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精品9篇)
  •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

    发表时间:2024-10-11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精品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

    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师:大家想一下,如果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生:不能.

    师:那么要准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

    一部分学生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一部分学生可能忙着翻书去找.

    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引言:宇宙万物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运动.我们每天按时上课、下课、用餐、休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经历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成长.对于时间这个名词,我们并不陌生,你能准确说出时间的含义吗?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伴随着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改变,你们用什么来量度物体位置的改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1.2时间和位移.

    [新课教学]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讨论与交流]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时刻和时间间隔”一部分,然后用课件投影展示本校作息时间表.

    师:同时提出问题;

    1.结合教材,你能列举出哪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说法?

    2.观察教材第14页图1.2-1,如何用数轴表示时间?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

    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生:我们开始上课的“时间”:8:00就是指的时刻;下课的“时间”:8:45也是指的时刻.这样每个活动开始和结束的那一瞬间就是指时刻.

    生:我们上一堂课需要45分钟,做眼保健操需要5分钟,这些都是指时间间隔,每一个活动所经历的一段时间都是指时间间隔.

    师:根据以上讨论与交流,能否说出时刻与时间的概念.

    教师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师: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能反映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实例,并让他们讨论.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某一列车时刻表,帮助学生分析列车运动情况.

    (展示问题)根据下列“列车时刻表”中的数据,列车从广州到长沙、郑州和北京西站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T15站名T16

    18:19北京西14:58

    00:35 00:41郑州08:42 08:36

    05:49 05:57武昌03:28 03:20

    09:15 09:21长沙23:59 23:5l

    16:25广州16:52

    参考答案:6小时59分、15小时50分、22小时零6分.

    (教师总结)

    师:平常所说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如有人问你:“你们什么时间上课啊?”这里的时间是指时间间隔吗?

    生:不是,实际上这里的时间就是指的时刻.

    师:我们可以用数轴形象地表示出时刻和时间间隔.

    教师课件投放教材图1.2-1所显示的问题,将其做成F1ash动画.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说说怎样用时间轴表示时间和时刻.

    生:时刻:在时间坐标轴上用一点来表示时刻.时间: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在时间坐标轴上用一线段表示.

    师:为了用具体数字说明时间,必须选择某一时刻作为计时起点,计时起点的选择是人为的.单位秒(s).

    师:下图1-2-1给出了时间轴,请你说出第3秒,前3秒,第3秒初第3秒末,第n秒的意义.

    答:

    1.学习了时间与时刻,蓝仔、红孩、紫珠和黑柱发表了如下一些说法,正确的是…( )

    A.蓝仔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刻

    B.红孩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间

    C.紫珠说,下午2点上课,2点45分下课,上课的时刻是45分钟

    D.黑柱说,2点45分下课,2点45分是我们下课的时间

    答案:A

    2.关于时刻和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时刻表示时间较短,时间表示时间较长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

    C.作息时间表上的数字表示时刻D.1 min内有60个时刻

    答案:BC

    解析:紧扣时间和时刻的定义及位置、位移与时刻、时间的关系,可知B、C正确,A错.一段时间内有无数个时刻,因而D错.

    以下提供几个课堂讨论与交流的例子,仅供参考.

    [讨论与交流]:我国在2003年10月成功地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10月15日09时0分,“神舟”五号飞船点火,经9小时40分50秒至15日18时40分50秒,我国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层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再经11小时42分10秒至16日0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为着陆.在上面给出的时间或时刻中,哪些指的是时间,哪些又指的是时刻?

    参考答案:这里的“10月15日09时0分”、“15日18时40分50秒”和“16日06时23分”,分别是指这次航天飞行点火、展示国旗和着陆的时刻,而“9小时40分50秒”和“11小时62分10秒”分别指的是从点火到展示国旗和从展示国旗到着陆所用的时间.

    二、路程和位移

    (情景展示)中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的沙漠,在沙漠中,远眺不见边际,抬头不见飞鸟.沙漠中布满了100~200m高的沙丘.像大海的巨浪,人们把它称为“死亡之海”.

    许多穿越这个沙漠的勇士常常迷路,甚至因此而丧生.归结他们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在沙漠中搞不清这样三个问题: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选哪条路线?而这三个问题涉及三个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位置、位移、路程.

    师:(投影中国地图)让学生思考:从北京到重庆,观察地图,你有哪些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生:从北京到重庆,可以乘汽车,也可以乘火车或飞机,还可以中途改变交通工具.选择的路线不同,运动轨迹不同,但就位置变动而言,都是从北京来到了重庆.

