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平面镜成像教案9篇
  • 平面镜成像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21

    平面镜成像教案9篇。

    不为明天做好准备的人是没有未来的,优质课堂,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效率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老师的压力,提升教课效率。幼儿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平面镜成像教案9篇 ”,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平面镜成像教案(篇1)

    一、教材处理: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二、教学方法的处理:

    在《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平时很少进行分组实验,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只在左顾右盼,不知怎样做。在实验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设计学生容易答出三个问题进行引导,加上前面复习中光路图的画法为突破学生理解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打下基础,在课上我又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边上看屏上有没有像,和平时投影仪屏上的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实像和虚像区别,针对学生平时的认识“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辨别,很好的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

    1. 对基础差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另外在课堂上时间有限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是小班制授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 对于错误的处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3.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我又试着问同学除了刚才的实验结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猜想。此时学生普遍提不出问题,表现为思维短路。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包办代替,他只是一名听众。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的考虑怎样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刻甚至更多问题走出课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被动的、吸收知识的驯服的工具。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和课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节课的整体内容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在基础知识方面,大家都能对实验的过程有很好的理解,对于实验的目的也非常清楚,能够很好的利用这次实验来解决实际练习时遇到的问题。在学习技能方面,同学们掌握了一种重要的实验技能――替代法,知道了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技能更好的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适当的时候,用简单明了的操作来替换复杂困难的操作,

    用简单明了的问题代替复杂困难的问题。在情感态度方面,同学们通过这次学习,明白了学习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团结协作,共同努力达到目的的过程,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

    平面镜成像教案(篇2)

    平面镜成像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太阳或者灯的光照射到人的身上,被反射到镜面上平面镜又将光反射到人的眼睛里,因此我们看到了自己在平面镜中的虚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课程资源

    1.演示:水、玻璃杯、一张带底座的玻璃、蜡烛、火柴、潜望镜。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一张带底座的玻璃板、两只一样的蜡烛、火柴、一张白纸、刻度尺、一面小平面镜、手表。

