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导航
  • >拟行路难课件十二篇
  • 拟行路难课件

    发表时间:2024-10-13

    拟行路难课件十二篇。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所以老师写教案可不能随便对待。教案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我们听了一场关于“拟行路难课件”的演讲让我们思考了很多,经过阅读本页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

    拟行路难课件【篇1】

    ,这组诗非常长,多达十八首,是鲍照的精品之作,也是鲍照最著名的代表作,下面是这组长诗的原文,欢迎大家赏析参考~!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葡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

    千斫复万镂,

    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

    列置帏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

    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

    愁思忽而至,

    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

    但见松柏园。

    荆棘郁蹲蹲。

    中有一鸟名杜鹃,

    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

    羽毛憔悴似人髡。

    飞走树间啄虫蚁,

    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蕴芳藿。

    春燕差迟风散梅,开帏对影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中庭五株桃,

    一株先作花。

    阳春夭冶二三月,

    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

    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我送君出户时,

    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

    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长称意,

    君不见河边草。

    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

    今暝没尽去。

    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然得。

    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

    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

    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

    v蘖染黄丝。

    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

    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

    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

    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x瑁簪。

    君不见华不终朝。

    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

    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

    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

    独魄徘徊v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

    岂忆平生盛年时。

    为此令人多悲悒。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

    何时复青着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

    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

    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忽如绝电。

    华年盛德几时见。

    但令纵意存高尚。

    旨酒嘉肴相胥燕。

    持此从朝竟夕暮。

    差得亡忧消愁怖。

    胡为惆怅不得已。

    今年阳初花满林。

    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

    我君边戍独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载。

    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

    暮思vv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

    蓬首乱L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

    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

    春禽喈喈旦暮鸣。

    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

    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

    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

    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a死为鬼客。

    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

    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

    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

    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

    今方a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

    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

    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

    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

    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日夜隔。

    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

    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

    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

    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R轲欲何道。

    君不见柏梁台。

    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

    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

    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

    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

    君不见冰上霜。

    表里阴且寒。

    虽蒙朝日照。

    信得几时安。

    民生故如此。

    谁令摧折强相看。

    年去年来自如削。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

    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风萧索一旦至。

    竟得几时保光华。

    日月流迈不相饶。

    诸君莫叹贫。

    富贵不由人。

    丈夫四十强而仕。

    余当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

    会应苏息遇阳春。

    对酒叙长篇。

    穷途运命委皇天。

    但愿樽中九酝满。

    莫惜床头百个钱。

    鲍照(约4~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元嘉期间(424―45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即位后,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魏陵(今南京市)令,转永嘉(今温州市)令,后任朐海王刘于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人称鲍参军。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年),鲍照26岁,据史载,曾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之后,他终得赏识,获封临川国侍郎。元嘉二十一年(444年),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浚的侍郎。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任海虞令,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为秣陵令,转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为前军参军,刑狱参军等职,掌书记之任。孝武帝死后,太始二年(466年),文帝十一子刘杀前废帝刘子业自立,是为明帝。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刘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有一妹鲍令晖,也善文学。

    拟行路难课件【篇2】

    奉君金巵之美酒,瑇瑁玉匣之雕琴。

    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

    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扺节行路吟。

    不见柏梁、铜雀上,宁闻古时清吹音。

    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千斵复万镂,上刻秦女携手仙。

    承君清夜之欢娱,列置帐里明烛前。

    外发龙鳞之丹彩,内含麝芬之紫烟。

    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

    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罗幕。

    中有一人字金兰,被服纤罗采芳藿。

    春燕差池风散梅,开帏对景弄禽爵。

    含歌揽涕恒抱愁,人生几时得为乐。

    宁作野中之双凫,不愿云间之别鹤。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尽去,明朝复更出。

    今我何时当得然,一去永灭入黄泉。

    人生苦多欢乐少,意气敷腴在盛年。

    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沽酒钱。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

