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语文教案(实用十四篇)
  • 语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15

    语文教案(实用十四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我们听了一场关于“语文教案”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阅读天鹅破冰的场面描写,教育学生爱鸟护鸟,重视保护生态平衡。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脉络。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简介天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俄罗斯 斯杰潘 清脆 瞪着眼睛 塌陷 扩大 胸脯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理清文章脉络。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内容。

    (课文主要讲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场面。)

    2.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天鹅用身体破冰的故事?试着给课文分段。

    3.交流讨论:

    第一段(1)“我”到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家做客。

    第二段(2——8)斯杰潘老人讲一群天鹅在一只老天鹅行动的感召下,用身体破冰的故事。(四)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1、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你联想到了哪些课文?

    2、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因为蚂蚁、羚羊、天鹅都具有勇敢、团结的精神。

    3、 再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自然段感受到了天鹅这种勇敢、团结的精神。

    4、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边听边划出表现天鹅勇敢的句子。

    (1)交流所画的词语。(腾空而起、石头似的、重重)

    (2)理解重点句子:“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扩大。”

    讨论: “破冰勇士”指谁?为什么说它很顽强?(说老天鹅顽强,是因为它不怕疼痛,不怕牺牲,用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连续不断地扑打着冰面。)

    (3) 文中哪几句话具体写了这位勇士破冰的壮举,你能将这段话分为两层吗?

    (4)仔细读第二层,读后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5.画出第七自然段中写天鹅动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你体会到天鹅怎样的心情?(高兴、激动)

    6.练读第七自然段。

    (三)学习文章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 说说读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老人为什么没有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那位老人当时会想些什么?”、“作者听了这个故事会说些什么?”……)

    2、讨论交流。(①因为老人目睹了天鹅为了生存,用身体和生命作代价,英勇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从心里敬佩和喜爱天鹅。②老人会想:多么可爱的鸟儿啊!我们应该保护它们,爱护它们。)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课文。

    2.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总结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动人场面,反映了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二)复述课文第五、六、七自然段。

    1.回忆破冰的经过。(老天鹅带头破冰——一起破冰——破冰成功。)

    2.学生练习复述,同桌交流。3.指名复述。

    (三)完成课堂作业。

    一、组词。

    饿( ) 撕( ) 脆( ) 登( )

    娥( ) 斯( ) 危( ) 瞪( )

    二、摘抄文中的比喻句。

    三、问题。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勇敢 奉献)老天鹅 影响 天鹅群(团结拼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感受小伙伴之间的.心灵美。

    3、能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小伙伴们的心灵美。

    【教学难点】

    体会小伙伴的心灵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头饰。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小朋友们,夏天马上就要到了,夏天晚上的星空格外美丽,想不想一起去看一下呀?

    (播放夏夜的星空 flash,配乐)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说些什么呀?

    生:夏夜多美!

    二、新授

    师:对啊,夏夜多美啊!

    (板书课题)

    1、那谁能把这个题目也美美地读一遍呢?

    (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感觉到了夏夜真的很美!在那么美的夏夜里,你想不想听一个小故事呢?听的时候有个要求:故事中讲到了谁?

    (播放课文录音)

    (听完后)

    师:谁来说说看,故事中讲到了谁?

    (睡莲 蜻蜓 萤火虫 蚂蚁)

    2、师:小朋友们能把这些小伙伴一个不漏地说出来,可见刚刚大家听得非常仔细。其实啊,这个故事就在我们的课文里,你们想不想自己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呢?赶快打开课本,轻轻地读一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学生读。

    师:谁来回答我刚刚的问题?

    生:夏夜,在公园里。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把它读出来。

    生:第一段。

    (课件出示第一段)

    谁能把这句话读好?有感情地读。

    师:那么安静的夜晚,突然传来了一阵呜呜的哭声,是谁啊?

    (蚂蚁)

    对啊,蚂蚁把刚闭上眼睛的睡莲姑姑惊醒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你读一读(2~7段),读完后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读。

    师:到底是怎么回事呀?

