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离骚课件(经典九篇)
  • 离骚课件

    发表时间:2024-10-18

    离骚课件(经典九篇)。

    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离骚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离骚课件 篇1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屈原。

    二、写作背景

    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冶,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奤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三、作者介绍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由于《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所以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指代《诗经》中的《国风》,用“骚”指代《楚辞》中的《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释为“离骚者,犹离忧也”,“离骚”就是遭遢忧愁。王逸在《离骚经序》中释为“离,别也。骚,愁也”,即离别之忧愁。近代有学者认为,“离骚”即“劳商”之。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立志

    第二部分(第三段):述怀。

    第三部分(第四段):反省。

    六、全文分析

    1.开篇讲述了哪些内容?

    开篇第一句,屈原自叙与楚王同宗,强调自己出身高贵。接下来,屈原再叙自己出生的大吉日子(楚人认为这天降生的人是贵人),表现出诗人的崇高理想。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句话体现了诗人的哪些品质?

    诗人既有“内美”(内在美德),又有“修能”(优良的才能),可见他品性高洁、才华出众。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的人格的追求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发现

    3.第2段中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美好品质的?

    诗人展开想象,想象自己披上江离与白芷,又连缀秋兰做成佩饰。诗人以“辟芷”“秋兰”等美好的事物来象征自己的情感、美德、追求、斗志,让读者感受到了其高尚的情操。

    4.第3段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极度苦之情,“长”与“衰”折射出他苍凉苦闷的心境,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5.面对自身的遭遇,诗人的心情如何?他对此遭遇持什么样的态度?

    “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诗人的忧愁之深。面对如此污浊、看不到希望的环境,诗人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表明了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6.“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这几句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痛定思痛,诗人对此前自已的行为产生了怀疑“延伫”“步”“止息”等词,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犹豫、彷徨、苦苦思索、执着追求理想的诗人形象。

    7.“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诗人重申自己“好修”,“独”字表现出诗人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态度。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方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而,他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8.课文开篇自叙身世有什么作用?

    开篇第一段,感情肃穆,含蕴深邃。诗人以十分庄重而矜持的口吻,自叙了高贵的出身、奇异的生日以及寄寓了父亲莫大的.期望的“美名”。他强调自己与楚王同宗共祖,意在表明自己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为他至死不能离开楚国埋下了伏笔。他自道奇异的生辰、美好的名宇,也是在表现他的荨贵不凡和常高的理态。“正则”,正道直行,严于律己;“灵均”,赋良吾,公平均一。这是亲人对他的期望,也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信条。总之,这起给的一段,为诗人一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定下了感情基调。

    9.诗中描写花草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描写花草的诗句有“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这些诗句交代了诗人被疏离、贬黜的原国及被疏离、贬黜后的行为。诗人用芳香瑰丽的香蕙、白芷比喻自己品德的崇高美好;在被疏离、贬黜后的恶劣处境中,诗人仍驾着马车缓行在长着兰草的水边高地,疾驰到长着椒树的山冈,依旧以荷叶、荷花为衣裳,表现了无论是“进”还是“退”,都要坚神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九死无悔。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蕙”“蓝”“兰”“椒”“芰荷”“芙蓉”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芳香,更现了一种深远的意境,这些生长在水边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引到奇丽的幻想世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写出了诗人高大、芳洁的形象。

    10.怎样理解本文所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正道直行、献身理想的爱国诗人形象。

    ①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修明法度(“规矩”“蝇墨”),举贤授能;第二,她关注民生,力主“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哀民生之多艰”),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坚持理想,义无反顾,卓绝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1.为什么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浪漫主义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偏重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感情色彩浓厚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

    《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诗人尽情地发挥他那神奇的想象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如用”蕙”“茝””兰”“椒””芰荷”“芙蓉”等香草鲜花来比喻自己高洁的品行。

    作品把现实世界与虛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样就更能突出屈原为追求理想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和坚贞不屈的精神。所以说《离骚》是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佳作。

    七、中心思想

    本诗中,诗人自叙身世,并讲述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小人的诽谤中伤,以致遭到贬黜的遭遇。全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高洁人格的坚守,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和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

    八、写作特点

    1.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

    2.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3.富有节奏感。

    九、补充资料

    骚体诗

    骚体诗源于战国时楚国,由屈原创立,是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诗体。因其中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后世称这种诗体为“骚体”或“楚辞体”,称这种诗体的诗歌为“骚体诗”,历代文士多有仿作。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楚辞》中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吸取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十、总结全文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离骚课件 篇2

    (1) ; (2)- ; (3)-5; (4)1 ; (5)0.

