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2024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合集十二篇)
  •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发表时间:2024-10-22

    2024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合集十二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

    教材分析

    《小鹿的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鹿想造桥,獐子想铺路,小鹿经过一年不懈的努力最终造好了桥,可以很方便地过河了,而獐子随着岁月的流逝,感到下山越来越费力了。它告诉学生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设计理念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演读、分角色读、讨论等)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字及以下词语:成功、坚持、汗淋淋、浑身、开始、造桥。

    2、学习动作关系的句子,在语境汇总领悟表达地方法,积累句子,并能模仿造用。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培养成边读边想地读书习惯。

    情感与态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坚持到底。

    教具准备:小鹿,獐子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小鹿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来看看它是谁?(小鹿)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有关小鹿的故事。

    【以图激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儿童学习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

    2、板书课题。(师生共同板书)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出示生词卡片,齐读。

    (坚定、岁月、流逝、结实、坚持)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5、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小鹿造桥,每天坚持从太阳升起忙到月亮出来,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成功的故事。)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学会倾听。从低年级起,注重培养学生概括课文段意的能力。】

    2、那么退却是什么意思?

    3、课件出示獐子图片,介绍有关獐子的资料。

    獐子:是一种哺乳动物,体形象鹿,但身体矮小,而且身体上面是黄褐色,腹部白色,毛较粗,没有角,生长在长江流域和福建一带。

    【通过图片,使学生能直观的认识獐子,教师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獐子的认识】

    过渡:了解了獐子,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片。

    4、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鹿造桥?

    5、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______画出具体描写小鹿造桥的句子。

    6、看大屏幕,谁能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

    7、自己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哪个词用的好,你读懂了什么?

    (汗淋淋)

    【在学习课文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

    8、师范读,你体会到了什么?齐读

    9、你还会说这样的词吗?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我们来看屏幕。

    10、出示我会说,读句子,填空。

    小鹿累的汗淋淋的。

    ________累的_______。

    【此处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练习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态,又同时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过渡:小鹿造桥,獐子看到后,獐子会说什么?

    11、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看一看小鹿和獐子有几次对话?(两次)

    12、同桌两人一组合作读,体会小鹿和獐子的对话,看看怎样才能读好它。

    13、哪一组愿意把自己的朗读才能展示给大家?

    14、谁还想和他人合作读?

    15、师生引读。(师读旁白,男读獐子的话,女读小鹿的话)

    【多种方法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合作学习。】

    16、说说小鹿的减法是什么?(相机指导用坚持说话。)

    过渡:小鹿的桥造好了,它可以很方便的到对岸去,那么獐子呢?齐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17、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白了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到底,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说话,写话练习。

    1、你想对小鹿和獐子说什么?

    2、把你想对小鹿和獐子说的写下来。

    3、交流写话。

    小鹿造桥

    獐子铺路

    板书:18、小鹿的减法

    评析

    这份教学设计的

    主要特点:

    1、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学生地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难看出,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的主要旋律:自主地读、评;讨论不懂的词句意思;分组讨论交流等,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动口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写,自主学习的空间大,时间充裕,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2、把读、

    演、评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既发展了语言,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习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1(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也就是: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3)它的竖式可以仿照前面的方法来写,被除数换成16,除数不变,商是4,除数和商的积是16,这里没有余数,相当于余数是0,表示没有余数。

    4

    416

    16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用小棒代替棒棒糖,分一分,写一写竖式,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然后指名说说竖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4……商

    除数……413……被除数

    12……43的积

    1……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走一走、估一估、想一想等活动,体验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体验一千米有多长。

    2、通过体验活动,形成对一千米有多长的感性认识。

    教学准备:米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走一步有多长吗?