    师:根据上面的学习,你能给出位移及路程的定义吗?

    生:位移: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国际单位为米(m).

    路程:路程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板)

    在坐标系中,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位移.

    实例:质点从A点运动到B点,我们可以用有方向的线段来表示位移,从初始位置A向末位置B画有向线段,展示教材图1.2-3.

    [讨论与交流]

    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找出里面的哪些语言描述了位置,哪些语言描述了位置的变动.哪些是指路程,哪些是指位移.

    甲:同学,请问红孩去哪里了?

    乙:他去图书室了,五分钟前还在这儿.

    甲:图书室在哪儿?

    乙指着东北的方向说:在那个方位.

    甲: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走过去,有最近的路可去吗?

    乙:你可以从这儿向东到孔子像前再往北走,就能看见了.

    丙加入进来,说道;也可以先向北走,再向东,因为那边有好风景可看.

    甲:最近要多远?

    乙:大概要三百米吧.

    丙开玩笑说;不用,你如果能从索道直线到达也就是一百米.

    乙:别骗人了,哪有索道啊!

    丙:我是开玩笑的,那只好辛苦你了,要走曲线.

    甲:谢谢你们两位,我去找他了.

    学生分组讨论后,选代表回答问题.

    生1:乙手指的方向--东北,就是甲在找红孩的过程中发生的位移的方向.

    生2:里面的三百米是指路程,一百米的直线距离是指位移的大小.

    生3:他们谈话的位置和图书室是两个位置,也就是甲在找红孩过程中的初末位置.

    请你举出生活中更常见的例子说明路程和位移.(围绕跑道跑一圈的位移和路程)

    [讨论与思考]

    1.(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查找上海到乌鲁木齐的铁路.请根据地图中的比例尺估算一下,坐火车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位移和经过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阅读下面的对话:

    甲:请问到市图书馆怎么走?

    乙:从你所在的市中心向南走400 m到一个十字路口,再向东走300m就到了.

    甲:谢谢!

    乙:不用客气.

    请在图1-2-3上把甲要经过的路程和位移表示出来.

    师:请你归纳一下:位移和路程有什么不同?

    生1:位移是矢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其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生2:质点的位移与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位置、末位置有关.

    生3:位移与路程不同,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教师提出问题

    师:位移的大小有没有等于路程的时候?

    学生讨论后回答,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生:在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教师适时点拨,画一往复直线运动给学生讨论.

    生: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教师总结

    师: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在其他情况中,路程要大于位移的大小.

    [课堂训练]

    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位移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所以位移才不等于路程

    B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

    C位移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路程描述路径的长短

    D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

    答案:C

    解析:A选项表述的因果关系没有意义,故A错.位移的方向可以用从初位置指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但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往往是位移的大小小于等于路程,故选项B错.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路程描述物体运动路径的长短,所以选项C正确.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一定相等,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无论是位移还是路程都既可以描述直线运动,也可以描述曲线运动,故选项D也是错误的.

    三、矢量和标量

    师: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们以前学过的物理量很多都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请同学们回忆并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讨论后回答

    生:温度、质量、体积、长度、时间、路程.

    对于讨论中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像电流、压强这两个学生学过的物理量,它们是有方向的,但它们仍然是标量.这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进一步加深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学生阅读课文后,说说矢量和标量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标量相加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

    [讨论与思考]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第二次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代表他的位置变化的最后结果的位移).三个位移的大小各是多少?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解析:画图如图1-2-4所示.矢量相加的法则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讨论与思考]

    气球升到离地面80m高空时,从气球上掉下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 m高后才开始下落,规定向上方向为正方向.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体会矢量的表示方向.

    (1)物体从离开气球开始到落到地面时的位移大小是多少米?方向如何?

    (2)表示物体的位移有几种方式?其他矢量是否都能这样表示?注意体会“+”“-”号在表示方向上的作用.

    解析:(1)一80m,方向竖直向下;(2)到现在有三种:语言表述法,如“位移的大小为80m,方向竖直向下”;矢量图法;“+”“一”号法,如“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物体的位移为一80m”.

    [课堂训练]

    (播放1 500m比赛的录像片断)

    在标准的运动场上将要进行1 500米赛跑,上午9时20分50秒,发令枪响,某运动员从跑道上最内圈的起跑点出发,绕运动场跑了3圈多,到达终点,成绩是4分38秒.请根据上面的信息讨论以下问题,并注意题中有关时间、时刻、路程、位置变化的准确含义.

