议、辩、练相互穿插,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不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创新能力。
化学课教学反思【篇4】
这个月为期两天的海南省化学课堂教学比赛活动已经结束了。我因为又能参与这样的活动而倍觉自豪,我因为再次能走上讲台展示自我而深感幸运,我为能在这样的舞台上辛苦着快乐着成长着而终身难忘。赛课虽然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收获却将陪伴着我。
一、备课思路
本节课在设计时,我力图体现复习课要改变方法,要创设复习的情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要精选练习并注重及时反馈,我采取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和互相点评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
二、课后反思
在反思本节课时,我也体会到有许多问题值得我深思。
1、课堂教学的气氛还有待于创设。课堂教学的气氛还不够活跃,教学中学生的“自由度”还显得不够,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还可以更大,要努力创设学生自由谈论的空间,让学生在此空间中说出自己知道的知识,以达到自主复习的目的。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在《山中探险》活动环节,如果设计成小组内先互改,再让小组总结写错较多的地方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点。这样的设计即可以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互相评价,同时关注到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自我的有效途径。这样可能会让课堂教学再进入高潮。
3、探究实验活动中的不足。通过这节课让我再次体会到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更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本堂课中我设计了探究活动,但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如果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能的空间,那这一环节就更完美了。
4、习题环节显得较匆忙。在习题反馈环节,我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所以第2小题并没有让学生展开思维,寻找其他的答案。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应该测重于总结解题的方法。如果不能在课堂中完成那就应该让学生课后进行继续交流寻找答案,而不是只找到一个答案即可。
总之,在课堂上,我应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授之以渔,要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最后,我非常感谢各位评委的精彩点评和我校化学组的各位老师在此次比赛中对我课堂教学和实验准备等方面无私帮助和指导,还要感谢李蜀琼老师和陈成进副校长多次对我的教案、课堂教学等都进行了非常详细地指导和精心地陪同!
化学课教学反思【篇5】
自从参与研究“以先学后教为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展示交流预习学习成果,进一步达成预设目标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将这一理念更好的体现在我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使新课程理念得以更完美的展现呢?这的确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时间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的问题。我也一直在进行着尝试,尝试各种形式的“先学”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应该说尝试无所谓成功与失败,因为每一次尝试都凝结着我的思考与进步,这也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只要肯去尝试,肯动脑思考、肯去总结,就是一种成功,成功是一种态度。
上第三单元课题4“爱护水资源”这节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改变了以往由教师去搜集相关资料,再由教师展示、讲解的做法。
1、目前我国、我市水资源状况如何?
2、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的排列情况如何?这给你什么启示?
3、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如何防治水污染?
4、做为一名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如何真正参与、做到“爱护水资源”?
问题抛出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大组,让各组选择一个问题,然后去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拿出来与全班同学共享。
说实话,我还是有些不放心,自己仍做好了第二手准备,万一学生没有实际行动,或找不到相关资料,那我就按以前的方法自己讲。终于到了上这节内容的时间,走进教室前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不安的。当进入教室,看到学生们兴奋的、迫不及待的表情时,我才放心,心情也变得轻松起来。简单开场后,我便组织各小组展示自己准备的资料,没想到,他们准备的资料还挺丰富,图片、文字都有(遗憾的是本校教学设备落后,学生无法准备、展示音频资料)。当一个小组汇报、展示完后,若其他小组的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有更深层次、更丰富的资料,便会迫不及待的举手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间自发的讨论就这样开始了。而我,只是在一旁认真的倾听,当发现有不足或有遗漏的时候,我便设置一些疑问,引导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近来,相互补充,这样,避免发生本组不准备的问题不关心、学习知识出现缺漏等情况,同时也培养他们“协作、共享”的学习习惯。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涨,直到下课铃响起,他们还意犹未尽。
这节课,学生在我为他们搭建的平台上充分的展现自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整节课的氛围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在自主、实践、探索、合作的学习过程中,轻松的掌握了知识。
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课前查阅大量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讲到了,才能得到安慰,才放心,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老师。主要是因为老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掌握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完全能理解的知识,掌握的知识就不要多讲;只有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对于需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完成,不能完成的教师才加以引导。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有过形象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如果我们教师总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真的会对学习感到“味同嚼腊”,失去兴趣,试想谁愿意去嚼别人已经嚼过的甘蔗呢!过去,我们是学生的师长,而今,我们应是学生的“导航员”。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要被淘汰。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关键在课堂上由教师培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最终达到“活”学。
现在学生年龄虽小,但思想敏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是受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英雄主义思想不少见,他们对于老师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书本上的一些精神,往往不以为然。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注意正面引导,并及时纠正学生思想观念中的误区,恐怕不仅影响教育效果,更会影响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既给我们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改的浪潮中,勇当教改先锋,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化学课教学反思【篇6】
一、猜测入手 激发学习兴趣
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在乙醇的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乙醇的分子后,试着让学生写出它可能的简式,再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它的简式,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 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时,安排了学生操作活动。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初中化学催化剂的认识起到了升华。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验证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实验的要点。通过“评评议议”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当然,本节课有精彩的,也必有糟糕的。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评价激励不够。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二、缺乏课堂机智。
乙醇物理性质学习时为什么明明有充足的时间,结果却不够用呢,原因在于学生在汇报见解时,以为有所区别,值得一说,有三四个学生一直汇报。当时自己心里虽急,却寄希望下一个汇报时能自觉地讲到教师的设想,如果教师自己当时能主动地说一句“有新主意的自己站起来说一说”这句话,那么时间的安排就更为科学,环节就更为合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三:总结得不够简略,有些拖泥带水:几种反应的成键与断键方式,直接标注一下实际即可。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化学课教学反思【篇7】
一、猜测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如,在乙醇的一节课中,我们了解乙醇的分子后,试着让学生写出它可能的简式,再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它的简式,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时,安排了学生操作活动。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对初中化学催化剂的认识起到了升华。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实验的要点。通过“评评议议”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立足课内,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当然,本节课有精彩的,也必有糟糕的。糟糕的点滴也因为这节课而牢记我心。
在本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评价激励不够。
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二、缺乏课堂机智。
乙醇物理性质学习时,为什么明明有充足的时间,结果却不够用呢,原因在于学生在汇报见解时,以为有所区别,值得一说,有三四个学生一直汇报。当时自己心里虽急,却寄希望下一个汇报时能自觉地讲到教师的设想,如果教师自己当时能主动地说一句“有新主意的自己站起来说一说”这句话,那么时间的安排就更为科学,环节就更为合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三:总结得不够简略,有些拖泥带水。
几种反应的成键与断键方式,直接标注一下实际即可。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糟糕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糟糕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化学课教学反思【篇8】
参加xxxx届海南省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比大赛,实乃我之幸。接到参赛通知的时候,既兴奋又有压力,由此开启了我终身难忘的“修炼之路”。这条路上经历诸多,奋斗、纠结、困惑、迷茫、坚持、喜悦、感动……非常感谢精心指导我的林晶老师、丁丽老师,还有鼓励帮助过我的学校老师和朋友。下面谈谈我参赛的一些反思:
一、选课题。
单单是选课题,就已经是各种纠结,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一节比赛的课题要定下来竟也不简单。我最初拟定了三个课题“酸碱盐的复习课”、“化学用语的复习课”、“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复习课”,考虑到“酸碱盐的复习课”内容繁多且难,如果只完成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又感觉知识没有完全建构起来,而“化学用语的复习”是我开始最中意的,并且有了一些思路,但是最终因为没有学生动手实验这方面被否掉了,对此,我也产生了迷惑:赛课中没有学生动手实验到底会不会受到影响?最后选择了“气体的实验室制取”,并且将课题缩小范围,定为《o2、co2的实验室制取复习课》。感悟是:万事开头难,古话诚不欺人也。
二、大量收集资料,进行教学设计。
之前参加学校比赛、市比赛的时候都是新课教学,相对来说我比较熟悉,但是省赛的要求是复习课比赛,第一感觉就是:难。一方面难在于我从来没有上过复习课型的公开课,另一方面复习课内容多,时间短,而且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普遍不高,已经没有了学习新课程的新鲜感。
前期收集资料也发现了网上关于复习课型比赛的资料相对新课型比赛的要少很多,因此搜集资料方面也并不容易,百度、知网上搜索如何上好复习课,研究了一些文献之后,对复习课授课有了进一步了解。而在海口参加吴主任卓越教师工作室第一次集中培训,才更有了明确的方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力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发展,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等。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产生条件下的学习只能是“接受式学习”,复习课教学同样不能例外。原先考虑课题的引入是从历年中招考试情况分析开始,发现这样虽然让学生明白本知识点的重要性,产生“必须学”、“一定要学好”的心理,但是如此明显的考试目的着实不好,因此还是决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从三亚的空气质量好入手,原先想过图片新闻形式,发现如此并不生动,后来决定录小视频———《晨练》,既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明白为何学,感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知识梳理,建构知识网络。
从设计之初,就明确复习课一定要建构好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建构常采用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导图可是费了我不少脑细胞,搜集的资料常用的是树状图,可是总觉得不太适合我的课,思考好几天,突然灵感一现促成了我自己比较满意的知识网络图,最后在PPT上一步一步完成,因为是原创,所以一度还有些膜拜自己这都想并做出来了,所以说这次赛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我的一些现有能力。比如思维,比如PPT制作水平。
而在建构知识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建构好了知识网络,就能让学生从中更好地分析得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水到渠成。
化学课教学反思【篇9】
