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通用8篇)
  •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4-10-13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自我介绍,建立良好的师生初次见面印象。

    2、谈语文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提学习语文的要求,规范学习行为。

    教学步骤:

    一、开场白(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板书名字)我的父母希望我成为优秀的人,今天我更希望我的学生各个都成为优秀的人。在这个温和的九月我们初次相识,在以后的一年时间里我们将朝夕相处,我希望和大家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快乐地耕耘收获,更希望和大家成为知心的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聊聊,让我走近你,也让你了解我。

    二、语文学习的认识(读书的作用)

    我们同学从幼儿园开始认字,到小学初中一直到高中,已经学了近十年的语文,那我想问问同学,学习语文有什么用?

    会听说读写,是一切学习的基矗

    如果仅此,那我们只要学到小学的程度就可以了。为什么高中大学还要学呢?

    巴金曾说过一句话:“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意思是说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要有精神需求。一个人只有精神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学习语文,阅读书籍就是我们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途径。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读书已经是现代人生存的需要。

    阅读使人充实,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在温州这样一个非常物质的城市,人们浮躁功利,同学们平时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麻烦的不顺心的事情。如果在这个时候能静下心来读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吃了一剂定心丸一样地舒畅。

    举例子:一个学生很聪明,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即使趴着睡觉最后也能通过考试——当然成绩是不理想的。他喜欢理科,不学语文,觉得语文学习没用。性格偏激,行动鲁莽,和同学老师关系紧张,自己也很痛苦,如果他能多读一点书,陶冶性情,心态自然会平和许多。

    古今中外有大智慧成大事业的人都是喜欢读书的。古代有个钱思公家里虽然非常富贵,但很少其他嗜好,曾跟朋友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宋代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这就是著名的“三上”的由来。可见古人阅读写作思考之勤。

    三、学习读书三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1)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虽然环境不好,但应该登高远眺,树立大志。如果立志考浙大,纵然考不上,温大也必唾手可得。

    (2)是说做学问成大事业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辛勤劳动的过程,“为依消得人憔悴”,就是说要像渴望恋人那样,废寝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态度决定结果。

    情商重于智商。

    保龄球规则:10+10+10+10+10+10+10+10+10+10=300

    9+9+9+9+9+9+9+9+9+9=90

    语文学习重在日积月累。别忽视自己平时比别人少学一点。平时小小的差距会使你莫名其妙地落后。要重视自己比别人多一份努力,相信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3)是说经过反复追寻,研究,到底取得了成功。可见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四、语文学习的要求

    三要求:一预习的要求——①标段落②抄写课文生字词(注解)

    二上课的要求——①圈点勾画②写批注

    三课后的要求——①作业本②文海拾贝

    准备三本本子:预习本(课代表1负责收发批改,每课一次)

    练习本(课代表2负责收发,披阅,每课一次)

    文海拾贝(教师批改讲析,每周一次)

    我会给两位课代表各一张作业登记表,每次作业分五个等级登记。按一定比例记入学期结束的成绩单中,未即使上交的你要向我说明理由。

    五、结束语

    所谓“教学相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意见,请向我提出来。你可以在课后跟我聊天,也可以在随笔里向我提出来,也可以在qq里讲。我希望成为你们的好老师,更希望成为你们的好朋友。

    现在我需要两个非常负责认真又能干的课代表,如果有意向的同学课后可以跟我讲一下。

    课代表一定要选很负责很听话的。最好有一个能力也很强的。可以向班主任咨询,也可以向学生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我推荐。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 篇2

    《待贾而沽》教案

    一、目标导航:

    1、借助注释、译文、工具书和其他资料,读懂原文,整理文本有关的文言知识;

    2、理解孔子的人生态度,评说孔子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思想;

    3、背诵默写9.13、8.13、5.21章。

    二、预习准备

    1:诵读《待贾而沽》,注意下面这些字的读音。

    待贾而沽(gǔ gū) 与于斯文(yù) 桓魋(tuí) 仪封人请见(jiàn)—从者见之(xiàn)

    木铎(duó) 韫椟(yùn dú) 佛肸召(bì xī zhào) 涅而不缁(zī) 匏瓜(páo)

    系而不食(xì) 笃信好学(dǔ hào) 归孔子豚(kuì tún) 时其亡(sì) 亟失时(qì)2: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提出疑难问题并解决。

    新知学习

    一、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孔子畏于匡 。 ②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③求善贾而沽诸? ③我待贾者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对其注音、释义

