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推荐
  •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14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推荐。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的作用就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压力,提升效率,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幼儿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推荐”,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 篇1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④.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4,让学生归纳:

    板书: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把声音显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25页的图片2-5,让学生归纳

    板书:3.示波器能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声音的波形

    4、声音的传播条件

    ①.活动2: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不相同,空气的效果最差,木杆的效果)

    ②.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2-7,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③.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

    教师提问: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书: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5、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结合观察图2-7),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板书: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

    2)V固>V液>V气

    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结合图2-11,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

    板书:6、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巩固练习

    完成P29的“自我评价与作业”的No.1.2.3.4.5.6.

    五、反思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及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学习的效果较好,但在探究有些问题时,探究方案的设计,对所看到的物理现象的科学归纳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这恐怕是刚系统地接触科学探究的缘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多引导,可作专门的训练,以达到纠正,提高的目的。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 篇2

    一、燃料的热值及简单计算

    1、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转化成机械能装置。

    多媒体展示:蒸汽机车拖着长长的列车,冒着浓烟在原野急驰。(煤炭)

    装有汽油机的运动赛车,在赛道上风驰电掣般的飞驰。(汽油)

    飞行中的喷气式飞机尾部喷着高温高速气体。(航空煤油)

    火箭喷着长长的火舌,在起飞台上冉冉升起。(化学燃料)

    2、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是不相同的

    演示:常规燃料标本: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透明塑料打火机中装有)

    研讨:普通的一个家庭一个月平均要用无烟煤75kg,改用液化石油气就只需15kg,农村烧大灶的话每月需干木柴150kg。

    一个无烟煤(0.6kg)只能烧开5瓶水,而0.6kg的液化气可以烧一天的饭菜、开水以及还可以烧淋浴的洗澡水。

    3、每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称为这种燃料的热值:(q)查书中热值:说出展示的几种燃料标本各自的热值:

    质量是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是:q放=qm

    例:完全燃烧100克酒精能释放出热量(q酒精=3.0×107j/kgq放=3.0×107j/kg×0.1kg=3.0×106j)

    二、热机效率

    1、热机工作时,不能把燃料释放的能量全部利用。

    研讨:站在内燃机排气口附近就会闻到汽油或柴油的气味--燃料燃烧并不彻底造成能量损失,如:

    打开发动机机盖,便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

    机械散发热量造成能量损失

    有人曾用汽车尾气的热量加热饭菜

    废气排放也损失部分能量

    发动机各部分零件相互摩擦

    消耗部分能量

    结论:热机利用的做有用功的热量只占燃料燃烧放出热量小部分。

    2、热机效率:(η)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结合火力发电站能流图,来研讨热机效率。

    结论:由于热损失的原因多,热机效率一般较低。热机是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机,尽管它的效率不高,我们仍然离不开它。

    3、为了合理利用能量人类一直在努力提高热机效率。

    研讨: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让燃料充分燃烧。减少发动机各部分之间的摩擦。下决心关停耗能的热机。研究开发热能效率更高的热机。

    4、计算热机效率: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3kg,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3×104n×104m/[3.3×107(j/kg)×30.3kg]×100%≈30%

    答:这台柴油机热效率为30%。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0.6kg),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不相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9.5kg,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多少?

    三、热机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也带来的环保问题。

    1、热机发展史:蒸汽机(效率10%),蒸汽轮机(效率20%),内燃机(效率30%),燃气轮机(效率40%)

    2、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蒸汽机发明后的一百年间,人类所做的工作量相当于以往几千年工作量的总和",极大地改观了交通状况:帆船横渡大西洋约需25-30天,蒸气机驱动的轮船约用17天以内。柴油机轮船约为10天,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只需3.5小时就可以从巴黎飞到纽约。

    3、热机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内燃机大量排放的废气会形成毒雾天气,"酸雨"现象。中国在重庆等地危害严重,西欧、美国等地还更为严重,造成植被大量死亡,也造成大量湖泊中的成批鱼类的死亡。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减少了煤的使用量,来控制废气造成的危害。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电流的磁效应。