    同学们可能一时想不起来,没关系,请每组选一位同学上来走一走,再请一位同学量一量,不就知道了吗?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走一走。

    通过实际测量,感受走100米用多长时间。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走一走,数一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分别用了多少时间,并做好纪录。

    回到教室,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步测结果,在说一说走完100米后有什么感受。

    2.估一估。

    通过刚才学生的亲身感受,猜测思考1千米的长度。

    (1)刚才我们测量出100米大约有多少步,思考: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估一估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

    (3)(课件显示)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

    那么沿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

    (4)小结:1千米=1000米

    3、读一读。

    揭示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1千米=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一听就明白。

    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2)讲解:千米也称公里,可以用字母km表示。想一想,怎样用字母表示出千米与米之间的关系呢?指名板演

    5.填一填。

    初步感受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我们知道1千米有多长,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走1千米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呢?看图选择正确答案。完成书中46页填一填。

    (2)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6.估一估。

    (1)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有1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证实?学生发表个人意见。

    (2)师小结: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呢?

    三、实践与运用:

    1、完成46页的第2题。

    2、完成46页的第3题。

    四、反馈与小结:

    能告诉同学们,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吗?

    课后反思:

    对于1千米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在生活中很难找到笔直的一条线路让学生感受,学生在估计1千米有多长的时候,没有一定标准,有过高的估计,因此我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对10米需要多少个学生手拉手,10米需要走多少步,走100米的跑道需要多长时间进行实际测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算,有的学生平时坐车的时候也经常会看到路边的标志,对千米也有一定的认识。

    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只是初步认识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亲身感受的经历并不深刻,所以在运用的时候常常出现了错误,个别学生对千米与米之间的转换理解不透彻,同时对生活中米与千米的运用也有待提高。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锐角和钝角》。

    这堂课要求学生判断一个角是锐角还是钝角,是在二年级上册中学会了如何辨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用方法与上学期的一致,都是利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比较的。但比较的重点不同,前者是判断角是否是直角,后者是看一个角比直角大还是小。

    二、说教学目标

    l知识和技能:能结合生活情景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口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l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l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践,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锐角、钝角。

    三、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简笔画,让学生在图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还采用了动像发现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锐角、钝角、直角各一个。

    2.学具准备:透明胶片若干,小棒若干,简笔画纸若干,活动角若干

    五、总体设计和说明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情境导入,复习铺垫。(2)自主参与,探索新知。(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4)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层: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利用学生较感兴趣的一幅人物简笔画为情境图,让学生去观察,发现图中的数学知识角。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景。再复习旧知,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角的组成、角有大小之分、角的大小与张开程度有关),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第二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分了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摆角、分类,产生锐角和钝角。

    我首先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小棒在透明胶片上摆出大小不同的角。再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商量得出分角的方法,并给角分成几类。同时,通过让学生说说怎样知道有的角比直角大,有的角比直角小,使学生明确判断锐角、钝角的方法,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和钝角提供了依据。再告诉学生,他们的分类方法与数学家想得完全一样,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其次,我从具体的素材出发,适时地上升到抽象概念,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锐角和钝角特征的认识,给这两类角分别取名。这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再及时地进行巩固,说说人物简笔画中找出的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

    第二步骤是建立三种角的关系。

    为了理清锐角、直角、钝角的关系,我先让学生运用活动角先摆锐角、直角,再摆钝角、直角,让学生得出三种角开口大小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三种角的认识。再通过闭上眼睛想特征,让学生建立三种角的模型。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更愿意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更相信自己看到的,亲自感受到的。因此在第二层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体验学习,在做角、分类、交流、摆角、想特征几个环节中,每个活动都给学生充分提供了看、想、说、动的机会。特别在做角、分类环节中,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动手实验分类思考概念概括表达陈述的探究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了角的产生,通过锐角、钝角的形成的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对锐角、钝角的认识建立在以直角为轴心的知识体系中,从而顺利、稳固地建立了锐角、钝角的概念。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我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在这里我主要设计了三项练习:1:画角2:展示角。3:找角。

    1、让学生利用三角板或直尺在纸上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正确的画角的方法和验证各类角的方法。同时也讨论得出画锐角的多种方法。

    2、角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在这项练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要求学生在小组里通过讨论,各自运用不同的材料展示一个角,并让学生说说运用什么材料以怎样的方式展示了怎样一个角。这一过程让学生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首先通过看图,找出生活实物中的角。再通过思维拓展,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角。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到了生活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当学生遇到困难,不能说出很多生活中各类角时,教师不立即给予回答,而让学生思考、说说解决的办法,使其懂得要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解决。这样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学有困难,学有疑问,学有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说说在这这堂课里学会了什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巩固。