    (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睡莲姑姑弯弯腰让他爬上来)

    (弯腰,让蚂蚁爬上去)做一做弯腰的动作。这里有他们的三次对话,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

    (课件出示)

    ⑴ 先请学生自己读一读:

    师:在你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些什么呢?

    (睡莲:关心蚂蚁。 蚂蚁:掉进池塘,很着急)

    师: 如果让你在括号里填上一个合适的词语,你会填什么?

    (关心、着急)

    你能不能带上这种语气读一读?

    (生读,读出关心、焦急的语气,老师引读)

    分男女生读,教师引读。

    ⑵ 师:听了小蚂蚁的话,睡莲又是怎么说的?(出示第二组对话)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谁能把它读好?

    (指名读)

    重点读出蚂蚁的感激之情。

    ⑶ 看到这么懂事的小蚂蚁,睡莲姑姑忍不住邀请小蚂蚁住下了。

    (出示第三组对话)

    谁能读好?

    (指名读)

    你能不能把这种表情读出来?

    分男女生朗读。

    ⑷ 师:当他们正在着急的时候,蜻蜓和萤火虫也过来帮忙了,他们是怎么帮助小蚂蚁的呢?先自读8~13段,然后分四人小组演一演:一个念旁白,其他各演睡莲、蜻蜓、萤火虫,要有感情。

    (小组练习)

    全体演一演(老师读旁白,其他分三组演)。

    ⑸ 师:就这样,蜻蜓飞呀飞……小蚂蚁到家了。

    (出示第14段)

    请小朋友们把这段话一起读一遍。

    下面老师读前半句,后半句由小朋友来读(引读)。

    除了课文中写的,你还知道吗?

    青青的( ) 绿绿的( ) ( )的( )

    ⑹ 再齐读14段:

    师:星星看见了,高兴地眨着眼睛,你知道星星为什么那么高兴吗?

    (看到他们都那么热心地帮助小蚂蚁,星星能不高兴吗?)

    如果你就是天上那颗星星,你会说什么呢?

    ⑺ 师:小伙伴们帮助了小蚂蚁,小蚂蚁顺利到家了,蜻蜓和萤火虫也回家了,公园里又静悄悄的。啊,多美的夏夜呀!

    (出示句子)

    师:那么,这个夏夜美在哪里?

    (风景,小伙伴们互相帮助,他们的心灵更美)

    师:你能不能通过对这句话的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

    (配乐)

    三、表演

    1、师:你最喜欢故事当中的谁? 请你把它说的话读一读。

    (学生练习)

    师:下面老师读旁白,你喜欢谁就读谁的话。明白吗?

    (分角色读)

    2、现在请小朋友分四人小组演一演,配上动作,待会请小朋友上前面表演。

    先请四个人上前,老师读旁白。

    再请四人个,学生读旁白(演好后再评一评)。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西师版六上语文第27课教案。 2. 默读课文,了解宋庆龄勇敢沉稳的性格和爱国主义精神。 3. 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4. 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宋庆龄外貌神态的描写以及观看试飞的人群反应的场面描写,领略宋庆龄勇敢无畏的精神风采。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了解背景及人物

    1. 齐读课题,了解这次试飞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它与众不同的意义。 2. 师生共同交流资料,对课文中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人物进行初步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 自读课文,标出各段序号。 2. 按“试飞前”“试飞”“试飞后”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

    三、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逐段学习

    1. 自己学习第1~15段,了解孙中山、宋庆龄、杨仙逸和黄光锐这几个人物和这次试飞的意义。 2. 自己用符号勾画出描写宋庆龄外貌、神态和场面的地方。 3. 师生互动学习交流。 4. 找出宋庆龄这样勇敢的原因,勾画出来并读一读。 5. 老师指导对话朗读。 6. 理解关于描写宋庆龄外貌的词语,体会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四、学习重点段,深刻体会人物思想境界

    1. 自读第16~18段。找出描写宋庆龄微笑的句子,并读一读。 2. 勾画出描写飞机进行特技表演的词语,读一读。 3. 谈自己的体会。 4. 老师指导学生读好第18段,通过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5. 自己再次有感情地朗读。 6. 试背第18段。 7. 从写作的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完成课后第2题。

