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发表时间:2024-10-23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通用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1

    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B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其主要内容是公式(一)至公式(四)。本节课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是公式(三)。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教案背景:

    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公式(一)(二)的基础上,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因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

    借助单位圆探究诱导公式。

    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化为锐角三角函数。

    教学重点:

    诱导公式(三)的推导及应用。

    教学难点:

    诱导公式的应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情景设计:

    一.复习回顾:

    1. 诱导公式(一)(二)。

    2. 角 (终边在一条直线上)

    3. 思考:下列一组角有什么特征?( )能否用式子来表示?

    二.新课:

    已知 由

    可知

    而 (课件演示,学生发现)

    所以

    于是可得: (三)

    设计意图:结合几何画板的演示利用同一点的坐标变换,导出公式。

    由公式(一)(三)可以看出,角 角 相等。即:

    公式(一)(二)(三)都叫诱导公式。利用诱导公式可以求三角函数式的值或化简三角函数式。

    设计意图:结合学过的公式(一)(二),发现特点,总结公式。

    1. 练习

    (1)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小组研究讨论,得到新公式。

    (学生板演,老师点评,用彩色粉笔强调重点,引导学生总结公式。)

    三.例题

    例3:求下列各三角函数值:

    (1)

    (2)

    (3)

    (4)

    例4:化简

    设计意图:利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

    (1)

    (2) (学生板演,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观察公式特点,选择公式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将任意角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体现转化化归,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应用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课后练习A、B组

    六.课后反思与交流

    很荣幸大家来听我的课,通过这课,我学习到如下的东西:

    1.要认真的研读新课标,对教学的目标,重难点把握要到位

    2.注意板书设计,注重细节的东西,语速需要改正

    3.进一步的学习网页制作,让你的网页更加的完善,学生更容易操作

    4.尽可能让你的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的思考,能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上课的生动化,形象化需要加强

    听课者评价:

    1.评议者:网络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教态大方,作为新教师,开设校际课,勇气可嘉!建议:感觉到老师有点紧张,其实可以放开点的,相信效果会更好的!重点不够清晰,有引导数学时,最好值有个侧重点;网络设计上,网页上公开的推导公式为上,留有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来思考。

    2.评议者:网络教学效果良好,给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空间发挥,教学设计得好;建议:课堂讲课声音,语调可以更有节奏感一些,抑扬顿挫应注意课堂例题练习可以多两题。

    3.评议者:平台的使用;建议:应重视引导学生将一些唾手可得的有用结论总结出来,并形成自我的经验。

    4.评议者: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探究。

    建议:课件制作在线测评部分,建议不能重复选择,应全部做完后,显示结果,再重复测试;多提问学生。

    ( 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长,语调相对平缓,总结时,给学生一些激励的语言更好

    ( 2)这样子的教学可以提高上课效率,让学生更多的时间思考

    ( 3)网络平台的使用,使得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存在问题:1.公式对称性的诱导,点与点的对称的诱导,终边的关系的诱导,要进一步的修正;2.公式的概括要注意引导学生怎么用,学习这个诱导公式的作用

    ( 4)给学生答案,这个网页要进一步的修正,答案能否不要一点就出来

    ( 5)1.板书设计要进一步的加强,2.语速相对是比较快的3.练习量比较少

    ( 6)让学生多探究,课堂会更热闹

    ( 7)注意引入的过程要带有目的,带着问题来教学,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

    ( 8)教学模式相对简单重复

    ( 9)思路较为清晰,规范化的推理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

    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

    300 km的海面P处,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

    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km,

    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

    台风的侵袭。

    一. 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三.作业:P80闯关训练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下,要充分揭示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因此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决方法”为主,主要采用观察、启发、类比、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则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使教学目标体现的更加完美。

    二、教材分析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其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中的公式(二)至公式(六)。本节是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公式(二)、(三)、(四)。教材要求通过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和诱导公式(一)的基础上,利用对称思想发现任意角与、终边的对称关系,发现他们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之间关系,进而发现他们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即发现、掌握、应用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公式(二)、(三)、(四)。同时教材渗透了转化与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了要求。为此本节内容在三角函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本校高一(1)班全体同学,本班学生水平处于中等偏下,但本班学生具有善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所以采用发现的教学方法应该能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过程,掌握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