    (1)该运动员从起跑点到达终点所花的时间是多少?(4分38秒)起跑和到达的时刻分别是多少?(上午9时20分50秒、上午9时25分28秒)

    (2)该运动员跑过的路程是多少?(1 500米)他的位置变化如何?(起跑点到终点的连线)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如果物体做的是直线运动,运动中的某一时刻对应的是物体处在某一位置,如果是一段时间,对应的是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

    如图1-2-6所示,物体在时刻t1处于“位置”x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x2

    那么(x2- x1)就是物体的“位移”,记为Δx =x2- x1

    可见,要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只需建立一维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位置,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物体位移.

    在一维坐标系中,用正、负表示运动物体位移的方向.如图1-2-7所示汽车A的位移为负值,B的位移则为正值.表明汽车B的位移方向为x轴正向,汽车A的位移方向为x轴负向.

    课后小结

    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是同学们很容易混淆的,同学们要掌握时间坐标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时刻,用线段表示一段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用来表示质点变动的,它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初、末位置间的距离,它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而路程是物体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大小才和路程相等,除此以外,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总是小于路程.找位移的办法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间画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有向线段的长度就是位移的大小.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在位置坐标轴上,用点来表示位置,用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

    本节课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数轴来表示时间轴和位移轴,在时间轴上,点表示时刻,线段表示时间间隔.要选计时起点(零时刻),计时起点前的时刻为负,计时起点后的时刻为正;在位移轴上,点表示某一时刻的位置,线段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要选位置参考点(位置零点),直线运动中,可选某一单一方向作为正方向,朝正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正,朝负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负.位移方向与规定方向相同时为正,相反时为负.标量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矢量遵从三角形定则(或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后会学到,不让学生知道).

    课后习题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设计思路,经历探究学习的体验过程。

    2、理解巧妙改变做功倍数的方法。

    3、知道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比较合理。

    4、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实验数据。

    5、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寻找w与v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通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利用图象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到物理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象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

    【教学用具】【www.pOPO666.CoM 泡泡演讲稿】

    长木板,相同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运动员掷铅球,人推车启动等视频。

    师:是什么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生:由牛顿定律知,力是速度变化的原因。

    结论: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师: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实验目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师:在实验中,应如何对物体做功?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既可以考虑用恒力做功,也可以用变力做功。若用恒力做功,例如用一砝码盘牵引着小车做实验,则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盘的质量及下落的高度来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若用变力做功,可以采用容易获取的橡皮筋作为器材之一。

    师: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如何测量?

    生:拉力为变力,做功很难直接测量。

    师:橡皮筋的拉力是变力,无法直接进行测量计算。

    师:那探究过程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生:不需要,知道比例关系也可以。

    师:那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

    生:我们用每次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功的大小。

    师:每次实验对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生:拉伸长度相同,保证每根橡皮筋做功相同。

    师:回答非常好,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测量。

    师:应如何来测量物体的速度呢?

    (学生分组讨论,用打点计时器或者用气垫导轨配套光电门……)

    师:介绍打点计时器。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

    生:可以用长木板、橡皮筋、小车、打点计时器组合方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 篇3

    一、教学任务分析

    电磁感应现象是在初中学过的电磁现象和高中学过的电场、磁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与磁的关系,也为后面学习电磁波打下基础。

    以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通过学生实验探究,找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用现代技术手段“DIS实验”来测定微弱的地磁场磁通量变化产生的感应电流,使学生感受现代技术的重要作用。

    通过“历史回眸”,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的献身精神,懂得学习、继承、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在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时,使学生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时,体验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

    (2)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学会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关电磁感应的探究实验,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在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体验乐于科学探究的情感。

    (2)通过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和难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四、教学资源

    1、器材

    (1)演示实验:

    ①电源、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②10米左右长的电线、导线、小磁针、投影仪。

    (2)学生实验:

    ①条形磁铁、灵敏电流计、线圈。

    ②灵敏电流计、原线圈、副线圈、电键、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

    ③DIS实验:微电流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环形实验线圈。

    2、课件:电磁感应现象flash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电磁感应现象;二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三是应用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解释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实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引入学习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领略科学家在探究真理过程中的献身精神。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和要突破难点是: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方法是:以实验和分析为基础,根据学生在初中和前阶段学习时已经掌握的知识,应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对实验进行分析,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从而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

    本设计强调问题讨论、交流讨论、实验研究、教师指导等多种教学策略的应用,重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科学方法的教育。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分析推理、比较判断、归纳概括的能力,使之感受猜想、假设、实验、比较、归纳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感悟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提高学习的兴趣。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演示实验1奥斯特实验。

    演示实验2摇绳发电

    问题:为什么导线中有电流产生?

