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收藏10篇)
  •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13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收藏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集合的概念》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难点:

    1、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2、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过程:

    一、 集合的概念

    实例引入:

    ⑴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⑵ 我国从1991~20xx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⑶ 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⑷ 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⑸ 所有的正方形;

    ⑹ 黄图盛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全体.

    结论: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也简称集.

    二、 集合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一般不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但在表示数列之类的特殊集合时,通常按照习惯的由小到大的数轴顺序书写

    练习: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⑴ 2,3,4 ⑵ (2,3),(3,4) ⑶ 三角形

    ⑷ 2,4,6,8,… ⑸ 1,2,(1,2),{1,2}

    ⑹我国的小河流 ⑺方程x2+4=0的所有实数解

    ⑻好心的人 ⑼著名的数学家 ⑽方程x2+2x+1=0的解

    三 、 集合相等

    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一样,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四、 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集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用“属于”和“不属于”表示: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五、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除0的非负整数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练习:(1)已知集合M={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

    A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2)说出集合{1,2}与集合{x=1,y=2}的异同点?

    六、集合的表示方式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的方法.(具体方法)

    例 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

    例 2、 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大于10小于20的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2=2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注意:(1)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2)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

    七、小结

    集合的概念、表示;集合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常用数集的记法.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新课标A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和交集

    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难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于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对集合的基本关系适当的复习回顾以作铺垫,对交集与并集采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分析,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启发式,观察的方法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那么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主题

    问题1、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由此引入了本节课的课;集合的基本运算,并让学生观察这样三个集合

    集合A={1,3,5},B={2,4,6},c={1,2,3,4,5,6}并让学生思考集合A、集合B并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对以上集合的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容易得出集合c里面的元素由集合A或B里边得元素组成,像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并集,得出并集的概念后我会引导学生发现并集里边的关键词“或”字,(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或”字的理解,我会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书记或主任去开会,这里有三层意思:(1)书记去开会,(2)主任去开会,(3)书记和主任都去开会类比这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并集中“或”的'三层意思)

    引入并集的符号“”,并用数学语言描述A与B的并集:或}

    介绍Veen图

    通过对书上例4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当求解并集时出现相同的元素我们只能算一次,这是由集合的互易性确定的,由此复习了集合的互易性,

    再对例5的讲解,让学生会用数轴来求解并集,

    学生学习了并集含义之后,我会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除了并集之外,集合还有其他的运算吗?并让他们观以下的集合:

    A={1,2,3}B={3,,4,5}c={3}让学生类比并集的方式归纳出它们之间的关系:集合c里面的元素在集合A且在集合B里面,像这样的关系我们把它叫做交集,

    引导学生发现交集里面的关键词“且”,介绍交集的符号“

    ”用数学语言表示交集:

    };介绍Veen图

    对书上例6的讲解让学生了解集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是学的兴趣,并学会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两个集合的交集,

    例7:让学生了解当两条直线没有交点即两个集合没有公共部分的时候,他们的交集不是不存在,而是他们的交集为空集,由此复习了空集的概念,

    让学生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课堂练习,反馈信息。(P11,1、2题)

    在以上的环节中,老师只起了引导的作用,而学生是主体,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的知识在创造。

    2、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以点评,让学生思想尽量发挥完善。

    3、作业布置,反馈矫正。(P12,6、7)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用具:投影仪.

    四.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问题1: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强调集合也有运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l.并集

    —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

    记作:A∪B.

    读作:A并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用Venn图表示如下:

    请同学们用并集运算符号表示问题1中A,B,C三者之间的关系.

    练习.检查和反馈

    (1)设A={4,5,6,8),B={3,5,7,8),求A∪B.

    (2)设集合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通过检查,进行反馈,并强调:

    (1)在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2)对于表示不等式解集的集合的运算,可借助数轴解题.

    2.交集

    (1)思考:求集合的并集是集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集合间还有其他运算吗?

    请同学们考察下面的问题,集合A.B与集合C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B={|是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C={|是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从而得出交集的定义;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

    记作:A∩B.

    读作:A交B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接着教师要求学生用Venn图表示交集运算.

    (2)练习.检查和反馈

    ①设平面内直线上点的集合为,直线上点的集合为,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的位置关系.

    ②学校里开运动会,设A={|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B={|是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C={|是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学校规定,在上述比赛中,每个同学最多只能参加两项比赛,请你用集合的运算说明这项规定,并解释集合运算A∩B与A∩C的含义.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检查,作个别指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和纠正.

