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秋思的课件(锦集11篇)
  • 秋思的课件

    发表时间:2024-10-17

    秋思的课件(锦集11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好的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我们听了一场关于“秋思的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秋思的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1、本词在本课中的地位

    《渔家傲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词的意境悲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品味和审美情趣”结合这首词的特点,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赏析诗词一般的角度,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过程与方法: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豁达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3、教材的处理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教学重点为:

    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感受豪放词的风格特色、教学难点为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二、说学情

    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并不陌生,但他们不一定了解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欣赏词和解析词,为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教师应加以引导,使他们确定学习词的方向、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课主要采用诵读品味法、描述法、比较鉴赏法、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2、学法:教会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成为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自主赏析、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学会鉴赏古诗词、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我设计为七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

    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设计意图:词离不开曲,曲依附于词,词曲相依、通过欣赏两种风格的音乐,使学生感悟到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词与音乐的共通,也为学生学习创设一种情境、

    (二)初读,感知词意初读(节奏情感意境)

    (1)文学知识

    (2)听录音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集体朗读,指名谈谈词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准节奏,体会情感,感知内容、初步体会到这首诗词的意境美

    (三)诵读,自主赏析

    1、教师向学生传授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词、

    2、诵读《渔家傲、秋思》,你认为那句话写得最好或者你最喜欢,并谈谈理由、

    设计意图:诵读,自主赏析、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也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品读,品出韵味

    1、寻出景物: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渔家傲秋思》,用你的大脑作探头,展开丰富的想像去捕捉词中出现的景和物、(强调“景”和“物”)

    (2)睁开眼,你的脑海中搜集到到了哪些景和物,请同学们把景和物在课本上标画出来,(生:塞下、大雁、边声、千障、长烟、落日、古城、浊酒、羌管声、霜、泪水),你把这些景物试着组合起来,加之联想和想象,用你们的生花妙笔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听读,捕捉景物,发挥联想和想象,扩写塞外边关图、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品味出诗词的韵味,体会豪放词风的特点,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2、品出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再把这首词下阕你捕捉到的这些景物组合起来,分小组交流,从你看到的景象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说读,说出心声: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现在你就是白鬓如霜奋勇杀敌的军人,对着家乡望穿秋水的亲人,通过《渔家傲》把你的衷肠诉说给他们听:“我在塞下、”或着说“我饮一杯浊酒、”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建功之情,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感

    (六)总结本课

    这首词写了边塞的战地风光,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作者欲报国立功却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悲壮情怀、学习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丝丝悲

    凉,但这悲凉,哀而不伤,悲的壮烈、悲的豪迈、我们体会到豪迈诗风的同时,更多感悟的是作者那份浓浓舍小家顾大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这种情怀能伴随我们成长,永远热爱自己的祖国、

    (七)作业设置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利用网络搜集两首边塞诗,仔细体会,赏析、

    秋思的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做到课堂之上熟读成诵。

    2、理解重点词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适当的回顾与拓展,深入感悟古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切入主体,理解内容,通过多层次地朗读,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和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表达方法的归纳与应用。

    【教学策略】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品味、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同时通过同类诗词的拓展,丰富感悟表达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读图导入 感情铺陈

    教师出示月夜的课件,学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后,学生展开联想,从月夜想到团圆以及古诗《静夜思》,体会诗人借明月、思故乡,回顾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引入《秋思》。

    二、设疑诵读 切入主体

    1、解题入诗:

    学生读文题,理解含义,引出质疑:诗人是借着秋天的景色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吗?