    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荆棘郁樽樽。

    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

    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髠。

    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

    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

    中庭五株桃,一株先作花。

    阳春妖冶二三月,从风簸荡落西家。

    西家思妇见悲惋,零泪沾衣抚心叹。

    初送我君出户时,何言淹留节回换。

    床席生尘明镜垢,纤腰瘦削发蓬乱。

    人生不得恒称悲,惆怅徙倚至夜半。

    锉蘖染黄丝,黄丝历乱不可治。

    昔我与君始相值,尔时自谓可君意。

    结带与我言,死生好恶不相置。

    今日见我颜色衰,意中索寞与先异。

    还君金钗瑇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

    君不见蕣华不终朝,须臾淹冉零落销。

    盛年妖艳浮华辈,不久亦当诣冢头。

    一去无还期,千秋万岁无音词。

    孤魂茕茕空陇间,独魄徘徊遶坟基。

    但闻风声野鸟吟,忆平生盛年时。

    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纵意自熙怡。

    君不见枯箨走阶庭,何时复青著故茎。

    君不见亡灵蒙享祀,何时倾杯竭壶罂。

    君当见此起忧思,宁及得与时人争。

    人生倐忽如绝电,华年盛德几时见。

    但令纵意存高尚,旨酒嘉肴相胥讌。

    持此从朝竟夕暮,差得亡忧消愁怖。

    胡为惆怅不得已,难尽此曲令君忤。

    今年阳初花满林,明年冬末雪盈岑。

    推移代谢纷交转,我君边戍独稽沉。

    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遶遶最伤心。

    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

    徒飞轻埃舞空帷,粉筐黛器靡复遗。

    自生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

    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

    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

    忽见过客问何我,宁知我家在南城。

    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

    我行离邑已万里,今方羁役去远征。

    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

    亦云悲朝泣闲房,又闻暮思泪沾裳。

    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

    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

    君不见少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

    故乡窅窅日夜隔,音尘断绝阻河关。

    朔风萧条白云飞,胡笳哀急边气寒。

    听此愁人兮奈何,登山远望得留颜。

    将死胡马迹,宁见妻子难。

    男儿生世轗轲欲何道,绵忧摧抑起长叹。

    君不见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莱。

    君不见阿房宫,寒云泽雉栖其中。

    歌妓舞女今谁在,高坟垒垒满山隅。

    长袖纷纷徒竞世,非我昔时千金躯。

    随酒逐乐任意去,莫令含叹下黄垆。

    君不见冰上霜,表里阴且寒。

    虽蒙朝日照,信得几时安。

    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

    年去年来自如削,白发零落不胜冠。

    君不见春鸟初至时,百草含青俱作花。

    寒风萧索一旦至,竟得几时保光华。

    日月流迈不相饶,令我愁思怨恨多。

    诸君莫叹贫,富贵不由人。

    丈夫四十强而仕,余当二十弱冠辰。

    莫言草木委冬雪,会应苏息遇阳春。

    对酒叙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

    但愿樽中酒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

    即使为你献上:装在金杯里的美酒,镶嵌玳瑁的玉匣里的雕琴。

    绣着多彩的芙蓉花和羽毛装饰的帐幔,织着各种葡萄的锦缎被子。

    也挡不住年岁将老红颜衰,月光流逝夜深沉的凄凉。

    希望你节制悲伤减少忧愁,听我侧击行路难的歌调。

    君不见汉时的柏梁台,魏时的铜雀楼都早已灰飞烟灭,难道有谁还能够听到古时候的清音管乐?

    在平地上倾倒杯水(介宾后置),水向四处分流(比喻人生际遇不同)。

    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举杯饮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愈益悲愁而中断。)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徘徊不前,不再多说什么不敢表达自已的思想。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这是《拟行路难十八首》的第十三首,写游子思归之情。