    ①文王既没 ②公山弗扰以费畔 ③天下有道则见

    ④邦有道,则知 ⑤归孔子豚 ⑥孔子时其亡也

    ⑦遇诸塗 ⑧子路不说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含义

    ①天之将丧斯文也 ②君子之至于斯也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其含义

    ①天之将丧斯文也 ②从者见之

    ③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④怀其宝而迷其邦

    5、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①我待贾者也。 ②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③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④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⑤孔子畏于匡。 ⑥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6、解释课文中的成语

    ①待贾而沽: ②期月而成:

    ③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④愚不可及:

    《待贾而沽》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①而藏诸?求善贾②而沽③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

    ①韫(yùn)椟(dú):藏在匣子里、韫,藏;椟,匣子。②贾(gǔ):商人。③沽:卖。

    【译文】

    子贡说:“有一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珍藏在匣中好呢?还是 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好呢?”孔子说:“卖出去吧!卖出 去吧!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

    【读解】

    儒者常常以水和玉比德,所以,当子贡一说到有美玉在这里 时,孔子便知道他是以玉设比,于是作出了“我正等待着识货的商人哩”的回答。

    子贡所提出来的,实际上是读书人出不出去做官的政治态度上问题。

    子贡给出的是两个选择要么“韫椟而藏”,珍藏在匣中;要 么“求善贾而沽”。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出去。这两个选择实际上就是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述而》的“行藏”问题。孔子在这里的回答是倾向于“行”的方面,即“沽之哉!沽之哉!”卖出去吧,卖出去吧!这反映出孔子思想中积极入世的一方面。但下面的回答值得我们特别注意,孔于说的是“我待贾者也”而子贡问话中说的是“求善贾而沽诸?”

    一“求”一“待”,态度大有不同。

    这里面的微妙区别,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范氏的看法:

    读书人不是不想做官,只不过厌恶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官位罢了。读书人等待被任用,就像美玉等待识货的商人来买一样。以伊尹、伯夷、姜太公等人为例,如果没有成汤文王的任用,就是终身默默无闻也没有关系,绝不会主动去炫耀自己以求做官。

    简而言之,读书人可以做官,但却不可以求做官,不可以“跑官”——像后世有些人那样,一到“换届”的时候,东奔西跑利用一切关系和纽带,削尘脑袋往上钻,千方百计向上爬。即便不能往上爬,起码也要保住现有官位不变。

    以“毛遂自荐”的观点来看,“待贾而沽”而不“求善贾而 沽”,是不是有些迂腐了呢?

    何况,如果人人都待贾而沽,那我们今天那些铺天盖地的招聘广告不就都白打了吗

    《待贾而沽》同步练习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⑴文王既没 没 殁 ⑹邦有道则知其知可及也 知 智

    ⑵求善贾而沽诸 贾 价 ⑺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知 智

    ⑶佛肸以中牟畔 畔 叛 ⑻遇诸涂 涂 途

    ⑷归孔子豚 归 馈 ⑼天下有道则见 见 现

    ⑸孔子时其亡也 时 亡 伺 无 ⑽子路不说 说 悦

    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 句子 活用类型

    ⑴从者见之 动词作使动 ⑵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形作使动

    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 句中义 今义 句子 句中义 今义

    ⑴天之将丧斯文也 这种文化 文雅,文化或文人 ⑶好从事而亟失时 从政 投身于

    ⑵君子之至于斯也 来到 连词,表另提一事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练习诵读,培养语感。

    2品味、积累语言,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读准句读。

    2掌握以下词语:为、贻、属、诎、衡、简、奇、泛、许、比、罔不。

    3了解总一分一总的说明顺序,以及第5段的内部顺序。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解说:语感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口诵心维。鉴于初中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很多,不宜作过高要求,但求能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就可以了。)

    2.点拨法。

    (解说: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不必字字落实、句句讲清,只在必要时做些点拨与引导。)

    3.评点法。

    (解说:应当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要做到收放适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乱。)

    4.研究法。

    (解说: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种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把直尺。画一个长为29厘米、宽为2厘米的长方形。

    画好以后请在长方形内再画一个椭圆,然后可以把这个椭圆看作一只船,请你在船头画3个人,船尾画2个人,船头的3个人中,中间的一个戴着高帽子……不少同学说地方太小,画不上。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却知道一个人,他不但能在方寸之间安排这么多人物,而且可以把每一个人的神态都表现得栩栩如生。同学们相信吗?如果不相信,就让我们共同学习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学习以后,你自然会找到答案。

    (解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二:一是设里悬念,激发兴趣;二是让学生实际感受一下微雕艺术的难度,从而对王叔远的精湛技艺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研习课文