    四、教学设计思路

    五、教学流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问:水中的蜡烛能燃烧吗?演示实验:把一块玻璃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只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拉上窗帘,使屋子变暗,从蜡烛这边向玻璃望去,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提问:你能解释一下吗?同学们想知道这神奇现象的原因吗?从而引入新课。板书:三平面镜成像学生观察实验。感到惊奇,小组进行讨论、回答,但回答不全面。实验现象很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1.平面镜成像特点请同学们拿起桌面上的镜子照一照。提问: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自己?教师边演示边介绍镜中的像。请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并前、后、左、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平面镜中像的变化。教师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用玻璃板作平面镜?用镜子做该实验有什么不方便?②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③我们怎样确定像的位置?像是否真实存在?④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关系?⑤实验过程中,刻度尺有什么作用?⑥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⑦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左右、上下与物体是否一致?请实验小组就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应用平面镜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及应用平面镜进行实验。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那些结论?根据我们本节课的目的,小组就探究问题进行猜想。根据各组的猜想,各自进行实验设计。小组间探讨完,请小组间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差不多时,教师要适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问:1.当有什么现象出现时,我们就知道已经找到了像的位置?2.刚才我们已经找到蜡烛像的位置,如何测量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3.我们需要经过多次测量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如何实现多次测量?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板书: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等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它们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2.平面镜成像原理让学生回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提问:猴子最终有没有捞到月亮?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实验:同组同学通过平面镜看对方,移动平面镜,观察在什么情况下能相互看见对方,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对方。并提出问题: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人眼为什么能从平面镜中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呢?教师总结学生的结论:我能看到对方,是因为从他那发出的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到我的眼睛中。提问:平面镜中的像又是怎样形成的?教师通过作图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总结。人眼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是因为由物体发出的光或反射的光射入眼中,引起了视神经的感觉,并不是光从眼睛发射向物体的。如图所示,人眼是根据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物体位置的。人能看到像是因为有光线入人眼。点燃的蜡烛上P点射出的任意两条光线PA、PB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E1A、E2B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P′点,人就会感到P′点是一个“发光点”,而P′点就是P点的虚像。同理,蜡烛上的其他点也都能在平面镜内产生对应的虚像点,它们共同组成了蜡烛的虚像。因此,平面镜中的虚像是由射入人眼中的发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所形成的。(这是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交流与讨论:(1)这些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哪一点?(这就是虚像不能呈现在屏上的原因)(2)若已知像点P′和入射点A,不作法线,能否画出反射光线?若能,请说出为什么?(3)解释为什么能看到蜡烛的火焰可以在水中燃烧?3.平面镜的应用(1)讨论:教师:平面镜成像有哪些实际应用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提问:除了平面镜以外,其他物质能不能当平面镜使用?(2)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学生照镜子,观察回答问题。学生继续观察镜中的像,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学生用平面镜进行实验并小组讨论。学生1:对于第⑦个问题,我们观察到,像的左右颠倒,上下一致。学生2:第②个问题,我们通过跟其他组的交流,我们发现像的大小与镜子的大小无关。学生3:我们组通过实验发现用玻璃的好处是可以找到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的位置,而用平面镜则找不到像的位置。学生4:我们组认为刻度尺可以量出像和物的位置。……探究的问题猜想实验方案①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是否真实存在?②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什么关系?③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学生1:(边演示边讲解)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前,我们可以看到在玻璃后有一个蜡烛的像。我们开始认为这个像是真实存在的,可我们用手去摸,摸不到这个像,所以我们发现原来这个像不是真实存在的。学生2:拿一张白纸,放在玻璃后,移动它的位置看在白纸上有没有蜡烛的像,没有,证明像不是真实存在的。学生3:像不是真实存在的,为了好比较我们利用手头另一只一样大的蜡烛,放在玻璃后,移动它寻找蜡烛的像,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学生4:(边演示边讲解)当玻璃板后的蜡烛好像在燃烧,说明我们找到像的位置,像的位置就是镜后蜡烛的位置。学生5:我们找到像的位置后,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像和物到玻璃的.距离,然后进行比较。学生6:改变镜前蜡烛的位置,重新找像的位置,进行测量。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将数据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表格内。实验次数物到镜面的距离像到镜面的距离观察到的现象学生思考,但回答不准确。学生进行实验。并讨论问题同时进行小组间交流。学生根据教师所画的图进行探讨、交流、总结。学生动手做题,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先讨论,后回答。事例有: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矫正舞姿;潜望镜;梳妆打扮等等。有学生提到潜望镜,利用潜望镜模型让学生玩捉迷藏的游戏。学生举例。平静的水面、光亮的金属表面、大理石地面等。让学生用手边的圆珠笔和平面镜进行演示。思考回答。学生:因为树顶和房顶离水面最远,所以树顶和房顶成的像离水面也是最远的,这样树木和房屋看起来是倒立的。学生观察现象,尽可能多地猜想。教师在此处的作用只是引导汇总。为下面的探究打下基础。充分发动学生,教师在此不要发表意见,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到探究时解决。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多选几组进行交流,使结论更具有代表性。由学生熟知的故事及简单的小实验,引入探讨成像原因。利用前两个问题强化虚像,第三个问题呼应开篇。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是我们的目的梳理反思让学生以“学到了什么”为线索进行小结,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困惑。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本节重点: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等距、虚像)2.平面镜成像原因:光的反射3.平面镜的应用课外扩展1.你看下图中绘画的小女孩,在她面前摆着一个花瓶,她想准确地把这个花瓶的形状描在纸上。你能替她想个办法吗?2.在利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继续探究凸面镜、凹面镜的成像特点的同时,请同学们调查一下造成现代光污染主要的来源以及改善的措施。这是一道最基本的成像题,但没直接问,通过这道题使学生形成一种思路。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培养学生终身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本的思路是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学生根据实验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猜想,在此教师只要引导好学生打开他们的思路,使学生能大胆的进行猜想。对于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要评价对与错,只是引导他们,使其想法尽量合理。但在探究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好,即不能失控,也不能出现包办的现象。

    这节课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感受就能说明一切。课后,一名学生深有感触的说,上这样的课,就知道怎样去学了,也会学了。还有的学生说,假如能经常地这样去训练,那我们对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必超过对足球、对电子游戏的迷恋。因为他们急于去探究科学的奥妙。所以,这节课没把重点放在知识结论上,而是放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探究活动,体验正确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这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比较成功的一面。虽然有些问题还不能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本身就是探索。这种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让学生自己解开科学之谜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案(篇3)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成像的原理和平面镜的应用。教学中以实验为主体,让学生在真情实景中观察和实验,直接获得平面镜成像的信息,由实验得出结论。让学生体会成像的原理、感悟物理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说教材重点与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平面镜成像》教学内容的研究分析,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确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2)了解平面镜成像虚像、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纪录分析及处理。

    (2)观查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探究的方法探索事物本质的方法与能力。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平面镜成像采用的教学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分析与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四、说学法指导:

    平面镜成像是学生最熟悉的,在本节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然现象中仔细观察平面镜成像,用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并尝试用自己探究到的知识解释观察到的平面镜成像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实验进行证实与证伪,在这样往复循环中,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脑海。

    由于学生对平面镜成像很熟悉,但是对成像的规律及特点并不一定很清楚,教师先引导创设出问题的情景,鼓励、启发学生提出一些平面镜成像的有关问题,然后从中筛选,再引出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所成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教师此时提示物像的关系可能有很多方面的关系,如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像相对于物体运动的快慢关系、物像大小关系,目的是为学生留有再思考的余地。此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自然地引到平面镜成像这个问题上来。

    2、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进行科学探究,需要一定的猜想和假设能力,猜想和假设一定要有科学依据。教师必须把住猜想与假设这一关,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探究。此环节可以这样进行:实验桌上事先准备一个平面镜,让学生在平面镜中观察文具盒中铅笔、橡皮、刻度尺、量角器等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形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观察像与物体的上下关系、左右关系,观察当铅笔前后左右移动时,铅笔在镜中的像的移动情况,并观察像的大小与形状有无变化。然后请多组同学阐述自己的猜想与假设,这里要尽量地让多数学生有发言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此环节让学生去完成的目的:一是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让学生充分去猜想,不受老师特定思路的限制。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一环,一开始老师不要急于向学生出示实验的原理,器材,实验步骤,而是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讨论,确定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及实验步骤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这样做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适当提问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找出实验所需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及实验步骤。此环节让学生去完成目的:一是学生自己制定的计划与设计的实验,会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探究活动更有兴趣,实验探讨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印象更加深刻。二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趣味性,使学生有了敢于思考,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具体操作如下:

    ①学生进行讨论要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应选用平面镜还是平板玻璃来作镜面?找几组学生分别说出自己选择的理由。在讨论过程中视学生情况老师可作适当的提示。经讨论学生一般能找出用平板玻璃做实验的理由,一是玻璃板有平面镜的作用可以代替,二是玻璃板透明,可以看到他后面的物体。

    ②学生讨论用平板玻璃作平面镜时,选择什么物体来成像效果最好、最清楚?学生可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讨,并分组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在讨论过程中可适当给出提示。例如:请同学们比较铅笔、没有点燃的蜡烛及点燃的蜡烛在平板玻璃中的像,哪个成像效果更好?学生经讨论得出用点燃的蜡烛做实验效果好。

    ③老师此时给出实验器材供同学们选用: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两只,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支架一幅,方格纸一张,同样大小的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④学生四个人(两个课桌)一组,讨论选用的实验器材、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左右关系,以及如何确定实像还是虚像的具体实验方案(8-10分钟)。

    ⑤老师请不同组的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每种方案都要阐述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如何比较物象大小关系、如何确定物象位置关系,尤其是物像大小关系要说出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探讨,还要阐述如何知道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并引导学生找出每种方案的优点与不足,找出最佳实验方案。实验探究中用了两支相同的蜡烛,一支点燃放在玻璃板前面,另一支没有点燃,放在玻璃板后面,这样做的好处一是确定了像的位置,二是能方便的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

    4、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开始四人一组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来验证前面的猜想与假设(15-20分钟)。此环节由学生完成目的一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与发散性,二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索能力。

    5、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必须进行分析与论证才能确定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否正确,各实验小组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让学生讲解探究结论中有哪些内容与猜想相符,有哪些不符。此环节由学生去完成目的:一是学生总结不受限制,可能会提出与结论不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学生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关系请2-4个小组即可,其它组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进行分析与论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老师可将以下问题用投影或电脑打出来:

    ①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②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③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④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什么?

    6、评估与交流:

    评估与交流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探究步骤、探究结论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结论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为以后的实验探究少走弯路,少出错误作很好的铺垫。此节由学生完成目的:每一组每一位学生的思维方式,探索思路与探索方法不尽相同,让每个同学总结更能体现个体差异,可以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自己总结。

    7、交流与合作:

    各小组将自己的探究过程,收集到的证据和作出的总结向全班报告,进行质疑与答辩。此环节视课程情况而定,可以揉到其它环节中。

    平面镜成像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与合作学习。

    (五)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二、教法:实验探究法;提问法;谈话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交流法;实验法;实验分析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一块平面镜,一块玻璃板,两个铁夹作为玻璃板支架,白纸,光屏,一盒火柴,两支相同的蜡烛,刻度尺,笔。

    教师演示器材:打火机两个,蜡烛两支,平面镜,平板,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吹蜡烛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新课

    教师:本实验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玻璃板,点明玻璃板我们称为平面镜,生活中常用的平面镜是镜子。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教师板书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进行新课: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 观察:

    由小时候照镜子到镜后找像引入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自己在靠近或远离平面镜时,像的大小、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老师表演照镜子,学生充当像(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位置跟物体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呢?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课件)

    (三)猜想与假设:

    学生根据刚才亲身的体验提出猜想,教师将猜想在副板书写出来:像物等大,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四)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1、设计实验:(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小组间的方案交流,,筛选出最合理的探究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并从中初步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学生需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2)怎样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

    (3)怎样测出像和物到镜面距离的关系.