    “春禽喈喈旦暮鸣,最伤君子忧思情。”以春禽起兴极佳。春禽的和鸣确实最易引动游子的羁愁,这就是后来杜甫所说的“恨别鸟惊心”。鸟儿一般都是群飞群居,春天的鸟又显得特别活跃,鸣声特别欢快,自然引起孤独者种种联想。这里又是“旦暮鸣”,从早到晚鸣声不断,这于游子心理的刺激就更大了。下面他就自述他的愁情了。 “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霄。”“军侨”即“侨军”,南北朝时由侨居南方的北方人编成的军队。“荣”、“溢”皆兴盛之状。这两句说他初从军时抱负很大,情绪很高。“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渐冉”,逐渐。看来他从军很不得意,所以有“流浪”之感,他感到年华虚度,看到白发白须生出,十分惊心。“忽”字传出了他的惊惧。“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忽已盈。”这里写他拔白发白须,晚上拔尽,第二天又长满了,这是夸张,类似后来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他忧愁之深。“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寄灭”,归于消灭。“空精”,化为乌有的意思。这两句意思是,只是担心长期居留在外,变为他乡之鬼。“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因此他常常怀念故乡,一想起家乡亲人就失声痛哭。上面是此诗的第一部分,自述从军无成、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忽见过客问向我,‘宁知我家在南城?’”“南城”,指南武县,在东海郡。“问向我”,打听“我”,寻找“我”。所以“我”便反问他:“你怎么知道我是南城地方的人?”这就引出了下面一番话来。“答云:‘我曾居君乡,知君游宦在此城。”果然是从家乡来的人。“我行离邑已万里,方今羁役去远征。”“邑”,乡邑。这人看来也是投军服役,途中寻访早已来此的乡人,是有话要说。“来时闻君妇,闺中孀居独宿有贞名。”“孀居”即独居。这是说妻子在家中对他仍然情爱如昔。这里有一个“闻”字,说明这情况是这位乡人听说的,下句的“亦云”、“又闻”也是这样的意思。说她“朝悲”、“暮思”,又说她“形容憔悴非昔悦,蓬鬓衰颜不复妆。”极写妇人对丈夫的`思念、对丈夫的忠贞,正如组诗第十二首《拟行路难·今年阳初花满林》所写:“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膏沐芳余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鬓发乱也不想梳理,因丈夫不在身边,打扮又有什么意思呢。“见此令人有余悲,当愿君怀不暂忘!”“见此”的“见”,依上当亦听说的意思。乡人这一番话一方面可以起慰解愁情的作用,因为这个游子急于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乡人的“忽见”,可谓空谷足音了。另一方面又会撩乱他的乡愁,妻子在家中那般痛苦,时刻望他归去,会使他更加思念了。还有一层情况,这个乡人叙说的情事都是得之听闻,并非亲见,这对于久别相思的人来说又有些不满足,更会有进一步的心理要求了。这一部分差不多都是写乡人的告语,通过乡人的告语表现他的思归之情,这是“从对面写来”的方法,正与第一部分自述相映衬。 《拟行路难》多数篇章写得豪快淋漓,而这首辞气甚是纡徐和婉,通篇行以叙事之笔,问答之语,絮絮道来,看似平浅的话语,情味颇多。用问话方式写思乡之情,鲍照还有《代门有车马客行》,王夫之评之曰:“鲍有极琢极丽之作。……惟此种不琢不丽之篇,特以声情相辉映,而率不入鄙,朴自有韵,则天才固为卓尔,非一往人所望见也。”(《古诗评选》)王夫之对《代门有车马客行》的赞评亦可移之于这首《拟行路难》。

    ①我:为代言体虚拟人物。但联系下面“我家在南城”的贯属,则有意把这个“我”与作者自身沟通起来。

    拟行路难课件【篇3】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入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 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     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 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 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 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 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 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 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 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 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四、鉴赏诗歌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 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 有什 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 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 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五.作业   背诵李白的《行路难》    

    拟行路难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通过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 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过程

    1、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

    (1)李杜诗篇万古传。(赵翼《论诗》)

    (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

    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

    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

    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

    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 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 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 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5、 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答以下问题,把握诗作内容以及作者感情。

    教师将学生在探究中反映的问题集中投影展示,师生共同探究。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抒写了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境?

    (3)诗中引用了哪些历史典故?有什么作用?

    (4)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面对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5)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要点如下:

    (1)是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得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由于朝中奸佞阻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2)这二句用比喻,既照应题目“行路难”,又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的深切体验,想有所作为和事与愿违、有志难伸的矛盾、痛苦心情。

    (3)诗中借用了吕尚垂钓在碧溪,伊尹梦舟过日边等典故,寄寓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那样为统治者重用,建立伟业的愿望。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形象写出了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的复杂心理。

    (5)无论前路多艰险、多难走,诗人相信终有一天将乘长风破万里浪,渡过大海,直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充满这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积极乐观的精神。诗人借用古人言论表明自己的理想,这两句诗常被后人引为座右铭,作为在困境中激励自己努力进取的力量。

    6、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教师再提出问题(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浪漫的诗风在本诗中有哪些体现?