    A.|- |与- B.|- |与- C.|- |与 D.|- |与

    3.计算:

    (1)│-5│+│-2│; (2)| |÷|- |;

    (3)(| |+|- |+|-1 |)×│-24│; (4) .

    4.(1)如果m=-1,那么-(-│m│)=________.

    (2)若│a-b│=b-a,则a,b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5.若│a│=5,│b│=4,且a>0,b

    6.已知a、b、c三数在数轴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 .

    7.数a、b、c在数轴上对应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c│-│a│+│b│.

    8.已知│a-3│+│2b+4│+│ c-2│=0,求a+b+c的值.

    9.某粮店出售三种品牌的面粉,袋上分别标有质量为(25±0.1)kg、(25±0.2)kg、(25±0.3)kg的字样,从中任意拿出2袋,它们的质量最多相差( )

    10.正式比赛时,乒乓球的尺寸要有严格的规定,已知四个乒乓球,超过规定的尺寸为正数,不足的尺寸记为负数,为选一个乒乓球用于比赛,裁判对这四个乒乓球进行了测量,得到结果:A球+0.2mm,B球-0.1mm,C球+0.3mm,D球-0.2mm,你认为应选哪一个乒乓球用于比赛?为什么?

    A.-2 B.2 C.- D.

    3.-4的绝对值是________;2的相反数的绝对值是______.

    4.若│a│=│-3│,则a=_______.

    5.化简下列各数:

    (1)-[-(-3)]; (2)-{-[+(-3)]};

    (3)-{+[-(+3)]}; (4)-{-[-(-│-3│)}.

    C.若│m│=-n,则m=n D.若m=-n,则│m│=│n│

    A.-|- |= B.| |=± C.-(-3)=3 D.-│-6│=-6

    9.已知│a-3│+│b-4│=0,求 的值.

    11.某车间生产一批圆形机器零件,从中抽6件进行检验,比规定直径长的毫米数记作正数,比规定直径短的毫米数记作负数,检查记录如下:

    指出哪一个零件好些?怎样用学过的绝对值的知识来说明什么样的'零件好些?

    12.如图,在所给数轴上画出表示数-3,-1,│-2│的点.把这组数从小到大用“

    1.(1)│ │= ;(2)│- │= ;(3)│-5│=5;(4)│1 │=1 ;

    (5)│0│=0.

    提示:根据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判断其是正数、负数,还是零,然后再求出绝对值.

    3.(1)│-5│+│-2│=5+2=7;

    (2)| |÷|- |= ÷ = × = ;

    (3)(| |+|- |+|-1 |)×│-24│=( + + )×24=4+54+32=90;

    提示:(1)将m=-1代入-(-│m│)得-(-│-1│)=-(-1)=1;

    (2)由│a-b│=b-a知,a-b与b-a互为相反数,那么a-b是负数或零,a-b≤0,

    即a≤b,对于绝对值里含有字母的,要先考虑绝对值里代数式的正负,再去求绝对值.

    7.c-b 提示:a+c>0,a>0,b>0.

    2.A 导解: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5.(1)-3;(2)-3,(3)3;(4)3.

    6.D 导解:若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则这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反之,若两数绝对值相等,则这两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

    9.解:由│a-3│+│b-4│=0,得a-3=0且b-4=0,所以a=3,b=4, = .

    11.解:第六件零件好些;表中绝对值最小的那个零件好,因为绝对值越小,说明它与规定直径的偏差越小.