    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和体验通电导体与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初步了解电和磁之间有某种联系。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

    重、难点:

    试验探究电流的磁效应的规律。

    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规律。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磁体、小磁针、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2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静止后的磁针指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指北的一端叫 极,又叫 极。

    2、同名磁极相互 ,异名磁极相互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 __________发生的。

    3、磁场的方向是这样规定的:小磁针静止时 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 ;可以利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做 。

    4、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 。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试验“猜一猜”

    利用隐蔽的通电螺线管吸引小铁钉,让学生猜是什么物体?磁体对进入磁场的物体会发生作用,能否利用人工作用产生磁场、控制磁场?

    进行新课:

    1、电流的磁效应:

    试验:53页图8.2-2示,结果

    结论:通电导体的周围有磁场,磁场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有关,这现象叫电流的磁效应。(这试验叫奥斯特试验)

    思考:为什么手电筒、普通电线通电时吸引力好像不存在?……如何增强磁场?(做成螺线管,也叫线圈,如……开始的试验)

    2、探究: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猜想:通电螺线管能否产生磁场,磁场可能与哪种磁体的相似?

    (1)试验:54页图8.2-4示

    (对比条形磁体)

    结论: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指出N极、S极

    猜想: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会不会变化?

    (2)试验:54页图8.2-4示,但电流方向相反

    结果:

    结论:

    指出图8.2-5中的N极、S极

    讨论:能否利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普遍性的规律?(参考55页提示)

    (3)安培定则: 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练习:判断一些通电螺线管的N、S极

    3、达标练习:课本后50页 “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三、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电磁继电器和扬声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初步认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阅读说明书,知道如何使用电磁继电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重、难点:

    知道电磁继电器、扬声器的结构原理。

    能分析有关的实际器材。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磁继电器、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 篇4

    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

    ② 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③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④ 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内能

    1、内能: 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 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 定义:热传递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

    注意: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

    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温度

    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比热容

    1、比热容: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c水=×103J/(kg·℃),物理意义为: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103J。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温度升高时用:Q吸=cm(t-t0) c= m= t=+ t0 t0=t-

    ②温度降低时用:Q放=cm(t0-t) c= m= t0=+tt=t0-

    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cm△tc= m= △t=

    Q—热量—焦耳(J);c—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m—质量—(kg);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

    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 篇5

    【高清教材】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电子课本课件

    苏科物理电子课本,主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个完整的九年级下册物理电子课程,旨在全面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发展的重要应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电子课本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查看完整版可微信搜索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关注后对话框回复【9】获取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数学、九年级英语电子课本资源。

    1、怎样学好物理概念

    对于物理概念,要掌握它的定义、物理意义、大小与方向,单位和测量方法,以及与相似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怎样学好物理规律

    对于物理规律,要掌握它的内容、公式、应用范围、变形,以及与相近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3、怎样做好物理实验

    对于物理实验,要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掌握实验步骤,会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并能用学过的仪器、方法做研究性实验。

    兴趣和坚持

    初中物理是很有趣的,伴随着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吸引你走入深奥的物理世界,但更多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讲解。

    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的简洁美、逻辑美、对称美、统一美等更高层次的魅力就会吸引你欲罢不能,对这一过程同学们应该有思想准备,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科交叉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的典故中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原理:参照物、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国古代诗词、成语谚语中描述了大量的物理现象。

    你可以从语文中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也可以从历史中体味物理学家的优秀品质。你尝到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就会愉快地、主动地投身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中。

    勤于动手做实验

    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索性的地方特别的多,纵观课本上的实验内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课后小实验、小制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个,由此可见物理与实验的不可分割性,这么多的实验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物理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成倍提高学习效率。

    1.弹簧秤原理:弹性限度是条件,伸长缩短很关键,变化包括两方面,外力可拉也可压。

    2.惯性定律:不受外力是条件,保持匀直或静止,平衡效果合为零,相当没有受外力。

    3.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在液体中,要受浮力不密底,排开液体的重量,ρ液乘以gV排

