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教案数学教学意图(分享5篇)
  • 四年级教案数学教学意图

    发表时间:2024-10-10

    四年级教案数学教学意图(分享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教案数学教学意图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3、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感。重点难点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准备

    课件、礼品盒、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一、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教师用语言描述:音乐响起(生日快乐),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祝贺。淘气家的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生日礼物,机灵狗想看个究竟。

    (1)机灵狗先是站在地面上看;

    (2)然后抬起了前腿看;

    (3)还是站在凳子上看;

    (4)最后,它终于爬上了桌子上看。

    你能按照机灵狗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下面的()里标出①②③④吗?课件展示图片。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二、实践感知

    1、小组探究:按照机灵狗的方法请尝试观察,并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机灵狗先后看到的并标出①②③④。

    3、不知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如果有你能和同学们说一说吗?

    想一想:机灵狗观察的位置有何变化?观察到的范围又有什么变化?

    三、实践探究

    1、说一说: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

    先比较两幅图的区别,再说一说,哪一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一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说明什么?

    2、填一填:小明越走近房子,看到的树越()。

    3、想一想:小明观察物体位置的变化引起了什么的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四年级教案数学教学意图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发现,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观察、思考、归纳的数学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对称美,陶冶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形成乐于探索的态度,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补全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复习旧知

    出示课件:(二年级课本图片)

    同学们还记得这些图形吗?它们都是什么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就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轴对称图形,关于轴对称图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生汇报,并找出图形的对称轴。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深入研究轴对称图形。

    探究与解决

    探究一: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出示例1图片

    它是轴对称图形码?你能画出它的对称轴吗?

    请同学们想像一下,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会……(重合)

    图形上的线段会……(重合),线段上的点呢?……(也会重合)。如果这里有一个点A,会与哪个点重合?(生上台指)像这样,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点,叫做对称点。点A和点A’互为对称点。

    问题1:仔细观察点A、点A’和对称轴,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组对称点,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那么,你还能找到点B的对称点吗?

    你还能找出更多组的对称点吗?(拿出学习单,试一下)

    谁还找到了不同的对称点?

    小结:这无数组对称点中的每一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并且它们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连接你找到的每组对称点。

    问题2:仔细观察,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

    同学们,你们找到的每组对称点的连线,都与对称轴垂直吗?

    垂直表示的是两条直线的关系,可以说它们是互相垂直。看来,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都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每组对称点都在对称轴相对的两边。

    每组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相等。

    每组对称点之间的连线与对称轴互相垂直。

    探究二: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出示例2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你能补全吗?补全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轴对称图形?这是同学们的猜想?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请拿出学习单,打开第二页。

    1、请补全下面这个轴对称图形。

    2、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完成这个轴对称图形的?

    生汇报

    同学们,都用了这两种方法完成的吗?

    这两种方法都能很好的完成这幅图形,哪种方法才是最快的呢?

    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一样。他们也是这样想的。

    看来,要想画的又好又快,需要这几个步骤:

    先找到这几个点

    (课件出示1、找:端点)

    找到端点之后,我们要……

    生:找对称点(课件出示2、标:对称点)

    然后呢?

    生:连线(课件出示:3、连:顺次连接)

    小结:同学们,在这节课上,我们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课件出示)不仅发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而且还找到了补全轴对称图形又好又快的'方法……想不想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训练与应用

    1、你能补全这个图形码?

    (拿出作业纸的第三页,看谁画的又好又快)生汇报。怎样完成的?

    2、是从哪张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你是怎样想的?

    像下面这样把一张纸连续对折3次,剪出的是什么图形?对折四次呢?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试一下。

    四、小结与提升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哪些收获?

    轴对称现象不止在我们数学上有,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轴对称现象。

    欣赏图片

    美不美?(美)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会发现看似枯燥的数学王国也充满了乐趣,充满了美……

    四年级教案数学教学意图 篇3

    一、复习准备。

    1、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知道底和高会求面积吗?如果剪去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角,剩下的会得到什么图形呢?哪个图形的面积你会直接计算?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3、揭题。

    二、新授。

    1、出示梯形图。

    (1)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提示:求梯形的面积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样,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

    (2)操作实验。

    反馈: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指名拼一拼。

    指导拼法。

    ①重合。

    ②旋转。哪个梯形旋转?一般可以怎样移动一个梯形?旋转到两下底成一条直线为止。

    ③平移。

    思考:通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2、出示直角梯形图。

    (1)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又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2)提问:拼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

    (3)观察: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且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半。

    3、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思考:(1)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2)比较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4、填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完全一样的两个梯形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拿出梯形用同样的方法拼一拼,并把数据填入表中。

    (2)从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5、教学字母公式。

    提示:可以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将它转化成别的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后思考。

    三、应用。

    1、 应用公式求梯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求出梯形的面积?

    2、 学习例题。

    3、 完成“练一练”。

    4、 拓展。

    四、总结。

    1、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是将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学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2、 通过什么方法转化的?

    3、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应用公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五、板书。

    梯形面积的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高

    梯形的面积 = (上底+下底)×高 2

    S = (a+b) h 2

    四年级教案数学教学意图 篇4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yS575.cOM 述职报告之家】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四年级教案数学教学意图 篇5

    设计说明

    “亿以内数的读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了认识亿以内数和读万以内数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要注意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温故知新,做好铺垫,实现知识的良好迁移。

    本节课的设计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复习数级、读数等知识,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做好铺垫,并在知识的迁移中使学生在思维能力、迁移类推能力等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2.关注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先教学整万数的读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按个级的读法来读,后面加读一个“万”字;在此基础上进行非整万数读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并突出哪些0该读,哪些0不该读这一读数中的难点;最后总结出读数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数位顺序、表计数器

    学生准备

    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上的数位有()、()、()、();万级上的数位有()、()、()、()。

    2.读出下面各数。

    3612236112366123

    师:上面每个数中的3各表示多少?6在每个数中各表示多少?1呢?2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分级和万以内数的读法,突出个级数的读法,有利于把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到万级,为本节课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做好铺垫。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四年级教案数学教学意图(分享5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5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