    (三)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11页中有关补集的内容,并思考回答下例问题:

    (1)什么叫全集?

    (2)补集的含义是什么?用符号如何表示它的含义?用Venn图又表示?

    (3)已知集合.

    (4)设S={|是至少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A={|是平行四边形},B={|是菱形},C={|是矩形},求.

    在学生阅读.思考的过程中,教师作个别指导,待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完后,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及时给予评价.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通过对集合的学习,同学对集合这种语言有什么感受?

    2.并集.交集和补集这三种集合运算有什么区别?

    (五)作业

    1.课外思考:对于集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

    2.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

    3.书面作业:教材第12页习题1.1A组第7题和B组第4题.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4

    高一数学教案设计一: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A)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a∈Z, b∈Z)的数,求证:

    (1)当x∈N时, x∈G;

    (2)若x∈G,y∈G,则x+y∈G,而不一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a∈Z, b∈Z),y= c+d(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又∵不一定都是整数,∴=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

    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

    (2)好心的人 (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

    (1) 当x∈N时, x∈G;

    (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jk251.COM

    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

    证明(2):∵x∈G,y∈G,

    ∴x= a+b (a∈Z, b∈Z),y= c+d (c∈Z, d∈Z)

    ∴x+y=( a+b )+( c+d )=(a+c)+(b+d)

    ∵a∈Z, b∈Z,c∈Z, d∈Z

    ∴(a+c) ∈Z, (b+d) ∈Z

    ∴x+y =(a+c)+(b+d) ∈G,

    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 不一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会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掌握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它是怎样表述的?

    (几位学生试着表述,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梳理,再表述或者启示学生将表述补充完整再条理表述).

    设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师]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并且具体研究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y=1(xR)是函数吗?

    问题二:y=x与y=x2x 是同一个函数吗?

    (学生思考,很难回答)

    [师]显然,仅用上述函数概念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因此,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概念(板书课题).

    Ⅱ.讲授新课

    [师]下面我们先看两个非空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的例子.

    在(1)中,对应关系是乘2,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n,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2n和它对应.

    在(2)中,对应关系是求平方,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m,集合B中都有一个平方数m2和它对应.

    在(3)中,对应关系是求倒数,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x,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 1x 和它对应.

    请同学们观察3个对应,它们分别是怎样形式的对应呢?

    [生]一对一、二对一、一对一.

    [师]这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生甲]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按照某种对应关系,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数和它对应.

    [师]生甲回答的很好,不但找到了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还特别强调了对应关系,事实上,一个集合中的数与另一集合中的数的对应是按照一定的关系对应的,这是不能忽略的. 实际上,函数就是从自变量x的集合到函数值y的集合的一种对应关系.

    现在我们把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叙述如下:(板书)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y=f(x),xA}叫函数的值域.

    一次函数f(x)=ax+b(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对于R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R中都有一个数f(x)=ax+b(a0)和它对应.

    反比例函数f(x)=kx (k0)的定义域是A={x|x0},值域是B={f(x)|f(x)0},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实数x,在B中都有一个实数f(x)= kx (k0)和它对应.

    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当a0时B={f(x)|f(x)4ac-b24a };当a0时,B={f(x)|f(x)4ac-b24a },它使得R中的任意一个数x与B中的数f(x)=ax2+bx+c(a0)对应.

    函数概念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叙述后,我们就很容易回答前面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y=1(xR)是函数,因为对于实数集R中的任何一个数x,按照对应关系函数值是1,在R中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1与它对应,所以说y是x的函数.

    Y=x与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因为尽管它们的对应关系一样,但y=x的定义域是R,而y=x2x 的定义域是{x|x0}. 所以y=x与y=x2x 不是同一个函数.

    [师]理解函数的定义,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注意:①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上的一种对应.

    ②符号f:AB表示A到B的一个函数,它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③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惟一性.

    ④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⑤f(x)是一个符号,绝对不能理解为f与x的乘积.

    [师]在研究函数时,除用符号f(x)表示函数外,还常用g(x) 、F(x)、G(x)等符号来表示

    Ⅲ.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1x-2 (2)f(x)=3x+2 (3)f(x)=x+1 +12-x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解:(1)x-20,即x2时,1x-2 有意义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2}

    (2)3x+20,即x-23 时3x+2 有意义

    函数y=3x+2 的定义域是[-23 ,+)

    (3) x+10 x2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x|x{x|x2}=[-1,2)(2,+).