    2、初读释疑:

    学生带着要求自由读诗,汇报的时候,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抓住“重”字进行古诗文的回顾与迁移,丰富学生对于古诗字词的理解与认识。

    3、切入主体:

    回忆质疑,拨云见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与交流,明白这首诗主要是借写家书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三、理清脉络 感知全诗

    提出问题:是什么引发作者写这封家书?写完家书的结果又如何?让学生再次细细读文,之后进行反馈,师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诗文的内容;同时,诗人身世的介绍,有助于理解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也对深入感悟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起了铺垫作用。

    四、深化体会 品读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再次深刻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意万重”“ 说不尽”“又开封”的层层递进式的剖析,并配以多层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将自己的对故乡的思念,都浓缩在这封家书之中,而内心的矛盾体现在“又开封”这一细节动作上,从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对远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牵挂。

    五、归纳总结 比较明晰

    表达方法的介绍与总结。由《静夜思》的借景抒情,引发《秋思》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的疑问。在总结板书,回顾整体的基础上,将文章的表现手法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来。之后出示两篇诗作:高适的《除夕作》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借助学到的知识进行辨析比较,从而深化了对表现手法的认识。

    六、诵读提升 感悟升华

    通过多样的、大量地朗读、诵读、背诵,学生在教师深情地引领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饱满的感情朗诵《秋思》,在学生感情的高潮结束本节课的教学,给学生对于思乡这一主题有更多的思索。

    【板书设计】

    秋思

    唐 张籍

    见秋风 意万重

    家书────思乡情 (叙事抒情)

    说不尽 又开封

    秋思的课件 篇3

    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二、说教程。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三)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秋思的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会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古籍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

    1、自由读古诗

    2、生讨论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3、生再读,说说有什么体会,从哪里体会到的?

    生汇报时相机点拨:

    (1)秋风真看得见吗?诗人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氛围)

    (2)“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生自由交流)

    (3)简介张籍。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4)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引导生反复读)

    (5)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4、指名读后两句,说说体会。

    (1)“开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为什么会恐“说不尽”?

    (2)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出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感情朗读。)

    (3)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5、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生齐读全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齐读)

    这就是

    1、看插图,同桌说词意。并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

    2、指名结合注释说大意。

    3、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1)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

    (2)想象这种情景。

    (3)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4)指导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4、品意蕴,故园无些声。

    (1)“此声”指什么声音?将士们听到这种声音有什么感受?故园指什么?

    (2)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碎)

    (3)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四、课堂小结

    1、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2、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五、课外拓展:

    课后收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交流。

    六、板书设计

    见秋风意万重

    秋思

    说不尽又开封思乡

    跋山涉水

    长相思

    梦断风雪

    秋思的课件 篇5

    一、说教材。

    《天净沙 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组元,通过对美的景物,美的语言,美的情感的品味欣赏,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天净沙 秋思》是元曲中的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旨趣深远的意境美是本文的主要特点。结合单元要求和初一学生初次接触元曲的认知感悟能力等,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收集整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元曲一些文学常识。

    2、提高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背诵并默写课文。

    3、通过品味语言,联想想象,感悟小令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4、积累并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诗人的思乡情。

    教学重点是: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感悟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法。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是古典诗词苑的一朵奇葩,可采用下列赏读古典诗词的途径来感悟堪称一绝的意境美:

    (一)情景设置激兴趣。

    (二)朗读吟诵引感知。

    (三)品词析句求深入。

    (四)以诗作画入意境。

    (五)联想想象促感悟。

    (六)知人论世探根源。

    (七)联类比照寻互证。

    具体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

    2、情景设置法。

    3、知人论世法。

    4、化诗入文法。

    5、点拨法。

    以上教法运用了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来营造氛围,用老师富有诗情画意的引导语言增强学生的古诗文修养,可高质量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兼容并举中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具体学法如下:

    1、积累法

    2、情感体验法。

    3、朗读感悟法。

    4、自主探究法。

    5、联想想象法。

    6、讨论交流法。

    以上学法,能达到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朗读吟诵—感受语言美。

    1、掌握小令的朗读技巧。 (课件:课文内容)