    引导学生知道: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再重做一遍实验。这样要求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免由于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必要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形成以偏盖全的片面的思维方法。(出示课件:展示疏理后的设计方案)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1)实验前教师强调实验要领:玻璃板一定要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像完全重合;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

    (2)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观察,提供帮助,找到学生实验小组中有代表性的操作,收集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为交流和评估环节做准备。

    (3)小组交流实验记录和数据,各小组派代表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现平面镜成像的又一特点:物、像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5)再次点燃平面镜前的蜡烛,用光屏在后面接收,观察能否接受到烛焰的像.,得到平面镜成虚像.

    【平面镜成像原理】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解释平面镜成像原理: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知识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

    1、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光的反射

    2、像和物的大小相同。

    平面镜成像教案(篇5)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

    2、平面镜成像原理是 ,平面镜的像实际上是来自物体的光经平面镜 。

    3、虚像:由 的像是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只能用眼睛观察。

    (1)、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为什么选择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

    (1)在玻璃板后放一光屏,在蜡烛这边通过玻璃看 (填有或无)像,再观察屏上 (填有或无)烛焰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

    4、分析论证: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所记录的数据,可得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如下几点:

    1、许多学校在一进楼门的位置都竖立着一块平面镜,同学们站在镜子前成 (填实或虚)像,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是,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器所在位置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烛焰的像,所以平面镜成的是

    平面镜成像教案(篇6)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及成像特点,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2、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七个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和交流评估。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主要以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分析讨论,逐步形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由于学生在小组实验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系列过程,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困难,使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带来的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进而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本节课所提出的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目的在于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牢固。

    1、知道平面镜的作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1、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

    2、体验实验探究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1、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精神,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2、难点:设计实验找到“虚像”,以及对“虚像”的理解。

    1、教师用具:蜡烛、光屏、镀膜玻璃、支架、平面镜、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用具:蜡烛、镀膜玻璃、支架、刻度尺、平面镜、坐标纸等。

    1、注重过程评价: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中各种能力和方法的考查和评价;

    2、设计当堂检测题,检查学生所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

    小孔成像的成像特点及原理。

    已知入射光线,根据反射定律做出反射光线。

    (设计意图:复习小孔成像及光的反射定律,为本节课学习习近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及虚像的判断方法做好铺垫。)

    模块一:通过观察活动,建立“像”的概念,明确平面镜的作用。

    教师引导:利用课前热身2,巩固平面镜的第一个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交流发现:看到了一模一样的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像)。

    教师归纳:在物理学中,镜子中的“你”,叫做“像”;它不同于“影”。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的第二个作用——成“像”,从而建立“像”的概念。

    (模块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像”的概念,为后续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分组讨论:观察平面镜中的像,你认为像与物体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出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和展开讨论。)

    学生活动:围绕着学案上的问题,边观察平面镜中的自己,边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通过观察发现像与物之间左右相反、上下一致、大小相等/不等、像近大远小……(提示学生说明猜想依据)

    教师活动:整理学生的猜想,并进行归类:同学们的猜想主要围绕着像与物之间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日常感受展开讨论,用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科学猜想。)

    教师引导:选用怎样的器材才能找到像的位置?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突破难点:利用镀膜玻璃不仅可以看到像,而且可以找到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利用另一支同样的蜡烛代替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便于比较大小关系。(请学生到讲台来,演示交流小组讨论得出的实验方案。)

    形成目标:通过上述过程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形成正确的实验方案,知道器材的选择和实验的操作步骤,以及在实验中观察、收集、记录相关的实验信息(或数据)的方法。

    (设计意图:由于本实验的最大难度在于怎样找到“像”,因此,通过教师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构思,从而设计出正确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镀膜玻璃代替平面镜、利用同样的蜡烛代替像的原因——等效替代,体现科学方法教育。)

    温馨提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有普遍性、科学性,应改变物体与替代物的位置多做几次。

    教师活动:巡视各组实验情况,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实验的基本过程,为在设计实验方面仍存在疑问的同学提供帮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另外,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用多媒体呈现,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

    学生活动:展示实验成果,并尝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引导:如果将对应的像与物的位置相连,会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对于学生不易发现的“连线垂直”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特点。)

    教师归纳: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设计意图:交流提升实验结果,得出明确的实验结论,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像与物的大小相等,那么,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像“近大远小”的感觉呢?