    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可用三种方法表示:不等式、集合、区间.

    从上例可以看出,当确定用解析式y=f(x)表示的函数的定义域时,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即使每个部分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的交集);

    (5)如果f(x)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本身有意义且符合实际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例如:一矩形的宽为x m,长是宽的2倍,其面积为y=2x2,此函数定义域为x0而不是全体实数.

    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数的定义域由数学式子本身的意义和问题的实际意义决定.

    [师]自变量x在定义域中任取一个确定的值a时,对应的函数值用符号f(a)来表示.例如,函数f(x)=x2+3x+1,当x=2时的函数值是f(2)=22+32+1=11

    注意:f(a)是常量,f(x)是变量 ,f(a)是函数f(x)中当自变量x=a时的函数值.

    下面我们来看求函数式的值应该怎样进行呢?

    [生甲]求函数式的'值,严格地说是求函数式中自变量x为某一确定的值时函数式的值,因此,求函数式的值,只要把函数式中的x换为相应确定的数(或字母,或式子)进行计算即可.

    [师]回答正确,不过要准确地求出函数式的值,计算时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噢!

    [生乙]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就看其定义域或对应关系是否完全一致,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相同;不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不同.

    [师]生乙的回答完整吗?

    [生]完整!(课本上就是如生乙所述那样写的).

    [师]大家说,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依据是什么?

    [生]函数的定义.

    [师]函数的定义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我们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只看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关系,而不看值域呢?

    (学生窃窃私语:是啊,函数的三个要素不是缺一不可吗?怎不看值域呢?)

    (无人回答)

    [师]同学们预习时还是欠仔细,欠思考!我们做事情,看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函数的值域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就是由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决定的吗!关注了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三者就全看了!

    (生恍然大悟,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1-2x (xR) (2)y=|x|-1 x{-2,-1,0,1,2}

    (3)y=x2+4x+3 (-31)

    分析:求函数的值域应确定相应的定义域后再根据函数的具体形式及运算确定其值域.

    对于(1)(2)可用直接法根据它们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得到(1)(2)的值域.

    对于(3)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它们的图象得到值域,即图象法.

    解:(1)yR

    (2)y{1,0,-1}

    (3)画出y=x2+4x+3(-31)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x[-3,1]时,得y[-1,8]

    Ⅳ.课堂练习

    课本P24练习17.

    Ⅴ.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区间的概念及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学习函数定义应注意的问题及求定义域时的各种情形应该予以重视.(本小结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来归纳)

    Ⅵ.课后作业

    课本P28,习题1、2. 文 章来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生活中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是特殊的数集之间的对应;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定义,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逐步过渡到符号化,代数式化,并能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理性化思考,对事物间的联系的一种数学化的思考.

    教学重点:

    两集合间用对应来描述函数的概念;求基本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

    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正方形的'周长为 ,面积为 .

    2.问题.

    在初中,我们曾认识利用函数来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义函数?常见的函数模型有哪些?

    二、学生活动

    1.复述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

    2.阅读课本23页的问题(1)、(2)、(3),并分别说出对其理解;

    3.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函数的对应本质.

    三、数学建构

    1.用集合的语言分别阐述23页的问题(1)、(2)、(3);

    问题1 某城市在某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试根据函数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变化过程中,有哪几个变量?

    (2)这几个变量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问题2 略.

    问题3 略(详见23页).

    2.函数: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元素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从A到B的一个函数,通常记为=f(x),x∈A.其中,所有输入值x组成的集合A叫做函数=f(x)的定义域.

    (1)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主要用于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2)函数的本质是一种对应;

    (3)对应法则f可以是一个数学表达式,也可是一个图形或是一个表格

    (4)对应是建立在A、B两个非空的数集之间.可以是有限集,当然也就可以是单元集,如f(x)=2x,(x=0).

    3.函数=f(x)的定义域:

    (1)每一个函数都有它的定义域,定义域是函数的生命线;

    (2)给定函数时要指明函数的定义域,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集合,如果没

    有指明定义域,那么就认为定义域为一切实数.

    四、数学运用

    例1.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集合A 到 B的函数:

    (1)A={1,2,3,4,5},B={2,4,6,8,10},f:x→2x;

    (2)A={1,2,3,4,5},B={0,2,4,6,8},f:x→2x;

    (3)A={1,2,3,4,5},B=N,f:x→2x.