    三.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解说:文言文教学,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手段。诵读应分层次,一是准确,二是流畅。)

    (2)词语积累,要求按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数量词用法四类情况进行归类整理。

    (解说:文言实词与应调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到实处。之所以要学生分类整理,一是便于记忆掌握,二是便于发现规律,掌握语言积累的方法。)

    (3)学生就句读、难解词句质疑问难。

    (解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及时反馈、迅速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对教学做出相应调整是非常必要的。)

    (4)课堂练习。

    ①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a.尝贻余核舟

    b.盖大苏泛赤壁云

    C.高可二黍许

    d.雕栏相望焉

    e.神情与苏、黄不属

    F其船背稍夷

    g.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诎右臂支船

    C.左手倚一衡木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③说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

    a.为为官室、器皿、人物中轩敞者为舱通计一舟,为人五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可高可二黍许珠可粒粒数也(解说: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活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词语。实施这一环节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大姐,分别整理,尝试命题,然后进行比赛,寓学于乐,增强识记效果。)

    (5)课文总理。

    全文共6段。第五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精湛技艺,并道出核舟的来历。第2~5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分别说明核舟的大小,船舱的布局,船头3人的姿态神情,船背所刻之字等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6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以对雕刻者技术的赞叹收束全文。(解说:便于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文意,为下面的品味等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2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分类整理相关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朝进

    二、具体研习

    三.研习第3段。

    (1)船头3人中,为何先交代苏东坡的位置,可不可以先从佛印说起?

    (解说:由此问,引出关于说明顺序的话题,进而分析第3段乃至全文的说明顺序。)

    (2)何以看出船头3人中间坐的便是苏东坡?

    (解说:这一问目的有二,一是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件雕刻品的主题是苏武游赤壁,从而进一步理解这件雕刻品的文化内涵;二是弓l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比如从“山高月小”等引文,从人物身份等等来考虑。总之,是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意。)(3)共闯手卷表现出怎样的情调?

    (解说:这一问题是想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抓住人物的动作分析人物的心态;也可以让学生作简单表演,创设情境,体会当时3人的心情。)2讨论本文的中心。

    明确:细致描述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雕刻者构思的巧妙,赞美他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解说:这一讨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辨析能力,要把本文的如心与雕刻品即核舟的主题区分开来。)三、欣赏品味

    1.品味王叔远精妙的构思。

    (l)照应。既开小窗,便可“启窗而观”;既挂念珠,便可“历历数也”。

    (2)暗示。对联,增,《核舟记》.设计.-教学教案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教学设计】

    通过对比阅读来引导思考“咬文嚼字”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不同美学追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清代唐彪在《读书谱》中引用武叔卿的话说:“文章有一笔写成不加点缀而工者,此神到之文,尚矣。其次须精思细改,如文章草创已定,便从头至尾—一标点。”同学们能列举出文学史上的作家哪些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吗?

    前者有李白。后者如贾岛、王安石、欧阳修、曹雪芹等。(贾岛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王安石修改“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传为佳话。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开头便是精心改成的。《红楼梦》更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提问:古今的伟大作家为什么像李白式的诗人很少,而大多数人却都要“咬文嚼字”,苦苦修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全文,熟悉主要内容。

    2.根据“学习重点”,确立学习目标。三、课文分析

    1.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小结。

    在论说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通过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分析《不求甚解》一文

    1.请划分《不求甚解》一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写作读书

    角度:态度方法

    关系: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

    在中,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失分最多的一个题目,尤其是近几年现代文阅读偏重于主观表述题,由于答题不得要领,失分颇多。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 篇5

    1、检查背诵(检查预习情况)

    2、结合课下注释解题:

    鹧鸪天——词牌名;代人赋——词的题目,替别人写的

    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代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

    3、本词内容是描写乡村田野生活的词作,内容分为上下片。

    4、从何处可以看出是描写乡村田野生活的?

    从诗词中找依据:柔桑、蚕种、平冈、黄犊、山路、沽酒人家、溪头、荠菜花

    5、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情感是怎样的?何处可以体现(从文中找依据)?