    (2)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以及进行简单的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

    (3)创新素质目标: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提高三角恒等变形的能力和渗透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个性品质目标:通过诱导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感受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规律,运用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诱导公式。

    2、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诱导公式,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

    六、教法学法以及预期效果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如何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者苦心钻研、认真探究。下面我从教法、学法、预期效果等三个方面做如下分析。

    1、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数学知识,更主要作用是为了训练人的思维技能,提高人的思维品质。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以学生为主题,以发现为主线,尽力渗透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采用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共同探究、综合应用等教学模式,还给学生“时间”、“空间”,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尽力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味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很多课堂教学常常以高起点、大容量、快推进的做法,以便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点,却忽略了学生接受知识需要时间消化,进而泯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能让学生最大程度的消化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是教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引导学生的学法为思考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简单应用、重现探索过程、练习巩固。让学生参与探索的全部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使之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的自主学习。

    3、预期效果

    本节课预期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诱导公式的发现、证明过程,掌握诱导公式,并能熟练应用诱导公式了解一些简单的化简问题。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1、复习锐角300,450,600的三角函数值;

    2、复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3、问题:由你能否知道sin2100的值吗?引如新课。

    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自信的鼓励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简单易做的题加强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具体数据问题的出现,让学生既有好像会做的心理但又有迷惑的茫然,去发掘潜力期待寻找机会证明我能行,从而思考解决的办法。

    (二)新知探究

    1、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与2100角的终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让学生发现300角的终边和210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3、Sin2100与sin300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

    由特殊问题的引入,使学生容易了解,实现教学过程的平淡过度,为同学们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做好铺垫。

    (三)问题一般化

    探究一

    1、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与的终边关于原点对称;

    2、探究发现任意角的终边和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关于原点对称;

    3、探究发现任意角与的三角函数值的关系。

    设计意图

    首先应用单位圆,并以对称为载体,用联系的观点,把单位圆的性质与三角函数联系起来,数形结合,问题的设计提问从特殊到一般,从线对称到点对称到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逐步上升,一气呵成诱导公式二。同时也为学生将要自主发现、探索公式三和四起到示范作用,下面练习设计为了熟悉公式一,让学生感知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敢于挑战,敢于前进

    (四)练习

    利用诱导公式(二),口答下列三角函数值。

    喜悦之后让我们重新启航,接受新的挑战,引入新的问题。

    (五)问题变形

    由sin3000=—sin600出发,用三角的定义引导学生求出sin(—3000),Sin1500值,让学生联想若已知sin3000=—sin600,能否求出sin(—3000),Sin1500)的值。学生自主探究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4

    教学目标

    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正确理解等比数列的定义,了解公比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了解等比中项的概念;

    (2)正确认识使用等比数列的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项数及指定的项;

    (3)通过通项公式认识等比数列的性质,能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通过对等比数列的研究,逐步培养学生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品质。

    通过对等比数列概念的归纳,进一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等比数列是另一个简单常见的数列,研究内容可与等差数列类比,首先归纳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导出通项公式,进而研究图像,又给出等比中项的概念,最后是通项公式的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教学难点在于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①与等差数列一样,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二者有许多相同的性质,但也有明显的区别,可根据定义与通项公式得出等比数列的特性,这些是教学的重点.

    ②虽然在等差数列的学习中曾接触过不完全归纳法,但对学生来说仍然不熟悉;在推导过程中,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猜想能力;第一项是否成立又须补充说明,所以通项公式的推导是难点.

    ③对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综合研究离不开通项公式,因而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建议

    (1)建议本节课分两课时,一节课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节课为等比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

    (2)等比数列概念的引入,可给出几个具体的例子,由学生概括这些数列的相同特征,从而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也可将几个等差数列和几个等比数列混在一起给出,由学生将这些数列进行分类,有一种是按等差、等比来分的,由此对比地概括等比数列的定义.