新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注入了新的生机,给教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化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化学教学正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巨大的变化,广大的化学教师响应积极,他们认真理解新的化学课程观,学习新教材,逐渐树立起了新的化学教学观。
通过几个月的新课改实践,我们有许多体会和反思,现总结如下,供化学教师们参考。
一、对化学新教材的认识
新教材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充实了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等的融合与渗透,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产、生活入手,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1、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教材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探究过程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2、突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强化了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4、加强了科学与人类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新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教育的同时,渗透了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责任感等人类精神文明的教育,使科学知识与人文内容相联系,达到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如“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以此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九年级化学教材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随着课堂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新教材已经用于课堂教学。在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教师们普遍认为:这套教材体系全新、图文并茂,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但在教学中也面临着许多疑难和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
在以往的化学教材中,每个概念的出现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新教材有的概念是先让学生感知,再逐步掌握。如氧化物这个词在单质,化合物之前出现了,并没有下定义如P2O5、AL2O3、SO2等是氧化物,可以让学生去领悟什么样的物质是氧化物。但教学起来确实有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同时,在学习元素概念之前,又出现了单质、化合物。我们许多教师在元素的概念教学之后再重新系统学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物质的性质中关于物理性质的定义学生难以理解,因为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的”学生感到茫然,我觉得可以在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后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对比教学。教材淡化概念教学意图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多。
2.教材中知识阐述太简略
纵观全书,课文中的知识阐述简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拓展的地方不少,如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新教材中没有讲单质化学式如何写?含原子团的化学式书写方法,读法等应适当补充,不然,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就感到处处有困难。
3.实验条件影响化学教学
“活动与探究”较多,教材中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没有分开,许多实验现象,结论应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我们绝大多数学校都是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都较差。有的实验缺药品,仪器、还有许多学校没有实验室。上好一节化学课很困难,我们有的教师只有因陋就简,仪器用生活中的用品代替,没有实验室就把实验搬到教室里去做,这样,无形之中就增强了教师的工作量,当然,有的教师就只好讲实验,这显然与新课程要求是相违背的。有的实验操作困难,如粉尘爆炸实验,现象不明显;加热过氧化氢制氧气时,若用医院消毒的双氧水,带火星的木条就不会复燃,究其原因是过氧化氢浓度低了或气体含水太多。教材40页的探究实验所选红砖颜色要红,并要研得很细效果才明显。学生实验能力比较低,活动时间不易控制,“活动与探究”课常常不能按时完成。
4.习题和教辅与教材要求不完全一致
第五单元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习题中有的化学反应在前面从来没有出现过,(如锌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这些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应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掌握?在学生刚开始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就在习题中出现不会写的化学式和化学反应,让学生根据该反应计算,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许多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只好教给学生,不知是否恰当。教辅资料与教材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照搬过去的习题,有的难度过大。
化学课教学反思【篇10】
我们在一起开教研会,谈论最多的大概还是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难教”。一是教学时间少,二是知识点难把握。讲少了学生“啥也不知道”,讲多了学生“消化不了”,而高考以后如何考还一无所知。我们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在讲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时,按教材内容在其中一个班我按照下列程序开展教学:①离子反应的定义;②离子反应的条件;③离子方程式的书写;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一节课下来,我感觉“真顺畅”,学生也说“好学、简单”。第二天上课再让学生写几个离子方程式却让我目瞪口呆,怎么办呢?再小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吧!这样效果好多了,还真体会到了“爽”。说到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报章书刊,还有专着说了很多很多,让人看了为之鼓掌,但就如何在课堂上去实施,结合每节课如何做,却没有现成的答案,何况学习的主体(学生)各不相同,他们的愿望各不一样,这就是教学的难处。但教师毕竟是学生学习的导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新形式下如何“教”,我感觉教师要首先做好教学反思,本文我想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教学前反思:明确教学目标,左右相关教材,制定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建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我们的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1.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确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必修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工夫去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必修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研究学生,制定发展目标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有时却实在让我们头疼,上课了你得提醒他拿出教材和学习用具,你得提醒他该坐正了,拿笔了,或者一问三不知…等等。学生的主动性在哪呢?一言以蔽之他不知学了有何用,没兴趣。大量的事实证明:学生主动想做的事,就会越做越有兴趣,就会越做越好。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明确自己的差距和前进的方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化成自主的探索学习。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开阔视野,他能主动的找教师、找同学帮助,上网、查资料,他会寻找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励学生、帮助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教授新知识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已有知识,把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科学、合理地去思考、判断和创造。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是“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你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思考问题,你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的“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沿着情景的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师生都处于活动主体地位,其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演变成学习的检查者。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教学应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最佳学习状态,唤起学生参与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展成合作教学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会随之增强。例如《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教学,我把握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通过探究:什么是化学变化?在很平坦的台阶上使学生明确了“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这时就有学生在下面议论:①离子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吗?②只有三种条件下才能发生离子反应吗?我很高兴地捕捉到了学生的疑惑,并由此使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要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学习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尝试着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之后的情况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还是来看《离子反应》中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教学,通过离子反应的条件学生很快地写出了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Cu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②KOH溶液和H2SO4溶液③Na2CO3溶液和稀盐酸反应④NaOH溶液和稀盐酸反应。随之我让学生讨论:①比较反应②和④离子方程式,并由此举例说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差异。②尝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反应略),并由此讨论书写离子方程式的规律和方法(步骤)。学生在讨论中说出了很多想法和“高招”,虽然不一定有代表性,但是他们能理解的,在一定时候去用也是有效的;可能也说不出什么道理,但经过教师的点拨他们会豁然开朗,你想这样的教学比说教不更有用吗?我在“情景导学式”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强调“实践与讨论”,使归纳和总结赋予了活力。
3.发展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不可能一处即蹴,并且在教学中我们可能还会遇到“伤心”,学生不合作、不理会,启而不发是常有之事。但想想你的“说教”他(她)又听了多少?而尝试着鼓励他(她)动起来,从学习习惯让他变起来,终有一天会有突变。学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实现学习主体各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上,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创新力的开发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师更应采用多样活泼的方式,借助多种媒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对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分析性指导和支持,以养成学生全面进取、不断创新的习惯。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供假信息,从反面刺激学生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论证的根据,在反复磨炼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程标准中的模块教学,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化学课堂教学中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将难于理解的“理论”转化为学生可触及的表演。如“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揭示,通过学生角色表演或者教师“相声”式的讲演,让学生进入角色自身融入其中,可有效地解决发展学生自学能力中的障碍,将学习变为他们自觉的行动,这是自学能力提高的源泉。
三、教学后反思:小结教学得失,关注过程效果,提高师生素养
教学后写“教学后记”及时记录教学后的体会,或者及时修改教学过程设计,这是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教学后反思是积累教学经验,修正教学策略的必由之路。一节课下来想想有效果吗?你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还是探究,是将发展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吗?自我感觉好吗?自主学习安排了多少时间,学生得到充分的参与吗? 我们有多少问题需要反思,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从备课到上课,再到指导学生的学习 ,我们在观念上转变到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境界了吗?
1.教学是过程与效果的统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强调过程教学,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学科认知体系,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忽略教学的结论,很难想象一节课后你问学生知道了多少化学知识,他(她)却一无所知;如果学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却写不出化学方程式,那是什么境况!