    五、学习第19~22段,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1. 自读课文,找到与前面照应的宋庆龄亲自参加试飞的原因。 2. 勾画并有感情地朗读。 3. 体会人物的爱国之情。

    六、再读全文,深化感受

    1.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谈自己学这篇课文的感受。

    七、作业布置:

    1、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谈自己学这篇课文的感受。 3、 三维导学。

    语文教案 篇4

    复习要求:

    1、复习、掌握本单元的字、词以及课文内容。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内容复习: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第八单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第八单元有哪些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孙中山破陋习》)

    2、我们回忆一下,这两篇课文分别讲了哪两件事?

    (1)《每逢佳节倍思亲》讲的是——(王维在重阳节那天更加思念亲人,便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谁能背诵一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指名背诵,齐背后出示全诗。

    (3)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出示:

    ① “遍插茱萸少一人”中“一人”是指( )

    A王维的兄弟

    B王维

    C王维的一个好朋友

    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

    A对朋友的一种思念之情

    B对亲人、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之情

    C对故乡的一种热爱之情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 )

    ④今天是中秋节,叔叔在北京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我们,叔叔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 )”来形容。

    (师生逐一交流)

    (5)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你还能说出谁有关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吗?

    参考答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王维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宋之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久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师补充: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出示两首诗,齐读: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州

    北宋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都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思乡名作,课下同学们有兴趣还可以再搜集一些这一类的诗句来吟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

    (1)什么是“陋习”?课文中的陋习指的是( )

    (2)课文讲的是什么事?(孙中山小时候看到自己的姐姐被逼着缠足,很生气也很心疼姐姐。直到他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废除了缠足的陋习。)

    (3)比较句子(课后练习题)

    第一组: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你欣赏哪一句,为什么?(从“含着眼泪”,可以体会到妈妈的内心。体会到妈妈是无可奈何。妈妈知道孙中山说得有道理,妈妈知道姐姐缠足是痛苦的,但妈妈却毫无办法,无力反抗。)

    第二组:

    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哪一句话最能反映此时孙中山的内心?(点出“深深地”“幼小”)

    小结:所以我们以后写作文、造句时,都要注意准确地用词。

    (4)缠足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的心,所以后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的就是缠足。

    (5)这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多么让人高兴,千千万万个中国妇女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一定是欣喜若狂。可在1925年,孙中山因得了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一个铜像。出示铜像(书上有插图)

    讲述: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同学也许正在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的奶奶、妈妈也许早已缠足;如果没有孙中山,我们在座的女老师包括任老师也许早已缠足。此时,你想对孙中山爷爷说些什么呢?

    请你用“孙中山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来说话练习。

    二、字词句段复习

    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课文内容,下面,老师就要来考考同学们,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老师给你们摆下了五道关,你们想闯一闯吗?

    第一关:火眼金睛

    (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临时(lín línɡ) 空闲(kōnɡ knɡ) 辛亥(hé hài)革命

    挑柴(tiāo tiǎo) 茱萸(yí yú) 兴高采烈(xīnɡ xìnɡ)

    第二关:精挑细选

    (看拼音,写词语。书写这些词语,应该注意哪些字?哪些字容易出错,错在什么地方?)

    jiā jié fèi chú huí yì fú laǒ xié yu( ) ( ) ( ) ( )

    cì tng zǒng tǒng chóng yáng zǔ zōng( ) ( ) ( ) ( )

    第三关:争先恐后

    (老师说成语的意思,你们说成语,谁举手快,谁来回答。)提示: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成语,这样缩小范围,你在思考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更有的放矢。

    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

    不知疲倦地探求。( )

    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 )

    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 )

    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

    还要进一步努力。( )

    第四关:学以致用

    (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上)

    九( )一( ) ( )海( )涯 ( )( )一方

    ( )家( )户 ( )力( )赴 沧( )( )粟

    ( )高( )烈 孜孜( )( ) ( )( )一步

    A 海地发生了地震,中国国际救援队() 地帮助那里的人们。

    B 爸爸出国了,我和他(),不能相会。

    C 过年了, 张灯结彩,人们()地观看春节联欢晚会。

    D 这学期,我读了一些课外书,写作水平有了一些提高,但是(),在寒假中,我力争再读一些课外书,使我的写作水平 。

    第五关:乱句重组

    (按顺序重新排列句子)