    (3)根据定义让学生分析等比数列的公比不为0,以及每一项均不为0的特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对比等差数列的表示法,由学生归纳等比数列的各种表示法.启发学生用函数观点认识通项公式,由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画数列的图象.

    (5)由于有了等差数列的研究经验,等比数列的研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需把握课堂的节奏,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出现.

    (6)可让学生相互出题,解题,讲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推导并掌握通项公式.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类比、归纳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及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的归纳及通项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方法

    讨论、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给出以下几组数列,将它们分类,说出分类标准.(幻灯片)

    ①-2,1,4,7,10,13,16,19,…

    ②8,16,32,64,128,256,…

    ③1,1,1,1,1,1,1,…

    ④243,81,27,9,3,1,…

    ⑤31,29,27,25,23,21,19,…

    ⑥1,-1,1,-1,1,-1,1,-1,…

    ⑦1,-10,100,-1000,10000,-100000,…

    ⑧0,0,0,0,0,0,0,…

    由学生发表意见(可能按项与项之间的关系分为递增数列、递减数列、常数数列、摆动数列,也可能分为等差、等比两类),统一一种分法,其中②③④⑥⑦为有共同性质的一类数列(学生看不出③的情况也无妨,得出定义后再考察③是否为等比数列).

    二、讲解新课

    请学生说出数列②③④⑥⑦的共同特性,教师指出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变形虫分裂问题.假设每经过一个单位时间每个变形虫都分裂为两个变形虫,再假设开始有一个变形虫,经过一个单位时间它分裂为两个变形虫,经过两个单位时间就有了四个变形虫,…,一直进行下去,记录下每个单位时间的变形虫个数得到了一列数

    这个数列也具有前面的几个数列的共同特性,这是我们将要研究的另一类数列——等比数列. (这里播放变形虫分裂的多媒体软件的第一步)

    等比数列(板书)

    等比数列的定义(板书)

    根据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名字的区别与联系,尝试给等比数列下定义.学生一般回答可能不够完美,多数情况下,有了等差数列的基础是可以由学生概括出来的教师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标注出重点词语.

    请学生指出等比数列②③④⑥⑦各自的公比,并思考有无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③是这样的数列,教师再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的例子,让学生再举两例.而后请学生概括这类数列的一般形式,学生可能说形如的数列都满足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当时,数列既是等差又是等比数列,当时,它只是等差数列,而不是等比数列.教师追问理由,引出对等比数列的认识:

    对定义的认识(板书)

    (1)等比数列的首项不为0;

    (2)等比数列的每一项都不为0,即

    问题:一个数列各项均不为0是这个数列为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3)公比不为

    用数学式子表示等比数列的定义.

    是等比数列

    ①.在这个式子的写法上可能会有一些争议,如写成

    ,可让学生研究行不行,好不好;接下来再问,能否改写为

    是等比数列?为什么不能?式子给出了数列第项与第

    项的数量关系,但能否确定一个等比数列?(不能)确定一个等比数列需要几个条件?当给定了首项及公比后,如何求任意一项的值?所以要研究通项公式.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板书)

    问题:用和表示第项

    ①不完全归纳法

    ②叠乘法

    ,…,这个式子相乘得,所以

    (板书)(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得出通项公式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认识通项公式.

    (板书)(2)对公式的认识

    由学生来说,最后归结:

    ①函数观点;

    ②方程思想(因在等差数列中已有认识,此处再复习巩固而已).