教学中要不要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要不要规范和传统呢? 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反思究竟什么是基础,应当打好怎样的基础。新课程要求用全新的视野去审视“双基”,它的界定在于它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些都是要求打好的基础,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要么只重结果忽视过程,要么只要过程忽视结果,应强调“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辨证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是离不开“双基”的学习过程的,是在基础的活动中才能获得的。
教学应是过程与效果的统一。真正的教学应该将学科中最基本、最有用的内容讲深讲透,而且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应改变教育观念,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学形式的多种组合,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相长”源自《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词汇在教育界的使用率可谓频繁,反观过去的教学我们真正做到了多少。教师与学生谁是教学的主体,我们也争论了许多年。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互为主体。教的活动中,教师是该活动的承担者,是主体,强调教的本质即是引导;学的活动中,学生是该活动的承担者,是学的主体。活动中的主体具有主体性,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主观性等。自主性,是指活动的自我决定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活动者自己确定目的,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活动;二是活动者在活动中自己选择活动方式,自己掌握活动进程;三是活动者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调控学生的学习活动,使之更具目的性、科学性,更有可操作性,使之成为有意义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下师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化学与生活课件
讨论与“化学与生活课件”相关的问题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希望您赞同本文观点。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大家可以开始写自己课堂教案课件了。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能够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化学与生活课件 篇1
主题:烘焙中的化学原理
烘焙是一门需要精心学习与掌握的技能,不但需要良好的手艺,还需要对食材与化学反应的原理进行深入了解。在烘焙中,许多化学原理都得到了应用。下面我们将具体探讨一下烘焙中的化学原理。
1. 面团中的化学结构
面团是烘焙的基础,不同的面团所使用的面粉成分、水分、盐分、糖分等都会影响它们的化学结构。面团中的淀粉质,在加水后开始吸水膨胀,变成糊状物质。加入面粉中的蛋白质通过搅拌与发酵,生成面筋。面筋的弹性使得面团能够膨胀、发酵、造型等。
2. 发酵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面团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酵母菌的发酵,使面团发酵膨胀。而发酵的过程里,同时也需要加入一些物质,如糖、食盐、柠檬酸和乳酸等,这些物质能够刺激面团中酵母菌的发酵,促进面团的发酵效果。
3. 温度控制对烘焙的影响
烘焙过程需要使用温度来控制面团中的化学反应,也决定了面团发酵的速度和膨胀的程度。当面团在高于五十度的高温下烘烤时,后果是面团变硬和缩小,而低于五十度则发酵速度缓慢,糖分过多则会使得蛋白质发生变化,面筋很快失去弹性和韧性。适当控制温度能够使得面团烘焙出最佳的效果。
4. 焦糖化反应
许多烘焙食物中都有着金黄色的颜色或轻微的焦香气,这些皆是焦糖化反应的结果。当食材中的糖类在高温下遇热或火,会发生焦糖化反应,从而使得食物味道更佳,口感更好。
烘焙是一项需精心学习与掌握的技能,需要了解食材和化学原理才能掌握它的精华。食材的选择、合适的温度、面团的拌和、表面的美观,均需要通过化学的知识来实现,化学在烘焙中的应用不言而喻,同时也使得烘焙成为了一门精彩绝伦的艺术。
化学与生活课件 篇2
生活与化学教案
一、教学背景分析
生活中充满了化学的存在,比如我们日常饮用的水、食用的食物、洗涤用品、化妆品等,都是化学所涉及到的领域。生活中各种物质的交互作用都是化学反应。因此,化学的学习对于学生认识生活、掌握实践,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教学设计是基于高一化学必修一内容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化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于生活化学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化学与生活相关主题进行教学,在化学中融入生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具体内容包括:
(1) 了解水中的溶解度,了解无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2) 了解化学反应中各种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
(3) 掌握酸碱中性的概念及其特征
(4)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学会判断物质的酸碱性
2. 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探究、讨论的方式学习,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同时提高其阅读和理解化学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生活中化学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普遍性和实用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对于化学学科的兴趣,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结构
本教学设计分为四个部分:
(1) 获取前知识
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先回想起之前所学的和生活中化学所涉及到的内容,激活学生对化学相关的知识点的了解和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身临实践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物质的观察、实验现象的总结和数据处理,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生活中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如:酸碱中性、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水中溶解度等内容。
(3) 讨论与总结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经验和收获,并从中总结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规律和应用,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4) 拓展应用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化学的实际应用,并激发他们对于化学学科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
1. 获取前知识 (10分钟)
提出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它们与化学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思考,并引导学生回忆起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2. 身临实践 (35分钟)
实验一:水中的溶解度 (15分钟)
利用水和一些常见的无机物(如: NaCl,Na2CO3, CaCl2, BaCl2, CuSO4等)进行实验,了解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异。
实验二:酸碱中性(20分钟)
观察一些比较常见的物质,如:NaHCO3,NaOH,HCl,醋酸,葡萄糖,脱脂牛奶等,在酸碱试剂的作用下,了解酸、碱、和中性物质的表现特征。
3. 讨论与总结(10分钟)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在实验中所得到的结果,理解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和现象。
4. 拓展应用(5分钟)
通过阐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如:自来水处理、饮料制作、污水处理等,让学生了解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反思
通过生活中化学相关主题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同时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实验探究教学法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协同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强,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化学与生活课件 篇3
生活与化学教案
【引言】
生活与化学是密不可分的。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我们的饮食,到日常用品的使用,再到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方面,化学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本教案将结合生活中的实践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化学在食物中的应用
通过教授食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原理,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烹饪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探索食物加工、保存和调味等方面的化学应用。
2.化学在日用品中的应用
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产品的成分和化学反应原理,如洗衣粉、洗发水、牙膏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产品的日常应用和相应的化学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产品的性能因何而生。
3.化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通过教授环境污染的种类、成因和治理方法,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与化学科学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实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原理,如烧杯中的水的沸腾过程、洗洁剂对油污的清洁作用等。
3.讨论法: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讨论和分享对于化学在生活中的理解和应用案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
2.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后,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3.小组讨论:小组内成员之间合作紧密,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教学资源
1.教科书:配备适合年级的化学教科书,供学生参考和复习。
2.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洗涤剂等实验器材。
3.多媒体教学软件:配备化学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实验模拟等,以丰富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化学的实际应用的论文,以展示他们对于化学在生活中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步骤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2.讲授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和实践应用的关系。
3.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的原理和应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规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化学应用案例,并从中总结规律和应用。
5.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八、教学延伸
1.开展化学知识竞赛,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鼓励学生进行化学实践项目,如制作一种新的清洁剂、设计环保材料等。
3.参观有关化学应用的实际企业或科研机构,了解化学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结尾】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在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创新科技的工作中去。
化学与生活课件 篇4
生活与化学教案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相关教学设计。下面是一个关于生活与化学的教案主题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主题: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应用;
2. 掌握常见食品加工中的化学反应;
3. 学会正确运用化学知识提高食品加工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在烹饪中的应用
a. 原理:烹饪过程中,食物发生着各种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等。
b. 实例:鸡蛋煮熟的过程、面包的发酵原理等。
2. 化学防腐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a. 原理:化学防腐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b. 实例:食品中添加的常见化学防腐剂、如苏打粉、亚硝酸钠等。
3. 化学着色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a. 原理:化学着色剂可以赋予食品丰富的颜色,提高人们对食物的美感和观感。
b. 实例:糖果、饮料等常见食品中的化学着色剂。
4. 化学调味剂在食品中的应用
a. 原理:化学调味剂可以改善食品的味道,增加人们对食物的食欲。
b. 实例:味精、鸡精等常见化学调味剂。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2. 实验法:组织学生开展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化学反应引起的变化。
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真实的食品加工案例,探讨其中涉及的化学原理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盘色泽鲜艳的水果沙拉,引起学生对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的兴趣和思考。
2.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就煮鸡蛋的过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煮鸡蛋时蛋白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在烹饪中的应用。
3.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化学防腐剂、化学着色剂和化学调味剂的应用原理和食品加工中的实例。
4.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分析一些常见的食品加工案例,讨论其中涉及的化学原理和化学应用,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鼓励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关于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更多应用。提出课后拓展题,以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和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以及课堂上的讨论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课堂测验等方式进行评价,以检验学生对生活与化学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如调查与化学相关的食品加工方法和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提高对生活与化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组织学生设计简单的食品加工实验,加深对化学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的认识。