    活动I自主活动学生实验1

    设问:如何使闭合线圈中产生感应电流?

    活动II学生实验2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活动III历史回眸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

    课件演示电磁感应现象。

    活动ⅣDIS学生实验微弱磁通量变化时的感应电流。

    大家谈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实验观察与讨论,得出电磁感应现象与感应电流。

    第二环节,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通过“历史回眸”、“大家谈”,了解法拉第的研究过程,领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第三环节,通过DIS实验,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 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两列频率相同的波才能发生干涉现象;知道干涉现象的特点。

    2、知道现象是特殊条件下的叠加现象,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3、通过观察波的独立前进,波的叠加和水现象,认识条件及干涉现象的特征。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是对干涉概念的理解和产生稳定干涉条件的应用。学习中要注意两列波的波峰、波峰相遇处是振动最强的地方,波谷、波谷相遇处也是振动最强的地方;而波峰、波谷或波谷、波峰相遇处则是振动最弱的地方。干涉的图样是稳定的,振动加强的地方永远加强,振动减弱的地方永远减弱。

    为什么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不发生干涉现象?

    因为频率不同的两列波相遇,叠加区各点的合振动的振幅,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和,有时是两个振动的振幅之差,没有振动总是得到加强或总是减弱的区域,这样的两个波源不能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不能形成稳定干涉图样。而是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

    请教师阅读下表:

    项目

    备注

    概念

    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始终减弱,并且振动的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的现象是波特有的现象。

    产生稳定干涉条件

    (1)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2)振动情况相同.

    产生的原因

    波叠加的结果

    教学设计

    示例教学重点:

    波的叠加及发生的条件。教学难点:对稳定的图样的理解。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教学仪器:水槽演示仪,长条橡胶管,计算机多媒体新课引入:问题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波的衍射现象,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呢?(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问题2: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什么?(障碍物或孔的大小比波长小,或者与波长相差不多)这节课我们研究现象,如果同时投入两个小石子,形成了两列波,当它们相遇在一起时又会怎样?请学生注意观察演示实验。

    一、观察现象:

    ①在水槽演示仪上有两个振源的条件下,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再单独使用另一个振源,水波按该振源的振动方式向外传播。现象结论:每一个波源都按其自己的方式,在介质中产生振动,并能使介质将这种振动向外传播

    ②找两个同学拉着一条长绳,让他们同时分别抖动一下绳的端点,则会从两端各产生一个波包向对方传播。当两个波包在中间相遇时,形状发生变化,相遇后又各自传播。(由于这种现象一瞬间完成,学生看不清楚,教师可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现象结论:波相遇时,发生叠加。以后仍按原来的方式传播,是独立的。

    1.波的叠加:在前面的现象的观察的基础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波的叠加。教师板书:两列波相遇时,在波的重叠区域,任何一个质点的总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合图下图解释此结论。

    解释时可以这样说:在介质中选一点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l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点向上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户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点向下振动;这时,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加强的区域。

    波源l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

    问题: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

    总结: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

    观察现象:

    ③水槽中的水。对水波干涉图样的解释中,特别要强调两列水波的频率是相同的,所以产生了在水面上有些点的振动加强,而另一些点的振动减弱的现象,加强和减弱的点的分布是稳定的。

    详细解释教材中给出的插图,如下图所示。在解释和说明中,特别应强调的几点是:

    ①此图是某时刻两列波传播的情况;

    ②两列波的频率(波长)相等;

    ③当两列波的波峰在某点相遇时,这点的振动位移是正的最大值,过半周期后,这点就是波谷和波谷相遇,则这点的振动位移是负的最大值;

    ④振动加强的点的振动总是加强的,振动减弱的点的振动总是减弱的。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在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干涉的定义:

    (教师板书)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形成的图样叫做图样。

    请学生反复观察水槽中的水,分清哪些区域为振动加强的区域,哪些区域为振动减弱的区域。

    最后应帮助学生分析清楚:介质中某点的振动加强,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大的振幅振动;而某点的振动减弱,是指这个质点以较小的振幅振动,这与只有一个波源的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各质点均按此波源的振动方式振动是不同的。

    问题:任何两列波进行叠加都可以产生干涉现象吗?(不可以)为什么?(干涉是一种特殊的叠加。任何两列波都可以进行叠加,但只有两列频率相同)

    总结: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应用

    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我们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现象,举例说明:

    例1、水现象。

    例2、声现象。

    三、课堂小结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

    3、掌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二力平衡条件确定弹力的大小.