    这里强调方程思想解决问题.方程中有四个量,知三求一,这是公式最简单的应用,请学生举例(应能编出四类问题).解题格式是什么?(不仅要会解题,还要注意规范表述的训练)

    如果增加一个条件,就多知道了一个量,这是公式的更高层次的应用,下节课再研究.同学可以试着编几道题。

    三、小结

    本节课研究了等比数列的.概念,得到了通项公式;

    注意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要与等差数列相类比;

    用方程的思想认识通项公式,并加以应用。

    探究活动

    将一张很大的薄纸对折,对折30次后(如果可能的话)有多厚?不妨假设这张纸的厚度为毫米。

    参考答案:

    30次后,厚度为,这个厚度超过了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如果纸再薄一些,比如纸厚毫米,对折34次就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了.还记得国王的承诺吗?第31个格子中的米已经是1073741824粒了,后边的格子中的米就更多了,最后一个格子中的米应是粒,用计算器算一下吧(对数算也行)。

    高中数学数列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 (A为锐角时)

    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最大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 →求最大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 →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 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三、巩固练习:

    3.作业:教材P11 B组1、2题.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通过作图感受图形直观感,并自然采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体的过程。

    2.教学用具:三角板、圆规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我们都学过画画,这节课我们画一物体:圆柱

    把实物圆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画。

    2.学生画完后展示自己的结果并与同学交流,比较谁画的效果更好,思考怎样才能画好物体的直观图呢?这是我们这节主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例1,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正六边形的直观图,由学生阅读理解,并思考斜二测画法的关键步骤,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的关键是确定多边形顶点的位置,因为多边形顶点的位置一旦确定,依次连结这些顶点就可画出多边形来,因此平面多边形水平放置时,直观图的画法可以归结为确定点的位置的画法。强调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练习反馈

    根据斜二测画法,画出水平放置的正五边形的直观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检查。

    2.例2,用斜二测画法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与例1进行比较,与画水平放置的多边形的直观图一样,画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也是要先画出一些有代表性的点,由于不能像多边那样直接以顶点为代表点,因此需要自己构造出一些点。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如何构造出需要的一些点,与学生共同完成例2并详细板书画法。

    3.探求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的画法

    (1)例3,用斜二测画法画长、宽、高分别是4cm、3cm、2cm的长方体ABCD-A’B’C’D’的直观图。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要注意对每一步骤提出严格要求,让学生按部就班地画好每一步,不能敷衍了事。

    (2)投影出示几何体的三视图、课本P15图1.2-9,请说出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并用斜二测画法画出它的直观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完成,教师巡视帮不懂的同学解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图形尺寸大小之间的关系。

    4.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投影出示课本P17图1.2-12,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的各自特点。

    5.巩固练习,课本P16练习1(1),2,3,4

    三、归纳整理

    学生回顾斜二测画法的关键与步骤

    四、作业

    1.书画作业,课本P17练习第5题

    2.课外思考课本P16,探究(1)(2)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

    [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

    [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

    【问题7】例2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问题8】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内容?有什么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学习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布置作业。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8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 等差数列的概念;

    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 ①

    10,8,6,4,2,…; 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n≥1)

    推导出公式:(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 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进一步理解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3)初步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4)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转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求曲线的方程.

    教学用具:

    计算机.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

    1.提问:什么是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强调.

    2.坐标法和解析几何的意义、基本问题.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在建立坐标系的基础上,用坐标表示点;用方程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来研究曲线的性质,这一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称为坐标法,这门科学称为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的两大基本问题就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事实上,在前边所学的直线方程的理论中也有这样两个基本问题.而且要先研究如何求出曲线方程,再研究如何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课就初步研究曲线方程的求法.

    【问题】

    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实例分析】

    例1:设、两点的坐标是、(3,7),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首先由学生分析:根据直线方程的知识,运用点斜式即可解决.

    解法一:易求线段的中点坐标为(1,3),

    由斜率关系可求得l的斜率为

    于是有

    即l的方程为

    分析、引导:上述问题是我们早就学过的,用点斜式就可解决.可是,你们是否想过①恰好就是所求的吗?或者说①就是直线的方程?根据是什么,有证明吗?

    (通过教师引导,是学生意识到这是以前没有解决的问题,应该证明,证明的依据就是定义中的两条).

    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则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这说明点的坐标是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设点的坐标是方程①的任意一解,则

    到、的距离分别为

    所以,即点在直线上.

    综合(1)、(2),①是所求直线的方程.