化学与生活课件 篇5
生活与化学教案
主题:生活中的化学实践
引言: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化学的身影。从我们吃的食物,到我们使用的日常用品,乃至于我们身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都离不开化学的知识。因此,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并能够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次授课将围绕生活中的化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丰富他们的化学知识,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食物中的化学
1. 糖的溶解实验:将糖分别放入冷水、温水和热水中观察其溶解速度。
2. 酸碱中和实验:利用红/蓝色的纸片将柠檬片的酸性和肥皂水的碱性进行鉴别。
3. 原理解析:通过以上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糖的溶解性和酸碱中和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食物中的化学成分并学会如何检验。
二、日常用品中的化学
1. 肥皂的制作实验:利用易获得的材料如植物油、植物碱和水制作肥皂。
2. 洗衣粉的活性实验:将洗衣粉溶解在盐水和纯净水中,观察泡沫的形成与持久性的变化。
3. 原理解析:通过以上实验,让学生了解到肥皂的制作过程和洗衣粉的活性成分对清洁效果的影响,培养他们对日常用品中化学成分的关注。
三、人体中的化学
1. 呼吸实验:观察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光合作用,了解呼吸过程中产生和消耗的氧气。
2. 能量消耗实验:通过测量不同活动强度下的能量消耗,了解身体能量的来源和使用。
3. 原理解析:通过以上实验,让学生认识到人体呼吸和能量消耗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并提高他们对身体健康和营养平衡的意识。
四、环境保护中的化学
1. 水质分析实验:利用验纸、试剂盒等工具,对不同来源的水样进行化学分析。
2. 燃烧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燃烧过程,并分析产生的气体和残余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3. 原理解析:通过以上实验,让学生理解到水质的化学成分和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对环境的影响,并引导他们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结语:
通过以上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融合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希望本次的教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并激发他们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化学与生活课件 篇6
化学与生活课件
化学是一门关注物质本质与变化的科学,也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甚至我们的身体和健康也受到化学物质的影响。因此,学习和了解化学对我们正确认识生活、保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化学与水的关系: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水的供应。化学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在水处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包括清洁饮用水的生产、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废水的净化处理等方面。同时,通过了解水的化学性质,我们也能更好地保护水环境,减少水污染。
化学与食品的关系:食品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品,而化学在食品加工和保存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酵素、脂肪、蛋白质、淀粉等分子的结构和特性对于食品的味道、口感、香气、营养价值和保质期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化学也为食品检测提供了可靠的手段,保障了食品安全。
化学与医药的关系:医药是人类保健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现代医学离不开化学科学的帮助。从药物分子的发现、优化到制剂的制备、加工和贮存,化学技术在医药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外,医学化学还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化学反应在体内的作用机制等重要内容,为开发新药物和优化现有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化学与能源的关系:能源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基础,而化学在能源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技术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能源的提取、加工和转化,还可以用于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例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通过化学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化学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实用的应用,如洗涤剂、香料、染料、化妆品、电池和塑料等产品,都是化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产物。因此,了解化学、学习化学,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生活和世界,还能为我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化学与生活课件 篇7
生活与化学教案
主题范文
一、引言(100字)
生活与化学密不可分,化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本教案旨在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展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化学应用能力。
二、化学在食物中的应用(400字)
1. 淀粉的检测: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如何检测食物中的淀粉。可以将食物样品与碘溶液反应,观察颜色的变化,从而判断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 发酵的原理:通过制作酸奶、面包和发酵酒等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发酵的过程和原理,并理解其中的化学变化和反应。
3. 制作饮料:通过实验制作柠檬汁和可乐等饮料,学生可以了解饮料中的主要成分,了解饮料的制作过程,并通过实验探索添加剂的作用和成分。
4. 食物的保存与腐败: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食物的保存状况,学生可以了解食物的腐败过程和原因,并学习如何正确保存食物。
5. 酸碱中和反应:通过实验了解食物中酸碱的含量,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正确判断食物的酸碱性,并通过实验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三、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00字)
1. 洗涤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不同洗涤剂的清洁效果,学生可以了解洗涤剂中的主要成分、作用和选择原则,培养他们正确选择洗涤剂的能力。
2. 化妆品的制作:通过实验制作化妆水、面膜和口红等化妆品,学生可以了解这些化妆品的主要成分,探索其制作过程,并了解化妆品对皮肤的影响。
3. 燃烧与火柴: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材质的火柴燃烧的特点和时间,学生可以了解燃烧的原理和火柴的结构,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火柴的知识。
4. 塑料的特性:通过实验观察和测试不同塑料制品的特性和性质,学生可以了解塑料的种类、用途和环境问题,并探索塑料的回收利用。
5. 自然界的化学反应: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了解自然界中一些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和原理,如腐蚀、发光和发热等现象。
四、结语(100字)
本教案通过化学在食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示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验的进行,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化学的知识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化学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未来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化学与生活课件 篇8
主题:如何用化学知识改善生活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用化学知识改善生活的几个方面。
一、食品与营养
食品是维持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化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摄取食物的成分和其对健康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添加了哪些化学物质的食品的标签来选择更健康的食品。另外,化学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例如,烹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了解食品成分的特性,以及不同的加热和储存方式,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
二、化妆品和个人护理
现代人对个人形象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许多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中含有的化学物质对我们的健康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学习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警惕并避免使用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例如苯甲酸酯和轻柿油酸酯等有争议的化学物质。此外,化学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化妆品和护理产品中各种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成分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的影响。
三、生活清洁
正确的清洁方法是保持居住环境卫生的关键。在清洁过程中,许多人使用了许多化学制品,例如氯漂白剂和垃圾袋等,并未充分了解其可能带来的危险影响。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哪些化学制品对人体健康有害,从而更好地选择清洁用品。另外,化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天然清洁剂,例如白醋和小苏打等,这是更健康并且更环保的清洁方法。
四、环境保护
化学工业对环境的危害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然而,化学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环境污染的来源和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处理产生的污染物。例如,化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污染物的成分和性质,并找到最佳处理方法,最小化对环境的危害。
总之,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更好地选择健康的食物和保健品,找到更健康的清洁方法,以及更好地了解环境污染和如何处理它。同时,也需要注意化学知识可能带来的危险影响,正确使用化学知识创造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环境。
化学与生活课件 篇9
生活与化学教案
主题: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导言:
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教案将围绕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展开,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他们对化学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化学与我们的食物
1. 了解化学与食品质量卫生的关系:
- 实际案例: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使用。
- 分析剖析:学习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作用,了解食品防腐剂的原理和风险。
- 实验设计:用红蓝指示剂检测市售果汁中的酸碱性。
- 思考启示:学会正确选择食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化学与我们的衣物
1. 了解洗涤剂的原理和分类:
- 实际案例:洗涤剂在衣物清洗中的作用。
- 分析剖析:学习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和作用,了解洗涤剂的种类及其原理。
- 实验设计:使用不同类型的洗涤剂处理污渍,比较清洁效果。
- 思考启示:学习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洗涤剂,养成良好的衣物清洗习惯。
三、化学与我们的环境
1. 了解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化学原因:
- 实际案例: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 分析剖析:学习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主要化学成分和来源。
- 实验设计:利用白烟实验模拟尾气排放,观察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 思考启示:呼吁保护环境,参与环保行动,减少污染源。
四、化学与我们的健康
1. 了解药物的化学原理:
- 实际案例:普通药物的作用原理。
- 分析剖析:学习普通药物的种类和作用机制。
- 实验设计:酸碱指示剂对常见药物进行鉴别。
- 思考启示:正确使用药物,培养对药物的正确认识和使用意识。
五、化学与我们的能源
1. 了解化石燃料的化学能量转化:
- 实际案例:汽车燃料和电池储能。
- 分析剖析:学习汽车燃料的种类和化能转化原理,了解电池的类型和储能原理。
- 实验设计:通过电池驱动小灯泡实现能源转化。
- 思考启示:学习节约能源,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六、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品质
1. 了解香料、颜料和香精的化学应用:
- 实际案例:香水的制作和染发剂的使用。
- 分析剖析:学习香料、颜料和香精的种类和应用。
- 实验设计:制作自己的香水或染发剂。
- 思考启示:培养艺术和生活品质,学会正确应用香料和颜料。
总结:
通过以上案例和实验,学生将深入了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通过良好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化学实验课件六篇
推荐大家阅读“化学实验课件”这是我们认为值得分享的好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请不要错过我们的网站。老师每一堂上一般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只有写好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
化学实验课件 篇1
化学实验课件
化学实验课件
课 型:欣赏﹒评述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理解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艺术的发展,特别是艺术家的创作方法,题材和观念的变化;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基本知识的了解,会分析现代艺术作品的构思和表达内涵,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现代艺术的实验性创作,对于当代艺术有健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辨别能力,正确看待传统艺术和新实验艺术的不同,尊重艺术多元化。
教学重难点:如何理解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题材和观念; 如何理解现代实验性艺术的内涵和价值,并建立学生正确、健康和理性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案,投影仪,学生简易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波洛克艺术创作纪录影片
提问:这是美国艺术家波洛克在画纸上泼洒颜料,请同学们欣赏并回答,这样的作品和你们所知道的传统绘画有什么不同?你们觉得这样能不能算是艺术品?