    离骚课件 篇3

    我固执地认为:体会诗歌作品的美,是必须借助朗读的,所以,我将诵读作为一个重点。楚辞在语言上的特点可以通过诵读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在读的时候,一定要强调感情,应该给学生示范。由于这篇《离骚》中的文字是最古老的意义,所以读来较生涩难懂,但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我的反思如下:

    一、教师素质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教授这篇课文,在授课经验上难免不足。但在课前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能够联系现在与过去,联想到古诗词句,在适当的时候“出口成章”。另外,我还能注重诵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当然,疏通诗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楚辞的语言有很多是古代楚地的方言,对这些无需关注太多,只要学生能结合注释翻译诗句即可,对于比较重要的文言字词,我认为教学时候还是不能放过,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本课出现得较多且比较常见,应该指导学生归纳积累。至于实词的一词多义我觉得不用过多强调,包括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我考虑可以暂且放过,留待以后解决。只要学生翻译是能将词语翻译准确,句式能调整语序即可。作为高一的学生我觉得此时讲太多不太合适,且本课是诗歌,重点不应放在此。疏通诗句是为了整体感知诗歌的情感和思想,本诗的情感比较复杂,提示学生找关键句,然后总结,我觉得学生比较好理解。诗歌是节选的,只有三段诗,我觉得没有必要将屈原“美政理想”的内容加进来,在这两部分诗中,能把握住主要的感情即可。

    二、诵读的基本要求与方式

    每次诵读都会确定目标,让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任务。诵读有多样的形式,比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默读等。诵读也有不同的层次:从通顺到流利到有感情;从初读感知到细读探究;从一般了解到深化理解;从有所感触到情感升华。

    三、学生素质方面

    由于学生是属于层次比较低的一个班,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但也能积极配合,认真思考且善于思考,敢于回答问题。例如:在解答“离骚”二字的含义时,学生就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学到通假字“锡—赐”时,学生也能联系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答出“赐”的意思。在组织诵读时,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得有声有色。

    四、存在问题

    在《离骚》一课的教学中,我虽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地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但也存在几点不足:

    首先,课前准备过于充分,虽然也有不少的闪光点,但整节课有点像在表演,还不够深刻,让旁人觉得有卖弄自己才华的嫌疑。

    其次,教师范读过多,应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立刻进行模仿,读出真情实感。

    最后,学生无论在齐读还是个人读时,教师应多倾听学生读得是否到位,然后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评。

    总之,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基本完成了预想的任务,诵读的效果还不错,如果能注意以上几点存在问题,如果能再放得开些,在感情上再投入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

    离骚课件 篇4

    【教学要点】

    1、掌握作家作品以及文学体裁常识。

    2、理解运用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3、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设想】

    难文浅教,重在落实,先译后析,趣味背诵。

    【教学流程】

    一、出示对联和诗歌,初步感知,导入课文

    1、对联和诗歌: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2、阐释对联诗歌内容:屈原一生忠君爱国,但不被理解,反被排斥、流放,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伟大的诗人,《招魂》《九歌》是他的作品。屈原在诗歌中,往往用香草比喻自己,表现自己的高尚品德。

    二、掌握文学常识,落实基础知识。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堂上师生交流,进一步明确知识点

    1、屈原:名平,字原,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由集体创作转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有作品25篇,《九歌》11篇,《九章》9篇,另有《离骚》《天问》《远游》《卜居》《渔父》等作品,保存在西汉人刘向辑录的《楚辞》中。其中,《九歌》是祭神的乐曲,充满生活气息;《天问》表现屈原的学术造诣和历史观、自然观;其余以《离骚》为代表,表达内心的情愫。《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也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2、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新诗体。源于楚地歌谣,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每句以四六字为主,多用“兮”字,辞藻华丽。楚辞的概念最早见于《史记》。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模拟这种题材所写的作品汇辑成书,定名《楚辞》,于是,楚辞又成了诗歌总集的名称。因为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后人以“骚”来称楚辞。而《诗经》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国风”,后人以“风骚”称《诗经》和《离骚》所开创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

    三、翻译全文,落实字词句等知识点

    1、通假字:

    错──措,措施。

    郁邑──郁悒,忧愁苦闷。

    反──返,返回。

    离──罹,遭受。

    章──彰,明显。

    圜──圆。

    2、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即“不知吾”。

    3、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步,使……步行,使动用法。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长、高,形容词用作动词。