    至此,证明完毕.回顾上述内容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证明(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中,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最后得到式子,如果去掉脚标,这不就是所求方程吗?可见,这个证明过程就表明一种求解过程,下面试试看:

    解法二:设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也就是点属于集合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上式两边平方,整理得

    果然成功,当然也不要忘了证明,即验证两条是否都满足.显然,求解过程就说明第一条是正确的(从这一点看,解法二也比解法一优越一些);至于第二条上边已证.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求解方程的方法,而且解法二不借助直线方程的理论,又非常自然,还体现了曲线方程定义中点集与对应的思想.因此是个好方法.

    让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解如下问题:

    例2:点与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距离的积是常数求点的轨迹方程.

    分析:这是一个纯粹的几何问题,连坐标系都没有.所以首先要建立坐标系,显然用已知中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作坐标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仿照例1中的解法进行求解.

    求解过程略.

    【概括总结】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分析上面两个例题的求解过程,我们总结一下求解曲线方程的大体步骤:

    首先应有坐标系;其次设曲线上任意一点;然后写出表示曲线的点集;再代入坐标;最后整理出方程,并证明或修正.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例如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的'点的集合;

    (3)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4)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5)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一般情况下,求解过程已表明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如果求解过程中的转化都是等价的,那么逆推回去就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所以,通常情况下证明可省略,不过特殊情况要说明.

    上述五个步骤可简记为:建系设点;写出集合;列方程;化简;修正.

    下面再看一个问题:

    例3:已知一条曲线在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的距离减去它到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动画演示】用几何画板演示曲线生成的过程和形状,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关系.

    解:设点是曲线上任意一点,轴,垂足是(如图2),那么点属于集合

    由距离公式,点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由题意,曲线在轴的上方,所以,虽然原点的坐标(0,0)是这个方程的解,但不属于已知曲线,所以曲线的方程应为,它是关于轴对称的抛物线,但不包括抛物线的顶点,如图2中所示.

    【练习巩固】

    题目:在正三角形内有一动点,已知到三个顶点的距离分别为、 、,且有,求点轨迹方程.

    分析、略解:首先应建立坐标系,以正三角形一边所在的直线为一个坐标轴,这条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另一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设、的坐标为、,则的坐标为,的坐标为.

    根据条件,代入坐标可得

    化简得

    由于题目中要求点在三角形内,所以,在结合①式可进一步求出、的范围,最后曲线方程可表示为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1)解析几何研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2)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3)请对求解曲线方程的五个步骤进行评价.各步骤的作用,哪步重要,哪步应注意什么?

    【作业】课本第72页练习1,2,3;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10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 …a20 =_ 10 ____.

    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唯一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 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11

    第一章 有理数

    课题:1.1 正数和负数(1)

    【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

    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正数和负数概念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 、 。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二、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 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

    (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

    3、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

    1. P3第一题到第四题(直接做在课本上)。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 , ,3.14,+3065,0,-239;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 B.O是最小的正数

    C.0是最大的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5.给出下列各数:-3,0,+5, ,+3.1, ,20xx,+20xx;

    其中是负数的有 (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要点归纳】:

    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 ,小于0的数叫做 。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 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拓展训练】: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总结反思】:

    课题:1.1正数和负数(2)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学习重点】: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自主探究

    问题:(课本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例 (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 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 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__________ ,小华体重增长_________ ,小强体重增长_________ ;

    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___________ 德国__________

    法国___________ 英国__________

    意大利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

    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m)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

    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

    学生: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

    ①0,5,10,15,20,25,…、

    ②18,15、5,13,10、5,8,5、5、

    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

    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

    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

    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

    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

    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

    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

    (1)1,1,1,1,1;

    (2)1,0,1,0,1;

    (3)2,1,0,-1,-2;

    (4)4,7,10,13,16、

    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

    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

    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

    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

    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

    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

    3、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

    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

    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

    (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

    七、归纳总结:

    1、一个定义: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

    2、一个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二个应用:

    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

    【设计反思】

    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 篇13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断它们的真假.,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时,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高中数学教案优秀教案手写】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