    (2)从全诗来看,其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最后归纳。

    要点如下:

    (1)李白这首诗“浪漫”的诗风表现在:a,巧用历史故事、典故;b,夸张的描写,形象的比喻;c,跳跃式的结构。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7、巩固体验诗作感情,尝试有感情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我们要注意一句警句、两个比喻、三处用典、四句短句。

    诗人以行路难来描写人生路上的坎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

    七、板书设计

    行路难

    赏析 情感 诵读

    停、投、拔、顾 忧郁悲愤 低沉失落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 矛盾痛苦 忧伤彷徨

    两典故 不甘消沉 昂扬憧憬

    三字短句 进退失据 短促埋怨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 乐观豪迈 高亢自信

    拟行路难课件【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合作探究: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拟行路难课件【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极其作用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是诗人李白离开长安时的心情抒怀。诗人借乐府古题《行路难》抒发了自己的苦闷、悲愤以及仍执着追求理想的强烈自信。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2、学情分析

    《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

    3、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第一、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于变化的语言。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三、体会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

    4、教学重难点

    三分文章七分读,所以我将诵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由于时代和年龄的限制,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品味法——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教会学生发现道理。”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批注法——勤动笔墨,写下感悟。

    2、讨论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学习,积极参与。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一开始,我就用翰林院学士李白醉酒给杨贵妃赋诗时,让总管太监高力士为其脱靴,国舅杨国忠为其研磨导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赐金还乡的故事导入。这样做不仅仅让学生在故事中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并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地

    3、倾听文本,进入情境

    播放《行路难(其一)》的配乐朗诵带,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而后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济沧海、歧路这几个字检测学生听读效果。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酝酿一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因为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不可能有人对道理的追求。”

    4、反复诵读,走进文本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个别学生范读,其他同学纠读、评读;然后集体朗读;最后小组内有感情的朗读,由小组派优秀代表配乐朗读的形式进行。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松动中感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气语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良好基础。

    5、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话或哪几句话?为什么?”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运用以前提过的赏析诗词的方法:修辞、动词、情感、描绘的画面等方法,运用作批注的方法,写下自己的感悟,并做了示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诗人前途的坎坷、艰难,同时写出了诗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学生自己批注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最后展示!

    我设计本环节的依据是新课标提出让教师抛出一个主问题引导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而不是用一些琐碎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并且新课程还提倡教师要找到这样一种方法,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因此教学方法的引导是必要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就了解了诗歌的艺术特征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

    6、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让学生谈谈自己曾经遇到过的失落苦闷的人生经历,并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诗歌或者故事呢。小组赛一赛,看谁知道的更多!

    第一个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诗歌结合起来,能够好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情绪。而第二个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同学们自己的阅读积累,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且将自己课内与课外的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好的知人论世。

    7、教学小结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白感情的波荡起伏,同时也学习了李白那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优秀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够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态度去对待!

    8、兴趣作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刚才的李白诗文大比拼活动,你一定觉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书了吧,请同学们课外搜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资料,让自己更加博学吧!

    五、说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失落苦闷——充满希望(积极乐观,执着追求,倔强自信)

    拟行路难课件【篇7】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 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 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 故事导入: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 分层推进式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 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 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 品读: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 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 自读: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 齐读: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 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 拓展积累式鉴赏: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 听: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

    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 说: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 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 写: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录:

    李白,字太白,……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

    “子谪仙人也。”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永王璘都督江陵,辟为僚佐。璘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秋雁: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记宸⒆杂鳌=杷捅鹨栽薅苑剑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 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 “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甲员龋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 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拟行路难课件【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的内容。

    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理解文中大幅渲染愁绪的用意。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初中学过的一首诗,李白的《行路难》,初中时我们学习过李白的《行路难》,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本是乐府杂曲,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

    提问:这里的行路难指的是什么?是交通堵塞吗?

    明确:还指人生道路,具体说坎坷就是作者做官、施展抱负的政治之路不平。

    提问:面对此种境况,作者也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忧郁悲愤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豪迈

    可是作者最终的选择是什么?

    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面对困境,仍保持乐观自信的心态,相信未来可以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同样是写怀才不遇,鲍照又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二、《行路难》: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拟,摹仿《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

    三、读诗:

    1、学生自读,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写标题)

    酌酒踯躅

    2、请同学们齐读

    四、分析诗歌内容:

    1、读过诗作后,请你找出一个代表诗人情感的词?

    ——“愁”

    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

    “安能行叹复坐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

    “愁”的表现是什么?