引出课题:《新的实验》
(二)讲授新课:
1,新的形体理解
图片展示: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与培根《号叫的教皇》
提问:这两幅作品,前者是委拉斯贵支在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在那里完成了一幅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画家很客观的描绘了教皇本人的形象。而后一幅,是培根在借用前者肖像画并加以变形的作品。
请同学们对比这两幅画,前后6人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出来讲讲你们是怎么看待新的形体?它带给你们哪些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1953年,培根在《号叫的教皇》作品创作中故意让教皇英诺森十世显得滑稽可笑。在这幅画上,坐在金交椅上的教皇似乎很孤寂,为了发泄,他正伸直脖子,张着大嘴大声尖叫。艺术家尝试在作画不再追求客观,而是 “力图把某种感情形象化”。
2,新的创作主题
提问:请同学们接下来欣赏著名现代艺术家沃霍尔的作
品,并猜猜它的名字。《汤罐头》
不同于我们所认识的传统绘画内容,艺术家模仿流行的一切:可能是物品,可能是明星,可能是广告,这些我们所熟悉的公众形象。艺术越来越贴近生活。有时候,生活也可以是艺术。
沃霍尔《玛丽莲梦露》和王广义《可口可乐》为代表的波普艺术,带来一种审视的眼光。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艺术不断扩张,甚至艺术创作越来越贴近生活。那么在信息化膨胀的时代,我们的科技手段是不是也能成为现在艺术的元素?
3,新的创作方式
当科技在不断进步,我们的艺术也在科技指导下不断进步,许多科技手段被艺术家们尝试和运用。
视频欣赏:《饮水思源》沙画
提问:这幅作品是为了今年西南大旱创作的作品。在工具材料方面有哪些突破?
沙子,摄像技术
作画者采取了沙子为工具材料,以不同厚薄为手法,模仿中国水墨画的效果,并把这个过程用摄影摄像的形式记录下来。
提问:同学们可以考虑这种创作方式传递给人们什么思
教师简明介绍:这个作品采用了今年珍爱水为题,以中华民族传统中国画元素,传递饮水思源,珍惜水资源的环保人文理论。并结合新媒体记录下来。
教师小结:现代艺术作品本身不只是一种视觉传达,往往还有深层次的人文观念。有时候完成作品过程本身也都构成了完整的作品。
(三)作品赏析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到世博万科馆里的.一个展厅“生命之树厅”。它展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公益环保行动——我国的退耕还林政策。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退耕还林”。通过小组讨论,阐明自己对现代艺术的看法。
作品背景:“生命之树”是一个环形的展示。上半部是沙画,结合灯光设计,我们可以看到一幅幅不断变换的画面,一个关于我们如何让林进沙退,让“生命之树”茁壮生长,等到回到祥和,平静,满是绿色的辛苦历程。
美术绘画作品不只是一个篇幅一个过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展馆也是一幅唯美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动手尝试创作一幅“泼墨式现代艺术作品”。
情境创设:播放背景视频 泼洒画《红色 波洛克行动式绘
建议:1、泼洒墨水;2、吹墨法;3、换成色彩颜料尝试 鼓励学生参与,并请参与的同学谈谈作品和作画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随行自发的内心冲动绘画,以及绘画中的愉悦感)
(五)总结
请同学们参与投票,你同意以下哪些评价:
1、一推垃圾;泼墨也能算艺术?真荒唐;2,我也可以画得更好;绘画原来可以这么自由随意;3,艺术的过程原来也能是作品;艺术原来这么贴近生活;4,绘画原来是这么简单而快乐的事情;5,艺术还可以用行为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教师总结:不管同学们怎么理解看待,现代艺术都是可以包容和接受的。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课对艺术有着自己
化学实验课件 篇2
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的测定
实验器材:水槽、玻璃片、蜡烛、玻璃杯、红色的水、火柴。主要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教学重点、难点:空气的.成分测定
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看清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简单易行。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主要教学策略:产生式教学策略
实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点燃蜡烛,用杯子罩上,观察有什么现象?(过一会儿,蜡烛慢慢熄灭。)
2、讨论: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讲述:到底杯子里有没有空气呢?蜡烛究竟为什么会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空气的成分
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份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中倒入红色的水,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心。②不点燃蜡烛,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杯子,即使进去也很少。) (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杯子?(因为杯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讲述:接着实验。把杯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心),点燃蜡烛,再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有什么现象? (6)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杯子。) (8)讨论:
①水涌进杯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是空气跑了吗?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通过与前一次“不点燃蜡烛,水进不了杯子”的实验相比较,可以知道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燃烧有关系。)③杯内还有没有空气,是不是都烧光了,为什么?(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领杯内的全部空间。) ④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燃烧与空气有什么关系?
(9)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燃烧要消耗(或说用去)一部分空气。
(10)实验2:燃烧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讲述:杯内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呢?火在这些气体中能不能燃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接着做实验。实验步骤是:
①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杯子,倒过来放在桌子上。 ②点燃火柴,把杯口的玻璃片掀开一个小缝儿,将燃烧的火柴伸进杯子里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 (4)讨论:
①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②进而可以知道被烧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 ③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是支持燃烧的,只有这种气体在支持燃烧才能进行;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成分
(1)讲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不能支持燃烧叫氮气,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氢气等在空气中,这些气体的多少是不同的。 (2)观察:看课本中的空气成分比例图。
(3)讲解: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的。
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关于空气的成分(板书课题)的知识。提问:
(1)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2)支持燃烧的是什气体?