    4.功的原理:任何机械不省功,总功有用额外和,对物对功才有用,机械绳重摩擦额。

    5.杠杆平衡条件:静止不动匀转动,力乘力臂积相等,支点受力画力线,作出力臂是关键。

    6.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等,成像都是虚像的,物像镜面对称轴,镜面凹面均适用。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 篇6

    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知识网络

    托勒密:地心说

    人类对行 哥白尼:日心说

    星运动规 开普勒 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行星 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律的认识 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运动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 F=G

    引力常数的测定

    万有引力定律 称量地球质量M=

    万有引力 的理论成就 M=

    与航天 计算天体质量 r=R,M=

    M=

    人造地球卫星 M=

    宇宙航行 G = m

    mr

    ma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三个宇宙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地三宇宙速度16.7km/s

    宇宙航行的成就

    (二)、重点内容讲解

    计算重力加速度

    1 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可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

    G=G =6.67_ _ =9.8(m/ )=9.8N/kg

    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m/ 。这一结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2 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处的重力加速度g’。有万有引力定律可得:

    g’= 又g= ,∴ = ,∴g’= g

    3 计算任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有万有引力定律得:

    g’= (M’为星球质量,R’卫星球的半径),又g= ,

    ∴ = 。

    星体运行的基本公式

    在宇宙空间,行星和卫星运行所需的向心力,均来自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因此万有引力即为行星或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可的以下几个基本公式。

    1 向心力的六个基本公式,设中心天体的质量为M,行星(或卫星)的圆轨道半径为r,则向心力可以表示为: =G =ma=m =mr =mr =mr =m v。

    2 五个比例关系。利用上述计算关系,可以导出与r相应的比例关系。

    向心力: =G ,F∝ ;

    向心加速度:a=G , a∝ ;

    线速度:v= ,v∝ ;

    角速度: = , ∝ ;

    周期:T=2 ,T∝ 。

    3 v与 的关系。在r一定时,v=r ,v∝ ;在r变化时,如卫星绕一螺旋轨道远离或靠近中心天体时,r不断变化,v、 也随之变化。根据,v∝ 和 ∝ ,这时v与 为非线性关系,而不是正比关系。

    一个重要物理常量的意义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 =mr ∴ 。这实际上是开普勒第三定律。它表明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物理量,它仅仅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在实际做题时,它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它同样适用于人造卫星的运动,在处理人造卫星问题时,只要围绕同一星球运转的卫星,均可使用该公式。

    估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1 中心天体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表达式可得:G =mr ,∴M=

    2 中心天体的密度

    方法一:中心天体的密度表达式ρ= ,V= (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根据前面M的表达式可得:ρ= 。当r=R即行星或卫星沿中心天体表面运行时,ρ= 。此时表面只要用一个计时工具,测出行星或卫星绕中心天体表面附近运行一周的时间,周期T,就可简捷的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平均密度。

    方法二:由g= ,M= 进行估算,ρ= ,∴ρ=

    (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

    1、 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物体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2)公式表示:F= 。

    (3)引力常量G:①适用于任何两物体。

    ②意义: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的物体(可看成质点)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

    ③G的通常取值为G=6。67×10-11Nm2/kg2。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得。

    (4)适用条件:①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物体可看成质点,直接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

    ②当两物体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的距离。

    ③当所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此方法仅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

    (5)万有引力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①普遍性: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它是自然界的物体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②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③宏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在质量巨大的天体间或天体与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宏观的物理意义,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质量都非常小,粒子间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例1〗设地球的质量为M,地球的半径为R,物体的质量为m,关于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于物体对地球的引力。

    物体距地面的高度为h时,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

    物体放在地心处,因r=0,所受引力无穷大。

    D、物体离地面的高度为R时,则引力为F=

    〖答案〗D

    〖总结〗(1)矫揉造作配地球之间的吸引是相互的,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地球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相等。