    2、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判断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一)、基本概念: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超过一定限度,物体的形状将不能完全恢复,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3、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4、形变有拉伸形变、弯曲形变、和扭转形变.

    (二)、基本技能:

    1、应用胡克定律求解弹簧等的产生弹力的大小.

    2、根据不同接触面或点画出弹力的图示.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弹力是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确定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2、弹力的有无和弹力方向的判断是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弹力的产生原因的教法建议

    1、介绍弹力时,一定要把物体在外力作用时发生形状改变的事实演示好,可以演示椭圆形状玻璃瓶在用力握紧时的形状变化,也可以演示其它明显的形变实验,如矿泉水瓶的形变,握力器的形变,钢尺的形变,也可以借助媒体资料演示一些研究观察物体微小形变的方法.通过演示,介绍我们在做科学研究时,通常将微小变化“放大”以利于观察.

    二、关于弹力方向讲解的教法建议

    1、弹力的方向判断是本节的重点,可以将接触面的关系具体为“点——面(平面、曲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举一些例子,将问题简单化.往往弹力的方向的判断以“面”或“面上接触点的切面”为准.

    如所示的简单图示:

    2、注意在分析两物体之间弹力的作用时,可以分别对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切说明,是哪一个物体的形变对其产生弹力的作用.配合教材讲解绳子的拉力时,可以用具体的例子,画出示意图加以分析.

    第三节 弹力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演示形变用的钢尺、橡皮泥、弹簧、重物(钩码).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的产生原因是什么?重力的方怎样?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

    1、演示实验1:捏橡皮泥,用力拉压弹簧,用力弯动钢尺,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教师总结形变的概念.

    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形变的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针对橡皮泥形变之后形状改变总结出弹性形变的概念: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做塑性形变.

    2、将钩码悬挂在弹簧上,弹簧另一端固定,弹簧被拉长,提问:

    (1)钩码受哪些力?(重力、拉力、这二力平衡)

    (2)拉力是谁加给钩码的?(弹簧)

    (3)弹簧为什么对钩码产生拉力?(弹簧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弹力的概念:

    3、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

    (1)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于什么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5、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继续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又是什么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谁?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6、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7、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 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成正比,即:

    式中 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8、练习使用胡克定律,注意强调 为形变量的大小.

    弹力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了对学生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开放性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到实处,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教学实际中很难落实的一个问题。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塑性和弹性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举出生活中或者学生能够接触的弹性物体和非弹性物体若干实例,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出塑性和弹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并没有按照往常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若干物体进行分类,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方法教育。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就不同,学生的兴奋点就非常多,都试图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随着分类的翅膀在飞翔。

    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的体验。物理不是独立和抽象于生活之外的,尤其在初中阶段来看更是如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没有过分关注基本的知识和概念,而是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橡皮筋、海绵、弹簧、减震等学生常见常听的事物出发,学生在对物体的弹性和塑性有充分的感性基础上,总结出什么是塑性和弹性。关注学生自己的体验,让两位同学在拉测力计的活动中体验拉力的不同,认识到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的。学生亲自参与到了物理知识的建构中,认识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主要缺点:

    学生在进行分类的时候没有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学生的分类答案都是与本节内容是对应的?为什么没有学生按照物质的组成去分?为什么没有按照物质的导电性能或者密度大小去分?这是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既然本节学习弹性和塑性,当然就是这一种分类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充分分类的基础上,从中挑出一组依照弹性和塑性分类的一组,让学生分析这一种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同样回到了环节的主题。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 篇6

    一、引入

    1、什么叫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教师: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二、新课教学

    (一)波的叠加原理

    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

    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教师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

    教师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区的情况

    教师总结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

    强化训练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

    学生讨论后得到: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二)波的干涉

    实物投影演示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

    教师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学生叙述现象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两列频率相同的水波相遇,会出现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相互间隔的现象,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

    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波的干涉。

    在干涉现象中形成的图样叫干涉图样。由于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振动加强处总是加强,振动减弱处总是减弱,所以出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水波的干涉图样及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结合课本图10—30进行分析:

    对于图中的a点:

    设波源S1、S2在质点a引起的振幅分别为A1和A2,以图中a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刻计时,波源S1、S2分别引起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对于a点,在t=0时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说:在a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那么,振动减弱的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波源S1、S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给减弱点b时刻开始计时,波源S1、S2分别引起质点b振动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在b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合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说明的几个问题:

    (三)产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对比投影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同一振动片带动两个振针振动,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二: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二个振针分别激起两列水波,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看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实验一)

    现象二:实验二中,得到的干涉图样是不稳定的。

    产生干涉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说明:

    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而选项B是正确的;在振动减弱的区域里,只是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也不可能各质点都处于波谷,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里,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最激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这些点始终是振动着的,因而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所以本题应选B、D。

    强调:不论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位移仍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三、小结

    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2、什么是波的干涉?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 篇7

    一、教材分析

    《划时代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物理3-4第四章第一节,本节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思考、研究时的迷失与最后成功,本节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难得素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奥斯特实验、电磁感应现象,

    (2)了解电生磁和磁生电的发现过程,

    (3)知道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的定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

    (2)通过学习了解科学家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失败和贡献,从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

    (3)领悟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等要素在研究物理问题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阅读培养学生正确的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领会科学家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某些猜想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以科学家不怕失败、勇敢面对挫折的坚强意志激励自己。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

    难点: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本节课学生认识到探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背景是关键。

    五、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科学家的艰辛

    2.实验法:学生自己体会奥斯特实验

    3.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4.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划时代的发现,初步了解物理学史。分小组6台奥斯特实验装置。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小组合作学习,分6个学习小组。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奥斯特梦圆电生磁------电流的磁效应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内容。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是什么信念激励奥斯特寻找电与磁的联系的?在这之前,科学研究领域存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2)奥斯特的研究是一帆风顺的吗?奥斯特面对失败是怎样做的?

    (3)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学过的知识如何解释?

    (4)电流磁效应的发现有何意义?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结合思考题,认真阅读教材,分成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教学素材:

    到18世纪末,人们开始思考不同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摩擦生热表明了机械运动向热运动转化,而蒸汽机则实现了热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化,于是,一些独具慧眼的哲学家如康德等提出了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思想。由于受康德哲学与谢林等自然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坚信自然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长期探索电与磁之间的联系。1803年奥斯特指出:物理学将不再是关于运动、热、空气、光、电、磁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各种现象的零散的罗列,我们将把整个宇宙纳在一个体系中。在此思想的指导下,1820年4月奥斯特发现了电流对磁针的作用,即电流的磁效应。同年7月21日奥斯特又以

    《关于磁针上电冲突作用的实验》为题发表了他的发现。这篇短短的论文使欧洲物理学界产生了极大震动,导致了大批实验成果的出现,由此开辟了物理学的新领域──电磁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9年起任哥本哈根工学院院长。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 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

    小轿车03020

    火车050600

    摩托车02010

    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

    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 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速度由 经一段时间 后变为 ,那 的差值即速度的变化量。用 表示。)

    提问: 越大,表示的变化量越大,即速度改变的越快,对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 要比较速度改变的快慢,必须找到统一的标准。也就是要找单位时间内的速度的改变量。

    2.加速度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 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 篇9

    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解决有关问题,能区分)

    3、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

    教材分析

    加速度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最难搞懂的概念之一,教材为了减小难度,对加速度概念的要求比较低,没有区分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而是在前几节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等问题后学生知道了物体的运动通常情况下,速度在改变,很自然的引出速度变化也有快慢之分,进而引入加速度概念;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

    教法建议

    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或课件,让学生逐步体会,做变速运动的物体,速度在变,速度的变化需要时间,速度的变化有快慢之区别,且速度变化的快慢是了解物体运动情况的重要指标,为引入加速度做好铺垫。这里是高中物理第二次用比值定义物理量,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入速度概念的过程。加速度的单位要让学生按规定的读法读,即读成米每二次方秒;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以解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只有两个方向,与速度同向,或与速度反向,因此当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负号反映,注意正负号仅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设计:

    一、复习讨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

    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

    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汽车)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

    个:5秒内速度由0增到10m/s,后匀速。

    第二个:2s内速度由0增到6m/s后匀速。

    2、提问讨论:

    (1)两物体最终速度哪个大?

    (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

    (3)第1s内,第2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

    (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

    3、看书29页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如:的含义?

    (3)计算一下课件中所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练习)

    4、看书2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

    (3)如何从比的加速度小,对吗?图像中求物体的加速度?

    5、阅读30页上部分内容讨论: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如课件1情况)

    (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展示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

    探究活动

    在十字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集锦(精品9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