说明
实验操作简单易行,学生小组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本实验与书上的演示实验不同,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化学实验课件 篇3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的活动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发挥主动创造性,在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这就是探究性教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对于一直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化学老师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挑战性,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精神和用于自我创新的需求,所以化学探究性实验要求教师要钻研并掌握探究性教学,提高自身教学能力,通过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性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对科学进行探索、研究的前提。探究性实验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会发现以往照本宣科下的实验中所不能发现的现象,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对科学的发现和探究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产生质疑,并进行实践、探究,最终得到实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还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解释实验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这些都补充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反映了现代教学的成果,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科学性、自主性、真实性等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与质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理论。
就当今社会而言,各学科知识一直在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所以探究性化学实验也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应该避免探究性教学高于一切,是一种完美的教学模式的误区,所以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过程要采用多元化的原则。
知识的学习和认知过程都是有规律的,由浅入深、由初步的感知到深入的探究、由简单到复杂等等,所以实验过程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知识掌握程度、对事物认知程度以及生活环境等等,综合考虑。所以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结合学生具体情况,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符合实验任务要求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相结合的学习场景,并将学生置于问题状态,切勿因注重探究性的学习而影响基本知识的学习。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主体的个体是有着差异的。要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间的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存在的个体差异,发现学生的独特性,从实际出发,发挥每个学生的强项,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自主的创造性实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是参与者,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应充分考虑到这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要为学生设计教学,这也是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遵守的原则之一。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由于学生毕竟缺乏经验,因此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预防和控制实验中可能会引发的危险。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施课堂实验探究性教学,在整体上来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实验教学的安排不是非常的合理,学生没有自主的探究空间,教师也缺乏探究性教学的研究意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否提高、教学资源是否配置完善等等,所以要想做好实验探究性教学,教师也要放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科学的探究兴趣。虽然探究性实验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是大量的教学实验证明,探究性教学是实验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所有化学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将更加完善,更有益于优化课堂,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毅。简析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策略。中国校外教育,(02)。
[2]牛玉连。职高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11)。
[3]陶红,石平,王丽。谈高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11(08)。
化学实验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②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促使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②主动参与、大胆实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教学难点
药品的取用。
教学过程
一、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
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2、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
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二、药品的取用
取用原则:不触,不闻,不尝;节约药品;用剩药品放入指定容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1)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仪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
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2、液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
(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注意事项:
①瓶塞要倒放(防止腐蚀桌面和污染试剂);
②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缓缓地倒(防止液体外洒或飞溅、应该缓慢的倾倒);
③标签应向着手(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④用完后应立刻盖紧塞,放回原处,签向外(防止药液挥发或吸水导致原试剂浓度发生变化,防止药液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变质。便于下次使用)。
(3)少量液体的取用:
使用仪器: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
①垂直悬滴,不伸入容器内,不接触容器内壁;
②不能一管多用,洗净后才能取另一种液体;
③取用试剂后不能倒置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
(4)定量液体的取用:
使用仪器:量筒(注意规格确保一次性量出)和胶头滴管量筒使用注意事项:
①不能加热和量取热的液体,不能作反应容器,不能在量筒里溶解或稀释溶液。
②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跟量简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液体的体积。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化学实验课件 篇5
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①药品的取用 粉末状固体用药匙或纸槽;块状固体用镊子;少量液体用滴管;一定量液体用量筒或滴管;实验中未说明用量时,一般用最少量,液体是1~2 mL,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②物质的加热 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灯芯剪平齐,添加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用外焰加热,内焰温度低,熄灯用等帽盖,嘴吹最最忌)。 给固体物质加热(试管固定铁架台,铁夹离口三分一,受热试管口下倾,免使回水管炸裂,固体平铺近管底,移动火焰匀受热,用毕待冷再拆卸,洗净放稳莫着急)。 给液体物质加热(盛液不过三分一,外壁试干防烧裂,木夹持管手握柄,45度倾斜来加热,液面液底匀受热,管口对空不对人)。 ③仪器的洗涤(玻璃仪器) 标准:内壁附着均匀水膜,不聚滴也不成股流下。 方法:使用毛刷,用去污剂和水冲洗。 特殊油污:附有难溶于水的碱、金属氧化物、碳酸盐用稀盐酸清洗,附有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用浓盐酸洗,油污用热碱如碳酸钠清洗。 ④气体的收集 排水法,适用于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气体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知识巩固 1.你认为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2.以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大米酿成酒 B.菜刀生锈 C.湿衣服晾干 D.食物腐败 3.对化学实验剩余的药品,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带回家中 B.倒到指定容器中 C.随意倾倒到水槽中 D.倒回原试剂瓶中 4.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对下列性质不必考虑的是( ) A.颜色 B.密度 C.溶解性 D.是否与水反应 5.某实验报告中有如下记录,其中实验数据合理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11.7 g氧化铜粉末 B.用100 mL量筒量取5.26 ml硫酸溶液 C.用广泛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为3.5 D.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数为25.68 ℃ 6.NO在常温下是一种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能跟空气中的氧气迅速起反应生成NO2气体。现要收集一瓶NO气体,应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 A.只能用排水法 B.向上排空气法 C.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D.向下排空气法 7.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氧气前,先检查氯气的纯度 C.用嘴吹灭酒精灯的火焰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先在集气瓶底加入少量细沙 8.下列玻璃器皿的清洗,正确的是( ) A.试管中的油污先用热的纯碱溶液洗,再用清水冲洗 B.先把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下水道,再用清水冲洗 C.附有氢氧化铜的试管,先用烧碱溶液溶解,再用清水冲洗 D.盛放石灰水后留下固体物质的烧杯,先用稀盐酸清洗,再用清水冲洗 9.下列仪器具有能溶解固体、配制溶液、加热较多试剂三种用途的是( ) A.锥形瓶 B.烧杯 C.量筒 D.试管
化学实验课件 篇6
在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有效设计任务,问题或任务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实验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第一,发掘化学实验与生活的完美结合点,优化实验任务设计。知识源于生活。同样,化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同时,由生活现象入手,进行实验分析与探究,更能够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热情。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依托教材,立足生活,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实验探究,从而增强实践体验,感受化学实验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学会创造。
如教学“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时,当分析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①长时间放置的草帽与报纸为什么会变黄?②在北方市场上,常常可看见外面非常白但里面却是黄的粉丝与馒头,里外不一致,其做法是先将粉丝或者馒头放入一个封闭的容器中,然后放入燃烧着的硫,将其熏一下即可,我们是否可以马上食用或用来做菜?这样,由生活现象入手,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进入学习意境。师:这些都与二氧化硫的特殊化学性质“漂白性”有关,它可以用来漂白草编制品、丝、毛、纸浆等。那么有哪些化学实验可证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而教师可提供有关实验药品与仪器,并提示与指导。当教学酸雨知识后,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怎样鉴别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简述实验步骤。
第二,基于社会问题解决的基础上,优化实验任务设计。众所周知,化学在社会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社会生产中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善于观察,注意时事,学会发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社会热点问题或生活现象中的化学知识,然后结合实验教学,优化任务设计,诱导学生探究与实验,使其积极思考,找出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第三,整合课堂内外,优化实验任务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其时间有限,空间有限,若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则需整合课堂内外,将教学拓展延伸至社会生活。
同样,在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将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设计一些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查阅与收集所需信息资料,然后联系自己原有知识,结合实际生活,独立或分组设计较为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灵活选择适宜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写好实验报告,这样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使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彰显个性。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后进行“污水净化”的实验探究,明确实验要求:分析实验原理,自选实验药品与仪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与步骤,展开实验操作,填写实验报告,并进行自我评价。
化学键课件五篇
根据您的需求,教师范文大全编辑为您搜集了一些内容:“化学键课件”。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教案是创造性教育和创新教学的必要条件。希望本文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化学键课件 篇1
复习内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整理和复习的第1~3题,练习二十1~4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熟悉各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梯形、剪刀。
口算(三)。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⑴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经过平移、旋转等方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⑵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出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图:
2。生独立做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中要2?