    (2)F= 。中的r是两相互作用的物体质心间的距离,不能误认为是两物体表面间的距离。

    (3)F= 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把物体放在地心处,显然地球已不能看为质点,故选项C的推理是错误的。

    〖变式训练1〗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式中G为引力常数,是人为规定的。

    B、r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穷大。

    C、m1、m2之间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与m1、m2的质量是否相等无关。

    D、m1、m2之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C

    2、 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

    解决天体运动问题,通常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处在圆心的天体称作中心天体,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天体称作运动天体,运动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运动天体的万有引力来提供。

    式中M为中心天体的质量,Sm为运动天体的质量,a为运动天体的向心加速度,ω为运动天体的角速度,T为运动天体的周期,r为运动天体的轨道半径。

    (1)天体质量的估算

    通过测量天体或卫星运行的周期T及轨道半径r,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 ,得

    注意: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求得的质量M是位于圆心的天体质量(一般是质量相对较大的天体),而不是绕它做圆周运动的行星或卫星的m,二者不能混淆。

    用上述方法求得了天体的质量M后,如果知道天体的半径R,利用天体的体积 ,进而还可求得天体的密度。 如果卫星在天体表面运行,则r=R,则上式可简化为

    规律总结:

    掌握测天体质量的原理,行星(或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的。

    物体在天体表面受到的重力也等于万有引力。

    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飞船靠近星球表面运行,运行半径等于星球半径。

    (2)行星运行的速度、周期随轨道半径的变化规律

    研究行星(或卫星)运动的一般方法为:把行星(或卫星)运动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于万有引力,即:

    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公式进行计算,必要时还须考虑物体在天体表面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

    (3)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

    〖例2〗已知月球绕地球运动周期T和轨道半径r,地球半径为R求(1)地球的质量?(2)地球的平均密度?

    〖思路分析〗

    设月球质量为m,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则: ,

    (2)地球平均密度为

    答案: ;

    总结:①已知运动天体周期T和轨道半径r,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②求中心天体的密度时,求体积应用中心天体的半径R来计算。

    〖变式训练2〗人类发射的空间探测器进入某行星的引力范围后,绕该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该行星的半径为R,探测器运行轨道在其表面上空高为h处,运行周期为T。

    (1)该行星的质量和平均密度?(2)探测器靠近行星表面飞行时,测得运行周期为T1,则行星平均密度为多少?

    答案:(1) ; (2)

    3、 地球的同步卫星(通讯卫星)

    同步卫星:相对地球静止,跟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叫做同步卫星,周期T=24h,同步卫星又叫做通讯卫星。

    同步卫星必定点于赤道正上方,且离地高度h,运行速率v是确定的。

    设地球质量为 ,地球的半径为 ,卫星的质量为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则

    以上两式联立解得:

    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注意:赤道上随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与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卫星的区别

    在有的问题中,涉及到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物体和地球卫星的比较,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与近地卫星的圆心都在地心,而且两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均可看作为地球的R,因此,有些同学就把两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

    地球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但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大,万有引力并没有全部充当向心力,向心力只占万有引力的一小部分,万有引力的另一分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请同学们思考:若地球自转角速度逐渐变大,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而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万有引力全部充当向心力。

    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于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因此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应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即24小时,其向心加速度

    ;而绕地球表面运行的近地卫星,其线速度即我们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

    它的周期可以由下式求出:

    求得 ,代入地球的半径R与质量,可求出地球近地卫星绕地球的运行周期T约为84min,此值远小于地球自转周期,而向心加速度 远大于自转时向心加速度。

    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6400km,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 ,若发射一颗地球的同步卫星,使它在赤道上空运转,其高度和速度应为多大?