    2、老师范读,学生仿读。

    3、师生挑战赛。

    4、背诵小令,默写小令,同桌订正。

    5、自主质疑,合作释疑,描述内容。

    (二) 美读想象——感悟意境美。

    1、美读课文。

    2、找出小令中流露诗人情感的关键语句。

    3、找出帮助表现作者情感的景物。

    4、以诗作画,把独立的景物、人物组成一幅画。(课件:背景音乐)

    5、赏析诗画合一的意境美。

    (三) 品味延伸—赏析情感美

    1、联类比照,感受寄情于物,情思相融之美。(课件:《寿阳曲》、《四块玉》)

    2、积累赏析描写“乡愁”的诗文,感受思乡情。

    (五)欣赏歌曲—感受永恒美。

    1、欣赏歌曲《游子吟》。

    2、师生深情诵读小令。

    3、课堂结语。

    五、说板书。

    用黑板上的简笔画加上点睛之笔“深秋晚景图,天涯游子悲”作诗情画意的板书。

    秋思的课件 篇6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四课(板书)

    二、作者简介和题解。(预习检测)

    1、作者、背景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思:思绪)。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范读。

    3.作划分节奏的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教师小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

    四、解释下列词语(小组讨论1分钟+展示)

    (1)枯藤:干枯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2)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3)断肠: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4)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五、检查翻译

    展示完,小组起立同桌之间复述句子意思(2分钟),抽学生(小飞侠)复述诗句意思)

    过渡: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理解了诗意,这首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呢?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案

    六、品析诗句感悟诗情

    1、此曲表达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具体通过哪些景物表现出来的?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2分钟。小组展示)

    师做引导,三张图片

    七、写作手法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小令通过描写这么多的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寄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八、小结

    当堂检测:

    秋思的课件 篇7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是借助寄家书这件日常生活的小事表达了自己身在异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朱翠老师的这节课改变了古诗教学一味讲解、生硬体会诗意的传统教法,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她是从从创境激趣、读中自悟、拓展延伸几个方面进行教学,力求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快乐,体现了让学生“乐学”的教学新理念。

    本节课教师在引领学生学古诗时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让学生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是:以读为主线,贯穿整节课。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读,以读促思,因为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才会越丰富。今天朱老师讲得这节课做到了这一点。朱老师就是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读中感悟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节课最终也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特别是教者运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范读、引读,营造了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我始终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当然,本节课也有以下两点做得不够:

    1、没有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课堂上有体现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但只是教师问、学生答。这样做,没有真正帮助学生梳理课外知识,只是走马观花,没有实际效果。

    2、对古诗意境的想象没有依托文本。

    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我觉得古诗意境的想象只有从文本出发,才能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才能丰富学生的想象。《秋思》这首诗我觉得教学时,在学生已经知道了诗人看见的不是秋风,而是秋天的落叶,如果讲到此处,教者就让学生想象一下深秋的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这时,学生就会体会到深秋会给人以萧瑟、苍凉之感,这样的感觉就和作者身在异处、感到孤独、寂寞、思恋家乡的心情是一样的。但朱老师在讲课中脱离了文本。就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情感,我觉得有些牵强、生硬,学生很难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也就无法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品读诗句的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最后我想说:“古诗教学,方法多多。只要我们巧妙使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其思维,就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魅力无穷!”

    秋思的课件 篇8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法。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堂

    一幅清秋图,一曲晚秋月,一阕秋思词,把我们带进万里清秋,请同学们带感情的赏读诗句: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

    读得很好,读出了秋天灵动的美。请同学们闭上眼,想想你印象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想到的同学告诉我。(丰收,凄凉,等)

    正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二.介绍体裁

    (过渡:在看具体内容之前,先来看看题目。)1.我们来看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

    2.曲牌名也就是曲的音乐谱式,它表明一首曲的曲调,也就是说这首诗在古代是可以配乐唱的。又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唐代有唐诗,宋代有宋词,元代有元曲。

    3.“天净沙”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而与内容有关的是哪个部分?