1.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2.练习二十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并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整理和复习的第3题。
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然后教师适当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跟它的底边和高的关系。当高一定时,底边越长它的面积越大。而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练习二十第2、3、4题。
复习内容:实际测量。(整理和复习的第4题,练习二十二第59题。)
复习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复习重点: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口算。P。145页口算(四)。
(1)同学们已经知道在测量地面上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时,应先测定一条直线。怎样做才能测定这条直线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2)在进行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怎样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呢?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
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化学键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资料:高中化学第二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包括:①化学键,②离子键,③共价键,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2.教材所处的地位:本节资料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学习化学键知识。本节资料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分子结构知识——化学键的学习,学习这些知识有利于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完整的认识。同时对下节教学——电子式的学习供给基础,下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学生首先要明白化学键的概念。学习化学键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化学反应及本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教材分析: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资料——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的进取性,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对这段知识进行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第二部分是关于共价键的资料——跟离子化合物一样,复习初中学过的氯气和氢气起反应构成共价化合物氯化氢的过程基础上提出共价键的概念;第三部分介绍非极性键和极性键,它是对共价键知识的加深,学生学习了共价键之后,必然要研究成键原子之间对共用电子对吸引本事的大小以及共用电子对在成键原子间的位置,教材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引出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概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过对典型化合物构成的分析,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含义,进而认识化学键的含义
(2)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明白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化学键的重组
(4)学会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化合物的构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氯化钠生成过程的实验观察和微观想象,产生探究欲望
(2)了解模型方法在解决化学问题上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观察钠跟氯气起反应、氯气和氢气的演示实验,从宏观上体验化学键的断裂和构成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的好奇心;经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构成,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3、教学重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构成和概念。
难点:共价键的构成及共价键的极性,化学键的.概念。
确立依据:离子键和共价键都是指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完全要靠学生的想象力来理解,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二、教材处理
本节资料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离子键和共价键;第二课时: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本节课进行第一课时教学。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资料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作为物质组成的重要理论,化学键是一个纯理论、极其抽象的知识,至今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对于学生来说,化学键没有实验、没有具体感官认知,是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所以如何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进取思考的最佳学习心理状态就很重要了。而启发-掌握式教学就重在教师的启发,创设问题情景,以此调动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另外,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异常是这样一节完全是理论知识的课,更能够利用多媒体将原子、分子等微观世界放大无数倍,经过动画、模型等帮忙学生理解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资料及教学过程:
引入:用两块不一样磁极的磁铁相吸后再拉开,让学生思考相吸原因;同时播放钠和氯气反应录象,思考氯原子和钠原子如何结合成氯化钠,从而引出课题—化学键。
新课教学:
(投影):钠原子遇到氯原子发生变化的示意图。
(启发思考):同学们经过初中物理的学习明白,带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粒子相吸引。请同学们根据钠离子与氯离子的结构分析钠离子和氯离子间经典作用力的产生原因。
(结论):1、离子间作用力:吸引和排斥;
2、离子键定义:人们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离子键
(过渡):我们明白,原子发生化学变化时,只是最外层电子(价电子)数发生了变化,所以科学上为了表示化合物的构成引入了电子式。
请同学们自我阅读课本,思考电子式的构成要素,如何用电子式来表示化合物的构成。
(投影):1、常见元素的电子式
2、氯化钠构成过程的电子式
3、已知钾原子与钠原子类似,溴原子与氯原子类似,请写出溴化钾构成过程的电子式。
目的:培养学生阅读本事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本事。
(设问):根据离子键的特点,请同学们研究哪些元素结合时会构成离子键》
(投影)构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展示)一瓶氯化钠溶液,请同学分析溶液中有哪些微粒?(Na+、Cl-、H2O)
(过渡)那么氯化氢是如何构成的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投影)二、共价键
(动画演示):氯化氢构成过程。
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电子式表示氢气、氯气和氯化氢分子的构成。请一位同学描述氯气分子的构成。培养学生自学本事和流畅的表达思想的本事。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然后布置课后作业:用几个不一样层次、有发散性的练习,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资料,从练习中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
板书设计:
第三节化学键
一、离子键
1、氯化钠的构成过程
氯化钠构成过程分析:
2、离子键
①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叫离子键
②相互作用指同种电荷之间的排斥和异种电荷之间的吸引
③构成离子键的元素特点
二、共价键
1、氯气、氯化氢构成过程分析
氯分子的表示:Cl-Cl
2、共价键:原子间经过共用电子对所构成的相互作用
3、构成共价键的元素特点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化学键课件 篇3
主题:化学键小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3. 能够应用化学键的概念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反应。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
2. 掌握共价键的形成机制和共击作用;
3. 能够通过分子式和结构式描述物质的化学键。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键的概念和作用;
2. 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
3. 共价键的形成与特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实例讲述化学键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化学键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20分钟)
1) 化学键的概念和作用: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验,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化学键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
2) 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图示,详细讲述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变化和离子键的稳定性。
3) 共价键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以共价键的形成过程为例,通过引入轨道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共价键的形成和共价作用。
3. 实验操作(30分钟)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实验结果认识到化学键在物质性质和反应中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反应,加深学生对化学键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拓展阅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键的相关知识和实际应用。
六、教学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作业
1.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练习;
2. 阅读相关文献或教材拓展了解化学键的相关领域。
八、教学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化学键课件 篇4
学科: 主备教师: 备课组长签字: 课题:化学键
[考纲要求] 1.了解化学键的定义。2.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一、课前准备区
知识点一:化学键
1.化学键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化学键。
(2)类型
根据成键原子间的电子得失或转移可将化学键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旧化学键的________和新化学键的________是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
[问题思考1] (1)所有物质中都存在化学键吗?
(2)有化学键的断裂或生成就一定是化学反应吗?
2.离子键
(1)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之间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如ⅠA族、ⅡA族中的金属与ⅥA族、ⅦA族中的非金属化合时易形成离子键。
(3)离子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
[问题思考2] (1)形成离子键的静电作用指的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吗?
(2)形成离子键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吗?仅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一定不含离子键吗?
3.共价键
(1)共价键
①定义:原子间通过____________所形成的相互作用(或化学键)。
②形成条件
a.一般________的原子间可形成共价键。
b.某些金属与非金属(特别是不活泼金属与不活泼非金属)原子之间也能形成共价键。 ③共价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
(2)共价键的种类
①非极性共价键:________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____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各原子都________,简称________。
②极性共价键:________元素的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时,电子对偏向__________的一方,两种原子,一方略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略显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问题思考3]共价键仅存在于共价化合物中吗?
知识点二: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力,又称__________。
(2)特点
①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____得多,它主要影响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等物理性质,而化学键
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由共价键形成的多数__________和绝大多数气态、液态、固态非金属________分子之间。但像二氧化硅、金刚石等由共价键形成的物质,微粒之间__________分子间作用力。
(3)变化规律
一般说来,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物质的熔、沸点也______。例如,熔、沸点:I2____Br2____Cl2____F2。
2.氢键
(1)定义:分子间存在的一种比分子间作用力________的相互作用。
(2)形成条件
除H外,形成氢键的原子通常是____、____、____。
(3)存在
氢键存在广泛,如蛋白质分子,H2O、NH3、HF等分子之间。分子间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________。
[问题思考4]水分子内H与O之间能形成氢键吗?
水的沸点高是氢键所致吗?水的热稳定性也是氢键所致吗?
知识点三:电子式与结构式
1.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________或__________来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做电子式。如:硫原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氨分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氯化铵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写离子的电子式,要正确地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对于阴离子和复杂的阳离子还要加“[ ]”。
[问题思考]所有物质都能用电子式表示其组成吗?
2.结构式
(1)含义:用一根短线“—”表示____________,忽略其他电子的式子。
(2)特点:仅表示成键情况,不代表空间构型,如H2O的结构式可表示为H—O—H或都行。
二、课堂活动设计
(一)、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以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1)只含共价键的物质
①________________元素构成的单质,如I2、N2、P4、金刚石、晶体硅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元素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如HCl、NH3、SiO2、CS2等。