    六、说板书设计

    本堂课板书比较精简,首先板示直角,让学生可以联系旧知来探究新知。然后通过板示锐角和钝角,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特征的认识,便于学生辨别。这样板书突出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锐角和钝角

    锐角直角钝角

    七、说诱思探究及新课改的体现

    本课的教学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用激趣法从而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课堂活跃了起来,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教师只起了桥梁的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成功的主宰了课堂。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8226;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分类、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看、说、摆、分、画、互问及互答等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锐角、钝角、直角各一个。

    2.学具准备:透明胶片若干,小棒若干,简笔画纸若干,活动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1.在情境中抽象出角。

    (1)出示情景图。

    根据地区特色,将主题图改编为南昌市新八一大桥(悬浮式斜拉桥)图。

    (2)引导学生在情景图中找出角(初步感受几何图形的美)。随着学生的发言,从图中抽象出各种角,并借助三角板判断:标杆与桥面形成的角是否是直角。

    2.回顾角的特点。

    集体交流: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二、活动感知,认识锐角和钝角

    1.摆一摆。

    (1)明确活动要求:4个人为一小组,根据角的特点共同摆出10个你喜欢的,而且大小不同的角。

    (2)交待活动方法:用透明胶片作为底板,用小棒表示角的两条边,粘在透明胶片上,每张胶片上只能摆放一个角。

    (3)小组合作开展活动,教师参与合作,并给予适当的指导、纠正。

    2.分一分。

    (1)在分类之前,组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商量分类方法,在小组内得出统一的分类标准。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商量好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3)反馈各小组的分类情况,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分类结果。

    ①根据是不是直角分为两类。

    ②按照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为一类,比直角大的为一类,比直角小的为一类。

    (4)引导全班学生以讨论、答辩的形式着重分析第二种分类方法(按照角的大小分类)。

    ①在展示平台上展示分类结果,并把是这样分类的学生请到前面来介绍怎样分类的。

    ②组织其他学生根据分类的结果提出相关问题,并有序地解决。(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适时进行补充、整理、引申。)

    例如:怎样验证这些角是直角?

    A.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验证。

    B.组织学生进行现场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C.讨论:其他比直角小(或大)的角需要验证吗?

    得出:能用眼睛判断的不需要用三角板验证,如果一眼看不出来,就需要用三角板来验证。

    (5)得出名称。

    ①师:像你们这样根据大小可以把角分成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而像这样的角,叫做钝角,钝角是比直角大的。

    ②再次出示新八一大桥的情景图,学生以抢答的形式,辨认抽象出的三个角,说出它们的名称。

    3.感知锐角、直角、钝角三者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用活动角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锐角,同时交流是怎样操作的,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小就是锐角。用同样的方法先表示直角,再表示钝角,得出:把直角的张口变大,就是钝角。

    4.闭眼想锐角、直角、钝角的特征,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画,以建立三种角的模型。

    5.揭示课题:锐角和钝角。

    三、深入感知,建立表象

    1.在实物中找出各种角。

    (1)课件出示四种实物──背心、单杠、人字梯和剪刀(见练习九第1题),小组内交流以上实物中分别有哪些角。

    (2)自由选择最有把握的物体来汇报。根据学生发言,用课件抽象出各个角给予反馈。在辨认中,学生较易把第二幅单杠图沙坑中的一个角判断为钝角,教师应给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借助多媒体来多方位、多角度展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在视图中判断各种角。

    (1)课件出示练习九的第2题。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与有困难或有质疑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

    (3)集体反馈。请个别学生到电脑前,用鼠标拖动角放到适当的位置上来表示连线的结果,其他学生用掌声表示自己的评价。

    3.画锐角和钝角。

    (1)请学生选择一些自认为有用的工具,分别在画纸上画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2)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请学生演示选择的工具和画的过程以及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A.选择直尺,根据锐角和钝角的特点直接画。