    “秋思”。所以“秋思”才是这首曲的题目。

    小结:我们一起来带着各自对题目的理解读一次题目,“天净沙 秋思”。

    读得很整齐!三.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思,是思绪的意思。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这首曲。老师先来读一遍。(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断肠/人在天涯”的断句,但不点明此处断句。)同学们也来读读看,自由读,注意断句。个别读,再齐读。

    3.我们刚才猜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猜对了吗?一起来看。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本曲,并思考: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

    明确前四句为写景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来看这些景物。哪一句最能让你感受到秋的气息呢?(多媒体)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感想。但加上这几个字呢?(多媒体)枯藤 老树 昏鸦

    这样的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学生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乌鸦栖息在树上,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凋零凄清之感。学生评价,再班级齐读。②这里还有哪些词也让我们感受到秋的气息?(多媒体)古道 西风 瘦马

    请学生分析,引导: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人身上让人感到寒冷。瘦马,马为什么而瘦?说明行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这些词给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请学生朗读此句,读出孤独寒冷之感。学生评价,再班级齐读。

    ③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行人,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但是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

    这种氛围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孤村落日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再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夕阳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预设: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用了哪个词?断肠!那是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传说东晋时有个姓桓的大官到蜀地去,船在三峡航行,手下有人捉到一只小猿,母猿沿岸哀叫,跟着船走了数百里还不肯离去,后来跳到了船上,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只见肠已裂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某知道此等情景后,内心十分不忍,命令把这个手下人革取不用。从此,形容悲痛到极点就用肠断或者断肠了。)

    用断肠来形容自己,这是不是太夸张了?马致远为什么会被伤到几乎痛断肝肠的程度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他当时的处境。(多媒体)介绍马致远生平: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这是民族高压政策。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已经开始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担任过地方小官吏,却未能实现他满腔抱负,一生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

    而在这里,作者之所以断肠就是因为思念家乡,亲人。

    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

    人在天涯,也就是说不在——家里。使他伤心断肠的是他那颗抑制不住的思乡的心。这就是他见秋景而生的秋思,这秋思不只是秋思,其实也是愁思,这愁思愁的是家乡太远,难以回去,是乡愁。也愁自己满怀抱负,无法实现。

    (板书)景

    乡 愁 情

    人在天涯,他感慨家乡太远,也感慨自己天涯漂泊,半世飘零。在我们分析过课文后,我们再来读读这首曲,看看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自由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读,再齐读这首曲,体会马致远的思乡之情。四.改写元曲

    经过分析,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一幅全新的画面,马致远见秋景而叹思乡的感情也已真正走入了大家的心。请大家顺着这种断肠之情,把心中的画面,用文字表现出来。假如你就是这个行走天涯的行人,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此时所见景象,所起断肠之心。

    生写短文。请学生朗读。六.对比阅读

    马致远他用了哀婉 凄切的笔调述说了游子的断肠天涯,接下来,我们来对比欣赏几首诗词,看看同样是写秋,我们所看到的这几首诗与马致远的有什么不同呢?

    秋词(其一)

    作者:刘禹锡 年代: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样是写秋,这两首有什么区别呢?预设:一悲一喜 天净沙 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通过对比,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马致远用诗歌表达感情,歌手满文军用歌声来倾诉思念,在这动听的歌声里,同学们,你可曾有过同样的思念和思绪,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呢?用诗,用歌,用画„„