    练习:判断下列对应是否为函数:

    (1)x→2x,x≠0,x∈R;

    (2)x→,这里2=x,x∈N,∈R。

    例2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x—1;(2)g(x)=x+1+1x。

    例3 下列各组函数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A.=x与=(x)2; B.=x2与=3x3;

    C.=2x-1(x∈R)与=2t-1(t∈R); D.=x+2x-2与=x2-4

    练习:课本26页练习1~4,6.

    五、回顾小结

    1.生活中两个相关变量的刻画→函数→对应(A→B)

    2.函数的对应本质;

    3.函数的对应法则和定义域.

    六、作业:

    课堂作业:课本31页习题2。1(1)第1,2两题.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8

    第一节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学时:1学时

    [学习引导]

    一、自主学习

    1.阅读课本 .

    2.回答问题:

    ⑴本节内容有哪些概念和知识点?

    ⑵尝试说出相关概念的含义?

    3完成 练习

    4小结

    二、方法指导

    1、要结合例子理解集合的概念,能说出常用的数集的名称和符号。

    2、理解集合元素的特性,并会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3、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运用它们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4、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理解空集的意义和记法

    [思考引导]

    一、提问题

    1.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

    2、集合的常用表示法有哪些?

    3、集合如何分类?

    4.元素与集合具有什么关系?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

    5集合 和 是否相同?

    二、变题目

    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

    A.北京大学2008级新生

    B.26个英文字母

    C.著名的艺术家

    D.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所设定的比赛项目

    2.下列语句:①0与 表示同一个集合;

    ②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或 ;

    ③方程 的解集可表示为 ;

    ④集合 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其中正确的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② D.以上语句都不对

    [总结引导]

    1.集合中元素的三特性:

    2.集合、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符号语言的表示和理解:

    3.空集的含义:

    [拓展引导]

    1.课外作业: 习题11第 题;

    2.若集合 ,求实数 的值;

    3.若集合 只有一个元素,则实数 的值为 ;若 为空集,则 的取值范围是 .

    撰稿:程晓杰 审稿:宋庆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

    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 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也可表示为)两种。如A={2,4,8,16},则4∈A,8∈A,32?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A(或)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_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_

    请回答:已知a+b+c=m,A={x|ax2+bx+c=m},判断1与A的关系。

    高一数学学习方法归纳

    【一、及时回忆】

    如果等到把课堂内容遗忘得差不多时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课堂学习的新知识必须及时复习。

    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补充回忆。一般按照教师板书的提纲和要领进行,也可以按教材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的每部分的细节,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在复习过程中要不失时机整理笔记,因为整理笔记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

    【二、重复巩固】

    即使是复习过的内容仍须定期巩固,但是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小,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每周进行周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期复习。从内容上看,每课知识即时回顾,每单元进行知识梳理,每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总结,必须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达到对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把握。

    【三、合理安排】

    复习一般可以分为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实验证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特殊情况除外。分散复习,可以把需要识记的材料适当分类,并且与其他的学习或娱乐或休息交替进行,不至于单调使用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疲劳。分散复习也应结合各自认知水平,以及识记素材的特点,把握重复次数与间隔时间,并非间隔时间越长越好,而要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律。

    【四、突破重点难点】

    对所学的素材要进行分析、归类,找出重、难点,分清主次。在复习过程中,特别要关注难点及容易造成误解的问题,应分析其关键点和易错点,找出原因,必要时还可以把这类问题进行梳理,记录在一个专题本上,也可以在电脑上做一个重难点“超市”,可随时点击,进行复习。

    【五、效果检测】

    随着时间的推移,复习的效果会产生变化,有的淡化、有的模糊、有的不准确,到底各环节的内容掌握得如何,需进行效果检测,如:周周练、月月测、单元过关练习、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都是为了检测学习效果。检测时必须独立,完成,保证检测出的效果的真实性,如果存在问题,应该找到错误的根源,并适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校正。目前市场上练习册多如牛毛,请在老师的指导下选用。

    高中数学考试的技巧

    总体原则

    1、先做简单题,后做难题。

    2、遇到较难的大题,把所有跟该题有关的知识点都写出来,要知道数学讲究步骤分。

    3、若是证明题,万一不会,可以先写出已知条件,再写出要证明的最后一步,再一步一步往上推,中间步骤随便写点。(使用于粗心的教师,但我们不提倡,重点是要平时学好)。

    一、整体把握、抓大放小

    拿到试卷后可以先快速浏览一下所有题目,根据积累的考试经验,大致估计一下每部分应该分配的时间。对于能够很快做出来的题目,一定要拿到应得的分数。

    二、确定每部分的答题时间

    1、考试时占用了很多时间却一点也没有做出来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你以后考试时就应该尽量减少时间,或者放弃,等以后学习进阶了再尝试着做。