    B.选择三角板上已有的锐角,描边画。

    C.选择实物上(或活动角)的锐角和钝角,描边画。

    D.用两块(或多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找到其中的钝角,描边画。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一、让学生在有趣的综合活动中巩固和应用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活动化、个性化是课堂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演绎数学,我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把练习九的第2题的一个直角设计为学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来的直角。有的学生说直角,有的学生说钝角,产生争辩。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地突破了难点。然后通过信封中的图形(圆、月牙、五角星、三角板等)让学生找一找都有哪些角,学生小组活动积极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兴趣盎然,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让学生变活动的角,等等。

    二、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相互评价、共同发展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在找锐角和钝角画角数角变角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我觉得他们都做对了!我认为他锐角画得比较好,钝角有点像直角,建议以后画钝角,要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回答得好,其他的学生也能热情地给予肯定。在自我评价中,有的学生自信地肯定了自己的表现,有的学生谦虚地对自己提出了希望。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认识路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辨认方向的基础上,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距离和经过的地方。

    2.借助认识路线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到合作交流的重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重点: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难点: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经过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笑笑一家特别喜欢旅游,他们听说抚顺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就决定开车到抚顺来旅行,可是他们没来过,不知道车往哪开,谁能帮着想想办法?

    有了路线图,还要认识路线图才能不迷路,所以认识路线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路线”。

    到了抚顺,笑笑住在十道街的叔叔家里,她想到去劳动公园去玩,应该做几路公交车?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的行驶路线

    (1)从十道街出发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再向 行驶 站到劳动公园。

    1、瞧,这里是一张1路车从十道街到新华大街一段的公交路线图。仔细看图,你能按照1路公交车的路线说一说,我们乘车从十道街按照什么方向,怎么走到劳动公园?请你当小司机,手握方向盘自己说一说。

    2、小组讨论,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二)从劳动公园到十道街的行驶路线

    1、笑笑游完劳动公园要回到十道街又该怎么走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2)从劳动公园出发向 行驶 站到友谊宾馆, 再向 行驶 站到百货大楼,再向 行驶 站到西一路,再向 行驶 站到三道街,再向 行驶 站到十道街。

    2、把结果记录在练习卡上。

    3、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4、对照答案订正错误。

    (三)看路线图回答问题

    (1)小明从三道街出发坐了4站,他是在哪站下车的?说说他的行车路线。

    (2)小红坐了3站在百货大楼下车,她可能是在哪站上车的?她又是怎样走的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

    (3)你想从哪儿到哪儿去?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行车路线。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

    三、自主参与、拓展练习。

    1、这是笑笑的小表妹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图。

    说出小红上学和放学的回家的路线,同桌互相说一说,再填在书上。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订正错误。

    2、笑笑为了感谢同学们为他指路,请你们到“海上乐园“去游玩,但是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内部路线图,防止迷路。我想这一定难不倒大家的。(出示”海上乐园“彩图)

    提问:a海底世界,海上乐园,居民区,果树林分别在中心公园的什么方向?

    b居民区的居民怎么走可以到山洞?

    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笑笑游完抚顺要回北京,途中她想到龙潭大峡谷游玩,这是龙潭大峡谷的路线图,她应该怎样走?

    五、总结评价。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一张从家到学校的导游路线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7

    :激趣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找到启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

    1、用1和2两张卡片摆数。

    (1)自己动手摆一摆,看一看谁最爱动脑筋,谁的小手最巧。

    (2)独立动手摆,然后在班内说一说自己用这两张卡片摆了那些数。展示大家看。

    2、用、1、2、3三张卡片摆数。

    教师激励学生动脑摆一摆:从数字卡片中任选两张卡片,你能组成什么数?可以与小组同学讨论,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拿出卡片,自己动手摆一摆。

    引导学动脑,找规律去摆,我们比一比谁摆的数朵而不重复。

    3、学生摆完后,小组交流,组长把成员摆的数记下来,并总结摆数的方法。

    4、小组汇报。师生总结,指明学生说一说。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体育中的实例,探索队列中蕴涵的数量关系与比赛中的搭配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喜欢哪一个项目?展示一下。

    (教师安排个别学生活动,活跃气氛,为进行下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2、表现不错,看样子同学们对体育非常热爱,知道我们上什么课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体育中的数学(板书),看看体育与数学有什么关系。

    3、今年在我们国家有一个全世界的盛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奥运会在我们国家举办你的心情怎样?