(2)只含有离子键的物质:__________元素与__________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Na2S、CsCl、K2O、NaH等。
(3)既含有离子键又含有共价键的物质,如Na2O2、CaC2、NH4Cl、NaOH、Na2SO4等。
(4)无化学键的物质:__________。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方法
(1)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判断
凡含有________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________键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
(2)根据化合物的类型来判断
大多数________氧化物、强碱和____都属于离子化合物;________氢化物、________氧化物、含氧酸都属于共价化合物。
(3)根据化合物的性质来判断
熔点、沸点较低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如NaCl,不导电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如HCl。
3.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金刚石、晶体硅、石英、金刚砂等物质,硬度 、熔点,就是因为其中的共价键很强,破坏时需消耗很多的。
NaCl等部分离子化合物,也有很强的离子键,故熔点也较高。
(2)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N2分子中有很强的`共价键,故在通常状况下,N2很稳定,H2S、HI等分子中的共价键较弱,故它们受热时易分解。
[典例1]化学键使得一百多种元素构成了世界的万事万物。关于化学键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可以含离子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C.构成单质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化学键
D.在氧化钠中,除氧离子和钠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外,还存在电子与电子、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排斥作用
[变式演1]
是( )
△下列反应过程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的反应A.NH4Cl=====NH3↑+HCl↑B.NH3+CO2+H2O===NH4HCO3
C.2NaOH+Cl2===NaCl+NaClO+H2O D.2Na2O2+2CO2===2Na2CO3+O2
(二)、8电子结构的判断
判断分子中各原子是否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主要方法有两种:
1.经验规律法
凡符合最外层电子数+|化合价|=8的皆为8电子结构。
2.试写结构法
判断某化合物中的某元素最外层是否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应从其结构式或电子式结合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进行判断,如:①H2O,O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H2O中每个O原子又与两个H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所以H2O中的O原子最外层有6+2=8个电子;但H2O中的H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②N2,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N与N之间形成三个共价键,所以N2中的N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典例2]含有极性键且分子中各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化合物是(
A.CH4 B.CH2===CH2C.CO2D.N2
A.PCl5 B.P4 C.CCl4 D.NH3 ) ) [变式演练2]下列物质中所有原子均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的化合物是(
三、课堂训练:
题组一 离子键与共价键
-1.(20xx·海南11)短周期元素X、Y、Z所在的周期数依次增大,它们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0,且Y2
+与Z核外电子层的结构相同。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存在极性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是( )
A.Z2Y B.X2Y2 C.Z2Y2 D.ZYX
2.(20xx·全国大纲,6)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中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题组二 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 (20xx·课标全国卷-7A)Na2O2的电子式为 ( )
(2) (20xx·天津理综-10B)PCl3和BCl3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
(3) (20xx·上海-6B)Na2O2为含有非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 )
(4) (20xx·上海-2C)四氯化碳的电子式为( )
(5) (20xx·江苏-2B)NH4Cl的电子式为
4.(20xx·海南,1)HBr分子的电子式为( ) ()
四、课后作业
题组一 电子式的书写及8e稳定结构的判断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Cl—OB.—OH与都表示羟基 -
C.氯化铵的电子式: D.乙酸的分子比例模型为
2.(20xx·威海联考)下列有关表述错误的是( )
A.IBr的电子式为·B.H2O2的结构式为H—O—O—H ·
C.HIO各原子都满足8电子结构D.MgO的形成过程可以表示为
3.下列各图中的大黑点代表原子序数从1~18号元素的原子实(原子实是原子除最外层电子后剩余的部分),小黑点代表未用于形成共价键的最外层电子,短线代表共价键。下列各图表示的结构与化
4.如果取一块冰放在容器里,不断地升高温度,可以实现:“冰→水→水蒸气→氢气和氧气”的变化,在各步变化时破坏的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依次是( )
A.氢键、极性键、非极性键 B.氢键、氢键、极性键
C.氢键、氢键、非极性键 D.氢键、非极性键、极性键
5.由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医学院研究所研制的小分子团水,解决了医务人员工作时的如厕难题。新型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渗透力强、生物利用率高、在人体内储存时间长、排放量少的特点。一次饮用125 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小时正常需水量。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改变 B.水分子中氢氧键缩短
C.水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小 D.水分子间结构、物理性质改变
6.下列事实与氢键有关的是( )
A.水加热到很高的温度都难以分解
B.水结成冰,体系膨胀,密度变小
C.CH4、SiH4、GeH4、SnH4的熔点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升高
D.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
题组三 化学键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7.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相同的是( )
A.CaCl2和Na2SB.Na2O和Na2O2
C.CO2和NaCl D.HCl和NaOH
8.(20xx·新乡调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
B.阴、阳离子通过静电引力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C.离子所带电荷的符号和数目与原子成键时得失电子有关
D.阳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小,而阴离子半径比相应的原子半径大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分子组成的物质中一定存在共价键
B.由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单质分子里
D.两个非金属元素原子间不可能形成离子键
10
A.K、L、M三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B.在RCl2分子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C.Q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电解质,其水溶液能够导电
D.K在T单质中燃烧所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
11.在下列变化过程中,既有离子键被破坏又有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
A.将SO2通入水中
B.烧碱溶于水
C.将HCl通入水中
D.硫酸氢钠溶于水
12.(20xx·哈尔滨调研)固体A的化学式为NH5,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结构,则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1 mol NH5中含有5NA个N—H键(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B.NH5中既有共价键又有离子键,是离子化合物
C.NH5的熔沸点高于NH3
D.NH5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产生两种气体
题组四 创新探究
13.有A、B、C、D四种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但均小于18,A和B在同一周期,A的电子式为 .A. ,B原子L层的电子总数是K层的3倍;0.1 mol C单质能从酸中置换出2.24 L氢气(标准状况),同时它的电子层结构变成与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离子的半径比C离子的小,D离子与B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1)写出A、B、C、D四种元素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D元素在周期表中属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
(3)用电子式表示A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和B的单质充分反应生成化合物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B与C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如何证明?
化学键课件 篇5
【新大纲要求】
化学键(A)、极性键、非极性键(B),极性分子和非级性分子
【知识讲解】
一、化学键
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说明:直接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破坏这种作用需较大能量。中学阶段所学的化学键主要为下列两种类型:
离子键
化学键 极性共价键
共价键
非极性共价键
二、离子键
定义: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做离子键。
说明:①成键元素:活泼金属(如:K、Na、Ca、Ba等,主要是ⅠA和ⅡA族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如:F、Cl、Br、O等,主要是ⅥA族和ⅦA族元素)相互结合时形成离子键。②成键原因:活泼金属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活泼非金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当活泼金属遇到活泼非金属时,电子发生转移,分别形成阳、阴离子,再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③离子键构成离子化合物。
三、电子式的几种表示形式
1.离子
单核阳离子符号,即为阳离子的电子式,如H+、K+、Na+、Mg2+;原子团的阳离子:
H
H
H
[H N H]+、 [H O H]+,单核阴离子:[H ]-、[ O ]2-、[ Cl ]-、;原子团的阴离子:
[ O H]-、[ S S ]2-、[ C C ]2-、[ O O ]2-。
2.化合物
K2S: K+[ S ]2-K+、 CaO: Ca2+[ O ]2-、 CaF2: [ F ]-Ca2+[ F ]-;
Na2O2: Na+[ O O ]2-Na+、 CaC2: Ca2+[ C C ]2-、 NaOH: Na+[ O H]-
H
H
NH4Cl: [H N ]+[ Cl ]-
四、共价键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叫共价键。
说明:①成键元素:通常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②成键原因:同种或不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结合成分子时并不发生电子的完全得失,而是通过共用电子对而结合的。③共价键可以形成单质也可化合物。
同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称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称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共价键。
五、极性分子和非级性分子
六、键能、键长和键角的概念及其对分子的影响。
项 目
概 念
对分子的.影响
键 能
拆开1摩共价键所吸收的能量或生成1摩共价键所放出的能量
键能大、键牢固、分子稳定
键 长
成键的两个原子的核间的平均距离
键越短、键能越大,键越牢固,分子越稳定
键 角
分子中相邻键之间的夹角
决定分子空间构型和分子的极性
六、电子式(结构式)表示共价键的几种形式
分子
H
H
H
H
N2: N N (N=N) Cl2: Cl Cl (Cl—Cl) H2O: H O (H—O)
CO2: O C O (O=C=O) CH4: H C H (H—C—H)
七、几点说明
1.共价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共价化合物分子和离子化合物中。
2.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如H2O(共价化合物)
H O O H (由共价键形成),NaOH(离子化合物),Na+[ O H]-(由共价键和离子键形成)。
3.单质分子中的化学键均为非极性键,化合物分子中可有非极键,离子化合物中
可存在极性键和非极性键。如N砃(N N叁键为非极键)H—O—O—H(H—O键为极性键,O—O键为非极性键),Na+[ O O]2-Na (O—O键为非极性键,Na+与O2-间为离子键)
4.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NH4Cl、NH4NO3、NH4HCO3等。
5.离子半径的比较。同族元素相同价态的离子随核外电子层数的增多离子半径增大(F-例1、A元素的最高价离子0.5mol被还原成中性原子时,要得到6.02×1023个电子,它的单质同盐酸充分反应时,放出0.02gH2,用0.4gA。B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与A相同,且B元素形成的单质是红棕色液体。
①写出两种元素的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___
②用结构示意图表示A、B两元素的常见离子。A__________、B________
解析:红棕色液体为溴单质,则B为溴元素。由An+ + ne = A,可知n=2 ,A的化合价为+2价。
A=40
答案:①A 钙 B 溴 ②Ca2+ Br-
例2、A、B二种短周期的元素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共价化合物C与D。A在化合物C中显-1价,在化合物D中显-2价。化合物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A的单质。化合物D较为稳定。元素A位于周期表第_______周期,______族;化合物C的电子式______,化合物D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解析:短周期元素中,显-2价为第ⅥA的元素,只能是氧和硫。在中学化学知识中硫通常无-1价。而氧在过氧化物中显-1价,因此A为氧元素。但C、D均为共价化合物,故C为H2O2,B元素为氢。
答案:第二周期,第ⅥA族,H O O H、H2O
例3、现有原子序数之和为51的五种短周元素A、B、C、D、E。已知A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无色气体;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C和B属于同一主族;D的最高正价的代数和为4,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在同主族元素中最强,E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其K层电子数相同。
①试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
②写出B的氢化物的电子式。
③B的气态氢化物与D的气态氢化物互相作用生成的物质,其电子式为_________或___________.
解析:B原子的次外层只能为K层,所以B为氮,C为磷,最高正价和负价的代数和为4时,只有最高正价为+6价,负价为-2价,即ⅥA元素符合,因其含氧酸性为本周期元素的含氧酸中之最强,所以D元素为硫,E为镁,再由原子序数之和为51,而B、C、D、E原子序数均已知,肯定A为氢。
H
答案:① H、N、P、S、Mg ② H N H
③ [H N H ]+[ S ]2-[H N H]+ 或 [H N H]+[H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