    课件展示:人眼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视角会随着物体到人眼的距离发生变化,当视角变小时,就会感觉好像物体变小了。

    (设计意图:此环节提出的问题是根据学生的课前猜想所随机制定的,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像“近大远小”的特性,教师则没有必要人为的增加学生的认知难度来讲解此部分的内容。)

    教师引导:如果有木板把点燃的蜡烛遮住了,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烛焰吗?

    教师引导:用平面镜改变角度,使学生可以通过平面镜再次看到烛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同学们看到的是蜡烛的“像”,这个像有什么特点呢?

    交流结论:通过类比小孔成像,初步得出“虚像”的概念。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感知“虚像”的特点。)

    交流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总结提高,利用多媒体展示“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形成目标:理解虚像的概念,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法,并能够结合平面镜成像特点规范作图。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学习,在学生已经对平面镜成像特点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提升,对于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的知识有很大帮助。)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学生活动:在教师举例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感受的关于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物理现象,尝试解释现象揭示本质,从物理走向社会。)

    小组讨论,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方面有什么收获?在实验技能方面有哪些提升?还存在什么问题和疑惑?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进行归纳提升,形成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归纳总结的情况进一步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1、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2、身高为1.6米的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1米的地方,他在镜中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_______;当他向镜面,靠近0.5米时,他与镜中的像的距离为______;像的高度是_______。

    (设计意图: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简单的反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为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经历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本节课在学习过程和方法上存在着很多等待突破的难点。例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怎样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器材找到像的具体位置?怎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比较像的大小关系?以及在实验结束后用什么方式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虚像”的概念等等,都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以合理的考虑和安排。

    教师只有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做好铺垫,利用适时的提醒,使学生自己找到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设计了实验的过程,他们在主动的解决问题、主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被动的执行实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的独特魅力。

    平面镜成像教案(篇7)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平面镜成像教案(篇8)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平板玻璃取代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用物体与像重合,来比较像与物的关系.这两个“替代”是实验的`关键,也是设计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

    教学器材:学生用: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和纸三角

    教师用:魔术盒、玻璃、玻璃支架、白纸、棋子、纸三角、火柴、烧杯、平面镜、课件

    魔术箱:以倾斜45°的平面镜将箱子分成前后两个空间,反射面须朝向观众,花藏在镜后.表演场地光线要暗,以免使平面镜反光而被识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魔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为学生设计“替代”方法进行探究做铺垫

    实验交流

    一.创设情景,激趣质疑:

    『魔术』

    老师给学生们展示空粉笔盒,故做着急:“没粉笔,怎么写板书?”

    老师:“我来变出一些粉笔”

    变魔术.

    老师:“大家猜想可能是怎么回事?”

    这里的主要道具是咱们每天都接触到的镜子,表面平的那种平面镜,老师是利用平面镜成像的方法来变魔术的,那平面镜是怎样成像的呢?盒子的奥妙在哪儿呢?我们今天就来探究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屏幕展示:教师在镜子前的照片宛若双胞胎的照片或参考桂林山水、水面等图片。

    教师: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我们来说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用板书记录

    教师:如果我后退,就是物体在远离平面镜时,像有没有变化?

    学生:像变小.

    教师:那物体离镜面的距离变远,像离镜面的距离有变化么?

    学生:像变远

    教师:我们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方法.现在我们想验证一下刚才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所总结出的这几条成像特点是否正确,我们需要什么器材呢?

    学生:平面镜.

    教师:平面镜有,但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如何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呢?

    教师:现在我们每个人利用桌上这块平面镜,找找自己的像,看看你能找到这个像的准确位置么。

    平面镜成像教案(篇9)

    本节是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

    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中的成像问题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活中,对平面镜成像成像的规律学生易受到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不能正确的了解镜中像和物体关系,特别是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不能正确理

    解。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通过观察镜中像和放在镜子后与物体大小相同的物体重合了,来体验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同时通过强调人眼对远近的物体大小感觉不同来加深对像和物体大小相等的了解。其次学生不能正确的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现象,通过在像的位置放在一个光屏,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来正确认识虚像。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与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论证等科学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习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去获得答案。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问题。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平面镜成像教案9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