    ( )孙中山的姐姐一点儿也不怕吃苦,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

    ( )他当上临时大总统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

    ( )空闲时,姐姐不仅陪孙中山一起玩,还经常唱歌给他听。

    ( )从此以后,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

    ( )妈妈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

    若有时间可进行如下环节:请同学们根据本单元内容,试着出一个题,让大家解答。(师生交流)

    三、总结学生本单元复习情况。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第八单元的基础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

    2、这节课我们复习了第八单元的课文,主要的字词句。“温故而知新”, 我们回头再看以前学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每一次复习都会有进一步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做到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主要写了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花,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去,知道它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2.教学价值

    在诵读诗句中识记生字是本首古诗教学的宗旨,但识字之余,了解梅花的品格则是这首古诗带给学生的又一精神财富。梅花被誉为花魁,就是因为它具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舞着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自强不息,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来。“读诗如品人”,这首诗也可以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作者的品格。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学情分析

    本班一共有32名学生,男生女生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学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能认识自然段,认识句号、逗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初步学会写铅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另外还有几个学生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这些学生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加强教育。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花”“独”2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弯钩”和一个新偏旁“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三、感受诗韵美

    五、唱诗。

    六、背诗

    七、拓展延伸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2、交流与沟通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3、通过与文本对话理解母爱,使学生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4、养成思考生活的习惯。

    重点:

    理解母爱,能够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

    难点:

    感悟文学创作中的形象。

    一、创设情境,诱发情感

    导入:

    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影片,看过之后你要告诉我母爱是什么?(多媒体)(将学生的回答提炼成诗)

    母爱是滋养生命甘甜的乳汁

    母爱是连夜整理的沉甸甸的书包

    母爱是那枚柔软温暖,爱意绵绵的枕头

    过渡:母爱如淡淡的风,浓浓的酒,在高楼林立的水泥深林里有母爱,在小巷深处同样有母爱,就让我们走入小巷深处去感受一份普通又别致的母爱。

    二、品读文本,增进情感

    1、请看小导航1:(多媒体)

    ○A、请用为了我为开头诉说盲母为作者都做了什么?

    ○B、汇报中可以补充、辩驳。

    ○C、可以评价同伴的回答。

    (把学生的回答落实到母亲的内涵上,如:勤劳,忍耐,容忍等)

    过渡:母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而悠远,在盲母所做的这些事情当中,哪一件使你最感动。(多媒体)

    小导航2、

    ○A、哪里最感动,为什么?

    ○B、说一句以母爱是为开头的诗。(可选择,如是B而且好就写上黑板)

    过渡:这鲜活的感动,是因为母爱,这芬芳的感动,也是因为母爱,盲母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感动,它是否使你联想到了你身边的人给予你的感动,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好吗?(多媒体,母亲形象)

    三、思维拓展,升华情感

    1、谈身边人给自己带来的感动。

    过渡:我们生活中一直不缺少感动,虽然我们曾经忽略了如此美丽的感动,但是,今天我们终于能够理解这份母亲恩赐的感动,我们该如何回报给爱我们的人一份感动,让爱我们的人觉得爱我们就是一种幸福。

    2、谈感恩回报。(要点拨学生说出,行动的,想法的,语言的)

    过渡:母爱是极其普通的,他就是那枚枕头,他就是那根竹竿,他就是

    就让我们将这份感动传承下来,分享给身边每一个爱我们的人。就让我们把母爱美丽的感动分享给在座一直陪伴我们的所有人吧!(齐读黑板上的写成的诗)。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书写。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被信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公路边的告示是引导旅行者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线索,理解这条线索的真正意义;从桃园主人没有出现,却只写了狗和猫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

    对文中“线索”的理解。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自读了这篇课文,这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品读课文

    (一)自读思考: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信任”。

    探究学习。

    1、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果园主人对顾客“信任”,看出有关词句思考,全班朗读交流。

    第一自然段的“每次”、“总能看见”。“桃子、自己摘”。

    第二自然段的“朋友,欢迎你!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来,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你愉快!”