    “行、坐”“叹、愁”(外在行动)

    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

    “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是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下面我们就来知其人论其世。看看诗中的“命”到底指什么?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老师介绍),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3、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和上文什么内容相承接呢?

    明确: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兴,比喻)

    运用了比兴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个方向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4、接下来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是一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自有命,不应该自怨自哀,要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实际上,语言中暗含蕴涵着愤懑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5、齐读后面四句思考诗人是如何解愁的呢?

    板书:酌酒,歌《行路难》(也就是借酒消愁,悲歌断愁。)

    (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

    诗人趁着酒意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

    板书:愁———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6、接下来愁的矛盾解决了吗?

    没有,对,一句“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个反问句,是诗人情感郁结到了极点。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头,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感情沸腾,忍无可忍。

    7、最后一句,吞声踯躅不敢言。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不敢言:无可奈何,诗人精神上极度矛盾的痛苦和忍辱负重。为什么不敢说呢?

    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他是寒士,门第等级决定仕途,纵使才高八斗,满腔报国热忱,也不能施展。所以只能隐忍吞声。

    8、请同学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

    明确:平静压抑——自我宽慰——愤懑不平——无奈压抑

    诗人开始平静的表达了水的流向由地势决定,用比兴手法,既而以水喻命,人民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悲歌断愁,心中仍然愤懑不平,此时呢情感爆发到极点,但又急转直下,隐忍吞声。

    9、师问:结合刚才的分析,那么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不是明白了呢?

    生答:表达了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个人命运和所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千百年来,许多文人雅士,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那我们看课后习题三,根据本单元知人论世的目标,是不是很容易分析出李白和鲍照在抒发情感时的原因啊

    同样是行路难,同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李白却在行路难中喊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而鲍照却是“吞声踯躅不敢言”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原因。

    明确:诗人生活的时代不同

    李白生活在盛唐,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开明,士族门阀政治受到抑制,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李白的诗歌中也总会出现愁绪,但是显示的是强者之愁,在愁中有一股浩然奇气。所以,李白的作品集中体现出了盛唐气象(雄浑、充沛的活力)

    鲍照,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虽才华横溢,又献诗言志,却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

    (2)诗人为人性格的不同。

    李白处世自信,性格豪迈,充满激情,虽仕途坎坷,但仍乐观自信;鲍照则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无法实现、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作业:背诵诗歌,预习《蜀相》

    板书设计:拟行路难

    鲍照

    才子寒士

    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愁苦

    平静压抑———

    拟行路难课件【篇9】

    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 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 (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 (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wWw.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 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 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 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 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 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 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 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 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 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 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拟行路难课件【篇10】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诗歌景物的分析,学习“融情入景、因情造景”的写法。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2.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歌颂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三、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播放伴奏,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

    四、诗歌鉴赏

    1.师问: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师问: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3.师问: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师问: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5.师问:诗人为什么是无奈和痛苦的?

    明确:结合作者情况和时代背景回答。

    (1)作者情况:;

    鲍照,南朝宋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闻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自认为有非凡的才华,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得志,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2)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他们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五、总结全文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拓展: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板书设计】

    拟行路难鲍照

    认命——不认命——认命

    ︱︱︱

    抨击悲愤无奈

    拟行路难课件【篇11】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诗中渲染愁绪的用意。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谢秣陵令表》)。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有《鲍参军集》传世。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因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诗歌抒写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但他终于“高步追许由”,走向了归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唱,这句说,歌唱声因举杯饮酒俞益悲愁而中断行路难>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悲愁深沉,郁结在胸,酌酒难以自宽,长歌为之断绝。满腹感慨吞声不能言,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这首“泻水置平地”是鲍照《拟行路难》中的第四篇,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

    (一)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

    (二)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个比喻是说,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是被家庭门第的贵贱决定的。这是古代的血统论。

    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

    (三)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就是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体会“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 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语言中蕴涵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者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销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四)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五)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是诗人感情的打转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来宽慰,以不言愁来消愁,感情还能克制。到借酒浇愁,其结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开始奔涌。到“心非木石岂无感”,感情沸腾,在这句达到高潮。

    《拟行路难》其四 全诗突出写“愁”,所叹者愁,酌酒为销愁,悲歌为泄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背诵这首诗。课外背诵李白的《行路难(其一)》。