    2、考试时花了过多的时间才做出来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你以后平时做题时要尽量加快速度,或者通过“反复训练”等提高反应速度,这样,你下次考试时能用较少的时间做出来。

    三、碰到难题时

    1、你可以先用“直觉”最快的找到解题思路;

    2、如果“直觉”不管用,你可以联想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从而找到解题思路;

    3、如果这样也不行,你可以猜测一下这道题目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

    4、对于花了一定时间仍然不能做出来的题目,要勇于放弃。

    四、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注意小节

    做到卷面整洁、字迹清楚,把标点、符号、解题步骤等小的地方尽量做好,不要丢掉应得的每一分。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 篇10

    学情分析:

    前面两节(曲边梯形的面积和汽车行驶的路程)课程的学习为定积分的概念的引入做好了铺垫。学生对定积分的思想方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定积分的概念、几何意义及性质

    (2)过程与方法:在定积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探索提升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定积分概念形成的背景,培养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定积分的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定积分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定积分概念形成过程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曲边梯形的面积 :

    变速运动的路程:

    归纳解决曲边梯形面积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共同特征:第一,都通过“四步曲”——分割、近似代替、求和、取极限来解决问题;第二,最终结果都归结为求同 一种类型的和式的极限。

    结合已学的相关知识基础学习新概念。

    二、新课讲解

    1.定积分概念

    如果函数在区间上连续,用分点将区间等分成个小区间,在每个小区间上任取一点,作和式当时,上述和式无限接近某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函数在区间上的定积分,记作,即

    2.定积分概念的理解

    (1)关于区间分法。对区间的分割应该是任意的,只要保证每一小区间的长度都趋向于0就可以了。

    (2)关于的取法。在定积分的定义中,规定是第小区间上任意取定的点,这主要是考虑到定义的一般性,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或计算定积分时,可以把都取为每个小区间的左端点或右端点,以便于得出结果。

    (3)定积分中符号的含义:叫做积分号,分别叫做积分下限和积分上限,区间叫做积分区间,函数叫做被积函数,叫做积分变量,叫做被积式。

    定积分的值与积分变量用什么字母表示无关,即有。

    (4)定积分的含义(与不定积分的区别):是一个和式的极限——是一个确定的常数;是的全体原函数——是函数。

    详细剖析新概念,让学生透彻理解。

    3.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1)学生在回顾前面两个实例的基础上做出回答:

    1.5。1中曲边梯形面积:

    1.5。2中汽车在这段时间经过的路程:

    (2)探究(课本52页):如何用定积分表示位于轴上方的两条曲线与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

    结合图形,回忆前两节的两个实例讲解,学生容易接受。

    例1 利用定积分的定义,计算的值。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定积分的定义,熟悉计算定积分的“四部曲”,注意引导学生选取为特殊点以便于计算。)

    4.定积分的基本性质:

    由于没有学习极限相关知识,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证明这些基本性质,可帮助学生从几何直观上感知。

    例2:计算定积分

    分析:利用定积分的性质(1)、(2),可将定积分转化为,利用定积分的定义分别求出,,就能得到定积分的值。

    此例可以说明定积分性质的应用。

    三、练习

    ①计算的值,并从几何上解释这个值表示什么。

    ②利用定积分的定义,证明,其中均为常数且。

    ③试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说明的大小。

    进一步熟悉定积分的概念。

    进一步熟悉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四、课堂小结

    定积分的定义,计算定积分的“四步曲”,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定积分的性质。

    归纳,小结本节的知识。

    练习与测试:

    (基础题)

    1.函数在上的定积分是积分和的极限,即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2.定积分的值只与______及_______有关,而与_________的记法无关 。

    答案:被积函数,积分区间,积分变量;

    3.定积分的几何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介于曲线,轴 ,直线之间各部分面积的代数和;

    4.据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则

    5.将和式极限表示成定积分

    (1)解:

    (2)其中解:

    6.利用定义计算定积分

    解:在中插入分点,典型小区间为,小区间的长度,取,取即。

    【高中数学集合的概念教案(收藏10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