    从“朋友,欢迎你!”可以知道这个主人很友好,视所有来桃林的客人为朋友。

    第五自然段中的“发现钱箱旁躺着一只古花猫”。

    第六自然段中“果园的主人正埋头在桃林的边上修路”看出果园主人充分相信每个客人。

    2、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顾客值得信任。

    从文中找出句子,自由朗读、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朗读第五自然段,理解“沁人心肺”“沉浸”的意思。

    3、体会表达特点,了解侧面烘托。

    回顾一下刚才的交流,想一想:桃园主人在课文的描写中并没有出现,你们是怎样对他有了这样深入的了解的?

    这种借助其他事物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起烘托的作用。

    这正是本文的独特之处,是我们这节课了解的新的写作方法。初步感受它的作用。

    (二)拓展练习。

    为什么走了好远以后,“我”禁不住回过头去,久久注视着那片果林和那间小木屋?

    当发觉果园主人正埋头修路时,“我”会想些什么?

    “我”想对果园的主人说些什么?

    “我”想对所有来桃林的客人说什么?

    三、结语

    《信任》这篇课文就是以故事形式呈现,写我的一次奇妙的购物经历。靠着一块简单的告示牌指路来到果园,带路去桃林的是狗,在摘了两篮鲜桃以后交钱时,发现躺在 钱箱旁的是一只大花猫。啊,一切都凭自觉。一拨与一拨的顾客就这样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在这件趣事背后,我们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四、拓展

    1、学习这篇课文,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2、想想在我的身边,有哪些值得信任的事情发生?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优美佳句,积累语言。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写字训练。要求把字写端正,匀称,写正确。

    2、修改句子中的错别字。帮助学生正确地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讲读成语。积累语言,积累文化。

    4、查字典。培养学生查字典能根据词语选择字义的能力。

    5、阅读成语故事《一字之师》。目的是增加阅读量,扩大语言和文化知识。

    6、口语交际练习。目的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7、习作:记叙生活中的'“第一次······”。

    教学难点:查字典练习,写字练习,口语交际。

    课时安排:4课时。(包括习作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写字。

    1、师指导写以下几个字:

    幽:竖要写田格的中线上,而且最高最长。

    臂:月字要写得扁一些宽一些。

    皆:第一笔是横。不要丢一撇。

    2让学生写一写。

    3、看看“庐,曛,畏,寇,稻”这几个字写时应注意什么?

    4、自己写一写。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

    二、修改句子中的错别字。

    1、自己修改。

    2、全班交流。

    3、师: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以、已,在再,由、尤,)特别是(一、异)要从意义上区分。

    三、积累成语。

    1、读一读,讲一讲。自读自讲。

    2、集体交流。要说出成语的本意和比喻意。例如:落花流水:形容春景衰败,用来比喻惨败、狼狈不堪。

    3、把成语抄写在作业本上。

    四、查字典。

    1、读题。

    2、独立填写表格,自己确定部首、笔画、选择义项。

    3、集体交流,订正。(“累”查“田”部,再查6画,应选1。“屏”,尸,6,2。“洽”,“氵”,6,1、)

    4、师:选择义项,要据词订义;要符合词所在的语言环境。

    第二课时

    一、阅读成语故事,按要求去做。

    1、独立阅读故事,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自学。

    2、读故事,说说故事的主要意思。

    (1)两个同学互读。

    (2)集体交流读。

    (3)说说故事的主要意思。(谁称谁为师?因为什么称郑谷为“一字师”?结果怎样?)

    (4)师: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请郑谷看。郑谷告诉齐己“数枝”不“一枝”更好。齐己接受了郑谷的意见,并且称郑谷为“一字师”。

    3、谈谈自己学习这文章的感受。你认为齐己和郑谷是怎样的人?