    :设同步卫星的质量为m,离地面的高度的高度为h,速度为v,周期为T,地球的质量为M。同步卫星的周期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

    由①②两式得

    又因为 ③

    由①③两式得

    :此题利用在地面上 和在轨道上 两式联立解题。

    下面关于同步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步卫星和地球自转同步,卫星的高度和速率都被确定

    B 。同步卫星的角速度虽然已被确定,但高度和速率可以选择,高度增加,速率增大;高度降低,速率减小

    C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周期是114分钟,比同步卫星的周期短,所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离地面的高度比同步卫星低

    D 。同步卫星的速率比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速率小

    :ACD

    三、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知识网络

    (二)、重点内容讲解

    1、机车起动的两种过程

    一恒定的功率起动

    机车以恒定的功率起动后,若运动过程所受阻力f不变,由于牵引力F=P/v随v增大,F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f)/m=P/mv-f/m,当速度v增大时,加速度a减小,其运动情况是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F=F'时,a减小至零,此后速度不再增大,速度达到值而做匀速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

    vm=P/f,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简单方框图

    速度 v 当a=0时

    a =(F-f)/m 即F=f时 保持vm匀速

    F =P/v v达到vm

    变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这一过程的v-t关系如图所示

    车以恒定的加速度起动

    由a=(F-f)/m知,当加速度a不变时,发动机牵引力F恒定,再由P=F•v知,F一定,发动机实际输出功P 随v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增大到额定功率以后不再增大,此后,发动机保持额定功率不变,继续增大,牵引力减小,直至F=f时,a=0 ,车速达到值vm= P额 /f,此后匀速运动

    在P增至P额之前,车匀加速运动,其持续时间为

    t0 = v0/a= P额/F•a = P额/(ma+F’)a

    (这个v0必定小于vm,它是车的功率增至P额之时的瞬时速度)计算时,先计算出F,F-F’=ma ,再求出v=P额/F,最后根据v=at求t

    在P增至P额之后,为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达到vm.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方框图。

    匀加速直线运动 变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v

    vm

    注意:中的仅是机车的牵引力,而非车辆所受的合力,这一点在计算题目中极易出错。

    实际上,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受到自身发动机额定功率P和运动阻力f两个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运动阻力既包括摩擦阻力,也包括空气阻力,而且阻力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要提高各种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除想办法提高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外,还要想办法减小运动阻力,汽车等交通工具外型的流线型设计不仅为了美观,更是出于减小运动阻力的考虑。

    2、 动能定理

    内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W合=EK2-EK1=ΔE或W合= mv22/2- mv12/2 。其中EK2表示一个过程的末动能mv22/2,EK1表示这个过程的初动能mv12/2。

    物理意义:动能地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即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是物体动能变化的量度,动能变化的大小由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多少来决定。动能定理是力学的一条重要规律,它贯穿整个物理教材,是物理课中的学习重点。

    说明:动能定理的理解及应用要点

    动能定理的计算式为标量式,v为相对与同一参考系的速度。

    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单一物体,或者可以看成单一物体的物体系。

    动能定理适用于物体的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分段作用。只要求出在作用的过程中各力做功的多少和正负即可。这些正是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所在。

    若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包含几个不同过程,应用动能定理时,可以分段考虑,也可以考虑全过程作为一整体来处理。

    3、动能定理的应用

    一个物体的动能变化ΔEK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具有等量代换关系,若ΔEK›0,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其增加量等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正功;若ΔEK‹0,表示物体的动能减小,其减少良等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负功的绝对值;若ΔEK=0,表示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零。反之亦然。这种等量代换关系提供了一种计算变力做功的简便方法。

    动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L、m、v、W、EK等,在处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力学问题时,可以考虑使用动能定理。由于只需从力在整个位移内的功和这段位移始末两状态动能变化去考察,无需注意其中运动状态变化的细节,又由于动能和功都是标量,无方向性,无论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计算都会特别方便。

    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

    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个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

    明确物体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EK1和EK2。

    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W合=EK2-E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过程,进行求解。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本思路: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相互作用的物体间的力可以是变力,也可以是恒力,只要符合守恒条件,机械能就守恒。而且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涉及物体第的初末状态的物理量,而不须分析中间过程的复杂变化,使处理问题得到简化,应用的基本思路如下:

    选取研究对象-----物体系或物体。

    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右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对象在过程的初末状态时的机械能。(一般选地面或最低点为零势能面)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