    四、把握内容,讨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1、思路:前七节抒怀,揭示被排斥原因,表达坚定意志;后六节反省,检查自己行为,追求高尚品德。诗人为民请命,遭奸臣诬陷、昏君罢斥,他坚守信念,誓死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他追求政治理想遭挫折,决心追求理想人格,虽死不悔。

    2、讨论诗人的形象:

    诗人的处世原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诗人的人生信条──“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

    诗人的爱国观念──君国相融,君是国的化身,富国强民的希望寄托于国君一人,即“忠君爱国”。

    幻灯展示后人的感慨:

    生不能力争而强谏,死犹能冀其感发而改行!(苏轼《屈原庙赋》)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

    3、教师激演讲:他是一个不吾知的富于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有理想有骨气又有使命感的失意政治家的形象。屈原虽不能成为伟大的`政治家,但他依然是伟大的诗人!

    五、掌握艺术特色。探讨比兴手法

    1、生活喻:

    “偭规矩”“背绳墨”比喻时俗背弃法度;“鸷鸟不群”“方圆不周”比喻决不同流合污;“芳泽杂糅”“昭质未亏”比喻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相道”“行迷”“复路”比喻政治上的进退出处,相当于现在的“仕途”“出路”。形象生动,诗意盎然。

    2、两性喻: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諑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諑谓余以善淫”。对国王以夫君相称,称朝中奸佞小人为挑拨离间君臣关系的众女,把君臣关系说成夫妻关系,男女关系。两性喻把政治的斗争生活化,用男女间的感情纠葛和夫妻间的离合悲欢写君臣、臣臣间的明争暗斗和权势起伏,化抽象为具体,平添了几分人情味。语意双关,化俗为雅。

    3、芳草喻:

    用蕙、茝、芰荷、芙蓉为衣料饰物,象征对美好人格的追求;用芳(发香的花草)比喻自己的高尚品德;用兰、椒等美好的花木烘托诗人开朗美好的形象。芳草喻在视觉上斑斓绚丽,嗅觉上馥郁芬芳,华美繁富。诗人用芳草香花比喻自己的美德,有委婉含蓄的艺术效果。

    离骚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技能目标

    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情感目标

    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走向高考

    识记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学习运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

    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⑴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③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一般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④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语气。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齐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疏通诗句,初步感知。(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教师巡视作必要点拨,解答学生的疑问。)

    ⑶质疑释疑(要求学生四人一组,把不理解的地方写到纸上,并由一名代表提出,教师可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如若较难,则由教师分析。)

    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

    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

    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

    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

    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脚后跟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⑷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研读探究

    ⑴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⑵《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出示投影)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学生小组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⑶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

    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品读鉴赏

    ⑴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⑵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明确: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⑶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⑴(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⑵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⑶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请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学生对虚词及文言句式的把握较难。

    离骚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本诗比兴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体味诗人的情志。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x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体”,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远游》《卜居》《渔父》等。其作品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报国为民的热情,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

    (二)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x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形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三)屈原的名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5.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x》)

    6.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涉x》)

    (四)题目解说

    《离骚》是《楚辞》中的经典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由于《诗经》和《楚辞》分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所以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指代《诗经》中的《国风》,用“骚”指代《楚辞》中的《离骚》。

    关于“离骚”之义,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即遭遇忧愁;王逸《楚辞章句》释为“别愁”。

    (五)写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二、学习过程

    任务一:疏通文意梳理行文脉络

    任务设计:

    1、请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梳通文意。圈出有疑问的地方。

    针对疑问进行指导。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梳理行文脉络。

    行文脉络:

    ①首先介绍自己高贵的出身、吉祥的诞辰和美好的名字。

    ②接着叙述自已的才能修养、忧虑希望,表达立志改革,愿为前驱的报国之情。

    ③然后追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④最后反思,表现了诗人高洁自守的品质,抒发了诗人反省自己和献身理想的热情。