    师:为什么呀?把高兴、自豪的样子表现出来。知道哪些运动员的名字?

    (结合时事导入教学,现实性更强,情感上接近,心情上放松,使之成为本节课的情节、情感主线。)

    二、新课。

    1.比赛项目一:体操表演

    师:你们最喜欢的运动会又要开始了。看,走在最前面的是我们学校的体操队。

    (1)、师:从这张图上,你能了解哪些信息?

    (2)、体操表演时需要变换队形,由48人组成的体操队如果排成长方形队形,可以有几种排法?(找几个学生说)。

    师:看来排法还真不少,那你不能把你想到的编排方法有序的列举出来呢?打开书75页,把你的想法填一填。

    (3)、全班交流结果。

    (4)、师:什么叫方队?(方队就是行和列数目一样的队伍,也就是正方形队伍)

    师:你能举例说说吗?

    师:这48人的体操队能不能排成方队呢?对了,什么叫方队?为什么呢?那怎么办?同桌两人说说自己的想法。

    (5)、师:现在要求表演时站成方队,至少去掉几个人或者至少增加几个人?大家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一会儿说给大家听。

    (6)、师:我们班有多少人?能不能排成方队?怎么办?(多人、少人怎么办?)最大能排成什么样的方队?

    2、比赛项目二:比赛场次

    师用卡片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说说从题目上你能了解哪些信息?

    (1)、解决问题(1),小组中有4个球队,每2个球队要比赛一次。裁判由大家来当,先来看看比赛的场次吧

    (2)、师:老师想请各位裁判帮助数一数每队要进行几场比赛。

    (3)、师:再看看整个小组共赛几场。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工具,在你的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4)、全班交流方法。注意:进行过一次比赛的两个班级不能重复。

    ①、可以用连线的方法。

    ②、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③、还可以画线段图。④表格法

    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来说一说这种方法的含义。

    (在表格中,两个班级交叉的表格代表两班之间的一场比赛,自己班级和自己班级不能比,用斜线划去,而斜线将表格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代表各班之间的比赛,而另一部分是重复的,舍弃。)

    三、练习。

    1、师用卡片出示:某校四年级学生进行拔河比赛。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

    (1)、四年级有4个班,每2个班要比赛一次。裁判由大家来当,先来看看比赛的场次吧。

    (2)、师:老师想请各位裁判帮助数一数每队要进行几场比赛。

    (3)、师:再看看整个小组共赛几场。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工具,在你的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4)、全班交流方法。

    2、师:现在每个小组中两人握一次手,看看每个人要握几次?这一组一共握了几次?

    四、自谈收获、总结反思、教师补充。

    师:这节课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掌握的也很好,对你本节课做个小小的总结吧!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9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对角与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的认识。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几何直觉,发展观察、想象、估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表达,乐于合作交流,感受数学活动的生动魅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角的比较,树立比较和鉴别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角平分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图形中观察角的和差关系

    教具、学具折扇、圆规、三角尺、量角器、多媒体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

    1.图片欣赏

    2.演示

    打开折扇形成角1.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2.播放多媒体图片。

    3.演示。

    4.引导学生联想与上例类似的实例。欣赏图片,感受数学美。

    观察教师的演示活动,同座交流感受,大胆想象,大胆表达,其他同学补充。温故知新,体会生活中数学的存在,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转一转

    角的动态定义:

    角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1.多媒体演示角的形成过程,适时指出角的内部、外部。

    2.引导学生得出平角、周角的定义。

    观察多媒体演示,归纳角的动态定义,能说出平角、周角的定义。

    得出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使学生感受几何的运动思想,通过亲身实践,掌握角的动态定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发表意见的意识,提高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测一测

    虎豹园C

    1.海洋世界在大门的正东方向,你能说出它在大门的北偏东多少度吗?