    注意:(1)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做题,一定要按基本思路逐步分析求解。

    (2)判断系统机械能是否守怛的另外一种方法是:若物体系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则物体系机械能守恒。

    (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

    1、 机车起动的两种过程

    (1)一恒定的功率起动

    机车以恒定的功率起动后,若运动过程所受阻力f不变,由于牵引力F=P/v随v增大,F减小。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f)/m=P/mv-f/m,当速度v增大时,加速度a减小,其运动情况是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F=F'时,a减小至零,此后速度不再增大,速度达到值而做匀速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

    vm=P/f,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简单方框图

    速度 v 当a=0时

    a =(F-f)/m 即F=f时 保持vm匀速

    F =P/v v达到vm

    变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2)车以恒定的加速度起动

    由a=(F-f)/m知,当加速度a不变时,发动机牵引力F恒定,再由P=F•v知,F一定,发动机实际输出功P 随v的增大而增大,但当增大到额定功率以后不再增大,此后,发动机保持额定功率不变,继续增大,牵引力减小,直至F=f时,a=0 ,车速达到值vm= P额 /f,此后匀速运动

    在P增至P额之前,车匀加速运动,其持续时间为

    t0 = v0/a= P额/F•a = P额/(ma+F’)a

    (这个v0必定小于vm,它是车的功率增至P额之时的瞬时速度)计算时,先计算出F,F-F’=ma ,再求出v=P额/F,最后根据v=at求t

    在P增至P额之后,为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达到vm.下面是这个动态过程的方框图。

    匀加速直线运动 变加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v

    这一过程的关系可由右图所示 vm

    注意:中的仅是机车的牵引力,而非车辆所受的合力,这 v0

    一点在计算题目中极易出错。

    实际上,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受到自身发动机额定功率P和运动阻力f两个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运动阻力既包括摩擦阻力,也包括空气阻力,而且阻力会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要提高各种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除想办法提高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外,还要想办法减小运动阻力,汽车等交通工具外型的流线型设计不仅为了美观,更是出于减小运动阻力的考虑。

    一汽车的额定功率为P0=100KW,质量为m=10×103,设阻力恒为车重的0.。1倍,取

    若汽车以额定功率起①所达到的速度vm②当速度v=1m/s时,汽车加速度为少?③加速度a=5m/s2时,汽车速度为多少?g=10m/s2

    若汽车以的加速度a=0.5m/s2起动,求其匀加速运动的最长时间?

    ①汽车以额定功率起动,达到速度时,阻力与牵引力相等,依题,所以 vm=P0/F=P0/f=P0/0.1mg=10m/s

    ②汽车速度v1=1m/s时,汽车牵引力为F1

    F1=P0/v1==1×105N

    汽车加速度为 a1

    a1=(F1-0.1mg)/m=90m/s2

    ③汽车加速度a2=5m/s2时,汽车牵引力为F2

    F2-0.1mg=ma2 F2=6×104N

    汽车速度v2=P0/F2=1.67m/s

    汽车匀加速起动时的牵引力为:

    F=ma+f=ma+0.1mg =(10×103×0.5+10×103×10)N=1.5×104N

    达到额定功率时的速度为:vt=P额/F=6.7m/s

    vt即为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故做匀加速运动的最长时间为:

    t=vt/a=6.7/0.5=13.3s

    1 ①vm=10m/s ②a1=90m/s2 ③v2=1.67m/s

    2、 t=13.3s

    ⑴机车起动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指牵引力的功率,发动机的额定功率指的是该机器正常工作时的输出功率,实际输出功率可在零和额定值之间取值。所以,汽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时间是受额定功率限制的。

    ⑵飞机、轮船、汽车等交通工具匀速行驶的速度受额定功率的限制,所以要提高速度,必须提高发动机的额定功率,这就是高速火车和汽车需要大功率发动机的原因。此外,要尽可能减小阻力。

    ⑶本题涉及两个速度:一个是以恒定功率起动的速度v1,另一个是匀加速运动的速度v2,事实上,汽车以匀加速起动的过程中,在匀加速运动后还可以做加速度减小的运动,由此可知,v2>v1

    汽车发动机的额定功率为60kw,汽车质量为5t,运动中所受阻力的大小恒为车重的0.1倍。

    若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汽车所能达到的速度是多少?当汽车以5m/s时的加速度多大?