    拟行路难课件【篇12】

    一、说教材

    《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这一单元共有十首诗歌,这一节课我定的题目是《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意思是通过《拟行路难》这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材料,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与时代,把握他们的心灵历程与精神世界因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另外,古代诗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还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与时代精神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其中的内容和旨趣,就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情志与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否则,就只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欣赏《拟行路难》时首先要知道当时实行的是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这样才能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与私愤,而是有着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两晋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但满腔的悲愁岂能是区区杯酒所能驱散?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人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人将怨愤不平,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抗争,以及备遭压抑后无可奈何的矛盾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阅读的兴趣不浓,欣赏诗词的能力停留在对诗词内容的感性认识这一层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本蕴含的深层含义,对欣赏诗词的方法所知甚少这一节课,我将着重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词的方法———知人论世,提高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拟行路难》的欣赏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围绕这一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2)了解诗歌的内容

    (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4)培养学生

    “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带着激情走进课堂

    (2)突出教学重点,从《孟子·万章》中强调“知人论世”,从学生收集的材料汇总中强调鲍照生平,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强化“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3)诵读法,小组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2)准确把握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

    四、说教法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拟行路难》的欣赏教给学生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首先激情导入,让学生带着激情走进课堂,接着介绍“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介绍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教师适当补充分析诗歌时,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来领悟作品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与他的遭遇联系起来,通过“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挖掘作品的深度与广度在掌握了“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后采用“延伸拓展法”,补充相关诗词,提升理性认识,设计问题锻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赏析诗歌的能力让他们在教学活动的参与中找到成就感,找到阅读的乐趣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有力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且能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说学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合作探究为辅课前,自读诗歌,通过工具书获取作者资料,帮助自己理解诗歌课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读诗歌,通过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挖掘诗歌内涵课后,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方法阅读其它诗歌作品,锻炼自己阅读诗歌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

    【多媒体显示】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xx高考语文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从注解中诗人所处时代寻找答题角度,导入欣赏诗歌之方法———知人论世

    2.运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以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多媒体显示】

    (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了解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赏析能力

    (3)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争精神,培养抗挫折能力、乐观豁达的情怀

    3.术语解释———知人论世

    【多媒体显示】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

    理解作品

    4.请同学介绍作者及其生平,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多媒体显示】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刘宋时期文学家,在当时,门阀世族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虽较晋代有所削弱,但他们依然顽强地维护着本阶层在政治上的垄断权“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怀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坐视时光流逝即使跻身仕途,也多是充当幕僚、府掾,备受压抑,在困顿坎坷中徒然挣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鲍照的遭遇就是这样的,他出身寒素,自称“孤门贱生”(《解褐谢侍郎表》)无高贵的门第可资凭借虽然年轻时即以诗为临川王刘义庆所赏识,但始终不得志,一生中只做过诸如王国侍郎、县令、中书舍人、参军等一类的小官尽管他的才华在当时已经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但死后无传,可见其地位的卑微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行路难”是乐府旧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鲍照的拟作,多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声《拟行路难》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5.赏析诗歌

    (1)学生诵读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再读诗歌,在感受思想情感的过程中背诵诗歌

    (2)用小组讨论法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四)》

    ①整体把握:探讨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世界?

    讨论后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②研读作品: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后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讨论后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讨论后明确:以非常精炼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

    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4)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我们该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讨论后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

    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强烈的苦闷、不屈的抗争精神、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造成作者不幸人生的原因是什么?作品反映的只是个人的悲剧吗?

    讨论后明确:源于罪恶的门阀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激,决不仅仅是鲍照的个人牢骚和私愤,而是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3)总结本节课教学要点并布置课堂作业:

    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鲍照《拟行路难(六)》

    【多媒体显示】

    《拟行路难(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能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幕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6.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李白的《行路难》,

    写一段500字的赏析文字

    【多媒体显示】

    行路难

    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拟行路难课件十二篇】相关推荐
    [热]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

    我相信幼师都接触过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想在教学中不断进取,其秘诀之一就是编写好教案。写幼儿园教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认识蔬菜教案大全7篇”。活动准备:不透明的盒子里面放着香菜。香菜盆栽。活动目标:通过盒子引起孩子的好奇心。经过看、闻、尝来了解香菜。活...

    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

    按照惯例,幼儿园教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每一位幼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好的幼儿园教案都有哪些内容?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实用!幼儿园中班秋游教案集锦1440字,供大家参考。活动目标:1、欣赏音乐,能有节奏的开火车。2、在玩开火车的游戏时能够分辨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