    2.虎豹园、猴山、大象馆分别在大门的北偏东(或南偏东)多少度?

    3.在图中连接各个景点与大门,并用适当的方式表示各角。

    4.上面各个角中,哪些是锐角?钝角?直角?并指出它们的大小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有关测量

    测量并回答问题

    总结得出:

    1.较方法,即: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2.根据测量结果可以较角的大小

    巩固角的测量方法,进一步理解锐角、直角、钝角的含义。再者从学生熟悉的公园示意图出发,引入角的比较,能够再掀起学习高潮,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四、议一议

    角的大小比较主要方法:

    1.度量法

    2.重叠法

    1.提出问题:回忆线段比较方法,想一想角的比较还有其它方法吗?

    2.引导学生归纳重叠法比较的要点:将两个角的顶点及一条边重合,另一边在公共边的同侧,观察另一边的位置。

    3.以图2为例,引导学生发现:

    AOD=AOB+BOD

    或AOB=AOD-BOD

    BOD=AOD-AOB分小组讨论并充分交流,得出角的大小比较另一方法重叠法,并会用学具(两支圆规)演示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得出角的三种大小关系。

    总结归纳出角的大小比较的主要方法:1.度量法

    2.重叠法

    观察并得出图2中角的和差关系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交流的精神,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勇于发表意见,培养自信心,在交流展示中体验成功,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抽象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五、练一练

    例:根据下图,求解下列问题:

    1.比较AOB、AOC、

    AOD、AOE的大小,并指出其中的锐角、直角、钝角、平角。

    2.AOC=AOB+BOC

    DOE=AOE-AOD

    2AOC=AOE

    3.你还能说出图中某些角之间的等量关些吗引导学生完成例1

    认真观察图形,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大胆展示自己的发现。

    视情况讨论问题2

    巩固新知识及时获取学生认知状况的完整信息。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六、折一折

    1.在纸上一画个角,并剪下将它对折使两边重合,折痕与角的两边所成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这个角的

    问题:

    1.已知,如图,AOB=130AOD=30BOC=70问:OC是AOB的平分线吗?OD是AOC的平分线吗?为什么?

    1.演示图形

    2.提出问题:

    (1)你能给折痕所在的线下一个定义吗?

    (2)画一个已知角的平分线有哪些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角平分线为一条射线。

    思考:如图OB是

    AOC的平分线,

    COD=2AOB,试说明OC是哪一个角的平分线?

    先画后折,发现结论,并用语言表述所发现结论。

    观察图形得出:

    AOD=BOD

    AOB=2AOD

    或AOB=2BOD

    AOD=1/2AOB

    或BOD=1/2AOB

    探索角平分线的画法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1、2、3。

    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发展几何直觉。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图形的性质,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由学生动手操作后归纳出角平分线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渗透从实践认识实践的辩证思想以及类比的数学思想。

    加深对角平分线概念、性质的理解,将教学重点落到实处。

    3.拓展:如何将一个角三等分、四等分?一个角的三等分线、四等分线分别有几条?n等分线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2、3。进一步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究、反思、总结、发展的空间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好习惯。

    七、估一估

    如图:足球运动员在两个不同入射位置,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哪处进球更容易?为什么?

    引导学生完成估算练习。

    完成练习,

    重新认识三角尺及其作用。

    适应《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探讨足球活动中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八、拼一拼

    1.利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哪些度数的角?请你试一试,并与同伴交流。

    参与学生活动

    拼图、画图,交流展示。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数学活动的经历和体验,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九、小结

    1.角的动态定义。

    2.角的大小比较方法与和、差关系。

    3.角平分线定义。

    4.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勤于操作、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善于总结。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和学习体会。

    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师生共同小结,达成师生互动。

    十、布置作业

    P138习题1、3、4完成作业巩固反馈。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用多种方法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性。

    4.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

    5.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就紧紧围绕这一理念,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和与众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用恰当的评价为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

    教师出示小熊图片并贴到黑板上,亲切地说:瞧,多可爱的小熊啊,今天就和小熊一起走进数学乐园吧!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