    若汽车以恒定加速度0.5m/s2启动,则这一过程能维持多长时间?这一过程中发动机的牵引力做功多少?

    (1)12m/s , 1.4m/s2 (2) 16s , 4.8×105J

    2、 动能定理

    内容和表达式

    合外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即

    W = EK2-EK1

    动能定理的应用技巧

    一个物体的动能变化ΔEK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具有等量代换关系。若ΔEK>0,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其增加量等于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正功;若ΔEK

    动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s、m、v、W、EK等,在处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力学问题时,可以考虑使用动能定理。由于只需从力在整个位移内的功和这段位移始末两状态的动能变化去考虑,无需注意其中运动状态变化的细节,又由于动能和功都是标量,无方向性,无论是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计算都会特别方便。当题给条件涉及力的位移,而不涉及加速度和时间时,用动能定理求解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简便用动能定理还能解决一些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难以求解的问题,如变力做功过程、曲线运动等。

    3、 机械能守恒

    系统内各个物体若通过轻绳或轻弹簧连接,则各物体与轻弹簧或轻绳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认识机械能守恒定律:

    从守恒的角度来看:过程中前后两状态的机械能相等,即E1=E2;

    从转化的角度来看:动能的增加等于势能的减少或动能的减少等于势能的增加,△EK=-△EP

    从转移的角度来看:A物体机械能的增加等于B物体机械能的减少△EA=-△EB

    解题时究竟选取哪一个角度,应根据题意灵活选取,需注意的是:选用(1)式时,必须规定零势能参考面,而选用(2)式和(3)式时,可以不规定零势能参考面,但必须分清能量的减少量和增加量。

    〖例2〗如图所示,一轻弹簧固定于O点,另一端系一重物,将重物从与悬点在同一水平面且弹簧保持原长的A点无初速度地释放,让它自由摆下,不计空气阻力,在重物由A点向最低点的过程中,正确的说法有:

    A、重物的重力势能减少。 B、重物的机械能减少。

    C、重物的动能增加,增加的动能等于重物重力势能的减少量。

    D、重物和轻弹簧组成的每每机械能守恒。

    〖答案〗ABD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 篇7

    宇宙和微观世界(1)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 的;jK251.CoM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

    综合观察课本图10.1-1和课本图10.12-1。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哥白尼与日心说;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

    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

    ○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2分割物质实验:

    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主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

    ○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

    ○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

    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同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

    在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和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相相等。原子核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达标自查

    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 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 条轨道上运行。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 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 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 和 。

    4.液体没有确定的 ,具有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 ,并具有 性。

    5.物质由 组成。分子由 组成。原子核外的电子绕 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2nm=1.2×109m; B.12nm=1.2×10-9m;

    C.12nm=12×109m; D.12nm=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

    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

    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

    10.探究: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时候,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选用熟动物油作为探究对象。

    把熟动物油放在烧杯里,用火加热,使它完全熔化,记下液面所在的刻度位置。

    拿开火源,使熟动物油冷却。

    观察:它的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你还可以用什么物质进一步进行探究?

    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

    11.探究:水结成冰以后,体积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猜想:

    设计、进行实验:

    分析结论:

    交流:通过第10题和第11 题的探究,你有什么发现?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2

    欧姆定律

    课 题 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 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

    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

    【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

    【解析】

    已知:,求I

    解:

    【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 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

    【解析】

    已知:,求

    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

    【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答案】10 Ω;2A

    【解析】

    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

    由得:

    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

    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欧姆定律

    1.内容:

    2.公式:

    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

    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三、今日感悟

    【九年级物理沪科版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