    3、朗读第一段,总结屈原的“内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出身高贵。诗人自叙族源出身。颛顼为中国远古部落联盟首领,传说的“五帝”之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②出生吉祥。太岁在寅,庚寅而生,表明他是在寅年寅月寅日生的。生逢三寅,是吉祥的征兆。所以朱熹说:“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楚辞集注》)

    ③名字蕴含政治理想。“正则”“灵均”,都与“平”有语意上的关联。帛书《十六经》记载了黄帝问其大臣的一段话:“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可见,正、均、平,皆为古人的政治理想。

    小结:诗人因出身高贵而自负、自傲、自爱,这是他高洁的自我形象的一个内因,却也是构成他悲剧命运的一个因素。

    4、明代汪瑗道:“内美是得之祖、父与天者,修能是勉之于己者。”朗读第二段,屈原怎样阐述“修能”。

    运用比喻。

    无论是佩带香草,还是朝取木兰,夕撷宿莽,都是比喻,是诗人志趣高洁的表征。

    小结:这种洁身自好的追求,随着春秋代序、岁月流逝而更加迫切。美人迟暮,如同草木零落,虽有雄心壮志,何以施展?因此,诗人决心趁年岁未老,为国家除污去秽,改变法度。驾驭骏马,“导夫先路”,这是何等的豪迈与自信!

    任务二:体味诗人的情志

    任务设计:

    1、诵读第三段和第四段,请找出表达诗人品德和情怀的诗句并分析。

    学生探究总结: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表现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体现了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品格。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表明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高洁。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明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至死不渝的品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突出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

    小结:因此司马迁对屈原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康,故死而不容。”“虽放流,眷顾楚国,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又说,“虽与目月争光可也”。

    2、根据课文内容,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诵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类归纳并分析表达效果。

    先找出文中的.比喻句,然后归类分析。

    ①“蕙茝”、“蛾眉”、“兰皋”、“芰荷”、“芙蓉”、“芳”、“繁饰”比喻高尚的节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

    ②“众女”、“泽”比喻小人肮脏污秽的东西

    ③“鸷鸟”比喻君子

    ④“方”比喻正直端方的人

    ⑤“圜”比喻世故圆滑的人

    表达效果:既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较深刻的印象。形象鲜明,情感意识强烈,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小结:比兴手法不是《诗经》的专利,在《离骚》中也运用大量喻。《文心雕龙比兴》中也说:“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这些论述,肯定了《离骚》的历史地位,也指出它与《诗经》的渊源关系。

    任务三:探寻“美人香草”象征义

    任务设计

    《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人”和香草”两类意象。分析《离骚》中的“美人香草”象征义。

    “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作者自喻。《离骚》前半部分,屈原将楚王作为男性形象,其自我形象是女性,美人是其自喻。以男女婚娶喻君臣相契,以男方的变卦喻楚王的疑忌贤臣、对自己不能始终信任的事实,所以才有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感叹。《离骚》后半部分,屈原又转为男性,“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而将君王喻为美人,他四处“求女”,即寻求圣主贤君。然而,周围都是些蔽美嫉妒的小人或庸臣,理想求而不达。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有“芰荷、x离、蕙菌桂、白芷、兰、椒、菊、芙蓉、杜衡”等四十多种。这些“香草”寄寓着诗人独特的心理特征,是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高洁品质的象征。

    任务四:探究艺术特色

    任务设计

    《离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请根据课文总结其艺术特色。

    ①句式的灵活参差。

    《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扩大了诗歌的容量。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楚民歌句法,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出现了不少工巧的对偶句,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但交叉使用五言、六言、七言、八言,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②“兮”字的创造性使用。

    从《离骚》来看,两句用“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③比兴手法的运用。

    诗人运用奔放而瑰丽的想象,将楚地特有的风物引入诗篇,繁多的比喻,不但使叙事、说理更加生动形象,也使情感的抒发更加委婉含蓄,蕴藉有致。

    三.主题归纳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叙述诗人的身世,表明心志,回顾自己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小人的猜疑、造谣、中伤,处于被君主疏远的困厄处境。诗人一方面表明誓死不和小人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另一方面设想自己退隐后将更加努力地培养自己的美好德行。