    七.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秋思的课件 篇9

    张籍《秋思》赏析

    秋思

    朝代:唐代

    作者:张籍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赏析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晋书·张翰传》)。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欲作家书意万重”,“欲”字紧承“见秋风”。这“欲”字颇可玩味。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像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撇开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剪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一个细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既因“意万重”而感到无从下笔,又因托“行人”之便捎信而无暇细加考虑,深厚丰富的情意和难以表达的矛盾,加以时间“匆匆”,竟使这封包含着千言万语的信近乎“书被催成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刻画心理入微。这“临发又开封”的行动,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开封验看检查的结果也许证明这种担心纯属神经过敏。)而这种毫无定准的“恐”,竟然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如果真以为诗人记起了什么,又补上了什么,倒把富于诗情和戏剧性的生动细节化为平淡无味的实录了。这个细节之所以富于包孕和耐人咀嚼,正由于它是在“疑”而不是在“必”的心理基础上产生的。并不是生活中所有“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现象都具有典型性,都值得写进诗里。只有当它和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心理状态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方才显出它的典型意义。因此,在“见秋风”、“意万重”,而又“复恐匆匆说不尽”的情况下来写“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生活素材的提炼和典型化,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模写。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题张司业诗》),这是深得张籍优秀作品创作要旨和甘苦的评论。这首极本色、极平淡,象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诗,似乎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全诗一气贯成,明白如话,朴素而又真实地表达游子的心态。在消息传达不便的封建社会,长期客居异地的人常有类似的体验,一经诗人提炼,这件极平常的小事、极普通的题材就具有了代表性的意义。后人每每读到,常有感同身受之叹,所谓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创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秋思的课件 篇10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诗经》305篇,其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我们今天先来欣赏一下该诗的第一节。(投影,包括诗的第一节以及主要词语的解释。)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秋思的课件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大学生范文网 wWw.1467.coM.cn)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古诗,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诗中所写的日常生活片断,体会其写法的特色。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古诗,尽量多读几遍,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读。

    3、节奏地读一读这首诗。

    1、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呢?借助注释,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师交流。

    (一)探究“见”

    1、秋风可触却不可见,但伴随着秋风,秋景却处处可寻呀。或许这是一个早晨,又或许这是一个傍晚,作者伫立在瑟瑟的秋风中,他看到什么呢?

    2、诗句过渡:“秋风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门望,家家行客归。”。

    3、秋风窗下起, 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归来了,他还看到了什么人呢?

    4、创境悟情:

    (1)秋风习习,诗人看见的也许还有很多很多,望着,望着,诗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乡了。(出示三组诗句)

    (2)自由品读,想像画面。

    (3)读中感悟悲伤。

    在洛阳城里,在这瑟瑟的秋风中,红柑树,白藕花,杨柳见不到的.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在秋风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读:……

    在秋风中,他家人的欢声笑语,乡亲们的把酒言欢见不到了,他见到的只是那冷

    (4)再读诗句悟情。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二)探究“意万重”

    1、秋风瑟瑟,吹碎了诗人的心,乡思切切,绞碎了诗人的情!在那个通迅落后的年代,只能作家书以表心声,可正当诗人执笔之际,却迟迟不能下笔,那是为什么

    2、解释“意”。

    3、透过资料,走进张籍的心。

    4、情境创设,朗读中探究“意万重”。

    张籍,你一人孤独在外,纵有千言万语也无处倾诉,此时他乡遇故人,把你想说的一一向我道来吧!(三个学生)

    虽然”意万重”,但思乡之情是无法抑制的,走近诗人,只见在昏暗的灯前,纸铺开了,在那秋风轻轻呼唤声中,在那行人阵阵催促声中,张籍,拿起笔,把你想对家人说的话快快写下来吧!

    (三)探究“又开封”

    2、读中感悟其说不尽。

    1、自由探究:看似寻常最奇崛”。那这首诗的寻常在哪里呢?奇崛于何处?

    2、小结写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为见秋风所以意万重,因为意万重所以说不尽,因为说不尽所以又开封,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寻常的又开封,却道出了诗人那无法言喻的思乡情愁。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寻常最奇崛”

    1、出孟郊《归信吟》。与秋思交叉朗读。

    2、再读诗句,品味孤独。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风呀风,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乡之情。

    【秋思的课件(锦集11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