    二、背诵《早梅》

    1、师指。

    2、同学之间互读。

    3、指名读。

    4、自由练习背。

    5、竞赛背。

    6、集体背诵。

    三、学习补充资料《推敲》

    四、作业:抄写《早梅》

    语文教案 篇9

    1、观潮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

    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盛赞钱塘潮

    2.藏布大峡谷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重点、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作业布置:

    A类: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

    B类: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C类: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位置——强烈反差

    形状——鬼斧神工

    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

    景观——景色奇异

    展望——世界关注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张“施仁义”的进步意义局限性。(难点)

    了解先进行论证,然后得出结论以及运用对偶、排比的。写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义词,疏通文意。(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和他。写作本文的目的;了解秦国日益强盛的情况;译析一、二段。

    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解题(板书课题及作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年青时就有才名,经人荐举,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一年后,升至太中大夫。他学识渊博,很有抱负,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张,但遭到了守旧的贵族和大臣们的打击和诬陷,被迁为长沙王太傅深为忧伤愤懑,四年后改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未尽大夫之责,经常哭泣,以至郁郁而死,年仅33岁。后人辑他的文章为《贾长沙集》,另《新书》十卷。

    贾谊是汉代杰出的政论家。他在政治上强调要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中央政权,全力抗击匈奴的侵扰,主张重视农耕以充裕民食。

    (学习提示及注释)

    2、生朗读一、二段,正音。

    3、译析一、二段,理解文意。地利--据、拥

    固:险要地方。条件人和--君臣固守

    窥:伺机夺取。1、始强内政--务、修

    斗:使相斗。政策

    既没:已死。外交--外、斗

    弱:使动用法。文治:蒙故业,因遗策

    与:结交。武功:六国--合纵缔交

    一:数词用为名词。2、日强秦国--九国不进

    之属:这一类人。结果:纵散约败

    伦:类(不伦不类)。割地赂秦

    延:迎。

    厚:宽厚而爱人(厚道);赏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浓)

    通:通其意(沟通);道路不通(通过、顺畅)不肯为通(通报、传达)

    通今博古(通晓);通夜不寝(整、全)

    第二、三课时

    教学要点:译析三至五段;。总结课文;完成练习;背诵三至五段。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后省略了什么?(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镝;牖。

    2、讲析三、四、五段。(方法:读、讲、背)

    语文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书写1个汉字。

    2.流利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秋天的美丽和丰硕,感受课文的语句美,初步达到朗读成诵。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激励学生努力提高朗读能力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丽”字,理解文章图画的意思。

    2.体会秋天绚烂之美美,感受勤劳的人们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教学方法

    图片教学法、问答法、游戏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请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

    2.直观感知。

    3.引导回顾:图中展现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能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板书:秋季

    4.总结学生感想:是的,秋天如此的美丽,简直就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感受秋天的清凉、美丽、富饶。板书:秋天的图画

    5.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引领学生进入秋日的清凉世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美丽、丰饶。使学生在产生新、美、乐等感受的同时,选择性的积累词语,扩充知识容量。这样的构思和开讲,完全屏弃了常规的开课程式和陈旧的教学设计框架。体现了课堂要为学生创造广阔学习空间的新理念。从崭新的视角,把单调的语言文字包容在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片之中。使得本课的设计既新颖又别致。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秋天的图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请大家自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读:读的怎么样了?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请每个小朋友读一句。(注意正音)

    3.选读:其他同学也想读是吗?那么老师就请大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一会老师要看看我们班谁读课文读的最好。

    4.展示读、指导读:

    (1)谁来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

    (2)教师指导:

    秋天的到来,给大地披上盛装,给人们带来收获的喜悦,他读出了对秋天来临的喜悦之情和对秋色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树立以读为主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变传统的串讲、分析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学习、探究。采用以读带讲,以读促学的教学策略,通过自读、选读、指导读、赛读、引读等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朗读练习,使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的同时,感受文章的意境美。使秋日的美丽、丰饶跃然纸上,使课文的“符号语言”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由衷赞美,从而作到对本课重难点的突破:朗读成诵。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师引导,学写汉字