    四.作业

    背诵默写第三段

    离骚课件 篇7

    《离骚》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单元《殉道者之歌》版块的教学内容。诗歌主要叙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斗争。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

    ⑵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正确理解全文。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2.欣赏诗中的比喻象征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我们的学生属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水平有差距。屈原的《离骚》距今年代久远,又使用楚地方言,因此理解起来很有难度。所以应编制详尽的导学案,把时代背景、文言知识、艺术成就、语言特色等方面介绍清楚,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课文。

    1.朗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悉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先来看一首诗《吊灵均》(投影)。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楚辞》分别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简历:屈原是楚国贵族,早在楚怀王时就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成就: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 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 传统的源头。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评价: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也是最长的)抒情诗(政治抒情诗),共373句,近2500字。特点:香草美人作比兴,神话传说构幻境。王国维曾说:“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特点: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

    离骚课件 篇8

    1、﹣(+5)表示的相反数,即﹣(+5)=;

    ﹣(﹣5)表示的相反数,即﹣(﹣5)=。

    2、﹣2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___;0的相反数是。

    3、化简下列各数:

    ﹣(﹣68)=﹣(+0.75)=﹣(﹣)=

    ﹣(+3.8)=+(﹣3)=+(+6)=

    C、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相反数D、数轴上原点两旁的两个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

    1的相反数是﹣1,则1+(﹣1)=0;0的相反数是0,则0+0=0;2的相反数是﹣2,则2+(﹣2)=0,故a,b互为相反数,则a+b=0;若a+b=0,则a,b互为相反数。

    分析:本题考查互为相反数的性质和互为相反数的判定,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的重要内容。

    解: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零;相反,若两个数的和为零,则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已知数轴上A、B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并且两点间的'距离是6,点A在点B的左边,则点A、B表示的数分别是。

    3、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b与c互为相反数,且c=﹣6,则a=。

    4、一个数a的相反数是非负数,那么这个数a与0的大小关系是a0.

    5、数轴上A点表示﹣3,B、C两点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且点B到点A的距离是2,则点C表示的数应该是。

    ①任何数都不等于它的相反数;②符号相反的数互为相反数;③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④若有理数a,b互为相反数,那么a+b=0;⑤若有理数a,b互为相反数,则它们一定异号。

    7、如果a=﹣a,那么表示a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

    2、(20,杭州)如果a+b=0,那么a,b两个有理数一定是()

    1、5,﹣5,﹣5,5;

    2、2,,0;

    3、68,﹣0.75,,﹣3.8,﹣3,6;

    6、A根据相反数的定义。

    7、a=﹣a表示有理数a的相反数是它本身,那么这样的有理数只有0,所以a=0,表示a的点在原点处。

    离骚课件 篇9

    又要讲《离骚》了,我内心又开始烦恼起来。

    说实在的,一是我不太喜欢屈原,对他的作品我也缺少兴趣,如果不是做了语文教师的话,在大学里读过的《离骚》可能在脑子里就剩下只言片语了。二是《离骚》虽然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教授《离骚》,课堂气氛通常是沉闷的,教学效果常常是难以想象的。

    但今年年级组里有两个年轻教师,对教《离骚》也很犯难,她们很认真地向我这个老教师请教,并提出要听听我的课,我自然不能拒绝,为了给两个年轻人一个所谓的示范,我认真研究起了教材,我反复去阅读离骚,读来读去,竟然对屈原产生了几分好感,对《离骚》也多了几分认识。

    其实,《离骚》之所以难教关键在于它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字词解释课,而且如果对诗句句句翻译的话,翻译的不当反而会使诗歌的魅力受到影响。

    因此我决定还是从诵读入手,体会诗歌作品的美。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自读两遍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课堂上我首先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再一次确定读音。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而又不乏韵律感,虽然文句难懂,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以这些句子为突破口,进而理解离骚的情感。

    一节课下来,没想到很多同学已经背会了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第二天的早读,我让学生背诵《离骚》,没想到早读结束时,三分之二的学生能背诵下来。

    看起来我们做老师的对一些难点不要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想办法把难点分散,集中抓重点,并使用的有效地教学策略,那么难点也就不能称其为难点了。

    【离骚课件(经典九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