    小熊还想用几道题来了解一下咱们班谁是聪明孩子呢。

    2.口算:33=42=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计算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在简单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求几个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的活动中,培养有条理地思考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1)

    第十周星期一第二节20xx--.0421

    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1))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永各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竖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朵?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朵?怎样算?求一共的朵数,就是几个几相加。

    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4)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横着看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得数相同。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2=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24和2乘4。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2+2+2=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2=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成熟,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提问:小朋友在做什么?小朋友分几组在跳绳,每组几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跳绳,怎样算?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解答,老师巡视,了解学生解题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交流。

    (3)讨论;求4个5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4

    1、完成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1)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3、完成想想做做3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4、完成想想做做4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教学后记:由于乘法对一年级是一种新的算法,练习不够.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2)

    第十周星期二第二节20xx--.0422

    教学目的

    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具(8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图先填空,再写加法和乘法算式。

    一共有()个3。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或()()=()

    2、读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多少。

    54=2062=1238=24

    3、导入新课:

    上面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习的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认识乘法。(板书课题:认识乘法(2))

    二、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5

    (1)出示第5题图。

    (2)提问:有几条金鱼?每缸有多少条?

    求一共有多少条,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独立填书,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6

    (1)出示第6题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只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7

    (1)独立完成第7题的两道题。

    (2)集体交流指名说说两道题分别表示几个几相加?乘法算式是什么?

    (3)比较一下这两道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8

    (1)出示第8题的两幅图。提(2)学生独立完成第8题,集体交流。

    5、分小组活动,让学生联系生活和周围事物,说出一些可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集体交流。

    6、完成想想做做9

    (1)你会把下面的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吗?学生独立改写。

    (2)集体交流,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改写?比较一下乘法和加法比哪一种比较简便?

    老师小结。

    教学后记:课堂气氛好,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第三课时:练习八

    第十周星期三第一节20xx--.0423

    教学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巩固对乘法的认识。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

    2+2+2+2+2+2()()=()

    2、看图先填空,再写乘法算式。

    ()个()相加

    ()()=()或()()=()

    3、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认识,今天我们上一节练习课。看看同学们掌握得怎样。(板书课题:练习8)

    二、练习8

    1、练习八1

    (1)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每堆有几个胡萝卜?有几堆?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提出:这道题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交流时提问:求一共多少个草莓就是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2、练习八2

    (1)出示第一小题图,指名说说图意后,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一共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3)独立完成第2小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说求买3只狗一共用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的和,为什么用乘法算?

    3、练习八3

    (1)出示第3小题图,提问:图中画了些什么?每种分别有几处?每处有几个?

    (2)你能列出多少个乘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每一道乘法算式都要求学生说出是求几个几的和。

    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2.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

    用直观、描述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1.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弯弯的)

    2.再拿出一根线,贴在黑板上。(要贴成直直的)

    3.问:这两根线有什么不同?(这两根线的形状不同,一根是直的,另一根是弯的)

    4.在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向这样的的线。(指着直的线段说)

    5.分别用一本厚书、一个长方体的盒子比着,在黑板上各画一条线段。

    6.将黑板上的几条线段圈起来,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几何图形,这种图形叫做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二、新授与操练

    1.问:谁来说说,你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还见过线段?(桌子的任意一条边,都是一条线段;我们数学书的任意一条边也都是一条线段;生活中许多直的物体的边都是线段。)

    2.师:大家说得都很好,生活中可以发现很多的线段,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量一量数学书上P14最上面的三条线段的长度。

    3.练习

    ①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一个是线段。

    ②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4.师:大家已经认识了线段,会测量线段了,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会吗?

    5.讲解画线段的方法:

    在尺子的0刻度上点一个点,要画的线段是几厘米,就再在几厘米的刻度上点一个点,然后再把两个点用一条直直的线连起来。

    6.练习: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练习四1,2)

    (1)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2)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2.操作性练习

    从以下三个题目中任选一个题做。

    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3.思考性练习

    右面给出五个点,在两个点之间画线段。

    你能画出几种不同的图形?每种图形画了几条线段?

    四、归纳质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024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合集十二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