    1.刚才我们在课文中欣赏了秋天的宜人景色,谁能用一个字来夸一夸秋天?(美)说的好。我们就来写一个字赞美秋天。先看老师书写这个字。谁来说说怎样才能正确、美观的书写这个字?板书:丽教师补充:上面的长横就象蓝蓝的天空覆盖大地,所以要长一些,两个下框就是排列整齐的稻田,左窄右宽。两个小点如枫叶般飘落在横中线的下方。

    2.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在学生生成感情基调的同时,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概括秋天的特点,以同义词的形式链接“丽”字的学写过程,让学生带着情感正确、规范的进行书写。新奇、别致,而又其乐融融。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拿出字卡,同桌的同学互相读一读,看谁读的快又准。(合作读)

    4.谁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讲,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说记字方法)

    5.请同学们拿出字卡,我们玩搭拱桥的游戏,按照老师读字的顺序将字卡在你的桌面上搭一座拱桥。

    设计意图:在识记生字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是行动的引发者,学生的主体精神被激活,教学效果必然增强。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生字,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听一听、比一比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完成对生字的识记过程。体现创新教育的情感性、趣味性原则。

    (四)小结延伸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生字,欣赏了秋日的旖旎风光。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读秋天的喜爱呢?(画画用落叶做标签……)很好,刚才我们看的、读的都是别人的作品,课后,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创作一幅秋天的图画,再给画配上一句优美的话或诗歌。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象老师这样制作一张幻灯片。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读图画上的文字。

    设计意图:体现了新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要宽泛的精神和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原则。以书本为载体,加强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对文章的情感再次升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创新和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离、枯、荣、野、烧、尽”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教师手拿一棵小草提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范读课文,学生领会。

    听准读音和速度。想一想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停顿和重音。

    三、自读课文,指导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

    岁:年。

    尽:完。

    生:生长。

    荣:茂盛。

    4.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字里面是“白”,“小”上下结构。

    岁:上下结构,由“山”“夕”上下构成。

    火:独体字,注意笔顺。

    吹:左右结构。

    又:独体字,两笔写成。

    六、板书设计

    1 草

    教案点评:

    古诗《草》,课文概述了野草的特点,赞颂了草顽强的生命力。教师以草的实物引入,自然亲切,学生容易理解。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突出生字学习和背诵课文的教学重点,同时,通过质疑、解疑加深学生对古诗句的理解。板书设计简洁明了。

    语文教案 篇13

    教学要求:

    1.进一步掌握aabb式的重叠词。

    2.借助拼音拼读故事,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

    3.学唱歌,续编歌词。

    重点难点:

    续编歌词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万花筒——aabb重叠词

    1.出示卡片(清清楚楚快快乐乐):生认读词语并说出词语特征。

    2.大家齐收集:

    说出自己熟悉的这类词语。

    3.了解如何判断这类词

    1)师出示:清清楚楚——清楚

    2)引导学生练习

    高兴——高高兴兴上下——上上下下

    ……

    4.比较句子

    1)出示:

    花儿开了。

    花儿张开了笑脸。

    下雪了,树儿都白了。

    下雪了,树儿都披上了银光闪闪的长裙。

    2)生说出两句的异同。

    3)师引导学生:第二句是用拟人手法把植物当人来写,生动具体。

    4)生练习把句子说生动具体:

    小树在晃动。(小树在点头)

    桃花开了。(挑花露出了笑脸。)

    ……

    5.读读背背

    1)出示带有拼音的古诗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2)生借助拼音自读

    3)师范读

    4)生,读背。

    第二课时

    (三)大舞台

    1.出示歌曲

    2.生听录音歌曲

    3.师生唱歌曲。

    4.引导学生续编歌词。

    一只小花猫,喵,出门找鱼儿,喵,喵喵,叼着鱼儿回了家。

    一只小黄狗,汪,出门找骨头,汪,汪汪,咬着骨头回了家。

    一只大白鹅,哦,出门去玩耍,哦,哦哦,池塘戏水不回家。

    ……

    5.展示学生续编的歌词。

    6.生开心地唱自己编写的歌儿。

    语文教案 篇14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绝唱》的人物描写方法

    《绝唱》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语文教案(实用十四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