    (1)陌上柔桑破嫩芽

    (2)东邻蚕种已生些

    (3)平冈细草鸣黄犊

    (4)斜日寒林点暮鸦

    这几句内容集中描写了一幅温馨美丽、安详的春景图

    6、总结主旨

    词的最后一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通过对比赞美了荠菜顽强的生命力,也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喜爱赞美之情。

    《鹧鸪天》宋词鉴赏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细玩词意,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请看诗人是如何创新的:“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辛弃疾向来被称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而这首词,却写得如此深婉!任何一位伟大作家,其艺术成就总是多方面的,其艺术风格也是多样化的。(霍松林)

    《鹧鸪天》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 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 况,效果独特。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构思无滞,词情英迈。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载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道祥赞为神童,并向朝廷表荐,而王勃对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征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叹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内心应当是时有不平,或者愤怒悲凉,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着自己能够大展鸿图。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人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王勃面临那“群贤毕集”的场面怎么能不感慨万千?当时,他孤身作客,内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压抑而难以兴奋,如果能够让他一吐胸怀,或许他会欣然命笔的。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三、通读全文。

    1、通读课文,把生字找出来,看注释注音。

    2、看注释,粗通文意。

    3、集体齐读课文。

    明确:诵读的停顿关系到语气的准确性,本文是骈文,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少数七字句。

    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模式:

    (1)、孟学士/词宗;访风景/崇阿。

    (2)、临/子之长洲;穷/屿之萦回。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4)、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5)、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2)、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3)、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4)、都督/阎公/之雅望。

    4、熟读课文。

    四、整体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扣“洪府”)

    第二部分(2):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登阁”)

    第三部分(3—4):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扣“饯”)

    第四部分(5):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扣“别”)

    详细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

    '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

    '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

    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第二部分:。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潦水尽'二语写秋景;

    '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

    '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

    '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本部分是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__”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

    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

    '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

    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视频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

    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点

    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

    (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

    (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

    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

    (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

    (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内涵

    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

    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

    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

    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

    (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

    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

    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

    (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

    板书:

    生活方式

    胡同 文化

    封闭隐忍、易于满足、安分守己

    (最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2.选做题:查找你最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存”、“坚持不懈”和“用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存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机动的写作特点。

    教学假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懂得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懂得其意义和用法,接着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考虑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

    用两课时教完。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懂得内容。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懂得,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懂得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劝”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差不多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标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结束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崇高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懂得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懂得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能够已。(已,结束,学习不能够结束,不能够放松,不能够半途而废。)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解释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1)青,取之于(从)蓝,而(却)青于(比)蓝;冰,水为(凝成)之,而(却)寒(冷)于(比)水。(也解释学习能够使人提高自个儿、转变自个儿。)

    (2)木直中(合乎)绳(墨线),輮(烤弯)以(把……)为(作成)轮,其曲(曲度)中(合乎)规。虽有(又)槁暴(晒干),不复(再能)挺(直)者(的缘由),輮(火烤)使之(它)然(这样)也。(解释学习能够转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3)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就砺(放磨石,上磨过)则利,君子博学而日(每日)参省(检查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行为)无过矣。(解释学习能够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能够已”。

    第3段:解释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3个侧面证明只要擅长学习,擅长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接着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曾经)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肢(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看得广)也。(学、思对照,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照,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运用学习、运用外物的作用。)

    (2)登高而招(招手),臂非加长也,而见者(看的人)远(远也看得见);顺风而呼(呼喊),声非加疾(快)也,而闻者(听的人)彰(听得更清楚)。(两例证明运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借助)舆马者(的人),非利足(快脚)也,而致(达到)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善游)也,而绝(横渡)江河。(两例证明运用工具的作用。)

    (4)君子生(性)非异也,善假(运用)于(对)物(外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啥两样(生非异也),只是由于他擅长运用学得的知识和本事,擅长运用处界条件补充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个儿,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能够已”,不可放松。

    第4段,解释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存、坚持不懈、用心致志。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于此);积水成渊(深潭),蛟龙生焉;积善成德(形成良好的品德),而神明自得(自然获得),圣心(圣人思想)备(也就具备)焉。(积土积水两喻,从正面强调学习要靠积存,并引出结论:圣人是靠“积善成德’’培养了“圣心”。)

    故(所以)不积跬(半步)步,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步、小流两喻,又从反面强调了积存。正反对照,解释学习必须不断积存。)

    (2)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拉车走十天),功在不舍。锲(刻)而舍(放弃)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从反正两面论证学习取决于后天努力,要靠坚持不懈。)

    (3)蚓(蚯蚓)无帮凶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泥)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专一)也。蟹六跪(腿)而二螯(蟹钳),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居住存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也。(蚓蟹对照,从正反两面论证学习要用心致志。)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来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能够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课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安排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论述中心的3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1、检查:

    (1)学生口头答复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地方,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于,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缘由。)

    知明而行无过矣。(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连词,表润饰,可译作“地”。)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因此”。)

    虽有(又)槁暴(曝),不复挺者(通假字)

    君子生(性)非异也(通假字)

    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通假字)

    (2)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高三语文示范课课教案(通用8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